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送子出家偈—定弘法師之母趙良玉老師



昨天是農曆六月十五,新曆是七月十五號,星期五,三個五,暢公定的這個日子讓我出家。我們的淨公恩師特別出席我的剃度圓頂儀式。昨天的這個剃度法會也非常的殊勝,可能有七八百人前來見證。那麼一連好幾天都下雨,大家說這可能是灑淨。尤其是昨天早晨下得特別大,我想可能大概我這心地比較骯髒,雨就下得特別多,要洗得乾淨一點。結果法會當中氣候就變得非常晴朗。

昨天跟我一同出家還有兩位,一位是大陸的,一位是香港的。昨天落髮,還除了傳統的這種儀式之外,暢公還特別恭請我們的淨公恩師,給大家講了幾句話。我們三位新出家的戒子,向淨公恩師頂禮三拜。他老人家囑咐我們,出家以後一定要為弘揚佛陀教育事業做貢獻,要把佛教回歸到教育上來,希望叢林(就是寺院)要回歸到教學。古時候的叢林,就是佛教的大學,每天都有講經說法。現在講經說法的寺院很少,師父上人勸勉我們要發願,將佛陀的教育復興起來。

除了恭請淨公恩師開示以外,暢公還特別也請家母為大家講幾句話。其他的兩位新出家的戒子,他們的家人沒有來,那我母親代表家長出席這個觀禮。我向母親三拜之後,母親也特別的在大眾面前讀了她寫的一個「送子出家」的祝願文。她這個祝願文是這樣寫到的,「祝賀茂森兒,六月十五剃度出家,從此走上覺者的道路。喜見佛陀教育事業中又添新兵。值此圓頂之日,母贈兒『送子出家偈』一首,『吾兒出家三件事,一念彌陀登上品,二證本性明空有,三弘正法度有情』」。旁邊我母親特別標出來,她希望我出家之後做到的三件事,正是《無量壽經》裡面的三個真實。

「一念彌陀登上品」,是住真實之慧,這是真實的智慧。「二證本性明空有」,是示以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我們的自性、真心。真心當中空有不二,事有理無,相有性空,真正明心見性,那就達到了真實之際。第三,弘揚正法,廣度一切有情眾生,這是惠以真實之利。尤其是淨土法門,這是真實當中的真實。所以我今後其他的經論一切放下,專修、專弘淨土法門,一門深入《無量壽經》,至少要攻它個十年,求得到念佛三昧,求往生把握。

母親祝願文裡面,借宋朝宗澤將軍「早發」這個詩,送兒上路。宗澤將軍這個「早發」是這樣寫的,這是要發兵了、要上路了,準備要去征戰,「傘幄垂垂馬踏沙,水長山遠路多花。眼中形勢胸中策,緩步徐行靜不嘩」。這是將軍借物來抒發自己的心態。發兵的時候大家靜靜的走,所以能聽到傘墜抖動的聲音,和聽到馬踏著沙的聲音。一路上,水長山遠,這條路是很遙遠的,任重而道遠,坎坷、曲折肯定會有。而且路多花,這花是比喻誘惑,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和障礙需要去克服。「眼中形勢胸中策」,自己心裡有主宰、有目標、有方向,鍥而不捨,一定就能夠達到目的地。那要走這條路不可過急,也不能過緩,我們雖然是緩緩的走,「外若遲緩,內獨駛急」。這是母親對我出家的一個祝福。

(文摘恭録 我為什麼要出家 檔名:57-066-0001

 

因果輪迴的科學證明_泰國一位超空和尚





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一位最著名的輪迴學者,他叫做伊恩.史蒂芬森生教授。這位教授他有蒐集、研究三千多個案例,昨天我們提到他的幾個案例。在泰國,他的研究是對一位出家人,一位超空和尚,發現他能夠很清晰記憶自己的前世,他說他回憶他的前世是他自己的舅舅,他舅舅的名字叫做奈楞。這個奈楞他等於是投胎到自己家,做他妹妹的兒子,所以他長大之後學講話,見到他媽媽就叫妹妹,見到他的外婆就叫媽媽,所以都是留著他前生的記憶。而且他能夠繼續前生那種喜歡學佛、喜歡去寺院的這些習慣,所以證明人今世所喜好、所從事的活動往往不是一世開始的。好像這個超空和尚他前世就很喜歡學佛、打坐,今世又繼續延續,甚至出家做和尚。

我們可能會問,像這樣的案例,超空和尚他為什麼可以這麼清晰記起自己的前世,為什麼我們就不行?這個原因是有這樣的一個說法,人之所以不記得自己的前世是因為他經過了投胎,進入自己母親的肚子裡懷胎十月,懷胎期間胎兒在母親肚子裡是很辛苦的。我最近看了一個醫學記錄片,現在西方醫學技術很發達,你看它可以用三維的角度來透視拍攝一個胎兒在母親肚子裡生活的活動。看見胎兒在母親肚子裡面,頭向下腳向上倒掛著,這樣一掛就掛十個月,動也動不了,很辛苦,比坐牢還辛苦,坐牢也不用你倒掛著,坐牢也可以動一動,他動不了。

所以當母親喝一口冰水的時候,他就好像進入冰窟一樣;當媽媽喝一杯熱水的時候,他好像進入熱湯一樣;稍微動得劇烈一點,好像地震一樣,很痛苦。他在母親肚子裡都這麼痛苦,出來的時候更痛苦,出來的時候就好像兩座大山夾住一樣,想出出不來的時候是最辛苦的。出來之後,你看嬰兒全身皮膚很細滑,這些皮膚在母親肚子裡沒有接觸過空氣,一出來接觸空氣之後就好像針刺一樣,很痛。我們自己如果有些經驗可能也都知道,如果自己受了傷,傷口很大的時候,當我們把包紮解下來之後,新鮮的傷口接觸到空氣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刺痛,嬰兒就是這種感覺,感覺得還要強烈。所以,你看嬰兒一出世他就大哭,他為什麼哭?因為他痛、他苦。有沒有人見過嬰兒一出世就笑咪咪的?沒有。就是因為這麼痛苦,所以把前世的記憶全部磨滅了,不記得了。各位有沒有記得起自己前世?舉下手,沒有,那就對不起了,各位每個人都經歷過這樣痛苦的折磨,所以你前世都不記得了。

這位超空和尚他就沒有經歷過這樣投胎的痛苦,你看我們昨天講的例子,是他妹妹生了孩子,出世之後當天他才死,死了之後他的魂魄想到哪裡就去到哪裡,這個魂魄在佛教裡面稱為中陰身,就是他的這個靈魂是不受時空限制的,所以他想到去他妹妹的房間,就發現自己已經在他妹妹的房間裡面,看見這個小孩喜歡他,因為整天想到他,喜歡他,結果就入了他的身體。他沒經過這種在母親肚子裡懷胎十月的辛苦,沒經過出世時的辛苦,所以他的記憶很新鮮,能夠記起前世。

從這個案例當中我們看到,假如人一投胎一轉世往往都是不記得前世,古來歷史上就有這樣的案例。我這裡和大家來一個插曲,報告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案例,這是說明朝的一位儒學大師、著名的理學家王陽明先生,王陽明先生在明朝當代他的學問、道德都十分受世人的景仰。當他五十歲那年,有一次來到江蘇鎮江的金山寺,金山寺就是《白蛇傳》裡面的水漫金山那個金山寺。來到這個金山寺之後,發現這個寺廟很熟悉,好像曾經在這裡住過一樣,其實他是第一次來。然後寺院裡面的法師帶他到處走走、看看,走到一個關房門口,這個關房的門窗都是關閉,甚至上面還有封條封著,他看見這個關房似曾相識,好像原先我就住在裡面一樣,就很好奇請出家法師可不可以開門看看。那個法師說不行不行,王先生,寺院哪裡都可以去看,就是這個關房我們不可以開門給你看。為什麼?因為這個關房裡面是五十年前的一位老和尚,我們寺院的老和尚在裡面圓寂的。我們一般人說死了,他叫圓寂,他的真身還保留在那裡,我們說肉身不壞,因為保存這個真身,保護他,所以我們不可以給外人隨便看。王陽明先生就更加好奇,他就拼命哀求這個法師,請他打開門看一眼就走。因為王先生當時很有名氣,所以法師也沒辦法只好開門給他看。

結果門一打開,見到一位老和尚的真身坐在蒲團上,很莊嚴。雖然是五十年前圓寂,但是他的皮膚還是保存得很好。王先生一看這個老和尚的容貌,怎麼那樣像我?覺得很奇怪,好像很熟悉,回頭一看,見到牆上還寫著一首詩。這首詩是老和尚五十年前圓寂之前在牆上題的詩,這首詩我們讀一讀,「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精靈去後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這首詩是講老和尚他自己已經預知到未來,知道五十年後自己投胎叫做王陽明,你看連名字都寫了。他說五十年後,開門這個人(王陽明)就是五十年前閉門的老和尚。所以他留下這個真身,為了什麼?告訴大家,精靈去後還歸復,這個精靈就是我們說的靈魂,靈魂出了身體之後去到另一個身上投胎,五十年後回來,再來見我原先五十年前的那個身,增加我們對禪宗、禪門修行人的功夫的信心。

確實這個老和尚的功夫了不起,預知過去未來,不過很可惜,這個老和尚一投胎轉世變成王陽明,自己都不記得自己的前世。有這樣的功夫都不記得自己的前世,所以,在佛教裡有一句話講得好,叫做菩薩都會有隔陰之迷,一隔了世就全部忘記了,更何況我們一般凡人?所以,在佛教裡面鼓勵大家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求生極樂世界就可以不再輪迴了,好像這個老和尚他一輪迴修行的功夫就中斷了,假如他求生極樂世界,他就不會有再來輪迴這種迷。所以這個歷史上真實的案例和史蒂芬森他的超空和尚的案例可以對照,知道人轉世一般都會迷。

(文摘恭録「因果輪迴的科學證明」/鍾茂森博士講述/講於: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52-159-0002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淨空法師講: 怎樣拔除情執?


怎樣拔除情執?這是大事。念佛是很好的方法,佛號念不下去,於是就功夫不得力。要怎樣才能產生效果?還是智慧。這智慧從哪來?從讀經,古人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話是真的。佛說得非常好,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情執就化掉,化成智慧,問題真能解決。所以學習,決定不能疏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知道這個方法,沒做到!我們長時間都是在胡思妄想,沒有把這麼好的時間、寶貴的時間專注在一門上。如果真的專注在一門上,我們在世出世間典籍裡面所看到的,中等人的稟賦,應該在三、四年之間心就能定下來。只要他專在一點上,叫專心,在佛法稱之為三昧,得定。我們這邊前面講的身心安靜,就會得到這個境界。身心安靜的人生智慧,不生煩惱。
煩惱裡頭最嚴重的就是情執,只有身心安靜下來,才有智慧把情執化開,真正解決了問題。人聰明了,不迷惑、不糊塗了,眼光擴大了,不專注重在現實,會想到將來,會想得很遠。我們在這個世間再親愛的人,聚散無常,縱然活到一百歲也不過三萬六千日,不長!真正覺悟了、明白了,大家一起念佛求生淨土,將來到極樂世界個個無量壽。這是聰明人幹的事情,這是真的愛、真的情,到極樂世界。到那邊去成佛,到那邊去成菩薩,志同道合,永遠護持正法,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為一切苦難眾生做福田,這個有意義。所以只有智慧開了,眼光遠了,才知道這是我們應該走的一條路。現在我們想這個、想那個,全想錯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60集)--淨空法師2011/11/25


淨空法師講: 老祖宗的東西不迷信


今天的問題,多少人都在盼望著,用什麼方法能恢復社會的安定和平,化解地球上這麼多災難。經典、宗教現在世間人說是迷信,不要了,不能接受,都相信科學,科學家不能解決當前問題。好在出現了一批年輕的、新興的科學家,他們也真用心,從物理的兩個極端去研究。研究宏觀宇宙的叫太空物理,跟它相反的是研究量子力學,一個是無限大,一個是無限小。量子力學研究的報告,居然跟佛經上所說的相同,講的宇宙源起。宇宙從哪來的,萬物從哪來的,生命從哪來的,最後一個核心的問題,我從哪裡來的。他們的成就相當可觀,幾乎要達到透明的程度了。但是這種新興課題,什麼時候社會大眾才能相信,才能接受?真正相信、真正接受,我們的生活必然改觀,肯定把以前老祖宗東西慢慢都找回來。找回來再加新的研究,看看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有沒有價值,慢慢都會發現了。老祖宗的東西不迷信,裡頭有大學問!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60集)--淨空法師2011/11/25


淨空法師講: 起心動念無損害心


往生淨土的人,就是求生淨土的人不能不知道。我們起心動念還傷害別人,這不能往生,與佛的願相違背。「念佛之人於諸眾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損害,令得快樂,是名無損害心」。我們必須要養成這個習慣,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是充滿了慈悲,像彌勒菩薩一樣,歡喜、慈悲。縱然他造作不善,也是以慈悲心、憐憫心來看待他。他為什麼會起惡念?為什麼會生惡行?無非是迷失自性,他的自性本來是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今天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我們要曉得,他變成這個樣子因素很多,不是偶然的。佛在這個經裡面都講得很清楚,說出來了,他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人告訴他,佛勸導我們「殊無怪也」,不要去責怪他;換句話說,他這種表現是正常現象。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60集)--淨空法師2011/11/25


淨空法師講: 普賢菩薩發願求生淨土的偈子


「又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這是普賢菩薩發願求生淨土的偈子,也就是他的發願文,是用偈頌的體裁寫出來的。「盡除一切諸障礙」,在臨終的時候能夠盡除一切諸障礙,知道什麼?哪些是能帶得走的,哪些是帶不走的。帶不走的全都放下了,障礙沒有了。到極樂世界就見到阿彌陀佛,先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帶你到極樂世界,這是彌陀的本願。所以極樂世界在哪裡不要去胡想它,你想像不到。你看看虛空那麼大,你要找哪個星球是極樂世界,你找不到。我們尖端的科學家沒發現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跟我們是不同一個維次的空間,好像電視一樣,我們是不同的頻道。它在,它從來沒離開我們,我們就是不知道它的頻道。所以他一定是先來幫助我們打開頻道。見佛,把我們平素修學的功夫相對的提升了,所以平時用功真的是福不唐捐。平時用功縱然是半信半疑,見到阿彌陀佛,不會再懷疑了,這時你功德就圓滿了,你就成就了。阿彌陀佛接引你,帶你到極樂世界去,「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60集)--淨空法師2011/11/25


淨空法師講: 學佛、修道最重要的是保持初心


古人說守成不易,這個話是真話,你怎麼能守得住?如何能守住?佛經上有一句名言,只要你不退初心,你永遠不會失敗。你永遠記住你初發心那個時候,天天都是初發心那時候,你就永遠不會失敗。所以佛門諺語所說的,「學佛一年,佛在眼前」,那種真誠心、恭敬心、謙虛心,優點都顯示出來了。學佛兩年就鬆懈了,「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沒有了,學佛久了也變成老油條,這就是學佛為什麼會墮地獄。本來學佛都是天堂的,都是到極樂世界的,為什麼學佛到最後都到地獄去了?例子太多太多,我們看到、聽到、接觸到了能沒有感動嗎?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例子就在我們的周邊,不必親自看到,傳說、聽聞都是事實真相,不是假的,我們能不謹慎嗎?連《念力的祕密》裡頭都說,無論是有意無意,起心動念自己都要負責任。成敗的關鍵不在外頭,完全在自己,外面只是助緣;助緣它的比例十之二、三,自己起心動念要佔十之七、八。所以我們就知道,學佛、修道最重要的是什麼?保持初心,如何把初發心保持住,沒有一個不成就,而且決定是當生成就,尤其是淨土宗。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60集)--淨空法師2011/11/25


淨空法師講: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你來的時候兩手空空的來,你一樣東西沒帶來;你走的時候,你一樣東西也帶不走。人如果常常記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常常能夠提起這兩句話,佛家講的觀照功夫,你的心多清淨!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這個世間一無所有,清淨平等覺就現前了。我們迷了,不曉得事實真相,以為樣樣都是真的,都想擁有,都想支配,錯了!到這個時候才完全覺悟到,像《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可是也有能帶得去的,你這一生所造作的善心、善願、善行能帶去,惡心、惡願、惡行也能帶去,是你來生的果報。這個身捨掉了,來生又得一個身,這個身沒有出輪迴,叫業報身。怎麼來的?是你的業力變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五劫修行功德的成就。在六道輪迴的人,在三善道的,他也是累劫善心、善願、善行的福德自然感召的。可是人往往無法控制自己,福報現前的時候他就放逸了,就趣向墮落,人之常情。生活在苦難環境裡面,容易培養他的志氣,培養他的毅力、堅忍的美德,能成就他,享福的時候就壞了。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要非常重視它,古今中外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這些例子告訴我們「成功不難,守成為難」,你能把成功守住,這個難。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60集)--淨空法師2011/11/25


淨空法師講: 要覺察到自己一念影響之大


我們真的能夠改邪歸正,轉惡為善,不但自己得度,你有意無意就幫助許多人得度。因為我們每個念頭確實就像賢首國師《還源觀》上所說的,念頭才動周遍法界。這一念影響之大,我們沒覺察到,佛菩薩看得很清楚。一念才動出生無盡,出生是現象,出生的現象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也是周遍法界。所以那些明白人、覺悟的人提醒我們,無論是有意無意,起心動念要負責任,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道理在此地。我們自己迷惑顛倒,粗心大意,起心動念自己不知道,影響所及全在造業。有些造業自己很清楚,有些自己造的業自己不知道,不知道的多,知道的太少了。我們假設個比喻,你能知道的百分之一,不知道的百分之九十九,這都是事實真相。我們在眼前看不到念頭起的效果,是心迷了、心亂了,心喪失了靈明覺知的大用,變成迷惑顛倒,對於現前的影響不知道,對於未來的影響更不知道。看看大自然的運作感到無比的神奇,其實大自然的運作,那個動力就是我們的念頭。我們念頭如果善,社會安定,人民幸福,世界和平;我們念頭不善,所感得的是社會動亂,人性反常。常是仁義禮智信,叫五常。反常是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這反常。今天我們看這個地球,反常,五常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了。所以社會混亂,地球災變異常。
這些災變,我聽說媒體每天都在報導。我們是因為幾十年不接觸媒體了,這心比較清淨。如果每天都接觸媒體,你就可想而知那個心多亂,他的思想多複雜,他活得多辛苦。人體消耗的能量,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雜念上,勞心勞力消耗得非常有限。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諸法實相,我們要把它常常放在心上,細讀深思,慢慢對這些事物就都了解了,雖然不是大徹大悟,也是佛經上講的小悟與大悟。真相了解得愈多、愈深刻,我們就愈容易放下,容易把一切事物看淡,不放在心上了。這是一樁好事情,因為事是虛幻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也是虛幻的,末那、阿賴耶都不是真的,但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依它而起。身心世界統統放下,那就見性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60集)--淨空法師2011/11/25


淨空法師講: 一切親屬是什麼?


「一切親屬悉皆捨離」,這也不是真的。親屬是什麼?過去結的善緣、惡緣,這一世到這個人間來,又聚會了,有聚有散,聚散無常,要看破。如果不看破,那是嚴重的情執。情執它繫縛你在六道,你出不去,而且生生世世陷在迷執裡頭,一世比一世痛苦。這些事實真相,一定要看破。大乘佛法講得透徹,一切法心現識變。我們講識變這個範圍,這個範圍是十法界,十法界怎麼變的?從心想生。既然從心想生,淨念、善念就重要,這要從小有人教。誰來教?諸佛菩薩。受過良好的教育,自己修養成純淨純善,縱然達不到,方向沒錯,這樣就能生淨土,心淨則國土淨。淨土在哪裡?四聖法界是淨土,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聖法界。相對的是六道凡夫,六道是染污,稱為穢土,嚴重的染污,現在染污到極處了。我們懂得染淨的根源是來自一念,一念正就一念清淨,一念邪就一念染污,邪跟正要辨別清楚。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60集)--淨空法師2011/11/25


淨空法師講: 由身體無常想到諸法實相


「《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於逝多林中,發十大願王。繼云」,接著說,「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這是舉個例子,修普賢行念佛求生淨土臨終的狀況,這個人在臨命終時最後一剎那,就是斷氣的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敗壞。靈魂離開身體,這個身體沒有靈魂的支持,很快它就變壞了,這種常識我們有。動物,一般提供人飲食的,家裡養的這些畜生,我們看到是活活潑潑。殺死之後,如果放在那個地方,兩天氣味就很難聞,身體就容易敗壞。人的身體跟動物沒有兩樣,神識離開身體之後,一般二、三天就產生變化了。此地講的一切諸根,眼耳鼻舌身、五臟六腑都敗壞了。這是說自身。
這個身體無常,我們要常常想到,這都是諸法實相。了解真相,我們對這個身體就不會貪戀,而且非常珍惜,借假修真。這個身體是假的,存在時間短暫,如果善於運用它,在短暫時間當中把真性引導出來。靈魂是迷惑的狀態,靈性是靈魂覺悟的狀態,覺悟就稱為佛菩薩,稱為靈性。迷了自性,中國古人稱它作迷魂,孔子稱它為遊魂。靈魂是世間人一般對它一個美好的稱呼,實際上它根本就不靈,迷失自性沒有不迷惑顛倒的。所以,它帶著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於是它就沒辦法脫離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愈迷愈深,一世比一世辛苦。如果有善根,遇到佛法那是個轉機。所以善導大師講,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他說「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說得非常之好。遇到最殊勝的緣,品位就會提升得很高;遇的緣不善,勉強往生也算是很不錯,我們看起來都是無比的殊勝。能生到極樂世界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就保證一生成佛,這個太稀有了!
所以要認識諸法實相,凡不是真的都不可以留戀,都應該把它放下。放下,理跟事統統放下,但是我們初學的時候需要佛法幫助,我們暫時要用它。什麼時候從事上都放下?開悟了,真正明心見性了,這個時候連事都要放下,理事完全放下。放下之後才叫做隨緣妙用。所以隨緣妙用是法身菩薩才有的,普通一般人沒有。極樂世界是很特殊,凡聖同居土下下品這些菩薩也能夠隨緣妙用,那是因為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功德的加持。如果沒有佛陀的加持,他跟我們凡夫一樣,沒有這個能力去幫助眾生。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不勸人求生淨土的,淨土之殊勝於此可見。這是我們六根這個身體不是真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60集)--淨空法師2011/11/25


淨空法師講: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本經以上三大士為菩薩眾中上首,蓋因三大士淨土緣深,正好影響海會大眾,同歸淨土。」在本經眾成就當中的菩薩眾,會集本是以這三位菩薩為上首。「《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於逝多林中,發十大願王。繼云: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這段經文,我們看出他跟淨土宗的關係,跟淨土宗的緣分。「又偈云」,這都是《普賢行願品》裡面經文,我早年就是看到這兩首偈,我對淨土才相信。「又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從這首偈裡頭很清楚我們就看出,他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才成就這個大願。也就是說,他的十大願王怎麼修圓滿的?在極樂世界修圓滿的,極樂世界對他的幫助就太大了。換句話說,他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這樣的殊勝功德,能叫他十大願王每一願都圓滿,這不可思議的境界。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9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佛教教育跟藝術融合在一起


他的塑像都含的很深教育意義在當中,東方天王拿的是琵琶,弦樂器,表什麼?表中道。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能太過頭,也不能不到位;不到位是傲慢,太過頭了顯得巴結人,要守禮。現在人見人最敬禮是三鞠躬,你在三鞠躬後頭再加一鞠躬,就巴結人了,這個不合禮;人家三鞠躬,我兩鞠躬就夠了,顯得傲慢。一定要如理如法,不能過分,不能夠不到,代表中道。那個弦你看太緊了它就斷掉,太鬆了它又不響,一定調到恰到好處,音色才美。所以它是表法的。在儒家代表中庸之道,佛法就是講中道,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中道是沒有標準的,因時、因地、因人、因事不同,活的,自己要能夠把握住,這是智慧。南方天王手上拿的劍,劍代表智慧,斷除一切煩惱,洗刷一切垢穢。西方天王要多看,這個社會很複雜,多變的,變化很大。他手上拿的是龍、是蛇,龍蛇都是代表多變,非常不穩定。右手拿著個珠,代表三昧,在變化當中你能夠不變,你就能看出它,你才能掌握多變的人事物的環境。北方天王拿的傘蓋,傘蓋就今天講的防止污染,特別是防止心地上的污染。
你看它都有意思在裡頭的,你都要是知道的話,這不就是教育嗎?所以佛教教育跟藝術融合在一起,這是最圓滿的教學方式。不像現在,藝術跟課堂分開的,上完課之後到博物館去參觀。佛教的教室就是博物館,博物館就是教室,它融合在一起。所以寺院它是個藝術,多彩多姿藝術的宮殿,這教室,你在這個地方,你所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全是智慧。這是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介紹天王殿,每個殿堂都有表法,很深的用意。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9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做錯事情應當懺悔,別人做錯不要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放在口上。稱讚如來,別人有好處讚歎,別人做錯事情不提,自己做錯事情向人懺悔,這就是自行化他。他做錯事情,他自己說出來可以,別人不能說。他的境界沒有提升,時節因緣沒成熟,你說他的過失,他記恨在心,不但沒有幫助他,反而害了他,嚴重會造成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真正修行人最大的忌諱。所以,善護三業在本經裡頭,是把口業擺在第一條,這都不多見的。本經講善護三業,第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看一般經典裡面,講到三業一定先講身、口、意,我們這個經上是口、身、意,它順序調了,這裡頭有深意在裡頭。口業最容易犯,最困難的,就是口業,很容易造。所以,一定要謹言,小心謹慎,多聽少說。真正有智慧的人、聰明人,言語一定少,言語雖然少,有分寸、有力量,讓人聽到能受感動。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9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隨喜功德


經教是我們最主要的一個部分,不學不知道,學了才曉得,學了要天天反省、天天對照,哪些我有沒有做到。普賢十願你說是不是布施?第一個恭敬,對於一切人都禮敬、都謙讓。別人做的好事,我有能力,幫助他做,沒有能力,讚歎他做,這屬於讚歎。讚歎,有能力不幫助,這個讚歎不是真的。他做好事,我們有能力讓他好事更提升,讓他的影響更擴大,不就更好嗎?我們能加一分力量進去,隨喜功德。不是讚歎表示一下就完了,那不是真的,真修是全心全力幫助他。不求果報,名聞利養都不沾,這叫真實功德。為名為利、為有條件的,那就不是布施供養,那是一種生意買賣,商業行為了。所以要認識清楚。好事沒有離開我們身邊,到處都是,你懂得你就會做。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時時刻刻做我們的樣子,你看他任何一個機會他都沒錯過,都能掌握住,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9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沒有一處不是修福


福從哪裡來的?從苦行裡頭來的,所以佛提倡苦行。這個經裡面,大迦葉尊者代表苦行,那是大富長者出身;釋迦牟尼佛一生修苦行,王子出身。保持清淨心、平等心,永遠不會失掉,這是福報。在經論裡面佛告訴我們,這世間福報,財富、地位這些都是從布施來的,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出家人用什麼布施?過去托缽,三衣一缽,一文錢也沒有,用內財布施。內財是什麼?做義工。隨時隨地,任何場所,我們遇到了,這隨緣。我們走在道路上,看到道路旁邊有垃圾,我們把它撿起來放在一個妥當地方,這都是內財布施,對一切行人是布施。不一定什麼事情,只要跟人接觸的時候,布施的緣就現前。在大庭廣眾裡面學謙讓、學恭敬,你說是不是布施?全是的。沒有一處不是修福、修慧的機會,所以你自己要認識,不要把這個機會放過。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9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怎麼做護法


所以我們自己如果有能力,有這個福報,一定要照顧行者,真正修行的人。有一個照顧一個,有兩個照顧兩個,全心全力照顧他、成就他,要把他看成這是傳統文化、這是佛菩薩的傳人。照顧他,也要督促他,不能害他。照顧他害他的人很多,怎麼害他?你把他照顧很周到,讓他舒舒服服的,他名利心生起來,道心退失了。你說我照顧他有功德,其實你把他毀掉了。
真正照顧他,得要讓他修苦行,以苦為師、以戒為師,真正照顧他。物質生活太豐厚,不是照顧他,是害他,他能不起貪戀嗎?順境裡面,貪戀心才起來,毀掉了。所以護法不容易,沒有真實智慧,怎麼能護法?我過去也常常提出這個問題,護法誰來做?弘法的人。早年我學佛,我認為四十歲之前,學生,在道場一定是義工的身分,什麼都做。為什麼?修福報。否則的話,將來你學成了,你沒有福報,沒有福報對於弘法利生有障礙,一定要修福。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單有慧沒福不行,單有福沒慧也不行。佛菩薩教人福慧雙修,你看「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就是福慧,足是滿足,福、慧兩樣都滿足了,這成佛了,不是學一樣。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9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懺悔業障


造作罪業不怕,現在人哪個不造罪業?佛菩薩會原諒這些人。為什麼?過去你不應該造罪業,你從小學過;現在你造罪業,你從小沒學過,你不知道。無知所犯的過失,世間人都不願意懲罰你,何況佛菩薩!所以只要知道錯了,能夠發露懺悔,後不再造,這就是真佛弟子。普賢十願第四「懺悔業障」,懺除業障之後「常隨佛學」,這句話重要。依照佛的經教來學習,經教裡面教我們做的,努力認真去學習;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一定要守住,不能違背,不可以違犯,依教奉行。同時我們知道,佛為什麼教我們不能做,肯定是對自己有好處的、有利益的。你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你會很歡喜接受。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實在講肩負的使命非常沉重,佛法能不能存在,傳統文化能不能存在,都在我們肩膀上,我們自己不能認真學習,後代就沒有了。自己不行,不行也要做個好樣子,希望底下一代比我們更好,一代比一代好,五、六代就能夠復興。一定要遵守老祖宗的方法,老祖宗的方法好,如果不好,怎麼能流傳幾千年?幾千年當中,多少人學習都遵守成規,而不改變它,這裡頭一定有大道理。一步改變災難就現前,能守住老規矩就有好處。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9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放下是自己,提起是為眾生


再看第三位菩薩,「當來承傳,彌勒菩薩」。「彌勒,此云慈氏」,彌勒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慈悲,「菩薩之姓也,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翻成中國意思是無能勝。「具足」,姓跟名合起來這是具足,意思是「慈無能勝」,那說他特別慈悲。在中國南宋,跟岳飛同時代,布袋和尚,《高僧傳》上有記載,但是他姓什麼沒有人知道,從哪裡來的也不曉得。這個和尚也好像是瘋瘋顛顛的,每天背個大布袋到處去化緣、去遊化,人家供養他的東西往布袋裡一放,背著就走了。傳記裡面有記載,有人向他請教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放下,兩個手也表示,就是叫一切放下,大家看這個樣子懂得了。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拿起來,背了就走了。這個含意很深,放下之後要提得起,放下之後就放下了,提不起來,那沒用處;放下是自己,提起是為眾生。沒人曉得,圓寂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化身來的。自己把自己身分暴露之後,真走了,這在佛法承認,這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說自己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說了又不走,這是假的,這是在迷惑眾生。說了走了,你再想親近他親近不到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9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諸佛之師,文殊師利


「文殊師利,亦云曼殊室利。此云妙首」,翻成中國意思是妙首,又翻成「妙吉祥」,也翻成「妙德」,「是諸佛之師」。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我們想成佛,佛怎麼成就的?這個地方你看,沒有離開妙,妙首、妙吉祥、妙德,這是諸佛之師。這妙到底妙些什麼?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賢首大師《還源觀》上四德,第一個就是妙,「隨緣妙用」,是自性般若。在哪裡顯示?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把隨緣妙用表演得淋漓盡致,真妙!能隨一切染淨緣,我們講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統統可以隨順,一塵不染,這就是妙。不妙是什麼?不妙就染著。什麼叫染著?起心動念就染著,分別執著是嚴重的染著。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六根接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妙!這叫妙用。妙用,這個字意思很廣,自受用,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他受用的,成就他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這是在他的妙用,自他都妙。所以佛經上講的妙,妙慧,智慧。這就是諸佛之師。
「《放缽經》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這個我,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成佛,文殊師利之恩。「過去無央數諸佛」,就是無數無盡那些諸佛如來,「皆是文殊師利弟子」,這過去。將來呢?「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將來,我們這一批修行的人將來成佛,也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加持的。文殊菩薩代表自性般若。「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我們學佛的人,沒有離開情執,總是把佛菩薩看作是一個人,來求佛菩薩加持。有沒有效?有效,不是沒有效,但是你不會開悟,因為你有情執,你情執破掉的時候你會開悟。你不知道文殊菩薩從哪來的,自性般若,我們心有感,他來應化來的,他是自性般若的化身,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阿彌陀佛從哪來的?阿彌陀佛是從自性般若智慧功德之所成就的。沒有智慧就沒有四十八願,沒有四十八願就沒有五劫修行,沒有五劫修行就沒有極樂世界。佛說心現識變,這是真理,極樂世界也不例外。世間小兒離不開父母,離開父母他的生命就失掉了,修道的人不能離開智慧。智慧還得加個字最好,定慧。為什麼?慧從哪裡發?從定中發,心定不下來就沒智慧。心要定下來必須要能捨、能放下。什麼都能捨,為什麼?沒有一樣是真的,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就是自己的真心,一切法是心現、是識變。一切法不離自心,一切法就是自己。你能常作如是觀,把這樁事情證實。別著急,著急就錯了,為什麼?心完全定下來,事實真相就見到了,著急這個心見不到,所以不能著急。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8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真誠到極處就有感應


密裡面最重要的是信心,信心非常難建立。什麼樣人能相信?我們一般所理解的,正是《彌陀經》上所說的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學密的人是什麼?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他能信,雖然他不能夠理解,他能信,信就管用。為什麼?他是真信,他用的是真心。我們中國諺語有一句話說,誠則靈。人心真誠到極處,就有靈驗的事跡發生,真誠到極處就靈。為什麼?語言有障礙,意念有障礙,真誠心沒有障礙,真誠心是真心,沒有障礙,沒有障礙全就通了,所以就有感應。最明顯的,我們跟這些小動物真誠心跟牠交流,牠不會怕你;特別是真誠的愛心,牠會感動。在對植物的實驗,它們很容易感動。因為它們的報比人重,它們造的業比人輕,人造的業太重了!對於這些高深的現象,無論是理是事懷疑,對於聖賢教誨懷疑,一定要等科學家實驗證明出來了他才相信,沒有看到證明的報告他不相信的,縱然相信的話也叫半信半疑,不是真信,不是真信就無法溝通。人跟小動物溝通,人跟無情的生物溝通,像山河大地,然後人跟鬼神的溝通,不同維次空間生物的溝通。不是不可能,有可能,而且並不是一樁難事,難在什麼?菩提心發不出來,難在這裡,菩提心真發出來就全都通了。這樁事情求人幫助沒有法子,佛菩薩沒有法子幫助你,自發,是你自己事情。真相信,真的明白,不懷疑了。我們從懷疑到半信半疑,到不懷疑,經歷很長一段時間,幾十年,鍥而不捨,一面學,一面通過自身的經驗逐漸相信了。相信還要往前進步,這個路子長。《華嚴經》上從初信到等覺五十一個階位,可見得這是一條很長的道路,要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鍥而不捨。天天有進展,年年有進步,你法喜充滿。有疑不怕,怕的是不精進,不精進是最可怕的,有疑還能精進,精進可以破疑,會有覺悟的一天。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8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淨土跟密宗是一不是二


「若據密教」,這密宗所說的,「普賢即是密教初祖金剛薩埵」,普賢菩薩是密宗裡頭的第一個祖師,始祖,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即是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在《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祕密陀羅尼經》有這麼一句經文,「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我們知道,本經菩薩眾裡面依普賢菩薩為第一個上首,他所代表的淨密不二,淨土跟密宗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深!「又金剛智之《五祕薩訣》」裡面說:「金剛薩埵者,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亦名一切如來長子,亦名大阿闍黎。本經《德遵普賢第二品》中,復有為教菩薩,作阿闍黎」,這兩句話。「今此經中,普賢大士,列最上首,正顯密淨不二。故先師夏老云」,夏蓮居老居士說的,「淨土即是密教顯說」,那密宗就是淨土的密說。「藏密紅教祖師蓮花生大士,即阿彌陀佛之化身佛」。所以密教裡頭求不求生淨土?有,有求生淨土的。當年章嘉大師告訴我,學密要先從顯教下手,因為密是顯的密說,顯教不通,密你沒辦法理解;顯教通了,對密你就了解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8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毘盧遮那的意思


法身,毘盧遮那佛就是法身,沒有形相,那我們現在畫畫把他畫成一尊佛像,我後面這個背景當中就是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是梵語,它的意思是遍一切處,遍一切處這個像怎麼畫?畫不出來。毘盧遮那佛這個法身它沒有相,像前面所說的,它沒有物質現象,它沒有精神現象,它也沒有自然現象,它遍一切處。佛為我們說這樁事情,這是我們自性的本體,強名,勉強給它稱個名字叫法身,可不能執著它。畫出來這是表法,千萬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從法身起用,那就是示現、應化,化作等覺菩薩,法爾如是。化作等覺菩薩(等覺大士)這是應。自性有感,哪些人感?實報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有感,佛就有應身。「襄讚釋尊,演唱聖教」。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方教學,法身如來以文殊、普賢這個身分出現在這世間。釋迦牟尼佛教學這是感,毘盧遮那就有應。毘盧遮那是所有一切妙覺如來共同的名號,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名號意思是遍一切處。所以他的示現,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示現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來協助釋迦牟尼佛。演是表演,唱是唱和,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菩薩來協助,佛所說的你看他們都做到了,現場給你表法,讓大家感受更為親切。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8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怎樣保持菩提心


「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以自性為體。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也都根據經上說的,《觀無量壽佛經》上講至誠心,菩提心的體。中國聖賢也非常強調至誠,儒家在《中庸》上就說,真誠到極處叫至誠。從至誠心生起深心。深心,古大德的解釋,好善好德。我們就採取本經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我們用這個做標準。菩提心的起用,這個用是自受用,至誠心對自己就是清淨平等覺。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與這個心相違背,自己就曉得,與菩提心相違背;如果起心動念與清淨平等覺相應,我真的是住在菩提心中。要常常想,不能忘掉,忘掉你就有偏差,你就走錯路了。怎樣能保持?讀經、學教、念佛,這都是保持最好的方法。三天離開經教,菩提心就動搖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自己煩惱習氣無量劫薰習成就的,要在這一生當中回歸到菩提心,這不是容易事情,這不是小事情,真要用功,真正要努力,要非常認真。
古大德教導我們,死盡偷心,你才能夠回得了頭。印光大師教人,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你不能不放下。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8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德能不夠,不能隨順不善


我剛才講的話意思很深,很不好懂,順境沒有問題,逆境裡頭也有功德,那我們可以幹壞事了。你不怕地獄果報你就去幹,那是菩薩行,地藏菩薩發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能跟地藏菩薩學嗎?菩薩下地獄是為度眾生。普賢行最難得的是他表演出來了,《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這兩句話最圓滿的寫照,遍一切處,最妙善義,妙善到極處了,五十三參。五十三不是數字,密宗裡頭的表法,代表大圓滿,就是法界虛空界,代表大圓滿。你看這五十三位善知識,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善有惡。最明顯的代表,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痴,貪瞋痴裡面的痴,甘露火王代表瞋,伐蘇蜜多女代表貪,貪瞋痴。在五十三參裡面的貪瞋痴那是最妙善意,普賢菩薩在裡頭迷不迷?不迷。要度這些貪瞋痴的人,不用貪瞋痴的法你怎麼度得了他?入他的境界不迷惑你才能度得了他,入那個境界你要是迷了,你被他度跑了,那不是你度他,是你被他度了。
我出家,剃度師是心悟法師,他是在福州鼓山出家的。在台灣我們很熟,他比我小一歲。我出家是他來找我,非常誠懇,兩個月當中來了九次;劉備三顧茅廬,他是九次。我答應他了,有條件的,我不做經懺佛事,我要學老師講經,學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他都答應。沒想到,他有個在家的皈依徒弟,女的。過了一年之後,他就結婚了,還俗了。前幾年往生的,也很如法,做在家佛弟子。這就是什麼?發大心度眾生度不了,被別人度跑了。這個事情非常難!真有普賢大士之德,有普賢大士的能,能是善巧方便,真能夠感化他,這就對了。德能不夠不可以這樣做法,只能隨順善的,不能隨順不善的。這個關自己一定要把牢,不把牢會把自己毀掉。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8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為什麼造惡,菩薩也隨順?


「又《探玄記》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探玄記》,賢首大師作的,清涼的老師。這兩句話很簡單,可是意思非常非常之深。菩薩之德周遍法界。德是什麼?就是十大願。禮敬周遍法界,稱讚周遍法界,供養周遍法界,懺悔周遍法界,十願每一願都周遍法界,這是普的意思。至順調善,至順,十願裡頭恆順眾生,至順。不順眾生不行,眾生造罪業也得順他,也幫他造罪業,為什麼?他不經過這個他不覺悟。惡貫滿盈的時候,果報現前,他覺悟了。所以菩薩恆順眾生,知道眾生沒有一個不成佛的,只是早晚問題。覺悟有先後,沒有一個不成佛,統統要成佛,造惡也隨順他,只有他看得清楚、看得明白。災難劫禍之後他覺悟、他回頭,不經過這個劫難他不知道,永遠迷在裡頭,災難幫助他覺悟,叫逆增上緣。所以造作惡業的人不能瞧不起他,普賢菩薩都看到他們是佛菩薩。善緣惡緣、順境逆境統統是修行人的增上緣,統統是幫助修行人提升境界,增長福慧。迷惑的人不知道,明白的人清清楚楚,永遠對於所有一切眾生生感恩的心。調善是隨喜功德,至順這是恆順眾生。隨喜當中成就功德,隨順善成就功德,隨順惡也成就功德,不可思議。這才叫大乘圓教,圓滿沒有絲毫欠缺。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8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認識普賢菩薩


「普賢亦名遍吉」。實際上普賢跟遍吉的意思通,普就是遍的意思,吉祥就是賢的意思,所以也翻作遍吉。「《清涼疏》謂普賢有三」:第一個「位前(但發普賢心)」,發普賢心就是普賢菩薩。普賢心就是《華嚴經》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你要能發這個心,你就是普賢菩薩;你現在發這個心,現在就是普賢菩薩,這個要懂。發了要真幹,發了不幹,這位前普賢菩薩,有名無實,發了普賢心沒有去做。如果真照十大願王去做,我把它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真幹,真幹就是「位中」,真幹,十條他真做到。這位中說等覺是最高的,是從哪個地方到等覺?從初信位到等覺。這五十一個位次他都有地位,普賢菩薩,小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全是普賢菩薩。十信位是小學,十住是初中,十行是高中,十住、十行,我們比喻說,十行比喻高中,十迴向比喻大學,十地比喻研究所,等覺比喻博士班。這在學,在學就是位中。「位後普賢」,位後是已經成佛了,成了佛還退到菩薩位次上來,「得果不捨因行」。那是畢業之後再回到學校來教書,幫助同學,這叫位後普賢。成佛以後隨類化身,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無論化什麼身,無論說什麼法,全是普賢行。這是普賢菩薩簡單的介紹。
「此即位後之普賢」,現在我們經上這一位普賢菩薩,他是位後普賢。同學們在此地,一定要有個正確的概念,那就是菩薩不是一個人,菩薩像我們現在到大學裡面念書,是一個學系。譬如說哲學系,哲學系畢業了,拿到哲學博士學位,這就畢業了,在學的時候都稱為哲學研究所的學生,觀音菩薩好比文學院,它是這麼個意思。所有學這個法門的人,從初發心學普賢菩薩的都是普賢菩薩,學觀音菩薩全是觀音菩薩,這個道理要懂,不能夠執著觀音是一個人,普賢是一個人,錯了。普賢菩薩無量無數無邊,數不盡,在這個法界虛空界裡頭,觀音菩薩也數不盡。還有一個人他學很多法門,換句話說,集許許多多菩薩是一身。譬如,孝親尊師這地藏菩薩,大慈大悲是觀音菩薩,一切都為眾生去想這就是普賢菩薩,純是智慧,不再用情執了,文殊菩薩,一個人具足這些大德,這是具足諸菩薩之德。菩薩是代表修德,佛是代表性德,性德是本有的,本有的現在迷了,我們把它找回來,用修德的方法去開發自性的性德,性修相應,我們的性德就透出來。性德不是修的,但是不用修,它透不出來,還是用修德把它引導出來。要知道,它不是修的,自性裡頭本有的。這智慧功德都是真實的,不是假的,而且能量全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所以有些人迷失自性,思想見解全是錯誤。這是位後普賢,位後普賢就是如來的化現,因為他已經成佛了,他現在示現菩薩身分,修普賢行,就稱他為普賢菩薩。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8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有情執,換個身體來投胎


學佛首先要肯定一樁事情,自己是佛,這個一定要承認。自己永恆不滅,生死是身(身體),靈性沒死,靈性常存,靈性是自己。很快,身體沒有了,很快它又換個身體又來了,真的不是假的。我住的六和園有個小貓,我跟諸位報告過,那個小貓以前是六和園的主人。六和園房子現在轉給我,我是第五代,前面四代,我相信牠不是第一代就是第二代的,牠很留戀這個地方,捨不得走。六和園以前也是居士道場,有的時候是出家人道場,所以沒有男女婚配,但是畜生有,所以他就投畜生胎,還捨不得離開那個地方。這個現象常有,而且很多。我們不可以有一絲毫貪戀,有絲毫貪戀就給自己惹來麻煩。喜歡佛經,死了以後變裡頭蛀蟲,書本裡頭有蛀蟲,變這個東西去了。道場裡頭蚊蟲、螞蟻、蟑螂、老鼠這些小動物,可能都是這個裡頭原來居住的眾生,他有情執,他又來了。所以我們對這些人也有感恩的心,過去在這裡住過,修行,沒離開,現在要好好的念經給他聽。夜晚對鬼神播放《十善業道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好!播放晚上睡覺會不會擾亂我們?不會。你播放的時候聲音盡量放小,我們聽不見,他們能聽見,他們也能看見,冥陽都得利益。我們念念不忘他,我們具體真幹,真讓眾生得利益。外面院子裡頭佛號日夜不中斷,有時候我們學的經典,重要的東西,我們學得非常歡喜的那一段,也可以播放給他們聽,我們共同得法喜。要常常去做,沒有時間的限制。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8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人口增加,資源減少怎麼辦


現在這個世間,很多人在著急,急什麼?人口膨脹。地球的資源有限,怕將來資源用盡了,地球就會毀滅,人沒得吃的、沒得穿的怎麼辦?佛法裡頭從來沒有說過這些問題,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問題全解決了。一切法乃至於一毛、一塵,它的能量都是無有窮盡的,而且都是周遍法界。所以在這上面操心就要犯罪、就要造業。人再多,他既然到這個世間上來,他就有生存的權利,他就能活得下去,沒有活不下去的道理。所以,我們自己迷惑顛倒,這錯用了心,造作這些罪業。中國古聖先賢教人,教什麼?教修德。養性修德,那個感應就不可思議。何況佛經上常說,我們老祖宗都承認境隨心轉,叫「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這個地方人有福,人再多,地再小,出產非常豐富,足夠你用的。自性本具的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為什麼為這個操心?所以人口增加我們應該怎麼想?如何能增加生產。佛教給我們增加生產,自己要懂得節儉,這個非常重要。懂得節儉,沒有貪心,因為貪心消耗能量最大;我們衣食住行消耗得並不多,貪心消耗得多。你看人們貪,節儉,貪心捨,施捨,布施,功德大!我們有多餘的都去供養眾生,修養道德,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
五戒是性德,中國的五常,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佛法裡面講不殺生,絕不傷害一切眾生,連蚊蟲螞蟻,在現在講細菌。這細菌要不要消滅它?不可以,它也是生命,它也是有情,它也是菩薩,它也是佛,怎麼可以消滅它!它帶著病毒?它帶不帶都沒有關係,它是活的,所以決定不能傷害它。你不傷害它,它就不傷害你,和睦共處,相輔相成不相害,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心行不善,產生互相傷害,這個就麻煩了。是不是它傷害我了?不是。我有念頭想傷害它,所以它傷害我;我沒有意念傷害它,它就不會傷害我。它為什麼不去傷害佛菩薩?極樂世界為什麼沒有細菌?我們得多想想。完全是我們的思想出了問題,許多事情想法、看法全錯了,這才出現問題。如果思想純正,怎麼會出問題。要怎樣思想才不錯誤?那只有佛法,佛法正知正見,所以經典是正。我們有正知正見自然就覺悟了,就知道利益眾生,把利益眾生擺在第一位,把自己擺在第二位,問題立刻就解決了。我們自己的生存擺在第一位,別人的死活擺在第二、第三位,就出事情了,問題就來了。我們看到這些狀況,一看就清楚、就明白了,這是覺悟。節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膨脹,這是現在許多國家的政策。對不對?依照中國傳統,依照佛法的標準不對。為什麼?違背自然法則,那就是不對的,隨順大自然就是對的。自然有德,把自然的德掌握住,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如果德失掉,那個問題就嚴重。
德,中國講的底線,老祖宗所說的四維八德、五倫五常,你只要把這個守住,人口再多也沒有問題,也能夠生活下去,而且生活得非常美滿。有德就是有福,福人就居福地,福地裡頭物質資源就非常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心要端正,今天大家把這個丟掉了,人心變壞了,地球的能量逐漸逐漸衰弱,到最後變沒有了,人為的,不是自然現象。很難得,近代的物理學家發現了以心控物,好!這跟東方聖哲的思想、跟佛菩薩的看法一致的。美國布萊登所說的,人只要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都不必去操心、不必去顧慮。人人能夠把這十二個字做到,他所持的就是中國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佛法裡面講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度、普賢十願,這佛門的底線。這個東西做到,這個世界就是樂土,跟極樂世界一樣。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8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什麼是大道心眾生


云何為大道心眾生?云何就是什麼是大道心眾生。下面就解答,「以具四種大故」,他有四大。哪四種大?「四種者,《清涼疏》」裡面說:第一個「願大,求大菩提故」,這是願大。大菩提,大菩提成佛。他一生沒有別的目的,只是想去作佛。學佛是為什麼?學佛是為成佛。六祖惠能大師講得最乾淨俐落,他跟五祖見面,五祖問他:你來這個地方想得到些什麼?他就一句話回答:我想來作佛。真的是乾淨俐落,他是為作佛而來的,不為其他,這個就是願大。我們今天修淨土發的願,我們的願是什麼?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這也是願大。為什麼?生淨土、見彌陀就是作佛去了。第二是「行大」,行是作為,「二利成就故」,要成就自己、要成就別人。菩薩是以利生為第一,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行大。
第三「時大,經三無數劫故」,這個三無數劫就是三大阿僧祇劫。這講時間之長,不是短時期,無量劫。
第四「德大,具足一乘諸功德故」。德是我們真正能關懷一切眾生的心,這是德大的根,要有這個根,要有這個心。「此亦含攝《法華》之六大」,《法華經》裡面六大第一個是「信大法」,大乘經。我們這部經,經題上就有「大乘」,不是小乘,《佛說大乘無量壽》,你看經題上就有大乘。信大法,「解大義」。最難得的,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會集《無量壽經》,最完善的本子。在他以前,人要學習,沒有我們這麼幸運,你要去找五種原譯本;你沒有找不知道,你要找到之後,你就曉得困難。現在有人把它整理出來,做一個最完美的,每一本經義這裡統統具足,重複的地方都刪掉,文字不好懂的地方,還是用經的原文,哪個本子比較好懂用哪一個,統統用原文,這是算最完備的本子。黃念老的結集,使這部經成為淨宗最圓滿的一部大經。我們把這部經的義理搞清楚、搞明白,然後自然會「發大心」,發大菩提心。「趨大果」,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就是趨大果。極樂世界是成佛的道場,進入這個道場沒有不成佛的。「修大行,證大道」。大行是什麼?只要心大,點點滴滴都是大行,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是非人我。《還源觀》上所說的真心含容空有。我們的真心是一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我們的本性,是我們的真心。用這個心,無論修什麼行都是大行,布施一分一毫,功德都遍虛空法界,為什麼?大行。證大道,《華嚴經》妙覺果位。「以具上述諸大故」,《法華經》裡面講的六大,《清涼疏》裡面講的四大,統統具足,「名為大道心眾生」,也就是真正覺悟的有情眾生。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8集)--淨空法師2011/11/24


淨空法師講: 無是一切諸法本性


「證無成智,故曰無智。無,是一切諸法本性」。無是什麼意思?諸法本性沒有現象,我們的六根緣不到。物質現象,我們前五根可以緣到,就是眼耳鼻舌身可以緣到。眼見色,鼻嗅香,舌嘗味,耳聽聲音,身體接觸外面物質現象,所以前五根能緣到物質現象。那精神現象,受想行識,第六意識、第七識可以緣到。它不是現象那就緣不到。自性三種現象都沒有,不是物質現象,前五根緣不到;不是精神現象,第六、第七緣不到;連自然現象都沒有,換句話說,阿賴耶都緣不到。所以佛說,世間人決定緣不到,他怎麼會知道?用科學技術,還是我們六根所能緣到的;六根緣不到,科學技術再高明也沒有辦法。所以這個事情唯證方知,放下就得到了,放下就圓滿了。人就是不肯放下,那你所知道的是有限的,你所知道的是知識。如果你證得的,那就是智慧,智慧自己得受用。得什麼受用?一切放下,得大自在。知識放不下,智慧放下了,放下是德,放不下的是煩惱。所以這個東西不能執著,執著就變成煩惱,不執著它就是功德,無量功德。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6集)--淨空法師2011/11/21


淨空法師講: 為什麽說二分法是錯誤的?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發現科學這個三百多年,二分法是錯誤的。把一切法分之為物理、心理,這叫二分法。怎麼是錯誤的?現在才真正發現,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是一體,它不能分割。物質是心現的,如果沒有意念,決定沒有物質,所以普朗克說物質的基礎是意念。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可是我們不懂,現在我們看到科學報告,搞清楚了,沒有懷疑了,以前有懷疑。阿賴耶的三分,業相,業就是動,就是起心動念,從起心動念就產生了信息,就是阿賴耶的見分。見分要見,相分就跑出來了。古人都是這個說法,我們當初學也就這麼學,學得這叫半信半疑。怎麼見分要見,它就跑出來了,相分就出來了?很不好懂。
當我們看到《菩薩處胎經》,就是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的對話,這個對話太重要了。釋迦牟尼佛提這個問題,心有所念,我們凡夫起了個念頭,這個念頭裡面有多少個細念?所以念頭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問有多少個細念,有多少個現相,就是物質現象,有多少精神現象,就是識。你看釋迦牟尼問這麼個問題。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百二十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三十二兆個細念,微細念頭。「念念成形,行皆有識」,每個念頭裡都有物質現象,每個物質現象裡頭都有精神現象,就是受想行識。所以水有受想行識,任何物質都有受想行識。所以布萊登說整個宇宙就好像一個網一樣,他有個報告,這本書叫《無量之網》,我看了三分之一,沒看完。那就是科學描繪的阿賴耶,跟佛法說的是一樣。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6集)--淨空法師2011/11/21


淨空法師講: 佛法所講的空跟無


無不是什麼都沒有,無中生有;空也不是什麼都沒有,空中也生有。所以佛法這個空跟無,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照這樣解釋就解錯了。無是體,有是作用,因為自性,在前面我們已經多次報告,它三種現象都沒有,所以說它作無,說它是空。它沒有物質現象,它也沒有精神現象,連自然現象都沒有,所以叫自性空。但是這個自性空它能生萬法,所以這個無不是什麼都沒有,它能生萬法,遇到緣它就生法。
什麼緣?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這句話是對已經證果的阿羅漢、菩薩說的。要是嚴格的來說,那就是專對法身菩薩說的,感應道交。法身菩薩真正知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知道。知道他得受用,得什麼受用?在一切萬法當中,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妙用。你看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裡頭,四德第一個是「隨緣妙用」。他能夠隨順眾生,裡頭如如不動,像釋迦牟尼佛,這些在舞台上表演的菩薩、阿羅漢,全都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表演得很生動,表演得很活潑,表演的人如如不動,沒有起心動念。他怎麼表演得出來?他順著眾生,順著眾生的意思在表演,不是他自己的意思,所以他能現身說法。應現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這個應現不是他的意思,是眾生。眾生喜歡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隨著眾生心起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有應,感的人有起心動念,應的人沒有。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6集)--淨空法師2011/11/21


淨空法師講: 阿難為什麼也列入大乘?


「阿難當時,雖未得漏盡,但以當機,應須並列。」這是怕人懷疑,阿難在這個會上,他的地位是初果須陀洹,為什麼也列入大乘?下面《淨影疏》有解釋,「阿難增上利根,雖居學地,而成無上勝妙功德,故曰大聖」。這是隋朝慧遠大師他的說法,說得很有道理。這個經,上半部的當機者是阿難尊者,後半部的當機是彌勒菩薩,這兩個人在這個法會裡頭是非常重要的,代表什麼人能夠接受,什麼人能夠學習,什麼樣人能夠得利益。這兩個都是了不起的人物。阿難的根性增上利根,所以他聽佛說法,聽一遍永遠不會忘記,都能夠複講得出來。結集經藏完全靠阿難複講。主持這個法會的是迦葉尊者,擔任複講是阿難。這括弧裡說,「未得無學果位」,無學是阿羅漢,阿難沒有證得阿羅漢,而成無上勝妙功德,傳釋迦牟尼佛的法。如果沒有他複講,我們後人就都沒有福報。實際上,阿難也是大菩薩再來,不是普通人,佛法裡頭肯定、承認因果。所以像目犍連、舍利弗都是古佛再來,示現的是阿羅漢身,實際上是佛再來的。「是故阿難亦得名列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6集)--淨空法師2011/11/21


淨空法師講: 自古以來中國教學目的在德行


《三字經》上的話我們要多念幾遍,「茍不教,性乃遷」,而「教之道,貴以專」,這是老祖宗千萬年的經驗!現在大家不相信了,什麼都要學,好像是廣學多聞,多才多藝,其實錯了。他所學的是知識,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肯定有知識,有知識的人多半沒有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知識解決問題有侷限性,有些它確實它不能解決,有侷限性,而且後遺症很多。所以中國教學,自古以來,它的目的是在德行。德行從哪裡來的?德行從智慧來的,人有智慧,就有品德;沒有智慧,品德就很難講。智慧與讀書多少沒關係,中國唐朝惠能大師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有智慧,心地一定跟清淨平等覺相應。沒有智慧的人,心裡頭不會清淨,心是染污的;心是有高下,就是有傲慢;有迷惑,沒有智慧,有迷惑。佛家講迷邪染,迷失了自性,邪知邪見。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貪瞋痴慢全是染污,怎麼會好?今天這種負面的教育變成了主流,是個非常強大的主流,真的像大海嘯一樣。所以「空理」兩個字就重要了,那是真理,「會合正道曰聖」。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6集)--淨空法師2011/11/21


淨空法師講: 科學幫助我們確信阿賴耶的三細相


我們得到科學的幫助,如果沒有科學幫助,我們對於阿賴耶的三細相總是半信半疑。除非真正覺悟,不是真正覺悟的話,決定是半信半疑,換句話說,你得不到受用,你還是造業。科學的報告把我們這個懷疑斷掉了,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東西三千年前,三千年後科學家把它證明了,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就是所有一切物質現象、自然現象都是從心想生的,心想就是念頭,意念。今天科學家開發了,知道意念有不可思議的能量,這個能量可以改變自己身心,可以改變星球,這麼大的力量。能改變星球,當然地球上的災難都可以改變,只要我們意志集中,這個話佛也說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佛經上都有。你把心集中在一點,什麼事都能辦,那個能量就非常大。集中在一心那就是定,禪定,禪定裡面生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6集)--淨空法師2011/11/21


淨空法師講: 物質為什麼有這麼多種?


物質為什麼有這麼多種?有固體、有液體、有氣體,甚至於還有光、電磁,這是波動頻率不一樣。頻率慢的就變成固體,快一點的變成液體,再快的就變成電磁波、變成光,這統統是物質現象,這麼回事情,搞清楚了。跟大乘教裡面佛講的阿賴耶是完全相同的。阿賴耶的業相,現在科學稱它作能量,它從哪裡來的?這個地方講空理,它從空理來的。空理是自性。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了,給我們做了個報告,自性是什麼樣子。他的報告很簡單,二十個字,那是他的畢業論文。第一句話說「本自清淨」,自性本自清淨,一絲毫沒有染污。我們現在?我們現在也沒染污,無論你是在人道,或者是在三途,你變成餓鬼、畜生、地獄,你的自性沒染污。染污是什麼?染污是意識,阿賴耶識染污。阿賴耶是妄心,妄心有染污,真心沒染污,所以真心它是真的。第二句話他說「本不生滅」,真心沒有生滅,妄心有生滅。阿賴耶有生滅,迷的時候它出來,圓滿覺悟之後,阿賴耶沒有了,回歸自性,這叫空理。現相,阿賴耶的業相是自然現象,這是能量。從能量變成信息,科學叫信息,佛法裡面講受、想、行、識,就是科學家講的信息,變成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阿賴耶的見分。從這個東西裡面變成了物質現象,阿賴耶的相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6集)--淨空法師2011/11/21


淨空法師講: 真假定義是什麼?


真假定義是什麼?佛有個標準,凡是無常,變幻無常的都是假的,永恆不變就是真的。永恆不變是什麼?法性、自性、真如,這些東西,這個永恆不變。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這是不變的,會變的都不是真的。現代科學家發現了,整個宇宙都在變化,宇宙好比是彈琴的弦,這就是弦的定律,統統都是動的。物質現象被普朗克發現了,這個人是愛因斯坦的老師,一生研究一個問題,物質到底是什麼。根據他的研究,把物質給它分裂,從分子分裂為原子,分裂為電子,分裂為粒子,現在講夸克,又講到量子,還講到中微子,中微子多大?一百億個中微子等於一個電子。電子我們眼睛看不見,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大概就是佛經上所講的極微之微,沒有比這個更小的。我們對科學家很佩服,他看到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怎麼回事情?它不斷在變化,非常不穩定。佛經上講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也被科學家發現了。發現物質現象它的基礎是念頭、意念,換句話說,沒有意念就沒有物質現象,意念是物質現象的基礎。那換句話說,物質根本就不存在。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6集)--淨空法師2011/11/21


淨空法師講: 眾生覺悟就叫佛,不覺悟就叫眾生


佛,眾生覺悟就叫佛,不覺悟就叫眾生,實際上,佛跟眾生是一不是二。《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又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說得好!所以教學,第一堂課就把教學主要的宗旨說出來,傳授給學生。中國,古老的中國,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之前,老祖宗教人,跟佛的想法、看法幾乎完全相同。中國老祖宗教兒童,私塾的兒童,像現在的小學生,首先就告訴他,你看《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這是真實的,不是假的,人性確實是本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是讚美的詞,也就是人本來是聖人、本來是賢人。佛教裡面稱佛,就是我們中國人稱聖人,稱菩薩就是賢人。換句話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是菩薩,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沒人教!沒人教,隨著風俗去轉,這問題就大了。所以,「茍不教,性乃遷」,我們的習性跟本性愈來愈遠。現前這個社會人心,跟本性可以說是一百八十度相背,所以災難現前。社會混亂,災難現前,我們知道原因之所在。災難能不能挽救?能,沒有不能挽救的災難,問題是,問題大家要覺悟才行。覺悟的人畢竟是少數,可是大多數人要能接受、要聽,問題才能解決。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6集)--淨空法師2011/11/21


淨空法師講: 如是我聞代表什麼?


佛說經教學,當年在世沒有課本,也沒有講義。經本的來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將佛所說的記錄下來,留傳給後世。佛在前面列了一個規矩,就是六種成就,六種成就的目的是為了證信,讓當時、讓後世對佛所說的經不至於懷疑,能夠誠信。所以一開端是「如是我聞」。「如是」是信成就,這兩個字的意思說之不盡,《大智度論》裡頭解釋「如是」兩個字,四卷經文那麼長。這兩個字代表什麼?用現在的話說,代表真理、事實真相。佛所講經的依據,憑什麼講的?依靠什麼講的?依靠事實真相,這大家才能相信。所以經文不是天神降臨的,也不是自己的知見,不是的。佛說的是宇宙萬法的真相,用現在的話說,哲學裡面稱之為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這是佛講經的依據,我們就能相信了。
第二個是聞成就。結集經藏的時候,複講是阿難尊者,所以這個「我」是阿難自稱,「我聞」,我親自聽佛的說。「如是」也指這部經,這部經是我親自聽佛講的,我們可以相信。在什麼時候講的?這「一時」。今天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實的,所以「一時」說得是最好,機感相應的時候,老師跟學生師資道合,緣成熟的時候。在佛法裡面講,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的一時,這個緣成熟了。然後在什麼地方講的?講經的處所。再就是聽眾,有哪些聽眾?這個記載就很確實了,像開會記錄一樣。序分裡面主要是講這幾樁事情,其目的無非是教我們對這部經有信心、不懷疑,我們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功德利益。如是也就是自性,用佛法的名詞來說,佛所說的一切法是自性的流露。而自性,我們眾生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是一個自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大乘到最後,肯定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6集)--淨空法師2011/11/21


淨空法師講: 時間不是定法


「又經中不舉年月者」,為什麼?「各地曆法不同。又世界時分不一」,現在所講的時差。下面舉個明顯的例子,「四天王天一日,便是人間五十年」,這個時差太大了。忉利天的一天,人間一百年;夜摩天的一天,人間兩百年;兜率天的一天,人間四百年,不一樣!所以佛講經契機契理,眾生有感,佛自然有應,感應道交,這叫一時,這個說法最好了。「且現代科學證明,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一周」,就是太陽上面的一年,多長時間?「相當於地球時間之二萬萬年」,地球上的時間二萬萬年,太陽繞銀河系一周。「且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則時間隨物體運動速度而變異」,所以時間不是定法。「故經中祇言一時,最切實際」。佛為什麼講一時?我們在機感相應的時候就見佛、就聞法,有緣遇得到。這是時成就。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5集)--淨空法師2011/11/20



淨空法師講: 聖賢教育,精神教育,不容許懷疑的


現代教育教科學,科學第一個教的就是懷疑,從懷疑能發現問題,再深入研究來解決問題,最近這三、四百年都用這個方法。聖賢教育,精神教育,不容許懷疑的,要真信。印光大師說得非常好,一分誠敬你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佛菩薩來教你,你也得不到利益。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學聖賢教育最重要的是心態,最好的心態、最殊勝的心態就是完全相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我們自己對它有懷疑,是我們自己業障,是自己智慧沒有到這個境界,什麼時候智慧到這個境界,問題全沒有了。這是今天我們談到學習聖賢教誨的難關,要靠自己去化解,自己真的能放下,完全相信,不再懷疑,才能契入境界,諸佛所證得的我們也會沾一點邊。佛菩薩所證得的,跟自己證得的沒有兩樣,能信就能得利益。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5集)--淨空法師2011/11/20


淨空法師講: 阿難未聞的經,他怎麼會知道


「或疑曰:佛成道廿年,阿難方出家」。又過了十年,阿難才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換句話說,前三十年,前三十年所說的經,阿難沒聽到,所以說,「阿難何能皆曰我聞」。這個問題古大德有三個解釋,第一個是「輾轉聞」,第二個是「佛重說」,第三個是「阿難自通」,三種都有。阿難也是大權示現,那不是真的小乘,那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第一個「輾轉聞」:像《報恩經》所說的,「阿難所不聞經,從諸比丘聞,或諸天子說」,這是第一種。早期佛講的經,阿難還沒有出家。阿難二十歲出家,三十歲做佛的侍者,所以前面二十年他確實沒有聽到,以後的這個十年可能聽到,也可能沒聽到。這是做了侍者。他沒有聽到的,那些菩薩比丘會講給他聽,阿難也非常勤於向他們請教。第二個「佛重說」。這也是有根據的。佛讓阿難做侍者,阿難提出三個條件,就是三樁事情,三個條件裡面有這一條,「所未聞經,請佛重說」,過去三十年佛所講的,他沒有聽到的,請佛重說給他聽,佛許可他。第三種是「阿難自通」。《金剛華經》裡頭有這麼一段話,「阿難得法性覺自在三昧」,法性覺自在三昧,「所未聞經,自能憶持」,這個三昧跟釋迦牟尼佛融成一體,佛所說的經哪有不知道的道理!第三個是阿難自通,《金剛華經》上說,「阿難得法性覺自在三昧,所未聞經,自能憶持」。這是說明阿難未聞的經他怎麼會知道,有這三個原因。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5集)--淨空法師2011/11/20


淨空法師講: 以淨空法師名義募款建道場全是假的


前天有個同修告訴我,說外地,那當然就不是香港,有人拿著我的名義去募款,說我交代他的,要建道場。這些事情過去我也聽說,我也曾經做過多次的報告,同修們決定不能相信,尤其是在國內。我一生不建道場,我也不要道場,我也不要錢。同修們在此地供養我的這些錢財,我全部拿去印經去了。現在印經、做光碟,流通佛法,這是好事。建道場,把錢財埋在地下,錯了,不起作用。而且道場如果建得大,建得富麗堂皇,多少人看了起不善的念頭,想據為己有,那你就造業了,你幫助別人墮落,不是成就人,這是不應該做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沒有建道場,一生遊化在世間,哪裡有緣哪裡去,居無定所,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要道場幹什麼?在我們這個時代,有多少同修希望有個安定的地方在一起修行,我覺得印光大師的教誨非常好,建小道場,共修的人數不超過二十人。道場小,容易維護,二、三個護法就有能力照顧到,這是正法道場。道場不在大,同修人數不在多,在個個有成就。個個都能看破,個個都能放下,將來個個都能往生,這是成就,這是如法的道場。所以同學們一定要曉得,現在國家的政策,境外人士,我們算是境外人士,台灣、香港、澳門都算是境外人士,出家人在國內不可以從事宗教活動,我們一定要遵守。探親、旅遊沒有限制,我們隨時可以進去。進去不能講經、不能參與宗教活動,這是什麼?我們得持戒。世尊留下最重要的戒,「不謗國主,不作國賊,不漏國稅,不犯國制」,制就是國家的法律,不能違犯。我們做一個好公民,做一個好榜樣,一定要服從。所以有人說我要在大陸建道場,全是假的,沒有一個是真的,用這個名義去化緣、去募款,大家要提高警覺,那是假的,騙人的。如果有這個事情,你們可以打電話來問我們這個地方,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你打電話問問這邊有沒有這個事情,你就清楚了,千萬不要上當。認真的聽經、念佛,功德無量無邊。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4集)--淨空法師2011/11/20


淨空法師講: 學佛最重要是真誠心


我們念佛目的在哪裡?目的就是要把清淨平等覺心找回來。我們今天的心不清淨,嚴重的染污,見思煩惱染污我們,塵沙煩惱染污了,無明煩惱染污了,這三樣東西統統放下了,清淨平等覺就放光,完全恢復了。用什麼方法?就是一句佛號,這麼簡單,這麼容易。問題你要用真誠心去念,才能產生效果。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念佛用什麼心?誠敬心。百分誠敬,你得百分利益,萬分誠敬,你就得萬分利益。不誠不敬,那是古人所謂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分功德都得不到。為什麼別人念佛能成就,我念佛不能成就?用心不一樣。學佛最重要的無過於用心,用什麼心?用真誠心,學著用真誠心待人接物。別人用心是欺騙我,我還用真誠心對他嗎?沒錯。為什麼?因為我要作佛,我用真誠心是因為我要作佛,他用欺騙的心、不真誠的心,他搞六道輪迴的,我如果跟他一樣的話,我也要搞三途、搞六道,這就錯了。只要是我真正發心求生淨土,我對待任何人,一切人事物,我都用真誠心,一心無二心,我才能成就得了。別人欺騙我,別人羞辱我,別人陷害我,我還有報復的念頭,還想有報復的行為,錯了,你跟他是同一等,這就是搞六道三途,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搞這個事情去了,這錯了,大錯特錯。應該怎麼樣?應該要覺悟,我要學佛、學菩薩,我不能學他們。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4集)--淨空法師2011/11/20


淨空法師講: 怎樣莊嚴自己?念佛就沒錯


起心念佛,以自莊嚴,這是始覺。這句話不可思議,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莊嚴自己?金銀財寶不足以莊嚴,格物致知也不足以莊嚴。格物兩個字的意思有一些人錯解了,把格物兩個字當作研究一切的物質現象。古來的祖師解釋這兩個字是,格是格鬥,物是物欲,格物的意思就是要跟物欲去做一番格鬥,你能把欲望打敗你就勝利了。所以格物的意思是什麼?斷煩惱,放下習氣,這叫格物。格物致知要用章嘉大師的話來說,格物是放得下,致知是看得破,看破智慧就生起來了,這個解釋得好!聖賢學問,佛菩薩之道,首先就在把煩惱習氣放下,就是格物,從這開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疑,放下殺盜淫妄,你才能夠體會到聖賢教誨,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些經你才能看得下去,你才會看得懂。這些東西不放下,它是障礙,堵住你的悟門,你怎麼看不會開悟,怎麼聽也不會開悟,煩惱在擾亂你。
為什麼有的人聽經一聽就開悟?他沒有煩惱,他沒有習氣,他心地清淨平等,所以一接觸很容易開悟。不能開悟的原因就是心裡雜亂無章,嚴重的染污,他所學習的這些聖學都變成了知識,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如果沒有障礙,真正體會到了,那是你自性本具的性德,一一性德皆具足無量功德,不一樣!像本經上講的三種真實,真實之際,你得到了,真實智慧,你也得到了,真實利益,都得到了,三種真實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所以怎樣莊嚴自己?念佛就沒錯。念的是自性佛,起心念佛,這是始覺,「始本不離」,始覺不離本覺,本覺不離始覺,「直趨覺路,頓入寂光」,這還了得!「證無量壽」,無量壽就是自性的理體。這個壽字在此地是代表,舉出這一個例子,性德無量,真的無量,無量壽命、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樣樣都無量,樣樣無量裡面以壽命為第一德,如果沒有壽命,一切無量全都落空。所以壽命是無量功德裡頭第一德,首先要有壽命,一切無量你才能夠享受得到,不至於落空。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4集)--淨空法師2011/11/20


淨空法師講: 末法時期,淨土成就


「故契機者,切合眾生水平與時代」。講到時代,我們要注意到,我們現在是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這是時代。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正法時期戒律成就,持戒就能證果,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這一萬年,淨土成就,佛說得很清楚。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我們要是真的聽話,那就專修淨土。過去學禪、學教,像法時候能成就,末法時期修禪不能成就,學教也都有困難,教裡頭要修止觀。我們真的學老實、學聽話、學真幹,我們就專修淨業。古大德給我們做榜樣,善導大師從教下大開圓解之後專修淨業,這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永明延壽大師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回過頭來專修淨業,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善導是第二代。佛菩薩應化到世間為我們示現,給我們做榜樣,慈悲到了極處!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4集)--淨空法師2011/11/20


淨空法師講: 佛是最偉大的科學家和哲學家


佛法大學問!它所說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宇宙萬法的真相。佛教是不是宗教?不是。這兩個命題,宇宙的源起,宇宙的形成,宇宙最後的歸宿,在今天,這是科學裡討論的,哲學裡頭討論的,佛法也是討論這個問題。今天科學、哲學還沒有搞清楚,而大乘佛法裡已經把它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早年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最高峰。我們通過六十年的學習,看到最近二、三十年新興科學的報告,量子力學,居然跟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處處都相應,特別是宇宙的源起、萬物的根源,跟佛法所講完全相同。如果釋迦牟尼佛生在現在這個時代,他會被稱為最偉大的科學家、最偉大的哲學家。
時節因緣,讓釋迦牟尼佛不能不從小學辦起。出定之後到鹿野苑,五個人根機成熟了,他就找這五個。這五個人都是他的親屬,他離開家出來修行,這五個人陪同。佛知道他們的根性,為他們講四諦法門,憍陳如就開悟了,證阿羅漢果,這是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果的。阿含十二年,小學,佛教的小學十二年;十二年之後接著辦中學,中學是方等,方等八年,加前面,二十年;二十年的基礎,佛才講般若,般若講了二十二年。我們就曉得,般若是佛所要說的,但是前面沒有二十年的基礎他沒辦法學,先紮根教育,然後再把這一門東西傳授給大家。般若是大乘法裡主要的科目,智慧,佛法求的是智慧。最後八年講法華,法華好比是研究所。《法華》的內容跟《華嚴》相同,回歸到華嚴境界。最後佛入滅的時候,一天一夜講《涅槃經》,《涅槃經》是佛的遺教,就是遺囑。這一共是四十九年。所以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我們今天在這部經裡面,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非常明顯的,我們在這部經看出來,極樂世界是個學校。這個世界非常單純,只有兩種人,一個是佛,一個是菩薩,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所以極樂世界是個學校。這個學校培養什麼人才?專門培養人成佛。你真正發心想成佛,極樂世界就特別歡迎你,不想成佛的人進不去。它是成佛的一個學校,不想成佛,他方世界很多,可以到那邊去學,想成佛,歡迎你來,這個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4集)--淨空法師2011/11/20


淨空法師講: 什麼是契理契機


「經者,梵語修多羅。直譯為線,義譯為契經。契者,一者契理,理者,實際理體也」,實際理體就是事實真相。可見得佛經不是隨便說的,不是從神明那裡降下來的,而是釋迦牟尼佛確實見到事實真相,依事實真相說出來,不增不減。這些事實真相不是普通人都能見到的,禪宗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才真正見到事實真相,教下裡面講的大開圓解。大開圓解有兩種,一種是親證,跟宗門沒有兩樣,另外一種是經教的薰修。古德常說「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從經教裡面得到的,這是知識,這不是智慧,但是這個知識是從智慧這邊來的,跟世間的知識不一樣。世間知識未必是事實真相,佛經上所說的是事實真相,真信、真能理解,但是沒有證得,就差這一點,這也叫契理。
「契機」,機是眾生的根機,也就是能夠契合眾生的善根福德,用現在的話,契合眾生的程度,他可以理解。程度淺的人,太深的道理他不懂,所以佛就不說,譬如宇宙萬物的源起,就是宇宙怎麼來的?萬法怎麼來的?這個理很深,事也很複雜,凡夫、小乘根性,釋迦牟尼佛跟他們講經說法通常都不提。這對哪些人講,對大乘菩薩講,他們的心地清淨,有定功、有智慧,給他們講有好處,適合他們的程度。他們聽了之後,能信、能解,接著他真幹,他能行、能證,這是大乘教。所以佛教學我們知道,佛不是像現在辦個學校,學生程度都很整齊,佛不是的,佛這個教學的講堂叫大講堂。大講堂是什麼意思?不是說人多,是各種程度都有,不整齊,這叫大講堂。哪怕這個講堂只有二、三十個人,裡面有菩薩、有聲聞、有緣覺、有天人、有六道眾生,非常不齊,不好教!佛有善巧方便,所以「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的講堂都叫做大講堂,各種根機統統包含著有,佛是一個都不漏。同時「兼指時機」,時機是「時節因緣」,時候沒有到不能講。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節錄精華(第54集)--淨空法師20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