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心地功夫 《格言》對處世的提醒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

處難處之人愈宜厚

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處理複雜的事情要從寬,熟思而緩處,冷靜面對

與難處之人相處要仁厚,有知而無言,避免結怨

愈緊急的事情愈要能緩,心定而氣平,就能生慧

有一句《格言》對處世的提醒,非常重要,處難處之事,大家要注意看,這些句子本身都是他的仁慈心,是非常柔軟的、細膩去體會他人,甚至是體會整個大局的。「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處至大之事愈宜平,處疑難之際愈宜無意」。我們在處理一個比較不容易的事情要從寬,你這個時候苛刻,人心會受傷。尤其這個時代,師長常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大家做人做事的基礎,都不是很牢固,這個時候你很嚴苛指責犯錯的人,可能大家就很沮喪,積極性就提不起來。這個事確實不好做,可是更重要的是要守住這顆心,我們真的真誠、仁慈,慢慢的很多問題可以化解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感受,曾經在親戚朋友當中發生誤會、衝突,甚至於別人惡意的傷害毀謗,難處之事。你一點都不計較,還為他想,還要在人前說他的好話,從寬,這個事情慢慢就化解了。但是假如對方不對了,你也情緒回應,這個事情就愈來愈複雜。而且我們往往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很容易聽一面之詞,為什麼聽一面之詞?他跟我交情比較好,這個要慎重。

    這個朋友跟我交情好,代表他講的話就很公平、公正嗎?不一定。其實人要達到公平、公正,那也不是一般的功夫,講話一般還是會偏向自己的感受、認知比較多。實實在在講他講得很公平,這個事情就衝突不起來了。一般都是偏在自己的認知,都是覺得對方錯,最後就對立起來。所以聽話要保持冷靜,你不能聽一邊的,馬上就去罵人,事後就更難處理!你看那領導真偏心,明明那個人不對了還袒護他,愈攪愈複雜。處理事情四個字很重要,「熟思緩處」,不只是公家的事,在整個家庭裡面處理事情,家人之間有些誤會摩擦那是在所難免,你怎麼去把它化解很重要。熟思,你不要聽一面之言,都要了解清楚,熟思你就很客觀了解情況,你就可以針對每個人的問題,去提起他的理智,他一反省就沒事;你責怪錯人可能怨就來了,他不能接受。「熟思則得其情」,就是真正的情況,你判斷準確;緩處,你不要很急著去下判斷,急著去處理,你要了解清楚以後,很柔軟的去解決問題。「緩處則得其當」,你用的方法、方式就會比較適當。我們看漢武帝發生巫蠱之禍,他自己殺了自己親生的骨肉很多很多,那都是聽一面之詞,之後所產生的惡果,你沒有熟思緩處,最後就後悔莫及。

    處難處之人愈宜厚,大家想想,這個人性格不好,是他不明理;你讀經典的人,是明理之人,去跟不明理的人計較,那我們不是不仁道了,我們不是有點顛倒了!Hello,諸位學長,我們想想這個邏輯對不對?你是讀經典的人,跟一個不明理的人計較,那我們白讀了,師父老人家不白教我們了。你看人家師父,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你看跟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境界裡面,什麼都是感恩心,什麼都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我們什麼事都可以生悶氣,就是師父這個法寶,我們沒學到、沒受用。不講別人,師父教我們,我們都不好好用,那我們都對不起師父了,還能去說誰?所以學的人不能跟沒學的人計較,愈宜厚。而且你想想,不好處的人他都在造業,你要憐憫他,你還跟他生氣。可能有朋友要講,他學得比我久,我學兩年,他都學八年了。那你更要可憐他,他學八年還學成這樣,那他不是造的業更大?他知法犯法更可憐。所以我們人生不起憐憫心,往往還是自己的瞋恨心作祟。你能夠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你憐憫心就不難提起來的。

    處至急之事愈宜緩,事情愈緊急,這個緩是什麼?你得先定下神來,不然到時候就愈攪愈亂。自己能定下來才能處理事情,自己都定不下來焉能去幫得了別人?處至大之事愈宜平,你所做的這是正大光明、大公無私的事情,你都要很平心靜氣,很沉穩去做。這個平當中很重要的,要平等心去做事情,不能偏失、偏愛。處理大事一定是公心,沒有公心很可能就有人恃寵而驕,有人心裡就難受了,不被愛護重視,所以這平字很重要。不平則鳴,不平則怨,你再大的事最後人事紛爭這麼多也成就不了。處疑難之際,就是在團體當中,遇到一些困難、一些疑惑,可能有些說法某某人怎麼樣了,這個時候愈宜無意,這無意就是不要放在心上,就是不要對人有成見。你聽了這些不確定的言語,你馬上心理上就有一些判斷,就有一些成見,我們就沒有辦法真誠去面對人事物。一不真誠,只能讓情況愈來愈惡化,因為人都是敏感的,他一看你對他有成見,要不就是跟你對著幹。要不就是有修養的人,他就退了:算了,不要強求。你可能就失去一個人才!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七十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