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古今感應實錄-5(圓滿):弱女神通,解衣遇聖


        文殊師利菩薩古今感應實錄-5:

              弱女神通,解衣遇聖


弱女神通——三昧姑

唐朝有一位三昧姑,她的身世來歷不詳。

大曆年間,她居住在華嚴嶺,往往在靜室一坐就能坐上七天,方始出定,因爲她有這種禪坐的功夫,因此有「三昧」的稱號。

據說她有相當的神通力,能夠驅使鬼神,又能隨時召喚禽獸爲她穿林開道,以達四面八方。

她走起路來就像風一樣的輕盈快捷,又像是在騰雲似的,令人望之有飄飄然的感覺。然而她常常早出晚歸的,乞化一些財物,用來廣濟飢餓貧寒的民衆。

所以欽佩她禮敬她信仰她的人,越來越多,因爲她能大公無私、廣結善緣啊!

「這位三昧姑啊!來頭可大著哪!」有人在議論著。

「怎麼個來頭啊?」

「說來奇怪!她只有一把粥釜,當她自己親自拿著粥釜的杓柄,不管多少人前來要求布施,自然而然裡面像是有用不盡的飲食,都能令人一個個吃飽回去呢!」

「哦,真有這樣的本事嗎?」

有一天她坐禪入定,沒有親自拿杓柄,粥食快要吃光了,她門下的弟子來稟告說:

「施粥將盡,還有很多人要求施粥,怎麼辦呢?」

慈悲的她從蒲團起身,就自己把粥鍋翻攪了幾下:

「誰說快要光了?」於是粥又回復滿鍋。

三昧姑常對遊客們說:「諸位!諸位!三界沉淪,你們可以來這裡,廣修菩提因才好啊!」

當時地方官風聞三昧姑的事跡,以爲她是妖孽,乃前往探訪。

三昧姑當時預先告誡徒衆,然後就坐在一塊石頭上圓寂了,這時有神火自動燃燒,火化了她的身體,並沒有留下任何的遺物,州牧見了,只有嘆息而回。

那一年是唐朝貞元三年的二月。

 


解衣遇聖—— —江和尚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春,北京有一位一江和尚,到五台山游山,到了中台山麓,看到了一位白髮的老婦人,祇有一件破而短薄的衣服,天氣寒冷在瑟縮著。

看她孤獨悽然的神情,上前問道:

「老婆婆,您怎麼了?」

「我一個人孤苦伶仃的,肚子又飢又餓,天氣又冷,唉!有什麼辦法呢?」

一江和尚非常同情她,就把自己的衣袍脫下一件披在老婦身上禦寒,並且把身上所帶的乾糧分一部份給她吃,而且還向她作禮以表尊敬。

恰巧游山的其它僧人看見這情形,期期以爲不可,並且說:

「法師乃是人天模範,反而對貧婦人禮敬,這可是對的嗎?要知道佛制比丘決不能向白衣居士作禮的!」

但一江和尚回答:

「我認爲現在所看到這個境界是難以測知的,你游清涼山,無鬚生分別心啊!」

走了沒幾步,再回頭看,那貧苦老婦已失蹤影,但見其所披贈的衣袍掛在松樹的樹枝上,發出金色光輝,而且還散發出一陣陣的香氣,一直到了那天過完才爲止。


——來源 :文《文殊大士靈異錄》


https://ppfocus.com/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古今感應實錄-4:衣蒲童子,金色豬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古今感應實錄-4:

    衣蒲童子,金色豬


大士現形—衣蒲童子


宋朝高宗紹興年間,太尉呂惠卿,學問甚好,也精通佛理,曾注釋「華嚴法界觀」,並出過一本叫「新意解莊子」的書。有一次他外出巡視的時候,乘興游訪五台山,到了中台的地方,忽然之間,雲霧瀰漫,暴風雷雨大作,整座山林都震動了,他的侍從都驚嚇的跑去躲了起來。

沒多久,看到有一條像是蒼龍的東西,在雲霧間出現,露出半個身子。

呂太尉這時候真是驚駭莫名,過了些時,天氣變得稍爲晴朗了,往外望去,看見一個皮膚漆黑頭髮披散的童子,從腳到肩都纏著蒲草,裸露著右臂膀,手裡拿著梵經篋,向著太尉開口問道:

「請問這位官員,您到底看到了些什麼?害怕成這個樣子呢?」

呂太尉就說:「這大概是我夙世的業障惡緣吧!所以才會遇到這種可怕的境界!」

「但是現在不是都已經消失了嗎?不知道您爲了什麼事來到這個地方呢?」

「這個——我是想要拜見大士文殊師利菩薩。」

「您要拜見菩薩作什麼?」

「我曾經看過華嚴大教,旨意非常深廣,所以想恭請大士,啓發我解悟經教的心,然後我才能作適當的箋釋,而能夠流行於世間,使黑暗長夜的世間能頓獲光明,讓清淨心的人見了實時得以開悟。」

童子便告訴他:

「諸佛妙意,善順事理,簡易明白,先德注釋可解,如十地一品,釋文不過寥寥幾張紙。可是現在的人蔓生枝節,注釋幾達百卷,離開佛菩薩的聖意卻越來越遠,這就是所謂曲解了真如實相了!」

「可是你祇是一個孩童,如何敢呵責譏諷那些前輩呢?」

「官員您這就錯了,須知這裡別說是人,即使是一草一木,也無非是文殊大士的境界啊,主要看您日常處事,若能不迷執於事相,那就是真文殊的境界,怎麼能用凡情來胡亂思慮啊!」

呂太尉忽然從夢境醒悟,於是就跪地禮拜,童子乃現出文殊大士的莊嚴寶相,跨著金獅子,隱隱約約的,漸漸在雲頭消失。

呂太尉因而將所見到童子披穿著草蒲的模樣畫成了像,傳之於後世。


勃荷神異——金色豬

宋朝建陽有一位趙姓人氏,他以畜養豬爲業,其中有一頭豬看起來特別奇怪。

這頭豬的毛是金色的,更奇怪的是,它不吃其它的飼料,只喜歡吃勃荷(即薄荷,一種涼草)。因此,一些村里中的孩子們都把它叫做:「奇異的勃荷豬!」

殺豬的屠夫們擒捉豬只的時候,所有的豬都驚駭奔走,只有這頭勃荷金色豬不把它當作一回事,不慌不忙的自動走到豬欄裡面去。這趙姓人家非常愛惜這頭異豬,所以過了不少年頭一直捨不得殺它。

「殺了吧!」有人勸說。

「殺了可惜!」

「既是金毛,又那麼特別,但食勃荷,世間罕見,可以賣得起高價哪!」

趙氏仍然不爲所動。

太平興國年代,有一僧人名叫辨聰的,遊方到五台山,並投宿在清涼寺內,以安度盛暑季節。

「真是個怪老頭子。」

「和別人都合不來,看!他那瘋瘋顛顛的樣子!

原來寺中住有一老僧,大衆都輕視他,祇有辨聰尊敬地侍候他。解夏之時,辨聰打算回到他原來居住的地方,老僧忽然交給他一封信並咐囑他說:

「請把這封信帶到京城北方,找尋到一個叫勃荷的,交付給他!」

告別了老僧,信沒封口,辨聰就先打開來看了,信上的詞句是這樣子的:

你到世間來遊歷的日子已相當長久了,那些衆生心性容易調伏嗎?如果他們調伏了,你的心性自然也就調伏了。度生之事辦完後,就要趕快返回老家,如果還戀戀不捨,恐怕因緣過於勉強,會流入世業了。」

辨聰心中吃驚,表面上若無其事,把信封了口。

到了廣濟河邊,但聽有小孩子呼喚著:

「勃荷!勃荷!」

「勃荷在哪兒啊?」

小孩子用手指了指趙家的豬欄:

「在那邊!」

那兒有一頭頸項上掛了銅鈴的大豬。

辨聰就走上前去喚了一聲:

「勃荷!」

這頭豬似乎聽得懂在叫它,把身上躍了起來。辨聰接著又說:

「給你,你的信!」

就把老僧所託交的信投向勃荷豬,不料它三下兩下便把這封信吞到肚子裡去了。

它——勃荷豬,像人一般地站了起來,就這樣一動也不動地立化了。


——文:錄自《文殊大士靈應錄》


https://ppfocus.com/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古今感應實錄-3:遍參聖境;無著禪師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古今感應實錄-3 
           遍參聖境;無著禪師


遍參聖境—道義禪師


唐朝道義禪師,是江東地方的人,受業於衢州龍興寺,長相清秀神志清朗根骨秀逸,有著動人光采。
開元二十四年,他和杭州的僧人普守一道參訪五台山,並在清涼寺掛單,兩個人一起訪游聖跡。
道義自己心中怨嘆生在末法時代,衆聖早已隱藏潛伏,祇有這五台山,聖靈之跡還未泯滅。何況衆生塵勞煩惱重重,永與聖真隔絕,這麼一加思惟,心中忽然生出了悲愴的情緒,就對著虛空頂禮,日夜不息忘了疲憊,一心正念,物我兩忘,探尋了幾個月,志行更加的堅固。
兩個人共同來到了南台山的西北嶺畔,見到一個年紀很大的和尚,一臉嚴竣的表情,鬚髮都白了,騎著一頭白象沿著山嶺遠遠而來。
二人避開了路中央低頭作禮,那大象疾馳而過像風一樣,一轉眼間就跑了過去,再一擡頭,已不見了象的蹤影,不知跑到那兒去了,正想追尋下去,寒風乍起,由於「高處不勝寒」,只有回到清涼寺歇一晚再作打算。

第二天他們又來到了山嶺上想要尋訪聖跡,果然見到那乘象的老和尚拄著拐杖而來,對他們說道:
「你們走快一點,還可以趕得上午齋!」
道義作禮說道:「您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老和尚說:「太原韋尹家齋僧供養,你們不要走遠,待一會兒來邀你們去的。」
道義作禮而起,還來不及瞻仰老和尚的慈顏,老和尚又不見了。
兩個人來到了齋僧的地方,果然一切都如老和尚所說。
道義覺得非常驚奇就對同伴說:
「這件事不要輕易洩露出去啊!」
同伴僧人以爲山境有許多奇怪變異的事,也不以爲意,沒有多久兩人慢步走出了齋堂,在林中經行,同伴僧人在前面走,道義心中念著老和尚的教誨,慢慢的前行,期待能再見到老和尚。
這個時候忽然見到一個童子,穿著黃衫麻鞋,從東邊的林子走了出來,到了道義面前合掌說道:
「我名叫覺一,奉和尚之命,請衢州的道義阿闍黎去吃茶。」
道義正想招呼同伴僧,沒有見著,祇好自己跟著童子前行,往東北方向蹍轉走了百餘步,忽然見到一座金橋,他也跟著登上了橋,擡頭看去,看到一所大寺,三門堂殿以及僧房牆壁,都作金色,其中還有三層躍然欲飛的高樓閣,金色的光澤閃耀著,讓人眩神奪目,再看地是綠色琉璃所成,真是令人目不暇給、六情迷亂、神志若失。於是他立刻站住身形,至誠稱念:「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住心正念,神思才慢慢定了下來。於是再隨著童子,進入東廂第一院,便看見乘象的老和尚坐在金繩牀上說:
「阿闍黎!你來了嗎?」
道義整肅威儀,頂禮完畢,在那裡長跪著不起,老和尚命童子把他扶了起來,設一個小座位要他坐著,道義就問訊說:
「和尚赴齋,一路上路途是不是很崎嶇難行呢?發心布施的施主有沒有誠意?要去的路途相當的遠,爲何您老還能回來得如此迅速?」
「你問得好,道路並不難行,善信施主也具有誠意,至於道路本無所謂遠近,回來也沒有什么迅速可言。」
道義又問:「請問和尚常常說什麼法來教示人們的呢?」
老和尚回答:
「春樹彌陀佛,秋花觀世音。」

道義再問:「這裡是娑婆世界,或是西方淨土?」
老和尚用白拂塵向牀擊了一下道:
「闍黎你可悟得?」
「體會不到。」
「你體會不得的是娑婆呢?還是淨土呢?」
由於老和尚反問,道義便說:
「弟子剛來游山,只見到平凡的山地草樹,可是現在見到這兒處處金玉樓台,所以不能決定這裡究是淨土還是穢土?到底是聖境還是凡界了!」
老和尚說:「你難道沒聽人說過,龍蛇混雜,凡聖同居這句話麼?你要是能把心存分別的見解去掉了,還有什麼聖境凡境的呢?」
說完,命童子端來藥茶給道義喝,入口後覺得香美清奇,實在不是世間的味道可比的。道義喝了茶以後頓時覺得諸根輕明,心中有說不出的暢快,喝完茶,老和尚命童子引領他參觀整個寺院禪堂,一共有十二個院落,還有一間大禪堂,那裡面有很多聖衆,有的在談論佛法要義,有的默默靜坐著,看起來都威儀萬千,不知到底有幾百幾千位聖衆。
參訪完後,道義心裡想著:同伴和我一起來,他卻沒有看到這樣不可思議聖衆聚集的法會,於是步出寺門想看看同伴僧是否還在,招呼他一同來參訪,走出寺門沒幾步,一回頭,剛才所見的一切莊嚴境界竟然一下子消失不見了,道義頓時悲號撲地,五臟欲裂,同伴僧來到問他何以這樣悲傷?他就將所見文殊大士的聖跡一一相告,同伴僧只有自嘆無緣一見。後來兩人一起回到各自原來修行的地方,後人就在這顯現聖跡的地方建了一所美輪美奐的「金閣寺」,以爲紀念。


指出衣珠—無著禪師

唐朝時,有位無著禪師,是永嘉董氏之子。從幼小時即天資聰穎才學出衆,和大家相比,有如鶴立雞羣,顯得特別出色,到了十二歲,皈投在本州龍泉寺猗律師那兒,披剃出了家,每天念誦大乘經典,達數萬偈之多。

天寶八年,因爲道業甚優,那一年剛好二十一歲,剃度師便把衣鉢傳給了他,由他擔負起寺務暨度化的工作。

他既精於戒律,因爲仰慕金陵牛頭山慧忠禪師的德名,於是前往參訪求學,在慧忠禪師那兒學習禪宗心要,用功得片刻光陰也不肯空過。

但是慧忠禪師卻這樣對他說:「人家唯恐不夠聰明,而你卻是聰明太過,才不能通達禪理,如果不是過份的聰明,心地早就通快淋漓了。要知三世諸佛,於衆生心外,無有一法可得,心裡的幻象如果消除,那么虛空原本淨無一物,就毫無可執的了!」

無著在慧忠禪師一言之下,頓然開了法眼,證得心要。

從此他倦遊五湖四海,一心一意的在山林泉水的天然環境裡,到處參訪著,這對他本身的道業,有著極大的益處。

大曆二年的夏天,抵達清涼山,就在華嚴寺內掛單,並在藏經樓前結跏趺而坐,禪寂三日以後,於後半夜見到一道白光從東北方直射而來,照耀在他的頭頂上面,很久很久才消失不見。

經過了這道白光的洗禮,身心覺得清涼自在,得到很大的法喜。第二天凌晨,他回憶白光來處,就向東北而行,到了樓觀谷口,心裡想著聖境,就頂禮數百拜,然後跏趺坐著養息。

這時忽然傳來有人叱喝牛羣之聲,一驚而醒,見到一位老人衣著樸素,牽著牛走著,來到無著的面前,無著向他禮拜問道:

「長者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我是從山中來的。」老人回答。

「您家住在什麼地方?」

「就這山谷裡面啊!」

老人接著反問他:「你呢?你準備到什麼地方去呢?」

「想到金剛窟去,可是找不到路徑。」

「那麼,何妨到敝舍休息片刻,喝一點茶?」

無著就跟著老人走,北行五十步左右就到了,老人向門內喚了一聲,應聲而走出一個童子,打開了門從老人手中接過牛牽了進去。老人就請無著進屋內,但見這房間的地十分平整,呈琉璃色,廳堂臥室、擺設都不像世間人所使用的樣子。

坐定之後,老人再問無著:「你從何方來的?」

「南方。」

「你有沒有好的念珠呢?」

「只有粗糙一點的念珠罷了。」

「請拿出來給老朽看看吧!」

無著就拿出念珠給老人看。

「要把屬於你自己的拿給我看才是啊!」

「這分明是屬於我的啊!」

「如果說是屬於你的,怎麼是從南方來的?」

兩人對談的當時,童子捧來兩個玻璃杯子,杯里盛滿了酥蜜,一杯敬奉無著,一杯呈給老人。

老人舉起杯子問:「南方有這個嗎?」

無著看了看這個杯子很精緻,樣式也很特別,就回答老人說:「南方並沒有這種杯子啊!」

「既然沒有這個,用什麼來吃茶?」

無著也不知該怎樣應對才好。

老人便再問他:「你南方的佛法,是怎麼樣宣揚的?把情形說給我聽吧!」

「很可惜,末法時代,比丘們奉持戒律的很少。」

「有多少人受持戒律?」

「大致有三百五百人左右。」

無著答了以後,接著反問:「這邊呢?這邊的佛法,是怎麼個宏揚的情形?」

「龍蛇混雜,凡聖交參。」

「有多少的學佛人?」

「前三三與後三三。」

無著沉默了下來。老人又問他:「你經常作些什麼事?」

「以般若薰心,可是卻自感不得要領。」

「你所說不得要領即是得到要領啊!」

老人又問下去:「你最初出家,志求什麼事啊?」

「欲期證得佛果啊!」

「這很好!只要能維持初發心就必然能證得佛果的。」

再問:「你今年幾歲?」

「我三十一歲了。」無著答道。

「到了你三十八歲的時候,自然就會有福氣降到你的身上了,現在你僈僈的前行,不要自己憂傷感到不滿足,我疲乏得很,想要睡了,你請便吧!」

無著說:「天氣已經相當晚了,能否讓我在這裡留宿一晚呢?」

老人卻拒絕說:「你有兩位伴侶,這是你執著留戀之處,所以你不應留宿。」

「我本來並無伴侶,而且也沒有什么留戀執著啊!我不明白您的話。」

老人便說:「你既然心中沒有留戀的念頭,又何必要求住在這裡?既然有了留戀和需求,不是等於身邊有了兩個伴了麼?」

這一說,無著不知要說什麼好了。

老人再問:「你有沒有隨身帶著衣鉢之類呢?」

「自從受具足戒以來,我平常都帶著的。」

不料老人卻不以爲然地說:「沙門並無難事,應知能舍即舍,連衣鉢都不舍,你好走了。」

臨拜別時無著誠懇的要求:「我現在心中還有疑問,敢乞大德垂示,五濁惡世的衆生,實在少有善根,應當怎麼樣的做法,才能使他們得到解脫呢?」

老人於是爲他說了一偈: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爲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說完這首偈之後就叫童子送無著出門。

無著趁機問童子說:「剛才主人說的前三三與後三三,是多少數目呢?」

童子回答他:「金剛背後的。」

無著心中惘然,還是不清楚。

又再問童子:「請問你,金剛窟在什麼地方呢?」

孩童忽然用手指指背後:「這個是般若寺。」

當無著回頭看的時候,童子與房舍都消失了,祇見山色蒼蒼,密密的林木鬱郁的樣子,一時悲傷、悵惘、留戀、欽慕,種種情緒湧上心頭。

仿徨久久,忽然看見天空中祥雲密布,雲層上現出了圓光,像鏡子似的懸掛著,仿佛有很多菩薩的影子隱隱約約的映現在圓光之內,並且映現出藻瓶錫杖、蓮花獅子的形狀,這時他真是悲喜交集,不能自制。

過一回兒,一切又恢復了原狀,無著心裡感慨得很,就很自然地寫了一首偈語:

「廓周沙界顯伽藍,滿目文殊接對談;言下不知開何印,回頭祇見舊山岩。」

說完了偈語,尋路回到大華嚴寺,對寺衆提起遇見菩薩這件事的前後經過。無著禪師最終在金剛窟前立化了。

後來雪竇禪師作了首偈頌道:「千峯盤曲色如藍,誰謂文殊是對談;堪笑清涼多少衆,前三三與後三三。」

——來源 :文《文殊大士靈異錄》

https://ppfocus.com/ 

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古今感應實錄-2:心空及第;遇聖解怨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古今感應實錄-2:

              心空及第;遇聖解怨

心空及第——令休大師

隋朝僧人釋令休,隸籍河南,平日裡很樂於四處尋訪勝跡,遍歷了四大名山 。他素來聽說清涼山上,文殊菩薩的事跡靈感異常,心裏面十分的嚮往。由於這個念頭積留在心裡很久了,有一天終於機緣成熟,就動身前往五台山,求見文殊大士。

令休志向堅定、心意又切,就在古木幽徑之間來回的尋訪著。有一天,無意間遇到了一位奇特的僧人,令休就朝著他頂禮並開口問到:「聖者您是住在這裡的吧?那麼對這裡的一切一定都知道得很詳細的了。我在河南當地,很早就聽說大聖文殊菩薩的種種靈感,現在我到了此地,走遍了許多地方,可是卻連一點蛛絲馬跡也沒見著。如果您明白文殊大士駐錫何處,希望能告訴我。」

那位奇僧對他說:「你一片誠心來到了這裡,怎麼能一無所見呢?只因爲你心裏面存著『有見』,所以才會『不見』。如果你『無見』,也就是『見』了;倘若你真能『無見』(領悟到萬法緣起無實有性,空寂,不存有妄心執著),那就能見到文殊大士了。而且你一舉腳,踏破了文殊的面門,一擡手,觸到了文殊的面孔,連迴避的地方都沒有了,還會有見不到的嗎?」

令休聽了以後說道:「那麼說,山河草木就是文殊了嗎?」

奇僧說:「若照你所說山河草木是文殊的話,文殊誠然有了二致,假如說不是,那卻又成了妄語,要明白,這裡面實無是非二相。而且你從無始劫來到了今天,在文殊的眼中,不過是在虛生浪死,玩水游山罷了。老實告訴你說,文殊在什麼地方吧?」

——「在什麼地方?」

——「就在你的眉睫毛間,轉著大法輪,你卻一點不曾領會到。可惜、可嘆啊!」

令休一聽,猛然醒悟,於是誠懇的頂禮後又說:「怎耐我有痼疾在身,所以道業無成,不知大德您能不能療治好我的痼疾呢?」

奇僧便對他說:「有一種空心之草,叫做瞢(méng)薨(hōng ),你應當取他來服用,只要服用久了,瞢薨就是你,你就是瞢薨,那麼你的疾病自然可以除愈了。」

令休聽了奇僧所開的藥方之後走遍了深林山谷,還是尋找不到。後來他終於醒悟到——那位奇僧所說的草,實際上並不是什麼可以服用的草藥,而是要我空了自己的妄心,妄心沒有了,煩惱當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就說出什麼「空心之草」那樣子的藥方。我的身體就是一瞢懵。萬物也無一不是瞢懵。一切幻象看起來雖是確確實實存在著,實質上它的本體卻是「空」而非真的。

由此他了悟了「心法」之要,頓得解脫,了無牽掛。到了開皇二十年,端坐而逝。去世的那一年,世壽是七十三歲。


遇聖解怨——環先二人

隋朝代州趙良相,家庭有資財巨萬。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叫盈,次子叫孟。

盈的身體比較強健,孟的身體比較孱弱。他的父親將死,就把家財分成了兩份。等到父親死了,沒想到盈就把財產全部霸占強取了,僅僅留下一間圓屋給孟居住。孟只好自力更生,並替人工作賺取生活費。沒有好久,趙盈死了,投生到孟家作小兒。名字叫環。這以後趙孟也死了,他也投生到盈家作小兒。名字叫先。

光陰似箭,兩個人長大成人了。這時孟家更爲貧窮,盈家更爲富有,但是趙環卻替趙先作傭人過活。有一天趙環聽他的寡母談起,趙盈霸占了你父的家業,致使你今世貧窮,至今作他家的奴才,豈不是可恥的事情嗎?

趙環因而心中懷恨,要殺趙先。開皇初,趙環跟從趙先游五台山,進入峨谷東邊數十里,深曠無人的的地方。就手中拿刀對趙先說:「你的祖我的父原是兄弟,然你祖霸占了我父產業,致使我家世世貧窮,現在我只好作你的僕人,你忍心嗎?我現在要殺了你!」

趙先連忙逃走,趙環從後追趕。進入蒼莽的林中,見到有一草庵就進到了裡面,有一老和尚問:「你想做什麼?這樣一副怒氣衝天的樣子!」

趙環回答說:「我要報我心中的怨忿!」

老和尚大笑說:「你不可以那麼做,我讓你自己明白你的宿因吧!」

於是用藥物傳給他要他充作茶湯服下,不久如夢初醒,回憶到往事種種。這時心中滿懷慚愧。

老和尚說:「趙盈乃是趙環的前身,霸他之業,是自己放棄自己的祖業。趙先乃是趙孟的再來,受其先產,是父命猶在罷了。」

於是趙環、趙先始爲覺悟。兩個人棄家爲僧,修行佛道,後來在彌陀庵告終。


文:錄自《文殊大士靈應錄》

https://ppfocus.com/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古今感應實錄-1:聖境屢現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古今感應實錄-1:

                      聖境屢現


唐朝代宗永泰年中,(法照法師)嘗游東吳,因慕慧遠(淨土宗初祖)之高風而入廬山,修念佛三昧。一日於禪定中蒙佛開示,遂往南嶽師事承遠(淨土宗三祖)。

師創五會念佛,往來於五台山、長安之間,致力於弘法事業,故從宮廷至一般社會皆廣行念佛法門。示寂後敕諡「大悟和尚」。或謂師爲善導(淨土宗二祖)之後身,而尊之爲蓮宗第四祖。師撰有《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三卷、《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一卷。

唐法照法師,不知道他是何方人士。大曆二年,他居住在衡州(就是現在的湖南衡陽縣)的雲峯寺,勤修佛法精進不懈。

二月十三,他在僧堂盛粥的鉢裡面,忽然看見了五彩祥雲,雲中現出一座山寺,寺的東北有座山,山下有澗,澗北有個石門,門內又有一座寺,匾額上寫著金色的「大聖竹林寺」五個字。

雖然這些境界在鉢中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心中還是半信半疑。

二十七日,又在鉢中五色雲內,現出了好幾座像是五台山的寺宇,儘是黃金鋪成的地,沒有山林的汙穢,純粹是池台樓觀,以及種種莊嚴寶物,還有成千上萬的菩薩聖衆在那裡精進修行。

但是這鉢中所現一切在食時出現,等到食後就消失了,所以心中感到十分懷疑。

他就把所見的這些景象請教寺里的僧人:

——「你們裡面有沒有游過五台山的?」

嘉延、曇輝二位僧人說:

——「我們曾經去過五台山的佛光寺。」

然後他們把五台山諸寺的情景一一說了出來,竟然和法照鉢中所見一一符合。

 


到了大曆四年夏天,法照法師在衡州郡的湖東寺,築了一座高樓台。在數十天當中開辦了五會念佛道場。

六月二日未時,遠方忽然感應到祥雲彌布,雲中現出了亭台樓閣,閣中有清淨的僧人,手持錫杖,身高竟達一丈,遍滿虛空。虛空之中,並見到阿彌陀佛及文殊、普賢二大菩薩示現莊嚴寶相,身量高大 ,及無量菩薩衆。

衡州全郡百姓見此瑞相,無不感極而泣,焚香禮拜。這樣的瑞相,維持了好久,直到酉時才漸漸消失。

法照在這一天的晚上,在道場外遇到一位老人對他說:

——「法照您先曾發願往金色世界(五台山),去參拜文殊大聖,現在爲什麼又不去了呢?」

——法照回答:「聽說沿途道路艱險,如何前往呢?」

——老人說:「你一直去好了,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困難,一切都難不倒你的。」

說完這位老人就不見了。法照法師乃於八月十三日約了同行的道侶數人,長途跋涉的動身參詣五台山,一路上果然沒有什麼阻礙。


大曆五年四月六日,來到了山西五台縣的佛光寺。寺周圍景象,果然如同鉢中所見,一點也不差。那晚四更時分,見一道異光從遠方而來照射到法照身上。法照若有所悟,於是照著光之來處,前行五十里,果然發現有一座山,山下有澗,澗北有一石門,見兩個年方八、九歲,面孔很端莊可愛的青衣童子站在門口,一個叫善財,一個叫難陀。見到他很歡喜,引領他進了石門。

向北方走了五里,見一金門樓,漸漸來到門前,乃是一間寺宇,寺前有一橫匾,匾額上面題著「大聖竹林寺」幾個大字,就如同鉢中所看到的景象。方圓三十里內,一百二十個院落,都有莊嚴的寶塔,地面純爲黃金所布,並有茂盛珍貴的花樹充滿其中。

法照進入寺里,來到講堂中,見到文殊大士在西,普賢大士在東,各據獅子座而爲衆說法,四周有上萬聖衆圍繞。

法照法師來到兩位大士之前頂禮後問道:

「末法時代的凡夫,去聖已遠,知識轉劣,心中汙垢障礙尤深,佛性無由顯現。而佛法如浩浩大海,不知修行哪一種法門最爲切當?唯願大士能斷除我心中的疑惑。」

文殊大士告訴他說:「現在正是念佛的時候,一切修行法門,沒有比念佛法門來得簡捷的了,供養三寶,福慧雙修乃是修行的要徑。這是爲什麼呢?我在過去劫中,因觀佛的因緣,因念佛的因緣,因供養的緣故,證得一切種智。一切諸法,般若波羅密多、甚深禪定、乃至諸佛,都是從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乃是諸法之王。你應當常念無上之念佛法門,精勤不息。」

——「應當怎麼念呀?」法照問道。

——「這個世界西方有阿彌陀佛,那尊佛的願力不可思議,你應當持續不斷的念彼佛的聖號,不可間斷,這樣子,命終之後,決定往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土去,永遠不會退轉。」

說完以後,文殊、普賢兩位大士,都舒展金臂,摩法照的頭頂,爲他授記說:

——「你因爲念佛的緣故,不久當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所有衆生也是一樣,願速成佛的無過於念佛,就能夠很快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時文殊大聖而說偈言——

 

汝等欲求解脫者 應當先除我慢心

嫉妒名利及慳貪 去卻如斯不善意

應專念彼彌陀號 即能安住佛境界

若能安住佛境界 是人常見一切佛

若得常見一切佛 即能了達真如性

若能速斷諸煩惱 即能了達真如性

在苦海中而常樂 譬如蓮華不著水

而心清淨出愛河 即能速證菩提果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又說偈言——


諸法唯心造 了心不可得

常依此修行 是名真實相

普賢菩薩,亦說偈言——

普誡汝及一切衆 常應謙下諸比丘

忍辱即是菩提因 無瞋必招端正報

一切衆見皆歡喜 即發無上菩提心

若依此語而修行 微塵佛殺從心現

悉能廣修諸行願 運接一切諸有情

速離愛河登彼岸

法照聽了之後,心中十分歡喜,疑慮都已消除,於是再度頂禮而退。仍由兩位青衣童子送到寺門外。作禮之後,一擡頭,忽失聖境所在,心中感懷不已,就在該處立了石標爲記。

四月八日,法照回到華嚴寺,在西樓下止居。到了十三日,他和五十餘僧人一同來到了金剛窟,以虔誠之心禮拜頌念三十五佛聖號。剛念了十遍,忽然在那兒現出一座廣博嚴淨的琉璃宮殿,文殊、普賢兩大士,及聖衆等都在一處。

 


法照見此聖境,至趕慶幸欣喜,禮誦完畢,就隨著大衆回寺。這晚三更時分,在華嚴院西樓上,忽然見寺東半山處有五聖燈,大約方尺。他於是默禱著說:「請分百燈歸一畔。」聖燈果然都如願合在一起了。他再禱祝著:「請分作千炬。」說完,燈又分成千數,行行相對,遍於山半。

法照獨自一人又去參拜金剛窟所,希望能見到文殊大士。三更時分,見有一印度僧人,自稱是佛陀波利,引他進入聖寺,寺前匾額上寫著:「金剛般若寺」。寺內異寶莊嚴,一片光明閃爍。法照雖屢觀靈異,卻未向他人提起。

這一年十二月初,他就在華嚴寺的華嚴院,進了念佛道場,斷絕飲食,剋定期限,立誓要往生淨土。

到了七日上半夜,正在念佛的時候,又看到一印度僧進入道場告訴他:

——「你所見到的五台山莊嚴境界,爲什麼不傳告世人呢?」說完就不見了。

法照內心之中覺得非常驚異。第二天,當他正在專意念佛的時候,那印度僧人又來了,說的還是昨天說過的話。

法照回答道:

——「並不是我要隱蔽聖道而不宣,只是恐怕衆生聽了會起疑或誹謗而墮地獄受苦罷了。」

那僧人說:

——「大聖文殊大士,現在駐錫此山,尚且招人誹謗,你還有什麼怕招謗而不說的呢?你只要把所見境界,普告世人,使看到、聽到的人,都能發起菩提心,作爲成佛增上緣才對。」

法照聽了這些話以後,於是回憶當時見到聖境的情況,記錄了起來,傳之於世。

 


大曆六年,江東有位慧從法師,和華嚴寺崇輝、明謙等衆多人,隨著法照來到了金剛窟,以及往日親見聖境立下石標爲記的地點,衆人瞻仰舊跡,無不悲喜交集;忽然聽到遠方傳來幽雅清亮的鐘聲,鐘聲分明,扣人心弦,衆人更覺驚異,知道法照所見聖境卻有其事,毫不虛假。於是將靈異聖境的始末,寫在附近的壁上,普願見到此一記載的人,都能發起勝解佛法的心,圓成佛道。

後來,法照又在「大聖竹林寺」題額的原址,建了一所莊嚴精妙的寺宇,爲紀念所見聖境,仍稱「竹林寺」。

法照法師此後念佛更加勤篤,日夜不懈。有一天,忽見佛陀波利突然對他說道:

——「你的念佛蓮華已經成就,再過三年,蓮華就要開了。」

三年後,到了預定華開之時,法照就告訴大衆說:

——「我要走了。」

說完,端身正坐,就這樣安詳的往生了。

法照法師生前曾經在并州舉辦五會念佛,頗有盛名。當朝的皇帝德宗感其德行,就詔請他來到京師,教宮人五會念佛,成就無量功德,於是法照法師乃有「五會法師」的稱號。



摘自《重編文殊大士靈應錄》

https://ppfocus.com/0/cuf54d834.html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就代表善知識

     文殊菩薩就代表善知識

        傳喜法師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裡面彌勒菩薩贊嘆文殊菩薩的時候,他跟善財說:文殊師利,所有大願,非余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師利常為無量諸佛之母,常為無量菩薩之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等。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當中有說:「若有得聞文殊名者,皆當成佛,唯除已入離生之位。」像地藏菩薩發的那個心願,就是已入離生之位,他實際上已經不是凡人了。除這些之外,又云:「若有得聞文殊名者,是則名為面見諸佛。若有受持百千萬億諸佛名號,不若受持文殊室利一菩薩名。福多於彼,何以故?以彼等佛所做一切利益眾生事,不及文殊一時所做。」


我那個時候就想,文殊菩薩是菩薩,為什麼超過十方諸佛呢?


釋迦佛陀是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應化人間,有生有滅的,不是所有眾生想見就可以見到的,他是這一世的教主。但是真正的佛陀是不生不滅的,我們怎麼見這個不生不滅呢?通過法,文殊菩薩是代表法。在《大寶積經卷第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裡面講到他是諸佛之師,是菩薩之母,無量無邊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修行者,沒有一個不依賴法的,法就是他的父母一樣,所以文殊菩薩代表法!


這個就得悟,我都悟了好多年想不明白,想啊想啊想,忽然明白了就見到文殊菩薩了,見到文殊菩薩就面見諸佛了,也就是說文殊菩薩這關你過不去,你是見不到佛的。


很多人說我是念佛的,你知道佛是什麼嗎?沒有善知識給你講,你知道佛是什麼嗎?文殊菩薩是誰?就是善知識。所以如果你能見到善知識,則為面見諸佛啊!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第二十七位拜到觀音菩薩的時候,觀音菩薩看到善財,他就贊嘆他師父:「善財啊,你能夠出來參學都是你師父文殊菩薩的力量加持。善財童子見到觀音菩薩了之後也是歡喜踴躍,合掌諦觀,目不暫瞬,作如是念:善知識者,則是如來;善知識者,一切法雲;善知識者,無盡燈具;善知識者,一切智門;善知識者,智海導師;善知識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一切智就是佛,能夠成佛的最重要的因緣,大因緣就是善知識。


所以文殊菩薩在我們眾生面前同時也是以善知識的形象來啓發我們的菩提心,啓發我們的大乘心,啓發我們空性的般若正見,這是文殊菩薩不共的。


文殊菩薩是怎樣修行的


文殊菩薩在眾生面前主要代表法,同時也以善知識的形象來啓發我們的菩提心,啓發我們的大乘心,啓發我們空性的般若正見,文殊菩薩其實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智慧身體。


當我們回光返照觀察自心時,會發現心外一切境皆唯心所現,如果可以超越時空,超越有形,不依色聲香味觸法,不依眼耳鼻舌身意,而照見五蘊皆空,那我們當下就可以見到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修的是觀音法門,在《楞嚴經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中,文殊菩薩親口如是宣說。佛陀問文殊菩薩,二十五位菩薩及阿羅漢各自宣說了其修行成就法門,你看哪個法門更符合阿難尊者和末法時代眾生的根基。文殊菩薩回答,法是無有高下,但耳根圓通更對眾生機,並且往昔我也是修此法門而成就的。


眾生苦難的根本是知見太狹劣,煩惱太多,所以文殊菩薩出來證明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就是說此處眾生的耳根最利。我們的修行,要學習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


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前面而看不到後面,耳朵卻能聽到四面八方,六根中耳根法門最對此方眾生的根器,所以從能聽音聲的「聞性」下手,聽到聲音的當下回光返照——誰在聞?找出能聞的聞性,性本身就是無上道。如果你的耳朵跟著聲音去了,就是凡夫;一回光返照,「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自性就是佛,一念反聞就是一念佛,念念反聞念念是佛。


所以文殊菩薩這樣親自出來給我們證明,學習觀世音菩薩從聞性上修行,本師釋迦牟尼佛也認可,說「如是如是」。從耳根起修,「一根歸元,六根消殆」,真正地有一根回到了佛性,其他的根也都會有這個功能,所以自然地達到「都攝六根」的作用。


請問文殊菩薩是怎樣發菩提心的?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誰之智慧 離二障雲 猶如淨日極明朗

所有諸義 如實觀故 胸中執持般若函

諸有於此 生死牢獄 無明暗覆苦所逼

眾生海中 悲同一子 具足六十韻音語

如大雷震 煩惱睡起 業之鐵索為解脫

無明暗除 苦之苗芽 盡皆為斷揮寶劍


從本清淨 究竟十地

功德身圓 佛子最勝體

百一十二相好莊嚴

除我心暗 敬禮妙吉祥


嗡 阿 惹 巴 匝 納 德


這部《文殊禮贊》的緣起非常殊勝


當時印度有500位大班智達,他們同時於夜夢中聽到了禮贊文殊菩薩的偈頌,並記錄下來。第二天,當班智達們分享偈頌時,竟然發現500人所記內容完全一致!於是認定此偈是在文殊菩薩加持下所得,命名為《文殊禮贊》,後來這個偈頌從印度傳入中國。


在《佛說文殊菩薩授記經》中,佛陀對著天龍八部、聲聞緣覺、十方菩薩說:若有眾生稱念十方諸佛名號,不如一念文殊菩薩的功德大。


因為文殊菩薩是一切諸佛之師,想要成佛,必得稱念文殊菩薩。就如佛教中,佛像不能供在經書之上,必須要把經書供在佛像上面,這才如理如法,因為經書是諸佛之母。


請問文殊菩薩是怎樣發菩提心的?


《佛說文殊菩薩授記經》里, 有一位菩薩問佛陀,您這樣贊嘆文殊菩薩,請問文殊菩薩是怎樣發菩提心的?世尊再再勸請,文殊菩薩 就說,在無量劫前,文殊菩薩是一位非常聰慧的少年。聞佛說法之 後,他跪在佛面前說:每一個眾生皆有佛性,我也有佛性,我必然有一天會成佛。當時那位佛陀贊嘆, 天雨妙華。


無量劫前文殊菩薩就知道自己有佛性,知道自己必然成佛,為了成佛要好好修行。在坐的男女老少,也有佛性,要成佛就要好好修行,修行是斷惡修善,墮落是因惡業而墮,有佛性不做佛,甘願墮落,豈不冤枉?


所以我們要學習文殊菩薩,有大丈夫之氣。「彼亦丈夫我亦然」,諸佛是大丈夫,都已證菩提,我們都有佛性,也應該走好這條斷惡修善、正等正覺之道。


向文殊菩薩懺悔,獲得我們的新生命


我們現在都是人格化的我,這是累劫來業障的相續,這個五蘊聚是不清靜的,所以我們就障住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文殊菩薩來給我們開顯,不僅僅每個眾生都在這個金剛性海之中,甚至就是十方一切諸佛,也就猶如在這個之中一樣。


所以文殊菩薩現出千臂、千手、千鉢、千釋迦,每一釋迦又現百千萬億身。所以十方微塵數佛,都在文殊菩薩的這個智慧的、金剛性海之中長養著,就猶如在他那個寶鉢當中一樣。何況我們每個人呢。


但是作為凡夫,愚昧是有罪的貪心是有罪的,瞋心更是有罪的。我們一天是凡夫,貪瞋痴不斷,一天就是一個罪人。我們的祖先只要是有貪瞋痴的人,他們也是有罪的。


所以我們祈求文殊菩薩給予我們智慧,消滅我們的貪瞋痴,懺悔我們的貪瞋痴,懺悔我們由貪瞋痴所造的罪業。替我們的祖先,替我們的子孫,替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向文殊菩薩懺悔,也向文殊菩薩發願,來親近他老人家。從祂身口意清淨的功德當中,獲得我們的新生命。


https://buddha.origthato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