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念師恩」念佛共修談話 (第三集)成德法師主講  2020/11/14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師父上人對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恩德,首先,老人家為佛教正名: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它是教育,不是宗教,更不是迷信。我們認知正確了,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義,不然,這個至善圓滿的教育可能就當面錯過了。

老人家不止講明白了,他還表演給我們看,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所謂「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而且也表演了弘法利生這一條路決定可以走得通。那當然老人家也是老實、聽話,依循章嘉大師給他老人家的教誨,讓他學釋迦牟尼佛。師父也確實老實、聽話、真幹,遇到再大的挑戰、磨難,都沒有退縮,已經答應老師了,答應章嘉大師,終身不改這個信諾。然後愈走,弘法的事業愈殊勝。因為章嘉大師告訴師父上人:你發心學釋迦牟尼佛,你這一生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所以任何的境界,老人家都當做佛菩薩的安排、佛菩薩給他的考試,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老人家聽從章嘉大師的教誨,也效法印祖的教導,所以關關難過,關關都能過。在一般人覺得很困難、甚至是晴天霹靂的境緣,老人家反而快速提升,這是我們的學處。所以老人家講清楚了,他表演給我們看,他真學釋迦牟尼佛講經不中斷,六十多年的歲月講經不中斷。

而這個表演就如《金剛經》經文裡面釋迦牟尼佛的表法,其中有兩點最突出,首先,布施。那老人家的布施做得非常圓滿,財施、法施、無畏布施。所以弘法一生跟大眾結緣,法寶、課程統統都是免費的。這個布施是毫無保留,所以這個跟性德相應。而財布施得財富,所以老人家在財用當中自在。不需要的時候,身心輕安、沒有負擔;需要的時候,要多少,自然有因緣來多少,這是財布施自在。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老人家一生弘法,這麼多人提問題,老人家都很自在的、很圓融的回答,聽的信眾也很滿意,這是說法無礙,這個法布施自在了。那無畏布施,都給醫院捐供養;甚至於是長期的法布施,讓廣大的信眾身心能安頓,這也是無畏布施。所以老人家今年九十四歲了,所以《金剛經》當中布施、忍辱的表法,老人家也是表演得淋漓盡致。

那我們下一次再跟大家來談老人家忍辱的表法。我們現在開始念佛,阿彌陀佛!

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念師恩」念佛共修談話 (第二集) 成德法師主講  2020/11/13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諸位家人,大家好!我們大家透過這個禮拜,我們漢學院的同仁、畢業的同學、在校的同學,我們一起以萬德洪名來迴向師父上人,祈願老人家法體安康、久住世間。我們用感念師恩浩大之心來念這一句萬德洪名。「勸發菩提心文」說到,念師長恩就是菩提心,因為「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所以老人家成就了我們這一生法身慧命。身命有限,慧命無窮,我們這一生因為能夠遇到佛法、遇到師長的教誨,只要我們肯依教奉行,就能了脫無始劫的生死輪迴,這個恩德太大太大了!我們很多同仁、同學,我們修學的過程,甚至是成長的過程,都是老人家的教誨在護持著我們。

昨天有跟大家提到,老人家七十三歲在講經的時候就有說到,他老人家隨時可以走。憑什麼呢?世出世間法統統都放下了,沒有留戀,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因為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已經又在這個世間護持眾生、護持弟子們,已經是二十一年的時間了。佛法強調,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做真幹的弟子,就能留善知識長久住世,我們確實需要老人家的智慧指導、老人家福報的護佑。而畢竟老人家也九十四歲,也是有老苦的辛勞,不容易啊!那剛好又遇到微恙,所以我們以萬德洪名的功德力來迴向,必然可以減輕老人家的辛苦。

父子是相通的,他的福報是相通的。就像有一個孝子徐一鵬,他做夢夢到父親可能有情況,他趕緊趕回家,在穿越一個山嶺的時候遇到了老虎。但是他一心就是要回去看父親,是毫無畏懼,那種至孝的氣勢,老虎都給他讓路了。結果他回到家,他的父親從彌留當中醒過來了,就跟他說:我剛剛到了陰間,有一個穿著紅衣服的官員跟我說,你的孩子是孝子,連老虎都給他讓路,所以特延你十二年的壽命。所以這是一個兒子的至孝跟父親感通,父親延壽十二年。而師徒如父子,是完全相通的,而且善知識師父上人的慈愛,對我們的體恤跟我們生生世世慧命的考慮,很可能還超過父母,所以我們以這個至誠的孝心來念佛迴向,必然能讓師父上人這個病苦很快的能化解掉。

老人家現在也比較平穩,大家也不要太擔心。我們以至誠的心來念這一句佛號,我們開始念佛。

「念師恩」念佛共修談話 (第一集)成德法師主講  2020/11/12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親愛的諸位家人,大家晚上吉祥!國內的同仁、學長,早晨吉祥!今天是我們開始第一次念佛共修,為了師父上人能夠平安,我們組織了七天念佛共修活動,盡我們一分孝心,來報老人家的深恩。師父的恩德非常大,如同「勸發菩提心文」提到,「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假如沒有師父上人,自己不知禮義,沉淪在五欲六塵當中,更不可能懂得有出世的佛法,尤其是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所以此之重恩,從師長得。而老人家不僅把世出世法教導給我們,還帶領著我們一起走弘揚漢學、弘護正法的路。

老人家在七十三歲講《太上感應篇》的時候提到,他隨時可以走,等於是生死自在。但為了苦難的眾生,所以代眾生苦,今年已經九十四歲高齡。這麼高的年紀,畢竟身體是個機器,平時也比較辛苦,最近出現生病的情況,我們看了很不忍心。當然,老人家現在的情況也很平穩,請大家安心、放心。

但畢竟老人家是代眾生苦,而且老人家九十歲創辦英國漢學院時說,希望自己再住世十年,能看著漢學院的學子能學有所成。其實老人家是在加持、護持我們,有老人家的福報、威德,我們漢學院才能穩健的發展。所以在老人家身體有微恙時,我們應該盡一分孝心,以萬德洪名來減輕老人家的辛苦,迴向給老人家法體安康、久住世間,也迴向給他的有緣眾生。我們把這個情況轉成一個殊勝的法緣,我們透過萬德洪名,把尊師重道的心念出來、喚醒;也利益跟老人家有緣的眾生,轉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殊勝的法緣。我們現在開始念佛。

2021年7月21日 星期三

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 第九集 成德法師 2019/5/20

 


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這些課程都在跟大家一直交流修學的觀念和心態。我們複習一下,第一點是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第二,老實、聽話、真幹。我們談到老實,首先有提到守這三個條件。

有學長有問到問題,這個問題有提到,如果上課中老師有提到一本書很重要,自己就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想法,而不知如何抉擇。一種想法是要馬上去學習或了解;而另一種想法則是不去了解學習,因為師長講經時說過,要先得根本智,然後再求後得智,廣學多聞,學習中總是會有些問題。

這個能提出來非常好。當然,從理上講我們很清楚,先求什麼?根本智,再求後得智。根本智是般若無知,這個是根本智,所以很強調的就是要放下我們的習氣。那天師長在《太上感應篇》有講格物,格除物欲,你煩惱輕,智慧才會長。所以老子說:「為道日損。」你看這個目標都是要求根本智。那師長給我們的方法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而我們這個方法之前,師長老人家是說你一部經深入,求根本智,但前提是還要扎根。那大家覺得扎根跟一門深入有沒有衝突?扎根也是一門深入。其實一門深入就是不斷淘汰習氣,三根是淘汰習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也是淘汰習氣。

當成德在課程當中提到的,比方今天師長老人家說「遏惡揚善」。「遏惡揚善」,會舉一個公案,「昔舜在雷澤」,舜在雷澤,他當官的時候在雷澤,那個地方老百姓不是捕魚嗎?然後都互相爭奪好的位置。大舜看到了,怎麼樣?「惻然哀之。」大家有沒有印象?惻然哀之。大舜有沒有見人家過?他是惻然哀之,他哀愍眾生隨順習氣了。結果他是主動去以身作則,他都沒有批評任何人,是吧?然後就自己主動去讓,見人家在那裡爭,他都不說話;見人家讓,他就讚歎那個讓的人。結果一年的時間,「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他做了一年,就轉了這個地方的風氣。「以舜之明哲」,舜智慧那麼高,道理這麼明白,「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好,那請問大家,你沒有看過這段話的人,今天回去要不要翻一下?翻一下。要不要整部《了凡四訓》都看?看你的時間。有一個重點,《了凡四訓》也是屬於扎根的部分。但是你不能今天看看這一本、明天看看那一本,你的心也會亂。比方說,這個時間你是來扎根的,那你現在專攻《太上感應篇》,假如課程裡面念到哪一段話,你沒有聽過,你最起碼要去翻一下,是吧?但是你不能一翻,一下子又轉到那本書去了吧?你還是回到《太上感應篇》。比方成德又講到某一部經,《楞嚴經》裡面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那你今天要不要回去翻《楞嚴經》翻一遍?不用吧,但是這一句你要了解什麼意思。就是課程裡面有的你要把它消融掉,你就在扎根了,你就在一門深入,你就在深入扎根的經典;或者是你根基已經扎好了,你要一門深入了,那你也在深入這一部經。因為古人說,心中不能無書,但桌上不可多書。那書很多,這邊摸摸、那邊摸摸,一本也沒有深入,而且可能又變成一個知識性的學習。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都是要把它領納在心中,然後就像這個「老實」裡面說的,學一句做一句。

比方說剛剛我們念完舜王這個表演,從此刻開始,我們的人生有沒有變化?那就要看我們有沒有突破那個慣性,是知識的學習還是解行相應的學習。為什麼佛陀那個時代很多人聽經聽到一半就開悟了?為什麼我們開不了悟?我們的聰明能力有比古人差嗎?師父強調,沒有,重點是他們在聽的時候聽懂了,當下就放下了,他可能執著就放下,就證阿羅漢;分別放下,他入菩薩果位;妄想一放下,他入法身大士。

那當然,其實大家假如仔細去觀察,我們七十幾個人,在學習過程當中,有些人他學了之後他就發大心,他就肯去放下,他的相貌在這四十多天就有一個比較大的轉變。大家去注意看,有些人比較瘦的,現在那個臉就比較圓,雖然他體重不一定增加。《大學》裡面講「心廣體胖」,是吧?像我們陳學長,他晚餐不吃,早餐也吃得很少,我們那天一起吃飯,他早上吃一點點。然後他說也沒瘦,我說你是心廣體胖,因為相由心生。所以大家學聖教,讀書貴在變化氣質。其實我們陳學長取這個名字現在還活著,就是他的功夫了。你們不知道名字有磁場?這是確實的,不然你改一下名字叫堯帝試看看,你一個月就生病了。「名亦福也」,名就是福報。講到這裡,我有點背後冒冷汗。大家知道我想到什麼嗎?因為我想到我自己的法名,人家這麼叫啊叫啊,我不成的話,那我就有災難。你看想別人、講別人很容易,一想回來,冷汗都快流出來了。所以我們陳學長這個名字就是跟阿彌陀佛同樣的志向,治理宇宙,叫「一切皆成佛,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

比方說舜王,陳也是舜王的後代,哇,怎麼今天怎麼講都跟他有關。我們胡學長,這個胡姓、陳姓、田姓都是禹王的後代。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曾經去在四書裡面,在你所熟悉的經典裡面,只要提到舜王的,這個後代都應該把它列出來,一條一條效法,這個得舜王最大的加持。你看以學習態度來講,舜王有什麼好榜樣?《孟子》裡面有,其實就是老實、聽話、真幹。那舜王可以學的東西太多了,包含我們師父在其中一集說,舜王的行誼用我們佛門講叫什麼?普賢行,他完全做到了。其實你看《了凡四訓》,包含《弟子規》,你念著念著,你會覺得每一個字都放光,都很有意境。「惻然哀之」是什麼心境?那麼多人在那爭來爭去,人家也沒有發火,也沒見他什麼過失,就是憐憫他,這個就是法身大士的什麼?見性不著相,他時時見人家的本性。

所以今天師父「遏惡揚善」這一集,禪宗說「莫思善,莫思惡」。什麼是第一義?「人之初,性本善」是第一義。孟子性善、荀子性惡已經是什麼?第二義了,是賢人,不是聖人的境界。

那假如我們今天聽了舜王這些樣板,我們馬上說,我從今天開始做人處事就效法舜王,那我們這一生障道最嚴重的習氣就調伏掉了,就這個公案裡面就調伏掉了。什麼是最嚴重的?容易見人家的過。

你看舜王不只是在對老百姓給我們表演見性不著相,他在孝順父母。所以我們的孝道要跟誰學習?二十四孝第一的舜王。你看父母有過失,旁邊的鄰里鄉黨都看不下去了,都要替他出氣,舜王怎麼說?我的父母沒有過,都是因為我做得不夠好。他「負罪引慝」,就覺得不是父母的錯,是他自己的錯,慝就是過失、過錯,都是攬到自己身上。然後就是舜王他都已經成年了,他那個心境就像一個赤子、一個小嬰孩一樣,父母打他,他更往父母的懷裡鑽,他那個天性都一直保持。然後他做了天子,他也沒有快樂,他覺得父母還不能跟他恢復那個親愛;他娶了堯帝的兩個女兒,他也不快樂,就是外在這些財色名利不會讓他快樂。然後父母能接受他,能跟他恢復那個親愛,這是他最快樂的事情。所以孝子心中只有父母。而這種親愛恢復了,他就會以這個親愛再去對一切的人。

所以舜王這一段話大家領納了,我們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這個是良工苦心也。而且還很精彩的是,《了凡四訓》藉由這個公案,又進一步護念所有我們處在末法時期的眾生,怎麼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看到了凡先生這個表演?我們古聖先賢很會隨緣妙用,有沒有?比方說別人的一句話出來了,他就藉這一句話來利益眾生,藉這句話來護念整個國家。比方舉個例子,魯國國君問孔子,房子往東邊建吉不吉祥?那你看我們的念頭會怎麼回答?你知道吉祥就說吉祥,知道不吉祥就說不吉祥。你看孔子的接話是,天下有五個不吉祥,房子往東邊建不包括。你看他心裡面是什麼?蒼生,所以任何一個緣他都是來點化蒼生的。

其實師父給我們表演很多這種,藉一個因緣,然後就把一個最重要的道理開出來了。比方說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大家說傳統文化有糟粕。我們沒學以前受影響,學了以後聽到這句話就挺難過的,有沒有?你看師父藉這一句話來啟發所有的眾生,這又是一個隨緣妙用,你說糟粕我隨你說。那主持人問師父:「傳統文化有糟粕,您老人家怎麼看這句話?」師父說:「對,有糟粕。」我們當時候在底下都愣住了,那是在香港一個公開的論壇,都傻了,看著師父。師父說:「因為他們都看不懂,就覺得是糟粕。」就是我們看不懂老祖宗的東西就說是糟粕,就敲我們一棒。他真正了解了,那是好東西。那當然,師父也不是把話說到這裡而已,因為說到這裡還有人不服氣,所以接著師父說:「這些文化傳了五千年,我們的老祖宗欲望都少,心地清淨,假如有糟粕,那還輪不到我們去找出來,早就被淘汰掉了。」那請問,我們的心會比幾千年前的祖先清淨嗎?

好,成德講到這裡,你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比方說跟同事之間在談話,有沒有有時候覺得說,他們又在那裡聊了,現在那件衣服在哪個百貨公司幾百塊錢,就開始在那裡聊,可是你又走不開,然後坐在那裡又很痛苦,又聊這些沒用的東西,你們有沒有遇到這個情境?然後你在當下幹什麼?念佛。那也挺厲害的,當下念佛也挺好,但是你可以再加個意念,念佛的時候佛光都照著他們。不然你只是在想,在那裡念佛,又在那裡想:「講那些東西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是無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還是跟人家對立,你那個利眾的心沒有時時保持。你說「阿彌陀佛,佛光照他,阿彌陀佛,佛光照他」,挺好的。甚至於你可以順他一句話,就像舜王,就像孔子。你可以順著一句話,然後把他恆順眾生,順到一個很好的教理當中,而且又是他們挺關心的,比方說教育孩子,比方說事業怎麼做得好。當然,你要對那些同事也了解,出言要順人心。那你對他了解,前提也是你有沒有常常在關心你的同事。人要惜緣,這個都不能是口上講的。

所以了凡先生用心良苦,這個都是真佛弟子,時時不忘護念眾生。成德也跟你們分享過,我們可能修行的過程當中,所有的問題可能根源都在哪?跟父母的相處。其實《了凡四訓》也講得很清楚,在「敬重尊長」這一段,「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我們扎根得從大根大本。「皆當加意奉事」,這個就是敬重尊長。在家則孝順父母,你看從這裡下功夫,「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接著,「習以成性」,他內化了。你對父母都不會挑他們毛病,都是輕聲細語,都是「怡吾色,柔吾聲」,那你內化之後,「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你到哪跟人家相處,不會在言語當中跟人家衝突、摩擦。《了凡四訓》了凡先生這段話精不精彩?所以《了凡四訓》要念三百遍,是師父的教導,它幫我們明理。

那了凡先生,從大舜這一段話拉過來,大舜這個表演,他接著說,「吾輩處末世」,就是末法時期,「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你看這個話也跟今天師父講的「不彰人短,不炫己長」,因為不做到的話,人與人不可能和睦。家和萬事興,一不和了,這個家、這個團體興不了,統統捲在人我是非裡面。所以這一段話對於我們修學已經有年限的人,或者本身才能比較出眾的人,這些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所以人長處多了,會不會增長傲慢?善事做多了,會不會去要求別人?所以我們的這個習染,它都是在不知不覺當中增長的。所以我們沒有高度的一個觀照警覺性,什麼時候被自己賣掉,說實在很難說。

那怎麼觀照?這三根是很好的觀照,包含「勸發菩提心文」,也是很好的觀照。你看「功勛不忘」,我們做過的事常常放在心上,見到人就喜歡講,我以前做什麼,我挺厲害的,這個就是無形當中我們做過的這些事都留在我們心上,其實我們就會增長慢心。真正會用功的人,他經歷過的事情,他奉獻過的他不放在心上,但是那個經驗他要放在心上,經一事,長一智。甚至於不是自己提出來,是別人在讚歎他的功勞的時候,他馬上什麼?這是老祖宗的,這是師長老人家的威德,他絕對不居功。其實師父老人家就給我們做表演,他老人家一生對眾生、對世界貢獻那麼大,任何的讚歎,我們在旁邊觀察,老人家從不去說自己好在哪,都不講,做過哪些有貢獻的事情,他讓功於眾,讓功給祖先、佛菩薩,他馬上那個功勞就讓掉了。所以我們在身邊觀察,都是很難得的一個學處。

所以這一段話提醒我們,了凡先生講「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你知道了不說他,他心裡有數,他覺得你都能包容他。我們要了解,我們修學要有自知之明,還有要自知,接著進一步能知人。

上次有跟大家提到,我們說學心理學要跟佛菩薩學,佛門有法相唯識的課程,那個就是很透徹的心理學理論。我們現在去學其他的心理學,他的心理學的始祖不見得是開悟的人。所以為什麼說佛法難聞?因為佛是覺悟的人。世間的人看了那麼多書,假如他不是覺悟的人,他所看的書,那個人的妄想,尤其是分別執著,他看著看著就受他影響。所以為什麼要開這三個條件?你不守這三個條件,你一去接觸其他的東西,他又有分別執著,你隨時隨地都在受他影響,在增長分別執著。

那當然,不是今天成德一講到法相唯識,你們馬上到圖書館去找法相唯識的書好好來看。我們現在是學哪一部經、學哪一門課,我們就安在當前的因緣,把它學透。學透一本再學第二本,這個也是師長老人家在李炳南師公那裡學習的精神,學一部學透了再學第二部。

師長老人家在講經當中有講到,我們的善心所只有十一,惡心所有二十六,所以我們學好終年不足。比方說,孝道重不重要?很重要。我們可能學了一二年,都還不見得得力,有時候跟父母講幾句又不耐煩了,還不見得能得力。可是學壞一日有餘,你比方說嫉妒、傲慢,或者甚至發脾氣,很可能一接觸、一看就會了。或者節儉,比方說今天你很尊敬一個人,這個人不是很節儉,你看了他的這個動作,看了他的這種生活狀況,印到腦子裡,反正某某人也沒有這樣,你那個學壞是很快的,但是學好不容易。所以護念自己的道業是大工程,很不容易。

尤其我們還要慎重,尤其我們現在有家庭、有孩子了,我們一言一行假如是不對的,小孩學得非常快。甚至於小孩的學習能力不是看到你的一言一行而已,連我們的心念,年齡愈小的孩子都能感覺得到。我不知道有孩子的學長們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比方說你那幾天,你的心裡就很煩躁,可能你就覺得孩子好像那幾天也不是很穩定,他會感應到這些磁場。

我們曾經有一個領導者,有一天帶著他的女兒到人家家裡面去,結果他的女兒好像那時候才三歲吧,她就自己跑到前面,然後跳到人家的沙發上,兩個腳就抬起來,在那脫襪子,脫得很悠遊自在,把襪子脫下來放在人家沙發上,然後再脫第二個放在人家沙發上。把他看傻了,因為他每天都做這個動作,他不知道他的孩子在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所以很可能走上家庭的修行人,你的孩子可能就是來護你的法的,因為為人父母的那種愛的力量是非常強的,只要念念想著說一定要給孩子好的榜樣,那我們就會謹慎我們的起心動念跟一言一行。甚至於有責任感的長者,以前我們大家族的話,師長老人家說一個大家庭裡面都有一個共識,在孩子面前不能做出不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這是一個大家族裡面所有身為長者的人有的共識。這一段大家聽過師長老人家講沒有?在小孩面前絕不給他們不好的影響。這一點,成德感覺我們的父輩還有,好像忍不住脾氣了,「進房間說,進房間說,小孩還在這裡」,都還有這種責任。包含我們在單位裡面,身為領導的人,也要有這樣的一種責任、態度。

所以「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因為這種行為一出來,下屬就學會了。「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因為現在人有這個善心善行不容易了,你去讚歎他,這個就是《弟子規》說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這一點老人家也表演得很徹底,因為老人家洞察到在這個時代,能發心、能願意走這條路已經很可貴了,所以老人家都更多的是鼓勵我們、肯定我們,很少批評。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走這條路、發這個心了,根基也不是很牢,一批評信心就沒了。所以老人家處事,對人心、對時代的情況,觀機都是很柔軟、很用心的。

那剛剛跟大家講的,這個問題回答到這裡。那我們在一門深入的時候,尤其在扎三根的時候,也是一步一步來扎。而且在聽經的時候,事實上講經的人,他已經把他所能領會的這些教理,包含他自己落實的心得,他都會在講這一部經的時候講出來,所以聽經是很大的福報。所以「講論得之最速」,他講的時候,可能他講一個小時,可能他準備很久,甚至於是他幾十年修學的心得。大家聽師長講經,應該這個感受就比較強烈。事實上老人家這一部《太上感應篇》,真的我們把它深入、聽明白了,每個道理了解之後,也鞭策自己一句一句去落實,請問大家,《華嚴經》有沒有在裡面?四書五經有沒有在裡面?都在裡面了。所以這一部《太上感應篇》真的用心去學了,你再把四書五經拿出來,會觸類旁通。所以「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師父這一部經,他是圓人說法,大乘經、四書五經都在裡面了。

上一次是跟大家講到「老實」這個部分,接著我們講「聽話」。聽話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有一段重要的開示,說到:「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聽話的人就是「從明師受戒」。你看經文就告訴我們,我們要找老師找什麼老師?不是很有名的,是他已經是明白的。所以這個字,比方說對成德來講,成德看到這句說「從明師受戒」,那我自己都沒學明白,那我自己沒有資格當老師。你看佛家講明師受戒,儒家《韓詩外傳》裡面講的,「智如泉源」,智慧像泉源一樣一直冒出來,「行可以為表儀者」,就是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符合經教,可以給眾生做榜樣的,「人師也」,這是人師的標準,這是儒家的標準。

成德為什麼要講這一個點?一來我們以後假如從事教育工作,那我們要當一個名符其實的老師,我們就要鞭策自己要達到這樣的一個目標。我們還不是這個目標的時候,我們還不是這個程度的時候,那我們不能以師自居。「啊,我有很多學生」,那我們自己都還沒有明白,一開口就說我有很多學生。那當然,你是在學校教書,那個都是小朋友,那是我在學校教書,我的這些學生。假如我們是說學佛,學佛是「從明師受戒」,那我們自己習氣還那麼重,我們都覺得自己是老師,這個在自知上就出現問題。那我們還沒有明白,我們就覺得自己是老師,這個意念會帶起我們什麼習氣?好為人師的習氣就被帶起來了。

我自己還沒有真正學師父經教以前,我曾經也參與,因為台灣的佛教團體還是很多,而且很多都很大,我當時候也有去參加,坐在火車上,去參加活動。結果就聽到有一些師兄、師姐,他開口就是:「某某人是我度的,某某人是我度的」。我當時候還不是很懂,但是我那時候聽的時候就覺得怪怪的。其實人講的每一句話有沒有磁場?我當時候聽只覺得怪,但我也不懂。後來讀《金剛經》,你看釋迦牟尼佛度盡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看佛度了那麼多眾生,他心上有沒有落一個痕跡:「我有度眾生」?沒有。而且佛也很清楚,眾生是自性自度,他本來就有佛性,其他的只是助緣而已,他是自性自度的,佛不會居這個功。可是我們接觸佛教了,把人家帶去道場,就覺得這個眾生是我度的,這個眾生是我度的,其實這個話當中他已經在增長他的慢心,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

比方我們曾經分享說,上等學子可以禁得起老師的折磨,好像是奮發努力吧,就這個意思。結果就有家長聽完課以後說:「好,我好好回去折磨折磨我的孩子。」就是他聽一個東西,他的心念就偏掉了。我們要去折磨孩子,那自己是不是上等學子?所以為什麼我們強調說聽課的一個心態。孟子提醒我們說,「人皆好為人師」。其實成德一直在強調這一點,也是成德自己犯得最嚴重的地方。然後你們是初發心,你們還沒中毒。因為成德已經中毒很深了,這一生不知道解毒還有沒有希望,但是已經中毒了,就希望年輕人走這條路別中毒,這個是真心話。但是藉由跟大家分享,也是在提醒自己。

好,這個是「從明師受戒」。所以我們自己擇師也是要找明師。所以一般來講,老師找學生,學生找老師,那是要有一段相處,互相都很清楚了,再結這個緣。因為這種師生緣不能是激動的,激動是什麼?情執,一激動了,他什麼都好;後來緣變化了,他什麼都不好。「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這個在《論語》裡面說的,「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我們迷惑了,因為我們被情執障礙住了。但是不能怪這個人,「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什麼?我們藉這個緣心動。當然,當你恨得牙癢癢的時候,只要你肯一念回光,你的受益就大了,因為這一念回光就發現我們嚴重的情執了。那個一看清楚了,肯放下了,你最恨那個人,他就是你最大的善知識、最好的增上緣。所以我們講到這裡,又回到我們要帶走的,你會麼?會不會修?就像釋迦牟尼佛面對歌利王的這個例子。

我們再看,聽話者,「聞教便行,奚待更勸」。他聽了這個教誨,他馬上、當下就入心,要去做。有這種心境的人,那別人不用勸他用功,他自己就很精進了。剛剛跟大家說舜王的後代要學習,舜王就有這個善根。在《孟子》裡面說到,孟子說,舜王還沒有遇到老祖宗的教誨以前,他跟一般的農民差不多,他有時候走路的時候旁邊還跟著一隻野豬,旁邊很多大石頭,跟一般的農民沒有什麼差別。到什麼時候開始有差別?「聞一善言」,聞到一個好的教誨,「見一善行」,看到一個人家好的德行、榜樣,然後「若決江河」,就是他那個要效法的決心、毅力,就像大水、江河把那個堤壩都沖掉,就是他那個力行的勁很勇猛,誰也擋不住他斷惡修善的這種決心、毅力。所以,因為他的這個態度,他成為聖王。所以他改習氣或者依教奉行的決心毅力非常強,誰也不能障礙他斷惡修善的決心跟行為。成德反觀是可能遇到一些事情不順,信心就會動搖或者是會退心,這個就要想到舜王這個榜樣來效法。

聽話者,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這個是聽話的態度。聽話者,「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聽話者,七個及時當下就好好去做、好好去落實。

接著我們談到是真幹,老實、聽話、真幹。夏蓮居老居士對真幹有好幾句開示,也跟大家做供養。第一,真幹者,當然,我們可以隨文入觀,隨著這些法語我們觀照自己,有沒有相應,還是距離差在哪,我們就知道怎麼用功。「真幹者,向道之心過於飢渴飲食」,就是向道之心超過很餓的時候想吃飯的那個渴望,比那個還要強才行。接著講到,「有一毫夾雜、一毫自欺則非真」。夏老還把真,什麼是真註解了一下,什麼是幹註解了一下。「有一毫夾雜」,我不是念佛,我不是正念了,那我夾雜了什麼?夾雜了輪迴心。大家要了解,一念起就是九界的種子,只要不是念佛,九界生因:貪心一起來,種了什麼種子?餓鬼道;瞋恨心起來,地獄又種一個種子。所以一個念頭的力量是很大的,不可小看。

《太上感應篇》師父舉了安世高大師的同參道友,是吧?出家人,明經好施,也算是慷慨。明經,也是有聰明的人,可是他也忽略了自己的念頭,有一次托缽怎麼樣?飯菜不滿意,生了瞋恚。那當然強者先牽,他應該脾氣也不是很好,強者先牽,他那一世結束,到畜生道當龍王,你看這一念帶他去當龍王了。也確實,他香火很盛,因為他喜歡布施,福報很大,很遠的地方都來給他做供養。然後來問他事的都很準,因為他明經,也很聰明,但是還是墮到畜生道。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夾雜就要想到,夾雜了分別執著的時候,那個都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就不是真。

一念自欺就不是真。大家這次學習,下功夫最多時間的是《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除了讀誦以外,還看了整部八集的電視劇,應該對整個不自欺的領會,包含怎麼扭轉這個不自欺,應該會很有領會跟方向。

接著,「有一毫懈怠」,就是懈怠懶散,就不是幹了;「有一毫自恕」,寬恕的恕,自我寬恕,就不是幹了。這些東西都很細微,自我寬恕是什麼?給自己台階下:哎呀,算了,還是隨緣,我們別太執著,隨緣吧。其實自己不夠毅力,想退縮,然後還加了一句:哎呀,隨緣隨緣。那這個就是自恕。「我又不是佛菩薩」,那這個話,是吧?人家在提醒你,「我又不是佛菩薩,那境界那麼高」。當然,假如說這個對方不是很歡喜的時候,「我又不是佛菩薩,你這麼高標準要求我幹什麼?」那可能假如我們是對方的話也要反省,「教人以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一個學處。

比方我們強調說,真心像鏡子,是吧?所以我們要學習不落印象,那是嚴以律己;但是別人落印象是正常的,寬以待人。所以這個就是法要心態對了才能把它用好,不然這個法就變成在讓別人生煩惱了。所以也曾經跟大家交流到說,我們以前學數學,有一個X軸、Y軸,坐標。學傳統文化也有X軸跟Y軸,X軸是什麼?寬以待人,X軸是寬以待人。Y軸呢?嚴以律己。那個要深到什麼程度?深到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有沒有控制、有沒有要求,那才叫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這個是夏老對真幹的註解。他下面還有一句講得很好,「真則三心圓發」,三心其實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心。三心圓發,我們師長老人家慈悲,怕我們對三心體會不是很理解,他老人家把這個三心再擴展,五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誠是體,清淨平等覺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這個五心讓我們對自己的真心、自己的菩提心很好觀照,我這個心念有沒有符合五心?沒有符合那就不是真,趕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轉過來。

「幹則六度兼修」,真則三心圓發,幹則所做的事都是菩薩行,幹則六度兼修,都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實六度萬行在哪?請問大家,到廚房去幫忙,有沒有修六度萬行?在廚房幫忙,布施,內財布施;在廚房幫忙不能愈幫愈忙,廚房也有廚房的規矩,你要遵守,持戒;現在天氣愈來愈熱了,在廚房裡面那個溫度又特別高,要忍得住,忍辱;然後做菜要愈做愈好,要精進;做的時候心都不散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是禪定;煮飯的時候你都明明白白,知道在修菩薩行,這個是智慧。所以六度在哪?anytime、anywhere。你在教室裡上課,你馬上上課的時候都不打瞌睡、很專注,腰都挺得很直,這個就是做法布施,你做榜樣給人家看;上課有上課的規矩,你都在守著規矩;然後你聽課的時候也不會不耐煩,這個是忍辱;然後愈聽愈專注、愈聽愈發心,這個也是精進;聽的時候都不會開小差,很專注,很有定力,這個是禪定;時時刻刻知道隨時都要為人演說,那這個也是很有智慧了。這個是說到六度兼修。

接著下一句,夏老說:「真幹者,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寧肯碎骨粉身,死都不怕,就怕正念失掉了。死可不可怕?不可怕。我們不了解生死它才可怕,死其實就像換衣服一樣,這個身體壞掉了,再換一個衣服,但是要換更好的才行。等於是說用那種必死的決心去調伏妄念、邪念,不這麼用功突破不了。就像那個俞淨意公,你看他也是雜念紛呈,最後在觀音菩薩前叩頭到流血,他就下這個決心,是不是一樣?「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他就下了這個決心,死都不怕,就怕念頭不對。這些都是我們的榜樣。

再來,真幹者,「節省時間,愛惜精力」,這又很具體了,真幹的人,一分一秒不浪費。「節省時間,愛惜精力,作鈍功夫」,這個鈍功夫就是依教奉行,就是老實念佛,這個就是作鈍功夫。「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接著成德再整理給你們,我看你們抄得這麼辛苦。接著夏老講:「作鈍功夫是真捷徑,捨此而別求捷徑,皆是捨捷徑而自趨紆遠者也」,這個紆就是走彎路了。老子也說:「大道甚夷,而人好徑。」就是其實大道不是那麼複雜,是很平緩的,但是人就喜歡耍小聰明,是不是有更快的、更方便的?你看你就這樣「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不難吧?但是人就覺得:有那麼容易嗎?他就很多念頭,就不容易相信了。所以鈍功夫就是真捷徑。

這個是夏老講到真幹,最後還有一句,他老人家說,「習重者業重,習淨者」,清淨的淨,「習淨者業淨,是以真心學道者必自去習始」,就一定從改習氣下功夫,這個也是一個真幹的態度。不止是從改習氣,改哪一個習氣?最嚴重的、最難調伏的那一個。從最難的下功夫,那這個是真正想當生成就的態度出來了。

我們接著第三點。有沒有哪個學長說,我哪個最嚴重我還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有可能。夏蓮居老居士說,須打破兩關。哪兩關?第一個是自欺,第二個還要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這兩關不過,佛門進不了。這兩關前面還有一關,今天其實也念到了,就是習氣使然,渾然不知。就比方說,人家說你很傲慢。「我哪有傲慢,我沒有傲慢,我還挺謙虛的。」就是人家都覺得他很嚴重了。我們也有同仁,在我們這個大家庭,人家給他指出來,他不覺得。人家舉的一定是我們比較嚴重的。所以這個俞淨意公他也處於這個狀況,是吧?他不覺得,他還寫疏文,一直上到天庭,我已經那麼用功了,怎麼慘膺天罰?他也看不到自己有問題。

這個時候得有善知識護念,我們有受諫的態度,就有道友會提醒我們。誰最清楚我們?問父母,問最親的人。比方說已經結婚的人,你假如抵抗力不錯的話,還頂得住的話,問你另一半,我哪個習氣最嚴重?可能對方會說,你要聽真的還是假的?然後你就想到我是真幹的人,當然要聽真的。當然,面對自己的問題也是需要勇氣的,得要把這個面子撕掉,才比較能夠接受別人的勸,這個也不容易。

成德到現在都還突破不了,因為我媽媽就說我這個人好面子。所以成德自己回想起來,在相上很容易被自己賣掉,修學二十年了,講學也十六年,跟大眾交流,但是從小到大這個面子還是沒有調伏。所以有時候跟大家分享底氣也是很不足,但是畢竟大家初發心,因緣都比成德好,成德以這個慘痛失敗的經驗,盡一點微薄之力護念大家。這個理有頓悟,就是這些理我們能講,但事還要漸修,還得真幹才有辦法調伏得了。所以成德一直覺得自己是不會退縮的人,都覺得自己很有信心,不會擔心什麼,結果這一次身體一不好,兵敗如山倒,所以以前那個認知根本是錯的。為什麼?這一輩子都是遇順境,當然感覺良好,沒什麼問題。

我從小到大沒有吃過苦,你們看得出來嗎?三歲我就住在高雄市了,什麼好東西都吃得到,所以從小也不會羨慕人家說,人家家裡很有錢,然後什麼什麼……我從沒有羨慕過別人的家庭,因為我媽媽覺得什麼新出來的水果,哎呀,挺好的,就買回去孝敬老人,我們也沾點光,是吧?所以好像啥東西也都吃得到。我爸爸實在講也很疼我們,雖然家裡不是很有錢,然後就會打聽,哪個牛排,很貴很貴,然後去吃一吃。那可能一吃下去,可能我爸爸那個月的薪水就去一半了那種,都吃過。就也真的是很愛護我們,所以接受的是滿滿的愛。所以不能辜負父母這分愛,自己也期許自己要用這個不求回報的愛來處世待人,但是我還沒做到。因為我父母他們對我們都沒有一種索求,都是完全付出。像我姐姐去美國讀了博士,就問我爸爸意見,是留在美國好還是回來,我爸爸說妳怎麼好,那邊好找工作妳就留那吧,不過我姐還是回來了。就是我沒有感覺我父母對我們有絲毫的要求、控制,所以從我父母身上我是感覺什麼叫無所求的付出,很感謝他們給我的這個身教。

我們看第三,學習觀念、心態第三,聖教是內學。我再拉回來一下,就是這個真幹裡面,真幹的人還有一點就是他都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有的人幹得很努力,他一分一秒也不浪費掉,可是他幹到枝末上面去,就很可惜。罪從心起,還從心滅,一切善惡皆從心造,如果連這個道理都不知道,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徒然……配合一下嘛,徒然浪費時間。他也很用功,他在表相上。

所以師長老人家說章嘉大師教他從根本修,這個就是很重要的指導。師長老人家說,我學佛的根基是章嘉大師幫我打下來的。這句話跟我們有沒有關係?有沒有?師父都要打這個根基,我們要不要打?要。那章嘉大師教了什麼?我們有沒有思惟一下,所有師父講到章嘉大師教什麼,趕緊都把它寫下來,這個都是最重要的根基所在。

我是覺得這個一講又要下課了,你們自己把它寫下來好不好?去思惟一下,然後也去體會一下,這個最重要的我自己有沒有領納?有沒有在幹?我們再找時間再來探討這一點。比方說「從明師受戒」,「我是跟著老法師學的」,請問,你馬上能提得起來師父哪一句教誨你時時放在心上?現在你腦子裡有沒有?假如沒有,一句還想不起來,那就沒有受戒了,沒把他老人家教誨放心上。大家有想到哪一句?銀學長,用真心不用妄心,好。有沒有哪個學長還沒有講過話的?不要看別人,佛法是內學,不要看別人,請坐。

比方說成德想到的,「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師父那個法語為什麼讓我們很震撼?老人家這個話裡面都是實修的領悟,而且裡面還包含著人情事理在裡面。其實這一句話就能讓我們在菩提道中所有的障礙都去掉,只要我們能回到這一句法語,因為這句法是正念。我們有煩惱是妄念、是邪念,只要能回到這一個教誨,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還有師父很重要的教導,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那是代表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統統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逆境惡緣,也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那一段話很精彩,那都是師父在一個很惡劣的因緣當中,他老人家突然上了一大階,他的心得匯報,都供養給我們。

我們今天說到務本是真幹,一談到根本,請問大家,你會想到什麼是根本?直接講出來,大聲一點,孝親尊師。還有沒有?心是根本;持戒,戒是無上菩提本。還有沒有?修身為本。這沒有標準答案。還有沒有?已經講得很全面,當然還是有了,信心是根本,信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好像退心了,絕對跟信心起了動搖有關,沒有很複雜。所以為什麼師長老人家受具足戒了,李炳老見到他要說什麼?你看又是一個機會點抓住了,是吧?所以你看大善知識,他都藉每一句話啟發我們的法身慧命。所以怎麼學,教學,李炳南老師、師父,那可讓我們太多學處了。

甚至《了凡四訓》裡面雲谷禪師厲害,他把《禮記.學記》用得淋漓盡致,「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你看他那個設問,設問就是開而弗達,啟發他,不是一次把答案都告訴他,開而弗達。他說:「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這是一個做法,接著會怎麼發展?「余追省良久。」這是《了凡四訓》上雲谷禪師這麼做。假如雲谷禪師說,你根本就不會有子嗣,你根本就不會有功名,因為你怎樣怎樣怎樣,你嫉妒心很重,你那個亂喝酒……給他講,那個人「哦、哦、哦、哦」,他服不服氣?不一定服氣。結果這麼一設問,他一反思,他自己講出來,那不一樣,他已經反省很深刻才講出來的,而且是他自己承認的。雖然他認錯了,雲谷禪師都給他很多勉勵,是吧?「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這個就是「強而弗抑」,強就是鼓勵他,不要否定他,不要壓制他。這個是跟大家講到真幹從務本。

再來,真幹的人不自欺,他會做勘驗,就是很認真幹的人,做完事了他會檢查,檢查自己到不到位,所以修行也有勘驗自己。這個勘驗,在《了凡四訓》當中就有勘驗的,看自己學對了、學不對。經文當中說了,他自己「發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懺悔,晝夜不懈,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這個就是修學比較得力,「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最近大家分配到工作,有沒有本來想有點不耐煩,突然正念提起來,靈感也來了,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大家這幾天有沒有夢到聖賢、佛菩薩?「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接著又交代得很仔細,「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還舉了蘧伯玉,他一直改、一直改,一直提升,都是查自己不足。接著,「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這一段成德讀起來真的是很深刻,因為這一年多退轉,幾乎每一句都有感覺了。「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以前都很高興去見師父,這段時間都有點不敢見了,「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這一段話就是勘驗我們修學的狀況,這個很重要。

還有一段祖師的話,這段勘驗也很好。說我們修學會愈來愈簡單,簡單到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愈來愈謙虛,謙虛到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愈來愈慚愧,好事向別人,壞事向自己,這個句子也是很好的勘驗。甚至於是孔子他一生修道,也是提供給我們勘驗。他老人家是「三十而立」,志向很明確,我們志向明確了沒有?十五志於學,他這個學是什麼?就是學內聖外王,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王,就學這個學問。三十而立,這個立就是不會動搖,任何境界他都不會退縮。「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不迷惑,不惑就是遇到境界無可無不可,他能權變,比方說遇到亂世,是進還是退,他都沒有礙了,機緣成熟,他去輔佐新的皇朝,讓百姓少受殺戮,這個進退他是自在的,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個也是我們可以勘驗自己有沒有不斷在提升的一個標準。

好,今天的課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2021年7月18日 星期日

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 第八集 成德法師 2019/5/17

 


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昨天談到修學的重要觀念跟心態中的第二個,我們學習要老實、聽話、真幹。而每一句教誨,不管是經典的還是師長老人家的教誨,還是我們善知識的教誨,當下都可以落實,不能落實,那解跟行就不相應了,就打成兩截了。可能在落實上也有一些現實的挑戰,這個時候,我們講到心態當中的第四點是「主動」,主動去解決問題。「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他有至誠的心要成就,他有至誠的心想把這一句落實,絕對可以做得到。

比方說我們講到老實,老實者,嚴守這三個條件,師承。善知識就在你身邊,那你更要守。比方說師長老人家沒有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不可以守?可以守。當然,當前我們所學的都依他老人家的指導來學,把根扎好,根扎好了之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不學雜。比方說我們看胡小林老師講「淨業三福」,他是老人家弟子當中修學進步速度最快的,這是老人家親口說的,而且又是落實師父講的修學的基礎,是什麼?三福。基礎,根基,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而且他是依據老人家教誨去落實,給我們表演。包含王希海老師,那是我們國家公認的孝子,給我們表演,是可以做得到的。

真的我們都依止老人家的教誨,之後還有疑惑了,我們可以善友為依,來討論。討論也不是胡說八道,討論的時候依據什麼來探討?經教、師父的教導來探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相信絕大部分的問題都在切蹉當中,每個人看的角度不一樣,切蹉完之後討論得很全面,應該不會有不能解決的問題。真的遇到所有的人探討完了我們還是有疑,那還是可以請教到師長老人家。甚至於現在這個百度很方便,老人家也回答了不少問題,「佛學答問」,打一下相關字,說不定老人家很多年前就針對這個問題回答過了。

老人家讓我們很敬佩,像老人家威望這麼高的,效法佛陀慈悲,小朋友要請教都給他說法,不會去分別的。所以遇到這樣的長者,我們要很珍惜,只要我們有探討不出來的,一定有管道,你們往上反映,最後一定可以問到師長老人家,那我們還是可以守這三個。假如大家有看到哪一句說,「我現在這一句絕對不可能落實得了」,請大家一定要寫上來。因為假如還有的話,那代表剛剛成德的話講錯了,那你們一定要寫上來。因為我講錯了會怎麼樣?下錯一個字轉語,斷人慧命,那麻煩,我得到地獄報到了。所以我們已經溝通好了,有這個情況你們要趕快反饋回來,不然我到地獄去的時候,一見到閻羅王,我說我是被誰害的,還不止一個,有七十多個人。大家聽到這裡說真倒霉,早知道就不要認識你。說到這裡,我還是不能出賣大家,真的到地獄去了,我應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人家不肯跟我講,一定是我沒有受諫的態度,這個跟大家一點關係都沒有,剛剛說的話收回來。

這是昨天跟大家講,老實者,嚴守這三個條件的師承。師承最重要,不守不容易成就。不要說成就,不守,要得清淨、要得法喜都不容易,就更談不上成就了。

第二,昨天跟大家談到,老實者,實,真實就不虛,我們學得很扎實,那應該是學一句做一句,體會得、領悟得一句,就期許自己一定要扎扎實實把它落實下去。相信這些天來李老師一直強調禮的重要,真學問必以禮得之。而禮它的本質是什麼?恭敬心。其實恭敬心就是真心。「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以這個恭敬心我們要時時保持,我們體會到了,就要鞭策自己時時保持,用恭敬心、用真誠心。

甚至於你已經領會到了師父說的「孝」是什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什麼?自己,我孝順一切人就是孝順我的自性。甚至於大乘佛法當中的《菩薩戒經》說到一個真相,「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因為我們看不到前世,我們還沒有證到那個定功可以去看過去、去看未來,可是我們可以信聖言量,聖人不會妄語。信聖言量是善根,沒有這樣的善根,佛的話也不肯聽。《金剛經》講:「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師長老人家也有善巧,還真的遇到不肯信佛的,他就說,那你說要騙人,總有個目的吧,你說佛要騙你,那他有啥目的?人要騙人一定是他要謀取好處,是不是?他才要騙人。再來,佛的話傳到現在都三千多年了,哪一個是被他騙了?照他做的人都很有成就,站著走的,甚至於就證了果位的,金身不壞,九華山就不知道幾尊,我們現在來佛寺就有兩尊。

說到這裡,我們以後面對的是現代人,大家對師長老人家這幾天講的教導有沒有哪些印象很深的?前幾天我才跟大家講,師長老人家在坐飛機的時候,看到小朋友在幹什麼?打電動玩具。結果師長老人家回去之後對著……那個《太上感應篇》是早餐完開示,每天半個小時,聽眾大部分是出家人,就從台灣跟師父到了新加坡,也有在家人,但出家人多數,你們聽出來了沒有?有吧?你看那個言語當中,更何況我們現在出家了,你看那個就是一個對象。可是你可不能聽到這一句說,「哦,不是我」,那又著相了。

你看師長老人家講的這一段,「想佛法興旺,真正能拯救這個世間,我們要不認真向佛菩薩學習,做不到!」那我們發的就變空願了,要真正向佛菩薩學習。「所以第一個」,大家聽到「根本」、「第一個」,這耳朵都要豎起來,甚至於師父的設問,那個都是重點。內行人看門道,「視思明,聽思聰」,要聽出言語背後的存心跟弦外之意,那收穫就大了。所以師長說,第一是什麼?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連根拔起。

接下來開示可精彩了,師父都是洞察這個世間的客觀狀況。接著師父說,「在過去留一點,你還能有點成就;在現在這個時代,留一點點都不行,時代不一樣了。也就是說我們面對這個環境,惡化到了極處,佛經上講的五濁惡世,濁惡到了極處,要不是以極清淨的心,沒有辦法幫助這些眾生。」

剛剛講要極清淨的心,不然我們沒有辦法幫助這些眾生,其實念到這裡,我們假如馬上先反觀一下,我們身邊有沒有親戚朋友?都在這個時代,我們把佛法介紹給他們,他們歡喜了沒有?接受了沒有?那你看師父點的,我們沒有極清淨的心,沒有辦法幫助他們。他們跟我們的緣這麼近,怎麼我們介紹佛法他不接受,甚至對我們學佛還反感?因為我們沒有極清淨的心,因為我們很容易把他們的過失落在心上,我們不清淨了,見人過了。我們總得要檢討出問題所在,這樣才能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問題。

所以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那代表見世間過就不是修道人,不是真道人。我們不是真道人,身邊的人看我們不是真道人,他怎麼起信?他馬上就有一個念頭,你都做成這樣了、學成這樣了,那我怎麼敢學?甚至感覺,怎麼學了之後愈來愈會講道理,都是用道理壓我們?所以師父這些話,我們假如沒有下過真功夫對治習氣、反觀自照,這些話聽不懂,只是把它當什麼?聽過了,甚至背起來,知識而已,受用不了。所以「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那是很難達到好的效果。所以我們又強調說,佛法是什麼?內學。

接著師父又說了,我們面對這些,佛家講的面對這些要度的眾生,比過去那個時代要困難太多太多。分析完了,還幹不幹?我沒強迫你們,還幹。那不幹要幹什麼?不幹要幹什麼?你們要配合一下,不幹要幹什麼?

學生:輪迴。

成德法師:對呀。接著師父講,「所以我們今天在品德、學問、智慧、善巧方便,如果不能超過古人十倍以上,做不到」。接著師父講了,「我們能不能超過古人?」你看設問了,設問之後後面就是重點。能不能超過古人?「完全在自己一念」。因有眾生而生大悲,因有大悲而生菩提心,眾生愈苦難,你真的愈把眾生放在心上,你的願力就上來了,所以自己肯犧牲就能超過。大家一聽到犧牲兩個字,先吸幾口氣。接著我們看師父怎麼說,犧牲什麼?犧牲妄想分別執著,捨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把這些東西犧牲掉,要捨得乾乾淨淨。你說師父講經精不精彩?環環相扣,有一個點的緣,就讓我們一直延伸到心地的根本,延伸到方方面面的角度。

理講清楚了,接著就給我們for example(舉例)。你看師父接著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鹿野苑五個學生起家的,我們今天也不求多,能有五六個志同道合,就能把佛法再興旺起來」。只要這五六個人把什麼犧牲掉?分別執著,把名聞利養,十六個字犧牲掉了,就能把佛法再興旺起來。好,故事講完了,要怎麼做才能興旺起來?「學釋迦牟尼佛,過最低水平的生活。」多具體!我們不能聽了就過去了。好,從此刻開始,知足常樂,過最低水平的生活。你看李炳老福報大不大?可是他過最低水平的生活。當然,假如你現在在喝中藥,你不要今天一回去很激動,藥不吃了,過最低水平的生活,結果十天以後病得更重,還得再花更多錢。我們就是依義不依語,最低水平的生活就是不要起貪求物質生活的心來過生活。接著,「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過原始的生活,遊化世間,就能收到效果」。

其實這樣的遊化他也是表一個法,國王不幹,要幹什麼生活?乞丐,托缽,從生活標準的話是乞丐的生活,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所以這樣的一個遊化就給世間人一個很大的問號,怎麼有這樣的人?完全不用物質生活,統統放下了,而且還過得這麼快樂,然後不是一個人過,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你說世間人一了解了,那我總得去了解了解,我不能理解,他就好奇了。所以為什麼要八相成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因為世間人喜歡物質生活,他就表演全部放下,眾生就好奇,他就要去了解。

所以當初我們很多廬江的同仁,他們在深圳、上海工作都不錯的,結果都辭掉了,還有一些更厲害的,把房子都賣了,就跟當初項羽打仗叫破釜沉舟,連回去的舟都打掉了,只能往前了,成德也是很佩服他們。結果三年以後仗打完了,廬江解散了,居然沒有一個同仁有怨言,所以成德是覺得很佩服,也很對不起他們,有些真的是家都賣掉了。那後來了解到,回去之後福報都還不錯,成德這個罪惡感有減輕了一點。

所以有時候師父老人家講法,那很有人生的閱歷跟哲理,他說機不可失。你看三年沒了,你要再修也修不到了。奇怪了,那為什麼這三年的福報這麼大?因為它剛好是一個里程碑,那時候整個祖國大陸沒有這樣的一個中心,所以它一辦起來,五湖四海的人都來了,不只是神州大地的,印尼的也有,馬來西亞的也有,還有從英國、美國飛回來上課的,你就跟全世界的人結法緣了。然後這一些人他有共鳴,他一回去,他又在他的故鄉幹起來,成立一個中心。所以現在全國各地幾百個中心,很大的比例都是來過廬江的。那這好的因緣跟你有關,你當然得一點福報。所以當時候這些同仁們這麼好的工作辭掉了,到了廬江去,那些老爺爺、老太太、當地的人都非常訝異,我們都要往那些地方跑,這些人從那個地方跑過來的,到底是怎麼回事?他有一個好奇,他就來聽課了。

我們剛剛念師父這一段含義很多,我想大家讀完這一段,每個人的領悟可能都不一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有一點,成德引這一段話的用意在,師父都給我們打預防針了,會遇到很多的困難,難度很高,是吧?可是重點,外面的境界再難,重點下功夫在哪?自己。外面是沒有障礙的,事事無礙,只有分別執著才會卡住,礙都在心,「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再來,還有一個重點是度現在的眾生很難。其實根本的難是我們不夠柔軟、不夠設身處地,這個才是難,不夠真誠去感通。至誠就可以感通,不是講經的時候至誠感通,人與人一相處,只要一個人至誠心現前,對方就被感動了,「天下無不可化之人」。

請問大家,歌利王什麼時候被感動的?是下一輩子他遇到佛陀的時候才感動的嗎?什麼時候?人都有良心,他瞋恨心起的時候,他的真心在不在?可是他抵不過他的瞋恨。最後凌遲處死,佛陀告訴他一句話,我成佛之後第一個度你。至誠心現前沒有?你說他不被感動嗎?就結了這個法緣。這個法緣是種子,下一世怎麼樣?一見面你看他速度那麼快,佛初轉法輪他就開悟了,第一個開悟的。所以老祖宗留這些話都是真理,我們不能打折扣,來反觀,就知道我們不足在哪,「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

所以師長老人家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說,菩薩有什麼?四德。「隨緣妙用無方德」,那個妙,妙在哪?完全不為自己,就妙了;還有自私,就妙不起來了。儒家也講,「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方法從哪裡來的?真心。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從哪來的?慈悲。這是一個東西,慈悲跟方便是一不是二。所以為什麼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今天所在,眾生不歡喜,那是我們沒有真正效法佛菩薩的行持,問題不在外面。我們有沒有隨緣妙用?無私無我就妙了。

「柔和質直攝生德。」我們有沒有柔軟心、體恤的心?我們看這一句,柔和質直,質直是真誠,攝生就是攝受眾生。我們的親戚朋友不能接受我們,那一定我們不夠柔和質直。

再來還有一個,「威儀住持有則德」。這個威儀住持就是什麼?身教。我們沒先把佛法落實,又先要要求他,這在人情上講不通了,他心裡不服的。所以佛法覺悟之法,跟人情事理也是一不是二。所以《論語》裡面講,君子信而後什麼?諫,勸諫。信從哪裡來?信任是從他認同你。那認同從哪裡來?你轉變了,你付出了,你讓他感受到佛法的殊勝益處了,那他哪有不接受的?

就有遇到大眾,他說我父母、我家裡人不能接受《弟子規》,他這麼跟我講。那我接著就跟他說,你孝順你爸爸媽媽,你爸爸媽媽會不會反對?他說不會。那你友愛你的兄弟姐妹,你兄弟姐妹會不會反對?他說不會。那你行為很謹慎,做事、說話、做事業都守信用,你家裡人會不會反對?他說不會。那你都懂得去愛人,那你家裡的人反不反對?他說不反對。我說,那對,那你的家人怎麼會反對《弟子規》?是吧?對。總要把原因找出來,不能著在相上。他不是反對《弟子規》,他是反對誰?反對學了《弟子規》以後他們更痛苦,他是反對這個。可是一般的人會覺得,哦,你表現出來學《弟子規》就是這樣,因為他還不了解《弟子規》。所以為人演說很重要,我們演對了,眾生法緣就出現了;演錯了,我們是壞了眾生的法緣。這個是「柔和質直攝生德」。

接著,「普代眾生受苦德」,代眾生苦。什麼最苦?諸位學長,什麼最苦?可能你會說,師父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應該沒有苦。學佛哪一點最苦?放下習氣最苦。事實上放下習氣也最樂,放下以後就樂了,放不下的時候在那裡掙扎的時候拉來拉去挺苦的,甚至有時候還覺得要扒一層皮,是吧?因為太熟了,太熟悉了。但是不扒也不行,不扒要幹什麼?所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當然,那個苦吃得多長因人而異,善根厚的人一回光返照,就像那個慧可,一回來,覓心了不可得,都是假的,幹嘛當真?他就放得下。每一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但總是要下真功夫才放得下習氣,甚至於都要有數十回合、數百回合、數千回合,才有可能把那個習氣放下。

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學佛的人須發勇猛心,立決定志,接著,不顧生死,不計成敗。那個不計成敗,對治過習氣的人就有體會了。比方說不要生氣、不要生氣,突然歷事練心,「嘩」一下生氣了。「哎呀,我怎麼又生氣了?」又在那裡懊惱,懊惱了一天一夜。那這個就不對了,不計成敗。

我聽說大家很有福報,一發了願佛菩薩就加持,考驗馬上現前,這是有福報的人,這個是感應。比方說最不喜歡喝蘿蔔湯,那一天突然旁邊的人說,「我這吃不完,可不可以請你吃?」你剛發願要突破習氣,馬上考試就來了,這個時候你要至誠心感謝,佛菩薩真靈,修行要從最難處克下去才是真幹。

好,所以剛剛講的普代眾生受苦德。其實現在的眾生最難過的是什麼關,你就去把它真過了,你真是普代眾生,你真是廣修供養,你講出來的話娓娓道來,攝受人心,因為你已經過了,那過程當中要經歷什麼,你都能講得很清楚,然後別人一看很佩服,又有下手處。我們現在是自己沒過,然後道理壓下去,也沒下手處,壓得對方悶得悶出病來都有。

那請教大家,現在人犯的是什麼病?要行菩薩道了,要真幫助眾生,那得從眾生最嚴重的習氣,我先帶頭,這真的是「普代眾生受苦德」。師長老人家有一次講經的時候說到,現在的人被「二狼神」管了,統統歸二狼神管,這個二狼神就是財狼跟色狼,被這兩個東西給困住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可不容易,尤其男眾。

所以當時候在請大家分享「達摩祖師傳」,成德是多麼希望哪個男眾說,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那個兔兒在換衣服的時候。你有沒有看?有時候沒有台詞比有台詞更精彩、更深刻,拍得太細微了。你看慧可大師的表情動作是什麼?你看,看,然後過來的時候你看那個忍功要忍到很用力呀。最後下一幕是什麼?拍他一下。那個已經表現出來,你要過這一個關談何容易!

所以今天實在講,我們諸位男學長,假如有一個人真的把這個放下了,你會不會很想聽他講,聽他分享他是怎麼過來的?你絕對豎著大耳朵聽。那你真正是成就他,尤其是最難的一關。

所以為什麼《楞嚴經》說的四個清淨明誨,「殺、盜、淫、妄」。可是這四個清淨明誨重點在哪?清淨明誨,清淨心生佛國,這是講給要出離生死的人聽的。所以一般受五戒是殺盜淫,為什麼殺擺前面?殺很損福報,世間的人他還不見得要出離,佛也是都隨順眾生,給他修福報。當然,輪迴當中殺業也是重要因素,「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你欠了這個命債、欠了吃人家的肉債都要還的。所以斷除肉食還是挺重要的,好像《楞嚴經》上就是講,「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因為還來還去,冤冤相報。

可是談到淫這方面,《楞嚴經》講,「淫心不除,塵不可出」。這句話講完了,後面假如不再說兩句,可能回去就有人要出狀況了,尤其有家庭的人,一聽完,上了四十五天的課,一回去就跟他另一半分房,對方都完全不能理解,然後這個另一半愈想愈鬱悶,說這四十五天到底是誰在講課?原來是那個什麼成德法師,那我跟她的緣就完蛋了。所以你看師父講經,「統統要放下」。結果就有同修去找師父,「師父,我工作也辭掉了,我家裡我也不管了,我全放下了」。師父看著他說,「我是叫你心上放下,我不是叫你事上放下」。

好,接下來講一句很重要的師父的教誨,也是師父他老人家「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的心法。哪一句?有一次,因為師長老人家遊化世界,就遇到要填資料,結果填資料其中有一欄叫興趣欄,不知道大家會寫什麼,結果師父看了,他也很認真的填寫,填寫完之後弟子們一看,興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時代要利益眾生,難度十倍以上,剛剛我們剛念完,你沒有真正的、沒有超過古人十倍的道德、學問、智慧,還有什麼?善巧方便,做不到。所以這個時代,你處世要圓融,真的要學《華嚴》,才能夠利益到現在的眾生。現在眾生著相,我們自己也著,統統對立起來了,我們得要事事無礙的心境,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才行,才能跟他和光同塵。所以是我們這個五欲的心要不斷的淡,嚴以律己;對別人都能理解,這是正常的,寬以待人。

而且很多事我們不是都要硬幹的,要跟大自然學習。請問大家,你要吃個桃子什麼時候去摘?熟的時候,甚至於是熟的時候你不摘,它自己就掉下來了。對,什麼事情,繩鋸木斷,簷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五欲的東西自己要下功夫調伏,而且要帶頭產生法喜。一有法喜,你另一半慢慢就感覺到,哎呀,這個法喜很好。一個人的精神層面不斷提升的時候,物質生活不是他刻意要去斷的,它自自然然就輕了,而且他什麼時候輕了他自己都不知道。請問大家,你昨天是幾點幾分幾秒睡著的,知不知道?不知道吧。對呀!什麼時候把煩惱降伏了?不知道。它就這樣慢慢慢慢,自然果子就掉下來了。我們都是太強求了,甚至於是太對立,甚至於太要求別人,所以搞得自己也很委屈,明明我都是為他們好,怎麼搞成這樣?大家在菩提路上有沒有覺得委屈?有吧,也挺委屈的。但是我們還是要回到師父從五千年老祖宗智慧當中給我們挑出來的那一句心法,「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一直在跟大家交流到,我們跟著他老人家學習,要善於觀察。我們為什麼三十二拜每一句都有「一心觀禮」?會觀照、會觀察的人,那三十二拜念下來,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已經繞圓滿回來了,有沒有?所有諸大菩薩、阿彌陀佛,包含依報的所有的莊嚴,甚至於禪、密、律、淨的教誨都在裡面。所以我們重要的是要去領悟,不能走形式,不能把定課變形式,不能把迴向變成形式,這個都受益不了。迴向最重要是什麼?擴寬心量。我們每天都迴向,心量擴寬沒有?每天都給父母迴向,心會不柔軟,那個迴向還走形式了。一個人二三年跟父母做迴向,都是發自真心的,他會心地不柔軟?這個我不相信。所以我們的心都沒有很明顯的變化,那我們很多的修學都變走形式了。所以師長也教誨我們,不要早上去騙佛菩薩一次,晚上又去騙佛菩薩一次,太忍心了!你看孔子說,「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舞於庭」,你怎麼做得出這樣的事出來?那我們怎麼可以做出騙佛菩薩的行為出來,這個不忍心這麼做。我們這顆觀照的心、觀察的心起來了,你聽師父講一句經文,你的自受用、他受用像泉水一樣湧出來。

比方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師長老人家當時候,成德二OO二年七月去淨宗學院學習,結果當時候師長老人家交代我們四眾弟子做一件事,蒐集西方科學家研究出來輪迴轉世的理論跟例子。成德說到這裡,請問大家,你領會到什麼?有沒有領會到《楞嚴經》上講的,哪一句?「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楞嚴經》高不高?《楞嚴經》在哪?就在跟社會大眾相處當中。大家有沒有發現師父講經,那講起來娓娓道來,量子力學家可能都講不過他,有沒有?那師父初中畢業,高中才讀了半年,為什麼他量子力學可以跟你講,愛因斯坦的老師普朗克,他量子力學開始研究了,那現在的量子力學研究什麼一秒鐘一千億次生滅,就是講這些。請問大家,師父為什麼都講這些科學報告?請問諸位學長,你們小學的時候有沒有學科學?對呀,每個人都學科學。跟以前時代不一樣,以前的時代每個人都學因果,不讀書不識字的人,誰不知道秦檜最後的下場是怎麼樣,誰不知道范仲淹以後怎麼了。大家看那些,看到惡人,「打打」;看到好人,「好好」。你看那個戲劇,忠孝節義都教了,大家都學過。現在這個沒學過,你一講,迷信;一講科學,嗯,我們是學科學的人。

師父讓我們蒐集,不也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不能只是蒐集,好,蒐集;講,好,講。學到什麼?不知道。那不是白跟了、白講了?所以當時候就有同修,那時候我們一起去參加的這些學長們就開始蒐集,而且要把它們從英文翻譯成中文。你們去就能派得上用場,我去就沒辦法了,因為My English is very poor,so so,挺差的。那都沒有我的事了,但是沒你的事就不能修功德?這麼分別,我不能參與了就很失落,看人家上去又很嫉妒。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還是修無量無邊功德,都在一念之間。人家上去了,「好,講得好」,很專注聽,他看著我的眼神愈來愈有靈感,我的功德跟他平等平等。師父都教過了,我們得用。師父還講,你去聽經,聽剛練講的人的功德超過聽人家已經講很多年的。有沒有道理?那個講很多年的,你有去沒去不影響他,那個剛學的你一去很專注,你把他的初發心一直護持起來了,所以那個功德更大。

結果很有意思,有一天我們有一個學長,他被分配了任務,突然跑到我的前面來,「我覺得你講這個課很適合」,然後他手上一疊資料「啪」就放我面前,然後頭也不回的走了。你們有沒有看過電影裡面,連話都來不及講,他已經離你而去了。然後我就拿著那份資料回到寢室,第一件事上廁所。五天以後要講課,而且是上那個淨宗學院的大的教室。去過的人應該知道,後面一尊佛很大,左邊《四庫全書》一套,右邊《大藏經》,師父老人家的家當搬搬搬搬,最後搬到這個學院去了,那些書都很珍貴的。要坐在上面不緊張也不容易,有一點坐上去,「威武」,這個磁場很莊嚴肅穆就對了。

所以你看人家那個資料一拿過來,我的定功有多少一考就考出來了,一點定功都沒有,回去就先上廁所,腸胃馬上有反應了,很緊張。後來就一直在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能緊張、不能緊張。也知道緊張不對,控制不了,一直不能緊張、不能緊張。也不知道念了多久,有點緩和過來了,趕緊找人幫忙,就去找一些英文比較好的幫我翻譯,就開始「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所以修學很重要的心態要什麼?主動學習、主動突破、主動解決問題,這個態度重要。

後來,當時候這個講課前兩天還安排一個試講,當時候我們何美慧老師,我們香港何美慧老師她好像有一個專題是講懺悔,還有一個專題是講修.藍博士,是吧?當時候成德去的時候,她也是在家身,已經在台上講經,講《內典講座之研究》。所以這個何老師都是成德的老師,當時候我們去佛學講座都是向她們學習的,她給我很好的指導。因為講完就回饋,寫了一大張,很寶貴,所有的人都給我意見。結果那一堂課講下來,我那個緊張還沒解除,這些給我意見的人就過來,拉著我的手說,我給你提意見,你改了不少。你看他比我還高興。你說這些這麼好的同參道友,這個恩德大不大?很有恩!他那個成就我的心,我有一點進步,他比我還高興。

而那一次講課成德印象很深,有一個例子,有一個印度的女孩,還不到十歲。成德講這個故事的用意就是說,我們說因果通三世,可是我們現在只有這一生,有沒有過去?有是你講的,你要說服我,你拿證據來。那假如相信有過去生,那未來世的答案就解決了,是不是?有過去、有現在,有現在就有未來,它相續的,因為現在也將是未來的過去。

成德是大學的時候看過魏斯博士的第一本書,你們看過嗎?魏斯四書,他出了四本書,統統談輪迴轉世的。那時候我好像是大一,大學一年級。有一個點大家要了解,魏斯博士是天主教徒。所以天主教徒裡面有沒有佛菩薩示現?對呀,只是我們不認識他。他是醫生,很多病治不好,最後碰巧進入催眠狀態,結果他就給很多病患催眠,他前世那個記憶太深刻的,然後帶到這一世。比方說這一世一看到池塘、一看到游泳池就嚇得不行,請問大家,那游泳池他這一生才看到,為什麼就嚇得要死?DNA裡面有這個基因。這個是果,因在哪?明明這一次聚會,這三個人我第一次見,長的身高也差不多,相貌也沒差很多,為什麼這一個看了很歡喜,另一個看了說不上來,就很不順眼?明明第一次,那原因在哪?Why?真理在哪?你會思惟的人,所有的事不離什麼?因果。它因果一直在相續,肯靜下心來的人,這些問題應該能想得通。

那個西方的那些研究報告裡面最多的,胎記,有一些人那個胎記一片,很大,甚至有一些人胎記還凹進去,脊椎骨旁邊凹進去。後來一催眠,前世被機關槍掃射給射死的,那個彈頭就在他脊椎骨旁邊。一切法從心想生,他太深刻了,這個記憶的深刻在阿賴耶識太強了,這個種子太強,帶到什麼?下一世,所以他那些地方有胎記。很有味道。

那成德講這個故事,科學家他們發現了太多人記得前世,很有意思。我們不知道哪一省的電視台,有一次的節目叫「再生人」,我看過,好像是江西還是哪裡,應該是長江流域,江西、安徽那一帶。他不是一個人再生人,那一個村落裡面好多,好多人都有兩對父母,因為他死了以後又投胎,又記得前一世的,然後就統統都相認了,很有意思。

古代就有這個例子,黃庭堅先生,二十四孝之一,太史這麼大官,每天回去都給他媽媽洗尿桶,好像每一天沒幫媽媽做什麼就覺得心裡不踏實。其實成德看到這裡是非常感動,成德這十幾年長年在外。諸位學長,你有在家可以侍奉父母的機會,這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也是最享受的事情。有時候回到家,我覺得能幫媽媽掃掃地都覺得很快樂,平常都沒這個機會。

黃庭堅先生常常作夢,夢到自己在吃芹菜麵。而且夢非常清楚,實在太清楚了,他就循著夢境去找那些路。結果真的找到了他吃芹菜麵那個地方,他就敲門,一個老太太開門了。然後因為黃庭堅也學佛,他就跟這個老太太聊啊聊,結果老太太就聊到:「前幾天,我那個死去的女兒的祭日,她十八歲就死了,她生前最喜歡吃芹菜麵,我都在那一天給她煮,供給她」。黃庭堅他學佛,他聽到這裡,他明白了什麼?他都夢到自己吃芹菜麵。所以諸位學長,你供養祖先,祖先吃不吃得到?時空是假的,是吧?真心就感通了。諸位現在供養不供養得到清淨海會眾菩薩,供不供養得到?

那就已經了解到這個是他前世的母親,愈聊愈多。為什麼很聊得來?前世母女,怎麼會聊不來?很親。聊聊聊,我那女兒特別喜歡看書、特別喜歡寫文章,可是她寫的那些文章都鎖到那個櫃子裡面,鑰匙放在哪我也找不到。這麼一講,黃庭堅就有靈感,就去找到了,因為他放的。找到以後,把那個櫃子一打開,這個十八歲的少女寫的文章他就看到了。看到了他就大吃一驚,跟他這一生的文筆,他是考上進士的人,那文筆有多好,他說差不多。後人看到這個公案,寫了一句很有味道的話,「書到今生讀已遲」。這個話你們要會聽,不然聽完,「算了吧,還是不去漢學院了,來不及了」,大家就聽錯了。這句話會聽的人就深信因果,人家有那個能力不是什麼?偶然的,那是修來的,別嫉妒了。

可是告訴大家,是修來的比較多還是性德裡面的比較多?

學生:性德

成德法師:對呀!那性德裡面的可不可以把它開發出來?對呀。所以會開發的人,不識字,聽了半部《金剛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是吧?本來很遲鈍的,他懂得開發自性的方法,念這一句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這個方法是直接把性德的寶藏智慧開出來。所以你聽到這句話有什麼好難過的!你應該馬上想到:「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你可能幾年就念開悟了。

所以這一個故事,你看每一個故事事中有理,這些道理就讓我們得到人生的啟發跟閱歷。

這個是古代的,再拉回來我剛剛講的研究的這個記得前世,她不到十歲,前世記得清清楚楚。結果科學家就來了,然後就跟著她,由她帶路,就到了她前世的家。因為家裡人都覺得她胡鬧,科學家也進駐了做個案,就帶去了。到了之後,出來迎接的是她前世的兒子,那兒子已經長大了、大人了,就出來迎接。那科學家知道,他兩邊都了解,給她說:「這個是妳某某親戚」。這個不到十歲的女孩說:「不對,他是我兒子。」然後看著這個大人的眼神就像媽媽看到兒子一樣,科學家看到這個景象也覺得不可思議,那種慈母的眼神就馬上現前,才十歲不到。接著迎接了,進去了,看到她前世的先生,旁邊還有一個女人。哇,一下子,這個這麼小的小女孩,看到那個女人的時候醋勁十足,喝山西的老醋,就很生氣。然後接著這個科學家看到這一些景象就覺得不可思議,就再問了一個問題,說:「有沒有哪一件事只有妳這個前世的先生跟妳知道的?」這樣就好測試,科學家也挺厲害的,很會問問題,這個就沒有辦法先套了,是吧?這個小女孩說:「他前世借我多少錢沒有還,只有他知道跟我知道。」他先生嚇了一大跳,馬上點點頭,有這個事、有這個事。

故事說完了,事中有理,我們體會到什麼?第一個,有沒有佔便宜的事?有沒有吃虧的事?沒有,他記得,下一次一遇到了得什麼?還。怎麼還?連本帶利。這個因果可厲害了,算得不會比那個學經濟學的差,連本帶利,不會比銀行界的人差,算得都很準。

講到這裡再舉一個例子,在美國有一個人,他的朋友跟他借了一筆錢不還他,他氣到都已經得憂鬱症去找醫生了。為什麼他那麼生氣?他在這麼困難的時候,我這麼仗義幫他,他現在有錢了還不還我,生不生氣?你說氣不氣?你們的定功很好,原來你們現在已經練出金鐘罩鐵布衫。你們怎麼練的?深信因果。你們不是四十五天就練成了,你們兩個禮拜多就練成了。所以以前少林寺要出山,得要先過哪一關?得要練成打得出去的人才能出去。你們練的速度比較快一點。所以你說世間人看這個相,說不生氣不可能,尤其現在人都沒學倫理道德,那更嚴重了。所以在這個世間,不得憂鬱症也挺不簡單的,太多事看不明白,氣到最後不生病都難。

後來他被催眠了,前世是什麼?他到一個飯店去住了好多天,可能住了也有十多天。結果住住住,剛好遇到老闆去世了。他心裡想什麼?沒人跟他收房租了,他就沒付。他都死了,他死了他有孩子、他有家庭,你還是要還到位才行。所以幾百年以後又遇上了,連本帶利給他要回來。所以他氣得半死,其實都是因果。

所以這個小女孩這件事就提醒我們,沒有吃虧也沒有佔便宜的事情。甚至於你還要再高一層,這一生要作佛的人要抱什麼態度?我欠人家的歡歡喜喜還,別人欠我的我一個都不要了。你要一個,他就把你牽到輪迴去了,是吧?你還有一件放不下的事,「娑婆有一愛之不輕」,你這個也是貪求,「臨終為此愛所牽」,就把你拉回來了。

再來,這個小女孩看到她先生後面娶的人就這麼生氣,剛剛講了我們男學長要突破最難的地方,我怕他們心理不大平衡,所以包涵包涵,現在也要談談我們女學長可能最重的問題。「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這個都不簡單,但下面一句,「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所以《楞嚴經》一句把男人、女人輪迴最重要的因給點出來了,「汝愛我心,我憐汝色」,接著講,「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我們說有一句成語叫「纏綿悱惻」,你們沒有聽過這一句嗎?聽過嗎?纏綿悱惻,黏在一起,怎麼拉又黏回去了,「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還有一句俗話,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女為悅己者容」,聽過吧?這一句也是「升灌頂階,授菩提記」,這一句女眾真的看破,再接著放下了,六道拉不住妳了。

我們禪門有一個人叫金碧峰,他入定很厲害,他壽命到了,黑白無常在那找不到他,沒有辦法交差。結果聽說金碧峰最喜歡他那個金子做的缽,很漂亮的缽,他最放不下。結果打聽到了,黑白無常就去碰他那個缽,讓那個缽一出聲,他就出定了,一出定把他的魂魄抓住了。結果這個禪師就給黑白無常講,我這個最遺憾的就是,能不能再讓我摸摸這個缽再走?黑白無常也挺慈悲仁慈的,摸一下這個也不是什麼多高的要求,「好,給你摸吧」。這個禪師一摸著那個缽,抓起來就把那個缽「啪」摔個粉碎。他唯一執著的東西沒了,「啪」,哪裡去了?找不到了。所以有一句祖師法語說:「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見真空。」

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見真空。我們都被這個瓦盆給框住了。什麼是瓦盆?這個身體。所以師長老人家說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我們沒有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真正明白,放下不難,沒有真正通達看透真相。所以我們迷,迷在哪裡?迷在把阿賴耶識裡面的相分當中的一分當作我。真正的我是什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我。師父說:「恭喜你,你證法身了。」法身是本來的身,現在為什麼搞成這樣?錯認,本來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我,現在錯認這個臭皮囊是我,那能力小到可憐。好像也是《楞嚴經》,不知道是哪部經,有一個比喻,大海中有一個什麼?小水泡。那個小水泡是誰?自己。其實它本來是什麼?大海。他現在自己是大海,忘了,然後一直:我就是這個水泡。我就是這只螞蟻,堅固的執著,所以七尊佛出世了,那一窩螞蟻還是螞蟻。所以你看見思煩惱第一個是什麼?身見。

師長老人家很善巧,念念為眾生就是真正為自己,因為眾生就是自己。「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那請問大家,沒有一法離心別有,那你看這個人罵你,那個人是誰?那是你的心變現的。所以蘇東坡那個公案也很有味道吧?他講給他妹妹聽,他妹妹說:哥哥,你輸得好慘,人家心中有佛,見人都是佛;你心中有糞,所以你見人是糞。這個開示是邪正真偽、大小偏圓,用這個故事來講挺有味道。蘇東坡的故事可以講邪正真偽、大小偏圓,「不究自心,但知外務……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那八風不也都會染污嗎?那身見要放下,情執要放下。

我好像跟你們講過,中秋節有一個同修給成德寄了一首偈來,講過沒有?講過了吧?我們複習一下好不好?我們來吟誦一下,不是,朗誦一下,隨文入觀,「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法界逍遙遊」,你看有情執的人他真的看到這個真相。其實有情執的人也不是不好,黃念祖老居士說:「無情不能修道」。你連世間這種情義都提不起來,那不是個木頭?「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那不是就變機器人了、變木頭了。可是你這個情一了解真相,一轉就是菩提心,就是廣度你的親人跟有緣人的願力。所以我們一直在交流,你會麼?要會轉。

剛剛講到說「女為悅己者容」,就是有人欣賞妳就非常的有勁,好話一句,做牛做馬都願意。可是問題是假如沒有好話,那怎麼樣?就跟消了氣的氣球一樣。就會非常在乎妳在乎的人的一舉一動,甚至是一顰一笑,或者是一個表情都可以讓妳三天吃不下飯,或者三天高興得在那跳舞。可是這個都是什麼?情執,都是貪愛。所以現在的女眾假如去看古代《德育課本》那些女性,我看她們看了會有點格格不入,不能理解,這些人瘋了。

那個《德育故事》裡面有,火災,她出來以後,公公婆婆在裡面,她又要衝進去。別人拉她,「妳找死」。她說你們不要攔我,就進去,就死了。所以有一次我在馬來西亞上課的時候,有一位女士,她可能也是留學這些的,她看到這些公案,那個表情就是:這個根本就是封建迷信。「慕賢當慕其心」,那個時代人的心境是什麼?那個時候人的心境是,他的生命是輕的,他有沒有符合良心、他有沒有符合道義,這個是他最重要的。她覺得假如我活了,我的公公婆婆死了,我沒有臉活在這個世間,所以哪怕有死的危險,我還要下去救。古人是生命不是第一位,我們現在因為從小就是享福,這個身很重要,自己的感受很重要,統統都是自己第一,所以一看這個東西完全格格不入了。

所以剛剛談這段,也是我們在修學態度當中老實、聽話。我們聽話,修行從哪裡下手?從菩提心。還有沒有?《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先難」,從最難處克將去。師父講經也說,你先把最嚴重的那個克服了,其他的小菜二三盤,這個才是真幹!那現在我們最嚴重的那個我們找到沒有?找到了,就是打破自欺了;沒找到,打破自欺前面還有一關。請問俞淨意公遇到灶神爺以前,他知不知道自己的問題?不知道。所以他不知道,他自己自欺他都不知道。那是什麼關?習氣使然,渾然不知,他看不到。所以為什麼《弟子規》要說「聞譽恐,聞過欣」?其實我們再回想一下,誰最了解自己?父母。還有沒有?另一半。其實就是最親的人最了解自己。

那說到這裡,我們父母從小到大叮嚀我們最多的,「孩子,你要注意什麼」,尤其要出門前:「要注意這個」。大家有沒有回想到?改了沒有?key point(關鍵點)。父母最了解我們,他最不放心那一個點,很可能就是我們最嚴重的習氣。可是沒有走入真幹,我們哪怕修了五年、十年、二十年,那個最嚴重的還是沒有放下,還是沒有去對治。所以師長老人家昨天好像開示,我們走的是開悟的路,怎麼開悟?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聽到這裡,師父又補了一句,因為我們聽到這裡不知道,接著師父補了一句:「放下一分,智慧就透出一分;放下兩分,智慧就透出兩分」。所以絕對只要有放下習氣,人就不一樣。大家仔細去觀察你們小家庭的時候,那個述祖德哭得很厲害的,他的臉馬上色彩都不一樣。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留心這一點,本來看起來有點暗暗的。有時候那種臉色,皮膚黑的人亮,皮膚白的人暗。你不要以為黑的人就不亮,那個黑白是生的,不能改了,但是他那個心境很明朗的時候、很法喜的時候,它是亮的,他有放下,他就不一樣。我們就別說別人,就照自己的臉就好了,你假如幾天很鬱悶,在那個鏡子面前照一照;突然聽了什麼經,做了什麼事突破了,再跳著到鏡子面前一看,變了一個人。

所以這個真幹、放下很重要,從最難下手。所以剛剛講的點出來,可能男眾最重的,可能女眾最重的,可能自己最重的,我們得要找出來。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我們就走入實修了。

昨天跟大家還講到,老實這個實字就不欺、就慎獨。再來,老實了就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老實就守本分,「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一句是印祖的心法,對我們來理解老實也很有幫助。再來是一句夏蓮居老居士的教導,他老人家說,「但有一毫凡情」,情緒化上來了,這凡情,五欲六塵貪著的心起來了,貪瞋痴慢起來了,凡情。「但有一毫凡情聖解」,這個聖解就是:我是不是開悟了?我是不是這個瑞相太稀有了?這些念頭。甚至於你在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麼時候開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功夫得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都不行,這個都是「即是自欺,即非老實」。

所以你看夏老,就是祖師他們很慈悲,講得可周到、可細膩了,你珍惜這些法語,成德真的覺得跟手把手教沒有兩樣。你看這一句:「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不很複雜吧?就是你專念阿彌陀佛,字句分明。下一句:「不求一心,不斷妄想。」你不要在那裡,什麼時候一心不亂?你也不要在那裡,什麼時候可以伏住煩惱?什麼時候可以伏住妄想?都不用。「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真的這麼做了,念個半年就不一樣了。

好,那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

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 第七集 成德法師 2019/5/16



 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剛剛我們聽了師長老人家《太上感應篇》兩集的開示,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這每一集好像師父在給我們灌頂?我們珍惜每一次師長老人家給我們教誨的這個機緣。《無量壽經》當中說到:「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師長老人家每一集都是用他的心血在講,每一集都是用他一生修學的精髓在講,所以每一集都是「升灌頂階,授菩提記」。假如剛剛這兩集我們有完全聽進去了,那當下就是初發心菩薩,有沒有?忠跟孝就是宇宙的大圓滿。

所以我們珍惜老人家的法緣。因為成德常常跟一些有緣的同修,比方說到新加坡或者到一些地區去,有時候一上車,當地的同修接我們,成德也會跟他們共勉,說到這一生我們遇到師長老人家,就是這一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那只要珍惜,這一生都能自行化他圓滿,自己養了這個菩提志,也能喚醒別人這樣的志向。所以我們真看懂因緣,知緣、惜緣、造緣,知福、惜福、造福,知恩、感恩、報恩。我們有了這樣的心境,我們就會形成一個非常好的修學心態,就是老實、聽話、真幹。

我們這幾節課一直在跟大家談修學的觀念跟心態。第一點,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實在講,這句話我們可以交流多久?可能我們講四十年都還在講這一句,有沒有?哪一句不是這一句?好像我們交流這一句的時候每一次都不一樣。那我們今天再來一句好嗎?《大乘起信論》。因為我們這一二天都在談哪個重點?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那代表信心假如沒有發出來,那善根能不能增長?那不只不能增長,還會怎麼樣?疑惑愈來愈多,疑雲密布。所以信心重要!所以祖師慈不慈悲?他們都是應機說法。這是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像我們現在讀的《勸發菩提心文》,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他們為什麼要著書立說?應現在眾生的根機需要。

馬鳴菩薩講到,「本覺本有」,下一句呢?「不覺本無」。這一句能不能治所有的煩惱?我們好像開了不少阿伽陀藥了,這一句可以治百病。這在理上講是治百病,在行上講,那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治百病。理論講完了,下手處有時候做不到,但是這一句佛號那是至方便、至善巧,叫巧入無生,它不知不覺你就入了真心的境界,你就不知不覺入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那是法身的境界。

講到這裡,可能大家又雲裡霧裡了。比方跟大家舉個例子,《十善業道經》哪一句話最重要?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那能做到了,這個因做到了,感什麼果?感得諸佛菩薩都在你左右,其實這最後的結果就是感得佛果。這一段話很重要,我們學了也覺得一定要落實。好不好落實?晝夜常念善法,南無阿彌陀佛;思惟善法,南無阿彌陀佛;觀察善法,南無阿彌陀佛,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有時候我們再不要讓不善相續,是吧?你起一個貪念起來了,現在要叫哪一句經文來對治?你還翻《大藏經》嗎?來不及了。瞋心起來了,這個時候是要用忘忍還是反忍、還是喜忍、還是慈忍?這個時候就來一句六字統攝萬法,來這一句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你看這個理落在事相,這個一句佛號方不方便、善不善巧?對。

尤其我們現在人的生活這麼緊湊,修行容不容易?不容易。你還常常有時間讓你打坐,讓你很多時間聽經、讀經,不一定有這樣的福報,這樣福報的人少。所以為什麼這個法門當機?這個法門很容易學,又穩當又快速,甚至你沒有時間聽經,你只要老老實實念,就得無邊的利益。鍋漏匠有沒有聽經?一天也沒有聽過,可是人家才三年就怎麼樣?站著作佛去了。所以但力行,不學文,事一心,見真理,這個法門厲害吧?他但力行,他只念而已,不學文,他搞不清楚,可是他老實、聽話、真幹,事一心,見真理,念到站著走了,那都不是普通境界了。

接著我們看,《十善業道經》講完了,《金剛經》大家熟吧?整部經在講什麼?「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對,我們都知道本覺本無,它每天在那往外冒,妄想、分別、執著,「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你看《金剛經》講了這麼一段:「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講了很多提醒我們的重點,讓我們怎麼離四相,是吧?你看假如在事相當中用這一句佛號來力行,云何應住?南無阿彌陀佛;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你看《金剛經》就結束了。所以在事相當中,那是為什麼我們說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麼直截了當又這麼方便的方法,這諸佛都是講這個方法。為什麼講其他的方法?因為不接受了才講其他的。若人識得此法門,一切諸佛皆隨喜。假如諸佛如來跟你有緣,然後他看到你在念阿彌陀佛,他一句話也不跟你講,他說隨喜功德、隨喜功德,一切諸佛皆隨喜了。

那我們這個話說回來了,就是剛剛提到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這個「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師長老人家剛剛講經的時候都提到說,我們為什麼心發不出來?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怎麼樣?沒有徹底了解,你了解了你就能發得出來。所以本覺本有,這個真相我們相不相信?其實這一句話跟佛開悟第一句一不一樣?一樣的話,都相應了,不覺本無。師長老人家是我們的親教師,很重要,你看師長老人家在這兩句下面還下註解,有沒有?怕我們理解不夠深入,「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除」。

我們再拉回來,「達摩祖師傳」。大家相不相信,我們待會講的所有修學的觀念跟心態,「達摩祖師傳」裡面全有?我們現在拉回來哪一幕?二祖在洞口跪了三天三夜,有沒有?這個時候假如有一點音樂就好了,就電影那個音樂。所以樂教還是挺重要的吧?那個音樂一出來,我們那種心情就被帶動起來。你們現在聽到音樂沒有?配合一下。已經在耳邊響起來了,然後就突然風一吹,「喀」,那個棚子掉下來了,兩個人的耳朵都拉了一下,有沒有?掉下來了,然後達摩祖師身體那一根針怎麼樣?「叮」掉出來了,然後二祖的耳朵也動了一下。這個叫什麼?感應道交了。然後達摩祖師就轉過來了。你當時候看達摩祖師轉過來感不感動?你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你是誰?二祖是吧?你是二祖。你假如用這樣的心境去聽師父講經,三年你就大徹大悟了,是不是?那種心態聽課,那受益多大!句句入心,終生不忘,這是做得到的。

我跟大家舉一個最真實的例子,李炳南師公,他只見過印祖一面,但是印祖是開悟的人,他一看緣他知道,一見到李炳老,那整個好像是上午還是下午,幾個小時完全都給他一個人說法。而那幾個小時的話,依李老在台灣教化三十八年,那往生的人不計其數,那得印祖當時候講的句句他都不敢忘懷,到了台灣完全落實。這是真實,我們這麼熟悉的師公給我們表的法,那就真的跟這個達摩祖師跟二祖相見那種心境一樣的。

接著達摩祖師講了:「你一定是有所求而來,不然你怎麼這麼誠心?一定是為了求法而來,那你有什麼所求就說吧。」接著二祖說:「我的心不安。」大家心安不安?不安。不行,「達摩祖師傳」再看一遍,看到安心。他說:「我的心不安,求大師為我安心。」那達摩祖師講了哪一句話?「將心拿來,老僧幫你安。」接著二祖接了什麼話?「我怎麼找不到那一顆心?」達摩祖師說:「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接下來大家有沒有看到二祖慧可的表情?一開始有點疑惑,接下來呢?微笑出現了,有沒有?那個微笑代表什麼?好像一些記載裡面有,「覓心了不可得」,他找找找不到,剎那生滅,啊,它是假的,它根本不存在,他把妄心的本質看清楚了,他就笑了。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除掉。所以根性利的人,這麼一「來,我幫你安」,一找,啪就開悟了。所以真妄怎麼?理上講一念之間。

所以師父常常說,他不聽,為什麼不聽?苦還沒吃夠。所以師長這一集有講了,方東美教授說佛法是什麼?人生最高的享受。什麼時候過?right now。你不肯放下了,那就不能過。為什麼不肯放下?還想繼續吃苦,好日子不想過。這叫什麼?跟自己過不去。

所以我們用這些祖師的求學心態來聽師父講經,這個會得大受用。印祖強調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又怕我們不夠重視這一句話,老人家再加了什麼?「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誠敬得千分利益,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師父這一段開示在講什麼的時候講出來?在講六祖惠能大師求學那種心態,把這句話開出來了。

好,那我們接著看第二點,「老實、聽話、真幹」。其實要註解這六個字,我們還得要複習複習,我們之前看過師長跟隨恩師雪廬老人學習經教十年的因緣,一些老人家自己表的老實、聽話、真幹的榜樣,因為這麼聯想我們去體會就比較具體。第一,何謂老實?老實者嚴守三個條件。大家應該都記得吧?第一個,從前所學概不承認;二,所看文字必經老師批准;三,只聽老師一人所講之經教。師父那個時候說到,這三個條件開出來,乍聽起來好像很跋扈,有沒有?很跋扈,但師父還是同意了。師父為什麼同意?這又是一個重點。師父認不認識李炳南老師?第一次見面。可是他為什麼接受?懺雲法師還有朱鏡宙老居士,尤其朱鏡宙老居士,師長老人家很年輕的時候就認識他老人家,那朱老跟李炳老他們是同輩的,所以師長老人家他會看人。人會看人很重要。他非常相信朱老他人生的閱歷,他這麼推崇李炳南老師,那決定這是大善知識。這也是師長會看人。

接著師長老人家講到了,什麼都不能看,什麼都不能聽,大概三個月心就清淨了,你看他老實、聽話。所以老師為什麼叫他這麼做,他雖然不理解,但是他照做,他慢慢就什麼?了解了。結果他一了解了,到第三年,「我跟老師講,我很受用,我跟老師說我再遵守五年」。所以師長老人家守了十年。這些話跟我們有沒有關係?有。你說那是師長守十年,你要再拉回來,佛法是內學。請問,我們不守這三個條件能不能成就?師長老人家的根性都要守這三個條件,那我們不守怎麼成就?再來,這三個條件也不是李炳南老師開的,是什麼?祖祖相傳。講到這個祖祖相傳也很難,祖祖相傳為什麼搞到現在,一個好學生要找個好老師很難,好老師要找一個好學生怎麼樣?更難。找到幾個真正相信老祖宗的智慧的?像成德自己也是慢慢經由師長引導,才愈來愈佩服我們老祖宗的智慧。

大家看師父講到的拜師,師長老人家說我們老祖宗通達人性。制禮作樂是什麼人可以制禮作樂?聖人。不止是聖人,還要是有其位的聖人,沒有這個條件他還幹不了。所以誰制禮作樂?周公。「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他怕後面有流弊。所以周公制禮作樂,我們要好好學他的善巧跟智慧。你看拜師禮,你看那個拜下去,師長老人家為什麼一直講?他自己的自受用太大了,他說就那麼短的時間,那個尊師的根怎麼樣?牢牢扎在自己的心中,那怎麼敢輕慢老師!那個年齡最尊重的人是誰?父母,父親給老師行三跪九叩,他怎麼敢不聽老師的話?

所以我們對老祖宗的智慧,那真的是要一點一滴去體會愈來愈深。你說我相信,事實上我們所面對的是我們的慣性,我們學習知識性的慣性是存在的。所以師父講,我們佛門強調什麼?悟性。有沒有?剛剛講的,強調要開悟,強調悟性。怎麼樣才能開悟?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看師父講經多善巧,講到這裡,「做不到」。老人家接著講什麼?你們聽師父講經要看到他的心啊,你看李炳老跟師父那種交心,羨不羨慕?師徒如父子。你看兩個師徒就在師長住的那個小房間,很小,我們都去台中蓮社看過,就在那裡研究大專佛學講座開哪些課、誰來講,師父都在後面出主意,結果師父連露臉都不露。高!把事情給做成了,功勞全部給別人,是吧?那你看心心相印。你看李炳南老師也不安排師父上課,怕人家嫉妒,他在台中就不好立足了。但是李炳南老師也有善巧,不給他排課,上去講一節,有事了,下一節課就叫師父代他上課。都有善巧,事事無礙,還是讓師長老人家的修學去供養到所有的學生。

為什麼成德感嘆這個祖祖相傳,但是要相信不容易。我們就拉到民國時期,弘一大師跟太虛法師。你們看過「一輪明月」沒有?看過吧。他們兩位大善知識有沒有相聚?有吧,那太虛法師還要邀請他去弘法。可是你看弘一大師做什麼?老老實實依古法帶學生,私塾。我們整個教育界,甚至整個社會,現在彌漫在什麼?創新,創新上面。創新叫方便為門,你沒有根本怎麼創新!創出來的都是殺盜淫妄,把這個社會毀了。你說那些搞殺盜淫妄的人有沒有創造力?很厲害,他很聰明,可是他本沒有了。現在我們在學術界寫文章一直要創新創新創新,請問寫論文要幹什麼?寫論文要幹什麼?我要升副教授、升教授。志發錯了。要發什麼志?為一切眾生盡忠盡孝之志。本不見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是在七八十年前的情境。

再拉到哪一個境界?三年前,休斯校長見到老法師。現在不是中國人跟中國人相見,現在是一個英國人跟老法師相見。所以你說現在要成就一件事容不容易?不容易。體悟夠深的吧?我們體悟得夠深了,就別再挑毛病了,別再挑不足了。哪不足我就扛上去了,這是真看懂時代的人,真看懂因緣的人,真看懂局勢的人,他的心境自自然然就是這樣。

所以《格言別錄》是人情世故,它裡面有一句話講,「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他已經看清楚這個事有多難,所以他有力,能出多少他出到多少,不會保留的,是吧?我們鄧家長能推多少人他就推多少人,他不會留一手,有時候甚至想把自己都送過來。「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你這挑這個不順眼了,看那個人不足了,這一念一起,沒有把它止住,人我是非就在團體發酵了。該幹的事都十萬火急了,一有人我是非,內耗又產生,情何以堪?所以為什麼在大家庭裡面,做長子的、做長女的心境不一樣,那是境界的歷練。你看我們張班長她是大姐,底下都是歸她管的,小時候啥活都是她得帶頭去幹的,甚至是弟弟妹妹可以看書,她得幹活。

你看很多像我媽媽那一輩的,大姐幾乎都沒念啥書,然後就扛家務,然後讓弟弟妹妹讀。其實誰有福報?都有福報,心用對了,都有福報。真的,你注意去看,這樣的大姐後福無窮的。看破世間,沒有吃虧的事,阿彌陀佛。有什麼好計較的?吃虧是福,福氣!師父講的話,輕輕的一句,娓娓道來,那人生的味道、人生的意境很濃的,吃虧是福。所以能任難任之事。所以你沒有人生閱歷,看這些句子乾乾的;你歷練過了,哎呀,口水都出來了,很有法味,有力而無氣。

所以有時候你看那個道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一些大道場,一進去,看你年輕,幹活!劈柴,剛好在建寺,搬磚,就幹活。你每天在那,「都不讓我去念佛堂念佛,也不讓我去聽聽經」,邊幹還在那裡發牢騷。幹呀幹,幹到有一陣子了,「好,去聽經、去念佛」。那個有沒有用意?有。你看我們出家,一出家做沙彌,幹什麼?整個叢林什麼活你都要幹,廚房幹完了幹大殿,哪裡幹完了幹哪裡。講到這裡,其實我挺混的,都沒有鍛鍊過。甚至於我們看那個《沙彌律儀》,你要剃頭,要去向你的親教師稟報。所以照理講,我要剃頭的時候,要往巴黎打一個電話,「師父,我今天可不可以剃一下頭?」師父說可以,你才可以去剃。那假如我這樣幹的話,師長老人家可能大使都接待不了了,這個有時候要依義不依語。它這個重點在哪?讓我們完全歸零。不歸零,「我曾經學什麼,我有什麼……」這個心念就是慢心,它只是細微而已,它還是慢心。

所以調伏妄心,「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所以看不懂,為什麼連剃個頭也要報告?你再去體會你就懂了,你再去看三個條件你就明白了。弘一大師一代高僧,他為什麼說「一事無成人漸老」?一事無成,我們看了都傻了,為佛法、為眾生奉獻那麼大,他的心上是「一事無成人漸老」。只要生死的事了不了,那全都是過眼雲煙。對我們講課的人來講,講經是修福,跟了生死不是一回事,了生死是放下才能了得了。六祖大師的一句話振聾發聵,「生死大事,福不能救」。福還有修得比梁武帝大的嗎?護持多少人出家,蓋了多少佛寺,福大不大?可是他的名聞利養沒有放下,所做一切並無功德。福再大,福不能救,他最後還遇到什麼?「侯景之亂」,抑鬱而死,自己底下大臣居然反他,把他給活活餓死。其實是因為他前世養了猴子,結果他在那修禪定了,忘了那隻猴子,把那隻猴子活活給餓死了。種了這個前因,這一世猴子變侯景,來給他討這個債。

可是假如當時候達摩祖師那一幕,他馬上「並無功德」,一往內開悟了,後面的劇就不是這麼演了。所以開悟重不重要?我們這一生太多開悟的機會。何處是道場?凡夫跟佛什麼?一念之間。我們把它錯失掉了,把開悟的機會一幕一幕給忘了、給忽略掉了,最後被死神給吞掉了,都被無常吞了。無常迅速,無常一來,打得我們措手不及。就別說死神了,像成德這一年多也很沮喪,被一個病魔就打得暈頭轉向了,一點功夫都沒有。所以成德最大的老師就是這個病,這個病告訴成德什麼?這個身見還很重,一有身見,擔憂身體了,妄念就相續。最近為什麼身體好一點了?因為最近比較不想自己的身體了,因為最近有七十幾個佛菩薩來了,我不能沒有盡點本分,所以這腦子裡就得想要上啥課,妄念少了,所以要向大家致謝,阿彌陀佛!真的是感謝大家救我,這個身體確實有好了不少,你們應該聽我現在有時候一講激動,聲音挺大的。不過要謹慎一點用,因為《說苑》裡面有一句話講,病情加重都是在病情稍好的時候。有沒有道理?一好了,有點太得意忘形。所以人的道心都是在什麼時候退掉了?順境來了,警覺性一沒有就退了。孝心都是在什麼時候不見了?娶了老婆,抱了兒子,高興了,孝心就退了。所以善護自己的法身慧命挺重要的。

我們在體會祖師的一句話,都不是他想講什麼,祖師還有想講什麼,那他就不是祖師了。師父有「我想講什麼」,那他就不會得到那麼多人的尊重。他都是什麼?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看看誰真看懂他老人家的心了,就跟他交感。所以誰是傳人?跟老人家同心就是傳人,哪有那麼複雜!其實師父都教了,師父說,我們要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解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這話不是「升灌頂階,授菩提記」嗎?我們就是因為師長的教誨來得太容易了,我們的根性要謹慎,我們不是從小吃苦的人,對順境太習慣了。

師長老人家為什麼三個老師這麼珍惜?他經歷多少苦難,走了十幾個省,近的時候機關槍的聲音都在耳邊,經歷過國破家亡,經歷過只能自己吃飽,連買個東西的能力都沒有,沒有辦法供養老師,所以當面對老師的恩德,那不是感恩戴德嗎?我們從小就在父母的呵護之下,現在有師父對我們好,差不多,很自然,珍惜感出不來。我們這一輩人,不要說我這一輩,我們這二三輩難就難在這,從小沒吃過苦。

當然,善財童子好不好命?很好命,人家一出生周圍都是開花,珍寶都出來了,福報大。所以大家不要聽完這一段,漢學院我不上了,我先去幹活。不過你有這個領悟也可以,你肯去幹也是好事。一切隨緣,重要的是真心找到沒有,找到了就會修了。不是建好了,而是找到了,佛道修行在心中,善學。他知道師父叫他蓋房子要幹嘛,假如是成德,就是執著在蓋房子上面,沒有去體會老師叫他蓋房子幹啥。所以師父說《了凡四訓》讀三百遍,讀了沒有?讀了你就知道師父叫你這麼做為什麼。你了解為什麼,你就護得了初學的人,因為你走過來了。所以你上了二年級,叫你護幼兒園,no problem。你上了中學,叫你到幼兒園負責沒問題。可是你要真上、真學,你不能是名字位中學,你就輔導不了幼兒園。

所以這個吃苦很重要。「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我們就不拿別的法,我們這一堂課最重要的要學到什麼?深信因果,是不是?信了沒有?因果在哪裡?遍一切處都是因果。你遇到一個很難相處的人,用智慧洞察是因果。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你覺得他很可惡,對立起來了,瞋恨起來了;一轉,可憐之處,你心變什麼?憐憫了,護持他了。所以智,智裡面有因果在。再來呢?他很難相處,可是他現在的能力對我們這個團隊非常重要。這一念是什麼?了解因緣;這一念是什麼?為大局著想。我們看不懂,你的領導在疼愛你,你只會給他添亂。他還對你這麼好,為什麼?你跟他緣很好,他很愛護你。可是你那個牛脾氣就不肯放下,看誰不順眼,他事已經忙得要死了,還要下來調停人事問題,是吧?那你怎麼對得起你領導對你這麼好?你恩將仇報。

再拉回來一個家庭,兄弟姐妹很多個。不過現在跟我們講這個,少數人能體會,四十歲以下的人很難體會,獨生子女多了。所以你看有個孩子媽媽很疼,他又不會體會父母的心,還常常在那邊耍脾氣,在那裡:「媽,你都對哥哥比較好,怎樣怎樣。」還讓母親多操多少心,不是很不懂事?所以大局觀都在智裡面。這個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人生體會的人看這個智都不一樣。這個智能講多久?好了,我們就到此為止,不然又要下課了。

「而無言。」為什麼不能說?你話一出來,「我給你講而已,你不要跟別人講」。你一出言就是這麼難的人、這麼難的事,你鐵定要吐苦水,「你不能告訴別人,我只跟你講」。然後那個人就說,「你不要告訴別人,我只跟你講」。好像都很……叫什麼?很義氣、很拜把的那種味道。所以想不要有人事是非,就從源頭把它砍斷。你話一出去了,哪有可能不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哪有誰不知?就不講就好了。能忍住不要講就是修忍辱,就是修調伏瞋恨、調伏傲慢,重不重要?你不調伏,「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所以他體會到這個事難、這個人難,他體會到這句話是因,延伸到發展最後什麼是果,他就從因上去掉。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師長老人家講經也提到,量大福大,普天之下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能包容的人,這都是師父的法。我們前兩天還講,修福重不重要?福慧雙修。你沒有福報,你自己要修行障礙很多;你沒有福報,你要服務大眾也很難,所以要修福。福慧雙修,福還擺前面。

跟福有關的句子不要輕易放過。量大福大,拓寬心量。第二,福在受諫,要聽勸諫的人有福。不聽勸諫的人,第一個,當下就把無始劫來積的大福給毀了,還背了個罪名,玩弄佛法、消遣佛法。你說我們修了多久才遇到佛法又遇到師父,請問修了多久?要常常想,百千萬劫難遭遇。這麼大的福我們親手把它毀了,情何以堪。怎麼珍惜?不要把福又轉成禍殃,變糟蹋、消遣佛法去了;受諫,師父每一句話對照自己,我當下發願落實。這個就是有福報的人,為什麼?他一聽,哪怕聽一句,他的心已經轉了,他的煩惱放下了,他的菩提心一起來,「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其實修福修慧並不難,難在依教奉行。

還有一句師父也常講,我們有時候忽略它了,福至心靈。一個人真的修福修到一定程度,福報很大的時候,他的靈性自然提高了,智慧自然會現出來。怎麼會這樣?請教大家:福能到至了,這個人是什麼?自私自利很淡,有沒有?剛剛師父有沒有講?格物。怎麼樣有智慧?要放下煩惱。最重的煩惱是什麼?自私自利。福至的人,他福能修那麼大,他不看重自己,他都是想著別人,這樣的人有福報,突然他的煩惱很輕,一有機會,一聽什麼,「啪」他就有悟處了,福至心靈。

我們現在看起來有福報,怎麼聽經都聽不明白,為什麼?明明我現在在這裡聽課是有福報的現象,怎麼會聽不明白?障礙不可能在外面,在哪裡?心。雖然我現在在福報當中,沒有產生知福、惜福的心的時候,我是在把福報給花掉。所以這個理師父講得很透,都在提醒我們,來得太容易了。但人家老人家也沒有罣礙,他「升灌頂階,授菩提記」,沒幾個人珍惜,他老人家也沒有罣礙,他老人家有耐性,這一世不行下一世。佛菩薩他不著急,他會看因緣,但是我們得聽明白他老人家的話。

所以為什麼佛門叫先去幹活?他幹了以後,他會很珍惜學習;他幹了以後,自己有做了,他就知道別人付出的不容易。這個時候,他在被人家服務都是充滿什麼?感恩的心,他才受得了這個福。他心境不對,他就花掉了。所以你看師父講,三惡道消罪業,三善道消福報。大家聽到這句話會不會覺得,我來幹嘛的?到底在三惡道好還是在三善道好?都不好。要在哪好?極樂世界,是吧?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你現在心同佛、願同佛、行同佛,那你現在在哪裡?所以《三時繫念》說:「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輪迴沒了時。」做過三時繫念的請舉手,基本上都做過,請放下。這句話我把它翻白話一點,意思就是說,假如你現在今天就往生西方了,阿彌陀佛一看到你說,傻孩子,你怎麼現在才來?「樂邦化主已嫌遲」,你怎麼自討苦吃這麼久,好日子不幹,盡要糟蹋自己。「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輪迴沒了時」,意思就是阿彌陀佛已經現在這裡:「來,我接你走」。「啊,嗯,我那個孫子我再包個尿布,再跟你去。」不見了。所以有一個學長問了一個問題,說假如我在夢中死了,我有信願,但是我還沒做好準備,那我能不能往生?問題有沒有聽清楚?但這個問題有矛盾,有信願還沒準備好。什麼叫信願準備好了?所以我很羨慕有一些人,我挺嫉妒他們。為什麼?他們作夢都夢到阿彌陀佛,我都沒夢過。可是我都想說,你咋還不走?是吧?都見過了,見到了趕快,趕快大腿要拉住了。你看人家虛雲老法師去到彌勒內院,見到彌勒佛了,是吧?然後那個彌勒菩薩:「你回去。」「我不回去,太苦了,我不回去。」「你還有任務,你得回去。」隨時隨地想往生,這叫信願具足。

所以你看《三時繫念》裡面講到的:「黃金臂晝夜常垂,惟許行人獨委,白玉毫古今不昧」,阿彌陀佛那個白玉毫光什麼時候在照?隨時隨地,「全憑願者承當」。所以別再過苦日子好嗎?「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我們認妄心、認煩惱為父親,認賊作父。「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做不了主了。

所以福重要,懂得修福的人,在任何因緣,人家不願意幹的,我願意幹,這個福就大了,這個叫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我們現在漢學院就有學生表很好的法,一上課了,一要寫論文了,大家馬上被那個最熟悉的在乎成績一把就拉過去了,就有學生根機不錯,從小父母就護他,一定要把眾生擺在第一位,修行就是要把自私自利放下,他自己只要有同學需要,他就去幫忙,自己能過就好了。感動很多學生,你看他福慧都修了。我們為什麼知道?被他感動的學生在心得上面寫的。下次我見到他不讚歎他。為什麼不能讚歎?年紀還小。所以不讚歎也是慈悲,讚歎也是慈悲,平等平等,不能著相。讚歎這麼容易不受影響?不簡單。

蘇東坡先生一代忠臣,我們到海口去,被貶到海口的五公當中他是其中之一。告訴大家,把皇帝氣得有多嚴重,看他貶得有多遠就知道了。這麼忠義之人,你看他在境界當中,「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的善根、他的胸懷都這麼大,可是他修學並沒有得力。所以為什麼佛陀講,你修持八正道就是在正道當中。八正道第一個是正知,就是正知見;再來是正思惟。我們講的正確的修學觀念就是正知見,心態就是正思惟。你知見沒有辦法建立起來,它沒有辦法指導你修學,你善根再厚,它沒有辦法一直增長。

假如蘇東坡先生知道佛法是內學,他開悟的機會不知道有多少。你看他說八風吹不動,他一看到自己有八風,一放下,說不定他已經做祖師去了。有沒有可能?沒看到,還覺得感覺良好,有沒有?這個煩惱起來了沒看到,繼續相續,把它寫在紙上;然後繼續相續,把它呈給佛印禪師看。你看相續不斷,自己都沒發現。而且這個煩惱還會變,從感覺良好還變成什麼?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他期待什麼?讚歎。又怕受傷害,怕什麼?怕人家不認同他,是吧?送過去了,佛印禪師給他寫了個字,送回去了。一看:「屁。」又是一個開悟的機會,又漏失掉了,氣沖沖的要去理論。你看人家過來人都算準了,都不用見到,早就兩句話等在那裡了,「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又是一個開悟的點出現了,有沒有開悟?他當下好像如雷貫耳、好像灌頂一樣,一反觀,他可能當下那個一放就開悟了。他也是學禪,你看那個禪宗開悟的不都是在一個機緣「啪」一下就開悟了。還有更厲害的,丟一個石頭,那個石頭「啪」撞到那個竹子,開悟了。所以佛在哪?一隻狗「汪汪」,有時候也是佛示現,緣成熟的,「汪汪」就開悟了,六塵說法。

我不是跟大家開玩笑的,可是你要到那個境界的時候,那個境界的人雜念都已經被打的,他就參話頭,參到極專注,沒有其他的妄念,因緣一成熟,佛菩薩看得懂。哪有一個人快開悟了,佛菩薩不來幫他開悟,那他還叫佛菩薩?所以那個竹子是誰?觀世音菩薩。諸位假如聽懂了,佛菩薩在哪裡?anytime,anywhere。會學的人,看一切人皆是菩薩,他就是善財童子。那不是裝的,那是真的是這樣的心境,處處都是菩薩學處,會不會差很多。

我們再回到剛剛講的守這三個條件。所以難跟易其實都是在心上,你說四個人見和同解不容易,可也不難。你看一個李炳老跟師父,兩個師徒一交感,教化了多少眾生,也不難吧?難就難在有沒有這樣的老實、聽話、真幹的態度。

我們再看這三個條件,為什麼從前所學一概不承認?這個是法,對治什麼煩惱?對治自己覺得自己有什麼。你不能歸零,法水就難入了,我慢高山,法水難入。為什麼那一天讚歎我們宋朝的楊時夫子?他已經得到程顥的真傳,程顥都說吾道南傳了,都已經得傳承的人,人家完全歸零,再去跟程頤學習,不容易。我們現在沒什麼,還要裝著很有什麼,那就麻煩了。所以歸零重要,那不是拜師的時候歸零,甚至於你善學的人,常隨佛學,誰是佛?一切眾生都是佛,都是善知識。哪一個善知識不能啟發我們「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哪一個眾生不能讓我們落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不就是生活嗎?所以這個心法,這三個條件的心法,我們一體會到,守得歡喜得不得了。所以知難行易,知難是什麼?難在你了解道理。了解道理沒有人不做的,誰希望跟自己過不去?他了解得不夠徹底,他有懷疑,他就卡住了。

第二個,所看的文字、資料、書籍必須老師批准。老師對你負責,因為你所看的東西它是正知正見,可是它的遣詞用句有沒有可能跟老法師一模一樣?不可能。請問我們的分別執著去掉沒有?會不會在看另外一個開悟的人的東西的時候又著了這個文字相?然後又說怎麼跟老法師講的不一樣?亂了。所以佛門它的做法都有它的智慧。為什麼五年學戒?因為他真正老實、聽話、真幹,五年以後,他的知見、是非判斷、真妄建立起來了,他一接觸什麼緣,他都能參學,但沒有這個基礎,他一參就亂了。這從理上講,你要先有根本智,再去參後得智。這個標準再拉低一點,就是師父講的,是非、邪正、真妄、利害你都能在境界當中不會糊塗,最低標準是這樣。

然後只能聽老師一個人所講的經教。其實這個都是為了護念我們建立起對佛法的正知正見,建立起來了,那老師就不會這樣嚴格這麼要求了。

更重要的,我們能守嗎?我們現在又沒有跟在老法師旁邊。所以請問大家,誰有福報?我們看起來從小都沒吃苦,好像很有福報。現在的人都吃到營養過剩,以前的人好像都吃不飽。其實以前人吃的東西比我們有味道多了,是吧?東西的原味他們都嘗到了。我們現在都看起來很漂亮的東西吃不飽,營養吸收不了,而且還吃了很多農藥,他們有福報。其實有沒有福報在什麼?一念之間。

你假如真的今天發真願守這三個條件,老法師會常常到你的夢裡去。我講完你們不要生執著,一躺下去:師父來吧、師父來吧、師父來吧,到時候著魔。我這個講話得講到位,不然會造業。因為有一個人他就很執著,我一定要見觀世音菩薩,我一定要見觀世音菩薩,最後一見觀世音菩薩之後,全屋子的鬼他都看得到了,他變執著了。什麼都要自自然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你發出來了就好了,然後最重要是什麼?重實質不重形式,依教奉行,頻率就接上了。時空是假的,愛因斯坦都告訴我們了,是假的,一念是遍虛空的。要看得懂!就是你要看懂佛菩薩在幹啥,他在破我們的分別執著。佛滅度了,又著相了。千處祈求千處應,哪些緣成熟,同體大悲,他就現了。真信這一點的人,你以後的菩提路有什麼好擔心的?你有什麼好煩惱的?

傻孩子,是吧?佛菩薩在我們面前說:傻孩子,趕快把念頭轉過來,不然我也加持不上去。「自棄者天棄」,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裡有這些執著了,佛菩薩他只能在旁邊等而已,他沒辦法。他有辦法,來啊,一把就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一次就幫你扯掉。因為那是自己生的,他沒辦法,他只是我們的緣,他只能當助緣,讓你悟到,你自己放下來。所以「自救者天救」,菩提心一發了,佛菩薩一感應,助緣都會出現。

有個學長善根很好,因為他一聽成德說三天不遇到倒霉事就沒有佛菩薩加持,結果他最近遇到以前會不高興的事,現在就挺歡喜的,佛菩薩加持我了。當然更重要他會學了,他往內看了,所有的緣都是來成就我的。所以不要聽成德跟你們說,那你一念心發了,佛菩薩就加持,一遇到逆緣,「那怎麼又這樣了?」

好,接著,老實,真實不虛。你看實就不虛、實就不欺。所以佛門用的每一個字都很有它的義理,文字般若都放光。老實不虛,所以老實的人學一句做一句。不欺,現在成德跟大家交流的就是老實,在開解,不欺了,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慎獨的功夫,這是老實人。再來,老實,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因為老實的人他非常重視他的本分事,他覺得這個本分沒做對不起人,這是老實人。不老實的人怎麼樣?能摸魚就摸魚,能陽奉陰違就陽奉陰違,就不老實了。

好,時間到了,這一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