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淨界法師開示 用什麼心態來面對所緣境,這才是重點

我剛出家的時候,經常聽老和尚開示說:「佛法的修學是心地法門。」我起初一直不明白這個道理,佛法不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嗎?其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佛法的基礎,它不是整個佛教重要的核心價值,因為外道也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佛法不共的法門,其實來自於解脫道,而不是這個善業力,這個解脫道,就是老和尚常說的「心地法門」。

這個「心地法門」怎麼說呢?我簡單的說明一下。如果你在打禪七、或者佛七,你一定會有一個所緣境去專注。比如說佛號,「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
」,這個佛號的專注,就會把浮在表層的妄想,全部慢慢慢慢的消滅掉。

妄想有二種:一種是表層的妄想;取而代之的是你內心深心處堅固微細的妄想,《楞嚴經》說堅固妄想。這個時候,當你的心寂靜到一定的時候,它開始浮現。這個表層的妄想它是流動的,它不是很堅固,你一破壞它就消失;但這個堅固妄想它不是,你可能在前生有某一種習氣的熏習特別重,它就會不斷的出現。

你把它調伏了,它會再出現,調伏了再出現,這叫堅固妄想。很多人剛開始用功的時候,看到這個妄想現出一個雜染影相的時候,非常害怕。其實我告訴大家:那個不須要害怕。

就是說,妄想它從內心生起,這個是依他起,問題是你內心面對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不能產生一個錯誤的聯想,就是你不要對它產生徧計執。就是說當一個雜染影相出現的時候,你可以訶責它。訶責以後,你說:誒,這個是苦惱相,會給我帶來痛苦的,這個是雜染相、是不淨相、是無常相。透過你正面的聯想,它這個影相就慢慢慢慢消失掉。

所以我們經常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很多人在用功的時候,錯認消息,他一直要把這個影相去掉,可是他不知道改變自己的觀念,這個是本末倒置。你對這個影相充滿了愛著,但是你不對治愛著的心,你要把這個影相去掉,怎麼可能呢?其實影相不要急著去掉,它是你修行的所觀境,你用訶責的心面對它,它自然會改變,所以講「徧計本空,依他如幻」。

當你把徧計執去掉的時候,它的因緣法就會改變,所以你知道什麼叫「心地法門」?就是你心跟境接觸的時候,重點不在這個外境。有時候我們說:唉呀,糟糕了!我剛剛聽到一個不應該聽到的聲音、看到不應該看的的顏色!其實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影像進來的時候,你要如何面對!

你是用愛著的心面對?或者是用訶責的心面對?這才是重點。就是你產生一個什麼樣的心靈聯想,這才是重點;重點不是它進來、或者沒有進來,這不是重點。

 我這樣子講,大家知道什麼叫「心地法門」了嗎?可能有些人知道。重點就是你要知道:你自己是用什麼心態來面對所緣境,這才是重點,而不是這個所緣境是雜染相、清淨相。這一段觀念懂了,你就知道前面的意思,也知道什麼叫做「徧計本空,依他如幻」,就這個道理。你所對治的是你自己錯誤的思想,而不是去改變外境,簡單說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外境是你的所緣境,你越多的外境,你可以產生越多的訶責,對你有更強的功力,這何樂而不為呢?你今天對外境產生執取,這個外境傷了你,也不應該說它傷了你,而是你自己傷了你自己,它只是個助緣。前面的二段論文都是在講這個觀念,講到有情眾生為什麼會產生生命、如何相續,其實深深的受到徧計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