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應如何超度被墮胎的嬰靈,以化解冤仇?

問:應如何超度被墮胎的嬰靈,以化解冤仇?

答: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也是個很麻煩的問題。你要是瞭解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今天社-會為什麼會動亂不安,你就明白了。佛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有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關係;沒有這四種關係,對面不相逢。我們每天走在馬路上,人很多,看一眼,說不定你這一生當中就只看這一眼,真的對面不相逢,沒有關係!走在馬路上,這個人很喜歡你,對你點點頭,笑一笑,都是有關係。或者瞪你一眼,很不高興的表情,都有關係。這個關係很淺,也不過瞪一眼、笑一笑就完了,以後也就沒有了。

關係重的,關係親密的,麻煩就大了,到一家來了。報恩來的,我們常講孝子賢孫,報恩來的,過去世你對他有恩,他是報恩來的。報怨來的,過去有仇恨,這一生當中你好好待他,你以恩惠待他,仇恨會慢慢化解一些。如果你要虐待他的話,麻煩可就大,仇恨當中再加仇恨,就麻煩了。那討債來的,債討完了他就走了。我們常講,小孩很聰明,父母都很喜歡,念書好不容易念到大學,大學快畢業,他死了。討債來的,他債討完了,他走了。

還債來的,是他還你,他將來也有很不錯收入,供養父母,衣食不缺,但沒有孝順心,對父母沒有恭敬心,但是生活他會照顧得很周到。他欠的債多,供養你的生活就很豐富;欠的債少,那你的生活就比較清苦一點,他不太照顧你。我們親眼看到這個現象。早年我在臺灣講經,有個居士,也是我們護法,做生意做得很好,是個公司的董事長。他對待他的父母就很平淡,叫傭人去照顧父母,只是平常生活,沒有什麼好日子過。那是什麼?你們看到,是還債的,債欠得少,不多,他還得很少,一看就瞭解。

所以這些人要是投胎來,你墮胎,把他殺掉,這個麻煩大了。他來報恩的,你則是恩將仇報,以後就變成報仇的,你把他殺掉了;他要是報怨的,那仇恨上再加仇恨,這個麻煩;或者無論是討債、還債,統統都變成仇殺,這個事情麻煩透了。他將來到你家的時候,一轉世,可能做你的孫子,做你的重孫子,一定會搞的你家破人亡。你要瞭解這四種關係,你就懂得現代的社會,整個世界就是這個社會。

現在國際上,全世界對於恐怖分子都頭痛。聯合國從911事件之後,天天在想方法怎麼樣化解,不叫化解,叫消弭衝突。我在這幾年也參加了他們五次的聯合國會議,另外兩次也是國際論壇,主要也是討論這個問題,總共參加七次。西方的學者多半還是主張用武力報復、鎮壓,用這種方法。這個方法行不通,仇恨上加仇恨,不是解決辦法。聯合國開這麼多會,為世界和平開會,從一九七0年始,到今年三十五、六年了,世界動亂頻率年年上升,災害是一年比一年嚴重。

所以我告訴聯合國的朋友們,去年我去訪問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我告訴他們會議不能解決。用什麼方法能解決?教學,我們用《弟子規》的教學,真能收到效果。去年我們在巴黎就辦了三天《弟子規》的講座,我就在那裡做個樣子給他們看,讓聯合國官員來參加、來看。臨時找的同修,華僑,也不錯,來了六百多人,聽了《弟子規》,感動得都流眼淚。我讓聯合國這些朋友看到這個,我說你們聯合國開會,有沒有人聽到感動得流眼淚?沒有。我說我這個方法比你那個有效。

歐洲人確實,他還擁有相當長的文化跟歷史的淵源,對於中國的漢學也非常重視。漢學的研究與學習,歐洲比美洲好。我去訪問之後,我很歡喜,我去看過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跟倫敦大學的漢學系,做得很不錯。聽說他們今年還想搞個活動,要租借聯合國的大會堂,舉辦一個大型的活動。我說很好,我很贊成,這是好事情,把中國倫理道德這種教學介紹給西方,對他們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確實會有幫助。

婦女懷孕,千萬不可以墮胎,墮胎結的怨恨很難化解。已經墮胎是無知,過去無知,不曉得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應該真誠,每天念《地藏經》、念佛給他回向。長年去做,也許他的怨恨可以化解。
摘自《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三十二)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蔡禮旭老師:什麼時候可以談戀愛與結婚?

蔡禮旭老師:什麼時候可以談戀愛與結婚?

有些年輕人問我,什麼時候可以談戀愛?這就是答案,你要能自愛,你才能夠愛人。我會寫一個數學式,我給大家寫過沒有?人家問我可不可以結婚、談戀愛,我就跟他講,你要先能夠把這個數學題做對了,才可以再說。

  一加一等於多少?諸位朋友,一加一等於多少?“一。”好,還有沒有答案?“二”,“大於二”。你們的智慧都很高,來掌聲鼓勵一下。還有沒有?“無限大,因為一直傳下去。”一直傳下去,害我對您肅然起敬,無限大是中國人的胸襟跟中國人的態度。我們常問說你是炎黃子孫嗎?是,大聲沒用。什麼是中國炎黃子孫的胸襟?是他的一舉一動他覺得要為歷史負責,要為自己的家族負責,有這個態度可以當榜樣,源遠流長。你看《德育故事》裡面所有夫妻的故事,統統一加一等於無限大,他成為歷代夫妻的榜樣。宋弘,這個故事大家聽過吧!當初漢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的先生去世了,剛守寡。這個皇帝對姐姐也很關懷,就心裡想在文武百官當中找個好的來娶他的姐姐。這個大臣馬上娶的是皇帝的姐姐,一下子是富貴逼人,變成皇親國戚。諸位朋友,你要不要娶?要不要?這個時候要想到孟夫子講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湖陽公主她也挺有眼光的,她就挑說所有百官當中,宋弘的氣度最好,皇帝一聽知道了,就去找宋弘談婚事。皇帝就跟他講,我聽說這些世間一些俗話在講,說人一有錢就換朋友,一發達就換太太。以前讀書人都很聰明,一聽對方講的話,都稍微能夠聽出他的用意在哪裡。宋弘就對著皇帝講,“貧賤之交不可忘”,在患難的時候跟我們一起同甘共苦的朋友,這一輩子再怎麼富貴都不能忘記他,而“糟糠之妻不下堂”。這兩句話變成千古名言,而且這兩句話對於當時東漢的影響太大了。當宋弘說出來、做出來了,其它文武百官絕對不敢顯達富貴之後,把自己的原配給休掉,他絕對不敢,因為他只要這樣做了,他無法在一個朝廷立足。宋弘是正了一個朝廷整個夫婦的倫常,以至於往後歷代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被他感動,都效法他,他功德無量。

  宋弘講糟糠之妻不下堂,皇帝心裡想這也沒辦法了。湖陽公主在後面聽到了,諸位朋友,當湖陽公主聽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猜她的內心是什麼狀態?她會怎麼樣?很敬佩,這叫正常現象。但是一般的人會很難過,我沒希望了。其實湖陽公主要很高興,為什麼?她沒有看錯人,她很有眼光;假如真的宋弘娶她,那她是看走眼,看錯了。從這裡我們要冷靜思考一個問題,當我們欣賞一個人是很快樂的。你看男女之間,覺得這個人品德很好,很欣賞他,看了很舒服。突然起了一個念頭說我想追他,馬上痛苦就來了,有沒有?本來是很歡喜,突然變痛苦,誰造成的?一般的人會把責任推給誰?推給對方,都是你讓我茶不思,飯不想,推卸責任,其實都是心裡的佔有欲望才造成痛苦。欣賞的時候很好,還可以效法,哪有痛苦?起個念頭、欲望想佔有才痛苦。所以說所有那些唱情歌會痛苦的人都是迷惑顛倒,都是佔有欲在那裡搞鬼。所以放下了欲望就自在。

  這個答案很好,一加一等於一也很好,什麼意思?夫妻變成一體。但是發揮出來的力量要大於二,等於二還考慮一下,等於二也差不多,大於二才比較划算。諸位朋友,我們現在結婚一加一都是什麼結果?兩個綁手綁腳,互相在那裡抱怨,很痛苦,假如是這樣,就不要找麻煩了。假如結婚下去小於一,甚至於還變成負數,那先好好修養自己比較重要。那一天我說一加一等於多少?突然有個太太說等於“王”。所以當老師也不好當,隨時變化球出來要接過來:太好的答案,給她掌聲鼓勵。很好,其實王跟無限大是一樣的,中國的學問四個字,叫“內聖外王”,你真正成就你內在的德行,你表現在外就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王是榜樣的力量,帶領大家都是往道德、學問的路上走,這叫王。我們說的先王、先王,都是有這種德行的人才稱為先王,我們的人生的態度也是內聖外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佛舍利之神奇不可思議 廣化法師開示


佛舍利之神奇不可思議 廣化法師開示


拙著《比丘戒講義》,曾引虛雲老和尚於阿育王寺禮佛舍利之所見所聞,及其切身之靈異,為便於居士亦可閱覽,特轉載於此。其文云:「塔高一尺四寸,周圍亦祇尺餘,塔之中級內空,中懸一實心鐘,有一針,舍利附於針端。觀者大小多少動定不一。平常有見一粒或三、四粒者,青黃赤白各異,有見蓮花及佛像者為勝緣。明萬曆間,吏部尚書陸光祖,與親友來參禮,初如小豆,次如大豆,次如棗,次大如瓜,更大如車輪,光明朗耀,心目清涼。時舍利殿壞,陸續重修之,莊嚴至今。如來大慈,留此法身真體,使後世眾生生正信也。」

至於虛雲老和尚為何去阿育王寺拜舍利?《年譜》中他自言:「生而無母,未見慈容,每思慈親,輒覺心痛,因此發願往阿育王寺禮佛舍利,燃指供佛,超度慈親。予拜舍利,每日從三板起,至晚間開大靜;除殿堂外,不用蒲團,展大具,每日定三千拜。忽一夜在禪坐中,似夢非夢,見空中金龍一條,飛落舍利殿前天池內,長數丈,金光晃耀。予騎上龍脊,即騰空至一處,山水秀麗,花木清幽,樓閣宮殿,莊嚴奇妙。見母在樓閣上瞻眺,予即大叫母親,請妳騎上龍來到西方去。龍即下降,夢即驚醒,覺得身心清爽,境界了然,平生夢母,祇此一次。從此,每有人睹舍利,皆參加,眾說非一。予觀多次,初見大如綠豆,紫黑色;至十月半兩藏拜完,再看,大亦如前,已變為赤珠有光:再拜,急於求驗,遍身痠痛,看舍利大逾黃豆,色黃白各半,至此確信舍利之因根境而示現也。」故知舍利之神妙不可思議。


舍利是人天福田 廣化法師開示
我年少時,任職於贛南師管區司令部,駐贛州城裡。某日,本部馬秘書邀我去看蔣專員從西藏帶回來的佛舍利。去到贛州佛教居士林,先會鄔心普老居士(此翁是贛南名士,遜清的舉人,曾出國留學,從前做過許多事業,晚年息心學佛),由他領我們去看。舍利供養在丈六高的七寶琉璃塔頂。同看的有四人,鄔居士年紀最大,馬秘書五十餘,還有一僧約三十歲,我年齡最小,按年次上去看。最後輪到我看時,只見有九粒比黃豆還大,顏色通紅通紅的舍利珠,奉安在琉璃碗裡,我從各個角度,仔細看了又看,各陳所見:鄔居士看的金黃色,馬秘書看的灰色,那僧看的黑色,而我看的深紅色。他們都向我道喜,我問何故?據說修道人以看白色為上,俗人以紅色為上,行鴻運也,灰黑色最不好。我初尚懷疑,因鄔居士的公子曾在我屬下任過少尉,馬秘書與我同事,知道我此時在司令部裡身兼五個單位主管,紅極一時,這話是不是故神其說?但想到他們皆正直清高之士,此事只好記在心裡,以觀後效。過了幾天,那僧人的母親往生了;再過二個月,馬秘書的太太死了;四個月之後,師管區改組,我到十六軍官總隊受訓,操課之餘,寫點詩詞向本隊《青雲月刊》投稿,想不到竟因此為層峰謬賞,摎充機要秘書。舍利的靈異到此都兌現了,不由你不信。從此,我見舍利必竭誠致敬,頂禮膜拜。

前幾年,南部有位醫學博士見到舍利,不加審辨,便說是腎結石,令我精神困擾數年,但自從參加撿過一次舍利之後,這種困擾才解脫。據我的經驗,腰部以下根本沒有舍利,舍利都在胸部以上,尤以頭頸肩部最多。可見誣舍利為腎結石,真是胡說八道。

舍利是人天福田,保存舍利長留世間,是我們的責任。凡新經火化的舍利,須即備香花供養,香花以西藏紅花為上(浸過油的不能用),其次,是國藥店裡色澤鮮艷之紅花,買不到好紅花,用上好茶葉亦可。若無香花供養,舍利可能日漸消失。痛憶先師律老人火化之後,拾得舍利珠及舍利花三大碟,中有一粒舍利,其大如棗,碧如琉璃,內含五色之花,堪稱稀世之珍。當時曾應《慈明月刊》編輯程璠璋之請,草草成文,報導此事,登在《慈明月刊》第三期。但此舍利無香花供養故,一日而色變,三日而質變,七天之後化為粉灰,其餘舍利亦漸漸生蟲,日見減少。我有師兄弟十人,大都外出宏化一方,僅我領新出家的師弟數人,住持祖庭。當時遭此變故,痛苦萬分,慚愧無地,特向會性法師叩詢緣故,承告以香花供養保存之法,我隨即依教奉行,才免全部湮滅;並另撿半露舍利之頂骨二片,承以香花,覆以玻璃罩密封,供在丈室,差幸無恙。爾後我到各處任教,此舍利皆隨身迎請供奉,惟現時供奉在護國寺。今將舍利供奉之法,略說如上,希望拾得師長舍利的大德們,早注意到這點,以免如我當年抱終天之憾,是所至盼也。
──錄自《醒世週刊》第二十九期

神明記 識的親證 廣化法 師開示

神明記 識的親證 廣化法 師開示


中國人 有句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每個人頭頂上都有神明。又有另外一種說法:「舉頭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這句話是叫我們須時時刻刻檢討自己 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止惡行善。佛家的說法是,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個神,一個叫「同名神」,另一個是「同生神」。同名神是男的、是白的,是計善的神;同生 神是女的、黑的,是計惡的神。我們任何一個起心動念是善是惡,祂們都會記下來。所以我們最好不要隨便起心動念,以免造惡因;萬一造了惡因,就要趕快回頭, 不要一直繼續下去,觸犯了戒律。《無量壽經》說:「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有神明記下我們所造的善惡,如果犯了罪,祂是不會饒恕你的。祂們是每個月有六次 以上,到天堂、地獄去校對那裡的善惡簿,我們要隨著自己所造的善惡,而去受苦受樂。剛剛所 說的兩位神──「同生 神」與「同名神」,我在一個特殊的因緣也看到他們,就像七、八歲的小孩那樣大。那是在民國五十六年,我在慈明寺的佛學院當教務主任的時候。學院裡正月十四 日開學,正月十三日那天,我的痔瘡發作,痛得很厲害,隔天佛學院就要開學了──慈明佛 學院的開學典禮是很隆重的,一些師長、黨部主委、議員……大家都 會來參加典禮的,那時候一定要介紹跟大家見面,講幾句話的,那就要站上一會兒了。我痔瘡這麼重怎麼辦呢?心想,擦點藥好了,明天才可以站,也好講些話。於 是我就去拿藥膏來擦。誰知道竟然拿錯了,把治香港腳的藥當作痔瘡的藥,一擦上去,當時痛得不得了,站不起來了,流血流膿的,唉!折騰了半天,還是搖呀搖地 搖回房間睡覺。其實一整夜根本沒睡。天一亮,起床一看,床上濕了一大塊,都是流出來的膿水,人很不舒服,還是勉強打起精神,去參加開學典禮。在典禮上,我 講了幾句話就坐下來。

到了中 午,吃過飯休息的時候,我把長衫脫下來,一看,氣壞了,後面濕了一大塊,這是多麼失態的事情啊!知道我長痔瘡的人瞭解這是怎麼回事,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我這 位法師怎麼了。所以這次非下定決心把它治好不可。以前曾經開刀、吃藥都治不好它,這次我要用佛法對付它,跟它拼了,真正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了,於是我就對 我的徒弟說:「今天晚上做過晚課,你們都退下來,我要在大殿拜佛,跟我這個痔瘡業障拼了。拼得過,我明天早上會起來做早課;拼不過,你們明天在大殿上把我 抬出來就好了。」

做過晚 課,他們各忙各的,我一個人在大殿上拜,我對佛菩薩說:「全靠三寶的加被了,我的痔瘡一定要好,否則我沒辦法去執行教務主任的職務,不好起來就不回去,要 死就死在這裡。」下定了這個決心以後,就一直拜,拜到十點鐘以後頭就昏了,但我還是提起精神來拜,到了十點半以後,站都站不起來。因為前一天沒有睡,第二 天又折騰了一天,所以真的是不支倒地了。這下子怎麼辦?嗯!身體不能動,還有嘴巴可以動呀!走!到海潮觀音那裡去,那裡有牆擋著,即使倒下來也不至於摔 傷。

於是我 就到海潮觀音那邊祈求,對著觀世音菩薩直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一直念著念著,到最後連嘴巴也打不開了。好!既然到了這個地步,我也豁出 去,嘴巴不能念,我還有心可以對付,我集中全部心力向觀世音菩薩祈求:「觀世音菩薩!答應我,讓我的痔瘡好起來,不然我今天就死在這裡給你看!」心裡正念 著,忽然整個人暈眩了一下,好像又有一陣風「咻!」一聲地過來,抬頭一看,觀世音菩薩坐像的桌子上,一邊跪了一個人,他們的頭剛好到觀世音菩薩的膝蓋那 兒。這兩個人就是「同生神」與「同名神」。他們兩個靠在觀世音菩薩的膝蓋邊講話,我看著他們,心想,觀世音菩薩召他們兩個人來算我的帳了!不管怎麼說,我 心裡有數,我是善多惡少,我的病一定會好的。這麼一想,心裡就高興起來了。抬頭一看,那兩位神消失了。我向觀音菩薩告假回房摸摸自己的痔瘡,消失了,完全 好了。嗨呀!那時候心裡的歡喜,和感激佛菩薩加持的心境,真是沒辦法形容,因為我已經把這個痔瘡魔打掉了嘛!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事情。

告訴妳 們這些,是希望大家時時刻刻知道,我們每個人身體上都有神,能夠記善記惡,將來隨著各人的善惡業,去受苦樂的果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我們就要保護 自己的戒體,時時提防,謹慎行持,不要犯戒。
──錄自 《戒學淺談》

明朝大文學家 袁中道夢遊極樂世界之事蹟



袁宏道。字中郎,號‘石頭居士’,湖北公安縣人。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三個兄弟先後都中進士,皆好禪宗。明神宗萬曆年間(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袁宏道為江蘇吳江的知縣,後來在禮部主理事務,以病緣為理由而辭職歸鄉。最初學禪于李卓吾,悟解的能力通達銳利,喜歡和人辯論。稍後自我檢討說:“此是空談,並非實際的境界!”於是回向淨土法門,早晚禮拜課誦,秉持戒律。後來廣博地採錄經教,作《西方合論》,圓融性相,入於不二法門。其中談論到五種行門,尤其確切簡要,其中約略是說:

(中略……)

  《西方合論》這一書作成之後,宗道和中道,皆同時發心回向淨土。不久之後袁宏道又出任從前的官職,又遷官至稽勳司(考核功績的部門)擔任郎中,後來又再度因病歸鄉,回家不到數日,入於荊州城,住宿在僧寺,無疾而命終。袁中道,官為南禮部郎中,乞求退休,養老於家,平日常常精勤地禮拜課誦。

  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西元一六一四年)在一個月圓的晚上,課誦完畢後跏趺靜坐,形體心神寂靜清爽,忽然間入定,心神飛出屋子之上,飄然地乘著白雲。此時有二位童子引導他向西飛行,不久之後下降到地上,童子說:“停!”袁中道隨著他停下來,見到大地平坦如掌,光耀明淨細滑柔潤。旁邊有水渠,寬十餘丈。水中有五色的蓮華,香氣芬芳異常,並有金色的橋樑跨過水渠,七寶的欄楯交羅排列,樓閣極為整齊美麗。

  袁中道於是向童子作揖問道:“此是何地?您是何人?”童子說:“我乃靈和先生的侍者也!”中道問:“靈和先生是誰呢?”童子說:“正是您的兄長袁中郎(袁宏道)啊!他現在正在等您,有話要跟您說,您可以趕緊前去。”接著就依著步道走到了另一個地方,有樹木十餘棵,池水流動作聲,水池上有一個白玉的門扉,其中一位童子先進入,另一位導引袁中道,經過樓閣二十幾重,到了一座樓閣之下。此時有一個人下來迎接,其容貌如同美玉,衣服如同雲霞,身長有一丈余,見到袁中道後,歡喜地說:“弟弟你來了!”袁中道仔細地一看,原來是袁宏道。

  兩人於是上樓作禮交拜,有四五個人前來共坐。宏道說:“此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信解尚未成就,持戒尚未完全的,大多生於此地。又稱為‘懈慢國’。上方有化佛的樓臺,前面有大蓮池,約有一百由旬(一由旬約四十~八十裏),其中有殊妙的蓮華,是眾生的化生之處。一旦已往生此地之後,則散處在各個樓臺,與有緣的淨土蓮友相聚。因為此地沒有淫聲美色的惑亂,勝解容易成就,不久之後,就能進升為淨土中之人。”袁中道問:“不知兄長您生在何處?”

  袁宏道說:“我往生淨土的願力雖然很深,但是情執染著的習氣未除,剛開始化生於此邊地一小段時間!現今已經居住在淨土了。但是終究因為以前持戒不夠嚴謹精進,因此只能在地面居住,不能與大菩薩們一起飛翔於廣遍的虛空和七寶樓閣之間,仍需要再進一步的修行。所幸我宿世生來智慧猛利,又曾經作《西方合論》,讚歎如來不可思議度化眾生之力,感得飛行自在,可以遊行于十方的諸佛刹土,十方諸佛說法,我皆得以前往恭聽,此實在是很殊勝啊!”接著宏道就牽著中道的手向上飛升,刹那之間就飛越了千萬裏。到了一個地方,光明照耀無所障礙,以琉璃為地,以七寶行樹為界,皆散發栴檀吉祥的妙香,並且開著眾多殊妙的華朵,皆是奇異珍寶的妙色。下方為眾寶蓮池,水波中激揚著自然微妙的音聲。池中眾寶蓮華,華葉皆散發出五色的光明。水池上隱隱約約有高樓如絲帶般迴旋聳立,閣樓則有旁出的道路。到處皆有無量的樂器,演奏著種種的法音。

  袁宏道說:“你所看到的,是極樂淨土中依著地上而行之眾生的依報世界。經過此地之後,則是法身大士居住的地方,其境界甚為美妙,勝過千萬倍於此地,其神通變化也是千萬倍于此地眾生,我以慧力的緣故、得以遊行於其間,但是不能夠居住於彼地。再經過彼地則是十地、等覺菩薩所居住,其境界我就不得而知了。再經過十地、等覺的居住地則是妙覺如來所居住的地方,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竟了知。”說完,又到另一個地方,沒有牆壁,有欄楯,光明耀眼更勝於前。坐了一會兒,宏道又說:“我沒有想到極樂世界快樂到這種程度,假使我前生時能夠嚴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體上來說在教理和戒律都精進嚴謹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嚴謹的人,往生最穩當。如果是只有教理而無持戒的人,大多為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眾去了,這種狀況我所親見到的有很多。

  弟弟你的般若氣分頗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體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濁惡世後,趁著色身仍然強健,要實修實悟,兼持往生淨土的誓願,勤行種種方便善巧、憐憫一切眾生,不久之後當再相見。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則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龍樹菩薩的六齋法現在仍然存在,應當遵而行之。而殺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語其他一同學法的學人,沒有說每天動刀殺生,口中貪食眾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夠往生此極樂國土的。縱使說法如雲如雨,又何益於事呢?我和你在空王劫時,生生世世為兄弟,乃至於在六道之中,也是如此。所幸我今日得生善地,我恐怕你會墮落,因此以方便神力,將你攝受至此地,但是淨土與穢土相隔,不得久留於此。”

  當時宏道與中道的兄長宗道已經命終,中道因此問其兄長投生之處。宏道說:“他往生的地方也很好,你以後自然就會知道。”說完之後宏道突然淩空而去。中道行走在水池上,頓時好像墜入水中,突然之間就醒過來了,中道因此自己把此事記述下來。在此之前袁宗道有個兒子叫袁登,年十三歲,得重病將命終,告訴宏道說:“我快死了!叔叔你要怎麼才可救我呢?”宏道說:“你只要念佛,即得往生佛國,此五濁惡世,不足以留戀。”袁登於是合掌,稱念阿彌陀佛,諸眷屬都同聲助念之。過一會兒,袁登微笑說:“我見到一朵蓮華,顏色微紅。”才一會兒又說:“蓮華漸漸變大,色彩鮮明實在是無與倫比。”接著又說:“佛來了,相好光明,充滿了整個室內。”不久,呼吸急促,宗道說:“你只要稱念‘佛’字就可以了。”袁登稱念佛字數聲,然後合掌安然而往生。(明史。西方合論。白蘇齋集。珂雪齋外集。獪園)
***************************************************************
珂雪齋紀夢

    袁中道

萬曆甲寅冬十月十五日。予晚課畢微倦趺坐榻上。形體調適。心神靜爽。忽爾瞑去。如得定狀。俄魂與魄離躍出屋上。時月色正明。予不覺飄然輕舉。疾于飛鳥雲霄中見二童子。清美非常其去甚駛。予不暇問。但遙呼子曰。快逐我來。蓋西行也。予下視世界。高山大澤。平疇曠野。城邑村落。有若垤土柸水。蜂衙蟻穴。子飛少墜。即覺腥穢不可聞。極力上振乃否俄至一處。二童子忽下至地。曰住。子亦隨之而下。見有坦道如繩其平如掌。細視其地。非沙非石。光耀滑膩。逐路有渠。皆文石為砌。寬可十余丈許。中種五色蓮花芬香非常。渠上有樹。枝葉晃耀。好鳥和鳴。間有金橋界渠欄楯交羅。樹內隱隱。朱樓畫閣。整麗無比。見樓中人。清美妍好。宛若仙人。皆睨予而笑。童子行疾。子常追之不及。乃大呼曰。卿可于前金橋邊少待。我當有所言。童子如言。予始及之。共倚橋上寶欄少息。予揖二童子。問卿何人。此地何處。幸為我言。二童子曰。予靈和先生之侍者也。先生欲與卿有所晤言。特遣相迎耳。予問曰。靈和先生何人也。二童子曰。即令兄中郎先生是也。今生西方淨域。易今稱矣。相見自為卿言。可疾往。予遂與二童子複取道。俄至一處。有樹十餘株。葉如翠羽。花作金瓣。樹下有池。泉水汨汨。池上有白玉扉。一童先入。如往報者。一童導予入內。所過樓閣。凡二十餘重。皆金色晃耀。靈花異草。拂於簷楹。至一樓下。俄見一人。下樓相迎。神情似中郎。而顏色如玉。衣若雲霞。可長丈餘。見予而喜曰。吾弟至矣。因相攜至樓上。設拜共坐。有四五天人。亦來共坐。中郎謂予曰。此西方之邊地也。凡信解未成。戒寶未全者。多生此地。亦名懈慢國。其上方有化佛樓臺前有大池。可百由旬。中有妙蓮。眾生皆托體於其中。時滿則散居各處樓臺之上。與有緣清淨道友相聚。以無淫聲美色。故勝解易成。不久升進為淨土中人耳。予私念。如此美妙之處。尚是邊地耶。仍問中即曰。兄今生在何處。中郎曰。我初亦以淨願雖深。情染未除生於此地少時。今已居淨域矣。然終以乘急戒緩。僅與西方眾生。同一地居。不得與諸大士同升於虛空寶閣。尚需進修耳。幸宿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西方論。讚歎如來不可思議度生之力。感得飛行自在。游諸刹土。凡諸佛說法之處。皆得往聽。此實為勝。非諸眾生所能及也。拉予行中郎冉冉上升。予亦不覺。飄然輕舉。倏忽虛空千百萬裏。至一處。隨中郎下。無有日月。亦無晝夜。光明照耀。無所障蔽。皆以琉璃為地。內外映徹。以黃金繩。雜廁間錯。界以七寶。分劑分明。地上有樹。皆旃檀吉祥。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數萬千重。一一葉出眾妙花。作異寶色。下為寶池。波揚無量。自然妙聲。其底沙純以金剛。其中生眾寶蓮葉。作五色光。池之隱隱。危樓迥帶。閣道傍出。棟宇相承。窗闥交映。階墀軒楹。種種滿足。皆有無量樂器。演諸法音。大約與大小阿彌陀經所載。覺十不得其一抄一忽耳。予愛玩不舍。已仰而睇之。見空中樓閣。皆如雲氣上浮。中郎曰。汝所見淨土地行。諸眾生光景也。過此以上。為法身大士住處。甚美妙千倍萬倍於此。其神通亦千倍百倍於此。吾以慧力能遊行其間。終不得住也。又過此以上為十地等覺所居。即吾亦不得而知也。又過此為妙覺所居。惟佛與佛乃能知之。即等覺諸聖亦莫能測度矣。語罷。複引予至一處。無牆垣。而有欄楯。其中院宇。光耀非常。不知俱以何物為之。第覺世間之黃金白玉。皆如土色矣。共坐一樓下少談。中郎曰。吾不圖樂之至此極也。然使吾生時嚴持戒律。則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則生品最高。其次戒急。則生最穩。若有乘無戒。多為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眾去。予親見同學諸人矣。弟之般若氣分頗深。而戒定之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亦狂慧也。歸至五濁。趁此色力強健。實悟實修。兼之淨願勤行方便。憐憫一切。不久自有良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龍殊六齋遺法。見存遵而行之。諸戒之中。殺戒尤急。寄語同學。未有日啟鸞刀。口貪滋味。而能生於清泰者也。雖說法如雲如雨。何益於事。我與汝于空王劫時。世為兄弟。乃至六道輪回。莫不皆然。幸我此生。已得善地。恐汝墮落。故以方便神力。攝汝至此。淨穢相隔。不得久留。予更問伯修諸人生處曰。生處皆佳。汝後自知。言已忽淩空而逝。俄已不見。予起步池上。忽如墮者。一駭而醒。通身汗下。時殘燈在篝。明月照窗。更已四漏矣

佛教故事-- 善護口業

佛教故事-- 善護口業
一日,佛陀與阿難到王舍城中托缽乞食,結束後走出城門,見到城門邊有一個大深坑。當時王舍城的人都把大小便棄置此坑,再加上雨水的累積,所以水坑污穢不堪。濁水中,有一隻似人形卻又多手多腳的蟲,見到佛陀走來,便將頭伸出水面,淚流滿面地看著佛陀。佛陀見了,非常憐憫,回到耆闍崛山後,阿難問佛陀:「世尊!剛剛在王舍城外濁水中的蟲,是造了什麼樣的惡業?又何時才能解脫呢?」

佛陀告訴阿難及大眾:「過去無量劫時,有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佛涅槃後,於像法中有一婆羅門造立僧房,供養僧眾。當時有居士送酥油來,維那法師因為前來掛單的僧人過多而心生瞋恚,就把酥油藏起來,不分給其他來掛單的僧眾。掛單比丘於是問:『為何不分給我酥油呢?』維那法師說:『我常住在此,而你只是來此掛單的僧人,為何要分給你?』掛單比丘說:『但這是居士要供養給現前僧的。』維那法師便開口大罵:『你怎麼不去吃屎尿啊?為何要向我拿酥油!』因為這樣的惡口,維那法師死後即投身為濁水中的蟲,且無量劫都住在屎尿當中。」

佛陀告誡弟子們:「你們應當善護口業,因為惡口的過患比猛火還可怕。要常感恩父母、僧眾的恩德,說柔軟語、讚歎語,因為僧眾是幫助我們出離三界的福田,而父母則是三界內最勝福田。僧眾中,有成道證果的聖者,若能虔心供養,不僅能夠得到人天福報,亦可成道證果。而父母,懷胎十月,辛苦哺育孩子,並給予教誨,提供學習的環境;孩子長大後若是出家修行,不僅自己得到解脫,也能令有緣大眾解脫自在,可謂自利利他。因此,父母、僧眾是兩種最殊勝的福田,人天福報、解脫妙果,都是因為他們而得成就。」

佛說此經時,無量百千眾生有成就初果乃至四果,亦有眾生發願成佛,或成就聲聞、辟支佛果者,大眾合掌禮佛右繞,歡喜而去。
典故摘自《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

省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過是最易犯的過失,若因一念瞋心而惡口傷人,將自招無量苦報。因此唯有知因識果、善護口業,方能離苦得樂。若能清淨口業,或進一步以柔軟語、讚歎語,常說利益大眾之語,則有無量功德,果報無邊。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鐘茂森博士講述:他的母親落實孝道,令其姥姥殊勝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鐘茂森博士講述:他的母親落實孝道,令其姥姥殊勝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令人無比讚歎)摘自:鐘茂森博士 主講的《文昌帝君陰騭文》研習報告

我記得我的母親年輕的時候她就是一個孝女,她就是很能夠體恤我姥姥的那種情感。

我的母親年輕的時候遇到國家的政治上的運動,文化大革命,這是全國的青年都遭遇到的不幸,所謂知青上山下鄉。

當時我的母親和我的外公外婆一起都住在廣州市,我外公因為家庭歷史問題,被遣送到廣東北部最貧窮最落後的地方山區翁源,去那裡下放勞動。因為我外公是個教授,知識份子,當時有知識就不是好事情,文化大革命,都把文化給革掉。我的外公只能夠離開家裡在那邊勞動,不能回家,只有我外婆(就是我姥姥)在家裡,我的舅父和姨媽那時都被調到很遠的地方工作,一個是在四川,一個是在雲南貴州這地方修鐵路,只有我母親陪著我姥姥。但是國家政策又要知青下鄉勞動,所以我母親就被調到廣州市郊區,就是我的家鄉蘿崗那裡勞動,就在那裡遇到我父親。當時我母親還沒有成家,在下鄉的當中常常思念自己的母親,所以經常都偷跑回來來照顧姥姥。結果很多當時的人都批評我母親,說你這是資產階級享樂思想,整天不幹活,跑到廣州市里去。就是這樣背著這些批評、駡名,我母親還是常常回來看望我姥姥。這是什麼?善體其情,不忍心看到母親那種孤獨淒涼的樣子。

後來文革過後,我外公被平反了,全家又團聚。我姥姥常常回憶起文革當中的那一段苦難,都很感歎的對我說,說你的媽媽過去是跟我共過患難的。所以在那種患難的日子裡,為人兒女能夠善體親情,這是讓母親的心得到最大的安慰,所以能堅持下來。後來我母親也一直常常陪伴著我的姥姥,一直到我姥姥八十四歲壽終正寢。可以說從小到大,基本沒有遠離過我姥姥,沒有出過遠門,有時偶爾工作出差,幾天就回來,就是這種。真正出遠門是我姥姥去世以後,我出國留學了,博士畢業了,接我母親到美國奉養,那是她可以說比較長期離開家的時間。所以我姥姥這一輩子都是我母親一直陪伴在她的左右,所以母女的感情非常好。

到了臨終的那一段日子,我姥姥因為身體很虛弱,因為這一生生的孩子也不少,生了八個兒女,剩下四個,很多的創傷。所以她大小便都失禁,常常是睡在床上,床上都有屎尿,所以我媽媽就帶著我每天給我姥姥換洗這些床單、換洗衣褲,給姥姥這種盡孝。後來也學佛了,就勸導老人家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老人家心地很慈祥、很善良,所以與善相應,遇到佛法馬上能夠信受奉行,聞到淨土法門立刻生起信願,雖然學佛時間很短,只有短短四年,她是一九九四年往生的。她走的時候狀態很好,含笑往生,這是一般世人講的壽終正寢,躺在自己床上走的,而且晚年沒有什麼大的病痛。走的時候我媽媽給她念佛,她是聽著佛號含笑往生。

她走了以後,我媽媽又把我馬上從學校叫回來,因為我當時在中山大學念書,都住校,就立即趕回來給我姥姥繼續念佛,念了整個晚上,到第二天下午才給她洗身換衣,發現她全身柔軟,而且全身涼透了,頭頂還有餘溫。她走之後我們可以說拼命給她做功德,首先把她所有的這些留下來的財物統統佈施,另外我媽媽自己又拿出自己的存款給她大做功德。自己每天帶著我誦經念佛,當時我是每天讀誦《地藏經》給她回向。學佛剛剛開始學的時候也是非常勇猛精進,印書、做的善事,功德很多,另外自己也認真的聽經念佛。結果感應很不可思議,到了她走後第三個禮拜,我在中山大學住校,晚上作夢,夢到她老人家,她告訴我,她說我現在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給我念阿彌陀佛,送我一程。我在夢中很歡喜,我說好,我就念佛送您。就看到我姥姥就坐在自己家裡的床上結跏趺坐,雙盤。我在夢中當時還打了妄想,我姥姥生平因為腿有毛病,不可能盤腿,竟然在夢裡看到她雙盤,了不起!我就跟她念佛,很大聲的念,念著念著,這念佛聲把自己吵醒,一看表,淩晨三點,這時候我明白了,大概是這個時候我姥姥往生淨土。後來有一位氣功師看到我,說你家裡是不是最近有一個老人家去世?我說是,你怎麼知道?他說我看到你這個老人家在你的頭上,不過她很快樂,她周圍都是蓮花。這個氣功師也沒有怎麼學過佛,他也不認識我,就跟我這麼說,大概有點小天眼,看到。我就把我姥姥的相片拿給他看,說是不是這個人?他說就是她,面相很慈祥的。經上講,說到了極樂世界,菩薩能夠常常回到我們娑婆世界來加持有緣的眾生,我想大概姥姥在極樂世界化身回來也來加持我們。

後來我的母親,這是好幾年以後,她自己在家裡修行,專修念佛,常常自己閉門不下樓,閉關念佛一天或念佛二天或三天,短期的,像《無量壽經》裡講的,「有空閒時,絕欲去憂,慈心精進」,她就搞佛一、佛二、佛三,很清淨的念佛之後,晚上常常也會夢到我姥姥。有一次打完佛一,一天念佛下來心很清淨,睡夢當中就見到我姥姥,就像天人一樣,身體非常輕盈,「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托著我媽媽的手,像跳舞一樣,很輕盈,很高興的樣子,也沒說話。我媽媽說在夢裡她怎麼覺得自己的身體很沉重,怎麼我姥姥的身體那麼輕盈,像天使一樣。大概是這個時候,也是示現的,告訴我媽媽,妳這樣修很好,應該這麼修下去。這是什麼?我母親對姥姥能夠盡孝,能夠體恤老人家這種在患難當中的那種孤苦,和到晚年,特別是我外公去世之後,四年時間,她那種做為單身老人那種淒涼,都體會到、都照顧到。所以我母親那時候常常帶老人家出去散散心,因為我姥姥一輩子都在家裡,每次我媽媽回來都給她談自己工作當中遇到什麼情況、見到什麼人,把社會上的這些事跟我姥姥說。所以我姥姥雖然足不出戶,從來不出門,但是她也能夠體會到很多這些社會上的事情,讓她沒有那麼孤獨。所以母女兩人常常一直聊天聊到晚上,到夏天,廣州熱,扇著扇子,我媽媽就依偎在我姥姥的床前,一直聊聊到我姥姥睡著。這種情景我現在都記得很清楚。所以我母親到晚年是很有福報。為什麼這麼說?我現在雖然走上這個聖學的道路,但是有人發心照顧她,而且比我照顧得還好。這是什麼?自己修來的。而且我母親她現在喜歡靜修,自己有自己的功課,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都是她修善修福招感的。所以當父母孤獨淒涼的時候,萬不可以離棄父母。


佛教故事--情欲為障道根本

佛教故事--情欲為障道根本
一日,目連尊者因弟子生病,於是上忉利天詢問神醫耆婆醫治的方法。當時正好遇到天人們入歡喜園,目連尊者只好先站在路旁,沒想到一行人經過時,都沒人回頭看尊者一眼。後來耆婆路過,雖然有回顧尊者,卻也只是舉手致意後就乘車而過。

目連尊者心想:「神醫耆婆本是我的弟子,竟然也因耽著天樂而退失道心。」即以神通力將車子停下。耆婆下車後頂禮目連尊者,尊者喝斥耆婆,提醒他不可為種種因緣而退失道心。耆婆回答:「我因過去是尊者的弟子,所以才向您舉手問訊,您有看到其他天人這樣做嗎?因為當天人實在太快樂了,貪著於此,不得自在。」於是目連尊者表明來意,問耆婆:「我有一弟子生病了,該如何醫治?」耆婆回答:「要以斷食為醫治的根本。」

後來,目連尊者勸天帝釋提桓因說:「佛世難遇,何不多親近佛陀,習學正法?」釋提桓因為了讓尊者明白原因,於是派人喚一天子來,但連喚三次,天子皆藉故不來。釋提桓因告訴尊者:「此天子只有一天女,只會一種伎樂,即因染欲情深,即使天帝敕令,也無法斬斷情欲前來。」後來這位天子因為沒有見到天女,前來覲見天帝,天帝問:「你為何遲遲不來見我?」天子只好據實回答。

釋提桓因向尊者解釋:「此天子只有一天女、一種伎樂,就如此自娛而無法自拔,更何況天王有種種天宮、無數的天女,還有自然可得的天廚美味、百千伎樂。雖知佛世難遇、正法難聞,但因染樂纏縛,不得自在,又能如何?」
典故摘自《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

省思
經云:「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即使修善積福,升天享樂,若不修習禪定、智慧,正思苦本,此樂有盡,樂後之苦,唯己自受。

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佛教故事-- 目連尊者度福增比丘



佛陀住世的時候,王舍城中有一位年過百歲的長者,名叫福增,家人都因其年老體衰而心生嫌惡。福增聽說出家有無量的功德利益,亦聞三世諸佛皆因出家方成佛道,因此發起了出家修行的心願,但因福增實在太過老邁,沒人願意為其剃度。遍求不遂的福增,不禁悲從中來,老淚縱橫,此時,慈悲的佛陀經過福增身旁,便施以種種教誨善喻撫慰,並請目連尊者為他剃度出家。

如願成為比丘的福增,卻常受到旁人的戲鬧,因此對修行感到心灰意冷,便投水自溺,目連尊者看到此景,趕緊以神力將其救起。尊者心想:「此人如此愚鈍,我若不讓他明白三途惡道的恐怖,以此攝化他,恐怕難以得道。」

於是目連尊者便以神力帶著福增來到海邊,岸邊有一具剛剛猝斃、相貌依舊莊嚴的婦人屍首,有一隻小蟲正由其口爬出,又爬回鼻中。福增疑惑地問:「這是誰?」目連尊者答:「她是城中富商的妻子,自恃貌美而不修福德,仰仗夫婿的寵愛而恣意損害一切,因不小心失足落海,命終於此。但仍貪愛不捨過去的美貌,所以投生為這隻小蟲,之後還將入地獄受報。」

目連尊者帶著福增再往前行,看見一名女子將自己投身於熱鍋沸湯之中,被煮得皮散肉熟,其骨又在鍋外化回原形,吃著鍋中自己的肉。目連尊者對福增解釋:「城中有位男眾居士崇敬三寶,常以佳餚供僧,每每派遣此奴婢送食,這奴婢總是先自嚐美食後才供僧。幾次後,主人發現有異而問此奴婢,她回答:『是比丘們吃剩給我的,如果是我先偷吃,來世我將吃自己的肉。』以此因緣先受眼前果報,將來要到地獄受苦。」

接著目連尊者帶福增來到一座高聳無比的骨頭山,目連尊者告訴福增:「這些是你過去的骨頭。」福增聽了嚇得毛骨悚然、冷汗直流,怕怖慞惶地請示目連尊者自己過去生的因緣。目連尊者答道:「過去有一個村落,人民生活富足,當時有一位長者名為法增,因為篤信三寶、慈悲好仁,而被鄉民推選為鄉長,任內數十年中民安物泰。但後來因染上賭博的惡習,親近惡友,荒廢了政事,境內惡強侵凌,刑訟不察。有一天,有人呈了一份訴訟,鄉長因忙於賭博,無暇顧覽訴訟而將其全都判處死刑,事後才發現自己竟然輕率殺人,鑄下大錯,懊悔萬分,隨即命終。因其為官自恃威勢,枉害殺傷生民,而投生為海中的一隻大摩竭魚,魚身時時受到諸多小蟲咬噉,紅血遍染大海。摩竭大魚平日吸海水維生,一吸起來,海水好似大河一樣流注入口。一日,眾多商人乘船行經此海時,正逢大魚張口吸水,頓時浪起潮湧,商船將入大魚腹中。商人們在驚佈中,一齊同聲急呼悲喊『南無佛』,摩竭大魚聽到佛名旋即閉口,商人們蒙佛慈力護佑,撿回性命,而摩竭大魚為了讓商人們平安順利渡海,忍受飢渴而死。大魚死後,夜叉、羅剎、水神齊力將魚身拖到海岸邊,置之於此。」

福增隨著目連尊者的引領,深悟生死無常苦空之理,斷盡煩惱,得證羅漢果。
典故摘自《菩薩本生鬘論‧卷四》

省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死輪轉無有邊際,善惡業報影響無差。」善惡念夾雜相續,故招感種種善惡業,於生死苦海中,升沉疲極,流轉不休,故名眾生。因果法則絲毫不差,善有善報,惡遭惡殃。行者當善自諦觀身口意三業,思惟苦空無常之理,於起心動念處留心,方能出離生死,得證菩提。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與鼠談心 念佛退鼠


胡不群老師出生於世代修道的中醫世家,他少年時即秉承祖業,修學仙道,懸壺濟世;後來深信佛法,學修淨土,教人信佛念佛,勸化無數。前幾日與他品茗聊天,談到他早年念佛勸退老鼠一事,頗為有趣,也使我深感佛力的不可思議。 胡老師十多年前在望城縣丁字鎮開了一家中醫門診,門診是在河堤邊,門診後面是片寬闊的稻田,老鼠十分猖獗。因為店裏擺放了很多中藥材,老鼠竄入店內,徹夜啃齧,不得安寧。 胡老師求助於他的八叔,八叔頗有道行(道家內丹派),答應幫忙「圍」一下。八叔繞著小店外走了一圈,施了法術,於是接下來的一年裏老鼠沒有再到店裏來過。

可是到了第二年,店裏又鬧起了鼠患,而且越鬧越凶,胡老師只好又去請求八叔幫忙。八叔說:今年我不能幫你,因為老鼠也是自然的一份子,我不能老是「圍」住它們不去你的店裏,這樣做是有違自然規律的。 八叔雖然不再施法術,但是他教胡老師給鼠王寫一文疏,文疏的內容要軟硬兼施,末尾還要畫一隻大貓的圖像,然後按一定的儀規,申讀文疏,儀式結束後,再將文疏焚燒,令鼠王知道,這樣也許能夠讓老鼠不再為害。胡老師於是給鼠王寫文疏,懇請鼠王管理好他的鼠子鼠孫,不要危害店內的藥品。 如果鼠王不命令它的子孫離開藥店,那只大惡貓,就會吃盡他的鼠子鼠孫。在準備文疏的同時,胡老師請店內一位擅長作畫的醫生畫貓,沒想到那位醫生說:「您的慈悲心到哪裡去了,還要作法,令貓去捕殺老鼠!」有此拒絕的因緣,八叔的法也就不靈了。怎麼辦呢? 胡老師想,既然鼠王能夠接受文疏,那我自己就直接跟它用語言交流吧,也許有用。於是他每天早晚念佛,和鼠王交流:講清人鼠殊途的道理,人鼠不能混雜,因為鼠身上口裏所帶的病菌,會引起人類的疾病。 並說我現在念佛修行,你要好好聽話,好好護法。我把念佛功德迴向給你,將來我成佛了,一定回來度你。這樣持續講了四十多天,老鼠就不來店裏了,而且從那以後也沒有再進到店裏來過。更為有趣的是,無論胡老師走到哪裡,老鼠都不吃他帶著的東西,也不到他居住的房子裏去。 幾年以後,胡老師到陝西一座寺院住了一段時間。寺院四周都是麥田,所以老鼠很多,胡老師剛到時,與一位沙彌共住。

晚上,那位沙彌看到胡老師將食品放在桌子上,馬上對胡老師說:「這裏鼠多,吃的東西要收藏好。」 胡老師初來乍到,不敢多言,只說了聲謝謝,也就睡了。誰料當天晚上老鼠就全部搬家了,不再有鼠害。後來住熟了,那位沙彌向胡老師詢問其中的奧秘,胡老師就教他念佛迴向,跟鼠王如此這般的交流。那位師父後來一人獨居,依照胡老師所教的方法去做,只念了三天佛,房間裏就一個老鼠都沒有了。 鼠和人雖然殊途異類,但是同在娑婆六道,一樣飽受輪迴之苦,它們渴望獲得解脫的願望恐怕與人類無二無別。鼠王雖為畜類,也懂得為它的子孫後代謀一條出路,比起那些毀佛謗佛的人來,實在是要高明百千萬億倍!我們雖得人身,如果不懂得信佛念佛、求生西方,來世只怕會墮落得不如一隻老鼠啊!南無阿彌陀佛! (胡老師口述 佛明謹記)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文章來源:http://www.pureland-buddhism.org/

人轉世為豬--小豬長兩隻人手有五指和指紋

人轉世為豬


四川神奇小豬長兩隻人手有五指和指紋 中新網成都5月29日電(羅強 鄧文松) “真是太奇怪了,這只小豬前腳真像人的兩隻手!”日前,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武德鄉民主村一組村民張朝龍家餵養的一頭母豬下了13隻小豬,其中一隻前腳長著5個指頭,就像人的雙手。消息在村子裏傳開後,前來看稀奇的村民絡繹不絕,把整個豬圈圍得水泄不通 在張朝龍家,記者目睹了這只隻“明星豬”的風采。由於小豬才出生不久,臍帶還未完全脫落。初看上去,它與其他小豬並無任何差異,但當主人將其抱起時,記者吃驚地看到,小豬兩隻前腿呈抱狀抱於胸前,腳掌酷似人的手掌,各有五個小指頭,連指甲都與人的指甲有些相似。記者仔細觀察,其掌心還有清晰的掌紋。再看其後腳,卻與一般豬腳沒有任何區別。   張朝龍說,這頭母豬已經是第二次當母親,前一胎生了七隻小豬都很正常,這次母豬懷孕,他沒有採取人工授精的方式,而是採取公豬直配的方式進行配種。“牠很能吃,今天已吃了幾奶,目前和其他小豬一樣一切正常。”養了十多年母豬的張朝龍覺得這隻小豬十分稀奇,還專門給小豬做了一個豬窩,準備精心飼養,長大後把它送到動物園去。

茶葉因沸水才能釋放出深蘊的清香

茶葉因沸水才能釋放出深蘊的清香,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迢迢來到普濟寺,慕名尋到老僧釋圓,沮喪地對老僧釋圓說:“像我這樣屢屢失意的人,活著也是苟且,有什麼用呢?”
老僧釋圓如入定般坐著,靜靜聽著這位年輕人的歎息和絮叨,什麼也不說,

只是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途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小和尚諾諾著去了。
稍頃,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溫水,釋圓老僧抓了一把茶葉放進杯子裏,

然後用溫水沏了,放在年輕人面前的茶几上,微微一笑說:“施主,請用些茶。”

年輕人俯首看看杯子,只見杯子裏微微地嫋出幾縷水汽,那些茶葉靜靜地浮著。

年輕人不解地詢問釋圓說:“貴寺怎麼用溫水沖茶?”
釋圓微笑不語,只是示意年輕人說:“施主請用茶吧。”年輕人只好端起杯子,

輕輕呷了兩口。釋圓說:“請問施主,這茶可香?”
年輕人又呷了兩口,細細品了又品,

搖搖頭說:“這是什麼茶?一點茶香也沒有呀。”

釋圓笑笑說:“這是閩浙名茶鐵觀音啊,怎麼會沒有茶香?”

年輕人聽說是上乘的鐵觀音,

又忙端起杯子吹開浮著的茶葉呷兩口又再三細細品味,

還是放下杯子肯定地說:“真的沒有一絲茶香。”
老僧釋圓微微一笑,吩咐小和尚說:“再去膳房燒一壺沸水送過來。”

小和尚又諾諾著去了。

稍頃,便提來一壺壺嘴吱吱吐著濃濃白氣的沸水進來,

釋圓起身,又取一個杯子,撮了把茶葉放進去,稍稍朝杯子裏注了些沸水。

放在年輕人面前的茶几上,年輕人俯首去看杯子裏的茶,

只見那些茶葉在杯子裏上上下下地沉浮,

隨著茶葉的沉浮,一絲細微的清香便從杯子裏溢出來。

聞著那清清的茶香,年輕人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

釋圓微微一笑說:“施主稍候。”說著便提起水壺朝杯子裏又注了一縷沸水。

年輕人再俯首看杯子,見那些茶葉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得更嘈雜了。

同時,一縷更醇更醉人的茶香嫋嫋地升騰出杯子,在禪房裏輕輕地彌漫著。

釋圓如是地注了五次水,杯子終於滿了,

那綠綠的一杯茶水,沁得滿屋津津生香。
釋圓笑著問道:“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卻為什麼茶味迥異嗎?”

年輕人思忖說:“一杯用溫水沖沏,一杯用沸水沖沏,用水不同吧。”
釋圓笑笑說,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同。

用溫水沏的茶,茶葉就輕輕地浮在水上,沒有沉浮,茶葉怎麼會散逸它的清香呢?

而用沸水沖沏的茶,沖沏了一次又一次,茶葉沉了又浮,浮了又沉,沉沉浮浮,

茶葉就釋出了它春雨的清幽,夏陽的熾烈,秋風的醇厚,冬霜的清冽。

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茶呢?

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平平靜靜生活,就像溫水沏的淡茶平地懸浮著,

彌漫不出他們生命和智慧的清香,

而那些櫛風沐雨飽經滄桑的人,坎坷和不幸一次又一次襲擊他們,

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釅茶,他們在風風雨雨的歲月中沉沉浮浮,

於是像沸水一次次沖沏的茶一樣溢出了他們生命的脈脈清香。是的,浮生若茶。

我們何嘗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

而命運又何嘗不是一壺溫水或熾烈的沸水呢?

茶葉因為沸水才釋放了它們本身深蘊的清香。
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留下我們一脈脈人生的幽香!

靈龜償報 十六年後海難中救起恩人後代

靈龜償報 十六年後海難中救起恩人後代

台灣基隆有一家商店,店名叫做“遇緣號”。老闆林先生做人很仁善,他們那附近的居民都是捕魚為生。有一天,漁夫們網到了一隻大烏龜,準備要殺掉、賣它的肉。林先生恰好經過,看見在人群包圍中有一隻待宰的烏龜,正抬起脖子一直對人磕頭,它的兩個眼睛都流下了眼淚,似乎求救的樣子。林老先生看了就生起側隱之心,不惜大筆的金錢,把烏龜買下來,而且請人把它送回海濱去放生。為了擔心有人又把它抓來殺,於是就在烏龜的甲殼上刻寫了“遇緣號放生”這五個字,等於是請求後來的人都慈悲、高抬貴手,放它自由重生,不要隨便殺害它。寫好之後,他們就把烏龜放生了,好多人在海邊看到這只大烏龜載浮載沉,向林先生再三磕頭致謝。大家看了都很受到靈性的感動。於是就彼此約好,以後遇到這種大烏龜,就不捕、不殺、不食。這“三不食”的口號,到今天還留在他們的鄰里中。

事情隔了十六年,林先生的第二公子,考上了台北商業學校,在星期假日的時候,他就乘著輪船回家。那一次,在回程途中,逆流海面上,遇到狂風巨浪,很不幸船觸礁沉沒了。船上乘客一百多人,被大海吞沒了九十多人。當沉船的那個剎那,滿船驚叫、慘呼救命的聲音,真是震耳欲聾。林公子雖然稍微會游泳,但是海浪太大了,他又被卷沉了,就這樣在海中奮鬥。眼看就要命喪海底,忽然間他感覺到身體好像被一個圓桌般的大東西托起來,一看,自己是躺在烏龜的背上,再看清楚一點,烏龜的嘴巴大得像個臉盆。他嚇一跳,想必這下子一定會葬身在烏龜腹中。於是他打算翻身,再跳人水中,但是當時,人已經無力再掙扎了。

後來,不知過了多久,在翻身的時候,忽然間看見,烏龜的背上竟然寫著“遇緣號放生”五個字。他才知道,原來這是父親當年所放生的那只烏龜。忽然間,他的心情由悲哀、恐懼轉變成無限的欣喜和安慰,原來烏龜是來救自己的。於是他抱著那只烏龜,讓烏龜載著自己,他口中念著佛號,祈求保祐。烏龜嫺熟快速地鼓動著四隻腳,好像划船一般,在狂風大浪中奮力托載著他向著海岸劃行,還沒到岸的時候,林公子就跳躍上淺灘,再回首看,烏龜還浮在水面。林公子就向它合掌,拜謝它的救命之恩。烏龜也揚起頭,點點頭,好像還禮的樣子,而且還開口擺足,發出了聲音,好像非常歡喜慶賀的樣子,然後才轉頭遊開,岸上的居民目睹了這一幕,都趕來道賀。

在這一次的海難當中,只有十多位生還的乘客,調查起來,原來都是一些孝子、賢婦,還有平時行善佈施的人,可見上天保祐善人,而且加佑仁者的後代。當地鄰里們知道這件事,都很感動,而且歡喜行善,本來有位星象家為林老先生算命,說他可以活到七十歲,但是林老先生活到八十八歲,而且是無疾而得到善終。當地的父老們,至今還是喜歡談論這件感人的事實,這事跡詳細地記錄在《阿彌陀行刊》七十七期。

因果是一點都不差的,在茫茫大海中,烏龜怎麼會知道有海難呢?又怎麼會知道十六年前救命恩人的二公子今天落難在海中呢?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面,烏龜怎麼能夠在大海中找到他,又托載他呢?我們以人力來找,也未必能夠順利找到啊!眾生的靈性和佛性實在不可思議!因緣果報也不可思議!烏龜能夠知恩,又報恩,不惜在狂風大浪中,冒著危險送恩人的孩子安全回家,這種精神,人類也未必能有。是多麼值得向它致敬啊!佛教我們要隨喜讚嘆,學習一切眾生的美德。《華嚴經》說:“六道的眾生,不論是什麼種類,只要它有功德,乃至小到只像微塵那樣的小功德,我們都應該隨喜讚嘆,向他們學習,一切眾生都有他的美德值得學習,禮敬還來不及怎麼忍心殺害它?”

我們看這位林老先生,當年是不忍心烏龜受苦,要救烏龜,放了烏龜重生。而十六年後,事實證明,他是救了自己的孩子,放自己的孩子重生。

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涇陽縣佛像伸手接住了從12層樓墜落 小女孩,轟動一時

涇陽縣佛像伸手接住了從12層樓墜落 小女孩,轟動一時

位於涇陽縣城東南10公里的崇文鎮每逢陰曆正月15都會開塔會,屆時人山人海,表演雜技、馬戲、賣小吃的什麼都有異常熱鬧。記得是2002年,正逢塔會,有個頑皮的8歲多小女孩從崇文塔12層的防護欄鑽出,不小心從塔上跌落下來,當時下邊有超過一千人在下邊逛塔會。就在小孩跌落的同時,崇文塔第二層西南方向的一個佛像伸手接住了小女孩。當時下面的人都嚇壞了,只看見小孩一個勁的在這個佛像懷裡哭鬧。家裡人把小孩接下來後卻發現小孩安然無恙,連一點皮膚都沒碰破。當時下邊最少有100人說看見佛像伸手接住了孩子。但是那佛像都是石頭做的,當時大家都很納悶。此後許多老人還給那尊佛燒香。以後每逢塔會孩子的全家人都帶著小女孩給那尊佛像燒香披紅(披紅;就是給佛像身上批上紅綢布,表示對佛像信仰尊敬)

  
崇文塔有佛像大小近百尊,但是只有第二層西南方向的那個佛像有披紅。當一個人說看見石頭佛像伸手救人你可以不相信,說他異想天開。當兩個人說看見時候佛像伸手救人你可以不相信。說他見風使舵。但是當最少一百個人說看見石頭佛像伸手救人你怎麼說???(此事絕對不是本人虛構,如果有人不相信可以去崇文塔親自看看。為什麼近百尊佛像只有一個披紅)陝西咸陽市景區位址:位於涇陽縣城東南10公里.崇文鎮崇文中學院內。
  崇文塔于明代萬曆二十一年(1593)由涇陽人尚書李世達宣導主持,南京鎮江工匠官施工所建,萬曆三十三年(1605)竣工。崇文塔整體塔身全部用青磚修建,屬樓閣式,共13層。底層每邊長9米,周長計72米。塔基為須彌座,塔身呈八棱狀。南向塔門上鐫刻有“崇文寶塔”四字。該塔建于明萬曆二十一年,屬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層,總高度 83.218米。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正是下邊的這尊佛像救了小女孩。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佛教故事-- 舌燦蓮花無量功德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一天,以波斯匿王為首的七國國王和大臣們一起討論佛法,大眾論議著五欲之中,何為第一?有人說:「色為第一。」但也有人對於聲、香、味、觸有不同的認定,於是有人建議:「我們都各自堅持自己的看法,這樣終究無法得到結論,不如去請示佛陀,一切依佛陀所說,如何?」

於是,波斯匿王帶領七國國王、大臣及其眷屬來到佛的住所,至誠頂禮後退坐一旁,請示佛陀:「我們七國的國王和大臣們在討論五欲功德,何者最為殊勝?有人說色、有人說聲……每一項都有人認定,因此得不到結論,特地前來請示佛陀,到底哪一個最殊勝呢?」

佛陀告訴國王、大臣們:「這要看每一個人所重視的是什麼?說他們有殊勝功德,也是隨因緣而說。如果有人對於色有所相應,那就認為色為第一殊勝而心滿意足。如果不是他所相應,縱使再亮麗絢爛,他連看都不看一眼,視若無睹。所以說,就看個人所好而定,其餘無法勝於此。而聲、香、味、觸亦同此理,一切就看個人所喜愛的是哪一項,即便有其他勝過他所喜愛的,不是他想要的,他連看都不看一眼,所以說唯有自己所愛者最勝最妙,其餘沒有能比得上的。」

這時,在座有一位名叫栴檀的居士從座位站起來,整肅衣服後恭敬合掌,說道:「佛陀的開示是世出世間最圓滿的。」接著又說了一首偈語:
「央伽族姓王,服珠瓔珞鎧,摩竭眾慶集,如來出其國。
 名聞普流布,猶如雪山王,如淨水蓮華,清淨無瑕穢。
 隨日光開敷,芬香熏其國,央耆國明顯,猶如空中日。
 觀如來慧力,如夜燃炬火,為眼為大明,來者為決疑。」

此時,所有的國王齊聲讚歎說:「栴檀居士,你說的真好。」同時脫下身上的七寶上衣,賜給栴檀居士,也隨喜讚歎佛陀的無上智慧,滿懷歡喜地離去。

栴檀居士看著所有國王離去後,便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向世尊說:「今日國王們贈我七件寶衣,希望世尊能接受我這七件寶衣的供養。」於是佛陀慈悲地接受了這七件寶衣,栴檀居士作禮後方才離去。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四十二》

省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陀經常藉因緣來教化大眾,要常說柔軟語、善語、讚歎語,口業清淨是大福報之人。試想我們在家庭中乃至在社會上做人做事,當知善語能使家庭和合,誠懇地讚歎或體解他人可以改善人際關係,使事情得到圓滿的結果。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有很多人常常無法在口業上持以清淨,必須承受當來惡果。一句話剎那而過,可以是福報、功德,也可以是罪禍、是非。所以我們都應該深切了達,唯柔善之語乃說,以此清淨三業,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福報、具德行之人。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佛教故事-- 四法圓成檀波羅蜜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度眾。一天,彌勒菩薩來到佛所,頂禮佛足後請示佛陀:「菩薩應如何行持布施,方能圓滿六波羅蜜,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若菩薩於布施中行持四法,起四種心,能圓滿六波羅蜜,得以速成無上正等正覺。四法者:首先,菩薩行布施時,心中常念,一切眾生皆依食而得以生存,亦因無食而喪命,是故上至佛陀、辟支佛,下及一切凡夫眾生,皆當平等供養、普施一切,不起分別想。

二者,菩薩行布施時,及於自身頭目腦髓、國家、財物,乃至妻兒,皆當歡喜布施,不生貪著想,布施發心喜悅之感,猶如將死之人忽得復生欣喜難言;且布施之誓願,亦不生執著想。

三者,菩薩行布施時,普施一切物與一切眾生,心不起為己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想,方能具足六度。

四者,菩薩行布施時,應當思惟,菩薩因了達諸法體空之理,故於一切法不生執著分別,一切行中具足六度,一切時中六根寂靜,思惟禁戒。此外,亦廣發慈心,拔苦與樂,伏斷瞋恚,勇猛精進,修善斷惡,心意專注無妄,智慧廣博,辯才無礙。因此,若於布施中具足如是六度行,則能圓滿成就檀波羅蜜。」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若菩薩欲行布施時,應當發此誓願,行持四法,必能圓滿六波羅蜜,速成無上正等正覺。」彌勒菩薩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十九》

省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度之行,若能一一度中皆具足六度,將能圓滿成就波羅蜜。波羅蜜者,唐言到彼岸,能令行者從生死此岸越煩惱流至涅槃彼岸,得以了生脫死。而彌勒菩薩代眾生請示布施四法,即是為令眾生依法行於布施,心起平等施,於內外財不生執著不著物想,更不生施想與受者想,亦無求想,能習菩薩於布施中具足六度行,是行者行持中應遵循之理,依之則能成就圓滿檀波羅蜜。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佛教故事-- 天道善因──恭敬之法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告訴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群仙人住在某一聚落旁的閒靜處;同時,離聚落不遠的地方,也住著一群天人和阿修羅,他們常常對陣打仗。

有一天,一位名叫毘摩質多羅的阿修羅王,除去身上的配飾,脫掉頭上的天冠,拿下傘蓋、刀劍,掩覆寶拂並脫下革履,走入仙人們所居住的地方。他一入門即東張西望,不但不顧仙人的存在,也不問訊,看完後就走了出去。當時有一位仙人,遠遠地就看見毘摩質多羅除去身上的配飾,走進仙人居住的園林、環顧後又出來的景象。他告訴其他仙人說:「你們看,這是什麼人啊?面露高傲之相,既沒有威儀,也不像長者子,反倒像個粗人;卸下全身的配飾後,來到我們園林內東張西望,也不懂得問訊,完全無視於我們的存在。」有人回答說:「他是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於是這位仙人又說:「他並不是什麼賢德之士,沒有德行善性,亦無規矩,除去一切配飾,入園觀看完後便走,也不懂得跟住在這裡的仙人們作禮問訊。由此得知,天人會有所增長,阿修羅會愈來愈少。」

過了一陣子,天帝釋提桓因也像阿修羅王一樣,除去身上的各種配飾,走入仙人的住處,但他看到每位仙人都會親切關心,還恭敬問訊,作禮後才走出園林。當時又被一位仙人目睹此景,他問其他仙人:「這是何方神聖啊?他走入我們園林,一臉謙恭祥和,其舉止威儀不像粗漢,看似貴族,除去了身上的配飾,來到我們園林,一一問訊大眾後才離去。」此時有一位仙人答道:「他就是天帝釋提桓因。」這位仙人聽到後即說:「他真是一位賢德之士,性情善良、美好,又有威儀、規矩,除去身上的配飾來到我們園林,作禮問訊後才離去。由此可知,天道之眾將有所增長,阿修羅道者亦當減少。」

後來,阿修羅王聽到仙人如此讚歎天人,起了瞋恚之心,憤怒不已。當時有仙人聽說阿修羅王非常瞋怒,於是前往阿修羅王的住所,向他說了一首偈語:
  「仙人故來此,求乞施無畏,
   如能施無畏,賜牟尼恩教。」

阿修羅王聽了以後也以一首偈語回應:
  「於汝仙人所,無有施無畏,違背阿修羅,
   習近帝釋故,於此諸無畏,當遺以恐怖。」

仙人聽完後又說了一偈:
  「隨行殖種子,隨類果報生,來乞於無畏,
   遺之以恐怖,當獲無盡畏,施畏種子故。」

仙人說完之後,就在阿修羅王面前凌躍虛空而逝。當天晚上,阿修羅王因驚恐而三度於睡眠中驚醒,作夢時還聽到惡聲警告:「天帝釋提桓發動四種兵卒,將與阿修羅作一奮戰。」阿修羅王感到驚恐害怕,結果屢戰屢敗,因此被迫退回阿修羅宮。

此時,由於天帝釋提桓因擊退了阿修羅王,便前往仙人住所,至誠頂禮諸仙人,禮畢退於西單面著諸仙人朝東而坐。這時,東方起了一陣風,有位特異仙人隨即說了一偈:
  「今此諸牟尼,出家來日久,腋下流汗臭,
   莫順坐風下。千眼可移坐,此臭難可堪。」

天帝釋提桓因聽到以後,也以偈答覆:

  「種種眾香華,結以為華鬘,今之所聞香,
   其香復過是。寧久聞斯香,未曾生厭患。」

佛陀說完此段經過,告訴諸比丘:「天帝釋提桓因能在三十三天當自在王,皆因他虔誠恭敬讚歎出家人,故有此果報。所以你們能正信出世功德,出家學道,應當恭敬修行之人,並且常常讚歎恭敬的德行。」諸比丘聞佛所說,皆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四十》

省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祖壇經》云:「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由此可知,具有功德福報之人,都是不離恭敬之法的人。恭敬雖然是外事之法,但內心要能真正理得內具,才能外顯於一切行儀。故懷恭敬則法水容易入心,時時與善法相應,如此一來,不論修行或待人處世,才能善緣不斷,具足福報。

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

佛教故事-- 及時修行

過去,佛陀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一日,有一婆羅門來到精舍請示佛陀:「佛陀啊!請問未來世中會有多少佛出現於世?」佛陀告訴婆羅門:「未來世中將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婆羅門聽到佛陀如此回答,心想:「未來世中將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到時我可隨諸佛修諸梵行。」於是婆羅門心生歡喜,起坐離去。

途中,婆羅門自心思惟:「我今只問佛陀未來世中有多少佛出世,卻沒問過去世中曾有多少佛出現於世。」於是,婆羅門原路而還,再次請示佛陀:「佛陀啊!過去世中曾有多少佛出現於世?」佛陀告訴婆羅門:「過去世中曾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此時,婆羅門即反省自問:「過去世中曾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自己卻不曾跟隨諸佛修行,錯失如此多世因緣,未來即便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亦不可能興起親近修行之心,所以應當珍惜當下跟隨佛陀修行的因緣才是啊!」於是婆羅門恭敬合掌祈求:「希望佛陀慈悲,能成就我於正法中出家修行。」佛陀見其發心真誠,隨即應允。

婆羅門出家受具足戒後,獨處靜室,常自思惟離欲寂靜之勝妙安樂,如是精進修行,直至成就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三十四》

省思
「佛法難聞,大善知識難遇」,學人應珍惜佛法住世因緣。即便過去有無數佛出世,因緣皆已錯失,未來雖有無數佛當出世,彼時自身又在何處?故應把握當下,親近大善知識,緣慮正法,精進修行,成就聖道。

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佛教故事-- 佛陀的教化

一日,世尊告訴諸比丘:「剛出生的嬰兒,父母將之付與乳母照顧,使乳母得以隨時為他沐浴、哺乳或給予任何照顧。倘若乳母不謹慎,嬰兒會以草、土……等不淨物放置口中,此時乳母必須教導孩子除去口中不淨物。若是孩子不能自己除去,乳母則要以左手扶其頭,以右手伸入口中除去哽物,此時孩子雖然痛苦,乳母仍要于苦中除去哽物,如此才能令孩子于長夜中得以安樂。」

接著,佛陀問諸比丘:「那麼孩子長大後,自己懂得辨識,還會放不淨物於口中嗎?」比丘回答:「不會的,佛陀!當孩子長大就懂得分別,不會以腳接觸不淨物,更何況是放入於口。」

佛陀教示大眾:「在孩子小的時候,乳母必須隨時照顧;當孩子長大,懂得許多道理,乳母就可安心放手。所以,若諸比丘剛剛開始學習,不懂得道理,如來就會依個人狀況以法隨時教導。若能長久學習,智慧得以堅固,不再放逸,如來就可以安心放手,不用再殷勤教授。」比丘們聽完佛陀開示,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二十六》

省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母給予我們色身,成就我們在世上修行。佛陀給我們的是解脫煩惱的力量,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因此當常繫念三寶恩,時時謹記教法,依法行持,讓法身慧命得以堅固,這也是報父母恩最好的方法。

佛教故事--忍辱最勝

佛教故事--忍辱最勝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對比丘們開示:很久以前,天帝釋提桓因率領天眾與阿修羅作戰。釋提桓因告訴阿修羅王:「今天,我們不要用打仗的方式來互相傷害,不如以辯論的方式決定勝負。」阿修羅王回答:「可以!但是由誰來決定輸贏?」釋提桓因回答:「天人及阿修羅眾中,都有睿智、辯才無礙者,就由他們共同來決定勝負。」阿修羅王回應:「帝釋你先說!」釋提桓因謙讓地說:「我可以先說,但您是舊天王,理應由您先開始。」

阿修羅王表示:「愚者忍辱,是因為害怕,他還以為這是自己勝過他人的地方。」釋提桓因則說:「愚者雖然因為怖畏而忍辱,但是忍辱對自己卻是最有利的,即使擁有一切財寶和名利,都無法勝過忍辱的功德。」

阿修羅王又說:「愚者沒有智慧,所以要先制止他們,就像慢吞吞的牛要被後面奔騰的牛趕上,所以要藉助刀杖來摧伏愚者。」釋提桓因則說:「我認為要制止愚者,沉默忍耐是最好的方法。面對怒氣騰騰的人,如果能忍辱而不發一言,他自然會平息下來。一個人如果沒有瞋心、惱害心,他就是聖賢,抑是聖賢的弟子,我們應該常常親近這樣的人。容易憤怒的人,因為瞋心重,障礙就會像山一樣高;如果起瞋心,能忍耐克制,就是善業,就像用韁繩駕馭惡馬一般。」

負責評斷的諸天和阿修羅眾認為,阿修羅王所說以諍鬥為本,釋提桓因則是止息諍訟,且沒有忿恚、爭執之心,因此評斷天帝釋提桓因贏得此次辯論。

佛告訴比丘們:「釋提桓因在天中最自在,因為他能常行忍辱,並讚歎忍辱法。如果比丘們能行忍辱、讚歎忍辱,就是真正的出家。」比丘們聽完佛陀的開示,都非常歡喜並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二》

省思
《佛遺教經》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忍辱是十方諸佛菩薩所共行、所讚歎,若日常生活中,面對一切順逆境界都能忍辱,不論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都能如如不動,如此,自然能化除種種障礙,廣結善緣,諸事成就。

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佛教故事--當廣惠施 度生死緣

佛教故事--當廣惠施 度生死緣
舍衛城中有位提婆長者命終後,因為沒有子嗣,所以他所留下的財寶便直接收入王宮。波斯匿王在查清提婆長者的財產後,急忙前往精舍,求見世尊。

佛陀見到波斯匿王神色匆匆,關心地問說:「大王,您今日為何如此急忙趕來精舍呢?」波斯匿王回答:「世尊,舍衛城裡有位名叫提婆的長者,今天往生了,因為沒有繼承人,我便派人去點算他的家產,準備收入國庫,結果光是純金就有八萬斤,更不用說其他各類的財寶了。但是這位長者在世時,所吃的食物、所穿的衣服都很粗糙,所用的器物很簡陋,乃至於所乘坐的車馬都很瘦弱。」佛陀說:「是啊,沒有錯。如果是慳貪的人得到大富財寶,不但自己不會享用,也不會分給父母、妻子與奴僕,更不會和朋友分享或供養沙門、婆羅門及有德行的賢者。但是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得到財寶,就會懂得廣行布施、廣修供養,不會吝惜。」

波斯匿王問:「世尊!這位提婆長者往生後將投生何處呢?」佛陀告訴波斯匿王:「這位長者將墮到涕哭大地獄中。只要是斷了善根的人,命終之後都將墮到涕哭地獄。」波斯匿王又問:「提婆長者斷了善根嗎?」佛陀回答:「是啊,大王!長者不但將過去生所修的福報都享盡了,而這輩子又如此慳貪,正是斷了自己的善根啊。」

波斯匿王又問:「這位長者還有剩餘些許的福報嗎?」佛陀說:「沒有,這位長者沒有絲毫剩餘的福報。就像有一田主,若只是收成,卻不繼續播種,之後就會窮困。這位長者就是如此,只享用過去的福報,卻沒有繼續培福、修福。這位長者今夜就會墮到涕哭地獄中。」

波斯匿王聽到佛陀如此開示,感到既驚恐又難過,便問佛陀:「世尊啊,這位長者過去生做了什麼功德而能生在豪富之家,卻又不能自在地享用,也不繼續修福呢?」

佛陀回答:「迦葉佛時代,舍衛城中有位長者擁有眾多田產。在佛陀剛入滅的時候,一位證得辟支佛果的緣覺聖人到這位長者家托缽化緣,長者心想:『遇到聖者出世是一件難得的因緣,我應該要布施供養。』於是便供養辟支佛飲食。之後,辟支佛即顯神通從空中飛身而去。長者看到如此景象,心裡發願:『希望以此供養功德,生生世世都能生在豪貴之家,不墮三塗惡道。』但是聖者離去後沒多久,長者卻心生後悔,又想:『我不該供養飲食給那位修行人,拿去分賞給奴僕反而比較好。』當時那位長者不是別人,正是現在的提婆長者。因為他布施供養,並發願世世不墮惡道、不乏財寶,所以這輩子不虞匱乏;但又因心生後悔,所以這輩子雖然財富充盈,仍然無法自在享用,也不給父母、兄弟、妻子、奴僕、朋友享用,更不會施與沙門、婆羅門和其他有德行的賢者。只會享用過去所修的福報,而不懂得再造福、培福。所以,大王啊!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得到大富財寶之後,應該要廣行布施、廣修供養,無有吝惜,這樣才是福報再增福報。」

波斯匿王說:「世尊!我現在在佛前發願,從今以後,只要是沙門、婆羅門等,我必定供養。但若是修習外道的人前來托缽化緣,我就不布施供養了。」佛陀告訴波斯匿王:「大王啊!千萬不要這麼想。要知道一切眾生都是依靠飲食而得以生存,失去了飲食,便容易失去生命。」佛陀於是說了一首偈子:「念當廣惠施,終莫斷施心,必當值聖賢,度此生死源。」布施供養不應當起分別心,而行布施之後更不應心生後悔,如此念念不斷地廣行布施、廣修供養,將來必能值遇聖賢,習得超脫生死的法門。

大王聽聞佛陀的教誨,便向佛陀說:「世尊!我非常歡喜今日能聽到如此的教誨。誠如您所說,一切眾生都是依靠飲食而得以生存。從今以後,我當遵行教誨,沒有吝惜、沒有分別地廣行布施。」隨後歡喜頂禮佛陀離去。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十三》

省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發心。起一念歡喜供養、利益他人的心,即能感得無量的功德與福報。若能以恭敬心、清淨心、虔誠心、平等心來布施、供養,就是最大的功德。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佛教故事--善知識猶如滿月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一天,一位名叫生漏的婆羅門前往佛陀的處所,和其他比丘相互問訊後退坐一旁。當時,生漏婆羅門請示佛陀:「應該要如何看待惡知識?」佛陀回答:「當如觀月。」婆羅門再請示:「那應當如何看待善知識呢?」佛陀同樣回答:「當如觀月。」婆羅門說:「您現在只是略說而已,沒有廣演其義,希望您能詳細說明,使未能明瞭者皆能領悟。」佛陀告訴婆羅門:「我現在就為你開示,你要專心諦聽,並且好好思惟。」

佛陀對生漏婆羅門說:「惡知識猶如月末之月,晝夜周旋,漸漸減損,甚至有時還會隱沒不見。惡知識因漸漸不信佛法之故,所以不守戒律、不聽聞佛法、不願布施,沒有智慧;因爲如此,命終後將墮入地獄之中。而月初的月亮經歷晝夜,光明漸增,漸漸盛滿,直至十五日之夜即圓滿具足,一切衆生沒有不看到的。善知識因愈來愈相信佛法,所以遵守戒律、聽聞佛法、歡喜布施,智慧增長;也因爲如此,命終將生天上善處。所以,我才會說善知識趣向滿月。」接著,佛陀說了一首偈子:

  「若人有貪欲,瞋恚癡不盡,
   於善漸有減,猶如月向盡;
   若人無貪欲,瞋恚癡亦盡,
   於善漸有增,猶如月盛滿。」

佛陀勉勵生漏婆羅門應當學習如初月般,善業漸增。生漏婆羅門聆聽開示後隨即讚歎:「佛陀,您說的真是太好了!我如黑暗中的人得以重見光明、迷路的人找到出路。請允許我成為受持五戒的佛弟子,我將終身持戒無有違犯。」佛陀應允後,生漏婆羅門歡喜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八》

省思
佛陀的出世,使我們在黑暗中找到光明,在無助的時候得到安穩的依靠,不再迷惘不安;佛法猶如一艘法船,帶領我們遠離惡道,增益戒定慧法,遠離貪瞋癡煩惱,航向善道。親近善知識,才有正確的歸依、正確的知見,道業方能日漸增長,人生才能離苦得樂。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不見世間過與反求諸己

我們要記住祖師大德的教誨,《壇經》裡面六祖教導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個要學習。這句話現在我們能聽得懂,為什麼不見世間過?世間沒有過,這是給你講真話。為什麼說世間沒有過?因為世間根本不存在。你記住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哪裡有過?過從哪裡來的?過是從我們自己看到這個現象,我們的反應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就是過。所以古人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就有道理,過不在外,在自己。我只要把心態修正過來,跟諸佛菩薩一樣,你就看到世間沒有過失,你就入了佛境界,你就過菩薩的生活。哪有過?恢復到我們正常,正常是什麼?正常是清淨心,能大師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心是你的正常的。你心不清淨,不正常,你有病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47集)--淨空法師 2010/9/24

感恩的心是性德

「道教指正道實教」,這不是個邪道,不是個邪教,它是正道,它是幫助你步步高升,回歸自性,讓你自性裡頭本具的無盡的智慧、德能、相好都能夠無有障礙的顯示出來,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住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我們感阿彌陀佛的恩。人不能沒有感恩的心,為什麼?感恩的心是性德,沒有感恩的心,迷失了性德。人不能沒有愛護一切眾生的心,為什麼?愛眾生的心是性德。實在講,性德無盡,出生無盡,無盡性德裡頭有核心,這個核心就是愛、就是感恩。中國古人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中國自古的教學我們要感恩,不能藐視。我們認為我們的老祖宗比不上現在的人,錯了,這叫大不孝,大不敬。我們認為老祖宗的社會是封建的社會,是專制的社會,它真專制嗎?它真封建嗎?封建兩個字什麼意思?什麼叫封,什麼叫建,什麼叫封建,你搞清楚了嗎?真正搞清楚,你用恭敬心來稱讚;沒有搞清楚,隨便一種輕視的心,冷言諷刺的念頭來看古人,你造的罪業就重了。我們讀古人的書,知道中國自古以來是什麼樣政治體制?制度上是封建的,是帝王專制的,實質上不是,聖賢政治,聖賢教育,聖賢的社會。為什麼?因為中國的教育是聖賢教育,古人念書,讀書志在聖賢。你看這個教學的宗旨多清楚,為什麼要讀書?學聖學賢,希望做聖人、希望做賢人。所以中國幾千年來,這個國家長治久安,傳統的文化這樣優美,是什麼?聖賢教育教出來的。
我們今天自以為是,瞧不起古人,那我們現在的社會怎麼樣,我們現在居住的環境怎麼樣?跟那個時候比一比相差太遠了。這是什麼原因?我們在造罪業,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我們今天自以為很能,就天天在造罪業,造罪業哪有不受果報的道理?很多人問我:法師,外國人講的「2012」是真的是假的?我說是真的。我不是從科學上講,也不是從這些預言上講,我所根據的是根據現在地球上居住這些人,他想什麼?他說的是什麼?幹的是什麼?我從這方面來觀察。如果我們的言行、思想都是違背倫理、道德、因果,這個麻煩可大了。老祖宗教導我們的,佛菩薩教導我們的,現代科學家教導我們的,都是一個意思,言語不同,意思完全相同,境隨心轉。我們居住的環境,完全是從人心來做主宰,人心善,沒有一樣不善,人心不善,就沒有一樣是善的。我們現在人心是什麼?貪瞋痴慢,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還得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沒有了,從念頭上都沒有了,起心動念全是自私自利,全是名聞利養,這還得了嗎?所以,我們是從實際上來觀察這個社會,是太平盛世還是一個亂世?是承平世界還是一個災難的世界?我們從這兒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很感恩,在這一生當中遇到祖宗聖賢的教誨,遇到大乘佛法,把事實真相逐漸搞清楚、搞明白了,知道現實的環境因緣果報。我們走佛菩薩的路子,覺而不迷。我們有能力,人人都有這個能力,超越這個災難。在這個災難裡面死亡是身體死亡,身是有生有滅的,靈性不滅,靈性不斷往上提升。大災難當中死亡的人很多,每個人去處不一樣,大不相同!我們走的是哪個道?佛道,成佛之道。你說多自在、多快樂!我們不但不走三惡道,人天道我們也不走,甚至於聲聞、緣覺、菩薩四聖法界我們也不去理睬它。我們今天憑著《無量壽經》,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直接走無上佛道。所以這個教是教學、是教化,真實的教誨。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47集)--淨空法師 2010/9/24

病毒從哪裡來

就好像我們一個人的身體這許多細胞,這些細胞很不幸現在都帶著有病毒,是自己身上的,帶著病毒,我們要不要幫助它恢復健康、恢復正常?這肯定的。你要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所以六道裡頭輪迴眾生,是我們身體裡的一部分,這一部分是帶著病毒的細胞。病毒從哪裡來的?病毒是自性裡變現出來的,性德,性德迷了就變成病毒,覺了就恢復正常。病毒本來沒有,怎麼來的?自己來的,自己迷了,迷而不覺,我們的心帶著病毒,我們身體也帶著病毒。自性裡頭原本有見聞覺知,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都是此地講的無有窮盡,智慧無有窮盡、德能無有窮盡、相好無有窮盡,樣樣都是無有窮盡。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頭學得來的。諸佛如來有,一切眾生個個都有,只是諸佛如來覺而不迷,身心健康,六道裡面眾生迷而不覺,所以那個病毒有淺深不相同。天人這個病毒淺一點,所以他樂多苦少;人道裡面差不多是一半,現在我看人道裡頭一半沒達到,我們現在迷得很深;地獄界裡頭是全迷,百分之百的迷;餓鬼道裡面差不多是百分之八、九十。我看現在人間差不多也是有百分之八、九十,人跟鬼已經差不多,很接近了,這原因我們全搞清楚了。
今天這個世界、這個地球,社會動亂,地球災變眾多,地球是依報,居住在地球上這些人,特別是人,範圍擴大一點,有情眾生,那就是指動物,他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不善,不善就是病毒。諸位要記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叫三毒煩惱,貪瞋痴,這是病毒,最嚴重的。哪個人沒有?都有貪瞋痴,所以你的身心都不健康。貪瞋痴從哪裡來的?自性裡面的性德有戒定慧,是性德,迷了之後,戒定慧就變成貪瞋痴,變質了。所以佛教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佛經說的。實際上給你講真話,「勤修戒定慧,轉變貪瞋痴」,貪瞋痴就轉變成戒定慧,問題就解決了。心裡面沒有煩惱,身體沒有疾病,什麼都正常了,就這麼個道理。佛治眾生的病不需要用醫藥,非常高明,用什麼?意念。你念頭一轉,你身上帶著病毒的細胞統統轉過來了。經上講三毒,我常常加兩個字,五毒,貪瞋痴慢疑,慢是傲慢,疑是對佛菩薩、對聖賢教誨懷疑、對於自己自性懷疑,不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這也是病毒,嚴重的病毒。我們要把這個心態真正改過來,那叫真學佛,形式上改不是很重要的,心態上改變比什麼都重要。這是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就是你從心態上改,心態上一改,一切都具足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47集)--淨空法師 2010/9/24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中國人都知道,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的人很多,能大師之前有,能大師之後也有,為什麼單單提他,不提別人?他很特別,因為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佛門裡成了祖師,一天經也沒聽過。有沒有去念過一天佛?沒有。有沒有去禪堂裡坐坐香坐一天?也沒有。這憑空你看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他做了第六祖,這在中國找不到第二個人,只有這一個,六祖之前沒有,六祖之後也沒有,太特殊了。而且年紀很輕,五祖傳法給他的時候他二十四歲,那時候五祖是老人,二十四歲年輕的小朋友,傳給他。他真開悟了,不是假的,五祖在方丈室,半夜三更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肯定沒有經本,他不認識字,不需要經本,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就通了,這一悟全明白了。我們剛才講體相用,那個悟是作用,這一悟,性體明白了,法相明白了,就是諸法之體相統統明白了。
這種能力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我們為什麼開不了悟?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說得很清楚,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看講得多清楚。也就是諸佛如來所悟的諸法實相,剛才講的體相用,體是自性,相是法相,用是覺悟,全都有,自性裡頭具足。所以惠能大師的報告,「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是從外頭來的,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統統有。為什麼沒有了?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這都叫煩惱,妄想叫無始無明,也叫無明煩惱,分別叫塵沙煩惱,執著叫見思煩惱,這是大小乘經上常講的。只要你把這三種煩惱放下,你就成佛了,你就跟釋迦、跟惠能、祖師大德一模一樣,就契入境界了。難在哪裡?難在我們不肯放下,不是不能放下。釋迦牟尼佛能,菩提樹下入定放下了,為我們表演的大徹大悟;惠能大師放下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們能,我們為什麼不能?原因就是佛說的,我們對事實真相沒搞清楚,這個所有現象假的,《金剛經》上說得好,中國人喜歡《金剛經》是因為五祖傳給六祖惠能是用《金剛經》,惠能大師在《金剛經》上開悟,所以這部經就被佛門弟子奉為第一寶典,是這麼個道理。《金剛經》在中國兩千多年就度了一個惠能大師,他成就了。是不是第一寶典?一切經統統是第一寶典,得要契機才行,惠能那是上上乘根機,不是普通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47集)--淨空法師 2010/9/24

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

佛教故事--正念破魔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林給孤獨園弘法時,一位名叫吉離舍瞿曇彌的比丘尼,與其他比丘尼同住在王園精舍。早晨時,她們都會搭衣至舍衛城中托缽,回到精舍後則洗淨雙足,到安陀林中的樹下禪修靜坐。

當時魔王波旬知道了,便興起惡念:「這位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每天早晨都會到舍衛城中乞食。回到精舍後,便到安陀林中的樹下靜坐,一直到隔天早上都能定境現前,我可前去破壞梵行,阻其修道。」於是魔王化作相貌莊嚴的男子,前往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靜坐之處,說道:「你是不是喪子呢?為何滿臉憂愁,獨自坐在樹下,為何不與我共享歡樂呢?」

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心想:「是誰來打擾我修行?是人?是鬼?」如此思惟後,便確定:「一定是魔王波旬想要擾亂我。」於是說了一首偈子:

  「無邊際諸子,一切皆亡失,此則男子邊,以度男子表。
   不惱不愁憂,佛教作以作,一切離苦愛,捨一切闇冥。
   已滅盡作證,安隱盡諸漏,已知如弊魔,於此自滅去。」

這時,魔王波旬心想:「唉!我的計謀失敗了,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已知道我想要破壞她的梵行了。」於是離去,不再出現。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四十五》

省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當中,會有很多順、逆境界的考驗,也容易迷失在看似美好的境界中,因此不論面對順、逆境時,都要秉持正念,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才能安穩地走在菩提大道上,直通成佛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