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應對二0一二的災難預言--淨空法師



今天災難這麼頻繁,有沒有救?大乘佛法是肯定的,有救。用什麼救?念頭轉過來就救了。我們不用佛菩薩的話,我們用科學家的話,美國布萊登先生他教我們怎樣應對二0一二的災難預言,他說「二0一二應該是全人類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的大好機緣,所有的人應該端正心念,將世界引導更好的走向。」這個話要用我們的話來講,菩薩說的,布萊登是菩薩再來,不是凡人,他說的跟佛說的一樣,一絲毫都不差。我們一個地區,大家認真這樣做法,明白了,相信了,經教上古人講的不是假的,我們認真去做,改邪歸正,斷惡修善,這一個地區不會有災難。如果不相信,懷疑它,老毛病還是常常犯,改不過來,換句話說,災難就會現前。宗教的祈禱,佛門的這些經懺佛事、法會,我們提倡的三時繫念佛事,給諸位說,全是治標,不是治本。能夠疏解短暫的疼痛,不能根治,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要真的把這個災難化解,那就得真幹。要相信聖賢,要相信佛菩薩,要相信宗教的經典,這個世界才得救。如果還懷疑,還貶斥它們、批評它們,災難就逃不掉,「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你不能不知道。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3集)--淨空法師2011/2/25

涅槃之體--淨空法師



「涅槃之體,排除諸障,無礙自在,謂之道。」這個說法也非常之好。涅槃的體,涅槃的自體,是無礙自在的,它沒有障礙。可是現在有了障礙,什麼障礙?煩惱障有三種:無明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華嚴經》上換了一個名詞,叫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每一種都是無量無邊,說不盡。這些煩惱習氣自性裡頭完全沒有,所以說涅槃之體沒煩惱。我們把這些煩惱統統都放下,涅槃之體就出現,就現前了。涅槃之體,我們言語沒有辦法說出來,說不出來,我們的心思沒有辦法想得出來,想不到,這是真的。涅槃之體,這句話在哲學裡面稱之為宇宙萬有的本體。哲學家自古至今都在那裡研究,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能夠把它說出來。本體到底是什麼,有很多說法,但是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只有大乘經上用涅槃之體來形容它。其實這是性體,就是自性。為什麼不能說?為什麼不能想?因為它沒有形相。在淨土宗用常寂光來形容它,常是永恆不變,不生不滅;寂是清淨,不動。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講清淨,第四句話他講,「本無動搖」,不動的,從來沒動過的,清淨的,第二句講不生不滅。全部都是講涅槃的體。還講了一個第三句,「本自具足」,這個體裡頭,雖然它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有,只是它不顯,它不現,它什麼都有。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3集)--淨空法師2011/2/25

我為什麼念佛?我念佛目的何在?--淨空法師



「道」,下面解釋這個道,道有兩個意思。第一,「能通為義」,像我們這樣的道路,道路是能通之義,從甲地通到乙地,從乙地再通到丙地,道路。引申的意思,我們從凡夫能夠通到菩薩,從菩薩能夠通到佛,這也叫道。「《俱舍論二十五》云:道義云何」,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涅槃城是比喻,涅槃路是什麼路?是佛道,成佛之道。你循著這條路你去走,你一定會到涅槃城,就是你一定能夠證得大般涅槃。大般涅槃是成佛,小涅槃是成阿羅漢。淨宗這是大道,這個道在哪裡?就是一句名號,六字洪名。諸位一定要曉得,六字洪名裡含攝圓滿的菩薩道,也就是菩薩應該修的它統統都在裡頭。一心專修,沒有雜念,就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就是放下萬緣;「淨念相繼」,就是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裡頭要淨,用清淨心。淨是什麼?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有懷疑,你的信心不正;有夾雜,把你念佛的功夫全破壞了。我為什麼念佛?我念佛目的何在?念佛的目的是希望通到涅槃城。雜念夾在裡頭,涅槃城就到不了,功夫全被它破壞了。所以不能有雜念,不能有懷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對你的幫助就在此地。把你疑慮的念頭打掉,雜念打掉,三昧就現前,這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也叫一心不亂,功夫淺深不等。淨宗說三個等級,上品,理一心不亂;中品的,事一心不亂;下品的,叫功夫成片。每一個等級裡面又分很多很多等級,不一樣。讀誦《無量壽經》,一心念佛,它會幫助你提升,這個等級不斷向上提升。如果四相沒放下,外面誘惑來了,你很容易退心,你很容易變心,又去搞名聞利養去了,又去搞這些世間法去了,那就可惜了。換句話說,你退回去了,又去搞六輪迴,涅槃路又迷失了。《華嚴疏鈔》講:「通至佛果,故名道。」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3集)--淨空法師2011/2/25

我們迷在哪裡?--淨空法師



「又禪門解正法眼藏中之正字曰:正者,是佛心之德名。」這解釋更有意思了,什麼是正?正是佛心。「此心徹見正法,故云正法眼。」見正法的不是肉眼,不是眼識,也不是意識,也不是阿賴耶,它們都見不到,是真如自性。佛心就是覺心,是你的本覺。馬鳴菩薩《起信論》上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阿賴耶是不覺,換句話說,邪知邪見本來沒有,迷妄邪曲,自性裡頭也沒有,這些東西是屬於阿賴耶那邊的事情,與自性不相干。我們迷了,迷在哪裡?迷在有自性不會用,完全讓阿賴耶當家做主。阿賴耶給我們安排六道輪迴,我們就跟著它轉。自性好比是主人,阿賴耶好比是你家的佣人,現在搞顛倒,佣人當家做主,安排六道,叫主人到那裡面去,真是這個樣子。主人是真的,僕人是假的,我們錯得太離譜了。沒有佛菩薩的教誨,我們永遠是迷而不覺;佛菩薩把我們點醒,我們才知道事實真相。雖然知道事實真相,但是僕人做主已經做習慣了,好像一下還轉不過來,這就是為什麼學了這麼多年,這個習氣轉不過來,道理在此地。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就是我們薰習。正法薰習的時間太短,力量太薄弱,聽這個奴婢的話聽久了,以為他真的是主人。有人告訴我們,一下還不相信,轉不過來,還是聽奴婢的指揮,聽他安排,受他控制。如來稱為可憐憫者,你自己本來是一尊佛,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你想想看,那不可憐嗎?什麼時候醒過來?那就要靠長時薰修,慢慢的真搞清楚了,真搞明白了。真搞清楚,你就真的轉過來,換句話說,你就徹見正法。徹見正法就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真轉過來了。沒真轉過來不行。這叫正法眼,教下叫正法眼,宗門叫正法眼藏,一個意思。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3集)--淨空法師2011/2/25

一日到七日就修成功--淨空法師



「蓋大士以六度教導與攝受眾生,使之轉惡成善,發起大心。」建立大心就是發大菩提心,發求生淨土的心,發親近彌陀的心。「安住正道」,《無量壽經》就是正道。「此道非是小道,蓋為無上真正之道。無上者,無有更能勝過之者。」在一切佛法裡達到登峰造極,沒有比這更高的,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你找不到再高的。這個方法,釋迦牟尼佛跟一切諸佛如來為我們介紹,一日到七日就成功。你再去找方法,什麼方法能夠叫你一天到七天就成功?上上根人一天就成功,根性再鈍的人七天也能成功。還有比這個更高的嗎?還有比這個更快的嗎?還有比這個更穩當的嗎?還有比這個更容易的嗎?找不到了,愈是殊勝的愈容易,出世間法如是,世間法也如是。
在中國,中國學術的大根大本,有一部經叫《易經》,《易經》是中國學術的根本,易!不難。出世間法,凡夫成佛也容易,也有一部易經,這易經是什麼?就是《無量壽經》;更容易的,小本《阿彌陀經》,易經。從遠公大師以來,依照《阿彌陀經》修行往生證果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依照《無量壽經》的人還不多,為什麼?《無量壽經》沒有好的本子,看五個本子太麻煩了,所以大家都學《阿彌陀經》去了。《阿彌陀經》,尤其得到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圓滿了。蓮池、蕅益確確實實把《彌陀經》的精髓講出來了。這過去我們都學過,不止學一遍。所以這個道是無上真正之道,我們今天得到在手上,不認識,不識貨,可惜!無上真正之道在手裡,還去求旁門左道,糟不糟糕?這是什麼?說明我們信心不夠。為什麼信心不夠?不識貨,還以為有別的道比這個更好的,別的道可以幫助這個的。這樁事情,蓮池大師講得好,蓮池大師講的淨宗正助雙修,念阿彌陀佛是正修,用什麼來做助修?還是用念阿彌陀佛做助修,蓮池大師說的。正助全是阿彌陀佛,別再去尋找其他的,說得好!說得太好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3集)--淨空法師2011/2/25

止一心處是止在阿彌陀佛--淨空法師



「引導眾生安住正道」。如果今天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個個都安住《無量壽經》,個個都安住阿彌陀佛,什麼災難都沒有了。你身體無論是什麼毛病,得癌症,得不治之病,自然身體就好了,恢復正常。這個是佛在《遺教經》上說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前面讀過的,意思跟《遺教經》上完全相同,「止心一處」,我們要能止,這個三百五十一頁倒數第二行,「止心一處」。我們的心現在是散亂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止一心處是什麼?我止在阿彌陀佛,我想、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叫止心一處。我沒有了,我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無事不辦,阿彌陀佛能辦的你全能辦。這部《無量壽經》說什麼?還不就是說的自己,不是講的別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引導眾生安住正道,「建立大心」,大心就是《大乘無量壽經》,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叫安住。安是平安,平等安住,安就永遠離開災難,離開危險。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3集)--淨空法師2011/2/25

菩薩究竟自他兼利之大行--淨空法師



「此六度,乃菩薩究竟自他兼利之大行,能到涅槃彼岸。」這一句是說明佛提出這六個科目,就是六波羅蜜,這六個科目是菩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的菩薩,沒有一個是例外的,都是這六門成就的。究竟自他兼利,我們把它分開來念大家就清楚,究竟自利,究竟利他,這是佛菩薩的大行,能幫助自己到達涅槃彼岸,這就是究竟證得圓滿的佛果,也能幫助別人到達涅槃彼岸,這個話說絕了。在大乘佛法裡,我們要知道,不但六道是病態,六道所有眾生都是病態,就是連四聖法界,他也不是真正的健康,全是病人。所以佛是大醫王,這佛經上常講的。佛用什麼來治大家的病?就是用的十善、三皈、五戒、十戒、六波羅蜜,這是佛的藥方,法藥。世間再高明的醫療,再高明的大夫,治病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治本是什麼?了生死出三界,這才叫治本。只有佛能治本,佛法是標本都治。
你看菩薩修這個六度,基本的條件,前面說過,我們為什麼修不成?當然修不成,為什麼?你不具備他基本的條件。基本條件是「遠離四相,修一切善法」,這一切善法就是六度,六度就是一切善法。我們四相沒離!實在淨宗有絕妙的方法,信的人太少了,不信的人多。淨宗的妙在哪裡?就是妙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佛號,我們前面講了多少次,講得多詳細。這一句佛號展開來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來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來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展開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無盡的法門,把它濃縮成一句佛號。你只要念這句佛號,你就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法門,你全都修了,你一個都不漏,這還得了嗎?不得了!誰相信?沒人相信。
相信的人有福了,相信的人就一句佛號念到底。我教人還加一部經,為什麼加一部經?因為你相信的程度不夠。百分之百的相信,《無量壽經》就不要了。相信的程度不夠,教你念經,念經幫助你正信,幫助你堅定求生的願望,你知道極樂世界太好了,那個地方什麼災難都沒有,遍法界虛空界最好的修學環境。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沒有聽說他講極樂世界有什麼病痛,有人生病了,沒聽說過;極樂世界有人死了,也沒聽說過,沒有病痛,沒有死亡。後面會講到曇鸞法師給我們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十七種依報莊嚴、八種正報莊嚴,這些我們都必須熟知的。我為什麼念阿彌陀佛?為什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明白了。首先是自己明白,自己不明白,貪戀這個世間,放不下!沒有別的,貪戀、情執。遠離四相,修此六度,就對了。
我們用什麼方法把四相放下?給諸位說,就那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放下。你真正能夠依照大勢至菩薩教給你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上個三年五載,不知不覺的四相放下了。沒想放下,沒有故意把它放下,自然就放下,就沒有了。心裡再不會想到我了,我的福報,我的病痛,我的身體,再都不會想這個。為什麼?全想阿彌陀佛,這些拉拉雜雜的東西統統沒有了,全心是一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全部的心念,這就是真的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了。其餘的都煙消雲散,這跟阿彌陀佛同心,念這一部經,念四十八願,跟阿彌陀佛同願,同心同願,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你的往生絕不在同居土,也不在方便土,直接就生實報莊嚴土,是我們一生可以辦得到的,為什麼不幹?而且不需要很長時間,三年五載、十年八年是決定可以辦得到的。你真立下這個大願,朝著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去邁進,給諸位說,阿彌陀佛就天天在你身邊,他照顧你,諸佛如來護念你,龍天善神保佑你,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好事,為什麼不要?還要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還自以為是,錯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3集)--淨空法師2011/2/25

根本智是真智慧--淨空法師



最後這一個是般若,智慧。「智慧」也有三種,第一個是「加行」,幫助你契入境界,提升你的境界;第二個是「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後得智」是根本智的起作用,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我們怎麼修法?先修根本智,不能先修後得智,先修後得智你沒有根本,你那個後得智是假的,不是真的。廣學多聞這是後得智,他學一輩子,學幾十部經,一、二百部經,通宗通教,你要曉得他學的是知識,他沒有智慧,他沒有定力,他沒有耐心,日常生活當中不如意的事情常常發脾氣。這就說明他沒有根本智,根本智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真智慧,它沒起作用。你想想,像倓老法師講的劉居士,八載寒窗讀《楞嚴》。《楞嚴經》在佛教裡頭叫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佛門弟子都知道。人家一部《楞嚴經》念了八年,他什麼力量超度這些鬼魂?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時候就是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先有根本智,然後再求後得智,就是說你這一門開悟了,然後你再學其他的法門、其他的經典,叫廣學多聞,非常容易,你一接觸就明瞭、就通達。就像惠能大師一樣,根本智是開悟,三昧成熟了,大徹大悟,所有一切經教,世法出世法一接觸就通達,一接觸就明瞭,這叫後得智。所以開智慧你要懂得開智慧的方法,要懂得開智慧的門徑,那就是戒定慧三學。從戒律裡頭去紮根,植善根,善根深厚,深厚的善根是從戒律裡面來的。因戒就得定,定就是禪定、就是三昧。這個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開悟,這就是後得智。所以根本智能引發佛法,你在一部經上得根本智,你見一切法、聽一切法,一聽都明白了,這是引,引你的佛法。後得智真正幫助正法久住,幫助一切眾生學佛,你有能力教化眾生,你教化眾生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縱然不能大徹大悟,也會到大悟這個階段。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2集)--淨空法師2011/2/25

講經教學首先要真正深入經教--淨空法師



香港人聽經很挑剔的,你講得不好他不來聽,不來聽還罷了,找麻煩,講完之後提出幾個問題來問你,你答不上來的時候當面給你難看,這麼一個環境。我原先不知道,知道了不敢到香港去,到了香港之後,暢懷法師告訴我香港佛教講經的這環境,他對我提出警告。我那個時候去香港講經五十歲,一九七七年,我們從台灣過去。他說:法師,你算是年輕一輩的,你也不出名,沒人知道你,這個地方的聽眾有一些找麻煩的人,你得要小心,這些人都是知識分子,對佛法有研究,不是外行。我去講《楞嚴經》,這是一部大經,也是大家所喜愛的經。當時香港還有個首楞嚴王,海仁法師,九十多歲了,我去看他見一次面,好像兩年之後他就往生了,一生專攻《楞嚴》、專講《楞嚴》,《楞嚴經》專家。我到那裡去講《楞嚴經》。這個老和尚一生只有六個徒弟,跟他學的,這六個徒弟都很了不起。老和尚收徒弟的標準是要背《楞嚴經》,不但背經文,還得背註解。他選的註解也奇怪,他選的是蕅益大師的《楞嚴經文句》,連經連註都要背,不能背的他不收你,所以他的學生只有六個人,門檻高!這是個好老師,真是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當中有三個人跟我很熟。好在我那次,第一次離開台灣,算是在國外講經,講了四個月還沒有遇到困難。這些人也常來聽我講經,沒找麻煩,而且還請我吃過一次飯,大家談談《楞嚴經》裡面幾個問題,很不容易。像這種情形講經不容易!我們相信問難的人有,會常常遇到,自己如果對經教不熟悉,沒有真正學習的那點小功夫,你就不容易招架。所以頭一個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要把心真的安住在這上面。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2集)--淨空法師2011/2/25

學會節儉,忍受苦難--淨空法師



第二種是「安受苦」,忍辱裡頭,這是什麼?日常生活當中你要能夠忍受,不被惡劣環境所動。修行人過去多半住在山林,因為環境清淨。對附近的村莊至少保持過去講三里路,差不多就是兩公里這樣的距離,你需要的東西也很方便,但是這個地方很清淨,沒有人打攪你。有時候你生活上有缺乏你都要忍耐,能夠耐暑、能夠忍飢、不畏寒暑。一心向道,什麼都不在乎,什麼都不怕。一部《無量壽經》、一句佛號念念求生淨土,這個身體放下了,身體交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照顧你。如果壽命到了,阿彌陀佛會接你到極樂世界;如果壽命沒到,阿彌陀佛會照顧你的生活,但是你的生活不是很富裕,是很清苦,肯定過得去。清苦的生活消業障、增福慧。《弘一大師講演集》裡,有一篇特別跟我們講釋迦牟尼佛的節儉,勸我們要學習。浪費是消福報,不是消罪業,福報消了,罪業增長了,節儉是消罪業、增福德。日常生活當中能省就要省,不要浪費。要記住科學家警告我們,這個地球上,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糧食危機,會有能源危機,會有水資源的危機,這些都是直接影響到我們生活。如果我們節儉,苦日子過慣了,這種苦難來的時候我們不感覺得很苦;平常過的日子太舒服、太優越,一旦遇到災難就感到很痛苦。
我們想到世尊當年在世他的僧團,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一天出去托缽,托不到沒有關係,好好的念佛修行幹一天;兩天托不到也不要緊,河邊上一點生水都可以喝。不像現在,現在都市人真的,古人所說的嬌生慣養,把他放在野外、放在大自然他就活不了。現在問題確實比從前嚴重,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六、七歲,小朋友在鄉下遊玩的時候,稻田裡面的水可以喝,水溝裡面的水可以喝,都很乾淨,手捧到就喝了,還有很多樹葉可以吃,鄉下人沒東西吃,摘樹葉、摘花朵,花也可以吃。現在麻煩,現在土壤中毒了,農藥、化肥、工業的廢水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所以現在怎麼敢吃,野草野花敢吃嗎?我們小時候敢吃,草拔下來吃草根,草根的味道很甜。現在整個世界變了。在這個時代,自己更應當重視自己的德行,走佛菩薩的路、走古聖先賢的路決定是安全,不會有錯誤。這是安於苦難的環境。沒有災難,常常想著有災難的時候我怎麼辦,心理上要有準備,災難來的時候你就不害怕了,你不恐懼。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2集)--淨空法師2011/2/25

日常生活需保持常隨佛學--淨空法師



所以在順境善緣不生貪戀,逆境惡緣沒有瞋恚,一切境界當中都能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日常生活當中保持自己常隨佛學。這句話重要,普賢菩薩的第五願。常隨佛學就是不離開經典,每天有空喜歡讀經、喜歡聽經,有這個習慣。這個習慣跟每天吃飯、喝水一樣,每天不能不吃飯,不能不喝水,每天不能不讀佛經,不能不讀聖賢書,你才真正能保得住,不會被環境影響;這個做不到,肯定被環境影響。而且讀書,我們沒有開悟,沒開悟之前一定要懂得一門深入,就學一樣東西。你看看從前的人。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裡記載著有一樁事情是真的。倓虛法師中年出家,沒有出家之前跟三個朋友合夥開了一個藥店,中藥店,其中有個劉居士以後也出家了。這個劉居士學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就是念《楞嚴經》,就這一部經,念了多少年?念了八年,叫八載寒窗讀《楞嚴》。一門深入,在家居士。有一天中午客人很少,中午就在櫃台上打瞌睡,中午休息的時候在櫃台上打瞌睡。做了個夢,這夢好像是真的,夢裡看到兩個人到店裡來了。這兩個人認識,朋友,以前為了財務上了法庭打官司,這兩個人輸了,上吊死了。所以他看到這兩個人來心裡很害怕,是不是來報復他的?結果看到這兩個人來的時候態度很和善,沒有那個凶惡的樣子,走到他面前就跪下來。劉居士就問他:你來幹什麼?他說:我求超度。他這個心就定下來了,求超度的。他也很後悔,為了財務糾紛讓他兩個人上吊死了,也很難過。就問他:你要我怎樣超度你?他說:只要你答應就行了。他說:行,我答應你。看到這兩個鬼魂踩著他的膝蓋、踩著肩膀升天了。這兩個鬼升天之後,後頭又來了兩個人,一個婦女帶個小孩,再一看是他前面的太太帶著孩子,也是死了。兩個人見了之後,就問她,妳們兩個來幹什麼?也是來求超度的,一樣的方法,只要你答應。行,答應她,看到這兩個人也是踩著膝蓋、踩著肩膀升天了。
他憑什麼能力超度人?八載寒窗讀《楞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鬼神知道你有這個本事來找你,你沒有這個本事他不來找你,為什麼?找你沒用處。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驗到,一門深入的功德多大。多少人看經、研究佛經,種類很多,看得很雜,看了幾十年都沒有這個功夫,鬼神都不找他。一門深入,鬼神來找你超度。現在還在世間的人我也知道一個,也是十年專攻一部經,常常有鬼神找他超度。他超度非常簡單,不需要排場,有的時候念佛號,有的時候念一段經文,就把他送走了;善根深厚的,他有能力把他送到極樂世界。這就知道一門那個力量有多大。所以一門是專心,多門是散心,散心成就就太難太難了!這是對於冤親債主。「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一人,佛並沒有底下加註解,冤家債主例外,沒有說,不捨一人就是冤親債主統統一律平等,只要是有緣;有緣是他來找你,你就要幫他忙。你沒有能力他不會出現,有能力他出現就是找你超度他的,你只要誠心誠意答應他,你所修的功德、你所擁有的能量就能夠幫助他超生。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2集)--淨空法師2011/2/25

守戒當知饒益有情--淨空法師



所以律儀是自己修善,你都能把它做到,《弟子規》做到,《感應篇》做到,《十善業》做到,然後三皈五戒、《沙彌律儀》你自自然然就很容易做到,這是真正的佛弟子。攝善法增長菩提。攝善法戒也就是十善法,戒律上沒說,要做。只要是對自己真正有好處的,對自己身心健康,幫助自己斷惡修善,戒律上沒說也要做,這增長菩提。第三個饒益有情,對一切眾生有好處、有利益,佛經上也沒有說,我們遇到了要不要做?要做。我舉一個例子,有一年我到北京訪問,住在國際旅店,我從樓梯上下來,遇到美國一個同修,華僑徐先生,碰到了非常歡喜。他住在馬里蘭州,常常到我們華府,那個時候還不叫淨宗學會,華府佛教會,所以我們很熟。他告訴我,他非常歡喜,他說我兒子今天娶媳婦,媳婦是日本人,今天來了很多貴賓來賀喜。他請程思遠,是政協的副主席,請他做證婚人。所以來的有好幾個部長參加,日本的大使,還有日本很多企業家,這是很殊勝的一個婚禮,新娘跟新郎都是北大的學生,他們同學,日本人。看到我把我拉去,也叫我去做證婚人。我就坐在證婚人桌上,我跟程思遠坐在一起,一僧一俗。這是饒益有情,這些大官平常接觸不到佛教,他們看到我好像很稀奇。證婚人一定要講幾句話,所以我就曉得我可以講十分鐘的佛法,把佛法介紹給大家。我是臨時去的,所以也沒有準備素菜,我就吃肉邊菜,拿一杯酒跟他敬,他說佛教怎樣這麼自在?我說是啊!佛教不是不吃酒的嗎?是啊,不飲酒,真正不飲酒的定義是不能喝醉,因為你喝醉就亂性,我這一杯不會醉,我敬大家。十分鐘,這個宴會大概是一個小時,大家都歡喜,從來沒有聽到過佛法,在這個場面,我們參加,這個機會是度眾生的,是讓這些人去種善根。饒益有情,這是佛門大慈大悲的表現,這不是破齋、不是破戒。所以持戒一定要懂得開遮持犯,在什麼場合當中是用什麼樣方式來表達,不是為自利,是利他。這是一個例子。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2集)--淨空法師2011/2/25

如何遵守律儀戒--淨空法師



「戒」,有律儀戒,有攝善法戒,有饒益有情戒,我們前面念過。律儀戒是自善,佛門裡面講善根福德因緣,我們善根從哪裡來的?從律儀戒裡頭種的善根。律儀戒一定是從《弟子規》、《感應篇》下手,我們今天的戒律有名無實,什麼原因?我們把根丟掉了。千萬不要有分別、有執著,《弟子規》是儒家的不是佛家的,《感應篇》是道教的不是佛教的,我們這樣分別執著就錯了,你對於大乘完全不了解。真正通達了解大乘,大乘怎麼說的?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自性清淨圓明體,從體上來說稱之為佛,佛性、法性都從體上講的,所以大乘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我們要問,孔子本來是不是佛?老子本來是不是佛?是,怎麼不是,一切眾生皆是,不能說孔子、老子是例外的。應化在中國,應以聖賢身得度者即現聖賢身而為說法,這問題不是解決了!在印度,應以佛菩薩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菩薩身而為說法。佛沒有一定的身相,佛沒有名號,佛沒有定法可說,你要明瞭通達這些道理,你是真正認識佛法,你才能學佛,有分別、有執著永遠不能入佛門。前面跟諸位說過《金剛經》的宗旨,遠離四相,那就入佛門了。《金剛經》的經文講得很好,小乘初果須陀洹,須陀洹破了四相,須陀洹自己說,如果他沒有破四相,釋迦牟尼佛就不稱他作須陀洹。須陀洹自己承認不承認破四相?他沒有這個心,他要有這個心,我破四相了,我沒破,執著還有我、還有人;他絕不以為他自己破四相了,那叫真破四相,這個事實真相要懂得。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2集)--淨空法師2011/2/25

以六波羅蜜教導利益眾生(三)--淨空法師



六波羅蜜也是幫助我們培養,財布施養我們的身,果報是養身;法布施是養我們的心,得智慧;無畏布施這是善行,我們會得到健康長壽的果報。健康長壽是這裡頭最重要的,年老的時候有人為你服務,這個果報是什麼?我們肯照顧老人,我們肯為老人服務,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我們如果嫌棄老人、討厭老人,到你老的時候,年輕人都討厭你、都嫌棄你,那是果報現前了。到那個時候你憂悲苦惱、心裡不平,好了,你就六道輪迴再去流轉去了,你念佛求生淨土不能滿願。因果報應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們學院幫助圖文巴醫院,醫藥費一個月一萬塊錢,一年十二萬,年年不缺;基督教辦的安養中心,它們相當困難,我們贊助它,贊助它的經費也是一個月一萬塊錢,一年十二萬,這二十幾萬都是無畏布施,照顧生病的人,照顧重病準備往生的人。我們所缺乏的,對一般的老人我們還沒有能照顧到。
我們很想辦個老人院,老人福利事業我們一向都關心,在全世界每個地區、每個國家我們都細心去考察、去參觀。澳洲的老人福利在世界各個地區來相比,澳洲是最好的,澳洲有先天的條件,地大、人少,所以居住的環境是最好的,但是它缺乏精神生活,缺乏溫馨。澳洲人非常守法,這是值得尊敬的,法如果再加上禮教那就完美了,合情、合理、合法。老人的晚年那是他一生最幸福的一段日子,我們想了多少年,總希望把這樁事情能夠落實。佛法裡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我們不放棄這個念頭,心想事成,希望有一天這個事真的成就。我們沒有能力辦大型的老人院,辦個小型的,二十個人、五十個人的,他們的老人院都住幾百個人,我們沒有那個力量,我們造一個三、五十個人的,做成一個好樣子,做成一個典型。我們參觀基督教關懷中心,臨終關懷中心,他們只有六個房間,同時只能照顧六個人。我去參觀,他告訴我,有的人住得最長的,三個月他就走了,還有些人一個星期就走了,二、三個星期就走了。它只有六個房間,專門做送終的事業,讓他在臨走之前心情愉快,能夠感到溫馨。這在佛法裡頭說,臨終時候沒有恐怖、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決定到好地方去,他不會墮惡道。信仰宗教的他會到天堂,念佛的他會往生極樂世界。臨終要有不平,臨終要有怨恨,那肯定到三途。所以這個中心做的事業是菩薩事業,等於說把一個老人從惡道送到天堂,從惡道送到極樂世界,你說這個事業多麼偉大、多麼的殊勝。所以這是無畏布施。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2集)--淨空法師2011/2/25

以六波羅蜜教導利益眾生(二)--淨空法師



我們自己要知道,菩薩這三種布施我們是在做,做得不夠。財布施,每一個同修真正是為正法久住、為度化眾生,幫助這個小城人民趣向倫理、道德,幫助這個地方人民團結像一家人一樣,相親相愛、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這個小城是全國、全世界和諧的典範,我們有沒有在做?有做,不是沒有做,做的功夫不夠。不夠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疏忽了從本身做起。我們這十年,這一方面利生的工作,最有效果的是我們每個星期的溫馨晚宴,這是從學院開幕的頭一天開始的。我們第一天開幕,到這個地方來人地生疏,這個地方是澳洲著名基督教的根據地,沒有其他宗教在裡邊,我們佛教到這邊來,多少人感到驚訝,還有很多人問我,你怎麼敢到那裡去!我們開幕發請帖,周圍兩條街道,邀請當地居民參加我們的開幕典禮,接受我們的晚宴。我們向他報告,我們是做什麼的,我們到這裡來,為什麼到這邊來,到此地來的目的、用意,向大家報告。我們素菜接待他們。他們聽了很歡喜。當然,聽其言而觀其行,我們說得很好聽,我們做的是不是這樣?這十年他們也相當肯定了,都能生歡喜心,這個基礎做得算不錯。吃完飯之後就有好幾位同修來告訴我,他說:法師,你們這種活動能不能多辦幾次?大家歡喜。我說:好,既然大家這麼喜歡吃素菜,我們每個星期六晚上來供應,任何人都可以到這邊吃飯。十年如一日。我們星期六的晚宴永遠辦下去,不會停止的。跟圖文巴的市民結了非常好的緣,地方上的慈善事業我們全心全力的支持,這都是大家看到的。所以現在當地人對我們的稱讚,說淨宗學院的人都是好人。政府支持我們,人民支持我們,難得!
希望我們往後十年,不能像以前這麼疏忽,往後十年如果不能落實三個根,不能落實六和敬,我們就有罪了,我們怎麼能對得起佛菩薩,怎麼能對得起全世界四眾善友的護持?要記住古大德有一句話說得好,「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們的了道就是往生淨土。首先要想一想,我們現在這種心行,極樂世界歡不歡迎我們。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時候講得很清楚,《彌陀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極樂世界原本是諸上善人的俱樂部,我們要想參與,我們具不具備上善的條件?這是所有淨宗同學都應該知道的。如果我們心行不善,念阿彌陀佛也沒用,阿彌陀佛要把我們接引到極樂世界去,我們在極樂世界作亂,把人家的社會搞混亂了,阿彌陀佛不會幹這個事情。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具備有條件的,上善的條件。我們也看到一生作惡的人,為什麼臨終往生瑞相那麼好?他符合那個條件,一生作惡,臨終懺悔,業障懺除,後不再造,他就是上善之人,他就具備極樂世界的條件。所以我們今天最重要的是培養這個條件。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2集)--淨空法師2011/2/25

以六波羅蜜教導利益眾生(一)--淨空法師



「此六度,乃菩薩究竟自他兼利之大行,能到涅槃彼岸。菩薩自行此法,亦以此教導利益眾生,故續云教化安立眾生」,我們把底下這一句也念下去,「《會疏》釋曰:以道授他為教,轉惡成善為化。引導眾生安住正道,建立大心,故云安立。」我們就念到此地。六波羅蜜,六個修學的綱領,是一切菩薩自己修行的科目,依照這個科目修,同時也以這六個科目教導利益眾生,所以經文裡面,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六度前面講了很多,後面還有很多地方都提到,在這個地方我們重新簡單的溫習一下。確實有這個必要,為什麼?這是菩薩行最重要的核心,我們沒做到。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讀誦、聽聞肯定沒有到一千次,一千次也不算多,這是佛法裡面所說的「長時薰修」,就是說的這個意思。
六度,第一個是「布施」。經文上很清楚的,恆以布施。布施有三大類,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財布施得財富,財富可以滋養我們的身命,也就是肉體得利益;法布施得智慧,智慧能養我們的慧命,讓我們明心見性,換句話說,這是精神上的利益;無畏布施是善法、是好事,對待一切眾生,眾生有苦難的時候盡心盡力去幫助他,讓他離開恐怖,平安度過艱難,這一類都是屬於無畏布施。特別是人在臨終之前所感受到的病苦,如果我們能幫助他,把他的病苦減輕,讓他感覺到快樂,感到安慰,感到有人照顧,他離開恐怖了,這一類無畏布施非常重要。這三樁事,果報,三個果報,世間人沒有不希望得到的。希望是希望,不見得你能得到,這是八苦裡面求不得苦。我想求財富,想求聰明智慧,想求健康長壽,想求到老的時候有很多年輕人照顧,這大福報!福報從哪來的?從修來的。諸位要知道,福報是果,果必有因,我們沒有修因,哪來的果報?古時候出家人,一入佛門剃度了,首先就是叫你修福。為什麼?佛法裡常說「法輪未轉食輪先」,如果你生活都有困難,三餐不濟,明天住在哪裡不知道,你還有心學道嗎?
我們的同學有福報,十方善友護持,這些你們都不用操心,這是多大的福報,你們福報比我大多了。我可以說在七十歲之前,到七十多歲以後才有個小道場,七十歲之前我不知道明天在什麼地方,人身心無依無靠。早年算是很幸運,有緣遇到韓館長,我們在台北建立一個圖書館,華藏圖書館,她擔任館長,統理大眾。我們相依為命三十年,她走了,我們又要開始流浪。早年流浪她收留了,我住在她家裡,他們一家人對我很厚道,可是我們自己心並不安,念頭只是想到今天,不敢想明天,明天人家不高興叫我們走,那就得走路。好在她照顧我三十年,才有今天的成就,她過世之後,我們又開始流浪。在新加坡居住的時間最長,三年半。到這個地方來,政府給我們優厚的條件,容許我們在此地建道場,這是稀有難逢的因緣。我們道場在這裡建立了十年,照理說十年,儒家講法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小成是君子,大成是聖賢,在佛法裡面小成是得三昧。確實真正用功,平常人、普通人三、四年就得三昧,六、七年開悟的人就有了,十年,我們相信開悟的人不少。但是我們疏忽了,沒有能夠依教奉行,把光陰耽誤掉,十年空過了。心沒有得清淨,身體健康不如十年前,身心疲憊,雜念、妄想不但沒有減少,可能還是增加。我們也是在修行,也是在修道,修的是六道輪迴,不是菩薩行,是凡夫行。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2集)--淨空法師2011/2/25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學佛應當求作佛--淨空法師



所以四相不能不放下,放下才能夠修一切善法,這個一切善法就是指此地講的六波羅蜜,這是菩薩修的,大乘教裡頭。什麼等級的菩薩?十信裡面的初信位,小乘裡面的須陀洹。我們不能不知道。從這裡開始不斷向上提升,所以他將來能夠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一句是梵語,可以翻譯的,翻經的法師為什麼不翻?翻經有一個體例,五種不翻,這是五種裡頭的一種,叫「尊重不翻」。為什麼?這是學佛人終極想達到的目標。所以可以翻,並不難翻,尊重它,它是學佛人共同的目標。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梵語,翻成中國是無上;三翻作正,中國正的意思;藐是等,平等的等,正等;三是正;菩提是覺,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所證得的是正覺,就是三菩提;菩薩所證得的是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佛果那是最高的,沒有再上的,所以加阿耨多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三藐三菩提是菩薩,三菩提是阿羅漢。名號是佛陀教育裡面學位的名稱,像現在學校博士、碩士、學士,佛是博士,菩薩是碩士,大學畢業是學士,三個學位的名稱。什麼樣的學位?這個地方就說明了,阿羅漢得到三菩提,他成正覺了,就稱他為阿羅漢;如果再提升到正等正覺,那就是菩薩;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佛陀。三個學位的名稱。
我們學佛是求這個,不是求名聞利養,涉及到世間名聞利養就墮落了,又回到六道搞輪迴,全錯了。我們今天學佛,多少人到佛門裡面來,進入佛門,燒香拜拜,誦經念佛,你問他,你求什麼?求升官發財,求保平安。不就求這些東西嗎?我只有在《壇經》上看到惠能大師不是求這些。他第一次見五祖忍和尚,五祖就問他,你來求什麼?「我來求作佛。」我們只看到這個人,他真的不一樣,他來求作佛。他不懂得佛法裡的語言,要用佛法語言,我來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者用中國話,我來求無上正等正覺。五祖沒有虧待他,真的成就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真的成佛離開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真的,不是假的。六波羅蜜是佛門菩薩究竟圓滿自利利他之大行,能到涅槃彼岸,涅槃彼岸就是成佛,圓滿成佛。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1集)--淨空法師2011/2/24

修一切善法從遠離四相開始--淨空法師



「是即《金剛經》宗旨,遠離四相,修一切善法,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金剛經》在中國佛教裡面,由於六祖惠能大師是從《金剛經》開悟的,《金剛經》因他開悟而出名,變成中國佛教第一經,沒有人不知道《金剛經》,《金剛經》也實在可以當得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二十二年講《般若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其中的一種,古大德認為這一部是整個《般若經》的綱領;換句話說,其他一切《般若經》是《金剛經》的細說,這是個總綱領。所以受持的人特別多,經文不長,只有五千多字。裡面教給我們遠離四相,你想修一切善法,從哪裡開始?從遠離四相開始。四相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們今天修了很多年,甚至於修了好多世,都得不到消息,原因在哪裡?我沒有放下。也就是什麼?執著沒放下,執著!執著身是我,有我就有人,有人就有眾生,眾生的範圍包括太大了,包括世界。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跟我對立的是人,所以眾生是宇宙,壽者是時間,這些都是我們嚴重的執著,不肯放下。壽者,現在幾點鐘?這壽者相;明天做什麼?壽者相。講過去、講未來,全是壽者相。我們現在的話所謂是時間跟空間,空間是眾生相,時間是壽者相。這些東西統統要放下。有沒有呢?別管它有沒有,不執著就行。佛並沒有教我們把這些現象否定,沒有,放下執著。相沒有關係,相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人、眾生、壽者都是有為相,有為是什麼?有生有滅,有生有滅的現象就叫有為相。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樹木花草有生住異滅,世界、星球有成住壞空,都叫做生滅相,都叫有為相。對這些現象統統不能執著,它是一種自然現象,這個現象是幻相,幻相不礙真空。真空是什麼?常寂光,就是自性。它並沒有妨礙自性。惠能大師見性,跟我們說明,自性清淨的,本自清淨,沒染污。在佛境界裡清淨,在我們境界還是清淨,在餓鬼、畜生、地獄還是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這叫真的。真性是自己,這個肉體有生老病死,這不是自己,不是自己你執著它認為是自己,你錯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1集)--淨空法師2011/2/24

菩薩修行是以不執著為根本--淨空法師



這個註解裡面說,「有所執著,則難離捨。今無所著,故皆可用以布施。於布施下,續戒、忍等五度,因諸度咸以無著為本」。我們就曉得,菩薩修行是以不執著為根本。三種煩惱從哪個地方斷起,也就是這三種哪一種先放下?這個要知道,煩惱從哪來的?像我們穿衣服,第一件穿的是內衣,我們迷的時候,第一個迷的是無始無明煩惱,這最裡面的一層。從無始無明再生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就好比是外面的一件衣服,內衣外面平常穿的衣服。從塵沙煩惱再生起見思煩惱,就是執著。《華嚴經》講的是妄想,第一個是妄想,第二個是分別,第三個是執著,執著是最外面的。現在我們要解開,要脫衣服,先從哪裡脫?先從外面,沒有辦法先從裡面。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執著,執著斷掉之後再破分別,最後再破妄想,你才能成就。所以,前面這個五度都是以無著為本。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1集)--淨空法師2011/2/24

經典跟阿彌陀佛佛號是我們的護身符--淨空法師



批評戒律就是毀謗佛法,這樣的人很多,像我這種心態的人,初學的時候,這社會上很多,沒人教。「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讚毀他,侈談他人過失,是皆以病為藥者也。」這個人很多,古時候就有,他持戒持得很好,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正常的。他戒持得很好,他偏差了,他走上岔路,為什麼?戒持得很好,他傲慢、驕傲,認為什麼?別人沒有持戒,別人不如我,你看我比他強,他不如我。處處罵別人犯戒、破戒,批評別人,自讚毀他,這個錯了。中國古人說一句話說得好,「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有道德、有修養、有學問的人心平氣和,縱然看到別人重大的過失,他也若無其事。你從這裡看修養。自己稍稍能持一點戒律就自以為很了不起,這個世間人、出家的都不持戒律,他自己認為高高在上,錯了。人家持戒是得定開智慧,他持戒是得傲慢、得煩惱,這不叫大錯特錯了嗎?不持戒還好,這一持戒都到阿鼻地獄去了。所以戒定慧要連起來看,持戒沒有得定,你持戒沒有功夫,有功夫肯定得三昧,定有功夫肯定開智慧。持戒、修定最後都變成煩惱,那不叫大錯特錯!不是戒律錯,是你用心錯了。你持戒也沒錯,你持戒那個心錯了,自私自利、貢高我慢、損人利己這個念頭沒放下。
所以學佛,我們一定要記住,經教一天都不能離開,離開經教你保不住自己,你肯定被環境影響,肯定被環境俘虜。因為今天的環境太複雜,誘惑的力量太強大,名聞利養的誘惑,財色名利的誘惑,你能夠抵得住嗎?除了天天聽經,天天讀經,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沒第二個辦法。閉關不行,住山也不行,還是會胡思亂想。尤其現在,再高的山還能收看電視,電視是第一號的污染。所以,依止善知識,不離開善知識,這是最聰明的選擇,善知識就是經典,展開經卷如對佛菩薩。我們今天展開《無量壽經》,面對著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面對著諸大菩薩、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天天跟這些人在一起,就錯不了。一天不聽經,一天不讀經,就跟他們沒見面。三天、五天不見面,心就變了,就會動搖,你說多可怕!所以經典跟阿彌陀佛佛號是我們的護身符,決定不能離開。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1集)--淨空法師2011/2/24

真誠恭敬心是學習成就的保證--淨空法師



我對於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對他老人家這幾句話感觸特別深。在教學當中,老師苦口婆心的在那裡講,學生有沒有得利益,就看他有幾分誠敬心。他對於經教,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沒有誠敬,對老師沒有誠敬,就是對自己沒有誠敬,那什麼都得不到,佛菩薩來教誨都沒用處。他自己真有誠敬心,老師不如他,老師講經他聽了會開悟、會證果。老師沒有證果,老師也沒有開悟,老師照著經文念、照著註解講,他聽開悟了,他聽懂了。所以古人有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就是說老師並不是很高明,這個學生跟他學,超過老師了。什麼原因?就是那真誠恭敬心超過老師,學生的成就也就超過老師。雖然超過老師,他有德行,老師雖然不如他,他永久尊重老師,為什麼?做給別人看,這就是德。輕慢老師那個罪業很重,因為你做,別人效法你,師道不就毀在你身上?老師再不好,他曾經教過我,我永遠感他的恩,永遠紀念他,做出尊師重道的好樣子。這就是你真正在提倡孝道、提倡師道,真正做出一切大眾的好榜樣。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1集)--淨空法師2011/2/24

學佛要從守戒律入手--淨空法師



「若人稍聞平等之意,便謬斥持戒為著相,誹謗戒律」,這是什麼?這是淺薄之人做出這樣的批評。我們過去也是這一類人,初學佛的時候,對戒律輕視,還編出一套言論,好像是很有道理,批評它。我年輕時候想到,持戒這些事情是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那種生活的習慣,印度人他們的生活規範。我們是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禮儀,中國人有中國人生活的一套規範。而且這些生活規範隨著時代不同,常常在改變,我們不應該遵守。我年輕的時候,經論應當學習,它裡頭有很好的理論,令人佩服;戒律是行為,古今不一樣,中外不相同,我們學這個幹嘛?你看我那個時候就有這些議論,還覺得自己很有道理,沒有覺得自己有過失。
所以章嘉大師教我,那是真實智慧,善巧方便,他了解我,用這麼一個巧妙的方法。每次送我離開,送我出門,在門口告訴我「戒律很重要」,你看就這一句話。我們一個星期見一次面,一個星期聽一次,三年,聽了幾十次,印象深刻。老人家示現圓寂了,他要不圓寂,我永遠不會反省。三年圓寂,我就想,三年,我跟他三年,他教我什麼?第一個印象就是「戒律很重要」,馬上就想到這一句。為什麼他要說這一句?明明知道我討厭戒律,為什麼反反覆覆說這一句?一定有道理。再深入的研究,這是出世法,我們過去所想像的是世間法,世間法有興有革,隨著時代來修改,出世間法不能修改,修改就出不了世間。這是我第一個,最初的一個悟處,對於戒律不敢輕視了。但是裡面的道理還是不懂,隨著經教的契入,二十多年以後,真的才明白過來了。所以才關於戒律這些的典籍,我就蒐集了一些,跟今天社會一對照,恍然大悟,戒律是真重要。發現到佛教之衰原因在哪裡?原因是我們大家輕視了戒律,沒人說,沒有示範。也許有人做,都在深山裡,我們接觸不到,沒看到。但是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基礎,學佛不從這裡入手,決定不能成就。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1集)--淨空法師2011/2/24

不見己是,不道人非--淨空法師



不見己是,也不道人非,實在說,不見己是,不見人過。你為什麼會批評別人?你看到人過失。佛菩薩沒有看到人過失,人沒有過失,你找他的過失找不到,剎那生滅,哪來的過失?所以,經上有兩句話,「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沒有分別;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從本性上看,「人之初,性本善」,怎麼不是好人?他的不好是後天被染污,學壞了。學壞了那個壞是真的?不是真的,那個壞你要去覓它,也是了不可得,只不過是一些不善的念頭累積連續的一種幻相,不可得!今天這個問題到底發在什麼地方?發在你把這些假相都當真,順自己意思的,貪戀,想控制、想佔有;不合自己意思,想把他趕走,想把他開除,問題就出在這裡。
禍害的根源是分別、是執著,分別執著當了家,可麻煩了。佛菩薩這些東西沒有了,妄想分別執著他統統離開了,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看這個世界,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他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處理一切事是智慧,不是情識。轉識成智就是轉情識成智慧,智慧當家就是真心當家,天下太平,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這兩句話是我們現前應當要學習的,「不見己是,不道人非」,自己做再多的好事,該做的,為什麼?本善!一切不善是不該做的,不該做的你也做了,也不怪你,為什麼?迷了,迷了就是這個樣子。悟了就是佛菩薩,就是一真法界,迷了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三途,法爾如是。「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賢行。如是知見,方契中道」,這是菩薩行。菩薩持戒、菩薩修行,為什麼說不見己是?我還沒有圓滿,我功夫上還欠一大截,我的是處在哪裡?沒是處。真的功德修圓滿了,證到妙覺位,佛佛道同。哪有一個自以為是的佛陀?沒有。沒有一個自以為是的菩薩,也沒有一個自以為是的須陀洹,你看《金剛經》就明白了,那是如來藉他勉勵大家說的話,不是須陀洹自以為是。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1集)--淨空法師2011/2/24

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與我們是一體--淨空法師



所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跟自己是什麼關係?倫理是講關係,什麼關係?一體。這個關係多親,再沒有比這個親,比父子有親還要親,父子有親不是一體,萬法跟自己是一體。什麼人認識一體?諸佛如來與法身菩薩他認識了,他證得了。他契入一體的境界,肯定是一體,承認是一體,所以行一體之行,那跟凡夫迷失了自性是不一樣。迷失自性,胡作妄為,他沒有智慧,他完全順從煩惱。煩惱是什麼?喜怒哀樂,他順從這個,造作一切業,不離輪迴。所以「一切平等,悉無取捨」,沒有取、沒有捨,完全隨緣,隨緣裡頭沒有取捨這叫妙用。「更無愛憎」,這是七情五欲化解了,沒有了,愛是貪戀,憎是瞋恚,沒有了。對善人、善行讚歎,沒有貪戀;對惡人、作惡,恭敬沒有讚歎,沒有瞋恚,即使對我有嚴重的傷害也沒有怨恨,為什麼?不可得。常常記住,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1集)--淨空法師2011/2/24

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皆要捨棄--淨空法師



「前引《圓覺》,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這是《圓覺經》上講的,這個意思很深,前面也說過。正如《中觀論》上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世間法、十法界依正莊嚴皆是因緣生法。諸佛如來應化在這個世間,眾生有感是因,佛菩薩來應是果,還是因緣關係。所以佛法因緣生,換句話說,佛法到底有沒有?沒有,因為有世間法才有佛法,對立而生的,世間法沒有了,佛法也沒有了。所以佛教導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就教我們二邊都要捨。世間法捨掉了,你心裡還留個佛法,錯了,自性清淨心中一法不立。沒有法,哪來的佛法?你有過失,佛用個方法把你糾正過來,那叫佛法。你沒有過失,佛法就沒有了。所以要曉得,淫怒痴是世間法,戒定慧是出世間法,統是因緣生法。你真正了解了,二邊不住,那就是梵行。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這個社會,無論什麼境界,順境逆境,細細去體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因為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逆境順境、善緣惡緣統統具足。你看善財怎麼應付,那就是智慧的應付,中道的智行,二邊不離、二邊不即,不即不離,行菩薩道。佛法與世法確實就像《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這一切法包括佛法、包括世間法,全包了,「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1集)--淨空法師2011/2/24

聖賢教育身教為先--淨空法師



「不失律儀,軌範人天」這就是威儀有則,自己真做出來。目的是什麼?給社會一般大眾做榜樣,做給大家看看。「令眾欽仰歸止」,歸是皈依,到你這裡來學習,向你學習,來受教化。你看,先是身教,你沒做出來,在今天的社會人家不相信。你說的是一套,你會說,他也會說,說的人可多了,做的人沒有。古聖先賢、諸佛菩薩都不是先用言說,先用行動,所以講演說,先表演,做出來給你看,然後你來問,再給你說,你不來問,不給你說。這個裡頭有道理,他不來問,你給他說,未必相信,說不定還對你加以侮辱,還指責你。他要來問、來請教,他有學習的心,這個時候應該告訴他。一定是先做到。如果我們四眾同學,在這個小地方,真正能夠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做到,不得了!這個小城的市民會被感化,無論你們走到任何地方,都有人來親近你,向你請教。他對你尊重,為什麼?別人做不到,你能做到,就這個道理。他仰慕你,他佩服你,他想跟你學。「慕我戒德,學我戒行」,持戒所表現的德相感動人,他就來向你學戒行。有了戒德莊嚴,再進一步,修定修慧,定慧能自度,定慧能度他,這就是戒定慧三學,三無漏學。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1集)--淨空法師2011/2/24

人類缺失倫理教育,與禽獸無異--淨空法師



中國傳統文化裡面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聖賢根本的戒律,必須要遵守的。我們在最早的《尚書》裡面看到的,堯王,告訴大家,人物質生活滿足了,豐衣足食,居住、工作、遊樂的環境都具備了,如果要沒有教育,人跟禽獸有什麼分別?教什麼?就是教倫常道德。禽獸沒有倫常道德的教育,人跟禽獸不同,就是受過倫常道德教育。今天人倫常道德教育沒了,人的行為有時候不如禽獸。我住在這邊的鄉下,前幾年,有一隻小鳥死在院子裡,悟謙師把牠埋起來,也就埋在院子裡。看到另外一隻鳥,可能是牠的配偶,就在埋葬的地方,牠就在那裡轉,走得很慢,在那裡繞圈子,三天。我們感動流眼淚,這隻鳥有仁有義,現在人不如牠,我們對牠尊敬。真難,三天三夜在那裡繞圈子,人走近牠也不飛。這小鳥牠怎麼會懂得倫理道德?我們學佛的人明白,過去是讀書人,長時期受過倫理道德的薰習,阿賴耶識裡頭有種子,雖然投胎淪落到畜生道,還有這個表現。為什麼現在人沒有了?人被名利沖昏了頭,爭名逐利,把本性本善完全相違背,這是今天社會的悲哀。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1集)--淨空法師2011/2/24

紮根教育疏忽是當今大眾不善的原因--淨空法師



「二者,莊嚴義。以持戒德,而自莊嚴。不失律儀,軌範人天,令眾欽仰歸止,來受教化。慕我戒德,學我戒行,進修定慧,而度彼岸。」這是把戒律比喻為鎧甲第二個意思,第二個是莊嚴的意思,前面一個是護持的意思。護持對自己,在這個三界火宅裡面自行化他,怎樣保護自己。莊嚴,這個意思是感化眾生的意思。現在這個社會,感化非常不容易,因為整個社會倫常道德喪失了。我們細心去觀察、去體會,父子有親在今天社會上沒有了,除了在很短暫的時間你能看到,看到一點天性,真的是自然現象。小孩,現在的小孩,六、七歲就不聽話了,父母就很難教他,這是什麼原因?紮根教育疏忽了。我們中國古人所謂「教兒嬰孩,教婦初來」,教兒女要在他嬰孩的時候。嬰孩就是剛剛出生,就要開始教,這是嬰孩,因為他還沒有污染,他保持了他的天性,本善的天性。所有一切不善都是染污,出生的時候沒有染污,這個時候如果疏忽了,被染上不善,再改過來非常艱難。
為什麼現在許許多多同修來看我的時候,告訴我,兒女不好教,有很多在學校擔任老師的,也來告訴我,學生不好教?這兩句話五十年前沒聽說過,沒人講這種話。五十年後的今天,這種話已經非常普遍了,每個家庭都有這痛苦的經驗。什麼原因?就是剛才所說的,父子有親,到小孩十幾歲的時候看不到了,沒有了。夫婦有別沒有了,現在的夫婦結婚、離婚已經是像兒戲一樣,太隨便了。君臣有義沒有了,現在上下的關係是利,道義沒有了。長幼有序沒有了,朋友有信也沒有了。這是什麼社會?五倫,仁義禮智信全沒有了,禮義廉恥沒有了,孝悌忠信沒有了,仁愛和平沒有了,這是什麼世界?這樣的世界,即使是大聖大賢、諸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教化眾生,不是真正再來人,已經證得阿惟越致的菩薩,行,他在這個三界火宅,三毒烈焰當中不會受感染;沒有這樣的功力,即使你小時候受到根本教育,父母教得很好也不管用。從家庭走到社會就學壞了,社會是個大染缸。
所以今天,一般人不仁不義、無禮無恥,都不可以責怪他們。他們所造一切不善並不知道,他不知道那是不善,他認為那是正常的。我們今天要學佛、要持戒,要守這些規矩,他們把我們看成異類,把我們看成反常,你說這個教化多難。這種環境當中,依教奉行,以德去感人而不退轉的,還堅持自己的,我想都是阿惟越致菩薩。我想一般證得阿羅漢的人都不行,在今天這個環境裡他都會退轉。古人講的見利忘義,那是一種比喻,現在到處都是,是社會普遍的現象,唯利是圖,不顧及後果。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能不退心嗎?似乎是一樁不可能的事情。那就是真正懂得因果,知道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能保住自己不退心,繼續認真學習。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301集)--淨空法師2011/2/24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佛教故事--依法為師




佛陀成道後,一日在優樓頻螺聚落的尼連河岸邊菩提樹下靜坐,心中思惟著:「一個沒有恭敬心的人,自然無法恭敬、孝順師長,不願聽從教誨,所作所為無所忌憚,放縱私欲,任意而行,便失去受益、提升自己的機會,將為種種煩惱、苦難所纏縛逼迫。相反地,若人能以恭敬謹慎之心,孝順、侍奉師長,無有違逆,自身則能有所受益,常常處在安詳、喜樂的境界中。」

接著,佛陀進一步思惟:「世間若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優於我者,無論他是天人、人、魔、梵天、沙門或婆羅門,我都應該向他請益、學習,恭敬供養。」於是佛陀仔細地觀察諸世間,卻發現沒有任何人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能夠超越已覺行圓滿的自己。於是,佛陀心想:「我應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我所證悟的真理,因為過去諸佛皆是如此奉行,未來諸佛亦將如此遵行,所以我應效法過去、未來諸佛,親近、依止、供養、恭敬正法。」

此時,大梵天王知道佛陀綜觀世間之領悟,明瞭三世諸佛都是依法而住,自己也應跟隨三世諸佛之行,依法而住。於是天王來到佛陀的面前,恭敬地對佛說:「世尊,誠如您所開示,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都是真正覺悟真理的聖者,能夠破除一切煩憂熱惱,一切皆依法為師,所以時時親近、依止正法,就是三世諸佛所說的共法。我應要尊重佛陀的教法,時時憶念佛陀的教導,尊重供養無上法。」梵王深深地讚歎、禮敬佛陀後才離去。 
典故摘自《別譯阿含經‧卷五》

省思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時時以恭敬心觀察生活周遭,自能處處有師,見賢思齊,無量的福德與智慧,便在真誠的反省、學習中增長。佛陀的身教即啟示著我們,無論何時都不要志得意滿、得少為足,而是要恭敬、供養諸善知識,依止正法,如法修行。
圖文來源:中台世界

佛教故事--戒香




仙人山中,微風徐徐,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草香味。在樹下靜坐的阿難尊者,思惟佛陀說過的道理:「世界上所有的香味,都比不上植物的根、莖、花這三種自然的香味。但是,這些香味並不是時時、處處都能聞得到──順風的時候,可以聞到;逆風時,就聞不到這些香味。」心生疑惑的阿難尊者,決定前往請示佛陀。
到了王舍城,阿難尊者至誠頂禮佛陀後,合掌恭敬地說:「世尊,我在山林間靜坐思惟,您說過諸香中,植物自然的根、莖、花香是最香的,但是這些香味只有順著風向才能聞到,有沒有哪一種香,不論逆風、順風都能聞到呢?」

佛陀回答:「的確,世上有一種好香,是不為風向所影響,不論逆風、順風,不論在城鎮或鄉村、是男或女都能聞得到,這是什麼香呢?只要有人能夠持守不殺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語及不飲酒五條戒,就會獲得天人、證得天眼者的歡喜讚歎。不論城鄉男女,只要能受持五戒,這個地方就有戒香。這種戒香不為風向所影響,不論順風、逆風都能聞到。」接著,佛陀為在場大眾說了一首偈子:

 「若栴檀沈水,根莖及花葉,此香順風聞,逆風無聞者。
  持戒香丈夫,芳馨遍世界,名聞滿十方,逆順悉聞之。
  栴檀及沈水,優鉢羅拔師,如此香微劣,不如持戒香。
  如是種種香,所聞處不遠,戒香聞十方,殊勝諸天香。
  如此清淨戒,不放逸為本,安住無漏法,正智得解脫。
  眾魔雖欲求,莫知其方所,是名安隱道。
  此道最清淨,永離於諸向,捨棄於眾趣。」

所有的比丘聽了佛陀的開示,皆歡喜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一》

省思
世間上有形的香味,不論是昂貴的香水或是珍貴的香花,再怎麼香,香味總是有限;再怎麼香,也不能讓我們從煩惱中解脫。

佛法以戒為根本,戒又稱為別解脫──每持一條戒,就能得一解脫,煩惱就能一分一分地斷除。持戒能增長善法,遠離墮落因緣,當我們能嚴持淨戒,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所散發出的戒香,才能長久芬芳。
圖文來源:中台世界

佛教故事--忍惡無瞋現大威德力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舍利弗和目連兩位尊者住在耆闍崛山中。有一天,優波伽吒鬼看到舍利弗尊者剛剃完鬚髮,就跟伽吒鬼說:「我要去打那位沙門的頭。」伽吒鬼馬上說:「你千萬不要這麼說,這位沙門具有大德大力,這樣做將受無量苦。」伽吒鬼勸說了三回,優波伽吒鬼完全不聽伽吒鬼的勸告,真的出手打了舍利弗尊者的頭,打完後還戲笑地向伽吒鬼說:「伽吒,來燒我啊!來煮我啊!」連續說了幾次後馬上陷入地底,墮到阿鼻地獄。

這時,目連尊者聽到舍利弗尊者被鬼打了頭,立即趕到舍利弗尊者的住所,關心地詢問:「被打的苦痛能忍得了嗎?」舍利弗回答:「雖然會痛,但我還能堪忍,不至於有多大的痛苦。」目連尊者聽到舍利弗尊者如此回答,非常驚訝地說:「舍利弗尊者您真是一位大威德、大雄力之人,這個優波伽吒鬼非常厲害,如果他用手去打須彌山,可以將此山碎如糟糠,您今日被打,怎可能不痛苦難忍呢?」舍利弗尊者還是告訴目連尊者說:「我真的沒有感到什麼大苦痛!」

就在此時,佛陀以天耳通聽到他們兩人的對話,對大眾說了一偈:「其心如剛石,堅住不傾動,染著心已離,瞋者不反報,若如此修心,何有苦痛憂?」表示舍利弗尊者的心有如金剛喩定般,時時堅住正念、如如不動,人家對他瞋怒,他都沒有報復之心。一個人若能如此修行,善修這念心,有什麼苦痛之憂呢?所有的比丘聽完開示後都法喜充滿,並依此奉行。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五十》

省思
《四十二章經》云:「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會面臨逆境,當有人惡意來侵害時,千萬不要與之相應,當下要忍耐下來。起惡害人之人,自然會有其果報;能行忍且不把苦痛當作苦受來看的人,必是有德行的人,不但能成就修行,亦能從中得大福報。佛說:「忍者無惡,必為人尊。」我們應謹記在心,依此處世、修行,如此必能離苦得樂,趨吉避凶。 
圖文來源:中台世界

佛教故事--佛看顧病比丘




一日,佛陀在羅閲城迦蘭陀竹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共聚一處。這時,在羅閱城中有一位比丘身染重病,連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也沒有其他比丘前往探視。病比丘晝夜稱念佛的名號,心裡想著:「為什麼世尊沒有來關心我呢?」
這時,佛陀以天耳聽到這位比丘的心聲,便集合所有比丘前往探訪。這時,病比丘遠遠看到佛陀到來,想起身卻全身無力,佛陀見此,趕緊到病比丘前,告訴他說:「慢著,慢著,不用站起來,我自己有坐具可以坐。」此時,毗沙門天王知道佛陀的心意,便從他方世界來到佛前,向佛頂禮後側立一旁;忉利天的天主釋提桓因及大梵天王、四大天王也各各來到佛前,頂禮後都站到一旁。佛陀告訴病比丘說:「現在你的痛苦有沒有減少一些呢?」病比丘回答:「弟子的病痛一直增加,沒有減少。」佛陀再問:「有誰來探病嗎?」病比丘回答:「從生病到現在,沒有一個人來探病。」佛陀又問:「你沒有生病的時候,有去探望生病的人嗎?」比丘慚愧地回答:「我不曾去探望過一個病人。」
佛陀告訴病比丘:「現在你不用感到恐懼,我會親自照顧你。就像我在天上人間,亦會去探視一切病人。無人照護者,就去幫忙照護;若是失明者,就充其眼睛,以此救護一切病人。」接著,佛陀為病比丘清除不淨,並且幫忙敷好坐具。毗沙門天王及釋提桓因見狀,趕緊跟佛說:「佛陀,讓我們來照顧病比丘,您不用親自做。」佛陀告訴諸天:「沒關係,過去我未成道時修菩薩行,曾為了一隻鴿子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更何況今日我已成佛,怎可不管這位病比丘呢?」由於釋提桓因及毗沙門天王也不曾來探視病比丘,所以都默然無言。

隨後,佛陀拿起掃把清掃污泥,然後敷設坐具,準備盥洗衣物,並扶病比丘坐下來,用淨水為他沐浴。之後,再扶病比丘坐到床上,親自餵病比丘吃飯。待病比丘用餐完,佛陀告訴他:「你應當捨三世之病。要知道身而為人,在胎中就是苦厄的開始,因為有生就有老,老了以後,身體就會漸漸衰竭。病苦現前,人們四大不調,坐臥呻吟。而人生在世,難逃一死,死了之後神識離開色身,隨其業力投生善惡道中。如果造惡多者,就會墮入地獄,如刀山、劍樹、火車、爐炭、吞飲融銅等地獄;或投生畜生道中,為人所驅使,受無量苦;或經不可稱計無數劫後投生餓鬼道中,身長數十由旬,喉嚨像針一樣細,再以融銅灌至口中;經過無數劫後,即使得作人身,還是會受人鞭打;既便無數劫中得生天上,仍是會經無數恩愛別離,欲望始終無窮無盡。只有修行成道,才可以出離苦海。」
佛陀又告訴病比丘:「如來出現於世甚為難值,而人身難得、善知識亦難遇,你現在可以聽聞正法、六根完具,實為難得因緣,如果不知道要精進,將來必定後悔莫及。」比丘專注聆聽佛陀的開示,即證羅漢果,漏盡煩惱。佛陀問病比丘:「你已解除病苦的根源了嗎?」病比丘回答:「我今蒙如來神力所加持,已解除生死大患,未來亦當學習世尊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救護無量無邊眾生,令其身、口、意三業清淨。」
佛陀回到迦蘭陀竹園,並請阿難尊者集眾,讓比丘們到普會講堂集合。佛陀問在座比丘:「你們捨俗出家學道,應當堅固信心,修持梵行,捨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煩惱,並脫離十二因緣之輪迴。」比丘們眾皆信受奉行。接著,佛陀告訴諸比丘:「你們既已出家,同一師學,從今以後,應當互相關心,若有病比丘無有弟子,要派人前往探視。探視病人的功德如同見佛。」這時世尊便說一首偈子:
  「設有供養我,及過去諸佛,
   施我之福德,瞻病而無異。」
比丘們聽完佛陀的開示,皆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四十》

省思
《梵網經》云:「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人於病苦之時,容易心生憂怖,最需關懷與照顧。若能適時探護,安定病人身心,進一步爲其說法,了知因緣果報之理,必能從病苦之中得到安慰,從心解脫,可謂自利利他之菩薩行。
圖文來源:中台世界


佛教故事--佛以慈心攝婆羅門




佛陀時代,毘舍離國有一婆羅門執著邪見且貢高我慢,連舍利弗、目犍連尊者到他家以無數方便化導,都無法令其捨棄邪見。
婆羅門家非常富有,卻沒有子嗣,所以非常擔心一旦死去,這些財寶將盡數充官。於是,婆羅門供奉諸神,希望能求得子嗣,由於婆羅門的誠心所感,三個月後,妻子便懷孕了。足月後,婆羅門婦生下一名相貌端正莊嚴的男嬰,不僅是父母,乃至整個宗族都對他非常疼愛。
就在男孩十二歲的時候,有天和同伴們出外郊遊,路上遇到一隻醉象。醉象瘋狂的四處踐踏,竟將小男孩踩死了。婆羅門夫婦聽聞噩耗,痛哭失聲,仆倒在地,塵土沾身,發狂似地自拔頭髮,然後喃喃地說:「我的命好苦啊!為什麼要讓我失去唯一的孩子呢?」於是,夫婦前往兒子喪命的地方,痛徹心扉地抱著兒子,痛哭到昏倒,甦醒後又哭泣,最後發狂似地赤裸著身體四處奔走。
佛陀知道婆羅門夫婦得度的因緣到了,於是變化成他們的愛兒,來到他們面前。夫婦倆突然看到自己的兒子,歡喜異常,毫不猶豫地衝上前去擁抱,狂亂的心瞬間止息。這時佛陀便為他們說法,婆羅門夫婦亦因聽聞佛法而充滿法喜,於是捨棄邪見,發無上道心。 
典故摘自《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五》

省思
佛陀悲智雙運,不外令眾生除疑執、捨邪見,入覺海、證菩提,這是佛化導眾生的本懷,也是佛弟子的義務與責任。如此落實,依教奉行,必能於利他中完成自利,通往光明、解脫的遠景。
圖文來源:中台世界

佛教故事--行直影端 為人所重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有一次,阿修羅王因為生病而面容憔悴、精神萎靡,釋提桓因知道後即前往探視。阿修羅王告訴釋提桓因:「希望你能讓我的病趕快好起來,身體回復像過去一樣健康。」釋提桓因則說:「如果你能教我阿修羅幻術,我就讓你像從前一樣健康、快樂。」阿修羅王聽了便說:「等我問過其他阿修羅後,如果可行,我一定教你。」
阿修羅王回去後,即問其他阿修羅們的意見。當時有一位專門以諂媚虛偽的幻術誑惑世人的阿修羅,告訴阿修羅王:「釋提桓因從過去久遠以來,內心正直、行為端正,常修善法,從不虛偽誑妄他人。您可以跟他說:『如果修了阿修羅諂媚虛偽的幻術,則會墮入盧樓地獄中。』釋提桓因必定會放棄學幻不好的想法,並祝願大王您早日康復。」阿修羅王聽了之後,即約釋提桓因前來,並依此阿修羅建議,以偈語告之:
  「身心清淨帝釋天,若知幻術墮泥犁,
   於那盧留地獄中,直待一劫被燒煮。」
當時釋提桓因一聽偈語即說:「請阿修羅王不要再說了,我已不想學此幻術,並且真心祝願阿修羅王您的病能很快復元,身心安穩無憂。」
佛陀告訴比丘們:「釋提桓因雖處天道,尚且能做到不虛偽諂媚,常以真實無妄之心待人處事;大眾皆已剃除鬚髮,出家修行,難道還做不到遠離虛偽諂媚,行事常保樸質正直?若能以真誠無妄之心待人接物,則能與佛法相應。」佛陀開示結束後,比丘們皆法喜充滿,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三》

省思
《佛遺教經》云:「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真誠無妄的言行,必能獲得眾人的信任。若以諂媚阿諛之心奉承別人,或許一時能博取對方的歡心,然而時日一久,知其虛偽不實,則不會再受尊重與信任。故當謹言慎行,以真誠之心待人接物,必為人所敬重。
圖文來源:中台世界

佛教故事--如是大福田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一天,波斯匿王前往精舍請示佛陀:「世尊,應當布捨給何種人呢?」佛陀回答:「隨大王所願來布施。」波斯匿王又問:「那應該布施何處,才能得到殊勝的果報呢?」
佛陀告訴大王:「您第一個問題是問:『要布施給何種人?』又問:『應布施何處,可以獲得殊勝的果報?』這兩個問題不是互相牴觸嗎?換我來問大王,請大王回答我。大王!譬如國家面臨戰爭,集合所有的戰士,當中有一位從東方來的婆羅門之子,年少而幼稚,長相端正卻柔弱,膚白髮黑,沒有習過武藝,也沒學過戰術,心中懷著恐懼且怯弱,不能保護自己,尤其敵人在前時,還不忍心攻擊對方,大王覺得這樣的戰士可以封賞他嗎?」大王回答:「當然不會封賞他。」

佛陀聽到大王的回答後,又繼續問說:「如果有剎利(王種)的童子從南方來,鞞舍(商賈之族)的童子從西方來,首陀羅(奴隸)的童子從北方來,和東方的婆羅門之子一樣都沒有技術,大王會封賞他們嗎?」大王回答:「當然都不會封賞。」佛陀又繼續問:「如果這個國家集合士兵,準備開戰,這時有一位婆羅門童子從東方來,年紀輕且相貌端正,膚白髮黑,學習種種武藝,精通各種戰術,勇健無畏,縱使面臨苦戰,依舊不退卻;且能夠冷靜應對,運用武器殺敵,破除對方戰術,打敗敵人。這樣的戰士,大王您會重賞他嗎?」大王肯定地回答:「當然,世尊!」
佛陀接著再問:「那如果剎利的童子從南方來,鞞舍的童子從西方來,首陀羅的童子從北方來,皆年少端正,擅長各種武藝和戰術,且都勇健威猛,即使面臨苦戰都不退卻,就如同東方的婆羅門之子。對於這些戰士,大王會封賞嗎?」大王回答:「能有這樣的戰士為國付出,當然是重賞!」

佛陀開示說:「大王!這些沙門、婆羅門就是在遠離五支、成就五支的當中,建立自己的功德福報,能夠供養這些沙門、婆羅門,便能獲得殊勝的果報。所謂捨離五支,即是斷除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什麼是成就五身?即是指阿羅漢成就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身。大王!我們若能去供養這些捨離此五種煩惱、成就五身,建立此功德福報的人,便能獲得殊勝的果報。」於是佛陀說了一首偈語:
  「運戈猛戰鬪,堪能勇士夫,
   為其戰鬪故,隨功重加賞。
   不賞名族胄,怯劣無勇者,
   忍辱修賢良,見諦建福田。
   賢聖律儀備,成就深妙智,
   族胄雖卑微,堪為施福田。
   衣食錢財寶,床臥等眾具,
   悉應以敬施,為持淨戒故。
   人表林野際,穿井給行人,
   溪澗施橋梁,逈路造房舍。
   戒德多聞眾,行路得止息,
   譬如重雲起,雷電聲振耀。
   普雨於壤土,百卉悉扶踈,
   禽獸皆歡喜,田夫並欣樂。
   如是淨信心,聞慧捨慳垢,
   錢財豐飲食,常施良福田。
   高唱增歡愛,如雷雨良田,
   功德注流澤,霑洽施主心。
   財富名稱流,及涅槃大果。」
波斯匿王聽完佛陀的開示,法喜充滿,頂禮佛陀後離去。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四十二》
省思
修行路上,克服習氣之不易,就如同一人與萬人戰。但唯有聽聞正法,轉化自心中的貪、瞋、癡、慢、疑,堅持身體力行佛陀的教誨,方能達真正安樂之境地。
圖文來源:中台世界

佛教故事--瓜熟徹蒂甜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農夫耕種有三種需要隨著時節來進行的工作,哪三種呢?就是耕田、溉灌及播種。農夫在耕田、溉灌及播種後,並不會希望:『我今日或明天、後天就要讓它成長,就要讓它結果,就要讓它成熟。』雖然農夫不會這麼想,但是種子已然入土,自然會隨著時節因緣長大成熟,並且結果。」
「其實,比丘們也有三種需要隨時修習的善學,即善戒學、善意學、善慧學;但修習後,並不會認為:『今天或是明天、後天,我就要不起煩惱,心得解脫。』但因為自心隨時在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待時節因緣成熟,自然就能不起煩惱,心得解脫。」
「又譬如母雞孵蛋,經過十餘天,隨時保護、照顧著。但母雞也不會這麼想:『我今天、明天或後天就要用口啄孵出或用爪刮蛋,使小雞趕快出生。』母雞會仔細地照顧、愛護蛋,小雞自然能平安地孵出。所以,比丘善學三學,時節因緣成熟,自然能不起煩惱,心得解脫。」比丘們聞佛所說,個個心開意解,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二十九》

省思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修行要在因上努力,而非果上強求。只要身口意三業符合正因,精勤不懈地用功,必有明心見性、水到渠成之日。
圖文來源:中台世界

佛教故事--正念應供




過去佛陀在婆羅園弘法時,一天,著衣持缽入婆羅村乞食。魔王波旬心想:「現在佛陀欲入村乞食,我要想辦法使人們不要供養他食物。」於是便奔走各地,告訴人們不要布施食物給佛陀。結果,佛陀到婆羅村後,村民們都不跟他說話,也沒有人供養他,佛陀只好離開村子。
這時,魔王波旬故意來到婆羅園,問佛陀說:「沙門,你竟然沒有化緣到食物?」佛陀回答:「這是魔王你的惡行,使我化緣不到食物,但不久之後你就會受其果報。在賢劫時,有位拘樓孫如來出現於世,那時他也依此村落居住,化導四十萬大眾。那時,也有魔王曾這樣想:『我要命令婆羅村的人民,不可以供養那位沙門食物。』所以比丘們到村裡托缽,都沒有化緣到食物,只好離開婆羅村。」

「後來,拘樓孫如來為諸比丘開示微妙之法:『你們仔細觀察,其實飲食可分為九種,其中四種為世間食,五種為出世間食。世間食是哪四種呢?一者段食,即普通物質的食糧;二者觸食,即感官與外境的接觸;三者思食,即知覺;四者識食,即思想或意志,這就是世間四食。出世間食是哪五種呢?一者禪悅食,修聖道之人因得禪定而生心身喜悅,以長養慧命者。二者願食,即修聖道之人以誓願持身,以長養一切之善根者。三者念食,即修聖道之人常持正念,長養一切之善根者。四者八解脫食,即修聖道之人解脫惑業之繫縛,於法得自在,以長養一切菩薩善根者。五者法喜食,即修聖道之人愛樂妙法,必生喜悅,以長養慧命者。這就是五種出世間食。所以比丘們,你們應以出世間食為主,專心捨去四種世間食,才能成辦五種出世間食,你們應當如此學習。』比丘們受到佛陀的教導,皆節身自制,成辦五種出世間食,因此魔王波旬的計劃就失敗了。」
「魔王波旬心想:既然這個計畫失敗,我要改在眼、耳、鼻、口、身、意上去誘惑他們,要叫村裡的百姓供養這群比丘,並且過其所需,使他們貪著利養不願捨離,從眼、耳、鼻、舌、身、意之供養中墮落。隔天一早,佛陀又帶領比丘們入村托缽,結果村民們皆爭相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物,使其不虞匱乏。此時,佛陀教誡比丘們說:『貪著利養者,必墮惡道,無法與無為法相應,你們當捨此貪著利養之念。若有比丘貪著利養,則無法成就五分法身且不具足戒德。』」
最後,佛陀教誡比丘們,未有利養之惡念者,當令不生;已生利養之惡念者,當疾滅除,你們應當如此學習、警惕。此時,魔王波旬即消失匿跡,諸大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一》

省思
貪心能壞種種善法。世間人為貪求想得到的東西,不擇手段,乃至最後身敗名裂。故佛法中教人以布施為樂,身心清淨無礙方能得自在。
圖文來源:中台世界

佛教故事--布施離賊害




過去,佛陀曾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有一天,一位年邁的婆羅門來到精舍,向佛問訊後即坐於一旁,向佛請法:「佛啊!我已年邁老朽,過去做了很多惡事,既沒修福,也沒行善,又沒修持能遠離恐懼的法門。慈悲的佛陀!請為我說法,讓我命終之時可以被救護,就像有一間屋舍可以讓我有所依怙。」
佛陀告訴婆羅門:「老、病、死如火般熾盛,要遠離其害,就要在身口意上勤修善法。過去你未能修持身口意三業,今日若能改往修來,這些善法資糧就是你臨命終時救度你的船、讓你避難的屋宅。」
佛又說:「就好像屋舍著火,此時應該趕快將財寶搬出屋外,放置在無火的地方。為了免離生、老、病、死之火,應該勤修布施,救度貧窮。世間的金銀財寶,無能免於國王、盜賊、水、火等侵害,臨命終時亦不能隨身。若能力行布施,則其功德將永隨己身,堅牢穩固,國王、盜賊、水災、火災都無法侵損剝奪。假若慳吝貪心而不布施,則如昏昧不覺者;而能布施救濟貧窮者,才是真正覺悟者。」佛說法畢,比丘眾皆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五》

省思
《佛遺教經》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世間人若遇急難之事,只要能消災免難,多少錢財都願捨得;但若人勸其勤修善法,以為將來福德資糧,往往因慳吝而不布施。殊不知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菩薩萬行中,布施為六度之首,佛弟子當積極植福、培福,如乘船渡海,飲食俱備,方能橫越生死苦海。
圖文來源:中台世界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念佛感應事蹟:小孩皆見 祖母乘蓮



我老婆的祖母張氏在陽春灣鎮洞心村住,己八十多歲了,2003年春忽鼻塞流血,去醫院檢查,得出結論是患了鼻癌,已到晚期,無治癒的可能。在衛生院當醫生的大舅是修行人,專修淨土法門的,遂教祖母念佛求生西方。祖母是頭腦簡單的人,又很信這個孫子,於是就每日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這樣念了一個多月,出現奇蹟了,鼻子既不流血也不塞了,還能自己自理生活,不用人侍候了。如此過了大半年,到往生前兩天,家裏很多蝴蝶在房裏盤旋。到往生之日,大舅一人為祖母念佛,念到一定的時間,看面相安詳,全身冷透,唯頂上熱,此係生西瑞相。
我老婆也有奇遇,她回家鄉送祖母時,我教她要不停地念佛。她回來告訴我,她在送殯車上見祖母顯現,祖母笑著說「我就在司機旁邊的空座上,還多謝兄妹為我念佛,我參加完火化後就去雲遊了,然後要到一個地方修行了」(並顯現一個金色的地方給我老婆看)。隔日又見過世多年的堂兄顯現,告她:「祖母已出三界,我自己還不行,你要多為我念佛,我在旁邊聽。」(老婆還問我什麼叫出三界,因她沒讀過什麼佛書,不知出三界是什麼)後侄女告大人說曾祖母坐著蓮花在天上飄。還有小孩也說見祖母坐蓮花上。(倪剛,2006520日於廣州)
資料來源: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念佛感應事蹟:心蓮病房念佛往生見聞記



陳世琦 
金為伯是一位莊稼人,因罹患肝癌的種種不適而來住院。他不但不能接受身體漸漸不再為自己所用,也會為某些小小改變而疑神疑鬼,擔心害怕死亡。
五月十四日,星期六下午,我脫下醫師袍,照例在病房餐廳一角擺攤子,教病患或者家屬完成書法作品,做所謂「書法治療」。金為伯坐著輪椅,神色緊張地找到我,一邊看著我寫毛筆字,一邊他說:「陳醫師,我想要換到另一間病房。」問金為伯為什麼?他說:「今天早上,同一間病房有兩位病患出院,看起來都是回家等時間,所以我現在心情亂糟糟,所以想要換病房。」
既然是心亂,我建議金為伯:不然來寫大字,讓心靜下來!
金為伯不置可否。我就接著問:如果要寫在扇子上,金為伯想要寫什麼字?
金為伯看著扇子,再從輪椅上看著我,緩緩地說:
「我想寫『南無阿彌陀佛』 六字。」
心蓮病房的「書法治療」是協助病人或家屬,以幾個字表達他們的一生,以書法形式來完成作品。尤其是末期病患的大作,完成以後都是傳世的作品。
「南無阿彌陀佛」 寫好了,過程中金為伯回憶只讀三年的求學生涯,透露早期台灣農村的心酸,還邊打趣:
「這枝毛筆比鋤頭還沈重!」
寫好了,金為伯心情整個開朗起來,在現場也獲得如雷掌聲。金為伯拿著扇子,推著輪椅,興高彩烈地拿到護理站,也獲得護士小姐一致的掌聲,也有人就乾脆抱著他就親下去,好像他是偶像一樣。正好禮拜天要辦浴佛,醫院大廳正熱鬧著,金為伯拿著扇子,推著輪椅,就到一樓大廳,同樣也得到英雄式的歡迎。
其實,金為伯之前的預感是對的,在往後的一個禮拜,整個身體狀況急驟變差,但金為伯不再有非常焦慮的表現,他就是常常拿著扇子看他自己寫的字,不然就是將扇子放在胸前念佛。金為嬸非常高興阿伯平靜的表現,每次醫師查房,她都要一謝再謝。一個星期後,金為伯在平靜中念佛走了。
同一作院時期,也有澄璣伯(他的兒子、媳婦是慈濟委員,自己也是公認的大好人)、米治嬸(住鹿港,念佛二十幾年的老太太,往生前自知佛祖來迎接,勸兒女要放下。)一直到最後都接受症狀控制,一直到最後都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資料來源: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念佛感應事蹟:念佛往生之見證



觀惠傳芬 
先父因糖尿病引起之併發症而纏綿病榻十個月,後因嘔吐,異物流入氣管,導至呼吸困難,緊急送醫不治,急救期間,我一直守在旁邊,醫生宣佈急救無效後,我便強忍悲痛,在其耳邊說:「爸爸!公司的事弟弟經營得很好,請您放心,人生不過是一場夢,您要一切放下,放心的走吧!阿彌陀佛的世界只有快樂沒有痛苦,您先去阿彌陀佛的世界等我們,以後我們會去和您會合,您現在和我一起念阿彌陀佛,您若看到光要跟著走,千萬不要到黑暗的地方。」說完我便一直誦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先父遺體即由急診室轉至醫院後面的「萬安葬儀社」所佈置的佛堂,弟弟本欲為先父更衣,我告知先不要動遺體,等唸佛滿八小時後再更衣。我繼續念佛,每念一字腦中便觀想其字,有時觀想阿彌陀佛的聖像,雖念數小時並不覺得時間長,其間堂妹與弟妹亦來助念。
念到後來,突見一尊從頭到腳均是金色的佛,我想大概是我觀想出來的吧!(我是閉著眼睛念佛的),便不管祂,繼續念佛,只是奇怪為何和我觀想的不一樣,因我觀想的是家中所供的佛像,其像只有衣服是金色的,而我見到的卻是全身連頭髮都是金色的,這當中亦聞到很好聞的香味,像是花香與燒香混合在一起的香味。念到八小時到時,葬儀社的黃先生請我和弟弟及弟妹將遺體推到旁邊的冰櫃室幫先父擦身更衣,掀開覆蓋在先父身上的布及往生被,只見父面如滿月而原本張開的嘴不但合上還現出微笑,更不可思議的是先父已無牙齒,若不戴假牙,嘴便扁扁皺皺的,而那時雖沒帶假牙卻像內有牙齒一般。臉色亦由原本黑青的顏色恢復成正常顏色,兩頰還現出紅潤的光澤,整個臉相看起來是那麼的莊嚴、安祥與舒適。我心生感恩與歡喜便合掌說:「爸爸往生了!阿彌陀佛!」事後葬儀社的黃先生亦說他在葬儀社四年,先父是他所見感應最深的。( 2003.6.10
資料來源:淨土宗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