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蔡禮旭老師主講 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商量的話


所以好學,從根本的意念下手,起心動念下手,這會學,從心地下手,善用心。
剛剛也跟大家講到,“學貴心悟,守舊無功”,你把聖賢的學問當知識記,記一大堆增長傲慢,自己的靈性也沒提升。要用心去感悟,心悟。諸位學長,當你聽到孔子說的,“詩書之不講,禮樂之不習,是丘之過也”,詩書、禮樂這些大道沒有人弘揚,是他老人家的罪過,當我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老人家的心境,跟我們的心相應了沒有?心悟。當湯王說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老百姓的錯都是我的錯。湯王的心,跟我們的心印在一起沒有?假如是這樣的心境,去聽每一個聖賢人的風範,去領受每一個經文,那不得了,每一個人每一天心性都有很大的提升。你一悟到了,該放下的你就放下,因為你明白了嘛,那些執著是障礙自己又傷害別人,幹嘛還留它?當下就轉心境。

我們剛剛講的,“少說命令的話”,那是自己的脾氣,那是自己的控制,“多說商量的話;命令只是接受”,人家口服心不服,造成大家都很壓抑,這怎麼是我們來當領導的目的?當領導是要利益團體,尤其我們在傳統文化的單位,是要利益廣大的人群,怎麼是來控制人、來讓每一個人都得聽我的,增長傲慢、增長習氣,不顛倒了?一體會到了,放下,不要控制、不要命令,“商量才是領導”啊!“這件事情你的看法怎麼樣?”一講出來,“想得好,我剛好沒考慮到,救我一命,我少造罪業了、少對不起人了。”這麼一講,身邊的同仁下屬覺得很受肯定、很受尊重,他的潛能都被激發出來了。

我們這樣去領會,這句話馬上就能用出來了。我們聽了這句話,聽了十遍、二十遍了,還是做不到,還是用分別執著,不是用真心去領受。什麼叫用分別執著?一聽,“我做不到,不行,人家不能配合我。”盡想這些事情。就那一句話聽一百次,還是那一句話,印不到心上來。所以這個好學,含義也很深廣。

恭摘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 2011/11/5 37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蔡禮旭老師主講 一個人有沒有德行看這「三達德」


每一個團體都希望他們的事業,能長久承傳下去。我們看同仁堂三百多年,他們都是秉持仁慈,所有賣的藥都絕不偷工減料,念念想著要讓這些病人可以痊癒。同仁堂在
Sars(非典型肺炎)期間,那時候情況非常危急,他們做的藥,在那個時期只要賣出一包,就是虧兩塊錢。國家有難了,怎麼可以賺國難財呢?所以他們那一段時間,賣出了三百萬包Sars的藥,虧了六百萬。不是那個時候是這麼做,在清朝時候,面對國家危難的時候,同仁堂都是這麼做,所以它能三百多年,也是「仁」。而三百多年這樣傳下來,每一個繼承人,他們一定考慮有沒有這樣的宅心仁厚的心。

所以一個團隊找接班人很重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曾經有人訪問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問道:「你找接班人會怎麼考慮?」稻盛說道:「考慮他的能力,考慮他的資力跟他的精力,確實具備這些很厚實的經營能力。但這不是排第一位,不能只是考量他的這些資歷而已。更重要的,這個人有沒有仁義的心。有沒有時時為大眾服務的心。他所有的出發點都是仁慈、都是道義,要有這種人格特質才適合接班。

其實這個都是跟經典相應的,《中庸》裡面講的「三達德」,一個人有沒有德行看這「三達德」。「好學近乎智」,他有沒有智慧,他考慮事情深不深遠。「力行近乎仁」,他有沒有在他這個行業,服務大眾過程當中,越來越對大眾的需要體恤備至?要從仁慈看他的品德,「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他不斷的創新,不斷的改正,創造出更適合現在人需要的產品;或者為政者推出老百姓更需要的政策、福利。都在這「三達德」當中。

稻盛所講的這些道理,還是離不開四書的原理原則。所以四書是治國寶典,不用多,好好的深入。而這些經典,經、史、子的精華,就在這一套《群書治要》當中了,是魏大人來選的,我們來選就頭昏腦脹。這個高度智慧,經、史、子都通達的當時候的賢者,來做這個工作。所以我們是很有福報、很有福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學習。

恭摘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 2011/10/4 3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念佛感應事蹟 念佛念到經書自動翻

      
宜蘭有一位年老菩薩,每天都念佛十萬聲,她很簡單,只念佛,因為她不識字,其他的什麼誦經都不會。

       老菩薩原來是一般民間信仰,每年會跟著人家搭遊覽車,到台灣島繞一圈去拜拜,叫「進香團」。也就是一般所稱的世間善人。

       老太太平常為人家洗衣服,因為家裡不需要用錢,所以洗衣服所賺的一點錢,她就存下來,每年出去進香的時候,幾個廟啊,她就去供養,花完了就回來,然後再繼續工作,就是這樣。

       有一年,她兒子討媳婦了,那位媳婦有親近佛光山,這個媳婦看到婆婆這樣,覺得不太好,就叫她念佛。然後,帶她到佛光山在宜蘭的雷音寺,寺裡的師父就送給她一串念珠,教她念佛,她就將念珠抓在手上,就這樣子而已。

       後來,她媳婦就在家佈置了一個佛堂,媳婦度蜜月回來,要開始上班了。出門前,她就拿個凳子,跟婆婆說「您就坐在這裡念佛。」老人家就每天坐上去,一直念佛。

       因為媳婦去上班,叫她坐在椅子上念佛,媳婦回來看她還坐在椅子上念佛。媳婦看她這麼精進念佛,自己就去做晚飯。晚飯做好了,就叫她說:「媽媽,吃飯了。」

       「嗯,可以下來呵?」

       「當然可以啊。」

       「哦!」她下來,先上廁所。因為一天沒上廁所了,她一直坐在椅子上面念佛。

       她媳婦也不知道,她就每天都這樣子。媳婦去上班,有時候忘了跟她講,她就禮拜一到禮拜六都這樣念。禮拜天沒有念,因為媳婦沒上班,所以沒叫她坐上去。她就一個禮拜念六天,禮拜天放假。

       老人家就這樣念佛,念了一年。過年的時候,她到廟裡,剛好寺院在拜千佛,她就一起參加了。因為她不會拜,就一直合掌,因為她不識字,經文她也看不懂。

       可是後面的師父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經書竟然自己會翻頁,老菩薩不知道要翻頁,因為她字看不懂,大家在唱什麼她也不知道,可是經書在該翻的時候就自己翻過去了。師父就覺得奇怪,大家一直在拜,她就一直坐著合掌念佛,因為她平常已經習慣坐在椅子上念佛了。不過,那次師父並沒有問她,只是覺得很奇怪。

       第二年,老菩薩又來參加過年的千佛懺了,結果還是一樣。師父就覺得不尋常了,就請老菩薩講一講學佛的心得。

       她什麼也不懂,就說:「學佛是什麼,我不知道。不過我知道人生就像豆腐一樣。人的生命,就跟豆腐一樣,一掉下去就『亂國國』(音,台語,就是稀爛),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好好修行。」

       她又講:「人生像大水流瀑布。」大水流瀑布在河流裡頭,是不是隨緣亂轉?「人生就是這樣,我也是這樣。今天有福報,媳婦帶我來學佛,就好像從瀑布被撈上岸來。」

       老人家雖然沒有讀書,沒有文化,但是詮釋的多美、多傳神呀!她說「亂國國」的人生,隨緣漂流,現在學佛了,才被撈岸上。我們講經都沒有她講得那麼傳神,一句佛話都沒有,但是她到彼岸去了──

        念佛念到第三年,她就跟媳婦講說:「我要走了,要回家了。」

       媳婦說:「你要回娘家是嗎?」

       老菩薩說:「我哪一天要走。」

        她媳婦以為她那天要回娘家。

       老菩薩又說:「走的時候,你把我的兄弟姐妹帶來,我要煮個圓仔湯,紅豆加圓仔,圓仔湯,請大家吃。」

       媳婦問:「兄弟姐妹在哪裡?」

       老菩薩說「菜堂啊。」菜堂,就念佛堂,因為學佛的人都吃素,而佛堂裡的師兄姐就是兄弟姐妹了。

        就在老人家說的那一天,媳婦請來了佛堂的師兄姐來,吃完圓仔以後,老菩薩請大家一起念佛。之後,她就坐著往生了。


(取材自海雲繼夢法師開示)

念佛感應事蹟 往生前與次子感應道交( 王老居士說:我可以在九月二日子時往生西方,我決定等你來,才去!)

      
王景文居士,名玉純,世居遼寧省岫岩縣。

        他起初務農,後來學習經商,喜歡行善,信奉佛法。

        五十三歲時,他率領妻子和兒子發心吃長素。因為次子超寰和四子學佛,所以知道念佛是橫超三界,直接脫離輪迴的捷徑,而且在家人很容易修行。於是他就虔修凈土,專持佛名,以求生西,每日不斷,甚至連睡覺和作夢時也不忘記念佛。

        民國三十一年(1942)八月二十七日,他到西山長子家,晚餐的食量突然減少。沒想到翌日清晨他拒絕飲食,並且說:「我覺得身體衰弱,大概不久於人世,將無法等到九月了!」

        因為王老先生沒有病痛,所以他的長子聽了以後,並不加以重視。長子把這些話告訴他妻子,剛好給四子聽到,大吃一驚地說:「這是爸爸要往西方,預知時至,必須趕快準備後事!」

        四子一方面請母親檢送衣裳,一方面問王老居士:「您現在感覺如何?清心念佛,不要計較其他俗事!」

        王老先生回答:「我沒有病,只是不想吃而已!」於是,他就閉著眼睛不說話,可是手指不停地動著。

        他的兒子問他,他說:「我不說話時,即是以手指記錄念佛的數目,不要再打擾我!」

        次子超寰本來在安東服務,轉職到鳳城。二十九日晚課完畢,才進入寢室,忽然感覺父親來了,彷彿說:「我今夜子時,超生極樂世界!」

        超寰大吃一驚地說:「果真如此,孩兒不但不能看見父親,而且不能送爸爸您往生了!」

        王老居士回答:「沒有妨礙!你四弟已經回來,他也知道各種臨終的事宜。而且我已到西山你大哥家,因為那裡比較安靜。」

        超寰即合掌念佛,默默地迴向說:「如果我爸爸將要往生凈土,希望佛祖慈悲,不要使我們父子不能相見,而來不及送他往生!」

        當時,超寰感覺父親說:「明天可以接到你四弟打來的電話!」

        超寰說:「明天我接到電話,後天下午決定可以抵達家中,希望父親稍微等待一會兒!」

        王老居士說:「如果這樣,我可以在九月二日子時往生西方,我決定等你來,才去!」

        翌日下午,超寰果然接到他弟弟打來電話,他急忙趕到安東,竟然沒有夜車。九月一日,他帶著太太和兒子返回故鄉,問王老居士說:「爸爸!您現在感覺如何,是否仍然時常念佛呢?」

       王老居士回答:「我沒有病,念佛決不會暫忘!」說完,就閉著眼睛默念佛號。

        他的兒子分班助念至子時,他忽然向西方端坐念佛,安詳而逝,享年八十歲。一天後,他仍然端身正坐,栩栩如生。


(轉載自《弘化月刊》第二十三期)

念佛感應事蹟 夢中親見精神病弟弟往生

      
2013年9月5日是非常特別的一天,這不但是我成為鑒真學院的一名學生的第一天,也是我出家的一週年紀念日——可以說這是我重生的一天,也是我脫胎換骨的一天;更不可思議的是,2007年因精神病去世的弟弟,藉著9月5日(農曆的七月二十九)這吉祥的日子,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這真可謂人逢喜事精神爽、三喜臨門啊!真是可喜可賀,特別有紀念意義。

       感恩彌陀慈父讓我於睡夢中得見弟弟的往生:夢中那個因傷痕纍纍而面目全非的人,直覺告訴我,他就是我的親弟弟。弟弟傷心地對我說,他很苦,可我卻不管他。

       我說:「要怎麼管你呢?這些年你都在哪裡?」

       「在地獄!」弟弟答。
       「什麼地獄?」
       「劍林地獄。」

       說完,弟弟好似懷有某種嗔恨地向我走來。我當時害怕,慌亂中,「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脫口而出。當念了兩三聲後,發現弟弟的面相不再猙獰、慘不忍睹,反而嘴角露出了一絲久違的笑意。

       整個過程中,我不記得自己到底念了多少聲佛,只知道每念一聲佛,弟弟的相貌都在發生著極大的變化——從弟弟由嘴角露出微笑,到恢復到生前的熟悉模樣;再到越來越莊嚴。

        我突然有所頓悟:「要不你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裡吧!」
       「我真的能去嗎?」
       「能!你跟著我一起念佛吧!」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隨著我們每一聲佛,便出來一尊尊一模一樣的阿彌陀佛,都是紅色袈裟披身;接著,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行樹羅網,也像放電影一樣,在眼前晃過。見此情景,弟弟比我更加目瞪口呆。也許是弟弟想去極樂的心太過迫切,接著粉紅色的大蓮花一轉一轉地來迎接弟弟!

        我深信,我可憐的弟弟一定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我想此夢有兩點可以說明阿彌陀佛的慈悲:一是當我弟弟懷疑自己不能去極樂世界,邊疑邊念佛時,阿彌陀佛出現了;二,極樂勝景的出現讓我弟弟生起了強烈的願往生心。這不都是彌陀的安排和攝取不捨嗎?不正是「念佛我所作,往生佛所作」嗎?


釋佛恆

念佛感應事蹟 病苦念佛 (往生她丈夫打電話告訴我,做了一個很清晰的夢,夢中妻子對他說是「下品中生」)

      
高某,女,52歲,是我小學時同學;患多種嚴重疾病,不信佛法。2012年8月因心臟病復發住院治療。

        有一天,她告訴我在病房發生的一件奇怪的事情:「一天午飯後,同病房的病人都午睡了,我坐在床邊喝水。當時天熱,病房裡開著空調,房門關著。突然,房門開了,進來兩個人:一個手中拿了一隻鐵鉤子朝鄰床病友走去,順手一鉤就往外走;另一個人還朝我看了一眼。當時我怕得要命,即時朝鄰床病友看去,只見她在床上抽搐;我趕緊按急救鈴叫醫生,等醫生趕來時,病人已斷氣了。當時病友的病情是穩定的,準備再過一兩天就出院了。」

        同學對我講了上述事情後,我藉機緣向她講了佛法中因果報應和六道輪迴真實不虛的道理,她聽了很感興趣。等同學出院後,我將《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的DVD借給她看。約過了一個多月後,我向她要回光碟時,她說:「我要多看幾遍,要吃透,以後再還給你。」

        2012年11月14日下午兩點鐘左右,我突然接到她丈夫的電話:「小高病危在醫院裡,要見你!」我馬上趕到醫院,只見她躺在床上,用很虛弱的語氣對我說:「我這次生病很危險,看來闖不過去了。」我對她說:「既然這死關闖不過,那你就樣樣放下,只想阿彌陀佛,一心一意念佛,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你的。」實際上我也不是很懂佛教教理,但是我堅信有阿彌陀佛,有西方淨土)

        她聽了點點頭,我倆便一起念佛,因在病房裡,為了不影響他人,我們就用自己能聽清楚的聲音小聲念佛。逐漸地,她念不出聲音了,但口仍在動。念了約45分鐘左右,我聞到一股很香的檀香味,當時病房裡沒有燃香。

        我們繼續念佛,約七八分鐘後,只見她面含微笑,頭一歪,往生了!我繼續助念,病房的走廊裡都能聞到香味;很多病人朝我們這裡走來——他們聞到異香,到處找香味的來源,後來知道是從我們這間病房裡散發出去的。

        我繼續念了半個多小時佛號,這時醫院要處理屍體了。我摸了她的頭頂——很熱,四肢、身體柔軟,毫無疑問,她往生西方了!

       在同學往生後「七七」期間,她丈夫打電話告訴我,說他做了一個很清晰的夢,夢中妻子對他說是「下品中生」,他問我什麼是「下品中生」。我給他講了極樂世界的九品往生的一些佛法教理。她丈夫原來不信佛;親眼目睹妻子念佛往生事實後,現在也信佛念佛了,家中也供佛。

        通過同學念佛往生經過,我堅信:無論什麼人,只要深信阿彌陀佛無條件的救度,只要深信阿彌陀佛完全有能力救我們,肯念佛,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且厭離娑婆,求生極樂,都能往生極樂,往生西方人人有分!


上海:陳文月 口述 .張學蘭 執筆(2013年5月)

 

 

       按語:曇鸞大師說: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善導大師言:五乘齊入報土;印光大師言:一旦往生,則平等入佛知見,同佛受用。祖師皆在說明眾生往生入佛報土,無九品之別。然此篇提到往生者托夢給前夫稱已往生,且是下品中生,當為往生人特別善巧示現,以令其夫入得淨土之門,若問緣何以此示現,恐非娑婆凡夫境界所能窺測。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你是真修行人嗎?


明清兩代的讀書人都用功過格,蓮池大師也用功過格,為什麼?檢點自己這一天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哪些是善、哪些是不善。天天看天天比較,就知道自己有沒有進步。善要增長,惡要減少,自己的命運、自己的前途自己掌握住了。

古人說的話有道理,任何一個眾生,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命運主宰你,那你要受業報,這個身是業報身。起心動念已經在造業了,所以真修行的人,連一分一秒他都珍惜,用來念佛,別打妄想,分秒必爭。我這一秒鐘不念佛就打妄想,打妄想就造罪業,為什麼不念佛?所謂萬修萬人去,那就是不打妄想,專念彌陀,才萬修萬人去。打妄想不念佛,去不了,念佛裡頭夾雜著妄想也去不了。 

  彌陀真是慈悲到了極處,給我們立了這個法門,普度眾生。我們千萬不要誤會,帶業往生,祖師說得非常好,帶舊業不帶新業,新業是現在造的,這個不帶,帶舊業。那新的,新的是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雜念,這就決定得生,這就萬修萬去。
真平等,阿彌陀佛大公無私,無論什麼人,五逆十惡,只要真正懺悔回頭,覺悟了,我不再做錯事情,我一心念佛,統統能往生。平等到極處,清淨到極處。遇到這個法門,人人有希望,只要你自己能掌握得住,把所有的妄想全部換成阿彌陀佛,這叫真懺悔,這叫真改過。 

天下事都是假的

念佛往生是真的

念佛要會念,怎麼念?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念頭才起,阿彌陀佛,把念頭換過來。善念換過來,惡念也換過來,除了阿彌陀佛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亂最淺顯者,就是最淺的一心不亂,它就能保證往生。

臨命終時,最後那一念還是煩惱、還是雜念,那個佛號提不起來,那就完了,就六道搞輪回去了。往生的關鍵是最後一念,最後一念平常就把它鍛煉成功,最後一念自己有把握。平常雜念多、妄想多,是一點把握都沒有,這不能不知道,這個麻煩很大。

所以,天下事都是假的,念佛往生是真的,假的要放下,真的要抓住。真的抓不住,下一次再碰到,不知道是哪一生哪一劫了,縱然得人身,未必能聞佛法,這我們不能不知道。 

三種念佛不能往生的人!

 

或有人問:今天看見世間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這是為什麼?”

 

這裡有三個原因:

 

一、口雖念佛,而心懷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導行持,要積德修福,要孝順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愛,要夫妻相敬,要至誠忠信,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陰德方便,要慈悲惠濟一切,不殺害生命。不淩辱下人。不欺壓平民。只要有不好的念頭生起來,就著力念佛,一定要念退這不好的心。這樣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二、口雖念佛,心中卻胡思亂想,因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念佛的時候,按定心猿意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好像自己在西方淨土面對彌陀,不敢散亂。這樣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三、口雖念佛,而心中只願求來生富貴,或者認為我是凡夫,西方沒有我的份,只圖來世不失人身就滿足了。這不符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卻自己不願意往生,因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凡是念佛的人,都要決心求往生,不要懷疑。況且即使像天宮那樣的富貴,福報享盡,也還是要墮落的。何況人間富貴,能有多少時間呢?如果說你是凡夫,西方無份。但聖賢都是凡夫做的,怎麼知道你不能生西方呢?這樣可以發廣大心,立堅定志。誓願往生,見佛聞法,得無上果,廣度眾生。這樣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蔡禮旭老師主講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色是指青紅赤黑白,這五種顏色,延伸就是這些色彩繽紛的景象。而這裡意思,主要是說過分的注重這些視覺的享樂,反而讓眼睛會受傷。這段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可以放縱過分,不然會傷害身心。依我們整個社會來看,現在戴眼鏡的孩子特別多,不要說孩子,我自己都戴了。您看電視發明之後,那個近視率愈來愈高,就五色令人目盲,都是沉溺在這些聲光刺激,對眼睛的傷害很大。魏丞相這裡注釋到,貪淫好色,則傷精失明,經典的句子,它不是只有一種意思,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甚至於同一個人,可能他三十歲看跟五十歲看,對這個經句的感悟也不盡相同。經典它是跟性德相應,隨著每個人的體悟,可能對它的理解都會不同。而我們看魏丞相他們指到的,是你假如好女色這個會傷眼睛,貪淫好色則傷精失明。這都是提醒要節制欲望,不可以放縱。

  尤其像孔子的提醒當中,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中年,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人年紀大了,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患得患失,人年紀大了假如這個得失心沒有放下,他有錢、有地位他日子也不好過,每天比孩子、比這些生活的物質條件,比來比去老人家也會很煩、很累。所以老年能夠清心寡欲,不患得患失,才能享得了清福。而孔子非常敏銳的看到,人青少年的時候血氣未定,那個時候色要特別謹慎,要戒禁。不然他縱欲之後,會很損傷他的身體,縱欲傷腎最後眼睛都會受影響。我們中醫裡面是把人看作一個小宇宙,你一放縱了,它的整個身體就失衡了,一定會出事。但是這一點在外國,西方這些論點都覺得沒有問題,不影響。大家注意去觀察,東方社會跟西方社會的一些觀點不同,尤其養生方面的差異就比較大。比方說喝涼的東西,中醫是比較慎重,不要喝涼的,對身體有損傷。可能西方人都覺得沒什麼,包含這個節欲的部分,西方人都覺得沒有什麼。大家注意去看,西方人到了中年以後,老得特別快,那個都是縱欲之後的表現。你們都沒有去觀察是吧?你看我們東方人,華人他欲望很懂得節制,有的時候五、六十歲你看不出來,他看起來像四十歲、三十歲的樣子。

  那我們先不用東西比較了,直接我們華人、中國人去調查研究,佛門的高僧平均壽命有到九十幾歲。結果皇帝平均壽命四十多歲,你看皇帝是不是天生就命短?拜託,他怎麼會天生命短?他能當皇帝,你看他福報有多大。為什麼最後這麼短命?後宮佳麗太多,每天都消耗最後把柴都燒完了,那命就沒有了。所以這個養生之道,重在要懂得節欲。還有懲忿,一個人脾氣控制不了特別傷身,叫暴怒傷肝。那現在小朋友從小被寵,什麼都順著他,他就貪著,要求不到了他就生氣。所以有時候愛孩子,增長了他的貪心,最後可能讓他的一生都在壞脾氣當中度過。而且給他吃得太好,以後他自己成立家庭,他有沒有能力可以去這麼生活、這麼花錢?都是個問號。所以長了孩子的欲望,是讓他的一生可能產生很大的障礙。您看我們現在那麼多大學生還沒出去賺錢,信用卡就好幾張,那他怎麼學節儉?怎麼學量入為出?所以現在很多貴族都產生了,什麼月光女神,每個月都花光光;白領一族,白白領父母的退休金,這些現象都出來了。所以節制重要,對人的身體跟他持家處世都是個重點。

蔡禮旭老師主講 過而不改 是謂過矣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俗話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還沒契入聖賢境界不可能沒有過失,而可貴的是有過失,能夠馬上愛惜自己,然後去把它改正,所以自愛決定是從改正過失開始。不改過那就談不上自愛,不懂得自愛就更談不上去愛人。所以父母為了成就孩子,要給孩子做好榜樣,他改正自己,處處給孩子好的影響,那就是出於他對孩子的真愛。所以要愛人,欲愛人者要先自愛。這句經文講到的,『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一個人有過而不去改正,這就叫真正嚴重的過失了。《弟子規》當中告訴我們,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改過來這過失就沒有了,甚至於改過以後還給別人很好的榜樣,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假如有過了還掩飾就錯上加錯,增一辜,增加了更多的錯誤。而且一掩過,這面子看得太重,不肯承認,好面子就是貪名。這些貪著欲望都會遮住自己的明德、良知,這良心透不出來、真誠透不出來,都是被這個掩過飾非給障礙住。
  所以老天要開發一個人的智慧,所謂天助必須是這個人要自助,一個人能夠不自欺、不飾非,能夠懺悔、振奮,老天爺幫他才幫得上忙。所以改過對人身的進德修業,提升自己的道德是重點;對於改變命運也是重點,改過、行善了一個人才有福德。改過了、格物了一個人才有智慧,修福、修慧都要從改過下手。我們冷靜反思,我們每天能不能見到自己的過?不能見過那就不知從何改起了。所以常常要能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才能察覺偏頗在哪裡。而孔子曾經講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孔子感歎,這個已矣乎就是歎息真不容易,真難!我未見過能見到自己的過,而且還能自我反省的人就不多了。這是孔子那個時代,孔子就有這個感歎,孔老夫子那個時代的人德行、心性,遠遠在我們之上,都有這樣的感歎。所以我們冷靜體會這句,察自己的過失都不容易,尤其在我們這個時代,整個思想價值觀,比較混亂,似是而非的說法很多。
  比方什麼叫成功?可能很多人的看法都不一樣,現在普遍的一個看法,有錢就叫成功。那有錢的人他覺得很驕傲、很傲慢,他能不能看到他的問題?他可能還覺得傲慢,讓他覺得他人生很了不起,向人家炫耀的時候,讓對方都覺得無地自容,他還覺得很得意。他自己都覺得得意了,他怎麼可能會見到他的傲慢?包含現在都功利主義,好像只要是為了賺錢,任何親朋好友都要給他方便。我們為了賺錢,根本幾個月都不回去看父母還覺得是正常的。甚至於覺得自己拿的錢供養父母,比其他兄弟姐妹都多,家人聚會的時候,氣勢都比較高傲,我拿一千,我那些兄弟姐妹才拿三百。甚至於對父母,自己都沒有察覺傲慢,覺得自己做得很孝,我拿的錢比人家多了,所以見過不容易。尤其是心上的貪瞋癡慢起作用的時候,都會給人很難堪的。
  有一個老闆他在他們當地事業也是做得很大,學了之後才知道以前是錯得離譜,沒學以前,都覺得別人錯了。包含有一次,好像花了一萬塊錢辦了一桌酒席,請他兄弟一起來吃年夜飯,花一萬塊錢也不少,一萬塊人民幣。結果兄弟都不來,他才察覺到他的傲慢、狂妄給兄弟多難堪,驚醒夢中人。結果後來他真的承認錯了,悔自己的過,進一步去改他的過。他回到家裡端了盆熱水幫他母親洗腳,她母親嚇得把腳趕緊縮起來,說了一句話:我不敢給董事長洗腳。你看他媽這個話當中,她看到她這個兒子不是看到兒子,看到什麼?看到董事長。所以他回到家裡,那個董事長的氣勢一點都沒有減少,作威作福,連自己的母親都感覺到有壓力。我們剛剛的句子說見不賢而內自省,聽到這裡說我又沒當董事長,應該我不會這樣。
  其實這個傲慢是隨時都容易起來的,只要一不謹慎。比方說我們在家裡面,先學《弟子規》,先學傳統文化,心裡面馬上覺得我爸爸、媽媽不懂,家裡人不懂,我懂,這個時候就察覺不到自己傲慢在增長了。然後回到家裡數落這個不對,數落那個不是,學到最後變成判官、變成員警。家裡的人一看到我們,我們坐下來,他們就站起來:我先去喝杯水,你慢慢坐。很怕跟我們講話,我們一開口就是要好為人師,所以這些都是沒見自己過。而剛剛我們強調的,現在似是而非的道理太多,認非為是都有。比方說逃稅這是錯誤的,可是很多人覺得他有本事,人家想不到,他還想得到。所以現在變成什麼?耍小聰明覺得是本事,認非為是;反而老實依照倫理道德,被人家笑笨、覺得傻,認是為非。所以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風氣真正能夠屹立不搖,遵守道德,這樣的人必有後福,必有大福,老天爺決定會照顧他。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面對任何人生的境界,決定不違背道德、不違背良心。
  我們認識一個長者,他們兄弟姐妹都發展得非常好,而他的父親特別老實,也是當官的。幾十年前孩子都還小,家裡也困苦,有一筆錢大家都貪污,而他父親堅持決定不能拿公家的錢,其他人都拿了,就只有他沒有拿。後來回來他跟他太太講,講到這個情況,他太太馬上認同她的丈夫:這個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我們決定不取一分一毫,再辛苦我們理得心安。人生的這些境界考驗,能夠如如不動必有後福,後來他三個孩子都是不同行業的頂尖。而我們這個長者,他是後來才知道父親這一段故事,他就突然體會,他們有今天好的發展,都是因為父親當時候的清廉庇蔭他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時代我們不隨波逐流,是非還是看得清楚,因為是非決定不會因時空而改變,都是符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才是真正是,違背了就是非,決定不是有模糊地帶。
  所以要見過,首先是非要判斷得很清楚,而縱使能判斷是非,也知道自己這件事錯了,但不一定能深刻反省,也承認錯但反省不深刻。為什麼?因循的態度太強,得過且過,沒下定決心去反思、去改,所以因循也是大病。甚至於自暴自棄,明明知道不對:我也沒辦法,我能力有限我改不了。這就很難深刻反省!還有一種有口無心,口頭上謝謝、謝謝,我知道、我知道。但是還是不夠深刻去反省,進而就不可能去改。這反省有的還反省過頭,反省到最後信心全失,提不起勁,那過猶不及。所以能自我反省這是可貴的,能知過、能認過,接著不是在那裡懊惱、沮喪,更重要的,後不再做,改過。懺悔是後不再造,這個才是真正正確的心態,積極的來面對錯誤改正它。而要見過、要悔過、要改過,還是要回到心地上的功夫,所以病都病在這個心上。首先要格物,人不願意放下這些欲望,每天就是被物欲牽著鼻子走,怎麼改?每天看到這些誘惑就忍不住,就做不了主,首先要能格物;窒欲,欲望要懂得節制,慢慢才能把錯誤改正。
  再來,自己的習氣不能做主,要隨順經典,不能隨順自己的習氣煩惱。比方自己傲慢不能隨順,自己情緒化不能隨順,我們常常:我這個人個性就是這樣。那也改不了,都給自己臺階下,給自己一大堆理由。所以欲望是障礙,習氣是障礙,修行之人哪有什麼性格?性格都是藉口。修行人仁慈博愛念念為人著想,還有一大堆性格的藉口,都是障礙改正過失。所以對自己的習氣,要趕盡殺絕,要有這樣的態度,對別人要厚道三分。再來還有一種,就是我們在社會的風俗、習俗當中陷進去,分不出對錯是非,最後沒有辦法自拔。比方為人處世最重要的是道義,禮義是行為的準則、準繩。但現在的整個風氣是唯利是圖、功利主義,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有個想法:大家都這樣。大家都這樣後面就加一句,這樣也很正常,無形當中這個認知就會障礙自己勇於改過,勇於隨順經典的教誨,這個勇氣就提不起來。見義要勇為!今天我們都看著金錢,看不到父母的需要,看不到親戚朋友的急難,我們心裡還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個全部都是被世俗的風氣所染。
  我們曾經也跟很多朋友一起觀看,白方禮老先生的電影。你看老人家這麼困難,一生五千塊錢積蓄全部拿來建學校,他不隨順功利,他覺得一生坦蕩,一生最痛快的就是該做的事盡心盡力去做。所以這是不被世俗所染汙,不隨波逐流,才能知過、悔過進而去改過,這是談到改過。而能知過,首先他對於是非邪正、善惡好壞,這些都要能判斷清楚。這一點還得要透過多學習經典,《朱子治家格言》裡面講,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是非善惡不是學歷高就懂,學歷高是學的那些專業知識比較豐富,真正的是非善惡在亙古不變的經典當中。我們最近看到,很多年輕人犯下的錯誤,傷害父母,甚至殺害的都有。我們聽到這些情況也是非常震驚,也是很憂心,進一步,趕緊教孩子倫理道德。
  一個日本留學的人,留學五年,有一次媽媽給他寄錢,在日本留學那個生活費都很高,母親是非常的不容易,省吃儉用,就這樣一段時間就給他匯錢過去。那一次覺得匯得太少,回到國內一下飛機還在機場,一見到母親第一句話憤怒的說,你上一次怎麼給我寄少了?母親才稍微解釋一下那個情況,他馬上拿刀就連續刺了他母親好幾刀,身邊的人都不敢去管。他母親後來倒下來,還是一個美國人把他母親送到醫院去。留學日本那在一般的認知裡面,都是學業當中的佼佼者,可是卻面對母親還這麼樣的狠心,他心中有是非嗎?有善惡嗎?這難道不值得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以至於所有政府教育部門的省思嗎?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學歷很高,卻做出這樣慘絕人寰的事情,我們家庭還有希望嗎?整個社會還有希望嗎?所以最嚴重的問題,重視了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忽略了道德,忽略了根本,本末倒置,怎麼可能會教出好的孩子?《大學》裡告訴我們,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我們現在都只看到才能,看到學歷,看到知識、成績,卻嚴重忽略了德行的教育。
  所以現在這些現象出來,它不是偶爾,它可能會愈來愈多,因為忽略的是好幾十年的教育。趕緊亡羊補牢,趕緊全民一起學習老祖宗的經典,他才懂得判斷。而且讀一遍、讀二遍還不夠,要長期薰習,你遍數不夠,遇到境界提不起來。不要說一般的人,我們一天不讀,那個觀照能力都不夠,錯了還不知道。所以持續不斷的用功薰習,才能觀照到過失,進一步去改;不然每天習氣做主渾然不知,就很難提升。每天早晚一定都要有固定的讀經功課,不能斷,工夫到,滯塞通,你不能讀一天休二天,鐵定退步。所以以前讀書人給我們提醒,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那我們用科學來分析,我們現在多久不讀書面目可憎?坦白講我們現在每天讀還面目可憎,為什麼?習染太嚴重。甚至邊讀還懷疑,做人一定要做得這麼辛苦,還自己在那裡懷疑這個、揀擇那個,揀到最後都不是跟聖賢人學,都跟自己學,隨順自己好惡在領受經典。
  人自知者才叫明白人,沒錯,每天讀還面目可憎,為什麼?因為每天唯讀半個小時不夠。怎麼辦?甯為成功找方法,讀一個小時、讀二個小時。薰到什麼程度?不讀經的時候一遇到事情,經句可以冒起來,那就隨時隨地都在薰習,都在提醒自己。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人一不保持正念就胡思亂想。所以精進不懈,一有時間趕緊聽經讀經,一有事情來了真誠盡心盡力,一心恭敬謹慎去處理事情。處理的過程又時時對照經典的教誨,那這樣用功就不間斷,不間斷了才能提升。所以經典當中有比喻,一個人修行就像鑽木取火,你得鑽到火出來。你鑽一下:手好酸停一下,前面鑽的都白鑽。所以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才行,功夫不可以間斷。大家不相信的話,比方我們用功了一、二個禮拜,只要跑去看一場打打殺殺的電影,馬上兩個禮拜的功夫全部都完了。當然你不一定要去試,我是比喻一下,我們以前都有這個經驗,用功了一段時間,接觸那些染汙,一下子心的邪念、惡念就出來。
  決定要保護好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功夫還沒到的時候要懂得進退,還抵擋不了這些染汙,趕緊以退為進。真正有定力了那可以,還沒有這個定力以前要懂得避免染汙。我們看顏回的功夫算很好,可是孔子教導他下手處在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所看、所聽只要會影響清淨心、恭敬心,決定要避免,這叫護念自己的修行。顏回都要這樣用功夫,更何況是我們!所以《弟子規》告訴我們,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要改過,首先要先能夠避開這些染汙,自己有了定力、有了智慧,真的人家有需要,你又不被污染,這才談得上去幫助別人。不然我們好心,最後泥菩薩過江,自身都難保,就麻煩。我們長期的薰修有了,這樣遇到一些境緣能夠起觀照發覺問題,進一步反省然後具體去改正、改過。所以改過是一個過程,它不是一蹴可幾,理有頓悟,事要漸修,要一點一滴下功夫去對治習氣。比方我們都知道貪瞋癡不好,瞋恨尤其傷害自己的身心,也讓人很痛苦。
  但是我們懂了這個道理,我們把情緒放下了嗎?瞋恨心放下了嗎?理是頓悟了,事情還要一點一滴下功夫。好,要下功夫,我們有具體怎麼來對治這壞脾氣嗎?假如我們知道壞脾氣不好,然後都沒有具體去改正,這也是惡惡而不能去。知道錯了,還是不趕緊把這習氣去掉,還是讓它每天在染汙自己。比方我們怎麼具體去掉壞脾氣,首先每天讀經,言語忍,忿自泯將加人,先問己,愈明理愈能夠發覺過失。再來人一急躁就容易發脾氣,平常一言一行要放緩,一急有時候就容易上火。或者具體來講任何事情一發生,一有不愉快,先提醒自己我錯在哪裡?一反省那個火氣就會下來。人火氣下不來就是盡盯著別人不對,別人對不對首先我先不要去想,先想我有什麼不對,養成遇事情先反省自己,也是對治瞋恨心。像《朱子治家格言》講的,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各自責天清地寧,這都是提醒我們任何事情冷靜先反省,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只要會衝突其實是半斤八兩,一反省火氣也就降下來。
  除了自身的覺照,以真誠的心啟請身邊的人提醒自己,你假如看我的火氣有點上來,踩一下我的腳,有點默契。一被提醒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也很重要。我們上次聽劉芳總裁她就有提到,每次她在她先生旁邊,她先生可能有點動氣,她趕緊在桌子底下,把她的手伸過去按著她先生的手,她先生本來要爆發,太太一提醒趕緊降下來,忿思難,憤怒之後很難收拾。當然太太也是很有智慧,提醒先生要給他留面子。很多太太不懂這道理,沒有體恤人情,先生有不對,馬上當著眾人面:你脾氣這麼大幹什麼?看起來也在勸他,但是反效果。我們現在很可能去勸別人,奇怪了怎麼愈勸好像問題愈嚴重?這都是沒有顧及到人情。所謂調劑人情,他心裡能接受,才能發明事理,因為你調劑人情他心裡好受,他感覺到你是為他好。所以我們勸人一定要讓對方感覺,你是處處為他,他才容易接受。假如我們給對方的感覺,你就是看我不順眼,你就是盡看我的不好,他也很難接受我們的勸。
  有個同仁,那一天我跟她在交流的時候,她就說她的先生有不對,她馬上給他規勸,她說我先生都不能接受,最後我說算了就不勸。您看她這個話後面,就算了,不勸,這是她的結論。諸位學長,《四書》經典裡面,有沒有這句算了不勸?沒有。經典裡面說,忠焉,能勿誨乎,你對一個人忠心,怎麼可以不提醒他、不教誨他?教人以善,謂之忠,孟子講的,你要盡這一分力量才是忠心。包含《孝經》裡面講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不管是夫妻、不管是父子、不管是君臣,五倫當中都有勸對方、護念對方的本分。怎麼可以說算了不勸,那叫什麼?那叫沒耐性、沒善巧。那個叫脾氣當道,內心生氣不理你了。所以我們看起來在跟古聖先賢學習,事實上一不注意,就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
  所以《孝經》裡面講得好,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這些生活的態度都要跟聖賢人的精神相應。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所講的都是跟經典相應,習慣成自然,最後怎麼講都是經典的教誨,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所以一定要養成隨順聖賢教誨,才能不造業;每天順著習性講話、做事的,又造罪業了。當然這有過程,進進退退也是正常,但是要百折不撓,愈挫愈勇。這個同仁她也看了胡小林老師在今年元旦,在新加坡講的課程。她聽到人家胡小林老師做到讓父母很歡喜,他的母親還說,最尊重的就是師長老人家,為什麼?因為老人家教育了他的孩子,把他教成孝子。
  而我們這個同事看到這裡,就很難過,你看人家胡董做得這麼好,我怎麼這麼差勁。您看她又落在那裡沮喪,然後自責,經典又沒有教我們沮喪,又沒有教我們自責,怎麼我們落進去的都是自己的慣性裡面?過而不改,這個得要有高度觀照能力,才有辦法。所以我們太多的時間跟精力,都是耗在這些習氣上面,當下想到,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這很有意思的,明明胡老師在那個片子裡面,這句話就是一再強調,我們這一句沒印進去,還是落到自己的沮喪裡面去。所以懺悔,叫後不再造,明理了,趕緊去效法就對了,不要摻雜一大堆自己的負面情緒。
  所以剛剛我們提到的,既知我們有瞋恨心,怎麼樣用方法去對治。這一點從脾氣,我們舉一反三,比方我們發覺自己沒有恒心怎麼辦?比方從早晚課決定不間斷,養成恒心。比方從每天堅持鍛煉身體半個小時以上,養成習慣,就練自己的恒心,都要從具體的事項當中,真正把這恒心保持。像我們同仁一起讀經典,這都是培養恒心,包含每天可以睡覺前或者傍晚,每天日行一善,看自己有沒有每天行善。包含每天看到人家的優點,還不只自己要行善,還能時時見人善,即思齊,誰的優點、誰對我的好把它寫下來。再來,日省一過養成習慣,我今天哪個念頭不對了,哪一句話說錯了,寫下來印象很深,就不容易再犯。每天不這樣沉澱下來,心浮氣躁很容易隨順習氣做錯事,然後惡性循環。所以人一定要有冷靜反省的一個功夫,而功夫都來自於持之以恆的恒心才提升得了,所謂滴水穿石重要。這是從恒心。
  甚至於我們不落實《弟子規》的每句經典,自己就很難改過,因為每句經典,都在養成好的習慣,去掉壞的習慣。比方凡出言,信為先,這很重要的習慣,這也是對人的恭敬,我們失信於人,給人家添麻煩。但我們有時候會隨順自己的方便,自己會馬虎掉、會忘掉,這樣的情況,一次、二次、三次出現,我們有沒有想具體的方法克服?從這裡就看到我們對學問恭不恭敬,我們對他人恭不恭敬?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樣的錯還不去改正,這個態度就很不妥當。一發覺自己一次、二次,都犯同樣一個經句的過失,趕緊我應該隨身拿個紙條,或者拿個小本子,人家一交代,趕緊寫下來,這都是具體改過的方法,這叫負責任的態度。以至於每天傍晚也好、晚上也好,看一看今天本來要做的事,有沒有全部做?沒有,漏掉了趕緊處理。所以子路有一個優點值得我們學習,子路是無宿諾,這諾言一承諾了決定做到,決定沒有今天答應,明天才做到,宿就是沒有過夜,說到當天就去做到。所以我們也養成一個習慣叫今日事今日畢,不然一堆愈堆愈多,最後很可能處理不好,又失信於人。

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

蔡禮旭老師主講 「欲知人者先自知」我們自己都看不清楚,還要看清楚別人,不可能的

我們學「臣術」,第一,以後懂得怎麼用真正好的棟樑之才。但是學了能知人,首先還得自知。我們要當一個好的領導者,首先我們就是一個好的下屬;我們要當一個好的父親,首先我們要是一個好的兒子;我們要當一個好的老師,首先我們要是一個好的聖賢弟子。不然我們也沒有資格教好學生、教好下屬、教好下一代,因為我們自己都沒有做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我們學「臣術」這一個大單元,首先「自知者明」,我們有自知,才有可能去知人,「欲知人者先自知」。我們自己都看不清楚,還要看清楚別人,不可能的。因為我們自己跟自己每天二十四小時相處都看不清楚,還看別人,這個就沒有根基了。


我們來看我們自己做人做事,能不能是一個很好的忠臣,我們以經典來作標準。一個臣子的做人離不開「五常八德」,這是道德的標準。現在為什麼當領導的人,都覺得下屬不好帶了?因為我們為人君、為人臣應該具備的德行,現在沒有要求、沒有教育。我們看「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兩個八德合起來是十二個德目。

大家想一想,一個臣子孝悌,他移孝作忠,他友愛兄弟,悌了,他到單位去不也是友愛同事嗎?同事也是師兄弟,所以忠離不開孝悌。在家對父母、對兄弟都有那一份信義,他到單位去很自然就是這樣對同事。在家裡很有家道、守禮,對人謙退、禮讓,那團體裡怎麼會有這麼多的紛爭?怎麼會有見利忘義的行為?廉恥,不貪污,有羞恥心,決定不會給單位丟臉、給國家丟臉,「德有傷,貽親羞」,這是有羞恥心。他仁愛了,他一定去服務好他服務的物件,很愛護他們。和平,以大局為重,以和為貴,那現在的團體裡面,就不會有這麼多的人事問題了。平,平等對待,心平氣和,面對任何人家的誤會、侮辱、譭謗,平心靜氣對待。您看這八德都是忠臣應具備的德目。

恭摘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 2011/10/4 3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念佛感應事蹟 徐愛香居士往生紀實(母親突然坐起來,跟我大妹鄔淑華說:「我剛剛已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是坐著上去的)


       我母親徐愛香,今年75歲,何家坊十四號附九號,於2013年8月20日早晨8點零8分安然往生。

       母親徐愛香於2005年在家人帶領下,進入南昌弘願念佛小組開始念佛,並於2008年在弘願寺皈依淨宗法師門下,法名佛昌。

        老人每天早晚上香,一天念佛十圈,在今年三月份左右,因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出肺癌晚期,醫生說只有一個月的壽命。

        開始母親聽到病情後求生慾望特別強烈,家人也因此帶她去四處求醫。

        在住院時,南昌弘願念佛小組蓮友在虞文英老師的帶領下,多次到醫院為其進行開示,說明六道輪迴的苦,通過眾蓮友的開示及家人的反覆勸說,母親徐愛香要求出院放棄治療,在家一心念佛,求生極樂。

        2013年8月2日(農曆6月26日),念佛小組和南昌部份蓮友,前來看望母親,母親跟蓮友成曉英說:「我看到左邊三個西方極樂的西字,右邊有一西字,特別好看,從來沒有看過這麼漂亮的字,真漂亮呀!」她又拉著虞文英老師說:「今天是6月26日,等到農曆七月份天氣一涼,我就走,現在不走,天太熱,你們好念佛,家裡人又好處理後事……」

        她重病期期間,不斷地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佛機在床邊不停地放著,有時家人陪著跟著念佛。

        八月十六日早上四點多鐘,母親突然坐起來,跟我大妹鄔淑華說:「我剛剛已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是坐著上去的,旁邊有許多蓮花,牆上都是金的,到處都是金光閃閃的,後來佛對我說,你先回去,你還沒到日子,到了的時候會來接你來」。

        八月十九日早上十點鐘左右,母親跟我說:「我沒有媽媽,西方極樂世界才是我的媽媽,屋裡東西都不是我的。」

        八月二十日早上7點多鐘,我跟母親說西方極樂世界是你媽媽,南無阿彌陀佛是你爸爸,念南無阿彌陀佛回家去。

        大概7:50左右,弟弟叫我到母親身邊去,她跟我說:「我要回家了」,隨後我們一起念佛,母親便在佛號聲中安詳離去了。念佛小組的蓮友接到電話,分成兩組助念。

        到了晚上六點鐘,大眾看了母親的遺容,七十五歲老人,臉上皺紋全部消失了,皮膚雪白,面容安祥,身體柔軟。一個平平常常,沒有文化的念佛人,她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走得竟然是這麼的殊勝!

 

南昌 佛華 2013年8月29日

念佛感應事蹟 晚年信佛 念佛往生(我們大家都看見在供奉阿彌陀佛像的那面牆上,都是紫色光)

      
我的母親何芸香女士,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沒有文化,生育八個子女,可謂辛苦勞累一生,於2009年農曆五月十日晚19時17分,在念佛聲中安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時年94歲。

        2005年8月,96歲高齡的父親在老家去世了,我便把母親從浙西老家接到杭州來住。我對母親說:「我爸先去極樂世界享樂去了,現在您年歲也大了,兒女們都已成家立業,您早已完成撫養任務,您現在要好好念佛,發願臨終時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父親在極樂世界等著您呢。」

        母親一生行善,並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人生。為了能使母親臨終往生極樂世界,我經常給母親講述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四十八大願,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接引眾生往生的事實,並告訴她念佛的方法。也是母親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她老人家接受了念佛法門。

        從此母親信佛之後,她每天都在念佛中愉快地度過,母親顯得那樣地愉快,母親最大的變化是對什麼事情都看得破、想得開、放得下,煩惱少,心情好,一心一意精進念佛。

        2007年3月,母親身體欠安,我對她說:「您該吃素了,吃葷腥妨礙往生。」從此母親開始吃素,每天都很精進念佛。

        2007年農曆三月十五,弟弟聽說母親身體不適,專程從北京回來看望母親,和我商量說:「母親身體有病了,應當勸她到大醫院檢查一下。」

        母親一聽要去醫院看醫生,堅持不肯去,說:「我哪裡都不去,我就在家裏念佛,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弟弟覺得母親一生辛苦養育我們八個子女,說什麼也要讓母親去醫院做個檢查才安心。後來,兩個哥哥也特地從深圳趕到杭州,一起勸說母親去醫院做檢查。在大家的再三勸說下,母親同意到醫院檢查,並說:「檢查可以,但是我不打針、不住院。」

        三月二十三日,母親在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檢查,結果是膽囊瘤、胰腺瘤,手術不了。我們一聽心情沉悶,母親對我們說:「你們都想要個說法(檢查結果),說法給你們了。我走了你們要開開心心,因為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你們如果真有孝心,就聽我的話,並都要幫我念佛,助我往生。」

        轉眼到了2009年春節,一天,早晨起床,母親的心情特別好,對我們說:「我夢見有兩所大學都已建成,等著我去講課。」

        我聽了若有所思地對母親說:「您念佛念得好,諸佛菩薩加持您,無有病痛之苦,就是現身說法,您臨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以身弘法。」

        母親聽了我的話,說:「感謝佛祖讓我脫胎換骨,活著做一個讓人尊敬的人,走了也要為佛家作貢獻,我要坐著走!」

        母親的病越來越重了,我們勸她吃點藥。母親說:「佛號就是一劑最好的藥,有佛保佑我,我不痛。」

        見母親如此「固執」,親戚們都感到束手無策。這時,弟弟和弟媳婦對我說:「老太太不同意吃藥打針,是否給她準備些止痛藥,您和老太太說一下,讓她痛時吃兩片。」

        我把大家的意思跟母親商量,母親聽後笑了笑,說:「那屬於麻藥,吃過後容易迷糊睡覺。我不吃,我要明明白白地走。」

        臨終的那一天,母親的頭腦異常清醒。在她不能吃東西時,見我們吃水果,她說:「讓你們吃些水果花錢,也比我上醫院打針吃藥花錢強。我看著你們吃,我感到高興。」

        在母親房間內,我們把房間輕輕地打掃了一遍,並佈滿了鮮花,供奉著阿彌陀佛像,香花燈供養,念佛機兩個,附近的佛友居士二十多人每天24 小時念佛聲不斷。兒女們也在為母親助念,願母親早日消除業障、智慧增長,求佛接引母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當天傍晚,已經昏迷狀態的母親突然對兒女們說:「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來接我了,我收拾收拾就和阿彌陀佛去了。」弟弟問;「您樂意去嗎?」母親說:「樂意去!」弟弟說:「那您就去吧。」

        朦朧之中,我們大家都看見在供奉阿彌陀佛像的那面牆上,都是紫色光。這是母親信願念佛,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的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才會有此瑞相顯現。

        母親臨終前說:「快扶我一下,我要坐著走。」我們當時正在為佛相現紫光而深感驚奇,因此大家都沒聽清母親的話,弟弟問:「是要翻身嗎?」(因為母親二十多天不能坐)「把我扶起來,我要坐著。」

        我們趕緊把母親扶起來坐著,她雙手握著我和弟弟的手,神情看上去非常安詳,眼光注視著遠方,好像有人在引路一般。我小聲對弟弟說:「媽要走了,趕緊大聲念佛,求佛接引,助媽往生。」

        這時只聽母親的嘴巴念念有詞:「一切河流都歸大海,好人行善終去天堂,孩子們,我先到極樂世界去等候你們了。人世間的一切事,孩子們不要有一絲的牽掛和留念,把一切都放下,我們極樂世界見。」母親握著我們的手鬆開了。我說:「敬請西方三聖前來接引,觀音甘露灑您頭,勢至金台安您足,阿彌陀佛接引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2009年農曆五月十日晚19時17分,母親在念佛身聲中安詳地往生了。我們一直助念到第二天早上8點。第二天,我為母親換衣服時,發現母親全身柔軟,仿佛在睡覺一般,而且頭頂是熱的,坐姿不變,面容安詳,身體關節伸展自如。

        出殯那天,天氣出奇地好,陽光中吹來一絲絲微風,我看到靈車前面的路上都是紫色光,一路都有,送行的眾人都拍手稱奇。以此證明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無有虛願,信願念佛,臨終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入彌陀願海,蓮花化生,花開見佛,喜聞妙法,必定成佛。

        生我養我的母親去世,我們心中多少有點悲傷和哀痛,但是想到母親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了脫生死,不再輪迴,身心無有苦惱,常受諸樂,我又感到無量的歡喜。

        今天,我把晚年母親信佛、念佛及其往生的事實呈現給大家,一是報答她老人家的養育之恩,二是完成母親的遺願(走了也要為佛家作貢獻)。她老人家活著時是現身說法,走後是以身弘法,真正是在報答佛恩。

 

王春華(轉載自《弘化》2009年第5期)

念佛感應事蹟 無盡的真愛(媽媽進入我的夢裡,帶我遊歷西方極樂世界;那裡真的是黃金鋪地,蓮花遍遍)

      
媽媽離開我們已經五十多天了,心裡面雖然很難過,但看到佛桌上的舍利子,也就不再傷心。每天給媽媽上香時,妹妹亭儀總是跟我搶,我們都會念著「願媽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品高昇,返回娑婆世界,度化一切有緣眾生。」晚上睡覺前,我們爭著看媽媽的舍利子,爸爸總是不斷地讚歎媽媽往生的殊勝。

        從我四歲半起,媽媽就不辭辛勞地帶我去讀經,一直到她生病為止,都沒有停過;除了讀經以外,她還教我英文,但我都沒有很用心的學,常常讓媽媽生氣。媽媽生病躺在床上,仍然很關心我的英文,要我每天抄寫單字和句子,問我會不會、懂不懂,可是我都不用心。媽媽總是提醒我「要惜福」,她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陪我,自己要知道做什麼。

        媽媽往生後,爸爸跟我說:「媽媽生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說我心裡的壓抑很大,要爸爸花時間引導我走出來」。回想媽媽生病以來,我只有在她往生的時候放聲大哭,哭紅著眼繼續為她助念。在告別式時,我還是一直流淚,媽媽雖然不在我們的身邊,但是我依然感覺得到她的愛。

        生前,媽媽的愛在「噓寒問暖」、在「一飲一食」、在「開導指正」中;往生後,媽媽的愛在「心」裡,在無法以言語表達的思緒裡。往生後的第三天清晨(2003年12月25日),媽媽進入我的夢裡,帶我遊歷西方極樂世界;那裡真的是黃金鋪地,蓮花遍遍;媽媽的長相好莊嚴,身上穿著輕飄飄的衣服,她告訴我,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耶誕節,但是年歲交替的時候每個人的蓮花都會長大,至於長多大,就看你念佛精不精進。媽媽還告訴我今天是耶誕節,她不能像以前一樣買東西送給我們,要我幫她買禮物送給爸爸、姑姑和妹妹;並且告訴我,在二樓的書櫃裡有兩張圖書禮券可以拿來買東西。

        早上醒來,刷完牙洗完臉後,我一直回想著這個夢,並且試著去找圖書禮券,結果在書櫃中真有兩張百元的金石堂圖書禮券,我就按照夢中媽媽的指示,在放學後為大家選購禮物。回家後,我自己佈置聖誕樹、包裝禮物、做籤筒,給爸爸、姑姑和妹妹一個驚喜。爸爸很高興,請我們一起去蓮花素食吃晚餐,說我長大了,並問我原由。爸爸說:媽媽生前一直交待他要善巧地引導我走出來,結果還是她自己來完成這一件事。爸爸一直要我體會這「無盡的真愛」;我知道媽媽一直在我們的身邊保佑著我們,護衛著我們也同登極樂淨土。(淨光)


(摘錄自《淨懇居士往生見聞.十》)

念佛感應事蹟 母親歸極樂 感化我念佛(她打開冷櫃一摸,發現母親身體是涼的,頭頂還溫熱呢)

      
2009年農曆八月初八日,母親歸西,時壽九十三歲。我當時就在老人身邊,她是坐著走的,所現種種瑞相,感化我信佛、念佛。如今我已皈依三寶。

        我母陳煥出生在河北省高陽縣邢南村,幼年喪母,沒讀過書。村中有座老母廟(觀音菩薩廟)。母親受家庭和社會的傳統影響,從小就心地善良,信佛、念佛、修好,每月初一、十五,燒香拜佛,從不間斷;平日吃頓好飯也要先供佛、供天,然後再吃。

        母親晚年隨我在保定居住,身體、精神都很好;生活能自理,有規律,每天上午、下午跪拜兩次,嘴裡總念「阿彌陀佛」;每天晚上看會電視,就洗臉、洗腳、睡覺了。

        2009年農曆八月初七日晚,母親自己在整理床時,一轉身跌了一跤;我急忙跑去扶她起來,覺著不大要緊,就侍候她睡覺了。第二天計劃吃過早飯送母親去醫院拍個片,檢查是否傷到了骨頭。恰好有位鄰居會按摩,我就請他到家看了看;他看後說骨頭沒傷,母親聽了很高興,讓我扶她下床活動了一會兒,覺得沒傷骨頭,也就沒去醫院。

        那天,一天三頓飯母親都是坐在床邊上吃的,比平時吃得少了些。到了晚飯,母親只讓我給她盛了多半碗稀飯,連菜帶飯一會就吃下去了。當我接過母親手中的飯碗時,發現她有些發呆,嘴動了動,眼睛向上看了看就閉上了;不一會就停止了呼吸,人一直坐著就往生了,一點痛苦也沒有,而且面容十分安詳。

        我撥了120急救車來,醫生說不必搶救了。隨後我就僱車將母親送往60里外的老家。到家後,鄉親們幫忙穿壽衣(當地習俗死後即穿壽衣),母親身體非常柔軟,很好穿。一切準備好後,我就租來了冷櫃,將母親放在裡面。不多會我有位信佛的表姐從縣城趕來了,她打開冷櫃一摸,發現母親身體是涼的,頭頂還溫熱呢,人就像睡覺一樣的安詳。她當時就說:「我姨去西方極樂世界了,我祝福她。」我們當地習俗是第三天才安葬。等第三天中午過後入棺時,母親的面容仍像睡覺一樣,非常安詳,全身還是柔軟的。

        這是母親信佛、念佛、修好的結果,是阿彌陀佛慈悲的救度,她到西方極樂世界了。我下定決心,要向母親學習,和她一樣專心念佛,求生淨土

 

       南無阿彌陀佛!

 河北保定高繼宗親身經歷
2013年8月追記

蔡禮旭老師主講 孔明二十幾歲,他做人做事的智慧,就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他等待服務人民的機會


我們從剛剛漢朝的這些故事,馮異、甄宇,包含皇帝封黃香,都是很敏銳的來教化人民。而我們剛剛提到馮異的例子,也是彰顯一個忠臣,做好,是盡本分,絕不邀功;做不好,深刻反省。

我們看諸葛孔明先生是大忠臣,一談到忠,沒有人不以他為榜樣。您看因為一個知遇之恩,「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二十多年的歲月,不敢懈怠,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模範。

而他面對自己的工作,他提出來,要底下的幹部「勤攻吾之闕」,要把他做得還不足、不妥的地方,一定要非常積極的都給他提出來。但求無過,「勤攻吾之闕」。而且發現自己的過失還向天下道歉,「布所失於天下」。這都是孔明的榜樣。而且在面對重要的決策、決定,「集眾思,廣忠益」,把這些大臣們的意見好好的整理、整合起來,再來下決定,不敢絲毫的馬虎,都是體現他忠的態度。

所以一個忠臣講的是道義,不是謀自己的私欲利益的,也不是去爭一個位子,那叫名聞利養,不叫忠。既然是但求無過,我們看《論語》裡面講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沒有位子替人服務,憂患的是真正坐了那個位子,能不能把大眾、公家的事辦好。真的有能力,縱使沒有機會為天下服務,他理得心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他真有機會了,他做人做事的能力要具足,他才能「兼善天下」。我們看孔明二十幾歲,他做人做事的智慧,就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他等待服務人民的機會

所以君子、忠臣的風範,是「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羞恥自己沒有真實的修行,人家譭謗、批評不覺得羞恥。「恥不信,不恥不見信」,羞恥自己沒有做出值得人家信任的行為、事情出來。做得好,人家還是懷疑,他不難過,他不覺得羞恥。都是求之在己,「君子求諸己」,不要求別人,不指責別人;小人才是求諸人,把責任都推出去。

最後講的,「恥不能,不恥不見用」,羞恥自己沒有做人做事的能力來盡本分,真的有了做人做事的能力,哪怕沒有被重用都不難過,叫「恥不能,不恥不見用」。真的具備這些能力,沒有被重用,非常達觀、豁達。就像孔子對顏回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用了,盡心盡力為國效力;沒有用,自己還是樂在古聖先賢之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絕對不會埋怨,患得患失。

今天要用一個大臣,絕不能用患得患失的,因為患得患失,我執、我貪很重。真的讓他握有權力,可能就搞他的自私自利,搞他的私黨,結黨營私就不好了。患得患失就是貪,這個貪,等他有地位、有權力,那就更嚴重了。所以孔子也有點出來,「其未得之也」,他還沒有得到,憂患得不到;「既得之」,真的讓他擁有權力了,「患失之」。又在那裡擔心:其他人能力比我好,把我占去了怎麼辦?搶了我的位子怎麼辦?「茍患失之」,深怕自己的權力失掉,「無所不至矣」,他會想很多方法,要鞏固自己的勢力跟地位。那就麻煩了,他就不是清廉公正了。

既然經典,還有這些忠臣的風範,都是「恥不能,不恥不見用」,自己有沒有能力,有沒有德行智慧,才是重點。

恭摘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 2011/10/4 3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