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蔡禮旭老師主講 孔明二十幾歲,他做人做事的智慧,就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他等待服務人民的機會


我們從剛剛漢朝的這些故事,馮異、甄宇,包含皇帝封黃香,都是很敏銳的來教化人民。而我們剛剛提到馮異的例子,也是彰顯一個忠臣,做好,是盡本分,絕不邀功;做不好,深刻反省。

我們看諸葛孔明先生是大忠臣,一談到忠,沒有人不以他為榜樣。您看因為一個知遇之恩,「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二十多年的歲月,不敢懈怠,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模範。

而他面對自己的工作,他提出來,要底下的幹部「勤攻吾之闕」,要把他做得還不足、不妥的地方,一定要非常積極的都給他提出來。但求無過,「勤攻吾之闕」。而且發現自己的過失還向天下道歉,「布所失於天下」。這都是孔明的榜樣。而且在面對重要的決策、決定,「集眾思,廣忠益」,把這些大臣們的意見好好的整理、整合起來,再來下決定,不敢絲毫的馬虎,都是體現他忠的態度。

所以一個忠臣講的是道義,不是謀自己的私欲利益的,也不是去爭一個位子,那叫名聞利養,不叫忠。既然是但求無過,我們看《論語》裡面講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沒有位子替人服務,憂患的是真正坐了那個位子,能不能把大眾、公家的事辦好。真的有能力,縱使沒有機會為天下服務,他理得心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他真有機會了,他做人做事的能力要具足,他才能「兼善天下」。我們看孔明二十幾歲,他做人做事的智慧,就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他等待服務人民的機會

所以君子、忠臣的風範,是「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羞恥自己沒有真實的修行,人家譭謗、批評不覺得羞恥。「恥不信,不恥不見信」,羞恥自己沒有做出值得人家信任的行為、事情出來。做得好,人家還是懷疑,他不難過,他不覺得羞恥。都是求之在己,「君子求諸己」,不要求別人,不指責別人;小人才是求諸人,把責任都推出去。

最後講的,「恥不能,不恥不見用」,羞恥自己沒有做人做事的能力來盡本分,真的有了做人做事的能力,哪怕沒有被重用都不難過,叫「恥不能,不恥不見用」。真的具備這些能力,沒有被重用,非常達觀、豁達。就像孔子對顏回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用了,盡心盡力為國效力;沒有用,自己還是樂在古聖先賢之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絕對不會埋怨,患得患失。

今天要用一個大臣,絕不能用患得患失的,因為患得患失,我執、我貪很重。真的讓他握有權力,可能就搞他的自私自利,搞他的私黨,結黨營私就不好了。患得患失就是貪,這個貪,等他有地位、有權力,那就更嚴重了。所以孔子也有點出來,「其未得之也」,他還沒有得到,憂患得不到;「既得之」,真的讓他擁有權力了,「患失之」。又在那裡擔心:其他人能力比我好,把我占去了怎麼辦?搶了我的位子怎麼辦?「茍患失之」,深怕自己的權力失掉,「無所不至矣」,他會想很多方法,要鞏固自己的勢力跟地位。那就麻煩了,他就不是清廉公正了。

既然經典,還有這些忠臣的風範,都是「恥不能,不恥不見用」,自己有沒有能力,有沒有德行智慧,才是重點。

恭摘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 2011/10/4 3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