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倓虛老法師:我出家後,親眼看到二十多人殊勝往生西方】!


關於念佛得往生的,出家、在家、男、女、老、幼,臨命終時種種瑞相,都已載在往生傳內,這種例子已不勝枚舉。我出家後,據我親眼看到的,(往生西方的)就有二十多位,其他聽說的還不算! (一)、修無法師 第一是出家的修無法師。他是營口人,做磚瓦匠出身。因生活環境不好,做工時又嫌辛苦,因感到我們這個世界上只有苦沒有樂,屢思出苦之法。後聽人說念佛好,遂發心常時念佛。出家後,正式聞佛法,念佛心益懇切,逢人亦必勸人念佛。 民國十八年,我在東北哈爾濱極樂寺請諦閑老法師去傳戒。有一天,外寮一位師父找我說:從營口來一位修無師,預備發心在戒期里行苦行。之後,領來見我。 我問他能做什麽?他說:“我願發心侍候病人。”時定西法師在極樂寺任監院,給在外寮找一間房,住了十幾天,又去找我,說要走。 在旁說:“你發心來侍候病人,為什麽剛住十幾天就要走?太無恒心了吧!”修無師說:“我不是往別處走,是要往生。請監院師慈悲,給預備幾百斤劈柴,死後焚化。” 定西法師問他:“你幾時走?”修無師說:“在十天以內吧。”說完這話之後,他便回自己屋裡去了。 第二天又來找我和定西法師說:“給法師告假,我今天就要走,請給找一間房,再找幾個人念佛送送我。”定西法師給在公墓院內打掃出來一間房,找幾塊鋪板,搭一個鋪,又到外寮找幾位師父去念佛送他。 在他臨往生之前,送他的人說:“修無師,你今天往生佛國了,臨走也應該作幾句詩或作幾句偈子,給留個紀念。”修無師說:“我做苦工出身,生來很笨,不會作詩也不會作偈子。不過,我有一句經驗的話可以告訴諸位,就是‘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大家聽他說這話,覺得很踏實。於是大家齊聲念佛,修無師面西趺坐,也跟著一同念佛,念了不到一刻鐘工夫,就往生了。 常住臨時給打了一口坐龕,到了晚上裝龕。雖是天氣很熱的時候,其面目清秀異常,身上一點臭味、一個蒼蠅都沒有。諦閑老法師和一般信佛人都爭相去看,嘆為稀有。之後用木柴架起,舉火焚化,紅火白煙,一點邪味沒有。 後潘對鳧老居士聽說這事,特別將修無師生平念佛事跡,寫一篇文,印出來分給大家看,認為是僧人中的好模範。 (二)、鄭錫賓居士 第二位是鄭錫賓居士。山東即墨人,業商。因看佛經,知念佛好,遂發心念佛,終身不娶。二十二年在青島,我給說皈依和念佛的好處,自是念佛心益誠懇,把家里的事情完全交給他弟弟料理,自己專心念佛。 以後,他習練得能講彌陀經。每年,必由即墨經青島住一兩天,到平度縣給善友們講幾次經。二十四年時,鄭居士還請我去平度講過一次經。二十八年春,鄭居士又經青島去平度縣講經。 過了兩個多禮拜,有從平度縣來的人和我說:“老法師你知道吧!鄭錫賓居士已經歸咧(膠東人謂人死曰歸)!”我聽他說這話之後很愕然。我說:“前十幾天他在這裡路過時還很好,為什麽這樣快就故去了?有什麽病?他怎樣故去的?” 來的人說,鄭錫賓居士在講完彌陀經之後,聽經的人都走了,只剩下五、六位辦事人,因大家都是朋友,在一塊吃午飯。飯後,鄭居士請他的朋友給租一間房子,說要走。他朋友說:“你要走為什麽還要租房子?”鄭居士說:“我要往生,因恐死在別人家里犯忌諱。” 他朋友說:“我們是多年知交,不要說你是往生佛國,就是臥病不起,死在我家里也應當,何必另找房子?現在我們這里有很多信佛念佛的,如果你真有把握往生,也給我們這一方念佛的人看看,作一個榜樣。”說完這話,他朋友就在自己家里收拾出來兩間屋,搭一個鋪。 鄭居士和他的朋友簡單說幾句告辭的話,抖擻了抖擻身上,在鋪上面向西,盤腿坐好說:“給諸位告假,我現在要走了!我們同事信佛一場,請諸位念佛送我一程吧!” 他的朋友在旁說:“你臨終時還不說幾句偈子,給我們作個紀念嗎?”鄭居士說:“不用說偈子,就你們看到的我這個樣子,來去自如,你們就照我這樣行,這就是個很好的紀念。”說完這話,大家念佛送他,不到一刻鐘工夫,就含笑往生了。因此在平度縣一帶,人人都知道念佛好,也引起很多人信佛。 鄭錫賓的弟弟起初看到他哥哥拋家舍業,專門去念佛,心裡不高興。後來經他的哥哥一再勸說,也勉強信佛、念佛,但並不懇切。此次親眼看見他哥哥念佛往生,預知時至,來去自如,知道念佛絕不是騙人的事,於是也一心一意的專門念佛,三年後也預知時至,念佛往生了。不過臨終時稍微有點病,不如他哥哥那樣痛快。 (三)、女居士張氏 第三,是一位女居士張氏。青島人,生有一子一女,境很貧寒,其夫在海港碼頭拉車為生。張氏住青島市內湛山精舍附近,精舍內立有佛學會。 每到禮拜日,我由湛山寺到此講經,居士們聽完經後,再念一支香的佛。張氏藉此因緣,皈依三寶,得聞佛法,信佛很篤實。平素在家念佛,禮拜日即領其兩個孩子去佛學會聽經,聽完經後,照例跟大家一塊念佛。 二十六年冬,一日清早起來,張氏忽謂其夫曰:“你好好領著孩子過吧!我今天要往生佛國了。”其夫因為生活奔走,對佛法少熏習,乃怒目斥之曰:“得咧!我們家窮,還不夠受嗎?你還來扯這一套。”說完這話後不睬她,仍去碼頭拉車。 張氏又囑其二子曰:“我今天要往西方極樂世界了!你們倆好好聽你父親的話,不要淘氣。”這時他兩個孩子,大的不過十歲,小的五、六歲,聽他母親說這話,也不知是什麽意思?仍舊門里門外地跑著玩。 張氏把家里的事情略微收拾一下,便洗洗臉、梳梳頭。因是窮家,也沒新衣服換,便換了一套漿洗過的舊衣服,到床上面西趺坐,念著佛就往生了。 她兩個孩子,因在外邊玩的時間久,肚子餓了,回家吃飯。見其母在床上坐著並未煮飯,趨前呼之不應,以手推之仍是不動,這時兩個孩子才知道他母親已經死了。於是哭著跑到鄰居家去送信,鄰人聞訊趕至,見張氏雖死很久,仍是面目如生,並贊嘆其念佛功夫深,後其夫由碼頭回來,痛哭一場。因家貧,無以為殮,乃由佛學會諸居士給湊款,處理其身後事宜。 【結 語】 人生最要緊的事就是念佛了生死。無論如何,大家要按照自己的環境,忙裡偷閒來靜坐一會,念一個時間的佛。在工作時間也可以心裡默念。不然,如果整天淫、殺、盜、妄,作奸犯科,造種種業,難免要墮落三途,輪回六道,將是受苦無盡了。 佛在《楞嚴經》上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惟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大家請想想,造殺、盜、淫業,是多麽苦!奉勸大家要快念佛,多念佛,所謂《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 以上,把念佛的好處,很散漫地說了一個大概。至於詳細處和究竟處,有《凈土五經》《凈土十要》等可參考。現在我為了啟發大家的信心,不過簡單一說。希望大家既然知道念佛的好處,要具足真信心,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踏踏實實,至至誠誠,老實念佛,將來同往西方極樂世界去聚會。 選自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淨界法師開示 用什麼心態來面對所緣境,這才是重點

我剛出家的時候,經常聽老和尚開示說:「佛法的修學是心地法門。」我起初一直不明白這個道理,佛法不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嗎?其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佛法的基礎,它不是整個佛教重要的核心價值,因為外道也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佛法不共的法門,其實來自於解脫道,而不是這個善業力,這個解脫道,就是老和尚常說的「心地法門」。

這個「心地法門」怎麼說呢?我簡單的說明一下。如果你在打禪七、或者佛七,你一定會有一個所緣境去專注。比如說佛號,「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
」,這個佛號的專注,就會把浮在表層的妄想,全部慢慢慢慢的消滅掉。

妄想有二種:一種是表層的妄想;取而代之的是你內心深心處堅固微細的妄想,《楞嚴經》說堅固妄想。這個時候,當你的心寂靜到一定的時候,它開始浮現。這個表層的妄想它是流動的,它不是很堅固,你一破壞它就消失;但這個堅固妄想它不是,你可能在前生有某一種習氣的熏習特別重,它就會不斷的出現。

你把它調伏了,它會再出現,調伏了再出現,這叫堅固妄想。很多人剛開始用功的時候,看到這個妄想現出一個雜染影相的時候,非常害怕。其實我告訴大家:那個不須要害怕。

就是說,妄想它從內心生起,這個是依他起,問題是你內心面對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不能產生一個錯誤的聯想,就是你不要對它產生徧計執。就是說當一個雜染影相出現的時候,你可以訶責它。訶責以後,你說:誒,這個是苦惱相,會給我帶來痛苦的,這個是雜染相、是不淨相、是無常相。透過你正面的聯想,它這個影相就慢慢慢慢消失掉。

所以我們經常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很多人在用功的時候,錯認消息,他一直要把這個影相去掉,可是他不知道改變自己的觀念,這個是本末倒置。你對這個影相充滿了愛著,但是你不對治愛著的心,你要把這個影相去掉,怎麼可能呢?其實影相不要急著去掉,它是你修行的所觀境,你用訶責的心面對它,它自然會改變,所以講「徧計本空,依他如幻」。

當你把徧計執去掉的時候,它的因緣法就會改變,所以你知道什麼叫「心地法門」?就是你心跟境接觸的時候,重點不在這個外境。有時候我們說:唉呀,糟糕了!我剛剛聽到一個不應該聽到的聲音、看到不應該看的的顏色!其實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影像進來的時候,你要如何面對!

你是用愛著的心面對?或者是用訶責的心面對?這才是重點。就是你產生一個什麼樣的心靈聯想,這才是重點;重點不是它進來、或者沒有進來,這不是重點。

 我這樣子講,大家知道什麼叫「心地法門」了嗎?可能有些人知道。重點就是你要知道:你自己是用什麼心態來面對所緣境,這才是重點,而不是這個所緣境是雜染相、清淨相。這一段觀念懂了,你就知道前面的意思,也知道什麼叫做「徧計本空,依他如幻」,就這個道理。你所對治的是你自己錯誤的思想,而不是去改變外境,簡單說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外境是你的所緣境,你越多的外境,你可以產生越多的訶責,對你有更強的功力,這何樂而不為呢?你今天對外境產生執取,這個外境傷了你,也不應該說它傷了你,而是你自己傷了你自己,它只是個助緣。前面的二段論文都是在講這個觀念,講到有情眾生為什麼會產生生命、如何相續,其實深深的受到徧計執的影響。

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宣化上人:山雞轉世做人、手紋上滿是蓮華,誦持這部《法華經》的感應不可思議!(故事多則)

方才的公案,說這一個做官的,他對上半部《法華經》非常地熟悉,既能讀,又能背得出來;那下半部,他就格格不入,讀一次也記不住、讀兩次也記不住,讀幾千次、幾萬次也記不住。你說這是妙不妙?讀一次就可以記住上半部,下半部讀幾千次、幾萬次也記不住,他自己也覺得這事情真是妙:「我怎麼上半部一讀就記住了,下半部怎麼樣讀也記不住?是太''了!」於是就到附近一座寺院,寺院裡有一個開悟的和尚,他就到這方丈和尚那兒去請開示。他因為做很大的官,很有勢力,他到廟裡來,方丈和尚就歡迎招待他。

  他就請問方丈和尚:「我很信佛法,對《法華經》尤其有興趣。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於《法華經》上半部,一讀就可以背得出,永遠都不會忘;下半部呢?我怎麼樣讀也記不住。這究竟是個什麼道理呢?請方丈和尚開示我!」

  這個方丈和尚是開了五眼六通的,有佛眼、有慧眼、有法眼、有天眼、有肉眼;聽他這樣一請開示,就告訴他說:「我告訴你可以,不過你不要生瞋恨心!因為我對你說的是真的,我不是罵你。」這個做官的就說:「當然了,你說我前因後果的事情,我當然不會瞋恨了!」

  方丈和尚就說:「你前生是在寺院裡種地的一頭牛,幫著廟上做工;因為你在廟上耕田,這其中就有很大的功勞,立了很大的功。廟上每逢六月初六曬經的日子,都要把經典搬到外面去曬一曬,曬過以後的經,就不容易生蟲。在曬經的這一天,你走到曬經的地方,用你那個鼻孔聞這部《法華經》。因為你給廟上種地種田立功,所以你今生做了官。」你不要以為做官的人就都是人,馬牛羊雞犬豕什麼都有的,不過他前生立一點功,所以今生就去管理這個政務。

  這個人一聽,說:「那我為什麼對《法華經》前半部那麼熟悉?」老和尚就說:「因為你只用鼻子聞上半部,下半部你就沒有聞到;所以你現在對上半部的《法華經》特別熟悉,下半部就不懂了,就算是念也記不住,就是這種的因果。」這個人一聽,以後更加精進,擁護佛法、擁護道場。

  相信這個做官的人,將來不會再做牛了,這也是妙法之一。你看看,這頭牛隻用鼻子聞一聞上半部,等來生再做人的時候,就永遠都記住了。說:「那是什麼道理?」我也不知道,這就叫「妙法」!你若問為什麼?說:「我試驗試驗,它這個原理倒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不像化學,你沒有法子試驗的。你若想知道這個原理,就要專一其心,用功修行;得到五眼六通的時候,你就知道這種原理、知道這個妙法了。

  ........

  以前有一個和尚,他天天誦念《法華經》,一天念一部;《法華經》有七卷,我也曾試過,一天僅僅可以念完一部。這個和尚他念《法華經》,經上說:「書寫《法華經》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於是他又用筆寫《法華經》,恭恭敬敬一字一畫、一筆不茍地,把整部《法華經》寫了一遍,書寫圓滿。

  他寫完的時候正是冬天,在北方天氣凍,他把毛筆泡在水裡,水裡就有一朵冰的蓮華生出來,這冰蓮華越長越高,越長越大,由此他就給自己起一個名字,叫做「冰蓮和尚」。你說這種事情是不是妙法呢?他用筆寫完了《法華經》,然後把筆放在水裡,水就生出了一朵冰的蓮華;這是誰叫它生的呢?怎麼又會生出這一朵冰的蓮華呢?這個蓮華並且還會往上長,當時有很多人都看見了這種的情形。你說是不是妙法呢?這是一個很真很真的一件事實。

  還有一個公案,也是關於這個妙法,也是一個念《法華經》的和尚。這個和尚,在以前的中國是很有地位的,他也到朝廷裡邊去隨著研究國家政事。他不坐轎,就騎著馬,由廟上到皇宮裡去;他一騎到馬身上,就開始背誦《法華經》,到皇宮時,恰恰可以把第一卷背誦完,天天是這樣子。

  有一天,這匹馬忽然間就死了。在他廟的對門,有一位居士的家裡剛好生了一個男孩子;在生這男孩子之前,他母親就作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夢。什麼夢呢?就夢見這和尚天天騎的這匹馬到她家裡來,來了就撞她的懷裡,於是她就生了這個小孩子。這個母親就想:「哦!怎麼我看見這匹馬來到我這兒,就生這個小孩子?」於是就叫家裡的人到對面去看一看,這個和尚所騎的馬還在不在?他們去一看,這和尚騎的馬方才死了。那麼她就知道這個小孩一定是這匹馬來託生的;於是這個小孩子出世之後,她就把他送到廟上去做和尚。

  可是這個小孩子愚癡得不得了,最愚癡不過。你教他寫字,他也不會寫;你教他認字,他也不會認;怎麼樣教他,他也沒有法子認識字。但是有一個和尚教他《法華經》,不需要認字,就這麼一句一句教他,他卻記得很快,把第一卷都記住了;以後的,就都完全不能記了,又不能念了,僅僅可以記得住這第一卷。為什麼他僅僅記得第一卷呢?就因為他做馬的時候,這和尚在他脊背上就背誦第一卷,天天是這樣子,所以他能記得第一卷。這就證明小孩子是這匹馬轉生做人了--這匹馬被這個和尚騎著,聽《法華經》就可以去做人了。想一想,這《法華經》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還有一個相類似的情形,怎麼樣呢?在晉朝的時代,中國雲南有一個姓陳的人,叫陳東淵,他相信觀世音菩薩,於是他到南海普陀山去朝拜觀世音菩薩。朝拜完了,他見到有一位和尚在那兒誦《法華經》,他就請這位和尚為他誦念《法華經》來超度他的母親,令他母親離苦得樂;這個和尚就給他念經。

  他的家裡有一頭牛,這頭牛很有力量,突然間這牛就死了。牛死了,本來也沒有什麼關係,可是這頭牛晚間就給他託一個夢,告訴陳東淵說:「我就是你的母親來的,因為我的口業太重,造的罪孽太深了,所以投生做牛。現在你請法師給我念《法華經》,我已經離開這個牛身了,可是還沒有離苦,還是在地獄裡。你再請這和尚幫我念一念經。」

  陳東淵得到這麼一個夢,覺得很奇怪,於是又到普陀山上去請這個和尚給她念經。可是偏偏這和尚念《法華經》是念《法華經》,他念經是很誠心,但是酒癮還沒有斷,有時就很隨便的飲一點酒。他聽陳東淵說他母親死後投生做牛,又死了,請他給超度,他也就很誠心幫她超度。怎麼樣超度法呢?他跪在佛前給她念《法華經》。大約因為他很早就起身念經,念到四卷時,口裡頭就渴得不得了,想要找茶飲,但是也沒有茶;一看他平時喝酒的酒杯裡還有一點酒在那邊放著,於是把那杯酒拿起來就喝了。等喝完了酒,他又接著把後面的幾卷經都念完,然後告訴陳東淵說《法華經》念完了。

  很奇怪,陳東淵又作了一個夢,他夢見他這個牛媽媽又來了,說:「法師念《法華經》第一捲到第四卷的時候,地獄都放金光,都有金蓮華生出來,我本來要離開地獄之苦了,正想要投生去;但是忽然間,就有一股酒氣充滿地獄,所以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都沒有這麼大的功效了。你再對這個法師講,請他幫我重念過!」他這個兒子聽了,就對法師這麼一講。

  這個法師過去以為飲一杯酒嘛,不要緊的!由這一次之後,他就知道了:原來沒飲酒之前,念經就放金光;飲酒之後,連銀光也沒有了。從此之後,這位法師也堅守酒戒,認真修行了。

  由這兩件事看來,《法華經》的這種妙處,你說可以思議嗎?所以這個妙法,真是妙不可言。

  .......

  摘自:《大乘妙法蓮華經信解品淺釋》-宣化上人講述

  講到這個地方,我想起來一個公案:在中國晉朝的時代,有一位曇翼法師;那個「翼」,當小鳥的翅膀子講。這位法師前生是一隻山雞,就是在山上飛的那種雉雞。他怎麼樣的來源呢?以前在餘杭那地方,有位法智大師專門講《妙法蓮華經》。每逢講經時,總有一隻山雞來聽經,它就落到一邊聽;一听就聽了七年,這山雞就死了。

  在這兒聽聽經,聽得就死了!這死了可是死了,這天晚間,法智法師就作了一個夢,看見一個童子來對他講:「我就是聽您講經的那一只山雞,現在我死了,但因為聽《法華經》的力量,我就不再做山雞了,要來做人。我明天就託生到山前有個姓王的居士家裡,將來我還要跟您出家的!」

  等過了幾年,這個王居士請法智法師去吃齋。法智法師一進門,這個小孩子就說:「啊!我的法師來了!」法智法師因為有作過那麼一個夢,也知道這就是那隻山雞,就對王居士說:「你這兒子,就是山雞來的!」於是把這小孩子衣服給脫下來,看他的背,果然有三條像三根山雞的毛。這證明是不錯了,這個王居士說,喔!原來他是只山雞!好了!這回可以修道了!所以在七歲的時候,就叫他出家了。

  出家之後,他也學著誦《法華經》,後來也在那個地方就修建了一座「法華精舍」。曇翼法師在這兒念誦《法華經》,持誦了十多年。有一天傍晚,忽然來一個女人,提著一個籃子,裡邊裝著一隻小白豬,還放有兩顆蒜頭,用籃子這麼拎著;身上的衣服,穿得花花綠綠的,好像很不守規矩的這麼一個女人。她說是因為到山里採藥,也沒有得到藥材,山里頭狼蟲虎豹這野獸很多,這麼晚了,若是回家去,一定會被狼蟲虎豹吃了,所以無論如何,就要在他這個精舍這兒住一宿。曇翼法師就拒絕她:「我這兒不能留女人住,你到旁的地方去了!」但是附近也沒有其他住的地方;這個女人無論如何也不走,你怎麼樣攆她,她也不走。

  你看!她就放賴了!曇翼法師也沒有法子了,就叫她在草堆上睡,她晚間就在這兒住下了。這奇怪的事情又發生了!晚間半夜,這個女人是又哭又喊就說肚子痛,一定要曇翼法師來給她按摩肚子。這個法師,你說怎麼辦呢?遇到這麼一個魔障!他就用布把一根錫杖包上,離著很遠,就用錫杖給這個女人按摩肚子,沒有用手給她按摩;大約過了一個時候,這個女人就好了,不痛了。

  第二天,天一光的時候,曇翼法師就看見這個女人所穿的花花綠綠衣服,騰空而起,化成五色祥雲,那隻小白豬變成了一頭白象,這兩顆蒜就變成兩朵蓮華。一朵蓮華是在大白像腳下站著,另一朵蓮華是這個女人站著;這個女人在空中就對曇翼法師說:「我是普賢菩薩!你修道不錯!因為過幾天,你就應該到我的法會裡來,所以我先來試驗你修道的程度。你的道心果然不錯!堅固!現在我這個試驗,你已經合格了!將來你就可以作為我的眷屬。」在這個時候,整個虛空大放祥光;當時的皇帝也看見這種的祥瑞,所以就在這兒建造了一座「法華寺」。一隻山雞聽《法華經》尚且都有這樣的感應,我們身為人,若聽《法華經》,那感應更大了!

  我再講一個公案,在梁武帝的時候,有一位比丘尼,名道濟,別號總持,是菩提達摩祖師的徒弟。她自己結一個茅庵,一生就專門持誦《法華經》。等以後圓寂了,人就把她埋到她修行的小茅蓬旁邊;過七、八年的時間,她這墳上竟然生出一朵青蓮華來。這件事情也就奏明皇帝,皇帝到這兒一看,令人把墳刨開看看這蓮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刨開墳一看,這朵青蓮華是從比丘尼口中生出來的;這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為什麼她會生青蓮華在口裡頭呢?就因為她在生的時候持誦《法華經》;這是給人一個證明,證明你誦持《法華經》是不可思議的。

  還有一位比丘尼,叫華手尼;她持戒律非常清淨,專門修持戒律而不犯,又誦持《法華經》。每當她誦持《法華經》一卷,在手紋上就有一朵蓮華現出來;她一生,把整個兩隻手都生得滿是蓮華。皇帝知道之後,特別召見,看她手上生滿這麼多蓮華,就封她為「華手比丘尼」。這都是在中國誦《法華經》,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這《法華經》,不要說能聽我講,你就听一聽《法華經》的名字,都是有大善根的人。那麼說,我們現在聽《法華經》這些個人都是有善根的囉?當然!你若沒有善根,你連這個門都進不來的;你就或者進來,也不會長久,又要跑了!所以不是這麼容易的。這部《妙法蓮華經》,它的價值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現在能講《法華經》,這一種境界也是不可思議的。

  在以前,有一位法雲法師,也是專門講《法華經》的;他非常聰明,辯才無礙,講經講得非常之好!當時就有一個和尚,發願供養這位法師,又發願要生生世世和這位法師一樣──相貌也一樣、辯才也一樣、願力也一樣,發這麼一個願,要學這位法師這個樣子。在發願的這個晚上,這和尚作了夢,夢見有人告訴他,說是你不容易學的!這位法雲法師在日月燈明佛那時候,已經就講《法華經》了,不是現在才講《法華經》,所以他講得這麼樣子微妙不可思議;你若想學他,那要慢慢才可以學得到的。所以講《法華經》,也是一種難遭難遇的妙法。

  ......

  摘自:《大乘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髮品淺釋》-宣化上人講述

  以前有這麼一位法師,他發心書寫《法華經》;用什麼寫呢?用血。一般人書寫經典,多數用墨來寫經,可是他用自己的血來寫經。當這位法師寫完《法華經》之後,他把筆就放到洗筆的水池子來洗筆,水池子裡就生出很多蓮華。本來那水池子還有很多冰,冰也都變成像蓮華的樣子。有這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還有這麼一位朗然法師,每天念誦《法華經》,是為給他母親迴向而念的。有一天,在他廟上有一頭牛,忽然就死了。當天晚間,這頭牛就來給他託一個夢:「我是你的母親,因為在世的時候,邪知邪見,不信三寶,所以死後就墮落作為牛。現在你虔誠為我念誦《法華經》,我得到利益,所以我這個牛的生命就結束了,將來我又會轉生到鄰居去做人。現在我告訴你,我得到你念誦《法華經》的好處了!」

  這種種的情形,若是有病的,念誦《法華經》,病也會好了。那不會念,怎麼辦呢?你學了就會念了嘛!所以《法華經》的這種妙處,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在三七日,你要是能誠心誦念《法華經》,不單《法華經》,就是其他經典或者持咒,都可以。所以我們打禪七,要打七、不打八。打七,就把第七識要打死它。打死第七識,活了第八識,所以要打七。



 

2020年10月7日 星期三

蔡禮旭老師主講 一個人最大的福是接受勸諫。接受父母、師長、聖人、祖先的勸!


《道德經》當中有一段話非常好。這個道德,「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這個「邦」就是國家,「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博」。

用道德來修養自己的身心,「其德乃真」,這是恢復真心、恢復性德。而後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建立在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師長有一段話強調,「孝悌忠信,從我心做起;禮義廉恥,從我身做起;仁愛和平,從我行做起。」我們整個真心流露,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跟道德、性德相應,真的是「其德乃真」。其實聖賢人都是恢復性德的人,性德是我們自然本有的。孔子說道,「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就是恢復性德了。「修之於家,其德乃餘」。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且你家道、家規、家業、家學可以承傳下去。再把德行、愛心推衍到鄰里鄉黨,教化一方。你這一方百姓都尊崇道德,那整個國家其他地區就來效法了。

其實我們聽到這一段,假如覺得整個身心充滿能量,那是有志氣的人,那是有承擔的人。假如我們在聽這一段的時候,快要睡著了,提不起勁來,那是很沒有責任心的狀態。真的,聽什麼東西你能夠非常專注,非常提得起勁,那是跟你的心相應。假如提的這些道德、這些使命,你完全提不起勁來,都快睡著了,我們的私心、私欲太重了,我們還掛一個「學習中華文化」的假牌子。這叫自知,不自欺。所以任何狀況得要看得到自己的狀態。

師父在十月十號,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滿一百周年,講了一個專題叫「認識傳統教育」。我們這個民族最重視道德,如何透過傳統教育成就自身跟後代的道德?講得非常精彩、精闢,兩個小時。有聽過的舉手?我們把文字稿發給大家,也可以上網去看。我們地球上的人類,耳朵很敏銳,多聽經領受得會比較深。當然,你假如看書的時候心裡也在聽也行。你看,眼睛看得到這面牆,看不到牆外是什麼;可是隔牆還有耳,所以耳朵的功能特別強。是吧?你看你眼睛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可是耳聽八方,哪裡的聲音你都聽得到,後面講話你也聽得到,耳朵的功能蠻大的。

師父兩個小時精闢的開示,那是一輩子積累的學問道德,我們肯至誠恭敬去領受,得大利益,少走很多彎路。所以為什麼說「能親仁,無限好」;為什麼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福在受諫」。一個人最大的福是什麼?接受勸諫。誰勸?接受父母的勸、接受師長的勸、接受聖人的勸、接受祖先的勸。這樣的人他的道德學問不用走彎路,走直徑。所以我們看古人很有道德,成就學問的,有的二、三十歲就成就了。

在唐朝,我們大家都認識的,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就見性了,恢復本性了。講到這裡我渾身冒冷汗,二十四歲我還在造孽,差這麼多。您看他至誠恭敬,聽五祖弘忍大師,聽他的老師講課聽多久?半部《金剛經》。老師半夜去找他,天還沒亮就開悟了。至誠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師長加了幾句: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誠敬得千分利益,萬分誠敬……我看你們額頭都亮起來了,因為你們現在已經處於萬分誠敬的狀態,馬上身心就不一樣了。師長能講出這樣的體會,那是他老人家的真實境界。老人家年輕,二十六歲感來當時臺灣三位最有道德學問的老師。我二十幾歲感來的都是酒肉朋友。那差距有多大,你看蹉跎了多少光陰。方東美老師、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師。李炳南老師,章嘉大師,沒有這些聖哲人,臺灣的中華文化可能都傳不下去。可是為什麼老人家都能感得這樣的明師?天底下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都是感召的,至誠感通。

所以諸位學長們,這顆至誠心當下提起來,說不定你今天晚上就夢到孔子。有沒有可能?你們的回應代表沒有可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心不夠怎麼感召呢?孔子至誠的心,就是要承傳中華民族的道統。「老天,你假如慈悲,不讓我們中華民族的道統斷送掉,那任何人絕對傷不了我,因為我就是要來盡這一份使命的。」孔子在任何危難當中不怕死,因為他這一生是來承傳道統的,死不了。夫子至誠的心,喝湯的時候看到堯帝;在牆上看到大禹;做夢的時候夢到周公來給他教誨。所以師長這一段教誨,「認識傳統教育」,希望大家好好學,你真能明白我們的民族確實「貴德」,確實愛護後代子孫。

這一段話也是老子的教誨。儒、道、釋這些創教的聖哲人:老子、孔子、釋迦牟尼佛,那都是仁慈、慈悲、博愛。我們看這些聖王做到了。「修之於鄉」,文王百里而王天下,湯七十裡王天下,七十裡跟百里差不多是現在一個縣而已。他在自己這個地區落實道德,結果整個國家以他為王,效法他,學習他,叫王天下,「其德乃長」,不斷增長,拓展開來,最後利益整個國家,「其德乃豐」。成就自己,成就國家民族,最後還能利益到天下,成為天下的共祖。唐朝的唐太宗先生做到了,「其德乃博」,乃普。當時候日本、韓國、越南,甚至於整個歐亞地區,都行了幾千里到大唐取經。你看這樣的人生多大的意義,利益天下。甚至於清朝時候重視中華文化,滿洲人,女真人,重視中華文化,當時候的文化經濟也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康乾盛世」一百多年,女真人重視中華文化能達到這樣的盛世,我們的文化是至寶啊!

恭摘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 2011/10/22 33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2020年10月6日 星期二

蔡禮旭老師主講 年紀大了,假如不懂得放下,患得患失心會越來越嚴重。


 所以首先從戒下手,師長叫我們紮三根,最重要的就是持戒,就是恢復清淨心,就是放下執著、放下習氣,先放下貪著。孔子說的,「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這個年齡,一、二十歲的年齡,最嚴重的習氣是貪色,這欲望越來越重,把人的靈性越拉越沉淪。「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跟人逞強鬥勝,嗔恨心、好勝心很強。嗔恚心一起,「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貪嗔癡障礙清淨,放不下就麻煩了。「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年紀大了,假如不懂得放下,患得患失心會越來越嚴重。比什麼?比人家重不重視我,比兒子賺錢賺多少,比房子有幾棟,比這些東西。最後貪什麼?貪身體。身體一不舒服就難過得要死,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臨終的時候,這一生壽命到了,貪著這個身體,靈性就很難提升上去。

老子不簡單,老子知道這個身體不能貪著,會形成障礙!不能貪著,不是叫你不要身體,是借由這個身體來提升靈性,不能貪著身體而墮落。你不要才剛聽完,不要這個身體,從今天開始不吃飯,絕食,不要它了,然後你媽來找我,我不負責的。老子講,「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假如我能舍掉這個身,我的大患就沒有了。有這個身體挺麻煩的,你不知道你的老闆是誰,你的老闆是這個身體,每天要伺候它吃三餐,請問你每天伺候這個身體喝水喝幾次?你不自由,光伺候這個身體每天就忙得不得了,還要給它噴香水,一天二十四小時耗在這個身體耗多少,靈性怎麼提升。所以當人,一般都是一直墮落下去的。就講我們自己好了,我們這一生是提升還是墮落?我們小時候多麼天真無邪,是不是?我那一天聽一個同仁講,以前他說他都忘了,是從他爸爸的日記裡面,他才知道他以前這麼天真,爸爸帶他出去買東西,買佛像,買一個莊嚴的像,他卻買一個斷掉手的,買回來。他爸爸說,你為什麼買斷手的?他說我喜歡這個。後來回來,他爸就覺得怎麼會這樣?一直問他,後來他說,因為斷手的比較便宜。不忍心讓他爸爸多花錢。有一天玩玩具,他一個長輩進他家,把他的玩具給踩壞了,那個大人嚇一跳,不知所措。麻煩了,把人家東西弄壞。他看到那位長輩有點驚恐,他馬上笑著說:壞了沒關係,待會我爸再做就好了。馬上讓長輩不要太難過。結果他說現在三十年過去了,傲慢、自私自利這麼重。他有這個覺醒,自愛開始了!不能再讓自己墮落下去。所以老子講,這個身不能執著。

有一個比喻讓大家好好去體會,人的真身就像整個大海一樣,就像整個宇宙一樣,可是我們不認識自己的法身、真身,以為海洋裡的一個水泡是我。大家想一想,一個水泡跟整個海洋,哪個作用大?水泡能幹嘛?最後就小鼻子、小眼睛,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忘了海洋才是我,宇宙才是我。所以見性的人知道,一切萬物、虛空法界就是自己,一體的,他契入這個境界了。道家也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我們聽這些教誨有一個好處,從這個徹底的宇宙人生真相開始修起。聖賢人證入了,我們還沒有,可是我們可以相信,相信了之後,「率性之謂道」,遵循著性德來修養自己。什麼是性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契入這個真相,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一體哪有不愛的,哪有分自分他,還傷害人家、挖苦人家,那不是顛倒了。就好像一個人拿著拳頭打自己,他正不正常?我們不愛一切眾生就是不正常,分自分他就是不正常。有沒有哪個人說,這個手指不是我,我要跟它分開,有沒有?那他精神不正常。我們假如越分別越執著就越來越不正常!冷靜想想,我們從小分別執著很淡,對一切人都很真誠,很為他人著想。科學家實驗,一個不認識的人,故意讓東西掉下地,那個八、九個月剛學走路的孩子,在那裡晃啊晃,看到那個人的東西掉下去,過去撿起來,又拿去還給那個人。他分別執著很淡,離自性很近,特別替人著想。年齡越小,父母一難過,連說都沒說,我們馬上知道,陪著媽媽流眼淚,母子連心,這是我們本有的性德。我們現在分別執著嚴重,沒辦法恢復。

老者戒之在得。世間所有一切物質都是幻象,刹那生滅,貪著不得,也帶不走,放下,不貪了。「何其自性,本不生滅」。自性是真心,真則不變,怎麼會有生滅。什麼有生滅?幻象有生滅、妄心有生滅,真心不變。妄心刹那生滅,妄相是妄心變的,刹那生滅。大家看過電影沒有?電影的影像是真的還是假的?你怎麼知道?電影影像真的假的?假的。為什麼?它一秒鐘閃二十四次,換了二十四張底片,假的,刹那生滅的相續相。結果我們在那裡哭得死去活來,呼天搶地,不只看的時候哭,看完以後傷心一個月,這叫著相,執著。所以真有智慧的人借假修真,借這些幻象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個人這麼貪著,我不能學他;這個人這麼分別,我不能學他。」放下。這個身體也提醒我,這個身是假的,每天要放下它,犧牲奉獻,捨己為人,不執著這個身,身體也在提醒我們,相都是虛幻的,不能貪著。要看會不會修,會的話,就借假修真心。逆境,放下嗔恚心;順境,放下貪心,貪嗔癡都放下了,智慧、福德、德能慢慢就恢復了。貪心障礙福報,心量越大的人,越不貪的人,福報越大;嗔恨心障德能,愚癡障智慧。在一切境界當中息滅貪嗔癡,會用功的人、會修道的人,勤修戒定慧

 

恭摘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 2011/10/22 33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蔡禮旭老師主講 看到人家的好,效法人家的好


潁川郭伯益,好尚通達,敏而有知,其為人弘曠不足,輕貴有餘。潁川郭伯益,您看古人每個人名字前面都是他的出生地,他的祖籍,代表人要有成就,讓自己的故鄉都感到光榮。我們在歷史當中很多有建功立業的人,最後都是以他的故鄉來稱呼他。好尚通達,敏而有知,這個人非常用心求學問,對道理也能夠通達,而且很敏銳、很有悟性。但其為人,他處事肚量不夠,弘曠指一個人的肚量不足。輕貴有餘,餘就是多了,輕貴有餘等於是愛憎的心比較強一點,喜歡的好得不得了,討厭的見不得他一點好,這是處世的大忌。坦白講喜歡的就好得不得了,看不到他的問題;討厭了,就排斥得不得了,學不到人家的好,甚至跟人家對立起來,以後就會造成一些衝突。接下來講到,得其人,等於是跟他緣分很好、很談得來,重之如山,非常重視他。不得其人,看這個人不是很投緣,忽之如草,忽視他就像野草一樣。大家想一想,假如我們今天跟人家相處,這個人看了不是很順眼,就把他當野草一樣看,你說能不招來人家的不滿跟對立也很困難。所以中華文化強調主敬存誠,隨時要對人對事對物要保持誠敬的心。不能誠敬,還有傲慢,這個心就生病,生嚴重的大病。吾以所知,親之昵之,不願兒子為之,他跟郭伯益,他也能看他的優點,跟他相處也很相知,交情也很好,但是不願意你們效法他整個人生的態度。

  樂安任昭先,另外一位當時候的讀書人,淳粹履道,這個人很實在、很踏實去實踐道德,人也很單純。內敏外恕,內心很敏捷、敏銳,對人寬恕,這也是我們常提到的,聖賢教誨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且處世處不避洿,怯而義勇。吾友之善之,願兒子遵之。與人相處遇到事情,這個洿是指窪地,陷進去的一個窪地,也是比喻就是困難,處世不避困難,也可以說,低下去處世也比較能屈,勿畏難。怯而義勇,非常講道義也很勇敢,但是不是那個匹夫之勇,怯就是很謹慎,懂得慎重思考,而不是很莽撞。我們之前也提過勇而能怯,很勇猛卻也懂得要慎重仔細。我是跟他很友愛,也很效法他、學習他,願兒子你能夠尊重、效法他。若引而申之,把這幾個例子,你們能用心去體會引申開來,觸類而長之,就舉一反三的話。汝其庶幾舉一隅耳,庶幾舉一隅的意思,就是舉一反三的態度。

  接著具體講事情,學習這些人的德行,進而你們處世,及其用財先九族,只要是用到財物,一定要先想到身邊的親人,九族的親人。其施捨務周急,只要看到很貧窮、很急難的親朋好友,一定要趕緊去幫助他。其出入存故老,在家庭家鄉出入要常常想到老人,給老人關懷,買一些老人愛吃的,時時不忘老人對我們一生的恩德。其議論貴無貶,跟人談論的時候不要去貶低別人,甚至是譭謗別人。其進仕尚忠節,進仕是當官,要尚忠心、忠於國家,還要有節義。其取人務道實,取人就是與人相交要找道實,就是實在的朋友,不要找虛華的朋友,不要找愛憎心重的朋友。我們也講到了擇交如求師,找好朋友像找老師一樣的慎重,不然我們受影響了,自己都墮落下去了。其處世戒驕淫,處世待人戒驕傲,然後沉迷淫亂。其貧賤慎無戚,自己貧賤的時候,也不要好像很淒涼、很哀傷,貧而有氣節。其進退念合宜,應對進退要得當適宜,要合人情事理。

  其行事加九思,這在做事、跟人應對的時候能夠用九思,這個九是多的意思,常常觀照自己。有另外一個含義,就是孔子在《論語》裡講的,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我們在之前的課程有講過,如此而已,吾複何憂哉,你們假如都做到了我就高枕無憂。子孫賢孝了每天坐在搖椅上面:挺安慰的,沒有擔憂了。

 

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蔡禮旭老師主講 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商量的話


所以好學,從根本的意念下手,起心動念下手,這會學,從心地下手,善用心。
剛剛也跟大家講到,“學貴心悟,守舊無功”,你把聖賢的學問當知識記,記一大堆增長傲慢,自己的靈性也沒提升。要用心去感悟,心悟。諸位學長,當你聽到孔子說的,“詩書之不講,禮樂之不習,是丘之過也”,詩書、禮樂這些大道沒有人弘揚,是他老人家的罪過,當我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老人家的心境,跟我們的心相應了沒有?心悟。當湯王說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老百姓的錯都是我的錯。湯王的心,跟我們的心印在一起沒有?假如是這樣的心境,去聽每一個聖賢人的風範,去領受每一個經文,那不得了,每一個人每一天心性都有很大的提升。你一悟到了,該放下的你就放下,因為你明白了嘛,那些執著是障礙自己又傷害別人,幹嘛還留它?當下就轉心境。

我們剛剛講的,“少說命令的話”,那是自己的脾氣,那是自己的控制,“多說商量的話;命令只是接受”,人家口服心不服,造成大家都很壓抑,這怎麼是我們來當領導的目的?當領導是要利益團體,尤其我們在傳統文化的單位,是要利益廣大的人群,怎麼是來控制人、來讓每一個人都得聽我的,增長傲慢、增長習氣,不顛倒了?一體會到了,放下,不要控制、不要命令,“商量才是領導”啊!“這件事情你的看法怎麼樣?”一講出來,“想得好,我剛好沒考慮到,救我一命,我少造罪業了、少對不起人了。”這麼一講,身邊的同仁下屬覺得很受肯定、很受尊重,他的潛能都被激發出來了。

我們這樣去領會,這句話馬上就能用出來了。我們聽了這句話,聽了十遍、二十遍了,還是做不到,還是用分別執著,不是用真心去領受。什麼叫用分別執著?一聽,“我做不到,不行,人家不能配合我。”盡想這些事情。就那一句話聽一百次,還是那一句話,印不到心上來。所以這個好學,含義也很深廣。

恭摘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 2011/11/5 37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