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请人用人神通帮忙真能度人吗? (所以修行应该看一定会受益无穷的)


首先你为什么想找有神通的人观因果?

为了离苦呗。有了病苦的,想看看是什么因导致了这个病;婚姻不和睦的,想看看自己和对方是什么关系的冤亲债主;孩子顽劣,想看看这个孩子是什么来的……
于是大家都想寻找传说中的大神通人,让他给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本文可以教你自己给自己观,你也可以做一回大神通的人。
首先,要给大家说说关于观因果的正确知见。知见不正,永劫在六道里轮回,教了你,也不会好好去用。
观三世因果,需要有大神通,在这个娑婆世界,谁的神通也大不过佛。佛在讲法的时候,常常示现神通,比如《地藏经》中写道:“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所谓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但是佛不拿神通度人,他说法度人,因为唯有法才能让人离苦啊。
神通不能度人,它没有法理啊,人们对理不通,怎么会转变心念,继而改变行为,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境界呢?
现在的人有一点点病苦灾难,就喜欢找人观因果。观因果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比如说你今天找人观因果,知道这个病是这个因引起的,你忏悔后,病好了,但是你没有明理,回头你又造业了,又得果了,你还能再去找他观吗?你能天天,月月,年年找人观因果吗?这个观因果是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不是究竟法。这是不对的。
只有通过观因果,明白万法由心生,好好学习佛法,明白宇宙间的真理,放下对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的贪婪,放下贪嗔痴慢疑,修清净的因,才能得清净的果。已经造了的恶业,要对照五戒十善,好好忏悔,对于杀盗淫妄酒,要弄明白造作了它们会引起什么果报,知恶改过,发愿永不复造,然后做种种善事弥补过失,功德回向,这样才能离苦。找什么高人?找什么大神通的师父?这些法语就是那个最高明的人——佛说的。别人只是助缘,只是给你指点一下,要离苦就要依教奉行,老老实实去做。在明得师父这里,在哈尔滨的因果道场,有多少人明白了这个道理,脚踏实地去忏悔了,发愿了,断恶修善了,然后离苦了。真是不计其数啊。如果半信半疑,总是想找别人帮忙,那这个人就永远不得离苦!因是你造的,果不给你给谁呢?病是你的,自己不吃药,让别人吃,怎么会好呢?
道理就讲到这里,如果你还想学会观因果这个大神通,那么接下来就教你。
先教一个难一点的方法。再教一个简单易学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这是果卿居士在《现代因果实录》上教大家的。在《再谈神通》这一篇文章里面。下面摘录过来给大家看看,好好研究,照着去做,自己就能成为一个具有大神通的人,好多人照着去修,修出这样的本事了。果卿居士周围就有几十个人具有了这样的本事。

再谈神通
问:我看了《现代因果实录》,除明白了因果报应的道理外,对妙法老和尚的神通特感兴趣。神通究竟是练功练出来的,还是修行修出来的?如果说是练来的,那许多人练了一辈子功也没有神通,如果说修来的,许多修行人也没有智能。但确实有有神通的人,我始终感觉是个谜,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这方面知识。

答:在第一本《现代因果实录》里面我谈过神通是修得,求是求不来的。那么为什么许多人修了一辈子也修不来呢?“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也就是说,今天某些人神通的出现,是前生或前几生、多生修行得到的,自性里已具备,今生一旦机缘成熟,自然会出现。或是在打坐练气功时出现,或是在静坐时出现,或是在受到某种外力的影响或启发下出现,不一而论。当然,也有今生修得的智慧。即前生没有五眼六通的能力,今生所以能“顿悟”开慧,也是前生的“渐修”才能今生证得。现代人把他叫作开发人体潜能,也应该说是正确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里佛说:“汝修三昧(注:正定的意思)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这些已经因修三昧出现“多智”、“禅定现前”的修行者,终因不能严守戒律,而不成正果,落入魔道、神道、邪道。此生过后他们还会轮回到人间来,改头换面再接着修,一旦遇到上述机缘,前生修得的智慧就又会现前了。如果这一生能把握住自己,如法修行,断除淫杀盗妄,那么今生就会成就道果。假如有了点能耐就去贪财、贪色、贪名、贪利,甚至吓唬和欺骗别人,那么这个人的禅定功夫就没有了。因为得道(走在正道上)多助,失道寡助,天地鬼神,不助你了。就好像过去的电视机,要是频道不对,或天线和微调出了问题就接收不到电视台信息图像了。你也就不能“通神(电视台)”了。如果因尝到过甜头,没有了神通,还要假冒有神通去骗人钱财,迟早要被政府绳之以法,这早已被社会上许多骗子“大师”的下场验证。
  所以,守戒、养德,是修行人的根本。有了点禅定功夫,不一定都能去讲经说法,这还要看你有没有讲经说法的能力,和有没有这个使命。像妙法老和尚一样,甚至智慧更高深的智者,都藏身于闹市和深山老林之中,和普通百姓无二无别,不到他出山的时候,是不会显山露水的。时机到了他才出来教化众生,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就走了,或又隐去。
  如果是魔王派来了的弟子,有了点神通,他就会开始祸害众生。要知道魔的弟子在魔王的帮助下,魔力也是很强的。魔有争斗心,佛是慈悲心,魔与佛只差漏尽通。很能愚惑众生,他们生到人间来,往往也会现出“大耳垂轮”、“肤白体健”的福相,因为他们前生修行时也种过福田,只是欲未断尽,才堕为魔道。宣化上人说:“智慧出,有大伪。”鉴别这种有神通的人是佛弟子还是魔王派来的简单标准,是看他贪不贪财,贪财的就是假的。魔王的弟子,因为过去生修行不圆满,所以讲佛法也不会圆融无碍,往往是漏洞百出,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并且爱“老王卖瓜”,自我标榜得无上道。如果是出家相,还可以看他守不守戒律,行住坐卧,有没有四大威仪。如果是在家人,讲吃讲喝,讲虚荣,不断烟酒肉,贪财色名食睡的,皆不是真佛子,除非你给他指出来时,他能闻过即改。
  有神通的人中还有一些是《楞严经》五十种阴魔里讲的附体型的,这种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讲戒律,靠说对人家一点什么事来骗钱花,这不叫神通,是鬼通,是鬼神附体。他常说自己看见某某佛菩萨了,对他说了什么,如何如何,这佛菩萨都是魔王变现的,是自作圣解。不久附体鬼神厌倦了,离他而去,他也就哪也不通了。至于那些巫婆神汉类的邪人,装神弄鬼,贪财骗色,邪里邪气,就更好辨认了。
   1993年我遇到过一位与妙法老和尚谈了一个多小时话,就突然出现神通的某厂孙厂长。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位与孙厂长素不相识的人,也是来向老和尚请教问题的。可能是老和尚要同时教化两个人吧,微笑着问孙厂长:“你知道他家里住几间房吗?”孙答:“我不认识他,师父。”老和尚说:“你想一想就知道了。”孙回答:“那怎么会呢?我又没有神通……咦!……”孙厂长有点惊喜地问那个人:“你家连门楼加上共住六间瓦房,是吗?”那个人略显惊讶地说:“对,你猜的还真对。”听到此言,孙厂长显得有些兴奋和迷茫。老和尚对那个人说:“我是想让你明白一个道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看来你不大相信。这个厂长不认识你却能说出你的任何事,你自己说一个只有你自己知道的事或某个地方,你看他能不能说对。”那个人笑着说:“这也有点太玄了,那就看看我家的写字台抽屉吧,里边的东西只有我自己知道。”孙厂长双眼好像在看着眼前的空间问:“写字台中间是一个带锁的抽屉,左边四个抽屉不带锁,右上边一个抽屉没有锁,下边是个柜门,是锁着的,写字台是木头的本色,你让我看哪一个抽屉?”那个人显得有点吃惊了,说:“看中间的抽屉。”孙马上说:“拉开抽屉有几个笔记本,记的是一些账目,笔记本上放着个计算器是日本产的。里边有几本信笺,信笺旁边放着4个银行存折。3个存折写你的名字,一个写你儿子名字。”说到这里时,那个人的脸也红了,眼也圆了,大声地说:“这也太神了,你们是神仙吧?”老和尚笑了:“谁也不是神仙,我们都是凡人。但是凡人当中也有许多人具有一定的智慧。人不可做昧心的事,做了就会有人知道,这也是为什么行恶的人早晚会有恶报的原因,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所行所想,都会被有能力的人知道,何况佛菩萨和鬼神呢?你要是有兴趣,我让他多说一点,给你加深点印象。”“还能知道什么,就说吧,我今天是见着神仙了!”那个人兴奋而又不无疑惑地说。老和尚对孙厂长说:“他既然叫你说,你就告诉他存折上一共有多少钱,这些钱是怎么来的。”这时的孙厂长自信多了:“4个存折一共是一万七千多元,去年你们村分红是在一个挺大又比较破旧的会议室里,是一个四十几岁高鼻梁大脸庞的人递给你9000多元。今年是一个留平头的小个子给你送到家6000元,是从一个黑色的人造革拎包里拿出来的,拎包的拉锁坏了,他用一个细麻绳系着,还有一点钱是以前存折上的。对吗?”那个人一个劲地说:“太神了!太神了!不可思议,你说的第一个人是我们村书记,今年送钱的是我们队长,你是怎么知道的啊?”孙厂长也来了兴趣,又问:“你以前是不是开过黄河牌大头货车?”“开过,怎么啦?”孙说:“你有一次往广州送货,返回时在衡阳有人叫你捎一车货到石家庄,卸车后给了你1300元运费,你当天下午回到家,吃了晚饭就去别人家打牌去了,最后共输了500多。有这回事吗?”这时只见那个人张着嘴,说不出话来了。
  老和尚笑了:“不要害怕,没有谁没事去翻你的箱子底,这没有什么新奇的,回去要戒掉荤腥,持五戒,修十善,晚上睡觉前盘坐上一个小时左右,一心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要让思想跑掉,跑了就再拉回,白天在空闲时随时随地默念佛号,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也会明白的。要记住我的话,你该回家了。”“是!师父,我马上就走。”老和尚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让你回本来自性的家。”
我要告诉同修的是,这个在妙法老和尚加持下,突然间现出神通的孙厂长,没有听从老和尚的叮咛嘱咐,放不下酒肉,只是昙花一现。后来他又找过我,但是在酒肉和神通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老和尚说,他前几生都是修道人,有禅定功夫,但总不能断欲,今生若再不修行,来生就转到畜牲道还债去了,实在可惜。我还是那句话:你想得到超人的神通智慧吗?那就先要放下凡人的欲望,凡人喜欢的财色名食睡,你若能放得下,并能持之以恒,舍得,舍得——舍去欲望,得到智慧,超凡才能入圣。

宣化上人开示说:修道,就是要“倒过来”。什么意思呢?即是“好事给他人,坏事予自己”。舍弃小我,完成大我。
  宣化上人又教诲:修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脱死,不是为求感应而修道。
  脚踏实地地去修行,莫要管他神通不神通,该你得到的,有一天会不求自到。你若没这个使命,求也求不来。神通不能帮你出三界,神通更不能帮你成佛,修得正果的罗汉、菩萨,自然神通自在。既然佛说他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那么有大神通的修行人,只要他断除淫杀盗妄,不贪财,可能就是菩萨罗汉再来,只是我们肉眼凡胎,对面不识罢了。
  还有的修道人有了点神通就自认为来历非凡,滋长贡高我慢心,陶醉于掌声和赞叹之中,进而得意忘形,视自己在他人之上。须知“失道寡助”,这种人只能是“昙花一现”,下场是很可怜的。这在历史上多有前车之鉴,奉劝这种人要悬崖勒马,只有“八风吹不动”,才能“端坐紫金莲”。失去神通是小事,将来堕地狱可不是好玩的。
  妙法老和尚曾说过,有神通,度化众生可以立竿见影,没有神通有智慧,也一样度众生。
  持戒念佛诵经,摄心为戒,“思无邪”,即是在定。持之以恒,自然慧生,不仅辩才无碍,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与听者对机——说到他心里去,他会因恭敬而听教受益。这是因为你有正知正见而得佛力加持之故。你有真修佛菩萨必会加持,令你在任何场合所说圆满,所作如愿。
  怎样修慧呢?佛在《佛遗教经》中教诲:“汝等比丘(注:包括所有真修行者),若有智慧,则无贪着。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之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智慧出处。中国古代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用现在的解释就是:我每天三次反省观察自己,为国家为企业做事忠于职守没有,尽心尽力没有,或者说做生意偷税漏税没有,损害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没有。与朋友交往或者业务往来中,不守信义、损害对方利益没有。“传不习呼”,对佛弟子来说,当是佛陀的教诲和戒律学习实践了没有。常自省察自己有没有过失和不如法的地方。如能做到这样时时律己,即是真实智慧。这里说的智慧胜过天眼,因为这种智慧妖魔鬼怪没有。而天眼,鬼魅妖邪也有。
  所谓“明见人”,就是见地正确。有智慧的人所见到的人和事,皆能透晰无碍,明了因果及解脱方法。所以佛把这种修行人比作“坚牢船”、“大明灯”、“一切病者之良药”和“伐烦恼树之利斧”。因此,不贪着神通,修智慧才是佛弟子的本份。

第二个简单易行的方法。
记住两句话:一、见人过,对自己的号,不犯这个错。二、见人好,对自己的号,努力去做到。
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做人,一定是犯了很多错,来受报的。佛菩萨来度化众生另当别论。我们今天之所以能有现在这样的生活,也就是果报,那是因为我们今生或者前世造作了种种善的或者恶的因,才结的果。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如果你还不相信,可以去看看果卿居士的《现代因果实录》只要百度一下就找到了。
我们周围的人犯的错,哪一样,我们没有犯过呢?有人说:别人闯红灯,我这辈子没有闯过红灯。那么,我来问你:“你能肯定你前辈子没有闯过红灯?”以此类推,别人在你面前示现犯错,都是在提醒你忏悔先前所造的恶业,赶快忏悔,赶快感谢人家!人家是菩萨再来,为你成道助缘来了,凡夫往往视而不见,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错,跟自己丝毫没有关系。一个修行人,就应该把别人看成是菩萨,人家是在为你表法,为你示现,你赶紧见恶思过,忏悔,以人为鉴,发愿永不复造。
一位大神通的师父来到你面前,也是给你指出诸如过马路闯红灯、跟父母顶嘴、杀害蚂蚁蜘蛛、拿单位的纸张和笔、不喜欢吃青菜,倒掉白花花的米饭等等这些事情,越是说得细致,越是具有大神通的人。越是能说出你今世做过的这些细枝末节小事的人越是大神通的人。那些前世做过的事,没有神通的人给你编一个故事,你怎么知道真假?能说出今世你做过的事情,说对了,才是真本领。
一位王居士,让赵老师的师父观现世因果,师父就说了他小时候上山捕鸟,下河捞鱼,顶撞父母,偷拿单位物品种种错事,只要是一般人会做的错事,他都做过。我们何尝不是呢?
明得师父在“大悲堂”开设了一个“忏悔化性”版块,大家都在那里写自己做过的错事,那是一个绝好的观因果的地方,看看人家犯过的错,你有没有犯?犯了,马上自己发个帖子,写下忏悔过程。现在成百上千的师兄在那里忏悔,就好像来了一个具有大神通的师父坐在那里,告诉你,指点你在前世今生犯了哪些过错。你现在有病苦,婚姻不顺,不就是做了这些错事来的?不然,凭空怎么会得到这样的果报?佛说:万法因缘生。没有因,绝对不会有果。
“见别人的错,对自己的号,发愿永不复造。”这个方法是有根据的,不是凭空造出来的。佛在《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上有这样的说法:“文殊师利菩萨问佛。或有善男子。善女人。根性迟钝。福德力微。虽信佛修。心不开悟。工夫不了。云何得度。佛言。根性虽钝。但有坚固真实信心。不退斋戒。时时发愿忏悔。夙殃障消。愿满慧性现前。便得开悟。见性成佛也。”关键是这句话:不退斋戒。时时发愿忏悔。夙殃障消。愿满慧性现前。便得开悟。见性成佛也。
我们只要持戒吃斋,时时忏悔,时时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修行成佛,那么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一切恶业都会消减。到业障消除干净,内心清净,那么智慧自然现前,自己的愿望就能实现,就能成佛。成佛了,一切都知道了。
这是诸恶莫作的方法。也是观因果的方法。简单吧。还要想找具有大神通的师父吗?
如果还想,那么我再告诉你一个方法。下面来说说。
老实说,没有一定的福报,观世音菩萨来到你面前,你也不会认得。更别谈分布在天南海北的高僧大德了。
随着你福报的增加,你见到的有修为的人会逐渐的提高档次。这是“吸引力”原则,这个道理你也可以搜索一下,有一个视频讲这个原理的。也是一个宝贝哦。这个原理用中国古话来说就是“物以类聚”的原理。
那么怎么修福报呢?那就是众善奉行。
如何众善奉行呢?就是“见人好,对自己的号,努力去做到。”
我来举个例子。咱们看到明得师父,赵老师舍家舍业为度化众生讲经说法,真好啊!我就对照自己,想想自己在干什么呢?有没有把学到法跟大家分享了呢?能不能帮着大德们做一点点事情呢?哪怕跟一个人讲讲也好。于是,我就发愿,要紧紧跟着善知识学习,学到一分,就跟众生宣讲一分。就是这样来众善奉行。还有一方面,要断恶修善,修善是积累功德,断恶堵上漏洞。总有一天,我们会修得福慧具足。佛在《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上说:“舍非从是。改恶向善。长斋戒酒。参投明师。得正见者。不拘老少。皆成佛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人们知恶改过,修一切善,持五戒十善,跟着明师学习,以佛经为准,具足正知正见,不论年老的人,还是年少的人,都能成佛道。
好了,大家应该学会了吧?如果不会,再看一遍。然后记住文章两个窍诀,时时应用,一定会受益无穷的。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淨空老法師開:外忍的解說



「雲何名菩薩外忍?菩薩從他聞惡言罵詈、毀辱誹謗,或毀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和尚阿闍黎師徒同學,或聞毀佛法僧,有如是種種毀訾,菩薩忍辱,不生瞋恚,是名外忍。」前面的苦惱是從內來的,饑渴寒熱、憂悲疼痛、身心楚切都是從內發的,特別是病痛,衰老、病痛,所謂是老苦、病苦。外忍是講從外面來的,這些逆境是從他,別人以惡言譭謗、侮辱這一類的,乃至於陷害都要能夠忍。或者聽到別人毀辱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眷屬,無論是有意無意。出家學佛了,譭謗你的老師,阿闍黎這都是老師,和尚是親教師,他雖然沒有親自教我,他講經教學我去聽過他的課,這個人就稱他作阿闍黎。師徒、同學,在我們面前譭謗這些人,或者是譭謗佛法,譭謗佛法僧。在這種狀況之下,修菩薩道的人要能忍。
我在很多年之前,五十多年前,還沒有出家,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那個時候李老師派我在慈光圖書館服務,圖書館是老師創辦的,我在裡面做管理員。管理員有三個人,我是其中一個,也是做義工。有一天遇到一個同鄉,不認識,他說他是安徽人,同鄉,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看到我學佛了,好像很同情我,路走錯了,怎麼會搞迷信去?對於佛教嚴厲的批評。我看到這個樣子,一切順著他,他怎麼批評我都點頭,是、是。講了一個多鐘點,他很累了,我倒了一杯茶給他喝,繼續再講,足足講了兩個小時。我說難得你說了這麼多話,原來佛教是這樣子,你真正救了很多佛教徒,讓他們回頭是岸,所以信基督教好事情。我說我有個問題向你請教。好,什麼問題,你問。我說我們要批評一篇文章,是不是要先把這個文章看一遍?那當然的。我說請教你,你有沒有看過佛經?這一問,他沒看過。我說我們這個地方圖書館,每個星期三老師在這裡講經,你有沒有來聽過?沒有。我說這不行,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沒有看過經、沒有聽過講,你這樣批評佛教,我說你膽子倒不小,閱覽室還有很多人,你不怕那些人笑話你嗎?我這幾句話一說,他滿臉就紅了,不好意思了,走了。
第二天來了,帶了牧師來,很客氣,有點君子風度,不錯,來道歉。我說歡迎,歡迎你來聽經,歡迎你來聽講,把佛教毛病統統找清楚了,你把它一一糾正過來,你救了多少佛教徒,這個功德無量!他們走了以後,我們旁邊還有兩位我們的老同修,告訴我,他說他那些批評,我們看到你一面聽,頭不斷的在點頭,我們都替你著急,沒有想到你最後有這麼一著。我說我一聽就曉得他是外行,讓他發,發得足足的,這一棒打下去,那就有分量了。我這樣告訴大家。佛教是禁得起批評的,我說對這種人不能夠跟他辯駁,他沒有看過、沒有接觸過,一無所知,道聽塗說,這種人給他發足了再來問他。我們問他是很合理的,我們歡迎你批評,不是拒絕,也不是說你不應該,應該批評。但是,你一定要對佛教瞭解,沒有透徹的瞭解,沒有說話的資格,這是求學的態度,不能不知道。 所以不忍不行,忍,你看我們應對他的都是和顏愛語,沒有一點點偏袒我們的教,而抵制其他宗教,沒有。我們說宗教都是好的,深入經藏你就明白了。那以後就變成朋友,到這邊來找我聽我談,不是我聽他的,他來聽我的。我們告訴他,佛教跟任何宗教沒有衝突,佛陀在世,有許多宗教裡面的傳教師、宗教裡面的執事人員都來皈依佛陀、來學佛,釋迦牟尼佛沒有讓他放棄宗教才可以來學佛,沒有。你們在經典上都看到,《地藏經》婆羅門女,佛菩薩沒有叫她放棄婆羅門教,她兩樣都學,婆羅門是她的宗教,佛教是她的教育,不衝突。信仰宗教,在學校一樣念書,學校沒有說你有宗教信仰不可以到學校來,沒有這一條。我們把這個說給他聽,他很驚訝。這是你說的嗎?不是,經典上這樣說的,你去看就明白了。佛陀是教育,但是現在社會國家把它列入宗教,我們稱它是宗教的教育。對外要忍,忍才能夠化解誤會、化解對立、化解衝突,如果說一聽到就生氣,那就錯了,這個怨愈結愈深,這樣會造成無謂的衝突。這是講外忍。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八九集)2011/2/18 檔名:02-039-0289

蔡禮旭老師主講: 教出不計較、勇於承擔的下一代


有一些道理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這一些習氣不應該起來,不應該讓這些習氣繼續傷害自己的本善。
   包含人會生氣是容易指責、要求他人,這個就容易生氣了。那一天我聽一個總經理講了一段話,我看他們團體滿和諧的,事業做得很好。他說,凡事不指責,勇敢來負責。還有押韻。任何時候發生事情了,先不要指責誰錯了,先協助善後,看到自己哪一點還有不足。看起來,是別人錯,怎麼還要我反省?”
   我記得上一代的人教孩子,怎麼教?比方三、四個孩子,老三犯錯了,全部給我跪下去,全部處罰。諸位朋友,你們家是這麼處罰的請舉手。請放下,不多了。每一個方法背後都有道理,大家用心去感受感受,這什麼道理?我們先拉回現在,你看現在這些三十幾歲的年輕人,二十幾歲年輕人,在團體裡面,哪一個人犯錯了,他們第一個反應是什麼?“是他,不是我!能推的儘量推,是吧?可是假如他從小教育,是他爸爸,弟弟犯錯了,全部跪下!全部罰!他就知道兄弟不可以分,而且兄弟錯也是他的責任。我假如提醒我弟弟一件事,他不就沒犯錯了嗎?”“我還得照顧弟弟,還得幫忙這些兄弟姐妹。從小就有這個心境,那他時時可以關心到整個兄弟姐妹,他的心量很大。
   以前的人,一個家族住在一起,一、兩百人,三、五百人是常有的,那個時候,他時時要為三、五百個人設想,所以家齊而後國治。他從小為所有的人設想的心境已經養成了,他再去當官,人情事理他都很敏銳,都會以和為貴。所以從這一代開始,處罰孩子的方式要回到這個方式,才能教出不計較、勇於承擔的下一代。


恭摘自《群書治要36001-002-62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蔡禮旭老師主講:教孩子一輩子正確的做人做事態度比考試成績一百分重要



整本《弟子規》事實上都在講一個孝字,我們能從孝心展開來,《弟子規》的落實就會水到渠成。像出則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他一定懂得友愛兄弟姐妹,他一定懂得要尊敬長輩。《弟子規》的,因為德有傷,貽親羞,他一定懂得謹言慎行。謹第一句是提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有孝心的孩子他絕對不會糟蹋他的生命,因為糟蹋生命就直接傷了父母的心。有謹言慎行,接著孝弟之後,有仁慈之心就能落實泛愛眾的教誨,所以孝開了,百善皆開。我們從這裡就應該反思,教孩子一輩子正確的做人做事態度重要,還是要讓他的考試成績從九十八分拉到一百分才重要,是前者還是後者重要?這就是人生的抉擇。
  相信家長都會講一定是前者重要,教孩子做人做事是一輩子的事。而往往回到生活當中,家長在做前者的工作還是在做後者的工作?大半還是在做後者的工作。為什麼會言行不一致?根源還在信心問題,根源還在對義理,對這些做人處事的道理,對孩子一生深遠的影響並沒有很深刻的體悟。當我們只重視孩子的成績,孩子會患得患失,孩子只會注重自己的分數,他很難學會去體諒別人,幫助別人。我自己在念初中的時候,確實也是很認真,認真的動力是因為有好的成績表現。記得有一次我考了九十八分,哭得很傷心,還打電話給我父親訴苦。我父親在電話那頭一直跟我說:才差兩分而已,不要太傷心,不要患得患失。我是因為自己的個性得失心比較重,幸好父親母親對人生的態度都很正確,才慢慢把我引導回來。
  但在求學的過程當中太注重成績的態度,讓我的心性有些不好的發展,看到別人考得比我差,我幸災樂禍;看到別人的成績比我高,我會嫉妒,不高興。這樣的存心會走出什麼樣的命運來?必然會有很多的不順利。我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諸位朋友,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它是個結果,人生的理智要建立在能夠從結果把原因找出來。原因在哪,才會造成不如意事常八九?有沒有人的人生是人生如意事有八九,有沒有?那我們是要學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道路,還是要學那些走出人生如意事常八九的人生格局?根源還在一念存心。當我們一念是自私對他人,一定會造成不平,不平再發展會變什麼?這是很微妙的變化。不平再發展就變埋怨,埋怨再提升就變懷恨,懷恨再提升就變禍患。我們往往只看到與人的禍跟恨,卻沒有省察到根源還在我們一念自私造成的。只要把這一念自私放下,家庭和樂,人際關係會很融洽。還是不能把責任往外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恭摘自 吉隆玻幸福人生講座52-141-0001

淨空老法師開示:起心動念就造業了,分別執著就造重業















十法界裡面所居住的地方,除了空居天之外,地居天都跟我們這裡環境相似。居住的這個星球隨著居住眾生意念在起變化,它是無常的,它不定的。居住的眾生念頭善,這個地方好,念頭不善,這個星球慢慢的它就產生變化。這個變化,大地鬆散,地殼起大變化,最嚴重的,這星球爆炸了,這個星球沒有了。這個事情幾乎每天都有,在天文望遠鏡裡頭每天能看到,太空當中很多星球沒有了,消失掉;也有很多地方新的星球生出來,出現了。這叫成住壞空。
所以成住壞空,在天文裡面,天文望遠鏡裡面能看到。這個天空這一塊從來沒有星星的,突然發現一顆星星,那就是一個新的世界成立了。成、住,壞的時候產生變化,到最後爆炸沒有了,就滅了,空了。佛說成住壞空,在今天天文望遠鏡上證實了,看到了。人有生老病死,跟成住壞空很相應,這個人出生就是成,在這個世間住幾十年那是住,到最後生病的時候就壞了,死亡就空了。一個道理,換個名稱,對於星球叫成住壞空,對我們人叫生老病死,對於植物叫生住異滅。統統叫無常,無常就不是真的,是假的。
只有諸佛菩薩他能夠知道當體即空,不要等它成住壞空才知道它是空的,現在面對著目前也知道它是空的。知道空的有什麼好處?不起心不動念了,起心動念不空。所以為什麼把假東西當作真的,道理就在此地,我起心動念了,就把假的當真的,把假的當真就叫做造業。業有三類,有善業、有惡業、有無記業,無記業是說不到善惡,他造了,不能說善,也不能說惡。造作不外乎這三種,我們天天都在幹。
現在人所做的,不善的業多,不善的業重,善業很少。諸佛剎土,特別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有善、有惡,全都是念頭善、不善所變現的。所以,起心動念太重要了。所有一切果報全都是自作自受,這個地方公平到極處。你看,你如果能夠知道事實真相,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就成佛,你在世間過的是佛的生活。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間,過的是諸佛的生活,我們看不出來。
六祖惠能大師過的也是諸佛的生活,中國歷代祖師當中,真正開悟了的,見性了的,沒有一個不是過佛的生活。所以他自在,他沒有煩惱,他沒有業障,他住在世間,充滿了智慧。德行、相好,有時候我們粗心大意看不出來,細心觀察慢慢就發現了。這個細心,就是清淨心、平等心,用佛法的術語來說就是禪定。禪定,大家一定要記住,不是盤腿面壁閉著眼睛那叫禪定。那也是禪定,那初級禪定,剛剛學是要從這地方開始。
真正禪定功夫成就了,行住坐臥都是禪定,他坐在這個地方是禪定,走著路也是禪定,跟你說了話還是在禪定。就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在禪定當中。怎麼叫禪定?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而做得非常圓滿,做得一點缺陷都沒有。這是我們講自性流露,性德現前,沒有一點造作,所以他不造業;起心動念就造業了,分別執著就造重業。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注(第五一五集)2012/9/15 檔名:02-037-0515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蔡禮旭老師主講: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一個人有德行的時候,自然而然他會名副其實。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德行自然就會讓很多有心學習的人主動來跟他學習、參學。中國人最尊崇的就是至聖先師孔夫子,夫子為什麼值得我們尊重?我們要瞭解到夫子他是怎麼樣的存心,才會贏得眾人對他的尊重?夫子曾經就提到他有四件憂慮的事情,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所以夫子每天擔心的是自己的道德沒有增長,自己所領會的道理沒有能夠好好的讓學生、讓眾人受益。聞義不能徙,當他知道道義的事情,他不能馬上去做,他就覺得不好受。不善不能改,當他瞭解到自己不好的地方,他就要趕快把它改掉,不然他就會很難受。這是夫子他每天憂慮的事。
  諸位同修,您憂慮的事跟夫子一不一樣?所以我們就可以瞭解到,為什麼夫子值得我們尊敬,念念自行化他,念念克己復禮。學所以治己,教所以治人,唯有透過教育才能夠真正徹底解決一個人人生的問題。所以夫子才說學之不講是不行的,唯有教育才能夠真正徹底幫助人。當我們以這樣的存心去處事待人,相信也能夠增長德行,也能夠贏得他人對我們的敬重;絕對不是因為長得很帥,“非貌高”。現在的年輕人都以什麼為偶像?都以長得很帥的為偶像,所以現在的青少年影星親,父母不親,這都是由於他們沒有機緣聞到聖教的原因。
  所以教育刻不容緩,不然孩子的認知會有相當的偏頗。我們從這裡也領會到,推展中國文化刻不容緩。我在一次中學演講的時候,也感受到這些中學生都很善良,當他看到我們是義務講學,他當場眼淚都掉下來。還有些同學聽完以後,他們的分享我們也很驚訝,有好幾個孩子拿起麥克風都說:我今天聽完以後,深深感覺我不夠孝順,我以後一定要再加把勁好好孝順父母。所以善根都是容易調動起來的,我們一定要趕快盡力扭轉社會風氣。


恭摘自 52-118-0028

淨空老法師開示:尊師重道--父母要為孩子樹立榜樣



我們懂得尊敬老師,是父母教的。我在六、七歲的時候,好像念了四個月的私塾,以後就沒有了,以後私塾漸漸的被小學代替。我們住在農村,私塾裡有一位老師,課程都是古籍,大概是《千字文》、《百家姓》、《唐詩》、《古文》、《四書》這一類的。一個老師教二十幾個學生,年齡不一樣,從六、七歲到十五、六歲都有,每一個人念的書本也不一樣,各人念各人的。年歲比較大的,老師給他們上《古文觀止》、《四書》;我們年歲很小的,念《百家姓》、《千字文》、《唐詩》。上學的頭一天,這個學校在祠堂裡面,祠堂的大殿就做為禮堂,當中供奉孔老夫子的牌位,是個很大的牌位,「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我們上學先要在孔老夫子牌位面前行禮,我父親在前面,我跟在後面,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就跟從前見皇帝一樣;拜完了至聖先師之後,請老師上座,也一樣的,我父親在前面,學生在後面,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禮,再送禮物供養老師,我們從這裡學會了尊師重道。家長這樣隆重的禮節對老師,老師要是不好好管教學生,就對不起家長,這叫師道。現在沒有了,現在老師管學生,學生回家告訴父母,父母立刻就告狀,老師還能教嗎?所以我還接觸到古老教學的邊緣。
現在家庭教育沒有了,學校教育也有了嚴重問題。學校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換句話說,老師能不能把學生教好,專看學生家長對老師的態度。做父母的人不尊重學校老師,學生怎麼會看得起老師?「我爸爸都瞧不起你,你算什麼?」他怎麼會聽老師的話?縱然有好老師想教,也困難重重;看到許多障礙,老師也知難而退。
  現在沒有教育,現在人不懂禮,不會做人,不會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無所知,完全憑著自己意氣用事,廣結冤仇,前途一片黑暗。我們過去看到這個事情非常難過,讀到《無量壽經》時,心情才輕鬆一點,放下一些了。為什麼?佛在《無量壽經》裡說了,現前的社會,大眾無知,胡作妄為,把這個社會搞成這個樣子。其根本原因就是經上所說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我們今天對於這些造作罪業的眾生不能怪他,因為他的父母、長輩沒有教好他。沒有教就不造罪業,這是聖人,不是凡人,那是佛菩薩再來的。凡人要教,不教怎麼行?
  今天的教學比過去困難太多了,過去有基礎,從小教好教,儒家常說的「教子嬰孩」。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從胎教開始。一般沒有這種大德大能的,都知道小孩生下來之後,兩、三歲的時候就要管教。現代人疏忽了,忙著賺錢,錢賺到了,下一代完了,把小孩交給傭人去照顧。我聽說有很多父母非常忙碌,一個月去看小孩一次,把錢送給傭人時才去看孩子。一、兩年之後,這個小孩認傭人是媽媽,自己父母不認識,絲毫感情都沒有。錢是賺到了,後代毀掉了,得不償失!這種情況在現在社會,國內、國外都相當普遍,這是社會的隱憂,這個社會能安定嗎?世界能和平嗎?看看現前的人,他想什麼?他說什麼?他在造什麼?這個世界的前途,大致上我們可以預知。

  (文摘--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三四三卷)2000/8/16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17-0343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蔡禮旭老師主講:勇猛精進需要堅久的心




我們剛剛講到,精進很重要,勇猛精進需要堅久的心還有信心。有時候人行善,遇到一些境界,要不懷疑真理,要不懷疑自己的能力,這都會在行善當中半途而廢。所以在《弟子規》裡面講到,人勇猛精進就應該勿畏難,任何境界來不怕;勿輕略,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其實善的大小,從心地上看,統統是出自孝心、恭敬心、善心。今天假如一件小善不去做了,那這個善心已經跟事情不相應,自己的心已經生分別了,大的我才做,小的不做了,那叫貪功。真有善心,很細微之善,他都會很自然的去做。
  不知道有沒有跟大家提過,我們二OO四年到澳洲跟大家分享《弟子規》,剛好師長這十天的課程都參與,那我們每天就跟師長坐著車子去參加課程。結果有一天回來,我坐在前座,我心裡想,我一開這個車門,老人家要下車,我車門一定擋到他。所以我就想,等師長走過去了我再下車。結果師長走過去,餘光看到我還沒下車,他就幫我開車門,把我嚇得不行。但是那種自然就會讓我們弟子很感動、也很受教。你說師父這麼高的威望,很自然的看到任何人有需要,趕緊就去協助、去幫忙,勿以善小而不為
  我們也不能隨著,比方名氣大了、地位高了,還有沒有那種時時都能體恤他人的態度?假如這個行小善的敏感度低了,那其實我們已經被外在這些名相、這些身份給污染了。所以修清淨心得要在很多這些細微心態當中去觀照,才比較容易看到自己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比方我們的平等心、我們對人的真誠心,都不能因為外在的這些條件增加而墮落。
  而且這個勇猛精進當中,也不能在人前很積極,沒人看到的時候就退步,這就是用應付、虛偽的心在修行。包含行善要有始有終,不能虎頭蛇尾。剛剛講的是陽奉陰違,現在還要防虎頭蛇尾。你比方,今天聽了這個道理,非常積極,做了兩個禮拜,慢慢的又退了,這個就是沒有有始有終。所以用功要不間斷,不只不間斷還要不斷提升才對,才叫精進哦。,就是提升上去。所以這個堅久心重要。
恭摘自 55-033-0024

淨空老法師開示:選擇善知識,知見第一,他的行為還是其次



「不著聲聞緣覺境界。如《稱讚大乘經》雲:寧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二乘人什麼?自利,不主動的利他。寧願墮地獄百千劫,我也不學二乘。「從雖現塵勞乃至入不律儀諸句,總之,如《大疏》所示: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這是選擇善知識,知見第一,他的行為還是其次,最重要他是正知正見,這是好老師,「雖壞行而不破見,是則人天真勝福田」,真正的殊勝福田。
天臺大師曾經說過,智者大師,他講「能說不能行」,他所說的一點錯都沒有,跟經典講的相應,跟祖師說的相應,他沒有做到,「國之師也」,這個人可以做國師。為什麼?他說得不錯,跟聖賢、跟佛菩薩講的沒有兩樣,可以做國師。如果說「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那是國寶級的。他能說到,沒有做到,你要聽他的話去做,你得好處、你得利益,他自己做到做不到沒有關係。由此可知,真善知識最重要的是知見正確,他有一點小毛病,有一點習氣,這個無所謂,無傷大雅。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七六集)2011/9/4 檔名:02-039-0576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蔡禮旭老師主講: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寧靜無以致遠”,人能夠靜得下來,所謂“靜水照大千”,“淨極光通達”,人安靜、清淨到一定程度,他的智慧會流露出來,他看事情就不一樣了。其實我們雖然還沒有大徹大悟,很多道理可以去感受看看。當我們很煩躁的時候,考慮事情深不深遠?當我們比較靜下心來,反而很多事想通了,很多事考慮得遠又周到。從我們自身的狀況就可以感覺到,安靜下來的時候,可以看得特別深遠,考慮得比較方方面面。那假如我們的心更寧靜了,那智慧就更彰顯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就是有一件事都想不通,想到很煩,算了算了,睡覺去吧,別想了。然後就睡一睡。早上一醒過來,在那裡刷牙,想通了。為什麼?你一直想一直想,那就是煩惱在那裡轉。結果睡覺了,把它放下了,啥都不想,通了。當然不是說讓大家想不通都去睡覺。就是說在你很多雜念都沒有的時候,反而容易把事情給想通。

  所以讀經是修智慧,你心定下來、靜下來了,煩惱不紛飛了,定在這個經文當中,突然開智慧了,突然好像什麼事情明白了,定能生慧。但這個定,一定心要能靜得下來,心才能慢慢定。而人心靜下來、定下來了,領會道理才對;心浮氣躁,領會可能都錯。我們說到這裡,就想到章嘉大師教導師長,第一次見面,師長請教問題,章嘉大師半個小時才說話。這個就告訴我們,心完全靜下來才能真正領受這些道理。所以“寧靜”才能“致遠”。

恭摘自 55-028-0008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蔡禮旭老師主講:陶侃之賢,且惜分陰

 

【陶侃之賢,且惜分陰。】
  陶侃是晉朝時候人,他也是很有德行,他也效法大禹,珍惜分陰,其實就是一分一秒都不願意虛度、浪費掉。大禹是夏朝開國的天子,其實大禹並沒有想過要開什麼朝代,大禹他是舜把天子位讓給他,他也為天下人找到一個很有德行的人,他也把天子位讓出去了,他讓給了益,益處的,也是很有德的人。可是他讓出去以後,老百姓都去找他兒子啟,希望他兒子出來當天子。所以大禹也沒想到說他兒子以後是當天子。所以禪讓,大禹也是禪讓,把天子位讓出來,但老百姓還是希望他的兒子出來當天子,結果夏朝就形成。從那個時候以後,才是傳給兒子,以前都是讓位于賢德之人來坐天子位。
  而大禹也給他的後代子孫一段教誨,說到,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前面兩句話,內作色荒,外作禽荒,就是我們很熟悉的玩物喪志,玩人喪德,內作色荒就是玩人喪德,外作禽荒,玩物喪志。這個禽荒就是出去打獵,然後都沉溺了,一出去就是好幾天,都樂不思蜀,都不幹正經事了。這個禽荒再延伸去就是沉溺在很多玩樂當中,有些人賭博、打電動玩具,甚至有的玩球類,玩到書也不讀、工作也不做,這個是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喝酒,酒色財氣,然後喜歡聽靡靡之音。峻宇雕牆,就是喜歡生活奢侈,要住很好的房子,要吃很好的東西。這個告訴我們是,前面這些欲望,只要有一條,這個人、這個家、這個國可能就要敗了。那我們冷靜看一下,我們現在的孩子有幾條?內作色荒,現在看一些殺盜淫妄的東西,外作禽荒,大家算一算有幾條?所以橫批,死定了。你說這些欲望都形成了,怎麼得了?所以這些提醒都很重要。大禹又提到,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一個人要勤奮的為國家社會付出,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盡的本分,不管在哪一個行業,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勤儉來持家。
  所以這裡提到大禹,又緊接著舉陶侃,而陶侃也是以大禹為榜樣。所以我們接觸傳統文化,也聽過不少聖賢人的事蹟、風範,我們就要把他們的德行風範深深印在自己的心上。我們學一個聖賢人,他的精神就跟我們融成一體,那假如學十個、學一百個呢?那我們這一生就能成聖賢了。你們怎麼頭都低下去了?真的不難,難在真用心、真學,學一個像一個。所以我們這一篇文章讀完,勤儉就成為我們人生的態度。所以這裡講到這兩位聖賢人都是這麼樣珍惜光陰。

恭摘自 55-028-0013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講述:「言忠信,行篤敬」



『謹而信』,這個「謹」,做人做事、處事待人接物非常謹慎小心。「信」,人言為信,他說話言而有信,信守承諾。而且一個人的事業能不能成就,「信義為立業之本」;一個人的道業能不能成就,忠信是動力。一個人有忠,他怕對不起師父的教誨,他會盡力學習,他對家庭會負責任,他對國家、社會他要盡一分力。所以他那個忠會變成他事業、學業、道業的動力,忠信是動力。他曾經承諾過的事,他一定全心全意去做好。忠信是一個人奮發向上源源不絕的動力。
  孔子也說,「言忠信,行篤敬」,行篤敬就是謹,謹慎,做什麼事嚴謹,「雖蠻貊之邦行矣」,有這種言忠信,行篤敬jump,有謹而信態度的人,走到不同的種族宗教,還是得到當地人的愛戴。我們馬來西亞的華人,你們的祖先來到了言語不通的地方,能夠建立這樣的家業、事業,不簡單。他們就是把中華民族這個好的美德帶在身上,遠離家園也開創了一片天地。孔子的話有道理,「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言不忠信,行為不謹慎,不篤敬,有時候還輕慢、隨便,連鄰居、跟自己住在同一個地方的人都不能認同我們,就寸步難行了。其實我們假如不謹而信,連家裡的人都不能認同我們了,更何況是家以外的人?
  這個謹的態度,在魏朝的時候,就是東漢末年,緊接著是魏晉這個時期,有一個讀書人叫管甯,大家有沒有聽過「管甯割席」?他的一個同學叫華歆,他們在讀書,剛好聽到有官員經過的聲音,華歆就好奇,就跑去看,心就不定。有一次他們在種田,剛好地上有塊黃金,管寧根本就沒有動任何的心,繼續耕作;華歆是拿起來看一下,好像不能貪財,才放下去。管寧看到他心都不夠定,然後他們本來坐在同一個席子上,他就把它割開來。其實那個動作是什麼?讓華歆一輩子要記住,不要再犯這樣的過錯,不然你的學業成就不了。而這些榮華富貴這麼容易吸引你,你以後去當官會是一個好官嗎?提醒他。而且管甯一生淡泊名利,他有很高的德行跟能力,所以當時候都要請他當大中大夫,很高的官。而且華歆那時候當太尉,很高的官,華歆佩服他說要讓給他幹。雖然你看那個割席下去,華歆也不簡單,覺得這個朋友是在教育他、在提醒他,還是打從內心佩服他。管寧都不為所動,一生從事教育工作。
  結果他在遼東一帶行教化,剛好魏的國君一定要請他回來當官。國君請的,縱使不做,最起碼禮貌上要回來一下。結果回來剛好在海上突然起狂風,眼看所有的船隻都要沉沒了,船上的人都開始哀嚎、祈求,「老天爺,饒命啊!我一定好好做人。」管寧眼看要滅頂了,他並沒有恐慌,他就說:「假如我今天就這樣命喪了,可能就是因為我曾經一次起床沒有戴帽子,一次去上廁所沒有戴帽子,然後三次太晚起床」,我臨時忘記了,剛好就都是這些生活很細的地方,他忘記了,就這幾次而已。然後他就覺得說,那可能就是這幾次沒有做好,所以今天才有這個禍。結果所有的人船都翻了,只有他那一條船沒有翻。所以我們看出他「謹」做到什麼火候了。「謹」做到這個火候,天地鬼神都護佑他,他這個災禍就化掉了。
  而且在歷史當中也記載,他坐在那個木榻上,坐到什麼程度?他膝蓋那個地方的木榻都破了。就是他坐的時候,都是恭恭敬敬坐,他的腳從來沒有張開,所以都是這樣坐,每次坐就是坐在那個點上,最後連那個木榻(他膝蓋的位置)都破了。所以從這些行誼我們非常感佩。
《群書治要36O》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O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