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蔡禮旭老師講述:「言忠信,行篤敬」



『謹而信』,這個「謹」,做人做事、處事待人接物非常謹慎小心。「信」,人言為信,他說話言而有信,信守承諾。而且一個人的事業能不能成就,「信義為立業之本」;一個人的道業能不能成就,忠信是動力。一個人有忠,他怕對不起師父的教誨,他會盡力學習,他對家庭會負責任,他對國家、社會他要盡一分力。所以他那個忠會變成他事業、學業、道業的動力,忠信是動力。他曾經承諾過的事,他一定全心全意去做好。忠信是一個人奮發向上源源不絕的動力。
  孔子也說,「言忠信,行篤敬」,行篤敬就是謹,謹慎,做什麼事嚴謹,「雖蠻貊之邦行矣」,有這種言忠信,行篤敬jump,有謹而信態度的人,走到不同的種族宗教,還是得到當地人的愛戴。我們馬來西亞的華人,你們的祖先來到了言語不通的地方,能夠建立這樣的家業、事業,不簡單。他們就是把中華民族這個好的美德帶在身上,遠離家園也開創了一片天地。孔子的話有道理,「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言不忠信,行為不謹慎,不篤敬,有時候還輕慢、隨便,連鄰居、跟自己住在同一個地方的人都不能認同我們,就寸步難行了。其實我們假如不謹而信,連家裡的人都不能認同我們了,更何況是家以外的人?
  這個謹的態度,在魏朝的時候,就是東漢末年,緊接著是魏晉這個時期,有一個讀書人叫管甯,大家有沒有聽過「管甯割席」?他的一個同學叫華歆,他們在讀書,剛好聽到有官員經過的聲音,華歆就好奇,就跑去看,心就不定。有一次他們在種田,剛好地上有塊黃金,管寧根本就沒有動任何的心,繼續耕作;華歆是拿起來看一下,好像不能貪財,才放下去。管寧看到他心都不夠定,然後他們本來坐在同一個席子上,他就把它割開來。其實那個動作是什麼?讓華歆一輩子要記住,不要再犯這樣的過錯,不然你的學業成就不了。而這些榮華富貴這麼容易吸引你,你以後去當官會是一個好官嗎?提醒他。而且管甯一生淡泊名利,他有很高的德行跟能力,所以當時候都要請他當大中大夫,很高的官。而且華歆那時候當太尉,很高的官,華歆佩服他說要讓給他幹。雖然你看那個割席下去,華歆也不簡單,覺得這個朋友是在教育他、在提醒他,還是打從內心佩服他。管寧都不為所動,一生從事教育工作。
  結果他在遼東一帶行教化,剛好魏的國君一定要請他回來當官。國君請的,縱使不做,最起碼禮貌上要回來一下。結果回來剛好在海上突然起狂風,眼看所有的船隻都要沉沒了,船上的人都開始哀嚎、祈求,「老天爺,饒命啊!我一定好好做人。」管寧眼看要滅頂了,他並沒有恐慌,他就說:「假如我今天就這樣命喪了,可能就是因為我曾經一次起床沒有戴帽子,一次去上廁所沒有戴帽子,然後三次太晚起床」,我臨時忘記了,剛好就都是這些生活很細的地方,他忘記了,就這幾次而已。然後他就覺得說,那可能就是這幾次沒有做好,所以今天才有這個禍。結果所有的人船都翻了,只有他那一條船沒有翻。所以我們看出他「謹」做到什麼火候了。「謹」做到這個火候,天地鬼神都護佑他,他這個災禍就化掉了。
  而且在歷史當中也記載,他坐在那個木榻上,坐到什麼程度?他膝蓋那個地方的木榻都破了。就是他坐的時候,都是恭恭敬敬坐,他的腳從來沒有張開,所以都是這樣坐,每次坐就是坐在那個點上,最後連那個木榻(他膝蓋的位置)都破了。所以從這些行誼我們非常感佩。
《群書治要36O》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O九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