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蔡禮旭老師主講:學了經典不做叫知識;做了以後心神領會,解行相應叫智慧、叫德行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了經典不做叫知識;做了以後心神領會,解行相應叫智慧、叫德行。而知識會起化學變化,叫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知識很多沒有去做,反而內心裡會覺得我懂了不少,一覺得自己懂不少,傲慢就靜悄悄、慢慢的,就深入我們的心裡面,不知不覺就長浮華了。一長浮華副作用再起,拿著經典的道理去衡量別人,搞得整個家裡的人看到我們人心惶惶,親朋好友一看到我們坐下來,馬上:對不起,我要上廁所,這個人又來了,又要來數落我們。那這個作用就不好了。我們想一想,假如想到我們現在一句都沒有時時保持,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說任何人,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們真的把這個習氣去掉了,我們才能協助別人改過。我們自己傲慢,要幫別人改傲慢,人家說你五十步笑我百步,你跟我差不多,還教我?人家心裡不服。我們不能把很多的精力都放在看別人的過上面,自己墮落了,反而把這段好的人與人緣分、法緣給斷送掉,就不好了。


恭摘自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55-057-004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