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行供養

第三個「行供養,受持修行妙法」,老師對學生的考核,就是學生的成績,要在這方面考察。換句話說,你所學的東西你做到沒有?如果所學的東西,不能夠落實在生活,不能落實在工作,不能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沒學到;換句話說,不及格,不得受用。所以佛法它是真的學問,它不是假的,學以致用,它對這個比什麼都重視。你學了沒有得到真實利益,你學它幹什麼?真實的利益,頭一個身心清淨,煩惱輕、智慧長,肯定的,這你自己得的好處。果然心清淨,智慧增長了,你可以想想,你在家學佛,你家庭幸不幸福?你會帶給一個幸福的家庭;你有智慧、有德行,你經營的事業是菩薩事業。現在在中國有幾個示範點,胡小林的公司企業,菩薩企業。青島劉克成劉總,她也把《弟子規》落實在整個公司,員工一千多人變成一家人,她真做到,真落實了,菩薩企業。行供養比什麼都重要,到行,真幹,那就是真的了。做不到,天天念經,天天聽經教,做不到那沒有用,那不是真實利益。受是接受,持是保持不會失掉,修是修正,行是行為。從前你經營你的家、經營你的事業,你的想法、做法錯了。現在覺悟、明白了,依照佛的方法、依照《弟子規》的方法、依照《感應篇》的方法,把它修正過來,把三個根都在你的家庭、在你的事業上生根,紮根下去,把你所學習的佛法,讓所有員工大家都能得到法益,這叫修行。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4集)--淨空法師 2010/8/14

敬供養

佛陀在世,大家都知道一生沒有住處,釋迦牟尼佛沒有建一個道場、一個寺廟,沒有,一生都沒有;圓寂的時候在野外,在樹林裡面。死了以後,你看後人給他蓋大雄寶殿,像皇宮一樣,塑個像供在裡面,這是什麼?都是讓一般人民對老師生起敬仰的心。能敬仰這個老師,對學生也就敬仰,對於老師的遺教經典,會生起信心、會生起興趣,由佛的弟子們來教導他們,他們歡喜接受,用意在此地。最初建立寺院庵堂真的是學校,寺院庵堂天天上課,我們這講經是上課。不是一個老師,真正身行言教的老師,大的寺院幾十個,小的寺院大概也有十來個,所以他的教學不中斷。學生多的時候,應學生的要求,特別給他開課,殿堂就是教室,每個殿堂都開課,像學校一樣。但是學生不能夠每門課都學,不許可的。中國古人的教學,講求的是「教之道,貴以專」,這個話雖然是老祖宗提出來的,佛教遵守,所以你學經教只能學一門,你不能學很多門。
像我們現在早晨這兩個小時,在這裡學《無量壽經》,隔壁那個教室,他們那邊講《金剛經》,你在我這邊聽完了,到那邊再去聽《金剛經》許不許可?不許可,你只能學一種,你不能同時學很多種。這種學畢業、完了,他畢業是一個科目、一個科目,這個科目學完了,你可以再選那個科修,可以另外選一部經去修。這個科目沒有學完,不能學第二個科,一門深入能得定。所以因戒得定,戒是規矩,嚴格遵守規矩,他心清淨會得定。定的時間久了,又天天在聽經,不定什麼時候豁然大悟,就開悟了,這才是學習的目標。所以我們學習目標,第一個是得清淨心,第二個是得定,第三個是開悟,到開悟那就是圓滿。開悟之後無論哪個經教、哪個講堂,都歡迎你去聽;沒有開悟之前,不行,你只能學一門,你不可以學兩門。這敬供養,懂得恭敬的真實義。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4集)--淨空法師 2010/8/14

真供養用紮根的教育

我們儒釋道這三個根太重要,這三個根是戒律的根本。學習一定從《弟子規》學起,第二《感應篇》,第三個《十善業道》,有這個基礎再來學佛就沒問題了;出家還得要加一本,《沙彌律儀》,四個根。這四個根紮下去之後,無論是學儒、學道、學佛決定有成就,學儒成聖、成賢,學道成神、成仙,學佛成佛、成菩薩,真能做得到。所以你沒有根不行,沒有根,苦學一輩子,到後來都沒有結果,你就曉得紮根多重要。有這四個根,佛教就興旺起來;沒有這四個根,佛教肯定會滅亡,這是我們不能不注意的。今天供養三寶,用紮根的教育,然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真供養。這個供養讓佛法久住世間,續佛慧命,這真供養,這一生就沒有白來了,這一生到這個人世間建功立業,那真有價值。所以這個在今天不能不知道,如法修行,利益眾生。世尊當年在世,一生給我們示現的,做出來給我們看的,是身行言教,佛經裡這些戒律他全做到,經典上所說的,沒有一句他沒做到,這才是個好老師。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4集)--淨空法師 2010/8/14

拯救佛法的危機

今天佛法衰,衰到什麼?衰到我們學佛的人不如法。如何拯救佛法?現在佛法有危機,得要用什麼方法來拯救佛法的危機,認真學佛。認真學佛,那一定要持戒、要修定、要開智慧。修定,是不是一定修禪定?不一定。你要知道,大乘佛法裡面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禪定,如果這個法門離開戒定慧就不是佛法,這個要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法?真正佛法決定依戒定慧,第一個要持戒,不持戒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不持戒,連福都修不到,定慧就更不必說了,頭一個就要持戒。持戒從哪裡做起?我今天特別提醒同學們,從《弟子規》做起,《弟子規》是戒律的根本。《弟子規》能做到了,《感應篇》就好修,《感應篇》你能做到,這兩樣是佛法的根基,學佛的同學不能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在《佛藏經》,這個《佛藏經》不是《大藏經》,佛經裡有一本經,不大,分量不多,經題就叫《佛藏經》。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他說「佛子」,就是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講得很嚴肅,你學佛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佛不承認你是他的學生。好像念書一樣,你應該先念小學,再念中學,再念大學,這是對的,你要是躐等,小學不要,你去念大學,佛不承認你。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4集)--淨空法師 2010/8/14

佛門裡統統是教學

在佛法裡面呢?你看香爐就像烽火台一樣,我們點一支香是什麼?跟佛菩薩通信,取這個意思。所以香不要燒太多,香燒太多烏煙瘴氣,空氣都變成污染了。好香點一支,它是表法的,表我們的心意跟佛菩薩溝通了,取這個意思的。你看叫你供養這個,我們的善心善意供養佛菩薩,它取這個意思的。現在燒香的人多,幾個人懂這個意思?這意思佛菩薩喜歡。現在燒香是什麼意思?巴結佛菩薩,求佛菩薩保佑我升官發財,我要是發了大財,我發一百萬,我來供養你一萬,談條件,把佛菩薩當作貪官污吏,這樣燒香怎麼會得福?哪有這種道理?你的算盤打得很精,保佑我得一百萬,我來供養你一萬,成什麼話嘛!那個念頭全錯了,念念都在造罪業,還想求佛菩薩幫助他造罪業,哪有這種道理?我們前面講得很清楚,佛菩薩是職業教師,只管把書教好,其他啥事也不管。這真的,把自己本行做好,其他的不要去管,這就對了。所以你真正懂得,供養三寶是這麼個意思,千萬不要造罪業,造罪業就大錯特錯。香供養。
花供養是什麼?花代表因,你看植物先開花後結果,我們看到這植物花開得好,就知道果一定好;如果花開得不好,就曉得收成就有問題,果結得就不好。這個花是這麼,我們修好因就是花,花代表修因;要供果,果代表結果,我們以善因善果來供養佛,是表這個意思。不是佛要看這些花,佛要吃這些果,沒有這個道理的。所以佛門統統是教學。佛面前供一杯水,那水是什麼?水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要乾淨,像水一樣,我們的心要平等,就是這個經上講的「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心用水來做代表。不是佛菩薩要喝水,錯了,全是表法。我們明白這個意思,一看到這些供具,我們曉得,我應該要怎麼做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能有邪念、不能有邪行,它是在教導我們。
飲食是報恩,他吃不吃?他不吃。佛菩薩哪吃這個東西?為什麼用飲食供養?佛菩薩當年在世是托缽的,我們對佛菩薩財供養,這個財供養就是一缽飯;有時候不是一缽,一調羹一點點。所以佛每一家去托,托七家才有一缽飯。不是一家就給那麼多,一家他沒有那麼多,那個時候人生活得很清苦,自己吃省一點下來供佛,是這個意思。今天我們不忘本,沒有忘記老師當年的生活狀況,老師來托缽,我們供養一點飯,主要是飯。如果供養菜三個菜,表示什麼?三德六味,最多的是六個,代表六味,酸甜苦辣鹹淡這六味,就圓滿了。所以不能供太多,供太多就失禮,那顯得巴結,供少了不恭敬。所以最少三個如法,代表三德,六個代表六味,這是禮節。佛對我們是法供養,我們對佛是財供養,佛又不要財,只要一缽飯,每天出去托缽就是一缽飯,所以這飲食供養。其他的財物,實在講是幫助佛度化眾生有用得著的地方,用不著的地方不需要。佛五眼圓明,在那個時候,三千年前能看到現前的社會,他那個時代可以不要錢。現代這個時代不要錢就不行,你出門乘車、乘船跟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這個車、船遇到出家人不要錢,他知道供養;現在不行,現在你不買票他就不讓你上去。所以現在如果接受邀請,旅費是必須的,生活費用是必須的。你到一個地方,如果是寺廟庵堂那沒有話說;如果沒有,居士們臨時租借的地方,請法師講經,常常住旅館,這都要費用。佛統統想到,所以後頭給你加個財物。要記住,經上常說「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如果沒有法供養,財供養只修一點福,人天福報,那還真正是有德行、有修持,最好是有證果的這些出家人,你才真的種福了。如果不是真修行的人,你去供養他,你就搞錯了,這些現象不能不知道。

在佛法裡面呢?你看香爐就像烽火台一樣,我們點一支香是什麼?跟佛菩薩通信,取這個意思。所以香不要燒太多,香燒太多烏煙瘴氣,空氣都變成污染了。好香點一支,它是表法的,表我們的心意跟佛菩薩溝通了,取這個意思的。你看叫你供養這個,我們的善心善意供養佛菩薩,它取這個意思的。現在燒香的人多,幾個人懂這個意思?這意思佛菩薩喜歡。現在燒香是什麼意思?巴結佛菩薩,求佛菩薩保佑我升官發財,我要是發了大財,我發一百萬,我來供養你一萬,談條件,把佛菩薩當作貪官污吏,這樣燒香怎麼會得福?哪有這種道理?你的算盤打得很精,保佑我得一百萬,我來供養你一萬,成什麼話嘛!那個念頭全錯了,念念都在造罪業,還想求佛菩薩幫助他造罪業,哪有這種道理?我們前面講得很清楚,佛菩薩是職業教師,只管把書教好,其他啥事也不管。這真的,把自己本行做好,其他的不要去管,這就對了。所以你真正懂得,供養三寶是這麼個意思,千萬不要造罪業,造罪業就大錯特錯。香供養。
花供養是什麼?花代表因,你看植物先開花後結果,我們看到這植物花開得好,就知道果一定好;如果花開得不好,就曉得收成就有問題,果結得就不好。這個花是這麼,我們修好因就是花,花代表修因;要供果,果代表結果,我們以善因善果來供養佛,是表這個意思。不是佛要看這些花,佛要吃這些果,沒有這個道理的。所以佛門統統是教學。佛面前供一杯水,那水是什麼?水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要乾淨,像水一樣,我們的心要平等,就是這個經上講的「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心用水來做代表。不是佛菩薩要喝水,錯了,全是表法。我們明白這個意思,一看到這些供具,我們曉得,我應該要怎麼做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能有邪念、不能有邪行,它是在教導我們。
飲食是報恩,他吃不吃?他不吃。佛菩薩哪吃這個東西?為什麼用飲食供養?佛菩薩當年在世是托缽的,我們對佛菩薩財供養,這個財供養就是一缽飯;有時候不是一缽,一調羹一點點。所以佛每一家去托,托七家才有一缽飯。不是一家就給那麼多,一家他沒有那麼多,那個時候人生活得很清苦,自己吃省一點下來供佛,是這個意思。今天我們不忘本,沒有忘記老師當年的生活狀況,老師來托缽,我們供養一點飯,主要是飯。如果供養菜三個菜,表示什麼?三德六味,最多的是六個,代表六味,酸甜苦辣鹹淡這六味,就圓滿了。所以不能供太多,供太多就失禮,那顯得巴結,供少了不恭敬。所以最少三個如法,代表三德,六個代表六味,這是禮節。佛對我們是法供養,我們對佛是財供養,佛又不要財,只要一缽飯,每天出去托缽就是一缽飯,所以這飲食供養。其他的財物,實在講是幫助佛度化眾生有用得著的地方,用不著的地方不需要。佛五眼圓明,在那個時候,三千年前能看到現前的社會,他那個時代可以不要錢。現代這個時代不要錢就不行,你出門乘車、乘船跟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這個車、船遇到出家人不要錢,他知道供養;現在不行,現在你不買票他就不讓你上去。所以現在如果接受邀請,旅費是必須的,生活費用是必須的。你到一個地方,如果是寺廟庵堂那沒有話說;如果沒有,居士們臨時租借的地方,請法師講經,常常住旅館,這都要費用。佛統統想到,所以後頭給你加個財物。要記住,經上常說「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如果沒有法供養,財供養只修一點福,人天福報,那還真正是有德行、有修持,最好是有證果的這些出家人,你才真的種福了。如果不是真修行的人,你去供養他,你就搞錯了,這些現象不能不知道。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4集)--淨空法師 2010/8/14

一切萬法當體即空

所以法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法性找不到,法性遍一切處,一切現象都從法性生的。你看圓,小圓、大的圓、再大的圓都離不開圓心,沒有這個心,圓就不能成立,肯定有這個心。這個心,你看能生能現,能生這個圓周,能現圓形,它能現,所以不得已用空字來代表它。《般若經》上常講「色即是空」,色是什麼?圓周,色是圓的圓周。空是什麼?空是圓心,它是一體,它不能分開。離開圓心,哪來的輪相?這相就沒有了。所以佛家用這個來表法,稱一切法稱為法輪,法輪表這個意思。我們看到圓,立刻就曉得,這個宇宙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知道事實真相,智慧就開了,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一切法可以受用,可以欣賞,不能佔有,為什麼?它當體即空,你佔有不到。不但一切萬法當體即空,我們的身體也當體即空,所以我們想佔有我們的身體、控制我們的身體,做不到。如果這個身體能控制、能佔有,我讓它年年十八多好,活到一千歲還是十八那個樣子,你才有能力把它佔有、把它控制,你做不到。所以佛教給我們可以受用、可以欣賞,決定不要有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那你就造業了,造業肯定有苦報在後頭。人與人,人與佛菩薩,人與一切眾生都是有個緣分,明白人要掌握這些緣分,把這些緣分都變成法緣,不要變成情緣,更不能變成惡緣,這就對了。變成情緣要還債,變成惡緣就冤冤相報,那是非常痛苦的。變成法緣好,大家都覺悟,能夠在一起修行、一起證果,同心協力度迷惑顛倒的眾生,這就對了,這跟佛菩薩走同一條道路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4集)--淨空法師 2010/8/14

一切法的性相

我們再繼續往下面看,「又《會疏》曰: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修行不能沒有智慧,沒有智慧那是盲修瞎練,很多自己以為是修行,實際上是在造孽,是在造作不善,他沒有智慧,自己以為是修行,這種事情很多很多,所以沒有智慧不行。這兩種智慧,能為一切修行本,「何者為二:一謂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我們經上講的這個,你有如理智,有這種智慧,這是什麼智慧?能照諸法本性。他用照見,他不是說能見諸法本性,他說能照,為什麼不用見,用照?見裡面有分別、有執著,有情識在裡頭。照見,我們拿一個鏡子,我們用鏡子照個人,鏡子照得清清楚楚的,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沒有喜歡、沒有不喜歡,這叫照見。經上用這個字你懂得它,我們眼見外面色,眼要像一個鏡子一樣,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不要有喜歡、不要有不喜歡,你動了那個念頭叫情執,你就錯了,你就迷了。用照見,像鏡子一樣,我眼睛看像鏡子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瞭瞭,裡頭沒有憎愛,沒有討厭、也沒有喜歡,完全是平等的心,這叫照見,照見是智慧。有分別、有執著、有愛憎,那叫情見,不叫照見,你裡頭有情識,情識是迷!
諸位記住,情不是一個好的字,在佛法裡面講迷情,你沒有智慧,情跟智是對立的,照是智,情是迷。照見,那你就見法的本性,性相都見到了,見到相同時見到性。見到性是什麼?性相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性不生不滅;相呢?相也不生不滅。相是有生有滅的,為什麼說它不生不滅?它的速度太快,前念滅了後念就生。速度快到什麼程度?根據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的對話,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的念頭,也就是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的生滅,你能分得出來那個生滅嗎?所以說生滅就等於不生滅,這從相上講的。性呢?性上沒有念頭,性能生出這個念頭。這不是大菩薩做不到的,這個境界才叫通諸法性,你通達、明瞭一切法的性相。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4集)--淨空法師 2010/8/14

來生能不能得人身?

我們為什麼放不下?我們把這些幻相、假相都當作真的,不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對這個起了貪戀,生起情愛,這個事情麻煩。縱然在經教裡面讀多了,佛無數次的提醒我們,我們知道這是假的,可是依舊還是放不下,情執太深,煩惱習氣太重。但是要知道,不放下是決定不能成功,不放下一定要搞六道輪迴。想到這樁事情,我們就不敢不放下,為什麼?不放下太苦了,你說做人多苦!這一生做人,來生能不能得人身?靠不住。為什麼?佛給我們講得清楚,來生要得人身,我們修十善業道至少要拿到中品。也就是我們修十善業道,像學校老師給我們打分數,我們至少要拿到七、八十分,來生才能得人身。如果你能拿到九十分以上,拿到一百分,你來生生天,人天的標準。五十分,五十分不保險,不一定能得人身,總得七、八十分才算保險,來生得人身。我們自己想想看,你把《十善業道經》多念幾遍,對照對照,自己跟自己打分數,看看能不能達到七、八十分?如果覺得沒有,沒有就麻煩大了。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4集)--淨空法師 2010/8/14

自性裡找不到相對的

因為不變故,雖然隨緣,變成染淨、有情無情種種萬法,它的性質永恆不變。性是法性,法是種種萬法,種種萬法的性是一個性,所以同體,沒差別,同一個自性。萬事萬物都是一個自性變的,極樂世界是自性變的,華藏世界是自性變的,二十八層天是自性變的,餓鬼、阿鼻地獄也是自性變的。清淨莊嚴的國土是自性變的,動亂的社會、到處有災難的這些地表,也是自性變的。離開自性什麼都沒有,這叫知法總相,阿羅漢就曉得。它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千變萬化?那叫知法別相,這知法別相阿羅漢不知道,菩薩知道,佛學的名詞叫道種智,就是萬事萬物什麼道理形成的,種是種類,千差萬別。為什麼道理會變成這個樣子?這種智慧阿羅漢不知道,菩薩知道,所以菩薩比阿羅漢就高一級。阿羅漢只知道總相,不知道別相;菩薩知道總相、也知道別相,可是不究竟、不徹底;到成佛如來才究竟圓滿,叫證得一切種智。
它下面舉一個比喻,這個比喻也是經上常常比喻的,我們剛才是用金跟金器做比喻,都是佛經跟古大德常講的。這個地方用水做比喻,把水比作法性,波比作法相,水動了就成波浪。水是靜的,波是動的,水能照,像一面鏡子一樣,能照外面境界;波不能照,波這個照的作用失掉了。所以把法性比喻作水,把法相比喻作波,「而不變失水之性」,水的性是濕性。「法性真如,純善無染」,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純淨這個淨不是染淨的淨,純善無染那就是淨。「唯以緣有染淨,而所變之法有染淨之別」。緣有染淨,性沒有染淨,在六道裡面,緣有善惡,性沒有善惡,這個不能不知道。自性裡面,諸位守著一個原則就容易明白,自性裡頭沒有對立的,因為它是一體,它是圓融的,它沒有對立。你看真跟妄不對立了嗎?自性裡頭沒有真妄,自性裡頭沒有染淨,自性裡頭沒有善惡,自性裡頭沒有生滅,生滅是相對的,在自性裡找不到相對的。自性裡頭沒有遠近,遠近是一對,沒有遠近就是沒有空間;自性裡頭沒有先後,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所以在自性裡頭找不到相對的。凡是有相對的,那都不是自性,那是法相,法相裡頭有相對的,法性裡頭沒有。我們如何能在法相裡面找不到相對的,你就見性了。要怎樣才能脫離相對?相對就對立,沒有對立的,佛教給我們,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對立就沒有了,沒有就見性了。性在哪裡?所有法相無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法法平等,法法圓融。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4集)--淨空法師 2010/8/14

通達性相佛證得圓滿

「《嘉祥法華疏五》曰:法性即是實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又《止觀一》曰:法性名為實相,尚非二乘境界,何況凡夫」。這一段還是解釋「通諸法性,達眾生相」,這兩句是通達性相。前面我們看念公老居士引用窺基大師的《唯識述記》,與《大乘義章》,所說的法性、法相。今天接著看《法華經疏》裡面,也是這個意思,法性就是實相,前面我們念過。三乘得道,莫不由之,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通常也稱為大乘、中乘、小乘。修行證果都是明心見性,實際上只有菩薩修行才見性,見性這成佛。在《華嚴經》上也稱他們為法身菩薩,見性就是證得法身,前面跟同學們我們都學習過。所以證得法身就是確確實實體會得、肯定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物跟自己是一體,這叫見性,這叫證得法身。這樁事情確實不容易,我們無始劫以來已經養成一個習慣,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怎麼是一體?哪有這種道理?怎麼樣也不會承認,我們認為這是事實真相。而佛菩薩告訴我們,我們全搞錯了,真的是一體。要怎樣才能證得?佛告訴我們,你不再執著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那個身是你,那個身是他,沒有這個執著,執著真的斷了,這叫什麼?這叫破身見。
我們明心見性走到第一個階段,有了成果,不再認識這個身是自己,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決定不是自己。就像衣服一樣,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不是自己,這個我們肯定。佛進一步要我們肯定,身不是自己,身是我所有的。這個身是我所有的,別人的身呢?也是我所有的。樹木花草是我所有的,山河大地也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不是我。能夠這樣的肯定、這樣的認識,這才能證阿羅漢果,在佛法裡面講,他已經證得正覺。這三乘的小乘得道,跟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不一樣。菩薩比他更高,菩薩不但不執著,分別都沒有了。所以小乘阿羅漢他得清淨心;只要執著這個身是我,那個身是你,那個身是他,我們的清淨心就不能恢復。經上教導我們修行標準,清淨、平等、覺,我們的清淨心得不到,那就修行沒功夫,不得受用。修行沒功夫不得受用,麻煩在哪裡?麻煩是生生世世還要繼續去搞輪迴。真正到阿羅漢的境界,知道身不是我,見思煩惱斷掉就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不見了,就像作夢一樣,夢醒了,六道輪迴不見了。不見了之後,那個境界是阿羅漢的境界,四聖法界出現了。四聖法界還不是真的,也是個夢境,因為他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必須把塵沙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是什麼?分別。無量無邊的分別比喻作塵沙,這個分別的妄念像塵沙一樣的多。把分別放下,不再分別,沒什麼好分別的,為什麼?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大般若經》上講的。這才能夠證得菩薩的境界正等正覺,就是我們經題上的平等,平等心現前,你在一切境界上不會再分。佛跟眾生平等,大乘經上常說「生佛平等」,眾生跟佛平等。性相一如,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法性能生能現、法相所生所現,是一不是二。再往上提升,不但分別執著沒有了,起心動念也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回歸自性了,這叫成佛,這叫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佛。聲聞、緣覺、佛這叫三乘,三乘得道與法性、與實相有密切的關係,阿羅漢證得少分,菩薩證得多分,佛證得圓滿。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4集)--淨空法師 2010/8/14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心地清淨,無災無病

我們如果真的認識到這一點,然後你再想想佛在經教裡頭教導我們,「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我們聽了這兩句話,心裡安慰。我們身體是相,外面相貌是相,裡面五臟六腑也是相,我的心要是正,心要是清淨平等覺,身體永遠不會生病。年歲年年增長,不會衰老,這相由心生,我心不老,念頭不老,人怎麼會老?人怎麼老的?天天想老,我老了,老了,他真老了。老人就想病,所以他什麼病都來了,一病就想死,他怎麼不死?從心想生!你能真把這負面的思想全部斷乾淨,跟自性就相應了。境隨心轉,境是我們住的環境,我們住在這個地方,天天在學習聖賢道,天天在學習佛法,這是無上甚深微妙法,這個地區它就不會有災難,也不會有旱災、也不會有水災、也不會有地震、也不會有風災,境隨心轉。如果我們吉隆坡的居民,百分之一,一百個人裡頭有一個人念頭純正,這個地方保證不會有災難,百分之一的人就行了,這什麼道理?中國古人講的「邪不勝正」,九十九個人造罪孽,這一個人正知正見,正心正行,就能保佑他們。佛在經上如是說,現在量子力學家也給我們做了證明,所以我們現在對大乘教,對《無量壽經》、對《華嚴》這些大經信心十足,一點懷疑都沒有。我們依教奉行,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3集)--淨空法師 2010/8/13

僅有知識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這個世界沒太平過。聯合國從七十年代開始,每年召開國際的和平會議,邀請這些專家學者討論的主題三十年來都沒有改變。「怎麼樣消滅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它的主題,開了三十多年會。我先後參加十次,我才了解這個事實狀況。有沒有效果?沒效果,你看這個社會衝突頻率一年比一年上升,問題一次比一次嚴重。他不是不關注,真的關注,為什麼不能解決問題?我們一參與就了解,知識!學者專家都是學識非常豐富,不是智慧。知識解決問題是侷限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斷根,後遺症一大堆。智慧就不是了。我們在聯合國貢獻的很簡單、很直接的向大家做報告,問題發生在哪?發生在教育,人是教得好的,也是教得壞的,看你怎麼教法。現在這整個世界誰教的?各國政府疏忽了,疏忽了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疏忽了,只知道科學技術,這方面發展突飛猛進,不會做人。疏忽了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才導致社會的動亂,才帶來地球上的災害,問題在這個地方。用什麼方法來對治?趕緊把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找回來就能解決問題,特別是宗教。宗教對這個問題可以做出很好的貢獻,因為世界上每一個大宗教的經典,裡面都有很豐富的教材,關於倫理、道德、因果的教材很豐富。如果能夠召集這些人,真正熱心,能夠真正做到犧牲奉獻、捨己為人的這些宗教家,能夠有五、六十個人,聯合國把他們組織起來,每天利用衛星網路,這些很好的工具,向全世界人講學。我相信一年,天下就太平了。我這樣的報告講了很多次,聽的人也很歡喜,但是始終沒落實,就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現在這個會議我不參加了,年歲也大了,讓年輕人繼續去做。所以再困難的問題,佛法都有方法解決。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3集)--淨空法師 2010/8/13

如何得到如來真實義

佛經有沒有意思?跟你講老實話,佛經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才是自性流露的;有意思是凡夫,你的阿賴耶裡頭流出來,那是凡夫。所以佛經沒意思,這個要懂。
你怎麼去想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沒有真實義,沒有意,你怎麼解釋?到什麼時候你能夠真正懂得真實義?你清淨心現前,照見的,它不是想見的,平等心現前,清淨心現前,如來真實義你能夠得少分。阿羅漢、辟支佛他們證得的,因為他們不執著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了。菩薩高一等,菩薩是正等正覺,菩薩是用平等心,不但沒有執著,分別也沒有了。分別斷掉,就是塵沙惑斷了,執著斷掉就是見思惑斷掉,所以菩薩能夠體會真實義多分,就是一半以上他能體會到,絕不是用想,一想就錯了。想是什麼?落到第六意識去了,所以現在學經教的困難在哪裡?困難在此地,很會想!一看,這什麼意思、那什麼意思,那全是你自己的意思。這是很困難的一樁事情。所以我們學教要遇不到真正的好老師,在啟蒙的時候給我們點醒,我們會走向誤區,變成什麼?變成在佛經裡面得到許多知識、常識,那都我們想的,就變成知識,你看它是智慧,我們把智慧變成知識,打太大的折扣了。智慧能解決問題,知識不行。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3集)--淨空法師 2010/8/13

用什麼樣的心態聽經

佛在經上說法性,說它的名字大概說了幾十種之多,總有六、七十種名詞。佛為什麼說這麼多名詞?這是教學的善巧方便,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名字相不是真的,曉得是這個意思就行了,幫助我們破執著,一執著就錯了,不要執著。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教導我們學習的態度,講得好,聽經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聽?第一個,「離言說相」,他的言語多幾句、少幾句,說深、說淺沒關係,不要執著這個相;第二個,不執著名字相,叫「離名字相」,就是名詞術語,像此地講的法性、實相、真如、法界、涅槃,這都是佛學名詞術語,不用執著,懂得它的意思,不要執著;第三個,「離心緣相」,經裡面的意思,不許你去想,為什麼?你去想是妄想,那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佛經有沒有意思?跟你講老實話,佛經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才是自性流露的;有意思是凡夫,你的阿賴耶裡頭流出來,那是凡夫。所以佛經沒意思,這個要懂。
你怎麼去想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沒有真實義,沒有意,你怎麼解釋?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3集)--淨空法師 2010/8/13

宗教教育對於當今社會之重要性

所以今天整個社會的動亂,原因是什麼?失教,就兩個字。傳統的教育丟掉了,宗教教育丟掉了,社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今年六月,我陪同馬來西亞宗教訪問團去訪問梵蒂岡,跟天主教的教宗見了面,跟他們大主教交換意見。他們也意識到,也知道這個問題很嚴重,所以我在報告裡就特別提出宗教教育。因為現在整個世界,學術界的人士、青少年的學生都認為宗教是迷信,信教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了。我們佛教沒統計,天主教有統計,就是他們每年受洗的人一年比一年少。我們也曾經遇到很多次,有很多人質疑宗教對社會有什麼貢獻?沒有貢獻,沒有利益,當然就要淘汰,他們這種思想。
過去宗教對社會有貢獻,為什麼?他教,特別是佛教。佛教在古時候,寺院庵堂是學校,首座和尚分座講經,那就是教學。一個寺廟,首座和尚好幾個,你喜歡學哪部經典,你就可以進哪個教室,他真能學到東西,他在教學。所以我們大力提倡宗教要回歸到教學。正好現在家庭、學校、社會都不教倫理道德了,我們能夠把宗教經典裡面,關於倫理道德因果這些經論把它節錄出來,我們自己認真學習,普遍來教導社會大眾,彌補現在這個社會教育這三種缺失,那宗教對於社會的貢獻就非常大。人家再不會說宗教對於社會沒有貢獻,我們有的是好東西。要真幹、要懂得、要識貨。我們自己修學,自己得了利益,我常講個人的利益,健康長壽。我沒有道場,如果有道場,這道場和諧,弘法利生的事業順利,肯定!在家居士,家庭幸福、事業順利,居住這個環境大眾都能和諧,這都好。它真有好處,真有貢獻。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3集)--淨空法師 2010/8/13

胎教應該怎麼教

中國古人對於兒女的教育非常嚴格、非常重視,你家裡將來能不能興旺、能不能發達,全靠後面有沒有人才出現,所以教兒教女就很重視。從什麼時候開始教?從懷孕就開始教,叫胎教。小孩一出生,他會看、他會聽,你千萬不要以為他不懂事,那你就錯了。他很聰明,他什麼都知道,就是不會說。所以《弟子規》不是教小孩學的,不是教他念的。是什麼?父母要老老實實把《弟子規》做到,做給嬰兒看。「教兒嬰孩」,讓這個嬰孩,就是三歲之前,從出生到三歲,一千天,這一千天叫紮根教育。這一千天,母親很辛苦,時時刻刻照顧他,就是說他看見的、聽到的、接觸到的全是正面的,負面的東西決定不能讓他接觸到、不能讓他看到。所以父母在小孩面前把《弟子規》做到,小孩他就學會了,他天天看,天天聽。所以中國古諺語有一句話說,「三歲看八十」。小孩到三歲,這個根紮下去了,八十歲都不會變,根深蒂固。所以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都是父母做出來給他看,這樣用心!他都會了,都做到了,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不知道。到六、七歲上學,慢慢懂事了,老師繼續做榜樣給他看,所以老師是身行言教。小朋友慢慢懂事了,講給他聽,為什麼要孝順父母?為什麼弟弟要尊敬哥哥,哥哥要愛護弟弟?把淺顯道理講給他聽,他慢慢懂了,這個教育太重要。所以中國小孩五、六歲就很懂得禮貌,像小大人一樣。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3集)--淨空法師 2010/8/13

學佛成就的根基在於持戒、忍辱

我們學佛要記住,真正要求往生,要持戒,要苦行。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前,教誡弟子,佛不在世了,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不管你是學禪宗、學教下、學顯、學密、學大、學小,只要是學佛,這是根本,以戒為師是根本,以苦為師是根本。戒為什麼持不好?怕吃苦,那就不行。你真正要成就,你在這上要能夠忍得過,吃別人不能吃的苦,能吃;忍不能忍的辱,我們現在講羞辱,能忍。戒律從哪裡做起?要從《弟子規》做起。現在這個佛教,我們走過許許多多國家地區,接觸的華僑當中學佛的同學們,這麼多年讓我們看到的是,出家學佛,《沙彌律儀》沒做到,在家學佛,《十善業道》沒做到,所以他不能成就。他不是不努力,我遇到有參禪的、有學教的、有學密的,為什麼他不能成就?不要說跟古人比,跟上一代的比都比不上!原因到底在哪裡?為什麼從前人能做到,現在做不到?深入去觀察,這才發現,我們這一代的人紮根教育疏忽了,這不能怪我們這一代人。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講了一句公道的話,「先人不善(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好像是對我說的,我們這一代的人,因為他父母不知道,生於患難!他祖父母也不知道,要到他曾祖父母,差不多像我這樣的年齡,也不完全知道;還得到我上一輩,到我父親那一輩,他們知道。他們生活在民國初年,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是疏忽了,影響還在。到我這一代,影響沾一點邊緣,二、三年,比我小三歲以後的人他不知道了。我有個弟弟,小我六歲,他根本不知道。你怎麼能怪現在人?所以不能怪他,要好好的教他,把這門課補出來,補習。小時候沒學,現在覺悟了要想真幹,那一定把這個課程補起來,因為沒有這個課程,你沒有根,你一生勤苦努力,不會有成就。像樹木花草一樣,沒根,你把它插在花瓶裡面養也能開花,也很好看,不會結果。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3集)--淨空法師 2010/8/13

放下愈多,提升愈高

在佛法,向上提升就是放下。當年章嘉大師教我,好像上一百層的高樓,你能夠放下第一層,你才能夠上升第二層;能放下第二層,你才能夠升到第三層;你不肯放下,那你執著在那裡,你永遠不能進步。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就像五十一層大樓一樣。能放下十信,你就到十住位,能放下十住,你才能到十行位,祕訣就在放下。為什麼放不下?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先叫你了解事實真相,文殊智是看破,普賢行是放下。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又幫助看破,就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是把真正祕密的方法傳給你了。我跟章嘉大師見面,這是跟出家人見面,第一回,第一次,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知道佛法殊勝,知道佛法是大學問,能解決一切問題。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有沒有一個好的方法能教我們很快能契入?他就教我看破放下,頭一天就給我了。我學了十幾年,才真正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了,搞明白之後對老師無盡的感激。他一絲毫隱瞞都沒有,等於說菩薩成佛的祕密告訴我了,雖然大乘經上佛常常說,我們看不懂,念過、滑過,沒有留意,老師這一點醒,我們就注意到了。發現大乘經典,佛處處都在提示,這裡舉的《寶積經》、《圓覺經》、《楞嚴經》上統統都有。真了解了,故於幻相無著無得。著是著相,不再著相,不再有得失的念頭。就是對於一切事物的控制、佔有這個念頭沒有了,這叫無得,這真看破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3集)--淨空法師 2010/8/13

我是如何轉變對佛法的誤解的

科學的進步,我相信再有三年到五年,量子力學可以普遍被世人所知,知道這個,對於佛教有非常非常大的幫助,佛經上所說的這個統統被他證明了。人類對於處理這些環境就有能力了,像化解災難就知道用什麼方法,化解衝突都有辦法了。只要我們相信,「信為道元功德母」,你不相信你就沒法子。為什麼會不相信?你對這個東西不認識,不認識就不相信。我在年輕的時候對這個一無所知,在學校念書聽到老師講宗教是迷信。佛教是多神教,什麼都拜,尤其是迷信,迷信裡面的迷信。所以從來就沒有動個念頭說跟佛教接觸,沒有,寺廟都不進去,年輕的時候這樣頑固。好在我們有一個求知的心,我二十一歲對哲學就發生偏愛,非常喜歡這一門學科。我二十六歲遇到方東美教授,是當代的一個哲學家,我們心目當中非常仰慕的,我跟他學哲學。他最後一個單元跟我講佛經哲學,我感到非常訝異,我說:佛教是宗教,是多神教,多神教是低級宗教,它怎麼會有哲學?老師告訴我:你年輕,你不懂!他說: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在課堂上跟他學習,才把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知道這裡面有這麼多好東西,非常渴望。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3集)--淨空法師 2010/8/13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一切剎土所有眾生,生生的遭遇,講真話就一句話,都是自作自受。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怎麼想,外面環境怎麼變,誰主宰?自己主宰!這個佛在千經萬論不知道講多少遍。唯心所現,誰的心?自己的心;唯識所變,誰的識?自己的分別執著,與別人不相干。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
如果我們的地球上人心都善,不違背佛在經教裡面跟我們講的戒定慧三學,那不學佛的人,像中國人能夠相信老祖宗的教誨,遵守倫理,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離開這個標準,這個世界非常美好,這個世界就是講的盛世。首先,每個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業順利、社會和諧、天下太平。人心所感的,人心善,山河大地那些災難完全沒有了,這是佛經上所講的。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我們的相貌、我們身體健康,是念頭轉的。我念頭好,人就健康長壽,就不生病;我的心好、行為好,我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不會有災難。這一點都不稀奇,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環境都是由意念,所以意念了不起,力量太大了。不善的念頭就是災難,你的心行不善,對自己來講,自己一身的毛病;你家庭不和、工作不順利,居住的地方常常有旱災、水災、地震這個東西就來了。都是自己念頭引發的,都是念頭變現出來的,佛在經上講了幾千年。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3集)--淨空法師 2010/8/13

做極樂佛國的留學生

西方極樂世界兩種人,這諸位要知道,這世界多單純!兩種人,一個老師,阿彌陀佛是老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學生,西方極樂世界人每天幹什麼事情?上課。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往生的這些諸菩薩天天聽佛講經,聽佛教誨,他沒有妄想、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那個地方學習確實沒有中斷,日夜都沒中斷。極樂世界沒有日夜,比天人高,色界天就沒有日夜了。所以用我們的話來說,那個地方是學校,是佛學院。宇宙之間,阿彌陀佛辦了個佛學院,十方諸佛如來,你看沒有一尊佛不勸他的弟子們到極樂世界去上學去。往生極樂世界就到極樂世界上學,咱們現在講留學,到極樂世界去留學。到那邊去肯定成佛,而且非常快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十二劫就成佛,這是《觀無量壽佛經》上釋迦牟尼佛講的話。這決定不是假的。在我們這個世間要想成佛,佛說要經過無量劫,到極樂世界十二劫,你看看省了多少時間!這講得最慢的。如果你是修行功夫還不錯,你能夠中上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大概只兩劫、三劫就成功;如果真的念到理一心不亂、大徹大悟這樣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生實報莊嚴土,他不是同居土,也不是有餘土,他直接就生實報土。這些理事,佛都在經上跟我們講得這麼透徹,我們要感謝,這是佛對我們的大恩大德。我們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念佛這個心才真正發得起來,真幹,真念佛了。為什麼?我對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對這個世界也搞清楚、也明白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3集)--淨空法師 2010/8/13

災難從心想生,華藏亦從心想生

今天諸位都知道,全世界,不是某一個地方,災難太多了,中國、外國歷史上所沒有的,這奇奇怪怪災難現在都爆發了。昨天還有個同學在網路上下載一個新聞給我看,在國外發現一種新的病毒,現在在傳染,從南亞傳到印度,那邊傳到歐洲,非常可能這個瘟疫會傳遍全世界。很可怕!這個病毒很嚴重,這是瘟疫。地震、火山、海嘯、旱災、水災,全世界都是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我們大乘教裡面學了這麼多年,明白了。我在講席裡常常告訴同學,我們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有什麼差別?從理上講毫無差別。不僅是這兩個世界,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也就是我們夜晚看看太空當中無數的星球,那個世界平等平等沒有差別。統統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它怎麼會有差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華藏、介紹阿彌陀佛的淨土那麼樣的美好?看看我們這個地球災難這麼多,這怎麼回事情?佛說過「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不能忘記。從心想生,那我們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居民,那個地球上所住的人,那些人想什麼?那些人想的都是大乘佛法,就跟此地講的於幻不迷,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他們是這種人。這個宇宙之間諸佛的剎土,跟我們的世間不一樣。你看我們在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沒有聽說有國家、沒有聽有說有國王、沒有聽說有大臣,沒這個事情!士農工商,沒聽說過。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3集)--淨空法師 2010/8/13

放不下的原因

放下,他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這些經論,黃念老非常難得,舉許許多多經論裡面的開示來幫助我們看破。《寶積經》上講的,「如幻師作幻,自於幻不迷,以知幻虛故,佛觀世亦然」,這我們前面上一堂課講過。《圓覺經》上這句話是更有名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這兩句話講得太好了。世間人為什麼不能離?離就是放下,為什麼放不下?不知道。不知道這個世間是假的,不是真的。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說,「夢裡明明有六趣」,六趣是六道輪迴。夢是什麼?夢是說迷。迷而不覺,好像真的有個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也不是假的,但是要曉得它是夢中東西,如果你醒過來,六道就沒有了,就像作夢一樣。這個夢比較長久,時間很長;覺悟了,覺悟就是夢醒了,對於六道再也不留戀,再也不要放在心上,那就對了。那是真正在佛門開悟,這不是大徹大悟,這算是大悟,佛家講積小悟成大悟。什麼時候知道大悟?真放下了是大悟,沒有放下還是在迷,迷而不覺。離幻,離幻就覺悟了。我們的經題「清淨平等覺」,可是經題上這五個字是修行的三個階段。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3集)--淨空法師 2010/8/13

假的要徹底放下

假的就要放下,假的不但帶不去,它會找麻煩。麻煩是什麼?麻煩是給你帶來業報,你善心善行,你生三善道;惡念惡行,你就生三惡道,麻煩在這裡。
所以真正修行人、念佛人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求生淨土為什麼?是為了親近阿彌陀佛,這是世出世間第一大善知識。我們在這個地方修行證果很困難,成佛談何容易?到極樂世界就很容易。老師好,阿彌陀佛是老師;環境好,尤其生到極樂世界,壽命跟阿彌陀佛相同,人人都是無量壽;同學好,諸上善人,那些善人是什麼地位?等覺菩薩,十地菩薩,你跟他們做同學。所以一生等於說是保證你成佛,這地方到哪裡去找?除了淨土法門之外找不到。所以這個法門稱之為門餘大道。那個門是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之外一個特別的成佛之道。沒有緣分,遇不到那就罷了,那不說了;遇到要沒有把它抓住,不能在一生成就,那就太可惜。那你想一生有把握,真正在一生成就,這看破是非常必要的。這段經文是教我們看破,告訴你這世界不是真的,全是假的,你要是執著它,錯了。譬如你想控制它、你想佔有它,你就完了,你將來繼續不斷在搞六道輪迴,這一生成就沒分。所以要徹底放下。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3集)--淨空法師 2010/8/13

不變曰真,無常為假

我們一定要知道遍法界虛空界,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真的,就連同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佛法真妄的標準,它有個絕對的標準,真的永恆不變,這是真的;如果有變化,那就是假的。那我們想想,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六根接觸的對象,眼所見的哪一樣東西沒有變化?耳所聞的音聲,鼻所嗅的氣味,舌所嘗的五味,乃至於意根所對的法塵,都是生滅的現象,就是都有變化的。一般來說,動物有生老病死,這變化,這叫無常;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只有一樣東西,我們看不出它的變化,虛空。虛空在《百法》裡面排列在無為法,虛空無為。虛空是不是真的?虛空也不是真的,真正的無為法只有一個,真如無為。其他的五種是相似無為,好像是無為法,實際上它還是有生有滅。
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修行修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就突破空間維次。突破空間維次是怎麼回事情?時間沒有了,這時間是假的。時間沒有就是沒有先後,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就在當下,你能看到過去,也能看到未來;沒有空間,沒有空間就是沒有距離,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當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上開示,跟我們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這個境界就是大徹大悟的境界,不是假的。你要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境界你就證得。在印度,那些菩薩、阿羅漢們證得;在中國,惠能大師這是頓悟頓證的,宗門裡面歷代這些開悟的祖師,諸位看看《傳燈錄》、《五燈會元》,那裡面記載得多。教下大開圓解,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都是入這個境界,也就是時空這樁事情你搞清楚了,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3集)--淨空法師 2010/8/13

百貨公司修禪定

百貨公司走一趟沒有關係,真修行的常常在走動,為什麼?看看動不動心,那就真修行,定慧等持。看是什麼?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了,尤其科學產品日新月異,天天去看,那是智慧,你明瞭,如如不動那是定功。真正修定不是盤腿面壁,是百貨公司天天去逛,真修禪定,真定,那不是假的。那個盤腿面壁面上幾年,百貨公司逛一趟,還是起心動念,就完了。《華嚴經》裡面五十三參,你看那個修禪定的長老,在哪裡修?就是在百貨公司,最熱鬧的地方。他在那裡逛街,善財童子去訪問他,知道他在那裡修禪定。人家看到他在逛街,這也看看、那也看看,東看看、西瞧瞧,善財童子知道,那是真的禪定。這個要懂得,要真修、要實鍊,真要鍊功夫,把貪瞋痴慢疑斷掉。不接觸外頭境界斷不了,假的,不是真的;要接觸,接觸真斷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所以方東美先生早年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他說佛法都是來真的,它不是來假的,五十三參通過實驗的。沒有通過實驗的,在科學裡面講不能算是真的,通過實驗那是真的,這一點不假。所以《華嚴經》,世尊成道第一部講的,圓滿的法輪,佛門的第一經。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2集)--淨空法師 2010/8/13

真放下,才是真信切願

一個人下定決心,我這一生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一絲毫懷疑都沒有,這個人就一生成佛,一生就圓滿。誰知道?諸佛如來知道,諸佛如來給他作證明。蕅益大師在《要解》裡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了,念佛人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有真信、你有真願,我真相信、真願意到極樂世界,這就是你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具足,你決定會去。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蕅益大師說,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你的功夫好,往生品位就高,你功夫差一點,你品位就低。這兩句話說得好,印光大師對這兩句話佩服到五體投地。歷代祖師大德講《彌陀經》、註《彌陀經》,都沒有把這個信息透出來,蕅益大師給我們透出來了,對於我們修淨土求往生的人堅定了信心。如果常常懷疑,我能不能去極樂世界?常懷疑,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要打問號,真的,不知道你有沒有把握;信心堅定的人是決定得生,蕅益大師給你作證明。真正求往生的人,口頭上有不行,得要有行動,行動是什麼?對於這個世間真的一絲毫的留戀都沒有,真放下了,這才是真信、真願。如果這個世間還有貪戀,還有一絲毫放不下,那就不是真心、不是真願;真心真願是徹底放下,一絲毫留戀都沒有,那個人是決定得生。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2集)--淨空法師 2010/8/13

修行—佛菩薩表演給我們看

戒是自自然然的不踰矩,像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不容易,他說他到七十歲才做到這個功夫,「隨心所欲不踰矩」,矩是規矩,就是戒律,隨心所欲,跟戒律自然相應,絲毫勉強都沒有,自自然然相應。這個境界,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老人家說法四十九年,做出來了。孔子到這個境界,七十歲才都做到,這也都是佛菩薩示現,表演給我們看的,是個普通人。釋迦牟尼佛表演的,那是上上根人,他不是普通人,他一開悟的時候就做到了,三十歲出來教學,就隨心所欲不踰矩了。孔子告訴我們他修學的進度,「三十而立」,就像我們現在讀書一樣,三十歲博士班畢業,拿到博士學位,這而立;「四十不惑」,能夠跟智慧相應,不迷惑了;「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耳順是什麼?什麼都看得慣,什麼都聽得慣,平等心現前;「七十隨心所欲」,得自在了,不要勉強,自自然然跟真如就相應,自然相應,七十歲才到這個境界。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就到這個境界,他給我們表演了四十九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隨順真如,修一切法」。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部經裡面所說的就是真如,就是教導我們如何隨順真如,修一切法。這個一切法就是指日常生活,起心動念、待人接物不離清淨平等覺,這個樣子就能夠具足無邊功德。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2集)--淨空法師 2010/8/13

持戒、吃苦

放下不是口頭說的,是要真幹,從哪裡幹起?從持戒、吃苦。釋迦牟尼佛臨走之前教我們這兩句話,給所有的佛弟子,「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現在物質生活很豐富,我們要不要去追求?不需要,生活苦一點好。如果有多餘的力量,多幫助一些窮苦的人,我們生活節儉一點,就能幫助很多貧苦的人,這是菩薩心腸。像《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袁了凡先生的夫人,冬天的時候縫製棉衣給他的兒子,用普通的棉花。了凡先生看到,「家裡絲棉很多,妳怎麼用這些棉花?」她說絲棉貴,棉花便宜,我把絲棉賣掉,多買點棉花,多做幾件衣服,兒子有了,那些窮人也有得穿了。了凡先生聽到很歡喜,兒子有福了。福從哪裡來的?吃虧的人就有福,吃苦的人就有福。這個意思很深,這是真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2集)--淨空法師 2010/8/13

我們遇到最殊勝的緣!

善導大師給我們說了一句話。善導大師唐朝時候人,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歷代傳說他老人家是阿彌陀佛應化到世間來的。日本人很相信,日本人崇拜善導法師比我們中國人超過太多了,中國人尊重善導大師的人不多,日本人非常尊重。你到日本去,每個寺廟裡看到善導大師的塑像,還有很多寺廟的招牌就叫「善導寺」。所以諸位看到善導寺,那就是淨土宗的道場,是用善導大師的德號做為寺的名稱。他老人家給我們講了這麼一句話,「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講得好!我們如果要是相信這句話,懂得善導大師說這句話的意思,那就是說明,你是四土往生到哪一土、往生到什麼品位,決定在你遇緣不相同。

我們今天遇到的緣非常殊勝,遇到《無量壽經》、遇到《華嚴經》、遇到大乘許許多多經論的教誨,這個緣太殊勝,把四土三輩九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也懂得怎麼成佛的、怎麼成菩薩的、怎麼成阿羅漢的,都搞得很清楚,這個遇緣不同。我們可以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用清淨平等覺的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哪裡去?功夫好的生常寂光淨土,次一等的生凡聖同居土。這就說明聽經為什麼很重要,聽經的好處在哪裡?幫助我們提升品位,而且是大幅度的提升。在我們現前,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現在災難很多,這個法門幫助你,無論什麼嚴重的災難,你的心地平安,你沒有受到災難絲毫影響,你心是平靜的,不驚不怖,沒有恐怖。你看看,這個經教有這麼大的力量。心地安定,不受影響,外面再大的災難它都影響不了你。縱然在災難當中死亡,你就到極樂世界去了,阿彌陀佛就來接引。這種殊勝的利益,其他法門裡找不到。其他法門不是沒有,那個功夫很難修成,淨宗容易,只要你肯幹,只要你肯放下,人人可以做得到。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2集)--淨空法師 2010/8/13

清淨平等覺是我們修學的目標

所以自己想想,我們的心是不是與清淨平等覺相應。如果我們的心清淨,與阿羅漢相應;我們的心平等,平等是決定沒有分別,跟菩薩相應;我們的心覺而不迷,那跟佛相應。這經題上好!經題上教我們修行的標準都說出來了,清淨心、平等心、覺心。如果修行把目標定在這上面,這人叫真修,真修行人。他不是求名聞利養,他不是求富貴,他求清淨平等覺,這是什麼?這是求成佛。你看,清淨成阿羅漢,平等成菩薩,覺成佛,他修行求的是什麼?求的是阿羅漢、菩薩、佛陀,這個人叫真學佛,他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他得到龍天善神的擁護。諸位想想看,如果心地真的是追求清淨平等覺,這個世界上有沒有災難?什麼災難與他都不相干,他解脫了、超越了,這個世間再美好他也超越了。所以,他生在實報土,實報土是無比的莊嚴殊勝,他在那裡起不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他也沒有覺得他那裡很好,如果覺得這裡好、那裡不好,分別心不就起來了?有分別就會有執著,他就墮落了,他哪裡是佛!所以,人家居住在那個地方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我們就能想到他沒有分別執著。如果我們用這個標準做為我們修學的目標,那我們真的,不是行菩薩道,佛道,成佛之道,這是佛法叫一乘法,直捷走成佛之道。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2集)--淨空法師 2010/8/13

心浮氣躁的代價

現在的社會,在形式上來看好像教育很發達,學校很多。細心去觀察,現在所有的教育,我們通常講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乃至於宗教教育,都不講求智慧了,只講求知識。諸位要知道,知識跟智慧不一樣、不相同,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解決得很圓滿,沒有後遺症,知識是有侷限的,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有些可以解決,有些解決不了,而且後遺症很多,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廣學多聞,如果沒有智慧,那就是知識。智慧從哪裡學?智慧離不開戒定慧,一定從戒定裡面開智慧,智慧才透得出來;換句話說,人心常在定中,容易開智慧,如果一個人心浮氣躁,他怎麼可能有智慧。所以中國古時候讀書人,最重要的,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顯示出穩重,言語少,動作都很慢。
所以從前中國人的家教,教小孩,從小就教他動作緩慢,他就養成習慣,很穩重,心很清淨、很定,容易開智慧。智慧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徹大悟,小悟幾乎天天都有,大悟一年也有好幾次,他有智慧。現在人要求速度,什麼都要快,快到心浮氣躁,穩重沒有了,當然智慧也就沒有了,他有的都是一些知識,所以問題出來了。頭一個出狀況的,身體不健康,很多疾病,到中年的時候就很明顯。在古時候,人有疾病多半在老年,中年、壯年不會出狀況,都在老年,現在提前了,現在是青年都出狀況,毛病都出來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2集)--淨空法師 2010/8/13

人要有自知之明

我們中國人常講,「人要有自知之明」,你要認識自己。自己是什麼?大乘教上佛常講「本來是佛」。每一個眾生本來都是佛,這是文殊智,真實智慧,那個恭敬心才能夠生起來。我們學佛,對佛都很恭敬,一切眾生統統是佛,要把我們對佛那種恭敬心,對人、對事、對物,對天地萬物,真正生起恭敬心。對人要禮敬,現代的禮節,鞠躬禮,點點頭不行,不恭敬,規規矩矩站在那裡,九十度的鞠躬禮,這是必要的。在古時候行禮是頂禮三拜,這是古禮,我們現在在佛像面前還頂禮三拜,不忘古禮,佛是古人,我們還用古人的方法向他行禮。對於現代人,得要現代化,如果不用現代化,現代很多人不能接受。你說有許多人,你說叫他學佛,見到法師要拜下去,他算了,他不學了。要通權達變,不能墨守成規,現代人有現代人的禮節,那怎麼樣?見到佛像,行三鞠躬禮,這最敬禮,這樣他就很容易來了,你就會接引很多人來。到什麼時候他自己拜下去,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不是我們的事情,這就對了,你的佛法就學通了,活學活用。特別是初學的人,你要是帶幾個初學的人,一到這裡來,看到就要趴在地下磕頭,他就起反感,下一次再不來了,你把人嚇跑了。他會說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封建,佛教叫人回到古老的時代,這他怎麼能受得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佛教在今天用今天的禮節,佛教在外國,他用外國的禮節,他就都歡喜。通權達變,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了知自心,自性清淨圓明體。一念頓圓,一念就是無念,有念是二念;一念是平等的,二念就有波浪起來。一念頓圓,圓是圓滿,頓是快速,就是的,就是圓滿的。平等正性,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同一個法性,也就是說同一個自性。凡聖共有,一際無差,一際就是一性、一心,一絲毫差別都沒有。一切諸法本性不二叫一際。不但凡聖共有,依正共有,依報跟正報共有。《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共有,它叫「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同就是平等的,圓是圓滿,種智是一切種智,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你看無情也同圓種智。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1集)--淨空法師 2010/8/12

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點諸位一定要知道,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臨去的時候,我不說臨死,我說臨去的時候,你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頭腦很清楚,你沒看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接我了,你跟你旁邊的人一一交代,佛來接我,我跟佛走了,這不是活著走的嗎?走了之後身體不要了,丟掉了。這一點諸位要知道,活著走的,所以是一生。你自己決定沒有感覺到你死了,到那邊生了,沒有這回事情。你的靈性離開這個身體,跟佛一起到極樂世界去了。不是死了走的,死了怎麼能去?死了去不容易,那也得要很有善根,那是什麼?中陰身得度,有這個例子,很少。但是在現前,我們這些年來提倡中峰禪師所編的這個法本,三時繫念的法事,這個很有效果,這是度中陰的,冥陽兩利。這些幽冥界眾生有沒有往生的?有,不多,大多數往生到天道,這是什麼原因?對極樂世界了解太少了。所以常常聽經的同修,對極樂世界知道多,我們聽經這個法會、這個道場,不但我們人在聽,我們看不見的幽冥界的這些眾靈,他們人數比我們多,不知道多多少倍。這些聽經的靈好,為什麼?遇到這個法事,三時繫念的法事,他有常常聽經,他真往生了;不常聽經的機會就少一點,這是我們能夠理解的,能夠想像得到的。淨土的經教不能不講,我們自己讀經了解,自己得度。自己了解,要不幫助別人,不把這個經介紹給別人,對不起自己,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普度眾生,你怎麼光度自己,不顧別人?這跟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去,希望多帶一些眾生過去,那阿彌陀佛歡喜。所以應當全心全力勸導一切眾生,認識淨土,發願求生淨土。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1集)--淨空法師 2010/8/12

善能生妙果

「又善能生妙果,出生餘善,故謂之根」。這是用比喻,好像樹木花草它有根,這是善根,從這個根能生無量無邊的善法。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不離這個十善業,所以十善業是所有一切善法的根。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是十種不善,也就是說三界六道眾生所有一切不善、無量無邊的不善業都是從十惡所生的。我們就知道,善行、惡業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你就看清楚、看明白了。我們是希望做個善人,還是希望做個惡人、不善?思想言行與十惡相應,就全都壞了,與十惡相應的人,身體肯定不健康,身體有病,他居住的環境肯定有很多災難。這個災難有有形的、有無形的,無形的是指什麼?冤親債主,你肉眼看不見,但是他在你的周邊,他擾亂你,為什麼?不善業力所感的。如果你要是真的修十善,身語意業跟十善業都能夠相應,堅持不捨,你的周邊也有看不見的,那個看不見是善神,擁護你,善神恭敬你,你是個好人,他來助成你的善行。都離不開業感,所以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
《弟子規》啟蒙,十善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從《感應篇》做起,然後十善才有根;沒有《感應篇》、沒有《弟子規》,你十善沒有根。古時候無論出家、在家學佛,為什麼有那麼好的成就?沒有別的,從小根紮得好。父母真愛子女,從小把這個根紮好,這叫真愛護。根深蒂固,長大了,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他都不會改變。所以能不感恩父母嗎?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教育我們,這恩德太大了。父母養成這個根,佛菩薩接著教你,你在這一生當中就能成佛、成菩薩。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的阿闍黎,阿闍黎是教授、軌範師,老師幫助我們成就。人生活在世間要感恩,感恩的根就是父母、師長,源頭。如果這兩個根沒有了,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你在這個世間,無論對什麼人、對什麼物布施恩惠,全是假的。為什麼?你這個恩惠沒有根,所以那個恩惠不是活的,是死的,沒根。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1集)--淨空法師 2010/8/12

不可以怨天尤人

我們今天生在這個環境裡頭,這環境不好,不可以怨天尤人,為什麼?我們自己心行不善變現出這個境界。也許有人說,我的心行很善,為什麼要跟這些人在一起?這是我們跟他有共業,也就是說這個地球上所有的人、萬事萬物跟我有緣。他們造作不善,我造作善法,這個善跟不善融合起來,善的變成不善,不善的那個度數減輕、緩和了。這什麼意思?行善的人幫助不善消罪業,不就這麼回事情嗎?是不是好事?是好事。我們會不會受到害處?沒有,決定沒有受到一絲毫的害處。這一個意外災難,我們也死了,有沒有受害?沒有,死了到極樂世界去,死了生諸佛淨土,或者死了到天道去,好事,不是壞事。造不善罪業的人,他也在這裡死了,他死了到三途,為什麼?去消他的罪業,好事,不是壞事。行善的人也是好事,到天上享福去了,到諸佛淨土去了,沒有一樣不是好事。你真的要是覺悟看透了,這個世間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在這個世間心平氣和。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法,成就自己,幫助眾生,這叫真的覺悟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1集)--淨空法師 2010/8/12

念頭累積連續產生的幻相

今天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他所講的跟佛經上所講的是一樣的。速度之快,我們沒法子想像,太快了。佛經上講一彈指,彌勒菩薩跟世尊的對話,一彈指有多少念頭?那一念就是一個生滅,「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做單位,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你看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個念頭。如果我們彈得快,我相信有人比我彈得更快,一秒鐘能彈五次,如果彈五次,三百二十兆乘五,一秒鐘有多少次?一千六百兆,我們怎麼能想像?所以這個相是真的嗎?不是真的。我們所看的這些現象,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這什麼玩意?原來就是這些念頭累積連續產生的幻相。這幻相太多,每個相不一樣,太多是它頻率不一樣。頻率慢的就變成固體,我們講物質現象,物質現象非常堅硬的,像金剛寶石這一類的,它頻率慢;稍微快一點,那個物質就比較鬆散,還是物質現象,沒那麼堅硬;再快一點,那就變成植物、變成我們肉體;最快的,現在我們科學裡用的電磁波,這是速度快的。所以頻率不一樣,這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1集)--淨空法師 2010/8/12

整個宇宙是活的

《地藏經》上講的堅牢大地,不會出亂子,不會有地震,也不會有水災、旱災,沒有這種情形,風調雨順。就是因為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跟我們統統像現在網路一樣連線的,我這一動,他們全曉得。所以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整個宇宙是活的不是死的,它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前些年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發現了,水是物質,它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隨著我們念頭它在起變化。水能,再看看其他物質現象,統統能,樹木花草也能。兩棵盆栽,這是有人做實驗。兩個盆栽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方式來栽培它,栽培成功,你看兩個長得都一樣,你拿它做實驗,兩盆放在房間的兩個角落,這邊這一盆,你每天對它笑,說「我很喜歡你,我很愛你」;那一盆,「我很討厭你,我不喜歡你」。兩個星期之後,每天對它笑的,它長得非常好;每天討厭它的,它慢慢就枯掉,就枯死,你看它懂得人的念頭。這是講對樹木花草。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在澳洲種了一個大菜園,我們也種了很多果木樹,院子很大,種了三十多種果木樹。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讓花草樹木天天聽佛號,天天聽佛的音樂。我們走過去,我們都稱花草樹木菩薩,恭恭敬敬,長得真好。我們沒有用化肥,也沒有用農藥,花開得美,果長得好。我們附近這些果農到我們這裡參觀,都驚訝,你們用什麼方法,怎麼種得這麼好?然後我們告訴他,我們用善心善意來培養。所以善心善意對山河大地,不會出亂子,沒有這些災害,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1集)--淨空法師 2010/8/12

我們為什麼迷了

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這個地球上,我們一直都在看這段歷史,八相成道,這是第七轉法輪。從兜率宮下降,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如果起心動念,他是凡夫,不但不能稱佛,連法身菩薩這個稱號都承擔不起。證得法身,什麼叫法身?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就叫做法身,法是萬法,萬法一體這叫法身。到什麼時候你能證得,它就在面前,從來沒離開過。我們為什麼迷了?迷了才會有分別、才有執著,才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錯了,不知道萬法跟自己是一體。幾時你覺悟了,在佛法裡面講,真正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這個時候你就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就像《還源觀》上所說的,宇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本來是一體,從一體起二用。這個二用,一個是正報,一個是依報,正報是自己,依報就是我們依託生存活動的環境。小環境是一個家庭,大環境是整個宇宙,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從一體顯現出來的。
怎麼顯現出來的?迷了就現,覺悟了就不現,就沒有了。所以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講得很好,他說「夢裡明明有六趣」,夢是迷!迷的時候明明白白有六道輪迴,有十法界;「覺後空空無大千」,這一覺了之後,這就沒有了。覺了之後是什麼境界?常寂光境界,我們淨土宗最高的境界,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性,覺悟了就回歸自性,迷了的時候,從自性變現出一個虛幻不實在的現象,這個現象就叫做十法界。無論是正報,無論是依報,世尊告訴我們,它有三個特性,叫示三遍,三種周遍。第一個周遍法界,周遍法界是什麼?用現在科學名詞叫能量,就是波動。無論是物質現象,無論是精神現象,全是波動變現出來的,沒有波動就沒有這個境界、沒有阿賴耶。所以一念不覺,這個不覺就是波動,這才產生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就發生。這個波動,你看這速度多大、多快,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為什麼?法性是一體,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一體。我們中國人有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們牽一根頭髮,全身都感覺到疼痛,為什麼?它是一體。所以念頭一起就周遍法界。法界跟自己是一體,所以叫做法身。法身就是你承認了,你肯定了,一點都不懷疑,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這就叫證得法身。
證得法身的人就成佛。我們今天是聽佛在經上這麼說的,還不承認,哪一個人承認這些萬事萬物跟我們是一體?沒人承認,這是什麼?凡夫。你要是問法身菩薩、問諸佛如來,山河大地、樹木花草跟你是不是一體?是的。一點都沒錯,真是一體。為什麼?我們無論是精神、是物質,肉身這個現象,動一念,它們全知道,山河大地都知道。假如不知道的話那就好了,為什麼?眾生造作惡業,山河大地不會有這麼多麻煩!又什麼地震、風災、水災,它沒有知覺,它就不會有這個現象。正因為我們動念頭,它就知道,它就有反應,我們動善的念頭,它就善的反應;我們不善的念頭,它就不善的反應。貪婪的念頭,水就現前,水災現前;瞋恨的這個念頭,火山就爆發,溫度就上升;愚痴的念頭,風災就現前;傲慢就是地震。大自然的這些災難是我們不善的念頭引發的。如果我們念頭善,真像佛所說的,「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山河大地就跟極樂世界一樣。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1集)--淨空法師 2010/8/12

定當作佛

「經中」,經裡面這一句經文,「授菩提記,表與會大士均蒙授記」,我們也在內不在外。你不是真心修這個法門那就沒有你,你不在裡面。我真心修這個法門,我把其他法門都放下,全心全意專修念佛法門,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西方淨土,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記住一切法從心想生,意念這個能量不可思議,我們只有這一個意念,親近阿彌陀佛,只有這一個意念,永遠追隨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學習這就對了。「定當作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佛,成佛雖然有早晚不同,但是可以說都是快速捷徑的成佛。你看看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這地位最低的,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只要十二劫。十二劫我們看起來很長,在極樂世界很短的,壽命是無量壽,這十二劫還不就像十二天一樣!這是在他方世界找不到的,他方世界你得斷煩惱,你就想想煩惱多難斷,見思煩惱斷了才證個阿羅漢,距離成佛遠之遠矣。愈往上去煩惱愈難斷,所以在他方世界、在我們娑婆世界成佛要無量劫。到西方極樂世界最遲的十二劫,最快的呢?最快的到那裡就成就。我們最快做不到,我們也不至於最慢,一般在極樂世界成佛,大概是三、四、五劫的樣子,都成就了,真正稀有難逢。「復指是諸大士廣為眾生授記作佛」,這一句把我們全都包括了,這個諸大士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也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面的諸佛菩薩們,沒有一個不講這部經,沒有一個不傳這個法門,都是普遍勸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這些人都是為一切眾生授記作佛,這真的不是假的。我們遇到要感恩、要真幹,這個法門、這個經典帶給我們無窮的希望,我們要認識,要把這個機緣抓住,這一生決定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0集)--淨空法師 2010/8/12

授菩提記

下面這段授記,「授菩提記」,這句經文也是《唐譯》裡面的。「授者,付與之義(給你)。記者,記識之義,亦即懸記之記」,就好像我們現在所講的預言,預先告訴你,現在你並沒有得到。「佛對發大心之眾生,授與當來必定作佛之記,稱為授記」。首先我們要知道發大心的眾生,大心就是大菩提心,發作佛的心,我這一生要成佛,佛是對這種人才給他授記。怎麼作佛?念佛就成佛。換句話說,真正發心修淨土法門的,都是發大心的眾生,為什麼?淨土是大法不是小法,淨土是大成就不是小成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證阿羅漢、不是證菩薩果位,到極樂世界是成佛,你跟釋迦、你跟阿彌陀佛、你跟毘盧遮那是一樣的,同樣的地位。所以真正發心念佛,這還得了嗎?一般人不知道,也就是六道眾生不知道,不但六道不知道,十法界的那些聲聞、緣覺、菩薩、佛,他也不知道。十法界依舊是凡夫沒有見性,十法界的佛沒見性,所以天台大師叫他做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明心見性才叫真佛,他用真心。所以這個法門無上、無倫、無比,我們遇到了不知道它的珍貴,這不識貨。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跟它都不能比,連《華嚴》都比不上。《華嚴》真的比它好,後頭何必要普賢十願導歸極樂?就用不著了。末後還要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想想這是什麼味道!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0集)--淨空法師 2010/8/12

灌頂的真實義

在佛法裡面用這個做比喻,「今如來法王,亦復如是,為令佛種不斷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從此以後,一切聖眾咸所敬仰,亦知此人畢竟不退於無上菩提,定紹如來法王之位。以上就行人初位而釋」。這是授記灌頂,他有沒有成佛?沒成佛,但是知道這個人修行真正不退轉,將來一定成佛,這是佛為學人授記,所以叫初位。佛灌頂用不用水?也用,做象徵表法的,這個諸位要知道。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但是形式有這個必要,表演給大眾看的,希望大眾看到這個形式,不要忘了灌頂真正的意義。灌是什麼意思?傳授的意思。老師把修行的道理講給你聽,你明白了,你覺悟了,這就是灌頂,灌進去了。講給你聽,你沒有聽明白,你聽不懂,灌沒灌進去,就這麼回事情。你得真聽懂,聽懂之後依教奉行,你就得利益,所以這是初灌。由此我們就曉得,形式不重要,有形式、沒有形式都沒關係。我們求佛給我們灌頂,能不能求到?能。有沒有灌進去?那在個人。怎麼求法?你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就是十方如來給你灌一次頂。你念一遍真懂了,真明白,依教奉行,灌進去了。一天念兩遍就灌兩次,一天念十遍就灌十次,這叫真灌頂,這不是假的,雖沒有形式,真的傳授。這部經,十方三世一切如來都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證果的,都依照這個方法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像佛一樣的成就,這叫大灌頂,這真灌頂,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懂得。這一部書,從頭到尾字字句句就叫做甘露法水,真正依教奉行,你看從此以後,「一切聖眾咸所敬仰,亦知此人畢竟不退於無上菩提」,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證得「如來法王之位」,肯定的。這就是佛法裡面灌頂的意思,用這個來表法。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0集)--淨空法師 2010/8/12

往生真有把握

換句話說,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作佛、作菩薩?哪有這種道理?要想學聖、學賢、學佛、學菩薩,先把人做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我常講的四好。這個好有標準,標準一定要記住,很簡單不麻煩,《弟子規》是儒的標準,《感應篇》是道的標準,《十善業》是佛的標準,這三樣東西不能不學。沒有這三樣東西,念佛往生都靠不住,沒把握。能有這個基礎,這個基礎學到家,百分之百實現了,人家問你,念佛往生有沒有把握?你真有把握。真正的是經本上一翻開,「善男子善女人」有你的分。真正落實你會法喜充滿,確確實實像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真正得法喜,真正得快樂,你得做到。你做不到你有煩惱、你有憂慮、你有痛苦,你做到就沒有。所以一般人學佛、學道、學儒,都把這個根疏忽掉,好像沒聽說過從前人學這個東西。其實那是我們誤會了,一個世紀以前的中國人,母親懷孕的時候就在學,他怎麼沒有學?他們在學的時候你沒看見。三個根的教育什麼時候教的?母親教的。從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是紮根教育,中國古諺語裡有一句話說,「三歲看八十」。這句話現在聽不到人講,我們小時候常聽說,就是說明三歲這一千天紮的根,八十歲都不會變,這個根紮得多深,這個根紮得多牢。所以他要是遇到緣,他學儒他成聖人、成賢人,他學道他成神仙,他學佛他會成佛、成菩薩,這真的不是假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0集)--淨空法師 2010/8/12

佛菩薩要不要受果報?

佛菩薩要不要受果報?要。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但是他們受報跟我們受報不一樣,我們受報是怨恨,不知道過去我傷害他,過去事情忘掉了;這一世他來害我,我不服,我還要回報。這就叫什麼?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雙方都痛苦,這是凡夫幹的事。菩薩覺悟了,他受報知道,知道我為什麼會遭遇這些障難,他曉得,曉得心裡沒有怨恨,心裡歡喜,歡喜接受,這個帳了了,就結了,沒有怨恨了,不再回報他,這是真正解決問題。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一定就要覺悟,不可以傷害一個眾生。蚊子來叮我,可不可以殺牠?不能。你要曉得,牠叮你一口,也不過牠要飲食吃飯,找到你,你跟牠有緣。菩薩慈悲供養牠,讓牠吃飽牠就走了;凡夫愚痴不知道,看到蚊子一巴掌打死,打死了就欠牠一條命。我今天殺牠,來生來世我要變成蚊子,牠要變成人的時候,他也把我殺死,六道眾生盡幹這些糊塗事。
所以佛菩薩不一樣,佛菩薩能滿足一切眾生的欲望,決定不會傷害牠。這些小動物牠知不知道?知道,慢慢的感化牠、覺悟牠。為什麼?牠的自性跟我們的自性,是一個自性,一體!牠迷得比我更重,我迷得比牠輕一點。所以遇不到佛法,不能把這個道理給你講清楚,事情真相你不明瞭,肯定做錯事情。哪有人受了冤枉沒有絲毫怨恨?只有明白人、只有真正覺悟的人他知道,決定不殺生,決定不偷盜,這個不偷盜叫不與取。物有主,主人沒有答應,不能夠把它移動,移動都是屬於盜心。雖然我沒有偷盜的行為,念頭不好,主人是那樣放著,我又何必把它移動?不邪淫。這屬於貪瞋痴,貪瞋痴是嚴重的病毒,我們裡面有貪瞋痴,外面才會有瘟疫的感染。內裡面貪瞋痴斷了,外面雖有瘟疫,感染不上,現在醫學所謂的免疫能力。什麼叫免疫的能力?貪瞋痴放下了,免疫能力就圓滿,什麼樣的傳染病你都染不上。所以佛教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有大道理在!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0集)--淨空法師 2010/8/12

三界生死的業因

「《嘉祥疏》云:三有之苦(即三界生死),故云三苦。《甄解》謂祥釋為穩(指嘉祥師之釋更為穩妥)」,穩重妥當。我們先說這個三有,這是佛學上的名詞,三是三界,括弧裡頭註了,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這叫三有。有是什麼?有了因,有了因當然就有果報。此地這有是有因,我們有了欲界的因,遇到緣,欲界的現象就會現前。色界是分別,無色界是妄想,《華嚴經》上講的執著、分別、妄想,當然這三種都有,只是看成分哪一種多。欲界執著非常嚴重,再加上分別妄想,這是欲界的因。色界執著淡薄,分別比較重,這是色界的,雖然說比較重,比欲界還是輕得多,到底人家在色界十八層天上。無色界完全是迷惑,就是妄想,所以他不能夠覺悟,不能夠超越三界,三界就是六道,超越三界也就是超越六道輪迴。在佛法裡面說,這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種煩惱統統具足就是三有之苦,果報在三途六道,很不容易超越,可以說遇不到佛法就根本不可能超越。宗教裡面有很好的教育,多半是教你斷惡修善,真正能斷惡修善,在六道裡只能夠維持著不墮三惡道,在人天兩道輪轉,比起三惡道的狀況那是好太多了,所以是人天福報。福一定要自己修,前面一大段經文教給我們修福,修福還要有智慧,有智慧你才認識真正的福田。如果你不認識真的福田,把假的當作真的,不但沒有種福,還造了罪業,這就錯了。所以智慧很重要。這三種煩惱,在大乘經裡面也叫做見思十使,這都是講執著,六道裡面嚴重的問題。見是五大類錯誤的看法,思是貪瞋痴慢疑,這五種是錯誤的思想,造成三界生死的業因,這三有之苦。嘉祥師這個解釋,日本道隱法師他也肯定這個解釋,解釋得很好。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0集)--淨空法師 2010/8/12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不要希求天人的福報

這給我們深沉的省思,我們學道要搞清楚,能不能發心去生天道?不能,生天道是錯誤的選擇。為什麼?它不究竟。雖然天人的福報比我們大,壽命比我們長,如果我們去看水裡面的蜉蝣,牠從生到死只有幾個小時,我們人能夠活幾十年,那不也等於我們是天人看牠一樣嗎?牠壽命那麼短。確實如此,不要說是無色界天,我們講欲界天都不得了,欲界天的忉利天,這不算高,第二層,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假如我們人能活一百歲,忉利天人看到,你看早晨生的,晚上就死了,忉利天人看人間。夜摩天一天是人間兩百年。兜率天,現在彌勒菩薩住的那個地方,他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如果我們用二十四小時來看,兜率天人看到我們人間活一百歲,幾個鐘點?六個鐘點。你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對於生天的興趣就沒有了,不幹這個事情。有生天的這種功德、這種修為,把它用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問題,為什麼不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才真的解決問題了。那個地方是真的永生,無量壽!真的,不是假的無量壽,真的無量壽。回歸自性,真的永遠沒有生滅。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9集)--淨空法師 2010/8/11

天人的苦惱(下)

到無色界天,壞苦就沒有了,無色界他沒有身體。色界是有色、沒有欲。無色界連身體都沒有,他不要身體,六道都是凡夫,我們可以稱他們叫高級凡夫,高級凡夫不要身體。這個觀念在中國古時候,二千五百多年,老子講過,你看《道德經》上,老子說過這句話,「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他說我有很大的憂患,這憂患是什麼?我有個身體,沒有身體多好。老子這個觀念是無色界的觀念,沒有身體多好,有身體多麻煩。色界天還有身體,所以他還要有居住的房子,無色界天身體都沒有,房子也沒用了,他不要了。無色界,用我們世俗人講的話,靈界,靈魂居住的地方,他沒有任何物質這種現象;換句話說,它只有精神現象,沒有物質現象。物質會變壞,精神永遠不變。他還有什麼苦?他也有壽命,他的壽命是他的定功。最高的境界叫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有四層,最高的這一層,非想非非想處天,他的定功八萬大劫。一個大劫是我們這個星系,這個太陽系成住壞空一次;換句話說,這個太陽系壞掉之後,慢慢的又會還原,又有成住壞空。八萬次,你說這個壽命多長!可是還有到了的一天,到那個時候他的定功失掉,失掉他就生煩惱了。為什麼?他本來以為自己成佛了,以為自己這是永恆的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叫大涅槃,以為自己證得大涅槃,其實是誤會,沒有真正證得。定功失掉就是他壽命到了,在這個時候他會很煩惱,我證得大涅槃,怎麼會還有生死?於是對於這些聖賢教誨他開始懷疑、開始毀謗:這些大聖大賢騙了我,我到這個境界,怎麼跟他講的不一樣?這樣一懷疑、一毀謗,這個罪就很重,他不知道他自己錯,他還要毀謗聖賢。中國人說爬得高、摔得重,他從最頂上會掉到最下面,阿鼻地獄,毀謗聖賢的罪是墮阿鼻地獄。換句話說,非想非非想處的天人,八萬大劫到了,沒有不墮地獄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9集)--淨空法師 2010/8/11

天人的苦惱(上)

第二種叫「壞苦」。佛法把這三種苦配做三界,欲界這三種苦統統都有,苦苦、壞苦、行苦統統有。如果你得到禪定,得到禪定你會生色界天,色界天裡面沒有苦苦,前面講的這八種苦他沒有。有欲,這八種苦就都有,沒有欲,這八種苦就沒有,欲界比我們高。生到欲界天,他不是投胎,他是化生,所以沒有親情這個苦惱,沒有親情,化生,他變化的。色界有四禪十八層天,他沒有財色名食睡,沒有這個東西,所以色界天人沒有睡眠,他的精神永遠是飽滿的,他不會疲倦。這個天好,欲界天不行,欲界天還是有欲望,但是它有六層天,愈往上去欲望愈淡薄。四王天跟我們人間幾乎沒有什麼差別,比我們淡一點,淡不多。忉利天跟我們差距就有很大,在我們看起來,他的欲望就很少,心也慢慢清淨,愈往上面去愈淡薄。但是他有壞苦,什麼叫壞苦?他有壽命,壽命到了他還是要死。壽命很長,很長也有到的一天,壽命到了他還要死,到死的時候他的苦才現前,他苦惱現前。一個人到死的時候感到有苦惱不是好事情,為什麼?他會向下墮落。臨終的時候心地清淨,沒有苦樂的感受,他會往上提升,他向上升,他不會墮落,這就是修持的功夫。如果色界天人禪定功深,他不斷向上升,色界十八層天,逐漸向上提升,那是好事情。如果他壽命到了的時候,他對於他所居住的環境、生活的環境還是有留戀的話,麻煩就大了,他就墮落,他到下面去受生了,他就不能往上去,這是他有壞苦。第三種「行苦」,遷流的意思。所以色界有這兩種苦。遷流是什麼?他不能夠停住,行就是停不住。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9集)--淨空法師 2010/8/11

人生八苦

苦事,佛在經上講的八苦,八苦,前面是生老病死這四種。生老病死每個人都不能避免的,可是生之苦咱們都忘掉了,你出生的時候多苦,母親把你生下來。如果我們都忘掉了,也沒有法子體會,可是你可以仔細觀察小孩出生,那什麼樣子?出生痛苦。小孩為什麼會哭?苦,太苦了他才會哭,你看到哪個小孩生下來哈哈大笑的?他不苦他就樂了。你就曉得出生的時候,佛經上講「如風刀解體」,他離開母體的時候,他身上的嫩肉見到風就像刀割一樣,所以他苦,他痛苦,慢慢他才適應,那生苦。老苦,你還沒有老,你看看老人,眼也花了、耳也背了,行動什麼都不方便了,如果沒有人照顧,你就知道他晚年多可憐。P17~18
這就講到生老病死苦,沒有人能夠避免的。除這個之外,有「怨憎會苦」。人事環境裡面,你所遇到的冤家對頭,都看不順眼的,不想見他,天天要見面,你說麻不麻煩?學校念書,很不喜歡的同學,老師偏偏排他坐在一起,坐在一張桌子,怨憎會。喜歡的人跟事常常別離,叫「愛別離」,喜歡的不能在一起。第三種叫「求不得」,我們心裡想求的,欲望想的,做不到,求不得苦。這三大類,這是現前的每一個人都沒有辦法避免。最後一個叫「五陰熾盛苦」,這不是外面的,這是內心,五陰是我們自己色受想行識,用現在的話說,我們的肉體跟我們的精神,受什麼苦?煩惱、憂慮、牽掛,這個東西,熾盛是像火燒得很猛烈一樣,你的樂從哪裡來?所以這叫苦苦,佛法裡面講八苦交煎,就是講的苦苦。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9集)--淨空法師 2010/8/11

真正的福田去哪裡種

澳洲,去年陸克文選上總理,我給他建議,他跟我私交不錯,老人院這些員工一定要把孝道做出來。他鼓勵我辦一個老人院,做個樣子、做個模範,辦好之後向全國來推動,是好辦法。在今天做什麼事情,在中國人講,樣板很重要,我們一般講模範很重要,你讓人家真正看到,他就了解這個東西好,應該要這樣做法。尤其把因果教育告訴他們,他們真的懂得了,這是修大福報。學佛的人來照顧老人,將來他會成佛,決定往生。信仰宗教的人肯定進天堂,不信仰宗教,你照顧老人這是無畏布施,你自己得的是什麼果報?健康長壽。在那裡面修三種布施都是輕而易舉,你服務他是內財布施,你跟老人常常去聊天、常常去陪陪他們,這屬於無畏布施、屬於法布施。你讓他心裡生歡喜,不感覺得這是孤單,是個老人院,就像自己家庭一樣,這麼多年輕的員工、服務的人員都是自己的兒女、兒孫,他多快樂!這個福報多大!所以辦老人院是什麼事業?佛菩薩的事業,辦老人院是無上福田的事業。只要這一個老人院做好了,你就能影響到很多,甚至於將來推廣到全世界。辦這種事業的人是神聖,佛菩薩。你不能說老人,我照顧你吃飯、照顧你穿衣,照顧你日常生活,這不夠,你知道他內心多痛苦!因為這是老人院,換句話說,每個星期總有一、二個老人過世,就抬走了,他看了什麼味道?在這裡等,總有一天輪到他。坐吃等死,你看那個味道多難過!我們看到很寒心,真想幫助他。陸克文當總理的時候,他催著我趕快做,現在他下來了,我也不要做了。政府要有心,要有這個心,真正做的時候政府要獎勵,一個做好了,能帶動全國、能帶動全世界,把全世界的老人都照顧得好好的,你說這個功德多大。所以首先最重要的,是老人院裡從院長到員工,所有的人都要接受倫理教育、道德教育,特別是因果教育。他懂得因果,他就會全心全力的付出,他知道這是好因,將來結的好果,那好果不可思議,你到哪個地方去找這麼個機會去種福田?老人院就是福田,真正的福田。我們去參觀,這麼好的福田,可惜他們不知道種福,天天在那裡,不曉得種福,孝敬老人就是種福,他不懂這個,真可惜!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9集)--淨空法師 2010/8/11

以普世教育,療眾生疾苦

前面「調眾生,宣妙理」是幫助人覺悟,覺悟之後就教他積功德、修福田。有智慧、有福報,那後面,後面要救苦救難,不是你享福,得救苦救難。「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這是度眾生,諸佛菩薩永遠沒有說是享福、享樂的,沒有。你看看佛門裡頭,自古以來這些高僧大德有沒有享福的?他教學就是享福。再高的地位,從前做到國師,皇帝以他做老師,國師,他的生活還是很簡單,沒有改變,那些修行人多半還是日中一食。太多了!生活非常簡單,為什麼?給別人做榜樣,一絲毫傲慢都沒有,不是說地位很高,就高高在上,不是的,跟貧苦的人接觸依舊是很多,這是德行。與大官,這是社會上,現在講的是高層次的人接觸,那是用智慧幫助他治理國家,跟貧窮人往來是幫助他離苦得樂,平等的教化。三教九流在三乘賢聖面前完全平等,他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所以底下註解講,「諸佛度生,應病與藥」,就像大夫治病一樣,他害的是什麼病,需要用什麼藥來治他,應病與藥。「藥喻如來妙法,病喻眾生疾苦」,眾生的病苦。如來的妙法,給諸位說,現在能夠治社會的,所有一切人縱然是不同的病,一味藥能解決,這叫普世的教育。普是普遍,世是世界,世人普遍應該要受這個教育,就是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為什麼?今天全世界出了這些麻煩,就是因為這個教育沒有了。在古時候有,我們中國有,在外國有宗教教育也行,都能夠生效。現在是在中國這個教育不講求了、疏忽了,在外國現在逐漸科學抬頭,信仰宗教的人愈來愈少,社會崇尚利欲,許多宗教人士也被利欲吞噬,這是我們目前看到的現象,也去爭名逐利,把宗教教育放在一邊,不再學習。這是現前社會動亂的因素,也是地球上變異的原因。我們今天救社會,救這個地球,就要把這些東西找回來,勸導大家要好好的做人,都是做人出了問題,連帶我們的依報地球出了問題。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9集)--淨空法師 2010/8/11

護法的功德與恩德

佛法能不能傳下去,正法能不能久住,關鍵不在我,我沒有辦法,在誰?在護法。所以,護法的功德比弘法的人大,弘法好比是學校裡教員,護法是校長,他在這裡建成一個道場,他要不請你,你就沒有機會到這來教學。所以,他願意請你來,你在這個地方可以教一段時期,教一門功課、教兩門功課,這是他們的恩德。這個地方大家聞法,得到佛法的利益,得誰的?得護法的利益,這個要知道。出家人就是寺廟的住持,在家人就是一般在家居士道場的主持人,像馬來西亞許多淨宗學會的會長,這個地區佛法能不能興旺,是他們的責任。他們有見識,了解佛法的興衰,培養講經的法師,禮請講經法師到這邊來教學、講經,這個功德是他們的。像辦學校,學校辦得很好,政府獎勵,獎勵誰?獎勵校長,不是獎勵教員;學校辦得不好受懲罰,校長受懲罰,也不是教員。所以這些講經的,無論出家在家,統統是教員的身分,這個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沒有人邀請,那該怎麼辦?就釋迦牟尼佛講的入般涅槃,就走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不住在這個世界上。沒人邀請就走了,有人邀請,那有緣,就多住幾年,不妨礙,沒有緣馬上就可以走,對這個世界沒有留戀。這是當教員的人,他就有這麼自在,有地方教去教,幫助苦難眾生,大慈大悲;沒地方教就走了、就往生了,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去,深造去了。所以是知道報恩,這些護法都是屬於恩德,跟父母一樣的,要尊重。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9集)--淨空法師 2010/8/11

續佛慧命,利樂眾生

所以傳道比什麼都重要,幫助人家一點物質,送一點給他,教導他比什麼都重要,那更重要。佛法真正利益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就對了。一定要教他,把貧窮的根拔掉,那就是再清貧都要懂得布施。實在沒有錢布施,像我們這些道場,做義工那是布施,是財布施,叫內財布施。我來做義工,我不要錢,我在道場服務,我用我的身體來布施,叫內財。內財布施得的果報比外財要多,外財你拿出錢,拿出物資、資源來供養,你身沒有來。所以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我們就曉得,他有沒有財布施?有,他用他的身體、用他的時間、用他的智慧天天在教化眾生,這是財布施。多少人得利益!學生學成之後,學生發揚老師利益眾生的事業,輾轉教化。人到覺悟了,願意走這個路。我們對不認識的,對於佛教毫無認識的,年輕時候你叫我去出家,叫我幹這個事情,死也不肯幹,怎麼會去幹這種事情?我這一生當中沒想到我會幹這種事情。
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我才真正重新認識了佛教,才真正了解佛教不是宗教。但是它現在變成宗教了,它確實不是宗教,它是教育。老師告訴我,佛家的經典是高等哲學,我從這兒入門,學了五十九年,明年一甲子了,愈學愈歡喜。遇到章嘉大師,那個時候我一個人在台灣,沒有任何牽掛,他勸我出家,教我學釋迦牟尼佛。老師對我們非常愛護,我們對老師非常尊敬,老師的意思接受了,聽話,走這條路。這條路續佛慧命,獻身幫助正法久住,好事情,是大事業,是好事情。這條路走了五十九年,也不是一帆風順,挫折也很多,但是快樂無比,縱然遇到挫折也很快樂。為什麼?業因果報清清楚楚,每一次為什麼會有挫折非常清楚、明瞭。每天講經、每天讀誦,五十九年沒有中斷過,你說這個多快樂、這個多幸福!我們用網路大概有十五年了,網路用得早,我們用衛星也有八年了,二00三年元旦開始用衛星。這些工具發揮很大的作用,因為我們在此地講經、在此地學習同步播出去,全球能看到,都能收到。大乘教常講,佛度有緣人,哪些是有緣?他打開電視機、打開這個頻道就是有緣人,他用電腦查到我們的網址,這就是有緣人。收看的人很多!所以幫助一切眾生,貧富貴賤都要幫助他。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9集)--淨空法師 2010/8/11

有財未必真快樂無知方是真貧苦

貧苦,物質生活的貧苦不算真貧苦,真貧苦是什麼?沒有智慧、沒有文化,這叫真貧苦;沒有受過聖賢教誨,他無知,這叫真正貧苦。物質生活困苦的人,他要是接受聖賢教育,他不苦,他會很快樂。他要學了佛他更快樂。他希不希望把物質生活改善?不希望。為什麼?我活得很快樂,我何必找麻煩。真正學佛的人,一定聽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他會非常遵守佛陀的教誨,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落實十善道,他統統做到,縱然是要飯他都很快樂,他不希望改善他的生活。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他沒有欲望了。愈學佛愈深入,欲望就往下降,降到沒有欲望,可以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乞丐的生活。
我在早年出家受戒的時候,我們的戒和尚道源老法師,受戒的時候他給我們講了個故事,真的,不是假的。他們家鄉,他好像是揚州那一帶的人,在他們那個時候,小時候,有個要飯的,長年在外乞討,晚上在一個破廟,哪個地方打個盹就可以了,白天到處遊山玩水,走到哪裡討一碗飯吃一點,他很快樂。他的兒子經商發了財,所以很多人就罵他:你不孝,你看看你這麼有錢、這麼富有,你怎麼能讓你的爸爸去要飯?這個兒子也很沒有面子,就派了很多人到處去找,把他父親找回來,好好的安在家裡供養。他父親過那個日子過不習慣,大概在家裡住了一個多月,看看人家防範鬆了一點,他又跑了,又跑出去討飯。人家問他為什麼?快樂!這不是普通人。真的,討飯是真的好,一身什麼都沒有,也不怕強盜搶他,也不怕小偷偷他,他什麼都沒有。每天遊山玩水,你看有吃的、有休息的地方,真自在!老和尚給我們講這個故事。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是快樂的生活,不一定是有錢,也不一定是有地位。他說這個要飯的真正懂得人生,真正懂得幸福美滿。他有機會,兒子發大財,他可以享一點福,不要,他說那不是福,那是苦,那不是樂。人身體還健康,你看每天遊山玩水真快樂,找幾個叫花子同伴,他怎麼不快樂?
所以傳道比什麼都重要,幫助人家一點物質,送一點給他,教導他比什麼都重要,那更重要。佛法真正利益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就對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9集)--淨空法師 2010/8/11

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我們殺害這些眾生,佛法裡面告訴我們,這個源頭還不是佛法講的,古老的印度婆羅門說的,六道輪迴,佛經上同意這個說法,「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你把這隻羊殺掉,你吃了牠,羊死了,羊死了投胎,牠又到人間來,牠做人了,牠做畜生的那個罪業受完,牠又回到人道來;人殺害這一切眾生,死了以後就變畜生,人死了就變成羊;這一生你吃牠,來生牠來吃你,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事多麻煩。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對於這些小動物,看到了要生憐憫心。牠為什麼會投這種胎?過去在做人的時候,造的罪業太重了。如果殺害生命太多,會得什麼樣的果報?這都是經上說的,像水上的蜉蝣,在水上走來走去的小蟲。那個小蟲壽命很短,只有幾個小時,死了又投胎,一天都要生死好幾次,不知道到哪一輩子你才還得完。你殺害多少眾生,那你要做多少番的生死,你才能還得了債。這還不算還債,這是消你的罪業,罪業消了之後得還債,經上講的,你吃牠半斤你還牠八兩,還債;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錢,你說多痛苦!迷惑顛倒、沒有智慧,幹這種傻事,這不能做。
不幸遇到這些災難來的時候,我們在災難當中死去沒有罪。一個災難來了,好人、惡人同歸於盡,有人看到不服,那個人很好,他為什麼受這個難?那個人是個壞人,應該的,都是這個想法。其實這是感情用事,這是不知道真相。真相是什麼?一起遭難是共業,可是死了之後去的地方不一樣。念佛的人在災難當中過世,他到極樂世界去了,好事,不是壞事。不是學佛的人,一生行善積德的人,他在災難當中死了,他生天。修的善福少一點,他又到人間來,他又去投胎,到人間生到富貴之家,比這一生一定好,不是好事嗎?造作惡業的人,他到三惡道去了。公平得很!真看清楚、看明白了,你才真正相信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9集)--淨空法師 2010/8/11

因果教育的重要性

不貪、不瞋、不痴,要做到這一點,真的要懂因果。人真正了解因果的道理,自然會約束自己,那個力量比倫理道德、比法律力量都大。如果不相信因果,古人所說的,在高名重利的情況之下他會明知故犯,他還會犯錯誤、造罪業。這是真的,歷史上我們看到,在現前這個世界上那看到就更多了。我們在新加坡,住在旅館,旅館的老闆告訴我們,他們的服務人員不穩定。什麼原因?新加坡開了賭場,賭場需要服務的人,找這些旅館的,給他的工資多給他一、二百塊,人就跑過去了。這不是很大的利益,給你多一點小的利益你就跑掉,人與人之間沒有道義、沒有感情,唯利是圖,這還得了嗎?諸位仔細想想,像這樣的人,他有愛國心嗎?他眼睛看到是利,敵人多給他一點錢,他就會做漢奸,就會損害自己的國家,他要錢嘛!這是我們最近所看到的,太普遍了,這個社會,人沒有道義。真正有道義的人,員工跟老闆是一條心,有義氣,老闆的企業快要倒閉了,員工都不會走,不忍心看老闆遭難,他不要工資也在那邊做。這種人古時候社會常見,人家對這個員工佩服,員工對老闆知恩報恩。
古時候,富貴人家家裡用的傭人,家敗了他都不走,為什麼?有感情、有義氣,照顧到底。現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這樣的人,見利忘義這還是好聽的,他根本就沒有義,他忘什麼義?他只有利,他不知道有義。所以倫理沒有了,根本不知道,對父母不孝,沒有敬愛父母的心。責怪父母,父母沒有多賺一點錢給他,甚至於殺害父母,今天是這樣的社會。不敬尊長,現在社會普遍的現象。這是社會動亂的原因,也就是教錯了,教下一代先從倫理道德上下手,這個重要。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9集)--淨空法師 2010/8/11

化解災難的科學理論

量子力學家發現,我們所謂物質這個東西,最新的發現,物質不是真的。物質的本質是什麼?他們發現物質的本質是人的念頭,意念累積連續所產生的幻相。這個消息好,這個消息如果是真的,我們就能夠把地球上這些災難統統化解了。為什麼?它是念頭變的。那我們就知道,這跟佛經上講的是一樣的,依報為什麼出了事情?我們的念頭不好、不善。善跟惡在佛法裡面有很清楚的標準,十惡是不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婪、瞋恨、愚痴,這十條是不善。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十條要相應了,對自己來講,那是中醫上所說的,你要跟這個十條相應,中醫說你害你的身體、損你的德行,傷身敗德。如果反過來,能跟十善相應,不殺生、不偷盜,不殺生是決定沒有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不但是動物不傷害,要愛護牠,植物,花草樹木也要愛護它,山河大地也要愛護它。佛門裡面教導我們,我們慈悲的對象是十方剎土,這是今天講宏觀世界,遍法界虛空界我們都要愛護。後面一句說微塵法界,這就是量子力學家講的微觀世界,要從高倍的顯微鏡之下來觀察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你看,從宏觀宇宙到微觀世界,沒有一樣不愛護的,十善遍法界虛空界,真正慈悲、真正是善意,對待一切眾生。
不偷盜,這個不偷盜要做到決定沒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想佔一點便宜,那是盜心,你雖然沒有盜的行為,你還有盜心在,這就不好了。不邪淫、不妄語,能不能做到?以真誠心待人接物。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那個罪很重。綺語是花言巧語,有欺騙別人的意念,這是錯誤的。惡口是出言粗魯,讓別人聽了不舒服,這都不應該有。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9集)--淨空法師 2010/8/11

地球災變的根源

古時候的教學是什麼價值觀?聖賢的價值觀、君子的價值觀。現在顛倒了,現在人只需要學會有能力賺錢就行了,做人不要學,社會就亂了;社會一亂,地球就病了。你看,我們的正報出了問題,依報就跟著出問題。依報是我們生活環境,生活環境離不開地球,地球在這一、二年種種災變是過去歷史上沒有看到過的。有些人問,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佛經上有一句話答案,「依報隨著正報轉」。佛這個答案太好了,把你的疑慮統統說出來。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隨著你的正報轉,正報是什麼?念頭。我們的意念不善,我們不知道修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罪,像《地藏經》上所說的。我們所造的是什麼,那我們所受的就是什麼,這個不能不知道。不但在中國儒釋道講這個道理,我們細心去觀察,幾乎這世界上各大宗教經典裡面都講這個,善心善行有善報,不善的心行有惡報。在個人,小的是我們身體得病,病苦,這是小的,大的那就變成災難。如果這個社會大多數人都造作不善,問題就嚴重了;造作不善的人很多,真正行善的人幾乎找不到,這個問題嚴重。P3~4
教下一代先從倫理道德上下手,這個重要。可是今天你就是想用倫理道德教你的下一代,就有一定的困難。為什麼?整個社會沒有了,你一家講倫理道德,你的小孩走出家門,這個東西是古老的東西,沒用,他能相信嗎?他能接受嗎?你給七、八十歲老頭去講可以,他會點頭,是有道理;你跟年輕人講他搖頭,他不相信。所以現實的社會,沒有倫理、沒有道德、沒有因果,也沒有法律。法律管好人,壞人走法律的漏洞,變成保護壞人。現前這個社會,從前毛主席講無法無天,真是這樣的。無法無天到這種狀況,那就是天還是要來管事,還是要管,不管不行。這個天是大自然,大自然給你帶來疾病、給你帶來災難,這些疾病、災難都是你自己自作自受,它不是別人給你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9集)--淨空法師 2010/8/11

中國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之比較

古時候教育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我說這個話也有語病,為什麼?古時候真的有教育,現在學校雖然很多,它不是教育,跟中國古時候的教育不一樣。中國古時候的學校是教育,一點都不錯,教你怎樣做人,怎樣做個好人,這是教育。中國傳統的教育,教學的目的,《大學》上三綱就講得很明確、很清楚,教育的目的在哪裡?在「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從前教育的目的。說得更簡單一點,用一個字來說明,那就是《三字經》上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教育的目的是讓我們回歸到本善,這是中國從前教育的目的。現在,現在這種教育找不到了,沒有了。現在教育教的是技術、技能,幫助你在社會上找一份工作可以謀生,是以這個為目的;換句話說,是以營利為目的,自私、營利為目的,跟古時候完全相違背。古人讀書志在聖賢,我為什麼讀書?我想做聖人,我想做賢人,聖賢就是回歸本善。念書的目的不相同。
在社會上謀生那不重要,老天爺既然是把我生下來,當然就有我一份口糧,不會餓死的,做人重要。你看現在,現在的社會,年輕人會做事不會做人,古時候的教育,會做人又會做事。為什麼?它是先教你做人,然後教你做事,人都沒有做好,就不要談做事了。我們在《論語》裡面,你看孔老夫子教學生,他教什麼?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第三個才是政事,政事就是你辦事情的能力,你將來願意從事哪一個行業,你學會之後可以謀生;德行跟言語在先。最後才是文學,文學就是藝術,提升自己生活品質,這是最後的事情。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9集)--淨空法師 2010/8/11

善果來自好因

我們這一生為什麼會遇到貧窮困苦,這是果報,果一定有因,我們真正能把因找出來,從因上消除,果報就改善了。這些事情,因果經典裡面說得很詳細、說得很明白,最普通,我們都能夠看得到的,道家的《太上感應篇》,裡面為我們舉出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總共有一百九十五條。這一百九十五條我們要把它統搞清楚、搞明白了,都能夠把它做到,真的我們這一生離苦得樂。裡面所說的苦因,我們對照一下我們的苦報,把因找到,把它改過來。果上沒有法子改,已經成熟了,因上可以改,我再不造這個因,這個果逐漸就不會再現前。我們希望有好的果報,那一定要造好的因。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9集)--淨空法師 2010/8/11

四福田

「又《俱舍論》有四福田」,從這看起:
「一、趣田,畜生也」。「貯功德,示福田」這句經文是指示我們要修福,大乘教裡面常講福田心種,我們一定要存善心,要有善意對待一切有情眾生。如果我們對待畜生都能夠愛護,當然就不會害人。所以《俱舍論》這個四福田,它把畜生擺在第一是很有道理的。譬如,如果我們對於蚊蟲螞蟻都愛護,都不會傷害牠,那大的動物當然更不會傷害,這是一定的道理。小動物你都愛護,你就不會傷害大的,更不可能傷害人類。這個用意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第二個是「苦田」。看到貧窮困苦的人,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能力達不到,他貧窮困苦,我也貧窮困苦,我在財力上不能幫他,也應當誦經、念佛迴向給他,為他祈福,幫助他。如果有緣分跟他們能接觸到,要把這些道理給他講清楚、講明白。我們這一生為什麼會遇到貧窮困苦,這是果報,果一定有因,我們真正能把因找出來,從因上消除,果報就改善了。P1
「恩田」,這是父母,在佛法裡面還有護法,護法對我們有恩,如果沒有這麼多人護持、沒有這麼多人幫助,我們的長成就非常困難。P11
第四個是「德田」,德田是三寶,「三乘賢聖」。無論是阿羅漢、是辟支佛,還是菩薩,無論是在家或者是出家,他們大多數是來主持道場的。所以,佛法能夠興旺,社會能夠安定,國家能夠長治久安,世界能夠和平,三乘聖賢有大貢獻,就是這些道場的負責人。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9集)--淨空法師 2010/8/11

將心比心,不要虐待畜生

《弟子規》裡面講,「凡是人,皆須愛」,愛人是福,害人是罪,決定不能害人。不但不能害人,不能害物,你看你虐待這些畜生是罪,現在人造的罪太重太重,所以世界才會有這麼多災難。你看看怎麼對待畜生?畜生能不報復你嗎?從前我們農家養的家畜,譬如養一隻雞,照顧牠、很愛護牠,到什麼時候才殺?至少半年到十個月,牠真長大了。現在一隻雞,我們到養雞場裡面去看,那個雞出生下來就在籠子裡頭,一生牠都沒有落在地上跑一跑,一生等於做監牢獄,牠什麼心情?一點自由都沒有。天天餵牠,用個燈照著牠,牠不能睡覺,讓牠長胖。多少時間就長胖拿去賣去了?兩個星期,兩個星期就長胖了。牠吃的什麼?化學飼料,叫牠長胖,這種肉能吃嗎?你吃了之後你就得病,這是對於動物太不仁道了。養一隻豬,兩個月就拿去賣;從前農家養豬是一年,養豬到臘月的時候、過年的時候才殺。現在你看看,一頭豬兩個月,一隻雞、一隻鴨兩個星期,虐待動物,你怎麼對得起牠?所以牠的情緒不好,牠的貪瞋痴很重,那就是牠有毒,牠肉裡頭有毒,你吃了之後就得一些奇奇怪怪的病,牠給你的報復,你不能不知道。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8集)--淨空法師 2010/8/11

用心的重要

《了凡四訓》裡面看到一個小故事,一個年輕的小女孩,出生在農村,家庭非常清苦,有一天走到這個寺廟,身上只有兩文錢,從前銅錢兩文錢,她是真誠心、恭敬心把這兩文錢供養三寶。寺廟裡面的住持和尚看她很虔誠,給她迴向祈福。這個小女孩走了。以後被選到後宮做了皇帝的妃子,叫皇妃。這過了很多年,想起早年的時候到這個寺廟供養兩文錢,這一次報佛恩,她有這麼大的福報做了皇妃,帶千兩黃金到寺廟去供養三寶。供養完畢,老和尚還在,老和尚吩咐一個徒弟給她做迴向。這個皇妃心裡就很不高興,十幾年前我在這裡供養兩個銅錢,老和尚親自來給我迴向;現在我帶這麼多的金銀財寶來供養,你怎麼只派一個徒弟來敷衍敷衍我?所以就質問老和尚。老尚告訴她,過去小時候妳那兩文錢,真誠的心,所以妳才能有今天這個地位,妳做了皇妃。可是妳今天帶來這麼多供養,那個福報比不上上一次,妳這個福報很小,你看看傲慢的心,沒有一點謙虛、謙德。她還不錯,還能接受,這才真正懺悔謝罪。所以布施東西那個得福報多少,不在供施物品多少,在你的真誠恭敬。那個時候是真誠恭敬,心裡一無所求,得那麼大的福報。所以供養三寶我們要知道。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8集)--淨空法師 2010/8/11

用對的方法貯積功德

你們建富麗堂皇的宮殿、這些寺廟,把佛菩薩像塑成金身供養在那裡面,你都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在世一生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上頭沒有房屋,他過的是什麼生活,我們要清楚、要明瞭,他的生活非常簡單,有個小茅蓬他就足夠了。佛的心是為一切眾生「調眾生,宣妙理」來的,是幹這個的!我們真正把他老人家所講的聽明白了、聽懂了,依教奉行,這叫真供養。所以經典裡面不曉得講了多少遍,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都比不上四句偈為人演說。佛經裡面的四句偈,演,我做到了,表演給別人看,我講給別人聽,那個功德超過大千世界七寶的供養。這個話不曉得講多少遍,我們都把它忘得一乾二淨,還塑造金身、造這個大寺廟,以為有福,以為自己有功德,錯了。當年梁武帝為佛法建了四百八十座的寺廟,供養十幾萬出家人,見到達摩祖師,他在炫耀他的功德。跟達摩祖師說,你看我做的這些事情,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了一句老實話,跟他講,並無功德。這一下把他氣壞了,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就送客,以後再不見面了。達摩祖師講的是真話,不是假話,他沒聽懂。他那個修法是人天福報,與功德不相干。功德是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那個修福只是來生後世人間福報而已,這不能不懂。所以佛為我們示現、為我們表演怎樣貯積功德。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8集)--淨空法師 2010/8/11

懂表法的意思,決定不能迷信

福從哪裡來?我們淨宗同學一定要懂得,決定不能迷信,迷信是錯誤。你看許多無知的人進入寺廟去燒香,聽說燒頭一炷香價錢很高,那是迷信。燒香求什麼?求佛菩薩保佑,賜福給他。佛菩薩是貪官污吏,為什麼?你跟他談條件,你看菩薩,你保佑我發財,我今天賺一百萬,我拿一萬塊錢來供養你。你看看,很厲害,我賺一百萬,我拿一萬塊錢給你,把佛菩薩全都當作貪官污吏,你怎麼能求到福?你在那裡造罪業,你起心動念就錯了,怎麼可以這樣侮辱佛菩薩?以為佛菩薩跟你一樣都貪財,佛菩薩要有那個本事,要你幹什麼?他為什麼不要一百萬,要你的一萬?他一百萬拿,一萬都不給你,哪有這麼傻的佛菩薩?所以我們的心態全錯了,全是迷信。我們供養佛菩薩、禮敬佛菩薩,表示我們對他的尊重、愛戴,我們對他有沒有求?不能有絲毫去求,為什麼?那是假的,俗話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他怎麼能保佑你?
真正能保佑你的是表法,你一看到佛菩薩形像就想到我應該學些什麼,得懂這個道理。我見到阿彌陀佛的像、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名有意,你反觀它的意,你就得利益。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無量覺,我拜阿彌陀佛、我尊敬阿彌陀佛,我要學阿彌陀佛的無量覺,樣樣我都能覺而不迷,阿彌陀佛給我的好處就得到了。我不聽他的名、不看他的像,把這個事情忘掉,所以它是提醒我,是這麼個意思。拜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表的是大慈大悲,見到觀音菩薩、聽到觀音菩薩名號,我就知道我要用大慈大悲待人接物,這就是菩薩保佑我,不是保佑你升官發財。可是我以大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能不發財嗎?能不升官嗎?肯定的。你人有善心,你積德,積功累德,你會得這個果報,是這麼個道理。千萬不要搞迷信,搞迷信,不但沒有福,你在那裡造罪業。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8集)--淨空法師 2010/8/11

願力所成的世界

下面說,「淨土法門,是佛知見。持名念佛,即從容中道」。這幾句話講得非常之好,為什麼?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建立的,阿彌陀佛不是為自己建立的,我們到後面會念到。這部經裡面有極樂世界的歷史,說明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阿彌陀佛建立的。建立的目的是幫助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太苦了,超越六道太難了,他以善巧方便建立這麼一個新的世界。極樂世界真的是新興世界,因為從建立到現在,時間上講只有十劫。十劫在無盡的時空當中,它是很短很短的,它是個新世界。目的幫助這些眾生,在六道裡面沒有辦法把煩惱習氣斷掉,等於說他建造一個非常理想修學環境,接引大家到那邊去共修,阿彌陀佛親自指導,那邊就他一個老師。那裡面所有障礙我們的、誘惑我們的,在那個世界裡不但你看不到、聽都聽不到,環境好!我們自己雖然阿賴耶裡頭有不善的種子,在那個地方沒有不善的緣,因沒有緣不會起現行,它不起作用。所以是最理想的一個修學環境,他用了五劫的時間造成。怎麼造成?現在我們明瞭,尤其得到近代的量子力學家給我們證實了,確實是可以能造成的,五劫時間他的願力造成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8集)--淨空法師 2010/8/11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當年佛陀在世,提婆達多所表演的,都是菩薩、都是大善知識,他從負面表演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是從正面表演給我們看,我們能說提婆達多不是佛菩薩嗎?所以把事理看透了,得到一個結論,「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一切善惡業因果報都在我們自己一念之間,我們的心行正,沒有一樣不正,妖魔鬼怪在我面前表現的都是正法;如果我們心裡邪,十方諸佛如來所表現的也邪,這叫什麼?這叫「一切法從心想生」,自己的意念主宰一切。正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裡都沒有絕對的是非邪正,沒有,是非邪正是自己的念頭,自己念頭正,沒有一樣不正,邪也是正;自己念頭不正,正也變成邪,這個道理要懂。明瞭之後自己才知道,從修因到證果完全要自己負責任,與別人不相干,這是佛菩薩悲智療苦的大根大本。我們通過這個教學真正體會到,你才能真正的離苦得樂,永遠離苦、永遠得樂了,什麼環境裡面你都快樂、你都自在。這就講妙理,這個理不能不懂。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8集)--淨空法師 2010/8/11

學佛,從和學起

因此,我們現在是凡夫,學佛是起步,從哪裡學起?從和學起。別人跟我不和,我們要跟他和睦,這才是解決問題之道。別人跟我不和,我要跟他對抗,這個問題就嚴重了,這結冤仇。冤仇結下之後,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那真叫苦不堪言。痛苦不是一方,雙方都痛苦,那又何必!我們能忍一忍,雙方都得好處,我也無煩惱,你也沒有災害,真的叫雙贏。所以古聖先賢、諸佛菩薩教導我們,不能跟人衝突,處處要學忍讓。古人告訴我們吃虧是福,吃虧的人沒錯,吃虧的人不吃虧,佔便宜的人有災難,他真的沒有佔到便宜,吃虧的人真佔到便宜了,這個道理很深。佛在經上常常提示我們、教導我們,處處忍、處處讓,不要跟人爭,海闊天空,無論到什麼地方都自在,為什麼不肯讓?他要這個地球,咱們就讓開、就讓他,這宇宙當中星球太多了,找一個比地球更殊勝的地方去住,肯定有。為什麼?因為你讓,讓是性德,與性德相應,你去處愈去愈好。爭得來的不是好事情,縱然他完全得到,他後頭不是生病就是災難,日子還是不好過。古聖先賢、佛菩薩教給我們正道,我們不能不感恩,不可以不依教奉行。宣是示,宣是宣揚,用什麼方法宣揚?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要能學會。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8集)--淨空法師 2010/8/11

和為貴

調眾生,調是調和。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把這個字看得很重,和為貴。一切眾生在這塊大地,這個地球上共同生活,如果不和,那就是災難,天災人禍都來了。化解這些災難最上的妙訣就是和,所以和為貴。人和,戰爭就沒有了,人禍就沒有了;人要是和,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都和,自然災害就沒有了;要是不和,什麼麻煩都出來了,所以調和。眾生,這個地方講的是一切有情眾生,一切眾生裡頭,有情最重要,為什麼?有情能產生變化,無情的眾生是跟著起變化,它不會主動,它不能主動,它是跟著有情眾生;有情眾生心態善良,無情的眾生跟著也善良。有情眾生,我們現在講的是動物,動物裡面人最靈,人之所以異於這一切動物,人能夠明理,明白道理,人懂得隨順大自然的規律去生活,這是人,隨順自然規律就是隨順法性,這是善良的。
我們看到真正覺悟的人是哪些人?生在一真法界裡面的人,個個都覺悟了,不是普通的覺悟,是大乘教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這樣的人。所以他們才是標準的和諧。為什麼?沒有自己,我執破掉,像《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們在這個境界裡頭。不但離開這一切幻相,不再執著了,不分別了,連念頭都沒有了。《金剛經》的後半部說「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那個見是念頭,念頭都沒有了,當然是一片和諧,我們中國人講一團和氣,在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裡面看到了。實報土在哪裡?一乘教裡,佛給我們講真話,就在當下,就在此地,我們地球上的居民一旦覺悟了,念頭一轉,這個地方就是實報莊嚴土,這個地方就是一真法界。為什麼?原理原則多次跟我們宣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思想歪了,思想錯了,一切災難就現前;思想要善良,思想要純正,這一切災難就沒有了。所以災難不是真的,諸佛菩薩眼睛當中那是虛幻的,不是實在的。這說明和的重要。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8集)--淨空法師 2010/8/11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傷身敗德

「佛法劍,截欲塹,令散壞也」。劍是比喻,比喻佛法像一把寶劍一樣,它能把你的欲斷掉。這是說明,佛給我們講這些道理,你真的明白了,真正通達了,自自然然你就肯放下,你知道這不是一個好事情。違背自性都是造孽,很深很深的罪過,為什麼要做?好像前面我們也提到,違背性德的事情,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中國醫學裡說得很好,傷身敗德,欲望多了傷害自己身體,你的身體多病。多病的人很苦,現在沒有好的醫藥醫療,為什麼?人心不善,好的藥都變成壞的,變質了。你想想它為什麼變質?現在的人拿著毒藥去毒大地,藥物是地上生長的,你毒大地,大地長出來的五穀雜糧、長出來的藥草都帶著病毒,死路一條,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你看現在種植用農藥、用化肥,農藥、化肥是毒害土地,你第一次收成不錯,很好,二次、三次以後就沒得收了,地上不長東西了,到那個時候怎麼辦?糧食危機現前了。這個糧食危機從哪來的?自作自受,不應該用這些化學東西去毒害土地。古老的人工方式耕種,那是最健康的食物。古人祭天地、山川、鬼神,為什麼?報恩。現在人認為這是迷信,古人迷信,沒有智慧,不懂科學,現在他們相信科學,哪有鬼神。古人迷信,過好日子,現在人不迷信,天天受這些災難,誰是誰非我們要冷靜去觀察,不可以人云亦云,那就錯了。冷靜去觀察,古人做的有道理!沒有鬼神,現在鬼神現在你的身邊,你相不相信?你看在中國、外國,附體的有多少。我在每一個地方講經都遇到附體的。附體,他不是裝出來的,真的有靈鬼附身,你要是看到,你不能不相信,裝不出來的。天地鬼神都來附體,我都見過。我們見了也不能說,說了什麼?說了說我也搞迷信了。我很清楚,我很明白,我知道遵守古人教誨決定正確,我們跟古人比差遠了。科學家,你看許許多多的科學家都是虔誠的宗教信徒,他們也是迷信嗎?他們不迷信,我們真的變成迷信了,這些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7集)--淨空法師 2010/8/10

愛欲是諸苦之本

「教斷令壞」,教我們斷愛欲,教導我們放下愛欲,不要為自己,去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為一切苦難眾生,那就叫行菩薩道,你不是凡夫,你從凡夫提升到菩薩了。為什麼?這裡給我們說出來,《甄解》給我們說出來,「愛欲是諸苦之本」。人一生,或者說是生生世世,造作一切罪業的根源都是為了愛欲。愛是貪,欲是財色名食睡的總名詞。貪財、貪色、貪名、貪利,麻煩就來了,無止境的貪,那還得了嗎?現在社會我們看出來了,欲流深廣,這個病毒太深,這個傳染太廣。你一個人做出個樣子,別人都跟你學,變成全世界的人都貪婪,這個時候怎麼辦?倫理沒有了,道德也沒有了,因果也沒人相信了,法律也管不了,國家政府也管不了,如果到這個地步,那就是宗教裡面說的,上帝要來插手了。其實不是上帝插手,上帝生活多快樂,他管這個閒事幹什麼?真的不是上帝插手,是什麼?大自然要回報,這是真的。今天我們隨意為了貪婪,強奪地球的資源,對不起地球,地球要展開報復,那就是天然災害,什麼樣的災害都來了。地震來了,海嘯來了,颶風來了,氣候變化異常,這是地球給你的報復,就是什麼?你做得太過分了。真正為生活它不怪你,你要謀生,你開闢一點地,種一點糧食,這土地不會怪你,為什麼?應該的。如果你要是為自己的欲望,發大財富,引導個個都來破壞自然生態環境,這麻煩大了,天地鬼神不容你。不要以為沒有,真有!樹有樹神,花草有花草神,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土地還有土地公,這真有,一點都不假。你任意去奪他們的資源,他無處告狀,他就要來報復。這裡面事實真相,佛經上講得很清楚,「相由心生,境由心轉」,我們以好的心態對人、對事、對天地萬物,天地萬物對我們是美好的;我們以欲望、惡念來對它,它對我們反擊也是非常殘酷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7集)--淨空法師 2010/8/10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中國的老祖宗,我們把它歸納起來,他只教給我們十二樁事情,好記!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可以超越這個範圍。這十二個字是孝悌忠信,對父母要懂得盡孝,對兄弟、對尊長要懂得盡悌,對國家、對人民要知道盡忠,對一切人要知道用信,不能夠欺騙,孝悌忠信。待人接物要懂得禮貌,禮非常重要,不能小看,你要是輕視了禮,社會就會動亂,家庭就不和,所以古人對這個禮非常重視。在一個家庭當中,父子、夫婦、兄弟人人都要守住禮,一家和睦,家和萬事興;在社會上人人懂禮,社會祥和,社會穩定和諧,它很重要。義,義是道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合情、合理、合法,這就是義。廉是廉潔,不取分外之財,不會佔別人一點便宜,這都叫廉。知恥,我們的德行不如人,恥辱!學術不如人那是其次,最重要是德行。縱然再貧賤,有德、有道,在社會上還是為人尊敬,即使到後世人家提到了,肅然起敬。我們想想孔子,想想顏回,二千五百年之後聽到這個名字還肅然起敬。他們在世的時候貧窮,也沒有社會地位,可以說是貧賤之人,但是他有道德,這一點重要。後面四個字,仁愛和平,仁,「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會想到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者愛人,愛人就不會害人。最後是和平,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你看老祖宗只教我們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做到了,天下太平,社會就和諧,人這一生他真的過的是幸福美滿的人生,就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是性德,這是老祖宗給我們的標準。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7集)--淨空法師 2010/8/10

貪心是與生俱來的煩惱

塹是什麼?底下有個註解,「繞城長水坑也」,我們中國人稱作護城河,保護城堡的,城堡外面築一個長的溝,在從前防範敵人來攻城,這是一道障礙。都是從比喻上說的,把欲望比作為護城河,這很不容易攻破的。愛欲之心深而難越,人的貪愛這是俱生煩惱,不需要學的。我們細心去觀察,你看嬰兒三、四個月,如果有兩個小孩在一起,你放一塊糖在那裡,你看兩個人就搶了。你在這裡面發現,小孩那麼小,也沒人教他,他就有貪心,他就有嫉妒心,就能看出他的愛欲,所以這是佛法講俱生煩惱。這個煩惱要是不知道防範,好好的教他,要是隨著他的習氣增長,以後可就麻煩,真的是什麼事情他都能做得出來。這叫什麼?習性。中國古人是真有智慧,從小就開始教導他真正能夠理解是非善惡。愛斷不了,在人的一生當中也不能少它,但是要有分寸、要有限制,這就要教。合乎情理,許可,有一定的限度,不能夠超越。老祖宗的教學用的是禮,禮就是節度,有一定的分寸,你不能夠超越,超越就錯了,那就過失了,所以用禮做標準。在佛法裡面就是用戒律做標準,你必須要守戒、要守禮。
《弟子規》上所講的,古聖先賢制定的規矩,它這個規矩不是他的創造,也不是他的發明,完全是隨順性德來制定的,幫助我們在一生當中反璞歸真,在佛法裡面講,妄盡還源。所以中國的教育主要目的在此,我們不能不知道。歸真、還源到哪裡?到聖人,中國人講聖人,佛教化裡面說的是佛陀。真,前面講得很多,如來的實智、真如、本性都是說這樁事情。《還源觀》上講得很好,叫「自性清淨圓明體」,名詞長一點,意思非常好,很清楚、很明白。自性,圓是圓滿,就像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就是圓滿,圓的意思;明,明是智慧,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相好,相好也在圓裡頭,德能、相好用一個圓字代表,智慧用個明字代表,你看圓明體,它是萬事萬物的本體,所以這個名詞很好。回歸到本體就對了,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煩惱習氣,尤其是貪瞋痴,與生俱來,一迷的時候就把性德變成貪瞋痴。這個東西不能增長,因為增長就與本性背道而馳,跟本性相悖,本性是善的,它不善。雖然迷了,不善,不能離開本性太遠,在一定範圍之內還不會出事情。古聖先賢,我們學佛之後明白了,那些人都是諸佛菩薩再來的,他們真正是久遠劫之前已經成佛了,所以他很清楚。他為我們制禮作樂,教導我們要遵守,這一生縱然不能開悟,不能回歸自性,也能過一個幸福美滿的一生,這好事情。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7集)--淨空法師 2010/8/10

我要快樂,所以我才學佛

「故曰:常以法音,覺諸世間。此是轉法輪之總相」,從下面,「破煩惱城」以下,那是轉法輪的別相,這兩句是總說。如果有人問我們,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的是什麼?你可以用這四個字答覆,「覺諸世間」,一點都不錯,他是幫助一切世間覺悟。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教我們怎樣離苦得樂,這個說法大家很好懂,教我們怎樣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來的。只要你破迷、覺悟了,你就離苦得樂,真得到了。所以,苦樂與貧富貴賤毫不相干,貧賤之人活得一生快快樂樂,你看他多幸福、多圓滿。這是佛法,你學佛,為什麼要學佛?我要快樂,所以我才學佛。都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堂課就學到此地。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6集)--淨空法師 2010/8/10

世尊教學範圍遍法界虛空界

我們再看後面這兩句,「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從這一句開始,「從此句下」一直到「於此中下,而現滅度」以前,這都是第七轉法輪的相,都是講這個。一直到這一品的終了,全是說的釋迦牟尼佛這一生在世間教化眾生的事跡,這句是總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個法音,我們記住賢首國師的解釋,教法、理法、行法、果法,這就是大乘教所說的,說得再多不外乎這四大類。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果法,希望我們明瞭之後真正修行證果,佛的教學才算是圓滿,才算真正達到目的。這兩句是教學的總綱,我們看下面的解釋,「法音者,廣指如來教法,不局限於言語音聲」,因為佛的一舉一動都在說法,會的人都開悟了。這個地方說得好,「蓋世尊說法,乃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說時說,默時亦說。不但有情說,無情亦說。故不宜以法音限於世尊之言教也」,這個意思要懂。這些經文我們過去學習很困惑,都以為塵說、剎說都是比喻,我們都是這樣去體會。現在我們明白了,世尊教學的對象不僅僅是人間,雖然示現在人間,他的教學範圍還是遍法界虛空界。塵,這是最微小的,一微塵現在我們知道,《華嚴經》上說的,一微塵裡面有遍法界虛空界的信息。它像一個發射台一樣,它能把它的信息發出去,它也能夠收集遍法界虛空界所有微塵裡頭的信息,好像一個電子網路一樣,塵說。利益哪一類的眾生?微塵裡頭有世界,那個世界跟我們外面這個大世界無二無別,那個世界裡面有佛、有菩薩、有一切眾生。佛的一微塵、佛的一毛孔,把這些信息傳到那邊去,微塵世界裡面眾生接收之後,他也能開悟、也能成佛,不可思議的境界。塵最小,剎是最大,我們今天講塵是微觀世界,剎是宏觀世界。現在的物理學家就向這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專門研究太空物理,一個從最小的塵說,量子力學,向這兩端發展,都有相當可觀的成就。我們現在才曉得佛經上塵說、剎說是這麼回事情。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6集)--淨空法師 2010/8/10

轉法輪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智度論》裡說,「今是釋迦文佛得道後,五十七日寂不說法」,他成道之後,在大樹底下坐了五十七天,一句話不說,「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世間人,縛好比繩子、繩索把你捆綁起來,著是著相,這兩個字都是煩惱的代名詞,煩惱習氣太深,迷而不覺,所以對佛所講的你聽不懂,你聽了沒有興趣。「不如默然入涅槃樂」,這就是沒有人請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入般涅槃。「是時諸菩薩及釋提桓因、梵天王諸天,合掌敬禮,請佛為諸眾生初轉法輪。佛時默然受請,到波羅奈鹿林中轉法輪」,就是教化五比丘。《大智度論》裡有這麼一段故事,記載這樁事情。其實,佛在定中,有經上說的二七日,也有經上講的三七日,在定中講《華嚴經》。五十七天,《華嚴經》說完之後沒有人來啟請,佛在樹下坐了五十七天,除了三七二十一,頂多二十一天佛講《華嚴》,其餘的時間在等待,世間人迷惑顛倒、無知無識,得等待天人。諸菩薩看到了,釋提桓因我們中國人稱玉皇大帝,他也看到了,大梵天王也看到,底下的諸天,淨居天人也看到了。《釋迦譜》裡面所說的是淨居天人來請法。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接受了,默然就是接受,不必說話。如果不接受,就得說話,不說話那就是接受了。他就到鹿野苑,波羅奈鹿林中就是鹿野苑,教化五比丘。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教化眾生從這裡開始。「又《法華經》云」,老居士引用的經論非常多,所以我們讀他這個註解,也等於看了一百多部的經論,這是非常稀有難逢的好事,一共一百九十三部經論。下面說,「又《法華經》云: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諸餘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法華經》上佛自己說的,他成道那個時候,人不知道,肉眼凡夫看不見,天人看見了。所以二十八層裡面,除了無色界天,色界十八層天、欲界六層天,這些天王帶著他們的眷屬大眾都來啟請。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6集)--淨空法師 2010/8/10

請佛住世的功德

由此可知,請法關係佛法法運興衰,有人請法,佛的法運就興旺。佛不攀緣,諸位要了解這個道理,佛不會來找你,沒有人請法,佛就離開這個世界,離開人間了。所以,會不會請法關係佛法興衰。在今天,佛法已經是存亡的邊緣,沒有人懂得請法,佛法真的會在這個世間消失,所以我們要懂得請。請哪些人?看看年輕這一輩裡頭,真有道心的、真有修持的、真有覺悟的這些明白人,我們要請他。別人不會請,他不認識,我們認識,不請還行嗎?現在是在家居士,看準了他能把佛教興旺起來,請求他出家,請求他轉法輪。正法久住世間,眾生才真正能夠災消福來;災難消除,福報就現前,這是好事,天下第一等的好事,不能不知道。千萬不能夠嫉妒障礙,要嫉妒障礙肯定是阿鼻地獄的果報,絕對不是別的地方,肯定你會墮阿鼻地獄。如果你心態一轉變,一百八十度轉變過來了,請佛住世,這個功德還得了嗎?拯救了佛教,拯救了社會,拯救了地球。積這樣大功大德的,如果你要享受人間福報,你想想你是什麼福報?你是人間帝王的福報。你這個帝王傳給你的兒孫要傳多少代?至少要傳一千年,福報太大了。真的是千年盛世,你積這麼大的功德。這種緣分稀有難逢,到哪裡去找?碰到之後修這麼大的福報,這還得了嗎?但你要有慧眼,你能看清楚。如果不願意在世間做國王,你這麼大的福報,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去作佛了,你成佛了。這個功德太大,沒有任何功德能跟它相比。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6集)--淨空法師 2010/8/10

學佛要以「成最正覺」為學習的目標

圓滿之後幹什麼?自己圓滿之後就要幫助別人圓滿,要去教化眾生。所以下面這一段,「天人歸仰,請轉法輪」,這是度化眾生,八相成道裡面第七相,第七相轉法輪。我們學佛,說實在話,人生在世遇到這樣殊勝的緣分,學佛就對了,不學佛就錯了。學佛也要以「成最正覺」為學習的目標。最正覺,我們這一生能做得到嗎?難!說實在話,做不到。我們的煩惱習氣能斷得了嗎?見思煩惱都不能斷,何況塵沙,又何況無明。可是你要知道,這些東西斷不了,那就不得了!想到六道,一定先想到三途,三途太苦、太可怕了,我們好不容易從三途出來得個人身。三途罪業沒有消除出不來,就好比犯罪判刑去坐牢獄,刑期沒有滿你出不來。我們在三途裡刑期滿了,出來了,到人道,出來了,出來了不學好,又幹壞事,死了之後又入三途,那就是《地藏經》上那些鬼王講的,你看看剛剛放你出去,你怎麼又回來了?鬼王都笑話你。出去之後不要再回來,你就成功。什麼人不再回來?出去之後遇到佛法,修行證果的人他不回來了。證個什麼樣的果位?最小的果位須陀洹,真正證得須陀洹,就不會再到三惡道,永遠不會去了。佛在經上很多次告訴我們,須陀洹雖然沒有出輪迴,他在六道裡頭,他的去處是天上人間,就這兩個地方,他不會墮三惡道。而且天上人間頂多只有七次往返,七次他就超越六道,不但永遠不墮三惡道,永遠不會回到六道來,這算是真正成就。
說實在的話,我們今天連小果須陀洹都沒辦法做到。如果說是咬緊牙根認真的修行,能做到,不是做不到。真正可以放下我執,不再執著身是我,看破了,放下對立,對人對事對物沒有對立的念頭,放下成見,放下一切錯誤的見解,把經念熟,佛經裡面的道理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就正確了,就沒問題了。不要念太多,一部《無量壽經》夠用了,《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足了,就能證得《華嚴經》上所說的十信菩薩的初信位,聖人,他不是凡夫。證得之後他就不會退轉,這叫位不退。如果說碰到淨土法門,是你行大運了,為什麼?遇到這個法門你一生能成佛,不是成須陀洹,你一下超越五十個位次,你一生可以成佛,你還會搞世間別的東西嗎?統統放下了。一心一意讀經、念佛,不必要很長的時間,你就能預知時至,自在往生。自在往生,我在這個世間還有壽命不要了,我提前走了,有這個能力,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了,這還得了嗎?這種好運我們大家都遇到了,看誰能把這個好運抓住誰就成功,疏忽了就太可惜,百千萬劫難遭遇,稀有難逢。所以成最正覺就是究竟成佛。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6集)--淨空法師 2010/8/10

隨心應量,不是隨自己的心

諸佛如來現相,經上講得很清楚,「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看隨心應量,不是隨自己的心,隨眾生的心。地獄的心就現地獄相,地獄是什麼心?瞋恨,瞋恚,那就現地獄相;餓鬼相,餓鬼的心就現餓鬼相,餓鬼是什麼?貪婪,貪而無厭,這餓鬼;畜生的心是愚痴。所以貪瞋痴就現三惡道。人道是什麼?人道是十善五戒。在中國,老祖宗告訴我們的,五倫、五常是人道。現在做人好苦!為什麼?他不是人,現在的人比餓鬼還苦,為什麼?人的心失掉了。人心是什麼?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人心。老祖宗教給我們這四個科目,我們要把它找回來,那這個社會人天福報,這個世間人有福了。經上還告訴我們修福,你不修福哪來的福報?造罪要想得福報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遭罪這是得災難,個人的災難就是病痛,別業,共業的果報那就是天災人禍。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6集)--淨空法師 2010/8/10

佛覺之無上圓滿究竟

所以稱佛稱為最正覺,最正覺「崇顯」,崇是崇尚、尊崇,顯是顯示,「佛覺之無上圓滿究竟」。這三個形容詞好!無上是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他能生萬法;圓滿,他沒有一絲毫缺陷;究竟,達到極處。這是說智慧現前,德能也是無上圓滿究竟,相好亦如是;也就是說,無有一法不是無上圓滿究竟。這地方在哪裡?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樣子的,《華嚴經》裡面所說的,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也是這樣,一切諸佛的報土都是這樣的。為什麼?能夠進入如來報土是什麼人?都是修行到位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所以,這個世間是個平等的世間,沒有高下。為什麼?個個都做到無上圓滿究竟,不是在這個境界你進不去,這個世界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到。現在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維次的空間,它在不在我們面前?在我們面前,跟我們現前根本就沒有離開,就在,可是我們見不到。就如同我們看電視,你看都在這一個屏幕,現在,此地我不知道,在美國有一百多個頻道,都是在一個屏幕上。你沒有按它的頻道,你不能說它沒有,佛家講的隱顯,它隱而不顯,你沒按頻道;頻道按下去之後,它就顯現出來,顯而不隱。隱的時候,你不能說它沒有;現的時候,你不能說它有,這叫妙!非有非無,這叫妙。佛經裡面用的妙通常都是指這個意思,緣具足它就現,緣不具足它不現。真性裡頭,這裡講實智,真實智慧它不現,就像我們看電視的屏幕,沒有按頻道,它什麼都沒有,可是遇到緣它就能現相,能生萬法。不但能生萬法,《還源觀》上告訴我們「出生無盡」,就是它變化無窮,這都是真的。為什麼它變化無窮?因為它無上圓滿究竟。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6集)--淨空法師 2010/8/10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宇宙人生的真相

實相這兩個字,是指宇宙萬法的真相,實是真實,真相的妙理。真相從哪裡來的?真相是怎麼來的?真相的理體稱為妙,就是自性。自性裡面的功能、德用不可思議,無法想像,它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不缺,妙在此地。我們想想,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他描繪真正的菩提、實相之妙理是什麼樣子,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用現在的話說,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有沒有染污過?沒有。我們的自性現在有沒有染污?沒有,決定沒有染污,墮畜生、墮餓鬼、墮地獄,都沒有染污,它真的是清淨的,是自性清淨圓明體。不但沒有染污,沒有生滅,「不生不滅」。
「本自具足」,具足什麼?智慧、德能、相好,也就是具足一切法,為什麼?這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能現一切法,《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世界成就品」所說的,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諸佛剎土裡頭有淨土、有穢土,穢土跟我們地球一樣,狀況大致相同,千變萬化,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些變化總指揮、總策劃的是誰?給諸位說,意念,就是我們的念頭。諸佛如來示現到六道裡面來,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出現,示現八相成道,那個總策劃、總指揮還是我們自己。他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妙吧!這就是《還源觀》上所講的「出生無盡」,稱它作妙理,法稱作妙法。妙這一字,妙在哪裡?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這妙。你說它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說它無,它真又現相,相是幻相,理是空理。理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我們六根都接觸不到它,你看不見,也聽不到,你也想不到,六根無法接觸;它在,它不是不在,這稱之為妙,理妙、事妙、相也妙。什麼時候能夠看到真相?契入就看到,沒有契入看不到。這個契入要定慧的功夫,沒有甚深的定慧,到什麼時候定?我們修的定跟自性本定相應了。古大德講性修不二,性定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是性定。我們現在的心亂,妄念太多,怎樣把妄念放下?我們來修定,我們修到跟自性本定相應,諸法實相就現前,完全看清楚,那個時候就叫做明心見性,就叫做大徹大悟,學佛的人目標要定在此地。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想想做不到,佛教我們一個方法,先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這個問題就解決,我們就能夠證得。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5集)--淨空法師 2010/8/9

什麼是真正的魔障

我們現在開始學佛,障礙我們的很多,我們想到這邊來聽經,你的好朋友打電話給你約會,把你這個機會就破壞了,那是什麼?魔障道。他是好心邀你去玩,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在周邊。你今天想定下來,想念佛、想拜佛,就有人來找你,你就曉得魔來干擾了。這個時候你是隨順佛菩薩教誨,還是隨順魔的意思跟他走,在這個時候由你自己選擇。選擇道業你將來有成就,你選擇這是應酬跟魔走了,你道業就毀掉。從初發心到成佛,佛在幫助我們,魔也在擾亂我們,一半一半,成敗的關鍵不在佛也不在魔,在自己決定。自己果然能夠堅持,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沒有不成就的;如果你的方向太多、目標太多,你肯定不能成就。不能成就,就肯定還是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要看清楚,很苦,苦不堪言,真正明白了、真清楚了,不願意再搞了。在六道的時間很長,過去生生世世受這麼多冤枉苦,多少同參道友都已經成菩薩、成佛,我們還在六道搞輪迴,這個責任要自己負。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5集)--淨空法師 2010/8/9

延壽只因續佛慧命,人身只為借假修真

所以生死可以自己做主宰,不為自己,我壽命長一點,多替社會、多替苦難人,做一點事情,為大眾服務,你的壽命不是你自己的了。你自己的壽命有一定的限度,以後的呢?以後你是為別人,你是為成就道業,成就道業是為了普度眾生,這個壽命就延長了,是這麼個道理。自己修的福報,再加上眾生的福報,自然延長;尤其是大乘佛法,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沒有生死。生死這樁事情,就好像我們衣服穿髒了換一件新衣服,脫掉了。這個肉身太老,用的時間太久,不太好使用,就換一個新的,就這麼回事。所以生死一絲毫痛苦都沒有,換個身體繼續再來學習,這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所以明白人身體就愈換愈好,這一生是人身,來生換作天身,天上天人比這身體就好多了,愈換愈好。如果是個迷惑的人,在佛法講愚痴的人,他不懂這個,貪生怕死,又造作許多罪孽,那他換的身體愈換愈壞。這一生是人身,來生換個畜生身,那就差遠了;畜生身再換個餓鬼身,不愈換愈差嗎?所以聰明人了解這些事實真相,學佛要能夠對付得了。
我受《了凡四訓》影響非常大,我這一生的命跟了凡先生比,比他差得很多,現在能超過他,超過他很多,是這一生當中遇到佛法,在佛法裡面修來的,這不是命裡有的。命裡面沒有財富,現在要做一點事情,需要多少錢就會有人送來,怪事情,我也不會問人要錢,也不會問人化緣募捐,自然就有。聰明智慧,講經講了五十二年,年年不一樣,有些老同學過去聽我講經,你就曉得,我講經年年境界不相同。壽命,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四十五歲那年真的害了一場病,我是從來沒有生過病、沒有住過醫院,這一生沒住過院。這一生病,我清楚壽命到了,不用找醫生,也不要去吃藥,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命到了找醫生是沒用處。所以我就念佛求往生,念了一個月病就好了,這佛菩薩保佑。四十五歲那一年如果走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應該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看現在八十四歲了,我差不多多活了四十年,了凡先生才多活二十年,我比他加一倍。這四十年我現在要去往生,大概凡聖同居土可以上輩往生了,就提升了不少,沒有時間不行。所以壽命要用來做什麼?用來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有意義的,不是在世間享受,那錯了,那個壽命是浪費掉了。應當不斷認真學習提升自己的境界,往生極樂世界提升自己的品位。這個我們得感謝佛菩薩給我壽命,我的壽命幹什麼?我壽命拿來幹這個。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5集)--淨空法師 2010/8/9

佛為什麼無所不知

識是阿賴耶識,在佛經裡面講行是末那識,想是第六識,受是前五識,叫八個識,識是阿賴耶。阿賴耶也是個倉庫,叫藏識,西藏的藏,意思就是收藏,像一個倉庫一樣。我們每個人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所造的這些業都在這個資料庫裡頭,就在識裡頭保存得非常完整,它絕對不會損壞,遇到緣它就起現行。所以我們經歷的事情能夠記得住,就是因為有這麼一個資料庫。現在我們是煩惱習氣太重,不能夠把資料庫裡面資料隨意調出來,有些我們調不出來。如果我們有了定功,這個不用智慧,你的定功愈深,你阿賴耶裡面的資料,你就能看到的愈多。看到過去,也能看到未來,為什麼?會想未來!明年還沒有到,我在打妄想想到明年怎麼樣,資料庫裡就有明年東西。那是個大倉庫,裡面東西太豐富,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所造的業全部儲存在那裡。這個東西,成佛了,成佛它的作用可大了,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什麼?無所不知,就是說生生世世所有的資料。不但自己的資料,別人資料庫我也可以拿來借用,一點障礙都沒有,它通的。好像現在網路它連線了,一絲毫障礙都沒有,釋迦牟尼佛資料你也可以調來,就跟自己的一樣。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5集)--淨空法師 2010/8/9

看好我們的念頭

行是不住,停不住。最明顯的,我們一個人從生到死,停不住,最精進,一刻不停,一天一天接近死亡,有生必有死。不是一天一天,是一分鐘一分鐘、一秒鐘一秒鐘,一秒鐘都不肯停,到哪裡去?出生最後的終點是墳墓。沒有例外的,人人都走這條路,有人二、三十年就到了,也有人五、六十年才走到,長壽一點八、九十歲走到,終歸都要到終點站。如果想到這個事實真相,你對這個世間法就意冷心灰。找到了宗教,宗教告訴你有天堂,伊斯蘭教有天園,你很羨慕,比我們這個世間好,是不是真有?告訴諸位,真有,一點都不假。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天園是你心想生的,真有。就跟現前這個世界一樣,現前世界也是我們心想生的。為什麼現在這個世界這麼混亂,災難這麼多?是我們的心想不善,全是想的貪瞋痴慢疑,全是想的五欲六塵,這個反應就是現前這個狀況,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你起心動念,你心裡所想的仁義道德、禮義廉恥,這個想好,這個想就是國泰民安,災消福來,這個世界就會變成極樂世界,就會變成天堂。我們要牢牢記住,佛的這句金玉良言是真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想什麼它就現什麼。想佛,佛的境界就現前;想菩薩,菩薩境界就現前。現在人的念頭很不好,他想的是什麼?他想的是貪瞋痴。貪瞋痴變什麼?如果人念念都是貪婪,他將來的去處是餓鬼道,他到鬼道裡去;念念想的是瞋恚,天天想用什麼方法去整人、去害人,這個人將來到地獄道,天堂、地獄都是人想出來的,沒有人建造。所以宗教裡面說,善因有善果,惡因就有惡報。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5集)--淨空法師 2010/8/9

念佛也是修禪定

所以煩惱不能不斷,怎麼斷?智慧開就斷了。你看佛用的方法,戒定慧這三種方法,戒是教你把它控制住,把煩惱習氣控制住,持戒。《弟子規》是戒、《感應篇》是戒、《十善業道》是戒,三皈五戒都是戒,先用這些方法把煩惱控制。因戒得定,控制得很好,讓煩惱它雖然起作用,但是它有限度的,絕不能超過這個限度,它有限制,不可以超過,久而久之心就定下來,就得定,定是佛法修行的樞紐。
大乘教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這些方法、門徑修什麼?全是修禪定,這個諸位要知道。我們念佛也是修禪定,用念佛的方法,持名念佛的方法來修禪定。如果這個方法不是修禪定,那就不是佛法;這方法是修禪定,就都是佛法。因定開慧,定久了會豁然大悟,明心見性。佛是用這三種方法幫助我們,他自己也是這三種方法成就的,還用這三種方法來教我們。戒就是守規矩,不能不遵守,不遵守你心定不下來,妄念紛飛,那個麻煩就大了。現在的年輕人,細細去觀察,無不是心浮氣躁。心浮氣躁的人沒法子修道,即使遇到佛菩薩,佛菩薩也不會教他,為什麼?沒有辦法教,他不能接受,他領悟不到。什麼樣的人好教?佛家講是法器,好教,老成、忠厚、穩重,這種人好教,你教他,他能信、他能解、他會照做,這樣的人,佛菩薩遇到了,不會捨棄他,總是要幫助他、成就他,為什麼?他能成就,有成就的條件。不具足成就的條件,你教他叫白費時間,都浪費了,時間、精力都浪費了。那就放在那個地方,等他什麼時候回頭,什麼時候有這些條件再教他不遲。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5集)--淨空法師 2010/8/9

移民極樂世界,相約2012

有同修把這個2012瑪雅的這些預言告訴我,還拿了光碟給我看,我真看了,看了二十多遍。看了之後我跟同學們說,我們念佛準備在什麼時候往生?二0一二。我們不要看到災難,我們有本事在災難沒有爆發之前,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了,早一點移民過去。再跟諸位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死了就去不了!這一點要知道。往生的人在臨走之前頭腦清楚,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向家親眷屬朋友告別:我走了,你們好好幹,也幹成了,將來極樂世界再見面。要是修不好呢?將來你墮在惡道,我在極樂世界成佛,我來幫助你們,我再來度你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憂慮、恐怖都沒有,這是佛法給我們現前的利益。我們要是對於理事、因果不懂,沒有不恐怖的,沒有不害怕的,帶來是負面的信息;對學佛的人帶來是正面的信息,不是負面的,讓我們往生也能確定預知時至,我什麼時候可以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障礙障不住。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5集)--淨空法師 2010/8/9

怎樣得到真正的喜悅

讀聖賢書,從聖賢書裡面嘗到味道叫法味,你看儒家的《論語》,《論語》第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就是法味。學習聖賢,學了之後要把所學的這些道理、教訓,都能夠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全用上了,現在人所說的活學活用,這個裡面有快樂,這就是不亦悅乎。這種快樂不是外面來的刺激,不是財色名食睡,不是這個東西,那是外面的刺激,這種快樂是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
尤其是佛法,在中國古時候講三教,這個教不是宗教,是三種聖人的教誨。儒是以孔孟為代表,道是以老莊為代表,佛是釋迦牟尼為代表,叫三教聖人。這三教都能帶給你法樂、法喜,佛家講「法喜充滿」,你能在經教裡面得到喜悅,你就能夠把世間這些五欲六塵就把它斷掉,為什麼?你知道那些東西不好,裡頭有毒不乾淨。聖人教誨的典籍裡面好,這裡頭有道它沒有毒,它能幫助我們提升,幫助我們開智慧,幫助我們成就德能、成就相好。所以佛法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就在此地。學佛沒有能學到常生歡喜心,可以說他距離道還有一段距離,他沒有嘗到味道,嘗到味道的時候法喜充滿。我是不看報紙也不看電視,跟媒體信息斷交大概有五十年,所以別人問我,我都是很好,天下太平,沒事,我都不知道。可是也有些好心同學,他們把許多重要的信息來告訴我,重要信息是什麼?災難,到處都有災難。同學們多半是從網路上看到的,下載拿來給我看看。不知道的好,不知道天天天下太平;知道了,知道怎麼樣?天下還是天天太平。為什麼?我們每天生活在佛法裡頭。要是離開佛法,我們看到這些狀況,你自然有憂慮、你會有恐懼;得到法喜之後,看到這些問題,確實就像看夢幻泡影一樣。這裡頭理事、因果,學佛的同學如果稍稍契入經藏,你心裡就明瞭,為什麼會有這些災難出現,這個災難出現之後有沒有辦法把它化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聽到、曉得了,自己加倍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5集)--淨空法師 2010/8/9

如何遠離魔障

人不能有貪心、不能有瞋恚心,菩薩修學的科目有六門,這六門叫六波羅蜜,這六門是什麼?六門是斷煩惱的,也就是遠離魔障。菩薩為什麼修布施?主要是斷慳貪的,施捨。施捨也就是放下,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都得要放下。我們是凡夫,這種煩惱習氣很重,一下放下談何容易?說得簡單,放下真不容易。可是不能不放,不放下,菩提道上就寸步難行,你沒辦法往前進,這個東西累贅。所以學菩薩修布施,讓你漸漸的學著放下。我們每個人根性不一樣,有人把財看得很重,你就先布施財,把這個放下,其他就容易了;有人把名看得重,好名,最嚴重的煩惱先放,先對治它。像治病一樣,這身上病很多,哪一種病最嚴重,它會要命的先治它,把它治好了,其他的、其次的、不太嚴重的慢慢再治。所以我們自己要想,我們對於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哪一種嚴重,從嚴重的下手,得要真幹。有許多人修學非常困難,問我要怎麼辦?初學不妨把我們的愛惡做個調整、做個轉變,比較上容易。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5集)--淨空法師 2010/8/9

四種魔

一切經裡面,大乘經、小乘經都講到,一般都把它講成四魔,四種魔,「魔類有四」。《淨影疏》裡面,這是《無量壽經》的註解,它講這個四種都是經上常說的。第一種「煩惱魔,謂貪嗔等,能害善法」,我們想想,這不在外,這是我們自己貪瞋痴,經上講這三樣東西是三毒。貪瞋這些煩惱也稱之為魔,貪瞋痴都是魔,這裡說貪瞋,它下面有個等,這個等就是講的根本六個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惡見是錯誤的見解,這是煩惱魔。煩惱要不能放下,道業就不能成就。所以古今中外,多少修行人,修行人多,成就的人有幾個?為什麼不能成就?修行中途退心,為什麼退心?煩惱習氣太重必然退心。這些煩惱如果不是徹底放下,到最後它會起作用,它會把修行人全功盡棄,非常可惜。P2
第二種叫「陰魔,謂五陰身,共相摧滅」,這也是自己身體裡面的。五陰是什麼?色受想行識,就是說的我們現前這個身體。這個肉身是色法,色是講的物質,今天我們說物質,這個肉身是物質。人除了這個身體之外,還有精神,物質跟精神和合成就這個身體。精神是什麼?受想行識,講四個字。P8
第三種「死魔」,為什麼叫死是魔?你的道業還沒修成功,壽命到了,這是魔障。這個魔障有沒有辦法應對它?有,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能延長壽命。P12
第四「天魔」,這個天魔就是外面境界的。前面三種都是本身的,煩惱是本身的、五陰是本身的、生死也是本身的。外面來的干擾都叫做天魔,外面環境;我們裡面的煩惱,貪瞋痴慢疑。外面是什麼?外面是五欲財色名食睡,那是外面的,那是外面的魔,它來誘惑你。如果你有智慧,你把煩惱控制住,煩惱不起作用,你就降了魔。所以「以定慧力,降伏魔怨」,你有定功不受誘惑;你有智慧,智慧能看清楚,邪正分明,遠離邪惡,親近佛菩薩。世間人享樂,你這裡一看他享的什麼樂?煩惱跟五陰跟天魔合起來,他享的那個樂,那個樂的後頭有苦,叫樂極生悲有苦,不但有苦,他還有災難。小的災難,身心得病,毀壞你的健康;大的那就有災難,後患無窮,這東西能接近嗎?這四大類的魔認識清楚、明白了,我們知道它存在,而且就在我們的周邊,時時刻刻不離開我們,你只一個不小心,你就落在魔掌上去了。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不受他的干擾;他干擾不了你,他就變成護法,他還會幫助你,這是好事情。幫助你,我們可以跟他做朋友,可以去感化他,這對於外面的境界,幫助他回頭是岸,幫助他轉邪為正、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是好事情。最重要的自己要做得正、要行得正,你才能夠感化別人,自行而後才能化他。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5集)--淨空法師 2010/8/9

示現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釋迦牟尼佛作此示現,當年跟著釋迦牟尼佛一起來的,經上常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千不是數字,不是定數,形容許許多多佛菩薩都來隨喜,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方成佛,教化眾生,大家都來幫忙。怎麼幫忙?也都投身到這個世間來,前面我們看到的,也有出生在王宮,也有出生在大臣、大富長者家裡面,或者在貧窮人家,遇到佛了,都做佛的弟子,聽到佛的說法生歡喜心,其實統統來示現的,來幫助佛。
我們再想想,佛如是教化眾生,其他宗教乃至於學派呢?我們就曉得都是佛菩薩在作略,都是在示現。這個地區人種族不一樣,文化不相同,自古以來人遇到災難都求老天、都求神仙,所以在這個環境裡面作斯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你要求神仙,他就現神仙身來度你,你信基督,他就現基督身來度你。由此可知,無論哪個宗教,他們所拜的神,宇宙之間唯一的真神,真神就是一個,在各個地區名字不一樣,在天主教、在基督教稱為上帝,在伊斯蘭教稱為真主,在中國民間稱為玉皇大帝,名稱雖然不一樣,我們都知道全是諸佛如來做種種不同的化身,眾生只要有苦難,你希望什麼樣的人來幫助你,他就現身。真正搞明白,覺悟了,原來是一樁事情。在佛法裡面說,都是諸佛如來變化的,如果在伊斯蘭教裡來講,諸佛菩薩全是真主變化的,在基督教裡面講,全是耶穌變化的。能不能講得通?講得通,一點都沒錯。這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普賢菩薩講的。《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心裡最仰慕的是什麼,他就現什麼,你仰慕神,他就現神,你仰慕仙,他就現仙,他就示現仙人。講到最後,究其根源,到底是怎麼回事情?講到最後是自性,是自己,不是別人。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4集)--淨空法師 2010/8/9

最有耐心的慈父

佛是恆順眾生,你造惡,佛也順著你,為什麼?攔不住。佛勸你,你不聽,那怎麼?隨你去吧!但是佛很慈悲,佛在旁邊看著,看著你造孽,看著你受果報,你總會有一天省悟過來,省悟過來佛就來度你,你沒有省悟過來,佛站在旁邊看著你,看你作惡,看你變畜生,看你墮餓鬼,看你墮地獄,苦頭吃盡了,人就後悔,我錯了,他認錯了。到認錯的時候就有救了,為什麼?他聽話了,能聽勸了,能聽教了,佛就會教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無論你做多大的罪孽,佛還是在旁邊看著你,你肯回頭,肯接受,佛就會教你,沒有不能解脫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4集)--淨空法師 2010/8/9

我們是德薄垢重的凡夫

「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像現前這個時代,乃至於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的這個時代,我們地球上的人確實歡喜小法,中國這個地區就是一個標準。喜歡什麼?喜歡人天,這一生得到人身,歡喜享受人間的富貴,來生?來生希望享受天上的富貴,希望來生生天。這個現象就是,從佛的眼睛看,德薄垢重,垢是煩惱,煩惱習氣很重,德行很薄,只想到人天,沒有想到超越六道輪迴。要知道在人天享福,你有沒有造孽?肯定,哪有不造罪孽?不要說別的,你每天吃的這些眾生,尤其吃肉,這些眾生甘心情願供養你嗎?你試試看,你叫一頭豬,你說豬你來,我要殺你,你把你的肉供給我們吃。你看牠那個樣子,你拿到刀那個樣子,驚慌失措,到處亂跑,要逃命。這就是什麼?不甘心、不情願。你殺了牠,牠弱你強,弱肉強食,牠敵不過你,牠怨恨在心,來生牠投胎做了人身,你呢?你來生的時候,造罪業,你到畜生道變成豬,牠又來殺你,不就這麼回事情嗎?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所以我們單單從飲食上來說,從穿著上來說,就殺很多眾生。冬天穿的這些皮毛,把畜生的皮扒下來,牠情願嗎?不情願,深仇大恨。我們穿著的時候很得意,牠來索命的時候就苦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4集)--淨空法師 2010/8/9

到極樂世界,此生沒白來

所以學佛不是求人天福報,求人天福報就大錯特錯;求人天福報是凡夫,出不了六道輪迴。諸位一定要知道,輪迴出不去,在這個世間肯定苦多樂少。為什麼?六道眾生他在三惡道住的時間長,在三善道住的時間很短暫,特別是人道,壽命幾個人能超過一百歲?一百年真的一彈指就過去,太短了。人在年輕的時候不覺悟,中年,五十歲之後慢慢就覺悟了。人生苦短,真的到這來幹什麼?遇到佛法才知道人間很可貴,可貴的是什麼?好修行。一定要覺悟,一定要放下,要認真、要努力修學淨宗,來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那你就完全正確,你這一生真的沒有白來。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決定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這個世間我們得不到,太難了,到極樂世界就容易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4集)--淨空法師 2010/8/9

學習佛法終極的目標

六道怎麼回事情?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外面還有沒有東西?統統解決了,明心見性了,這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前面跟諸位說過,這是佛法學習終極的目標,學佛學什麼?就是學這一句,這一句翻成中國意思,無上正等正覺。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人就稱之為佛陀,他成佛了;如果得的是正等正覺,我們就稱他作菩薩;假如他得的只是正覺,我們就稱他作阿羅漢。所以這一句裡面這三個意思都有。下面這三菩提就是正覺,阿羅漢證得的,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正等正覺,再加上阿耨多羅,這就是佛所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這叫真學佛。這三個階段,上上根人可以同時得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同時證得,真的是一剎那之間他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頓捨、頓超、頓證。不是上上根人,那你就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把它分成三個階段,先把執著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那你就成三菩提,三菩提叫正覺,你就證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之後再迴小向大,繼續努力去修行,把分別放下,分別放下之後你就證得三藐三菩提,三藐三菩提翻成我們的意思叫正等正覺,這是菩薩;再向上,把起心動念放下,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起心、不動念,那你就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時候超越十法界了,阿羅漢超越六道,佛超越十法界,這是真學佛。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4集)--淨空法師 2010/8/9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生的真相

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為什麼到世間來的?這個問題曾經有人問過釋迦牟尼佛,我想不止一個人,肯定有很多人問過。佛的答覆,一句話,「人生酬業」。你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酬償你過去所造的業因。過去生中造的善因,你到這個世間來享福,果報,善有善果,過去生中要做的惡因,那你得受苦,不善一定得苦報。他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我們才真正曉得,一生的遭遇,無論是順境、是逆境,善緣、惡緣,善緣你一生遇到的好人,惡緣一生遇到壞人,全是命裡注定的。真的古人所謂「一生全是命,半點不由人」,你自己不能做主,所有一切遭遇都是過去世的業因,現前這是果報。通達、明白了,我們的心就安了。
所以古人講心安理得,心為什麼安?道理明白了,不再打妄想了。理明白心就安了,心安了道理就明白了,這互為因果。明瞭之後我們知道應當好好做人,業障要消。消業障就是逆境裡頭、苦難的時候要能忍受,不怨天、不尤人,自己造的自己要承當,平平安安度過好,業消掉了。這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再不造罪業了,認真努力斷惡修善。善行的根本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師長。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4集)--淨空法師 2010/8/9

了解真相,做法眷屬

不學佛的人隨業受報,受果報的時候總有怨結,這個事情很麻煩,又結新的怨,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這不是辦法。我們是這個緣分到這個世間來的,遇到佛法之後,覺悟了,如何把我們這種關係,過去世的恩怨、債務的關係把它轉變成法眷屬,這就好了。過去報恩也好、報怨也好,討債、還債都好,一筆勾銷,從今天起我們都是同參伴侶,還是要非常孝順,為什麼?做給眾生看,自行化他。自己能照這樣做,依照佛陀教誨、依照聖人的教導去做,提升自己的德行,雙方都提升,自己提升,父母也提升,雙方都提升。同時你的親戚朋友、你的鄰居,看到你們這一家和睦、一家孝慈,他們也學會了。所以自行之後就能化他,這個功德就愈來愈殊勝。可見得聖賢教育對我們的利益太大,好處太多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4集)--淨空法師 2010/8/9

成為一家人的緣

六道的凡夫捨身受身,再去找一個身體。通常找身體就是要找父母,父母跟自己一定有緣,沒有緣你不會去找他。佛在經教裡常常告訴我們,兒女跟父母是什麼緣分?佛把它分為四大類,有報恩的,前世父母對他有恩,這一生遇到了,他感恩,他來報答的。這樣一個小孩,天性就是孝順父母,他來報恩的,很聽話,也很可愛,這是第一類的。第二類是報怨的,父母跟他有仇、有怨,可能是過去生中殺害他,這一次遇到了,遇到了,他來報怨、他來報仇,這個小孩就不聽話,不順從父母。第三種是討債的,這個小孩也很可愛,如果欠得少,二、三歲他就走了,你花錢花得那麼多,他討完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可能供他念書,念到中學、念到大學、念到博士學位,學位拿到他就走了,他來討債的,你欠他多,你得還他多。另外一種是還債的,還債對父母沒有什麼恩情,但是對父母不錯,過去他欠父母欠得很多,這一世他在物質方面養父母會照顧得很周到;如果欠得少的,這個孩子對父母就相當刻薄,自己的日子過得很好,父母有得吃、有得穿就可以了,不怎麼樣的孝敬。這四種情形我們冷靜去觀察,都在我們現前,我們常常都能看到這四種狀況,就曉得佛在經上講得的一點都沒錯。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4集)--淨空法師 2010/8/9

降伏魔怨

「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魔怨也是示現的,已經成佛了,哪來的魔、哪來的怨?怨是冤親債主,魔是種種折磨,都沒有了。可是要做這樣的示現,教化修學的這些大德們,要走成佛的道路也不是那麼容易,你要禁得起考驗,魔怨是考驗,要禁得起。許許多多的折磨,把你心裡面的煩惱習氣都給磨盡,你才能成就,純淨純善,這才能成就。所以菩薩要修六波羅蜜,第一個放下貪心,慳貪,用什麼?用布施放下慳貪。用持戒放下惡業,不再造惡,用忍辱放下瞋恚,用精進放下懈怠,用禪定放下散亂,用智慧放下愚痴。那都是魔怨,真能放得下。你看修忍辱波羅蜜,《金剛經》上只是提了一句,這個故事詳細的在《大涅槃經》裡面,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故事。菩薩在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歌利王試驗他,考考他,真的能忍嗎?好,凌遲處死。這是不給他好死,肉一片一片割下來,割到死為止。問他能不能忍?有沒有怨恨?沒有怨恨,到死都沒有怨恨。告訴歌利王,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沒有怨恨,只有感恩,感什麼恩?經過這次的考驗,畢業了,忍辱波羅蜜成功了,所以提前成佛。本來釋迦牟尼佛成佛是在彌勒菩薩後面,就是這麼一個功德,無比殊勝的功德,這個機會歌利王給他的,他能忍受,沒有一絲毫怨恨心,提前成佛。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示現的,示現成佛,轉法輪,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是憍陳如尊者,就是前世的歌利王,釋迦牟尼佛就是忍辱仙人,說話算話,成佛確實第一個度他。這是我們要學習的,要是一點點苦難、折磨都受不了,你怎麼會成得了佛?什麼都要忍受,你才能成就。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3集)--淨空法師 2010/8/8

享福最長的皇帝是乾隆皇帝

做國王也不容易,如果沒有十世以上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哪有那麼大的福報,要修十世以上。你看做國王他能享幾年的福?十世的修行,幾年就享完。享福最長的,在中國歷史上,乾隆皇帝,只有這麼一個,做了六十年皇帝,還做四年太上皇,中國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人。那個人要修多少年福報?我們一般講,修一百世。修一百世的福報,修福不享福,累積才有這麼大的福報,不是偶然的,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有些帝王在位的時間很短,不到十年,很多,看中國歷史你就看到,二、三十年就很不錯了。這個福報是生生世世修積來的。世間的達官貴人、大富長者,都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積功累德所得來的,沒有一個是偶然的,說碰運氣碰到,不可能的,一個都找不到。所以這裡頭業因果報,我們學佛的同學都會很清楚、很明白。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3集)--淨空法師 2010/8/8

學佛學什麼

我們今天學佛學什麼?我們希望得到什麼?淺近的身心健康,這頭一個得到的,家庭和睦、事業順利、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得到這個東西,這是我們世間人迫切需求的。現在這個社會動亂,災難這麼多,什麼原因?我們把聖賢的教育疏忽了,把宗教教育疏忽了,大家不學了,價值觀顛倒。在中國過去,古聖先賢的價值觀,幾千年來用什麼?仁義,仁者愛人,義者循理。什麼叫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順乎人情、合乎道理、服從國家的法律,情理法統統都顧到。所以,國家長治久安,世界和諧相處。中國傳統的文化就是儒釋道三家。今天世界動亂,價值觀變了,不是用仁義,用什麼?用財富,這個事情就麻煩。財富是人之必爭,要把財富擺出來做為價值觀,人與人之間決定鬥爭,奪取財富,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個社會怎麼能不亂?這個世界怎麼能避免災難?老祖宗有智慧,先人不糊塗,他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導我們是正確的。所以祖宗對得起我們後代,我們後代今天所作所為對不起老祖宗。我們算是很幸運、很難得,在中年遇到佛法,遇到佛法之後這才是個明白人。在以前幹了很多糊塗事,現在明白了,明白過來,斷惡修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3集)--淨空法師 2010/8/8

如何得財富

在十法界要講因果,離不開因果,六道更如是。六道裡面,我們要得財富得修行,怎麼個修法?財布施。要有這個心、願,歡喜修財布施,看到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我們應當全心全力幫助他。果報很快就現前,而且怎麼樣?愈施愈多。我們看到世間發大財的人,擁有億萬財富,那是什麼人?過去生中財布施修得多,感得這一生的果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對他不會羨慕,平常心看他。我們想要,不難,我從現在起努力修財布施,將來果報不亞於他,也可能超過他多多。這是正正當當取得的財富,不是用一些損人利己的那些不善的方法,那樣得來的財富還是你命裡所有的。你命裡沒有,用什麼壞主意你都得不到,你拿著槍去搶人家,搶來的還是命裡有的,你說你冤不冤枉!你命裡沒有的,你還沒有搶你被警察抓去了。所以命裡有的,何必去搶劫、何必去偷盜?用這種非法的手段,把自己命裡面的財富打折扣了,叫虧折了。你命裡原來有一百個億,現在你得五十個億覺得不得了,你不知道,你用的手段是非法的,造作的罪業已經虧掉一半,你說冤不冤枉?所以,聖人都教給我們,不義之財決定不能取,那是錯誤的。佛教給我們有道理、有方法,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你修法布施你就得聰明智慧,你修無畏布施,你就得健康長壽。我們世間人,這三樣東西誰不要?我們想要財富、想要聰明智慧、想要健康長壽,統統都能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真的,一點都不假。
可是財,諸位要曉得,自己一個人生活很簡單,很容易滿足,要那麼多幹什麼?可是我們要幫助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苦難眾生,那就需要。正當的用途、純淨純善的用途,三寶加持,也是有求必應,真心,沒有一點點私心。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為我們所示現的,祖師大德建立道場、安置大眾,讓大眾有個很好的修學環境,生活有保障,居住的環境好,這有好的老師、有好的同學。極樂世界是好榜樣,華藏世界是好榜樣,那個不必說,那是性德流露的,但是在我們的世間,那就不是靠性德,完全靠修德。修德能感動各種不同的善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自動獻出來,成就這個事業。佛陀在世,你看看那些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熱心奉獻,成就佛陀教化眾生的事業,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佛教傳到中國來,最初護法是帝王。漢明帝的時候派特使到西域去求佛法,遇到印度的高僧在那邊弘法,摩騰、竺法蘭。這些特使向這兩位大德說明,那時候漢朝,皇帝的求佛的誠意,邀請他們到中國來,這兩個人就來了,帶著佛像、帶著經書。那一年是公元六十七年,現在是公元二0一0年,公元六十七年,永平十年,這是佛法正式到中國,中國帝王禮請的。兩位法師到了中國,漢明帝就拜他做老師,這屬於國師的身分,給他們建立道場,就是洛陽白馬寺。那個時候首都在洛陽,第一個寺廟就是白馬寺,紀念白馬馱著經書、佛像,牠有苦勞,沒功勞有苦勞。中國人心多厚,這幾匹馬馱著經書佛像馱到中國,也不能忘記牠,把這個寺廟名稱命名於白馬,報恩。佛教是這樣到中國來的。以後,你看帝王修福,知道我們要想修大福報到哪裡修?都是到佛門,佛門的福報沒有人能夠相比。皇上知道修福,平民也都學會了,學會布施三寶、供養三寶,這個國家、這個地區世世代代有福報,這兩千年來,國家長治久安,沒有災禍。大家都知道修福,居住這個地區人有福了,哪來的災難?當然沒有災難。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3集)--淨空法師 2010/8/8

養成念念不離佛

這段話是彭際清居士講的,「按彭氏之說,菩薩度生須有方便,最勝方便是教人念佛」。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要把它記住,一生不要離開。無論在什麼地方,見人,「阿彌陀佛」,這是什麼?這就是教他念佛,不管他信不信。他不信的,他聽進去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佛的種子種在他的八識田中,遇到人都是這樣的。學佛的同學接電話,拿起電話,「阿彌陀佛」,好!養成念念不離佛,念念不離阿彌陀佛。「念佛生佛國,見佛聞法,終不離佛,故能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有自己念佛,勸人念佛,現在不能入佛法藏,其實入佛法藏的因種下去了,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入佛法藏。彭際清這一段話,「深得經旨」,這是黃老居士對他的讚歎。我們還有時間,看下面一段經文,這段文比較長。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2集)--淨空法師 2010/8/8

念佛成佛真實不虛

「當知欲不離佛,須以念佛為因,如《華嚴》十地,始終不離念佛」,這句話我們要把它記住。《華嚴》十地是從初地到十地這些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特別舉出十地,就包括下面十迴向、十行、十住,沒有一個不念佛的。淨業三福裡頭最後一條,那是入佛法藏,第二條沒有入,第三條入了,「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因果;普通因果,為什麼大乘菩薩才學?我們都懂普通因果,不能殺生,殺生是因,果報,果報將來你被他殺;不能偷盜,偷盜將來你要還債,還債還要附上利息,不是好事情。殺生要償命,偷盜要還錢,因果通三世,不是一世的。所以人曉得三世因果,心就定了,自然就知足。吃虧上當不怕,真的,古人講的話沒錯,「吃虧是福」,好事,不是壞事。我吃虧,他佔了便宜,來生他要還給我,他要回報。我今天歡歡喜喜的吃虧,他將來歡歡喜喜的供養,歡歡喜喜的還債,那有什麼不好?所以佔別人便宜的念頭斷掉了,傷害別人的事情不再幹,為什麼?覺悟了、明白了,知道事實真相。這些因果我們知道,菩薩不知道?當然知道。那什麼因果菩薩不知道?真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許許多多菩薩不知道,只有普賢菩薩知道。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統統知道,念阿彌陀佛是因,到極樂世界成佛是果。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前面我們多次做了報告,本來是自性的德號。這個名號的意思,全是梵語,翻成中國字的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是我們的自性,念阿彌陀佛是念我們的自性。西方極樂世界法藏菩薩成佛了,他就用無量覺做他的名號,所以念這個名號,既念了法藏成佛,又念了自性的圓滿大覺,自他不二,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淨業三福末後這一條「深信因果」就是說的這樁事情,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決定真實不虛,一切法從心想生。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2集)--淨空法師 2010/8/8

放下是修行人第一功夫

「以見佛故,聞法修行,入佛法藏,圓滿覺心,究竟彼岸」,這是一生究竟圓滿成佛。入佛法藏,性相、理事、因果,圓滿覺心,無不通達明瞭。究竟彼岸是念念與自性相應,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念念當中與自性的智慧德相相應,這就是究竟彼岸。所以經要熟讀,意思要明瞭,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若無方便,無量行門終不成就」。真實智慧,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放下是修行人第一功夫。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這一條不容易做到,從分別執著上我們能做到,雖然不能像菩薩那樣的圓滿,我們開始幹!時時刻刻都能夠警覺到,這一點很重要。特別在現前這個環境當中,我們每天從電視、網路、媒體上所看到的,全世界許許多多無法想像的這些災難,這些災難對修行人來說有好處,讓我們警覺到這個世界真苦,這個世界不能住。每天在經上看到世尊給我們介紹的極樂世界,這世界多好!兩個世界一對比,我們求生極樂世界的願望油然而生,這是好處。這個世界上沒有災難,咱們就不想去了,念阿彌陀佛還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所以這一次大災難,這種現象也度了很多很多人,許多人有善根,善根不成熟,看到這個災難,善根成熟了,他真想去,他真放下了。所以蕅益大師有兩句話講得很好,境緣無好醜,好醜在人心。你怎麼個看法,就是環境沒有好壞,人事也沒有好壞,你怎麼看法。你要是用正常的心態去看,沒有一樣不好;不正常的心態,什麼環境都不好,確實境隨心轉。希望我們學佛的同學都能夠心轉境界,這就好。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2集)--淨空法師 2010/8/8

業消多少,看你的信心

「三句義中,全攝淨土法門。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以方便故,取於淨土,得常見佛」。淨宗的方便,首先把人做好,人做不好,極樂世界沒法子,沒分,把人做好。可是我們也真的看到,這不是假的,一生造惡,臨命終時遇到善友勸他回頭是岸,念佛求生淨土,居然他也成就了,這什麼原因?讓許多人懷疑。這裡頭有大道理在,什麼大道理?一生造惡,臨終懺悔,他知道錯了,這一回頭,罪業就消掉。佛經上有個比喻,千年暗室,這個房子沒有亮光,多久?一千年了,你點一盞燈就照明,黑暗就沒有了。黑暗好比是罪業,千年是造罪業的時間很長,你這一念回頭,就是你點了一盞燈,黑暗就沒有了。這個話告訴我們,罪、福都不是真的,從心想生,它是生滅法,不是真的。只要是生滅法,《金剛經》上講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是生滅法。好像作夢一樣,作惡夢,造罪業是作惡夢,造業受苦,有個人把你叫醒,醒過來之後,夢就全沒有了。你在六道的時候,很長的時間造作罪業,感受是三途苦報,現在有個善知識把你喚醒,你一下覺悟了,六道真苦,我要到極樂世界去,這個念頭一轉,業就消掉,它不再障礙你。
這個業消多少,那就看你的信心。堅定的信心,一絲毫不懷疑,業就消盡了。有些怎麼?我這個造業太多!造業時間太久,這能行嗎?只要有這麼一個念頭,他的業只能消幾分之幾,還有大多數他消不掉,還是會障礙他。我們要是真正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再懷疑,知道什麼樣的罪業,這一句阿彌陀佛真消得掉,得把阿彌陀佛抱緊,決定不能放鬆。心裡有阿彌陀佛,口裡有阿彌陀佛,身體造作也像阿彌陀佛,這還能不往生嗎?這就是此地講的,「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跟釋迦牟尼佛應化在這個世間沒有兩樣。以方便故,這是善巧方便。取於淨土,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得常見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跟《無量壽經》上所講的相應,那就是像一般宗教裡面所說的,我與神同在,那我們也就是我與阿彌陀佛同在。這個同在的意思,佛法裡講得親切,中峰國師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不就是我跟阿彌陀佛同在嗎?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2集)--淨空法師 2010/8/8

一定要把儒釋道三個根做出來

我們十善業從哪裡學起?最近這些年來,我們常常提醒同學,也提醒自己,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就是真正在學《十善業道》。如果要問,《十善業道》怎麼個學法?你就告訴他,認真學《弟子規》、學《感應篇》,就是學《十善業道》。這兩樣東西成就了,《十善業道》你就圓滿。佛法裡真的有個特別法門,這就是《無量壽經》,淨宗法門。我們只要有這個基礎就能往生,也就是說,有儒釋道這三個根,這三個根真的紮下去了,我們依照《無量壽經》的理論方法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定成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究竟彼岸了。所以這句話在此地說的不是假話。入佛法藏,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把儒釋道三個根做出來,你就入佛法藏。入得淺,不怕,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這個加持就是《無量壽經》。你每天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就是阿彌陀佛加持你一次;你天天念,天天加持你。天天聽講,裡面道理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得到圓滿的加持,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2集)--淨空法師 2010/8/8

學佛的條件

《十善業道經》是第一部經,入門的經典,人天法,這個諸位要知道。你看淨業三福第一條是人天法,沒入門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什麼人?不是菩薩,也不是羅漢,連須陀洹也攀不上,這是欲界天跟人世間要學的。人學好了才能夠學佛,學佛的條件是把人學好。經本上一打開,佛常常喊著「善男子善女人」,我們真正把這個善字做到,這個善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真正做到,你才能入佛門。入佛門首先接受三皈五戒,那我們現在也受了三皈,也受了五戒,還有很多同修都受了菩薩戒,是真的嗎?我們心裡要有數,不是真的,為什麼?沒有做到。天台大師講的六即,我們是名字即佛,就是有名無實,有受過三皈的名,沒有三皈的實質,全是假的,這不能不知道。假的為什麼還要去受?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假的可以受,受了之後,常常你記得我已經皈依三寶,我已經受了五戒,我要認真學習,它會常常提醒你。沒有受,你不會有這個概念;受了之後,常常提醒,有這個好處,比不受好。可是受了,千萬不要以為我已經是三寶弟子,我受了,受了三皈五戒,這叫大妄語,這有罪過的,你沒做到。受了之後要認真努力去做,一定要把它做到,這才好。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
我初學佛的時候認識章嘉大師,沒有皈依,我跟他三年,好像第三年才皈依,前兩年都沒有皈依。以後有很多人,「你常常跟他老人家在一起,你不皈依怎麼可以?」好像說不過去了,在大師面前皈依,受三皈。這是大師非常慈悲,沒皈依,也肯熱心的教誨,每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很不容易。可是我們雖然沒有形式上皈依,實質上是真有,聽話!老師怎麼教,我們都能接受,都肯依教奉行,這就是真的皈依,形式沒有,真的皈依是有。這都叫「行權方便,入佛法藏」,一定要入,一定要跟佛學。佛教我們兩句話,永遠記住,永遠要去做,「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不怕吃苦,這個比什麼都重要。能吃苦,你在一切境界當中不會動搖,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凡是學佛終究失敗了、墮落了、被環境所轉了,實在話就是不能吃苦,受不了外面境界名聞利養的誘惑,這才失敗。所以佛這兩條教訓多麼重要!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2集)--淨空法師 2010/8/8

身行言教

下面彭際清居士說,「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行權方便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起心動念、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要活生生的示現。示現什麼?示現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這個也得要簡單解釋一下,入佛法藏,在日常生活當中像佛,釋迦牟尼佛從早到晚,他怎麼樣生活,我們要能體會到,你才能學得到。釋迦佛的一生只為一樁事情,除這一樁事情,什麼事都沒有,這樁事情就是教化眾生,就這一樁事情。那我們就曉得了,此地是行權方便,善巧方便教化眾生,這叫度脫一切。教化眾生的目標在哪裡?這個要知道,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教化的大功就告成了。所以世尊,真的,圓圓滿滿做到中國古聖先賢講的一句話,「身行言教」。身表現的是什麼?戒律,把世尊言行舉止記錄下來就是戒律。從十善業道開始,到菩薩大戒圓滿,都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身行。經典,這是當時世尊教誨一切大眾的,一切大眾根性不相同,有上上乘根性,佛給他講一乘法,《華嚴》、《法華》;有大乘根性的人,佛跟他講般若、方等這些大乘經;有小乘根性的人,佛給他講四阿含;還有人天根性的人,連聲聞、緣覺的邊都沾不上,人天根性。我們今天全是人天根性,為什麼?小乘初果須陀洹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我們做不到,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自己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誨,哪一部分是我們可以學得到的,不能躐等。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2集)--淨空法師 2010/8/8

遵普賢德

「是諸大士,圓證果德已,從果向因,遵普賢德,普現十方。來法會中,同宏淨法」。這是說明十方這些諸大士來參加法會,是以菩薩的身分來的。可是這些菩薩都是已經成佛了,從果向因,我們中國人講倒駕慈航,還是遵普賢德,普現十方。這個意思,用意就在此地,遵普賢德,普現十方。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得,就知道普賢德不可思議!普現十方就是體現普賢願最後的一願,普皆迴向。拿什麼迴向?要拿自己修行的成果,以無盡的善巧方便,幫助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覺悟、圓成佛道,那叫真的迴向。迴向不是口頭上的,是要用真實功德,他體現這個意思。所以他到法會來,同宏淨法,淨法就是淨土宗,就是淨土宗這個法門,跟釋迦牟尼佛一起共同來弘揚這個法門。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2集)--淨空法師 2010/8/8

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入一乘法,證圓滿佛

諸佛如來所證得的是一乘,一乘就是佛乘,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在一切經裡面,有小乘經、有大乘經、有一乘經,一乘經就這麼幾部,《華嚴》是一乘經,《法華》是一乘經,《無量壽》是一乘經。這一乘經裡面所說的,如來一切功德寶藏,這是菩薩修行證得究竟的佛果,裡面所具足的功德,這個功德大寶海,海是比喻,功德大寶海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所以說福報,誰的福報最大?世出世間福報沒有能跟佛相比的,智慧、福報究竟圓滿。但是要曉得,佛是我們的自性,我們要是明心見性,我們成佛了,我們的智慧、福報沒有人能相比。這就是佛法藏,這就是佛所得的一乘法,一乘法圓滿的智慧。所以佛法藏,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他講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能夠把妄想執著放下就證得。你看凡夫成佛,理論上講一剎那,你肯放下這經教全是你的。你只要一放下,不必去讀它,你已經完全具足,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才真幹!知道這個利益太大了。不這樣幹,我們的損失太大,日子過得這麼辛苦。成佛得大自在,多快樂!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1集)--淨空法師 2010/8/7

怎樣生平等心

一切佛法都是從自性生的,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還源觀》上講「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這個地方講的佛法藏。出生無盡,周遍一切,這一切法,一切佛法是它出生的,一切煩惱、業障、習氣也是它出生的。怎麼回事情?覺悟了出生一切佛法,迷了就出生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些東西出現了。所以我們對於這一切非法的、反面的,也不要輕視他,為什麼?他體是真的,只是他迷了變成這個樣子,他要一覺悟就恢復正常了。所以諸佛菩薩對於地獄眾生恭敬,對於蚊蟲螞蟻不敢怠慢,什麼原因?你從另一面去看,他覺悟了他都是佛,他本來是佛,雖然在迷他本性沒有迷,這個要知道。本性永遠清淨,它不會被染污,不生不滅;那個迷是假的,迷有生有滅,迷有染、有淨、有善、有惡。我們能把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在一切世間,這十法界一切世間,我們的平等心就生出來,無論什麼境界,我們看起來一視同仁,這叫佛知佛見。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1集)--淨空法師 2010/8/7

跟自己的性德學

我們沒見性,可是見性的人他們明白,他們從自性裡頭拈出來。如果我們肯相信、肯依教奉行也用上了,沒見性的人也用上,那就得要聽這些諸佛菩薩、這些大聖大賢的教誨。所以我們常說,這是我們學習這麼多年的體會,這些東西不是他們發明的,不是他們創造的,而是自性的流露。在古代,我們有理由相信,佛菩薩應化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當時這些人根性沒有印度那麼利,根比較鈍,用這些方法來教導我們,是性德自然流露,我們要尊重。印度人根成熟,所以應化在這個世間,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教化之,佛在印度現佛身。佛在中國則現孔子、孟子、堯舜禹湯,現這些人身,聖賢身,這就是善巧方便,這就是大用無方。我們跟聖賢學、跟佛菩薩學,是跟誰學?是跟自己性德學,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這些過來人,他們把性德展現給我們看,這些經論、典籍統統是性德裡頭流露出來的。所以大經大論這上面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絕頂聰明智慧的人能不能解佛經意思?不能解。什麼原因?它是自性流露的。什麼人能解?跟自性愈接近的人,他就愈能夠理解。怎樣跟自性接近?要把自性反面這些東西,這些虛妄都要把它淘汰掉。哪些是反面的?拿中國這個例子來說,不孝、不悌、不忠、不信、無禮、無義、無廉、無恥,這是反面的,這大家很明顯,這是什麼?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我們能把這些習氣遠離掉,洗刷乾淨,我們的性德就現前。再能夠不斷向上提升,我們也能達到聖賢的境界,再向上提升達到圓滿,那就是佛的境界。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1集)--淨空法師 2010/8/7

隨順性德,美滿幸福

眼前的困難,只要把性德拿出一點點就能解決,性德的根是什麼?中國人講孝,五倫裡頭頭一句父子有親,那是性德的源頭。性德,無量無邊的性德,統統是從這個根源流露出來的。在佛法講是慈悲,許多宗教裡面講的愛,它那個愛跟佛法的慈悲,跟中國五倫裡父子有親那個親意思完全相同,沒有附帶任何條件的,無條件的愛。我們中國人把性德,簡簡單單的說出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能夠幫助我們這一生過得很幸福、過得很快樂,這十二個字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性德!這十二個字是不是無量無邊?是的。我們想一想,十善十條,十大願王也是十條,菩薩一擴張的時候,就把它變成八萬四千細行。我們中國這十二個字,在菩薩道裡是不是八萬四千細行?我相信有過之而無不及,它是性德。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1集)--淨空法師 2010/8/7

入佛法藏即明心見性

入佛法藏,實際上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入佛法藏。我們念佛,哪一天念到理一心不亂就入佛法藏,就明心見性。所以這裡解釋也解釋得很好,很明白,名理為藏,藏是含藏的意思。佛法藏就是法性的理體,用這個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好像資料庫一樣,取這個比喻。法性這是真的,真的含藏無量的性德,這是真的無量。自性是每個人都相同的,在哲學裡面講宇宙萬有的本體,它是能生能現,阿賴耶是能變,阿賴耶也離不開佛法藏,離開佛法藏就沒有阿賴耶。佛法藏好比是水,阿賴耶好比是波浪,離了水哪來的波浪?所以浪的本體是水,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同一個本體。所以佛經、祖師大德常常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跟我們是一體。你看我們常常聽到,經上說「生佛不二」,生是眾生,佛是諸佛如來,把眾生說在前面,佛說在最後。這是什麼?對眾生的尊重,對眾生的尊敬,佛尊重。為什麼?眾生是沒覺悟的佛,佛是已經覺悟的眾生。沒有覺悟的佛是個糊塗佛,他不知道尊重別人;覺悟的眾生,他對於什麼都尊重,覺悟的眾生就是佛。又說「自他不二」,我自己,他是什麼?他,上至諸佛,下至地獄眾生,是一不是二。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1集)--淨空法師 2010/8/7

真正契入是大徹大悟

「《淨影疏》云:證會為入。可見入者,為契會證入之義」。這個「會」意思很深,你看禪宗語錄裡面老師教學生,常常有一句口頭禪說得最多的,看到學生就問他,「你會麼?」這一句話意思深,什麼是會?契入就是會,你沒契入你不會。契入就是前面解契宗源,你就真的會!不是在文字上,是由文字、由言說,你在看經、你在聽教契入自性,我們一般講開悟,看經開悟,聽講開悟了,那叫入。沒有悟入不算,真正悟入這叫入,所以這個入的意思是契會證入。「亦即《法華》中入佛知見中之入字也」。這個入是證,這個入是契入,佛知佛見就是自性的般若智慧。禪宗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說這個,說這樁事情;在教下裡講大開圓解,也是指這個事情。我們念佛人叫理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事一心不亂、有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入佛知見,跟禪宗的明心見性是一樣的境界,教下裡面講大開圓解是同樣的,層次相同。事一心那是屬於解悟,那不是證,所以事一心生極樂世界,是生方便有餘土,等於我們這個世界裡面的四聖法界。要是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那不一樣,那成佛了。所以事一心還是菩薩,不是佛的位次,事一心它也有三輩九品,中下品這是小乘阿羅漢的地位,中上品是菩薩。這是我們從教理上來看,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而實際上我們要了解,它那個修學環境非常特殊,我們一般人無法想像。那是什麼?完全得力於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以他統統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個也就是淨宗為什麼說是難信之法,原因在此地,真的是難信之法。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1集)--淨空法師 2010/8/7

佛法乃今人必需之教育

解契宗源,這講入佛法藏的入,我們明白、理解了,與性德相應。換句話說,真實智慧相應,而不是與常識相應,不是與學術相應。現在人講學術、知識,不講智慧,講知識,與知識相應不行,那是世間法,那不是出世間法。為什麼要這樣說法?這四個字意思很深,確實在近代,有許多人把佛的經典當作一種學術來研究,它變質了,它變成知識,佛教的知識。在哪些地方?在大學,很多大學用經典開課,在歐洲最著名的,像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都有漢學系,漢學系裡面的學生,碩士生、博士生,拿著佛經去寫論文。他們相不相應?他相應,他不是解契宗源,他不是的。所以他們所學到的是佛教的知識,不是佛法裡面的智慧。我去訪問的時候,給他們也上了兩堂課,提醒他們,學佛那就要學祖師大德的門路,才真正得受用。走上學術也有用,像拿博士學位可以拿到,將來在哲學系或者在佛學系裡面擔任教授,做個漢學家,這都能做到。要想證須陀洹果沒分,要想往生也沒分,這就是學術的佛教。釋迦牟尼佛的佛教是教育的佛教,這個要懂,它不是學術。民國初年歐陽大師講得好,佛法不是哲學,佛法不是宗教,而是今人所必需。為什麼?它真能解決問題,幫助我們化解衝突,幫助我們恢復社會的安定和平,佛法做得到。幫助我們離開六道輪迴,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無上正等正覺,它能辦得到。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1集)--淨空法師 2010/8/7

如何有求必應

十法界都說是世間,真正出世間是要超越十法界才真的出世間,世間一切苦永遠擺脫了,離苦得樂。不是我們現在,沒吃的,送一點吃的來,我們離苦得樂;沒有穿的,送一點穿的衣服來,不是這個,這個事情太小了。這些事情佛也教給我們,讓我們自己去處理去,大的苦樂,佛菩薩來幫助我們處理,小事自己處理。
這個世間,我們前面都講得很多,求財富得財富,求聰明智慧得聰明智慧,求長壽得長壽,沒有一樣你求不到的,你只要依照佛講的道理、方法你去求,有求必應。可是我們有時候求不應,那怎麼回事情?這些法都是我在二十幾歲跟章嘉大師學的,他老人家很慈悲,常常教我。你求,沒有感應的時候,老師說不是沒有感應,是你自己有業障,把這個感應障礙住;如果把業障懺除,感應就現前,不是沒感應。我向老師請教,這業障怎麼個除掉的法?他告訴我懺悔。講到懺悔,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教我這個法門,形式上的懺悔不重要,要是從實質上,實質是什麼?實質是後不再做。我知道自己做錯了,我也能懂了,就是中國人講的「不貳過」,那就真懺悔,不在形式上。孔夫子的學生,不貳過只有一個人,夫子常常讚歎的顏回。可見得別人都不行,都還常常有過失,只有顏回這個人很了不起,他做到不貳過。所以老師告訴我,懺除業障,然後有求必應。於是我們就明白,如果我們求財、求智慧,都是自私自利去求,恐怕都沒有感應;如果我們求財、求智慧是為眾生服務,幫助這些社會上苦難眾生,那就有感應。你看,不為自己才行,為什麼?這個理我們能想得通,不是很深。如果說為自私自利,去求佛菩薩都有感應,那佛菩薩不是鼓勵我們自私自利嗎?不是在教我們為非作惡嗎?那哪有這種佛菩薩?妖魔鬼怪才幹這個事情,佛菩薩不會幹這個事情。佛菩薩肯定我們的心行要跟他接近,跟諸佛菩薩同心、同願、同解、同行,那就肯定感應,沒有不感應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1集)--淨空法師 2010/8/7

佛法教學的總目標

如果人家要問我們,佛教教的是什麼?千經萬論宗旨是相同的,無論是顯教、密教、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都是這一個目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位要知道。這一句話是梵語音譯的,可以翻成中國意思,為什麼不翻?叫尊重不翻,它是釋迦牟尼佛教人的總方向、總目標,這太重要了,保存梵語,叫尊重不翻。翻成中國的意思反而簡單,六個字「無上正等正覺」,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下面這個三也是正,菩提是覺,你看合起來無上正等正覺,佛法就是這個東西。
這裡頭有三樁事情,從後面講第一個是正覺,三菩提,什麼人得到?阿羅漢得到了。他怎麼得到的?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就證三菩提,正覺這稱為阿羅漢。再向上升一級,正等正覺就是三藐三菩提,菩薩證得的,比阿羅漢高了,正等。他怎麼證得的?菩薩不但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也斷了,無明也破了一品,這才能證得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還不到佛,差一個階級。最高的位次是無上正等正覺,佛所證得的,這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大乘教裡面常講的,無始無明、塵沙煩惱、見思煩惱全都斷掉,回歸自性,明心見性,這才叫離苦得樂。你看阿羅漢證得正覺,六道的苦他脫離了,他不再輪迴到六道,他到四聖法界去,聲聞、緣覺、菩薩、佛。證得正等正覺,這是四聖法界裡面的佛法界。四聖法界裡面的苦,下面離開了,聲聞、緣覺離開了,菩薩、佛他還在受,他還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始無明,功夫還要往上提升,提升到不起心、不動念,那就真的安住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時候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成佛了,十法界的苦永遠脫離了,離苦得樂。

佛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說無有說法

諸佛菩薩、法身大士應化在世間,六道裡頭無論是哪一道沒有起心動念過。像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是,他應化在世間沒有起心動念過。沒起心動念,他怎麼能現相?他怎麼能說法?這就是他的行權方便。我們看到佛的相,佛自身不著相;我們聽到佛說法,實際上佛並沒有說法。所以《般若經》上說,誰要是說他講經說法那叫謗佛。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他真的是無說,他為什麼會說?眾生有感,他自然的反應,這個應是法爾如是。這樁事情,曾經有人問過佛陀,佛弟子當中舍利弗智慧第一,有人向佛請教,舍利弗的智慧從哪來的?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智慧?佛用一個鼓做比喻,鼓大家都見過,古老的樂器,他說:鼓你知道嗎?知道。鼓的肚子裡有沒有東西?沒有,空空的,就兩張皮包著空空的。他說:舍利弗的心就像鼓一樣,裡頭什麼都沒有,可是你叩它,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無論什麼問題你問他,他對答如流。他有沒有動個念頭?沒有。所以真的叫說而無說,那個說是應。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他說的是什麼!同樣一個道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說了沒有?一個字也沒說。我們有說,為什麼?起心動念,想想這個話怎麼說法,就有說了。人家不起心、不動念,他怎麼會說法?所以說是無說而說。我們凡夫不會聽,會聽的人怎麼聽法?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那就會了,跟佛完全對應起來。所以我們聽佛說法,往往把佛的意思解錯了,是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很不容易做到。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1集)--淨空法師 2010/8/7

一門深入,十年成就

前些年我到日本去過六次,我訪問過日本的比叡山,這個山日本人稱它為佛教的母親,日本人稱這個山。日本佛教有十三個宗派,比中國多,這十三個宗派開山的祖師都在這個山上修行。所以我一定要到這個山上去看看,去拜訪,去了解一下。這些祖師大德當年在山上修行,他不下山的,住得最長的多少年?告訴我,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不下山。最短的?十四年,所以他有成就。我們中國古人常說「十載寒窗一舉成名」,沒有十年以上的功夫不行,這都是我們很好的典型。我移民到澳洲,辦了一個淨宗學院供養大眾,希望大眾在那個地方真正安心修行,能有點成就。那個時候我訂了一個修學的期限,九年,有人告訴我,九年時間太長,能不能縮短七年?我也拿不定主意,剛好這個機會到日本去開會,比叡山看了回來之後,九年不能再少了,人家山上修行最少是十四年,我們這個九年那還能減少嗎?就確定九年。
今年九年滿了,明年就是十週年紀念,我們學院有沒有成就的?給諸位說,沒有。什麼原因?沒有能照規矩去做。儒釋道三個根,我們教了不少年,沒有人真正肯幹;再有一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也沒有做到。所以我告訴大家,因為他們的年齡還不算大,大概也將近五十歲了,還行嗎?行。大陸上有個例子,五十五歲開始學習,是個在家居士,五十五歲(以前沒有接觸過佛法)才開始,六十五歲成就了,他在家可惜沒剃頭,一剃頭升座就是大法師。他告訴我,他十年就學一部《無量壽經》,他怎麼學?他每天聽我講《無量壽經》的光碟聽一片,應該是十年前我所講的,沒這麼詳細。全經一共是六十個小時講圓滿,六十片光碟,他一天聽一片,一片是一小時,但是重複聽十個小時,每天聽經十小時。他說聽經對他非常受用,為什麼?他妄念沒有了,除了聽經之外就是念佛。這一部經從頭到尾聽圓滿了,從頭再聽,聽完了又從頭再聽,聽了十年他成功了。不但經文他背熟,可能連註解也背熟了,現在升座講經他不要書本,也不需要參考資料,而且什麼?觸類旁通。講得非常圓滿,真正讓人看到,你不能不佩服他。他生活在一個很辛苦的家庭,物質條件極差,能吃苦,吃苦耐勞,一生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成功了,這是我們好榜樣。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1集)--淨空法師 2010/8/7

安住而後一門深入

安住,無論是初學、還是老參都非常重要,古人所謂「身安則道隆」。我們想到近代這一個世紀,沒有高僧大德出現在世間,佛法如是,世法也不例外,不但在中國,在整個世界幾乎所有的地區我們都看到。原因是什麼?這一個世紀「安住」兩個字沒有,整個世界的社會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所以人心定不下來,這就很難成就。而實際上這個問題,大環境不好,這社會動亂,個人如果真的有善根、有福德,還是會有成就。善根是堅定的信心,福德是能受苦受難,這樣的人很少,不是沒有。所以佛當年滅度的時候,阿難尊者曾經問佛,佛在世,我們依你為老師,你不在世,我們依靠誰?佛說了一句話「以戒為師」,還有一句「以苦為師」。換句話說,在當前這個時代,我們能持戒、能吃苦就會有成就。具足這兩個條件,無論是處順境、處逆境,都能夠如如不動。成功的祕訣就是古大德教導我們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能夠安定下來十年不動,你在這個地方安住,一部經教學到底。人只要有這麼兩個條件,持戒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這是屬於持戒,必須要學。沒有這個,那就是沒有根,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的根基,就在這三樣東西裡頭。這三樣東西不難,一年的時間足夠。這三樣東西不是念的、不是背的,是要每一條、每一條要把它做到的。《弟子規》一百一十三條;《感應篇》也不算多,善惡因果總共有一百九十五條;《十善業道》就是十條,前面兩個根紮下去,《十善業道》就沒有問題了。也就是說,《十善業道》的細目就是《感應篇》跟《弟子規》,這個根紮好,那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個條件取得。十年,這一部《無量壽經》好,每天讀一遍,如果有緣分能夠聽講更好,聽講我們現在有光碟、有網路、也有衛星電視。所以有這個緣分可以收聽,一天能夠聽四個小時以上,不能少過四個小時。其餘的時間專念阿彌陀佛,你心是定的,定上個三年、五年就得念佛三昧,再有個二、三年就很可能開悟,得三昧就是得定,定能開慧。所以真正想成就,任何環境都能修行。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1集)--淨空法師 2010/8/7

人定勝天的真實意思

科學技術發達,大家把古人一句話錯會了,「人定勝天」,這古人說的,現在把它用在什麼?人一定可以勝天,就是戰勝自然,搞錯了。從前人講「人定勝天」,人要定下來,這是講修禪定,有甚深禪定,定生智慧,這個能力可以勝天,是這麼個意思。你今天心浮氣躁,學這一點科學技術,就以為你萬能了。你能勝天嗎?你看你今天改變了自然的生態,惹得地球生氣、發怒了,它要來報復你,輕輕搖一搖,你這高樓大廈全就垮掉,你能鬥得過它嗎?古人講得沒錯,現在很多意思都被扭曲、曲解了。所以大自然,在古人是敬天地、敬鬼神。孔夫子也不例外,「敬鬼神而遠之」,遠之是什麼?不能聽鬼神操縱。其實跟我們十大願王相應,禮敬諸佛包括天地鬼神,包括山河大地,毋不敬。鬼神提供給我們的信息是善的,我們可以接受;不善的,違背大自然的法則,我們就不必接受它。與大自然法則相應的,我們可以接受,可以採納。天地鬼神裡頭,善良的有,不是沒有,不善的也不少,我們不能不知道。一定要用定力,不要心浮氣躁,不要感情衝動,用理智來接待就不會有過失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0集)--淨空法師 2010/8/7

整形美容是破壞自然法則

「《唯識論》曰」,這是舉這些經論裡面對於這個名相的解釋,「法謂軌持」。「軌謂軌範,可生物解」,這個軌是軌道,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秩序。整個宇宙,你看星系、星河,我們講銀河,這些星球在太空的運行都有軌道,雖然很多,也是無數無量。它有一定的秩序,它不會發生碰撞,這稱之為軌,所以這是我們今天講自然的法則。在一個地球上,地球上有許許多多的生物,這些生物在地球上共存共榮,彼此有關係、有聯繫,才造成地球生態的平衡,地球健康的成長,你不能破壞。人要隨順大自然,那就是最健康的;破壞大自然,災難就來了。我們舉個最明顯的例子,父母生我們這個身體,這是自然的,我們隨順這個大自然,好好愛這個身體,你這一生健康幸福。你要不喜歡這個,要去做美容,要把你這個自然的面孔變成你自己想像的樣子,可不可以?可以,美容之後,大概過個幾年,你要苦一輩子,你痛苦一輩子,那是你自己找來的。我們在澳洲學院有一位義工女居士,年輕的時候隆鼻,鼻梁給它架高,四十歲以後痛苦不堪,天天在受罪,遇到我,講到這個事情。我說妳破壞自然生態平衡,妳現在要受這個災難。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0集)--淨空法師 2010/8/7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幹什麼?不是為自己,於自己名聞利養邊都沾不上。是為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接引他們到極樂世界來,在極樂世界做一個最適合修行成就的道場,歡迎他們來。不需要太高的條件,很簡單的條件,你真的是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你能把十善業道做到了,你相信這個法門,你願意往生,他就來接引你。信願持名,你看多簡單!可是我們不要忘掉,重要一個條件不要疏忽了,那就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話重要。你有信、有願、有行,最後你不能往生,你說佛騙了我。佛沒騙你,佛講得很清楚,你少善根福德因緣,你就不能去,去的人一定要多善根。善根是什麼?善根是信願,你真信切願,這是善根。福德是什麼?福德是真幹,我真的把十善業道落實了,因為那個地方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善的標準就是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這個條件做到幾分之幾就行,這十個條件做圓滿就成佛,我們能做到百分之一就行了,就有把握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十願不能不修,十願怎麼個修法?我講得很多,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就是修十善業道。因為《十善業道》只提出一個綱領,沒細說,《感應篇》跟《弟子規》就是它的細目,這十條是總綱。你把這兩樣東西做到,《弟子規》做到,《十善業》做到,你就是諸上善人。雖然是小善,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先佛光注照你,佛光一照,就把你的小善變成大善,提升了,這是佛力加持。佛力加持是相對的,你有多少,他加多少;我們修得多,他加得就多,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0集)--淨空法師 2010/8/7

中國的菩薩商人是范蠡

在二千五百年前,春秋的時代,吳越春秋時代,你看看范蠡,范蠡做生意不為自己,很快,幾年就發大財。發了之後,看到這些窮苦貧苦人家,幫助他,統統散掉,分給大家,讓大家的日子能過下去。自己再從小本生意做起,命裡頭也有,而且又做這麼大的好事,他真的會生財,生財有大道,布施!你看,從小本生意做起,沒做二、三年,發了,發得比前面還大,立刻就分。分掉之後,再從頭做起,靈得很!三聚三散,所以中國人以後把他供為財神。中國人供財神是誰?范蠡,這很有道理,他是一個菩薩商人,教你怎麼樣經商,不為自己,為眾生。你自己修的福,生生世世享不盡,你看你救濟多少人?你布施恩惠,將來你家的兒孫個個都是孝子賢孫,為什麼?他來報恩的,他不是來報怨的,他不是來討債的。范蠡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特別是在現代這個世界,一切講究科學,科學就是拿證據來,我們也要把榜樣做出來。散財不吃虧,散財是賺大便宜,這個事沒有人知道。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0集)--淨空法師 2010/8/7

藝術化的教學

所以阿彌陀佛代表的是《無量壽經》,觀世音菩薩代表的是《普門品》,普賢菩薩代表的是《行願品》,文殊菩薩代表的是《般若經》,地藏菩薩代表的是《本願經》,我們看到這些形像,就會想到這些經典裡面的教訓。這經典教什麼?《無量壽經》代表的是大圓滿,觀音菩薩代表的是慈悲。聽到這個名號,看到這些像,就要想到我要像觀音菩薩一樣,以大慈大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是這個意思,不能搞錯。地藏菩薩代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這是教學的根本。世出世間聖賢教育從哪裡生的?從孝親尊師生的。所以菩薩的名號叫地藏,地是大地,藏是寶藏。現在你看,探測大地裡面的礦產。這個地是講的心地,心地的寶藏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用什麼方法去開採?用孝親、尊師這兩個方法就把自性裡面的寶藏開發出來,它取這個意思。聽到名號、看到這個形像立刻就能想到,你看,你的性德常常往外面透,這是好事情。文殊菩薩表智慧,普賢菩薩表真幹,用這個名詞就好懂,普賢菩薩是真幹,都是開發自性性德的。這些設施,這些藝術品,都是佛家的善巧方便,它一點迷信都沒有。所以真正懂得、搞清楚了,我們會對佛法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是講什麼?藝術化的教學。藝術化是在近代二戰之後,這社會我們聽到很多藝術化的名詞,樣樣講求藝術,連戰爭也講求藝術,政治也是藝術,工商也是藝術,都講求藝術化。佛在三千年前就已經在做藝術化,統統進入藝術化的教學,我們不能不佩服;三千年後,人才想起,才來追求藝術。所以佛法裡頭非常重視這些雕塑、繪畫、音樂、美術、建築,樣樣都是表法的,樣樣都是教學。你真正懂得,不用說一句話,寺廟走一遍,你那一課就很豐富、就很圓滿的收穫了。這都是講的善巧方便、加持迴向,所有一切都是加持。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0集)--淨空法師 2010/8/7

用經典指導我們的生活

讀誦決定不要想經裡頭是什麼意思,因為你一想意思,意思是妄想,妄想又滲透進去了。只是念,沒有意思,用這個來把妄想打掉。念佛、修定、持戒都是用這個方法,目標是相同,用意是一樣的。所以讀誦這個方法對於知識分子最有效,我這麼多年來就用這個辦法。我念佛不行,念佛一天念個一萬聲佛號,照樣打妄想,但是看經行,讀經,所以這是個人根性不相同。開始學的時候都可以試試看,持咒、持戒都可以試試看,哪一個方法適合自己,用起來很方便,自己也很歡喜,那就用這個方法。所以我現在每天,通常客人少的時候,我讀經的時間不會少過四個小時,用這個方法把自己的念頭打掉。絕不想經裡的意思,想是屬於求解,那是另一個法門的。我現在讀經,我的目的是修定,是要把妄念給它止住,功夫在此地。研究求解,一方面是提升自己境界,幫助自己的止觀,止觀就是現代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人生觀,提升自己在這一方面的境界。另一方面,我們在大眾當中分享學習的心得,也幫助大家對經義能夠了解。了解之後,知道自己在日常當中怎樣去生活,那就是修行,修行是生活。換句話說,我們不過六道輪迴的生活,我們在此地要過佛菩薩的生活,會得到清涼自在,世間人所講的幸福美滿,佛菩薩的生活是幸福美滿的。換句話說,用經典指導我們怎樣生活,是這個意思。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0集)--淨空法師 2010/8/7

智慧跟知識的差別

我們煩惱習氣很重,為什麼要斷煩惱?不是為自己,是為幫助一切眾生,這個力量太大了!我煩惱早一天斷掉,我就早一天幫助眾生,眾生就早一天得利益,他不是為自己。為自己懶惰一點沒有關係,我遲個兩年,遲個一、二劫無所謂。你看到這麼多苦難眾生,你於心何忍!所以這是大慈大悲的動力來推動,願力來推動,希望自己趕快把煩惱習氣放下。放下之後才能夠成就法門,智慧才能成就。如果煩惱習氣沒有放下,就來廣學多聞,那你所學習的全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跟知識的差別就在此地。知識裡頭沒有煩惱習氣,就是智慧;還帶著煩惱習氣,那就叫知識。所以知識只能解決局部問題,肯定還有後遺症。現代這個社會,我們就看得很清楚,有人說現在社會是知識爆炸的社會,一點都不錯,人人都在求知識,可是不懂得倫理道德。也有人說,現在人會做事,不會做人,這個話說得有道理。不知道孝順父母,不知道尊敬尊長,甚至於年輕的父母不知道怎樣來教兒女,這就是煩惱習氣沒斷。中國自古以來,無論是家庭教育(從前的私塾是家教)、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是把倫理道德擺在第一位,倫理道德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把它擺在第一位。人沒有知識沒有關係,會做人,知道孝悌忠信,知道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他是個好人,他不會造罪業。他對國家社會縱然沒有貢獻,他不會傷害,這個教育你就想它多重要!有了這個基礎之後,再求知識,那個知識就是智慧。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0集)--淨空法師 2010/8/7

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四弘誓願是大乘教裡面一切諸佛菩薩的總願,只說了四句,四句把菩薩在因地裡面無量的大願全都包括了。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度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幫助、協助,成就他們。眾生無量無邊,經教裡面所說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眾生,佛菩薩決定不會捨棄,為什麼?菩薩們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比一家還要親。一個眾生有苦有難,怎麼可以捨棄!既然一個眾生都不捨棄,現在苦難的眾生這麼多,佛為什麼不度他?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曉得,經上有解釋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三無差別的意思很廣,不是一個意思。第一個解釋,這三個是平等的,一而三、三而一,眾生、佛、心,是一樁事情,不是三樁事情,是一不是三。第二個解釋,這三種力量是相等的,眾生的業力、諸佛的願力、心的力量是平等的。心是體,佛跟眾生都是作用,一個是正面的作用,佛是正面的,眾生是負面的作用。也可以說,佛是善的作用,眾生是不善的作用,力量均等。所以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眾生罪業沒有消除,佛的力量加不上,就是心的力量也加不上。心、佛、眾生,必須眾生不善的業力能消除,佛的力量就幫得上忙。這個心,它無所謂善惡,它是本體,但是無論是真,無論是妄,都是從體而起的作用。心是隨緣的,能隨染淨緣,眾生造罪業,它隨染緣現六道輪迴,現三途果報,它隨緣。諸佛菩薩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它也隨緣。華藏世界是心的隨緣,極樂世界也是心的隨緣,它能隨染淨緣,它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所以佛才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指的是我們的念頭,現代人講心態,它來作主,主宰這個千變萬化,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四弘誓願,第一願是度眾生的本願,是真的,不是假的。確確實實,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業障沒消除,幫助他消除業障。消除業障又不能勉強,要恆順眾生,眾生幾時覺悟,悟有小悟、有大悟,等級差別太多了。菩薩對於沒有覺悟的眾生,總是以善巧方便幫助他覺悟。開始覺悟之後,也以善巧方便幫助他提升,希望他的覺悟愈深愈廣,一直達到圓滿。圓滿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成佛,成佛就圓滿了,這是度眾生的這一願。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00集)--淨空法師 2010/8/7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這是你帶得走的,帶得走的是這十願,這個東西你能帶走。這個十願是性德,自性裡頭本有的,迷失了自性,疏忽了,思想、心行都跟性德相違背。我們知道錯了,現在要把性德找回來,做錯的事情要回頭是岸。前面普賢菩薩教導我們「常隨佛學」,這句話重要。釋迦牟尼佛一生為我們所示現的是什麼?他老人家示現的就是回頭是岸,積無比的功、累無比的大德,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讓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釋迦牟尼佛沒有給錢給這些眾生,也沒有給這些物資給眾生,釋迦牟尼佛給眾生什麼?幫助眾生覺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用什麼方法?用教學、用示範,身行言教;身體做出來給你看,口說給你聽,讓你明瞭、讓你覺悟。為什麼?無量無邊的苦都是從迷裡頭生的,迷了,你就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你的果報怎麼會好?果報就是六道輪迴。唯有真正覺悟、真正明白,宇宙怎麼回事情、人生怎麼回事情,我從哪裡來,將來到哪裡去,全搞明白了,他自在,他不迷了。他不迷,他所想的沒錯、所說的沒錯、所做的沒錯,他天天在累積功德,他天天在累積福德,福慧雙修,這才能解決問題。釋迦牟尼佛幫助人解決問題是從根本上解決,不是枝葉。即使講求,前面我們講得很多,在講席裡頭,我們想求財富,想求聰明智慧、想求健康長壽,這佛教你,你只要依照他的理論方法去做,決定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不是求不到,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求不到的,這真的,不可思議。這種求得大自在,心理上一點負擔都沒有,不要操心,求財,財滾滾而來。但是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在財上起了貪心,財不是好東西,財帶給你是罪業,那就錯了。所以佛法自始至終把智慧擺在第一位。有智,哪有沒有財的道理?有財未必有智慧,有智慧一定有財。所以你細心觀察,世出世間,只有佛的慈悲是真實的。依照這個十願修,我們一生沒有一樣不得如願享受自己真實的果報。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九集)--淨空法師 2010/8/6

一切威勢悉皆退失

「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你在世間有勢力,威是權力,你有權、你有勢,這做大官的。你走的時候一樣都帶不走,你的爵位帶不走、你的權力帶不走、你的威勢帶不走。這告訴你假的,親情是假的,威勢也是假的。「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你做的是帝王,你下面有宰相、有大臣,你有宮殿、有紫禁城,你在世間享受你的福報。象馬車乘是你的交通工具,珍寶伏藏是你收藏的這些珍寶。「如是一切,無復相隨」,沒有一樣東西你帶得去。這些話告訴我們,真正覺悟、真正明白了,我們就應當明瞭,能帶得去的這上要用心,凡是帶不去的,不要在這方面去作意,你在這裡面留意你就錯了,錯用了心,一樣都帶不去。古人教兒女教他什麼?積功累德給子孫,世間一切財富不要給他,他的兒孫是好兒孫。為什麼?他懂得修福,他將來前途無量,祖宗有德,自己知道修福,祖宗的德行保佑他,這是對的。遺留下給他的財物,如果是不孝的子孫,很快就敗失了。他得來的太容易,不知道珍惜,輕易就敗壞了。這是古今中外的例子很多很多,歷史上的記載,這些資訊太豐富了,一定要覺悟,這帶不去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九集)--淨空法師 2010/8/6

一切親屬悉皆捨離

這個地方「一切親屬悉皆捨離」,我們在這段經文裡要覺悟,親屬是過去生中結的緣,學佛之後,這個親屬就要用智慧的方法來把他改變成法眷屬,這就對了。如果是情執很深,對我們的修行就產生一定的障礙,不但障礙你證果,障礙你往生,連經教的義理都被它障礙了。被它障礙什麼?你錯解了,不是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那是性德,自性裡頭自然的流露,你一起心動念就把它扭曲了。所以,親屬要不要做出那種親愛的樣子?要。為什麼?是為了教化愚昧的眾生,教他倫理、教他道德,讓他活在這個世間是一個有秩序的社會,幸福美滿的人生,給他這個。佛菩薩就得做出樣子給他看,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做出來,這個是世間和諧、穩定、互助合作、德行的一個基礎,佛菩薩教這類眾生就必須要這樣做,要表演,做出來。要真的有感情,那是凡夫;菩薩做的表演就像舞台表演一樣,表演得非常逼真,你看不出破綻,得明眼人才能看得清楚,一般人看不清楚。他表演得非常逼真,他才能感化眾生,才能教忠教孝、教廉教恥,他才能教眾生,是這麼個意思。實際上呢?實際上他們的心就跟經上講的永遠是清淨平等覺,這我們要知道。知道我們就會學,學就是修學,我們才能夠學得像,從事上像六道凡夫,從理上像一真法界,兩面都像,這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你看頭一個,世間人難捨的是親情,把它放在前面。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九集)--淨空法師 2010/8/6

什麼是靈魂

這個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最後是講斷氣,氣斷了,神識離開身體,這個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散壞」。這是什麼?身體,六根不起作用了,眼不能見、耳不能聽了。一切諸根就是六根,六根作用失掉。為什麼?識離開了,你的心裡面,阿賴耶離開了,末那離開了,意識離開了,前五識也離開了,離開這個身體。識存不存在?存在,它離開、它存在,這就是我們世俗講的靈魂,靈魂離開身體。人沒有死的時候,靈魂會不會離開身體?偶爾也有,叫靈魂出竅。他身體沒壞,他還有呼吸,但是靈魂短暫離開身體,那他起的作用就比我們平常能力大,離開身體好像飄在空中,他能看到自己的身體,也能看到周邊一切人的動作。所以靈魂可以離開身體。我們作夢,夢是靈魂在起作用,不是身體,靈魂在起作用。說靈魂,這是有個誤會,魂有,它決定不靈,它要靈就好了,它不靈。所以孔子他不說靈魂,他叫遊魂,你看《易經》裡「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用遊魂說得好,孔老夫子不是不知道。因為魂的活動速度很快,它極不穩定,就像我們念頭一樣,前念滅後念生,一個接一個,它是這種狀態,所以稱遊魂是正確的。它不聰明,真的是靈的話,它怎麼會到三惡道去投胎?沒有這個道理。到三惡道投胎,還不是迷惑顛倒去的,誤以為是好境界,去了以後上當了,出不來了,總是這種情形多。它出不了六道輪迴,六道是個界限,修行修得好,它能到天道,能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就是出離不了六道。修行到一定的功夫,真的有一點覺悟,不是大徹大悟,在佛法裡面它真的有覺悟,它就脫離六道。脫離六道,我們就不叫它做靈魂,一般稱它為靈性。這個稱法也是正確的,靈性,靈性是真正的自己,我們稱靈性一般都是在四聖法界,不是六道。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的,人在臨死的這一剎那,這一剎那是非常關鍵的時候,所以臨終助念非常有道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九集)--淨空法師 2010/8/6

傲慢的煩惱與生俱來

說依照這個法門修行的人,這個地方講的是讀誦,對著經本叫讀,不對經本叫誦,誦是背誦,念得很熟,這一卷經文可以背誦。讀也好、背也好,不能不解經義。經有四種,「教理行果」,文字、言說這是教,教裡有理,有道理,那個理不能不明瞭,明瞭那叫解,你明瞭這個道理,解了之後你要能行。這十大願王都是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改變我們一切錯誤的心態。第一個,你能說人不傲慢嗎?傲慢的煩惱與生俱來,不是學來的。一念不覺,阿賴耶就出現,八個識、五十一心所,精神現象。第八阿賴耶是迷惑的根本,三細相,從阿賴耶就變現出末那,末那第七識,從第七識又變現出第六識,第六是意識。第七梵語叫末那,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染污識」,它不乾淨,它執著。末那是四大煩惱常相隨,與生俱來的。四大煩惱第一個我見,就是執著有個我,還沒有身,還不是執著身,執著有個我。有我這才找身體,投胎找身體,六道裡頭去找身體。我見之外有我愛,我愛是貪;我慢,你看傲慢,我慢是瞋恚;我痴。貪瞋痴,叫三毒煩惱。什麼時候有的?一念不覺就有了。雖然有,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嚴重,我們現在貪瞋痴太嚴重,感得許多的災難出現。因為,沒有轉識成智的都用八識,我們曉得四聖法界裡面,佛、菩薩還是用八識,既然用八識我們就知道,我見、我愛、我慢、我痴當然有,但是他很輕微、很細微,在四聖法界有。粗重的在六道,在六道就變成見思煩惱,佛經上說得微細,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就是這個東西變現出來的。所以我們要承認,沒有能夠轉八識成四智,我慢有,不好斷。法身菩薩他斷了,斷了還有習氣,這個我們在學《華嚴》的時候討論得很多。習氣要完全斷掉,經上告訴我們,要經過三個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大劫,三個阿僧祇,阿僧祇數目字很大,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習氣就沒有了。習氣沒有了,我們就曉得,實報土就沒有了,實報土是習氣變的。真的,無明沒斷,還有一品無明沒斷,他在十法界,他不在實報土,必須這一品無明斷掉,真斷了,這才能超越十法界,他住實報莊嚴土。諸佛如來的實報土也就是自己的實報莊嚴土,在那個境界裡自他不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我們稱這個地方也稱它作一真法界,它是真的,十法界是假的,六道就更不必說了。這些經教我們必須要常常薰習,要讀誦、要聽聞、要解義、要常常思惟,思惟就是作觀,把它變成我們一種宇宙人生觀。這是最正確的宇宙人生觀,沒有絲毫錯誤。諸佛如來的宇宙人生觀,我們也能夠入其境界,這叫真正修行。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九集)--淨空法師 2010/8/6

普皆迴向

最後「普皆迴向」,這一句跟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裡面,三種周遍的第三種「含容空有」,你心量拓開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有這麼大的心量你才能成佛,沒有這麼大的心量成不了佛,頂多是在菩薩位次上。成佛是要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都能證得究竟圓滿,這是成佛的心。不再有分別了,像我們這個經題,清淨心現前了,平等心現前了,大覺心現前了,清淨平等覺,這個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念念不為自己,念念為的是整個宇宙的全體,普皆迴向。迴向給十法界一切有情眾生,迴向給十法界的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迴向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自然現象。為什麼?這些現象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全是自性,跟自己是一體,沒有絲毫差別。我們有分別心錯了,有執著心就更錯了,這些錯誤統統放下了,回歸到一真,一真裡面這個十大德行圓滿具足。這個是十條簡簡單單的介紹,詳細的都在《華嚴經》裡面。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八集)--淨空法師 2010/8/6

恆順眾生

底下一願重要,因為我們人的身體還在這個世間,日子怎麼過?恆順眾生,隨順。什麼都好,我要到極樂世界去,這世界什麼與我沒什麼關係了,有什麼過不去的?還有什麼好爭的?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尤其現在這個地球,災難這麼多,哪個地方安全?沒有地方。心要定了,哪個地方都安全;心要不定,什麼地方都不安全。心定在極樂世界,天天念茲在茲,沒有災難,很好;有災難也很好,有災難就提前去了。無論順境逆境,沒有歡喜,也沒有悲哀,平常心看待,跟一切眾生結善緣。眾生做錯事情,你看他,他有傲慢、嫉妒這個習氣,你就別勸他,不批評,也不要把事情放在心上,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有善根的人勸他念佛,沒有善根的人隨他去。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八集)--淨空法師 2010/8/6

常隨佛學

普賢菩薩的十願,如果說願只有這七條,這七條是願,後面三條,古大德告訴我們叫迴向。「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普皆迴向」是迴向法界,也就是迴向性德。常隨佛學這句重要,常是永遠不中斷,我們跟誰學?跟佛學,你就沒錯,為什麼?他是大徹大悟、福慧圓滿的人。從理上講,我們自性裡面的福慧跟如來的福慧無二無別,但是我們迷了,迷失了,他覺悟了,他不迷,我們希望我們自己自性裡面的福慧現前,我們跟著這個人走就沒錯。他給我們示現的,他給我們說明的,全是自性本有的福慧,這哪裡會錯得了?所以教導我們要隨佛學。佛現在不在世了,經本還在世,經本雖然多,八萬四千法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今天的根性,太少了,不行,太多了,消化不了,找一個不長不短的,適合我們根性的,《大乘無量壽經》。好!我們這一生當中就學這一部經,真正學這一部經,給諸位說,十年,你沒有大徹大悟你也有大悟,比大徹大悟低一級,你有大悟,肯定有,只要你把這個常字做到,常是不能中斷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我們看古往今來,真的有許多人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什麼也不懂。有一個人告訴他,阿彌陀佛很好,你就念這句佛號,將來一定得好處。這個人有善根,不懷疑,就接受了,從那天起就真的一天到晚都是阿彌陀佛,念上三年,他預知時至,不生病,很瀟灑的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他不生病,走了,到極樂世界去了,三年時間。我們要在經教上用上十年,哪有不開悟的道理!這就是世尊在《遺教經》上講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要到極樂世界去,我要親近阿彌陀佛,這就辦這樁事情,你把心集中在一處,這一部經、一句佛號,你就辦到了,不難!在世間幹別的事情難,這樁事情不求人,只要自己下定決心就可以辦得到。成功的祕訣就在這一句。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八集)--淨空法師 2010/8/6

性德裡面的第一德

不能大徹大悟,不能明心見性,也都有相當好的基礎,這些人留給誰?經上講得很清楚,留給彌勒菩薩來度。所以彌勒菩薩將來成佛,龍華三會,就是釋迦牟尼佛會上這些沒有明心見性的、沒有證果的,將來統統在那一會成就。在這個漫長時間當中,地藏菩薩代理佛來教化眾生,維持眾生這一個局面,也是慢慢向上提升,不至於退轉。地藏菩薩是以什麼為教學中心?給諸位說,孝親尊師,這個要知道。這些孝與敬,孝敬是世出世間的根本法,一切善法都從孝敬出生的,孝敬沒有了,善法就沒有了。一切法如果從孝敬上紮根,我們就曉得,這法是正法。為什麼?性德裡面的第一德,掌握住性德的核心,他怎麼會不成就?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八集)--淨空法師 2010/8/6

佛在世間度有緣人

佛在世間度有緣人,經上說得好,「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是無緣?不相信,不懂,他不能理解,你給他講經,他不懂,不能接受,當然更不能依教奉行,這樣的人叫無緣之人。我聽了相信,我雖然不懂,我也做不到,跟佛還是有緣,這緣是什麼?緣淺,不深。能信能解,緣就深一點;能行就更深;能證,往生就是證,那叫根成熟了。所以佛到世間來,第一優先的是度成熟的眾生,他們肯定能成佛。佛在世的時候,根性利的人很多,聽佛說法,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種人有。大徹大悟,他還有些地方做不到,這叫解悟,佛住在世間幫助他提升。有些人二、三年從解悟到證悟,有些人七、八年,有些人十幾年、二十幾年都有,各人根性不一樣。所以佛教一般人,就是根性比較淺的,能信還不能理解,你看先說阿含十二年,幫助他們提升,這十二年是基礎教育,就是小乘。接著八年方等,進入大乘,就是大乘的預備班。再二十二年般若,這是純大乘,也可以說是世尊一生教學,這個科目是主要科目、核心科目,四十九年,你看這個科目就講了二十二年。最後法華八年,那等於研究所一樣,法華是歸到一乘法,就成佛了。般若是菩薩。一層一層的把人向上帶,這都是有緣人。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八集)--淨空法師 2010/8/6

請佛住世

第七,「請佛住世」。這是佛陀在世的時候,請他住世的時間長,教化眾生就多。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住在這個世間,是緣分。釋迦牟尼佛當年成道的時候,沒人知道,一般人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誰知道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人知道。沒有人知道,沒有人請法,佛就走了,佛就滅度。還算是好,被四禪五不還天的這些天人看見,從天上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成佛了,沒人啟請。他們從天上下來,變幻成人的形狀,一起來啟請,請佛住世,請佛講經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接受了,就沒走。這才從菩提樹下起來,走向附近不遠的鹿野苑,鹿野苑裡面有五個人,都是他們的家族,他離開家庭,這五個人是跟隨他的,照顧他日常生活的。他就找這五個人,給他們說法。這五個裡有憍陳如,憍陳如聽到世尊說法也覺悟了,證阿羅漢果,也就是見思煩惱放下了。這請佛住世。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八集)--淨空法師 2010/8/6

請轉法輪

請佛轉法輪就是講經教學,這個功德大了。功德跟福德在事上講是相同的,用心就不相同了,完全為的是利益別人,請佛到這裡講經,讓許許多多人接受佛陀的教誨,不為自己,自己沒有絲毫的貪圖,那就是功德;如果請佛來的時候,講經說法,把這個功德迴向給我,保佑我平安,保佑我家庭事業發達,那就變成福德,念頭不一樣。我們怎麼知道它們是功德?祇陀太子、給孤獨長者都是菩薩化身,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他們不是凡夫,表演給我們看的,告訴我們這樁事情是好事情。你要想修福,最大的福報,最大的福是什麼?幫助別人破迷開悟。我沒有能力,佛有智慧,佛聰明,請他來教學,來成就這個功德,這用意在此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在今天,我們就曉得了,一個法師或者是居士真正如教修行,他能成就,他成就之後,在這個世間講經說法度多少眾生!於是我們就明白了,我們能夠培養一、二個法師,成就他,他將來一生的成就,就是護法這個人的成就。這個殊勝的功德,或者是福德,利益無邊。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古聖先賢的教誨瀕臨到存亡繼絕的邊緣上,再沒人救,後繼無人,聖賢教誨就從這裡中斷了,就沒有了。發現有幾個真正發心、真正想學的,全心全力來培養他、來幫助他,這是什麼?救了佛法,救了古聖先賢的大道。我們不談功德,談世間人想求福,你的福報在哪裡?給你講實話,絲毫不誇張,你來生在天上做天王,不是人間帝王,人間帝王沒這麼大的福報,這要懂。
今天第一福是什麼?培養人才,好的師資,全心全力來做,傾家蕩產、捨棄生命也要來做。你的果報在天上,天上有六層天,一層比一層殊勝。真實智慧、真實福報的人才能做到。由此你就可知,如果障礙這個法師,這些可以成就的人,障礙他、毀謗他、陷害他,你不是害他一個人,你是把整個佛法斷掉,整個聖賢教誨障礙了,這個罪過阿鼻地獄。你殺一億個人罪小,你把聖賢的東西障礙掉,這個罪過不止殺一個億的人。功德,禍福吉凶,細心去觀察、去思惟,你就了解。古時候有這樣的人做,像給孤獨長者請釋迦牟尼佛去講經,也不過就講幾部經,用黃金鋪地,捨盡財產也要幹。為什麼?他明瞭,他知道,不傻!他真的學佛,心地清淨,他就成佛了;還想享受這人間天上的福報,他就生天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八集)--淨空法師 2010/8/6

隨喜功德

他要是聰明,看得清楚的話,他不幹這個事情。他怎麼幹?隨喜功德。這個法師辛辛苦苦教這些徒眾,這麼多人得利益,這麼多人成就,這是法師教的。如果他聰明,他把法師的功德全部拿過去了,能不能?能。讚歎這個法師,恭敬這個法師,讓這許許多多信徒都來接受法師的教誨,法師把他們教成了,誰的功勞?這些介紹人的功勞。你看,都是我把你送來的,我不送來,你哪裡知道?隨喜功德跟法師功德一樣大,有時候還超過,如果你是影響的人多,那就超過太多了。利益別人是真正利益自己,害別人是真正害自己,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明白這些道理的人,我們在過去,年輕的時候,沒有學到普賢十願,不知道,遇到這種情形,心裡也很難過;學了普賢十願才知道,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確實沒有受到障礙,受到障礙是別人、是群眾。可是在今天這個社會,科學技術發達,我們利用高科技的工具,好!把佛法送到每個人的家庭,不必來到道場,這是什麼?減少嫉妒障礙的衝突。到這裡的聽眾不多,就幾個人,他一看到你聽眾不多,也就無所謂了。你聽眾愈多,他心裡愈難過,那個嫉妒障礙的力量就愈強,看到你沒幾個人,也就無所謂了。所以這些科學技術,高科技,也幫助許許多多同修聞法、覺悟、依教奉行,得到真實的利益。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要會修隨喜功德,修隨喜功德便宜佔得很多,為什麼?出的力很少,收的效果太大了。譬如講經,講經的法師還要預備這個課程,還在講台上辛辛苦苦講,他在旁邊勸幾個人來聽,他的功德跟法師就平等,你說哪個划得來?明瞭這樁事情了,我們把眼睛看遠一點、看大一點,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辛苦!五劫修行建成極樂世界,多麼的辛勞;你看十方諸佛菩薩都勸人到極樂世界去,去修行,去接受教誨,彌陀在那裡辛苦教誨,他們只是勸導人,他們的功德超過阿彌陀佛。你看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多人去,為什麼?一切諸佛勸導的。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娑婆世界的弟子求生淨土,釋迦牟尼佛很輕鬆、很省事,你們的業障太重了,消業障不容易,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幫你消。迷得太深,迷的時間太長,破迷開悟不容易,到極樂世界去,都去找阿彌陀佛,他有辦法幫助你。你看釋迦佛只要說這幾句話,這個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了,他感誰的恩?感釋迦牟尼佛的恩,沒有釋迦牟尼佛,怎麼知道極樂世界,怎麼會到這兒來?所以釋迦世尊的成就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隨喜功德!這是一等聰明人,這個道理要懂,隨喜所得到的真實功德。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八集)--淨空法師 2010/8/6

懺悔業障

第四,「懺悔業障」。前面三種都是修德,積功累德,如果業障不懺除,你所修積的功德就漏掉。好像我們拿一個杯子盛水一樣,上面把水灌進去,它底下破了、漏了,就漏掉了。你功德盛不住,你必須把這個漏洞補起來,業障就是漏洞,這個東西是損耗功德的,要把這個補好。用什麼方法補?懺悔。用什麼方法懺悔?我們凡夫在六道裡搞輪迴,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修善的好處,造作許許多多的惡業,殺盜淫妄、貪瞋痴慢,誰不造?自己也不例外。學佛之後這才明瞭,做錯了!錯了,已經錯了,沒關係,希望從今之後再不要做錯了,那就對了。章嘉大師教我懺悔的方法,「後不再造」,這叫真懺悔。懺除業障,跟孔門,孔夫子有一個學生,修懺除業障修得最好,也是他最得意的一個學生,顏回。你看夫子讚歎顏回「不貳過」,過失只有一次,知道了之後,絕對不會犯從前曾經犯過的錯誤,這叫真懺悔。佛法裡面教我們「發露懺悔」,自己做錯的事情不要掩飾,要有勇氣把自己犯的這個過失說出來,讓大家都知道。這個用意很深!你向大家公布說出來了,還好意思再犯嗎?再犯的時候人家說,「你前幾天犯,你怎麼又犯了?」所以這個對自己約束的力量產生很大的作用,發露懺悔真正的利益是在此地,一方面是鼓勵別人,一方面是發露自己的過失,決定後不再造,這叫真懺悔。懺悔縱然發露,後來還造,那不是真懺悔。這個名詞,「懺」是梵語,印度話音譯的,叫懺摩,我們中國人把它的尾音省掉,用一個懺字;悔是中國,跟中國這個悔的意思很接近,把梵跟中華這兩個字結合起來,這種叫梵華合譯,合起來翻譯的。所以懺悔真正的意義就是後不再造,不貳過,這叫真懺悔。罪業不能夠覆藏,就是不能夠隱瞞。隱瞞,小罪變成大罪,大罪變成重罪,那個麻煩就大了。真正悔過,改過自新,後不再造,這業障就消除了。業障消除,你的功德才能夠累積;業障不消除,自己造的罪業隱瞞,不願意給別人說,怕人知道,你做再多的好事,你都沒有辦法補償你的罪孽。在佛法裡面講,死了以後還是得要墮地獄,這是多麼可怕。解決問題一定要在這一生,這一生不能解決,說死了以後再解決,沒那麼簡單。為什麼?人死了之後,比現在更糊塗,神智沒有現在這麼樣的敏銳,餓鬼、畜生、地獄跟人相比差太遠了。所以我們得人身的好處就是能夠懺悔業障,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都得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不能等來生。這一生當中遇到淨土法門,聽到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擺在這部經的證信序裡頭,你說這個意義多深!這是佛菩薩的真實智慧,善巧方便,提醒我們。懺悔通一切佛法,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是懺悔法門。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八集)--淨空法師 2010/8/6

廣修供養

我們要聰明智慧,就要修法布施,法布施的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的果報是得健康長壽。什麼叫無畏?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有恐怖的時候,有畏懼的時候,你能夠幫助他化解,讓他身心得到平安,這叫無畏布施,這個果報得健康長壽。修無畏布施最方便的、最簡單的,採取素食,不吃眾生肉。你看眾生被殺的時候多可憐,牠沒有能力抵抗,被你殺了,被你吃了,牠的怨恨永遠不會化解。所以佛在經上有兩句名言告訴我們,「欲知世間刀兵劫」,刀兵劫是戰爭,你要想真正知道這個世間戰爭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戰爭?如果要想這個世間永遠沒有戰爭,佛有一句話說,「除非眾生不吃肉」,眾生要不吃肉了,這個世間戰爭就沒有了。換句話說,戰爭是與我們吃肉,這是真正的第一個因素,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不殺生、不吃肉,這是無畏布施。更積極的,我們看到眾生被捕的時候、被殺的時候,能夠救牠一命,用錢買過來放生,這好事情,救牠一命,牠會對你感恩戴德,這叫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的範圍也非常廣大,我們要懂得怎樣去修這個功德,也就是修健康長壽的功德。小動物要愛護,樹木花草要愛護,為什麼?牠都有靈性。佛門出家人戒律裡,「清淨比丘不踏生草」,草長得很好,你從它上面走過去,它會高興嗎?它不是沒有知覺的,它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不但樹木花草有受想行識,連山河大地泥沙石頭都會看、都會聽、都懂得人的意思,所以要一切恭敬,就這個道理,它不是無知,它不是死的。所以我們對一切物都要恭敬,因為物質跟精神永遠連在一起,永遠不能夠分割。一粒塵沙裡頭,這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現在量子力學家也發現了,這裡面有整個宇宙圓滿的信息,在一微塵裡頭。所以賢首大師講,一微塵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微塵尚且如此,何況樹木花草,這一切動物?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廣修供養才是真正供養自己,讓自己擁有無盡的財富、智慧、相好,都從這個地方來的。諸佛菩薩真幹。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八集)--淨空法師 2010/8/6

稱讚如來

「二者,稱讚如來」。你看他這裡沒有說稱讚諸佛,這馬上就換了,他換這個名稱用意我們要清楚。經上凡是講諸佛是從相上講的,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講諸佛是從事上講的,講如來是從理上講的,這諸位就更清楚了。稱讚是什麼?稱讚不能隨便稱讚,他沒有真正的德行不能稱讚,他有德行一定要稱讚。也就是說,這個人行善要稱讚,這個人作惡不能稱讚,他搞的是貪瞋痴慢,那怎麼可以稱讚?如果他修的是戒定智慧,這個可以稱讚,捨己為人是可以稱讚,自私自利就不能稱讚,這個要曉得。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裡面表演給我們看了,你看禮敬諸佛,他參訪的善知識,出家在家、男女老少,沒有一個不恭敬的。社會上行善的善人,對他恭敬;那個造惡的惡人,見到也恭敬,沒有分別,從相上講沒有分別。但是稱讚,就有不稱讚的,他有禮敬、有供養,沒有稱讚。最明顯的有三位善知識,勝熱婆羅門,他去參訪,有禮敬、有供養,沒有稱讚,為什麼?這個婆羅門愚痴,貪瞋痴他代表痴,愚痴,對他不稱讚;甘露火王沒有稱讚,他代表是瞋恨,脾氣很大;伐蘇蜜多女,善財童子參訪沒有稱讚,為什麼?她是妓女,代表貪愛。你看這三個人代表貪瞋痴,善財童子對他們有禮敬、有供養,沒有稱讚,這我們要懂。這個人他的心行符合,用我們中國話來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稱讚;如果這個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我們對他禮敬、供養,沒有稱讚,善財教給我們的。這就是此地用的名詞,諸佛跟如來不一樣。在佛法裡面,這個人的心行跟十善業道相應,稱讚;他要跟十惡相應,不稱讚,十惡是殺盜淫妄、貪瞋痴慢,這個不稱讚,一定要禮敬,一定要供養,這個我們要學會。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八集)--淨空法師 2010/8/6

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大士之德的世界

有沒有這個世界?有,《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的華藏世界,淨土經論裡面告訴我們的極樂世界,就是這種情形。那一邊的居民,個個把這十大願王都做到了,你看看「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說明什麼?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大士之德的世界。凡是往生西方世界的人,普賢大士之德他們都修得圓滿了,沒有修圓滿他怎麼去?所以我們現在很想去,發願求生淨土,你看《無量壽經》,這還是在序品,證信序經文長,把它分成兩大段,長在哪裡?長在普賢大士之德。所以這一品經完全講普賢大士之德,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一品所講的個個都修得圓滿了。我們真正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不幹,不幹去不了,幹少分都行。把普賢大士之德,這滿分是一百分,我們能夠有一分就能往生,那邊品位高下不一樣,我們只有一分,往生極樂世界品位低一點。如果真正做圓滿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那我們只有一分、二分,我們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行!能往生就不錯了。所以普賢大士之德要修,盡心盡力去修,不能不修。頭一個要學禮敬,對任何人都要有恭敬心、都要有禮貌,別人對我沒有,我對別人有,這就對了。一定要真幹才行,光念阿彌陀佛不修德不行,阿彌陀佛解行相應。只念不修,沒有辦法,念了真修,才成就無量功德,這個不能不知道。頭一個學禮敬。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八集)--淨空法師 2010/8/6

普賢菩薩之德究極之處,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我們看下面的註解,「大士者即菩薩,即大道心有情」。古人翻大道心眾生,玄奘大師翻為覺有情。大道心有情,換句話說,他的情還沒有斷乾淨,所以他是菩薩。大道心後頭要沒有這兩個字,那就是佛陀,差別在此地。「士謂士夫」,我們中國人稱為士大夫,讀書教學的人。在古時候,這個教學的人,現在稱老師,古時候不稱老師,稱夫子,孔夫子就是孔老師,現在稱老師,古人稱夫子。所以叫士夫,這就是讀書教學的人。「大者,即前釋大道心之大」,這就不重複,不再說了。「本經會中,以普賢菩薩為一切菩薩之上首」,用普賢菩薩來代表參加法會無量無邊的菩薩,以他來代表。「餘文殊、彌勒、賢護等出家在家菩薩」,統統都包括了。「暨十方來會無量無邊之諸大菩薩,皆悉遵行普賢大士之德」。我們在這個短短的幾句經文當中,就能夠很明顯的體會到,無量壽這一會跟華嚴無二無別。《華嚴經》裡面表法,也是以普賢菩薩為長子,這就是此地講的上首的意思。他這個後面也說到了,「普賢大士乃華嚴長子,其至德即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也」。普賢菩薩之德講到究極之處就是這一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由此可知,這十大願王的重要。經論以及古大德都常說,菩薩不修普賢十願(就是普賢行),就不能夠圓成佛道。由此可知,普賢行願是所有菩薩必須修學的科目。綱領雖然只有十條,十句,細行無量無邊。我們從《十善業道經》可以能體會出來,十善只有十條,在大乘菩薩把這個十條展開,八萬四千細行,你看十條能變成八萬四千條,菩薩。普賢十願不止這個數字,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行願,不出這十個綱領,才知道這十個綱領是多麼重要。八萬四千記不住,這十條好記,十條記住了、落實了,八萬四千細行就圓滿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八集)--淨空法師 2010/8/6

佛菩薩的德號代表什麼

每位菩薩德號代表什麼?修德。佛的名號是代表果德,不離開自性,大乘教裡面,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稱性起修,菩薩的名號是稱性。在中國佛教,中國佛教是大乘,以四大菩薩做為總的代表,這個不能不知道。
第一位,九華山的地藏菩薩,他代表孝親尊師;第二位,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眼到手到救度一切苦難眾生,慈悲濟世;第三位,五台山的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孝親尊師、大慈大悲、普度眾生要靠智慧,沒有智慧就會變質,佛家常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本來慈悲、方便是度眾生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為什麼慈悲出禍害、方便出下流?沒有智慧,要靠智慧。普賢,峨嵋山的普賢代表真幹,用這個話大家容易聽得懂。不是假的,真的,把孝親尊師、慈悲濟世要真正做出來,這普賢,用這四大菩薩表法。朝山朝什麼山?這四個意思懂得,真正做到了,就全朝到了。你要不懂,到四山你去拜菩薩,頭磕破了也枉然,你什麼也沒得到。這個理要懂、要明白,四大菩薩代表修德,釋迦牟尼佛代表性德,釋迦牟尼,能仁、寂默這是性德,能仁是仁慈,寂默是清淨,心地清淨,接眾仁慈,具體的方法菩薩代表。哪來的迷信?佛家是破除迷信,哪來的迷信!我們同學在一起學習,真的我們要理解、要明瞭、要真幹,把佛教回歸到教學,那我們就真做了好事,我們對得起釋迦牟尼佛,對得起歷代祖師的承傳。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七集)--淨空法師 20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