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23(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9528av


目錄

【407】你用什麼觀念來修行,決定了你未來的格局大小!
【408】三乘人沒有聽《法華經》之前以什麼知見來修行?
【409】因緣法的教法有什麼不足?
【410】法執的解開之道就是法法會歸心性!
【411】破除法執,所要消滅的是對法的執著,而不是消滅法!
【412】為什麼一心真如不是你修來的?
【413】既然真如的功德不是修來的,那我們凡夫該怎麼辦呢?
【414】為什麼整天修四諦法,永遠不會知道佛陀是怎麼回事?
【415】為什麼你用法門的修證,不能瞭解什麼叫一心真如的妙法?
【416】為什麼權乘菩薩也是不能了知佛陀的一心真如?
【417】為什麼理觀的智慧,不能靠修行的經驗得知?
【418】為什麼必須從心性去觀照來帶動所有的修學?
【419】成敗不在法門的操作,而是能否真實覺悟一心真如的妙法
【420】佛陀為什麼最後要把一心真如的智慧開出來呢?
【421】佛陀為什麼要先用方便力來開示三乘的教法?

【407】你用什麼觀念來修行,決定了你未來的格局大小!

壬二、正頌絕言歎
這一科是說明「約迹門開權顯實」。佛陀在〈序品〉的時候,事實上是不發一語,沒有說任何一句話。佛陀只是做了一個動作,就是放光現瑞,就引起了彌勒菩薩跟文殊菩薩之間的對話。對話的結果,其實也沒有把本經的內涵說清楚、講明白,只是知道說佛陀將說妙法。而這個妙法,可以斷除所有修行人心中的疑惑,以及補足修行人過去的功德的不足。斷除疑惑、圓滿功德。就是預告這部經的兩大功能。
佛陀在〈序品〉沒有說一句話,什麼時候開始說話呢?到了〈方便品〉。這個時候世尊從三昧中安詳而起,講了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對後面的整個經文的影響是非常關鍵的。
第一點,佛陀讚歎佛智。佛陀就把自己的智慧給毫無保留地講出來。佛陀的自受用的根本——真實的智慧甚深微妙、不可思議;佛陀的方便的智慧所成就的功德,十力四無所畏,種種的解脫三昧,也不可思議。
當然,佛陀講完這個智慧跟功德以後,就告訴舍利弗,這些都是你們過去所不知道、所沒有的。當然這件事情就引起了聲聞人的震驚,因為佛陀過去從來沒有指名道姓,面對聲聞人講出他自己內心的世界。這個目的在哪裡呢?就是動執生疑,讓聲聞人包括三乘人知道修行上自己有所不足,有所疑惑,請佛開示。所以第一件事情,佛陀把自己的智慧跟功德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
第二個,佛陀講到自己的內心是怎麼成就的。佛陀講到自己因地的根本,就是證得實相。這個是關鍵。佛陀您老人家怎麼能夠成就這麼甚深的智慧、怎麼能夠成就這麼廣大的功德呢?因為佛陀證得了諸法實相。所以它整個後面的經文,核心思想就是:修行的成敗不在法門的高下,而是你的知見。你用什麼觀念來修行,決定了你未來的格局大小,決定了你未來的功德是不是圓滿。

408】三乘人沒有聽《法華經》之前以什麼知見來修行?

所以後面就談到所謂的「眾生知見佛知見」的差別了。我們先談談三乘人的知見。就是剛開始,這些聲聞、緣覺、菩薩,沒有看《法華經》之前,他們是怎麼樣的心態來面對修行。
在古德解釋說,過去的三乘人沒有聽《法華經》之前,是秉持因緣的教法,諸法因緣生。從凡夫的角度,凡夫是創造雜染的因緣,所以流轉生死。佛陀反其道而行,講到還滅門,佛陀創造了清淨的因緣。比方說,佛陀要我們修四諦法門,成就涅槃的功德;比方說我們修十二因緣,成就辟支佛果;我們修六度的因緣,而成就菩薩的功德。所以在三乘人的觀念裡面認為,一切法都是因為我創造了一種清淨的因緣,我才有三乘的果位。當然,從因緣的教法這樣講是合理的。一切法是因緣創造出來的,非常公平。你造什麼因緣,就得什麼果報。

【409】因緣法的教法有什麼不足?

但是,到了本經,佛陀要改變這個思考了。也就是說,因緣法是有所不足的,佛陀必須要把它補足了,因為前面是方便。因緣法的教法有兩個缺點:
第一個,你從因緣的觀念去修行,當然可以修因證果,但是它第一個問題就是,心不安穩。因為因緣本身也是一種心外求法。雖然這個法是一種清淨的、莊嚴的法,但是從本質上來看也是一種向外攀緣,只是你攀緣的是一個好東西,如此而已。但是攀緣的本質沒變。所以它這個地方是說,二乘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他沒什麼問題;等到成就果位以後,不同的人、不同的果位聚集在一起互相比較的時候,心中就有疑惑了。肯定他們心中不安穩,雖然成就聖道,還是不安穩。不安穩就產生疑惑了。所以說,依因緣所生法的觀念來修學,第一個問題出來了,就是「弟子心不安」。

第二個,這個因緣所生法是向外攀緣,他會產生法執。因為因緣的生滅變化它本身不安穩,他就會對它所生的這種功德生究竟想。比方阿羅漢,他好不容易成就涅槃,他就把全心全意的心住在涅槃,然後就不想進步了。包括菩薩也是這樣。菩薩如果是秉持因緣的教法,成就布施的功德、成就持戒的功德,他就被這種功德給綁住,產生法執了。

諸位!法執一生,一個人就不得自在了,你只能夠解脫。你看佛陀在《華嚴經》裡面講到,佛陀的功德能夠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能夠小中現大、大中現小。這個就是佛陀對一切法不產生執著。我執易斷、法執難除,所以這個時候佛陀必須要處理法執的問題了,因為它不但是不安穩,而且這個法執堅固。

【410】法執的解開之道就是法法會歸心性!

法執要除,首先請你改變你的觀念。佛陀的意思就是說,一切法不是因緣生,一切法是我們一念心性現出來的。就是要把「因緣所生法」改成「萬法唯是一心」,這是根本思想的改變。就是,你現在不能用這種知見來修行了;用這種知見來修行,三乘人已經到頂了,沒辦法進步了,所有因緣的修學你們都已經到了極限了。佛陀必須要處理這個問題。就是說,怎麼能夠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當這些三乘人修到一個程度,把他會歸到佛道來,而不是各走各的。把因緣觀變成真如觀,他的核心思想,就是你要做兩種觀照:從凡夫開始,你要觀照你這一念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第一個。就是所有的妄想都是後來有的,就是把心拉到我們的原始點。第二個,「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雖然離相清淨,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念清淨心具足無量無邊的性功德。

所以,當我們所有的事修加上這種內心的理觀,我們就明白:你的布施,你未來成就快樂的果報,不是因緣給你的,不是因為你造作的布施因緣給你的,是你的心給你的!「託彼依正,顯我自性。」我透過布施法的所謂的事造法界,去啟發我內在的理具法界。我這一念心本來具足布施的功德,我只是假借布施的法門把我自性的功德開顯出來。所以它是完全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來廣學一切法門,這樣才能快速成佛。

所以諸位!成佛已經不是技術面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了。從本經的意思就是:你不改變你的心態,你就沒辦法跳脫你過去的這種小框框。你自己修習四諦法門,你用苦集滅道,雖然把你從生死的此岸帶到涅槃的彼岸,但是你也被苦集滅道給限制住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初帶你離開生死的是四諦法門,現在把你框住的也正是四諦法門。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開始要解開三乘人自我設限的這些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的執著了。解開之道,就是法法會歸心性,這才有辦法解開。

【411破除法執,所要消滅的是對法的執著,而不是消滅法!

從這個地方我們知道一個觀念,法沒有錯。諸位!我們今天要消滅的是法執,不是消滅法。「但去其執,不去其法。」你說,欸,那這樣子,我四諦也不修了,六度也不修了!你錯了,佛陀可沒要你去消除法。這些法可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你不能落入執著。所以我再講一次,本經所要消滅的是執著——法執,而不是消滅法。

就是說,當我們多了一套程序,內觀真如,安住一念心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以後,所修的法門都是成佛之道,都是一佛乘的法門。我們只要做一件事情:從今以後,改變你對人生的觀念——諸法不是「因緣生」,諸法是「萬法唯是一心」。你只要改變這個觀念就可以了。

當然,改變二乘人的觀念不容易,因為他長時間修四諦十二因緣,這種法執很堅固。佛陀要把它拔除,需要有一段時間的。我們看後面二乘人跟佛陀的互動,可以看得出來,拔除法執不容易。

【412】為什麼一心真如不是你修來的?

佛陀把前面長行文的讚歎佛智,所謂的開顯實相這個觀念,作了一個重頌,一個總結。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諸佛弟子眾 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 住是最後身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剎一心以妙智 於恆河沙劫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這以下把佛陀智慧的內涵表達出來。

「是法不可示。」這是佛陀自證的法門。佛陀為什麼有這麼廣大的功德,有這麼甚深的智慧呢?核心思想只有這個,就是佛陀安住諸法實相。佛陀在因地的時候正念真如,一方面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一方面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方面離相清淨,一方面具足無量的性功德,等待我們去修一切法來開發。這種一心真如的法門,是不能用任何相狀去表達的,因為它超越因緣所生法。你用因緣去修證,這個東西你修不來。因為它是眾生本具的,它可不是你修來的,所以它不能用因緣的相狀來表達。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也不能用言辭說清楚、講明白。我們講萬法唯是一心,攝用歸體叫萬法一心,依體起用叫一心萬法,這也是方便,這個是很難用言辭去講清楚的。那麼其他的眾生,初地以前的所有的三乘人,都沒辦法了知的,因為三乘人過去都秉持因緣所生法。

諸位!一心真如可不是你修來的,我們只是透過佛陀的開示發現了這件事情。就好像說,你們家的土地裡面藏有珍寶,這可不是你賺來的,你是有高人指導,才知道:哦,原來我的土地有這麼多珍寶!就是說,你是一個乞丐,結果你的爸爸是大富長者。這個是你出身的背景,這也不是你修來的。

諸位!修行,不是什麼東西都靠你去修。你靠你自己去修,你修到什麼時候?你自己有一種力量,你不把它啟發出來,你老是向外追求,你修到什麼時候?佛陀意思就是說,你們今天如果不改變觀念,老是要向外去追求因緣所生法,去追求四諦、十二因緣、六度,那你們永遠不知道佛陀是怎麼回事了,你們只有三乘果位可以得到。也就是說,你的生命只得到解脫,談不上成佛!當然,有例外,「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413】既然真如的功德不是修來的,那我們凡夫該怎麼辦呢?

真如的功德不是修來的,那我們凡夫該怎麼辦呢?就是仰信,只有一條路。你說,我一天到晚打妄想的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我怎麼證得呢?你先相信這件事情!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你先對佛陀有信心。佛陀這麼說,你先相信。
其他的,只要不從信心下手的,其他的三乘弟子,即便曾經供養諸佛,而且斷除了三界的見思煩惱,成就了有餘依涅槃,今生是最後一次生命……也就是你整個修行,從解脫道來說你已經到頂了,今生是最後一次了,「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所以,這個真如本性,不是說你修行高你就知道,不是這樣子的。它是一種內觀,它不能外求的。

所以,佛陀第一段是講到「妙法不思議」。就是這種真如的功德,你只有一條路,就是研究經典,生起信仰,然後慢慢地從這個地方去思惟。

【414】為什麼整天修四諦法,永遠不會知道佛陀是怎麼回事?

「妙法不思議。」我們看看三乘人對這個一心真如的法門是怎麼個情況。先看聲聞人。說是「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舍利弗可不是一般人,那舍利弗是聲聞人智慧第一的。即便他是智慧第一,以他的智慧力也不能究竟知道佛陀一心真如是怎麼回事。即使是滿十方的人都像舍利弗尊者,還有其他的諸大弟子,比方說目犍連尊者、須菩提尊者,也是滿十方剎,用他們的智慧都不能了知的。佛陀意思就是說:聲聞人,你整天修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你也永遠不會知道佛陀是怎麼回事的。這已經超越你這個法門的範圍了。不是說你整天老實地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能夠開這個智慧。沒這回事!這種智慧只有一個方法,靠佛陀清淨的傳承,叫做「諸佛之所護念」。就是佛陀代代相傳,十方諸佛護念。這第一個。

【415】為什麼你用法門的修證,不能瞭解什麼叫一心真如的妙法?

我們看看辟支佛。聲聞人修四諦不能瞭解,那辟支佛修十二因緣,稍微高明一點,他們瞭解嗎?
「辟支佛利智。」辟支佛他的解脫道是觀十二因緣,無明緣行,慢慢慢慢地無明滅則行滅……乃至於愛取,斷愛取。他也是修到頂了,也是「無漏最後身」了。這些人也是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之多,而且一心一意地用他十二因緣的功力,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來思惟佛陀一心真如的智慧,「莫能知少分」!所以,你用法門的修證,也不能瞭解佛陀一心真如的妙法。這個可不是修來的。

【416】為什麼權乘菩薩也是不能了知佛陀的一心真如?

看看菩薩能不能瞭解一點。

「新發意菩薩」,就是外凡資糧位的菩薩,他每天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供養無數尊佛,而且通達了大乘的空性,又能夠善說妙法,又能夠修六度來自利利他。那麼數量有多少呢?「如稻麻竹葦」之多,「充滿十方剎」中。這些凡位的菩薩,外凡的菩薩,一心一意以他的空性的智慧,在恆河沙劫的時間來思量佛陀的智慧,也是不能了知的。乃至「不退諸菩薩」,不退諸菩薩是指內凡加行位,就是我們一般說的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他們已經斷了見思,成就位不退、行不退。這麼多的不退轉菩薩,其數如恆河沙之多,也是一心一意地去思求,也不能瞭解一心真如的智慧。

【417】為什麼理觀的智慧,不能靠修行的經驗得知?

所以它這個說什麼意思呢?就是佛法是兩條路的:事修是一條路,理觀是一條路。你不能夠說,欸,你好好拜佛念佛,你就開智慧。沒這回事情!不要說你開不了智慧,阿羅漢都開不了智慧,辟支佛也開不了智慧,因為它是兩條線——事修跟理觀。我們看放光現瑞,光明是光明、相狀是相狀。你今天沒有佛陀的智慧引導,你永遠不知道你後面有那一道光明,沒有人會知道。不要說我們不知道,阿羅漢都不知道,內凡位的菩薩,加行位的菩薩都不知道,因為它是兩條路。也就是說,這個理觀的智慧,不能靠修行的經驗得知。

我們看唐朝雪峰禪師的開悟過程,就知道理觀跟事修的差別。這個雪峰禪師在唐朝很有名。雪峰禪師他是十七歲出家,出家以後就學了一點教理,二十歲以後就受戒。受完戒以後,禪宗就是要參禪,要參訪善知識。因為禪宗它不從教理悟入,它是以心印心,用開悟的心、祖師的心來引導你。以心印心就是用心來引導你就對了,不管它用什麼方法。

他第一個參訪的是洞山良价禪師,也是很有名的。他那個時候因為年輕,就派到了廚房去煮飯。他有一天煮飯的時候,洞山禪師剛好從旁邊經過,就點他一下。他說:你煮飯,在洗米的時候,你是淘米去沙,還是淘沙去米?就是說,你是把米留下來,還是把沙留下來?雪峰禪師也不簡單,他說:米沙一起去。就是米沙通通淘掉。其實對了一半。當然洞山禪師知道只對了一半,繼續問,米沙一起去,那大眾師吃什麼呢?哦,他回答不出來了。

我們從這個地方來推論他的心態,雪峰禪師知道空,但是不知道不空。就是說,他只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離相;但是他不知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這個佛法很妙,「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少一個,另外一個就沒有用了。它這兩個,你要麼兩個具足,要麼兩個都沒有。開悟也是這樣,你要麼沒悟,要麼就是一百分。開悟的東西沒有五十分的,五十分就是沒有開悟,九十分也沒有開悟。它跟我們學教理不一樣。這種悟就是你要麼全部悟到,這兩個同時存在;要麼你就是沒開悟。

這個時候他能夠把米沙一起去,但是他不能顯,他沒辦法承當。他應該說:「米沙一起去!」「那你知道這個大眾師怎麼辦呢?」「大眾師米沙一起吃!」那就過了。因為禪宗是聽你的意思,它根本不講,它聽你的心。就是說,你破妄以後有沒有顯真?結果他沒顯真,可惜了,那就是一般的空性了。一般的空性,它破妄以後沒辦法顯真。但是內觀的人,他一破妄,他一定會顯真的。

所以洞山禪師就說,那你的因緣不在我這了。我點撥你,你沒有開悟,我也不想浪費你時間了。就建議他到德山祖師那裡。德山祖師有一個規矩,一進禪堂,他禪堂裡面也沒擺佛像,擺了兩句話:問即有過,不問猶乖。就是:你問我問題,你就有問題了。你不能夠問!但是你不問也是不行。所以問也不對,不問也不對。那內行人就知道,因為仁者心動嘛。後來他就跟隨大眾,就跑到禪堂參禪。

參了幾年以後,雪峰禪師想,這樣子參下去也不是辦法。他打足了勇氣去問德山禪師。他就私底下問德山禪師說:「從上宗乘,學人還有分也無?」就是說,禪宗的這種內觀智慧,到底我有沒有希望?我到底是不是這種根機?要不是的話,你早點告訴我,我好修其他法門。那麼德山禪師聽他一講完,二話不說,一棒就打下去。德山棒,這他的家風:我叫你打妄想!一打下去,欸,還真有效果。他的悟處就有一點心得了,知道莫向外求。但是他心中還有一點疑情,最後一點點疑情。那麼這一棒打下去(看禪宗書籍上的那個公案),他是突然間全身冒汗,他是有點悟處了,那個光明快要出現了。

後來有一天,他就跟他的大師兄——就是巖頭禪師,德山祖師的一個大徒弟,這個巖頭禪師是開悟的,他們兩個人下山一起辦一件事。辦完以後要回山的時候,遇到了大雪。這個雪下得很大,所以沒辦法,就在山下隨便找一個小酒店住下來。這一住住了七天,沒辦法,雪老是不停。他們兩個在小酒店一個小房間裡面,巖頭禪師到了天黑就倒頭睡覺,雪峰禪師到了晚上不敢睡,就挺著腰,在那邊打坐。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到了第六天,最後一天晚上,巖頭禪師就看不下去了,就說:你晚上老也不睡,你在幹麼呢?說我在參禪。巖頭禪師說,你為什麼老坐那邊參禪?雪峰禪師說,我心不穩,他日終為它所累。說我的心找不到安住處,我害怕我這個不安穩的心來生會被它所拖累,落入生死業報當中。我一定要在我死亡之前把這件事搞明白。然後巖頭禪師說,那你為什麼不穩呢?云何不穩?雪峰禪師就把自己的經歷說出來,說我一開始參訪洞山禪師,洞山禪師教我淘米的方法;遇到了德山禪師,吃了一棒。經過種種的修學,我一直找不到悟處。

巖頭禪師講了一句重要的觀念,跟本經有點相似。他說,從法門入者不是家珍,從心胸出者蓋天蓋地。我們解釋一下。

雪峰禪師的問題就是太執著那個法門、過程,把自己給綁住了。就是說,每一個禪宗都有它的法門,不管是打你罵你也好,它只是一個方便門,那個不是重點。它的重點要你迴光返照。它打你也好,罵你也好,它重點不是要打你,重點也不是要罵你,重點也不是要你去淘米,看你能不能夠借事修心、能夠迴光返照你的心。是誰在淘米?是誰在打坐?打坐者誰?淘米者誰?你要把你那個本來面目找出來。那你今天是心外求法,你去注意那個淘米的行為,你去注意那個打坐的行為,你去注意那個棒子是怎麼打你的,所以你就落入了法門的執著了。這個是你的一個盲點。雪峰禪師聽到這一句話以後恍然大悟,跪下來跟巖頭禪師頂禮,從今以後變成大善知識。

【418】為什麼必須從心性去觀照來帶動所有的修學?

就是,同樣一件事情,你是怎麼切入的?所以智者大師說,四諦法門通四教。誰說苦集滅道是通阿羅漢?如果你能夠法法消歸心性,你能夠圓教的無作四諦,你就直趣佛道!法門只是你本身的需求。你有這個煩惱,你就可以修四諦法門;你沒有這個煩惱,你就不需要修。所以,我們會從以前因緣法門的修證而會歸到——其實生命是一種自性功德的開顯,這個就是妙法。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今天不從心性的觀照來帶動所有的修學,你即便是做了無量劫的修學,你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你離佛陀的智慧跟功德那就差太遠了。關鍵就在這裡。

【419】成敗不在法門的操作,而是能否真實覺悟一心真如的妙法

前面講到三乘的修行者是不能了知的,那麼這個「妙法」誰能夠了知呢?我們看佛陀的總結。
又告舍利弗 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這個無上甚深微妙法,只有一個人究竟了知,就是佛陀跟十方諸佛。所以佛陀告訴舍利弗說:「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甚深微妙法」指的是實智,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的那一念,「萬法唯是一心」的那種智慧,「唯我知是相」。當我們依體起用的時候,我們一心能夠開出萬法。佛陀為什麼能夠廣設方便?佛陀為什麼能夠對聲聞人講四諦、對緣覺人講十二因緣、對菩薩講六度?因為佛陀證得了這一心的觀念,所以他能夠一方面從自受用,能夠所謂的即權而實,萬法唯是一心,又能夠即實而權,而一心開出萬法。不是我釋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諸佛都是如此。所以成佛的正因就出現了,就是他證得了一心真如,所以他能夠開合自在。這個是說明了成敗不在法門的操作,而是你內心是不是能夠真實覺悟那種一心真如的妙法。

【420】佛陀為什麼最後要把一心真如的智慧開出來呢?

己二、動執生疑 分二
那麼佛陀講到這,是把佛陀的智慧講完了。那佛陀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什麼把佛陀這個一心真如的智慧開出來呢?當然是己二的「動執生疑」,搖動三乘人對法門的執著,而使令他們生起疑惑,來進而向佛陀請求開示。
庚一、明諸佛顯實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於佛所說法 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這地方講出兩件事情:第一個,舍利弗你應該知道,「諸佛語無異」。今天不但是我如此,十方諸佛教化眾生的原則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所有的佛陀一出來,一定是兩段式的教學,一定是先施設方便,最後再開權顯實、會三歸一。十方諸佛都是這樣子做的。因此,事到如今,你們要做的就是「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這是第一個,勸信。

第二個,顯實。為什麼要相信呢?因為「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這句話在《法華經》相當有名。就是佛陀開演因緣所生法以後,他總要會歸到一心真如了。佛陀不能一直講因緣所生法,這個是沒辦法收尾的。講完因緣所生法一段時間以後,眾生修學各有成果,佛陀一定要把這些因緣的法會歸到一念心性,這才圓滿。

這個地方,勸信的意思就是說,當然一般有人說修行依法不依人,這個觀念也不見得對。有些法門是一種思議境,比方說因緣果報,你造善得安樂果報,造罪得痛苦果報,這個可以理解,你可以判斷這個法對不對。諸行無常無我,你從日常生活也知道,生命是變化的,是不可掌控的。但是如果說我們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這種不思議境,你怎麼依法呢?你只能依人。

所以佛陀告訴舍利弗說,你現在要放棄你過去的思惟了,不能用法的思惟。用法的思惟,我後面的話你就聽不進去了。佛陀意思就是說,你先放下你過去的成見,你先對我有信心,我才有辦法改變你,我才有辦法拔除你無始的法執。就是說,「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你必須對佛陀有信心。這第一個。

第二個,為什麼我要講真實語呢?因為三乘的法門,如果從因緣一直修下去,它就沒有會歸處了,它沒辦法收尾了。比如說,你修四諦十二因緣、證得阿羅漢果,然後呢?然後沒了!那走不下去了,事實上就走不下去了。我們看天台宗給阿羅漢什麼名字?叫無學位。沒辦法!他這條路到底了,除非換跑道。就是這個高速公路,走到這邊,它的道路沒了,無學位了。

那怎麼辦呢?那佛陀必須怎麼樣?「要當說真實。」必須開出一條路給他,要銜接這條路。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要開權顯實。因為不得已,不開權顯實三乘的果位就沒辦法收尾了。就是說,三世諸佛都是這樣做的,都是先開方便門,最後一定要做一個動作——示真實相,一定要把它會歸到一心真如。三世諸佛都是這樣做的。這第一個。

【421】佛陀為什麼要先用方便力來開示三乘的教法?

庚二、明釋迦開三
告諸聲聞眾 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 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前面是講顯實,這個地方是講施設方便。佛告諸位聲聞眾及緣覺眾,乃至於諸位權教的菩薩,說,我過去用三乘的法門讓你們脫離生死輪迴的痛苦,而成就涅槃的安樂。這個就是我先用方便力來開示三乘的教法。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眾生處處地執著,「引之令得出」。

這個就是佛陀為什麼不一開始把話講清楚、說明白。就是說,現在我們到法華會上會覺得很奇怪:一心真如有那麼難嗎?佛陀一開始就把話講清楚就好了,為什麼一定要分兩段來引導呢?這個地方講出一個重點:因為「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這句話是佛陀為什麼要兩段式教學的主要原因。佛陀是不得已的,因為我們眾生長時間在三界輪迴,我們已經習慣了在因緣裡面去追求,我們所有的執著都是從日常生活得來的。

為什麼「眾生處處著」?你看,比方說有一個人飢餓了很久,他突然吃了麵包,就對麵包產生堅固的執著。他就說,哎呀,這個麵包真是好東西。這個有道理嗎?沒有道理。執著哪有道理?為什麼叫無明呢?就是這種執著是沒有任何理由的,他完全是憑他自己的感受,再加上自己的妄想,合起來。所以眾生的執著是沒有章法的,處處執著。
這種執著發生的處所在哪裡?正是因緣所生法,我們熟悉的範圍。今天如果你是佛陀出世了,你看眾生都在因緣裡面執著,你敢講出一個非因緣所生法的一心真如嗎?我相信你也不敢,因為距離太遙遠。所以佛陀必須把這個真相收起來:好,你們不就是喜歡在因緣執著嗎?從哪裡跌倒,咱們就從哪裡站起來。佛陀就跟你講因緣所生法。他說,你們不用改變觀念,你希望在因緣裡面追求,我因緣裡面照樣有好東西給你。你既然要執著,你就執著四諦十二因緣,你可以從因緣裡面創造涅槃的快樂。因緣所生法,有雜染的因緣,有清淨的因緣。當然一開始是先有痛苦的因緣、快樂的因緣,你應該放棄痛苦追求安樂。在快樂裡面有過失,佛陀再區分,有雜染的因緣、有清淨的因緣。哦!凡夫一看,這麼簡單!反正這都是我的熟境界,我無量劫來就在因緣裡面打滾。你告訴我不用離開因緣所生法,那好極了,我做得到。所以三乘人就在因緣裡面,從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的修學當中,都離開生死了。那你佛陀怎麼辦呢?就是說,你與其執著一個痛苦的東西,你倒不如執著一個功德的東西、涅槃的東西。就是,佛陀是不得已了。

當然,諸位都學佛很久。如果你一初學,我跟你講說,其實你布施布到最後,那個功德是你自己顯現出來的,你會布施嗎?你就不布施了。什麼東西都會歸到一念心性,他心中沒有一個目標。就是說,我們凡夫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讓我追求。為什麼?因為我們習慣這樣子,這個是輪迴養成的習慣,沒有對錯。就是他已經習慣有個東西。我現在告訴你說,你往生極樂世界,你念佛,其實極樂世界也是你自性本具,阿彌陀佛只是一個助緣,以彌陀為增上緣啟發你自性的功德。你那個往生的意願就降低很多了。凡夫的善根力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東西來引導,就是「引之令得出」。佛陀意思就是說,反正我先給你拉開三界再說,後半段我再來處理。佛陀有本事處理後半段的。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佛陀教育眾生是兩段。就是,第一個,想盡任何的辦法先滿足你的願望,總之先把你從三界拉出來。即便這個方法是有一點不圓滿,也沒關係,好過你再輪迴。佛陀只能這樣子幹了。所以,為什麼「示以三乘教」?因為眾生就在因緣裡面執著,所以我不得不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我就在因緣裡面創造一種功德相來引導你,讓你從這種雜染的執著變成清淨的執著。出來以後,雖然你的修行帶有法執,但是後續佛陀有辦法處理的。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22(視頻連結)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em1YAm

目錄

【391】不能只做因緣的修證,而忽略了心性的安住!
【392】佛陀為什麼能夠以三乘的方便來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393】佛陀度化眾生有哪四種方便?
【394】所有的修行,以佛陀來看都叫做「令離諸著」
【395】為什麼佛陀所有的方便,都來自於一念心性的成就?
【396】你要用目標來引導法門
【397】所有的法門的重點,就是啟發清淨心跟菩提願!
【398】因緣果報的修證與一念心性的安住,這兩個怎麼融通?
【399】如何操作諸法實相(一)
【400】如何操作諸法實相(二)
【401】如何操作諸法實相(三)
402】佛陀為什麼他可以成佛?
403】一念心性本來具足,但是要靠因緣來成就!
404】為什麼佛陀能夠廣設方便,權智不可思議?
405】修行為什麼要超越因緣又要面對因緣?
406】「內觀真如,外順彌陀」就是諸法實相!


【391】不能只做因緣的修證,而忽略了心性的安住!

在法華會上之前,二乘人的修學叫做依法修學、各得其所,他們都是在各自的法門修學。比方修四諦、十二因緣或者菩薩的六度,都得到各自的功德,以為這樣子就大事已辦了。但是到《法華經》的時候,佛陀二話不說,他不再講你們的問題了,佛陀把自己的智慧現出來。其實,蕅益大師說,這一段經文不但是告訴二乘人,它後面的重頌有說了,包括了權教的菩薩,包括凡夫。只要沒有入初地之前,佛陀就是把他當當機眾。就是說,其實諸位你們要知道,佛陀的智慧是有兩套智慧:一個是因緣的修證,一個是心性的安住。而你們三乘人只做了一件事情,叫做因緣的修證,你們已經忽略了心性的安住。就好像我們看到了佛陀的瑞相,但沒有看到那一道光明。
這隱隱約約是佛陀要開顯那一道光明。我們看這個光明是怎麼回事,佛陀當初為什麼沒有說。

【392】佛陀為什麼能夠以三乘的方便來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壬二、明釋迦權實

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佛陀講完十方諸佛的智慧是如此,他也講講自己成佛以後是怎麼度化眾生的。他說,舍利弗!我從成佛以來,我怎麼度化眾生呢?我是用種種的因緣— —就是觀察眾生的根機而施設三乘的法門,這個就是種種因緣;也用種種簡單的事物來譬喻這個道理,比方說夢幻泡影等等這種譬喻,來「廣演言教」,廣泛地用言詞來說明這個三乘的道理。總而言之,佛陀以三乘的方便來引導眾生。幹什麼呢?「令離諸著。」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如來有種種的方便知見。如來的知見,這個地方指的是實智,佛陀安住一念心性;方便知見,指的是種種的三乘因緣的修證,方便知見就是權智。佛陀實智權智都具足。因此,「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這個「無量」,就是指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無礙」,佛陀的四無礙辯才;「力無所畏」,十力、四無所畏是佛陀的廣大的智慧,能夠無所畏懼;乃至於四禪八定種種的「解脫三昧」,在三昧當中生起種種的波羅蜜,所謂的「不起滅定而現威儀」,這個就是解脫三昧。都能夠深入無邊,「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就是說,佛陀為什麼能夠廣設方便呢?因為佛陀曾經親近十方諸佛,而且也曾經經歷過很多的眾生,所以他能夠廣設方便。他有這樣的一種因緣的經歷。

【393】佛陀度化眾生有哪四種方便?

這個地方的經文,古德的解釋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無數方便」,第二個是「令離諸著」。
首先我們看佛陀度化眾生的方便。天親菩薩講到,佛陀度化眾生有四種方便:第一個是往成就。佛陀在大般涅槃當中是沒辦法度眾生的。佛陀必須以大悲的願力從空出假,來到凡夫的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就是他要往生,隨願往生。第二個,教化成就。佛陀必須要用種種的隨類化身,應該現什麼身。他也要考慮這個身相的問題。第三個就是說成就。他要根據眾生的根機,說三乘乃至於五乘的法門。最後,功德畢竟成就,使令眾生依法修學而成就相應的功德。
這個地方就是佛陀的方便,他就是有四種方便。這是天親菩薩的解釋。

【394】所有的修行,以佛陀來看都叫做「令離諸著」

其實,這句話重點在「令離諸著」。「令離諸著」這四個字,其實跟我們一般凡夫的理解有所不同。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佛陀在這個地方已經不考慮凡夫的需求,也不考慮凡夫的知見。佛陀在本經的說話是單刀直入,不再遮遮掩掩。
我們以前的理解是這樣,比方說我們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一個善業的造作,所以我們生天了。為什麼生天呢?是因為我們修五戒十善。因為造五戒十善的業因,而這種善因成就人天安樂的果報。
這種因果的問題,怎麼就「令離諸著」呢?其實佛陀不是這樣看的。
諸位!我們看看佛陀是怎麼看五乘法門。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解釋,他說:佛陀講五戒十善的目的,是讓他遠離三惡道的執著。這種五戒十善對一念心性產生一種因緣的熏習,它自然出現人天果報,因為你不再執著殺盜婬妄。心性它是這樣,你放棄了 A,它就給你 B;你放棄了 B,它就給你 C。就這樣子。你放棄的越多,你就得到越多。
所以,從佛陀的知見來看這個五乘,他是說:因為你修五戒十善,所以你遠離了三惡道的執著,出現人天果報;因為你修四諦十二因緣,你遠離了三界果報的執著,所以你才出現涅槃寂靜;因為你修菩提心,六度法門,所以你遠離對涅槃的執著,才出現菩薩的功德。這個是佛陀的看法,叫做「令離諸著」。

但是對我們凡夫來說,不是啊,我們叫做修因證果。你一個權教的菩薩說:我今天修布施,我可不是白布施的,我是要成就布施波羅蜜的功德;我持戒,是要成就持戒波羅蜜的功德。我們凡夫是一種有所得的因緣造作。

但是從佛陀的眼光,他是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看我們。其實,人天果報你本來就具足了,你是用布施持戒的方法把它啟發出來而已;涅槃寂靜的功德你本來也具足了,但是必須要四諦十二因緣的觀察才把它顯現出來;你西方極樂世界功德也具足,但是必須要用信願持名的方法把它啟發出來。這說明了佛陀為什麼能夠有這種方便力,因為他親近十方諸佛,他過去也勇猛精進廣度十方眾生。他一方面廣修法門,又把這些法門套在眾生裡面,他累積了廣大的智慧跟經驗。他知道該怎麼做來啟發眾生的自性功德,叫做「令離諸著」。

所以我們從此看得到,佛陀看事情,所謂的佛的知見,跟凡夫的知見的確有落差。就我們來說,我們叫修因證果;對佛陀來說,因為你放棄了下面的東西,真如就報答你,給你上面的東西。你放棄了娑婆世界,真如就給你極樂世界。就這麼回事。就是,所有的修行,以佛陀來看叫做「令離諸著」。

蕅益大師整段的經文就是這樣解釋的,這個是從佛陀的眼光來看我們的修證。這個地方,隱隱約約也看得出有一點不一樣的情況出現,佛陀看樣子是要講真話了。他不再站在眾生的眼光來看事情。
【395】為什麼佛陀所有的方便,都來自於一念心性的成就?

辛二、絕言歎二智 分二
壬一、舉絕歎之由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這以下解釋前面那一句話。為什麼我們修了這麼多法門,只有一個目的叫「令離諸著」呢?
他說,舍利弗!因為佛陀能夠有種種的分別,他能夠分別眾生什麼樣的根機、應該說什麼樣的法門,來巧說這些三乘的方便。「言辭柔軟」,這個地方指的是佛陀應機說法。佛陀也不強求,恆順眾生,要言辭柔軟。「悅可眾心」,佛陀說法,「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這麼多的善巧方便,是因為,「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陀在一念的心性當中全部具足成就。說到重點了!就是說,佛陀所有的方便,都來自於一念心性的成就,就是「方便有多門」,其實是「歸元無二路」。

【396】你要用目標來引導法門

我以前在讀佛學院的時候,其實也發現過這個問題。我讀佛學院的時候,一開始做老法師的侍者,我親近過五個老法師。我們當然平常聽老師上課,下了課有時候跟老師也喝茶、請教問題等等,私底下有互動。我做侍者,我跟老法師的互動可能還比較多的。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說,當我跟某一個老師請教問題的時候,這位老師講的就是持戒,啊,讚歎持戒法門不可思議,整個修行就套著以持戒為根本。我在親近另外一個法師的時候,那個老師他老人家喜歡修止觀的、參禪的,他就以止觀的法門,啊,這個止觀是一切妙,第一妙法。用止觀來引導我。另外一個法師是學教的,他就把整個天台的教觀講得非常玄妙。

我們一個初學者,當然我們是學習所有老法師的優點,但是學完以後我們會想一個問題,持戒、止觀、教理到底哪一個比較重要?我想每一個初學者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因為佛教很多元化。就是,佛陀講這麼多法門,我到底應該怎麼做?一開始我們在法門當中產生疑惑,因為太多門了,不知道進哪一個門。後來我慢慢學經典,看了蕅祖的開示,我終於找到答案:原來我們不應該注意法門,重點在目標。你要用目標來引導法門,叫做稱性起修。

【397】所有的法門的重點,就是啟發清淨心跟菩提願!

所有的法門的重點,就是啟發清淨心跟菩提願。你怎麼樣能夠做到這一點,這個法門對你就是妙法。如果你今天不知道這個道理,你執著那個法門,你只是想要透過這個法門來修因證果,那你失去了佛陀的本意了。方便固然有多門,但是請你記住一件事情,佛陀的目標只有一個:開顯自性的功德,啟發你的菩提願。就這件事情。
所以,我們可以從目標來檢驗我們的因地對不對。就是說,你今天這個法門越修越執著,結果你自己把自己綁住了,那這就不是佛陀的意思。佛陀前面講得很清楚,我們再把佛陀這句話看一下。佛陀「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幹什麼呢?令離諸著!結果你自己從法門當中把自己綁住,這個就違背佛陀的意思了,背道而馳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佛陀所有的言辭,都是一念心性具足,所以發動出來。就是,雖然「方便有多門」,但是它的方向是很清楚的,就是清淨心跟菩提願。就是依體起用,從一念清淨心的角度而開出無量的法門;眾生從無量的法門回到清淨心。就是一個這樣的過程。

【398】因緣果報的修證與一念心性的安住,這兩個怎麼融通?

你現在把這個道理弄清楚以後,我們可以開出真實相了,佛陀開始講真實相了。就是說,到目前為止佛陀講了兩件事:一個權法,一個實法。權法就是因緣果報的修證,實法就是一念心性的安住。這兩個怎麼融通呢?這個就是下面的重點,也是本經的重點。
有人說〈方便品〉是整個《法華經》前半段開權顯實的核心,那麼這段經文是整個〈方便品〉的核心。也就是說,你把這段經文弄清楚了,半部的《法華經》,什麼叫開權顯實,你就瞭解。開權顯實就是你怎麼把因緣修證的權法跟一念心性的安住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你怎麼把佛陀所現的瑞相跟那一道光明圓滿地結合在一起。怎麼結合,這以下經文要說明了。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這段經文我們先做理論的論述,再做實際的操作
「止!」佛陀就止住舍利弗說:「不須復說。」我知道你現在有很多話要講,你有很多疑惑。你先不要講,我先告訴你權法跟實法的關係。佛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這種權實二法的操作是怎麼回事呢?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就是,當我們把因緣的修證跟一心的安住合起來,這個就是諸法的真實相,就是圓滿的相狀、圓滿的功德。
那麼什麼叫諸法實相呢?所謂諸法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乃至於本末究竟等。前面的「如是相」到後面的「如是報」不離開一念心性,妙因妙果不離一心。我們解釋一下。為什麼這個十如是是諸法實相呢?天台的慧思禪師有三轉讀法。

第一個,我們看「如是相」這三個字,他是把它念成「是相如」,把「如」拉到後面。「是相如」,這個相是如。當然這個道理也是通於「是性如」乃至於「是報如」。這個是發明一心三觀的空觀的意思,就是發明清淨不變之體。這個就是實法,就是「一切法是如」。這是第一個概念,這是空觀。這是所謂的實法,清淨心。
第二種,如果你把它解釋成「如是相」,那就是一心三觀的假觀,顯出因緣果報的差別相狀。這個就是「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因緣果報」。
第三種讀法是「相如是」,一切法是「如是」,那表示中觀。清淨心不礙因緣果報,因緣果報也不礙清淨心,兩個同時存在,不互相妨礙。理觀不礙事修,事修不礙理觀。這是「相如是」。
慧思禪師說這段經文有三種讀法,如果你是「是相如」,把一切法會歸到如,那麼當然就是空觀;把一切法會歸到相性體力作的差別,那就是假觀的因緣修證;你把空假兩個合起來,就是中觀。這個是理論的解釋。

【399】如何操作諸法實相(一)

這諸法實相是很好用的。就是說,你操作這個,會很快地讓你能夠破妄顯真。諸位!回家的路是不一樣的,真的是有快慢。沒有快慢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判教。《法華經》憑什麼判作圓教?就是你用它的方法,達到的效果,一天超過別人的一劫,日劫相倍。它的方法叫做妙。如果你不用《法華經》,你慢慢耗,也是可以;但是這個法門,就像你坐在一個鹿車。鹿子推的車子跟大白牛車當然進步不一樣。

我們今天把這個諸法實相的操作會歸到淨土。淨土宗的心性,一念心性三觀,第一個當然就是空觀。空觀的意思就是離相清淨。當然這個重點在離相,因為你這個相狀是怎麼離開的,很重要!你要離開得不對,會錯損菩提,後面的假觀就有障礙。所以我們在修空觀時一定要注意:空掉煩惱妄想,但是保留菩提的作用。

所以它這個離相,古德解釋它,多兩個字,叫做「見相離相」。這個很重要。我解釋一下。比方說在虛空當中,我們的一念心性就像鏡子一樣,在大地有一個鏡子。那麼鏡子就有兩個動作:第一個,見相。我們要把我們所經歷的相狀先現出來,比方說,他是一個喜歡錢財的人,我們就必須把財富在空性裡面現出來。哦,「因緣和合,虛妄有生」,這個財富在一念心性(就像鏡子)現出來以後,然後你就觀想,它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的,它是本來沒有的。這個時候,離相。先把相狀現出來,然後脫離相狀。這個相狀從空性而來,你就觀想它回到虛空而去。這是財富的相狀。

當然,你也可以說,我對某一個眷屬特別執著。你把眷屬的相狀現出來,也是見相,「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然後「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因為本來是清淨的,本來就是沒有的,是因緣和合的,所以它的當體即空,又離相。如果你年紀很大,還要多一個,你把你的色身也現出來。我的五蘊身心世界,不管是男眾相女眾相,也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的假相。最後脫離,離相。你能夠這樣子地,從心性把相狀現出來、脫離,現出來、脫離,你的心訓練出來,一天只要十五分鐘,不可思議!

就是說,我們必須為臨命終培養一種免疫的功能。我們不知道臨命終會發
生什麼相狀,沒有人會知道,但是肯定會有事情。臨命終絕對不平靜,沒有一個人是平靜的,因為臨命終叫做算總帳。而臨終的正念有一個前提,你不能起貪戀顛倒。所以這個相狀一過來的時候,你的離相的功力就很重要,叫安住力。所以,你今天能不能往生,就看你心中面對相狀那種脫離的功能。這第一個,「相是如」,就是安住一念清淨心。

安住!我再講一次,諸位!安住是用智慧去觀照。我要提醒大家,如果念佛人你現在對於相狀是用佛號來抗拒它:欸,我打妄想,我轉念念佛。你是用事修,你是用「時時勤拂拭」。你平常可能還可以,因為平常精神體力旺盛,事情也沒那麼複雜。但是你不要把平時的正念比況成臨終的正念。平時的狀況是在你的操控當中,你可是在一種有冷氣的佛堂,沒有人干擾你,所以你用佛號壓住所有的妄想。你用這個方法,到臨終你就完蛋了,你就慘了。第一個,你的信心羸弱,你的第六意識心力羸弱了;而你的妄想又複雜了。敵人變強,你的能力變弱,如果你只是靠禪定的止的力量來面對妄想,你就行不通,這個坎就邁不過去。等到你那個時候知道,來不及了!但是諸位要知道,理觀它是不受影響。它不會因為身體虛弱,也不會因為你妄想多而受到影響,因為理觀的智慧不容易破壞。所以你最好檢查一下你是怎麼離相的。如果你現在的離相還是用取代式的,那你就危險了。我先提醒你,你可不要到臨終再後悔。

按照《法華經》的意思,就是正念真如。你憶念它本來清淨,所以人生無所得,而智慧的獲取是不可破壞的。所以,第一個,我們現在操作整個諸法實相,先回歸到一念心性,這是很關鍵。就是,所有的因緣修證,請你將心先歸零,先所有的相狀都離開,因為你不能帶有任何的執著。就是說,我們成佛要找到成佛的正因,我們必須要拉到跟佛陀同一個平臺,這樣子你的進步才會快。所以我們慢慢地先訓練自己,見相、離相,見相、離相。

【400】如何操作諸法實相(二)

第二個就是假觀了。如是相,如是性,就借相修心了。當然,從大乘佛法,它的借相可能借佛道的相、借眾生的相。但是從凡夫的角度,我們建議你不要借眾生的相,因為借眾生的相生起大悲,你可能會動感情。所以一般在初地之前的菩薩,都是以佛道,以上求佛道的相狀。
尤其是淨土宗,我們淨土宗借的相狀有兩個:
一個是依報的相狀。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就是大地、寶樹、樓閣。大地,黃金為地,水晶等等;寶樹,樓閣還有蓮花、池水。當然,你說這樣太複雜,那你可以很簡單,你就觀想蓮花也可以。你觀想極樂世界,你第一個去的地方叫做蓮花受生。你蓮花觀成,照樣往生。說極樂世界有蓮花,放大光明。

第二個,正報。正報就是功德想。前面是莊嚴想,這是功德想。觀想在極樂世界你得到一個果報體的功德:一是遠離惡道。這個遠離惡道對你很重要,遠離痛苦。還有身心安樂、衣食自然、具足五通、壽命久遠。最後一個最重要,見佛聞法。諸位!你觀想極樂世界,借那個相狀的時候,不能把見佛聞法忘掉。如果那裡面老是離苦得樂,那跟諸天沒有差別。一定要在極樂世界的功德裡面放一尊佛陀下去,還有諸大菩薩,不共於諸天。你這樣子的相狀不斷熏,就是,當我們的心離相清淨以後,把極樂世界的功德相狀放進來。然後呢?然後產生信解發願,告訴你自己,這是我自性本具的,我一定可以往生,而且我一定要往生!這個就是假觀。

不要小看這種相狀的熏習,因為你在熏習的時候,成就一個往生的因種。而你這個因種跟一般的不一樣,跟打妄想不一樣,因為你先離相以後再栽培下去的。就像天台宗說的「三獸過河」。它說,我們平常在修假觀的時候,你看兔子也過河了,馬也過河了,大象也過河了。但是你看兔子跟馬都沒有踩在地上,只有大象整個腳踩在實際理地。就是說,雖然我們平常散亂心的時候也可以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但是你把心歸零、離相以後,你這個時候的相狀的熏習就像大象的腳直接踩在地上,叫做整個栽培在你的一念的清淨心中。那是很深的。就是說,諸位!我們現在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須要不可破壞。因為臨命終的問題很複雜,你那個地基要直接打在實際理地,不能打在那種流動性的生滅因緣。

401】如何操作諸法實相(三)

整個諸法實相的操作就是,離相清淨,然後借相修心。當然,你離相清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破壞你心性的妙用,因為你還得要借回來。為什麼佛陀可以成佛?因為他掌握了諸法實相的修行,他知道怎麼樣地「相是如、性是如……」他先回到一念的清淨心,離相清淨;然後再產生相狀的活動,再「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因、緣、果、報」;最後把這兩個平衡。
實法妙,安住一念心性;權法妙,因緣的操作。這兩個合起來叫做諸法實相。

這樣子講,我們從這個諸法實相來看阿羅漢。阿羅漢其實沒有錯,至少他也是有借相。他借苦集滅道的相,他只是缺乏了一個安住一念心性。你把這個妙法補上就好了。意思就是說:諸位聲聞人,你不用緊張,你們並沒有走錯路,這個只是五百由旬跟三百由旬的差別而已,你只要補上一個妙法就好。就好像說,我們今天從高雄要到臺北,你到了臺中。你沒有走錯路啊!你只是不圓滿,可沒有人說你走錯路。你只要把後面那段補上去就好了。

意思就是說,其實,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的相狀,重點在最後那一段,「如是本末究竟等」。你只要把前面的所有相的因緣果報拉到一念心性,來啟發你自性的功德,你只要告訴自己:莫向外求!極樂世界是你自性,你不用管阿彌陀佛什麼時候來,你也不用管極樂世界離你有多遠,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安住了沒有,重點是你是不是有欣求、是不是發願、是不是有佛號!

就是說,往生是你自己的事。其實阿彌陀佛有沒有來,他只是一個助緣。阿彌陀佛他發的願,肯定來的。就是說,臨命終人,你只要把你的事情做好了,佛陀就會準備好。「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你臨終的時候,一天到晚注意佛陀來了沒有,你反而沒有安住一念心性,自亂陣腳,那這個因緣的操作就整個亂套了。
這個地方就是說,諸法實相完全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個就是諸法實相。而你今天照這個方法修下去,你的因緣是直接栽在一念心性,不是栽在一念心識。一念心識是生滅心。你是種在不生滅心,那就不可破壞了。不可破壞,這個善根就強了。

402】佛陀為什麼他可以成佛?

庚二、重頌 分二
前面是一個長行,佛陀等於簡略地說出佛陀的智慧,然後他是怎麼成就的?
因為他修了一心三觀。最後用重頌來加以說明。重頌當中分两段。
辛一、頌寄言歎二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一切眾生類 無能知佛者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 無能測量者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於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我們看「頌寄言歎二智」。蕅益大師的意思:寄言,是偏重在方便的因緣的修證;離言,偏重在真實的一心的安住。把前面的「寄言歎二智」進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他說,世尊所成就的甚深廣大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一切的諸天世人乃至於一切九界眾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這個地方讚歎佛陀的真實智慧,就是安住一念心性。為什麼他可以成佛?因為他所有的事情,都是站在離相的清淨心,所以他能夠成就佛陀的十力四無所畏,乃至於種種的解脫三昧,乃至於種種的諸餘法,包括三身四智,種種無量陀羅尼門。他都能夠在一念的心性當中,透過十法界十如是的操作,而成就這種因緣的果報。這是讚歎佛陀的權實二智。

權實二智是怎麼來的呢?「本從無數佛。」在因地的時候佛陀親近十方諸佛,先明白了這個權實二法的道理,這種甚深微妙的道理,然後經過無量劫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歷練,最後在菩提道上成果,最後圓滿具足。就是因為安住清淨心,因為發起菩提願,然後借相修心,所以才成佛。

403】一念心性本來具足,但是要靠因緣來成就!

有人問蕅益大師說:大師!你老人家開悟了(蕅益大師二十五歲開悟,他自己都承認了)。開悟以後你老人家是怎麼想的?開悟以後,你知道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你怎麼想?蕅益大師講四個字,叫做「熾然修福」。你想不到吧?他不是說你既然本來具足就等著,他不是。一個開悟的人,那叫一個主動積極。他知道本自具足,但是要假借因緣來開顯。所以天台宗叫做什麼?叫做「性具緣成」。一念心性本來具足,但是要靠因緣來成就。

有些人說,那我開悟了以後,我怎麼就不想熾然修福呢?有些人開悟以後說,我什麼都不想做呀!那表示你沒真開悟,你可能有點偏空了。就是說,你那個開悟,不是諸法實相的開悟。這個地方就是判斷。一個人回歸到一念清淨心的時候,你知道你有自家珍寶的時候,你會主動積極地、想盡一切的因緣把它開顯出來。這個是真的開悟。所以,佛陀成就了甚深微妙法、成就一念心性以後,他是以什麼樣的力量來開顯本具的功德?你看甚深微妙法是「難見難可了」,一念心性是覓之了不可得;但是他又能夠用無量劫的時間來稱性起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來把這個功德開顯出來。這個是真正的開悟。

404】為什麼佛陀能夠廣設方便,權智不可思議?

辛二、頌絕言歎二智
壬一、頌釋止歎意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如是大果報」,這是佛陀的廣大的果跟報,這就是如是果、如是報。果就是菩提,報就是大般涅槃。它是怎麼來呢?是由如是相、如是性的因緣造作所顯現出來,我跟十方諸佛才能夠真正地親自證得。

這段經文,其實某種程度比較偏重在佛陀的假觀,因緣的修證。就是說,佛陀明白一念心性以後,你看他所經歷的因緣有兩大段:他親近無量諸佛;第二個,接近廣大的眾生。所以他才累積了這種假觀的力量。

這個假觀其實很難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你看,過去我們講過一個淨土宗的往生的事:劉程之居士,他跟慧遠大師是同一個時段,他修蓮花觀,他就依照《觀經》裡面所說,觀極樂世界、七寶池。那個七寶池是流動的,它中間有一個如意珠,然後流出水,那裡面蓮花在那邊流動。他就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觀想。結果有一天,突然間在佛堂裡面出現真正的八功德水、蓮花,他還可以把這個水舀起來吃。當然,他的淨業成就了。

現在,我們問題來了:劉程之他怎麼知道要怎麼觀想?就是你怎麼知道你不是胡思亂想?這個相狀是誰給你的?只有佛陀知道。「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所以,這個相狀是不能隨便修的。就是說,你怎麼知道布施就能夠成就富貴?你怎麼知道,布施的相狀在你心中不斷地運轉運轉,你來生就有福報呢?你怎麼知道呢?佛陀說的!你怎麼知道,持戒的相狀在心中不斷地熏習,你來生就能夠成就尊貴身呢?你怎麼知道,這句佛號,一句彌陀念誦聽,你就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呢?佛陀說的!

為什麼佛陀這麼聰明?因為佛陀他可不是只有安住一念心性。我們來看看佛陀是怎麼來的。我們可以看看第四十六面,看後半段。它說,佛陀怎麼能夠實現這個圓滿的諸法實相?因為佛陀不但安住,發明心性以後,他老人家的不可思議有兩件事情:「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把佛陀的法門全部學會了。更不可思議的是下面那句話,他能夠以大悲心來到眾生法界,勇猛精進,廣度眾生,積集他的經驗,「名稱普聞」,所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那可不像阿羅漢只是一條路,苦集滅道一條路走到黑就算了。佛陀是瞭解一念心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他才有資格廣設方便。這個意思也是讚歎佛陀的權智不可思議。
405】修行為什麼要超越因緣又要面對因緣?

所以,我們現在慢慢看就知道,從佛陀描述他老人家自己的成長過程,他所成就的,我們大概也看得出來,佛法修學是這麼回事!簡單地說,理觀的時候是超越因緣,要離相清淨,本來具足。什麼叫具足?就不是因緣所生法。就是我們在內觀的時候是超越因緣,但是在事修的時候要假借因緣。所以,這個因緣所生法,你執著不得,但是你也放棄不得。你放棄了,你就失去了相狀的熏習,你就失去了開顯的這種過程。

這樣的一個事情,佛陀沒有出世,沒有一個人知道。你知道什麼叫做超越因緣又面對因緣,你知道這麼妙的道理嗎?你會知道嗎?沒有人會知道。我們一般人沒有看《法華經》之前,就是佛陀您老人家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你說我業障重,我就拜懺;你說我沒有福報,我就修福。誰知道佛陀是假借這樣的法門來開顯自性的功德?沒有人會知道的。那「託彼依正,顯我自性」,佛陀不說誰知道呢?

406】「內觀真如,外順彌陀」就是諸法實相!

所以什麼是妙法?有兩件事:理觀、事修。先理觀,安住一念清淨心,先把心性顯出來。你今天要熏習心性,而不是熏習心識,你先把心性現前:我的心性本來沒有這些影像。然後呢,再把影像借出來,我必須要假借它來開顯我自性的功德,我必須要假借佛號、假借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的欣求,來開顯我極樂世界的功德。
也就是說,內觀真如、外順彌陀,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來滅惡生善、往生淨土。這個就是諸法實相,這個就是一佛乘的法門,這是一個快速成就的法門。這個法門,佛陀可是費了很多很多的精神體力來獲得的。他是經過長期的親近諸佛、長期的下化眾生,才能夠證得諸法實相。而這個諸法實相,「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除了佛陀以外,沒有人會知道的。如果不講《法華經》,也沒有人知道。
這〈方便品〉諸位要回去想一想,因為它會顛覆你過去的學佛的概念。因為我們過去所接受的信息都是佛陀的方便說,佛陀並沒有把真實相顯出來。到了《法華經》佛陀已經把方便打開;該怎麼樣,佛陀就怎麼說了,佛陀不再遮遮掩掩了。所以,我們對過去的思考、過去的知見,可能要試著慢慢地放下,接受佛陀的知見。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