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23(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9528av


目錄

【407】你用什麼觀念來修行,決定了你未來的格局大小!
【408】三乘人沒有聽《法華經》之前以什麼知見來修行?
【409】因緣法的教法有什麼不足?
【410】法執的解開之道就是法法會歸心性!
【411】破除法執,所要消滅的是對法的執著,而不是消滅法!
【412】為什麼一心真如不是你修來的?
【413】既然真如的功德不是修來的,那我們凡夫該怎麼辦呢?
【414】為什麼整天修四諦法,永遠不會知道佛陀是怎麼回事?
【415】為什麼你用法門的修證,不能瞭解什麼叫一心真如的妙法?
【416】為什麼權乘菩薩也是不能了知佛陀的一心真如?
【417】為什麼理觀的智慧,不能靠修行的經驗得知?
【418】為什麼必須從心性去觀照來帶動所有的修學?
【419】成敗不在法門的操作,而是能否真實覺悟一心真如的妙法
【420】佛陀為什麼最後要把一心真如的智慧開出來呢?
【421】佛陀為什麼要先用方便力來開示三乘的教法?

【407】你用什麼觀念來修行,決定了你未來的格局大小!

壬二、正頌絕言歎
這一科是說明「約迹門開權顯實」。佛陀在〈序品〉的時候,事實上是不發一語,沒有說任何一句話。佛陀只是做了一個動作,就是放光現瑞,就引起了彌勒菩薩跟文殊菩薩之間的對話。對話的結果,其實也沒有把本經的內涵說清楚、講明白,只是知道說佛陀將說妙法。而這個妙法,可以斷除所有修行人心中的疑惑,以及補足修行人過去的功德的不足。斷除疑惑、圓滿功德。就是預告這部經的兩大功能。
佛陀在〈序品〉沒有說一句話,什麼時候開始說話呢?到了〈方便品〉。這個時候世尊從三昧中安詳而起,講了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對後面的整個經文的影響是非常關鍵的。
第一點,佛陀讚歎佛智。佛陀就把自己的智慧給毫無保留地講出來。佛陀的自受用的根本——真實的智慧甚深微妙、不可思議;佛陀的方便的智慧所成就的功德,十力四無所畏,種種的解脫三昧,也不可思議。
當然,佛陀講完這個智慧跟功德以後,就告訴舍利弗,這些都是你們過去所不知道、所沒有的。當然這件事情就引起了聲聞人的震驚,因為佛陀過去從來沒有指名道姓,面對聲聞人講出他自己內心的世界。這個目的在哪裡呢?就是動執生疑,讓聲聞人包括三乘人知道修行上自己有所不足,有所疑惑,請佛開示。所以第一件事情,佛陀把自己的智慧跟功德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
第二個,佛陀講到自己的內心是怎麼成就的。佛陀講到自己因地的根本,就是證得實相。這個是關鍵。佛陀您老人家怎麼能夠成就這麼甚深的智慧、怎麼能夠成就這麼廣大的功德呢?因為佛陀證得了諸法實相。所以它整個後面的經文,核心思想就是:修行的成敗不在法門的高下,而是你的知見。你用什麼觀念來修行,決定了你未來的格局大小,決定了你未來的功德是不是圓滿。

408】三乘人沒有聽《法華經》之前以什麼知見來修行?

所以後面就談到所謂的「眾生知見佛知見」的差別了。我們先談談三乘人的知見。就是剛開始,這些聲聞、緣覺、菩薩,沒有看《法華經》之前,他們是怎麼樣的心態來面對修行。
在古德解釋說,過去的三乘人沒有聽《法華經》之前,是秉持因緣的教法,諸法因緣生。從凡夫的角度,凡夫是創造雜染的因緣,所以流轉生死。佛陀反其道而行,講到還滅門,佛陀創造了清淨的因緣。比方說,佛陀要我們修四諦法門,成就涅槃的功德;比方說我們修十二因緣,成就辟支佛果;我們修六度的因緣,而成就菩薩的功德。所以在三乘人的觀念裡面認為,一切法都是因為我創造了一種清淨的因緣,我才有三乘的果位。當然,從因緣的教法這樣講是合理的。一切法是因緣創造出來的,非常公平。你造什麼因緣,就得什麼果報。

【409】因緣法的教法有什麼不足?

但是,到了本經,佛陀要改變這個思考了。也就是說,因緣法是有所不足的,佛陀必須要把它補足了,因為前面是方便。因緣法的教法有兩個缺點:
第一個,你從因緣的觀念去修行,當然可以修因證果,但是它第一個問題就是,心不安穩。因為因緣本身也是一種心外求法。雖然這個法是一種清淨的、莊嚴的法,但是從本質上來看也是一種向外攀緣,只是你攀緣的是一個好東西,如此而已。但是攀緣的本質沒變。所以它這個地方是說,二乘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他沒什麼問題;等到成就果位以後,不同的人、不同的果位聚集在一起互相比較的時候,心中就有疑惑了。肯定他們心中不安穩,雖然成就聖道,還是不安穩。不安穩就產生疑惑了。所以說,依因緣所生法的觀念來修學,第一個問題出來了,就是「弟子心不安」。

第二個,這個因緣所生法是向外攀緣,他會產生法執。因為因緣的生滅變化它本身不安穩,他就會對它所生的這種功德生究竟想。比方阿羅漢,他好不容易成就涅槃,他就把全心全意的心住在涅槃,然後就不想進步了。包括菩薩也是這樣。菩薩如果是秉持因緣的教法,成就布施的功德、成就持戒的功德,他就被這種功德給綁住,產生法執了。

諸位!法執一生,一個人就不得自在了,你只能夠解脫。你看佛陀在《華嚴經》裡面講到,佛陀的功德能夠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能夠小中現大、大中現小。這個就是佛陀對一切法不產生執著。我執易斷、法執難除,所以這個時候佛陀必須要處理法執的問題了,因為它不但是不安穩,而且這個法執堅固。

【410】法執的解開之道就是法法會歸心性!

法執要除,首先請你改變你的觀念。佛陀的意思就是說,一切法不是因緣生,一切法是我們一念心性現出來的。就是要把「因緣所生法」改成「萬法唯是一心」,這是根本思想的改變。就是,你現在不能用這種知見來修行了;用這種知見來修行,三乘人已經到頂了,沒辦法進步了,所有因緣的修學你們都已經到了極限了。佛陀必須要處理這個問題。就是說,怎麼能夠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當這些三乘人修到一個程度,把他會歸到佛道來,而不是各走各的。把因緣觀變成真如觀,他的核心思想,就是你要做兩種觀照:從凡夫開始,你要觀照你這一念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第一個。就是所有的妄想都是後來有的,就是把心拉到我們的原始點。第二個,「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雖然離相清淨,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念清淨心具足無量無邊的性功德。

所以,當我們所有的事修加上這種內心的理觀,我們就明白:你的布施,你未來成就快樂的果報,不是因緣給你的,不是因為你造作的布施因緣給你的,是你的心給你的!「託彼依正,顯我自性。」我透過布施法的所謂的事造法界,去啟發我內在的理具法界。我這一念心本來具足布施的功德,我只是假借布施的法門把我自性的功德開顯出來。所以它是完全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來廣學一切法門,這樣才能快速成佛。

所以諸位!成佛已經不是技術面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了。從本經的意思就是:你不改變你的心態,你就沒辦法跳脫你過去的這種小框框。你自己修習四諦法門,你用苦集滅道,雖然把你從生死的此岸帶到涅槃的彼岸,但是你也被苦集滅道給限制住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初帶你離開生死的是四諦法門,現在把你框住的也正是四諦法門。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開始要解開三乘人自我設限的這些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的執著了。解開之道,就是法法會歸心性,這才有辦法解開。

【411破除法執,所要消滅的是對法的執著,而不是消滅法!

從這個地方我們知道一個觀念,法沒有錯。諸位!我們今天要消滅的是法執,不是消滅法。「但去其執,不去其法。」你說,欸,那這樣子,我四諦也不修了,六度也不修了!你錯了,佛陀可沒要你去消除法。這些法可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你不能落入執著。所以我再講一次,本經所要消滅的是執著——法執,而不是消滅法。

就是說,當我們多了一套程序,內觀真如,安住一念心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以後,所修的法門都是成佛之道,都是一佛乘的法門。我們只要做一件事情:從今以後,改變你對人生的觀念——諸法不是「因緣生」,諸法是「萬法唯是一心」。你只要改變這個觀念就可以了。

當然,改變二乘人的觀念不容易,因為他長時間修四諦十二因緣,這種法執很堅固。佛陀要把它拔除,需要有一段時間的。我們看後面二乘人跟佛陀的互動,可以看得出來,拔除法執不容易。

【412】為什麼一心真如不是你修來的?

佛陀把前面長行文的讚歎佛智,所謂的開顯實相這個觀念,作了一個重頌,一個總結。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諸佛弟子眾 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 住是最後身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剎一心以妙智 於恆河沙劫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這以下把佛陀智慧的內涵表達出來。

「是法不可示。」這是佛陀自證的法門。佛陀為什麼有這麼廣大的功德,有這麼甚深的智慧呢?核心思想只有這個,就是佛陀安住諸法實相。佛陀在因地的時候正念真如,一方面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一方面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方面離相清淨,一方面具足無量的性功德,等待我們去修一切法來開發。這種一心真如的法門,是不能用任何相狀去表達的,因為它超越因緣所生法。你用因緣去修證,這個東西你修不來。因為它是眾生本具的,它可不是你修來的,所以它不能用因緣的相狀來表達。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也不能用言辭說清楚、講明白。我們講萬法唯是一心,攝用歸體叫萬法一心,依體起用叫一心萬法,這也是方便,這個是很難用言辭去講清楚的。那麼其他的眾生,初地以前的所有的三乘人,都沒辦法了知的,因為三乘人過去都秉持因緣所生法。

諸位!一心真如可不是你修來的,我們只是透過佛陀的開示發現了這件事情。就好像說,你們家的土地裡面藏有珍寶,這可不是你賺來的,你是有高人指導,才知道:哦,原來我的土地有這麼多珍寶!就是說,你是一個乞丐,結果你的爸爸是大富長者。這個是你出身的背景,這也不是你修來的。

諸位!修行,不是什麼東西都靠你去修。你靠你自己去修,你修到什麼時候?你自己有一種力量,你不把它啟發出來,你老是向外追求,你修到什麼時候?佛陀意思就是說,你們今天如果不改變觀念,老是要向外去追求因緣所生法,去追求四諦、十二因緣、六度,那你們永遠不知道佛陀是怎麼回事了,你們只有三乘果位可以得到。也就是說,你的生命只得到解脫,談不上成佛!當然,有例外,「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413】既然真如的功德不是修來的,那我們凡夫該怎麼辦呢?

真如的功德不是修來的,那我們凡夫該怎麼辦呢?就是仰信,只有一條路。你說,我一天到晚打妄想的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我怎麼證得呢?你先相信這件事情!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你先對佛陀有信心。佛陀這麼說,你先相信。
其他的,只要不從信心下手的,其他的三乘弟子,即便曾經供養諸佛,而且斷除了三界的見思煩惱,成就了有餘依涅槃,今生是最後一次生命……也就是你整個修行,從解脫道來說你已經到頂了,今生是最後一次了,「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所以,這個真如本性,不是說你修行高你就知道,不是這樣子的。它是一種內觀,它不能外求的。

所以,佛陀第一段是講到「妙法不思議」。就是這種真如的功德,你只有一條路,就是研究經典,生起信仰,然後慢慢地從這個地方去思惟。

【414】為什麼整天修四諦法,永遠不會知道佛陀是怎麼回事?

「妙法不思議。」我們看看三乘人對這個一心真如的法門是怎麼個情況。先看聲聞人。說是「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舍利弗可不是一般人,那舍利弗是聲聞人智慧第一的。即便他是智慧第一,以他的智慧力也不能究竟知道佛陀一心真如是怎麼回事。即使是滿十方的人都像舍利弗尊者,還有其他的諸大弟子,比方說目犍連尊者、須菩提尊者,也是滿十方剎,用他們的智慧都不能了知的。佛陀意思就是說:聲聞人,你整天修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你也永遠不會知道佛陀是怎麼回事的。這已經超越你這個法門的範圍了。不是說你整天老實地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能夠開這個智慧。沒這回事!這種智慧只有一個方法,靠佛陀清淨的傳承,叫做「諸佛之所護念」。就是佛陀代代相傳,十方諸佛護念。這第一個。

【415】為什麼你用法門的修證,不能瞭解什麼叫一心真如的妙法?

我們看看辟支佛。聲聞人修四諦不能瞭解,那辟支佛修十二因緣,稍微高明一點,他們瞭解嗎?
「辟支佛利智。」辟支佛他的解脫道是觀十二因緣,無明緣行,慢慢慢慢地無明滅則行滅……乃至於愛取,斷愛取。他也是修到頂了,也是「無漏最後身」了。這些人也是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之多,而且一心一意地用他十二因緣的功力,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來思惟佛陀一心真如的智慧,「莫能知少分」!所以,你用法門的修證,也不能瞭解佛陀一心真如的妙法。這個可不是修來的。

【416】為什麼權乘菩薩也是不能了知佛陀的一心真如?

看看菩薩能不能瞭解一點。

「新發意菩薩」,就是外凡資糧位的菩薩,他每天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供養無數尊佛,而且通達了大乘的空性,又能夠善說妙法,又能夠修六度來自利利他。那麼數量有多少呢?「如稻麻竹葦」之多,「充滿十方剎」中。這些凡位的菩薩,外凡的菩薩,一心一意以他的空性的智慧,在恆河沙劫的時間來思量佛陀的智慧,也是不能了知的。乃至「不退諸菩薩」,不退諸菩薩是指內凡加行位,就是我們一般說的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他們已經斷了見思,成就位不退、行不退。這麼多的不退轉菩薩,其數如恆河沙之多,也是一心一意地去思求,也不能瞭解一心真如的智慧。

【417】為什麼理觀的智慧,不能靠修行的經驗得知?

所以它這個說什麼意思呢?就是佛法是兩條路的:事修是一條路,理觀是一條路。你不能夠說,欸,你好好拜佛念佛,你就開智慧。沒這回事情!不要說你開不了智慧,阿羅漢都開不了智慧,辟支佛也開不了智慧,因為它是兩條線——事修跟理觀。我們看放光現瑞,光明是光明、相狀是相狀。你今天沒有佛陀的智慧引導,你永遠不知道你後面有那一道光明,沒有人會知道。不要說我們不知道,阿羅漢都不知道,內凡位的菩薩,加行位的菩薩都不知道,因為它是兩條路。也就是說,這個理觀的智慧,不能靠修行的經驗得知。

我們看唐朝雪峰禪師的開悟過程,就知道理觀跟事修的差別。這個雪峰禪師在唐朝很有名。雪峰禪師他是十七歲出家,出家以後就學了一點教理,二十歲以後就受戒。受完戒以後,禪宗就是要參禪,要參訪善知識。因為禪宗它不從教理悟入,它是以心印心,用開悟的心、祖師的心來引導你。以心印心就是用心來引導你就對了,不管它用什麼方法。

他第一個參訪的是洞山良价禪師,也是很有名的。他那個時候因為年輕,就派到了廚房去煮飯。他有一天煮飯的時候,洞山禪師剛好從旁邊經過,就點他一下。他說:你煮飯,在洗米的時候,你是淘米去沙,還是淘沙去米?就是說,你是把米留下來,還是把沙留下來?雪峰禪師也不簡單,他說:米沙一起去。就是米沙通通淘掉。其實對了一半。當然洞山禪師知道只對了一半,繼續問,米沙一起去,那大眾師吃什麼呢?哦,他回答不出來了。

我們從這個地方來推論他的心態,雪峰禪師知道空,但是不知道不空。就是說,他只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離相;但是他不知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這個佛法很妙,「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少一個,另外一個就沒有用了。它這兩個,你要麼兩個具足,要麼兩個都沒有。開悟也是這樣,你要麼沒悟,要麼就是一百分。開悟的東西沒有五十分的,五十分就是沒有開悟,九十分也沒有開悟。它跟我們學教理不一樣。這種悟就是你要麼全部悟到,這兩個同時存在;要麼你就是沒開悟。

這個時候他能夠把米沙一起去,但是他不能顯,他沒辦法承當。他應該說:「米沙一起去!」「那你知道這個大眾師怎麼辦呢?」「大眾師米沙一起吃!」那就過了。因為禪宗是聽你的意思,它根本不講,它聽你的心。就是說,你破妄以後有沒有顯真?結果他沒顯真,可惜了,那就是一般的空性了。一般的空性,它破妄以後沒辦法顯真。但是內觀的人,他一破妄,他一定會顯真的。

所以洞山禪師就說,那你的因緣不在我這了。我點撥你,你沒有開悟,我也不想浪費你時間了。就建議他到德山祖師那裡。德山祖師有一個規矩,一進禪堂,他禪堂裡面也沒擺佛像,擺了兩句話:問即有過,不問猶乖。就是:你問我問題,你就有問題了。你不能夠問!但是你不問也是不行。所以問也不對,不問也不對。那內行人就知道,因為仁者心動嘛。後來他就跟隨大眾,就跑到禪堂參禪。

參了幾年以後,雪峰禪師想,這樣子參下去也不是辦法。他打足了勇氣去問德山禪師。他就私底下問德山禪師說:「從上宗乘,學人還有分也無?」就是說,禪宗的這種內觀智慧,到底我有沒有希望?我到底是不是這種根機?要不是的話,你早點告訴我,我好修其他法門。那麼德山禪師聽他一講完,二話不說,一棒就打下去。德山棒,這他的家風:我叫你打妄想!一打下去,欸,還真有效果。他的悟處就有一點心得了,知道莫向外求。但是他心中還有一點疑情,最後一點點疑情。那麼這一棒打下去(看禪宗書籍上的那個公案),他是突然間全身冒汗,他是有點悟處了,那個光明快要出現了。

後來有一天,他就跟他的大師兄——就是巖頭禪師,德山祖師的一個大徒弟,這個巖頭禪師是開悟的,他們兩個人下山一起辦一件事。辦完以後要回山的時候,遇到了大雪。這個雪下得很大,所以沒辦法,就在山下隨便找一個小酒店住下來。這一住住了七天,沒辦法,雪老是不停。他們兩個在小酒店一個小房間裡面,巖頭禪師到了天黑就倒頭睡覺,雪峰禪師到了晚上不敢睡,就挺著腰,在那邊打坐。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到了第六天,最後一天晚上,巖頭禪師就看不下去了,就說:你晚上老也不睡,你在幹麼呢?說我在參禪。巖頭禪師說,你為什麼老坐那邊參禪?雪峰禪師說,我心不穩,他日終為它所累。說我的心找不到安住處,我害怕我這個不安穩的心來生會被它所拖累,落入生死業報當中。我一定要在我死亡之前把這件事搞明白。然後巖頭禪師說,那你為什麼不穩呢?云何不穩?雪峰禪師就把自己的經歷說出來,說我一開始參訪洞山禪師,洞山禪師教我淘米的方法;遇到了德山禪師,吃了一棒。經過種種的修學,我一直找不到悟處。

巖頭禪師講了一句重要的觀念,跟本經有點相似。他說,從法門入者不是家珍,從心胸出者蓋天蓋地。我們解釋一下。

雪峰禪師的問題就是太執著那個法門、過程,把自己給綁住了。就是說,每一個禪宗都有它的法門,不管是打你罵你也好,它只是一個方便門,那個不是重點。它的重點要你迴光返照。它打你也好,罵你也好,它重點不是要打你,重點也不是要罵你,重點也不是要你去淘米,看你能不能夠借事修心、能夠迴光返照你的心。是誰在淘米?是誰在打坐?打坐者誰?淘米者誰?你要把你那個本來面目找出來。那你今天是心外求法,你去注意那個淘米的行為,你去注意那個打坐的行為,你去注意那個棒子是怎麼打你的,所以你就落入了法門的執著了。這個是你的一個盲點。雪峰禪師聽到這一句話以後恍然大悟,跪下來跟巖頭禪師頂禮,從今以後變成大善知識。

【418】為什麼必須從心性去觀照來帶動所有的修學?

就是,同樣一件事情,你是怎麼切入的?所以智者大師說,四諦法門通四教。誰說苦集滅道是通阿羅漢?如果你能夠法法消歸心性,你能夠圓教的無作四諦,你就直趣佛道!法門只是你本身的需求。你有這個煩惱,你就可以修四諦法門;你沒有這個煩惱,你就不需要修。所以,我們會從以前因緣法門的修證而會歸到——其實生命是一種自性功德的開顯,這個就是妙法。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今天不從心性的觀照來帶動所有的修學,你即便是做了無量劫的修學,你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你離佛陀的智慧跟功德那就差太遠了。關鍵就在這裡。

【419】成敗不在法門的操作,而是能否真實覺悟一心真如的妙法

前面講到三乘的修行者是不能了知的,那麼這個「妙法」誰能夠了知呢?我們看佛陀的總結。
又告舍利弗 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這個無上甚深微妙法,只有一個人究竟了知,就是佛陀跟十方諸佛。所以佛陀告訴舍利弗說:「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甚深微妙法」指的是實智,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的那一念,「萬法唯是一心」的那種智慧,「唯我知是相」。當我們依體起用的時候,我們一心能夠開出萬法。佛陀為什麼能夠廣設方便?佛陀為什麼能夠對聲聞人講四諦、對緣覺人講十二因緣、對菩薩講六度?因為佛陀證得了這一心的觀念,所以他能夠一方面從自受用,能夠所謂的即權而實,萬法唯是一心,又能夠即實而權,而一心開出萬法。不是我釋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諸佛都是如此。所以成佛的正因就出現了,就是他證得了一心真如,所以他能夠開合自在。這個是說明了成敗不在法門的操作,而是你內心是不是能夠真實覺悟那種一心真如的妙法。

【420】佛陀為什麼最後要把一心真如的智慧開出來呢?

己二、動執生疑 分二
那麼佛陀講到這,是把佛陀的智慧講完了。那佛陀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什麼把佛陀這個一心真如的智慧開出來呢?當然是己二的「動執生疑」,搖動三乘人對法門的執著,而使令他們生起疑惑,來進而向佛陀請求開示。
庚一、明諸佛顯實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於佛所說法 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這地方講出兩件事情:第一個,舍利弗你應該知道,「諸佛語無異」。今天不但是我如此,十方諸佛教化眾生的原則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所有的佛陀一出來,一定是兩段式的教學,一定是先施設方便,最後再開權顯實、會三歸一。十方諸佛都是這樣子做的。因此,事到如今,你們要做的就是「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這是第一個,勸信。

第二個,顯實。為什麼要相信呢?因為「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這句話在《法華經》相當有名。就是佛陀開演因緣所生法以後,他總要會歸到一心真如了。佛陀不能一直講因緣所生法,這個是沒辦法收尾的。講完因緣所生法一段時間以後,眾生修學各有成果,佛陀一定要把這些因緣的法會歸到一念心性,這才圓滿。

這個地方,勸信的意思就是說,當然一般有人說修行依法不依人,這個觀念也不見得對。有些法門是一種思議境,比方說因緣果報,你造善得安樂果報,造罪得痛苦果報,這個可以理解,你可以判斷這個法對不對。諸行無常無我,你從日常生活也知道,生命是變化的,是不可掌控的。但是如果說我們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這種不思議境,你怎麼依法呢?你只能依人。

所以佛陀告訴舍利弗說,你現在要放棄你過去的思惟了,不能用法的思惟。用法的思惟,我後面的話你就聽不進去了。佛陀意思就是說,你先放下你過去的成見,你先對我有信心,我才有辦法改變你,我才有辦法拔除你無始的法執。就是說,「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你必須對佛陀有信心。這第一個。

第二個,為什麼我要講真實語呢?因為三乘的法門,如果從因緣一直修下去,它就沒有會歸處了,它沒辦法收尾了。比如說,你修四諦十二因緣、證得阿羅漢果,然後呢?然後沒了!那走不下去了,事實上就走不下去了。我們看天台宗給阿羅漢什麼名字?叫無學位。沒辦法!他這條路到底了,除非換跑道。就是這個高速公路,走到這邊,它的道路沒了,無學位了。

那怎麼辦呢?那佛陀必須怎麼樣?「要當說真實。」必須開出一條路給他,要銜接這條路。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要開權顯實。因為不得已,不開權顯實三乘的果位就沒辦法收尾了。就是說,三世諸佛都是這樣做的,都是先開方便門,最後一定要做一個動作——示真實相,一定要把它會歸到一心真如。三世諸佛都是這樣做的。這第一個。

【421】佛陀為什麼要先用方便力來開示三乘的教法?

庚二、明釋迦開三
告諸聲聞眾 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 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前面是講顯實,這個地方是講施設方便。佛告諸位聲聞眾及緣覺眾,乃至於諸位權教的菩薩,說,我過去用三乘的法門讓你們脫離生死輪迴的痛苦,而成就涅槃的安樂。這個就是我先用方便力來開示三乘的教法。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眾生處處地執著,「引之令得出」。

這個就是佛陀為什麼不一開始把話講清楚、說明白。就是說,現在我們到法華會上會覺得很奇怪:一心真如有那麼難嗎?佛陀一開始就把話講清楚就好了,為什麼一定要分兩段來引導呢?這個地方講出一個重點:因為「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這句話是佛陀為什麼要兩段式教學的主要原因。佛陀是不得已的,因為我們眾生長時間在三界輪迴,我們已經習慣了在因緣裡面去追求,我們所有的執著都是從日常生活得來的。

為什麼「眾生處處著」?你看,比方說有一個人飢餓了很久,他突然吃了麵包,就對麵包產生堅固的執著。他就說,哎呀,這個麵包真是好東西。這個有道理嗎?沒有道理。執著哪有道理?為什麼叫無明呢?就是這種執著是沒有任何理由的,他完全是憑他自己的感受,再加上自己的妄想,合起來。所以眾生的執著是沒有章法的,處處執著。
這種執著發生的處所在哪裡?正是因緣所生法,我們熟悉的範圍。今天如果你是佛陀出世了,你看眾生都在因緣裡面執著,你敢講出一個非因緣所生法的一心真如嗎?我相信你也不敢,因為距離太遙遠。所以佛陀必須把這個真相收起來:好,你們不就是喜歡在因緣執著嗎?從哪裡跌倒,咱們就從哪裡站起來。佛陀就跟你講因緣所生法。他說,你們不用改變觀念,你希望在因緣裡面追求,我因緣裡面照樣有好東西給你。你既然要執著,你就執著四諦十二因緣,你可以從因緣裡面創造涅槃的快樂。因緣所生法,有雜染的因緣,有清淨的因緣。當然一開始是先有痛苦的因緣、快樂的因緣,你應該放棄痛苦追求安樂。在快樂裡面有過失,佛陀再區分,有雜染的因緣、有清淨的因緣。哦!凡夫一看,這麼簡單!反正這都是我的熟境界,我無量劫來就在因緣裡面打滾。你告訴我不用離開因緣所生法,那好極了,我做得到。所以三乘人就在因緣裡面,從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的修學當中,都離開生死了。那你佛陀怎麼辦呢?就是說,你與其執著一個痛苦的東西,你倒不如執著一個功德的東西、涅槃的東西。就是,佛陀是不得已了。

當然,諸位都學佛很久。如果你一初學,我跟你講說,其實你布施布到最後,那個功德是你自己顯現出來的,你會布施嗎?你就不布施了。什麼東西都會歸到一念心性,他心中沒有一個目標。就是說,我們凡夫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讓我追求。為什麼?因為我們習慣這樣子,這個是輪迴養成的習慣,沒有對錯。就是他已經習慣有個東西。我現在告訴你說,你往生極樂世界,你念佛,其實極樂世界也是你自性本具,阿彌陀佛只是一個助緣,以彌陀為增上緣啟發你自性的功德。你那個往生的意願就降低很多了。凡夫的善根力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東西來引導,就是「引之令得出」。佛陀意思就是說,反正我先給你拉開三界再說,後半段我再來處理。佛陀有本事處理後半段的。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佛陀教育眾生是兩段。就是,第一個,想盡任何的辦法先滿足你的願望,總之先把你從三界拉出來。即便這個方法是有一點不圓滿,也沒關係,好過你再輪迴。佛陀只能這樣子幹了。所以,為什麼「示以三乘教」?因為眾生就在因緣裡面執著,所以我不得不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我就在因緣裡面創造一種功德相來引導你,讓你從這種雜染的執著變成清淨的執著。出來以後,雖然你的修行帶有法執,但是後續佛陀有辦法處理的。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