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04(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yt1.piee.pw/3zrwql                                  

Podcast : https://reurl.cc/1o600m                

目錄

065】我們現在知見有什麼問題?

066】真正的佛陀的智慧,叫做安住心性、歷事鍊心!

067】要快速成佛,先提升你的智慧水平!

068】所有的修行,只要你會啟動蓮花、啟動心性,都是成佛之道

069】《法華經》的目的,是要把一個人從空性帶出來!

070】為什麼你不能把你所有的佛號只設定到往生?

071】三世諸佛出世為什麼要講《法華經》?

072】你如果學唯識學覺得很沉重,你可以看看《楞嚴經》

073】不可墮入好樂寂靜的陷阱

074】你現在不學《法華經》,到了極樂世界你還得學!

075】有一點以空性為住,跑不出來的時候,《法華經》對你是最好的妙藥

076】佛法妙(一)—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議

077】佛法妙(二)—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議

078】眾生法妙——處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淨

079】我們這一念心為什麼叫不二法門呢?

080】撇開了一念心性,你就很難修行了!

081】撇開因緣法,從心性來修,這是捷徑

082】只要跟《法華經》結合,你不管修什麼法門都成為妙法

083】你如果從因緣所生法去修,人生真的是無解!

084】從心法裡面趨向佛法界,這是成佛的捷徑方式!

085】發自內心、借助因緣、超越因緣,《法華經》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086】為什麼從因緣所生法發的菩提心,都是脆弱的,容易退轉?

087】先建立心法妙的平臺,那就是一個成佛的捷徑!

088】諸位!你要記住你有兩種身分

 

065】我們現在知見有什麼問題? 

本經的內容主要講到一佛乘的因地跟一佛乘的果地。當然,從下手的修行,我們要重視因地,我們對果地只是一種隨喜、讚歎、好樂。就因地而言,我們現在做為一個生死業障凡夫,第一件事情就是趕快調整心態,養成佛陀思考的智慧。佛陀遇到事情他老人家是怎麼想的?就是你必須要以佛心為己心。我現在成就不了佛陀的功德,但是我先成就佛陀的知見。

我們現在知見有什麼問題呢?我們一般人,如果學佛以後就是拜拜懺,然後就做做義工,完全沒有經過教理的訓練,完全靠過去的善根產生信仰,那你的知見只有一個,叫做離苦得樂。諸位!「追求安樂此心同」,所以你的檔次就跟一般人也沒有差太多了。一般人也是離苦得樂,你沒有學佛之前也是離苦得樂,只是你現在把離苦得樂的心態拉到佛法裡面來,然後你有因緣修習廣大的資糧。但是可惜的是你的知見檔次不高,所以你也就變成人天果報,如此而已。然後慢慢你就看經典了,你發覺世間的快樂有問題,「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它不安穩。諸位!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傷害。所有的快樂一定要安穩。我們凡夫是這樣,要麼你就不要給我,你說我這個人過的雖然是平淡生活,但也習慣了。世界上最大的悲哀是,先給你快樂,再跟你奪回來。這個是全世界最大的悲哀,得而復失。

但是,所有的快樂都是這樣子,所以你不要羨慕有錢人。有錢人最痛苦的地方是在臨命終。因為像我們沒有福報的人,死就死了,對不對?今生也就這樣了,算了!福報大的人死亡,那是不得了的可怕。因為他心中對他所有的東西都心有所住,他的心已經放在他所有的資產上,收不回來。所以,臨命終的時候,那個業力的風要破壞他的所有資產的時候,那叫一個生龜脫殼,他怎麼能夠保持正念呢?他沒辦法保持正念的,他已經收不回來了。所以你要知道,離苦得樂的概念是不對的。那怎麼辦呢?那要追求寂靜。痛苦我不要,快樂我也不敢要,那就保持寂

靜。這個不錯了,你的心已經開始從安樂道走上了解脫道。但是,保持寂靜也不圓滿。

 

066】真正的佛陀的智慧,叫做安住心性、歷事鍊心! 

真正的佛陀的智慧,叫做安住心性、歷事鍊心。就是說,人生,你追求它,當然是傷痕累累;你逃避它,也非常可惜,因為它是一個很好的增上的資糧。它是污泥,如果你善加利用,它可是一個養分哪。

所以人生,只要你把「我是要來享受人生」的那個享受轉成歷練,你整個人生就是一盤活棋了。就是我人生不是來受用的。為什麼要都攝六根?《楞嚴經》為什麼要把那個感受收起來?因為你感受收起來,你的智慧觀照就現前了。你經常用感受對你是非常不吉祥,那你就一直被那個因緣法牽著走。你的快樂痛苦的感受,其實這個是一時的,你如果很重視的話,那你就被業力牽著走了。

 

067】要快速成佛,先提升你的智慧水平! 

也就是說,我們為什麼會從離苦得樂到追求寂靜,最後開始生起清淨心,開始變成菩提願?人生就是一個願力的實踐,如此而已。好壞對我來說都沒關係,我都有辦法把它變成成佛的資糧。

你想要有這種觀念,你就要提升你的智慧水平。這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必須要學習。佛陀的智慧,沒有人與生俱來的。我們只有眾生的知見。我們的人生生命的經驗裡面只告訴我們一個觀念:你要追求快樂。我們的人生經驗只得到這個概念,連追求涅槃寂靜都沒有。所以,本經告訴我們,要快速成佛,先提升你的智慧水平。

 

068】所有的修行,只要你會啟動蓮花、啟動心性,都是成佛之道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總結。

「是以蕩化城之執教,廢草庵之滯情。」蕩,就是消除化城。佛陀看有些人,你要他直接進入寶所(珍寶的這個房子),有問題,佛陀就變化一個房子,就是空性,這種有所得的(當然這個有所得不是凡夫的我執,它是法執,比較微細了)方便教法,廢除「草庵」——偏空涅槃的這種堅固的執著;打開方便之權巧之門,顯現真實的功德。「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就是所有的修行,只要你會啟動蓮花、啟動心性,都是成佛之道。所以你只要有這種概念,佛陀就能夠為了上中下根,為你授記成佛。 


069】《法華經》的目的,是要把一個人從空性帶出來! 

一個人從離苦得樂到空性其實不難,稍微有點善根也知道快樂是有問題的。「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你自己就算沒有感受,你看老一代的,你

也知道這個快樂會失掉。但是從寂靜要出來,有些人有困難。那當然就跟你當初怎麼進去的有關係,就是你怎麼進空觀的。

所以,佛法的因地很重要,因地心影響你的果地覺。你說,欸,我進空觀是修無常。你要出來會比較困難,因為無常的空帶有一點情緒化。就是我恨透你,娑婆世界我再也不回來了。它帶有點斷滅。因為無常故苦,就是說他悟入空之前帶有苦諦的思考。

這個苦諦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他今生的經驗,痛苦經歷太多,所以他對痛苦的感受太深;第二個,他所接受的教育。他可能《阿含經》讀得很深入,對無常、苦、無我思考很深,所以他「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這種印象深刻以後,你要從《法華經》把他帶出來,很困難。你看佛陀講到最後的時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退席,他根本不想聽了。他進入空觀以後,佛陀要把他從空觀拉出來,拉不出來。

諸位!貴為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都沒辦法把他們從空觀拉出來,只能等待下一尊佛陀了。就是說,你這個空觀,要把你從空性拉出來,比較難。當然,如果你修《般若經》,你的空觀是:人生沒有什麼痛不痛苦了,因為它因緣生,它沒有自性,所以我就可以放下。這種人的空觀,他容易出來。

總而言之,如果你不從空觀出來,人生對你來說,那叫一個寂靜,你就談不上「菩提」這兩個字了,那你的人生只有破妄了,就沒有顯真這一塊。所以,《法華經》的目的是要把一個人從空性帶出來。就是說,你的法門都不用改變,你該幹麼還幹麼。你念佛,你不一定要執著只是淨土,你可以為了成佛而念佛,你為了無上菩提而念佛。你往生照樣得到,但是你未來的路一帆風順。

 

070】為什麼你不能把你所有的佛號只設定到往生? 

諸位!你最好知道一件事情,你現在所做的決定會影響到你的未來。如果你現在只想到往生,就是你所有的佛號的設定只到往生,好,這個佛號把你送到淨土去了。然後呢?然後所有佛號的功能全部消失掉。因為你剛開始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就是這樣設定的。雖然它是無量光、無量壽,但是對你來說是有量光、有量壽。「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你一開始的設定,你就不是為了無上菩提來念佛的,你為了你個人的往生。所以,當你往生以後,你看到別人他那個佛號對他的加持力還在,他從初地到十地如此的順暢;而你到了極樂世界以後,糟糕了!因為你所有的因地的修學全部沒有了。你的目標已經達成了,你變成要重新開始了,所有的東西要重新開始了。

我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注意你的因地。我們現在經常很後悔:早知道,我前生就怎麼樣。千金難買早知道!就是說我們看到,哎呀, 別人怎麼樣。你從現在開始還來得及,就是調整你的因地。那麼你現在因地圓滿的時候,你未來的路就能夠走得很快,所謂的大白牛車。

 

071】三世諸佛出世為什麼要講《法華經》? 

所以,本經就是把那些人從空性裡面拉出來,從空出假。在因地增加他的智慧;在果地又「發眾聖之權巧,顯本地之幽微」,在果地上讓大家對佛道羨慕。講到三世諸佛的權巧方便,所謂的八相成道、示現生老病死等等,把這個權巧應化身收起來,開顯佛陀無量功德,無量莊嚴的法報二身,使令我們對佛道更加的好樂。能夠「增道損生」,增加我們的功德,減損我們生死輪迴的業力。「位鄰大覺」,位鄰成佛。

佛陀一方面講智慧來引導我們,一方面講功德來鼓勵我們。「一期化導,事理俱圓。蓮華之譬,意在斯矣。」做為釋迦牟尼佛說法的一個總結,三世諸佛出世最後要講《法華經》,否則他前面的方便門沒辦法收尾。就是說,佛陀為什麼在過程中會講這部經、這部經、這部經……而最後要講《法華經》做收尾?他如果不講《法華經》收尾,那就像本經說的,佛陀落入慳貪,佛陀沒有把最好的東西給眾生,而且對前面所開的方便門——為什麼要這樣做?沒有辦法做一個交代。所以,一期的化導,最後要會入法華,這個時候理觀事修圓滿。蓮花的譬喻的道理就在這裡。就是說,所有的修行,都一定有蓮花跟蓮子——理觀、事修,這樣才圓滿。

 

072】你如果學唯識學覺得很沉重,你可以看看《楞嚴經》 

我個人學《法華經》有一段因緣,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讀佛學院的時候,其實我喜歡的是唯識學。我那個時候有聽《法華經》,但是我最喜歡唯識。唯識的好處,它解釋因果很清楚:這怎麼回事?我今生沒有造這個罪,為什麼得這個果報?因為倉庫裡面有。唯識的因果思想,它建立一個阿賴耶識的概念。就是,你今生不是承當你今生的因果,你要承當你無量的過去的因果。這個就是唯識學。

你看唯識學的思想修的觀照是什麼?修無分別智。就是,看到因緣果報,我沒有意見,就是我不能動名言。「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當然,唯識學也有缺點。唯識學,你學完以後會覺得內心很沉重,你背負無量的過去。這個生命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你要概括承受你過去的因緣,因為一個都跑不掉,都在阿賴耶識保存著。

後來我學了《楞嚴經》,心生大歡喜。「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什麼過去不過去的!《楞嚴經》說你不要想這麼多,「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當下就是清淨。所以《楞嚴經》講當下,它不談過去。它說你把握每一個當下,你只要把生命當中每一個當下都把握好,人生沒有什麼過不過去,也沒有什麼現在未來。那是一個片段,才有過去、現在、未來。每一個生命都是當下、當下、當下……就夠了。我覺得這個思考很好,找到人生的出路。所以諸位!你如果學唯識學覺得很沉重,你可以看看《楞嚴經》,它會「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073】不可墮入好樂寂靜的陷阱 

當然,《楞嚴經》會讓你一個人「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業力,本來沒有生死。你這個時候就安定下來,內心會產生一種安穩寂靜的力量。但是,如果你沒有看所有的教理(還好,我那個時候學院讀過《法華經》),其實這個地方是一個很容易墮入的陷阱。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大乘善根,十個八個跑不出來。你一天到晚讀《楞嚴經》或者讀《金剛經》以後,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時候,你什麼事都不想做了。就像印光大師說的,好事不如無事。安住孤獨,享受寂靜。

這個時候你會想,成佛只是追求寂靜嗎?當然,我們學過法華,因為我們在學院讀過《法華經》,知道這樣不對,但是又很難抗拒那種寂靜的誘惑。因為你一坐下來,《楞嚴經》一現前,那就是當下寂靜。當然,我們知道這有兩種過失:一個菩薩好樂寂靜,忘失大悲、不樂修善;對於資糧力不想修,對大悲心會減損。不至於說斷菩提心,但是大悲會比較羸弱。

後來我就強迫自己誦《法華經》。誦到<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時候,看到藥王菩薩為了求《法華經》的中道實相,為法滅身,把自己燃燒,我非常感動。那個時候才從寂靜裡面跑出來,回到中道的菩提上。

 

074】你現在不學《法華經》,到了極樂世界你還得學! 

所以我個人覺得,從有相的追求快樂要到寂靜,不難,對我來說不難。但是從寂靜要重新出發到菩提,這一塊真的很不容易。因為,你寂靜的時候,你會認為,至少我能夠善加保護自己了。如果你把《楞嚴經》的寂靜再配合佛號的信願持名,其實往生是夠了。當然這樣子的資糧功德,未來的善根是有問題的。如果你的眼光沒有非常遠的時候,你就覺得這樣也挺好的。但是,我還是那句話,注意我們的因地!與其我們無量劫來羨慕別人,倒不如我們現在把它做好,因為這是一個圓滿的成佛之道。

諸位!不管願不願意,我們一定要成佛。也就是說,這條路遲早要走。那麼既然遲早要走,你晚走不如早走。就是說,你追求寂靜,你繞了一圈,你還得乖乖地回到這條道路上,因為沒有第二條路。凡夫成佛之道——《法華經》!只有這條路而已,沒有其他路了。身為凡夫,你不可能走那個《華嚴經》。

你說,我到淨土去。到淨土去,阿彌陀佛照樣跟你說《法華經》,你跑不掉的。所以你依《法華經》這條路,一心三觀,蓮花的思想你遲早要建立。你現在不學,到了極樂世界你還得學。

 

075】有一點以空性為住,跑不出來的時候,《法華經》對你是最好的妙藥 

所以說,我們的學佛,一開始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就是從斷惡修善開始,追求安樂。最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開始修學空觀,安住寂靜。但是,要從「見山不是山」回到「見山是山」,我跟大家講,非常不容易,從空出假非常不容易。還好,佛陀說了《法華經》,他從各種文字相來引導你。這個時候,你如果經過了空性的寂靜,「見山不是山」,再回到《法華經》,這個時候的力量就堅固了。

所以學《法華經》的人,最好先有空觀的基礎會比較好。如果說一開始從

人天乘直接學《法華經》,你可能會(當然只是可能,因為每一個人善根不一樣,一般人會)覺得看不出《法華經》好在哪裡,你看不出來。你說我以前在修人天乘就是這樣子啊。但如果是修過空觀的人,經過一段的寂靜,有一點以空性為住,跑不出來的時候,《法華經》對你是最好的妙藥。它會讓你從排斥因緣所生法而把它轉成一種歷練。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法華經》能夠「蕩化城之執教,廢草庵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就這個概念。

 

076】佛法妙(一)——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議 

乙三、結示 分三:丙一、佛法妙;丙二、眾生法妙;丙三、心法妙好,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整部經題就是妙法跟蓮花。妙法跟蓮花的修學,天台智者大師是分成三塊來說明。

丙一、佛法妙 

我們先看第一個,佛法妙。

一、佛法妙。經云:「是法甚深妙,難見難可了。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又云:「及佛諸餘法,亦無能測者。」故佛法妙也。

佛法妙,是講到佛法界的微妙不可思議。在本經裡面講到不可思議有兩個:第一個,是從佛陀的智慧,「是法甚深妙」。就是前面十四品裡面其中一段經文說,佛陀的智慧,那種「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那個中道的實相現前的時候,是「難見難可了」。整個九法界的眾生用他的智慧去思考,都很難知道佛陀的智慧是怎麼回事,就是下位不知上位。所以佛陀說,你把文殊、普賢……所有的等覺菩薩全部加起來去思考佛陀的智慧,你不知道佛陀的智慧是怎麼回事。這是講佛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

 

077】佛法妙(二)——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議 

第二個,佛陀的功德,「及佛諸餘法」。佛陀所成就種種波羅蜜的功德,也是甚深廣大、不可思議。

你看神通就好了,以這個神通的功德來說。你看阿羅漢顯神通。佛陀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為了害佛,把大象給灌醉。灌醉以後,這個醉象往僧團的地方衝過來。佛陀帶著諸大弟子去托缽的時候,阿羅漢就用神通飛到虛空,自我保護。因為阿羅漢的心中只有一個概念,他沒有菩提心,就是涅槃寂靜。他是:我就是保護我的寂靜。所以他一旦受到傷害的時候,他的內心世界的道就現出來——他的寂靜。佛陀的心不是寂靜,叫做菩提。他不是考慮自己,他悲憫這個大象即將造罪。所以佛陀的手入慈心三昧,現出來的時候,現出五個獅子把大象調伏了。

諸位!同樣是一個神通。所以法門不能論高下。這個道,同樣神通,阿羅漢的心態追求寂靜,他的神通就自我保護;佛陀的心是菩提,所以他的神通能夠轉一切眾生的煩惱而趨向菩提。這個地方是讚歎佛陀的智慧跟功德。

 

078】眾生法妙——處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淨 

丙二 眾生法妙

我們看眾生法界的妙。

二、眾生法妙。經云:「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眾生無佛知見,何所論開?當知佛之知見,蘊在眾生。故眾生法妙。

當然,我們眾生法界,從因緣所生法來說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這當然不妙了。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因緣所生法——所謂輪迴的後遺症撥開來,佛陀說,能夠使令我們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也就是說,佛陀為什麼能夠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呢?表示我們有那個知見。

諸位!佛陀不可能把一個東西送給你,不可能。佛陀只有引導你去找到本來屬於你自己的東西。所以佛陀的知見、佛陀的智慧,是在所有的污泥當中,煩惱障、業障、報障當中,有一個佛陀的知見。

一念心性,它讓我們凡夫最感動的只有一句話,就一句話就夠了,叫做「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這句話對我們太重要了!就是說,從因緣的角度我們看佛陀,那甚深廣大。我們是如此的業障深重,彌陀是萬德莊嚴。這是從因緣法看,從佛法界降到凡夫法界,降了四個法界。但是如果把佛陀拉到一念心性,把凡夫也拉到一念心性,那是一切法如。所以,我們只有回到一念心性,才能夠跟佛陀是平等的。就是一念心性它不受輪迴(因緣所生法的影響),這個對我們很重要。叫做:在凡,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它也沒有減少;在聖,佛陀有無量的功德,但是它也沒有增加一點。「處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淨。」這個地方就是我們唯一的希望。如果這種能量你不用,你一定要在因緣所生法上去下功夫,那你就不知道要修到什麼時候了。就是說,在我們種種的煩惱障、業障、報障當中,其實有一種很大的力量,它沒有失掉的。如果你善加運用、善加啟動的話,那就是兩種力量:外有法力,內有心力。如果你把這個力量放棄了,那對你來說眾生法就不妙了,那你人生只有一個定位,叫做業障深重,就講完了。

所以,我們一方面是業障深重,但是我們又眾生法妙,這是第二個。

 

079】我們這一念心為什麼叫不二法門呢? 

丙三、心法妙

第三個,我們看心法妙。

三、心法妙。經云:「修攝其心,觀一切法不動不退。」淨名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華嚴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故心法妙也!

我們一念心也是分成兩塊。如果是透過輪迴的熏習的,那這個心就不妙了,這個就叫打妄想了,是有所得的攀緣心。但是如果說你把這個表層的妄想的心收攝一下——這個收攝當然不是禪定了,重要的是觀照,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一心三觀,這個時候你就能夠觀一切法不動不退,你所修的功德就不容易退轉。

《淨名經》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這樣講好了,我們這一念心為什麼叫不二法門呢?生死輪迴是它創造出來的,菩提功德也是它創造出來,所以你成佛以後叫做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其實,你成佛以後,所有的東西都不是法門給你,也不是佛陀給你的。他們只是引導你,把你自己的東西開顯出來而已。

諸位!你心裡面沒有的東西你不會出現的,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你說,欸,我今天會墮落到輪迴是他害的。不對!他只是個助緣,你一定有自己的內因,你一定自己有攀緣心、有煩惱。所以,煩惱是我們的心創造出來的,諸佛解脫也是由我們一念心性本自具足所創造出來的。結論:「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佛陀、眾生是平等的。

 

080】撇開了一念心性,你就很難修行了! 

那麼智者大師講這三個概念是幹什麼?諸位!注意一個字就好。佛法界、眾生法界跟心法界,後面都有一個什麼?都有一個「妙」字。有沒有?這個就是生命的希望出現了。

當我們從眾生法界要到佛法界的時候,你有兩條路可以走:

第一個,你走因緣所生法這條路。我不走《法華經》,我先從斷惡修善,再修空觀,再發菩提心,我走其他的經典。這是走因緣的路,完全依從法力。我不啟動我內心的自性功德力,我把這個「妙」拿掉,從眾生法界到佛法界。那就修道多辛苦了,你很多的問題要面對了。

如果說我們今天把眾生法界跟佛法界找到一個很重要的平臺,就是心法妙,一念心性,那麼這個時候就是成佛的捷徑出現了。所以,我們要善用這個「妙」字!因為它可以把眾生法界跟佛法界搭上一個很關鍵的平臺。

也就是說,佛法界有它的因緣所生法跟一念心性。當然,佛陀的因緣所生法是非常殊勝的,那是他修六波羅蜜得到的。所以佛法界是一念的清淨心跟萬德莊嚴的結合,叫做佛法界。眾生法界是惑業苦跟一念心性的結合。心法界是無量無邊的妄想跟一念的心性的結合。所以,你如果撇開一念心性,把一念心性拿掉,完全從因緣所生法來修,那你就很難修行了,那你就變成從惑業苦要到功德莊嚴,那這個過程就很複雜了。

所以,本經的目的,天台宗的意思就是說,先把因緣所生法放下。佛法界我們不看,先看佛陀的妙字,是一念心性;眾生法界惑業苦咱們先不看,先看一念心性;我們眾生的一念心,妄想也先把它撥開,先不看,先看一念心性。那麼這個時候就是平等不二了,這條路就打通了,叫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時候修行就簡單了。

 

081】撇開因緣法,從心性來修,這是捷徑 

我們看後面的蕅益大師的總結。

此經明九種相性皆入即空即假即中,汝實我子,我實汝父,一色一味,純是佛法,更無餘法。故知佛界最為無上。復次,餘經所明九相性不得入佛相性即空即假即中者,此經皆開方便,普令得入。又按其相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不論引入,是故如來殷勤稱歎此《法華經》最為無上,意在此也。

本經的特點就是在說明九法界的相性。這個相性,簡單講就是後面會講到的十法界十如是,就是因緣所生法。眾生法界的因緣所生法當然重點在惑業苦了,只是它的輕重不同。它的重點就是,整個眾生法界的因緣所生法,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看,當體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實相,跟佛陀是沒有差別的。

所以,我們如果從眾生法界裡面找到那個「妙」字,那麼後果就是「汝實我子,我實汝父」。那我們跟佛陀是一家人,只是佛陀走在前面,佛陀是父親,我們是兒子。我們只要不放棄努力,遲早可以繼承佛陀的家業。那麼,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一色一味都是佛法,那叫一個順逆皆方便,其他就沒有什麼方便法門了。一切法都是真實的,一切法都是開顯自性功德的因緣。

所以,我們選擇《法華經》,就是撇開了因緣法,從心性來修,這是捷徑。如果你放棄了心性,從因緣所生法去修,那你就糟糕了,那就不是《法華經》,那就非常複雜。就是說,從因緣裡面撥開來,從眾生法界找到心性,然後直通佛道。

 

082】只要跟《法華經》結合,你不管修什麼法門都成為妙法 

「復次餘經」,就是其他的阿含、方等、般若。說明九法界的因緣法本來是不能夠直接契入中道實相的,而本經可以開方便門,普得悟入。就是說,不管你現在修什麼法門,你是持戒念佛也好,你是修空觀也好,你只要跟《法華經》結合,《法華經》就能夠把所有的法後面加一個妙。你本來是持名,加上《法華經》,那就叫持名妙法;如果你是布施,你加上《法華經》,叫做布施妙法。它能夠超越因緣所生法,從自性裡面去開顯功德。所以它就是「不論引入」,它不是次第的方便的引入,而是當下的契入。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在後面不斷地讚歎《法華經》是最為殊勝——在我所有的法中最為殊勝。對凡夫來說,反正我們上不了《華嚴經》,那我從《法華經》入手!就是初地以下的菩薩一定要修《法華經》,你才會功德圓滿。

 

083】你如果從因緣所生法去修,人生真的是無解!

那麼這個概念,我們把它畫成三個圖,就是佛法界、眾生法界跟心法界。我們現在是眾生法界。眾生法界,按照唯識的說法,我們就是根塵識:六根依我們的果報體去攀緣六塵,然後碰撞以後產生六種的心識。所以,從因緣所生法,我們沒辦法突破我們自己業力的小水泡。如果你今天走的是因緣所生法,那真的是這樣,真的是業障深重、求出無門,這句話是說得一點都沒錯。

因為你的六根攀緣六塵,這個六塵怎麼來的?六根就是業力所變現,六塵也是業力所變現,根塵碰撞產生你的妄想。其實你如果從因緣所生法去看,那你的人生真的是無解,真的只有求生淨土一條路而已。無解,人生無解。因為業力去引導妄想,妄想又攀緣業力,人生會展轉相續,怎麼會有解呢?

 

084】從心法裡面趨向佛法界,這是成佛的捷徑方式! 

但是諸位!如果我們今天不去走因緣所生法這條路,而去走另外一條路,就是心法妙、眾生法妙,把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找出來,啟動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時候,透過一念心性的功德,安住一念心性。當然,嚴格來說,你如果學《法華經》之前學一點空觀的智慧,或者學過《楞嚴經》會更好。它會把眾生法界先離一切相,讓你的心先從因緣所生法撥開來,先回歸到空性,或者回歸到一念的清淨心。從眾生法界先拉到一念心性的妙,然後《法華經》就開始啟動自性的功德。

《楞嚴經》跟《金剛經》是破妄,《法華經》是顯真。它透過一心三觀,觀十法界十如是,從心法裡面趨向佛法界,這個是成佛的捷徑。就是從心性來帶動緣起法,這個叫做稱性起修。

我們凡夫是在因緣所生法裡面活動,所以弄得自己傷痕累累,人生無解。然後呢,你修空觀:哦,我跟因緣所生法隔離,完全落入空性,跟因緣法隔離了。這也落一邊,就偏空了。心性不是這樣。心性的好處:它本身能夠超越因緣,它又能夠跟因緣互動。就好像蓮花,它沒有離開污泥,但是它能夠吸收污泥的養分,促成它的成長。

 

085】發自內心、借助因緣、超越因緣,《法華經》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所以《法華經》有一句話,到後面會說到,我先把它講一遍。它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就是說,做為佛陀是福慧兩足尊。他的智慧看到什麼呢?看到一切法常,就是心性;他又能夠知道無性,又看到緣起。佛陀同時看到一切法的妙的心性,又看到染淨的因緣所生法。那麼,他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就是,心性它是不生滅的,但是本具的心性要靠因緣來激發它。所以理觀一定要事修來激發它。

諸位!學《法華經》他能夠不執著因緣,但是他又能夠勇敢地面對因緣。《法華經》面對事情是三個態度:第一個,發自內心。他所有因緣都是先拉到心性,先發自內心。第二個,借助因緣。他要假借因緣來修。第三個,超越因緣。

發自內心、借助因緣、超越因緣。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在滅惡生善的過程中,有一生因為罪業的因緣墮落到火車地獄。這個地獄就是有兩個人去同時拉一個火車,一個火燒的車,很熱又很重。釋迦牟尼佛當時比較強壯,另外一個跟他拉車的人比較羸弱,就拉不動,拉一天也拉不動。有個牛頭獄卒,——長得像牛頭的獄卒,看到那個人拉車拉不動,就拿鐵棒打這個人,打得他整個皮膚都流血了。他就哀嚎啊。釋迦牟尼佛就把他扶起來,勸牛頭說:你別打他,他身體羸弱,他又不是故意的,讓他慢慢拉唄。牛頭一想,你多管閒事!就過去把釋迦牟尼佛的頭打破了,結果釋迦牟尼佛就死掉了。

他本來在這個火車地獄要待多久呢?要待一百劫的時間。因為一念的慈悲心發動,所以他這個地獄的罪就滅掉了,就生到忉利天去了。這個是《大方便佛報恩經》裡面講到的一個公案。

 

086】為什麼從因緣所生法發的菩提心,都是脆弱的,容易退轉? 

現在我們要問一個問題。稱性起修,如果你今天不走心性這條路,你是從因緣所生法發的菩提心,這個菩提心從因緣所生法,觀眾生苦,你是向外攀緣。諸位!如果你的菩提心不是稱性而起的,不是超越因緣,你看到了這個旁邊的人值得憐憫,你也一定看到另外一個——牛頭獄卒拿著刀子,對不對?你覺得你會多管閒事嗎?我看你未必會。

所以,菩提心有兩種。凡是因緣所生的菩提心,它是脆弱的。所以佛陀說,有的菩提心是脆弱的,容易退轉。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你一開始護持三寶是因為看到三寶莊嚴;你哪一天看到佛法僧三寶其中有一個寶不莊嚴了,你就不護持三寶了。因為你的菩提心的一開始:「你是怎麼來的?」很重要。你這個法是怎麼來的,會影響它的結果。所以你學佛,你為什麼要學佛?我看到出家眾很莊嚴!你要哪一天看到出家眾不莊嚴,你怎麼辦?

諸位!凡是從因緣所生法得來的東西都是很脆弱的。今天釋迦牟尼佛他墮落到地獄,他為什麼有這個善根?看到獄卒明明拿著這個刀杖,他都能夠仗義執言?我們合理地推論,他過去學過《法華經》,他的善根是超越因緣,就是我做我該做的事情。你只有超越因緣,才能夠轉變因緣,諸位!

 

087】先建立心法妙的平臺,那就是一個成佛的捷徑! 

所以在《楞嚴經》說,不為物轉,才能轉物。如果你不學《法華經》,你也可以發菩提心,你也可以生慈悲心,但是你所有的東西都被因緣所生法框在那裡,就是這個小水泡,你很難自我突破的。因為你只能用眾生的思想、眾生的行為去行菩薩道,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你就做不出來,你做不出來了。因為你一開始在成長你的善根的過程,你完全是從外面借來的,而外面借來的東西是脆弱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從眾生法界不能直接契入佛法界,要經過這個過程,就是心法界。要先回到心性,這是一個成佛的捷徑。就是用心性來帶動因緣法,而不是直接跳進因緣裡面。我們如果今天不把心性的功德啟動,直接跳入因緣所生法,那就糟糕了!那這個佛法就很難修學了,就很難進步了!你背負了這麼多的業力,你累積了這麼多的顛倒妄想,你今天不走心性這條路,那怎麼走呢?你告訴我,你怎麼走呢?

所以,智者大師就提出:佛法妙、眾生法妙、心法妙。先建立心法妙的平臺。這個時候,那就是一個成佛的捷徑了,一個大白牛車。就是,不管你過去煩惱有多深,不管你業障有多重,你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它會產生最快的反轉,這個就是妙法!

今天這個觀念很重要!先談方法,我們講到修行的方法,就是怎麼樣啟動真如本性。今天只是講到真如本性的功德妙用。

 

088】諸位!你要記住你有兩種身分 

今天的課有沒有問題?就是說,今天你要學佛,你要先瞭解自己,知道你的優點在哪裡、缺點在哪裡。你不能說一天過一天,是吧?我們自己有兩個角度觀察:第一個,從因緣觀察;第二個,從心性觀察。從因緣觀察,那沒話說,那叫「業障深重,求出無門」。現在學佛其實有點晚了,因為業力已經弄出很多煩惱,妄想也很重。但是我們還有一個本來具足的東西,就是現前一念心性。如果你會把它啟動起來,那就不一樣了,那局勢就不一樣了。那叫做佛陀是我的父親,我是佛陀的兒子。

我們現在也可以說:是的,我是一個乞丐。其實,現在人生,你的快樂是別人施捨給你的。難道不是嗎?你告訴我,你現在所有的快樂,哪一個不是因緣所生法給你的?你過去有善業你才快樂的,否则那你怎麼有快樂呢?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我們是一個乞丐,所有的東西就是因緣施捨給我們,我們才能夠活到現在。

但是,你別忘了你還有個身分:你曾經是大富長者的兒子。這個父子關係是不會改變的,不會因為你離家出走而改變。父子叫做天倫。如果我們今天能夠善用我跟大富長者的父子關係,那就不一樣了。當然,如果這個關係你完全不看,就做一個乞丐,那你去工作,要賺到像大富長者的財富,那就不知道什麼時候了。

所以諸位!你要記住你有兩種身分。你還記得嗎,你從什麼地方來?欸,我從輪迴而來。對,也是!因緣所生法,我們其實從輪迴而來。還有一個,你從一念本自清淨、本自具足的心性而來,這個身分你別忘了!

我們是兩種身分,這兩種身分對我們都很重要。一個理觀,一個事修。

好,大家好好體會一下。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