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08(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yt1.piee.pw/3uzkp2                                 

Podcast : https://reurl.cc/emRWLx       

目錄

142】淨土宗在整個大乘裡面它的特別在哪裡?

143】為什麼平時的感應道交不難?

144】為什麼臨終的感應道交沒那麼簡單?

145】為什麼修過《法華經》的內觀思想,對你臨終正念幫助就很大?

146】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

147】極樂世界為什麼能夠讓我們受用?

148】怎麼就能夠把彌陀功德轉他成自呢?

149】眾生是如何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150】怎麼才表示你已經建立《法華經》的思想、啟動內觀了?

151】你不內觀,你就障礙重重

152】極樂世界距我們十萬億佛土,這麼遠,怎麼去?

153】當你的心準備好了,阿彌陀佛自然能夠跟我們感應道交

154】往事不堪回首,這句話你要永遠記住!

155】有兩個指標,可以看得出你會不會往生

156】把一念心性的平臺展開以後,你就可以迎接彌陀的到來!

157】蕅益大師是把本經分成哪三大部分?

158】序品有哪三層意思?

159】佛陀為什麼先入三昧再放光?

160】一心真如雖然本具,但是要理觀去啟動

161】序品,有哪五個主題?

 

142】淨土宗在整個大乘裡面它的特別在哪裡?

我們看第二段,隨緣顯現。

這一大科講到《法華經》內觀的智慧跟淨土宗的持名之間的一種相互關係。

我想,淨土宗在整個大乘裡面是很特別的。它的特別在哪裡呢?印光大師說它是「他力門,果地教」。在因地上,它有他力,就是佛力的攝受;在果地上,它是現成的。也就是說,我們到了極樂世界以後,我們所受用的一切的色聲香味觸這些五塵的境界,七寶池、八功德水、宮殿、樓閣、寶樹,沒有一個是我們修來的,沒有一個。如果以因果的思想來說,沒有一個是你修來的。那我們沒有修,它怎麼就有了呢?因為感應道交而來。所以我們淨土宗的功德是透過一種同體的心性,透過彌陀的本願攝受,然後,「能念所念性空寂」,所以「感應道交難思議」,是感應而來的。這是很特別的。那麼,這感應道交就變成淨土宗的核心思想了,因為你所有的東西都是透過感應而來。所以我們對感應道交這件事情就要有所瞭解了。

 

143】為什麼平時的感應道交不難?

基本上感應道交有兩塊:一個叫做平時的感應道交,一個叫臨終的感應道交。平時的感應道交,每一個人都有這麼一些宗教體驗。你遇到痛苦了,這個痛苦超越你的範圍能力了,所以你祈求佛菩薩的加被。你靠了一個信仰,就靠一個叫皈依:我業障深重,求出無門;彌陀功德莊嚴,一定可以救拔我。你靠一念的信仰,然後憶念一句的聖號,很快就會有感應了,就邁過去了。因為它處理的問題不大,它並沒有對我們生命產生根本上的改變,你輪迴照舊,只是處理一個生命的小障礙而已。就是這個道路還是照走,把這個小石頭搬開而已。所以,平時的感應道交,你去看淨土宗的感應故事,它可以列出十本還不止,多了去了。但是,這種離苦得樂式的念佛,不難,因為它只要信心就好。

 

144】為什麼臨終的感應道交沒那麼簡單?

但是,往生式的念佛就不容易了。就是,你念佛能夠讓你跨越三界的業力,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那對不起,就不是靠信心而已,沒那麼簡單。

為什麼呢?因為這件事情的出現是在臨命終的時候。稍微有一點佛學常識的人都知道,臨命終跟平時那是不同的概念。臨命終是幹什麼?臨命終就是除夕夜。你懂嗎?除夕了,算帳了,臘月三十算總帳了。不只是算你今生,無量劫的帳咱們一起算。所以,阿賴耶識的可怕就是你平常不知道它存在。你平常就是第六意識的思想去攀緣六塵,什麼事都沒有。第八識最壞,壞就壞在它只有在兩個時候出現,「去後來先作主公」,臨終的時候出現,投胎的時候出現,投胎以後它就消失了。

很多人忽略了阿賴耶識的可怕,就是它主導你的業力。說這個人念得好好的,臨命終怎麼起顛倒了?廢話,阿賴耶識出來了嘛!阿賴耶識不跟你客氣的,它會現很多中陰身來引導你,它不會跟你開玩笑的。它如果要把你引到三惡道去,它不會現三惡道的相狀,它不會那麼傻。它會現出你喜歡的境界,讓你自己投進去。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投胎都是自己找的,愛取!哦,這個東西很不錯,投下去,結果是三惡道。這個就是阿賴耶識可怕的地方。

所以,這個時候臨終的正念就很複雜了,因為你不是面對第六意識的妄想而已,你這個叫做內憂外患。你內有第六意識一天到晚打妄想,外有第八識的生死業力。

 

145】為什麼修過《法華經》的內觀思想,對你臨終正念幫助就很大?

這個時候,如果你修過《法華經》的內觀思想,這個幫助就很大了,養兵千日,用在一朝了。一個內觀的人,他對外境的感受比較淡泊,他也不容易受任何外在影像的牽動。經常內觀的人,你所有的東西都是向內安住的,就是你本具的東西。所以從一念心性來看,這一切法都是如夢如幻。我們不容易像一般人能夠弄假成真,我們是借假修真,我們是借而不住。凡夫是就住在上面,那就完了,那被它牽動了。

所以,經過《法華經》的內觀思想的人,第一個,你容易保持正念;第二個,你的正念也不容易破壞。就算有人來刺激你,你也不容易受到傷害。就這麼一個差別。如果你一個人沒有經過法華內觀的訓練,你的修行完全是外緣,向外攀緣。你說,欸,我攀緣的可是佛法界!當然,你攀緣佛法界好過攀緣眾生法界,是的!但是你這個心態有問題,你是向外求來的。向外求來的東西就很容易破壞,因為你落入諸法因緣生,就變成諸法因緣,你沒辦法超越因緣。 

所以諸位!你現在開始,是時候檢討你的佛號了。你的佛號是怎麼建立的?如果你完全是向外攀緣建立的,我要提醒你:平常可能還沒有問題,臨命終的時候你可能會過不了關。因為你是向外攀緣而來的,心外求法,你就很容易受到外在的干擾。因為你跟它是同一類的,你是從那邊拿過來的,你的法跟它的法是性質相同的。

如果你的佛號是由內而生的,是稱性而起的,你一開始的因地跟這個外緣就沒關係了。兩個是不同道路的,一個是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建立起來的,一個是外在的因緣建立起來的。這個怎麼會一樣呢?所以,你的佛號如果是由內而生的,是透過你觀想十法界十如是而有的,只是你把佛法界改成淨土的法界,由極樂世界的相狀帶動你自性本具的功德。恭喜你!你的佛號不容易破壞。 

所以說,法華的內觀會讓你的佛號超越因緣,就這一句話:它能夠離一切相而又即一切法。它雖然在成長過程中假借因緣讓你成長,但它是假借因緣又超越因緣,它厲害在這裡。因為它是從內而生,稱性起修,全修在性。 

146】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

丙二、隨緣顯現

我們看第二段,蕅祖的開示,隨緣顯現。

約佛釋。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

蕅益大師解釋《彌陀要解》,主要就講兩件事情而已:第一個,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就是阿彌陀佛因地怎麼來的;第二個,它怎麼就能夠讓你受用,就是怎麼轉他成自。這是講兩件事:第一個,佛力;第二個,心力。就是說,極樂世界是怎麼創造的?這很重要;第二個,它創造以後,它怎麼就能夠讓你受用呢。它是講兩件事。

我們先看第一件事: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從佛陀的本願功德來說,前面的住處,就是宮殿、樓閣、寶樹這些住處的莊嚴,或者是生處: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花這些種種的莊嚴,都是阿彌陀佛因地的時候發了廣大的四十八願,然後用長遠劫六度的修學,有願有行,這種稱性的功德所成就的。所以能夠「遍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

 

147】極樂世界為什麼能夠讓我們受用?

極樂世界為什麼能夠讓我們受用?因為佛陀因地的時候,他把眾生考慮進去了。你看,十方三世佛都有淨土,但是你去不了。你聽過哪一個佛說:我的淨土,你往生的時候,我來帶你走?沒有。你看藥師佛,他臨終有來接引你嗎?沒有。你有本事,你自己過來。那就不簡單了,那你阿羅漢都去不了。印光大師說,要是阿彌陀佛沒有發臨終接引願——十八願,那不要說凡夫,十萬億佛土,連目犍連尊者都去不了,那是法身菩薩才能去的。

所以,為什麼極樂世界能夠得到三世諸佛讚歎呢?因為它的普遍性,它攝受凡夫。你現在看哪一個淨土有攝受凡夫的?你有本事你自己過來,我不障礙你。只有一尊佛陀是:你來的時候,我親自在你臨終時把你接走。所以,極樂世界的殊勝,來自於它能夠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

當然,就這個地方來說,佛陀已經怎麼樣?作為一個佛陀,我們看這一段經文,他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了。無論誰,無論哪一個佛陀,再發願,也不過如此了。他能夠接引所有的眾生,乃至於五逆十惡,只要臨終能夠一念的迴光返照,都有希望。

 

148】怎麼就能夠把彌陀功德轉他成自呢?

那這樣講,極樂世界是佛陀成立的,那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看眾生法界,看第二段。

約生釋。復次,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

前面我們說過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創造出來,而且他這個大願大行是把苦惱的凡夫考慮進去的,他不是只是考慮法身菩薩而已。那對我們眾生來說,我們怎麼就能夠去把他轉他成自呢?因為佛陀以大願作我們的多善根,以大行作我們的多福德。

往生要多善根多福德嘛,而這些事情,阿彌陀佛都準備好了。然後呢,然後把它放在一句佛號上。只要我們以信願的心去啟動佛號,就能夠轉他成自,「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這個功德是怎麼樣?是已成,不是你現在才成就的,是早就成就了,我們只是把它感應出來。「非今非當」,也不是現在成就,也不是當來成就。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彌陀發願成就,我們信願持名把它感應出來。

 

149】眾生是如何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我們看總結,到底是怎麼成就。看第三段。

約不二釋。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阿彌陀經》它有四處「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有沒有?有這一段吧?有四段。它講到依報莊嚴有四段。「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蕅益大師分兩塊:第一個,阿彌陀佛是怎麼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我們前面說過,大願大行;第二個,眾生是怎麼成就?這個我們關心,我們看看眾生是怎麼成就。

總結: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當做一種增上本質,就是增上緣,來帶動眾生自心本具的種種莊嚴,所以是「全佛即生」;在因地上,我們是一念心性的啟動,所謂站在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角度去接受,所以果地才能夠「全他即自」,才能夠轉他成自。這就是所謂的「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句話,諸位!消息讀出來沒有?因為「全佛即生」,所以才有辦法「全他即自」! 

有一個公案,說是東晉有一個劉程之居士。這位居士他本來是做官的,後來學淨土宗以後,覺得做官沒意思了,就到廬山東林寺跟慧遠大師學淨土。那個時候,其實東林寺很多人是持名跟觀想兼修的,外念佛號、內修止觀的。他是修蓮花觀的。修蓮花觀的其實不少,因為我們第一個到極樂世界受生的是蓮花。

他修蓮花觀。當然蓮花不能單獨存在,它一定要七寶池、八功德水。結果他有一天在佛堂念佛、修蓮花觀的時候,突然間在佛堂裡面八功德水現前。他說,哎喲,八功德水現前!然後空中還說,欸,你可以拿功德水過來嘗一嘗。他還真拿出來嘗一嘗,特別的甘美!他就知道他淨業成就了。結果沒有多久,就真的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150】怎麼才表示你已經建立《法華經》的思想、啟動內觀了?

現在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就好。這個問題你要答對了,那就恭喜你,你已經上路了,表示你《法華經》的思想已經建立起來。如果你沒有答對,你還有進步空間。我問你一個問題就好。這八功德水是怎麼來的?請你告訴我。如果你說,阿彌陀佛加持的!你還有進步空間,因為你還是心外求法。標準答案是,因為你自性本具,阿彌陀佛只是一個增上緣。你講這個回答表示你已經啟動內觀了。這樣懂嗎? 

就是說,為什麼他有八功德水呢?彌陀本願攝受!我不能說你錯。但是從你這句話,我看不到你有啟動自性功德力。所以合理地推論,你的心是向外攀緣的,那麼你這個佛號就危險了。

我們看蕅益大師怎麼回答。怎麼就有八功德水呢?因為阿彌陀佛的種種莊嚴當做增上緣,帶動自心本具的莊嚴,所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這就是所謂的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功德就是這樣成立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蕅益大師的念佛處處有內觀的力量在裡面,所以他提出三力,「三力不可思議」:

佛力,彌陀本願功德力。

法力。本願功德力四十八願太大了,臨命終你不可能憶念全部四十八願。誰憶念得住呢?哦,我要把它濃縮,濃縮成一句佛號,就法力不可思議。一句彌陀念、誦、聽,創造一個音聲,再把它聽回來。下手易,成就高。

一般人解釋就解釋到這了,因為你念佛才往生。其實,你淨土宗是不及格了。還有一個叫自性功德力,你臨終要處在內觀的狀態才會往生。理由在哪裡?

請看下一段,你就知道如果沒有內觀後果多嚴重。

151】你不內觀,你就障礙重重

丙二、圓滿佛號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

就是說,如果你不內觀,你向外攀緣,好了,你要講因緣所生法,我就跟你講因緣所生法。如果你不內觀,那我問你,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是差十萬億佛土,你怎麼去呢?你告訴我你怎麼去的?所以,你不內觀,你就障礙重重:時間有障礙,空間有障礙,法界也有障礙。你一個生死凡夫,你憑什麼受用佛的法界?

如果你從因緣所生法來看,問題重重,你很難建立信心。我隨便問你一個問題你的信心就動搖了:第一個,你距離怎麼處理?第二個,法界,你是一個業障生死凡夫,彌陀是功德莊嚴,你怎麼就能夠受用他的功德?請你告訴我,你怎麼去的?你怎麼受用?所以,你要向外攀緣,我不相信你會建立信心,除非你自欺欺人。你想過這個問題没有?如果你向外攀緣,你想想,你這個信心怎麼建立起來?

你說,欸,我什麼都不想。你什麼都不想,叫做迷信。你沒有辦法斷疑生信,你只是逃避問題。

 

152】極樂世界距我們十萬億佛土,這麼遠,怎麼去?

但是,你內觀的時候,那問題就很簡單了: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咱們是一家人。所以你看蕅益大師,他是從內觀的角度回答,他是從《法華經》的內觀思想回答。我們看,就是十萬億佛土這麼遠怎麼去。十萬億佛土,是你從向外攀緣的角度去講十萬億佛土;從我們內觀的角度,沒有什麼十萬億這種概念,沒有十萬、二十萬的概念。請看蕅益大師的回答。

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

這麼多的生死業力沒有處理,為什麼這個人他能夠帶業往生呢?他的理由只有兩個:第一個,十萬億佛土,因為從一念心性的角度,它是沒有離開我們一念心性,它是我們心性本具的。所以看得出來這個人是內觀真如,他是一種安住的狀態,他啟動了自性功德力。第二個,我們也不要執理廢事,內觀真如還得要怎麼樣?外順彌陀。他理觀還得事修。他能夠一方面內觀真如,安住一念心性,又能夠啟動佛號的音聲,仗自心的佛號,所以他是把心力跟佛力結合。

這種情況就好像一個明亮的鏡子。鏡子當然是寂靜的,就像一個人內觀真如、啟動一念心性一樣的清楚。那麼你又帶動了佛號,又憶念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那麼它自然能夠照了十層的山水樓閣。而且這個是怎麼樣?「層數宛然」而沒有遠近的差別。在空間上沒有遠近;在時間上,「一照俱了,沒有前後。」

所以,你如果是把所有的淨土宗的修學都拉到一念心性,那叫做超越時空;或者說超越因緣所生法,就是這樣完成的。

 

153】當你的心準備好了,阿彌陀佛自然能夠跟我們感應道交

從這個譬喻,我們看合法。

臨命終的時候,當你內觀真如、外順彌陀的時候,那極樂國土,「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依報的世界——極樂世界現前;「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正報的佛陀現前;「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也是成就;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也成就。這個就是所謂的海印三昧,大圓鏡智。當你的心像平靜的大海,當你的心像一個圓滿的鏡子,所有的功德就能夠堅固地顯現出來。當你的心準備好了,阿彌陀佛自然能夠跟我們感應道交。所以你不要管阿彌陀佛來不來,你只管你自己準備好沒有。

 

154】往事不堪回首,這句話你要永遠記住!

我們看這個內觀的思想。諸位!如果大家佛號都念得差不多,我們假設每一個人對阿彌陀佛的皈依、對淨土的好樂是相同的,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會不會往生,那成敗就在你內心的心理素質了。心理素質,臨命終有一句話很重要,諸位!請你記住:往事不堪回首!這句話你要永遠記住!我們每一次失敗就是失敗在這幾個字!第八識這個壞東西,它有無量的業力,它很想讓你去啟動它。但是第八識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它不能主動地去引導你,因為它是種子位。就是說,它要誘惑你,它自己不能啟動開關。如果第八識這個東西它能夠啟動開關,那完蛋了!那沒有什麼帶業往生這件事情,你把業消完再走!就是,第八識再強大,它有一個問題:它不能主動地去把你帶走,它只能夠變現一個假相來引誘你,讓你自己去啟動這個開關。

諸位!其實臨終主動權還是在我們身上。我們有無量無邊的業力,但是這個業力是一個業種子。你可千萬不要把業種子變成業力,你可千萬不要這樣做。那關鍵在哪裡呢?關鍵就是這句話:往事不堪回首!諸位,臨命終的時候,第八識不管丟什麼影像,記住一句話:不要處理是最好的處理!這句話你們聽懂嗎?你說,欸,我現在處理完再走!你只要跑到這個妄想,你就回不來了。你懂嗎?我們以前就是想要去處理,結果就繼續輪迴了。不要處理是最好的處理。

所以,我們很反對子女在一個臨命終人面前講一些感性的話。說,媽媽,你一輩子太辛苦,我們感激你。你覺得子女這樣對她有好處嗎?你覺得呢?你

是想害她,你知道嗎?明明是往事不堪回首,結果你把她帶到往事去了,那她怎麼往生呢?除非她是法身菩薩。所以,為什麼臨命終的時候都要把親人拉開,因為觸景生情嘛。

 

155】有兩個指標,可以看得出你會不會往生

諸位!到晚年的時候,有兩個指標可以看得出你會不會往生:第一個叫都攝六根,另一個叫淨念相繼。你對往生的願力有多強,這個還不是重點;你對娑婆世界的心,你那個心是不是收起來,這是指標。很多人忽略了都攝六根這個觀念,說我佛號念得挺好的!你佛號念得再好,也禁不起一念的失去正念。你知道吧?往生,什麼叫往生?其實叫帶業往生。你要把業帶走,你可別刺激它。你懂嗎?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其實你不要說臨命終了,一個人到六十歲,你跟他講幾句話,就知道他會不會往生了。你相信嗎?我跟他講幾句話就知道。如果這個人的心還在攀緣,六根沒有收起來,我跟你講,你不會往生了。你的心都沒收,你的業力都沒有收,那你怎麼往生呢?你的生死業力這麼強,儘管你有往生的願力,對不起,業力是熟境界!所以我只要看你晚年,你的心有沒有收起來,這個六根有沒有往內收,你是不是啟動內觀的智慧,我就知道你會不會往生的了。知道吧?一個往生的人,他不一定要躲到深山去,他不必。你躲到深山,一天到晚打妄想,也沒用。如果你的六根往內收,心已經沒有住在外境了,恭喜你!你的業已經沉澱了。你知道嗎?這時你的生命當中是願力強過業力!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是心理的素質影響往生,他以為只有佛號。蕅益大師

講得很清楚了,我們把這句話再複習一下、強調一下。這句話很重要。

當知,離開了現前一念的清淨心——內觀的心,何處有阿彌陀佛的功德?而離開了阿彌陀佛的功德,又何處能夠親證清淨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你沒有建立一種內觀的心性的平臺,阿彌陀佛救你,非常困難的。問題是你根本就沒辦法救,你在因緣裡面,因緣所生法。你離家出走,阿彌陀佛怎麼救你?就算你沒有證得真如,你至少應該是順從真如,六根是往內收的。 

156】把一念心性的平臺展開以後,你就可以迎接彌陀的到來!

所以說,我們學了《法華經》,開始內觀以後,不但是開展了成佛之道,其實也打開了往生之道。只要跟佛陀有關係的,你都打開了。不管是你自性的佛,不管是「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這個極樂世界的佛,所有的佛陀只有一個平臺,叫做一念心性。把這個平臺展開以後,你就可以迎接彌陀的到來,就這麼簡單!所以你說《法華經》跟淨土宗有沒有關係?當然有關係!它提供你一個往生的捷徑,它讓你的佛號更加堅固,更加圓滿,而不受傷害。是這個概念。 

那麼我們這個修行宗旨講完了。我們來看經文。

 

157】蕅益大師是把本經分成哪三大部分?

伍、隨文釋義

現在我們正式進入經文了。請看第五大科,隨文釋義。

隨文釋義,我們先把這個大科說明一下。我們這次《法華經》的大科,沒有根據智者大師的大科,我們根據蕅益大師的大科,它比較簡要一點。蕅益大師的大科當然分得很細,我們在小科細的地方有做一些開合,把那個細的部分往上做一個整合,但是大方向是根據蕅益大師的。蕅益大師是把本經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個,通敘迹本二門。整個本經就是講迹門、本門。通敘迹本二門就是我們說的六種成就。通敘,就叫證信序。這是第一段。

第二個,別說迹本二門。就是從別敘乃至於正宗分,都叫「別說迹本二門」。其實本經的正宗就是兩塊:一個,約迹門開權顯實;第二個,約本門開近顯遠。本經的核心思想當然就是內觀了,內觀真如。內觀真如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開顯佛慧;第二個,宏讚佛德。一個是佛的智慧,一個是讚歎佛陀的功德。

那麼佛陀的智慧是從哪裡去開顯呢?當然從迹門,從佛陀的應化身。就是,你怎麼知道佛陀的智慧呢?當然是從丈六比丘相。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四十九年,權法、實法去開顯。你如果說從法身,那麼法身會說法嗎?就算會說法,我們也聽不懂。是吧?我們所有的智慧,是從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留下的經典學習得來。所以從佛陀的智慧角度,當然從迹門下手。

那麼,要瞭解佛陀的功德,你就不能看丈六比丘相了,那你就太狹隘了。釋迦牟尼佛也可以顯神通,但那是小境界。你看過法身功德沒有?那叫個「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一一微塵,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那才是一個佛陀的功德。

所以諸位!學習佛陀的智慧叫做迹門,就是佛陀一期的應化;學習佛陀的功德叫做本門,就是從法身去學習佛陀的功德。這兩塊就是正宗分。最後我們看流通。流通分,當然就是流通迹本二門,從《法華經》的二十一品到二十八品。正宗分是從第二品到第二十品<常不輕菩薩品>。流通分是從二十一品<如來神力品>到二十八品<普賢菩薩勸發品>

蕅益大師分為序、正、流通這三塊。

 

158】序品有哪三層意思? 

甲一、通敘迹本二門(分二)

我們先看第一個,序,序分,<序品>

什麼叫序品,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解釋。我們在進入序品之前,先解釋它的

品目。

一、解釋品目

序者,其義有三:一、次序。如是等五事冠於經首。二、由序。放光六瑞,

起發之端。三、敘述。問答釋疑,正說弄引。

<序品>這個「序」有三層意思:

第一個,次序。它是表達一種先後的次序。就是「如是我聞」等五事放在前面,它是一個前面的敘述,來取信於後人,所以這個序有一種先後次序的意思。

第二個,由序。這個「由」就是原因。本經是怎麼說呢?事出必有因,佛陀說法一定有原因的。因為放光現瑞,現出六種瑞相。這當做本經發起的原因。第三個,敘述。這個敘述就是大綱說明。我們從這個問答釋疑,從彌勒菩薩請問、文殊菩薩回答,他們一問一答之間,你大概可以看得出來本經的一些核心思想,當做一個弄引,一個前導。

所以這個<序品>有三層意思:第一個,它是整部經的第一個次序;第二個,它是本經發起的原因;第三個,它把本經的核心思想做一個大綱的敘述,所以叫做序。這個就是序的意思。

 

159】佛陀為什麼先入三昧再放光?

那這樣這個<序品>有什麼樣的核心思想呢?我們看第二個。

二、經文要義:一、文中佛先入三昧,後放光現瑞,表顯此心須先定而後有慧也。二、於放光現瑞中,白毫光表一心中道妙智。光中所現事相,表示十法界相用。彼此互含互具,意在顯此實心境,乃諸佛所證,眾生本具,欲令眾生現證也。三、彌勒發問,文殊引答,即顯一心真如雖眾生本具,然非大智莫知莫見,是故世尊慈悲出定,假言說方便以啟發之。

整個序品其實有三個重點,蕅益大師說有三個:

第一個,文中佛陀是先入三昧——無量義處三昧,然後在三昧當中放光而現出種種瑞相。表示修習內觀的智慧,一定是先空,再入假。先即空,要安定,入空三昧,然後再生起假觀。一定要先離相清淨,然後才借相修心。如果你不離相,你帶著妄相來修真,你所有的東西都帶妄。

諸位!開始內觀以後,你對自己過去無始劫來的思想,不管來自生活經驗,不管透過教育,所有的思想要全盤否定,這些都不能用。那都是錯嗎?這不是對錯的問題,這裡面有我法二執。就是它形成的過程有問題,這不是對錯的問題。它叫有漏,它是有漏。所以,一個人要先全盤地否定自己,才有辦法重新開始。你不歸零,你《法華經》就修不起來了。就是你從現在開始,對你過去由打妄想所累積的思考,全盤否定。這就是佛陀為什麼先入三昧再放光的意思。

 

160】一心真如雖然本具,但是要理觀去啟動

第二個,放光啟動一念心性以後,就現出假觀來。有十法界的因緣果報——有佛菩薩的功德,有眾生法界的惑業苦,而且是互含互攝。佛法界有眾生法界的功能,眾生法界有佛法界的功能,互含互攝,關鍵在迷悟的差別。他的目的幹什麼呢?就是一心真如是諸佛所證、眾生本具,我們要趕快把它啟動起來。

看第三,彌勒發問,文殊回答。表示一心真如雖然眾生本具,但是如果沒有大智慧的佛陀來啟動,我們也不能夠成就,所以要假言說相來啟動之。如果說,既然我一念心性本具,那我就等著它來救我就好了。對不起!它現在在昏睡狀態,請你把它叫醒。就是,你不觀它,它就沒有。你說,那我到底有沒有自性功德力?答案是很難講。你要不觀它,對你就是沒有。

就是說,我們是一個乞丐,但是我們又同時是大富長者的兒子。那你說你到底有沒有錢?你要沒有回家,你就是個乞丐;你要回家,你就不是乞丐。這樣懂嗎?所以眾生本具,可不是說現成,你要去啟動它,你要內觀。就像禪宗說的: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就是說,它雖然本具,但是它有迷悟的不同。你一迷,一念迷那就離家出走,就生死浩然,那有跟沒有是差不多,那等於沒有;一念的迴光返照,那就是輪迴頓息。雖然本具,但是要理觀去啟動。

整段經文有這三個意思。

 

161】序品,有哪五個主題?

我們看它的大綱。

三、大綱說明

一、通敘迹本二門;二、別說迹本二門。

一、約迹門開權顯實。一、眾集敘;二、現瑞敘;三、疑念敘;四、發問

敘;五、答問敘。

二、約本門開近顯遠。

——糅合《法華會義》——

它的整個大綱就是這樣來的。第一個我們先看序。通敘有六種成就,「如是我聞」等等;第二個就進入正宗了,別說迹本二門。別說迹本二門又分成:迹門,約佛陀一期的應化來學佛的智慧;本門,約佛陀本門法身的功德來學法身,從法身來看功德。

序品有五個主題:第一個,眾集,就是大眾集合。其實這個大眾集合,一

開始不是為了聽《法華經》的。大眾是怎麼集合?其實是聽《無量義經》。聽完以後,大眾本來是要散開的,但是佛陀沒有下座,反而入定而現瑞,所以弟子們就不敢走,就看後面肯定是有事情。所以它這個大眾的集合是,本來是聽《無量義經》的,叫眾集;然後佛陀入定,現出瑞相,啟動大家的疑惑,那麼大家就請彌勒菩薩來發問;最後請文殊菩薩來回答。一問一答,就構成了整部經的序品,就是這個概念。它有五個主題:眾集、現瑞、疑念、發問、答問。蕅益大師分成這五大主題。

這個就是序品的品目的解釋跟大綱說明。我們下一堂課就正式進入經文。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