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yt1.piee.pw/3uzxuh
Podcast : https://reurl.cc/35g3xl
目錄
【102】學佛以後,我們要處理的三個問題
【103】為什麼要修空?
【104】為什麼不能以事修來對治無量劫所留下的顛倒妄想?
【105】你只要不隨妄轉,這就有救了!
【106】其實我們的心本來清淨,現在為什麼惹那麼多塵埃呢?
【107】為什麼觀心是成佛的捷徑?就是啟動佛法界?
【108】觀心的時候有哪十個重點?
【109】一個人改變因果的捷徑,從內心改變!
【110】一個人的成敗,就是看你離心性有多近!
【111】你沒有用理觀的心性來整合,那你就不是一佛乘了
【112】把所有的修行拉到一念心性來,是最有利的,這才是真修
【113】整個《法華經》的妙法,只有一句話就講完—善知識,莫向外求!
【114】一心三觀怎麼?
【115】修行,一旦內觀以後,人生沒有理由,就是一個歷練!
【116】處理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處理
【117】借相!整個十法界啟動佛菩薩功德的關鍵就在這裡!
【118】如何以佛法的思想來看待東西方文化的不同?
【119】你什麼事情都要找個對錯,你人生就糟糕了
【120】整個《法華經》前十四品開顯佛慧,都在開顯妙因妙果不離一心
【121】《法華經》是偏重理觀的論心不論境
【102】學佛以後,我們要處理的三個問題
肆、修學宗旨 分二:甲一、聖道門;甲二、淨土門
我們看肆,修學宗旨。
當我們踏入了佛門,開始學佛以後,我們未來的生命要處理三個問題:
第一個,就是苦樂的問題。這是我們凡夫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我怎麼能夠讓自己離苦得樂。當然佛法的意思就是做兩件事: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一方面透過不斷地對過去的過失進行追悔、訶責;一方面,對於未來,我們透過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的修學來積集資糧。所以我們的學佛,第一個目標就是離苦得樂,就是藏傳佛教說的下士道。當然這個要花很多時間。
離苦得樂以後,第二個就是解決空有的問題。我想我們慢慢追求快樂以後,會發覺三界的快樂是有問題的。「以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非實安樂住。」我們這個快樂,是在什麼環境下享受呢?第一個,夾雜煩惱。因為你追求快樂,你有得失心,「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所以得快樂的時候你也不安穩。你一天到晚要麼就是怖畏,得到的時候你也沒快樂,你害怕失去;失去的時候,你也不甘心。所以我們這個快樂是夾雜著煩惱、業力跟老病死的折磨。後來我們想一想,不划算!這快樂太少,痛苦太多,這個三界的快樂不值得留戀。所以,真正的快樂,一定要把生死給結束掉。只要我們還在三界一天,就沒有真正的快樂。輪迴沒有結束,我們就沒有資格談快樂。
所以我們就開始怎麼樣呢?從假入空。這個時候我們好樂空性。在空性裡面,「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我們起大歡喜心。後來我們開始修正我們的思想:原來追求快樂的思想是不對的,人生要追求寂靜才對,因為追求快樂要付出代價。這個思想你不改變,那後面就有很多的三惡道的過失等你了。所以我們從追求快樂的思想提升到應該追求寂靜——好樂空性,追求寂靜。追求寂靜以後,當然寂靜很舒服了,雖然它沒有快樂,但至少也沒有痛苦。我們人是這樣的:快樂不著急,離開痛苦很急迫。空性,雖然「照見五蘊皆空」,不見得會產生快樂、莊嚴,但是起碼「度一切苦厄」。空性的特點是,它會讓你離開痛苦。離開痛苦對我們來說就很不錯了。但是寂靜一段時間以後,你看大乘經典,看到佛陀的功德,你想想說:哎喲,我們不能就是追求寂靜,我們應該有更高的理想。所以就開始所謂的菩提的問題了,無上菩提。就是說,既然我可以做得更好,何樂而不為?
追求快樂,然後安住寂靜,第三個就是成就菩提。本來這是要三階段完成: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不要說三大阿僧祇劫,正常人要花無量阿僧祇劫,慢慢走,因為你得進進退退。但是你學《法華經》,可以一次到位,快速成就,叫做大白牛車。
古人說「成佛的法華」。你說,我不學《法華經》,難不成我就不成佛嗎?你還是可以成佛,但是你走的是彎路,你沒有找到捷徑,就像念佛一樣。你說,我觀想、觀像也可以往生。也可以。但是持名一法,直接穩當。你只要創造一個音聲,一句彌陀念、誦、聽,你創造一個音聲,再把它聽回去,你就能夠「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下手易,成就高,你何樂而不為?這持名就是捷徑。
諸位!如果持名是跟彌陀感應道交,它是提供一個捷徑,那《法華經》就是成佛的捷徑。它也可以說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只不過持名是他力攝受,《法華經》是自力成就。我們只要透過一種正確的操作,其實成佛沒有我們想像的這麼困難。只是我們以前摸不到正確的方法,就是瞎子摸象,到處亂找。
【103】為什麼要修空?
甲一、聖道門 分三:乙一、安心;乙二、觀心;乙三、發心
那麼成佛之道應該怎樣找出捷徑呢?請看以下的說明。
第一個,我們先談從自力的角度找到聖道修行的捷徑。先看聖道門,再看
淨土門。
乙一、安心
聖道門,第一個,安心,安住清淨心。這個是《法華經》第一個思想,觀照現前一念心性當體即空。那麼第一個,為什麼要修空?第二個,要空掉什麼?這個我們要注意一下。我們先往下看。
我們凡夫沒有修《法華經》之前叫做根、塵、識。就是,我們的思想活動是怎麼來的呢?第一個,我們的果報體。你可能是一個男人,一個女人,或者是一個畜生的六根。當然這個根一定要是人道最好,我們必須有一個人道的六根。第二個,接觸六塵。這個塵就是業力了,業力變現的,可能是順境、逆境,不管。第三,根塵碰撞產生心識的活動。所以諸位!我們現在的心叫做什麼?叫做現前一念心識,不是心性,是心識。
那麼現前一念心識可不可以用呢?不能用,這裡面太多垃圾。我們從一念本來清淨的心,不小心落入輪迴,生生世世在六道打滾以後,留下很多的人生經驗。這個人生經驗,如果你不學佛,你不離開三界,那這些人生經驗也不會障礙你。如果你修的是安樂道,它也不會障礙你。你還可以打打妄想,回憶一下過去美好的事情。但是,不要說成佛了,你要往生都有問題了。
就是說,我們每一次的人生經驗,這個識是跟外境互動產生的,跟外境互動就產生了感受,就跟感受有關係了。你那個根塵接觸,第一個,感受。特別是你小時候或者成長過程給你很快樂的感受,或者是給你非常痛苦的感受,就是那個感受很強烈的,這個要注意。因為這種感受會刺激你的想像。我們一般人不快樂、不痛苦,我們一般就是活在受,那是直接的接觸,就是感受、感受……一般不會帶動我們的想像的妄想。除非這個感受很強烈,或者你受到很大的屈辱,或者你曾經得到很多甜蜜的快樂。比方說你很久沒有吃飯,突然間吃到一個麵條,哇!你就覺得這個麵條太好吃了。這個時候,麵條的影像就會落入到你的心中。因為感受產生想像,最後產生執取,我們的心就住在這個影像上。就好像一個光明的鏡子沾上了很多的灰塵。這個灰塵,就是我們生生世世流轉,在極度快樂、極度痛苦的感受產生的那些影像。
當然,你求安樂道,你只是要斷惡修善,那這些影像也沒有關係。但是,當我們要求成佛之道的時候,這些影像就會誤導我們。因為它有愛憎取捨,就是智者大師說的「心不平等」,落入一種不平等的狀況。我們對某些東西特別好樂,而這個好樂是非理性的。你為什麼喜歡吃麵條呢?沒有理由,這是我的人生經驗。個性是沒有理由的。這個人喜歡拜佛、喜歡持咒,沒有理由。他過去人生當中曾經因為拜佛得到很好的加持,所以他今生看到拜佛就很高興,因為他過去曾經對拜佛有美好的印象。所以,這種沒有理由的、只是個人情緒的東西,都要清掉。如果你今天不清除生命的垃圾,你後面就沒辦法修下去了。那你就是一種意識分別心,就是一種顛倒妄想。佛法講顛倒妄想,就是講這個。
你看有些人,他跟他的兒子的因緣很奇怪。他兒子不孝順,整天罵他,但是他兒子跟他要錢,他還是乖乖把錢掏給他。這個就是現前一念心識,夾帶了無量的妄想,夾帶了無量的業力。所以,我們背負著無量的過去,我們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開創未來。一個人不修一念心性當體即空,你就背負著無量過去,你就永遠活在過去的等流性,你人生的格局已經固定了。你就是一個被過去的業力跟妄想所束縛的小水泡!
【104】為什麼不能以事修來對治無量劫所留下的顛倒妄想?
怎麼走出過去呢?你說,那我也沒辦法,它就在我的心中,揮之不去呀!是的,沒有人要你去處理它。但是你做一件事情就好,做一件事情:把它歸零!咱們惹不起,但是你不要住在上面。你只要做一件事情:迴光返照。
你就觀察我的這個想法:為什麼我會特別喜歡這個東西、喜歡這個人,落入一種感情上的愛憎取捨呢?你就觀想。我們一般正常情況,遇到這種情緒,我們會去隨順它的。但這個時候你要拒絕它,你要回過來。我們以前是順著它的方向走,這個時候你要問它說:你從什麼地方來?
如果說,我今生的思想是受前生影響,因為前生的經驗給我一些今生的思想。好,那前生又怎麼來?前生又從前生而來……你不斷地往前推,推到最後,啪!覓之了不可得!原來「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只要你知道它不是你原來的東西,你就有救了。就是說,你只要知道,鏡子上面的灰塵不是鏡子本來的東西,那你的人生就有希望了,你就擺脫過去了。擺脫過去,不是要你消滅過去,咱們可沒那個本事。該打妄想還打妄想,但是你不要住在上面就好了。
這是很關鍵的!我們從今以後要「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必須把過去的眾生法界歸零,否則你投不進去的,你會格格不入的。
禪宗的二祖(我們看禪宗的公案就知道了)慧可大師親近初祖,他只講一句話:「弟子心不安。」這個人就是,我也很用功地做事修,拜懺也拜,念佛也念,持咒也持,但是我怎麼弄不過這些妄想?這個妄想的勢力太大了!那當然了,你站在妄想的對立面,那你糟糕了。你要「時時勤拂拭」,那你糟糕了。
所以,你想想看,如果你不修理觀,你用事修跟它對治,我們一天有幾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對不對?你知道你打妄想花多少時間嗎?花二十個小時,做夢都打妄想。你知道你進佛堂多久嗎?兩個小時。你今天如果說是用佛號去跟妄想說:「我跟你拚了。」結果你變成黃花崗七十三烈士。你怎麼是它的對手呢?諸位!我們今生不是從零開始,你等於是跟你無量的過去挑戰。無量劫來的妄想,你用佛號跟它對治,你叫做不自量力。
【105】你只要不隨妄轉,這就有救了!
那怎麼辦呢?諸位!我們換一個戰場。
我們不能在因緣所生的一念心識去跟妄想對治,你不是它對手,因為這個妄想是它的活動範圍。你把它拉到我們本具的一念心性,就是我們本來就具足的,我們長時間忽略了它,讓它睡著了。你只要喚醒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把所有的妄想拉到一念心性。「本來清淨」的意思就是說,它不是修來的。既然它本來清淨,當然它就不可能被污染。你說我們為什麼福報會失掉?因為你的福報是因緣所生法,你跟因緣借來的,那當然你有借有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嘛。
但是,清淨心可不是因緣生,那叫一個「眾生本具,諸佛所證」。所以,我們要處理我們無量劫所留下的顛倒妄想這些垃圾,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帶回家,把心歸零。當我們住在一念心性的時候,妄想叫做如夢如幻。這個時候「再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它有沒有?有!但是你只要無住,它對你不構成干擾。你只要不隨妄轉,這就有救了,你就可以重新開始了,開始要創造蓮花。
所以,一個人要創造蓮花之前,請你走出過去,就是你至少要跟過去切割。我改變不了我的過去,我也消滅不了我的過去,但是我必須要遠離我的過去,叫做「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就是遠離,無住,就可以了。這第一件事古時候有一個獵人,他去山上抓一隻老鷹,很小。回來養的時候,為了方便,他把這個老鷹丟在雞群,跟雞一起養。這個老鷹長大以後,獵人要牠飛行,牠飛不起來。他想說,老鷹,你應該飛得起來。但是牠跟雞在一起,已經被雞同化了。熏習,不思議熏,不思議變。牠認為自己就是一隻雞。後來獵人當然很失望:我花那麼多精神體力栽培你,你也幹不出什麼實事。就把這個老鷹拿到懸崖邊,讓牠自由落體,放生。這個老鷹從空掉下來的時候,牠的本能發作了——牠的翅膀是很強壯——展開牠的翅膀,快要落地的時候開始飛翔,飛起來了。老鷹也是這樣,牠失去牠的本來面目了。牠本來是一個老鷹,牠本來是有強壯的翅膀,是可以飛行的。牠為什麼不可以呢?輪迴的後遺症,生命經驗!因為牠長時間跟雞在一起。
【106】其實我們的心本來清淨,現在為什麼惹那麼多塵埃呢?
諸位!「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其實我們的心本來清淨,現在為什麼惹那麼多塵埃呢?因為我們有過太多的生命經驗。所以它弄得我們現在如《楞嚴經》說的「迷己為物,認物為己」,就是被物化了。我們本來是一個清淨、沒有形象的水,但是輪迴久了以後,我們這個水變成有個性了。你看我們現在有個人的個性、有想法、有愛憎取捨。
這個水,你把它倒到方形的杯子,它變成方形;你把它倒到圓形的杯子,它變成圓形。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心態如果不歸零,那根本沒辦法修行。把杯子的水全部倒掉,恢復它的本來沒有形狀的水。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要把一念心識轉成一念心性,就是把心帶回家,這是第一件事情,達妄本空。這樣才能把過去的那些顛倒妄想放下。觀照一念心性,當體即空,就拉到了生命的清淨的原始點。
【107】為什麼觀心是成佛的捷徑?就是啟動佛法界?
乙二、觀心 丙一、心即實相;丙二、觀十如是;丙三、總結
第二個是重點,「何期自性,本自具足」20 ,假觀。這個假觀其實是法華三昧
的關鍵。前面那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是個前方便。諸位!前面是安心,是前方便,觀心是關鍵。《法華經》怎麼啟動佛陀的法界?怎麼在污泥當中啟動一朵蓮花?就是,往下看,觀照十如是。
丙一、心即實相
我們看第一段。
一、心即實相,初觀為因,觀成為果。以觀心故,惡覺不起,心數塵勞,若同若異,皆被化而轉,是為觀心。前面是安心,先把心安住。安住以後,開始觀照了。觀照的目的就是啟動佛法界。我們看天台智者大師怎麼說。
「心即實相」,我們一念心性當體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中道實相。所以中道實相不要去求,本來就是中道實相。說,欸,我為什麼不是中道實相呢?因為你現在是打妄想,你現在是一念心識。但是,如果你把它回到原始點的時候,我們一念心性本來就是真空妙有的。
前面講真空,那怎麼啟動妙有呢?修即假。「初觀為因,觀成為果。」所以你開始觀的時候,已經成就成佛的因;觀成以後,就是成佛的法身的功德。觀照一念心當體即空即假即中,有兩個好處:第一,「惡覺不起」,對煩惱產生調伏;第二個,又產生好的引導。「心數塵勞」,種種心識的活動,或者一個或者多個,都能夠轉煩惱成菩提。是為「觀心」。
諸位,觀心是成佛的捷徑!改造生命,從行為上改造那叫做遠路;先從思想改造是捷徑。就是說,我們要成就佛陀的功德,第一件事情,先把自己的思想改造成佛陀的思想,就是先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丙二、觀十如是
【108】觀心的時候有哪十個重點?
那麼,佛的知見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往下看,就十如是了。
這個《法華經》的十如是,是整個〈方便品〉的關鍵的核心思想。十法界十如是,我們把它念一遍。
二、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
《法華經》說,我們在觀心的時候有十個重點:
首先,觀察它的相狀。相狀就是表現在外的,叫做相狀。天台智者大師把這十法界分成四塊:第一個,三惡道的相狀是苦惱相;第二個,三善道的相狀是安樂相;第三個,二乘的相狀是涅槃寂靜相;第四個,佛菩薩的法界叫做悲智雙運的相狀。四種相狀。這個你待會可以對照我們的附表第三面,它有十界差別。
什麼是性呢?隱藏在內的叫做性。這個性就是思想。有四種思想:三惡道叫增上惡念,三善道是增上善念,二乘叫出離心,佛菩薩是菩提心。就這四種相狀就配四種性。
什麼是體呢?相跟性合起來就是一個五蘊的自體。如果是三惡道,那就是一個摧折身心的五蘊。摧折就是很痛苦了,刀山油鍋了。如果是三善道就是「升出色心」,就是安樂的身心。如果二乘人的身心世界呢?叫做素法身。素就是空空蕩蕩,很寂靜,但是什麼都沒有。沒有莊嚴,就是素法身。佛陀的法身叫無極妙法身,一念的清淨心、無量的功德莊嚴,叫做妙法身。這個相、性、體,就有這個力。力,就是有它潛在的功能,還沒有表現出來叫做「力」。表現出來叫做「作」。遇到因緣以後,它這種善惡的功能顯現出來種種口意的造作,叫做作。潛在的種子叫做力。那麼,造作以後,就成就一個因種。這個因種可能是三惡道的因種,也可能是三善道的因種,也可能是一個二乘的因種,也可能是佛菩薩的因種。這個種子遇到種種的環境的熏習的增長,就有種助緣,最後變成果跟報。這個果是偏重思想,叫等流果。比方說你以前如果是煩惱很重,某種程度你過去生剛從三惡道出來;要是有些人比較善良,他就是從三善道出來;那你一個人喜歡寂靜,你過去生就算沒有出家,你也應該修過出離法。你看有些人他一出生菩提心就很強,他前生受過菩薩戒的,聽過《法華經》,所以他有那個等流的果,等流習氣。第二個,有他的報。這個是果報的受用,他有快樂、痛苦果報的受用。最後是本末究竟等。這個本就是最初的相,末就是最後的報,是平等地安住一念心。
【109】一個人改變因果的捷徑,從內心改變!
諸位!這個是《法華經》特別的地方。我們一般的因果的修證是向外,從因緣所生法去修因證果。這個是遠路。《法華經》不是。注意啊!一個人改變因果的捷徑——從內心改變!你只要能夠啟動佛法界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緣果報,就可以了。
當然,關鍵在相狀。因為如是性,這個心是不可捉摸的。我們現在是借相修心,我們要借悲智雙運的相狀來啟發我們的菩提心;我們透過涅槃寂靜的相狀啟發我們的出離心。
你看《法華經》,到最後你說,欸,我去哪裡去找悲智雙運?我看每一個人都不是悲智雙運!要誦經啊!你在凡夫法界很難找到佛的法界的相狀。所以,讀了《法華經》這種大乘經典以後,那你要多多讀誦經典了,就是借佛菩薩的這種功德相來啟動我們的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作、因、緣、果、報。
【110】一個人的成敗,就是看你離心性有多近!
這個觀念我們再把它強調一下。本經的正修,一心三觀。開顯佛慧就是一心三觀的智慧。
一心三觀的智慧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段的「總標法義」。為什麼要一心三觀呢?先看第一個。
一、總標法義
慧思禪師云: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此心即眾生,此心菩薩佛。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還無二相。
——《大乘止觀法門》——
慧思禪師說:「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我們要修行,前面說過,要把因果的法則拉到一念心性,這才是捷徑。不能從因緣所生法去修因證果,這樣子就糟糕了。
心性有本體跟作用。本體就是當體即空,就是本來清淨;但是當我們起作用的時候,就落入十法界十如是,就有很多的理具事造。當它起作用的時候,「此心即眾生,此心菩薩佛」。當我們迷惑的時候,我們違背我們的清淨本性,叫做背覺合塵。這個時候我們啟動的是眾生法界的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如果我們迴光返照我們一念心本自清淨、本自具足,叫做背塵合覺,那我們啟動的是佛菩薩的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
所以,生死是它,涅槃也是它。一心,因為迷悟的因緣而開出了染淨的因果;但是當它回歸到本體的時候,還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本自具足。也就是說,心性是最公平的。你怎麼操作它,它就現什麼給你受用。當我們離心性越遠的時候,就是你這個人離家出走越遠,你就越墮落了。
所以,佛法看一個人好壞,如果你還在說這個人修多少善業,那表明你還是一個初學者。真正入大乘法門的人,他只要問你一句話,他看你的講話離心性有多遠,就是古人講的「道一句」!如果你都是心外求法,那你這個人有福報也沒什麼用,都是魔業。這個福報為什麼沒有用呢?因為福報只會讓你放逸而已。一個迷惑的人,福報越大越危險。福報不見得是好事,看你怎麼用。用得好,你借假修真,用福報力來成就功德;弄得不好,你在福報中迷失自己,那你造的業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一個人的成敗,從觀心的角度,就是看你離心性有多近。也就是說,從這個乞丐離家有多近(他的觀照力有多強),就看得出來這個人成佛的時間還有多久。所以觀心是關鍵。
【111】你沒有用理觀的心性來整合,那你就不是一佛乘了
二、別明修法(一)緣修
智者大師云,隔真妄,破九界,顯佛界,為緣修。
智者大師把修行分成兩塊:
一個叫緣修。就是你如果不走《法華經》,那只能在因緣所生法,就是根塵識的因緣去修,那麼這樣就產生「隔真妄」,就產生對立了,真妄是對立的。但是你很努力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用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破九界」,然後開顯佛界,這叫緣修。
在生滅因緣中對治根塵識,生滅對治法則。
所以,當我們不走心性這條路來改變自己,當我們選擇從根塵識的碰撞、從因緣上來對治,那你的人生變成對立的,你只能要麼偏空,要麼偏有。沒有用理觀的心性來整合,那你就不是一佛乘了,你落入了三乘的對立法門。這叫緣修,就走上了遠路。
【112】把所有的修行拉到一念心性來,是最有利的,這才是真修
(二)真修
我們看本經,《法華經》的修學,叫真修。
智者大師云:融真妄,絕破顯之意,為真修。
一個有智慧的人會找到成佛的捷徑。不管你過去煩惱有多重,也不管你過去業障有多深,關鍵是你要先回歸到你的一念心性,因為它沒有煩惱,也沒有業力,也沒有老病死。先把它找出來,找出來以後再來破妄顯真。把所有的修行拉到一念心性來是最有利的,因為它是不生滅心,它永遠不會離開你的。就是說它不會被煩惱破壞。
諸位!如果你今天不拉到一念心性,你看很多人他越修煩惱越重,這就是壓抑。煩惱你壓得過它?它反彈的時候……所以你看有些人,他是用強壓的方式。強壓的,這個作用力會等於反作用力,所以弄到最後他煩惱就爆發出來了。在心性修沒有這回事情,因為它本來就沒有煩惱,本來就沒有業力,本來就沒有生死。你拉到心性是一個最有利的位置,叫做真修。再往下看。
【113】整個《法華經》的妙法,只有一句話就講完——善知識,莫向外求!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內觀。養成內觀的習慣。所以整個《法華經》的妙法,只有一句話就講完:善知識,莫向外求!如果你現在還要選擇離家出走,那這個《法華經》跟你就沒有緣了,那你只能修方便門了,只能「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那你的成佛之道充滿了坎坷,也充滿了障礙了。因為你選擇這條路就不對了。
所以,修行第一件事情,養成內觀。遇到事情的時候,我不管別人是對是錯,我也不管這件事情合不合理,就是觀照我自己:這件事情對我有什麼意義?我是不是能夠利用這個能量來啟動我的佛法界?所以,成敗得失就在這一個關鍵而已,這個人生的開關。你向外,那就是緣修。那叫現前一念心識,那你就活在根塵識的因緣,就是活在業力煩惱,你就走不出過去了。
所以,內觀!就是先把心識轉成心性。
【114】一心三觀怎麼觀?
然後再起觀。怎麼觀呢?
即空,照了心性的本體「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它這個清淨,關鍵在於本然,它是本來就清淨,所以它才能够不受染污。所以,我們透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離開過去無量劫來的生命輪迴所留下來的這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亂七八糟的相全部放下,就把心帶回到原始點。這是空觀,安住力。
那麼假觀呢?「照了心性,隨緣之用。理具事造,兩重三千,隨緣顯現。」這個「理具」就是,我們一念心性雖然清淨,但是它法爾具足十法界的功能,叫做理具。那麼「事造」呢?就是我們透過修行或者染淨的造作,把這個理具的法界顯出來,叫做事造。
比方說,我們現在事造法界是一個人,我們人法界是顯現出來。但是,我們雖然是一個人,我們生命當中其他的佛菩薩的法界也是存在的,它是隱藏而已。就是它有十道門,我們今生只開了一道門,打開人法界,所以這個事造。
既然理具事造同居一念,你怎樣啟動它,它就怎樣不斷地顯現,叫借相修
心。所以我們要多借佛菩薩的相狀來啟動我們的佛法界,這個就是假觀。
那麼中觀呢?就是體用同時,空有無礙,進入中道的平衡實相。
【115】修行,一旦內觀以後,人生沒有理由,就是一個歷練!
所以說,整個一心三觀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內觀,就是安住清淨心。從今天開始,不管發生什麼事,莫向外求。你向外求,你就落入無量的生死茫茫的業力的大海。落入因緣所生法,那誰也救不了你。如果你現在還要什麼事都要找出一個為什麼,還講出一個理由,你這樣完蛋了。修行,一旦內觀以後,人生沒有理由,就是一個歷練,沒什麼理由!我的人生是假借這種人生的因緣來啟發我自性的功德,借假修真。所以,第一個,養成內觀的思想,遇到事情,把這個能量變成開顯自性的力量,不管是順逆。這是第一個,內觀。
【116】處理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處理
第二個,離相,就是空觀。我們遇到事情的刺激,第一念一定有情緒。我告訴你,處理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處理。就是本來就沒有,我現在有,那暫時只是一個生滅的假相而已。我不理你,我不跟你互動,相信佛菩薩,它自己會消失。你跟它互動,那你就牽動很多過去的因緣,那就沒完沒了。因緣,我們現在沒辦法斷它,但是起碼怎麼樣?讓它沉澱,就是不要再相續了!
所以,當你的心跟人事接觸的時候,第一個情緒一定會把過去的因緣現出來。你跳進去,那人生就沒完沒了了,那你跟它的因緣就錯綜複雜了。你要處理因緣,你就回不來了。你知道吧?這個賬就不好算了!你有這個情緒,一定有過去的業力嘛。我講實在話,你要跟他沒有業力,無論他跟你講什麼話,你也不會快樂,也不會痛苦。諸法因緣生,你跟他沒有因緣,那怎麼會快樂呢?如果說,很奇怪,我跟他講話我就會不高興。這是因為過去有業力,你懂嗎?你要說,我不高興,我就要去處理它,那你們兩個就沒完沒了。所以,我們相信佛菩薩,不要處理是最好的處理。放下它,因為它是暫時的,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它是個生滅心,它也會自然「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是一個生滅的假相,如此而已。
【117】借相!整個十法界啟動佛菩薩功德的關鍵就在這裡!
(三)十界差別
內觀,離相,第三個就是關鍵了,借相!我們不能只是消極地破妄,不僅僅是走出過去,還要開創未來。開創未來怎麼開創呢?來,我們看第三個。諸位!我們看十界差別。這個地方是整個十法界,啟動佛菩薩功德的關鍵就在這裡!
諸位!我們看到這個十界,智者大師分成三塊:三惡道,三善道、二乘界,跟佛菩薩。請大家把它用筆分成三塊:三惡道畫起來,這是一塊;三善道跟二乘界畫起來,寫一個「權法」。權就是方便的法,權巧,權法。佛菩薩法界畫起來,寫一個「實法」,真實的實。
好,我告訴大家怎麼操作。這個操作只有兩個:一個叫做訶責,一個叫做讚歎。這兩個就夠了,就是借相。就是說,當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發覺一種身心的苦惱帶動了煩惱,那表示你已經落入了三惡道的因緣果報當中,這個你應該訶責自己。注意啊!內觀,記住內觀。就是說,我們以前起煩惱的時候,我們會去外面找答案,結果方向錯了,弄到最後就是展轉相續。現在改一個方式,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要管這個事情是怎麼回事,如果它會讓你痛苦,會讓你起煩惱,你只要做一件事情:訶責它,用不淨、苦、無常、無我四個法門訶責它。你觀想:這個如是相,這種三惡道的苦惱相、煩惱相、煩惱的性乃至於各種各樣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它是不淨的,是苦的,是無常的,是無我的。訶責它!
如果是你的心跟外境接觸或者誦經的時候,出現了佛菩薩的悲智雙運、無上菩提心、無極妙法身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讚歎它,讚美它!如果出現三善道、二乘界呢?也可以讚美,但是這種讚美是一種方便善巧。你知道它是方便,可以小小地讚美,不能像佛菩薩那麼用力地讚美,可以小小地讚美,因為我們也需要把它當做過渡,因為我們也要一個臺階嘛。
就是「一刀千紙」。就算我們直趨佛法界,但是不可避免我們的過程也是要經過安樂道、解脫道。就像蕅益大師說,圓教修行雖然直趨佛法界,譬如「一刀千紙,歷歷分明」。這個刀切一千張紙切下去,很快,但是一千張紙在斷的時候也是歷歷分明。對不對?我們在成佛過程當中也要經過安樂、經過解脫,所以三善道跟二乘界也不能否定,只是我們把這兩個因緣拉到一念心性。所以整個修假觀只有兩件事情:讚歎跟訶責。諸位!你只要做這兩件事情,你的生命開始變化,而且是從根本上變化。
【118】如何以佛法的思想來看待東西方文化的不同?
我發覺,東西方的文化不太一樣。我這幾年去美國,發覺美國人的教育比較喜歡用讚歎。你看他說,爸爸,我要打籃球。打籃球好啊!你打籃球,以後像 Michael Jordan(麥可,喬丹)!這個兒子打了幾天籃球說,爸爸,我不打籃球了,我要踢足球。踢足球好!踢足球會讓你變成 Beckham(貝克漢)!他是什麼都讚歎你。所以你看美國的國中生,禮拜六、禮拜天他們不要在家裡面讀書的,就去踢足球。他父母親就拿一個小板凳,拿一杯水,就跟在旁邊,在旁邊做啦啦隊。這個小孩子就踢來踢去,父母親就「打得好,打得好」!Good job!Great!(做得好,好樣的!)就這樣子。其實我在旁邊看,他兒子踢了半天,一球都沒有踢進去,他的父母親高興得像什麼一樣,然後過去跟他擊掌。對不對?他們就是讚歎的教育。所以你看美國人(當然這個東西好壞很難講),他們就很有自信,很有開創性。但是美國人也不好教育,因為不斷地讚歎他,他很有自信,所以你要改變一個美國人的思想很難,非常難。美國人,你注意,你跟他講什麼,他會很禮貌性地點點頭,但是他不見得同意。我一開始不知道,以為說他們都相信,其實不是。他是禮貌性地點點頭,他尊重你有說話的權利,但是他不見得會改變。
亞洲人剛好相反。他說,我要去打籃球。打什麼籃球?就這麼點出息!讀書不讀書?所以我們亞洲人教育喜歡用訶責的方式。當然它的好處就是會比較謙卑,比較保守,但是缺乏自信,缺乏開創。你看美國的小孩子,他沒什麼本事,他很有自信。
當然,從佛法的角度,完全讚歎、完全訶責,都不中道。佛法的意思,應該這兩個法門都要操作。當它出現什麼法,是三惡道法界你就該訶責;出現佛菩薩法界就應該讚歎。你一味地讚歎,一味地訶責,其實都不中道。
【119】你什麼事情都要找個對錯,你人生就糟糕了
所以,整個《法華經》的成佛之道,注意,找到我們凡夫最有利的位置。就是說,我們現在是非常不利。說實在,無量劫來輪迴到現在,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生死業力等著我們,我們心中有無量無邊的煩惱,有無量無邊的老病死等著我們。但是只要我們做一件事情——把心歸零,這個事情就變成好辦了,拉到一念心性。那怎麼歸零呢?就是內觀。就是從今以後把精神體力放到內心的境裡,不要去管外境。你什麼事情都要找個對錯,你人生就糟糕了。你什麼事情都是到底誰對誰錯,那完蛋了!那你等於是跟過去要感應道交了。其實我講實在話,如果把無量的生命打開來,人生很公平。你只要相信公平就好了,那就讓它過去了。
所以你看,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你看這兩個人把精神體力放在不同的地方。眾生是把精神放在結果。你會快樂跟痛苦,這一定是結果,事出必有因嘛。如果在結果上計較我應該怎麼樣、你應該怎麼樣,你欠我還是我欠你,完了!凡夫把生命放在外在的因緣,完蛋了,今生毀了!
菩薩相信人身難得,結果不重要,重要在過程:我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這個人生。我不管阿賴耶識釋放快樂還是痛苦,這個我管不了,我也做不了主,但是我管好我的心。你有本事釋放業力,你放馬過來,反正我都有辦法把這個正負的能量轉成我的菩提的種子。我只要做兩件事,訶責、讚歎就好。
所以,你只要改變方向,那人生就很有意義了。你本來想說,我今生不就是業障生死凡夫?把它受了就完了。其實不是!今生很有意義,它可以啟動你的佛菩薩法界,你可以利用人生的因緣消滅你的三惡道法界。整個破妄顯真,就在你一念心的即空即假即中當中完全改變了。你要做三件事情:內觀、離相、借相三件事情。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120】整個《法華經》前十四品開顯佛慧,都在開顯妙因妙果不離一心
丙三、總結
我們看總結。
三、方便品長行略說此法,後開示悟入廣說此法,火宅譬喻此法,信解領解此法,長者付子此法,藥草述成此法,化城引入此法,如是等種種祇名十如權實法耳。
整個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三觀,整個《法華經》的前半段十四品開顯佛慧,都在講這些東西而已,內觀、離相、借相。〈方便品〉「三周說法」略說此法;後面的開示悟入,廣說此法,這個都是〈方便品〉。到了〈譬喻品〉,三界火宅也是譬喻此法;〈信解品〉,四大弟子領解此法;長者付財,也是付予一心三觀之法。〈藥草喻品〉,弟子們敘述自己所領解的法,也是領解此法;〈化城喻品〉,也是透過化城,引入一心三觀之法。所以如是等種種的名言開示,整個《法華經》的前面十四品,只是說明十法界十如是,如何權實,怎麼訶責,怎麼讚歎,怎麼破妄顯真,把它拉到一念心性,如此而已。叫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此而已了。
【121】《法華經》是偏重理觀的論心不論境
所以我們看成佛之道的捷徑。《華嚴經》的當機當然是法身菩薩,《華嚴經》是屬於事修的中道實相,它是整個把身口意現出中道實相,那叫一個「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而我們的事修沒有辦法,我們的事修還是落入權法。我們的事修還是人天法界,甚至於頂多二乘法界,但是我們多一個理觀。
所以,《法華經》是理觀的中道實相。就是,我做不出佛菩薩的功德,但是我已經在成就佛陀的種子。透過一心三觀,透過即空即假即中,訶責、讚歎,我已經怎麼樣?進入佛陀的家族,變成佛陀的兒子!只要不放棄努力,我一定可以成佛。所以這個地方關鍵就在這裡。
就是說,你如果是法身菩薩,那你就不要學《法華經》了,你直接修《華嚴經》了,直接從事修表現出即空即假即中。但是我們現在做不了,我們的事相要麼若有,要麼若空。沒關係,《法華經》論心不論境,你做得好不好不重要,重點是你的心態要操作得好。它是一個理觀的中道實相。《法華經》是偏重理觀的,論心不論境。
學完《法華經》,你說,你《法華經》學完以後,我看你行為還不也是拜佛念佛?你不要小看他。他的拜佛念佛,心中可有一朵蓮花了,那不一樣,他已經走上成佛之道了。什麼時候出現,你等著看好了,不會白費的。所以,我們等於是安住、調伏、引導,就是一心三觀。
當然,最後,《法華經》的後半段開顯佛的功德,是要發起菩提願的。這一點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