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同學:尊敬的法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學生今天向大家報告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接納他人很重要」。
我們幫助別人,首先也是要接納別人,如果自己有一些主觀的看法,這種幫助裡可能就是善惡夾雜,就不純粹。師長在講經的時候說:「他和我對立,我不和他對立,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說這是一場需要時時反思的修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別人相處,是否有意無意又和他人對立?如果是的話,說明當下還是選擇了自己的看法,站在了自己這一邊,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還有是否真心為對方好,也不是一種口頭上的強調,有時候我們光從言語和用詞上來說是無可指摘的,他說的話都對,也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如果心用錯了,別人就是不同的感受,也是不同的結果。所以說真心要摒除這些私欲、私心,還有那些隱微、細小惡的念頭,之後純粹的善。這樣一專心的力量也會很強大,能夠消除隔膜、打破壁壘,所以說這樣就是一種有效的溝通。即使說我們是在建議對方改正錯誤,他也會覺得你是愛他的、接納他的,這樣就很好。
週六的時候,知道了袁隆平院士和吳孟超院士逝世的消息,真的讓我們都很悲痛。他們真的對國家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一位是的雜交水稻之父,一位是的肝膽外科之父,他們將自己的一生無私奉獻給了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真正是「國士無雙」。他們為了人民能吃飽飯,為了在手術台上拯救病人,奉獻終生,即使在彌留之際也仍然不忘,真的讓我們覺得非常感動,也很敬佩。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兩位先輩真的做到了,他們燃燒自己的生命,照亮他人,直到生命盡頭。袁老說:「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孟公說:「當你們幫助別人時,請記得醫藥是有時窮盡的,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我們也會銘記先輩的教導,做一粒好種子,用不竭的愛為我們的理想奉獻終生,不忘初心,矢志不渝。這樣到我們自己生命盡頭的時候,也可以說一句:「這一生全心全意為了復興、傳承傳統文化而努力,沒有遺憾。」
最近也是在四月初一到四月十五這個期間,大家如果有時間的話,我們也可以為兩位院士念佛迴向,「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學生的報告就到這裡,如有不當之處,懇請法師、諸位學長慈悲批評指正。
成德法師:謝謝馮同學的分享。馮同學一開始提到,我們要幫助別人,首先要能夠接納、包容他人,這樣我們在真正幫別人的時候,才是很真心、很真誠,沒有善惡夾雜。這一段的反思,也是讓我們想到蕅益大師在「淨社銘」談到的「觀心為要」,觀照這個心是很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老法師也是教導我們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去修。
老法師也是提到,佛法求的是什麼?佛法求的就是恢復真心。恢復真心是「明明德」,自覺;然後又是「親民」,幫助別人也恢復真心;然後「止於至善」,自覺覺他都能圓滿,《無量壽經》上說的「一切皆成佛」。當然,這是我們很深遠的目標。而親民要建立在明明德的基礎上,用明明德去親民。所以我們在要利益他人,我們也是要隨時反觀,我們的心念當中,有沒有對立、有沒有控制、有沒有高下見、有沒有傲慢在其中?不然有可能我們自己感覺是要去幫別人,但是內在這些煩惱我們沒有觀察到,那就讓對方也會感覺到不舒服、不能接受,那勸別人就達不到太好的效果。
所以老法師說:「得不到別人的諒解,一定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縱使是覺得是幫別人、為別人好,對方不是很能接受,那還是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其實老人家這些教誨都是與真心相應、與忠恕之道相應。幫別人得不到好的效果,回過頭來反省自己,這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對別人的情況能夠接納、能夠包容,那個也是寬恕,也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也希望別人能包容我們、理解我們、接納我們,那我們也應該要理解、接納他人。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也說:「忠恕違道不遠。」所以儒釋道的教誨,都是教我們要自愛,都是教我們要恢復真心,下手處就在忠恕的存心。真的面對一切人事環境,我們能夠時時不離忠恕,就跟真心相應了。
而且能夠去觀察,其實經典的教誨,包含老人家的這些修學的開示,都跟忠恕的存心是暗合道妙。比方「別人錯的也是對的」,這是恕道,其來有自,怪不得他會這樣;「我對的也是錯的」,這個是忠,從自己內心深處、隱微處去觀照,我對的也是錯的,我對的這個念頭已經跟人對立,甚至產生慢心,高下見了。所以這個「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我們下手處,在一切境緣我們能提起忠恕之心。這個忠恕就慢慢能夠契入仁愛存心了,在佛家講就是行菩薩道,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而馮同學剛剛提到,我們五月二十二號有兩位對國家民族有很大貢獻的國士都相繼離世了,一位是袁隆平先生,一位是吳孟超先生。成德感受他們都是菩薩化身,菩薩在各行各業做出犧牲奉獻,無私無我。
那我們當生要成佛,《華嚴經》善財童子是很好的表法。善財童子就是我們每一個發願當生成就的人,都要做善財童子。善是善根,財是德能跟福報。而我們看到善財童子每參一個善知識,他就向上提升。那我們也反觀,我們每天所遇到的境緣,我們自己有沒有向上提升?善財童子為什麼能提升?這個都是我們要懂得去觀察的。佛法的教學是藝術化的教學,它是啟發悟性的教學,我們要懂得善學、善觀察。
佛法是內學,佛法是心法,所以佛經的這些教誨,包含這些人物,都沒有在我們的心外。所以我們要做善財童子,我們要效法他的心境。老人家講到了,他的心境就是只有他是學生,其他的人都是老師。因為只有自己是學生,別人都是老師,這個慢心不容易增長,不然這個四大煩惱常相隨,很容易起來了。印祖也說,「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弟子規》也教導我們,「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我們用善財、用孔子這個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心境,那我們每天必然會有所提升。
所以就像馮同學她提到這兩位國士,我們真心向他們學習。就像善財童子他參了一個善知識,他就往上提升,那代表這個善知識給他的教誨,以至於是給他榜樣的力量,他當下能夠納受了,甚至於是起而效法,那他境界就向上提升了。我們今天聽了馮同學分享這兩位,等於一個是在農業的菩薩,一個是在醫學界的菩薩,我們把他們的精神納受在心,那他們也跟我們沒有分開了,他們的精神也會成為我們內心處世的價值觀,甚至於是變成我們一種願力了。
所以袁隆平先生他比喻,人就像種子,要做一個好種子;而且這個好種子繼續發展,又會長出很多的好種子。所以一個好種子繼續發展下去,會成為無數的好的種子,其實他們也表演給我們看了,我們相信在農業界一定有無數的人,不管是當前,甚至後世的人,都會以袁隆平先生為榜樣來效法;吳孟超先生他當前也培養出很多跟他有同樣心境的學生,不只醫術高超,還有一顆佛菩薩一樣慈悲柔軟的心,來安撫這些病人,往後在醫學界,當生來世,一定也會有很多人效法他們。
所以馮同學提到曾子說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因為現在人很苦難,從個人的身心到家庭、社會團體,到國家、世界,擺在我們面前有很多的問題。眾生確實也很苦,我們能在當前生起「興大悲,愍有情」,尤其我們遇到師長、遇到聖教,我們知道所有的問題都是人心的問題,而解決人心的問題,都要靠教育。所以《禮記.學記》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孔子一生教學,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因為有眾生的苦難,我們生起這種任重道遠的心,生起一種菩提心。所以眾生也對我們有恩德,因為他們的苦難,讓我們不再袖手旁觀,讓我們能夠見義勇為,讓我們的人生不是只有在那裡把福報享完,又造了很多業而已。我們不過這樣的生活,而是我們懂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而後用這一生來行菩薩道,用這一生來自覺覺他,效法善財童子當生能夠成就。
我們也以自己修學的功德,包含今天我們馮同學分享,這也是一次大家一起探討交流,也會從中生起善根、生起願心,我們也以此功德迴向給這兩位國士,希望他們也蒙佛接引,了脫生死輪迴,再回入娑婆度有情。
好,以上回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