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1年12月18日 星期六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10(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yt1.piee.pw/3uxnr4                                 

Podcast : https://reurl.cc/1o603V

目錄

173】為什麼所有的經典聲聞眾都會排在菩薩眾前面?

174】與會的菩薩眾有哪些?

175】為什麼按照大乘的角度,阿羅漢的功德還是虛妄?

176】你這輩子都不做內觀,所有事修都修,還談不上真實的功德

177】初地的歡喜地——華開蓮現,原來這個蓮花裡面還真有蓮子!

178】為什麼真如本性現前的時候叫遍行真如?

179】什麼叫陀羅尼?為什麼二地能夠持戒圓滿?

180】為什麼智慧跟禪定要結合?

181】四地的菩薩智慧增長以後,他有哪兩個特點?

182】五地為什麼叫難勝地?

183】菩薩真正成就空觀、成就無相行是在幾地?

184】七地菩薩為什麼叫遠行地?

185】為什麼八地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186】九地菩薩與八地菩薩有什麼不同?

187】十地為什麼叫法雲地?

188】等覺菩薩跟佛陀差在哪裡?

189】一心三觀從初地到十地有什麼淺深差別?

190】為什麼我們尤其要注意空觀這一塊?

191】為什麼一個人進入空性以後,是所有修行的最關鍵時刻?

192】怎麼樣的空觀才是對的?

193】佛陀最初轉法輪是哪兩個天眾代表三界來請法的?

194】龍王眾有哪三種?

195】緊那羅、乾闥婆各屬於哪一道?

196】一個人廣修福德,但是瞋心、嫉妒心比較重,容易墮阿修羅

197】初地之前,你的人生由哪兩件事情決定?

 

173】為什麼所有的經典聲聞眾都會排在菩薩眾前面?

在結集經典的時候,我們一般的常法,都是把聲聞眾放在前面。不只是本經如此,所有的經典都是如此。那麼蕅益大師就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聲聞眾會排在菩薩眾前面呢?按說菩薩的功德是全方位的,他是即空即假即中,他不是只有不受一切法,他能夠轉變一切法。他不但是消極地不受,他能夠主動地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槃,甚至於普門示現。那麼為什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排在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後面呢?

蕅益大師提出三個理由:第一個,出世相故。這些阿羅漢,咱們先不談他內心的功德,就論他外在的相狀。因為他剃髮染衣,他現出的是三世諸佛清淨的幢相,就是他的相狀跟佛是一個相狀,這一點值得尊重。第二個,常隨佛故。這些僧團,佛陀到哪裡,基本上就跟到哪裡,經常親近佛陀,是佛陀的內眷屬。所以這一點也值得尊重,常隨佛故。第三個,佛法賴僧傳故。從弘護正法、續佛慧命的角度,僧眾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

我個人覺得,從自利的角度,出不出家,我認為問題不大,因為它是心地法門。你如果能夠啟動一心三觀,順逆皆方便。在哪一個環境好不好,答案很難講,看你怎麼用。用得好,處處皆是方便;弄得不好,處處皆障礙。所以,從修行的角度,出家在家差別不大。但是,如果說你要走上國際舞臺,弘護正法、續佛慧命,現出出家相,這一點是有差別的,他的確容易取信於大眾。所以,站在一種弘護正法、續佛慧命的角度,聲聞眾有他特殊的功能,因為佛法賴僧傳故。

所以,因為三種理由,第一個他現的相狀,出世相故;常隨佛故;佛法賴僧傳故。這就是為什麼雖然阿羅漢聲聞眾的功德不大,但是在所有的經典卻是排在前面。

 

174】與會的菩薩眾有哪些?

第二個,我們看與會的菩薩眾。這些菩薩都不是小菩薩,都是法身菩薩。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我們前面講到列席的聲聞眾,這以下講菩薩眾。「菩薩摩訶薩八萬人。」菩薩,可能是有凡夫、有聖人;如果加一個「摩訶」,那肯定是法身菩薩了。有多少呢?八萬人。那麼這八萬人有什麼功德呢?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到「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總共有十三句。這十三句等於是讚歎菩薩十三種功德。

這十三種功德,蕅益大師把它用十地跟等覺菩薩來分判。當然這功德有通有別,應該說初地也具足這十三種功德,但是從多分來說,初地、二地有各自的偏重。

 

175】為什麼按照大乘的角度,阿羅漢的功德還是虛妄?

我們先看第一個功德。

一、明位歎德

(一)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歡喜地。親證法性,心生歡喜。不墮二邊,順入中道。

這個菩薩的功德,跟我們講聲聞的功德不太一樣。如果以真妄來說,按本經的意思,阿羅漢的功德還是虛妄,因為他是心外求法。他是透過佛陀的無常觀的引導,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無我即空,所以消滅了對三界的愛取,然後出現一種涅槃寂靜的假相。他出現一個假相!所以後面佛陀說,沒有真正的涅槃,「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所有阿羅漢死了以後,沒有一個人真正到涅槃去了,所有都往生到佛的世界的方便有餘土去了。沒有一個人說是死了以後,什麼偏空涅槃,想受滅無為,沒有這回事情。所有阿羅漢死了以後,只有到十方諸佛的佛土,到方便有餘土,繼續聽佛陀講《法華經》,然後發菩提心,重新啟動內心的功德。所以,按照大乘的角度,阿羅漢的功德還是個假。

 

176】你這輩子都不做內觀,所有事修都修,還談不上真實的功德

只有這以下的功德才是真實的。諸位!什麼叫真實的?就是你原來的東西,本具的。就是你本來就有,透過外在的修行把自己的東西開顯出來,這個才是你的東西。如果是純粹修來的東西,全部是假的。一定要內觀,才有真實。所以,你如果這輩子都不做內觀,你拜佛也拜,持咒等所有事修都修,你今生所有的東西全部是在因緣裡面創造一個假相而已。那叫做資糧力,還談不上真實的功德。

菩薩內觀,修一心三觀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簡單地說就是一心三觀的真如。我們在因地叫做修一心三觀,在果地叫做一心真如。他成就一心真如,在這個一心真如的實相裡面成就不退轉。

 

177】初地的歡喜地——華開蓮現,原來這個蓮花裡面還真有蓮子!

那麼他的階位,蕅益大師把他判作初地的歡喜地。為什麼叫歡喜地呢?因為他真實地親證平等法性,所以心生大歡喜。這個時候,內心不墮空有兩邊,而順入中道的實相。我們第一個功德叫做歡喜。

為什麼歡喜,我們解釋一下。內觀法門,就像蓮花一樣。我們種一朵蓮花,沒有人一開始就看到蓮子。你只看到蓮花嘛。含苞待放的時候,一開始修習一心三觀的人,根本看不到一心三觀的功德。它不像修無常觀。你修無常觀、無我觀,你馬上看到你的感覺,你的身心有變化。這種真如的啟動為什麼叫做祕密?它是一個隱藏而不見的東西。只有到有一天你一念的相應,打坐的時候,突然間,啪!太陽出來了。哦,華開蓮現!原來這個蓮花裡面有蓮子,還真有蓮子!所以,一個人從一心三觀一開始,透過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在觀照的時候,都是仰信,靠著我們對佛陀的信任,啟動我們的一心三觀。等到真如本性現前的時候,原來佛陀說的話真實不虛!原來真有這麼一個東西!所以他心生大歡喜。就是這樣來的。

 

178】為什麼真如本性現前的時候叫遍行真如?

就是一個流浪漢長時間在外面流浪,回到家以後,原來他真的有一個家。這個時候,唯識學給它一個判教,叫遍行真如。就是,這個一心真如是怎麼個真如呢?遍行,普遍,它是一個平等無差別的。我們凡夫跟聖人最大的問題,就在差別跟沒有差別。你看凡夫,那叫諸多差別。你看過哪一個凡夫,兩個一模一樣?有沒有?不可能。就是雙胞胎都不會一樣。煩惱不一樣,各打各的妄想,業力也不一樣,果報體也不一樣。煩惱障、業障、報障都不一樣。所以,眾生法界那就無量差別。但是,一個人返妄歸真以後,開始進入無差別,追求平等性,所以第一個叫做遍行真如。這個時候他證得的真如,就是從差別的相狀、差別的因緣,回到無差別的一心真如。這是第一個,這是不退轉。也就是說,他以後只有進步,沒有退步了。

 

179】什麼叫陀羅尼?為什麼二地能夠持戒圓滿?

 

(二)陀羅尼,離垢地。三業清淨,戒度圓滿。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這個陀羅尼,簡單地講就是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它所對應的功德是二地離垢地。為什麼叫離垢呢?因為他的真如。二地的真如一現前的時候,身口意任意的清淨,持戒圓滿。

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持戒圓滿。二地為什麼叫持戒圓滿?他消除了故意的犯錯,也消除了無意的犯錯,他連無意的過失都不會有了。

比方說走路。我們一個凡夫說,我開車的時候壓死了很多螞蟻。這個是無意的,這是不犯戒的。二地菩薩沒有這回事情。二地菩薩走路的時候,眾生自然閃避。他沒有有意跟無意的任何過失了,就是這個人他不會創造過失了。所以他戒度,持戒圓滿。

他不但圓滿,他的內心「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我們解釋一下。二地的一心真如,他透過一心三觀成就的一心真如是什麼真如?叫做最勝,殊勝的勝,最為殊勝的真如。因為他一念心不但是平等而已,他那一念心能夠攝持無量無邊的善法,而且能夠破除一切的惡法。就好像大海,「譬如大海,不容死屍。」你看你在大海裡面丟一個屍體,不管丟到哪裡,它最後一定把屍體漂到岸邊,它不會接受死屍的。二地菩薩的內心亦復如是,他的心不可能有過失。他只有攝持善法,他不會攝持惡法。這「總一切」,就是他持無量的善法。他持布施、持戒、忍辱一切的善法,所以叫陀羅尼。

 

180】為什麼智慧跟禪定要結合?

(三)樂說辯才,發光地。禪定轉深,慧光增長。得大聞持,具四無礙。

菩薩經過一心三觀成就一心真如,到了三地,他這個真如叫做勝流真如。殊勝之流,他入了這個殊勝之流。也就是說,他心中不但是攝持善法(前面是攝持善法,叫陀羅尼),他還能夠攝持無量無邊的法義。所有他聽過的法的義理,他完全不會忘失,所以他成就樂說辯才,叫發光地。

為什麼發光呢?因為他禪定轉深。諸位!二地之前,禪定一般不是很高,可能是欲界定,也可能未到地定,他觀慧強。但是一旦入三地,他一定成就四禪,一定的。就是說,他不是智慧而已。如果你禪定不轉深,你從二地還上不了三地。他必須要禪定轉深,他才有能夠攝持無量法義的功能。這個時候,在禪定的加持之下,他一心三觀的智慧增長廣大,所以成就廣大的聞持陀羅尼。他一入耳根,永不忘失,而且具足四無礙辯。

當然,四無礙辯,法無礙是法門通達;義無礙,義理通達;辭無礙,他能夠用種種美妙的言辭來表達;更重要是第四個,樂說無礙,大悲善巧。他一方面能夠善知眾生的根機,能夠觀機逗教;另一方面他有大悲心,能夠主動地為人演說。這是樂說無礙,四無礙裡面最關鍵的樂說無礙。他的功德的成長來自於四個字:禪定轉深。就是說,你今天沒有禪定,你的心就沒有攝持力。沒有攝持力,佛陀跟你說很多法義言辭,你也記不住。你記不住你怎麼說法呢?怎麼樂說辯才呢?所以這個就不是智慧的問題了,這個地方是智慧跟禪定的結合。這個是樂說辯才。

 

181】四地的菩薩智慧增長以後,他有哪兩個特點? 

(四)轉不退轉法輪,焰慧地。慧光如焰,深破迷闇。現身作佛,說法度生。

這個四地,他是真實能夠現出佛身出來。四地,他的特點叫做無攝受真如。前面的樂說辯才是攝持法義,這個地方是他心中不再攝受一切煩惱的現行,所有煩惱的活動他不再攝受,就是他對煩惱是完全破壞。為什麼呢?因為「慧光如焰,深破迷闇,現身作佛,說法度生」。

這個四地的菩薩,他的智慧增長以後,他有兩個特點:

第一個,他「深破迷闇」。這個迷闇就是取相無明。他對於無量劫來所累積的、人生經驗的愛取的相狀,而且是很深層的,又特別是俱生的這些相狀,完全破壞了。他不再攝持任何微細的煩惱的現行。當然,一個人會起煩惱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沒有一個相狀執取,你不會起煩惱的,外境只是一個助緣。

第二個,他本身能夠不再攝受煩惱,能夠到沒有佛的世界示現八相成道說法。因為他既有智慧又有禪定,然後累積的結果,就變成轉不退轉法輪,他能夠現出佛身來說法。

 

182】五地為什麼叫難勝地?

(五)供養無量百千諸佛,難勝地。定慧轉深,極難超勝。以神通力,徧興供養。

這個難勝地,能夠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他的特點叫做類無別真如。這個類

就是種類。

類無別真如,就是說,我們講一心三觀,觀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其實一般來說不是同時操作。他一開始會把重心偏重在即空,就是破妄這一塊。破妄破到第五地的時候,他的特點,他已經能夠看到「生死涅槃等空華」,他連那個生死相跟涅槃相也破掉。破掉以後為什麼叫難勝呢?因為他的內心,凡夫二乘很難超勝,他同時能用神通力來供養十方諸佛。

為什麼叫難勝地?這句話什麼意思?聖人是從凡夫的修行經驗修過來,每一個人回家的路是不一樣的。就好像我們一開始,從家裡面一念不覺出來,離家出走的路也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每一個人煩惱不一樣。你看,我們一開始是一為無量,從一念真如的平等性,然後變成現在大家各打各的妄想,各有各的業力。那麼現在逆向操作,無量為一。回家的時候,你回家的路跟他回家的路也各不一樣。但是一般來說,除非極少數有善根的人,其他很少有人一開始就學《法華經》的。一開始都是修修無常觀,修修空觀,然後摸索了一段時間以後,才心甘情願地開始——哦,原來要向內安住,開始啟動一心三觀。

也就是說,一般人都是修過方便門。即便他啟動一心三觀以後,他也會帶有習氣,他有愛好寂靜的習氣。所以菩薩即便從初地到二地,到了這個難勝地——五地之前,經論上說,他偶爾會懷念那種寂靜涅槃的功德。也就是,雖然他的菩提心理智上告訴他要度化眾生,但是他內心深處某種程度對這種寂靜的快樂是有一點放不下的,在五地之前。

但是到了五地以後,他這個問題全部解決了,沒有什麼寂靜不寂靜的問題了。什麼生死、涅槃對這個五地菩薩來說,那根本就不算個事,已經很難有人去超越他了。也就是說,他是超越了二乘的對涅槃的追求。當然,我們不能說五地之前他就一定會追求涅槃,但是他內心深處對這個涅槃的快樂是沒有完全放下的。這個相狀到了五地以後就完全破壞了,所以叫極難勝地,他已經是生死涅槃沒有差別了。

 

183】菩薩真正成就空觀、成就無相行是在幾地?

 

(六)於諸佛所,植眾德本,現前地。中道智慧,堅固現前。得實相本,能植眾德。

六地的一心真如是怎麼回事呢?唯識學給它一句話,叫無染淨真如。前面的真如叫做類無別,就是它不生不滅。五地菩薩的一心三觀已經能夠破壞生跟滅的對立,這個六地菩薩更厲害,他不但是證得不生不滅,他還證得不垢不淨。對他來說沒有什麼染污相、沒有什麼清淨相了,所以對他來說順逆皆方便。如果這個眾生必須用染污相來攝受,他也可以現染污相。所以,這個現前地就是無染淨真如。

那麼他的智慧呢?「中道智慧,堅固現前」,特別是空觀。這個六地在修空觀是一個指標,真正空觀成就、成就無相行是在六地。前面的五地都還帶有一點相狀,還帶一點虛妄相。真正無相行現前,那是六地,成就中道的實相本,「能植眾德」。

當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突破以後,他能夠做的事情就更大了。你看他突破了生死涅槃,他根本就不在乎什麼涅槃了,他就更主動積極地願意來到人世間,度化有緣眾生。他突破了垢淨的問題,他在變現身相的時候,他的考慮就更多元化了,他沒有所謂染淨的考慮了。就是一個人內心更突破的時候,他產生的妙用就更大。

 

184】七地菩薩為什麼叫遠行地?

(七)常為諸佛之所稱歎,遠行地。二智方便,出過一切。廣修利益,稱 

會佛心。

七地菩薩為什麼叫遠行地?因為他是有功用行的最為邊緣,他所證得的真如是法無別真如。前面是無染淨真如,就是不垢不淨;這個地方對垢淨連微細的執取都沒有了。前面是破除粗相的執取,這個是破除染淨的細相的執取。二智方便,空觀的智慧、假觀的智慧超越前面。他能夠更加廣泛地修一切的利他的妙行,而且他所做的一切都能夠得到佛陀的肯定,說如是如是,是滿足佛陀的心意的。就是他這個善巧方便能夠更加的殊勝。

 

185】為什麼八地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八)以慈修身,不動地。二空智慧,任運現前。無緣慈力,普現色身。

這個不動地、這個八地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了。初地是一個指標,八地又一個指標。因為八地的特點叫無增減真如,這個是很難的了,這不增不減是全世界最難的。不生不滅還不難,不生不滅你只要把寂靜放掉,就沒什麼生滅了;不垢不淨就有一點不太容易了;到了不增不減,那叫動靜一如。

你看我們一般人,你到了佛堂,心靜下來,你的觀行、你的功德是增長的;你一走出佛堂,跟人家一吵架,你那個一心三觀就減弱了。我們凡夫的修學是增減、增減。到了八地菩薩,對他來說沒有什麼閉關不閉關這件事情,那叫一個動靜一如。這是第一個特色。

第二個,他的大悲心特別重,開始啟動了。所以一個人空觀越強,其實他的大悲心,他對眾生的包容度是更厲害,而且是普現色身,真正啟動了普門示現。所以,一個人越空的時候,他能夠現出的相就更多元化了,他能夠應以什麼身得度:應該做他的眷屬、做他的朋友,他能夠更加地滿足眾生的需求。當然,他所有的功德來自於他對真如的一種不增減,是這種功德而產生的。

 

186】九地菩薩與八地菩薩有什麼不同?

(九)善入佛慧,善慧地。深入實際,妙徹本源。成就方便,善說妙法。這個九,指的是智自在,智慧自在所依真如。

諸位!我們真正的空觀,修到八地其實是已經圓滿了。在成佛之道,我們凡夫空觀的智慧,其實是花了兩大阿僧祇劫來修空觀。所以,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看:凡夫到初地其實大部分也是修空觀,修無分別智。因為所有的問題就是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問題就出現了。初地到八地又花了一大阿僧祇劫,那是破俱生的我法二執。前面凡夫到初地是破分別起的。到八地以後你就幹什麼呢?你這個人完全空觀了,你已經證得不生也不滅,不垢也不淨,不增也不減。這六個法現前,空觀及格了,完全修完了。所以,九地以後就完全修假觀了。就是,你不是修空觀,你要開始學無量的三昧、無量的陀羅尼,開始廣修方便。所以,「善入佛慧」特別是指的佛陀的最難的普門示現、善巧方便這一個假觀。他能夠「深入實」,能夠深入一心真如的實相理,妙徹生命的本源,成就種種的善巧方便,而且更重要的是「善說妙法」。這個人的智慧辯才隨心自在了,所以他的假觀增長。

 

187】十地為什麼叫法雲地?

(十)通達大智,法雲地。大法智雲,含眾德水。一心三智,無能障礙。

這個十地叫做業自在等所依真如,身口意得大自在。

為什麼叫法雲地呢?因為他一念的一心真如,就像雲含有種種的功德水。前面的善入佛慧還是在學佛陀的善巧,這個地方是他已經累積無量的功德了。他一念心性具足無量的波羅蜜,就像雲能夠含種種的功德水一樣。其實這個時候他的身口意已經是完全自在了,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基本上,到了十地,空觀假觀其實跟佛陀是差不了太多了。

 

188】等覺菩薩跟佛陀差在哪裡?

我們看最後的等覺菩薩就是等待成佛的因緣而已了。

(十一)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等覺。智慧

內德,到於彼岸。化他恩德,最勝最廣。

等覺菩薩,蕅益大師用三個偈頌來把他做一個總結:

第一個,「到於彼岸」。這個是他智慧的內德,他能夠到達涅槃的彼岸。也就是說,他不管是分段生死還是變異生死,基本上結束了。這是指的他的內德。第二個,看他化他的恩德。「名稱普聞,無量世界」,這是表示他因緣廣大。第三個,「能度無數,百千眾生」,表示他的能力殊勝。所以他的因緣廣大,能力殊勝。這樣講,他又能夠了脫所有的分段變異生死,又能夠有這麼殊勝廣大的功德跟這麼多度化眾生的因緣,那他跟佛陀差在哪裡呢?

經典裡面講一個譬喻,說等覺菩薩他剛好要回家,是一隻腳在裡面,一隻腳在外面,但是他的方向是回家的路,這叫等覺菩薩。佛陀也是一隻腳在裡面,一隻腳在外面,他是要離開家。佛陀沒有什麼回家這件事,佛陀只有度眾生。佛陀沒有所謂上求佛道,佛陀只有從空出假、度化眾生。等覺菩薩回家的時候,剛好一腳在內、一腳在外,所以兩個人就這樣相錯。也就是說,理論上等覺菩薩跟佛陀的功德是一樣,就差一個成佛的因緣,等待最後成佛的因緣。是這個概念。這十三種功德,就是從一心三觀由淺入深而次第成就。先成就空觀,最後成就假觀,最後等待因緣。

 

189】一心三觀從初地到十地有什麼淺深差別?

二、淺深差別

(一)初地至六地,有相,有功用。(二)六地至八地,無相,有功用。(三)八地至十地,無相,無功用。

初地到六地,它的重點都是在修空觀,所以他帶相觀空。當然,他這個相可不是一般凡夫的分別的相狀,他這個相狀就像唯識學上說的:「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綿。」他破壞的是一種俱生的微細的執著的相狀。也就是說,在六地之前,他是不能離一切相的。他心中還隱隱約約有一些生滅的相狀、垢淨的相狀、增減的相狀,他是不能突破的。他還是有種對立相,要慢慢地突破,而且是有功用,他必須要如理作意。他要如理作意,他的觀行就增長;他要不作意,某種程度,在動中的時候他的觀行會稍微退失,一直到八地。看六地到八地。到了六地,當然以後就無相了,沒有這些俱生的相狀了,他空觀已經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八地無功用。八地之前是有功用。我們再看八地到十地,他不但離一切相,還是無功用,任運現前。也就是說,其實整個修行就是先求離一切相,再求成就一切的功德法。就是說先修空觀的破妄,再修假觀的顯真。所以,這個一心三觀,其實是有次第的差別。

 

190】為什麼我們尤其要注意空觀這一塊?

菩薩這個地方我們要解釋一下,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觀念。諸位!我們怎麼樣離家出走,這個就不提了。談這個怎麼離家出走已經沒有意義了,現在關鍵是怎麼回家。

諸位!回家的路真的是有差別,真的有差別。你不要以為說,你傻傻地修行就會成佛,不是這個概念。尤其是空觀這一塊,你真的要注意。一個人進入空觀以後,你的路就完全不同了,「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果你不小心,你的空觀是進入到一種假相的空,就是心外求法的空,這個回家路對你來說是非常遙遠了。我們可以看阿羅漢。我們一般說「三乘共坐解脫床」,沒有人從安樂道直接跳到菩提道的,一定要經過解脫道。在解脫道,你是怎麼從痛苦解脫的、你用什麼方法,決定你未來成佛之道的快慢,非常明顯。你看阿羅漢的空觀,很簡單了,他不受一切法。說得很簡單,但是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你一旦證得阿羅漢,叫定性聲聞,那你就很難斷法執了。諸位!法執是很難斷的。因為法執沒有對錯,它影響到胸量格局,它沒有對錯的問題。它不像煩惱,煩惱是很明顯:這個就是對、就是錯。法執,你一旦沾上以後,那佛陀拿你都沒有辦法。

所以,諸位!你一定要檢查你是怎麼修空觀的。就是,當你的心不安穩的時候,是什麼讓你安穩下來的?你要檢查這個空觀。如果這個空觀是外空,是外來的一個東西,你進去那個東西,你要小心了!當然不是不可以,你只能夠用而不住。就是你知道這個是暫時借用,我是借假修真,那可以。如果你全心地住上去,那你就完了,那你就走上了一個遙遠的成佛的道路了。

我再講一次,可以借用,但是你不能住進去。所以你看,「三乘共坐解脫床」。但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能夠尋聲救苦?你稱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馬上現身,幫你解決問題。而你稱念阿羅漢,他卻沒辦法。三乘都進入空性了,此空非彼空啊。

 

191】為什麼一個人進入空性以後,是所有修行的最關鍵時刻?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學《法華經》?我講實在話,諸位!你的成佛之路,最好一次就把它走正確。一次就走正確,叫一次到位。你不要去沾染了滿身的法執再來迴小向大,你很慘的。因為這個法執你拿它沒辦法,你長時間就是依止這個理念斷煩惱的,現在要你把這個理念放掉,不容易。你看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都退席,佛陀拿他也沒辦法。他就喜歡涅槃寂靜,你有什麼辦法?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進入空性以後,這個是所有修行的最關鍵時刻。成佛,一個人成功失敗,只有一個原則,誰能夠在關鍵時刻掌握正確的方法!分出好壞,就在這個而已。就是,你們兩個同梯一起學佛,你已經成佛了,他還是做阿羅漢。為什麼?因為你掌握了關鍵的時刻。就是這樣子而已。這以後就千差萬別了。

 

192】怎麼樣的空觀才是對的?

回家的道路,我再講一次,回家的道路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那不是這個意思。每一個法有高下,如果沒有高下你幹麼判教呢?那就不要判教了。所有的宗派都判教,《華嚴經》也判教,唯識宗也判教,《法華經》也判教。法門是有高下的,不是沒有高下的。你怎麼回家的、你採用什麼方法,那馬上分出高下。哪有說沒有高下呢?所以,空觀必須內空外空。這個空觀必須外有假相、內有真如,這個才對。就是我們一般強調的蓮花式的修學。

如果你每一次出問題,你都創造一個假相來安撫你自己,比方說佛號,比方說咒語,比方說你思惟無常,或者因緣觀。你創造一個假相,把你的生命放到空性裡面去,那你跟成佛之道是完全沒有關係了,你還活在生命的因緣假相。你只是用一個假相來破一個假相,你還沒有走上成佛之道,你這個蓮花裡面還找不到蓮子。所以我們必須怎麼辦呢?就是說,同樣的精神體力,我們不否定權法,蓮花當然需要外面的花,沒有外面的花怎麼增長裡面的蓮子呢?所以我們一定要怎麼樣?空觀,要內空、外空。外空也是需要,暫時安住;內空也是需要。這就是為什麼阿羅漢跟菩薩有差別。

 

193】佛陀最初轉法輪是哪兩個天眾代表三界來請法的?

 丁三、雜眾 分七

前面的聲聞、菩薩都是佛陀的內護的弟子,這以下是外護。

外護為什麼叫雜眾呢?因為他們的業力不同,有很多差別的果報,比如說

有天人,有鬼神,有畜生,有阿修羅等等,相貌各式各樣,就叫雜眾。雜眾裡面有七科,先看第一科的諸天眾。

戊一、諸天眾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這個諸天,其實是分兩部分:一個是欲界天,一個是色界天。先看欲界天。欲界天第一個就是釋提桓因。釋提桓因,因為過去曾領導三十二位眷屬做廣大的布施,所以感召了忉利天的天主的果報。他的天宮在須彌山的山頂,他有兩萬個眷屬。「復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這些都是釋提桓因的輔佐大臣,就是幫助帝釋處理事務的大臣。帝釋是天王,這些都是他的輔佐大臣。四大天王是帝釋的武將。四大武將鎮守四方,東勝身洲、西牛賀洲、南瞻部洲跟北俱盧洲,來保護這個帝釋。

我們再看自在天子。這個自在天子是化樂天,化樂天就是欲界的第五天,他能夠隨心所欲化現快樂的境界來受用。大自在天子是他化自在天,就是欲界的第六天,他能夠不用自己變化境界,他能夠把別人變化的境界轉為自己受用。這個地方有三萬天子俱。

前面都是欲界諸天,這以下就是色界了。

色界他不是修五戒十善,他要加修禪定,這第一個。如果是色界的人民,那就是修四禪;如果要變成天王,除了禪定以外,要加修四無量行才能變天王。這個地方有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這個諸天眾,跟佛教的關係比較密切的,有兩個值得我們一提。一個是釋提桓因,一個是色界的大梵天王。為什麼呢?因為佛成道以後其實並沒有馬上出定,是這兩位天王,一個釋提桓因,一個大梵天王,請佛陀說法;而且基本上佛陀說法的時候,這兩位天王經常列席。最關鍵的是,佛陀最初的轉法輪是他們兩個代表三界來請法的。這是講到諸天。

 

194】龍王眾有哪三種?

戊二、龍王眾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鉢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這個龍是屬於畜生道,但牠是一個有福報的畜生道,是畜生道裡面果報最為殊勝的。龍有三種:空中飛的、地上行的跟海中游的。當然,福報最大的是空中飛的。經典上說空中飛龍有兩種:如果是惡龍,脾氣比較暴躁的惡龍,牠會幫助阿修羅,牠會站在阿修羅這一塊,在打仗的時候幫助阿修羅。如果是善龍,牠打仗的時候幫助諸天。就是各有各的依靠,善龍依止諸天,惡龍就依止阿修羅。

 

195】緊那羅、乾闥婆各屬於哪一道?

戊三、緊那羅眾

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這個緊那羅王,其實也是畜生道。但是牠住在哪裡呢?牠是住在帝釋的天宮,是帝釋的法樂神。什麼叫法樂神呢?帝釋如果想聽佛法,但沒辦法請佛陀說法,他就怎麼樣?他就請法樂神幫他演奏,演奏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用音樂的方式把它演奏出來。牠身形似人,身體看起來跟人一樣,但是頭上有一個角,就是緊那羅王。牠的本位是畜生道。

戊四、乾闥婆眾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前面的緊那羅是一個畜生道,這個乾闥婆是個鬼神道。他是帝釋的俗樂神,世俗的俗。前面是法樂神。如果帝釋想要聽世俗的音樂,他就為帝釋來演奏世俗的音樂,來娛樂帝釋跟諸天。所以,看這個意思,這個帝釋的天宮是很複雜,不只是天人住,鬼神也住,畜生道也住。他們住在一起,但是各有各的受用。緊那羅王是一種畜生的受用,乾闥婆是一個鬼神的受用。就像是一家人,有些人是主人,有些人是僕人,同樣住在一起,但是各有各的受用,是這麼一個情況。

 

196】一個人廣修福德,但是瞋心、嫉妒心比較重,容易墮阿修羅

戊五、阿修羅眾

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這個阿修羅,翻作非天。他有天人之福,而沒有天人之德。這個阿修羅跟諸天是經常打仗的。為什麼打仗呢?因為帝釋諸天有美好的飲食,但是沒有美女;阿修羅剛好相反,阿修羅出美女。阿修羅是男眾很醜、女眾很美。他有美女,但是他缺乏美妙的飲食。所以兩個人就是我奪你的美食,你奪我的美女。兩個人就這樣子互相鬥爭,而且互有勝負。

一般來說,一個人廣修福德,但是瞋心、嫉妒心比較重,對立心比較重的,就容易墮阿修羅,是這麼個情況。他有天人的福報,但是沒有天人的德行。

戊六、迦樓羅眾

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迦樓羅就是金翅鳥,牠是畜生道,但是牠可不是一般的畜生,牠兩個翅膀展開有三百三十六萬里。牠是吃誰?吃龍。牠翅膀一搧,就把海水撥開來,這龍宮裡面的龍就現出來,牠就一抓,就把龍給吃了。這是一個迦樓羅。

戊七、人眾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阿闍世王,韋提希夫人的兒子。阿闍世王,當然過去他是害過父親了,但後來他向佛陀跟文殊菩薩懺悔以後,他還是來聽經,他是有善根的。

 

197】初地之前,你的人生由哪兩件事情決定?

丙二、總結眾集

們看最後的丙二,總結眾集,就雜眾做一個總結。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他們表現出一種恭敬心,而在旁邊靜靜地坐著,等待佛陀的說法。

這個地方,關於雜眾,蕅益大師有一句話說,為什麼天人龍神皆得見佛聞法,而地獄、無色界何意不到?我們看不到地獄的眾生,也看不到無色界,又特別是無色界眾生為什麼沒有現前?蕅益大師就回答了,說:諸道之升沉,由戒之持毀;見佛與否,由乘之急緩。

諸位!一個人從差別相到無差別性,就是初地之前,你的人生由兩件事情決定:第一個持戒,第二個智慧。持戒就影響到你未來是用什麼果報來學佛,就是你的業力會影響到你。比如說我行菩薩道,那你菩薩道是用人的相狀、用諸天的相狀、用龍王的相狀,那跟你的持戒的持毀有關係。第二個,你是不是能夠見佛聞法,那就跟你的智慧的善根有關係。

所以這個地方就分出了四種:

第一個,叫戒乘俱急。你也持五戒十善,也聽《法華經》,你來生會用尊貴身來繼續學佛法。尊貴身是什麼意思?人天嘛,有兩隻腳的就是尊貴身。 

第二個是戒緩乘急。你持戒有點狀況,五戒十善有點毀損,但是你對佛法是非常的有好樂心,你就是後面說的什麼緊那羅王、阿修羅這些,用卑賤身來學佛。 

第三種是戒急乘緩。你看外道,外道有些人道德標準很高,他持戒很精進,但是他不相信佛法。這種人就是,他福報很大,但是他跟學佛法也沒有因緣。 

第四種是最糟糕了,戒乘俱緩。他福報也不好,也沒有因緣能夠學佛。

所以,我們從雜眾裡面得到很重要的生命的兩大指標:說是「福德是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你的人生過得快不快樂,這跟業力有關;你的人生是什麼方向,你是往哪一個方向走,是不是往解脫道、菩提道走,跟你的思想有關係,跟你接受的教育有關係,就是智慧是解脫之門。 

所以,在成就初地之前,你的人生的曲線就是業力跟思想這兩個決定的,一個決定你快樂不快樂,一個決定你解脫不解脫,是這種情況。這就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複雜的因緣,有些人來,有些人沒有來;有些人是用尊貴身來,有些人是用鬼神道來。就是因為業力跟善根錯綜複雜構成的。

我們把這個通序講完了,交代了說法的時間、處所跟與會大眾。當然,這些跟經文都沒有直接關係,只是交代一下當時的一些情況。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