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蔡禮旭老師主講:夫妻相處之道 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

 

  “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從這些話當中,我們可以感受得到,其實人的一念之間有可能是天壤之別,一個反省是一個念頭,一個指責是一個念頭,確實差很多。這些句子我們用心去體會,會對人生很有啟發。
   剛好有兩對夫妻住對門,一對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而且告訴大家,吵架會變成習慣。比方說常常吵架的人,突然有一天自己就覺得,今天好像不大舒服,哪件事還沒有做?“今天還沒有吵架。”那就麻煩了,壞習慣養成了。事實上,你們有沒有遇過你的朋友跟你講:“我今天好高興,跟我另一半吵了一架。”沒有這樣的人吧?都是很難過吧?這樣的人要送精神病院,沒有人喜歡吵架的。但是往往遇到境界的時候,忍不過。
   所以她看到自己夫妻常常這樣吵,人家住對門的這麼恩愛,她也很羡慕。所以住在同一棟樓住對門,顯然風水差不多,可是結果為什麼差這麼多?所以風水在哪裡?心才是風水的根本啊!林則徐先生的“十無益”就講,“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今天這個地方是龍穴,心地不好的人,住一個月就變成老鼠洞;今天這裡是不好的地方,范仲淹一住,沒幾個月就變成風水寶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歷史當中都有記載,人心才是風水的根本所在。
  這個常常吵架的太太,就去請教對面這個太太,這個太太也很誠懇,就跟她講,說:“我們夫妻跟你們夫妻不一樣,主要的原因,是你們家都是好人,我們家都是壞人。”這個太太一聽有點納悶,“我們家都是好人,每天吵架?你們家都是壞人,相親相愛?”她有點聽不懂。你是不是在諷刺我?那另外這個太太看到她皺著眉頭,顯然沒有聽懂,所以就做了個比喻說,比方我給我先生倒一杯茶,剛好冬天他的衣服穿得比較厚,走過去不小心把這杯茶給弄倒了。我一看到,拿著抹布走過來,“先生,對不起、對不起,我茶沒有放好,給弄倒了。”邊說邊把桌子擦乾淨。這個先生一看,挺心疼的,說:“太太,是我的錯,我自己走路不小心,把你的心意給搞砸了,來,我擦我擦。”兩個人在那裡搶抹布。你們有沒有看過夫妻搶抹布,把抹布給搶破的?假如有,我跟你打包票,這個家要興旺了。為什麼?夫妻一遇到事情馬上什麼?反省,“是我錯”。所以我們家都是壞人,都是認錯的人。
  那大家想一想,這一個小的事情,只會讓他們夫妻彼此更尊重、更佩服對方的修養。所以夫妻之間要用德行去感動對方,而不是去指責跟要求。那當下這個桌子擦好了,那個氣氛很好,太太馬上說:“我趕緊再去泡一壺普洱茶來。”我跟你保證,當下夫妻一起喝這個普洱茶的氣氛,超過五星級飯店的氣氛,而且不要花錢。
   那同樣的情景,在你們家就不一樣。你先生走過去不小心衣服把這杯茶撞倒了,你就說:“你走路不長眼睛是吧?要喝自己去泡!”你先生聽到你這個話,你的火氣已經上來,他的火也被你點燃了,他說:“你這個女人,放杯茶都不會放,你還能幹什麼事情!”所以一杯茶吵起來可以吵多久?你們都沒有經驗?恭喜你們。你們都是很恩愛的,沒有為了這個芝麻蒜皮吵架的經驗。但是很多時候夫妻就因為這些小事鬧得不可開交。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同學就在公家機關管這個離婚的事情,看到很多二十幾歲的年輕夫妻來離婚,一看就結婚沒幾年,就問他們,“你們兩個為什麼要離婚?”兩個人互相看一看說,“上個月是因為什麼事情吵架的?”想不起來了。可是你看,上個月什麼事吵架想不起來顯然是小事,可是為什麼還要離婚?就是那個脾氣壓不下去,“我跟你拼到底了!”這個時候人的脾氣控制不住,想不起什麼?彼此之間的承諾,想不起雙方父母的操心、擔心,更想不到孩子的未來,可能就變成沒有辦法很好的家庭來陪伴他們成長。所以講到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掌握情緒,才能掌握自己跟家庭的未來。脾氣太大,沒事都變有事,小事都變成大事。所以能常常反省的人,他就不容易發脾氣了。
   這不只夫妻相處之間要反省、要反求諸己,其實把這一個態度延伸開來,父子相處、兄弟相處、朋友相處、君臣之間相處也是這樣。比方說今天我們在單位開會,我們剛辦完一個活動,結果單位一開會,第一個人上去,“某某部門付出很多”,“某某部門配合得很好”,他肯定別人的付出,然後反省自己的不足,“我們這個部門還有哪些做得不好。”您看,那個看不到的磁場,大家聽了都非常溫暖,“我們的付出人家都放在心上,都看得到。”第二個人上去,“他們部門做得很好,他們已經很努力、很付出,我們做得還有哪些不足。”您看這個會開下來,都看到每個人的優點跟付出,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一檢討,大家進步。這種會愈開愈有智慧。這叫各自責,又肯定別人。
 

恭摘自 07-050-002

蔡禮旭老師主講:學習的關鍵,端在誠敬二字



  “學習的關鍵,端在誠敬二字”。而引到經典當中特別重視誠敬的態度,首先“《曲禮》曰:毋不敬”,毋就是沒有,沒有什麼時候能不保持這恭敬的態度。所以《中庸》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個誠敬心一不見,當下就不是在修道的狀態,就是隨順習氣,都到邪道上去了。所以無時不刻都要保持恭敬。所以老祖宗的學問就是主敬存誠,誠敬的程度能愈高愈能保持,這是真實的修養。我們現在在什麼地方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真誠、恭敬?都要落實到生活細節。不然我們心很粗,大部分的時候是應付,是傲慢當道就很難提升。比方我們打開經書以前,感恩聖賢人的教誨再打開來看,把它養成習慣。包含每天梳洗完,可以給古聖先賢、給至聖先師行三跪九叩禮,這是培植自己恭敬的心。
  甚至於寫字,都恭恭敬敬去寫每個字,《弟子規》上說的,“字不敬,心先病”。字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寶貝,字當中含有人生的智慧在裡面。不能寫字的時候都是很散亂心在寫,這時候的恭敬就沒有保持。包含寫信給別人,有時候我們心粗,寫信給人太潦草,對方拿起來一封信要猜七、八個字,不知道什麼意思,這都是體現我們對人的恭敬不夠。所以《弟子規》從頭至尾,都是修恭敬心,“凡出言,信為先”,恭敬自己的言行要一致,這是自我恭敬。這一句好做嗎?沒問題、沒問題,三天以後忘記了,所以恭敬還表現在所有做事的態度上。一答應了先記下來,不斷提醒自己不能夠忘記,這都是一個人具體恭敬的表現。“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只要答應的事情盡心盡力做,絕對不馬虎,答應以前慎重考慮,答應以後全力以赴。還有對一切萬物都要恭敬,桌椅板凳你也要愛惜它,那也是恭敬;吃東西不奢侈,惜福,感恩農夫,感恩大眾。所以確實毋不敬!
  
恭摘自 55-057-0002

蔡禮旭老師主講: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我們看另一句孔子的教誨說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就是一個人自我反省非常嚴格,它這個厚跟薄,厚就是嚴格,薄就是寬恕、不苛刻。所以他責備自己非常嚴格,對他人能夠寬厚三分,而薄責於人,這樣子就會遠離別人的怨恨。其實我們這一句教誨假如把它從另外一個面來看,“躬自薄,而厚責於人”,就是責備別人很嚴格,反省自己非常寬鬆,則怨恨很多矣。孔子另一句話也告訴我們,“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先自己做好了,不要先要求別人,就不會招來人家的怨恨。所以我們現在有時候太急了,好東西自己還沒落實,趕緊去要求親朋好友。可能他們的心裡會想,你又沒有做得多好,半斤還笑我八兩,所以這個時候可能人家內心不能夠很佩服。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假如我們把精力都放在指責別人,那看自己的問題就更沒有辦法使得上力了。假如我們用心都是善觀己心,先要求自己,自自然然從自己的德行當中,就能喚醒身邊人的善根,因為“人之初,性本善”。
  像我們的舜王,當時他在雷澤,當地都是非常的會爭、鬥,但是他沒有指責任何人,他從自己先禮讓開始,最後整個地區,雷澤那個地方,都變得非常懂得謙讓了。在整個聖賢的行持,這一點都做得非常好。而我們冷靜來看,人與人的五倫關係當中,其實都要能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態度。假如我們是先指責,先要求了,那對方還是會指責要求我們。所以我們看到大舜他在對父母的時候,父母是完全錯誤要傷害他,可是他並沒有指責父母,他完全的只找自己的問題,一定是我做得還不夠好,最後這一分至孝就感動了父母跟他的弟弟。所以這個五倫當中,只要是嚴格要求自己,不去責備別人的,都能達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效果。
 

恭摘自 55-070-0003

蔡禮旭老師主講:信諾不只是講出來的信諾,還有內心的承諾



   與朋友相處要守信,其實我們看這個信字,我們看誠信,真誠守信,所有講出來的約定一定終身不忘,一定要貫徹始終,決定要對得起自己,要真誠對人。而我們冷靜回想,我們曾經給予我們的親人朋友哪一些信諾?這個信諾不只是講出來的信諾,我們在內心裡對家人、對師長、對正法、對整個國家民族,我們有沒有內心暗暗下過我們的承諾?
  在春秋時代有一個聖哲人特別讓我們感佩,就是季劄先生。季劄先生有一天代表他的國家要到魯國,代表吳國要到魯國去辦外交事務。因為他是外交官代表一個國家,所以穿著非常的莊嚴還有佩劍。剛好是要到魯國去辦外交,經過徐國,徐國國君跟他相談甚歡,剛好看到他那把佩劍非常的喜歡。季劄先生看到了徐國國君的那分喜愛,他內心就起一個念頭,這個是外交佩劍,等我從魯國回來,我一定親手把這一把佩劍送給徐國國君。後來他出使魯國回來,剛好碰上徐國國君已經去世了,所以季劄來到徐國國君的墳前給他祭拜,然後就把自己這一把劍掛在墓前的樹上。他的僕人非常驚訝,說:“主人,第一,你根本就沒有承諾徐國國君要把這個劍給他,再來縱使你承諾了,他也已經去世了。”季劄接著說了:“始吾已心許之”。一開始我的內心已經把這一把劍要送給他了,怎麼可以因為他的死而違背了我的這一個良心,我的這個承諾?所以季劄先生他的信諾是對於自己的心念他都不欺騙,不只是講出來才守信,內心裡發的願,他自始至終都要去貫徹,這樣的一種道德修養令我們佩服。
  

恭摘自 55-070-0003

學佛人若是生病,發大慚愧心,業障消除即可好病!


有些佛教徒常生病,當然有病就要看病,假病也要假藥來醫治,金剛經也提到: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也是講緣生緣滅;所以生病也要藥物來醫治。但有些病苦吃了藥也治不好,那就不要再浪費金錢與精神了,這是業障病。諸位若是有病治不好就要發大慚愧心,虔誠的禮拜觀世音菩薩。
我在香港就見到有位法師受到病苦,藥也治不了,最後發心拜觀世音菩薩、大悲懺。初一、二天,剛拜下去就倒地爬不起來,但他又掙扎起來再拜;這時他生大慚愧。跪在觀世音菩薩像前,痛哭流涕,懺悔無始劫來所造惡業,致得如此重病。他一天天至誠不間斷的拜佛、求懺悔,直到最後,什麼病都沒有了。
在臺北也有一位女信徒,她得到一種病,到台大醫院檢查的結果,診斷出僅剩三個月的壽命。當她聽到自己只剩下三個月的壽命判決時,就一切萬緣放下,同時交代她先生,在最後三個月內,她要留在樓上佛堂。
因為她本身是佛教徒,家中有佛堂,希望在三個月內,專心禮拜阿彌陀佛,祈求阿彌陀佛接引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說真話,她就是等死;所以她也不接見任何人,連兒女也不見面,就自己一個人,一心懺悔禮拜阿彌陀佛。
到三個月後,她不但沒死,而且身體還比以往好。她先生覺得很奇怪,不放心,又帶她到醫院檢查;醫生一檢查證實沒病,也覺得奇怪,怎麼三個月的命沒死,而且沒病了?這是一件確確實實的事情,這個人現在還住在臺北。
佛法說:"一切唯心造"善業是你心所造,惡業也是你自己心所造的;既然是你心所造,那要克服這些病業,這就好像你要和敵人戰鬥一樣,就看哪邊的力量強,哪邊就勝了。如果你的心力較弱,你就會被敵人降伏;如果你的心力較強,你就有能力來降伏敵人,消除惡業。
所以如果你有病苦無法醫治,這時你要和這些敵人戰鬥,你就一定要咬緊牙根,打起精神來,打破牙和血吞,你若有這種精神,哪有業障不消的道理呢?因為一切皆是自己造的啊!是你自己所做,那就自己好好懺悔啊!諸位!聽到這裡,要好好聽清楚!你自己所造的,你就自己好好來懺悔,用你的心力好好戰勝過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94歲高僧圓寂 燒出觀音像舍利子





2006年,作為佛教從海上傳入中國的最早登陸地的連雲港市喜事連連。繼714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日當天,雲臺山大桅尖上空出現佛光之後,1120日,該市佛教協會顧問、94歲的能寬老法師在花果山海寧禪寺圓寂後,驚現舍利20餘顆,其中一顆約5釐米大小,酷似一尊觀世音菩薩像,其五官裝束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舉世罕見。
神奇觀音舍利首次對外展示
427日上午,記者在花果山海寧禪寺千佛殿觀瞻能寬老法師的真身舍利時看見,20餘顆舍利子被供奉在一個紫檀木雕刻而成的蓮花寶座上。舍利子呈白色、綠色等多種色彩,質地大都像玉但又比玉晶瑩剔透。其中一顆舍利子高約5釐米,酷似一尊觀世音菩薩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五官及裝束渾然天成,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特別是觀音菩薩頭像旁還有佛珠環繞,更是令人歎為觀止。
更令人感覺奇妙的是,此觀音舍利的上方,是一塊晶瑩剔透的虎頭狀結晶體,老虎的鼻子、眼睛、耳朵清晰可辨。老法師的弟子介紹,能寬法師生肖屬虎,西歸後留於世間供信眾膜拜的真身舍利子,不但酷似觀音菩薩像,而且又呈虎形,實在是老法師一生虔誠奉佛、悟道得法的造化。因為老法師的舍利從未對外開放供信眾觀瞻過,有幸在昨天誤闖千佛殿觀瞻到舍利子的遊客們,被眼前的奇像深深吸引。
以前只聽說過,卻沒有真真見過舍利子,真是太神奇了,一位遊客問身邊守護舍利子的僧人,是不是有佛緣的人才能見到舍利子?
在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後,在場的眾人頓時激動萬分。
中國宗教協會副會長王志遠先生當天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舍利是佛自身功德的物化,是修煉的結果,老法師一生學佛念佛,最終使肉體及精神都達到了完美的淨化,真可謂精神變物質,功德化舍利,特別是觀世音菩薩像舍利形象逼真,五官裝束惟妙惟肖,實為當世無雙,世所罕見,令人歎為觀止。
連雲港市民族宗教局負責人則告訴記者,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對舍利子的出現十分重視,在第一時間迅送至北京等地請佛學專家進行觀瞻,見識各種舍利的佛學家們都稱,能寬大師真身舍利子數量之多,形態各異,尤其是觀音聖像舍利更為世所罕見。目前老法師的真身舍利由僧人晝夜守護。先前由佛教管道得知消息,福建、廣東、浙江等地,以及日本、美國、韓國和東南亞各國佛教社團和信眾紛紛發來信函,希望來連瞻仰觀音舍利。應海內外人士的熱烈反響,經過多方協商,連雲港市佛教協會日前宣佈,從51日起,觀音舍利將被供奉在花果山海寧禪寺供信眾和市民近距離觀瞻,計畫瞻禮7天。
弟子講述令人歎為觀止往事
能寬法師1913510日出生於連雲港市,11歲童貞入道,19歲赴鎮江寶華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先後在江蘇省10多個佛教場所參學和常住。連雲港市民族宗教局負責人對記者介紹,能寬法師是江蘇省佛教界的老前輩,也是佛教界四眾弟子共同敬仰與愛戴的典範。
能寬老法師的弟子告訴記者,老法師是在含笑中往生西歸的。老法師西歸後還接連發生了一系列令人歎為觀止的事情。
20066月間,老法師有一道友從山東來海寧禪寺專訪,兩人見面言笑甚歡。座中,老法師對道友說,秋日過後,自己就要往生西歸了。其後,老法師又對她的弟子說:近與故人相見,說前緣道後世,覺住世已久,念念而生歸意。她懇請弟子前往海州觀音庵運回20年前自己購置的壽生缸,以備茶毗(即圓寂火化——記者注)之用。
因為老法師身體一向非常健康,一開始的時候,眾人都不是很在意。然而,老法師卻一再神情誠懇地向弟子交代後事,並且日漸控制飲食。到1115日之後,老法師已不再進食,只是在床榻上作吉祥臥狀,口中念佛不止。1120日下午2時許,老法師突然口中止念,看上去像是已經昏厥。她的弟子急忙上前察看,並輕輕撫摸老法師的頭頂,老法師慢慢睜開眼笑著問她的弟子,尚熱否?她的弟子急忙應答,還熱還熱。老法師面帶笑容緩緩地說:快了,快了!言畢,老法師淺笑不已,口中繼續念佛不止。下午255分,老法師含笑西歸,顏面恬靜安詳。老法師圓寂4天后,她的肉身依舊嘴角含笑,如睡夢中;移動老法師的形體,感覺她的四肢柔軟而且還有餘溫。1127日上午9時,市佛教協會為老法師舉行追悼會,28日上午,由市佛教協會會長、海甯禪寺方丈昌鑒率老法師弟子百余人來到老法師茶毗現場,精心搜檢老法師骨灰,在骨灰中驚現出觀世音菩薩像舍利及五彩舍利20餘顆。
神奇浪漫之都盡展無窮魅力
舍利,是梵語的音譯,通常指佛陀之遺骨,而稱佛骨、佛舍利,相傳是由佛教始祖釋迦牟尼起才有的,釋迦牟尼去世後,弟子們從他的骨灰中發現了許多五彩晶瑩堅如玉石的遺物,尊稱為舍利。後來將這些舍利分發給天下著名寺院,作為鎮寺之寶。舍利後世也陸續出現,但只限于持戒嚴謹、修行卓著的高僧才會有。
佛經上說,舍利子是一個人透過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願力,所得來的,它十分稀有、寶貴。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後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國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虛、章嘉等大師們,他們都留下相當數量的舍利。高僧、大德的舌頭、心等沒有骨質的軟組織也可火化不壞形成舍利子。有的舍利子硬度極高,用鐵錘敲打都錘砧俱陷,而絲毫無損。
日前,記者採訪了來連考察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文化藝術研究室主任王志遠博士,對花果山海寧禪寺驚現的觀音聖像舍利,王博士認為,連雲港的佛教歷史非常悠久,佛學界佛從海上來之說的傾向地點即為古時連雲港。所以,雖然出現了形態似觀音的舍利令人稱奇,但從這裡佛教文化之深厚來講也順理成章。
連雲港市民族宗教局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在連雲港市郊的孔望山上,源于東漢時期的摩崖造像中有一組迎舍利樂伎圖,圖中一個人恭敬捧著的那個圓球就是舍利,迄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2000年後,再一次以舍利聞名於世的,就是尼僧能寬法師,老法師真身舍利的出現,和東漢佛教摩崖造像遙相呼應,體現了中華佛教文化的根深蒂固、源遠流長,昭示著連雲港這個神奇浪漫之都的無窮魅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蔡禮旭老師主講:《學記》講“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是引導學生的方法


我們引導孩子、引導學生,在《禮記﹒學記》當中,有一段話是非常好的教學方法。《禮記﹒學記》當中提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引導他,不要硬拉他,他可能會逆反。引導他,不要硬拉他,叫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這個“強”就是鼓勵他,不要否定壓制他,叫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個“開”是啟發他,不要一堆道理像填鴨一樣,一直往他的腦子裡灌,他可能沒有辦法體悟領受吸收,那就起反效果了。所以我們一直在說這個填鴨式不好,家庭學校不能這麼壓孩子。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在《禮記.學記》當中就用了這麼好的教學方法。而我們看,引導不硬拉他,鼓勵不壓制他,啟發不把話都講盡,都灌輸下去。這三個方法,我們在《了凡四訓》當中,可以看到雲谷禪師面對了凡先生用得淋漓盡致。
  您看他面對了凡先生,引導他,沒有硬拉他,而且引導的時候都用他熟悉的語言,叫共通語言,對方很容易接受。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這個都是詩書裡面教的。了凡先生是讀書人,一聽,對!我怎麼沒有注意到?接著又說到,我們佛教教典中說,“求男女得男女,求健康得健康,求長壽得長壽”。又循循善誘讓他瞭解佛法的教誨,這道而弗牽。開而弗達用得太好了!您看,當了凡先生在思考怎麼改命運,而改命運要從改過開始,雲谷禪師沒有馬上指出他的問題,反而問他,你覺得你可以改變命運嗎?你覺得你應該有功名嗎?你覺得你應該有兒子嗎?這麼一個設問讓了凡先生整個沉靜下來反省。而那個我沒資格得功名,我沒資格有子嗣,是了凡先生自己承認,自己說出來的,不是用道理硬壓上去給他的。尤其成年人,更不能用灌的,反而他會反彈,不高興了。
  所以這個啟發引導,雲谷禪師是高智慧,讓他思考完,發覺問題之後,緊接著又給他鼓舞,又給他肯定。“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只要你下定決心,你是義理之身,一定可以改造命運。強而弗抑,不斷的提起他的信心。最後還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問他,“你相信嗎?”您看這整個引導非常完美。了凡先生受教,餘拜而受教,回去馬上在佛前髮露懺悔。所以雲谷禪師引導了凡先生這一段智慧方法,我們為人領導、為人父母要從中學到這個智慧。所以敦親,教育好下一代,我們君親師都要愈做愈圓滿。而且這個敦親,我們把自己的家治理好是對社會國家的責任,進一步我們擴寬心量,有更多的能力,這個家要放在整個國家民族的角度,為整個國家民族培養好下一代。
  
恭摘自 55-070-0003

蔡禮旭老師主講:煩惱來源於有“求”的心

 


   蘇東坡先生學問已經達到相當高的造詣,他有一次禪坐的時候感覺身心輕安,很高興,做了一首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蘇東坡先生德行好到什麼程度?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當初他買了一間房子,公務員買一間房子要存多久的錢?可能一、二十年的儲蓄都有可能。當他買完房子走在路上,看到一個老太太在那裡哭泣,問到,“老太太,你家裡發生什麼事了?”他是為官者,看到子民都是父母的心。她說:“我祖上傳下來的房子,家庭困窘,不得已賣掉,覺得對不起祖先。”哭得很傷心。“你家在哪裡?”“就是那裡的那戶人家”,剛好就是他買的那棟房子。諸位學長,你當下會怎麼做?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蘇東坡先生當下把契約就撕掉了說,“老奶奶,您回去住,你們回家去吧!”你看他能舍一個房子,當然他有舍有得,蘇東坡先生以後的福報太大太大了。所以他的道義是非常高的境界,但要八風不動也不容易。你看他說“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什麼時候動了?寫的時候已經動了,動了不知道。把這個偈子派人送去給佛印禪師,當時的一位高僧。動了多久?一直動、一直動,送去了還繼續動。佛印禪師看完,給他寫了一個“屁”字,就送回去了。蘇東坡一看到,氣急敗壞,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佛寺去。大家看,當我們看到這個字的時候,責怪的是誰?責怪對方,“我寫得這麼好,你居然給我回這個字!”所以苦從哪裡來的?我們剛剛說苦從哪裡來?求不得。他要求人讚歎,他苦就來了。
  所以,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境界的問題,都是我們有“求”的心。一有求,你不知道父母的用心,你不知道師父的用心,你不知道領導的用心,你體會不到,你一直盯著那個“我想要的東西”。其實他要給你的是更高的智慧,你收不了,你也體會不了領導或者父母的處境,因為你只有“我求”,你體會不到他們的難處。比方你跟你的父母一起工作,這樣父母的難度是很高的。為什麼高?其他的同仁會覺得“那是他媽,那個領導是他媽”,一般的人就會覺得他們應該會偏心一點。每個人都覺得領導偏心,對組織有沒有影響?有。所以,假如是在媽媽底下做事,媽媽對孩子嚴格,那就通達人情事理。人已經覺得偏心了,你還繼續偏袒偏愛自己的兒女,那你這個組織人家怎麼相信?
  這個字拿回來了,東坡先生氣急敗壞趕到現場,還沒進山門,佛印禪師已經寫好兩行字擺在外面,寫的“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我們想,東坡先生假如看到那兩行字,馬上至誠頂禮三拜,有可能拜的時候就開悟了,“至誠感通”。其實我們人生當中有很多開悟的機會,無數次開悟的機會,我們沒有隨順聖賢教誨,才開不了悟。你一隨順聖賢教誨,那個感悟陪伴你一輩子,你不會再犯,可是伏不住內心的貪瞋癡,錯失這些良機。東坡先生錯失掉了,反而沒有明白佛印禪師直指他心地上最嚴重的習氣。結果後來沒有收到這一分慈悲,反而還有點不舒服。看人有點不舒服,就要借題發揮,要發飆了。清淨心生智慧,心不要放東西,要學孔子,空空如也。心淨了,淨極光通達。清淨了,智慧就會現,絕對不放任何人的不是,對任何人不有成見。
  之後,又有一次跟佛印禪師一起打坐,東坡先生問佛印禪師說:“你看我打坐的樣子像什麼?”佛印禪師笑著說:“你的樣子像一尊佛。”東坡先生聽了挺歡喜的。佛,是至高的覺悟者,這麼高的境界。接著問,“佛印禪師,你覺得我看你像什麼?”佛印禪師說:“你說呢?”他說:“你看起來像一坨糞。”佛印禪師比較胖,心寬體胖,他說“你看起來像坨糞”,內心的不舒服終於得到發洩,他感覺報了仇,“今天我在言語當中占了絕對的上風”。
  其實想用言語占上風,全輸了。“心平氣和則能言”,心不平,連講話的資格都沒有,為什麼?先調心,才講話;心不調,講的話叫造口業,我們說的“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統統變口號了。明明知道心不平,一定會講錯話的,還不調嗎?講錯了,反正已經錯第一句,再錯下去,要講把它講個痛快。人在境界當中,正念頓起,如慧劍斬相續的煩惱,如果沒有下大決心,說“我這一生一定是要成就的人”,很難止得住這綿綿密密的煩惱絲。東坡先生回去了,喜形於色,他妹妹蘇小妹看了,問她哥哥,“今天什麼事你這麼高興?”他就把這個情況告訴他妹妹。“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他妹妹說:“哥,你輸得太慘了,人家心中有佛,見人是佛;你是心中有糞,見人是糞。”老法師說,你見每個人都是聖賢、佛菩薩,你就是佛菩薩,你已經不著相了,你處處看到人家的性德,那你每天智慧增長,你以佛眼看一切人,你見一切人的本性,不見他的習性。你只要見人的習性,就開始對人有成見、有對立了。“不覺本無”,習性是假的,大家覺得習性是真的還是假的?假的。來,大家現在把習性拿來我看看,你拿不出來,假的。本性是真,習性是假,可是我們現在見自己也好,見他人也好,認假不認真,都覺得“我就是這樣的人,他就是那樣的人”,全部認假的習性為真。認真為假,他本有明德本善,我們都覺得他沒有,他不可能,那不是真假都顛倒了嗎?
 
恭摘自 55-077-0006

蔡禮旭老師主講: “政”的意義就是先端正自己



  【夫人道政為大。夫政者正也。】在人道當中政治最重要,而政治這個“政”的意義就是先端正自己。其實我們早上舉的幾個句子,舉到“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這些都是代表領導者自己先帶頭做好。而要做好,實在講也不容易。在《大學》當中對於身教,領導者的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整段經句都在彰顯。我們熟悉的,“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領導者的影響這麼大。“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上位者一句不謹慎,一個不妥當的行為,都可能造成國家的災禍;那一人定國,一個最高領導者有德行,整個國家都能安定下來。“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領導者暴力,要老百姓仁慈,那是不可能的。
  接著這句結論很重要,“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自己有了這些德行、善行,才去帶動別人來行善;自己沒有這些惡行,才勸誡別人不要造惡。所以變成我們要求他人的,首先自己要能夠做得到才行。不然就像下一句講,“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就是我們自己本身都沒有做到,而能夠去勸別人,能夠去把別人引導明白,那是不大可能。就像在家庭當中,父母不孝,要小孩孝,那未之有也。甚至於小孩還會抗議,“你自己都不孝還要叫我孝”。
  而我們冷靜想想,在我們這個時代,當父母的,他從小也沒學;當老師的人,他從小也沒有這個基礎;當領導的,他甚至於也沒有上過幾堂如何施行君道,堯舜禹湯是怎麼辦政治的,他們也不知道。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要真的能夠以身作則,那是有相當的難度。首先,能不能明理;第二,明理以後,能不能觀照;觀照以後,能不能痛下決心改過。我們這幾節課都是講到為政,那就是當領導,在理上,都知道要先以身作則,這個理應該是很清楚。但是能不能觀照到,那這就得要有很高的警覺性,甚至還要旁人的提醒。比方我們會說,某某人很傲慢。很可能我們自己在講的時候,我們的態度也是在批評他,當下可能自己也很傲慢。比方我們做一個領導者,我們在說,“學傳統文化的人、在臺上講課的人,他們自己要言行一致,要做到;做領導的,首先也要自己做到,不然他們都丟傳統文化的臉。”其實自己在講這段話的時候,自己也是領導,那自己所講,包含在領導別人,對別人的這些要求,自己做到了沒有?有諸己才能求諸人。
  當我們在這些指責、要求的當下,很可能我們本身也沒有做到這些要求,久而久之,事實上也很難信服於人。相處久了,“你都這麼會批評我們,其實你自己做得不怎麼樣。”所以在這種客觀的情況,確確實實要先能調伏這個指責的態度,反而我們把整個精神應該集中在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不然光是這個指責的習慣就很難突破。所以我們在整個課程當中,也重複很多次,就是“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都是看別人不對,觀照自己就疏忽。就像子貢是賢者,德行已經很好了,而子貢在批評別人的時候,孔子藉這個機會也是說“賜也賢乎哉”,那也是期許弟子,你的德行還沒有達到圓滿、完美,還要再下功夫,不能都是花時間在看別人的對錯上。而所要求,自己有沒有先做到,這是“政者正也”的一個重要的觀照。
 

恭摘自 55-057-0085

蔡禮旭老師主講:好學是真正能放下習氣


這一句“好學”,得要跟聖賢人學。再來,這個“好學”,我們剛剛講到的,本善是本有,明德是本有,它是有障礙。所以這個學習最重要的是學什麼?不是學很多東西,記一大堆知識,你記一大堆知識,長浮華,成何人?學歷高了那都是知識,那不是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是本有的。它障礙在哪?障礙在分別執著、在習氣;你把習氣放下了,本有的智慧自己就透出來了。所以我們當炎黃子孫、當中國人好,多少聖哲人表演給我們看。六祖大師唐朝人,不識字,可是他智慧本有,五祖他的老師,《金剛經》講半部給他聽,他真聽懂了,完全放下分別執著。“應無所住”,無所住就是放下,就開悟了。所以好學是什麼?真正能放下習氣,“苟不教,性乃遷”,就是被這個習氣給障礙住的。道家的《老子》也講“為道日損”,損是什麼?把習氣放下,不能再執著。所以真正這個好學當中,最重要的精神懂得放下的功夫,放下貪瞋癡慢疑這些煩惱習氣。也包含好學首先要立志,才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去學習,人為什麼學習進進退退?沒有志。
  
恭摘自 55-057-0036

「張智霖」夫妻上山拜佛,拍了張照片,拉近一看!竟是「觀音菩薩」顯靈!

話說,很多明星夫婦都信奉佛教,前幾天張智霖和袁詠儀就去爬普陀山了

而且其他路人也拍到了。



普陀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屬於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拍到這樣的照片,真的神奇又美好。
袁詠儀還透露,每年都會去拜佛。
兩人果然是忠實的佛教信徒!
原來明星也會在景點拍觀光照。
普陀山,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普陀山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臥海,面積近13平方公里,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