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驚奇!大鱷龜向往生者猛磕頭



烏龜也會到靈堂向亡者磕頭拜拜!嘉義市晚間就發生這樣的怪事,有一戶姓人家正在做頭七,一場大雨後,突然出現一隻大烏龜,來到靈堂前,不斷點頭,由於附近不靠海,大烏龜哪來的?為什麼要向死者拜拜?讓大家覺得很奇怪。

重達15公斤的大鱷龜,就這樣一直待在賴老太太的靈堂前,不斷對著死者的照片抬頭仰望,連消防隊要把牠帶走,她都不願意,不但鑽近桌子底下,就算消防隊員把牠帶到大馬路旁,又馬上爬回靈位前,實在是很奇怪。

往生者先生:「我們在靈堂前講話,看到烏龜一直走到對街,我們看牠在對街停了很久,覺得很怪,怎麼有烏龜,牠轉個彎就爬進靈堂,從來沒看過這種現象。」


死者家屬說,這隻不曉得打哪來的大鱷龜,下午就出現在靈堂對面的大馬路邊,猶豫了五分鐘後,爬過馬路,直奔靈位前,對著死者遺照拜個不停,往生者先生:「牠頭抬得很高,一直左顧右盼,看了很久,就趴了下去,趴在靈位前,很安靜,趴了很久,一直趴到你們來了。」


在靈堂前拜拜烏龜,行徑已經很奇怪,又剛好選在死者頭七的時候,讓家屬更覺得驚奇,往生者兒子:「可能是感恩吧,因為我媽以前放生放滿多的。」往生者先生:「她是吃素的人,每個月鳥啦烏龜啦什麼的,一直放生,不曉得是不是來報恩的。」
原來往生的賴老太太,生前吃素十多年,又常放生做功德,家人寧願相信海龜是來報恩的,露出欣慰的微笑,烏龜向往生者拜拜,或許在鬼月裡聽來特別驚悚,不過報恩說,卻讓靈異的故事有了溫暖的結局。

自己沒有做好,怎麼能教別人?--淨空法師



自己沒有做好,怎麼能教別人?教別人也不聽,沒有辦法。「調御」兩個字是教學的標準,要讓受教的人心服口服,真正佩服你。想想我們自己,我們當年親近善知識那一種心態,再看看現在我們教別人,人家有沒有這樣心態?找不到,太少了。那怎麼辦?自己要提高警覺,要把自己不斷向上提升。自己提升到一定的程度,會不會有學生來?會有。真正好學,有善根的人,他自然就遇到了;沒有這個信、沒有這種願,佛菩薩在面前也沒用,當面錯過。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示現,當年在舍衛大城,舍衛大城居民十萬人,這在那個時代,十萬人是大都市。佛陀在那裡講經教學時間很長,我們知道,他們生活每天出去托缽,所以大街小巷哪裡都去過。認識釋迦牟尼佛的人,知道他、認識他、見過他的有三分之一;知道有這個人,聽到名字的,沒見過、沒有遇到的也有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一根本就不知道,連名字都不曉得,就在這一個地區,緣不一樣。所以,認真提升自己的境界,比什麼都重要。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這個重要。現前有沒有人來學習不重要,有沒有人得度也不重要,提升自己重要。為什麼?自己成就,你能觀機了。觀機是什麼?有宿命通、有他心通,這個人生生世世他在哪些道,過去生中做些什麼行業,有沒有學過佛,學些什麼法門,你一清二楚。遇到之後,講經教學就契機,契機他就歡喜,就很容易接受。

由此可知,我們自學跟化他,自學是主要的,化他是附帶的,化他實在講,就是結法緣。結法緣要有智慧、要有慈悲。眾生有過失,不要放在心上,為什麼?那是自然的,一點都不奇怪。放在心上,我們就墮落,我們就錯了,為什麼?他染污了我們的清淨心。根本不放在心上,自然就不放在口上,口裡面批評,造口業、造惡業,放在心上是意業,那就錯了。一定要像佛看眾生一樣,佛怎麼看眾生?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造作阿鼻地獄罪業,你看起來也很可愛。可見他一時糊塗,他要到阿鼻地獄去一趟再回來,要用這種心去看,不可以有怨恨心。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他在我面前是他對我表法,我在這裡受教育。你看,他做給我看,他造作什麼惡業,他下地獄受罪去了,這不是給我看的嗎?這是告訴我,我絕對不能有這個念頭、不能有這個行為,他不是我的老師嗎?感恩還來不及,怎麼能報怨!所以一定要學的,這個世間人人是好人,在我的心目當中;事事是好事,無論正面反面、善的惡的、順境逆境,統統是好事。這個道理、這種修行就是《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他一生圓滿成佛,在境界裡面修得清淨平等覺,這個重要。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161集)--淨空法師 2010/10/9  

為什麼求沒有感應--淨空法師


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想佛菩薩,佛菩薩來不來?來。在哪裡?你想他的時候他就在你面前。為什麼見不到?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障礙住了,不是他沒有來,他來了,見不到;他見到我們,我們沒見到他。我們的願求,希望佛菩薩保佑,他真的加持你,可是我們如果要造作惡業他也無可奈何,為什麼?幫不上。到什麼時候能幫上?你的業障消了,我們所希求的感應就現前。這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他跟我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講這樁事情,真的,絕不是假的。那我們有很多想求的都沒有感應,沒求到。老師說不是求不到,是你有業障,業障懺除,你所希求的都出現。在佛法叫時節因緣,這個時節因緣是自己決定、自己造成的,問題不在外。真的,應了古人的一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全是自作自受。如果我們怨天尤人說佛菩薩不靈、祖宗沒有保佑,那是造罪業。祖宗哪有不愛後代的?沒有這個道理;佛菩薩哪有不慈悲的?自己造的業障,人家加持力量加不上,你業障抗拒,是這麼個道理。
求有不得,那我們就要反省,我們就要修懺悔,業障懺除,你所求的就滿願。要真正懺除,不是在佛菩薩面前跪著磕頭燒香禱告,那懺除不管用。從哪裡懺除?從自己心地上懺除。怎麼個懺法?這是章嘉大師教的,「後不再造」,那叫真懺悔。真的懺悔了,明天老毛病又起來了,這個不可以,這個不會有感應。真正覺悟、真正回過頭來,這問題才真解決。那我們要想想,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違背性德的地方太多了!我們細心想想,拿中國傳統的標準,孝有沒有做到?好像是做到了,其實與標準相差距離太遠。跟聖人比一比,堯舜禹湯,我們的孝悌跟他比行嗎?我們的忠信跟他比,我們的仁愛跟他比,這一比不像,差太遠了,這才曉得自己為什麼沒有感應。拿佛法,佛法的標準是十善業道,我們總以為我們自己十善業道做得不錯,不殺生我們做到了。不殺生向上提升一級是什麼?愛護眾生,這個我們沒做到,這是包括在不殺生這一條戒裡頭的。愛護眾生、照顧眾生、成就一切眾生,全在這一條裡頭。所以這一條展開,八萬細行,表面上看起來差不多,一看到細行裡頭,我們就曉得差遠了,怎麼能跟菩薩比!不但比不上菩薩,比不上阿羅漢,比不上天人,比不上我們世間的聖賢,那還有什麼話說!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161集)--淨空法師 2010/10/9  

珍惜人身,借假修真--淨空法師





在一切眾生當中,特別是人道,你看,菩薩示現成佛都在人道,沒有在天道,這個表法有很深刻的意義。佛門常說「富貴學道難」,你看這個世間富貴人,你請他來學佛,你叫他去燒頭香他行,他很願意幹這個,你叫他到這裡來聽兩個鐘點經是要他的命,他坐不住,為什麼?享樂享慣了。他這一生樂多苦少,你叫他要出離、求生極樂世界,「我這裡比極樂世界還快樂」,他生不起這個念頭,所以富貴學道難。八難裡頭,富貴是一條,對他困難。「貧窮學道難」,貧窮人三餐飯都吃不飽,你叫他來聽經,他哪有這個心?他要去找他的生活去。所以學佛最適合的人是小康之家,不很富貴,也能吃得飽,這種人很適合。他什麼?他知道苦,苦樂他很清楚、很了解,佛講離苦得樂,很能中他的胸懷,他就來了。 
六道情形亦復如是,天上福報大,所以天人學道就難。真的,不容易,特別是講淨土,很難接受。三惡道苦,佛度三惡道不容易。佛講得很清楚,三惡道裡面度的眾生,是哪些眾生?在人間都學佛學得還很有基礎,沒有依教奉行,墮到三惡道去了,所以他阿賴耶識裡頭有佛法的種子;換句話說,有善根,有這個根基,佛才好度他。如果沒有很深厚的基礎,三惡道的人沒法子度脫,那怎麼樣?只有他受報。實際上三惡道就像監獄一樣,你犯過失判了刑,要關多少年,到刑期滿了你就出來。三惡道也是如此,你造作的罪業,你得到這受報,受完,它有限期的,有期限的,受報完了之後你又到人道來。有些善根深厚的到人道來又聞到佛法,慢慢一步一步向上提升。但是有善根很深厚的,很深厚為什麼會墮惡道?也就是內敵不過煩惱習氣,外面受不了誘惑,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很容易破戒、很容易犯罪。展開《戒經》,你看統統都是墮三惡道的,這就去了。可是,他在世間真正修行聞法的時間很長,這個基礎很厚,佛菩薩在餓鬼道、在地獄道、畜生道都能度他。所以說惡道裡頭得度的眾生,都是在人道裡修得有很好的基礎。人間學佛不是白學,偶爾做錯事情墮三惡道,菩薩還是照顧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真正慈悲!所以佛稱為天人師。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161集)--淨空法師 2010/10/9  

女子亦可稱丈夫--淨空法師



下面有個提問,這提問問得很好,「或問:女人等亦應化度,何以獨標丈夫?」因為丈夫是男子,男子佛都這樣照顧他,都要度他,女人怎麼辦?這下面就說出來,丈夫包括女人在內,要懂得這個意思。《大智度論》說,「《智度論》答曰:若說丈夫,二根」,這二根就是男女,同具男根、女根,「無根」,天閹是天然的、自然的,我們現在講先天的缺陷,「及女」,女眾,統統含攝在其中,「故說丈夫」。所以佛經裡面這個丈夫是包括女眾,連無根都包括在裡頭,這才圓滿。「蓋謂名為丈夫,則可概攝婦女、無根及二根等人」。這一句是黃念老註解的,就是《大智度論》裡面的意思,我們這就不會誤會了。在佛法裡頭真平等,佛法裡頭決定沒有重男輕女。我們看到女眾,在《戒經》裡面好像不平等,《戒經》裡面排班,咱們是凡夫,男眾一定在前面,女眾在男眾後面;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多條,為什麼多那麼多?這是就事論事。什麼原因?一般的女眾情執比較深,所以佛對她們教的時候就比較嚴格。這事相上,理上沒有差別。事相上也是一般,也有特殊、傑出的女眾,智慧德能都在男眾之上。所以看《法華經》,龍女八歲成佛。不但是女眾,畜生裡頭的女眾,一般菩薩都比不上,也有傑出的。這些道理一定要懂,佛法真正是平等法,沒有對立,沒有對立才真平等。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161集)--淨空法師 2010/10/9

如何追隨善知識--淨空法師



我們今天善知識在哪裡?其實,一切法都是善知識,只是我們不知道,哪一法不是善知識?問題是只要你有善,你才會知識,你自己沒有這個善字,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還是凡夫,回到凡夫位上,《弟子規》裡面講的,教我們親近仁者,這是佛法講的善知識。仁慈的人、有德行的人、有學問的人,親近他們,向他們學習。在現前這個環境,善知識找不到,怎麼辦?過去善知識的著作留在世間,我們找這個就行了。可是我們初學,初學要找一個善知識,不能找太多,太多了麻煩就來,會把我們搞亂,找一個人。
從前李老師教我,最初他是叫我跟他,給我三個條件。我到台中去看他老人家,說明我很想跟他學,做他的學生,他給我開了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那個時候我已經學佛了,學了幾年,我好像二十六歲學佛的,我親近他的時候是三十歲,五年了,三十歲,跟他三十歲。他說你以前所學的,無論跟什麼人學的,包括跟老師、跟章嘉大師,我不承認。老師告訴我他不承認。你到我這裡來可以,一切從頭學起,以前不算,這第一條。第二條,你到我這個地方來,只能聽我一個人的。講經、教學只聽一個老師,其他無論是出家在家大德,他們講的東西你不能去聽,不允許,第二條。第三條,從今天起,你所看的文字,不管是經書還是一般書,沒有得到我同意你不可以看。我聽了這個話,這個老師太跋扈,好像是目中無人。為什麼限制得這麼嚴?不讓你聽等於是把你耳朵塞住,不讓你看,把你眼睛蒙住了,專聽他一個人的。我當時聽了這個話,大概沉默了五分鐘,我接受了,我想了一下接受了,這才收我做學生。然老師就告訴我,我這個條件不是無限期的,五年。五年當中要遵守,不是無限期的,五年。這接受之後,大概到三個月,就有效果出來了,頭腦比較清楚。為什麼?三個月不亂看東西,心定了,只跟一個老師。

大概是十年之後我才曉得,這就是中國自古以來所講的師承。老師看中你這個學生,想教你,你要是到處去聽,他沒辦法教你,你亂了;到處亂看也不行,畢竟我們年歲大了,我跟他的時候三十歲了,我跟方東美先生是二十六歲,所以這麼限制。半年之後那效果就非常殊勝,心地清淨,好像有一點智慧,聽東西能聽得懂,看東西能看得明白。五年下來之後,我跟老師講,我說:老師,你這個辦法我還繼續延長五年。他笑了一笑。我守他這個辦法十年,這是什麼?其實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你對老師沒有信心不行,你就跑掉了。以後我一反省,過去老師也是這個意思,沒說出來。我本來想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他不讓我去,他跟我講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六十年前!他說你到學校去聽課會大失所望。樂意教我,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裡,他給我講兩個小時,一堂課。在他家裡小客廳小圓桌上,我們就一對一,我們的課程是這麼學的。我們對他一點瓜葛沒有,不認識,我是慕名寫一封信,自己介紹自己。見面談到最後結論,就是每個星期兩個小時,到他家上課。以後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非常關心、非常慈悲,也是一個星期兩個小時。如果我偷懶沒去的話,他就叫他的副官打電話,問我怎麼沒有去,是不是生病了?這一問就不好意思不去,老師太關心了。老師是說出來了,他們兩個沒說出來。這親近善知識。老師在教學當中告訴我,他說(他很謙虛),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後怎麼辦?我介紹一個老師給你,誰?他的老師,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了,老人家的著作在。他給我四本書,那個時候台灣只有這一套《印光大師文鈔》,正編上下兩冊、續編上下兩冊,四冊。給我,叫我:你去看、你去讀,依教奉行,你就是印光法師的弟子。告訴我,這是當代一位大善知識。他的淨土是跟印光大師學的,所以我們這個師承是從印光大師。現在印光大師的《全集》出來了,現在精裝好像是七本。親近善知識重要!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161集)--淨空法師 2010/10/9

把放下也放下--淨空法師


讀經是不是修行?是的,你得會;聽經是不是修行?是的,完全在你會不會。會的人怎麼樣?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不會的人著相。會的人少,不會的人多。我們要慢慢的練,從什麼地方練?就是從放下,認真學習又不著相,這就如法。如果你真的我一切放下,我也不學了,你一事無成。為什麼?你不是真的放下,真放下就開悟了。那怎麼不是真學,我是真放下了?你放下沒放下,你心裡還有個「我什麼都放下」,這還沒放下,這個放下你才能開悟,你還是有!四空天人就是這一類的,我什麼都放下了,萬法皆空,空了,結果怎麼樣?他的果報是四空天裡面無想天,他什麼都不想,他在那裡頭。為什麼出不去?因為他有無想,那個沒放下。我什麼都不想,你看,這一念沒放下,這一念就變成無想天,他就受這個果報。無想也得放下,才乾淨。這很難,太難太難了!大乘法裡面講「二邊不立,中道不存」,二邊不立就是中道,你執著中道,你還是沒放下。所以凡夫,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空,二邊不著又跑出一個中道,總是放不下。放下是真正得大自在,真正活活潑潑,什麼障礙都沒有。從這一點也能夠體會,我有沒有障礙?有障礙。有障礙就想想,沒放下,真放下哪來的障礙!由此可知,戒定慧是多麼重要。我們要想幫助別人,首先要成就自己。佛如此,自己丈夫,自己能調御自己,才能幫助別人。調是對心講的,起心動念,是對這個講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能夠調;御是從行為上講的,言語動作你能控制,你不會受外頭影響。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161集)--淨空法師 2010/10/9

學習的要領和祕訣--淨空法師


學了之後得幹,這才行。就是說一定落在日常生活,它就起作用,這個作用會帶給你法喜充滿,無論遇到什麼狀況迎刃而解,不要去思索。這是什麼?清淨心起作用。一般人做不到,為什麼?他那個雜念太多,他心不清淨,他要想、思考,問題現前他要思考,思考裡面就會產生很多錯誤。這就是什麼?知識。我們常講知識不能解決問題,為什麼?知識是妄想。智慧能解決問題,智慧裡頭沒有妄想,清淨心就生智慧。所以我們學東西也很麻煩,學東西你要不知道學習的要領,不知道學習的祕訣,就會變成知識。這祕訣是什麼?馬鳴菩薩教我們,我們看書,不執著文字相、不執著名字相,名詞術語。這實在講是應該的,可是最重要的是第三句,第三句你的印象落在阿賴耶,這個麻煩,這就變成什麼?變成所知障,叫心緣相。你看你有心緣相,你的清淨心沒有了。你要知道,執著言說跟名字,心被污染;名相,心也被污染,染得不深;最嚴重的染污就是意識,心緣相,你的心攀緣這個相,也就是什麼?我自己懂得什麼想法,我覺得這是什麼意思。你不知道這經沒有意思,你怎麼會有意思?佛是從沒有意思說出來,你怎麼念了會有意思?那個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是你的意思。這是佛法最難的地方,不能用心緣相。
我們要不要天天看?要,我們天天看經、天天讀經、天天聽講經。會不會?關係在這個會,會的時候,我在這裡是修禪定,修清淨心,修什麼?修不著相。聽經不執著言說相、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心緣相,我在這裡聽經,這樣聽怎麼?這樣聽智慧現前。佛的經、佛的言語,把我們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引出來了。如果我們一著相,智慧就發生障礙,這種障礙叫所知障,貪瞋痴慢那是煩惱障,叫二障。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十九歲出去參學,學了十二年,最後怎麼樣?徹底放下,他才能入定,他才能大徹大悟,這個用意很深!所以東西要不要學?要學,要會學,要在學習裡面去,東方人講、佛法講,以後儒跟道都講,悟性!在學習裡頭怎樣把悟性啟發出來,一聞千悟、聞一知十,那是智慧,那個才管用。所以教學,古時人教學跟現在教學完全不一樣,現在人教學機械的,全著了相,古時候高明的老師他反對,他不會用這個方法。我在台中跟老師學經教十年,老師不准寫筆記。我聽經我的座位是坐在第一排,是跟他兩個面對面,這是他安排的,叫我專心聽。好東西寫下來怕忘記!用不著,你自性裡頭有,在聽經裡面修清淨心。你看經教給我們印下去,你自性裡頭有經,《無量壽經》,你自性裡頭有《無量壽經》,跟無量壽佛無二無別。你相不相信經上所說的,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如果你相信,你就不必執著,你就真放下。放下,智慧現前;不放下,知識,你所記的是全知識。知識有限,你那個藏書的地方不大,會裝滿;智慧是無盡的,你裝不滿的,而且不是外面來的,是你自性裡頭有的,這個重要。所以怎樣讓我們這個自性、德能、智慧能透出來?那你就一定依戒得定,因定開慧,你得走這個路子。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161集)--淨空法師 2010/10/9

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佛門不講招生--淨空法師





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要掌握著這個原理,在日常生活修行在哪裡?就在生活當中,不需要什麼刻意,刻意都錯了。祖師大德刻意編這些儀規,那是幹什麼?度眾生的,接引大眾的一種方便。我們故意在那裡做,做來表演給人看,讓他起心動念,接引他。佛法謙虛,佛法是師道,真正的老師有學問、有道德,你向他請教,我無德無能,我一無所長。他說話是真的嗎?是真的,一點沒錯。他跟你講真話,但你不相信。所以哪有老師去招生的道理?那膽子太大了!這現在用的叫招生,這古人看到嚇死人,你怎麼敢招生?以師自居太狂妄了。那怎麼辦?像釋迦牟尼佛這樣好老師,他自己又不表態,又那麼謙虛,我們知道跟他學,不知道怎麼辦?我們學生做出好樣子出來,對他恭恭敬敬樣子生起來,別人看到,我們都去跟他學去,是這麼個意思。所以那些形象全叫招生廣告,這個要懂。我早年學佛,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自修要重實質,形式,我才曉得招生的。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形式的花樣不一樣,哪一種花樣都好,都能吸收一些眾生進來,讓他看到生歡喜心覺悟,都是好方法,叫善巧方便,這要懂。但是我們把善巧方便當真的,那就錯了,那全錯了。所以自度之後這才能度他,你才擅於表演,表演當中知道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做給別人看的,不是給自己受用,他受用的,這就對了,這真正叫隨緣妙用。中國自古以來這些文藝表演,夫子有個標準「思無邪」。表演的方式多,指導的方針只有一個,你不能叫看的、聽的、接觸的人產生邪思,那你就錯了,邪正從這裡辨別。佛教那超越了,比它這個更高,在表演的過程當中,這利他眾生當中,你要保住你的清淨心。要用佛法的標準,就是《無量壽經》這五個字「清淨平等覺」。你在表演當中,為一切眾生表演,裡面不失清淨平等覺,那就是妙用,表演是隨緣。如果清淨平等覺失掉,那你就是被凡夫度走了,你去度人,最後被人家度走了,那不是跟他一樣嗎?起心動念把你的煩惱習氣全都給引出來,那就錯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160集)--淨空法師 2010/10/8

學佛跟自己的關係多密切--淨空法師



經上講得一點都不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是什麼?現在迷失了自性,諸佛看我們是個糊塗佛,他是個覺悟的佛,我們是糊塗佛。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永遠是恭敬,他恭敬我們,我們不知道恭敬他;我們在迷,他覺悟;他知道事實真相,我們是完全無知。不但一切眾生是佛,《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那就是說十方剎土微塵世界沒有一樣不是。佛是什麼?佛是涅盤。涅盤是什麼?涅盤是自性,是一不是二。佛經裡面所說的沒有別的,全說自己,如果人要是真正瞭解這個事實真相,我相信個個人都喜歡學習大乘經典,為什麼?瞭解自己。我們世間常講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到究竟圓滿的就是佛,然後曉得,學佛跟自己的關係是多密切,怎麼能不學?佛是誰?佛是自己。自性覺就叫做佛,自性迷就叫凡夫,自性沒有迷悟,迷悟在人,自性哪有迷悟!所以我們要把迷惑放下,覺悟是現成的,暗去明就來了。所以古大德常講「但盡妄情,別無勝解」,只要把些虛妄情執放下,那就是!所以涅盤無上,佛亦無上。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160集)--淨空法師 2010/10/8

戒律的智慧與慈悲--淨空法師



我有一次在北京,住在國際飯店,那一天去,我從樓上下來,在樓梯走下來,碰到華盛頓DC的一個華僑,也是很熟的人,碰到他姓徐,俗家跟我同姓,娶媳婦,喜宴就在下麵。證婚人是程思遠,政協的副主席,所以來參加婚禮的有很多部長,都是些官員。新娘是日本人,他們兩個同學,北京大學同學,所以日本大使館,都是政界跟企業界的這些人士。徐先生碰到我,臨時抓著我,「法師,你也來給我做證婚人好了。」程思遠是電影明星林黛的爸爸,所以林黛的相貌跟她爸爸很像。我跟程思遠就坐在一起,那一天宴會上臨時把我抓去的,所以就沒有做素菜,那怎麼?吃肉邊菜,我也陪他喝一杯酒,我不要他再斟酒,就是這一杯。當中好像是廖仲愷的兒子,叫廖承志,他也在,他對我這印象非常好,他說「法師,你們這樣活潑,我們也可以學佛。」我說「是,佛法是活活潑潑的,一點不呆板。」你說我們在那個時候,我就答應了,因為證婚人要講幾句話,我就用十分鐘來介紹佛法。你看這些人從來都沒有這個緣分,哪裡碰得上?這個好機會怎麼能錯過?歡歡喜喜給他們交流。怎麼樣能夠幫助眾生,機會一定要抓到,這個都是善巧方便,在智慧裡面這叫權智。平時這個戒律,我們守得很嚴格,在這個場合當中一定要活潑,因為他們這些人如果學佛了,影響很大。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160集)--淨空法師 2010/10/8

李炳南老師的飲食--淨空法師



我跟李老師在一起十年,他的飲食習慣我懂得,非常簡單,每天就是一點麵條,他是山東人喜歡吃麵食。每天就是一點點面,分量不多,幾片青菜葉子,他沒有人侍候,自己煮。那個鍋也是碗,大概就這麼大一個小鍋,帶把子的,所以水燒開之後,麵條下下去,再一滾的時候把菜葉放進去,大概再燜五分鐘,火熄掉燜五分鐘那個菜就熟了。拿出來吃的時候,再放一點油進去,放一點鹽進去。我那個時候很奇怪,我說:老師,油鹽為什麼不先放進去?洗碗麻煩,這個它不沾,洗碗容易。所以他這一餐飯,從開始煮到吃完不到半個小時,乾淨俐落省事!他一天一餐,早晚都沒有,就是中午吃一餐,幾十年如一日。他告訴我,他三十多歲就開始過這個生活,走的時候九十七歲,生活非常簡單。在臺灣,他一個月生活費用多少錢?台幣六十塊錢,合美金一塊半。那個時候美金在臺灣,大概是一塊錢換三十多塊,換到最高的能換到四十塊的樣子,你看換四十塊不就一塊半嗎?我那個時候也跟他學,我看到他那個樣子,我跟他學。因為我原本一天是吃兩餐,晚上不吃,所以早晨那ㄧ餐斷掉很容易。跟他老人家學,我學了五年,我那個生活過了五年,不難!但是我們年輕,煩惱比他多,妄念比他多,他一天兩塊錢就行,我一天必須三塊錢,我吃的量比他多一點,多一些,我一個月需要九十塊錢生活費用,在美金是超過二塊錢。我吃到第八個月向他老人家報告,他聽了頭一句話問我,「你身體有沒有什麼異常的感覺?」我說:沒有,很正常。他桌子一拍:「好,永遠這樣下去。」人到無求品自高,生活簡單不求人。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160集)--淨空法師 2010/10/8

飲食營養的真相--淨空法師



佛把欲望分為五大類,財色名食睡,這五種欲望都控制,都不起作用。這個裡面我們要留意到,為什麼?財可以不要,色也可以遠離,名也可以不要,能不吃飯嗎?能不睡覺嗎?這兩樣東西好像是很嚴重的。但是確確實實的,如果得到初禪之後,給諸位說,睡眠沒有了,永遠是清醒的,你不會疲倦,也不需要飲食了。不需要飲食,營養從哪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禪悅為食」。什麼是禪悅?我們凡夫無法想像,那我們現在懂得一點科學,有點科學常識,人身體是個機器,機器的活動需要能量,飲食是能量的補充,睡眠也是能量的還原,很重要。有禪定的人他消耗的能量很少,我們看釋迦牟尼佛這麼一個僧團,當年住世他們每天只吃一餐,日中一食。工作量我相信比我們還要大,我們每天就現在這小道場裡,大家能看到的,從四面八方到這邊來參學的、來訪問的,絡繹不絕,從早到晚都要應酬。佛在世還得了嗎?誰都想跟他見見面,誰都想提出疑難雜症向他請教,請佛開示,我們能想到他日夜沒休息,一天吃一餐行嗎?行,他有定功。其實他不吃也行,能量可以從自己自性裡面去提取,自性裡面有圓滿的能量、有圓滿的相好、有圓滿的德能、有圓滿的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真的。我們是迷失了自性,所以自性裡面這些東西一樣都拿不到,只能靠臨時打工,每天吃飯就像臨時打工補充能量,這是一樁苦差事,浪費多少時間,浪費多少精神,可以不必要的。一定要飲食講求這種營養、那種營養,那都是什麼?那都是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也跟著幹。試問一問,你看牛羊一生就吃青草,不長得那麼肥、那麼壯嗎?牠沒有吃這種營養品,沒有那麼多。從這個地方你就能體會到,咱們求學老師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其實飲食之道也不例外,也是一門專修。釋迦牟尼佛曾經給我們表演,六年苦行,每天吃一麻一麥,麻是什麼?芝麻。是不是吃一粒?我們不要這樣去想,這樣想不太合情理。一種,他只吃這一種食物,這個合情合理,能不能維持?能,一切都是一切法從心想生。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160集)--淨空法師 2010/10/8

佛教故事-- 身病心不病



佛陀在拔祇國尸牧摩羅山鬼林的鹿園弘法時,一位名為那憂羅公的長者前來頂禮佛陀,並且稟告佛陀:「我現在年老多病,非常憂惱,祈願佛陀開示,讓我們獲得永恆的安穩。」


佛陀開示長者:「如你所言,這色身有許多病痛,怎能依靠!不過就是個臭皮囊。你應該曉得,有些人只知道依靠這個色身,享受短暫的快樂,實在是愚癡,有智慧的人是不會這樣的。所以,心生病了,就要治心,你應當要學習這個道理。」


長者聽了開示,恭敬頂禮佛陀後離去。長者心想:「舍利弗尊者的住所離這兒不遠,我可以到那裡去請教尊者佛陀所開示的意義。」這時,舍利弗尊者正坐在樹下打坐,那憂羅公來到尊者面前,頂禮後退坐一旁。


舍利弗尊者問長者說:「你的容貌和悅,整個人看來安詳舒泰,一定有什麼因緣。請問你先前是到佛陀那裡聆聽開示嗎?」長者回答:「是啊!我之所以看起來祥和愉悅,正是因為剛才聽了佛陀的甘露法語,所以身心清涼。」


舍利弗尊者問:「請問您聽到什麼甘露法語,滋潤了你的心靈?」長者說:「我請示佛陀,自己年老多病,非常痛苦,希望能聽聞佛陀開示,獲得安穩。佛陀開導我說:『色身有許多病痛,怎能依靠!不過就是個臭皮囊。有些人只知道依靠這個色身,享受短暫的快樂,卻要遭受無盡的痛苦。由此體認,雖然色身避免不了病痛,但我們可以讓心不生病。』」


舍利弗尊者又問:「您有進一步請示佛陀什麼是『身有病、心無病』嗎?」長者回答:「我沒有繼續詳問。尊者您一定了解其中的道理,希望您能慈悲開示。」


舍利弗尊者說:「凡夫不親近聖人,不聽受聖人的教導,不順從聖人的訓誨,也不親近善知識,不跟隨善知識一起學習。他們把地、水、火、風四大暫時聚合的色身,當作是永恆不變、獨一無二、擁有主控權的自己。認為色身是我的、我就是這個色身。然而色身衰老病變,各個器官機能無時不在變化,在這當中執著有我,就會愁憂苦惱。痛的感受、想法、心念、意識都執著有我。色、受、想、行、識之五蘊和我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然而五蘊分分秒秒都在生滅變化中,執著有我,就有許多愁憂苦惱,像這樣就是『身有病、心亦有病。』」


長者問舍利弗尊者說:「怎樣才能使身有病而心無病呢?」舍利弗尊者回答:「長者,我們應向聖賢請教修行的法門,多親近善知識,多跟善知識一起學習。他們不會把這個四大、五蘊暫時聚合的色身,當作是永恆不變、獨一無二、擁有主控權的自己。也不認為色身是我的,我就是這個色身。雖然色身會衰老病變,各個器官機能無時不在變化,但我不在其中,所以不會愁憂苦惱;不會把痛的感受、想法、心念、意識執著是我的,知道五蘊非實有,所以不應種種生滅變化而憂愁苦惱,像這樣就是『身有病而心無病』。所以,長者您應該如此學習:不執著四大假合的色身,也不執著虛妄不實的意識心,就能遠離憂愁苦惱。」那憂羅公聽了舍利弗的開示,心開意解,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六》


省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從小到老、到死,每一個過程、每一年、每一個鐘頭、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化當中,只有能知痛癢、冷熱的這念心不生亦不滅、不去亦不來、不垢亦不淨,這個才是真正的自己。唯有依這念真心起修,時時不離這念心,人生才能時時安穩,遠離痛苦煩憂。











飲食營養的真相--淨空法師

持誦地藏經為何要先念 覺林菩薩偈


覺林菩薩偈的由來



這一段很重要,可惜一般人不重視!《地藏菩薩本願經》裡為什麼擺《華嚴經》的內容?

這就是思想觀念的提昇,先要有這樣的思想觀念,再來看《地藏菩薩本願經》才不會走錯路。如果沒有先看「覺林菩薩偈」這一段,有些人會害怕,為人死後好像都沒有任何希望了,就是下地獄而已!

但看了這一段就可以知道「萬法唯心造」,一切都是你意識的表達、表徵。什麼叫意識的表徵?就是你的身、語、意做過那樣的事情,才會到那樣的地方去,但是這也要有一點慧根,才容易理解。

這整個偈的重點,在講相的緣起,都是由於眾生意識的關係,所以要瞭解以後才知道怎樣去修正。意識能帶動我們的行為、語言,所以不要去做那些符合到地獄道的事情,死了以後就不會到地獄道去。「覺林菩薩偈」這一段很重要。


由來故事 :

在宋朝時, 有一位出家人, 名叫釋僧俊, 俗性王氏

王氏出家後 ,並不守戒律 ,也沒有做過什麼善事

不久後他生了一場小病 ,病死了

但是 ,三天後 ,他竟然奇蹟似的甦醒過來 醒來的時候 ,不停的哭 ,不停的根十方大眾懺悔

原來 ,他將要死的時候, 看到了兩位冥官要來追他

追著追著 ,來到了一座大城門前 ,忽然看到了一位僧人

僧人說: 我是地藏菩薩 因為你在京城的時候 ,曾經描摹過我的畫像

我今日特別來救你 ,我教你一段四句偈 ,偈文如下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晉朝所譯)

(也就是現在的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為心造)




你若能念此偈, 能閉地獄門 ,能開淨土道 ,能通報命

說完 ,地藏菩薩就立刻消失了,於是僧俊就和兩位冥官進入城門中 見閻魔王

閻魔王問 :你在生得時曾經做過什麼功德?


我只有受持一段四句偈  僧俊這麼說  你還記得嗎?    閻魔王問

於是僧俊就將四句偈誦出

沒想到 ,才誦了上兩句 ,地獄裡的受苦眾生已經超渡一大半了。

閻魔王趕緊說 :你別在念了   就放僧俊還陽

僧俊還陽後 ,找出了四句偈的出處 ,才知道此偈原來是出自華嚴經
夜摩天宮無量菩薩雲集時所說的 ,就是現在的覺林菩薩偈

因此 ,後人才會將此偈整段放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前

 
一、覺林菩薩偈的白話解釋
覺林菩薩偈揭示了世出世間一切萬物法性的秘密。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
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白話
1
.心是什麼呢?以畫圖為例)
心就像一個畫家,他將各種單色的顏料擠入調色盤內,調出各樣的色彩,
然後在一張白白的畫布上,用筆刷畫上山河大地人物花鳥等等不同的相貌,
其實,就各種單色的顏料來說,是沒有各種美醜好壞等等的差別,
因為各種單色的顏料,原本也沒有山河大地人物花鳥的色相,
畫布上的山河大地人物花鳥看起來也沒帶有紅黃藍白黑等等單色顏料的原色,
但是作為一個畫家,也無法不因使用各種單色的顏料, 而能畫出這樣的一個五彩繽紛的彩色圖.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白話:
2
.畫家與其作品的關系
畫家的心原本是空空如也的狀態,當然原本是沒有什麼圖畫的樣子,
但是看他所展出的作品時,畫家已經休息去了,畫家的心,已經不在這張作品上了,
然而卻可以知道,畫家當時是很用心的作畫,才能完成這張彩畫作品.
畫家的心總是今天想東明天想西,沒有一個一定的想法,
他能想像的範圍,真是無邊無際,你想都不會想到他哪來的那麼多千奇百怪的靈感,真是不可思議啊!
他作品中的山河大地花鳥人物,各各也不會互相了解各自的造化.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 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白話:
3
_畫家其實並不太了解自己
我們人就像那個畫家一樣,
並不了解自己的本心,
但是卻憑著自己的心情與想像來做畫.
十方三世一切法的法性就像是畫家作畫一樣.
我們的心就像畫家一樣,
能夠畫出各種人天鬼畜等世間,
五蘊身心就是從這個心意識的造作裏生了出來,
很無柰又無法停止創作.(因為創作是畫家的生命).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白話:
4
.佛與眾生也是這樣生成的.
你應該知道,佛與心之體性,都是無邊無際無窮盡的,
假使有人知道因為心是這樣的來來去去起起滅滅,
所以才會有遍一切處的各種人天鬼畜等世間的道理.
那麼這個智人就是見到了佛,
他是真的了解什麼才是佛的真實體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白話:
5
.智人不會執著身心,又能作佛的事業
智人知道心裏不要老是執著色身應該要多美多帥多高,
身體也不要老是執著要天天有好心情,
雖然不執著身心,但是卻能做一些零缺點無負面的事業,
而且能收放自如,自由自在的,這種心情是以前所沒有的.
假使有人想要了解三世一切佛,
那麼應該觀察各種法界的體性,
所以會有十法界以及六道輪回,
一切都是因為心所主宰,而創作出來的啊!

二、《覺林菩薩偈》奘師的解釋
關於這首覺林菩薩偈,奘師這麽解釋:
有祖師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覺林菩薩偈恰恰就告訴我們,人心是怎麽一回事.心的空性無所有,心的本體無所不具.心的緣起而能生成萬法,心的隨緣如幻而無住卻又隨時起用,都在這個偈語裏了.因此可以慢慢玩味這個偈語.來體驗心的諸多特質.
但是要把心用語言完全表述出來也是不大可能的,這個要自己體會.因此又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又問為什麽每天的晚課《蒙山施食儀規》都要誦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並且現在流通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一般也以此偈放在經首?
奘師如是答言:
晚課念頌覺林菩薩偈是從法的究竟意義上來說,具備最大的功力,因為既然請客那就把最好的東西與客人分享,希望聽者一下子就恢復到心的本來的樣子,了知所謂的天堂地獄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從而獲得最大的法益.出離輪回的束縛.
地藏經是屬於有形有為法層面的經典,不是了義經典,所以祖師擔心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被事相抓的太牢,所以將此偈語放在經典前面,無非提醒我們不要被地獄給嚇著了,同時又不至於執空廢有,也不至於耽有而不能證的空的智慧.
歸根來說都是為了教化的方便施設,真正明了一心之法,都可以算入黃葉止啼之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