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於釋、一代宗師--淨空老和尚專訪
(香港《大公報》2012-5-4刊登對淨空老和尚專訪)
(香港《大公報》2012-5-4刊登對淨空老和尚專訪)
高僧海會,大德雲集,佛光普照,香江生輝,四月二十六日,在佛祖頂骨舍利和來自全球五大洲兩序大眾見證下,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在香港紅磡體育館拉開了序幕;隨即的兩天,諸山長老、專家學者以國際大都會香港為舞台,以「和諧世界,同願同行」為主題,涉及佛教弘法的現代化、佛教教育的發展、慈善理念的踐行、佛教文化的弘揚等諸多內容,借助網絡、電視、報紙等媒介,演繹了一場漢傳、藏傳、南傳三大語系佛教的弘法盛會,千載一時,一時千載,因緣殊勝,法喜充滿。 本報記者史利偉
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在香港開幕的當天,我們輾轉來到淨空長老的精舍探訪。時隔一年,再次見到淨老,仿佛就是昨日;歲月的車輪似乎繞開他的身體悄悄駛過,沒有留下任何印跡,只見他風采依舊,還是那樣的精神矍鑠、滿面紅光,會說話的眼睛飽含慈悲。
兩個小時的講經和一個小時的受訪,淨老思維活躍、條理清晰,引經據典、信手拈來,答疑解惑、切中肯綮。高深的佛法,在這位耄耋老者的口中,猶如家長里短平常事,沒有絲毫晦澀。作為一位弘揚佛法五十四個春秋的老法師,無論講經說法,還是方便開示,他皆以聖賢之言、佛陀教導為論,幾乎從不提及「我」如何如何,令人贊歎;我想,這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謙虛,更是一種境界,一種大智無我的境界。
世界和諧、謙讓為要
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延續前兩屆論壇確立的「和諧」理念,以「和諧世界,同願同行」為主題。對於和諧世界目標的實現,淨老強調了「讓」的重要性。他說當今世界是一個提倡競爭的時代,連幼稚園的學童,都被灌輸競爭的思想,爭名、爭利、爭權、爭強好勝等等,競爭無處不在,那麼競爭難免引起衝突。近三四十年來,聯合國為實現世界和平的理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衝突和災難依然頻繁,人類的悲劇在世界各地不斷上演,其中重要的原因依然在於人們不願謙讓、不甘忍讓、不懂禮讓。
由此,我想起了前不久在網絡上熱議的小學生答題「孔融讓梨我不讓」的事件,其實這正是我們當前教育失衡、道德滑坡的社會狀態真實反映,果報面前,令人深思。淨老指出,當今社會必須向古聖先賢學習,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提倡倫理、道德、因果等聖賢教育,只有這樣才能讓人類自覺重禮儀、懂謙讓、信因果,才能實現世界和諧,才能拯救人類社會。
佛教理論、最近科學
當今幾人真正信佛?佛是什麼,又有幾人能講清楚?淨老由衷的發問振聾發聵。他說,末法時代很多人遠離經教,已不在這方面用功夫,使佛教流於形式,只剩下一件僧衣。從真正意義上來講,佛教與宗教風馬牛不相及,釋迦牟尼的一生是教學,教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今天的哲學和科學兩大學科。他說,這一點當年他也沒有想到,他跟方東美先生也是學哲學。「方老師給我講《哲學概論》,講到最後章節的時候講到《佛經哲學》,他告訴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近三十年來,世界量子物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報告,跟佛經所言驚人的一致:他們認為整個宇宙有三樣東西構成:物質、意念和能量。這三樣跟大乘佛法所講的是同一樁事:佛法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就講的宇宙,十法界是從哪里來的?阿賴耶變現出來的,阿賴耶的三細相正是他們所說的,能量阿賴耶稱之為業相,意念阿賴耶稱之為轉相,物質阿賴耶稱為境界相;或者我們講四分,阿賴耶的自證分是能量,阿賴耶的見分是意念,阿賴耶的相分是物質。
今天的科學家能看到一千兆分之一秒的波動現象,而佛經上已經能看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物質就是從波動現象中變解出來的,這是宇宙的源起,萬物的源起,生命的源起。但重要的是,佛經已經是三千年前的事情了,而科學今天才證明,所以說佛法是高等科學。其實,愛因斯坦早就說過,宗教里面跟科學最接近的是佛教。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當談及當今災難頻仍之時,淨老十分肯定地回答我們:根源在於人心壞了。人類的災難與人類自身的念頭,尤其是貪嗔癡慢疑五毒,有著必然的聯繫。他說《左傳》有句話「人棄常則妖興」,任何時候起心動念,應該先人後己,這是常理,但是現在正好相反,許多人先考慮自己,再想別人,一點點愛心都沒有;古人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但是今天這個社會,幾個人關心他人、關心民族、關心國家,仁義禮智信全無,只談利益,不問情理法。殊不知念念為國家、為群眾、為他人,別人才會為你。你只為自己,就會跟別人對立,全是你的敵人,擁有的再多,都是泡沫。要改變這種消極的現狀、讓人轉迷失為覺悟,必須推行聖賢教育。
聖賢教育(包括佛陀教育)和當今通識教育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人心,古聖先賢的教學是普遍的關愛大眾,現在的教育做不到。愛心是自性具有的,自私自利卻是一種妄 心,不是與生俱來的。中國自古以來,教育都是以愛為中心,這個愛是天性,就像三四個月的嬰兒,他的眼神、他的動作,純真無邪。聖賢的教育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如何保持這種天真的愛,一生不改變;其次是將這種愛擴大,愛他人、愛民族、愛國家。大家都知道鄭和下西洋,環繞地球幾周,率領的艦隊是當時最龐大、最有實力的艦隊,但是當時他們沒有殖民和侵略任何一個國家;在南洋地區,提起鄭和沒有不尊重的,都把他當神明看待。當地人送禮物他,他都回報人家多一倍。所以,為人處世,就看你以什麼念頭對人,你以真心對人,別人以真心對你。
佛教強調「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就是愛,但是慈悲是智慧的愛、理性的愛,不帶有任何主觀感情,感情會產生副作用,慈悲絕對沒有,慈悲是真愛、大愛,對方誹謗我、辱罵我,都 不會起心動念,而且而且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自覺覺他。作為普通人,起心動念尋常事,最可怕的是迷失自己後而不想、不知、不願覺醒。
宗教教育能救世界
在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上,淨老委託定弘法師在現場做了《複興佛陀教育之方法》的演講,字里行間格物窮理,無不透露出丹心赤誠、言辭懇切、人情練達。囿於版面,不得已每刪減一字,拈斷數莖須發,猶屢屢回首。敬錄如下:
第一、釋迦正法本為教育。
本師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求學,三十歲成道,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說課程,乃為眾生開示諸法實相,令覺悟宇宙人生之真相。所教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科目,乃是令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之妙法,故佛教為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之教育。歷代弟子弘揚佛教,亦以講經教學為首務,所及之處,莫不令聞法者覺醒迷夢,慧開智朗,逐步達到自己身心和諧、自己與他人和諧、自己與大自然和諧之理想境界。是以,佛陀教育不僅令學佛者離苦得樂,而且有助於促進社會安定與人類和平。
本師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求學,三十歲成道,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說課程,乃為眾生開示諸法實相,令覺悟宇宙人生之真相。所教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科目,乃是令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之妙法,故佛教為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之教育。歷代弟子弘揚佛教,亦以講經教學為首務,所及之處,莫不令聞法者覺醒迷夢,慧開智朗,逐步達到自己身心和諧、自己與他人和諧、自己與大自然和諧之理想境界。是以,佛陀教育不僅令學佛者離苦得樂,而且有助於促進社會安定與人類和平。
至聖教東來,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佛教道場即如佛教學院,方丈即校長,首座即教務長,維那即訓導長,監院即總務長。法化鼎盛之時,天下莫不知佛教為覺悟之學、解脫之道,亦即「主要之教育、重要之教學、尊崇之教化」。故綜觀歷史,佛教興盛之際,亦即天下大治之時,唐朝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清朝康乾盛世,皆為實例,誠如《無量壽經》所言:「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
奈何末代佛陀教育式微,寺院庵堂講經教學之風日衰,甚至捨棄學教修行而旁趨他務,遂令普世皆誤認佛教為宗教、為迷信,甚或有因此而鄙夷者,此乃吾等後世佛弟子之恥也。是故,復興佛教之教育本質,為吾等責無旁貸之天職。茲敬述其方法如次:
第二、佛陀教育首重德行。
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又曰「法賴僧傳」,當今佛教之急需,無過於培養弘法師資人才一事。弘法人才又以具備德行為最要;若其道德涵養尚不及世間之君子賢人,則與之並立即相形自慚,又遑論弘法利生矣!故須紮牢世出世間德行之根,務使品行高潔,身心清淨,方堪弘法重任。
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又曰「法賴僧傳」,當今佛教之急需,無過於培養弘法師資人才一事。弘法人才又以具備德行為最要;若其道德涵養尚不及世間之君子賢人,則與之並立即相形自慚,又遑論弘法利生矣!故須紮牢世出世間德行之根,務使品行高潔,身心清淨,方堪弘法重任。
如此,則《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四項根本課程,為弘法人才所必須修學者矣。此四者乃世出世間德行之大根大本,皆須身體力行,真正落實於生活,方不愧佛經所謂「善男子」、「善女人」之稱謂。
特於當今社會混亂、邪惡充斥之世,弘法人才至少須以三年時間落實德行之根,具備不為外境誘惑與刺激所動搖之素質,修學佛法才有力量,自覺覺他才有成就,方可成辦復興佛陀教育之大任。
第三、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紮穩德行根本之後,必須遵循祖師大德歷代相承之傳統修學法,即專攻一部經典,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例如:學賢首者可選《華嚴經》,學天台者可選《法華經》,學淨土者可選《無量壽經》。《楞嚴經》云:「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又云:「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可知佛陀當年教學,觀機施教,令弟子各於一經一門深入,由得三昧乃至開悟,用力少而收效大,故皆能得大成就。
紮穩德行根本之後,必須遵循祖師大德歷代相承之傳統修學法,即專攻一部經典,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例如:學賢首者可選《華嚴經》,學天台者可選《法華經》,學淨土者可選《無量壽經》。《楞嚴經》云:「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又云:「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可知佛陀當年教學,觀機施教,令弟子各於一經一門深入,由得三昧乃至開悟,用力少而收效大,故皆能得大成就。
一門深入亦為中國古聖先賢之教學經驗,誠如《三字經》云:「教之道,貴以專。」若不依古法專精修學,而務求廣學博聞,學雜則心雜,則遠離一心安住之定。結果只得知識,未開智能。未入佛法堂奧,焉能弘揚妙法?
佛教首重智慧,所謂「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故須嚴守一門深入之規矩(戒),不再三心二意,令心安住於修學一部經(定),愈學愈深入,愈學愈透徹,三年紮根,七年小成,十年大成,智開慧明;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通,一切門通(慧)。如此即成為此經之專精通家,具備以此經自覺覺他之能力,成為當代之真正大德。
第四、師資培養須用覆講。
培養弘法人才必須教學相長。而其教學法,乃佛門承傳三千年之老方法,即覆講之法。此法始於阿難尊者當年覆講佛陀所講之經。
培養弘法人才必須教學相長。而其教學法,乃佛門承傳三千年之老方法,即覆講之法。此法始於阿難尊者當年覆講佛陀所講之經。
古德有云:「錯下一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錯下一字尚然,而況講經出錯乎!則今日講經者,若未大徹大悟,孰敢保證知見無差?然若須待徹悟方始講經,則恐無人能及,只得坐待佛法衰末矣!值此兩難之境,善知識之教誨為:覆講祖師大德之註釋,而非出於己見。此乃效法孔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謙卑誠敬。以此信古之至誠,必得感通諸佛菩薩之加持,與自心佛性之開顯。
若於經文、註疏有不解之處,遍查參考書籍亦不得解時,當須放下經本,至誠拜佛、念佛,懺悔業障,則往往能得感應道交、心領神會之效。如若仍然不解,則講經時但可隨文讀過,切不可強不知以為知,妄加己見。此為極重要之須知!
此法不僅保障所講之知見不致偏差,亦可避免自身因過失而墮落,又為培養謙卑誠敬之妙方。印光大師曰:「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覆講之妙用,有如此之大矣!
初學者於恭聞法師講經之後,必須充分準備。輪到自己覆講時,必須完全按照法師所講而覆述,不得參雜自己意見。即使自己有所領悟,亦不得於覆講時說出。此乃學習自卑尊師、抑己從人之精神,有助於降伏傲慢、自是等煩惱。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學人須能安忍謙下,厚積薄發,令解悟之境界穩固成熟,方可大器晚成,成為法門龍象。
第五、佛教大學廣培人才。
古來中國佛教有十宗,各宗學人時或各執門戶之見,互相批評,遂使佛教之力量分散,亦令信眾無所適從,乃至教外人士亦執此為詬病之柄。
古來中國佛教有十宗,各宗學人時或各執門戶之見,互相批評,遂使佛教之力量分散,亦令信眾無所適從,乃至教外人士亦執此為詬病之柄。
因此,復興佛陀教育之際,亦須團結佛教各宗派,其方法重在互相了解,共同學習。故可於各宗皆培養十位弘法人才,十宗即有一百位老師。此時即可成立一所佛教大學,各宗於大學內設立一專宗學院,以期培養更多弘法人才。
各專宗學院之學生,除紮牢德行之四根與學習佛教共同科目(戒律、唯識、淨土)之外,應於本宗選擇一經,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各學院之間定期聚會,互相學習,互相觀摩,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共同為復興佛陀教育而齊心努力。
第六、善用科技遠程教學。
弘法師資之嚴重欠缺,乃當今全世界普遍之現象。培養再多之師資,亦難於十數年之時間內,滿足各地所需求。然而,若能善用現代科技,即可補足此欠缺。
弘法師資之嚴重欠缺,乃當今全世界普遍之現象。培養再多之師資,亦難於十數年之時間內,滿足各地所需求。然而,若能善用現代科技,即可補足此欠缺。
善用網路與衛星電視等現代科技,進行遠程教學,則可無遠弗屆。無論學人處於何等偏僻之地,皆可由此途徑而聽聞法音,皆得跟隨當世最專精之老師修學佛法。此為現代版之「安坐當處,身遍十方」,猶如千百億化身矣。以澳洲淨宗學院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之實踐經驗而觀:網路教學已屆二十年,衛星電視弘法將近十年,法音所及遍五大洲,信息覆蓋全世界。如此,轉化人心乃能快速有效,影響層面方可深遠廣大,是為佛陀教育之現代化弘法模式所趨。
第七、承傳人才從小培養。
半路學佛之人皆知修學攝心之難,因學佛前所受汙染,往往成為學佛後之重大障礙。譬如一滴墨汁滴入一盆清水中,染汙之時間甚短暫;然若欲令此水回復清淨,則所需之時間甚長久!
半路學佛之人皆知修學攝心之難,因學佛前所受汙染,往往成為學佛後之重大障礙。譬如一滴墨汁滴入一盆清水中,染汙之時間甚短暫;然若欲令此水回復清淨,則所需之時間甚長久!
由此可知,學佛愈早愈好,以期所受之染汙減至最少。若能於童蒙養正之時,即以佛教培育之,則根正苗純,且根深蒂固,日後堪為法門龍象,承擔弘法利生重任。古來每見童真入道而終成高僧大德者,其入道也易,其證道也深,信乎此事之不虛也。
若得童子於佛門培養,則當紮穩德行與古文二方面之根:
(一)德行之根為落實《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與《沙彌律儀》,必須於生活中一一做到。
(二)古文之根為背誦至少一百篇古文。從小背誦古文,有助於小孩去除妄念,專注一心,成就良好之定力,長大不易被邪境所轉。
七歲之前需學習規矩,爾後即可教以背誦為主,十四、五歲以後,即可參與教義之研習理解為主。紮牢德行與古文二種根之後,即應學習儒、釋、道等傳統文化基本課程,鞏固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作為日後深入佛法之重要根基。及至長成,即可進入佛教大學深造,接受弘法人才之專精修學教育。
第八、續佛慧命刻不容緩。
當今時代,佛門雖表面香火鼎盛,而真實依教奉行者少,開悟證果者更為鳳毛麟角。故知復興佛陀教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願與在座大德並一切有志之士互勵共勉,從此發起大心,共同為續佛慧命、救世濟民而努力奮鬥。
當今時代,佛門雖表面香火鼎盛,而真實依教奉行者少,開悟證果者更為鳳毛麟角。故知復興佛陀教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願與在座大德並一切有志之士互勵共勉,從此發起大心,共同為續佛慧命、救世濟民而努力奮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