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從師父上人的教誨談一門深入的重要性 成德法師主講 2020/9/3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有同修提到,大家修學有不少人都是廣學多聞,為什麼不能夠一門深入、長期薰修?

這個情況,我們可以觀察這個時代學習的一個慣性,都是知識性的學習,他都覺得學愈多愈好,還有說求知欲這個詞,那等於他走的是知識愈來愈豐富,而不是走的開智慧的路。蕅益大師也提醒,「學問愈多,我慢愈熾」,這個傲慢隨著懂得多增長了,所以「習氣愈長,去道愈遠」,反而離道,就是離我們的真心愈來愈遠了。「惟益多聞」,覺得多學,自己就是愈來愈懂、愈來愈受益,這樣會「增長我見」,我的看法、想法愈來愈強,所以「可懼也」,就是假如走錯路了,這個就非常冤枉。所以修學不能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能隨順自己的習慣。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就特別強調,學佛要「從明師受戒」,這個明是明白的明,不是有名氣的名。他之所以為明師,就是他已經是過來人了,他會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他也會表演給我們看,所以一定要重視師承。《法華經.妙莊嚴王品》提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是我們修學當中最重要的增上緣,所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他就是引導我們、教導我們,讓我們能夠入佛道,能夠明心見性。我們要找到一個真正的明師,他是過來人,而且你對他百分之百的信任,沒有懷疑,他講的你就照做。所以同修們有這個觀察,怎麼廣學多聞的多?那我們還得在師父上人的教誨當中來深入,來找到問題,來找到自己修學應該遵循的次第。這個不能隨順自己意思,還去帶錯了別人,那就以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所以我們修學得要先老實、聽話、真幹。

而佛經裡面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其實也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能夠修學得正確。所謂「惑道者眾,悟道者少」,他能真正有善根,那就表現在他會相信佛經的教誨,不會依自己的意思;他相信了,照著去做,這個是福德;而且他也很珍惜因緣。所以《無量壽經》說,「當信佛經語深」,「敬於佛者,是為大善」。他尊敬佛表現在哪?不懷疑佛說的,照著做。所以現在人善根不夠,不夠老實聽話。老實聽話是善根,真幹是福德。

當然,我們會思考這個問題,也是希望大眾不要走錯路,能夠修對。提出這個問題也是非常慈悲,很希望大家不要錯過聞大乘佛法的因緣,所謂「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所以我們應該把善知識、把師父上人正確的教導,有緣就供養給大眾。而且我們自己也得真正照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去修行,然後我們自己煩惱輕、智慧長,他們看了佩服、相信,很可能就把廣學多聞放下,然後跟著一門深入、長期薰修了。所以我們自己一定照著師父上人教誨去落實、去做榜樣,給大眾起信。就像劉素雲老師,她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無量壽經》,她功夫得力,能夠做得了主,大家看了就有信心了。劉素雲老師也是老實聽話,聽師父上人的話,她照著做了,她就得力。

師父上人為什麼教我們一門深入,不教我們廣學多聞?因為老人家講到,一門深入是修定,不是修別的,就是把我們的真心找回來。定能開慧,那修定就得清淨心,真心找回來,所謂「般若無知」,這得了根本智,然後你再廣學多聞,那就是後得智「無所不知」。這是一個修學很重要的次第。老人家還舉例子來讓我們去體會,去增長信心。舉到龍樹菩薩,他把真心找到了,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得到根本智了,他就有能力在三個月的時間,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全部貫通。才花三個月,那不就是廣學多聞嗎?這個是印度的祖師。

我們看人有福報,我們的祖師也都給我們表演出來了。像六祖惠能大師,他心地清淨,寫了那個偈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可能才講到四分之一,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後來法達禪師來向六祖請法,他請法的時候禮拜頭沒有頂地。六祖看到了,等他起來就問他,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因為你禮拜的時候沒有著地。看出他有傲慢,所以問他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他就說他讀了三千多部《法華經》。六祖就問他《法華經》的大意,他答不出來。他反過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個經我沒聽過,你念了三千多遍,應該背得很熟,念一段我聽聽。《法華經》是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六祖說,行了,別念了,我全知道了。跟他講《法華經》大意,他開悟了,再拜就頭頂地了。所以我們看六祖大師,念兩品,他整個《法華經》就通了。所以從六祖的這個表演我們就明瞭,龍樹菩薩怎麼可以用三個月的時間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全通了,不就是這樣的意境嗎?一部經看個幾頁就行了,就通了,不用看到底,你念幾句、念幾段,他就全明白了。這樣來講,那《大藏經》三個月能不能通?能,沒有問題。這個就是廣學多聞。

而佛陀、祖師大德他教導我們,是非常的愛護我們,他不是限制我們,是讓你具足覺悟的能力,然後你再去看,一看就通達明瞭;沒有這個能力,不能廣學多聞,為什麼?廣學多聞,你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現代人講的知識,知識它是有局限的,而且往往有後遺症;智慧沒有,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然後沒有後遺症。智慧從哪裡來?從戒、定裡來的。教你一門深入,這是戒律,你必須得遵守,你就是念這一部經,不可以念第二部,反覆的去念。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得定,讓你的心整個定下來,心不會往外跑,這是一種方法,是修定的方法。一般的人,中等根性的人,大概三、四年,心真定下來,得三昧了,再有個三、四年,開悟了。所以師父這些開示,把理論、把境界方法都給我們講清楚了,也把佛菩薩教人無盡的慈悲顯發出來了。

所以,修學最忌諱的就是沒有得三昧之前就廣學多聞,那就全是知識,不是智慧了。

那可能有人會說,就真的只有這一條路才可以嗎?難道沒有其他的路嗎?為什麼一定要走這個路呢?我們冷靜想想,諸佛菩薩他們都是走戒定慧三學的路,都是走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的路。那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的路,還能找到第二條路嗎?沒有了,就是這一條路。不放下,那有千萬條路、無量無邊的道路;放下,就一條路,這一條路通入自性,通往大般涅槃。所以放下就是,你搞多了、搞雜了,你害了自己。

那可能有人會說,古來一些祖師大德也廣學多聞,難道我們不能學他嗎?也不是不能,你有人家的本事就行,就是廣學多聞沒有障礙;沒有人家那個本事,一學就壞了。什麼本事?就是馬鳴菩薩教的本事,不著相: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那就全不著相了,他能夠學而無學、無學而學,他一接觸千經萬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為什麼?它不障礙你了,不會受它起這個所知障的影響。師父也講,你自己可以試試看,我這一天讀了好多種經,你腦子裡是不是有這些東西?假如有,那就是全著了,那就壞了;讀了這麼多東西之後,智慧開了,一點相都沒著,那行,那可以廣學多聞。所以,只開智慧,不落印象,這個可以廣學多聞,這個沒有關係;如果沒有這個本事,還會著相的話,你只能著一個相,為什麼?這樣好放下它,執著太多放不下。這理上其實就是這麼回事,師父都給我們開解得很清晰。所以老人家說,對絕大多數的人說,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比較契他的機;假如已經能夠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有這個功夫了,一遇到任何經典、人事物都生智慧,那就不在這個範圍之內了。

師父也提到,四弘誓願是我們修學的次第。「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菩提心一定要發出來,這印祖說是修行的主帥,就像打仗你不能沒有元帥,這是我們的根本動力。接著「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把全部的心力著重在這一點,一門深入是斷煩惱、是格物,格物是煩惱輕,依照這一門的教誨去放下分別執著、放下起心動念。所以能得清淨了,接著才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師父是建議我們往生之後到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威神加持,又有無量壽,指導我們的人是諸佛如來,跟我們一起學的是諸上善人,都是法身菩薩、等覺菩薩,容易成就。如果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就搞廣學多聞,那麻煩大了,為什麼?可能往生就沒有把握。

所以自己一定要曉得自己的根性,學習一定要契機,契自己的機。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一定要自知,要衡量清楚自己的情況、自己的程度,修行不能自欺,不能打腫臉充胖子。不契機就會遭遇到很多的困難,尤其修學不得力,又懂很多教理,但是事實上煩惱有增無減,在人面前還要裝著很懂、學得很好的樣子,這個就有障礙了。所以我們修學不契我們機,那就造成事倍功半,花了很多心血,得到的效果很有限。所以師父上人講四依法,其中講到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強調這個了義,也可以解釋成你修學能受用、能真正得力,這個叫了義。所以老人家這些叮嚀,都是護我們這一生不要錯過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的機緣。所以我們要能夠感恩師父上人的慈悲,也感受佛菩薩、感受祖師大德的慈悲表演,我們一定依教奉行,報他們的恩。

以上就師父上人的教導跟大家做一個交流。有講得不妥當的地方,還請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