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

淨界法師宣講 《妙法蓮華經》講記 017(視頻連結)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ARVybp
目錄

【307】本經的修學為什麼不可思議?
【308】〈序品〉怎麼開顯《法華經》的微妙不可思議(一)?
【309】〈序品〉怎麼開顯《法華經》的微妙不可思議(二)?
【310】〈序品〉怎麼開顯《法華經》的微妙不可思議(三)?
【311】為什麼聽了《法華經》能夠信解而且受持,就能快速成佛?
【312】為什麼聽了《法華經》能夠信解,即使你煩惱很重,但是你跟別人還不同?
【313】為什麼真如的善根啟動以後就停不下來?
【314】文殊菩薩為什麼推斷佛陀會講《法華經》?
【315】兩萬尊佛,四種相同!
【316】文殊菩薩為什麼把重點放在最後一尊佛呢?
【317】此土六瑞同,為什麼這個地方多了「天鼓自然鳴」?
【318】「他土六瑞同」是說明什麼事情?

【307】本經的修學為什麼不可思議?
本經的經題叫做《妙法蓮華經》。妙法,是說本經的修學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法門。那麼怎麼個不可思議法呢?簡單地說,我們從「蓮華」可以看出它的內涵。一般花的成長,是先有花,然後才有水果,先花後果。它是兩個階段的修學。而蓮花的成長是同時的:當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生起的時候,它已經有蓮子了;隨著蓮花的增長,蓮子也同時增長。
也就是說,本經的修學為什麼不可思議呢?因為它是一種雙向的修學:內觀真如,外修法門。我們一般的修學只有外修法門,叫單向。你布施,你就好好修布施;你持戒,你就好好持戒,然後就成就一種資糧力。你死了以後,只是因為這個資糧力,來生得一個快樂的果報,但在你內心當中什麼都沒有留下來,空花無果!因為你布施的時候只是單純的布施,持戒的時候只是單純的持戒,你沒有透過內在的觀照。所以,這個單向的修學會使令我們的生命隨著輪迴的不斷流轉,把我們過去很多的修學完全消滅掉。都在因緣上修學,這是很不好的:因緣會讓你生起,因緣也會讓你消失。
所以,我們必須要在非因緣當中找到一個生命的落腳處,那就是我們的一念心性。諸位,當我們布施的時候,我們更重要的是透過布施的行為去啟動我們內心的善根——我們那種本身就有的布施的善根。為什麼佛陀布施如此的自然?他一定是由內而發的,他的善根被啟動了。而我們的善根被煩惱業力遮蔽了,但是不表示沒有。
本經的修學是雙向的:內心觀照真如,啟動我們的善根;向外修學一切法門,成就資糧。所以我們未來學《法華經》的人,在修一切法的時候,他的生命是兩個東西同時留下:第一個資糧力,第二個善根力。這個就是本經不可思議的地方。別人修一個法門成就一種功德,我們修一個法門成就兩種功德——內外兩種功德。這個就是本經不可思議的地方。

【308】〈序品〉怎麼開顯《法華經》的微妙不可思議(一)?
當然,整部經都不可思議。我們今天講到〈序品〉,它是一部經的頭部。我們也可以從〈序品〉當中看得出它微妙不可思議的地方。
微妙不可思議,從〈序品〉來看有三個地方:
第一個,當機眾不可思議。在佛陀的諸經當中,幾乎所有的經典都是佛陀的弟子來做當機眾,啟發整部經的說法。比方《楞嚴經》,阿難尊者那是一個聲聞弟子;《觀經》,韋提希夫人是一個在家居士。都是他們在修行、生活當中遇到困難,啟動佛陀的說法。本經的不同是,儘管所有的弟子都在佛陀的旁邊,但佛陀是自己親自入定、放光,帶動了整部經的因緣。也就是說,佛陀是一個當機眾。本來佛陀是一個說法主,現在是把他當做當機眾,這個預告本經將會有所不同。因為,佛陀將會從恆順眾生的說法,而改變成為暢佛本懷。就是,佛陀已經不再站在眾生的角度來說法了,因為所有的法都是眾生啟動的,但是本經是佛陀自己啟動。佛陀到了晚年,他老人家覺得是時候該說真話了;所有人都在法門上修學,失去了什麼東西,佛陀該說真話了。
所以第一個,這個時候佛陀當當機眾,這件事情不可思議。

【309】〈序品〉怎麼開顯《法華經》的微妙不可思議(二)?
第二個,佛陀的放光不可思議。當然,佛陀講經的時候經常放光,有時候從頭頂放光,有時候從白毫放光,從胸前卍字放光,各種各樣的放光,這個很平常。但是佛陀放光以後,又能夠從光明當中變現十法界的因緣果報,這件事情就不可思議。從來沒有說佛陀放光以後,這個光明還產生變化的,沒有這回事情。這個地方與會大眾就看到了十法界的因果報應:有眾生法界,追求世間的快樂;有二乘的人,追求涅槃寂靜;有菩薩的修學者,修學六度的功德。各有各的追求,十法界眾生各忙各的:凡夫忙凡夫的,聖人忙聖人的,菩薩忙菩薩的。但是,雖然各忙各的,他們背後來自同一道光明。這件事情不可思議。
所以與會大眾就說,哎呦,為什麼聖人的後面是一道光明,雜染的凡夫後面還是那一道光明?這件事情就不可思議了。為什麼凡夫聖人雖然追求各有各的不同,但是來自同樣一道光明?那大家就生起疑惑了。
這件事情是第二個不可思議,放光不可思議。

【310】〈序品〉怎麼開顯《法華經》的微妙不可思議(三)?
第三個,是問答不可思議。與會大眾看到這道光明以後,有兩種心情:第一個,歡喜,說是「歡喜合掌,得未曾有」。歡喜,他為什麼合掌呢?古德解釋,因為充滿期待。與會大眾隱隱約約知道,佛陀放這道光明將給眾生廣大的利益,而這個利益我一定有一份。每一個人都覺得他自己有一份,所以他們充滿期待。這第一個。第二個,充滿了疑惑。這麼多的差別的相狀,怎麼就來自同一道光明?所以大眾的心情是既期待又疑惑,既疑惑又期待。
諸位!如果我們只有疑惑、沒有期待,那你對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沒有急迫性:那沒事,我既然沒什麼期待,等佛陀出定再說吧。大家可以等。但是如果大家有所期待的時候又有疑惑,那大家就等不住了,所有眾生的心裡希望及時得到回答,因為他有期待。而佛陀在入定,所以,彌勒菩薩(代表大悲)就自告奮勇,代表所有的眾生起立,向大智慧的文殊菩薩請問。因為文殊菩薩代表大智。
彌勒菩薩代表眾生法界;文殊菩薩在佛陀入定的時候,他只好代替佛法界。當然,文殊菩薩也有困難,因為他雖然代表佛陀,但是他不能全部地代表佛陀,他要有分寸。所以文殊菩薩在回答這個問題:這道光明是怎麼回事的時候,並沒有從義理上直接論述,他把這一塊留給佛陀後面的〈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等等。他把法義的論述留下來,他用經驗傳承來解釋為什麼有這道光明。這個是文殊菩薩巧妙的地方。
這個地方的回答又到底有什麼不可思議呢?因為他引了兩萬尊佛。這兩萬尊佛是什麼不可思議呢?諸位!相同的時節、相同的名號、相同的說法、相同的利益!兩萬尊佛在同一個時代前後出世,都叫做日月燈明佛,而且都為實施權,開出三乘的法門,眾生成就三乘的果報,這件事情不可思議。這個因緣剛好被文殊菩薩趕上了,所以他就親自現身說法。

【311】為什麼聽了《法華經》能夠信解而且受持,就能快速成佛?
壬五、滅後通經同
前面說過佛陀的相同點以後,我們看看最後一科,就是壬五,滅後通經同。這兩萬尊佛滅度、眾生聽了《法華經》以後,發生什麼事情呢?我們看,當佛陀也是放光現瑞說《法華經》,弟子們聽了以後產生什麼變化。
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文殊菩薩講完了兩萬尊佛出世說法、然後授記,為與會的對《法華經》能夠產生信解的授記。最後,「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進入佛陀的大般涅槃。佛滅度以後,諸位弟子聽了《法華經》。聽了《法華經》以後,就產生兩個不同的因緣。
我們先看第一種因緣。在佛陀滅度以後,第一個因緣是妙光菩薩做代表。妙光菩薩就是文殊菩薩的前身。妙光菩薩就一方面受持《法華經》,受持多久呢?滿八十小劫。他不斷地自己修一心三觀,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栽培增長自己的善根;一方面方便為人說法,令正法久住,讓佛種不斷。在說法當中,日月燈明佛——這個日月燈明佛就是兩萬尊佛的最後一尊佛,他有八個兒子,這八個兒子後來就出家了。出家以後,他爸爸往生。日月燈明佛往生以後,他們就師承妙光法師,就跟妙光法師學《法華經》,承蒙妙光法師的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說明他們的受益。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本經對於聽過《法華經》的人,他的生命產生兩個變化:第一個,叫做「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般人如果沒有學《法華經》,你的菩提心是從因緣上建立:「悲眾生苦,哀聖教衰。」那從因緣上建立,有問題了。諸位!你記住一個觀念:不管什麼東西,你向因緣借過來,你一定要還回去的。「諸法因緣生」,但是下面也有一句話叫做「諸法因緣滅」。就是說,你的菩提心是因為看到眾生的痛苦而發起的。
我們佛教論斷事情,你這個事情怎麼來的很重要。因為,怎麼來的,會影響到這件事情是怎麼去的。你今天是因為眾生發菩提心,你會很有熱情。但是等到眾生辜負你的時候,你慘了,你深受打擊!因為你剛開始的菩提心就是因眾生而建立的,所以它在你的心中扮演了主導的角色,你的心情一定會受眾生的影響。
這個就是從因緣上修行的問題:來得快,去得也快,就落入了生滅因緣。所以你這個菩提心就不堅固了。但是,如果你的菩提心是從內心的自性功德生起的,那跟眾生沒關係,真如本性是不生不滅的。
所以你看一個人的菩提心,他高興的時候很高興,哇!眾生要支持他,他高興的跟什麼一樣;眾生辜負他,他情緒就很低落。諸位!這樣的菩提心非常危險。從你情緒的變化,我們合理地推論,你的菩提心是跟因緣借來的,這種就不堅固了。按照天台的意思就是,你這個樹要種在大地——實際理地,它才會展轉增勝。你這個樹是種在花瓶、懸在空中,這個就危險了。
所以,這八王子受《法華經》的一心三觀的思想以後,他的菩提心堅固了。這第一個。
第二個,「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前面講到內善根,第二講外善根。
學了《法華經》,第一個好處就是堅固菩提心;第二個,你容易遇到佛陀的住世。因為你跟佛陀是:佛陀叫做佛果,我們叫做佛種。就是,當真如本性透過你觀照以後,你的心中產生了蓮子。雖然這個蓮子很小,但是它的本質還是蓮子。佛陀也是蓮子,佛陀是大顆的蓮子。你修《法華經》,你什麼都沒有做,你是小顆的蓮子,但是還是蓮子。所以我們跟佛陀,按照祖師的說法,我們是一家人,同一個鼻孔出氣。
所以,未來,同樣的凡夫,有些人就容易生長在佛陀的住世,有些人就生長在佛陀沒有住世。這跟你的內善根有關係。因為內善根影響到外善根,就是外在的因緣力。八王子內心得到《法華經》的一心三觀的攝受,堅固不退,又得到諸佛的攝受,當然結果只有一個——「皆成佛道」。內有蓮子,外有蓮花的攝受,所以他很快地成佛。這是第一個因緣,就是妙光法師跟八王子蒙受《法華經》以後,八王子快速地成佛。這第一個。

【312】為什麼聽了《法華經》能夠信解,即使你煩惱很重,但是你跟別人還不同?
當然也有第二種因緣。我們看第二個。
「其最後成佛者」,就是這個八王子展轉成佛,最後一個成佛的王子,他成佛的名號叫燃燈佛。這個燃燈佛,不是跟釋迦牟尼佛授記的那個古燃燈佛,那個是比較靠近的、現今的燃燈佛。這個燃燈佛是另外一個。這個燃燈佛有八百個弟子,其中有一個弟子叫做求名,求名菩薩。為什麼叫求名呢?因為他雖然修行,但是他有一種煩惱。什麼煩惱呢?貪愛名聞利養。這個人他有煩惱,但是他也有不可思議的地方,他也有善根,他也能夠誦持《法華經》,「讀誦眾經」,但是不通利,不熟悉。就是他的外緣太多了,他可能中斷了,所以「多所忘失」。就是他信解大乘的妙法,但是沒有受持不失,「故號求名」。
當然,這個人有善根,又有煩惱,那結果「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我們知道,他種下的是《法華經》的善根,那叫一個成佛的種子。按照蕅益大師的說法,他這個叫同體法性的加持。你今天是一個小蓮子,佛陀是一個大蓮子,蓮子跟蓮子之間產生感應,他就容易親近十方諸佛。一方面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修福,當然也會蒙佛陀的開示。佛陀不會讓你白白恭敬讚歎,肯定為你說法。所以他也就慢慢成長。
我們看總結。「彌勒當知」,當時受持《法華經》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妙光菩薩。這個人是誰呢?是文殊菩薩的前身。那個求名的菩薩也受了《法華經》。那個人是誰?是彌勒菩薩。所以文殊菩薩跟彌勒菩薩當時是師公跟徒孫的關係,因為他中間有一個燃燈佛。是這麼一個情況。
所以佛滅度以後,文殊菩薩就提出兩段因緣。就是說,諸位!假設我們現在在座諸位每一個人都把《法華經》學完了,學完以後產生堅定的理解了,「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你產生堅定的理解,可是你煩惱很重,一時半刻沒辦法解決生死業力,但是你跟別人還不同。因為在大乘經典說,你那個善根力會產生招感性。就是說,「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三者生生處,為諸菩薩友」,你跟佛陀之間會有一種無形的吸引力。
當然,我們也不一定說這個蒙諸佛攝受就一定是正法時代。比方說我們,現在末法時代,我們是釋迦牟尼佛的末法。但是你敢說你沒有受到釋迦牟尼佛的攝受嗎?不可能吧!我們拜釋迦牟尼佛的佛像,我們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我們奉持釋迦牟尼佛的戒,這也是蒙釋迦牟尼佛的攝受。這叫做住持三寶。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的功德不在了,但他的相狀在,我們可以借相修心。那麼為什麼這樣子呢?那就是內善根招感外善根。
這就說明了兩段因緣:第一個,他信解以後如果有受持,煩惱又比較輕,那就快速成佛;信解以後沒有馬上受持,他忙東忙西、求名求利,但是你可別忘了,他心中可是有蓮子的人!

【313】為什麼真如的善根啟動以後就停不下來?
諸位!你們知道為什麼真如的善根啟動以後就停不下來?你知道為什麼?因為它不是你修來的。就是說,它是你本來有的,你只是把它喚醒。你看過說你本來有的東西會失掉嗎?
比方說你們家保險箱有一個黃金,本來就有這個黃金。你一開始不知道,你爸爸走的時候也沒交代,後來你透過種種的遺囑學習:哦,原來我們家保險櫃放在那裡,有一個黃金!這個叫做你本來有的。如果你現在到外面,跟某甲借三百塊,跟某乙借三百塊,跟某丙借四百塊,你有一千塊。這一千塊是你借來的,可不是你本來有的。借來的東西,你死亡到來的時候全部歸還,暫時借你用的。
所以,你如果是聰明人,要借假修真。你如果沒有透過布施持戒忍辱的修行來啟動你的善根,那你叫做借假不修真,借來以後再還回去,結果你的心性沒有增長。所以,《法華經》的善根一旦啟動就停不下來,因為它是你本來有的。
有一種情況,後面會說到,你墮三惡道,暫時停止,但是它不會退。《法華經》的善根一旦被喚醒,就是這個沉睡的真如一旦被你喚醒,只有一種情況,就是它可能會暫時停止,但是它那個招感力也會帶動你遇到三寶。就是在地獄,因為你的第六意識昏鈍,所以你沒辦法產生慚愧觀照;但是你只要得到人身——你如果學《法華經》,一旦你來生得到人身,只要得到人身,就會快速成長。你最好不要到天上去,因為天上也是闇鈍。得到《法華經》的人,除非不要讓他得到人身,否則,得到人身他叫一個快速成長,因為他善根被啟動以後就停不下來。為什麼?因為是他本來的東西,他可不是跟因緣借來的。
這個地方說明了兩種:就是你聽了《法華經》以後,你最好是向妙光法師、八王子學習,煩惱輕薄,善根深厚,快速成佛。如果不幸,我們聽了《法華經》,但是煩惱還是很重,那也沒關係。你看彌勒菩薩,當初聽了《法華經》以後不也是求名求利嗎?但是你看他現在,等覺菩薩!是吧?
這個地方是講到《法華經》聽完以後的兩種因緣。

【314】文殊菩薩為什麼推斷佛陀會講《法華經》?
己四、分明判答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這一段是前面四段的一個總結。文殊菩薩廣泛引用兩萬尊佛有相同的名號等等,最後說法入滅,弟子們有兩種受益:一個是善根厚者受益,一個是煩惱重者受益。最後總結:「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我們現在看到的此瑞,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放光瑞相,那麼跟「本」,「本」就是過去日月燈明佛所現的放光瑞相是相同的。所以文殊菩薩合理地推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是教授菩薩成佛之法,而且是「佛所護念」。這是三世諸佛一定要弘傳的法門,是特別護念的法門,一定會以《法華經》做收尾的。
文殊菩薩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他繞開了義理的直接論述,而是用經驗傳承。我們看這個地方,文殊菩薩達到兩個效果:第一個效果叫做化解疑惑,第二個效果是保持期待。
我們先看第一個。眾生看到佛陀放光現瑞以後,他的疑惑因為兩萬尊佛的相續的出現而化解了。為什麼呢?因為這是文殊菩薩親自的經歷。一個人親自的經歷講給別人聽,容易得到別人的信心,所以大家確定佛陀將說《法華經》,這個疑惑消失了。第二個,《法華經》的內容是什麼?文殊菩薩避而不答,保留給釋迦牟尼佛來說明,所以眾生對這個《法華經》還是保持期待的。這個就是文殊菩薩巧妙的地方,他成功地化解了眾生的疑惑,但是又保持了眾生對《法華經》內容的期待。
這個是說明文殊菩薩的回答內涵。

【315】兩萬尊佛,四種相同!
戊二、重頌
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把它做一個重點的複習。
己一、頌廣舉曾見以答 分二
這個重頌是說,文殊菩薩廣泛地舉出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回答。回答當中分
兩科,先看第一個。
庚一、頌一佛同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數劫
有佛人中尊 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眾生
無數億菩薩 令入佛智慧
「爾時」,就是在文殊菩薩答釋與會大眾所產生疑惑的時候,文殊師利在
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念過去世」,在「無量無數劫」當中,有佛出世,號日月燈明如來。世尊出世以後幹什麼呢?演說種種的三乘法門,來度化無量的眾生,使令無數億的菩薩,依止三乘的法門,漸漸地悟入中道的智慧。
這個地方,當然他的核心思想在四種相同。這第一尊佛等於是一個前導。他舉出了第一個時節相同,未來的兩萬尊佛在同一個時間前後出世;名號相同,同樣是日月燈明佛;說法相同,說三乘法;利益相同,成就三乘的果位。這個是第一尊佛。

【316】文殊菩薩為什麼把重點放在最後一尊佛呢?
庚二、頌最後佛同 分二
辛一、頌曾見事與今已同
當然,文殊菩薩的重點不在第一尊佛,他的思想在最後一尊佛。我們看庚二,頌最後佛同。兩萬尊佛時節、名號、說法、利益相同,文殊菩薩為什麼把重點放在最後一尊佛呢?因為這個是他個人的親身經歷。前面的佛,他可能沒有參與,但是最後一尊佛的情況他是實際參與的,所以他以他親身經歷來說明。
這一尊佛是發生什麼事呢?佛未出家時 所生八王子見大聖出家 亦隨修梵行最後一尊佛,以前是金輪聖王,當時人壽八萬四千歲,他統理四天下。他生了八個兒子。他出家以後,八個兒子看到父王出家,也同時出家了。
這段經文,蕅益大師說,到底是說什麼事?就是最後一尊佛,文殊菩薩的思考是這樣:他先引第一尊佛,然後全部相同,時節相同、名號相同、說法相同、利益相同,一直到最後一尊佛,都是說《法華經》。這跟釋迦牟尼佛有什麼關係呢?第兩萬尊佛開始要跟釋迦牟尼佛結合了。他引用佛陀過去如此,他現在要談:現在也如此!他要把最後一尊佛跟釋迦牟尼佛連結,它的關鍵點就在這一段經文。
就是說,你看日月燈明佛,他成佛之前是有生兒子的,他生了八個兒子;釋迦牟尼佛出家前也生兒子,他生了一個兒子。那就是蕅益大師說的,數目不同,但是有子無別。雖然日月燈明佛有八個王子,釋迦牟尼佛只有一個兒子,數目不同,但是有子無別,有兒子是沒有差別。
有兒子表示什麼?他們兩個同處五濁惡世!這個很重要。如果你今天引一尊佛,這個佛是在淨土,那你就不能比況,因為淨土的教化跟五濁惡世的教化是不一樣的。你看你到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佛陀不跟你講小乘法的,「二乘種不生」。對不起!本國土只攝受大乘的菩薩,二乘人咱不攝受。
只有五濁惡世才會廣開方便,不但是三乘,甚至於開到五乘,人天乘,釋迦牟尼佛照樣攝受。你說,欸,我沒辦法修出離道,我只想受三皈五戒。釋迦牟尼佛說,沒事。「我家廣大,種種皆有!」你說,我連五戒也不能受。沒關係,三皈依,也沒關係。所以,在五濁惡世,他會廣開方便。
所以,文殊菩薩在把前面兩萬尊佛要導入釋迦牟尼佛的時候,他要強調一件事情,這兩尊佛的時代背景是一樣的。雖然日月燈明佛是八萬四千歲,雖然釋迦牟尼佛是八十歲,但是,同樣是五濁惡世!這個地方找到了相同點了,那麼他就可以把最後一尊佛跟釋迦牟尼佛做連接了。就是「曾見事已同」,就是過去到目前是相同的。

【317】此土六瑞同,為什麼這個地方多了「天鼓自然鳴」?
辛二、頌曾見事與今現同 分二
把兩尊佛——日月燈明佛跟釋迦牟尼佛放在同一個五濁惡世,那麼這個事情就好說了。我們就看,「頌曾見事與今現同」。同樣在五濁惡世,又同樣地發生什麼事呢?同樣地發生兩件事:第一個,此土六瑞同;第二個,他土六瑞同。
壬一、頌現瑞同 分二
癸一、頌此土六瑞同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於諸大眾中 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 即於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 天鼓自然鳴
諸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佛放眉間光 現諸希有事
這個地方說明最後一尊日月燈明佛,他發生了一件事情跟釋迦牟尼佛是相同的,「時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有那麼一天,日月燈明佛講了《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的內容,「於諸大眾中,而為廣分別」。《無量義經》是一心而開出萬法:什麼是聲聞法,什麼是緣覺法,什麼是菩薩法,廣泛地開出無量的法門。講完以後,當然大家各取所需,生大歡喜。說完以後,佛陀並沒有下座,在法座上「跏趺坐三昧」,進入了無量義處三昧,開始從前面的廣分別慢慢收到一心的三昧。無量義處三昧就是真如三昧,又叫一心三昧。
進入一心三昧的時候,其實佛陀當時並沒有說法,但是產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呢?「天雨曼陀花」,天空下出曼陀羅花,而且「天鼓自然鳴」。
「天鼓自然鳴」,這個天鼓是帝釋天的一種鼓,在善法堂中的一種鼓,叫天鼓。忉利天的天人要放逸得太超過的時候,這個天鼓就開始產生擊叩的聲音,警示諸天,諸行無常,「攝心莫放逸」。它有一種警告諸天的意思。這個地方等於是表法。我們待會來說為什麼這個地方多了「天鼓自然鳴」。
佛陀入定、雨天曼陀羅花以後,「諸天龍鬼神,供養人中尊」。「諸天龍鬼神」就表示眾喜,大眾生歡喜。大家知道這件事情並不是普通的因緣,佛將說大法,「說大法,雨大法雨」。「一切諸佛土,即時大震動」,這個時候產生地動。「佛放眉間光,現諸希有事」,佛放出一道光明而現出種種的瑞相。
這個地方跟前面的長行最大的不同,就多了一句「天鼓自然鳴」。蕅益大師說,這個地方等於是為下面的〈方便品〉佛陀出定以後無問自說做一個前導。你要是講因緣所生法,那對所有的菩薩都是熟境界。你要是說怎麼修布施、怎麼持戒、菩薩怎麼修四諦十二因緣,這個三乘聖人都很熟悉。但是你要說怎麼樣會歸一念心性,那就沒有人可以問了。因為佛陀在講《法華經》之前,大家的修學只有向外修學法門,沒有向內觀照,所以佛陀只能「天鼓自然鳴」,佛陀暫時扮演天鼓的角色而無問自說了,是這麼一個情況。

【318】「他土六瑞同」是說明什麼事情?
癸二、頌他土六瑞同
此光照東方 萬八千佛土
示一切眾生 生死業報處
有見諸佛土 以眾寶莊嚴
琉璃玻瓈色 斯由佛光照
及見諸天人 龍神夜叉眾
乾闥緊那羅 各供養其佛
又見諸如來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嚴甚微妙
如淨琉璃中 內現真金像
世尊在大眾 敷演深法義
一一諸佛土 聲聞眾無數
因佛光所照 悉見彼大眾
或有諸比丘 在於山林中
精進持淨戒 猶如護明珠
又見諸菩薩 行施忍辱等
其數如恆沙 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 深入諸禪定
身心寂不動 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 知法寂滅相
各於其國土 說法求佛道
前面的是說明此土六瑞,是說明那一道光明相同,出現光明的因緣相同。
這以下說明光明中所現的十法界的因果相狀也相同。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