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蔡禮旭老師主講 過而不改 是謂過矣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俗話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還沒契入聖賢境界不可能沒有過失,而可貴的是有過失,能夠馬上愛惜自己,然後去把它改正,所以自愛決定是從改正過失開始。不改過那就談不上自愛,不懂得自愛就更談不上去愛人。所以父母為了成就孩子,要給孩子做好榜樣,他改正自己,處處給孩子好的影響,那就是出於他對孩子的真愛。所以要愛人,欲愛人者要先自愛。這句經文講到的,『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一個人有過而不去改正,這就叫真正嚴重的過失了。《弟子規》當中告訴我們,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改過來這過失就沒有了,甚至於改過以後還給別人很好的榜樣,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假如有過了還掩飾就錯上加錯,增一辜,增加了更多的錯誤。而且一掩過,這面子看得太重,不肯承認,好面子就是貪名。這些貪著欲望都會遮住自己的明德、良知,這良心透不出來、真誠透不出來,都是被這個掩過飾非給障礙住。
  所以老天要開發一個人的智慧,所謂天助必須是這個人要自助,一個人能夠不自欺、不飾非,能夠懺悔、振奮,老天爺幫他才幫得上忙。所以改過對人身的進德修業,提升自己的道德是重點;對於改變命運也是重點,改過、行善了一個人才有福德。改過了、格物了一個人才有智慧,修福、修慧都要從改過下手。我們冷靜反思,我們每天能不能見到自己的過?不能見過那就不知從何改起了。所以常常要能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才能察覺偏頗在哪裡。而孔子曾經講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孔子感歎,這個已矣乎就是歎息真不容易,真難!我未見過能見到自己的過,而且還能自我反省的人就不多了。這是孔子那個時代,孔子就有這個感歎,孔老夫子那個時代的人德行、心性,遠遠在我們之上,都有這樣的感歎。所以我們冷靜體會這句,察自己的過失都不容易,尤其在我們這個時代,整個思想價值觀,比較混亂,似是而非的說法很多。
  比方什麼叫成功?可能很多人的看法都不一樣,現在普遍的一個看法,有錢就叫成功。那有錢的人他覺得很驕傲、很傲慢,他能不能看到他的問題?他可能還覺得傲慢,讓他覺得他人生很了不起,向人家炫耀的時候,讓對方都覺得無地自容,他還覺得很得意。他自己都覺得得意了,他怎麼可能會見到他的傲慢?包含現在都功利主義,好像只要是為了賺錢,任何親朋好友都要給他方便。我們為了賺錢,根本幾個月都不回去看父母還覺得是正常的。甚至於覺得自己拿的錢供養父母,比其他兄弟姐妹都多,家人聚會的時候,氣勢都比較高傲,我拿一千,我那些兄弟姐妹才拿三百。甚至於對父母,自己都沒有察覺傲慢,覺得自己做得很孝,我拿的錢比人家多了,所以見過不容易。尤其是心上的貪瞋癡慢起作用的時候,都會給人很難堪的。
  有一個老闆他在他們當地事業也是做得很大,學了之後才知道以前是錯得離譜,沒學以前,都覺得別人錯了。包含有一次,好像花了一萬塊錢辦了一桌酒席,請他兄弟一起來吃年夜飯,花一萬塊錢也不少,一萬塊人民幣。結果兄弟都不來,他才察覺到他的傲慢、狂妄給兄弟多難堪,驚醒夢中人。結果後來他真的承認錯了,悔自己的過,進一步去改他的過。他回到家裡端了盆熱水幫他母親洗腳,她母親嚇得把腳趕緊縮起來,說了一句話:我不敢給董事長洗腳。你看他媽這個話當中,她看到她這個兒子不是看到兒子,看到什麼?看到董事長。所以他回到家裡,那個董事長的氣勢一點都沒有減少,作威作福,連自己的母親都感覺到有壓力。我們剛剛的句子說見不賢而內自省,聽到這裡說我又沒當董事長,應該我不會這樣。
  其實這個傲慢是隨時都容易起來的,只要一不謹慎。比方說我們在家裡面,先學《弟子規》,先學傳統文化,心裡面馬上覺得我爸爸、媽媽不懂,家裡人不懂,我懂,這個時候就察覺不到自己傲慢在增長了。然後回到家裡數落這個不對,數落那個不是,學到最後變成判官、變成員警。家裡的人一看到我們,我們坐下來,他們就站起來:我先去喝杯水,你慢慢坐。很怕跟我們講話,我們一開口就是要好為人師,所以這些都是沒見自己過。而剛剛我們強調的,現在似是而非的道理太多,認非為是都有。比方說逃稅這是錯誤的,可是很多人覺得他有本事,人家想不到,他還想得到。所以現在變成什麼?耍小聰明覺得是本事,認非為是;反而老實依照倫理道德,被人家笑笨、覺得傻,認是為非。所以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風氣真正能夠屹立不搖,遵守道德,這樣的人必有後福,必有大福,老天爺決定會照顧他。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面對任何人生的境界,決定不違背道德、不違背良心。
  我們認識一個長者,他們兄弟姐妹都發展得非常好,而他的父親特別老實,也是當官的。幾十年前孩子都還小,家裡也困苦,有一筆錢大家都貪污,而他父親堅持決定不能拿公家的錢,其他人都拿了,就只有他沒有拿。後來回來他跟他太太講,講到這個情況,他太太馬上認同她的丈夫:這個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我們決定不取一分一毫,再辛苦我們理得心安。人生的這些境界考驗,能夠如如不動必有後福,後來他三個孩子都是不同行業的頂尖。而我們這個長者,他是後來才知道父親這一段故事,他就突然體會,他們有今天好的發展,都是因為父親當時候的清廉庇蔭他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時代我們不隨波逐流,是非還是看得清楚,因為是非決定不會因時空而改變,都是符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才是真正是,違背了就是非,決定不是有模糊地帶。
  所以要見過,首先是非要判斷得很清楚,而縱使能判斷是非,也知道自己這件事錯了,但不一定能深刻反省,也承認錯但反省不深刻。為什麼?因循的態度太強,得過且過,沒下定決心去反思、去改,所以因循也是大病。甚至於自暴自棄,明明知道不對:我也沒辦法,我能力有限我改不了。這就很難深刻反省!還有一種有口無心,口頭上謝謝、謝謝,我知道、我知道。但是還是不夠深刻去反省,進而就不可能去改。這反省有的還反省過頭,反省到最後信心全失,提不起勁,那過猶不及。所以能自我反省這是可貴的,能知過、能認過,接著不是在那裡懊惱、沮喪,更重要的,後不再做,改過。懺悔是後不再造,這個才是真正正確的心態,積極的來面對錯誤改正它。而要見過、要悔過、要改過,還是要回到心地上的功夫,所以病都病在這個心上。首先要格物,人不願意放下這些欲望,每天就是被物欲牽著鼻子走,怎麼改?每天看到這些誘惑就忍不住,就做不了主,首先要能格物;窒欲,欲望要懂得節制,慢慢才能把錯誤改正。
  再來,自己的習氣不能做主,要隨順經典,不能隨順自己的習氣煩惱。比方自己傲慢不能隨順,自己情緒化不能隨順,我們常常:我這個人個性就是這樣。那也改不了,都給自己臺階下,給自己一大堆理由。所以欲望是障礙,習氣是障礙,修行之人哪有什麼性格?性格都是藉口。修行人仁慈博愛念念為人著想,還有一大堆性格的藉口,都是障礙改正過失。所以對自己的習氣,要趕盡殺絕,要有這樣的態度,對別人要厚道三分。再來還有一種,就是我們在社會的風俗、習俗當中陷進去,分不出對錯是非,最後沒有辦法自拔。比方為人處世最重要的是道義,禮義是行為的準則、準繩。但現在的整個風氣是唯利是圖、功利主義,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有個想法:大家都這樣。大家都這樣後面就加一句,這樣也很正常,無形當中這個認知就會障礙自己勇於改過,勇於隨順經典的教誨,這個勇氣就提不起來。見義要勇為!今天我們都看著金錢,看不到父母的需要,看不到親戚朋友的急難,我們心裡還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個全部都是被世俗的風氣所染。
  我們曾經也跟很多朋友一起觀看,白方禮老先生的電影。你看老人家這麼困難,一生五千塊錢積蓄全部拿來建學校,他不隨順功利,他覺得一生坦蕩,一生最痛快的就是該做的事盡心盡力去做。所以這是不被世俗所染汙,不隨波逐流,才能知過、悔過進而去改過,這是談到改過。而能知過,首先他對於是非邪正、善惡好壞,這些都要能判斷清楚。這一點還得要透過多學習經典,《朱子治家格言》裡面講,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是非善惡不是學歷高就懂,學歷高是學的那些專業知識比較豐富,真正的是非善惡在亙古不變的經典當中。我們最近看到,很多年輕人犯下的錯誤,傷害父母,甚至殺害的都有。我們聽到這些情況也是非常震驚,也是很憂心,進一步,趕緊教孩子倫理道德。
  一個日本留學的人,留學五年,有一次媽媽給他寄錢,在日本留學那個生活費都很高,母親是非常的不容易,省吃儉用,就這樣一段時間就給他匯錢過去。那一次覺得匯得太少,回到國內一下飛機還在機場,一見到母親第一句話憤怒的說,你上一次怎麼給我寄少了?母親才稍微解釋一下那個情況,他馬上拿刀就連續刺了他母親好幾刀,身邊的人都不敢去管。他母親後來倒下來,還是一個美國人把他母親送到醫院去。留學日本那在一般的認知裡面,都是學業當中的佼佼者,可是卻面對母親還這麼樣的狠心,他心中有是非嗎?有善惡嗎?這難道不值得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以至於所有政府教育部門的省思嗎?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學歷很高,卻做出這樣慘絕人寰的事情,我們家庭還有希望嗎?整個社會還有希望嗎?所以最嚴重的問題,重視了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忽略了道德,忽略了根本,本末倒置,怎麼可能會教出好的孩子?《大學》裡告訴我們,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我們現在都只看到才能,看到學歷,看到知識、成績,卻嚴重忽略了德行的教育。
  所以現在這些現象出來,它不是偶爾,它可能會愈來愈多,因為忽略的是好幾十年的教育。趕緊亡羊補牢,趕緊全民一起學習老祖宗的經典,他才懂得判斷。而且讀一遍、讀二遍還不夠,要長期薰習,你遍數不夠,遇到境界提不起來。不要說一般的人,我們一天不讀,那個觀照能力都不夠,錯了還不知道。所以持續不斷的用功薰習,才能觀照到過失,進一步去改;不然每天習氣做主渾然不知,就很難提升。每天早晚一定都要有固定的讀經功課,不能斷,工夫到,滯塞通,你不能讀一天休二天,鐵定退步。所以以前讀書人給我們提醒,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那我們用科學來分析,我們現在多久不讀書面目可憎?坦白講我們現在每天讀還面目可憎,為什麼?習染太嚴重。甚至邊讀還懷疑,做人一定要做得這麼辛苦,還自己在那裡懷疑這個、揀擇那個,揀到最後都不是跟聖賢人學,都跟自己學,隨順自己好惡在領受經典。
  人自知者才叫明白人,沒錯,每天讀還面目可憎,為什麼?因為每天唯讀半個小時不夠。怎麼辦?甯為成功找方法,讀一個小時、讀二個小時。薰到什麼程度?不讀經的時候一遇到事情,經句可以冒起來,那就隨時隨地都在薰習,都在提醒自己。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人一不保持正念就胡思亂想。所以精進不懈,一有時間趕緊聽經讀經,一有事情來了真誠盡心盡力,一心恭敬謹慎去處理事情。處理的過程又時時對照經典的教誨,那這樣用功就不間斷,不間斷了才能提升。所以經典當中有比喻,一個人修行就像鑽木取火,你得鑽到火出來。你鑽一下:手好酸停一下,前面鑽的都白鑽。所以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才行,功夫不可以間斷。大家不相信的話,比方我們用功了一、二個禮拜,只要跑去看一場打打殺殺的電影,馬上兩個禮拜的功夫全部都完了。當然你不一定要去試,我是比喻一下,我們以前都有這個經驗,用功了一段時間,接觸那些染汙,一下子心的邪念、惡念就出來。
  決定要保護好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功夫還沒到的時候要懂得進退,還抵擋不了這些染汙,趕緊以退為進。真正有定力了那可以,還沒有這個定力以前要懂得避免染汙。我們看顏回的功夫算很好,可是孔子教導他下手處在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所看、所聽只要會影響清淨心、恭敬心,決定要避免,這叫護念自己的修行。顏回都要這樣用功夫,更何況是我們!所以《弟子規》告訴我們,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要改過,首先要先能夠避開這些染汙,自己有了定力、有了智慧,真的人家有需要,你又不被污染,這才談得上去幫助別人。不然我們好心,最後泥菩薩過江,自身都難保,就麻煩。我們長期的薰修有了,這樣遇到一些境緣能夠起觀照發覺問題,進一步反省然後具體去改正、改過。所以改過是一個過程,它不是一蹴可幾,理有頓悟,事要漸修,要一點一滴下功夫去對治習氣。比方我們都知道貪瞋癡不好,瞋恨尤其傷害自己的身心,也讓人很痛苦。
  但是我們懂了這個道理,我們把情緒放下了嗎?瞋恨心放下了嗎?理是頓悟了,事情還要一點一滴下功夫。好,要下功夫,我們有具體怎麼來對治這壞脾氣嗎?假如我們知道壞脾氣不好,然後都沒有具體去改正,這也是惡惡而不能去。知道錯了,還是不趕緊把這習氣去掉,還是讓它每天在染汙自己。比方我們怎麼具體去掉壞脾氣,首先每天讀經,言語忍,忿自泯將加人,先問己,愈明理愈能夠發覺過失。再來人一急躁就容易發脾氣,平常一言一行要放緩,一急有時候就容易上火。或者具體來講任何事情一發生,一有不愉快,先提醒自己我錯在哪裡?一反省那個火氣就會下來。人火氣下不來就是盡盯著別人不對,別人對不對首先我先不要去想,先想我有什麼不對,養成遇事情先反省自己,也是對治瞋恨心。像《朱子治家格言》講的,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各自責天清地寧,這都是提醒我們任何事情冷靜先反省,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只要會衝突其實是半斤八兩,一反省火氣也就降下來。
  除了自身的覺照,以真誠的心啟請身邊的人提醒自己,你假如看我的火氣有點上來,踩一下我的腳,有點默契。一被提醒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也很重要。我們上次聽劉芳總裁她就有提到,每次她在她先生旁邊,她先生可能有點動氣,她趕緊在桌子底下,把她的手伸過去按著她先生的手,她先生本來要爆發,太太一提醒趕緊降下來,忿思難,憤怒之後很難收拾。當然太太也是很有智慧,提醒先生要給他留面子。很多太太不懂這道理,沒有體恤人情,先生有不對,馬上當著眾人面:你脾氣這麼大幹什麼?看起來也在勸他,但是反效果。我們現在很可能去勸別人,奇怪了怎麼愈勸好像問題愈嚴重?這都是沒有顧及到人情。所謂調劑人情,他心裡能接受,才能發明事理,因為你調劑人情他心裡好受,他感覺到你是為他好。所以我們勸人一定要讓對方感覺,你是處處為他,他才容易接受。假如我們給對方的感覺,你就是看我不順眼,你就是盡看我的不好,他也很難接受我們的勸。
  有個同仁,那一天我跟她在交流的時候,她就說她的先生有不對,她馬上給他規勸,她說我先生都不能接受,最後我說算了就不勸。您看她這個話後面,就算了,不勸,這是她的結論。諸位學長,《四書》經典裡面,有沒有這句算了不勸?沒有。經典裡面說,忠焉,能勿誨乎,你對一個人忠心,怎麼可以不提醒他、不教誨他?教人以善,謂之忠,孟子講的,你要盡這一分力量才是忠心。包含《孝經》裡面講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不管是夫妻、不管是父子、不管是君臣,五倫當中都有勸對方、護念對方的本分。怎麼可以說算了不勸,那叫什麼?那叫沒耐性、沒善巧。那個叫脾氣當道,內心生氣不理你了。所以我們看起來在跟古聖先賢學習,事實上一不注意,就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
  所以《孝經》裡面講得好,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這些生活的態度都要跟聖賢人的精神相應。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所講的都是跟經典相應,習慣成自然,最後怎麼講都是經典的教誨,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所以一定要養成隨順聖賢教誨,才能不造業;每天順著習性講話、做事的,又造罪業了。當然這有過程,進進退退也是正常,但是要百折不撓,愈挫愈勇。這個同仁她也看了胡小林老師在今年元旦,在新加坡講的課程。她聽到人家胡小林老師做到讓父母很歡喜,他的母親還說,最尊重的就是師長老人家,為什麼?因為老人家教育了他的孩子,把他教成孝子。
  而我們這個同事看到這裡,就很難過,你看人家胡董做得這麼好,我怎麼這麼差勁。您看她又落在那裡沮喪,然後自責,經典又沒有教我們沮喪,又沒有教我們自責,怎麼我們落進去的都是自己的慣性裡面?過而不改,這個得要有高度觀照能力,才有辦法。所以我們太多的時間跟精力,都是耗在這些習氣上面,當下想到,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這很有意思的,明明胡老師在那個片子裡面,這句話就是一再強調,我們這一句沒印進去,還是落到自己的沮喪裡面去。所以懺悔,叫後不再造,明理了,趕緊去效法就對了,不要摻雜一大堆自己的負面情緒。
  所以剛剛我們提到的,既知我們有瞋恨心,怎麼樣用方法去對治。這一點從脾氣,我們舉一反三,比方我們發覺自己沒有恒心怎麼辦?比方從早晚課決定不間斷,養成恒心。比方從每天堅持鍛煉身體半個小時以上,養成習慣,就練自己的恒心,都要從具體的事項當中,真正把這恒心保持。像我們同仁一起讀經典,這都是培養恒心,包含每天可以睡覺前或者傍晚,每天日行一善,看自己有沒有每天行善。包含每天看到人家的優點,還不只自己要行善,還能時時見人善,即思齊,誰的優點、誰對我的好把它寫下來。再來,日省一過養成習慣,我今天哪個念頭不對了,哪一句話說錯了,寫下來印象很深,就不容易再犯。每天不這樣沉澱下來,心浮氣躁很容易隨順習氣做錯事,然後惡性循環。所以人一定要有冷靜反省的一個功夫,而功夫都來自於持之以恆的恒心才提升得了,所謂滴水穿石重要。這是從恒心。
  甚至於我們不落實《弟子規》的每句經典,自己就很難改過,因為每句經典,都在養成好的習慣,去掉壞的習慣。比方凡出言,信為先,這很重要的習慣,這也是對人的恭敬,我們失信於人,給人家添麻煩。但我們有時候會隨順自己的方便,自己會馬虎掉、會忘掉,這樣的情況,一次、二次、三次出現,我們有沒有想具體的方法克服?從這裡就看到我們對學問恭不恭敬,我們對他人恭不恭敬?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樣的錯還不去改正,這個態度就很不妥當。一發覺自己一次、二次,都犯同樣一個經句的過失,趕緊我應該隨身拿個紙條,或者拿個小本子,人家一交代,趕緊寫下來,這都是具體改過的方法,這叫負責任的態度。以至於每天傍晚也好、晚上也好,看一看今天本來要做的事,有沒有全部做?沒有,漏掉了趕緊處理。所以子路有一個優點值得我們學習,子路是無宿諾,這諾言一承諾了決定做到,決定沒有今天答應,明天才做到,宿就是沒有過夜,說到當天就去做到。所以我們也養成一個習慣叫今日事今日畢,不然一堆愈堆愈多,最後很可能處理不好,又失信於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