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行事鈔資持記》云:通禁制止為律,造作有相名儀。」這律儀兩個解釋得也很清楚。通禁制止,也就是說,對於一切的惡事、惡的念頭、惡的行為,佛是完全把它禁止,這是律的意思。造作有相,這是儀。有相,這相是相好。「綜上之意」,綜合上面所講的意思。「依止戒律」,我們講依靠,依止是依靠的意思,以戒律為我們言行之依據,我們的言語,我們的造作,必須依照戒律。「體現於行儀,名為律儀。」落實在我們身口意,落實在日常生活,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律儀。「又律儀戒者,乃三聚淨戒之一。」三聚淨戒,底下說什麼叫三聚,這是戒律裡有三大類。三大類,第一個就是「攝律儀戒」,所以它是三聚裡的一種。譬如我們受持五戒、八戒(也叫八關齋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這些戒律都是屬於叫律儀戒。第二類,「攝善法戒」,律儀戒裡沒有的,沒有說到的,但是它是善法,菩薩一定是斷惡修善。譬如吸煙,吸煙律儀戒裡頭沒有,所以有人就說了,佛這個戒上沒有說不吸煙,那更嚴重的,吸毒,鴉片煙、嗎啡這些,戒律上沒禁止,我們可不可以?不可以,為什麼?它那個不是善法,吸毒有害於健康,這不是好事情,雖然戒律裡面沒有,也要遵守,也不可以。這就是把戒律範圍擴大,只要是一切善法,「以修一切善法為戒」,這個善法是利益自己的,對身心健康有益處的,佛雖然沒有說,也要遵守。第三,「攝眾生戒,又云」,還有一個名詞叫「饒益有情戒,以饒益一切有情為戒。」饒是豐饒,益是利益,對一切眾生有很大的利益,佛沒有說,要不要做?要做。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人類的這個事情不能不做,你不做就違背佛陀的教誨,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能成就,往往會把事情做錯了;有智慧辨別是非善惡,在行為上也要用智慧節制自己,所謂善巧方便。在家跟出家就不同,譬如今天社會就動亂,在家菩薩他可以去參政,出家菩薩決定不可以,這就不一樣。出家菩薩怎樣幫助社會?講經教學,對社會展開勸化。佛門有例子,國家有災難,你看佛經裡頭有《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國王發起禮請這些出家的大德來幫助社會化解災難。用的什麼方法?全國,經上講「百位法師」,那個「百」不是一百個人,是圓滿,今天講全國。全國這些出家人嚴持戒律,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做模範,講經教學。這就是說,要出家人起來,身教言說,要講經,要做出好榜樣,針對社會的狀況,佛菩薩在經典裡教導我們應該怎麼做法。這個社會缺乏倫理的,跟大家講孝道,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社會秩序混亂,要勸人遵守國家的法令規章,要遵守倫理道德,因果定律,用這個來勸導大家。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299集)--淨空法師2011/2/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