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148(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EZqvjR                                       

Podcast : https://reurl.cc/1oyRXV

目錄

2350 不要小看這一個善根福德因緣,你就算跟佛菩薩合掌,這對你未來都有特殊意義

2351 修行,你不能老是停留在有信心就夠了,更重要的是你要見佛聞法

2352 當你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住世,你不把握這個時機,那你這個人就很難度化了

2353 聽經聞法,這個是關鍵!

2354 一聽到《法華經》以後,就信解受益,生大歡喜,那就表示什麼?

2355 「第一微妙之色」這句話表示什麼?

2356 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為什麼為妙莊嚴王授記?

2357 一個人最怕的是什麼?就是修行中缺乏那種精進的力道

2358 這個不二法門的關鍵,就是看你要不要去改變

2359 宿命明與宿命通的差別

2360 你只要在大乘佛法當中有栽培善根福德因緣,你生生世世就能夠得到善知識的攝受教化

2361 善知識有什麼好處呢?

2362 修行到底是要靠自己,還是要靠善知識?

2363 妙莊嚴王成就了聖道以後,他如何讚歎佛德,讚歎佛法?

2364 你只要證得一念心性,你一定會有佛陀現身,這個時候你會有兩種情況

2365 等到你成就大乘見道位的時候,後面的路就好走了

 

2350】不要小看這一個善根福德因緣,你就算跟佛菩薩合掌,這對你未來都有特殊意義

戊三、勸親覲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百七十三面,我們看戊三的「勸親覲佛」。

我們這一品講到<妙莊嚴王本事品>。這一品的大意是講到妙莊嚴王在這一期生命做一個大國王,因為信奉婆羅門而墮入了外道的邪見,這個時候仰仗他過去生所積累的善根力跟福德因緣,而成就反轉,乃至於成就聖道。

這整個反轉的過程,正如佛陀在<方便品>講一個偈頌,說是「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佛陀作為一個福慧圓滿的兩足尊,以他的大智慧光明來看諸法的現象,從理論上來說,叫做「知法常無性」。佛陀知道常住不生滅的一念的真如本性,同時也看到了從一念真如本性所表現出來的因緣果報是生滅的,所以,佛陀看到不生滅的心性跟生滅的因緣果報是同時存在的,就即空即假即中。從理論上,不生滅跟生滅是同時存在,而各有各的獨立的性質。從理論上看是這樣子。

但從修行上來說,不生滅的心性跟生滅的因緣果報是會互動的,所以「佛種從緣起」。這個很重要。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真如本性,不管你今天造惡造善,都有真如本性。麼憑什麼妙莊嚴王今天墮入邪見的時候有人來救拔他呢?憑什麼他聽完《法華經》以後就能夠成就聖道,就能夠開顯不生滅的本性呢?那當然是「從緣起」,就是你因地所栽培的善根力、福德因緣,這個都是要因緣造作的。你要栽培《法華經》的善根,你要聽聞《法華經》,你要去受持、讀誦《法華經》,這都是一種身口意的造作,都是因緣法。福德因緣那更是了,你要供養《法華經》,有人說《法華經》的時候你去護持,這個就是福德因緣。所以這個地方的福德因緣更強調跟三寶有關係的福德因緣。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在《彌陀要解》裡面,蕅益大師講一個例子,說有一個老人家,年輕的時候努力地工作,後來老了以後就退休,就在家裡面準備安養晚年。但是他在家裡面待的時候,發覺他的兒子對他不孝,所以就很失望。很失望以後,他就到僧團要求出家。但是諸大阿羅漢以神通力觀察,他八萬大劫都沒有善根,所以就不給他剃度,就把他請出寺廟之外。這個時候,老人的內心當然打擊很大。他對家庭失望,來到僧團又不給他出家,所以他非常的傷心,就哭泣。這個時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從外面進來,看到門口的老人家,就明知故問,說你為什麼在這裡哭泣呢?這老人家就如是如是地報告。佛陀就把他帶進僧團,親自為他剃度。剃完度以後,跟大眾修行一段時間,欸,還證得阿羅漢果了。

那弟子們就疑惑了,意思說這個老人過去生也沒有善根,怎麼就能夠成就聖道呢?佛陀說,你們阿羅漢的神通只看八萬大劫。這個老人家在八萬大劫之前,到山上去砍柴的時候曾經遇到老虎,結果害怕就跑到樹上。

那老虎一叫,他在害怕當中就念了一聲「南無佛」。這個時候,他的心憶念的是一個三寶的境界,「佛種從緣起」,這是一個因緣的造作。但是對望未來來說,它啟發了一個不生滅的空性的涅槃。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知道生滅跟不生滅,它不是獨立的。就是所有法身的功德,你成就以後,永遠不會消失,它是不生滅。但是你整個修學的過程卻是生滅的,慢慢點點滴滴的累積,就所謂的「佛種從緣起」。不生滅的佛種是透過你點點滴滴的善根福德因緣的積累。以妙莊嚴王來說,他今生就是因緣成熟了。所以,不要忽略我們的每一個善根福德因緣。

所以在<方便品>裡面很強調,你要好好地積集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乃至於你進入寺廟,「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不要小看這一個善根福德因緣,你就算跟佛菩薩合掌,乃至於你造佛像,看到佛像起歡喜心,供養一朵花,「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這對你未來都有特殊意義。就是諸位!你在三寶門中所有所造的善法,在你未來時節因緣成熟的時候,它就是一個關鍵時刻到來。

妙莊嚴王今天的成就,他為什麼能夠在邪見當中有這麼多人幫助?你看,有佛陀為他說《法華經》,有他的夫人去鼓勵他的兒子顯現神通,當然這兩個兒子也是各種方便示現神通、示現出家來引導他。所以,妙莊嚴王這一生是所有的善根福德因緣全部具足,那就是他過去生積累而成的。

所以佛陀通過這一品鼓勵我們,「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就是在因地上要多積集善根福德因緣。

2351】修行,你不能老是停留在有信心就夠了,更重要的是你要見佛聞法

這一段就是這個妙莊嚴王的兩個兒子,淨藏、淨眼兩個菩薩,勸他的父母親能夠覲見佛陀,乃至於聽聞佛法。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鉢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當兩個兒子提出出家要求的時候,他的母親就說,好,聽汝出家。為什麼呢?因為「佛難值故」。佛陀出世來宣揚佛法,這樣的機會因緣太難得了。

那麼這個時候,二子就白告父母。其實這個白告父母,主要是講給他的父親聽的。他的母親就是法身菩薩,聽不聽都無所謂。他就是靠這個出家的因緣來激發妙莊嚴王去聽法。他就說,善哉父母!希望兩個老人家當下,馬上能夠跟我們到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的處所,來親近供養佛陀。為什麼呢?因為佛難得值。我們在無量劫的生命中,要遇到一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應化身的佛陀出世,這個是非常珍貴難得的。比方說,像優曇鉢羅花在世間的出現這麼的珍貴,又好像一隻眼睛的烏龜在大海裡面漂浮,失去了方向,卻突然間在浮出水面的時候,剛好碰到了海面上浮木的一個小孔,牠爬進小孔以後,就仰仗這個浮木而得渡大海,這個機會這麼樣的難得,既珍貴又難得。而我等宿世福德深厚,才能夠生長在有佛陀住世、有佛法住世的地方,所以,「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

因為「諸佛難值,時亦難遇」。這個「時亦難遇」就是人身也是難遭遇的。

前面就是說,兩個兒子用神通力讓這個妙莊嚴王對佛法、對佛陀生起信心,這以下這兩個兒子進一步,以出家因緣要引導妙莊嚴王去見佛陀。

就是說,修行,你不能老是只存在信心而已。現在很多的在家居士就是這樣,就是對三寶有信心就夠了,他也不求智慧。只停留在信心,那你的進步空間就有限了。所以它這個地方就是,你要把握時機。我用神通度化你讓你生起信心,只是一個基礎,更重要的是你要見佛聞法。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你要把握這個關鍵時機。為什麼呢?因為剛好有佛陀出世,有佛法住世。

2352】當你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住世,你不把握這個時機,那你這個人就很難度化了

這個關鍵時機,我們講一下。

我們過去講法說、譬喻說、因緣說的時候,佛陀特別強調這個關鍵時機。他舉誰作例子呢?他說,釋迦牟尼佛諸大弟子為什麼現在能夠蒙佛授記呢?他們過去無量劫來就已經遇到了佛陀說法。在這個中間有些時候是增上的,有些時候是墮落的,而增上的因緣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個,善得人身;第二個,佛法住世。就是說,你成就人身的軌跡跟佛法住世的軌跡必須要有交集。這就很難了。

諸位!我們得到人身的機會本來就不多,按照印光大師的說法,我們大部分的時間在三惡道,好一點在天上。你不管在天上還是在三惡道,對修行來說完全沒有意義。就是,你善根再好,你變成一隻狗,你要精進也沒有用,因為你那個心識闇鈍。所以你要增上的第一個條件,想辦法得到人身。第二個,你得到人身的時候,剛好有佛法住世。因為佛法住世的時間也不多。得到人身的曲線跟佛法住世的曲線剛好交集,那就是你修行增上的機會。這兩個機會就不多了,因為你其他時間通通沒有用,你那個生命全部是空過了。

你這個時候如果不把握,那就是《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說的「莫失好時,若失好時,則不可救」。就是說,當你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住世,你不把握這個時機,那你這個人就很難度化了,就是「若失好時,則不可救」,你就很難度化了。就是說,你過去生努力地栽培善根福德因緣,這個水果成熟了你都不去收,那你要等到什麼時候又再一次成熟呢?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兩個兒子就是用出家因緣來提醒妙莊嚴王,你現在是修行的關鍵時刻。你現在對佛法有信心,對佛陀有信心,剛好這個佛陀在說法,我們應該一起去見佛陀。為什麼?因為「諸佛難值,時亦難遇」。就這樣子來激發這個妙莊嚴王把握當下的時機。

2353】聽經聞法,這個是關鍵!

戊四、敘歎功德

先讚歎這個能化所化的善根功德。

彼時妙莊嚴王后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

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淨藏菩薩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

這一段,經家把能化、所化的四個人的善根功德做一個簡要說明。

說這個時候妙莊嚴王的後宮有八萬四千個夫人跟宮女「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一個人能夠堪任聽聞《法華經》,只有一種情況,叫大乘根熟。因為《法華經》是很難理解的,你跟他講說,你這個打妄想的心,它的本質就是真如,沒幾個會相信的。說,這個乞丐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也沒幾個會相信的。就是即妄是真。這種不二法門,只有大乘根熟才有辦法接受的。所以,這個地方先讚歎妙莊嚴王大乘善根非常深厚,也成熟了。

第二個,淨眼菩薩。淨眼菩薩過去生對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那就是法身菩薩,資深的法身菩薩。

淨藏菩薩,就是藥王菩薩的前身,「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這個離諸惡趣三昧就是,入了這個三昧以後,產生一種清淨的力量,他自己能夠清淨自己的內心,也可以用方便力來淨化別人。他能夠讓一切眾生,只要你能夠遇到這個法,他就有方便力讓你遠離惡道。

看讚他的夫人。他的夫人成就什麼三昧呢?「諸佛集三昧。」這個諸佛集三昧就是,入這個三昧的時候,她可以把諸佛所有的六度的功德匯集到她自己的一念心性當中。所以,她入此三昧,能夠通達諸佛的秘密法藏,這個三德秘藏。

這個二子就是以如是的方便力。什麼方便力呢?我們前面說過,第一個,先示現神通,讓他的父親建立信心;第二個,示現出家,來使令他的父親見佛聞法。兩個階段的方便,善化其父,使令他產生信解,好樂佛法。

這個地方是說,你一個人光是福德因緣是不夠的。說欸,我經常護持三寶,跟三寶結的緣又深又廣。但是你不積集善根。不積集善根,你永遠只是停留在對佛法的信心,那不可以的。所以,神通的度化只是當方便。

你神通再怎麼度化,他不明白道理也沒什麼用,他就活在信心。他一定要怎麼樣?聽經聞法。所以這個是關鍵。就是他不但是有外在的福德因緣招感那麼多人幫助,他更重要的是,妙莊嚴王他自己的善根也特別的堅強。

他已經可以堪受《法華經》了,所以才有下一段的聞法供養。

2354】一聽到《法華經》以後,就信解受益,生大歡喜,那就表示什麼?

戊五、聞法供養

於是妙莊嚴王與群臣眷屬俱,淨德夫人與後宮婇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卻住一面。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

這個時候,因為這個二子要出家的因緣,就帶動了全家的所有的眷屬,妙莊嚴王跟大臣,還有眷屬,還有正宮的夫人——淨德夫人,還有後宮的婇女等等,跟兩個兒子,還有隨行,整個隨行加起來四萬二千人,一時一同到佛陀的處所。「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而「卻住一面」。

個時候,佛陀首先為王說法,因為他是當機眾。其他的,這個夫人、二子,其實都是影響眾。結果,「示教利喜,王大歡悅」。國王一聽到《法華經》以後,就信解受益,生大歡喜。那就表示什麼?表示你這個機跟法相應,你的根機跟這個法完全是相應。所以可以看得出來,他這個善根成熟了。

2355】「第一微妙之色」這句話表示什麼?

從這段經文,「示教利喜,王大歡悅」,我們看不出他的階位。其實如果從天台的判教,你可以說他是名字位,他因為信解產生歡喜;也可以說觀行位,因為觀行產生歡喜;也可以是相似位;也可以是分證位,四種可能都有。所以,如果單單從目前的經文,就是聽聞《法華經》以後,「示教利喜,王大歡悅」,看不出他的階位。但是下一段就看出來了。

我們看他發心供養,從他供養的過程就看出他的階位。

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解頸真珠瓔珞,價值百千,以散佛上,於虛空中,化成四柱寶臺,臺中有大寶床,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跏趺坐,放大光明。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妙莊嚴王聽完《法華經》以後,非常地受益而產生大歡喜,所以他跟他的夫人就解下頸部的真珠所串成的瓔珞,價值百千,散在佛陀的上方。

這個時候在上方的虛空,這個真珠就化成了四柱的寶臺。這寶臺中央的地方有一個大寶床,這個寶床有百千萬億的柔軟的天衣。這個時候在這個天衣的上方有一尊佛出現,結跏趺坐,身上放大光明。妙莊嚴王看到這個佛像的時候,心中就生起讚歎,他說:「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這句話就很重要了,這句話就看出它的判教。

蕅益大師說,「佛身希有」,什麼樣的希有呢?特別的光明,特別的莊嚴,這種光明莊嚴是第一微妙之色。那麼「第一微妙之色」這句話表示什麼?表示這妙莊嚴王看到佛身的光明莊嚴,不是用眼根去看,因為眼根帶有業力。我們都知道,六根的活動是被業力所主導的,你怎麼可能成就第一微妙之色呢?

不是用眼根看,那是什麼看呢?那就是一種真心的顯現,就是「心清淨故,則色清淨;色清淨故,則心清淨」。就是說,你的內心清淨,你就不用透過六根,就直接顯現莊嚴的色相;你看到莊嚴的色相,也能夠反推你的心是清淨心。所以蕅益大師就根據這段經文——「成就第一微妙之色」判他是進入了大乘的見道位。

這是非常利根的。我們前面講到《法華經》的當機眾有兩個:一個是佛世四信,第二個是滅後五品。就是佛在世的時候,一般利根人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時代,對法一念的信解,直接衝到六根清淨位。妙莊嚴王也是一樣,他一聽《法華經》就證得見道位了。所以他這個根機的確不同,他超越了名字位、觀行位、相似位,直接進入見道位。蕅益大師判教的根據就是,因為他成就了「第一微妙之色」,說明他不是用眼根顯現出來,他是心性直接顯現出來,就是他已經悟到了色法的實相。

2356】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為什麼為妙莊嚴王授記?

戊六、佛授王記

我們看,成就見道位以後,接下來「佛授王記」,就跟這個妙莊嚴王授記。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

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

這個時候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看到這個妙莊嚴王的讚歎,就知道他成就見道位了,就說:「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就開始授記。

先講因記,因地的記。說這個國王在我法中,在我這一期教化當中,他會做一個比丘,在這一生當中精勤修學佛法。第二個,從果記來說,他未來當得作佛,佛號是娑羅樹王佛。這個娑羅就是堅固,就是一個堅固的樹,寒冬不凋。他的依報的國名叫大光,就是他成佛的時候,那個國土依報世界又光明又莊嚴。他成佛的時劫叫大高王,就是那一個時段的人對佛法特別的精進,不斷增上,叫大高王。這個娑羅樹王佛有無量的菩薩眾跟無量的聲聞,他也是攝受三乘弟子做他的眷屬。其國平正,沒有高山等等,功德如是。

所以從這個地方——其國平正、光明莊嚴,所以他這一期的應化身是一個清淨的國土。所以佛陀為他授記,就勉勵他,就說你未來的國土,現在因緣已經成熟了,就激發他出家修行。

2357】一個人最怕的是什麼?就是修行中缺乏那種精進的力道

戊七、出家修行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並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

王出家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已後,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

妙莊嚴王得到佛陀授記以後,當然得到鼓勵,就把王位送給他的弟弟,跟夫人,還有兩個兒子,還有後宮眷屬八萬四千人,於佛法中,出家修道。

個是這樣子,從《楞嚴經》來說,我們一般人享受世間的快樂是透過六根。當然,六根的快樂,第一個,粗重;第二個,它有很多過失。那麼他成就法身以後,他的快樂是怎麼來?他不用靠六根了,就是心中那個自性清淨心它自己會產生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他內心自己會產生快樂,他不用靠外面的什麼國王、珍寶,這個對他來說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所以他很自然就放下了世間的這種有漏的快樂,他內心自己產生快樂。所以他出家以後,於八萬四千歲——妙莊嚴王那個時候的壽命是很長,「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

是這樣子,有些人是先理觀成就了再事修,這種人是少數的。正常情況是先事修,才成就理觀的,像我們都是。鈍根人嘛,我們要去拜懺,聽《法華經》,每天讀誦,慢慢事修差不多了,最後相應,才成就理觀。這個妙莊嚴王是剛好相反,他先成就法身以後再來補這個事修的功課,所以他「常勤精進」。然後修什麼法門呢?修學《法華經》。

「過是已後」,就在這個事修的加行之下,成就了「淨功德莊嚴三昧」。淨功德莊嚴三昧就是,一念的清淨心能夠顯現種種清淨的莊嚴相,就類似普現色身三昧。所以說他不但成就法身,還成就種種事修的功德。妙莊嚴王,他老人家是從一個邪見眾生,今生就超越了名字位、觀行位、相似位,超越三個階位,直接證得大乘見道位。所以蕅益大師講了兩句話來讚歎妙莊嚴王,他說:「一世精勤,功超累劫。」他說一個人能夠把握好的時節因緣,加上自己的精進,他學佛不用太多,一生就夠了,「一世精勤,功超累劫」。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最怕的是什麼?諸位知道嗎?就是修行中缺乏那種精進的力道。就是說,你得到人身,你也有善根修學佛法,每天做功課,但是這種功課變成怎麼樣?變成悠悠泛泛。就是說,你說他沒有做功課,他時間到了就去拜懺,就去念佛;你說他有做功課,他心中一點法喜都沒有。那到底他有沒有修行呢?也沒有人知道。這個就形成所謂的冷水泡鹹菜,就是說好像有修行,又好像沒有修行。那其實你這樣子就不是把握關鍵時機了。

2358】這個不二法門的關鍵,就是看你要不要去改變

其實修行是這樣子,就是說,你的心力很重要,不是說你時間到了就去做功課。當然這樣也沒有壞處,也有好處。就是你那種求增上的心要很強,這心力不可思議嘛。每一個人都在念佛號,同樣的法力,你念佛,他也念佛,你誦《法華經》,他也誦《法華經》,那憑什麼他一年的修行超過你好幾年?這個法力的根本就是心力帶動的。

所以,妙莊嚴王的成功,當然你也可以說他過去有福德因緣,但你可別忘了,他善能把握關鍵的時刻。就是他能夠在這個因緣成就以後,把握機會,出家精勤修行,結果「一世精勤,功超累劫」。所以尤其是這種理觀的東西,差異特別大。你要講事修,的確,事修那就是一步一腳印。因為這個《法華經》的理觀,它直接從一念心性。你放縱它,它就是業障深重;你收攝它,它就是功德莊嚴。這種理觀的修學就差異特別大,就是看你要不要,就是一念之間而已,「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輪迴頓息」。

所以《法華經》,你的那個心力的精進力是很重要的。你要願意去做,你要願意去改變,你要去管管你這念妄想,它就很容易改變。你老放著它,隨便它攀緣,那你一天過一天,就這樣子了,那來生也是這樣子了。所以這個不二法門的關鍵,就是看你要不要去改變,這是個關鍵。

2359】宿命明與宿命通的差別

戊八、稱歎二子

妙莊嚴王成就了淨功德莊嚴三昧以後,他的理觀事修都具足了,就感謝、讚歎他這兩個兒子。我們看他怎麼說。

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

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妙莊嚴王成就淨功德莊嚴三昧以後,以他的三昧神通力就飛到虛空,跟佛陀白告說:世尊!此二子已成辦了佛法教化的事。什麼事呢?第一個,他用神通力來破除我的邪見,讓我對佛法生起信心;第二個,他以出家的因緣作為方便,來引導我見佛聞法。所以這個二子是我成就聖道的大善知識,是個非常重要的增上緣。他們是為了發起我過去的宿世的大乘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的。

這段經文等於是展現了妙莊嚴王的宿命明。不是宿命通,諸位!外道的禪定產生宿命通,他可以看到過去跟現在的一些相狀,但是他沒辦法解釋這相狀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那個外道有持牛戒、持狗戒?外道在禪定當中看到牛死了以後生天,看到狗死了以後生天,他不能解釋說,哦,原來牠做牛的業報結束了,牠過去的善業成熟了,所以生天。他只有宿命通,他就錯亂地解釋——因為牠做牛,牠有牛的行為,因為牠吃草,所以牠生天,就錯誤解釋因果。宿命明不是。成就宿命明,看到現象,他知道前因後果——這兩個兒子原來不是真正的兒子,是我的大善知識。

2360】你只要在大乘佛法當中有栽培善根福德因緣,你生生世世就能夠得到善知識的攝受教化

戊九、佛述行高

妙莊嚴王經過這一生的修行成就聖道,佛陀就讚歎。這讚歎包括兩部分,包括讚歎所化的善根福德,也包括讚歎能化的三昧功德,兩方面都讚歎。先看讚歎所化。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

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個時候,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就讚歎妙莊嚴王,說,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假設一個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實他這個善根也包括福德因緣,只是說他這個福德因緣是在三寶中的福德因緣,所以都歸納作善根。所以,你只要在大乘佛法當中有栽培善根福德因緣,你生生世世就能夠得到善知識的攝受、教化。

2361】善知識有什麼好處呢?

那麼,善知識有什麼好處呢?

「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有三個好處:第一個,他能夠在你陷入迷惑顛倒的時候,用方便力來教化你,讓你產生信心;第二個,他接著為你說法,或者引導你去親近佛陀說法,使令你從信心提升到對佛法的信解而產生歡喜;最終引發你發菩提心。這個就是善知識的三大功德:能作佛事,示教利喜,最終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所以佛陀就接著說,大王當知!善知識是我們成就聖道的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用神通力來化導你建立信心,又以出家的因緣來使令你見佛聞法,最終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所以佛陀先讚歎所化的妙莊嚴王善根福德因緣。

2362】修行到底是要靠自己,還是要靠善知識?

接著我們看,佛陀讚歎能化的三昧功德。

大王!汝見此二子不?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親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

「大王!汝見此二子不?」就是淨眼、淨藏這兩個兒子。這個二子在過去生的本門,已經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所以這兩個兒子是非常資深的。他成就法身以後,不斷地親近十方諸佛,而且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這個邪見眾生指的就是妙莊嚴王),所以而出現,以善巧方便,使令他住於正見。這段經文主要就是讚歎善知識的殊勝。

這個是這樣,善知識的殊勝就是說,佛陀說法,那麼佛陀說的法是什麼呢?是一個通途的法。他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或者「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是佛陀的法。那麼代代相傳的時候,現在就有問題了。什麼問題呢?我們這個時代的思考模式,跟佛陀時代、跟祖師時代的思考模式不太一樣,就是這個表達方式不太一樣了。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同時代的善知識來加以詮釋的話,就是沒有人「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我們就沒辦法契入。所以要重新開一個方便門。就是,道理沒有變,我們的一心三觀跟佛陀一心三觀,真理不可能變,但是表達的方便就要靠善知識來表達。因為你直接看古德的東西,他講的也沒有錯,但是我們就沒辦法契入,就缺乏那個門可以進入。

所以這個地方變成什麼呢?六祖大師講一個觀念很重要。他說這個善知識,他說「迷者師度,悟者自度」。就是說,你今天學《法華經》,你什麼都不懂,你一開始要聽法師講。你的確是這樣,你自己看半天,蕅益大師、智者大師講的話通通是對的,但是你一句都看不懂,因為你在迷。但等到懂了以後,要精進,那就靠自己了。

所以,修行到底是要靠自己還是要靠善知識,看你是什麼階段。如果你沒有明白道理,那善知識就很重要,要不然你什麼都不懂,你去誦《法華經》也誦不出個所以然。但你道理懂了以後,那就不是善知識的問題了,那是你自己精進的問題。所以,迷的時候善知識非常重要,悟的時候你自己就很重要了,悟的時候就看你自己了,看你要不要修了。

所以,他這個善知識在你迷惑的時候「能作佛事,示教利喜」,讓你發起無上菩提心。就這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2363】妙莊嚴王成就了聖道以後,他如何讚歎佛德,讚歎佛法?

戊十、讚佛自誓

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而白佛言:

世尊!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紺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脣色赤好,如頻婆果。

妙莊嚴王成就了聖道以後,他就讚歎佛德、讚歎佛法,第三個,立定誓願。先看讚歎佛德。

妙莊嚴王這個時候從空中下來以後就白佛言,他說,世尊!就讚歎佛陀的應化身。「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就是讚歎雲雷音宿王華智佛,說您老人家這個功德甚為希有,您以六度的功德——就是福德莊嚴,跟般若的智慧——智慧莊嚴,這兩種莊嚴,來成就您這個光明莊嚴的色身。

這以下講出五個相狀:

第一個,肉髻相。頭上的肉髻光明顯照。這肉髻上面是有圓光,圓滿的光,不是「放光」,就是經常在的「常光」,這個是圓形的。他有圓光,光明顯照。

第二個,眼相。佛陀的眼睛既修長又寬廣,顏色紺青,猶如蓮花。蓮花葉的色是紺青色。讚眼相。

第三個,白毫相。兩眉中間的白毫相內外透明,白如珂月。

第四個,齒相。齒白齊密,而且牙齒放大光明。佛陀的牙齒有四十齒,一般的人是三十二齒,他四十齒。

第五個,脣相。脣色美好紅潤,猶如頻婆果。這個頻婆果類似我們的蘋果,紅潤的蘋果。這個讚歎脣色。

這一段是讚歎佛德,讚歎佛陀的相好功德。

第二個,我們看讚歎佛法。

爾時,妙莊嚴王讚歎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

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隱快善。

妙莊嚴王讚歎佛德以後,接著就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另外白告佛陀說,世尊!您老人家所說的妙法,未曾有也!如來所宣說的法門,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功德,包括教、戒所行。教法,就是理觀的智慧,調伏意業的煩惱;戒法,就是調伏身口的過失。使令我們能夠在戒、教二門當中,身心「安隱快善」。身心安穩快樂是今生的功德;成就善法、成就善根是指來生的功德。

2364】你只要證得一念心性,你一定會有佛陀現身,這個時候你會有兩種情況

我們看第三個,立定誓願。

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這以下立定了菩提願。當然,一個人內心有光明的時候,他的黑暗就消失掉,所以他就不再隨心行,不再隨自己心中的煩惱活動,也不生起邪見,也不生起高慢,也不生起瞋恚,乃至一切諸惡之心。「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我們前面說過,修一心三觀、從一念心性契入真如的人,跟修空性不太一樣。因為空性是個假相,「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就是說,它不是一個本來具的東西,那是佛陀因為「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你執著五欲快樂,佛陀說,你既然這樣子,那倒不如你執著偏空涅槃,還好一點。就是至少讓你進一步,雖然你不能接受一念心性,起碼你能夠成就三乘的解脫,就是開方便門。

所以你證得空性的時候,那是什麼都沒有,你就是只有寂靜。但是諸位!你證得心性,什麼叫心性你知道嗎?心性叫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十方諸佛各種應化身的根本就是心性。我的心性是遍滿,佛陀心性也遍滿,所以你不能夠說我的心性跟你的心性不一樣。不可能!你遍滿,佛陀也遍滿,所以大家就是怎麼樣?同一個心性。所以你證得心性以後一定會怎麼樣?一定會像蕅益大師說的,「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

我們在修一心三觀的時候,在聞思的時候,我們什麼也沒有,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靠這個如理作意。但是你真正具足的時候,你一定會看到佛陀的功德相現前,可能一尊佛或者十方諸佛現前,因為十方諸佛就在心性裡面安住。所以這個時候你看,你只要證得一念心性,一定會有佛陀現身。這個時候你會有兩種情況:第一個,心生大歡喜;第二個,立定誓願,一定會發願。

所以蕅益大師解釋這段經文說,「深達實相故」,因為他能夠契入一念心性故,所以「外欽佛德,內革己心」。對外讚歎佛陀的功德,他一定看到佛陀功德,在一念心性感受到佛陀的功德莊嚴相;第二個,對自己,革除自己的煩惱,所以立定誓願。是這樣來的。

2365】等到你成就大乘見道位的時候,後面的路就好走了

所以這個修行是這樣子,就是說,前半段很辛苦,因為你要返妄歸真的時候,你什麼也沒看到,你也沒有看到佛陀的功德,也沒有看到佛陀的相好,那完全靠著你的信心、願力在支撐這個黑暗的道路,從黑暗趨向光明。等到你成就大乘見道位的時候,後面的路就好走了,因為你隨時跟十方諸佛可以往來。

所以修行是這樣,前半段是非常辛苦,就是從凡夫到見道位,大乘見道位,裡面的路曲折,內憂外患,你自己業障本來就重,外面的鬼神障、魔王要干擾你。等到你見道位以後,那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你自然就欽佩、好樂佛陀的功德,「外欽佛德,內革己心」,後面就容易走了。因為你實際看到生死的過失,你也實際看到佛陀的功德,這個時候都不需要開示了,什麼你都知道了。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妙法蓮心學院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http://www.mflx.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