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蔡禮旭老師:覺得學習沒有太大的必要叫滿於現狀


“或失則寡”。這個“寡”叫孤陋寡聞。他覺得:學這樣就好了,我有必要再學嗎?要學這麼多嗎?他覺得學習沒有太大的必要,叫滿於現狀,“我這樣就挺好的啦。”這個心態其實就是傲慢。“我這樣也不錯了”,他覺得自己不錯了,他跟誰比?他往下比,是吧。

    一個人假如是跟聖賢人比,他絕對不會有這個心態。顏回是好學,顏回是複聖,很有德行。您看他學習的態度,他覺得我的目標要看齊孔老夫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覺得好像趕不上孔老夫子。時時不會滿足,趕緊要下大功夫,向孔子學習。

    一個學習的人,假如覺得:我不用學了,我這樣就很夠了,那就失之寡。《弟子規》裡面告訴我們,“但力行,不學文”,他覺得他這樣就夠了,但是他的見解一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就“任己見,昧理真”。雖然學問不斷的在生活當中落實,但落實的過程當中也要常常接受經教,才能對照、觀照言行有沒有偏頗掉。

    子路有一次出去當官,在蒲邑這個地方,結果當地作水災。作了水災之後,就要建一些防災的設施,就要很多老百姓一起來做工。子路是跟著夫子學,夫子特別強調仁慈,看到他們這樣做工,又不能吃得很好,子路拿出自己的俸祿,開始煮粥,煮吃的,供給這些老百姓吃。

    結果煮了沒多久,孔子派子貢:“你趕緊去子路蒲邑那個縣城,把那些煮粥的鍋統統給翻掉,讓他別煮了。”子貢趕緊去辦了,就把這些鍋都推掉了。結果子路就很生氣:夫子教我要行仁政,我現在就是念念為老百姓著想,他都餓成這樣子了,我趕緊煮給他吃,有什麼不對?子路就跑去找孔子:“夫子您時時都是教我們要仁慈,怎麼我這麼愛護老百姓,您還反對我這麼做,還把鍋都給推到了?”

    諸位學長,故事講到這裡,你們現在人在哪裡?你要會聽故事,你們現在已經在春秋時代,你們就是子路,當場,“奇怪了,我這麼做了,怎麼會變成這樣呢?”而當我們在力行學問,結果我們的看法跟師長不一樣的時候,下一個念頭是什麼?假如我們的念頭是“我對”,那就麻煩了。

    我們之前曾經跟大家講過一個故事,曾子不是去幫父親耕作,把瓜的根給刨斷了,有沒有?不簡單,他爸爸生氣,棍子拿起來,曾子連跑都沒跑,就給打下去,打昏過去了。昏過去以後醒過來,先彈琴、唱歌,歌聲洪亮,讓他爸別擔心他。看他爸臉上的憂慮都“啊,沒事啦,孩子還好”,他才離開他父親的視線。這麼孝順,念念為他父親著想。結果這個事傳到孔子那裡,孔子說:“曾子不是我的學生。”假如我們是曾子,當下會怎麼樣?“哼,有什麼了不起,我都做得這麼好了,你還說我不對。”

    所以曾子、子路他們對夫子很信任,最後去就教。夫子也是“當其可之謂時”。“今天這個地方常有水災,老百姓會缺吃的,你要趕緊請你的國君開倉放糧,去救濟他的老百姓。結果你現在沒叫國君開倉放糧,反而你自己拿你的錢出來請老百姓吃,那你是要告訴老百姓君王沒德,誰有德?我啊。”所以他只看到了要對老百姓有愛心,他沒有觀照到人情事理,君臣關係。你功高震主,那就麻煩了,就不符合君臣的一個互動、一個分寸。

    所以在《孔子家語》裡面就提到了這句話,你這麼做,“是汝明君之無惠,而見己之德美矣”。因為我們是文言文課,儘量把原文抄出來,讓大家讀誦讀誦這麼美的文章。“是汝明君”,你不就是讓人好像看著就是這個國君沒有恩惠嘛,而好像都看到自己最有德行,“見己之德美”。

    “但力行,不學文”,有可能也會“任己見”,做出一些不妥當的事情出來。這個“或失則寡”,見識就沒有孔子考慮得這麼周到。


恭摘自《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01-001-0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