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蔡禮旭老師:愈為人著想愈付出,愈能把自己的分別執著斷得愈乾淨,性德愈彰顯。



一個人要見性,他的智慧、福報、德能都會恢復,所以他要放下分別執著他才能恢復。人假如積了,又要積財他就有執著,他就變守財奴了;他假如積累一大堆的知識,這他也要讀,那他也要讀,什麼他都要學,學到最後雜學腦子亂七八糟,最後變成什麼?學一堆變所知障。他這些經典都不好好落實,然後記一大堆經句,變傲慢去講別人,最後這些理都不貫通,反而形成自己知見上的障礙。所以連經教都不可以貪著,你看聖人都是無私無欲沒有私心,沒有欲求,所以他不積。他愈是沒有欲求,沒有分別執著,他的智慧、德能、福分就是自性裡自然湧出來,本有的,他哪會匱乏!所以他『既以為人』,他愈為人著想愈付出,他愈把自己的分別執著斷得愈乾淨,他的性德愈彰顯。所以他是最富有的人,他不只錢財富有,他智慧也最高。愈捨愈得。

恭錄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三十五集)

桌布連結:
http://edu.hwadzan.com/fabodetail/124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