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感應錄

 


文殊菩薩·感應錄

【靈鷲異跡—乞齋貧女】       

南北朝後魏時代,台山靈鷲寺,每到春天三月,依例舉行無遮齋會,不論出家、俗家、也不分善男或信女、老的或少的、有錢的還是窮人、甚至乞丐,都可以平等參加,飽食一餐,平等施食,適時表示佛法平等,無人我之分別。

一天,來了一位窮苦的女人,抱著兩個幼兒,後頭還跟著一條狗,身無多餘之物,孤零無依,來到了靈鷲寺無遮齋會現場,可是尚未到用齋的時候,又由於身無分文,但也不好意思白吃,就剪下頭髮聊充佈施之意。對寺里的住持要求說:

「我祇有這些頭髮佈施三寶了,請勿拒絕!」

「好的,那就收下了!施主是打哪兒來的呀?」

「從來的地方來。」

住持法師看她這麼回答,心裡有些奇怪。不料這個女人此時開口要求:

「我還有急事要到別的地方去,能否先分一些飲食給我?」

雖然開齋時間未到,但施主的要求還是不能拒絕的。

「好的。」

於是住持法印法師從裡面取出三份食物,用意是讓女人和兩個幼兒都能飽食一餐。

但是用過食物,女人又說:

「還有我這只狗,它也得吃一些東西才行啊!」

住持法師無可奈何地,又從裡面搬出一些食物,勉強地交給了女人。

女人又說:

「我肚子里還有小孩,也需要分一些食物來吃。」

住持法師忍不住了就怒斥著說:

「你來這裡求出家人佈施齋食,卻貪得無厭,是何道理?你肚子里的小孩根本都還沒有生出來,難道說他也能進食?可是你卻求索再三,濫貪美味之心,不覺得太過份了嗎?」

被斥責了的貧女,這個時候就說了一偈:

「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

說完了這首偈,立刻騰身踴上了虛空,示現出文殊菩薩的德相,這時狗化而為他座下的獅子,兩個孩子卻是身旁的二位侍者。在雲光縹渺,若隱若現當中,又復說偈:

「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捨棄,其如愛憎何?」

這首偈的意思是:你們眾生但知學佛要有平等佈施之心,雖無可厚非,卻控制不了自己的心識波動,隨著境界而流轉不停。雖然明知要捨下這個外在的身體,無奈你們心中仍然存著愛、憎之心,這又有什麼辦法?又怎樣能入道呢?

當時參加齋會的有一千多人親眼見到了大士的聖跡,聆聽大士警示的偈語,都感動而悲泣著,向空中頂禮說:

「大聖!但願垂示真正的平等法門,也好讓我們一心奉行!」

空中傳來了偈語說:

「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

住持法師這時自己埋怨有眼不識真聖,取刀準備挖出自己的眼睛,以表對褻瀆菩薩的懺悔贖罪之意。

「法師!你不能這樣做!」

「是啊,這麼做於事無補,而且是件傻事啊!」

「贖罪的方法很多,又何苦出此下策呢?」

大眾奪下了住持法師手中的刀,你一言我一語地說。

住持法師於是打消了原意,以貧女(即大士化身)所佈施的秀髮,建了一座寶塔來供養。

萬曆初期,圓廣法師接任住持,為了要重新裝修寶塔,在塔下掘得大士的聖發好幾束,顏色像是金色的,仔細再看,發色變化不定。

這所寶塔現在在大塔院寺的東側。

【燒身酬債—北齊王子】

 

高齊天寶帝第三子,兩世為僧,守戒清淨不犯淫欲之戒律,所以證得了宿命通(六種神通之一)

於是自己回憶起前塵的往事。

自周朝衰落已來,他本來是晉楚世家之子,那時生性殘酷好殺,殺人遍野,不但殺敵國人,即使是本國人民被他所殺的也不知有多少。

他懺悔往昔,誠心禮佛。有一天他忽然厭倦起自己的王位,到了天寶七年,他染上了嚴重的疾病,想盡辦法也醫治不好。

於是他到了清涼山,非常誠懇地禮拜懺悔,祈願見到文殊菩薩。

「怎麼這麼久都見不到文殊大士?」

「莫非大士因我罪業滿身,不屑一見?」

「難道是罪孽做多了,天不容我?」

心中生出種種的疑惑與憂慮來。

當晚他夢見一位老人對他說:

「你在從前,不知令多少人冤枉地死在你的手裡,現在你一意求見菩薩,讓你稍為辛勞等待一下,你就感到怠倦不耐煩了嗎?何況你應該明白,人身不過四大之假合,你身實非你所有,切莫執著,不可猶豫,你自己勉勵吧!」

夢醒以後,王子自己想,我這身體將來也是要償還他人之債的。於是他就在文殊菩薩聖像前,發願以此身體自我燃燒作為供養。

剛剛點燃了火正要開始燃燒時,他虔誠地發願說:「我現在燃身供養三寶,但願以此因緣,能夠消弭我往昔自己親自殺人、或教唆他人殺人等無量冤債,等我酬謝三寶之恩已畢,然後才得投生為人,希望那時能現沙門(出家人)相,直到證得菩提正果,永遠不再殺害眾生。」

火盡了,王子在熊熊火焰中已燒成一團焦炭,祇剩一堆骨灰。

太監劉謙之,拾取王子的遺骨,奉塔在鷲●的西邊。當時皇帝十分悲傷的追悼以身供佛自焚其身的王子,就在他燃火焚身的地方建了一所寺院,這所頗具規模的寺院,也就是現在的東壽寧寺,舊稱王子燒身寺。

【凡情失聖—明勖】

     

高齊年代,定州地方有一位叫釋明勖的法師,少年時代瀟灑倜儻,並懷有很大的志氣,他常常讀誦華嚴經,知道清涼山乃是文殊菩薩所駐錫的地方。

於是他就背起簡單的行囊一路遊方參訪,不知不覺間進入了深山幽谷之中,一路走一路探詢,都沒有人知道大聖究竟駐錫何處。

無意中他遇到一位面貌奇特的出家人,由於彼此都是出家人,互相頂禮過以後,他就問道:

「大聖!弟子渴望見您一面很久了,祈願您能度化弟子的愚痴無明。」他認為眼前這個人,從深山無人處突然冒了出來,相貌又奇特,想必是文殊菩薩化現的吧?

不料對方開口也和他所說完全一樣。唔,對方想必也以為明勖是大士化現的了?

兩人互問對方是從什麼地方來的?當彼此說出原先所棲居的道場時,明勖心中的疑團才得到解答。「這不是菩薩的示現,不過是一位普通的出家人,畢竟彼此志同道合,何妨引為知己!」

這位奇僧就和明勖結伴而游,一連三天形影不離。

有一天他們來到了東台的半山腰,見到一間簡陋的房子,房子裡面也有幾個出家人,可是論相貌差得太遠,個個都很難看,氣質不好,也沒有什麼威儀。

明勖心中起了驕慢心,瞧不起這幾位僧人,可是天色已晚,也祇好將就寄宿在這裡了。

睡到半夜,那一位跟他同行的僧人突然生起病來,而且一下子病得很嚴重,整個晚上呻吟不停,一直到天亮,周身並散髮出臭穢之氣,令人難以近身。

同行的僧人眼看自己的病好不了了,就對明勖說:

「我病得這麼沈重,我??我實在不行了。」

「不,你會好的。」

「好不了,我本來有意陪你到底,共同參拜大士的,恐怕這個願望無法實現了。」

「別這麼說,你??你一定會好的。」

一時心裡有說不出的難過,因為三天來的相處,彼此意志相同,言語投機,茫茫天涯,何處再能覓得這樣的一位知己呢!

但是,那位病僧卻對明勖說:

「你不用等我了,你先走吧!」

「可是你——」

「別管我,反正我好不了,希望別因此耽誤了你的行程,朝聖要緊,不是嗎?」

「不過??

「你要是不聽我的話,我可要生氣了。」

「好吧,等我游訪禮拜過大士後,我會再回到這裡來看你的。」

明勖辭別後心裡仍然掛記著,悒鬱不已,離開這房子才幾步,忽然聽到背後有聲,回頭看看寄宿過的房子,剎那間竟消失於無形。

這一切難道是海市蜃樓,怎麼都不復存在呢?啊!我明白了,原來這都是文殊大士變現出來試探我的。

這時覺悟已遲了,自己感慨著:何以如此愚蠢不明?一時痛哭欲絕。

這樣哀誠懇切地祈求了十來天,希望能再度見到大聖垂慈,卻始終不見任何聖跡現前。

明勖法師回到故居以後就向寺里的長老稟告,長老對他說:

「你的過錯有兩點:第一、看見面容不好行儀較差的幾位僧人,起了我慢之心。第二、不該在友僧病重時放下他只顧自己去朝聖,由此雖入聖地如同隔了一座山嶽啊!」

於是,明勖承受了長老的教誨,終身謹慎恭敬修持,而且專門服侍病人,作為他修持的主要課目。

 

【心通注經—劉謙之】

高齊時中相劉謙之,是一名太監,他篤信佛法,厭倦世俗,不喜塵勞,雖然身在朝廷宮闈,卻經常持誦「文殊菩薩聖號」,每天念誦達七萬遍之多,並以此為定課,不論事務多麼繁忙,他持誦菩薩名號從沒有間斷過。

天寶年間,劉謙之隨侍高齊三王子入清涼山參訪聖跡,見到誠篤堅志的王子,為了供養大聖文殊菩薩,引火自焚其身,這種難行能行的舉止,使他深受感動,內心自念:「王子能為法捨身,我又何嘗不能?」

於是更生起了大悲心,自嘆身遭宮刑,非佛法器(佛經中記載,以男根不具,列為「非器」,不得出家)不如前往清涼山,專志修行。於是奏請當朝皇上:

「可否准允鄙人在清涼山上專心修行,以期日後能有所成,這是臣的一點志向,萬祈聖上英明鑒照,賜准所請。」

皇上許之。劉謙之遂不再返朝,在清涼山上住了下來,整日里持名閱經,由於精誠所致,有一天,忽然心眼開通,領悟法要,於是造了「華嚴論六十卷」留之於世。

【南海放光—陶士衡】   

      

陶侃,字士衡,東晉人。曾經夢見五台山僧人向他勸募化緣。後來他在南海駐軍紮營,當地的漁民每天黃昏都看到海濱有光芒照射數丈之遠,就特地來稟告。

陶侃於是派人去查看,不久果然有一尊金色佛像由浪中湧現,於是將佛像請上船來,看到佛像座下刻著「阿育王所造文殊菩薩像」等字樣。

古印度佛經上曾記載說:「從前阿育王統治閻浮提世界時,實行酷政,命令鬼王建造監獄,真是恐怖殘酷毒虐極了。不料文殊菩薩居然在鼎鑊之中現身,於是火滅湯冷,並生出青色的蓮華。獄卒連忙跑去稟報阿育王,王因此而感悟,即刻廢除了牢獄,並且造了八萬四千塔,以及文殊菩薩的聖像,流傳天下。」現在所尋獲的佛像就是其中的一座。

陶侃最初並沒有深信佛法,因為親自見到如此靈異祥瑞之事,才傾心於佛法,真誠的信仰起來,並且將文殊菩薩聖像安奉於武昌名剎寒溪寺中。之後本要搬遷此菩薩聖像至荊州,沒想到一百個人都搬不動,只好作罷。

後來慧遠和尚要將文殊菩薩聖像迎入廬山供奉,卻很輕鬆的就搬了起來,一點困難也沒有,這就是聖靈感應的道理吧!並不是人為的力量可以解說得清楚的。

【心開見佛—解脫和尚】

        

隋朝時候,有一位解脫和尚,是代州邢姓人家的子弟,孩提時代就出了家,在五台山昭果寺披剃,受了具足戒,又在抱腹山志昭禪師那兒學禪。

志昭禪師非常的器重他,對他另眼看待。有一天志昭禪師向大眾宣佈說:「你們聽著:解脫對禪學領悟不是你們能及得上的,所以往後勞動性的工作就由你們去做,不必勞動他了。」

意思是讓解脫有更多的時間參禪打坐,以免寺里的瑣務使他分心。

過了一段時間,解脫回到原先剃度的昭果寺,白天誦讀大乘經典,到了晚上就禪定觀想,他曾經在五台山的東台山腳下,見到一位草衣比丘在大石頭上跏趺而坐,法相十分莊嚴。他就向前頂禮說:

「我想求見文殊菩薩,乞請您指示,文殊菩薩在那兒呢?」

這比丘就指著金色蓮華,解脫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才一會兒,比丘卻失去了蹤影。解脫心裡明白這位比丘必非常人,就在這大石頭邊哀慕懇切地頂禮,日夜不息,精勤自勵。過了好長一段時間,這位比丘再度在東台山腳下現了身,於圓光中現出了半邊的身影,對他說道:

「要知道解脫之道,全在自己,求自己就好了,何必求他人呢?」

說完這些話就不見了。

於是解脫頓時平息了狂妄的雜念,深深契入了無生法忍的境界,得到甚深法喜,實時發願說道:「我得此法,不應獨善自身,願與世上一切有情眾生,共享此微妙大法。」

發願畢身入三昧定中,諸佛為他現形說偈:「諸佛寂滅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汝能開曉此法眼,我等諸佛皆隨喜。」

解脫就問:

「寂滅之法,本來是微妙不可說的,假如可說的話,我能不能將此法教給有緣之人?」

諸佛回答他:

「方便智為燈,照見心境界,欲究真法性,一切無所見。」

代州的州牧(官職)請解脫和尚前往代州傳戒,傳戒完畢在歸途中已是傍晚時分,心中忖度著在這荒郊野外實在沒有辦法燒香供養諸佛菩薩,覺得很慚愧。

忽然聽到空中傳來了聲音說:「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贊嘆香雲布。諸佛聞此香,時復來相度;汝今勤精進,終不相疑悟。」

從此德雲彌布,法澤普沾,凡是參禪悟玄的人,沒有不向解脫和尚請益就教的。

解脫和尚度化眾生,達五十餘年之久,盛名無遠弗屆。可是後來卻失去了他的行蹤。

【應真屢現—羅漢顯應】

        

傳說在著名的清涼山上,曾有五百位阿羅漢住持著名山,自古至今,發生過三次顯應的事跡——

其一,隋朝開皇初年,有五百位清淨的僧眾,棲居在中台山麓修習禪定,常有天龍八部諸天人前來供養,過了夏天,這五百位僧眾卻又隱去了蹤影。

其二,唐朝貞觀年間,慈恩法師在名剎華嚴寺傳授菩薩戒法,當時突然來了五百位比丘發心來求戒,聞受戒法以後歡喜而去。

其三,明朝永樂辛巳年間,永樂皇帝頒下了御制佛名曲經,無意間約有千餘位僧眾不知從何方而來,接受了皇帝設齋供養以後,散入林泉山谷之中,從此不再出現。

 

【文殊化現—五髻仙人】

        

漢明以前,佛教的法音尚未廣泛的流布,五台山的聖境,聽說過的人本來就不多,何況有人能夠深入其境,親睹靈異?那個時候,五台山方圓五百里內,都是茂密的森林,到處有虎豹惡獸出沒其間,五●之間,無路可通,因此人跡極為罕見。

可是在川流平原之處,卻是一些黃冠道人居留的地點,每到月中(農歷十五),五●之間,常會煥發出祥瑞的光彩,到了夜晚並有神燈四處流瀉,一般人都以為是神人聚會的仙府。

從古以來相傳者,有所謂仙人的,頭髮上結著五個發髻,衣服上掛了三個小銖飾,有的時候單獨無侶,有的時候是童子成群相逐嬉戲,遊行於台山五頂之間。游訪五台的人,遠遠望到童子相偕遊戲,長相莊重端嚴,一旦走近了,卻又都失去了蹤影,總之,或者走出或者進入,都是人所追尋不到的。

有人說,在周朝的時朝,那些仙人就在這山上了;有的人說,仙人游蹤台山五頂的年代,已經無法查考了。後來人跡漸漸稠繁,就較少看到仙人出遊了,當時黃冠道人,一般人都稱之為素衣仙。等到騰蘭開山以後,就不再出現了,後來寶藏經傳譯到中國,從經中的記載所述,纔知道那五髻童子,原來是文殊大士的化身啊!

【當面錯過—法順】

        

唐朝法順和尚,是長安萬年杜氏之子,又叫做杜順,乃杜如晦的族長。他在少年時代就受到隨文帝的器重,每個月都賜給月俸供養。

非常不可思議的,凡是有病的人,不論其病情如何,只要是和尚面朝著他坐著,沒多久病就會好了。

甚至於有一生下來就耳聾的,和尚召喚他到跟前,和他談了幾句話,耳朵就能聽到聲音。有的天生啞巴口不能言,和尚對他說了一些話,他就可以開口講出話來了。

還有顛狂的瘋子之類,和尚叫人帶他來,面對他禪定,不用多久,瘋顛的人也就不瘋了。

有時候,臨著溪水的急流,隨行的侍者看溪水湍急,這樣急的流水,要是涉足過去,恐怕會站立不穩被水衝走的,但和尚說:

「你們不用怕!」

他親自引領眾人涉水,這個急湍的水就斷了流,變成溫和的潺潺流水了,這樣的神跡實在是人們想象不到的。

和尚對自己的神異事跡從不放在心上,他研究華嚴深得法要,隨文帝為了敬重他,常常請他入宮殿里,說是會為宮中帶來詳和之氣。宮中皇親國戚所有貴人都像是供養活佛一般的尊重法順和尚。

到了唐太宗即位,有一日召見他:

「大師!我染上了暑氣非常不舒服,您一向有廣大無邊的神力,不知您有什麼辦法可除去我的病患呢?」

和尚回答:

「聖上的崇高德行寰宇都知道的,這區區的病情有什麼好耽憂的呢?如果要讓病早點好,您必須頒下聖旨,大赦天下,以此功德,聖躬自然會安好的。」

唐太宗就依照他所說而大赦天下,恩澤了許多的囚犯,得到民心的愛戴,果然病體就好起來了,太宗病好以後,就給和尚封了一個稱號叫「帝心」。

法順和尚證入法界觀,專弘華嚴宗。

他的門下,智儼尊者是其高足,傳承了他的衣鉢,是為三祖。另外,他有個弟子叫智衝,有一日拜別和尚:

「上人!我要往五台山,禮拜文殊大士!」

於是和尚交一密封信給智衝說:

「賢徒!要是你見到了大士,可拆開此信來看,記住了啊!」

「弟子遵命!」

到了五台山,走遍了深林幽谷,景色奇偉,一如想象,偶然間見到山上有位老翁,那老翁對智衝說:

「看你急急忙忙,很辛勞的在這偌大的山野里趕路,到底為了什麼呢?」

「您問這個呀,不瞞您說,我是想在此深廣名山之中,求見文殊大士的呀!可是找來找去都沒有見著,不知道大士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如果您知道的話,請告訴我吧!」

老翁就很客氣地回答他:

「原來你找他呀!據我所知,文殊大士去長安弘法已經很久了,到現在大概還沒有回來呢!你到這裡來想要見他,恐怕是白跑一趟了。」

於是,智衝懇求地說:

「慈悲的老人家!請您告訴我,想來您必然知道大士的下落才對,求求您指示,我感激不盡!」

「好吧!既然你一片誠心,我就直說了,你所要找的大士,就是法順和尚!」

智衝一轉個身,老翁就不見了,這時候智衝打開了密信一看,裡面留了一首偈:

「遊子漫波波,台山歷土坡,文殊祇這是,何更問彌陀?」

意思是說:無知的遊子漫遊跋踄,在五台山歷盡了千辛萬苦,其實文殊就在這兒,又何必再去問彌陀?

原來山上的老人乃是彌陀的化身啊!

智衝急忙地趕回了長安城,那時法順和尚——亦即文殊大士的化身,已經捨報安然示寂了。當時是貞觀十四年五月間的事。

【尊勝由來—佛陀波利】

   

唐朝時,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是罽賓國人。他懷著為教殉道的精神,到處探尋靈異的聖跡,由於聽說震旦(中原)有文殊大士的道場,特地長途跋涉,渡過沙漠,要來禮拜參見,經過千山萬水,到了儀鳳元年才扺達中原。

到了五台山南邊,陽嶺的地方,放眼看去,但見林木參天,遍地名花異草,仰頭五在望,心中感到非常的欣慰,於是五體投地的向著空中朝拜說:

「如來滅度以後,許多大聖菩薩都潛伏隱藏,祇有文殊菩薩,有著無盡的大慈悲心,在這個深遠的大山裡面,激勵引度有緣眾生,垂示大法,可是我自己埋怨生來遭受世上種種的磨難,卻不得一見大士的聖容,從遙遠千里而來,受盡了沙漠險難之苦,特地前來瞻仰參禮,懇乞大士大慈大悲,使我暫時得見您的聖容,聽到您親口的慈示!」

一面說,一面情不自禁的飲泣起來。

正在向空中頂禮時,忽然看到一個老人,從山谷中走出,卻用婆羅門語對他說:

「你說的心存至道,遠訪聖跡,可知漢地眾生,多造罪業,出家人犯戒律的多得很,現在印度有一部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能夠消滅眾生很重的罪業污垢,你帶來了嗎?」

「我祇是一心要來禮拜大士,並沒有帶這部經來啊!」波利恭敬地答道。

「既然未曾帶此經典來,空著手來有什麼益處?縱然見到了大士,大士怎麼能知道你是那麼樣的恭敬虔誠?你應當趕快回去,把我說的這部經典帶來,利益濟度此中土眾多苦惱眾生,這就等於是面見了諸佛,親奉供養一樣,能這麼做到,還怕見不了一個文殊菩薩嗎?」

波利聽完這一番話,心喜異常,就在老人足下頂禮,尚未將頭抬起,老人忽然不見了蹤影。

於是他悲喜交集,自此加倍的虔誠,畢生立志將此四大假合的身體整個奉獻給眾生,回到印度後,求取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他於永淳二年,回到長安,將以上實情向當朝皇上稟報,高宗皇帝聽了龍心歡喜,就派了高僧日照三藏法師,和波利合譯這部經典。等到經譯好了,御賜波利法師上好絹布三千匹之多,譯好的經典準備留在朝廷裡面。

但波利卻悲泣著稟奏說:

「貧僧奉皇命委派求取經典,是為了利濟群生,使上中下根機的有情眾生都能滅罪得度,並不圖求富貴,但願陛下能開啓一視同仁的心,自利利他,使這一部經典能夠廣泛地流通,令一切眾生都能受益。」

賢明的高宗憐憫他高超的利生之志,只留下譯出的唐本,把原來的梵文經典歸還給他了。

波利前往西明寺,和沙門正順等再譯此經。經譯好了,波利就帶著梵文原本,去參拜五台山。

「奇怪,法師進入了五台山以後,怎麼到現在還不見回來?」

「是啊!有人說,他自從進了金剛窟(五台山的一個地方),就不再見他回頭了!」

「想必是已經見過文殊菩薩了吧!」

「應該是的!為要參見大士,也不知他受了多少苦呢!」

「希望他這次朝聖,能有很大的收穫!」

僧人們你一言我一語的閒談著,中間夾雜著恭敬、欽佩、關懷、嚮往的情緒。

後人傳說,波利進了金剛窟以後,就見到極大的光圈像網一樣密密地籠罩著,光網之內,正端坐著威赫莊嚴的文殊大士,這時真教佛陀波利喜出望外。

可是環顧身邊,只有自己一人,回頭看到同行的一些同道們都在外頭,所以想再度出來招呼他們一同入窟朝聖,可是就在這一轉眼間,聖境卻消失了,祇有原來的山岩還留存著。

既已親見了文殊大士,於願已足,波利就在山岩邊揀了一個自己認為合適的地方,閉眼禪坐,漸漸入定,同道們見到他時,他已然不聲不響的坐化了。

然而他所留下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從此就在娑婆世間盛行起來。

華嚴經上有一段經頌說:「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剎自在。」

由以上經文可知,金剛窟的聖跡,當然是不可以聖凡境界來思議的。假如說波利法師入金剛窟就不復出,那必然是諸聖化身無疑,這是權巧示現的感應了。既然在金剛窟而入定解脫,這就是表示他辭謝了凡夫的累贅,已經超凡入聖了。

 

【罪由心造—李靖】

        

唐朝雁門關太守李靖,最初在京城的時候,頗知道對出家人尊敬禮遇,因為僧寶功德巍巍,是代佛宣說佛法,滋潤眾生精神食糧的啊!

「我要敬事僧寶,絕不動搖心志!」他內心中想著,事實上他也做到了。

但是佛門中人也往往有若干敗類,這等於人的手指頭有長短不齊,社會上也是良莠不齊是同一個道理。

見到出家人做出了非法的行為,與戒律違背,畢竟是少數,李靖卻起了一種——從希望至失望,從尊敬到不敬,甚至進一步認為所有出家人都是如此!佛教的代言人出家眾尚且如此,整個教義便也不可信,再說要這樣的教做什麼,於人無益,不如消滅了它還好——的心理。

所以當他在代州任官職時,居然大廢佛寺,從前曾立志「敬事三寶」的念頭不知何時已跑到九霄雲外去了。

有一天出外射獵,騎馬奔騰於中台山一片廣大的原野中。忽然,他眼睛一亮「奇怪,明明是一片綠色的原野,這兒怎麼有一個大池子呢?以前也來過,怎麼都不曾見到過?」

策馬稍前,這一看更不得了,竟有一個和尚與一婦人在大池子中公然共浴。「哼,這對無恥的男女!」

他大為瞋怒,一點也不加考慮,立刻將身後的箭掏出,上了弓,「嗖!」的一聲射了出去。他的箭法一向是很准的。由於大池子離他策馬的地方有一段相當的距離,遠遠望去可以看到那兩人的肩上都中了箭。

這個時候,他覺得很痛快。

那一男一女帶著箭傷向東南方向逃去。

「追!」他騎了馬一路直追下去。

奇怪的是那對男女不過是徒步,而他策著馬兒,但彼此間的差距老是隔著幾步,怎麼也追不上。

「莫非今天遇上鬼了?」他心中自嘲。

一直追到一處,有一間小小的寺院叫做「真容院」,明明兩人逃進寺院去了,怎麼找不到呢?怎麼會?

進入寺院見殿上有兩尊菩薩像,一是文殊、一是普賢。仔細再看,赫然兩尊菩薩像上都插著弓箭,那不就是他射出的箭嗎!

他開始明白是怎麼回事了,他後悔自己的孟浪,更懺悔自己的罪業,不由得悲泣起來,就在兩尊菩薩前頂禮謝罪。

 

http://read.goodweb.net.cn/news/news_more.asp?lm2=119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