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當信佛經語深 成德法師主講 2020/4/11英國蘭彼得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

我們最近一直在探討「當信佛經語深」,佛經確實其深無底、其廣無邊,都有很深的含義在裡面,我們要用心去體會。包含佛法的表法,我們也要用心去體會。比方佛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那等於是說,這一句話就告訴我們,只要信心都不受影響,善根就會一直增長,六根接觸六塵,生智慧不生煩惱。《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那這是正向這一面。假如信心動搖了呢?信心動搖就會有懷疑,一懷疑,煩惱就出來了。所以老法師說懷疑是愚痴的核心,一有懷疑就生煩惱,就是著相,愚痴當道,不相信真理了。就像不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會把這些虛幻的東西認真,然後去貪著它。

所以這一句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信心一足了,這個善根福德就一直增長了。所以只要有煩惱,都跟懷疑有關。一發覺有煩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定要把信心再提起來。對什麼懷疑了?對自己懷疑了,對經典懷疑了,對佛菩薩、對善知識懷疑了。所以這個疑是大病,是煩惱的根源所在。所以假如知道信心重要了,他就時時能觀照到,然後把懷疑打掉,把這個信心一直保持下去,他就「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信心都不退的人,他一定當生成就,給眾生表演。所以這一段是《華嚴經》的開示。

信,再來,《華嚴經》整部經就在詮釋四個字,解、行、證。有些人可能過去生有學佛,所以一遇到佛法很有信心。但是第二,信了以後要解,你要解就要深入經藏。可是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那得要依止一個老師去深入,從明師受戒。一個老師一條路,兩個老師就兩條路,三個老師三岔路,四個老師十字街頭。所以這每一個字意思都很深。

可是你只有解沒有行,有解無行,增長邪見。這都不能領會錯,也不能偏。一偏,偏執偏執,一偏就有執著點,就不是中道。所以佛法講,解行要相應,定慧要等持,福慧要雙修,你都不能偏一邊。所以為什麼東方持國天王,他也是表中道,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可是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很容易要不太過、要不不及。因為我們對於執著太習慣了,我們在六道一直輪迴,輪迴從哪裡來?執著來的。對人容易執著、對事容易執著、對物容易執著。

但是這也很正常,因為修學的過程就是生處令熟、熟處令生。佛號很陌生,要慢慢提得起來,任何一切境界,貪瞋痴還沒起來,還沒有發揮很嚴重的作用,稍有一點症狀,阿彌陀佛,就把它調伏下去。熟處令生,什麼是熟?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這些成見很熟,執著這個身的見解太熟了,這個要慢慢變陌生。

所以你有解無行,增長邪見,不能偏。《弟子規》說的跟這個一模一樣,「不力行,但學文」,就是有解無行,「長浮華,成何人」,浮華傲慢,這個心一起來,當然都是錯誤的知見;「但力行」,只有行,「不學文」,沒有解,「任己見,昧理真」,就任自己見,沒有佛菩薩給我們做引導,我們已經習慣分別執著了,那又照著做,照著自己的感受去做。我們假如照自己感受能解決問題,就不會繼續輪迴了。就是要跟著佛的過來人,他帶領我們回歸我們的不分別不執著,回歸我們的自性。所以不是他牽著我們鼻子走,是他已經恢復了,我們只要跟著他的教誨,就是回歸自性的過程。

所以一定會愈學愈輕鬆、身心愈來愈安樂,這學對了;不能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那又錯了。所以老法師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是幫我們檢查我們有沒有學對了。一定是愈學愈有法喜,身心愈來愈能夠安住當下,煩惱輕,智慧長。這個都是可以勘驗我們學的狀況,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都得要勘驗才行。

所以你看,一個解,信、解、行、證,這每一個字都有很多的含義在其中。你解了幫助你行,尤其你能夠圓解才能圓修,圓解的人修一天,超過沒有圓解的人修一劫。所以為什麼老人家讓我們每一天聽經不要中斷?一來不聽經就打妄想。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我們現在一天不聽經煩惱就伏不住了,我們跟古人比又有一段差距了。

這個行也要我們說真幹,行也不容易,得要真正是所謂發大勇猛心,立決定志。立什麼決定志?不再搞輪迴了,不願再隨波逐流了,這一生就要加入佛菩薩的俱樂部,西方極樂世界俱樂部,立決定志。不顧生死,死都不怕,就怕習氣又上來了。就要有這種決心,死都不怕,寧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這是不顧生死。不計成敗,因為我們看一個貪,財色名利都會貪,哪有說一次就改掉了,不知道來來回回有多少次挑戰。但是縱使沒有過關也不要氣餒,一氣餒,又是懷疑的念頭,又是煩惱相續,安住當下,效法顏回不貳過,一定要把它突破。所以不要計成敗,不要把那些以前失敗的又放心上,障礙自己的信心跟勇氣,自始至終都相信自己有如來智慧德相,去依教奉行。只要真的不顧生死、不計成敗,慢慢慢慢就可以對治調伏嚴重的習氣了。

最後一個是證。真正解行相應,一定會有所領悟,有小悟,慢慢慢慢就積成大悟,大悟就積成大徹大悟,而這個領悟又會幫助我們信心更足。所以這個信解行證是交融在一起。今天假如我們佛經跟老法師的教誨,我們一句領悟都沒有,那真的對佛法還很有信心嗎?真的對老法師還很有信心嗎?那可能保不住。一定是有領悟了,佛經講的真的是真實不虛。所以一定要信解行,最後有所體證,它又會幫助我們信得更深,就會解得又更深、行得又更徹底。

因為我們有一個很強的慣性,就是很難反省自己,一遇到不如意了,就很容易把責任推給別人,就是把責任向外推。比方我們真的有照佛經的教誨去做,做了遇到障礙了,很可能就「佛法不靈了,佛菩薩講得不對了,那個出家法師講得不對」,就很容易把責任推過去了。所以這個解行假如不能盡力、不能徹底,自己又沒有真實的領悟受用,就很容易推卸責任之後,疑心就上來了。所以為什麼說初發心成佛有餘?當時候信心很足,然後也很猛。那為什麼慢慢慢慢會退?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

老法師說,佛法是很現實的,馬上可以用的。他假如用得得力了,很有領悟、很有受用,那他欲罷不能。我們學不能學得欲罷不能,已經不知不覺,因為自己沒有領悟、沒有法喜,很多疑不知不覺已經進來了,只是我們沒有冷靜去洞察而已。事實上我們當下反思一下,你對哪一句信心都沒動?你對哪一句一直在落實?有時候這麼問自己,真的還一句都沒有。對,真的沒有一句印證,很容易親戚朋友慢慢給你講一些負面的話,就退心了。

比方佛法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真相信嗎?真理解這個道理嗎?真的去貫徹了嗎?真的體會,確實如此,我的心轉了境界就轉了,他就體證到了,他信心就更足了。這個道理也不難,一切法從心想生,整個宇宙都是自己的心變的,哪有我的心轉了整個宇宙的境界不轉?不可能,可是這個心得真轉過來。所以道家《太上感應篇》說正己可以化人,那我們假如連家裡的人都化不了,我們信心能起來嗎?可是更重要的是,不能印證的時候,一定是我們的心還沒有真正去真幹。所以這個一沒有體證,可能就會懷疑了,真的依報可以隨正報轉嗎?假如我們學習,慢慢旁邊親朋好友都覺得我們變了,都被我們感動了,那我們對正己化人、對依報隨著正報轉有信心了。

而且我們真的影響不了身邊的人,我們有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去檢討嗎?去很客觀的、很虛心的去請教他們嗎?去搞清楚、搞明白問題在哪嗎?其實我們遇到境界的時候,特別容易自己就下定論。而我們下的定論,是依佛經下定論,還是依自己這一生跟過去生的判斷的認知在下定論?這些都很值得我們去觀照。

其實我們不能正己化人,一定還是我們的問題,因為「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古人這些話傳了幾千年,不會有問題,所以問題一定不在境界上,問題也不可能在佛經上,問題在我們自己的念頭。所以障礙都不在境界,障礙在我們的念頭,我們太容易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不容易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來反省跟要求自己。

事實上愈親的人愈能夠感覺我們的改變,只要我們改變很大,他們沒有不歡喜、佩服的。問題是我們有一個很強的慣性,就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所以一懂道理都是先要求別人,不是要求自己。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說,「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只要這個見人過的習慣不拿掉,一見人過就著相,就執著了。所以不能偏、不能著,一執就成病了,一執著就有煩惱了,一執著就有障礙。真相是什麼?事事無礙,任何人事物都不會有障礙。我們一想什麼就覺得這個很困難、那個不容易、那個不可能,都是我們習慣的分別執著。我們很難隨時相信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是這個卻是真相。

所以今天身邊的人不能感化,一定是我們沒有真正轉變,還在看人家的過。《大學》告訴我們:「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們有了跟佛經相應的優點,我們再去帶動別人,很好很好帶動。無諸己,我們沒有了這些貪瞋痴慢,甚至是我們減少了很多,無諸己,你再去護念別人、勸別人,人家很容易接受。那我們現在自己也沒改多少,又特別要去要求他,這人之常情,心裡就卡得很厲害:「你的脾氣也不小,幹嘛要叫我改脾氣?你自己不是也很貪嗎?還很多放不下,你還勸我放下」,那當然人家心裡很難服氣。所以為什麼叫化?正己化人,那是自自然然化的。依報隨著正報轉,那是自自然然轉的,不是我們去控制,不是我們去要求來的。所以《無量壽經》才說「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那個就是依報自然在轉。

所以真的,「信為道元功德母」,真的信解行證,整部《華嚴經》就詮釋這四個重點,我們每個環節都要很好的去勘驗。我們決定這一生最後生,要了脫生死輪迴了,所以得非常認真的來學佛,不能拿我們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福報因緣開玩笑,得真認真對待,真碎骨粉身我們都要提起佛號、提起正念,來轉境界,不被境界轉。有煩惱就是被境界轉,沒有煩惱,我們都在正念當中,自然就能正己化人,去轉動身邊的因緣。

祝福大家都能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過上人生最高的享受的生活。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