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處處善思惟 成德法師主講 2020/4/3 英國蘭彼得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最近跟身邊的同修也常常在談「當信佛經語深」,佛經的話都有很深很廣的含義,都隨著我們自己心境的提升,可能再讀、再聽經,對這句經文的領悟就愈深愈廣。同樣的,大善知識講的話,我們也是像佛經一樣恭敬,所謂「如貧得寶,改往修來」。因為大善知識他是入境界的,他的話都是超越時空的真理,像《無量壽經》說的,「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就像夏蓮居老居士,那這個是再來人,佛菩薩再來的。他為什麼要編《淨修捷要》?在他那個年代,人的生活並不算忙碌、緊湊,但是為什麼他就利用他最後的生命來編這麼重要的一個法本?大善知識的時間是寶貴、是有限的。很顯然,他能洞察到未來的社會它的生活、工作的狀況。像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忙到每天讀一部經時間上都有點辛苦。他用這麼短的三十二段開示、三十二段經文,就含攝了禪、密、淨、律、教種種的核心、重點所在,還包含大小乘,非常的圓滿,我們師父上人淨空老和尚也特別重視這一個法本。

所以看佛經也好,看祖師大德的教誨也好,都要以至誠的心來領受,這樣我們才是法器,才能把這個法給接下來。所以為什麼印光祖師要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又說誠與恭敬乃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絕妙祕訣。用絕妙祕訣,這也等於是讚歎到、重視到頂點了。絕妙的祕訣,我們就得從這裡來入、來存心,我們就是有善根、有福德的人。

所以我們對佛經、對祖師大德、對淨空老和尚每一句教誨都不能等閒視之,都要很恭敬、很重視。就像老人家說,「修行最重要的關鍵是師承」。「最重要」,這個話不能滑過。可是我們看到,我們這個時代,還沒有遇到佛法以前,大家的學習,大部分的人偏向於知識的學習,因為我們從小讀書就是考試,從小學、中學、大學,不知道考了多少試。而因為那個模式就是知識技能的學習,它不是開發心性的學習,所以我們看還沒上小學的孩子,眼睛很有神,亮亮的;讀了大學畢業出來,眼睛比較黯淡。照理講,讀聖賢書,「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應該愈讀愈亮。但是這個時代我們吃的最大的虧,就是喪失民族自信心。現在的修學方法,不是傳統中國的修學方法、學習方法,都是西方工業革命之後的一種知識技能的學習,都是灌輸,硬記很多東西,聽了就記起來,沒有去體會,沒有去思惟。

《無量壽經.德遵普賢第二》就是強調十六正士,第一個是賢護,要會護自己。我們剛剛談的都是在護自己的慧命,不要走錯路,不要走成知識、學術的佛法,走的是教育的佛法、開發自性的佛法,這就是我們在護自己的慧命,護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善思惟排第一,所以善思惟重要。八正道裡面,正見、正思惟,代表修行首重要建立正知正見,不能偏頗。

所以既然是要善思惟,我們又建立起對佛經的珍惜,我們要思惟,為什麼老法師講經常說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不然又學成知識了。解跟行是一,知行合一,解行相應,這才學對了。這個就是正思惟,善於去思惟。其實老人家都在講經當中,手把手在帶我們怎麼修行,我們要善於去體會、去觀察,才看得出來。老人家講了六十年,非常圓滿,我們只要肯接受他老人家教誨,決定不辜負此生,決定有成就,我們有這個信心。但是我們得要觀察對,進而依教奉行。

我們深刻體會佛經、大善知識教誨可貴了,對他們講的要好好去思惟。比方說老法師說,修行最重要的是師承,那已經點出來佛法是師道。而這個師道我們要注意,參學是先跟著一個老師得到根本智,之後才是出去參學,叫後得智,這個次第不能亂掉。我們沒有根本智就到處問,問到最後都亂掉了。為什麼《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從明師受戒」?明白的老師,過來人,從他受戒。佛經裡面沒有說要找很多老師,他只說從明師,從這個明白的老師受戒。「專信不犯」,對他沒有懷疑,對他教的要依教奉行,不能違犯。而且不只不犯而已,還要「精進奉行」,積極去落實,不忘失他的教誨,「不失所受」,等於是把善知識的教誨都放在心上。

這一點我們看老和尚做的讓我們很欽佩,章嘉大師給他的教誨他不敢忘,教他學釋迦牟尼佛,他就真學釋迦牟尼佛;教他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他就完全相信佛菩薩的安排。就像李炳南老師把《無量壽經》會集本交給老法師,老法師就盡心竭力的弘揚這部經。等於是老師交代的話都是放在他的心上,不敢忘。老人家是真正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師父呼,應勿緩;師父命,行勿懶。我們不要小看《弟子規》前面四句,那是勘驗我們有沒有孝親尊師。

老人家說師承重要,為什麼常常提醒「一個老師一條路,兩個老師兩條路」?並不是說兩個老師哪一個不好,不是這樣的,是我們還沒有建立起正確的知見,兩個老師遣詞用句不同,我們自己內在又有分別執著,就自己給想得亂掉了,想得對老師產生懷疑了。所以古代出家人五年學戒,一定有他一個教導他的老師,來護好他建立起正知正見。

最重要的是師承,就代表佛法是師道。而老人家又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假如我們不孝順父母,我們要尊敬老師是沒有基礎的,這個可不是能夠僥倖的、含糊的。說「沒關係,我還不能孝順父母,但我能孝順淨空老和尚」。這個話有待商榷,這個話是憑自己感覺,是一種情感在作用,情執。

經典是闡述真理,《孝經》告訴我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這個還包含老師,「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因為我們的身命來自父母,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這一分恩我們都提不起來,那老師的恩怎麼提得起來?所以我們真正下功夫,首先也得下在孝道,去體會孝子是怎麼知恩報恩的,體會他們是怎樣去體恤父母的,養父母身、養父母心、養父母遠大的志向、養父母的智慧。

在我們歷史當中,文王、武王這是好榜樣。我們中華兒女很大的比例都是周朝的後代,周朝後代特別多。而且它是八百多年的國祚,是中國歷史當中最長的一個朝代。《中庸》裡面就說了:「夫孝者」,孝子,「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這個就是在讚歎文王能夠承傳他父親王季的志業、武王能承傳文王的志業,安定天下百姓。等於是他們為子的心境,都把父親最重要的事擺在第一位,甚至比自己的身命還重要,縱使父母不在了,這些事不敢忘,三年無改於父之志,我們看這就是聖王。

再來,中國最有名的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司馬遷先生,他父親也是史官,期許他能夠對整個民族做出貢獻。他在寫《史記》的過程,遇到非常多的障難,那一般的也受不了。他還受到宮刑,那是最大的恥辱,他還堅強的活下去。因為古人說士可殺不可辱,面對這麼大的侮辱,他可以選擇了斷,但是很重要的,他父親交給他的志業他還沒有完成。所以最後也是因為這一分孝,完成了中國歷史當中最偉大的一本紀傳體史書《史記》,它利益我們後世太多太多。

這是以父母之志為自己的志向,同樣的,我們也是要以師志為我們的己志,這我們才是在落實孝親尊師。師志為己志這個話我們也常常在講,我們也要善去思惟師父的志是什麼。我們可以從他一生去觀察,志向,振興佛教,為佛教正名,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是教育。老人家也盡心盡力在承傳儒釋道,在振興世界的宗教,在帶動所有的宗教團結,宗教回歸教育,宗教互相學習。也重視整個東西方弘法人才的培養,這都是重要理念。包含最近一直強調一條龍,弘護人才都要從小扎根。

所以老人家講,根本救文化是辦一條龍。我們現在辦課程,那個是播種,那是症狀解,辦這個國文補習班,那是救急的,它根本辦一條龍。現在救急,在威爾士大學辦和平博士,就培養宗教人才;在國內一直強調培養儒釋道傳承的人才。縱使我們這一二代人根基比較不牢,但是畢竟也不能夠間斷,還是要有人出來,但是我們寄望往後一代比一代強,一條龍辦得好,他可能從胎教就開始在薰習了。這個也是老人家在示範給我們看,他晚年這麼大年紀,都在為這些年輕人全力護持他們走上弘法利生的路。這個我們得看得清楚,而且我們得盡力的來協助老人家培養這些人才。

這個就是要看懂老人家的用心、看懂他的考慮、看懂他的志向,我們隨分隨力去做,甚至要毫無保留去做,有時候還得奮不顧身去做。因為諸佛菩薩都為我們獻出頭目腦髓,我們現在所踏的每一片土地,都是他們捨身命處,在《法華經》講到:「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這都是真相。佛菩薩都能這樣為我們犧牲奉獻,我們要行菩薩道,連委屈一點、吃虧一點都不肯,那這菩薩道就很難做了。

那我們要善於去思惟,到底老人家重視什麼、在做什麼?我們怎麼護持他老人家做的這些重要的事情?不能讓老人家的心血白費掉。所以這個以師志為己志,我們也得思惟清楚。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這理都是相通的,師徒如父子,我們都得善去思惟、善去體會。

老法師一生重要的理念,都跟他這一生遇到的因緣有關係,讓他老人家有所啟發。這個在佛門叫隨事菩提心,隨著遇到的事讓他有所感悟,進而什麼?見義勇為,見義勇為就是一種承擔。舉個例子,老人家為什麼在故鄉辦教育中心?老人家本來是講佛經,但是因緣際會,剛好在新加坡講《華嚴經》。《華嚴經》事事無礙,是圓融的境界,結果剛好有因緣幫助新加坡做宗教團結。宗教之間團結,在世界看來是很困難的事,很不容易做。一談到宗教,大家就很敏感,甚至望之卻步,多少的衝突都是因為宗教跟宗教之間的誤解。但老人家居然用很短的時間,用一年把新加坡的宗教團結起來了,那也是把《華嚴經》表演出來給我們看。所以成德覺得老人家講得很圓滿,又帶表演給我們看,我們再不善於去觀察、去珍惜,那這個就怪不得他老人家了,他已經和盤托出了。所以真的,佛菩薩、善知識對得起我們,我們不能糟蹋他們的良苦用心。

在新加坡做宗教團結,做出成績,澳洲有眼光,以特殊人才祈請老人家到澳洲去定居。去了之後,澳洲人也很無私、很可貴,因為是聽了老人家說,世界的衝突要找到根源,根源在家庭、在夫妻,他們覺得聞所未聞,就頒榮譽教授,因為要推薦老人家到聯合國。澳洲人可愛、心量大,他覺得可以利益世界的,他肯,不同種族,他也還很歡喜的把老人家推向聯合國,參加世界和平會議,所以澳洲人這個功德修大了。

老人家才在這個聯合國的平台,把老祖宗五千年的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介紹出來。可是這麼多世界的專家學者聽完,說你講得很好,可是做不到。老人家當時候敘述聽到的心情,冷水澆頭,當頭一棒。更重要的,老人家思考到,這個世界最大的危機不是經濟、不是環境,不是這些問題,是信心危機。人連聖賢、東方儒釋道、西方宗教經典都不信了,他更不可能照著做了。因為所有的問題都是人心的問題,人心只有靠經典教化,因為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既然連這些經典都不相信、聖賢人都不相信,那這不是根本的危機嗎?所以聯合國逼的老人家辦傳統文化中心。那這個就是老人家的隨事菩提心,這只是舉其中一件。

我們善於觀察老法師,也要拉回來善於觀察自己一生的因緣。我們曾經犯過的錯,我們現在能覺悟過來,轉煩惱就為菩提了,化危機就為轉機,就可以變成我們去利眾的資糧。我們沒有走過那個錯路,或者沒有走過那個痛苦,我們要去告訴同樣這些經歷的人,他們也不容易接受。

所以為什麼古人說一句「浪子回頭金不換」?有道理,他浪子一回頭,感動很多人,這是錯的。或者你曾經走過的痛苦,都不會白走,只要你有利眾的心,都會轉成利眾的資糧。就像劉素雲老師,她得了紅斑性狼瘡,最後相信佛法、相信念佛、相信老和尚的教導,她就把它突破了。病一好,你看多少得重症的人,只要聽完她勸告,增長多大的信心。

所以我們走過的路不會白走,並隨著我們當下所遇到的事,我們都會領悟自身,我們的國家社會,甚至世界的危機在哪,進一步我們的責任在哪,這都是我們一生重要的表法。

儒釋道最重要的是什麼?而最重要的這些有沒有人在承傳、在用心?禮樂教化這麼重要,禮樂誰來承傳?女德這麼重要,誰來承傳?這些種種表法,各行各業都要有道,誰來表演、誰來承傳?所以我們善於去感受老人家怎麼隨事發菩提心,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也要去體會我們這一生應該擔負起哪些責任,我們說見義勇為,見義不為就無勇也。

就像我們常常聽老法師講經,其實我們可以體會到老人家是悲天憫人,以天下為己任。會聽的人,也會聽出老人家對這個時代洞察的智慧,我們也從中可以感覺到,現在全世界最需要、最重要、最急迫的是哪些工作,我們就自己能聽出我們的責任在哪裡。「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這個教學還包含身教、境教、言教。

阿彌陀佛,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