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每個人的罩門都不一樣 成德法師主講 2020/5/27英國蘭彼得

                                              

每個人的罩門不一樣,而且修行有一個重點,從難克處克下去。像《佩玉篇》,你看第一句:「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的盡」,就一個脾氣,花了二十年還沒對治完,「以是知克己最難」。克服自己的習氣不簡單,要下大勇猛心、立決定志,不顧生死、不計成敗,才突破得了。那個不顧生死還是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才能過得去。為什麼不能忘失正念?因為宇宙是念頭變出來的,假如我們調伏不了這個貪瞋痴的念,就要去輪迴了。所以一定要克服這個念頭,強者先牽,一定要克服過去才行。

所以像你這樣工作認真的人,像岳飛那些忠臣,特別認真,你看諸葛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問題是他假如對國家人民他還有情感放不下、情義放不下,那是世間的聖賢,他出不了輪迴。我們現在是要出輪迴,「無情不能修道,情不空不能證道」,得要轉換這個感情,把它化成一種願力。因為你不化成願力,大家都是這種情還在,都在六道裡就出不去了。

剛剛那個舉的是這個大儒,他說二十年對治一個怒字,都不簡單,都還沒有完全克服。每一個人要自知,知過,然後進而去改過。修行就這兩件事,知過、改過。知道自己罩門在哪,然後從最難的、最嚴重的那個下手,其實每個人不大一樣。

無常迅速,面對我們比較嚴重的罩門、習氣,不能常常念頭說「明天再說,以後再說,我又不是佛菩薩,又不可能一下子怎樣」。其實這些念頭都危險,因為無常隨時會來。我們都這樣,每一天都沒有下大功夫去對治,這樣就變成《了凡四訓》講的,「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沒有進步就是退了。習氣要不愈來愈淡,要不就愈來愈重了,所以一定不能因循、不能苟且,就像儒家講格物,要格鬥,要跟習氣格鬥。

而最嚴重的習氣其實每天常常出現,就是讓我們覺得身心不安,都會被它牽過去,你做不了主了。比方說貪某個東西,財色名食睡,他就做不了主了。現在身體都好好的都做不了主,臨終更難講。有的脾氣忍不住,怎麼壓也壓不下;有的就傲慢調不了,懷疑心很重;有的就容易執著,一做事就陷到事裡面去了,不能自拔,控制不住。但這個要找方法,其中一個方法叫阿伽陀藥,什麼病都治,萬病都治,叫阿伽陀藥。所以覺明妙行菩薩說:「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你任何病,只要肯念佛都能治,貪心要起來了,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瞋恚心一起來,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做事太認真,一下子頻道都轉不開,腦子一直想,用阿彌陀佛把它取代。我們學著會把自己放空,念頭就想著阿彌陀佛,其他的念頭就慢慢慢慢先放下。因為其實上已經忙完的事一直想,耗費身心能量,對自己不會有太大幫助,再來對事、對人不見得有幫助;反而是能放空,人比較容易有靈感,人比較清淨、比較真誠,反而事又來了,去應對的時候身心放鬆更好;甚至於能放空,有時候念念佛、走走路,就把事想通了,靈感就來了。所以這個念佛真的什麼病都治,最重要要老實念,肯念才行。

像你那個一直都想著事,你面對境界就落在前面的事情印象,就像照相機一樣了,你就當下反應不了事了。所以用心要像鏡子,不能像照相機。所以你能從自己走路,前面有一塊木頭,那麼大,還是把它跨過去了,沒能夠「這木頭誰不小心踩了滑倒怎麼辦?假如又是老人呢?」你就很自然,因為你對這個境界一看,自自然然就像鏡子照了個東西,就清楚呈現。人的心假如比較清淨的時候,它也會自然起一些判斷、觀照,它就會有反應。這是隨時可以勘驗自己、勘驗別人。勘驗別人不是要看人家的過,勘驗別人是了解他,進一步才好護念他。不然你身邊的人哪裡不足、哪裡不妥我們都不知道,這一家人或者這個團體不是一起打混仗嗎?每天都不知過,不是一起因循苟且?那怎麼叫善相勸?那就不叫依眾靠眾、善友為依了。

比方說聽經聽了很多年,目標都是要利益眾生,「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聽了師父很多經教。比方說討論到最近大陸開學,某某地區一開學,就有小朋友自殺了。我當時候一聽就很難過,為什麼?人身難得,他幹了這個事,那不知道這個業要在三惡道多久。一般俗話講,他這個橫死都變孤魂野鬼了,怎麼有善緣再讓他脫離三惡道?那不知道多久才能再得人身。還是我們國人,你看怎麼能聽這個話沒有絲毫感受?最起碼我們要憐憫,不只憐憫他,你說那孩子都上小學了,父母家人、愛護他的人都費了多少心血,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個月,這麼多年!我們就想到,那他的父母怎麼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怎麼過……那我們這個憐憫心就起來了。進一步從根本解決問題,根本教孝道,根本可能要調整整個教育的方法,怎麼孩子壓力會這麼大?原因到底出在哪?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我們聽到這個事了,就是我們的緣,也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也在自己的當下本分能盡到什麼力來改善。而且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我們真發這個心,很可能就有因緣去幫助到這樣的家庭也說不定。

假如我們學了很久,聽到這種例子不能馬上生起憐憫心感同身受,然後表情木木的,沒什麼感覺,那就變成學傳統文化學得好像跟這個社會眾生脫節了,變成我們自己好像在另外一個世界生活了,不能感受眾生的苦,那這所有的經到底聽哪裡去了?這些經聽進去應該是性德慢慢慢慢透出來,應該是慈悲心慢慢慢慢恢復。

所以假如成德自己帶動的同學,假如我講這個例子,他們學了很多人沒啥反應,我覺得我這個教學有問題了,有嚴重的問題!所以要自知、知人,自知,才能自己提升自己;知人,才能護得了。不然很多人可能跟團隊、跟自己跟了很多年,自己也帶得不妥、不對,但是都自我感覺良好,都沒有從這些細節、沒有從這些反應去看大家的心境有沒有提升。那其實是稀里糊塗,很多年過去了,看起來背了很多經句,事實上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心有沒有提升,那才是實質的東西,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而且有時候真的沒有從心地下功夫,沒有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的話,就很容易學在相上。看起來很用功,看起來聽了很多經,看起來世間的事好像五欲六塵也沒有去追求,但是當我們學到相上的時候,他還是執著!世間人執著五欲六塵,我們變成執著在一個修行的相,還是執著!所以佛門這一句「重實質不重形式」,也是在怕我們著在表相上的修學、表相上的精進,所以重要!

賢護等十六正士,我們要會護自己,也要會護有緣的人,家人、同事、親友,甚至於是在弘揚傳統文化團體裡,怎麼去珍惜這個緣,互相護念好,重要!這是真正知緣、惜緣,知恩、感恩,去報恩。

阿彌陀佛,以上這一點心得,可能有不妥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