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75(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pxQ6j8                                       

Podcast : https://reurl.cc/nED6g8 

目錄 

1188 為什麼《法華經》以二乘人為當機眾呢?

1189 實法跟權法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1190 為什麼法華教育最關鍵?佛陀為什麼要說因緣說?

1191 什麼是我們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的遠由、近由?阿含時為什麼是半字教呢?

1192 四諦法是哪些呢?

1193 為什麼四諦法門是很重要的?

1194 你要能夠解脫生死,第一個,要修這個苦諦

1195 什麼是苦?我們對痛苦應該怎麼修呢?

1196 苦諦的修為,很多人存在一個什麼盲點?

1197 為什麼會有痛苦?面對痛苦怎麼辦呢?

1198 煩惱跟業力,先斷哪一個?

1199 佛法跟外道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1200 如果你要了生死,你要追求的是寂靜這兩個字

1201 那我怎麼知道我厭離娑婆呢?厭離娑婆標準在哪裡?

1202 怎麼做到寂靜呢?

1203 藏通別圓四教都有四諦,各自重點在哪裡?

1204 我們淨土宗是從苦集滅道四諦的哪一諦下手?

 

 

1188】為什麼《法華經》以二乘人為當機眾呢? 

癸二、近由 子一、轉半字教法;子二、轉滿字教法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六十二面,我們看癸二的近由。 

這一大科是約迹門開權顯實,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使令我們修行者能夠會權入實。那麼會權入實從二乘人的角度來說,二乘人的權法是什麼呢?二乘人的權法就是空性的涅槃。空性的涅槃怎麼樣能夠會歸到一念心性?從法門會歸到心性這麼一個過程,從五乘的權法來說,包括人天的安樂、二乘的涅槃跟菩薩的功德這三種差別,涅槃是最安穩的、最殊勝的。所以,會權入實,二乘人是最難做到的,因為他進去涅槃以後,享受涅槃寂靜樂,他實在是不想改變了,也不想活動了。為什麼《法華經》以二乘人為當機眾呢?古德說,因為二乘人的法執最重,他對涅槃的執著最嚴重。如果連二乘人都能夠會權入實,發菩提心,那人天種性的、菩薩種性的,讀了《法華經》,更能夠發菩提心了。所以,以二乘人為當機眾就是挑戰最難的。 

1189】實法跟權法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所以佛陀在迹門當中就有三周說法,法說、譬喻說跟因緣說。這三周說法我們可以把它區別成兩大類: 

第一類,法說跟譬喻說 

法說跟譬喻說,是從一種理觀的智慧直接契入的,它攝受利根人。對於利根人,你不用講其他的因緣事相,你只要讓我道理接受了,你只要告訴我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我就直接契入了。

也就是說,不管你修什麼法門,反正有一件事情是不能改變的,就是一念心性,你同意也好,你排斥也好,重點是,它是你本來具足的。記住:本來具足。所以實法跟權法最大的差別是,權法是修來的。你有快樂嗎?你當然沒有快樂。快樂是因緣所生法,你要去修五戒十善,修布施、持戒,你才有快樂的,所以快樂是修來的。涅槃,你是修四諦十二因緣修來的。所有的法門都是修來的。 

但是你可別忘了,心性是你本具的。就好像說,你出外打工的時候,你也有選擇權:我可以選擇在這個地方打工;我不滿意,我再到另外一個地方打工。所以你打工的時候,你可以選擇你的處所,你可以選擇你打工的薪水,可以,因為它是因緣所生法。但是家是不能夠選擇的,就是你不可能一輩子流浪,你總要回家。

所以,當這個利根的聲聞人在法說、譬喻說的時候,他知道真如本性不可迴避,涅槃寂靜再怎麼快樂,它只是唯心所現的一個假相,它是一個「所」,它可不是「能」。就是說,打工雖然是有吃有喝有住,但是你遲早得回家。所以,你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以後,中上根人就接受了,那既然這樣子,既然打工不如回家,那我就回家吧,因為家就是家,不可取代,也別無選擇。所以這個利根人從法說譬喻說,就直接回歸真如了。

禪宗就是這種根性。二祖遇到初祖說:「弟子心不安。」初祖說:「將心來,吾與汝安!」結果二祖「覓心了不可得」,當下契入。三祖遇到二祖也是同樣的情況。三祖身體不太好,所以他本來是要跟二祖懺悔業障,二祖說:「覓罪來,吾與汝懺!」結果他去找罪業,迴光返照,覓之了不可得!所以禪宗,它就是怎麼樣?它迴光返照,當下就直接承當真如本性。他不會說,弟子心不安,我為什麼不安呢?因為怎麼樣,因為怎麼樣,怎麼樣……所以,智慧高的人,他不要太多過程的鋪墊,他一回家,就當下直下承當。

 

1190】為什麼法華教育最關鍵?佛陀為什麼要說因緣說? 

第二類,因緣說 

但是,鈍根人做不到。鈍根人理論上瞭解以後,他必須要有一些因緣事相的證明,就是他必須有他的生命經驗。鈍根人是很執著的,他執著過去的生命經驗,所以佛陀必須要把自己不可思議的知見力表現出來,必須表現他不可思議的往事。他說,好,我跟你講道理,你還是不願意從涅槃走出來,那沒關係,我把你的生命經驗、你的過去的記錄,全部展開給你看。他說,在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在大通智勝佛的時候,你在那個時候出世。我們那個時候同時出世,你接受《法華經》的教育。

記住,這個很重要!諸位!我們從經文來看,從成佛的角度,你接受阿含的教育、方等的教育、般若的教育,都沒關係,法華教育最關鍵,因為你曾經成就一種權實不二的概念。這對成佛來說是意義重大的,後面會說到。聲聞人在那個時候接受法華教育以後,已經發了菩提心了。但可惜,他還是凡夫,他只有解悟,所以他死亡以後,墮入輪迴以後,因為在生命的輪迴當中,就把這種知見給忘了。

但是,我們說過,真如是眾生本具的,你只要回過一次家,你跟一般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在這個無量劫輪迴當中,當然生過很多的痛苦,也去過三惡道,也享過人天的快樂。這麼經過以後,到了今生跟釋迦牟尼佛再一次相遇的時候,甚至於進入了外道,所以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時候如果不出手,他們即將生起邪見。所以佛陀怎麼樣呢?先用二乘法把他們穩住,先讓他們成就聖道,然後再重新講《法華經》。也就是說,從他的生命經驗的記錄來說,他不是第一次聽《法華經》,他等於是再一次的複習;他也不是第一次發菩提心,他只是把他過去的菩提心重新給接上、給續上而已。

所以,當佛陀把聲聞人無量無邊劫以來的生命的歷史全部講完以後,二乘人沒話說了。你心中還有什麼疑惑嗎?你認為發菩提心很難,可是你過去生就做過了。所以這段的生命經驗,對聲聞人來說,是讓他們建立了很大的信心。

所以,因緣說是針對鈍根人。就是說,你除了講道理以外,你還得把我的人生經驗,過去的生命經驗,講清楚,你要證明我有發菩提心的條件跟能力。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要說因緣說——來輔佐只是智慧說的不足。 

 

1191】什麼是我們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的遠由、近由?阿含時為什麼是半字教呢? 

這一段的往事有三段因緣,第一個大通智勝佛。大通智勝佛他有兩段,一個是成佛。蕅益大師的判教,把這一段因緣叫做遠由。雖然佛陀出世,會讓我們禮拜、讚歎、供養,但是從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來說,他是比較間接的,人的住世是比較間接的。重點在於法,佛陀必須說法,這個對我們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來說,是比較直接了當的,叫近由。所以,前面講到大通智勝佛的成道,這以下就正式說明大通智勝佛的說法。

子一、轉半字教法 丑一、正轉教法;丑二、聞法得道 

這說法,他是先轉半字教法。半字教法就是小乘的阿含時,他講《阿含經》。阿含時為什麼是半字教呢?因為它這個義理沒有講明白,就講一半,因為《阿含經》只講空,它沒有講不空的中道實相,沒有講真空妙有,這個觀念講一半,所以天台宗把它叫做半字教,這個義理講一半。

 

1192】四諦法是哪些呢? 

丑一、正轉教法 分二:寅一、先明四諦法;寅二、次明因緣法 

這個地方有兩段。看第一段,丑一的「正轉教法」。正轉教法當中有四諦跟十二因緣,先明四諦法。

寅一、先明四諦法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按照蕅益大師的說法,按正常程序,大通智勝佛是應該先講《華嚴經》,「譬如日出,先照高山」。蕅益大師說,他這一段省略了,因為二乘人的根機,當時是不能接受《華嚴經》的,所以就把這一段省略了,就直接從阿含時說起。 

大通智勝佛在受了十方諸梵天王們跟十六王子的請法以後,講完《華嚴經》就講「三轉十二行法」。這個三轉十二行法就是三轉四諦法門,四諦每一個都有三轉,三四十二,就十二個行法。這當中與會的大眾,沙門、婆羅門、天、魔、梵及其餘的世間一切學者都不能轉動,因為它是出世間法,這些凡夫眾生只能講一些人天的孝順、布施、放生等等,他不可能講出這種出世間法的。

四諦法是哪些呢?第一個,苦。這個苦是講苦諦,就講果報。這個苦集,就是講集諦。苦滅,是講滅諦。苦滅道,是講道諦。講這個苦、集、滅、道四諦。

 

1193】為什麼四諦法門是很重要的? 

有關這一個四諦法,我們看補充講表第三十五面,附表第二十。 

四諦法門是很重要的。大概我們學佛法,第一件事情你先弄清楚什麼是善惡,善惡的因緣,什麼是十善業、什麼是十惡業,先從斷惡修善開始。你把善惡弄清楚以後,你要做的第一個功課,就是要學四諦十二因緣了,怎麼讓你能夠慢慢地慢慢地解脫生死,就要瞭解四諦十二因緣。

 

1194】你要能夠解脫生死,第一個,要修這個苦諦 

那麼四諦法,我們看講義。四諦,這個分成兩種因緣:苦、集是雜染的流轉門,滅、道是清淨的還滅門。 

我們先看第一個,苦。 

苦。苦者,「逼迫」義,即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果。苦果。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勸修,此是苦,汝應知。作證,此是苦,我已知。

你要能夠解脫生死,第一個,要修這個苦諦。苦諦,先講什麼是苦呢?就是逼迫,就是這個東西對身心世界是產生壓力跟逼迫的。它指的是什麼呢?就是三界六道生死的果報,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業報身,這老病死的業報身,這個是痛苦的。

佛陀講這個苦諦的時候,他有三個階段:第一個,示相。「此是苦,逼迫性。」利根人,講這一轉的時候就開悟了。對中根人,必須要勸修,「此是苦,汝應知。」對鈍根人,他就必須要作證,對鈍根人都一定要示相,佛陀必須要做一個證明,「此是苦,我已知」,我已經走過來了,給大家一個信心。

 

1195】什麼是苦?我們對痛苦應該怎麼修呢? 

我們先看第一個示相。什麼是苦呢?我們先知道,這個苦的定義就是逼迫。三界的果報產生的逼迫,來自三個方向: 

一個是苦苦。苦苦指的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跟五陰熾盛,就是這八種痛苦的感受,本身就是逼迫性。這個大家可以理解了,你痛苦的感受出現的時候,你感到一種不自在的壓力。這第一個。

第二個是壞苦。就是我們過去造了一些善業,當善業果報出現的時候,是一種快樂的感受,但是佛法說這種是壞苦,因為這種快樂它有一個問題,它會變化。而我們對快樂的訴求必須要穩定,所以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它本身就是痛苦。比如你小時候很快樂,然後你長大以後發生了重大事故,你身體出現重大的毛病,結果你從此以後快樂失掉,因為那個快樂跟身體健康有關係的。所以,當一個因緣變化的時候,你快樂就從此消失了,這個快樂是無常敗壞的。佛法說快樂也是逼迫性,是因為,對望著未來它是不安穩的。

第三個,是講行苦。這個行苦就微細了,就是說,我們的身心世界,它不是一個寂靜的狀態,它會剎那剎那生滅遷流,就像水,它會流動的。這種遷流我們一般凡夫感受不到,要有禪定的人才知道。我們的五陰身心是生滅遷流之苦,叫行苦。這是第一個,佛陀把痛苦的形相講出來,苦苦、壞苦、行苦,都是逼迫性。 

那麼,我們對痛苦應該怎麼修呢?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你知道。因為痛苦不要修,它是一個現象界,所以我們應該如實地去了知。 

而第三個,作證,佛陀已經是真實了知了,就是佛陀因為了知了痛苦,才有辦法成佛的。

 

1196】苦諦的修為,很多人存在一個什麼盲點? 

這個苦諦的修為,很多人有一個盲點,尤其是淨土宗,這個盲點更嚴重。淨土宗說,欸,我不需要思惟苦諦,因為我的人生經驗裡面,我從小到大吃盡了苦頭。小時候很多的病痛;長大以後,工作、婚姻也不順利;年紀大以後,子女對我也不太好。我一路走來,痛苦經驗太多了,所以我的苦諦應該是及格了。這是不對的,因為你不能用生命經驗來取代智慧的觀照。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生命經驗是不全面的。你人生的體驗,從整個佛法三界的果報來說那算得了什麼?佛法講苦諦是要遍三界的,所以你在苦諦的知,你所了知的痛苦是很小的。

那麼,這樣有什麼問題呢?表示你對諸天沒有抗拒的能力,因為它沒有在你了知的範圍當中。你的痛苦只是你這一生八九十歲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的一個很狹隘的知見,非常狹隘,只是三界果報當中的一粒小沙而已。所以,除了你自己這一生的痛苦經驗以外,其他的痛苦,你都沒有免疫功能;諸天的快樂,你沒辦法抗拒。禪定的快樂,臨終出現的時候,你也沒有辦法抗拒。因為你在因地的時候,你的知太狹隘。

所以,很多人用生命經驗取代智慧的觀照,這是不對的。你的人生只是無量的因緣當中其中一個單一的因緣,但是你透過無常觀、無我觀,你是把整個三界的苦全部了知了,就是對於三界的果報,你有免疫性了。所以這個地方是全方位地用智慧來觀照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無常敗壞的。這個功課是很重要,就是了知三界的果報是痛苦的。就是說,我們不見得馬上能夠了生死,但是你先建立一個觀念,就是人生追求快樂是不對的。你要建立這個觀念,你才有機會了生死。

 

1197】為什麼會有痛苦?面對痛苦怎麼辦呢? 

苦諦修完以後,要找原因了。看集諦。 

集。集者,「招感」義,即見思惑及所生諸業俱。苦因。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勸修,此是集,汝應斷。作證,此是集,我已斷。

諸法因緣生,不管是雜染的因緣,還是清淨的因緣,都有它的因果。我為什麼會有這種痛苦呢,聖人來到世間為什麼就沒有這種痛苦呢?因為它有一種因地的招感,就是我們見思的煩惱跟種種有漏的業力,煩惱跟業力的結合。所以我們對於這個集諦要先知道它的相貌,什麼東西是招感這個痛苦的因緣呢?就是煩惱跟業力。 

那應該怎麼辦呢?果報不能斷,諸位!你說我這個手經常去做壞事,我把手給斷了。沒有用的!果報不能斷,你斷果報,你犯殺罪。斷,要斷因地。果報只要知道就好,果報是知道有這回事,產生出離心就可以了。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斷他的因,斷除引生痛苦的因,就是你心中的煩惱。煩惱就修止觀,業力就拜懺。所以整個離開痛苦三界的方法就是拜懺、修止觀。

苦因就是這兩個,應該斷。

 

1198】煩惱跟業力,先斷哪一個? 

那麼這種東西真的可以斷嗎?佛陀說:「此是集,我已斷。」佛陀以過來人的方式來給你信心,這個東西真的可以斷,因為煩惱跟業力本來就不是真實的。你說我的個性就是這樣,佛法沒有說什麼個不個性,這個都是你過去生無量劫養成的因緣所生的習氣,都可以斷的。

這個集諦它在斷的時候,它不是斷種子,而是斷它的相續,就是從它的一種功能上去斷相續。而且這個集諦,我們要知道,煩惱跟業力你們知道先斷哪一個嗎?對,先斷煩惱,業力你斷不了的。

所以你看外道,外道就是沒有智慧,他認為生命的痛苦來自於業力,所以怎麼樣呢?既然業力讓我痛苦,那我晚痛苦不如早痛苦。他就修苦行,他認為吃苦是了苦,他希望透過吃苦來把所有業給消了。佛陀說你這個愚癡的眾生,你這個業要消到什麼時候,我們造的罪業無量劫來如虛空。

所以佛法的智慧說,煩惱跟業力是連帶關係的,「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這佛陀大智慧說,你把煩惱給斷了,業力就不可得了,因為它這兩個要相互作用,你把一個拿掉了,另外一個就不起作用了。

諸位!阿羅漢七生了生死,七生!那如果從這個道理來看,阿羅漢只花了七生,就把他無量劫無量劫無量劫的業力都給消滅了,那你們認為他是怎麼做到的?用七生解決無量劫的生死業力?因為他沒有煩惱了。沒有煩惱,業力就不可得了,就這麼妙!「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1199】佛法跟外道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所以佛法跟外道最大的差別,外道是搞錯方向,直接面對業力。你根本不是它的對手!當然我們應該懺悔業障,但是佛法對業力,是把它當助行。就是你不能有重大罪業,一般的業力沒關係,不能有重大罪業,拜懺只是破壞重大罪業。而且拜懺,某種程度,他是假借拜懺,主要是要生起慚愧心,它重點在這裡。

所以佛法是認為,煩惱比業力更重要,因為它是主導者,這個就是集諦。就是你要斷,斷什麼呢?斷除心中的煩惱。這是第二個。

 

1200】如果你要了生死,你要追求的是寂靜這兩個字 

那麼斷除以後,我們追求什麼呢?追求滅跟道。看第三個,滅諦。 

滅。滅者,謂苦因苦果滅已,所顯「寂滅無為」。樂果。示相,此是滅,可證性。

勸修,此是滅,汝應證。 

作證,此是滅,我已證。 

那麼什麼是滅呢?就是我們把三界的苦因跟苦果滅了以後,在因緣當中會出現一種寂靜無為的涅槃之樂。這個就是我們追求的第一個目標,就成佛之前先追求涅槃寂靜。

「此是滅,可證性。」這個涅槃寂靜,它不是天方夜譚,它的確是存在的。「此是滅,汝應證。」佛陀要鼓勵我們,你應該去追求,它值得你追求。它跟世間的快樂不一樣,因為這個涅槃寂靜,它是不可破壞的,它不會因為某一個因緣改變。別人對你好,別人對你不好,你發生什麼事,你就算死亡,你的涅槃寂靜完全不受影響。「此是滅,我已證。」佛陀已經證得了,就給大家信心。 

四諦的第三個,就是你要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裡。說我努力地去觀察苦諦,生起出離心,我很努力地用念佛、修止觀來調伏煩惱,那我追求什麼呢?注意,如果你要了生死,你要追求的是寂靜這兩個字。 

1201】那我怎麼知道我厭離娑婆呢?厭離娑婆標準在哪裡? 

所以一個人到晚年,說是修淨土宗要帶業往生,帶業往生當然你要先離開娑婆世界。你連娑婆世界都不能離開,你還跟我講往生?我們是在娑婆世界生活的,你有本事離開娑婆世界,你才有資格談往生。你要離開過去,才有資格談未來。

一個人會往生的指標很簡單,就是你到晚年的時候,你內心那種寂靜的力量現前。就是說,你年輕的時候遇到快樂的事,你會很快樂很快樂,你年紀大的時候看它你相對淡薄了;你年輕的時候遇到不愉快的事,你會很痛苦,你年紀大的時候看起來也是寂靜。恭喜你,往生有分!因為你的業力淡薄了,你的業力沉澱了。

所以,這個滅諦是你這個人對生死的這種互動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說,你心中還是活在痛苦快樂的二分法,你就很難離開三界了。就是你那個生滅心特別強,快樂的時候特別快樂,痛苦的時候特別痛苦。那很簡單,從這個就能看得出來,你的攀緣心、生滅心很重,你的第八識活動勢力太強。

我們一個往生的人,第八識這個阿賴耶識活動勢力不能太強,你要讓第八識慢慢地,不敢說完全停止,完全停止你就是成佛了,起碼勢力要減低,就是涅槃寂靜。所以這是一個你是不是能夠離開三界的重要指標,就是滅諦。

整個淨土宗要做的,就是你要先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那我怎麼知道我厭離娑婆呢?厭離娑婆標準在哪裡?就是寂靜。對娑婆世界一切的成敗得失,你的內心只有兩個字,叫做寂靜,恭喜你!恭喜你!你跟三界的業力的牽動,淡薄了、沉澱了。

這是第三個指標,「此是滅,汝應證。」你要往這個目標去趨向。

 

1202】怎麼做到寂靜呢? 

那麼,怎麼做到寂靜呢?當然要有方法,道,看它的趨向的方法。 

道。道者,「趣向」義,謂由此道,故得證入涅槃。樂因。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勸修,此是道,汝應修。 

作證,此是道,我已修。 

寂靜,它不會平白無故地出現,是要修來的。修什麼呢?修道。這個道,小乘當然就是四念處,大乘就是六度。

佛陀在講這個道的時候,也是三個階段: 

第一個,示相,「此是道,可修性。」這是可以修的,它不像一般的哲學義理。哲學是講出一個目標,然後方法呢?方法就沒有了。它只是一種概念,它沒有一種可修性。佛法跟哲學最大的差別就是佛法是可修性。

「此是道,汝應修。」你應該努力地正確地去修。從四諦來說,這個道就是修我空觀,就修無常、苦、無我,它的證法是無常跟無我的智慧,這是道。

那麼佛陀來作證:「此是道,我已修。」佛陀就作證這是一個可修性。

 

1203】藏通別圓四教都有四諦,各自重點在哪裡? 

我們回歸到講義。這個是講到我們要做的第一個功課,就是了生死轉凡成聖的第一個功課,四諦法。這個四諦法,智者大師講得更清楚。我們簡單說一下。

智者大師說,藏通別圓四教都有四諦。他說藏教人的四諦,他的重點在苦諦。小乘人他修四諦的時候,他把重心放在苦,就是所有的修行都是要解決痛苦。我因為有痛苦,所以我要遠離痛苦,所以我才去修道,去追求涅槃。所以這個核心思想,小乘的苦叫做生滅四諦。生滅四諦就是說,對於這個痛苦,他是二元對立的,這個生滅就是二元對立。就是說生死涅槃是對立的,有生死就不能有涅槃,有涅槃就不能有生死,所以,有痛苦就不可能寂靜,有寂靜就不可能痛苦。這是藏教人,是生滅四諦,就是二元對立的。

通教人,其實通教,他是一個利根的聲聞人,他以無生來觀四諦。通教的人離開三界跟小乘不一樣,小乘是為了解決痛苦,但對通教的人來說,一切法畢竟空,沒有什麼痛不痛苦,就是他對諸法,一切法「法本不生,今則不滅」。所以通教是以無生來觀四諦,所以也沒有什麼痛苦,也沒有什麼快樂,也沒有什麼寂靜,反正就是一切法畢竟空,所以他因為畢竟空而了生死,叫無生四諦。

別教,別教我們一般說的就是菩薩乘,就是別教菩薩,就是權教的菩薩。那麼別教的四諦叫無量四諦。這個無量四諦,無量是什麼意思?就是六度萬行。菩薩他修涅槃寂靜,他可不是為了遠離痛苦,他是為了道諦,就是我因為要成就道諦的關係,所以我才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它的核心思想在發菩提心,所以菩薩是以道諦為根本,修無量四諦。

那麼圓教呢,圓教菩薩他是滅諦,他直接契入涅槃,就是一心真如,所以稱無作四諦。圓教無作四諦就是說,心性本來就具足的,你根本不要去造作,它也不是因緣所生法。所以圓教人是涵蓋前面的藏通別三教。

這很重要!就是說,圓教人修四諦,他認為所謂的痛苦是唯心所現的假相。那怎麼辦呢?我用一個如夢如幻的無常的智慧、無我的智慧來消滅如夢如幻的痛苦。圓教人他是從涅槃來打底,他是從滅諦下手來修四諦,就是他站在一心真如的角度,就是滅諦。因為你一旦入一心真如,你跟佛是同一個水平了。

就是說,當你把什麼事都拉到一念心性的時候,那你跟佛陀是同一個知見。當然,我們很多功德做不到,但是從看事情的角度,你跟佛陀是同一個角度。佛陀看事情,他是從一心真如來一心衍生萬法;你今天如果站在一心的角度,那你跟佛陀剛好是同一個知見,你跟佛陀是一家人。所以整個圓教的四諦法是從涅槃下手,苦集滅道,他從滅諦下手。 

所以,就產生了四種差別。 

1204】我們淨土宗是從苦集滅道四諦的哪一諦下手? 

那有人說,那我們淨土宗是從哪一個下手? 

我們淨土宗,厭離娑婆,我們是比照藏教人,用最鈍教的。因為淨土宗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剛好是二元對立法,它是對比式的,所以我們是用藏教法來往生的。

我們說過,藏教法的優點,效果特別好。你看,我要厭離娑婆,我要欣求極樂,這兩個因緣相它是一種對比式的。雖然缺點是對立心太強,但沒關係,反正權法嘛!你只要安住一念心性,對於你權法怎麼操作,佛陀完全沒有意見。《法華經》也沒有意見,《法華經》是告訴你,你要會權入實。至於權法,你今天願意怎麼做,你能夠達到你的目標、達到你的效果就是妙法。

所以佛陀對權法是沒有目標的,也沒有標準的。所以一般來說,我們在厭離娑婆的時候是比照藏教法,就是把自己觀想成三界裡面的鈍根的眾生,治亂世用重典,就是用生滅四諦,從苦諦下手。

這個是講到四諦法。我們先休息十分鐘,再來講十二因緣。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