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81(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6DA5nV                                     

Podcast : https://reurl.cc/121j9p 

目錄 

1298 從《法華經》的思想,整個成佛之道,是解脫道、般若道跟方便道

1299 為什麼我們一個凡夫眾生,一開始要處理的就是解脫的問題?

1300 三乘成就我空以後,為什麼這時必須學《法華經》了?

1301 從凡夫到解脫道到般若道,你的法身佛出現了,接下來怎麼辦呢?

1302 為什麼三周說法都必須要有一個授記?

1303 <五百弟子受記品>這個品目是怎麼來的?

1304 下根人在因緣說才開悟,那是不是說他們前面兩周說法都沒有受益呢?

1305 <五百弟子受記品>經文要義(一)

1306 <五百弟子受記品>經文要義(二)

1307 <五百弟子受記品>經文要義(三)

1308 富樓那尊者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他經歷了哪四個階段?

1309 富樓那尊者為什麼會「心淨踊躍」?

1310 在因緣說以後,富樓那尊者作為一個下根弟子的代表,為什麼他是默然而沒講話,這有什麼深意?

1311 法華會上這些開悟的聲聞弟子真的是聲聞弟子嗎?

1312 佛陀如何開顯富樓那尊者為代表的很多聲聞弟子的本門?

1313 富樓那尊者其實是早就成就法身了,那他為什麼要示現聲聞相而說法呢? 

 

1298】從《法華經》的思想,整個成佛之道,是解脫道、般若道跟方便道 

己二、授下根記 分二:庚一、授千二百人記;庚二、授學無學人記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七十七面,我們看己二的「授下根記」。

《法華經》的迹門正宗有三周說法。佛陀在三周說法以後都會授記,來把它做一個總結。那麼為什麼佛陀說法以後要授記呢?我們做一個簡要的說明。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若道,一個是方便道。 

什麼叫般若道呢?就是你從凡夫到大乘的見道位,就是我們別教所說的大乘的初地,叫般若道。般若道的修學特色,就是以智慧引導慈悲。雖然我們在因地的時候依止大乘兩種善根——清淨心跟菩提願,但是在證得初地之前,我們的菩提願是有所收攝的,偏重在內心的作意,少有實際的行動,它是以智慧的力量來主導整個修學的。

到了方便道就相反了,方便道的特色就是以慈悲來引導智慧。因為你已經到了初地,所以你開始怎麼樣?從空出假,你就是把你因地的願望開始付諸行動。所以智者大師對般若道強調智慧;對方便道,就是強調菩提願。

當然,我們如果根據《法華經·譬喻品》裡面的三界火宅喻來看,其實我們可以在般若道的中間過程再安立一個解脫道,就更圓滿。也就是說,整個成佛之道,《法華經》的思想是解脫道、般若道跟方便道。

 

1299】為什麼我們一個凡夫眾生,一開始要處理的就是解脫的問題? 

我們一個凡夫眾生,一開始要處理的就是解脫的問題。因為不管你是修自利、修利他,你一定要離開三界火宅,沒有例外。如果你離不開火宅,你什麼事都做不成。你不要說行菩薩道,你自身都難保。所以你看佛陀在面對生死凡夫的時候,他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你趕快離開三界。不管你是喜歡羊車、鹿車、牛車也好,方便有多門,但是目標是一致的,就是「三乘共坐解脫床」。

所以,其實初發心的佛弟子整體上差別不大,你只要在生死凡夫的階位,你要做的事情,可能你的下手處不同:你出離心強,你修四諦十二因緣;你宿世的大悲心重,你修六度。這叫做方便有多門。但是,凡夫的指標只有一個,就是我空的智慧。不管你用什麼方法。

所以判定解脫與否,不是說你有多大的布施,你有多清淨的持戒,這個都是助道法,是看你對身心世界的掌控放棄了多少,就是放棄主宰。所以你看火宅喻講得很清楚,整個三界火宅的門不多,只有一道門。就是你要出去,不管你是羊車、鹿車、牛車,是同一道門出去的,就是我空的智慧。

所以《金剛經》講得很清楚:「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說你不管是用什麼方法,重點是無為的真理,就是你對真理的體會有多深,這是一個判教的指標。因為你布施、持戒、忍辱,這個都是助道法門,這都是生滅的因緣法。它會讓你果報殊勝,但是跟解脫沒有直接的關係,它只有助道、間接的關係。

 

1300】三乘成就我空以後,為什麼這時必須學《法華經》了? 

那麼,你三乘成就我空以後,恭喜你,從三界火宅出來了。接下來,就不是三乘法的問題了,是《法華經》的問題了,這個時候你必須學《法華經》了。因為,你要從權法的解脫的我空智慧,要進入般若道的一心真如,就要明白怎麼樣能夠會權入實,怎麼把我空智慧對接到真如本性。

從前面《法華經》的意思,它強調兩個重點: 

第一個,順從佛意。佛陀很清楚地告訴你,三乘法是佛陀的方便,這不是佛陀的本意。因為「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我們凡夫無始劫來希望得到一點東西,這是根本無明,這一點是很難去碰觸。一開始你要他無所得,他就失去了修學動力了,他可能學外道去了。所以對於無所得這個根本煩惱,佛陀是不碰的。佛陀說,好,你想得到東西,佛法也有東西讓你得到,比方說涅槃寂靜,比方說功德莊嚴。佛陀會有一種清淨的法讓你來執著。

所以,佛陀剛開始不碰眾生的法執這一塊,因為法執不會招感分段生死。法執叫做不染汙無知。這種愚癡不會產生煩惱,但是它會障礙無上菩提。但是在初階段,它不構成障礙,所以佛陀在剛開始允許你有法執。但是佛陀對我執是對治得非常嚴格,他先用法執來對治我執,這是合理的。到了解脫道以後,欸,不管你是羊車、鹿車、牛車,你總之是離開了三界火宅,你躺在外面的草皮上,接下來就是大白牛車的問題了,你趕快坐上大白牛車。

所以第一個,你順從佛意。 

第二個,迴光返照。佛陀講三乘法,是因為你不安穩。其實你迴光返照來說,你的內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也就是說,其實你本來就安穩,你幹麼去找一個安穩的東西來對治不安穩呢?按照佛陀的一心真如的意思,本來就沒有生死。本來沒生死,生死由心現。就是說,因為我們攀緣心很重,所以佛陀用一個法門讓你抓住,然後慢慢地把生死了了。把生死了了的時候,你就應該把那個真如本性現出來了,你不是執著那個我空的相狀在那裡。所以,從《法華經》的思想,就是迴光返照,放棄所攀緣的我空的相狀,因為他的我空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了。佛陀會教我們修我空,只是讓你了生死用的,你的內心本來就沒有生死。

 

1301】從凡夫到解脫道到般若道,你的法身佛出現了,接下來怎麼辦呢? 

所以你生死了了以後,你要做的就是開顯自性的功德了。從《法華經》的思想,就是你再把你之前努力所得到的,涅槃寂靜也好,菩薩的功德莊嚴也好,通通放掉。你就開始怎麼樣?從有所得的打工回到家了,這個時候你進入般若道,你跟三世諸佛同一家人了,叫生於佛家,你開始入住到佛的家庭。

那當然,你生到佛家,接下來要做什麼事呢?繼承家業了,你就做佛陀的事情了。因為你從解脫道到般若道,這個時候你開始怎麼樣呢?從空出假了。你的修行已經不是在離相清淨了,你開始要怎麼樣?實踐你小時候的夢想。你過去在生死凡夫的時候,一次又一次在佛前所發的願,現在是時候該實踐了。每一個人發的願不同,總而言之,一定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有你親近的佛,他有他度化的眾生,沒關係,各自發揮。

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是成就法身佛,就是從凡夫到解脫道到般若道,你的法身佛出現了,接下來怎麼辦呢?成就屬於你自己的應身佛。你開始要為你未來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八相成道,你要為你未來所度化的眾生眷屬,開始創造屬於你自己的國土了,這叫做成熟眾生、莊嚴淨土,開始做這件事情了。就是你從般若道進入方便道。

 

1302】為什麼三周說法都必須要有一個授記?

這個時候,菩薩當然問題不大,因為菩薩本來就是很喜歡去度化眾生,他在因緣上操作也特別熟悉。但是聲聞人的問題會比較嚴重,因為聲聞人長期地把因緣法看得一文不值。他用無常無我的智慧去看因緣所生法,那這一切法都是生死業。所以,他長時間把他自己的內心收到涅槃寂靜,你突然間要他重新面對因緣,對聲聞人來說,他真的不知所措。雖然他沒有煩惱,他內心一片清淨,但是他進入方便道的時候、會權入實的時候,面對一個新的領域,他要想辦法從空性再出來,面對因緣所生法,這個時候真的需要佛陀的指導。佛陀應該給他指導一個方向,那麼多因緣所生法,我應該成就一個什麼樣的佛陀?我應該去攝受哪一方面的眾生?那只有佛陀可以知道。

所以,聲聞人在明白道理以後,從一種三乘的解脫道悟入到般若道,進入到方便道的時候,他開始要從清淨心轉成菩提願。這個時候需要佛陀給他指導一個方向出來。這個就是為什麼三周說法都必須要有一個授記,是這個道理,的確有必要。

 

1303<五百弟子受記品>這個品目是怎麼來的? 

我們看講義第四十一面,附表二十四<五百弟子受記品>。有兩段,先把這個品目跟要義做一個說明。 

一、解釋品目 

「五百弟子」即佛陀聲聞弟子中之五百阿羅漢。「受記」者,謂五百弟子,領解「開三顯一」之妙理,故得蒙佛授記;以其佛名,國名皆同,是為「同記」,不是「別記」,故以此標為品名。

<五百弟子受記品>這個品目是怎麼來的?先解釋五百弟子。這個五百弟子就是佛陀的常隨眾,一千兩百個弟子當中的五百弟子,就是五百羅漢。我們看這一段經文,事實上整個授記的範圍不止五百弟子,而是涵蓋整個千二百弟子,為什麼只用五百弟子來作品目呢? 

古德說,這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佛陀雖然有一千兩百個弟子,但是只有這五百個弟子是皆悉在座,他們五百個共同在法華會上,聽《法華經》的三周說法。也就是說,其他的有些弟子是不在的,但是五百弟子是全部都在。而且這五百弟子是佛陀常隨眾當中的常隨眾,就是對整個弘化因緣有一定影響力的,所謂的眾所知識,名稱普聞,而且皆悉在座。這第一個。第二個,自陳領解。五百弟子在聽完三周說法以後,講出一個「繫珠喻」來表達自己的領解,那其他弟子沒講。所以從皆悉在座、自陳領解這兩個角度,就把五百弟子來安立這一品的品題。 

那麼,五百弟子到底是做了什麼事呢?接受佛陀的授記,來記別他未來成佛的相貌。就是五百弟子在領解「開三顯一」的妙理以後,就蒙佛授記。簡單地說,從般若道,開始要從空出假,走入方便道,開始要規劃未來的應身佛了。因為他們的正報的佛名跟依報的國土都完全相同,所以是共同授記,不是說佛陀給五百個弟子一個一個授記。因為這五百弟子佛名、國名都完全一樣,所以就共同授記。

 

1304】下根人在因緣說才開悟,那是不是說他們前面兩周說法都沒有受益呢? 

蕅益大師對五百弟子授記這一點,他有一個說法。他說,這五百弟子當然是下根人,因為上根人在法說開悟,中根人在譬喻說,下根人在因緣說。但是蕅益大師說,你不能理解成好像下根人前面兩周說法都沒有受

益,也不是這樣。他這個開悟是漸漸開悟的。 

比方說,他在法說的時候聽到佛陀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欸,他們已經開悟一點了。第二個,到了譬喻說的時候,講到三界火宅,佛陀一開始要使令弟子快速離開三界,安立了三車,出去以後,必須換車了。因為三乘的車跟界外的車是不同的車,三乘的車是趨向我空,是奔著火宅的門而去。離開三界以後,你進入般若道,你要奔向一心真如了,所以車子不一樣了。所以在譬喻說的時候,他也開悟一點。到因緣說的時

候,講到宿世的因緣,他就完全開悟了。所以他這個開悟是漸次的,漸次的開悟。就是說,三周說法對整個聲聞弟子來說是缺一不可的,這個到後面經文的時候會詳細說明。就是經過三周說法,使令下根人完全開悟才授記的。

 

1305<五百弟子受記品>經文要義(一) 

我們看第二段,經文要義。經文要義當中,先看本品的要義。

二、經文要義 

本品要義,大分為三:

(一)前品結會古今,開三顯一,令下根聲聞,自識宿因,領解佛乘之妙理,發起大乘之願心,佛今故為授記。顯如來三業不可思議,凡有施為,功不唐捐,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在前面的<化城喻品>,佛陀等於是結會古今,這一點對聲聞人的信心很重要。過去聲聞弟子在大通智勝佛時,曾經聽過《法華經》,也曾經回歸過一心真如,佛陀把他這樣的一種大乘的成佛初心講出來;到他現在因為退轉,變成二乘的功德;到最後佛陀今天又重新講《法華經》。就是他經歷過三個階段,從古至今有三個階段,《法華經》、二乘法、再到《法華經》。這三個階段講清楚以後,下根人就明白,他過去的大乘善根並沒有退失,只是功能上暫時地退轉。所以就領解一佛乘的妙理,發起了大乘的菩提願心,所以佛陀才可以授記的。

這當中顯如來的三業不可思議。佛陀在度化眾生,那叫一個長遠的布局。無量劫來,佛陀會知道你過去修過什麼事,應該用什麼善根來度化你。佛陀的身口意三業是不可思議的。凡有施為,功不唐捐,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是佛陀用廣大無邊的知見力,他能夠知道你過去無量劫的善根,他可以知道你未來應該要怎麼樣得度。這個是有這麼一點佛陀三業不可思議的意思。

 

1306<五百弟子受記品>經文要義(二) 

二、迹門正宗分三周說法,每周均有四事:說法、領解、述成、授記。今第三周因緣說已竟,下根聲聞,領解於心,故得蒙佛授記,事所必然。 

迹門的三周說法,每一周都有四個階段:第一個,佛陀說法。不管是法說、譬喻說、因緣說,佛陀要先說法。說完法以後,弟子領解。一般弟子領解以後,他會出來講他自己的心得,會有一段的論述,也可能會講一個譬喻等等。弟子領解以後,佛陀述成,佛陀印證說,對,你領解的跟我說的道理是沒有差,沒有差錯的。最後一個,一定要授記,才做一個總

結。這整個三周說法才能夠真正地叫做什麼?事所必然。佛陀說了半天,就是要你落實菩薩道。落實菩薩道,那就必須要會歸到這個方便道的授記,這個是事所必然,不只是理論的認知而已。

 

1307<五百弟子受記品>經文要義(三) 

三、五百阿羅漢弟子,受佛同記後,共同陳說「繫珠喻」,以發明心性本具,一念迷即眾生,一念悟即佛之一佛乘妙理。故即以此五百弟子立為品名。

五百弟子在共同受佛記以後,就陳述了「繫珠喻」。繫珠喻就表明,雖然眾生的心性本具,但是從它的作用上是不同的。就是說,你不要以為你得到《法華經》,你聽完聽懂《法華經》就大事已辦。你聽完《法華經》,你衣服裡面就有一顆珠子了,但這個珠子你要常常拿出來用才有用。你老是不用它,那一念迷就生死輪迴了,就是眾生了。你要能夠善用這顆珠子,一念悟就是佛陀的功德。就是你要跟真如本性經常互動,經常觀照。這個就是說,功能作用是很重要的,不是只是明白《法華經》的道理就行了,他未來的止觀的實踐是很重要的。這個就是說明五百弟子講出的他自己的領解,「繫珠喻」。

這個就是《法華經》的<五百弟子受記品>的品目跟要義。

 

1308】富樓那尊者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他經歷了哪四個階段? 

庚一、授千二百人記 分二:辛一、授滿慈子記;辛二、正授千二百人記

這是己二,授下根記。這科裡面其實有兩品,就是庚一的「授千二百人記」,第二個就是「授學無學人記」。就是下根的授記有兩品。

我們先看授千二百人記。它是先授五百弟子,最後再授千二百,就五百弟子以外的那七百個人,叫授千二百人記。這地方分兩段。 

辛一、授滿慈子記 分二:壬一、經家敘其默念領解;壬二、如來與之述成授記

先看辛一的「授滿慈子記」。這個滿慈子是富樓那尊者,佛陀十大弟子當中說法第一的滿慈子。這地方又分兩段。

壬一、經家敘其默念領解 分二:癸一、得解歡喜;癸二、默念領解 

癸一、得解歡喜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佛陀講完因緣說以後,第一個表態的就是富樓那尊者。富樓那尊者講出他自己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他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就前面的法說跟譬喻說這兩說當中,強調佛陀的智慧。這個智慧是指佛陀的實智,佛陀的一心真如的中道的智慧。第二個是方便,就佛陀為了攝受三界的苦惱眾生(他有他的一種生死的急迫性),所以開出了三乘的法門,這是方便。所以佛陀有他自受用的智慧,也有面對生死苦惱眾生的一個方便的智慧。從法說、譬喻說裡面,他得到的這樣的一個認識。這第一個。 

第二個,「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前面的法說佛陀為舍利弗尊者授記,譬喻說佛陀為四大弟子授記,所以他等於是前面已經看到原來聲聞人也是有資格成佛的,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復聞宿世因緣之事」。這個就是因緣說了,就是結會古今了。佛陀明白地說明,弟子們在大通智勝佛時是跟佛陀結下《法華經》的因緣的,這是第三個。 

第四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在因緣說當中,也表示出佛陀有廣大的知見力。佛陀能夠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些廣大無邊的時空,不離開佛陀的現前一念心性,就知道這個心性的偉大。 

富樓那尊者經過這四個過程以後,他的內心是什麼情況呢?「得未曾有,心淨踊躍。」一種未曾有的清淨跟歡喜。這個時候從座位站起來,在佛前頂禮佛足,就默然地站在一邊。然後呢,目光就瞻仰佛陀,而且很專注,不願捨離。

 

1309】富樓那尊者為什麼會「心淨踊躍」?

這段經文等於是講到聲聞弟子的一個理解的過程,跟他最後的一個結果。 

我們先看過程。過程正如蕅益大師說的,聲聞弟子,就算他是下根人,他也不是因緣說才成就的。他是經歷了法說、譬喻說,到最後因緣說,這三周說法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的。這是他的過程。

那麼下根人的最後的結果是什麼?他有兩個結果: 

第一個,成就大乘的智慧。聲聞人從小乘的空性而對接到整個大乘的一心真如,當然他內心會歡喜。這就好像說,一個人活在一個水泡,小水泡,活在一個小小的我空的真理當中,突然間回歸大海,看到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一念心性;就是從一個鏡子的小灰塵回歸到鏡子,從所回歸到能,那當然心胸開闊,非常歡喜。這第一個,他的智慧,清淨心成就。

第二個,建立大乘的信心。這個地方當然主要是講因緣說了。他從過去生的宿世學過《法華經》,成就金剛種子,永不失壞,他只是一時的退轉,所以他建立了大乘的信心,等於是建立了清淨心、菩提願。從一種空性的涅槃,重新喚起他過去的善根力,清淨心、菩提願,所以他「心淨踊躍」。他這歡喜是這麼一個情況。

 

1310】在因緣說以後,富樓那尊者作為一個下根弟子的代表,為什麼他是默然而沒講話,這有什麼深意?

癸二、默念領解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在前面的兩科,法說、譬喻說,弟子們領解以後,都要口述自己的領解,不管是用法說,不管是講譬喻,都是要口說。但是在因緣說以後,富樓那尊者作為一個下根弟子的代表,他是默然,他沒講話,這個地方有深意。我們看經文就知道。

他站起來跟佛陀頂禮以後,站在佛陀旁邊,他雖然沒講話,但是他心中有作意,有念想。他作了三個念想:

第一個,「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這個是佛陀的真實智慧。佛陀一心真如開出無量法門,一心開顯萬法,這是他真實的智慧。 

第二個,「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這是佛陀的權智。佛陀能夠說是「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你貪求五欲,佛陀用涅槃寂靜引導你;二乘人對涅槃寂靜執著,佛陀用一心真如引導你。佛陀引導眾生那是一步一步的,這是講到佛陀的方便智慧。

第三個是他的重點,總結了。他第三個念想是很關鍵了:「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富樓那尊者讚歎佛陀的實智,讚歎佛陀的權智,他的總結是,希望佛陀能夠開顯我心中的深心的智慧跟我的菩提本願。

 

1311】法華會上這些開悟的聲聞弟子真的是聲聞弟子嗎? 

諸位!誰能夠有清淨心、菩提願?那當然是大乘菩薩。那大家就疑惑了,富樓那尊者不是一個下根的聲聞人嗎?你不是剛剛開始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嗎?你怎麼會有深心跟本願呢?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富樓那尊者希望佛陀為他跟其他的聲聞弟子開迹顯本,講出他的本地風光。我們做一個說明。如果我們今天只看上一品的<化城喻品>,我們會產生一個錯覺,好像所有的聲聞弟子都是在法華會上,跟佛陀在大通智勝佛法華會上,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以後,經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到現在都退轉了;都退轉以後,佛陀用二乘法去救拔我們,然後才成就阿羅漢果了。所以,如果只有因緣說這一段來看,我們會說這些聲聞弟子都是實在的聲聞弟子。

其實不然。就是在大通智勝佛時很多人開悟以後,其實很多人已經成就法身菩薩了。那麼他現在為什麼現聲聞相呢?那是他們示現,所謂的「外現聲聞相,內秘菩薩行」。也就是說,富樓那尊者要說的就是,我們聲聞弟子當中,其實有很多很多的人是法身菩薩,他現出聲聞相來護持佛陀說法的,不是所有人都退轉。當然有些人退轉,但是有一大部分人是沒有退轉的,他們早就成就了初地、二地、三地乃至於八地。那麼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弟子們為了感恩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就現出聲聞相,來幫助佛陀弘化。所以這個時候,他希望佛陀能夠為這些諸大弟子開顯他們的深心跟本願。是這麼一個情況,等於請法。佛陀,您自己弟子中有哪些人的本地風光是法身菩薩,希望您老人家為他們開迹顯本。是這麼一個請法的情況,而且他是在默然的情況來請法。

 

1312】佛陀如何開顯富樓那尊者為代表的很多聲聞弟子的本門? 

壬二、如來與之述成授記 分二:癸一、長行;癸二、重頌 

佛陀有不可思議的見聞覺知,當然知道富樓那尊者的心意。我們看下一段。這一段就是如來與之述成跟授記。這個述成,述成就是答應他了。佛陀先答應他,為諸大弟子開迹顯本,然後再為諸大弟子授記。所以這兩件事,先述成再授記。

癸一、長行 分二:子一、述本迹;子二、與授記 

子一、述本迹 分二:丑一、約釋迦世因行發迹;丑二、約過去世顯其本行

述成當中先看長行,長行當中又分兩段。第一段是述本迹,先說明以富樓那尊者為代表的很多聲聞弟子的本門。這個本門就是他久遠前已經成就的真實功德,他的法身功德,他沒有顯現出來的內心的真實功德;迹門就是他今生所示現的因緣的相狀,他今生的修學相狀。就是把本門跟迹門同時開顯。

丑一、約釋迦世因行發迹 

首先約著釋迦牟尼佛這一期的教化的因緣,來發明他的迹門。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佛陀把道理講完以後,佛陀知道是時候該把這些弟子的本門打開了。那麼在打開本門之前,先講他今生的表現。就是說,佛告諸比丘,「汝等見」,這個見不是眼見,就是你是不是有智慧。你能夠「見」到這個富樓那尊者嗎?我平常經常稱讚他在說法人中最為第一。這是個總說。

他是怎麼個說法的情況,這以下有三段來各別說明:

「亦常歎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第一個,他弘法的時候,他背後有大悲的願力,主動積極。大悲願力,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富樓那尊者能夠全方位地瞭解佛法的正法,而且能夠怎麼樣?「饒益同梵行者」,使其他的同參道友受益。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他能夠善巧方便深入法義,而且善巧地表達。 

從這三種功德來看,沒有一個是聲聞人說法的功德。所以這個地方雖然是表達今生的迹門,但是某種程度上也暗示這個人不是一般的聲聞人。 

聲聞人的弘法怎麼可能會精勤護持呢?我們看《阿含經》,作為一個阿羅漢,阿羅漢說法是隨緣盡分的,他不會主動的。他去托缽,你有因緣跟他碰巧見面了,你跟他請法,他會告訴你。但是阿羅漢絕對不會「為諸眾生不請友」,沒有這回事情。就是他主動地,看到你苦惱就突然間示現各種相狀來教導你,阿羅漢不會做這種事情的。他沒有所謂的精勤這兩個字,他只會精勤地修他的四念處,他對利他的事是隨緣的。所以這一點也看得出來,他不是一般的聲聞。這第一個。

第二個,阿羅漢也不可能「具足解釋佛之正法」。阿羅漢解釋佛法是片段的。

第三個,阿羅漢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辯才。阿羅漢講話就單刀直入,他懂多少就說多少,他不會去觀機逗教的。 

所以我們從這三種功德其實隱隱約約也知道,這個已經在開迹顯本了。雖然是在講釋迦牟尼佛在世的三種功德,但從他的大悲願力,從他的一個智慧的通達,從他的方便善巧,其實某種程度在開迹顯本。當然講得不夠清楚。我們看丑二,佛陀講得更清楚。

 

1313】富樓那尊者其實是早就成就法身了,那他為什麼要示現聲聞相而說法呢? 

丑二、約過去世顯其本行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這段就把他的本門講得更加直白、更加清楚了。這地方先講總標,再講別明,再有結示。三段。 

先看總標。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你不要以為富樓那尊者只有在這一世護持我法,其實他在「過去九十億諸佛所」,也是護持諸佛的正法,而且都是在彼佛當中的說法第一。這個人是特別。方便道,各有各的專長,富樓那尊者是說法第一。

他有幾種說法的特色呢? 

第一個,「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第一個,他對空性的法特別的通達。

第二個,「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這個四無礙智,只有法身菩薩有,阿羅漢是不可能有四無礙智。阿羅漢頂多有三明六通八解脫,他有禪定,作種種的變化,在禪定當中不生貪愛,他有各種解脫,但是阿羅漢絕對不可能有四無礙智。

這四無礙智就是:第一個,法無礙。他能夠通達一切的教法名相,分別不差。第二個,義無礙。對文中的義理也是通達無礙,不但是名相通達,而且是義理無礙。第三個,辭無礙。他能夠通達各種的文字,而且善巧表達。第四個是最難的,樂說無礙。他說法過程當中,能夠有大悲願力,好樂說法,不生疲厭。有這四無礙智,他就能夠沒有過失地清淨說法,使令眾生斷除疑惑。

第三個,「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一個人入了方便道以後,當然他有法身的力量、法身的功德這種真如三昧力,他隨其壽命的長短,常修梵行。就是這個富樓那尊者,他喜歡現出聲聞相,修習清淨的梵行,這是他的特點。他除了說法以外,他常修梵行。 

最後總結。「彼佛世人」,在這麼多的過去九十億佛所,大家從世間的眼光,都以為他只是聲聞人,其實富樓那是以此聲聞相的方便,來饒益無量百千眾生,來度化阿僧祇眾生,使令他們發菩提心。

這一段,最後一段最重要。他的目的是什麼呢?他為什麼要示現各種的聲聞相說法呢?「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當然這個菩薩已經在行方便道了。在初地之前,他是沒有資格叫做淨佛國土。三乘人追求的都是空性,能夠成熟眾生、莊嚴淨土,這個一定是初地以後的從空出假了。

所以這一段就講得更清楚了,這個富樓那尊者其實是早就已經成就法身了。成佛之道的方便,當然每一個人方便不一樣,有些人喜歡整理土地,像持地菩薩,他看哪一個地方有坑洞,他就趕快把它補起來。富樓那尊者喜歡說法,喜歡現聲聞相,這是他的特點。他不管做什麼,他的目的就是「淨佛國土,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