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2月27日 星期日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85(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dxKD46                                      

Podcast : https://reurl.cc/3jxrgV

目錄 

1367 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是十方諸佛要成就應身佛的必經道路

1368 我們怎麼去修行才能真正地成熟眾生、莊嚴淨土呢?

1369 為什麼佛身淨土不是靠善業力成就的,而是他自己的菩提願、他的自性功德力?

1370 如何啟動自性功德力,用摩尼寶珠來創造功德?

1371 什麼叫「學」?什麼叫「無學」?

1372 怎樣才有資格叫「學人」?

1373 從開顯真如的角度,為什麼你不能說「我的真如跟你的真如不一樣」?

1374 佛陀對下根授記與對中根、上根授記的過程是否一樣?

1375 阿難尊者、羅睺羅尊者啟請佛陀授記的理由是什麼?

1376 佛陀為什麼在授學無學人記的時候,把阿難尊者、羅睺羅尊者單獨列出來?

1377 阿難未來成佛的佛號是什麼?他是怎麼修的?

1378 阿難未來成佛的依報國土叫什麼?有哪些特點?

1379 阿難未來成佛,他的壽命和法運有多久?

1380 諸佛菩薩修因成果的連接點與我們凡夫的有什麼不一樣?

 

1367】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是十方諸佛要成就應身佛的必經道路 

庚二、授學無學人記 分二:辛一、二千請記;辛二、如來授與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九十面,我們看庚二的「授學無學人記品」。這一科是前面的授下根人記中的一品。就是授下根人記等於是有兩品,一個是前面的<五百弟子受記品>,其次就是這一科的<授學無學人記品> 

這個授記,就是佛陀用大智慧的光明,來事先記別聲聞弟子在成就般若道以後趨向方便道的時候,他未來的國土,包括他正報的佛身、依報的國土,還有他的壽命,乃至於眷屬等等,就做一個記別。

那麼為什麼佛陀要為聲聞弟子授記呢?因為要給他一個修行的方向。基本上,要成就一個國土,他有兩個方向:一個叫做成熟眾生,一個叫莊嚴淨土。有這兩個主要的方向。當然,每一個人在實際的操作上,你有你成熟的眾生,他有他莊嚴的佛土,在這兩個大綱之下就各自表現了。

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是十方諸佛要成就應身佛的必經的道路。這兩個的關係,在《維摩詰經》的<佛國品>上說,說是菩薩為了成熟眾生故而莊嚴淨土。就是你為什麼創造淨土呢?為了成熟眾生。為了成熟眾生而莊嚴淨土,而成熟眾生也是為了莊嚴淨土。所以這兩個是怎麼樣?互為因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1368】我們怎麼去修行才能真正地成熟眾生、莊嚴淨土呢? 

那麼,這個地方的重點就來了,我們怎麼去修行才能真正地成熟眾生、莊嚴淨土呢?比方說,我現在可不可以透過我的拜佛、持戒等等來成熟眾生、莊嚴淨土呢? 

《大智度論》講一個關鍵,它說,菩薩不能夠用獨行功德來成熟眾生、莊嚴淨土。什麼叫獨行功德?不是依靠單一的功德,要須有願。就是說,你莊嚴淨土靠的不是你的布施,也不是靠持戒這種單一的功德。因為這單一的功德是分散的,它沒辦法整合成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怎麼辦呢?你要有一個強大的菩提的願力來攝持。就是把你所有的這些善法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來成熟眾生、莊嚴淨土。

 

1369】為什麼佛身淨土不是靠善業力成就的,而是他自己的菩提願、他的自性功德力?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釋迦牟尼佛在過去因地的時候,曾經示現做一個慈悲的鹿王。也就是說在森林當中有兩群鹿,一個是慈悲的鹿王所領導的,另外一個就是提婆達多所變現的一個鹿王所領導的,就這個森林當中有兩群鹿。

這整片森林是隸屬一個國王來管轄,這個國王特別喜歡吃鹿肉。就是這國王是具大福德力的,他在某些地方是可以心想事成的,所以他就下令他的廚師每一天都要煮鹿肉給他吃,使令他的侍衛每天都到森林當中大肆地狩獵,結果弄得鹿群每一天都是死傷慘重。

這個慈悲鹿王一想,這不是辦法,如此下去,這個鹿群恐怕要滅種。所以這個慈悲的鹿王就找另外一群鹿的鹿王商量,說我們應該找國王商量個對策,對方的鹿王也同意。所以兩個鹿王就來到國王的面前說,尊貴的國王,我們現在有一個辦法,就是我們每一天主動派出一隻鹿,讓你來食用,你就不用大肆地殺伐。那你這樣子每一天也有肉吃,我們的鹿群也不會因此而滅種。國王一聽有道理,就答應了。答應以後,大家就按照年齡來安排,今天這一方出一個年齡最大的鹿出來,明天另一方出一個年齡最大的鹿出來,大家交換地提供鹿肉,就這樣相安無事。直到有一天,對方的鹿群,牠明天要指派的鹿是一個母鹿,而且是一個懷孕的母鹿。這個母鹿好不容易懷孕,再過幾天就要生產,所以,牠憶念牠的小鹿,就希望能夠多活幾天,所以牠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對方的鹿王白告。那對方鹿王就不答應,說這個是規矩,每一隻鹿都是貪生怕死,誰願意來頂替你呢?

這隻母鹿很傷心,就只好找慈悲鹿王商量。慈悲鹿王聽了以後,牠說,好,這件事我幫你處理。你就安心地把這個小鹿生出來,其他的事我來安排。所以隔天的時候,這個慈悲的鹿王就頂替了這隻母鹿,親自到了國王的宮殿去。這個侍衛一看,哎喲,今天送來的鹿不是一般的鹿,身材高大,而且身相放大光明,就告訴了國王。國王一看,哎喲,鹿王親自過來!所以國王看到鹿王,他也很驚訝,說是不是我把鹿都吃光了,要你老人家親自過來?鹿王說,不是。就如是如是地跟國王報告。

國王一聽以後就很感動,說為了救拔眾生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就很慚愧,就下令從此以後不再吃鹿肉,而且嚴禁大家到這片森林去狩獵。所以這個鹿群就開始相續地綿延下去,乃至於到釋迦牟尼佛出世成佛的時候。那個地方就是鹿野苑。佛陀成道以後第一次轉法輪的地方,度五比丘而使令僧團三寶住世。

我們現在用凡夫的眼光來看這個佛菩薩在行菩薩道,我們就看不出裡面的核心思想。如果你用權教的因緣觀,你說你一生,你示現做一隻鹿,好不容易做一隻鹿王,結果你一生只度了兩個眾生。萬一你要是為這個懷孕的母鹿犧牲了,你也只度了兩個眾生。說佛陀行菩薩道的時候,說割肉餵鷹,這隻鴿子被老鷹追,佛陀把它藏起來。老鷹說你不公平,你為了保護鴿子,結果我餓死了。佛陀就把這鴿子拿去秤,看這個多重,我就割多少肉來彌補你。說捨身飼虎,看老虎沒東西吃了,佛陀跳到老虎坑裡,去餵這個老虎。從我們一般的因緣觀是說,這樣子度眾生要度到什麼時候?說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那你這樣一一地要度到什麼時候?

諸位!我們一般的凡夫,長時間受因緣所生法的這種影響,就落入了心外求法。其實不是這樣子。如果從因緣的角度,是沒有辦法成熟眾生、莊嚴淨土的。就像《大智度論》所說的,單一的功德是不能成熟眾生的。它是這樣子:佛陀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是借事修心。就是說,鹿王犧牲生命來救這個母鹿,他不是在造這個善業,他是在實踐他的理想。這樣懂嗎?他是在實踐他的願望。因為他曾經受了菩薩戒,因地所發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他的重點不是針對這個眾生,而是實踐他的願望。

所以《金剛經》講得很重要,它說菩薩如果有度眾生的想法,這個就不是菩薩了,就是你心外求法了。菩薩在度眾生,他不管你是誰的。重點不是你是鴿子,重點也不是說你是老虎,或者你是母鹿,重點是他遇到因緣,能夠實踐他的願望,他就去做。而他每一次在犧牲奉獻的時候,他的願望就慢慢地增長廣大了。等到有一天,他的願力已經有能力做到「眾生無邊誓願度」了——當然,實踐上要靠因緣,但是他自己主觀的能力已經達到了,這個人就成佛了。

佛身淨土不是靠善業力成就的,不是靠善業,而是他自己的菩提願,他的自性功德力,自己現出佛身淨土的。如果你今天心外求法,就給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你也創造不出一個佛身淨土出來。我們前面講繫珠喻,就是你不能夠說,你努力地工作去賺錢的。這個叫做什麼?這叫資生困難。你應該把你那摩尼寶珠拿出來用。就是說,你要想辦法啟動你的自性功德力。

 

1370】如何啟動自性功德力,用摩尼寶珠來創造功德? 

而啟動自性功德力,只有兩個方法:一個清淨心,一個菩提願。 

我們舉實際的例子,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得到。就是你看,很多人受了菩薩戒以後,產生重大變化。所以,修行當中受菩薩戒是一個關卡,出家受比丘戒又是一個關卡。你看說,欸,我隔壁的受了菩薩戒,他以前做功課,每一天做什麼功課,受了菩薩戒,他還是做那個功課。但是為什麼他受完菩薩戒三年後,欸,他業障消了,福報也變大了,智慧也開了,而他的事修功課卻一點都沒有變?

所以,這個是外行人看熱鬧、看因緣法,內行人是看真如法。就是佛號,但是他的心中他能念的心多了一個菩提願,他多了一個摩尼寶珠。就是說,你今天沒有發菩提願,你是靠你的力量去創造功德;有智慧的人是靠摩尼寶珠來創造功德。就是說,你的摩尼寶珠要用來貿易,你事修要跟你內在的理觀,跟清淨心、菩提願要經常互動。

所以,為什麼諸佛菩薩能夠創造這麼廣大清淨的國土,攝受那麼多眾生?他不是靠因緣修。《大智度論》說了,靠獨行功德不足以莊嚴淨土。那怎麼辦呢?要須有願,你去靠菩提願。就是,你所做的事情,都一定要跟你內在的自性功德對接。如果你幫助眾生,你去做義工,你還想著人天果報,那你就完了,你這個人格局就很小。如果說,欸,我不求回報,我這樣子做只有一件事情,我在滿足我的菩提願。恭喜你!你未來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因為你已經開始在用摩尼寶珠修行了。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看諸佛的成熟眾生、莊嚴淨土,這個事修只是一個過程,它重點是要在生生世世當中去滿他的菩提願。他菩提願成功了,他就示現應身佛了。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菩薩是怎麼成就法身淨土的,是這樣來的。

 

1371】什麼叫「學」?什麼叫「無學」? 

我們看講義附表第二十五,補充講表第四十二面<授學無學人記品>。我們把這個品目解釋一下,這個地方有兩段。

一、解釋品目 

研真斷惑,慕求勝見,名之為「學」。真窮惑盡,勝見已極,無所復學,名為「無學」。今佛與小乘四果四向聲聞弟子授記,故名<授學無學人記品>

我們把這個「學」跟「無學」做一個簡單的定義。

什麼叫「學」呢?「研真斷惑,慕求勝見,名之為學。」整個修行只有一個核心思想,叫做「研真」。研,就是觀照;這個真,就是真理。就是說,我不管你怎麼事修,你喜歡拜佛,他喜歡打坐,他喜歡做義工,他喜歡持戒,都沒關係;重點是,你對真理的觀察是關鍵,我們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那麼研真,小乘法的研真就是空性,大乘的真就是中道的實相,就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性。

那麼這個一觀了以後,一研真以後,就有兩個效果出來了:第一個是斷惑,第二個是勝見。你對真理一觀,就會怎麼樣?斷惑證真。小乘斷的是見思煩惱,大乘的是破無明,破無明妄想。那麼斷惑以後就會成就一種智慧。我們剛開始是叫觀照真理,要靠文字相來引導;等到你成就智慧以後,你這種智慧就可以獨立地生起了,不用靠文字了,「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那個智慧就自然現前了,就是勝見。就產生無漏智慧,「名之為

學」。所以這個學,它的基本的階位叫做見道位。這是很關鍵了。小乘的見道位是初果,大乘的見道位是初地,因為這兩個都是不退轉的,叫

「學」。這個就是第一個情況,叫做學,有學。 

我們再看「無學」。

「真窮惑盡,勝見已極,無所復學,名為無學。」當然,你證得了初果、證得初地,你對真理是觀照了一部分,但是你還要不斷地怎麼樣?你還有學,還要不斷地深入。等到你對真理的觀照圓滿了,所有的煩惱斷盡了,所有的智慧開顯了,所以你也就是無所增上了,就是「無學」——小乘四果、大乘佛果。那麼這個地方經文指的是什麼?指的是小乘。佛陀跟小乘的四果四向聲聞弟子授記,名為<授學無學人記品>。所以「學」包括什麼?包括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都是叫做「學」。

 1372】怎樣才有資格叫「學人」? 

你看我們佛弟子很多人都自稱為學人,對不對?其實你沒有資格叫學人。為什麼?你說,欸,我也在研真窮妄啊!是的,你今生有研真窮妄,但是你來生呢?未必!就是你會退轉。你今生研真窮妄,但是你來生福報變大,就開始糊塗了。所以你的研真窮妄是怎麼樣的?不決定。你有時候研真窮妄,然後就放逸了七八生,又開始研真窮妄……所以我們不能講

「學」。這個「學」就是不退轉了,從今以後,你這個研真窮妄就是開始往真理的地方不斷地增上了,你不可能再退墮了,才有資格叫做學人。等到你對真理的觀照已經斷惑證真,圓滿了,叫做「無學」。

前面的佛陀授記,授千二百弟子記,全部是四果阿羅漢,所以就不要講學、無學,全部是無學。但是這個第二撥的授記就比較複雜,就是剩下的有初果的,有初果向,有二果的,有三果的,還有包括這個中間的,初果到二果中間的叫做二果向的等等,這就是其他的。就是除了常隨的千二百弟子以外的這些初果以上的聖人,佛陀開始為他們授記。

 

1373】從開顯真如的角度,為什麼你不能說「我的真如跟你的真如不一樣」? 

我們看第二段,經文要義。這地方有兩段。看第一段。

二、經文要義 

(一)佛法平等,普施眾生。如雲雨是一,藥草樹木,受潤各別。佛三周說法已竟,三根弟子,皆得悟入佛之知見。故前品為下上根人授記已,此品即授下中及下下根人記。如是則三根九品弟子,同悟佛慧,同入佛道,暢佛本懷。三周說法,開權顯實,始告圓滿。 

「佛法平等,普施眾生,如雲雨是一。」這個約實法來說。你只要聽到講平等,那就是真實法。就是說,佛法,從契理的角度,都在開顯心性,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所以,從開顯真如的角度來說,你不能夠說,我的真如跟你的真如不一樣,對不對?所以,從真如的理性,上契諸佛實相之理來說,是平等的。

但是從契機的角度,「藥草樹木,受潤各別」。各取所需吧,是吧?你喜歡布施,他喜歡持戒,這個人喜歡修忍辱,那麼這個因緣的權法那就各修各的,互相尊重,叫做無差成差。所以,道理是一個,但是,過程的事修就各別。這是佛法厲害的地方,權實不二。差而無差,這講真如本性;無差成差,就是各種的方便法門。

那麼佛陀三周說法已經圓滿,所以三根的弟子,上根、中根、下根……上根是誰?舍利弗。中根是四大弟子,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等四大弟子。下根就是所謂的千二百弟子跟學無學人弟子。不管是上、中、下根,都已經悟入佛陀知見。

所以前品為下根裡面的上根人,就是五百弟子授記,這以下為下根裡面的中根跟下下根人授記。這樣子的話整個三根就普被了,就「同悟佛慧,同入佛道,暢佛本懷」。所以佛陀「三周說法,開權顯實」才能夠圓滿。

「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諸位!聲聞弟子在修空觀的時候,空觀是不一樣的。記住!凡是修來的,就不一樣。比方說你這個煩惱很重,但有些人空觀利,他修一天煩惱就斷了;有些人他的內心這個空觀修得薄弱,他的空就要糾結一兩個月才會把這個煩惱斷掉。所以,所謂的上中下根是約著權法安立,就是有些人的空比較利,他直接契入無生,不需要經過無常。但是等到會權入實以後,不管你過程是修無常空,還是修無生空,你只要會歸心性,就差而無差。諸位!心性不是修來的,它是本具的,你只是把它開顯出來。既然是本具的,你就不可能說你的心性跟他的心性不一樣。因為怎麼樣?它不是修來的,它不是因緣所生法。

 就是說,當三乘的弟子都會歸心性以後,那就沒有什麼上中下根了,所以佛陀應該平等授記。不管他的過程,他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不管他是從鈍根上來的,中根上來的,上根上來的,他是什麼方便,他一旦入般若道,佛陀一定為他授記,這樣子佛陀才能夠真正地暢佛本懷。這是第一個,就強調他的真如的平等。

 

1374】佛陀對下根授記與對中根、上根授記的過程是否一樣? 

(二)下根受記中,前品首為滿慈子,次為憍陳如,乃至千二百弟子受記。今品則以阿難、羅睺羅為首之二千弟子受記。 

佛陀在授上根跟中根的時候,是直接地跟舍利弗跟目犍連尊者授記。但是到下根,因為人很多,下根的弟子要麼就一千兩百個,要麼就兩千個,所以佛陀都是怎麼樣?先找兩個代表出來,然後再授記。比方說前面的<五百弟子受記品>,佛陀先找了富樓那尊者、憍陳如做代表,然後再跟這個全體的千二百弟子授記。那麼<授學無學人記品>也是一樣,先找出兩個代表,阿難尊者跟羅睺羅尊者,然後再跟團體的兩千人授記。他有這麼一個過程。

 

1375】阿難尊者、羅睺羅尊者啟請佛陀授記的理由是什麼? 

辛一、二千請記 分二:壬一、二人啟請;壬二、二千啟請

我們把這個標題解釋以後,就來看講義的第一百九十面。講義當中,「授學無學人記」分兩科。第一科,二千請記,這兩千的聲聞弟子請記。這個兩千當中有兩個代表。

壬一、二人啟請

這個二人是阿難尊者跟羅睺羅尊者。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唯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

「爾時」,這個爾時就是佛陀為五百弟子乃至於千二百弟子授完記以後。這個時候,在與會的大眾當中,有兩個人內心就動了念頭了,一個是阿難尊者,一個是羅睺羅尊者。阿難尊者當時的果位是初果,羅睺羅尊者的果位是四果阿羅漢。這兩個聲聞弟子心中就動了一個念想。是什麼念想呢?「我等每自思惟」,就是我們私底下經常想一件事,「設得授記,不亦快乎?」如果我們能夠蒙佛陀親自為我們授記,這個是可以令我們特別慶喜的事情。

所以,他們不但是念想,還付諸行動,就從座位站起來,「到於佛前,頭面禮足」,然後白告佛陀說,「我等於此」,我們對於此就是授記之事,也應該有分的。為什麼呢?他提出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唯有如來,我等所歸」。約著內心來說,我們出家以後,一路走來都是依止佛陀的教化,所以我們對佛陀一切的功德,都是我內心的皈依之處,就這一點是等同其他聲聞弟子了。聲聞弟子跟緣覺不一樣,緣覺乘他很少跟佛陀在一起,他大概聽完十二因緣以後,就自己到山邊林下修學。聲聞弟子他是跟羊一樣,他是經常跟在佛陀身邊的,對佛陀的皈依心很強的。所以,為什麼我們有分呢?第一個,我們對佛陀的皈依等同其他聲聞弟子,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從外緣來說,「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尊者跟羅睺羅尊者這兩個不是一般的聲聞弟子,那個叫做十大弟子,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羅睺羅尊者是密行第一。這個十大弟子跟佛陀的這些皈依弟子,諸天、阿修羅、人,是很頻繁地互動,所以,所見、所知、所識。佛陀的這些皈依弟子有天、有人、有阿修羅,「所見」就是彼此有見過面,「所知」就是可能有的諸天雖然沒有見過阿難尊者跟羅睺羅的面,但聽過他的名號,「所識」就是互相熟悉。那麼為什麼這樣子呢?因為阿難尊者是佛陀的侍者,而且護持法藏,佛陀到哪他就跟到哪,這第一個。羅睺羅是佛陀的兒子,佛陀俗家生了三個兒子,羅睺羅是長子,所以有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那麼也就是這樣子,「眾所知識」,所以如果佛陀為

們來授記,不但是能夠滿我們的願,也滿足所有皈依佛陀的三寶弟子的願望,就是大眾也是這個願望。

 

1376】佛陀為什麼在授學無學人記的時候,把阿難尊者、羅睺羅尊者單獨列出來? 

我們看佛陀在授記的時候,不管授千二百人記,或者授兩千人記,他都會先選出兩個代表。前面的授千二百人記,選富樓那尊者,選憍陳如尊者。這個地方的授兩千人記也是提出兩個,選阿難尊者、羅睺羅尊者兩個來代表。這兩個代表的共同點,就是都跟佛陀的關係非常親密。一個是佛陀的堂弟,出家以後做佛陀的侍者,就是阿難;一個是佛陀世俗的長子。這兩個都是在佛陀成道八年後回到迦毘羅衛國以後,當時的八王子跟貴族出家的其中兩個。這是他們兩個的共同點。

那麼差別點,阿難尊者的特點是多聞第一,他博學強記。所以你看文殊菩薩讚歎阿難尊者說,「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他基本上就是一入耳根就永遠不忘掉的,這是阿難尊者,所以他能夠負責佛陀滅度後的結集經典。那麼羅睺羅尊者是密行第一。這密行第一就是他的外表看起來很平常,但是他內心有甚深的功德。

這一段經文古德解釋說,阿難尊者跟羅睺羅尊者,其實照理說,他們作為常隨眾(這兩個都是常隨眾,一個多聞第一,一個密行第一),在前面的千二百弟子授記的時候,就已經涵蓋在裡面了,那麼佛陀為什麼在授學無學人記的時候,單獨把他們列出來?

這個地方的理由就是,佛陀要為他們開迹顯本,就這兩個本地功德不是一般的。一方面為他們開迹顯本,一方面佛陀希望給他們一個個別的授記,因為這兩個過去的因緣是跟一般的聲聞弟子不一樣的。我們看有什麼不一樣,後面會說明。

壬二、二千啟請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睺羅所願,住立一面。 

那麼前面是兩個代表,就是阿難尊者跟羅睺羅代表出來口頭啟請。這以下,當然這兩個站出來以後,其他的學無學人弟子就想,反正大家都受記了,剩下我們這兩千人!於是就得到了鼓勵,就站起來,頂禮佛陀,站在旁邊,但是沒有講話,就站在旁邊。當然佛陀是默然同意了,這二千啟請。

 

1377】阿難未來成佛的佛號是什麼?他是怎麼修的? 

辛二、如來授與 分二:壬一、記二人;壬二、記二千人

前面是阿難尊者跟羅睺羅尊者跟兩千弟子的請記,佛陀等於默然接受。這以下佛陀就正式給他們授記。 

壬一、記二人 分二:癸一、記阿難;癸二、記羅睺羅授記的整個過程,先授兩人記。

癸一、記阿難 分五:子一、正與授記;子二、重明果德;子三、菩薩生疑;子四、發迹釋疑;子五、顯本述歎

這兩人當中,先授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又分成五段。

子一、正與授記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段的「正與授記」有四段,我們先看第一段的「總標因果」,佛陀先把這個因地跟果地做一個標示。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先授他正報的佛身。他的佛號是什麼?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山海慧」指的是他自受用的智慧,他內觀的智慧。那麼他的內觀智慧是怎麼樣的呢?如山之高,如海之深。就表示阿難尊者經常多聞,「護持法藏」,所以他內觀的智慧是很深的。「自在通王」指的是他受用,他教化眾生的智慧,他有廣大的善巧方便,各種的自在通達。這個是指他的利他的智慧。這兩種智慧合成他的佛名。也是一樣,除了「如來」,還有應供、正遍知乃至於世尊等十種德號。這是先把他果地的佛號做一個記別。

這以下記別他的因地。他是怎麼樣修的呢?他在未來世中「供養六十二億諸佛」。這個供養當然是修福。我們親近諸佛,肯定不是只有供養,一定是還要修慧的。那麼他是怎麼樣修慧呢?護持法藏。阿難尊者有個很重要的功德,因為他多聞第一,博學強記,所以十方諸佛一滅度以後,他就負責整理法寶,結集經典,然後流通後世。這個很重要,使令佛陀滅度以後正法、像法、末法的法運能夠相續下去。所以他就做這件事情,在整個六十二億諸佛當中,就是「護持法藏」,令正法久住,然後成佛。他不但是護持法藏,還親自演說,在成佛以後,「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等」,使令他們成就佛道。他不但是善於整理法寶,他還善巧演說。這是他的一個總標因果。

 

1378】阿難未來成佛的依報國土叫什麼?有哪些特點? 

我們看第二段,依報的國土。

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 

那麼他的國土叫什麼名稱呢?常立勝幡。這個「勝幡」,這是古印度的一種習俗。就是這個人智慧很高,善於論辯,那麼眾人就打造一個很清淨莊嚴的幡,掛在他們家門口,表示這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阿難尊者因為因地的修學,護持法藏,所以他招感的國土就有很多有智慧的人,就表示說,他們很多人都是「常立勝幡」。

那麼「國土清淨」怎麼說呢?因為他的大地是清淨的,以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他成佛的時間點是妙音遍滿,就是這個地方的時節點,人們都是以微妙悅耳的音聲來說法。就是你在這個時間點出生,你經常能夠聽到微妙悅耳的說法的音聲。這是講到他依報的國土。

 

1379】阿難未來成佛,他的壽命和法運有多久? 

我們看第三,壽命法運。

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 

我們看阿難尊者,他這個國土的壽命跟法運都非常長,其佛壽命有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那麼這到底有多長呢?佛陀說,你一般人,我給你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的時間讓你去算,你也算不出他的壽命有多長。這個就是非常長。當然他也是有限量,因為他畢竟是應身佛。這是他的一個佛身的壽命。

那他往生以後,他的法運怎麼樣呢?正法住世,一倍於他的壽命;像法住世,又復倍於正法,等等。所以法運也特別長,壽命也特別長。

 

1380】諸佛菩薩修因成果的連接點與我們凡夫的有什麼不一樣? 

看第四個,諸佛稱歎。

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

阿難尊者的整個佛身淨土,不但是壽命久遠,還有他經常能夠蒙受十方諸佛共同的讚歎,「稱其功德」。

阿難尊者的這個佛身淨土是不得了的殊勝。第一個,諸佛稱歎。這是約空間。就是他能夠普遍地蒙受諸佛讚歎,空間特別廣。第二個,他的時間,壽命久遠。

這個地方是這樣子,我們看諸佛菩薩的因果,你千萬不能落入凡夫的因緣所生法,都一定要會歸心性。就是說,阿難尊者因地叫做護持法藏,善於說法,這個是他一種有為的造作。然後呢?然後,他護持法藏、善於說法這樣的造作就不斷地去加強他心中的本願功德力,因為他有發這個願。等到這個本願功德力成熟的時候,就出現了這麼一個無量壽命、名稱普聞的國土出來。這樣你們懂嗎?所以他因跟果中間的核心是願力。 

那我們凡夫呢?我們凡夫叫做業力。就是說,欸,你因地修布施,然後變成一種善業,這個善業讓你來生富貴。所以我們凡夫的修因成果,它的核心的連接點是靠業力。這個業力就有問題了,業力就有漏了,所以世界上有好就有壞。

但是菩薩的功德,它的因果連接點是願力,它沒有過失的。當然,我們現在關心的是,阿難尊者他的願怎麼這麼長啊?時空無量的一個願——時間,壽命無盡;空間,諸佛稱歎。那這是一個不得了不得了的願力。在後面會說明他怎麼有這麼大的願力。

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