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78(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Mkn8Q3                                    

Podcast : https://reurl.cc/oe7zaV 

目錄 

1252】為什麼見佛聞法,特別是聽聞《法華經》的因緣讓佛陀值得一提?

1253 成佛之道是五百由旬,這條路不但是長,重點是「險難惡道,曠絕無人」

1254 為什麼佛陀有能力有資格來「將導眾人,欲過此難」?

1255 這些苦惱的眾生,為什麼中途生懈退?

1256 面對懈退的眾生,具足權實二法的導師,他怎麼樣來教導他的眾生?他的方法是什麼?

1257 佛陀為什麼施設化城?

1258 這個化城喻到底是說什麼事?

1259 佛陀為何要善巧方便引導眾生?

1260 為什麼沒有淨土宗的話,絕大部分人退大取小?

1261 大通智勝成佛前,為什麼招感了諸天供養?

1262 大通智勝佛成佛以後,第一撥來到佛陀面前請法的是誰?請的是什麼法?

1263 大梵天王怎麼知道佛陀出世而來供養呢?

1264 大梵天王請佛轉法輪是請的什麼法?

1265 在諸天當中跟佛陀互動最頻繁的有哪兩個? 

 

1252】為什麼見佛聞法,特別是聽聞《法華經》的因緣讓佛陀值得一提? 

癸二、喻說結緣 分二:子一、立喻;子二、合法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六十八面,我們看癸二的「喻說結緣」。這一段是佛陀講到過去的一段因緣。

當然,你生命當中能夠讓佛陀值得一提的,那就不是日常生活的吃喝玩樂的因緣,那個因緣跟成佛一點關係都沒有。什麼因緣讓佛陀值得一提呢?就是見佛聞法,特別是聽聞的是《法華經》的法,哪怕是距離多遠都沒關係。就是說,你這一次聽《法華經》,距離你上次聽《法華經》的時間,即使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都沒關係。只要你聽過,重點是你聽過,經歷多久都不是問題,因為《法華經》的種子是金剛不壞種子。

諸位!權法是你追求來的,你打工是追求,是心外求法。但是你的家,是你本來就具足的。所以實法為什麼不容易退?就是說,你打妄想也好,你造業也好,它永遠沒有離開你。這是實法妙的地方。所以,阿羅漢弟子們,即便他聽《法華經》

是經過了無量無邊阿僧祇的塵沙的時間,都值得佛陀把它拿出來提一提。

如果這件事情只是他什麼時候做出一個布施,哪一生布施特別莊嚴,持戒特別好,佛陀是不會提這種事情的。因為這是生滅的因緣法,讓你成就人天果報,然後呢?然後就沒了,頂多栽培一個未來得度的人天的善根。但是你在過去生,除了這次以外,你有一次聽過《法華經》,那就值得一提了,你那一次的生命就很重要,就是會讓佛陀把它提出來的。

今天佛陀提出來的是,聲聞弟子你不要以為會歸到一念心性這麼困難,你過去生就曾經有學過《法華經》,可是後來退轉了。所以佛陀講出這麼一段因緣,來建立聲聞人的信心。

  

1253】成佛之道是五百由旬,這條路不但是長,重點是「險難惡道,曠絕無人」

 前面是法說,這以下譬喻,用譬喻的方式來說明這弟子們結下《法華經》的法緣。譬喻說當中分兩段,先講立喻。 

子一、立喻 分二:丑一、導師喻;丑二、將導喻立喻當中,先講導師喻,先把這個導師的智慧做一個說明。這個導師是什麼樣的智慧?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 

作為一個導師,他是怎麼個情況呢?說「譬如五百由旬」。就是成佛之道,五百由旬。三界的分段生死是三百由旬。我們這個成佛是五百由旬這麼長一段路。這條路不但是長,重點是「險難惡道,曠絕無人」。

「險難惡道」,就是它充滿了危險。這個危險指的是他內在的煩惱,它隨時會活動。煩惱一活動的時候,這個人就要起顛倒了。就像你一個人內心當中隨時住了一個毒蛇一樣,你不知道牠什麼時候會醒過來,開始起瞋心。所以我們在凡夫位的時候,內心是隨時會有危險。而且對外來說,也可能有災難,就是業力。所以我們凡夫眾生在成佛之道當中,是內有煩惱,外有業力。這第一個。更可怕是怎麼樣呢?「曠絕無人。」就是說,三界的長夜當中,偏偏佛陀出世的時間又很少。佛陀不是隔三差五地出世,經常是沒有佛陀出世,幾百劫甚至於無量劫。這個「無人」,就是長時間沒有佛陀智慧光明的教化。

這個人處在內有煩惱、外有災難,又是沒有佛陀光明的時候,問題就嚴重了。 

1254】為什麼佛陀有能力有資格來「將導眾人,欲過此難」? 

有很多很多的眾生「欲過此道」,去追求五百由旬外的珍寶。這些人在貧窮當中要追求珍寶,他們有一個導師,這個導師有兩個特點:第一個,「聰慧明達」。這個指的是佛陀的智慧,真實的智慧,一心三觀的智慧。第二個,「善知險道通塞之相」。這是佛陀善巧方便的智慧。那麼佛陀具有實智跟權智,所以他有能力、有資格來「將導眾人,欲過此難」。

這個地方說明,作為一個導師,他有兩個特點。 

第一,你要先懂實法。你教化他,你要知道最終的目標在哪裡。知道目標,你才有資格講過程。 

第二個,善巧方便。你看很多人,他就說,欸,我也可以施設方便。對不起!你要施設方便,你要布這個局,說你怎麼怎麼修行,可以!但是你要有把握,別人照你說的方法去修,修到最後,你要有本事讓他跟真實法對接。你看很多人,他也施設一個方便,但是,方便法成就以後沒辦法接了,因為他偏離了真實法。

佛陀的方便都是趨向於真如的,後面會說,佛陀有本事給你施設方便,他一定為你負責到底。佛陀說,持名念佛,那你好好念佛就好。佛陀敢施設這個方便。你念佛一開始是事相,有所得嘛,一句佛號念誦聽,你捕捉的是一個聲音。但是沒關係,你一開始注意所念的佛號,念久以後,你慢慢就說,欸,念佛是誰?你自己會迴光返照,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議。所以佛陀能夠施設方便,他每一個方便他是有考慮到布局的。就是說,這個方便最後是趨向於真實的。

所以,作為一個導師,他要有實法、權法,他能夠通達權實二法,叫導師。先把這個導師的特點講出來。

 

1255】這些苦惱的眾生,為什麼中途生懈退? 

丑二、將導喻 分二:寅一、中路懈退喻;寅二、引至寶所喻

再看第二段,將導喻。 

那麼具足權實二法的導師,他怎麼樣來教導他的眾生呢?他的方法是什麼?看方法。方法有兩段。

寅一、中路懈退喻 分二:卯一、退大;卯二、接小先看寅一的「中路懈退喻」。這個地方又分兩段。

卯一、退大 

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導師引導了很多很多的苦惱眾生要去追求廣大的珍寶,但是,他們「中路懈退」。到了中途的時候,大家實在是精疲力盡,沒辦法再走下去了,就跟導師說,「我等疲極,而復怖畏」。為什麼走不下去呢?有兩個理由:這個路實在太長了。你要說五十由旬,勉強忍一下就算了。五百由旬,我們實在是精疲力盡了。這第一個,身心疲憊。第二個,對未來充滿了怖畏。生死輪迴,你不知道你以後發生什麼事,弄不好到三惡道去了,所以對未來的路也是充滿了怖畏,沒有信心。既疲累,又怖畏。

所以,這兩個條件之下,眾人真的走不下去了,「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前面實在太遙遠了,所以就準備完全放棄了。就這個人準備要修外道了,不學佛了。

所以古人說,大乘佛法,行山願海,時空無盡。你叫一個凡夫眾生,說你有本事從現在開始,三大阿僧祇劫無怨無悔地走下去,很多人可能不敢走。為什麼不敢走呢?有兩個理由:三大阿僧祇劫不是三劫,諸位!時間真的拉太長了。第二個,這個生死輪迴充滿了危險,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你哪一生的時候,稍微放逸一下,你就墮落到三惡道去了。墮落到三惡道,受了痛苦也就算了,你這個善根還要受到某種程度的傷害。所以,又危險又疲累,就沒法走了。沒法走怎麼辦呢?就跟導師講真話,就白告:「我等疲極,而復怖畏。」

 

1256】面對懈退的眾生,具足權實二法的導師,他怎麼樣來教導他的眾生?他的方法是什麼?

卯二、接小 

那看看導師怎麼辦呢?看第二段,接小。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這地方有兩段。第一個,先講施設化城。 

這個導師,他可不是一成不變。雖然他的目標很明確,要能夠成佛,趨向寶所,但是我們說過他有方便力。他就想啊,此等凡夫眾生實在可憐,你放棄了珍寶,那你就永遠做凡夫,永遠沒有希望了。那怎麼辦呢?方便。就是咱們先不談目標,先談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這個三百由旬的地方就變化一個化城,就在這個廣大的災難的地方變現一個城池。

變現以後呢,就跟他們說,你們不要害怕,也不要退返。現在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廣大的城池。它可以怎麼樣?可以中止,你可以得到休息。而且不但休息,你還能夠「隨意所作」,你在裡面吃喝休息,沒有任何的障礙。你進去以後,「快得安隱」,會讓你身心得到安穩。你不要害怕說墮三惡道,你有安穩的情況。你在這塊休息久了以後,你還可以繼續往前走,所以這個化城叫進可攻、退可守。就是佛陀先施設一個化城。

 

1257】佛陀為什麼施設化城? 

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

這以下看看弟子們怎麼反應。弟子們是歡喜入城。這時候弟子們因為是非常疲累了,聽到說有地方休息,不是說一定要一次到位,原來成佛是可以階段性完成的,就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說「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我們進入這裡休息以後,不用害怕生死輪迴惡道的痛苦,而且當下得到身心的快樂。所以大家就進入了這個化城,進入化城以後,就「生已度想,生安隱想」。對未來的生命生究竟涅槃之想,就是無餘依涅槃;對當下的生命生安穩想,就是有餘依涅槃。

這個化城的施設是滿足弟子們的需求。所以這個地方要知道,權法是佛陀恆順眾生的。前面弟子的需求是「我等疲極,而復怖畏」,我體力不夠,你要我走三大阿僧祇劫我真的沒法走,並且我對未來三惡道心存怖畏。所以佛陀就說明,「免斯惡道,快得安隱」,你能夠得到休息,又能夠免離惡道。所以佛陀設立這個化城。 

也就是說,既然是方便,你一定要讓他心甘情願。你現在變現一個化城,他不想進去,那你變現這個化城就沒有滿足他的需要了。就是,佛陀施設化城的目的是恆順眾生,滿足疲憊跟怖畏的兩種需求。所以你一旦滿足他的希望,他就會主動地進去休息了。

寅二、引至寶所喻 

那麼,休息以後我們看發生什麼事。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大家進入化城以後又得到休息,休息久了以後他的信心又開始恢復了。一個人疲累的時候是容易退失信心的。導師這個時候看大家吃飽喝足了,得到休息以後,就把這個化城滅掉了。到法華會上佛陀就開權顯實,說世間上沒有涅槃這個東西,它只是因為你修我空觀,你內心當中自然地變現一個寂靜的假相,所以它沒有離開一心。就是一心真如它受熏,你用無常觀、無我觀不斷地熏真如,它就自然現出一個寂靜的相狀。佛陀就說,哦,這個是涅槃,你可以進去!其實你進去還是回到你一心。 

所以說,把它滅掉以後佛陀就講真話,說「汝等去來」。什麼叫去呢?就是離開涅槃的化城。什麼叫來呢?進入大乘的寶所。為什麼呢?因為「寶所在近」。你到了涅槃的時候,離寶所就很近了,至少相對你生死的時候它更近了。「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我過去所化作的這個涅槃的大城,是用神通力變化的,目的是讓你暫時休息用的。畢竟我們前面說過,佛道久遠,中間又有種種的災難,所以這個涅槃的施設有其必要,讓他得到休息,讓他恢復信心。 

 

1258】這個化城喻到底是說什麼事? 

子二、合法 分二:丑一、合導師喻;丑二、合將導喻那麼,這個譬喻到底是說什麼事呢?

丑一、合導師喻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作為「如來亦復如是」。我有資格做你們的大導師,因為我知道三界生死的煩惱跟惡道,內有煩惱,外有惡道,所以這個是險難長遠,過程充滿了險難,路途又特別遙遠。所以,佛陀這個時候更重要的是善巧方便。就是佛陀要隨時判斷「應去應度」,什麼時候必須要繼續往前走,什麼時候可以暫時休息。

所以佛陀度化眾生,其實初階段,善巧方便更重要。因為弟子一開始要得到的,就一個乞丐來說,他不是馬上需要珍寶,他是要有一口飯吃。所以你說,欸,我給你珍寶,更好,關鍵是不契機。他在外面流浪,吃了這麼多痛苦,他希望有一個小小的地方住,有一口飯吃,他就夠了。所以作為導師,他要知道「應去應度」,他要知道這個人的根機,有沒有能力繼續往前走;或者是不能走了,再走下去就退轉了,他就不想學佛了。所以他要善知去度,什麼時候可以繼續讓他走,什麼時候要先讓他休息。這是導師的方便。

 

1259】佛陀為何要善巧方便引導眾生? 

丑二、合將導喻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如果說,欸,這個世間上只有成佛之道,中間沒有休息站,那麼一般的生死凡夫就會怎麼樣?「不欲見佛」,不欲親近大乘佛法了。就是學佛太難了,我乾脆修外道,修學禪定,至少我還能夠生到四禪天、四空天。既然「佛道久遠」,而且要「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道我們凡夫長時間在三界流轉,已經怎麼樣?已經內心「怯弱下劣」。所以必須要用方便力,在中間要施設一些休息站。

所以佛陀講三乘法,甚至於講五乘法,說兩種涅槃,說有餘依涅槃,說無餘依涅槃。那麼弟子們在這兩種涅槃當中,得到完全休息以後,佛陀再說「汝等所作未辦」,你們必須繼續往前走。因為他休息好了,你就可以再給他壓力了。因為你所安住的涅槃,它只是近於佛慧,還不是佛陀的智慧,所以你應該觀察這個涅槃,是「非真實也」,是佛陀「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這是講到方便引導。

這以下合法。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就好像前面的導師為了給大家充分的休息,而變現的一種廣大的化城,等到大家休息以後就說明寶所就在附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這個地方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是,小乘的涅槃雖然是方便,但是重點在這句話——「近於佛慧」。我們說明一下。 

凡夫離佛陀的智慧是非常遙遠的,因為他向外攀緣。所以所有的修行最難最難的就是初果之前這個階段。就是,你的成佛之道第一件事情,請你先解決生死輪迴的問題,因為這個地方的變數實在太大。我們過去生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我們內心累積了無量無邊的煩惱,所以成佛之道踏出第一步是最難的。你一旦到了初果,後面就是四個字解釋了,只要你成就初果,後面就是「近於佛慧」,後面就很自然了。最困難的階段,如果你不施設方便,那就沒有幾個人可以成就了。

 

1260】為什麼沒有淨土宗的話,絕大部分人退大取小? 

就像大乘佛法一樣,今天如果沒有施設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比如說,欸,從現在開始,咱們不要談休息,菩薩道就是生生世世投入生死輪迴當中,歷事鍊心,不怕失敗,絕大部分人會退大取小。就是,沒有淨土宗的話,絕大部分人退大取小。因為很簡單,你如果先成就偏空涅槃,利根六世,晚者六十小劫。你今天在輪迴當中,努力用功,可能四世、六世就能成就。你修學大乘,如果說沒有淨土宗的攝受,那你三大阿僧祇劫,你修到什麼時候?

凡夫跟聖人不一樣。聖人不需要方便,因為他沒有輪迴的問題。你只要成就小乘的空性,那麼你空性要對接真如本性相對容易,那就很容易對接,就內觀就好。你本來執著有一個空可得,你把它回歸到:為什麼我知道空呢?能知的是誰?迴光返照,空性就入了清淨心,清淨心就生了菩提願。

所以佛陀的方便,簡單地說,進可攻,退可守。「汝等去來」,你要去也可以,要回來也可以。這個方便力實在是不簡單。其實權法的施設是太困難了。

 

1261】大通智勝成佛前,為什麼招感了諸天供養? 

辛二、重頌 分二:壬一、頌結緣之由;壬二、頌結緣之事重頌當中分兩段。先看第一個,頌結緣之由。

壬一、頌結緣之由 癸一、頌遠由;癸二、頌近由

癸一、頌遠由 分二:子一、頌大通智勝成佛;子二、頌十方梵王請法

頌遠由當中第一個,頌大通智勝佛成佛。

 

子一、頌大通智勝成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諸天神龍王 阿修羅眾等常雨於天華 以供養彼佛諸天擊天鼓 並作眾伎樂香風吹萎華 更雨新好者

整個因緣說,說明聲聞弟子過去生聽聞《法華經》的因緣。這個因緣要追根究底,就是要有佛陀出世。世間上一切一切的美好因緣,都跟佛陀出世有關係。因為佛陀出世,你才有辦法能夠事修、能夠理觀。你透過禮拜、讚歎、供養佛陀而成就福德力。因為佛陀出世說法,你才能夠聞思,成就智慧。所以,一切美好的因緣,就是因為大通智勝佛的成佛。

這個地方的成佛的偈頌有三段。先看成道前事。

說大通智勝佛在成佛之前,他「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就是他經過安住道場以後,已經成就了無間道的破妄,就禪定成就,但是解脫道的智慧沒有現前。一般的佛,破妄以後沒有多久就要進入證真了,但是大通智勝佛破妄跟證真之間拖了十劫。

十劫當中就招感了諸天還有八部鬼神來供養。或者是虛空中下天花,或者是擊天鼓,或者作種種的天上的音樂,或者空中飄出香花等等,來供養這個即將成佛的大通智勝佛。

我們知道,成就佛,那是一個廣大的菩提願。看大通智勝佛這種淨土,他這個願應該是非常的殊勝。而且他這個願要滿足,應該花了很多的時間廣修福德。所以他成佛之前,就受了十劫的諸天跟八部鬼神的供養。看這個福德力,是因地修了很多的福德。

 

1262】大通智勝佛成佛以後,第一撥來到佛陀面前請法的是誰?請的是什麼法?

我們看第二段的「正明成道」。過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 心皆懷踊躍 

成道之前在菩提樹下坐了十劫。十劫以後,無漏的智慧終於現前,破妄以後顯真了。這個時候,諸天跟世人「心皆懷踊躍」,因為有佛陀出世,就說明有佛法要出世,世間上從黑暗當中終於出現光明,這使大家感到歡喜。 

第三段,請轉法輪。

彼佛十六子 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 俱行至佛所頭面禮佛足 而請轉法輪聖師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大通智勝佛成佛以後,第一撥來到佛陀面前請法的是誰?是俗家的,他的十六個兒子,還有他們各種的眷屬。那麼有多少呢?有「千萬億圍繞」,來到大通智勝佛的面前。那麼來到佛陀面前以後,當然是頂禮、讚歎、供養,最終請轉法輪。

那麼這個地方轉的是什麼法輪呢?請的是《華嚴經》。「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講到佛陀真實的智慧。《華嚴經》,佛陀是攝受根熟菩薩,他沒有施設方便,直接講真實道。這個是十六王子的請法。

 

1263】大梵天王怎麼知道佛陀出世而來供養呢? 

子二、頌十方梵王請法 

我們看第二段,大梵天王的請法。 

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 震動於一切東方諸世界 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諸梵見此相 尋來至佛所散花以供養 並奉上宮殿

我們一般見佛之前,都是要先身口意的三業的皈依,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讚歎跟意業的供養。所以他們就說,作為世尊的出世是甚難值,因為要經過久遠的時間才能夠出現。比方說前面有一百三十劫,有一百八十劫,有無量劫。佛陀以大悲心為了覺悟眾生,而出世於世間。 

佛陀出現於世間,絕對不是平凡的出世,一定有瑞相。因為作為一個應身佛,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所以一般來說都是有大地六種震動、空中放大光明這種瑞相,這都是福德智慧的招感。

這種瑞相,就使令東方諸世界的這些梵王的宮殿的光曜特別的殊勝。所以諸大梵天王見到這種光明相以後,就來到佛所,供養香花,並把自己居住的宮殿供養佛陀,就廣修供養。

 

1264】大梵天王請佛轉法輪是請的什麼法? 

我們看第二段,請轉法輪。 

請佛轉法輪 以偈而讚歎佛知時未至 受請默然坐三方及四維 上下亦復爾散花奉宮殿 請佛轉法輪世尊甚難值 願以大慈悲廣開甘露門 轉無上法輪

大梵天王供養以後,就請轉法輪,請轉的是權法,包括阿含、方等、般若,而且以偈頌來讚歎佛陀。佛陀這個時候知道時間沒有到,所以默然接受啟請。這個時候除了東方以外,其他的三方還有四維,總共是十方世界的大梵天王,亦復如是,都是先禮拜,然後供養,最後讚歎,最後請轉法輪。

我們看這個大梵天王是怎麼讚歎呢?他有一句話來做一個總結:「世尊甚難值,願以大慈悲,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佛陀的出世是難能可貴的。因為我們說過,一尊佛要成佛,第一個一定要先成就法身佛,清淨心;由清淨心發起菩提願,然後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修六度,把這個願給填滿。所以這個世間上有一尊佛要出世,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所以惟願佛陀以大慈悲,「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

所以我們看前面的請法,是「聖師子法雨」,強調了佛陀的智慧。「師子」當然是講佛陀無所畏懼的智慧,轉《華嚴經》靠的是智慧。但是大梵天王請的是權法,權法就是強調慈悲了,慈悲開甘露法門。

 

1265】在諸天當中跟佛陀互動最頻繁的有哪兩個? 

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子。在諸天當中跟佛陀互動最頻繁的有兩個代表:一個是釋提桓因,一個是大梵天王。 

釋提桓因更多的是在護法。佛陀成佛之前會現出一點徵兆,釋提桓因就帶八部鬼神在旁邊維護,有可能供養。成道以後大梵天王就出現了。大梵天王是三界之主。你說,欸,大梵天王只有初禪,這不是還有二禪、三禪、四禪嗎?二禪以後就不管世間的事情了,二禪以後禪定轉深了。初禪剛好在欲界之上,但是它又沒有像二禪、三禪、四禪禪定那麼深,所以一般來說,佛陀出世以後大梵天會第一個知道,他馬上知道。

那麼大梵天一下來就是請轉法輪,釋提桓因就是在成佛之前做種種護法跟供養的工作。所以基本上在佛陀出世的時候,這兩個諸天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麼佛陀成道以後,再開始在人道轉法輪,成就三寶乃至於後續的正法的流傳。

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講到整個《法華經》的法緣之間的根本緣由,就是因為有大通智勝的成佛。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