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73(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EZOoMK                                    

Podcast : https://reurl.cc/e6DvY7

 目錄 

1154 從修學次第來說,我們要先掌握佛陀的智慧,那什麼是佛陀的智慧呢?

1155 佛陀為什麼先用權法,用方便法門,用五乘的因果來攝受我們?

1156 你能夠掌握這兩個原則,恭喜你!你已經掌握佛陀的智慧了,你也成功地走上無上菩提之道

1157 十六王子為什麼請法?

1158 為什麼成佛之前,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

1159 十六王子請的什麼法?

1160 佛陀為什麼能夠說法,讓我們能夠成佛呢?

1161 《華嚴經》是攝受大乘根熟菩薩,那什麼叫做大乘根熟?

1162 為什麼瑞相不是每一個人都看得到、都能感受得到?

1163 大梵天本來是在禪定當中,他怎麼從禪定出來呢?

1164 佛陀的光明,跟我們世間人修福報所現出的福德所招感的光明有什麼不一樣?

1165 大梵天王尋光見佛見到什麼?

1166 大梵天王是怎麼供養佛陀?

1167 大梵天王是怎麼讚歎佛陀?

1168 只要你有善根,佛陀就有辦法度化你

1169 我們要知道,見佛陀是有規矩的,什麼規矩呢?

 

1154】從修學次第來說,我們要先掌握佛陀的智慧,那什麼是佛陀的智慧呢? 

丑五、請轉法輪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五十二面。我們看丑五的「請轉法輪」。 

天台智者大師把整部《法華經》分成兩大科:第一大科是約迹門開權顯實,講到佛陀的智慧,就是我們修學成佛的因地——你為什麼能夠成佛。當然,你可以說因為他修六度波羅蜜。其實這個都是枝末,他的根本在掌握了佛陀的智慧,所以他成佛。所以,我們在成佛過程當中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知什麼是佛陀的智慧,這第一點。第二點,就是講到約本門開近顯遠,講到佛陀的功德,就是講果地。所以整個《法華經》就講兩件事情,第一個是佛陀的智慧,第二個是佛陀的功德。

從修學次第來說,我們要先掌握佛陀的智慧,說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一般佛弟子學佛以後,你叫他布施他就布施,你要他持戒他就持戒,但是到底佛陀為什麼要我們布施,為什麼要持戒,佛陀的真實義在哪裡,一般的人是不清楚的。不清楚,就仰仗信心,他沒有很高深的智慧。

那麼,什麼是佛陀的智慧呢?本經講到佛陀有兩種智慧:一個是實智,佛陀真實的智慧,自己受用的智慧;一個是權智,佛陀教化眾生的智慧。佛陀的實智,就是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它是清淨本然,但是它又具足無量的功德,所以我們說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指它清淨的本體,離一切相;即假指的是,它雖然是空,但是它具足無量的性功德,它即假,它具足。這個心性,它的特點就是無所得,因為全部都是自己內心具足的,只是說它有沒有顯現,就差在這裡。

 

1155】佛陀為什麼先用權法,用方便法門,用五乘的因果來攝受我們? 

佛陀真實智慧是無所得,那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因為凡夫的心不叫心性,我們叫心識,我們凡夫叫做現前一念心識。這開出來當然是八識,合起來就是一念心識。我們凡夫的心識是有所得,因為無量劫來,我們在輪迴當中已經養成了這種習慣的思考。我們每一生都希望有點東西得到,所以最後才會追求,整個生命的動力來自於有所得。這樣,佛心、眾生心,佛陀知見跟眾生知見,就產生了很大的落差,一個無所得,一個有所得。所以佛陀必須怎麼樣?用權法,用方便法門,用五乘的因果來攝受我們。

佛陀說,好,反正你希望有所得,那也沒關係,《法華經》說一句話,叫做「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如果佛陀今天告訴我們說,你好好布施,那結果呢?結果,你本來都沒有得到什麼東西,因為你的福報本來就具足的,那這樣子我們眾生就不能生起好樂,不能生起希望,那你就不會精進地修布施了。所以佛陀必須先講出因果,講因緣果報,說,你布施,雖然犧牲了你很多的資財,但是你來生因為布施的關係,創造快樂的果報。佛陀先把根本的心性隱蓋起來,佛陀先跟你談因果。你為什麼要持戒?因為你持戒成就尊貴身。你為什麼要念佛呢?因為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受用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所以佛陀「先以欲鉤牽」,先創造你的希望,先滿足你的希望。

於是,佛弟子來到三寶的地方那就各取所需了,反正佛陀的法門有五乘。你的希望是追求快樂,你說我現在還放不下,我還不想了生死。那也沒關係,我家廣大,種種皆有!我們佛教多的是法門,佛法有安樂道,你不想了生死,也有安樂道給你,你起碼不墮三惡道。欸,他就高興了,得到鼓勵了,他就努力地修五戒十善。有些人覺得三界太痛苦了,他希望涅槃寂靜,佛陀創造了一個涅槃寂靜的果報讓他受用。有些人積極地成就功德,佛陀講六度讓他去修學。

所以,佛陀度化眾生,並沒有講出他的真實義,先講五乘的因果,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直到佛陀即將滅度,佛陀知道,該說真話了! 

前面的話講一半,五乘的因果也沒有錯,只是佛陀講一半。但是,這個因果是怎麼來的?我們以前沒有讀《法華經》,認為說那是因果給我的報應:我修五戒十善,因果就回饋我人天的快樂。其實不是因果給你的報應,這句話是方便說,是你自己的心性變現出來的!就是說,你的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本來就具足人天的快樂,但是你要修學五戒十善這個「法」,它才會顯現出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修五戒十善,是心現出人天果報。

所以到法華會上的時候,佛陀把所有的因果會歸到一念心性。其實是你自己造作以後,你自己變現果報讓你來受用的。所以,到法華會上把整個因果背後的主人說出來了。說你從什麼地方來?快樂從什麼地方來?涅槃寂靜從什麼地方來?功德從什麼地方來?法法消歸心性!

佛陀為什麼一開始不把話講清楚呢?因為不能講清楚,講清楚以後大家就不想修行了。修了半天,「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沒有這種欲望來勾引你,你就不能精進;不能精進,到最後你就學外道了。所以必須怎麼樣?「先以欲鉤牽」,然後「再令入佛智」,佛陀的方法是兩階段的修學。

 

1156】你能夠掌握這兩個原則,恭喜你!你已經掌握佛陀的智慧了,你也成功地走上無上菩提之道 

所以我們淨土宗古德有一句話說得好,說是「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你要不學《法華經》,這句話你看不懂。到底是有沒有生,到底有沒有去?生,絕對是受生了。從因果的角度,憶佛念佛,臨終往生淨土,當然是有往生了。你說我到底有沒有往生?有往生!但是,不離開一念心性,「去則實不去」。就是說,極樂世界是你一念心性所變現,娑婆世界也是你一念心性所變現,你不管在娑婆世界,在極樂世界,都是一念心性,只是迷悟不同而已。所以叫做「生則決定生」,叫做因果絲毫不爽,但是「去則實不去」,就是法法消歸心性。

你能夠掌握這兩個原則,恭喜你!你已經掌握佛陀的智慧了,你也成功地走上無上菩提之道。就是說,《法華經》的修學非常好,一方面,它能夠滿足你的希望,能夠滿足你現在的希望,來引發你的修學動力;從長遠來說,它又能夠跟佛陀的智慧相合。就是內觀真如、外順彌陀,這是整個《法華經》的思想。權法妙,實法妙,權實不二。

佛陀在整部《法華經》的前半段,就在講這個觀念:怎麼掌握權法。權法很重要,我們希求權法,我們必須有權法的帶動。你什麼都講清淨心,你這個人不會精進的,不會精進的。你想說我內心本來具足,我修不修都一樣。這樣就是執理廢事。所以,當你覺得懈怠的時候,當你修行沒有動力的時候,你要加強你的權法。

為什麼加強你的權法?因為你必須有權法,要有一個東西,有一個果報體來引導你,「先以欲鉤牽」。但是,如果你老是覺得得失心很重,雖然努力修學,但是好像沒有什麼進步,你開始打妄想——加強實法!你告訴自己,其實這是個過程,修行沒有什麼成功失敗,那都是假名安立的,修行只有盡心盡力。你努力了,你對得起你的內心就可以了。沒有什麼東西叫做成功,也沒有什麼叫做失敗。你也不要比較說,你看我是人天乘,他是二乘,他是菩薩乘。因緣所生法,沒有比較性。你必須怎麼樣?你要尊重你的過去。你明明是這種根性,卻一定要往上看,弄到最後,法大機小!你無量劫來的善根是這樣,你卻一定要去強求,你為了好看而追求廣大的法門,結果呢?結果「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所以蕅益大師說,忽略了權法,你連實法也沒有了。你說這權法不重要?對不起,沒有權法,你兩個法都沒有。

所以,我們修行有兩個東西:一個是權法的,滿足你現在的善根;第二個,能夠圓滿無上的菩提道。這就是整個佛陀智慧,權法實法的操作。

 

1157】十六王子為什麼請法? 

我們看這一科「請轉法輪」。這一科是「因緣說」裡面三段因緣中的第一段,講到大通智勝佛。在大通智勝佛成佛以後,十六王子來到了佛陀的面前,先供養,然後就請法。 

看十六王子是怎麼請法。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 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 願為世間說度脫於我等 及諸眾生類為分別顯示 令得是智慧若我等得佛 眾生亦復然世尊知眾生 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欲樂及修福 宿命所行業世尊悉知已 當轉無上輪

這段的經文有兩段:第一段是講到恭敬請法,第二段是說明讚歎佛智。先看十六王子的恭敬請法。

「爾時」,就是在十六王子用偈頌讚歎佛陀以後,就勸請佛陀轉法輪。他說,惟願世尊說法,為我們說法,為什麼呢?因為您老人家說法能夠「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多所安隱」是指的與樂,會給我們種種的快樂,人天的快樂、涅槃的快樂跟菩薩的功德快樂,成就種種快樂的果報。第二個,能夠「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這是拔苦,拔除我們各種痛苦,使令我們離苦得樂。

 

1158】為什麼成佛之前,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 

所以就說偈了,說:「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世尊是最無上尊貴的一個聖者,他有兩種功德:

第一個,從外表的福德來說,是「百福自莊嚴」。

每一尊應身佛出世,就表示他已經準備好了,他一定是廣修福德,福慧圓滿。所以,應身佛出世,第一個,他不可能生長在貧困家庭。聲聞人有可能。你看初果,經典裡面說有一個初果的聖者,說是優波鞠多有一個弟子,成就初果以後,他就懈怠了。懈怠以後,優波鞠多尊者說,你怎麼不修行?他說,我已經證得初果了,反正我七返生死,遲早的問題。優波鞠多尊者就帶這個弟子到一個農村去,見一個小孩子。那個貧民家庭非常貧困,小孩子在地上打滾,身體長滿了膿瘡。優波鞠多尊者說,這個小孩子證得初果,但是還有業報!就是說,因為聲聞人基本上不修福,所以他在七返生死的時候,還有一些業障的問題。佛陀不可能。所以應身佛的出世一定是怎麼樣?生長在貴族家庭,而且是特別的莊嚴。當然這個莊嚴不是自然招感的,是「百福相莊嚴」。

就是說,我們今天要成佛之前,要兩個準備工作:第一個,三祇修福慧,修福修慧;第二個,百劫修相好。成就福慧以後,你要刻意地用一百劫的時間來修相好莊嚴。那為什麼要修相好呢?

《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說,佛陀的說法是違背我們凡夫的習性。我們認為世間是常,佛陀說無常;我們認為世間是快樂,佛陀說是痛苦。所以,佛法的思想跟我們基本上是抵觸的。佛陀為什麼要莊嚴呢?要攝受你。

佛陀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能夠攝受外道。你看佛弟子裡面很多都是外道,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都是大外道,領著四五百個弟子在修行,看到佛陀第一眼,就被佛陀攝受了。佛陀講苦集滅道,七天之內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他第一個——信心,不是說法。我們能夠有幸生長在佛世,我們第一念是先看到佛陀的相好,然後才請法的。

佛陀的相好攝受外道,攝受殺人犯。你看,鴦掘摩羅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看到佛陀以後,至心懺悔。佛陀到山林樹下攝受野獸動物,猴子、獅子都蒙佛陀的攝受。為什麼?百福自莊嚴。就是佛陀說法之前必須用莊嚴相來攝受你,這是第一個。這是講到外相的莊嚴。

 

1159】十六王子請的什麼法? 

第二個,內心的莊嚴。 

當然最關鍵還是要說法,因為外相的莊嚴是一時的。「得無上智慧」,佛陀有廣大的實智跟權智,所以,惟願為世間說。那麼怎麼說呢?「度脫於我等,及諸眾生類,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希望您老人家能夠度脫我等跟法界眾生,來「分別顯示」,跟「令得是智慧」。

這個地方的「分別顯示」,蕅益大師說,顯示什麼東西呢?兩個重點:一個,菩提心;第二個是六度。分別顯示菩提心跟六度的功德,這第一個。第二個,「令得是智慧」。這是講到佛陀的中道智慧,實智,就是一心萬行、萬行一心的中道實相智慧。

「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然」,使令我等成就佛道,乃至於眾生亦復然。我們看這一段經文,「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然」。蕅益大師說,從這段經文看得出來,這很明確地是請《華嚴經》。

 

1160】佛陀為什麼能夠說法,讓我們能夠成佛呢? 

這個地方是恭敬請法,這以下看讚歎佛智。 

佛陀為什麼能夠說法,讓我們能夠成佛呢?因為佛陀善知眾生的根機,「世尊知眾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

佛陀的權智,能夠深入地觀察我們內心當中堅固的念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多的念想,但是有些特別堅固的,就是你這個念想數數現行、深生好樂。念想當然包括善的念想,也包括惡的念想。比如說有些人特別喜歡布施,你讓他持戒他沒什麼興趣,你叫他做義工,他卻起早貪黑,不管什麼都做得很歡喜。有些人喜歡持戒。就是,每一個人對於善的念想各有各的執著,佛陀要先知道,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引導你,讓你踏出第一步。佛陀能夠知道無量劫來你的什麼念想特別堅固,從那個下手。 

「亦知所行道」,前面是內心的念想,這地方是外在的修法。你曾經修過四諦、十二因緣還是六度,整個三乘的道法你在操作上哪一個比較熟悉。

這個是總說,「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是總說。這以下別示。 

「又知智慧力」,佛陀知道你過去的五乘的善根,知道你的意樂,知道你心中最喜歡得到什麼東西:你目前是喜歡追求快樂、喜歡追求涅槃、喜歡追求功德。或者修福,你過去生修過哪些福德,你修過布施的福德、修過持戒、修過忍辱。「宿命所行業」,乃至於你過去所修的善惡業,你的罪業哪一個地方特別重,必須怎麼樣去對治、懺悔等等。「世尊悉知已,當轉無上輪。」

佛陀在開藥之前,必須要知道你的善根是哪一方面善根,你的罪障是哪一方面的罪障,然後才能夠轉起無上的法輪。

 

1161】《華嚴經》是攝受大乘根熟菩薩,那什麼叫做大乘根熟? 

這一段的請法是第一次請法,就是十六王子來到現場以後,佛陀成道以後的首次請法,所以蕅益大師把它判作請華嚴時,第一時。

 

華嚴時是叫頓教法門。佛陀成道以後是沒有施設方便的,叫做直說大法,直說成佛之道,「譬如日出,先照高山」。這太陽一出來的時候,它不是照大地的,先照高山,度化大乘根熟菩薩。

這個《華嚴經》的特點,古德有一句話說,不讀華嚴,不知佛的富貴。因為,它講佛陀因地怎麼修六度的,比方說布施,佛陀修布施跟我們修布施那是不同的。佛陀修布施,佛陀是捨身飼虎,看到一群老虎沒有東西吃了,快要餓死了,佛陀把身體跳進虎坑裡面來餵虎。割肉餵鷹,老鷹去追鴿子,那佛陀就把自己的肉割下來,割這個相同於這個鴿子的肉給老鷹吃。所以佛陀是修這樣的一個廣大的六度,才能夠成就無量的功德莊嚴。

所以我們上次看那個<信解品>,說是父子相見,窮子第一次見到佛陀,見到他的父親,就是在《華嚴經》的時候。窮子長時間流浪三界,在《華嚴經》相見以後,心懷恐怖,疾走而去。因為窮子離開家太久了,長時間在三界裡面打滾,心志卑劣,所以看到這個大富長者種種的豪貴現狀,心中恐怖、害怕,疾走而去。

所以,《華嚴經》是攝受大乘根熟菩薩。什麼叫做大乘根熟?兩個指標:一個菩提心,一個空正見。你成佛的心很堅定,「丈夫自有衝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我不需要休息站,我準備好了,我不需要快樂來幫助我度過這個過程,我不需要涅槃寂靜休息,我從現在開始可以直趨佛道。菩提心強。第二個,空正見,無所得。所以,《華嚴經》是攝受大乘根熟菩薩,這是一個頓教法門。

 

1162】為什麼瑞相不是每一個人都看得到、都能感受得到? 

子二、明十方梵王請法 分二:丑一、威光照動;丑二、梵王來請 

我們看第二個。子二,明十方梵王請法。 

前面是眷屬,佛陀俗家的十六個王子,他的眷屬請法;這以下講到大梵天王的請法。當然,要請法之前,因為大梵天畢竟是初禪,基本上大部分時間都在禪定當中,所以佛陀必須要用一種瑞相來提醒他們一下,說佛陀已經成佛了,你們可以下來請法了。

丑一、威光照動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成就佛道以後,放出兩種瑞相: 

第一個,六種震動。十方諸佛世界,大地六種震動。我們知道,佛陀有四種相狀是要六種震動。第一個,降神母胎,降神;第二個,出生;第三個,出家;第四個,成道。這四個時候是六種震動。這第一個瑞相。

第二個,放大光明。在國與國之間有很多的山,在兩個高山之間日月所不能照臨的地方,突然間放大光明,於是眾生「各得相見」。因為這兩個山之間本來是陰暗的,所以相見以後大家就作如是說:「此中云何忽生眾生?」這怎麼就出現眾生呢?因為光明出現了。

「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當然,一尊應身佛的出世,那是不可思議的,那是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一種大威德,所以招感了放大光明跟六種震動。

蕅益大師說,這兩種瑞相不是每一個人都看得到、都能感受得到。說是「有緣者,遠近皆覺;無緣者,近亦不知」。你過去跟三寶有緣,再怎麼遠你都感覺得到,都能看得到;如果你跟三寶沒有緣,你就在佛陀旁邊住著,你也看不到。

在過去,中國周朝的歷史曾經有記載,就是在周朝的時候,剛好釋迦牟尼佛出生的時候,西方國土突然間有一天放大光明。所以見到光明的這個人是跟三寶有緣。還有一件事情,在過去,香港有一個體淨老和尚,他在山中打坐,黃昏的時候,突然間看到空中飄過西方三聖。結果他隔天去打聽,果然,就是那一天有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了,所以西方三聖來迎。

就是說,佛菩薩種種的瑞相,有些人看到,有些人沒有看到,那就是因緣所生法。你要跟三寶因緣深,你就看到;你跟三寶因緣淺,你就看不到。就這樣一個情況。

所以這以下說什麼事呢?就是說,大梵天王有很多很多很多,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有很多的大梵天王,東西南北上下。這以下能夠對佛陀的光明感到震驚的、驚動的,就是過去生是三寶弟子,是這個意思。

 

1163】大梵天本來是在禪定當中,他怎麼從禪定出來呢? 

丑二、梵王來請 分五:寅一、東方雲集;寅二、東南方雲集;寅三、南方雲集;寅四、總舉餘方雲集;寅五、上方雲集

我們看,既然大梵天王的宮殿受到了震動,受到了光明,有緣的眾生就會從大梵天下來請法了。我們看丑二,梵王來請。 

大梵天,我們解釋一下。在佛陀成道以後,基本上歷屆的佛陀,請轉法輪都是大梵天來做代表的。大梵天就是修學禪定,而且修四無量心,而招感初禪的果報,叫大梵天。

寅一、東方雲集 分四:卯一、睹瑞相問;卯二、尋光見佛;卯三、廣陳供養;卯四、請轉法輪 

大梵天王來請法有五段。先看東方,東方的大梵天王們來請法。請法的過程有四段。 

卯一、睹瑞相問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 

大梵天本來是在禪定當中,他怎麼從禪定出來呢?因為有瑞相出現了。在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大梵天王的宮殿突然間「光明照曜,倍於常明」。當然,諸天本來就有光明,但是這種光明很特別,所以這個時候諸梵天王心裡面就說,今天的宮殿怎麼會特別的光明,「昔所未有」,是什麼因緣而現出此光明呢?這是第一段,看到了瑞相。

再往下看。

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緣 宜各共求之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而此大光明 遍照於十方

東方的大梵天王們看到瑞相以後,大家就集合在一起了,就討論了。這當中有一個代表,叫做救一切(以大悲心救一切),講出一個偈頌說:「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緣,宜各共求之。」這個光明是這麼樣的殊勝,是過去所沒有的。他們就推論,有兩種可能:第一個,「為大德天生」。這個光明是廣大的福德招感的,就是這個人做人的時候修了一種很殊勝的福報力,他生天以後產生了大光明。換句話說,有沒有可能有大福德的人在天上受生了?這第一個。或者說「為佛出世間」。一個大威德的佛陀出世了,一個應身佛出世了,使令這個光明遍照在十方的大梵天王宮殿當中。所以他們就推論,有兩種可能。

 1164】佛陀的光明,跟我們世間人修福報所現出的福德所招感的光明有什麼不一樣? 

其實經典上說,佛陀的光明,跟我們世間人修福報所現出的、福德所招感的光明是不一樣。因為我們凡夫修福報的時候有所得,所以我們招感的光明,再怎麼樣的殊勝、再怎麼樣美妙,我們凡夫招感的光明有障礙,因為你因地有我法二執。佛陀在修行六度的時候,他那個福德是我空法空的心性相應的,稱性而起,所以他是無障礙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優波鞠多尊者是在佛陀滅度一百年後出世,優波鞠多尊者是非常會度化眾生,很善巧方便。他每度一對在家居士成就初果,就拿一根筷子丟到一個房間,結果把整個房間給填滿了。一對夫婦,一個不算!就是他每度一對夫婦,兩個人成就初果,他就丟一根筷子下去。他特別仰慕佛陀,說我出生的時候佛陀已經滅度一百年了,所以他就特意地到一個山上去拜訪一個比丘尼。這個比丘尼一百二十幾歲了,曾經跟佛陀見過面。

這比丘尼就說了,我第一次跟佛陀相遇,是我結婚那一天。因為在農村,所以她就坐一個花轎。她的結婚的花轎跟佛陀帶的諸比丘,剛好在一條道路擦身而過。本來結婚的時候大家都是敲敲打打,結果因為看到佛陀的光明攝受,所有人的聲音就停下來了,乃至於整個花轎的前進都停下來。我那個時候想,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就探頭出來看。這一看,那比丘尼說,我頭髮上的髮夾就掉到了樹叢當中。本來這個髮夾那麼小,掉到樹叢是看不到的,但是佛陀的光明一照射,是沒有障礙的,她馬上知道那個髮夾掉到哪裡去了。就是這個光明不會為這個草叢所障礙。所以,如果你細細地分別,佛陀的光明跟福德的光明是不一樣的,就是一個有障礙,一個沒有障礙。

總而言之,這個大梵天王是因為光明相而從禪定出來,然後彼此開始討論了,進入討論階段。 

1165】大梵天王尋光見佛見到什麼? 

卯二、尋光見佛 

討論的結果就是採取行動,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大梵天王要找出這個光明的原因,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順著光明的方向找,「共詣西方,推尋是相」。結果發覺在這個光明的源頭是一尊大通智勝如來。他這個時候成道以後,佛陀並沒有馬上起座。旁邊「諸天」,這個諸天指的是欲界諸天,還有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這八部鬼神,「恭敬圍繞」。這個諸天跟八部鬼神是佛陀沒有成道之前就到了,就是佛陀在十劫成道的過程當中他們就已經到了現場,禮拜、讚歎、供養。十六王子是在佛陀成道以後到的,這兩撥人都已經在現場了,而且十六王子也已經請了第一次的轉法輪。所以大梵天王來到現場以後就看到有兩撥的人,一個是諸天、八部鬼神,第二個是十六王子,已經圍繞在旁邊了。

 

1166】大梵天王是怎麼供養佛陀? 

卯三、廣陳供養 

所以,大梵天王知道有佛出世以後(當然這些都是過去有三寶善根的)就來到人世間,做兩個動作:第一個廣陳供養,第二個請轉法輪。

先看第一段,卯三的「廣陳供養」。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

東方的大梵天王來到佛陀的現場以後,就先禮拜,「頭面禮佛,繞百千匝」。然後就供養,用天花,帶來很多的天花,散在佛的身上、佛陀法座的旁邊,所散的鮮花如須彌山。古德解釋,這個「如須彌山」是取它的形狀,不是指它的高度。不是高度如須彌山,八萬四千由旬,不是這個意思,是它的形狀像須彌山一樣。並且用天花供養旁邊的菩提樹,這個菩提樹有十由旬。供養花以後,最終把他帶來的宮殿供養佛陀。這個指的是身業的供養,包括禮拜跟供養。

 

1167】大梵天王是怎麼讚歎佛陀? 

這以下說明口業的讚歎。 

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 難可得值遇具無量功德 能救護一切天人之大師 哀愍於世間十方諸眾生 普皆蒙饒益我等所從來 五百萬億國捨深禪定樂 為供養佛故我等先世福 宮殿甚嚴飾今以奉世尊 惟願哀納受 

來到現場以後,就身業供養、口業讚歎。我們看這個大梵天王是怎麼讚歎。 

「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具無量功德,能救護一切。」大威德的應身佛出現,對我們人世間來說,對整個三界來說,是甚為希有的。所以,你能夠生長在佛世,這個是難能可貴的。為什麼呢?因為,一尊應身佛來到人世間,表示他的因地圓滿了,他具足無量的功德;從果地上,他有權實二智,能夠救護一切有緣的眾生。

 

1168】只要你有善根,佛陀就有辦法度化你 

佛陀是這樣,佛陀既然敢在人世間出世,他是有備而來的。佛陀就怕一種人——沒善根,那就沒辦法了。就是說,你只要有辦法跟佛陀相遇,或者跟佛法相遇也可以,佛陀滅度了佛法還在。佛教根本不怕什麼煩惱重。你說我這個人煩惱重、業障重,根本不算個事兒,不算個事兒。只要你有善根,佛陀就有辦法度化你,佛陀就有這個本事。你沒善根那就沒辦法了,諸法因緣生嘛。

就是說,你只要過去生有聽過佛法,有禮拜過佛陀,乃至於前面說的「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以散亂心隨便念一句佛號,但凡你跟三寶有緣,他就能夠救。能夠救護一切,是對的,但前提是你要有善根。應身佛來到人世間,他的整個福慧是具足的。佛陀作為「天人之大師,哀愍於世間,十方諸眾生,普皆蒙饒益」。只要你有善根,都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

 

1169】我們要知道,見佛陀是有規矩的,什麼規矩呢?

「我等所從來,五百萬億國,捨深禪定樂,為供養佛故。」我們知道大梵天王是在初禪,所以他大部分時間是在禪定當中的。當然有善根的人就會被光明所驚動,從禪定出來,然後看到光明,順著光明相找到佛陀,乃至於供養佛陀,最後請轉法輪。 

「我等先世福,宮殿甚嚴飾,今以奉世尊,惟願哀納受。」我們以過去的福德力所招感的宮殿來供養佛陀,希望您老人家慈悲攝受。 

所以這個過程,就說明大梵天王來到人世間,他的見佛的儀軌。我們要知道,見佛陀是有規矩的,就是禮拜、讚歎、供養,是這麼一個規矩。從經文來看,他是先禮拜,然後供養,最後才讚歎。總而言之,這個禮拜、讚歎、供養,是表示我們佛弟子的一個皈依的心。這是先做一個皈依,後面才請轉法輪。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