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1月27日 星期四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72(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EZOoN0                                    

Podcast : https://reurl.cc/xOlYrb

目錄

 

1138 佛陀如何以譬喻說明這件往事發生了多久?(二)

1139 佛陀怎麼能夠知道這麼久遠的事情?講這一段主要是為什麼呢?

1140 這裡的重頌是頌什麼?

1141 為什麼佛陀能夠看過去這麼長遠的時間就好像今天發生一樣?

1142 佛陀的知見跟凡夫的知見差別在哪裡?

1143 聲聞弟子栽培善根的因緣,遠由是什麼?近由是什麼?

1144 大通智勝佛,他這一期教化的時間壽命有多久呢?

1145 大通智勝佛沒有成佛前,發生了哪些事緣?

1146 為什麼在成佛之前,往往第一個到達現場的都是諸天呢?

1147 諸佛所成就的道是相同的,但是為什麼所花的時間不同?

1148 應化身的殊勝就在這裡!

1149 大通智勝佛成佛以後發生什麼事?

1150 這些眷屬怎麼讚歎佛陀?

1151 為什麼眾生看到佛陀會歡喜呢?一個人,長時間沒有親近佛陀的後果是什麼?

1152 如果一個人什麼都沒有學佛,為什麼他容易造惡?

1153 為什麼說佛陀的出世就是在人世間出現了一道光明?

 

1138】佛陀如何以譬喻說明這件往事發生了多久?(二)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四十八面。我們看壬二的「喻明久遠」。

 

佛陀為了要讓聲聞弟子能夠建立信心,能夠堅定智慧的理解,講出了一個過去的往事。既然是往事,那表示不是佛陀捏造的,而是一個因緣所生法,確實發生的。所以他必須要怎麼樣?交代當時的人、事、地、物。當然這個地方特別強調的是它的時間,是一個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這麼長的劫數,是很長的時間。那麼這麼長的劫數,我們怎麼去想像它到底有多長呢?佛陀講出一個譬喻。

他說,「譬如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非常大,一尊佛教化的地方。把這麼大的一個世界的「地種」,這個地種就是大地當中最微細的顆粒。為什麼叫種呢?因為它能生萬物,一切草木從大地生起。為什麼叫地種呢?就是它是大地的最小的顆粒。那麼把這個顆粒磨成粉末,就是這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把它磨成粉末。然後呢,然後每經過東方的一千個國土,下一點粉末,然後在每一千個國土再下一個粉末,「如是展轉,盡地種墨」,就把這些粉末全部下完。

那麼佛陀就說:「於汝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他就問弟子們。弟子們說,否也,世尊!這是沒辦法算的。這麼大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國土,把它磨成粉末已經夠多了,然後把這個粉末在每一千個國土再下一點,把它全部下完,那麼再把這些下過的國土再加起來,這個數目就很多了。

「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就前面的粉末所下的國土,「若點不點」,這個「點」就是剛剛每一千國土下點的位置,或者「不點」,不點就是不是下點的位置,就是中間的九百九十九個國土,中間的這個過程。把這些全部的國土再「抹為灰塵」,然後一個灰塵算一個劫數,「彼佛滅度以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這樣大概就可以想像到底這件事情發生了多久。

這一段是說明所見之事。

 

1139】佛陀怎麼能夠知道這麼久遠的事情?講這一段主要是為什麼呢?

 

那麼這件事到底是誰知道的呢?誰能夠把這件事講出來呢?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這件事情大概只有佛講得出來。阿羅漢的知見力,八萬大劫,夠長了……這個知見力其實就是六根的功能,具足來說應該是見聞嗅嘗覺知。《楞嚴經》講六根,它加一個「門頭」,六根門頭。其實就是我們一念心它沒有形相,但是它表現在外功能的時候,就好像是《楞嚴經》講一個譬喻說,心就像一道光明,在房間裡面開了六個窗戶,這道光明如果是射到眼睛,叫做見。就是這個光明從眼睛出來叫做見,你可以看得到東西。這道光明如果從耳朵射出來,叫做聞……如此略說就是,見聞嗅嘗覺知就是你內心的功能。佛陀的內心表現出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的功能,能夠知道這麼久遠的事情。

蕅益大師就說明了,佛陀怎麼能夠知道這麼久遠的事情啊?蕅益大師說:由無明故,不能遠見。佛既無明斷盡,心性洞朗,故豎極三際之始終,橫極法界之邊際,炳然知見,何足致疑?我們凡夫因為無明,我們一種攀緣心,我們在人事的過程當中,抓住過去的一些人,抓住過去的事情,就把心中弄得心有千千結,所以我們的功能就比較狹隘,我們不能夠知道過去的事情。佛陀心中的結完全斷乾淨了,對心性洞朗,他能夠觀看過去、現在、未來的三際,乃至於橫遍十方。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哪一個地方下幾滴雨,佛陀清清楚楚,何足致疑?

那麼這一段主要是幹什麼呢?建立信心。就是說,佛陀有能力講這段往事,是因為佛陀有久遠的知見,來講這件事情。

 

1140】這裡的重頌是頌什麼?

 

辛二、重頌 分二:壬一、頌所見事;壬二、頌喻久遠前面是長行,這以下重頌。重頌分兩段。

壬一、頌所見事

 

先頌所見之事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邊劫

有佛兩足尊 名大通智勝

 

前面是長行,佛陀把這個觀念用偈頌重新說一次。說,「我念過去世」,佛陀以他廣大不可思議的知見力說,我用我的知見力回憶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在什麼時候呢?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的時間,有一尊佛出世,這尊佛是大通智勝佛。先把這個所見的事緣講出來。

壬二、頌喻久遠

 

第二個,佛陀用譬喻的方式來說明。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盡此諸地種 皆悉以為墨過於千國土 乃下一塵點如是展轉點 盡此諸塵墨如是諸國土 點與不點等復盡抹為塵 一塵為一劫此諸微塵數 其劫復過是

先講譬喻。佛陀為了說明這個時間的久遠,他講出一個譬喻說,有一個人用廣大的力量,把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國土磨成墨,「盡此諸地種,皆悉以為墨」。然後,把這麼多的墨每一千個國土下一點,每一千個國土下一點,把這個墨全部下完。然後再把這麼多的國土加起來,再把它磨成粉末。這些粉末,一個塵點當作一劫,這段往事還超過這麼多劫的時間。這是用譬喻的方式說明,能夠方便我們想像這個時間到底多長。

 

1141】為什麼佛陀能夠看過去這麼長遠的時間就好像今天發生一樣?

 

這以下合法。

 

彼佛滅度來 如是無量劫如來無礙智 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 如見今滅度諸比丘當知 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 通達無量劫

那麼這件事情,是誰能夠知道過去這段往事呢?只有佛陀可以。佛陀可以知道彼佛,就是大通智勝佛滅度以來,經歷過這麼無量劫的時間。因為佛陀有無障礙的智慧,時間無障礙,空間無障礙,所以能夠知道這尊佛當初是怎麼滅度的,當初有什麼樣的聲聞弟子,還有菩薩弟子,他當初是怎麼教化的等等。而且佛陀知道這件事情,就好像是今天發生的事情一樣。

那麼,為什麼佛陀能夠看過去這麼長遠的時間就好像今天發生一樣呢?

 

佛陀就強調一件事:「諸比丘當知」,佛陀的智慧跟凡夫的智慧可不一樣,佛陀的智慧叫做「淨微妙」。「淨」是佛陀親證清淨的本體,「微妙」是這個本體所發揮出來的作用,就是從空出假所發現的這種作用。這個「淨」就是我們下面說的無漏,佛陀的心是無漏的,沒有攀緣心的煩惱,所以他的作用能夠「無所礙」。「無所礙」指的是他的空間,他能夠遍滿廣大的空間,什麼地方下多少雨,什麼地方有多少的石頭,佛陀清清楚楚。而且「通達無量劫」,能夠時間無障礙。所以,佛陀的心,因為他離一切相,所以他才能夠即一切法。

 

1142】佛陀的知見跟凡夫的知見差別在哪裡?

 

有關這一點,蕅益大師講出一個說明。我們看附表第十九。先把佛陀的知見久遠做一個說明,蕅益大師用一句話來做一個總持,說「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

離此「當念心性」之外,別無去來實法可得。由「無明」故,妄計遷滅。於遷滅中,有憶有忘。就彼「所憶」,有遠有近。然「所憶」若遠若近之事,並是現前一念所變相分,非於心外別有他物也。

且如吾人追憶十年、二十年事,亦復宛在目前,便可例知,心性本來豎徹三世,三世不出現前一念。

我們來說明佛陀的知見跟凡夫的知見的差別。

佛陀的知見就是,他能夠知道當下一念心性之外別無去來實法可得,就是這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的影像。從佛陀的角度,時間沒有流動。我們可以這樣講,佛陀的生命當中沒有這種生滅流動相,佛陀沒有什麼過去、現在、未來的概念。過去、未來的概念是我們凡夫自己造成的,所以佛陀說,我們凡夫在不生滅中妄見生滅。就是我們自己看到生滅,我們一個人做夢自己看到生滅,其實一切法是沒有生滅的。

本來一念心性看一切法是當下具足,我們凡夫是怎麼弄的,把它弄成有生滅呢?

 

這以下看第二段。我們凡夫有一個問題,一種有所得心。有所得就是取相分別。我們曾經吃過一個美好的東西,你受用,那表示你有福報,它過了就過了。但是我們不行,我們要把這個相狀怎麼樣?把它取下來。曾經吃過一個很好的麵條,就把這個滋味的相狀取下來,放在心中不斷地回憶。好了,因為我們在心中取了很多相狀,就開始變成一種對比了,產生生滅的遷流。

在生滅遷流當中,有的東西你印象深刻,你特別在乎的,你就把它取下來。把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情取下來,就有所謂的憶持。有些東西跟你沒有緣的,你就選擇忘失。因為你心中有一種選擇性的憶念跟選擇性的忘失,就造成了遠近的差別。你能夠記住的就產生一個近的時空,你忘記的就創造一種遠的時空,那其實就是我們自己投入了這個假相,把這個時空變成生滅遷流了。

其實,從真實義來說,從諸法實相來說,我們所憶的遠近的事情,都是一念心性所變的相分,別無他法可得。《楞嚴經》說,這個世間上本來就是一個水,一大片的海水,因為我們執著某一個水泡,所以就失去了廣大的海水。你執著這個水泡,你就被這個水泡給限住了。就是說,你執著某一件事情,你的心就住在上面,你就被它給抓住了,你就被它給限制住了。然後呢,然後你就失去廣大的知見,就這樣來的。因為佛陀的心中無所住,所以他看什麼事情看得清清楚楚的。

這以下舉一個例子。比方說我們今天回憶過去十年、二十年的事情,如果這件事情你特別執著,而且不斷地回憶,那你也會覺得說恍如今日,就像今天的事一樣。所以說,其實心性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心性本來豎窮三世,三世不出現前一念。鏡子在看事情,看山河大地,它沒有遠近的概念,它全部當下顯現。

所以你看禪宗講一句話說得好。禪宗,它的好就好在哪裡呢?它喜歡用生活的事情作譬喻,它不跟你談玄說妙。禪宗說,「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它為什麼能夠享受這麼廣大的花花草草?春夏秋冬,花草隨著夕陽各種變化,青山能夠了了分明。因為它不動。青山因為如如不動,所以它能夠享受春夏秋冬四季花草的變化。如果青山執著哪一個花草,那它就不能夠叫青山了,它就變成陷入在某一個影像上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佛陀今天要講一件往事,這個往事事關聲聞弟子過去的善根。但這個往事發生得太久了,所以佛陀必須要取信於聲聞弟子,說,為什麼你們不知道?你們只有八萬大劫,你們有法執,你們執著涅槃,所以你把心性搞小了。我什麼都不執著,所以對我來說什麼事情都清清楚楚。所以佛陀在講過去長遠往事之前,要先證明他的確有這個能力,來取信聲聞弟子,所以就講到知見久遠。

 

1143】聲聞弟子栽培善根的因緣,遠由是什麼?近由是什麼?

 

庚二、正明宿世因緣 分二:辛一、長行;辛二、重頌

 

辛一、長行 分二:壬一、明結緣之由;壬二、明結緣之事

 

壬一、明結緣之由 分二:癸一、遠由;癸二、近由

 

癸一、遠由 分二:子一、明大通智勝成佛;子二、明十方梵王請法信心建立以後,佛陀開始講過去的故事了,正明。我們看庚二的「正明

宿世因緣」,這段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有三段因緣。先講第一段因緣,講到大通智勝佛的成佛跟說法,這第一段因緣。第一段因緣當中有長行跟重頌,先看長行。長行當中,先看第一段的明結緣之由。這個因緣有兩段,一個遠由,一個近由。我們說明一下。

遠由,它這個不是指遠近的距離,這個遠由就是間接的因緣。聲聞弟子栽培善根的因緣,有間接的跟直接的。直接的因緣叫做近由。什麼叫遠由呢?

 

就是佛陀的出世,這個是間接。對我們栽培善根來說,佛陀出世是間接,佛陀的說法對我們來說是近由。

 

你看草木,草木為什麼能生長?空中的烏雲固然重要,但是它畢竟是間接的,必須把烏雲轉成雨水我們才能吸收。所以,佛陀出世,的確,我們皈依佛陀能夠栽培善根,禮拜、讚歎、供養,成就善根,成就廣大的福德,但是佛陀對我們真正直接性的幫助是因為法,佛陀說法才能夠使令我們聞經達理、斷疑生信。所以佛陀的說法對我們的成長是直接的,佛陀的出世是間接的,所以就分出了遠近。智者大師把大通智勝佛的成佛判作是遠由,他的說法是近由,是這樣來的。

 

1144】大通智勝佛,他這一期教化的時間壽命有多久呢?

 

子一、大通智勝成佛 分五:丑一、佛壽長遠;丑二、成道前事;丑三、正明成道;丑四、眷屬供養;丑五、請轉法輪

丑一、佛壽長遠

 

我們看子一的「大通智勝成佛」。成佛有五段,先看第一段的「佛壽長遠」。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那麼大通智勝佛這一期教化的時間壽命有多久呢?是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也是相當長。

 

蕅益大師說,從這個壽命來看,這個國土應該是淨土而不是穢土,這個壽命也是一個指標。那麼淨土就沒有男女的相狀了,它有很多的不同。從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合理地推論,應該是一個清淨的國土。這第一個。

 

1145】大通智勝佛沒有成佛前,發生了哪些事緣?

 

丑二、成道前事

卷七十二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每一尊佛要成道之前,他的一個很重要的動作就是安住道場,沒有一尊佛是在走路的時候成佛,也沒有一尊佛是在睡覺時成佛,沒有這回事情。成佛一定要有一個前方便,就是他要有一個安住的場所,大通智勝佛也不例外。這尊佛成佛之前,他到了菩提的道場,安住在那裡,就是結跏趺坐。然後「破魔軍已」,這個魔軍包括內在的魔和外在的魔,內在的是煩惱魔,外在的是天魔,他把內外的魔破壞了。

一般來說,破魔軍下一刻就要成佛了,所以說「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垂得就是即將成就無上菩提,但是這個時候「佛法不現在前」。我們知道,成佛安住道場以後有兩個道:一個叫無間道,斷惑;解脫道,證真。無間道所強調的是禪定三昧,他在禪定三昧當中破妄,但是他的解脫道,這個中道的智慧沒有現前。沒有現前總共經過多久呢?「如是一劫,乃至十劫」,他的內心身心不動,但是他的中道智慧一直沒有現前。就是,破魔軍以後,一般破魔軍下一刻馬上要成佛,但是大通智勝佛經過十劫的時間都還沒有成佛。

沒有成佛沒關係,這個時候諸天就來了,來供養。我們看下一段,諸天供養。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

前面一段講到安坐道場,這一段講到諸天供養。雖然沒有成佛,但是將成佛的時候已經招感諸天的現前。這個時候來到道場的,第一個是忉利天,忉利諸天。釋提桓因帶著忉利諸天的天眾在菩提樹下用稻草鋪墊師子座。有多高呢?高一由旬。所以古德說,從師子座的高度來看,這個佛陀的身相應該特別高大,這個座就是一由旬。大通智勝佛就坐在這個座位上,即將成佛。這第一個,忉利天鋪設這個師子座。

第二個,諸大梵天。諸大梵天也來到了這個佛陀的成佛道場。他做什麼事呢?空中雨下天花。這個天花的面積有一百由旬。過一段時間這個花枯萎以後,香風吹來,把這個枯萎的花吹走,再雨新一波的新花。「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大梵天王,我們說明一下。大梵天王當時並沒有現前,大梵天王是佛陀成佛以後要請法的時候才下來的,這個時候他是在大梵天上面,雨下天花,不像忉利天是來到現場。

接著,四天王天。四天王天為了供養佛陀,「常擊天鼓」,用他的最美妙的天鼓來作各種的音樂,供養大通智勝佛。「其餘諸天」,其餘的欲界諸天,作種種的伎樂,也是「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佛陀的成道跟滅度,諸天都是作各種伎樂。其實這個時候大通智勝佛還沒有成佛,但是已經有這種成佛的徵兆,所以招感諸天的現前。

 

1146】為什麼在成佛之前,往往第一個到達現場的都是諸天呢?

 

我們知道,一個人成佛的道場,絕對不是在一個人間的鬧區,一般都是在山邊林下,一個寂靜處,所以往往在成佛之前到達現場的都不是人道眾生,都是諸天。為什麼呢?兩個理由:

第一個,諸天有神通力。說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雖然他沒有成佛,但是他因緣具足,他已經破魔軍了,所以成佛只是時間的問題了。一尊佛的降世,是一種廣大福德的現前。諸天有他心通,所以他知道這個人不可思議,即將有大功德出現。

第二個,諸天有善根力。我們知道諸天有很多種,每一個人生天因緣不同。如果說他因地的時候是修外道的,但他有慈悲心,他也可能生天,但是這種諸天一旦生了天以後,佛陀要成佛的時候他不會下來。有一種人是他在家做居士的時候就是三寶弟子,三寶弟子他的供養是跟三皈依有關係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麼這個時候,佛陀要即將成道,他的神通力,他們就會下來。就是他心通跟善根力,這種都是過去生跟三寶結緣的諸天,在佛陀即將成佛的時候來到佛陀的身邊,作種種的供養。這是第一個。

 

1147】諸佛所成就的道是相同的,但是為什麼所花的時間不同?

 

丑三、正明成道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那麼前面說明大通智勝佛是安坐道場,招感了諸天的供養,他這個道場安坐多久呢?安坐了十劫。就是大通智勝佛降魔以後,又坐在這個座位,坐了十劫,這個時候他一念心性的光明,中道智慧才現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蕅益大師對這段經文做了一個說明。他說:「諸佛道同,為緣事異。」說諸佛所成就的道是相同的,大通智勝佛的中道智慧,跟釋迦牟尼佛的中道智慧,跟彌勒佛的中道智慧,是完全一樣的,但是他所花的時間不同。你看,彌勒菩薩是出家的當天就成佛,彌勒菩薩早上出家,他下午就成佛,一天的時間。他成佛花多久?花一天的時間。釋迦牟尼佛成佛花了六年,歷經六年苦行。大通智勝佛成佛多久?花了十劫。

它這個因緣差別是怎麼回事呢?蕅益大師說,非根有利鈍,道有難易,但因緣差異耳。你不能夠說,大通智勝佛花了十劫,你的根機比較差;彌勒菩薩只有一天,彌勒菩薩善根比較強。不是這樣子的。

諸位!我們先看他成的是什麼佛。這是成的應身佛,那不是法身佛,法身佛是跟眾生沒有關係的。法身佛,他成就初地,他在山中打坐,他隨時可以成就。法身佛,那真的是拼的個人的善根力,跟眾生沒有關係。但是應身佛是要說法度化眾生的,所以他要發願。所以,他因地發的願越複雜、越困難,他要成佛的時間就拖得越長。

 

比方說你今天,你因地的時候覺得空氣的清潔很重要,你說我的國土裡面不能有空氣汙染,我的國土裡面壽命要久遠。沒關係,你想發什麼願,你盡量發,但是,你發的願越困難、越複雜,你這一段菩薩道的時間,你要滿你的願的時間就拉得越長。所以,為什麼「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因為他的願發得太難了,他的標準定得這麼低,所有的眾生只要念一句佛號,帶業往生!

所以,應身佛的成佛跟他的修行就沒有關係了,因為你因地所發的願是要眾生無邊誓願度的,所以跟你有緣的眾生善根成熟了,剛好跟你的因緣標準完全配合了,你才可以成佛的。就是因緣事異,就這一點,就是跟你有緣的眾生你要等待他。

 

1148】應化身的殊勝就在這裡!

 

所以我們要知道,法身佛是超然的,你什麼時候成就初地跟別人沒有關係,但是初地以後你就有資格成就應身佛了,你開始怎麼樣?初地之前叫做成就果報,初地以後就沒有什麼成就果報,初地以後的菩薩是無所得,他叫做成熟眾生、莊嚴淨土了,他只有一件事情了。他不斷地創造國土,不斷地示現應化身佛,然後從這個地方廣結善緣,慢慢他從初地到二地,二地到三地、到四地。

所以諸位,成佛,我們再講一次,成就法身佛跟別人沒有關係,你想成就法身佛你隨時可以成立,操之在你。成就應身佛,那就牽涉到因緣所生法,就你跟眾生的互動。所以大通智勝佛花了十劫的時間,不表示他的善根比較弱,而是他這一期教化的因緣非常殊勝,所以要等待各種因緣的具足,因為他是應化身。應化身的殊勝就在這裡。

 

1149】大通智勝佛成佛以後發生什麼事?

 

丑四、眷屬供養

經過十劫終於成佛。我們看下一段,丑四,眷屬供養。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大通智勝佛安坐道場十劫,在他旁邊的就是諸天。但是成佛以後不一樣了,我們看看他成佛以後發生什麼事。

 

第一段,眷屬隨至道場。「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一般佛陀最後一生要成就應化身的,沒有一尊佛是單身的,沒有,他一定要結婚。納妻相是八相之一,而且一定要生兒子,這是八相成道兩個重要條件,一定要納妻、生子。

大通智勝佛在沒有出家之前,他在俗家的時候有多少兒子呢?有十六個兒子。釋迦牟尼佛就是最小的兒子,當時在因地的時候,就是做他的最小兒子。那麼他的長子是誰呢?叫智積菩薩,因為他內心累積了無量的善根力,叫智積菩薩。

「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大通智勝佛出家的時候生長在王家,這也是沒有例外的,沒有一尊佛是出生在貧民窟出家的,沒有這回事情。因為他長遠劫來

的六度,積功累德,他最後一生一定是生長在王族之家,所以他的兒子就是王子王孫了,都有很多的珍貴的奇異的這種資具。

佛陀成佛以後他們也得到了通知了。他們知道佛陀成佛以後,「皆捨所珍,往詣佛所」,就放棄自己珍愛的資具,到達佛陀的面前,看意思準備要出家了,這十六個王子。「諸母涕泣而隨送之。」當然母親,十六王子各有各的母親,都是親情難以割捨,就是邊哭邊送。

這些王子的祖父是轉輪聖王。因為壽命很久,當時的壽命很久,所以這個轉輪聖王還沒有退位。就是,轉輪聖王下來就是大通智勝佛,然後再下來就是十六王子。

 

大通智勝佛成佛以後,他的父親轉輪聖王,他的兒子十六王子,還有一百多個大臣,還有他的這些百千萬億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幹什麼呢?「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大通智勝佛在沒有成佛之前應該是有出家相的,這前面是略而不說。他出家了以後當然是到山林樹下,最後安坐道場,諸天供養,終於成佛,所以,在出家的時候是遠離眷屬的,但是成佛以後眷屬就來到現場,包括他的兒子,準備出家。

 

1150】這些眷屬怎麼讚歎佛陀?

 

這些眷屬,俗家眷屬,來到道場以後就開始讚歎。這有兩段的讚歎,先看第一段的讚歎諸願具足。我們看眷屬怎麼讚歎佛陀。

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 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歲 爾乃得成佛諸願已具足 善哉吉無上

眷屬到了以後,當然禮貌上先頂禮佛陀,繞佛三匝,然後就「一心合掌」,讚歎佛陀。他怎麼讚歎?我們看。

說「大威德世尊」,您為了大悲心度化眾生的緣故,經歷了無量劫的時間積功累德才成佛的,所以您現在是「諸願已具足,善哉吉無上」。您把您因地所發的願(包括上求佛道,您希望創造一個什麼樣的國土;第二個,下化眾生,您希望攝受哪一類的眾生。這在因地在發願的時候都要交代清楚),您現在完全滿願了,所以真的是可喜可賀,最為無上尊貴的佛陀終於出現了!

所以我們說,應身佛是不容易的,因為應身佛他是要花很多的上求佛道、創造淨土跟下化眾生的因緣。總而言之,一尊應身佛的成就就是「諸願已具足」,這是第一個。

看他讚歎果地的殊勝。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身體及手足 寂然安不動其心常澹泊 未曾有散亂究竟永寂滅 安住無漏法今者見世尊 安隱成佛道我等得善利 稱慶大歡喜眾生常苦惱 盲瞑無導師不識苦盡道 不知求解脫長夜增惡趣 減損諸天眾從冥入於冥 永不聞佛名今佛得最上 安隱無漏道我等及天人 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 歸命無上尊

大通智勝佛的眷屬來到現場以後有兩段讚歎,讚歎他過去行菩薩道的因地,「諸願已具足」。這以下讚歎他成佛的果地的殊勝。他說,「世尊甚希有。」怎麼個希有呢?

第一個,佛陀的禪定三昧希有。佛陀在成佛之前一定要顯出他的無間道的禪定,破妄。「一坐十小劫,身體及手足,寂然安不動。」而且他不但是外界的身不動,他內心還特別的澹泊,特別的寂靜安穩,「未曾有散亂」。這個是讚歎佛陀成佛之前的這個無間道,破妄。

再讚歎佛陀的智慧,這個解脫道,證真。「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所以在禪定結束以後,接下來就是一念的相應慧,頓破最後的生相無明,安住中道的無漏之法。所以我們今天「今者見世尊,安隱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我們今天看到您老人家能夠出家、努力地修學成佛,我們得到很大的修福修慧的利益,我們內心也充滿了歡喜。

 

1151】為什麼眾生看到佛陀會歡喜呢?一個人,長時間沒有親近佛陀的後果是什麼?

為什麼眾生看到佛陀會歡喜呢?這以下解釋原因。

說「眾生常苦惱」。眾生如果長時間沒有親近佛陀,他就落入這個苦諦了,他果報體就變得痛苦了。為什麼他會痛苦呢?因為「盲瞑無導師」。為什麼一個人長時間沒有見到佛陀就會越來越痛苦呢?因為他沒有見到佛陀,他就不能蒙佛陀的教化,就整天打妄想。整天打妄想呢,就跟著自己的感覺去做事情,就集諦,就是妄想越打越重。苦、集,第三個,道。他沒有親近佛陀,就「不識苦盡道」,就不知道解決痛苦的方法,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只能夠怎麼辦呢?修苦行、修禪定,就盲修瞎鍊。所以結論,「不知求解脫」。他不知道什麼叫做涅槃,就不能夠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所以,一個人長時間沒有親近佛陀的後果是什麼?

 

「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一個人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遇到佛陀的後果就是,這個世間上如果長時間沒有佛陀出世,特別是沒有應身佛出世,三惡道增加了。你看現在有這麼一種情況,畜生道越來越多,很多寵物越來越多,惡道增加了,人天減少了。所以,「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一個人就慢慢地從黑暗墮落於更黑暗,就是展轉地墮落。因為你沒有遇到佛陀,所以就容易造業,造業以後就墮落,墮落以後你就更加地墮落,就如此地展轉下去。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聽到佛陀的名稱,沒有聽聞佛法。

「今佛得最上,安隱無漏道。」所以佛陀,今天您老人家成就中道的智慧,具足大悲心,能夠在這個人世間出世,「我等及天人」,這個對我們來說是最大的利益。「是故咸稽首,歸命無上尊。」

 

我們看這個大通智勝佛的眷屬,他們是很會讚歎,抓到了重點。因為我們,說實在,你要說叫你讚歎佛陀,你不見得知道怎麼讚歎。你看他抓兩個重點:第一個,

他讚歎「諸願已具足」。就是他為什麼成就應身佛呢?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應身佛呢?因為他的因地的願圓滿了。第二個,他的果地功德,就是「安隱無漏道」。他可以讓自己安穩,也能夠讓一切眾生安穩。為什麼他能夠讓眾生安穩呢?因為,如果今天佛陀沒有出世,後果只有一個,叫做「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

 

1152】如果一個人什麼都沒有學佛,為什麼他容易造惡?

 

那當然有人就問了,說我這一生沒有學佛,我沒有接受佛法的教育,那你怎麼知道我就會變壞呢?我也可能變好啊,我也可以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就是,我們怎麼知道一個人長時間沒有接觸三寶的後果,是「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

印光大師在《文鈔》給出了答案。他說,一個人,如果他什麼佛法都沒有學,他容易造惡。就是,我們凡夫的心,雖然是不定性,有可能造善造惡,但是印光大師說造惡的傾向比較強,他傾向於造惡。所以,古人說「人之心,性本惡」,他對了一半。本性是清淨,但是他的作用傾向於造惡。就是說,一個人出生以後,如果你不用佛法教育他,你要他學好,很難,很難!你讓他學壞,一天就學壞了。

所以我們的心,無量劫來到現在,有一種造惡的勢力,比造善的勢力還強。這就是為什麼你經常沒有遇到佛陀的後果,就是「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就像我們一個人有病,煩惱的病,你只能吃藥。那麼世間上什麼時候有藥呢?只有佛陀出世。

當然,廣義來說不是佛陀出世,應該是有佛法住世,那就包括了佛陀的正法、像法、末法。所以,一尊佛的出世,他影響人間不是他在世的時候八十歲,釋迦牟尼佛八十歲。按照經典說,釋迦牟尼佛出世影響人間一萬兩千年,因為他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末法住世一萬年。所以一尊佛出世,他經過長時間的積功累德,他出世影響人世間,釋迦牟尼佛教化,一萬兩千年的時間。

 

1153】為什麼說佛陀的出世就是在人世間出現了一道光明?

 

你有幸在這個時候出世,恭喜你!你的善根可以得到增長。那麼一萬兩千年以後呢?以後就進入黑暗時代了,大家就各憑本事了,大家就閉著眼睛盲修瞎鍊了。你搞你的,他搞他的,也不知道誰對誰錯了,沒有人知道到底應該怎麼辦了。只知道人生很痛苦,那怎麼辦呢?沒有人知道。

所以,佛陀的出世就在人世間出現了一道光明。他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生死的根本,什麼是解脫的根本,什麼是成佛之道,他給你講得清清楚楚。即便我們不能馬上做到,但是我們知道一個方向而生起慚愧心。至少,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有一個努力的方向。

你生長在沒有佛陀出世的地方,你連方向都沒有,你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它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所以眷屬的讚歎就是,因為有佛陀的出世,開始生命產生重大的反轉,因為我們可以得到佛法的教育。

這一段是說明,大通智勝佛成佛以後,第一個來到佛陀身邊的人道眾生就是他的眷屬,他是第一個來到這個成佛的現場。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