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1月27日 星期四

淨界法師宣講 《妙法蓮華經》講記 070 (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DZWApE                                   

Podcast : https://reurl.cc/LpNvkX

                               

目錄

 

1118 生命的增上,包括業力的消除、煩惱的調伏,有些人在修學當中很明顯,有些人不明顯,原因出在哪裡?

1119 修行是一層一層的深層,你要站在高點來調伏低點,用更高的制高點來面對下面,用思想來改變業力,用心性來改變思想,你進步就快了

1120 當你改變業果,站在菩提心;當你要提升菩提心,安住真如,你要用後後的法來帶動前前,這樣子的話你才進步快

1121 善根的標準起碼是信、進、念,至少是信解、觀照、發願而產生正念,有一定的正念力,你這種根就不容易退轉了

1122 為什麼念佛要有一些善根,要信願然後才持名?

1123 你要往生,必須把你的心態調整成一種往生的心態

1124 你把因緣這個門關掉,真如的門就打開了

1125 學而時習之,不斷地去讀,沒準哪段經文會啟發你的善根

 

1118】生命的增上,包括業力的消除、煩惱的調伏,有些人在修學當中很明顯,有些人不明顯,原因出在哪裡?

 

我們講到生命的增上,包括業力的消除,包括煩惱的調伏。那麼有些人在修學當中很明顯,有些人不明顯,原因出在哪裡?這一題我們也是要看附表第十七,就是因緣觀。就是你在法的操作上,如果站在業果的角度來改變業力,你強迫自己要去做多少慈善事業,用這種善業的力量來滅罪,你這樣子效果就有限,因為你變成一種小草的限制。為什麼叫小草?就是成長慢。你看那個草,長了一輩子,就是草!你看那棵樹,幾年不見,它這枝葉花果比房子都大。

所以,〈藥草喻品〉就告訴我們法法之間的互含互攝。比方說我們要改變業力,其實你要先改變你的思想。就是,業力跟心識,你要透過心識來改變業力。我舉個例子,比方說你拜懺。拜懺你就是去拜懺,但是你沒有透過你這種發菩提心,效果就有限。就是說,我發了菩提心再來拜懺,我從今以後,我發願,我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把你的心態的水平拉高以後再去拜懺,那就不一樣了。所以,當你的心理素質落入狹隘的時候,你那個業力的轉動力量就薄弱了。

再舉一個例子。你要改變心態,你說我有一種不好的心態,你站在心態的角度來改變心態,你也使不上力。所以當你要改變心態的時候,要仰仗後面的心性,你本來就沒有這個心態!所以後後能夠幫助前前。

 

1119】修行是一層一層的深層,你要站在高點來調伏低點,用更高的制高點來面對下面,用思想來改變業力,用心性來改變思想,你進步就快了

所以〈藥草喻品〉就是說,當我們掌握大地的時候,法法之間可以互含互攝。如果你對法的瞭解非常狹隘,你只知道業果,那你用善業來改變惡業,這兩個是對立的,那就很麻煩了。所以就是說,當我們改變業力,用我們的思想;當我們改變思想,用我們的心性。就這樣子。修行是一層一層的由淺到深,你要站在高點來調伏低點,用更高的制高點來面對下面。用思想來改變業力,用心性來改變思想,你進步就快了,就這麼一個情況。就看你法法之間能不能融通。

那你如果完全站在業力的角度,那就「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然效果就慢了,因為這個業你造了無量劫,你的思想的形成也是無量劫。如果你不用方便方法,不用方便力,你今天形成一個這麼不好的思想,它也不是一天兩天的,那你要恢復,你站在思想的角度來改變思想,那你以前形成的思想是一萬劫,那你現在也要花一萬劫!很簡單嘛,如果你不走捷徑的話。

但是,你回歸心性以後——我本來就沒有這個思想。你從根本上否定它,再去調伏它就更快了。你要用超越的方式來面對它,不能跟它站在平等的位置,在平等的位置你就很吃虧。站在平等的位置,生命很難改變,因為你經歷過無量的生命才形成現在的你,如果站在平等的角度跟它面對,那你要花相同的時間來處理生死的問題,你怎麼處理呢?所以你一定要善用捷徑。用後後來調伏前前。

 

1120】當你改變業果,站在菩提心;當你要提升菩提心,安住真如,你要用後後的法來帶動前前,這樣子的話你才進步快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師父剛剛在〈藥草喻品〉的第一題中提到說,我們在修六度的時候,在那個當下其實是內熏真如的,同時就已經在激盪我們的心性;那師父又講到說,但是這個時候就關係到個人在理觀的深淺,這會影響他進步的快慢。在這一塊理觀的內容,不知道師父可不可以再跟我們說明更清楚?譬如說,在布施的時候,如果說是師父,師父是如何在內心起觀,然後讓自己的激盪心性的那部分更深?這部分是弟子很想要再多加瞭解的。謝謝師父!

【師父答疑】其實理觀這一塊,我們本來在最後一題會說明。理觀有兩塊:一個是清淨,一個是具足。對不對?一個空如來藏,一個不空如來藏。原則上是這樣子,當我們要調伏煩惱、要破惡,我們要善用「清淨」這一塊;當我們要生善,比方說要創造布施的功德,要往生淨土,你要善用「本具」。就是你要告訴自己:我本來就有布施的功德。所以不管布施多少,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要透過布施來啟動我內心的布施的十法界十如是。就是說,當我們要生善的時候,你要觀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就是說,我布施,我做義工,可能你們不滿意,但跟我沒關係,因為我做義工的目的是要啟動我自性的功德。所以你不容易受到傷害,是吧?我們這菩薩很脆弱,菩提心很容易被打敗的。但是你今天如果說是法法消歸心性,你今天知道,往生,極樂世界存在你的心中,所以你就沒有這種距離感的障礙,管你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就在我一念之間。我只要把佛號念好,我用我的佛號的力量來熏習我內心本具的極樂世界,所以往生是我心中的事情。所以,法法消歸心性的時候會讓你更堅固。當然,它的操作有清淨義跟具足義,這一點我們最後一題會把它當專題來研討。這一題先這樣過去,我簡單先這樣講就好。

那麼我們講因緣觀,先不談真如。就是說,當你改變業果,站在菩提心;當你要提升菩提心,安住真如。你要用後後的法來帶動前前,這樣子的話你才進步快。

 

1121】善根的標準起碼是信、進、念,至少是信解、觀照、發願而產生正念,有一定的正念力,你這種根就不容易退轉了

 

下一題就是這個〈授記品〉。

 

【學員提問】請示師父,有些善根會退轉,有些則不會。一個人即使曾

經嘗過安住真如的滋味,是否也極有可能會完全喪失?

 

【師父答疑】其實你善根會退轉,表示你沒有形成善根,說白了就是這樣子。對這個法,你可能就是信解,沒有很深入地觀照它真實的功德而去產生強大的願力,所以這個法在你的心中變成無住,就悄悄地走過去,它沒有生根。這個法如果你真正很用心地修過,而且你把它當作一種願望,當作你生命的一種願力來修學的話,就算它退失,也就是暫時的退失,因為你已經有根了。

諸位!當一棵樹有根,你只能破壞它的枝葉花果,它的根是不會破壞的。所以,你這個人真的是產生善根的人,比方說你學過《法華經》,你真的很深入去信解、去讀誦,你深深地相信權實二法的重要,你也發願要成就,那麼你來生遇到《法華經》,你很快就恢復了,很快就會啟發你過去的善根。

所以,你要是真的形成善根,它的功能會暫時地退失,但是這個根是永遠不會退失掉的。你來生只要稍微聽到一些小小的法語,就能夠把你過去的善根給激發起來。但前提是,你要變成善根而不是善念,你栽培得要夠深。信、進、念、定、慧,善根的標準起碼是信、進、念,我們不敢說正定、正慧,這個標準有點高,至少是信解、觀照、發願而產生正念。有一定的正念力,那你這種根就不容易退轉了,什麼法都是這樣。

 

1122】為什麼念佛要有一些善根,要信願然後才持名?

 

【學員提問】在淨土事修中,除持名念佛外,是否可借鑒、結合、融合理觀的修法,或作為一段時期對治某一習氣的方法?

 

【師父答疑】是的。其實淨土宗,我們一再強調,淨土宗不是只有念佛,淨土宗是要往生的。既然要往生,就牽涉到臨終正念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在顛倒的時候往生的,沒有!就是說,你可以有業力,你可以有煩惱,但請你臨終保持正念。什麼叫正念呢?兩個條件:心不貪戀;第二個,意不顛倒。你不能有粗重煩惱活動,你不能有這種堅固的我見的顛倒。你想掌控人生,你還在規劃來生,這些都是要對治的。

其實你如果只是一路念佛,你不可能心不貪戀、意不顛倒的,不可能,因為佛號只是一個止,它只是一個暫時的壓制。所以,為什麼念佛要有一些善根,要信願然後才持名?這個信願是觀慧,是觀慧啊!你去讀讀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看他講這個信,他那個「六信」你去看一看,每一個都是觀照的智慧。哪是說我「相信」了而已!這個信跟蕅益大師的信,那差太遠了。信解是觀慧,所以蕅益大師把信願判作慧行,把念佛當作行行。

就是說,其實所有的佛法,在修學之前都有一些心態的準備的,有道前基礎才可以念佛的。就是你要先培養信願,然後才持名,這樣子才叫做淨土宗。你張嘴就念佛,你只是在念佛,對不起,跟淨土宗沒有關係,因為淨土宗是要往生的。所以你看,外道也念佛,可能我們念佛的力量還趕不上一貫道。但是他心中有信願嗎?沒有。所以他只是在念佛,他跟淨土宗沒有關係。

 

1123】你要往生,必須把你的心態調整成一種往生的心態

 

淨土宗這個佛號是要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要把這個佛號導歸淨土。導歸淨土你的心就是怎麼樣?用心去導歸,不是用嘴巴。是心作淨土,你這個佛號才會到淨土。就是「諸法無性,盡隨心轉」,佛號是沒有方向,諸法就包括佛號,佛號是沒有方向性的,它有可能變成人天果報,它也可能幫你消業障,所以「諸法無性」。那麼誰決定佛號呢?「盡隨心轉」。心為淨土,一切佛號就趨向淨土;你今天把佛號當作追求快樂,佛號就給你快樂。佛號是沒有方向性的。

所以你今天要往生,必須把你的心態調整成一種往生的心態。什麼叫往生的心態?兩句話: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講完了。你沒有往生的心態你怎麼會往生呢?其實念佛的人非常多,我看到很多一貫道的人念佛,你認為他會往生嗎?他不會往生,因為他心中沒有往生的心態。他根本不想往生,他怎麼會往生呢?

我們讀《法華經》,我們知道,佛陀永遠不會改變我們的。如果佛陀可以改變我們,那佛陀不要講權法了,只講實法就好了,那麼費勁幹什麼呢?

 

因為佛陀不能改變我們的心態,佛陀不得不為實施權。你不可能說,釋迦牟尼佛改變不了我們,阿彌陀佛可以改變我們,不可能。你不想往生,阿彌陀佛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佛號變成糖果吃掉了。

所以,調伏煩惱很重要,憶佛念佛也很重要,它是兩塊的。就是讓我們對娑婆世界的攀緣心淡薄一點,讓我們對極樂世界的欣求好樂深一點。只要你對極樂世界的好樂心強過對娑婆世界的攀緣心就夠了,不一定要斷煩惱。強者先牽,就是你往生的願力強過生死的業力就可以了,哪怕超過一點點都可以了。當這個天平已經是傾向淨土了,你就可以往生了,強者先牽嘛。所以淨土宗就是說,你已經算占盡便宜了,你不用斷惑證真,但是你至少要把你的心態調整順從本願,你不能老是想要順從娑婆。你要順從娑婆,阿彌陀佛也拿你沒辦法。

順從本願是要調整的。我們凡夫無始劫來流轉生死,我們的心態可不是順從本願;你要順從本願,你就不是坐在這兒了。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念佛,本來就是順從娑婆世界的,順從流轉的,所以要調整。當然要調整了,你不調整你是不會往生的。往生是要把心態調整過以後才會往生的,正常人是不會往生的。是這樣子的。

 

1124】你把因緣這個門關掉,真如的門就打開了

 

我們看最後一題。

 

【學員提問】做個修行人,若只接觸《楞嚴經》而不知《法華經》,這跟學習過《法華經》後的兩者差別為何?

 

【師父答疑】這個剛剛我們也稍微講一下,《楞嚴經》跟《法華經》的共同點,都是正念真如,都是把心帶回家。

 

《楞嚴經》偏重在破妄,它偏重在達妄本空,它破妄這一塊很厲害,所以我們會建議先去學《楞嚴經》。它會從無始的生死輪迴,告訴你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生死業力,本來沒有果報。它在清淨這一塊,離相清淨這一塊講得非常透徹,離相清淨。

 

《法華經》強調開顯自性功德,它會強調借相修心。就是說,當你明白《法華經》以後,你安住清淨心、觀照十如是,發菩提願以後,你所修的一切法都是成佛的資糧。因為你開始知道,你修的法你已經不求回報了,你要的是真如回報你。所以,學《法華經》的人答案就是說,我還是去拜懺,我還是去持戒,我還是做義工,但是我不求任何回報。你把因緣這個門關掉,真如的門就打開了。反正真如跟因緣的門只能打開一個,你還想求因緣中得到回報,你還想打工,你就回不了家。因為你想領工資,你就永遠做一個打工的。當你放棄了所有工資的時候,這個家就是你的了。

古德說得好,一念不生所以全體現,六根方動烏雲遮。所以《法華經》就是說,你明白《法華經》以後你知道,當你不求的時候,真如就要回報你了。當你要求,真如就把門關起來,因為你還想打工,就表示你還不想回家,那你就打工吧,你還是落入因緣所生法。所以,《楞嚴經》強調清淨,《法華經》強調具足。

最後一個核心問題,我先講到這,看大家有沒有問題。《法華經》強調十如是的操作,它觀照十如是。就是說,你學了《法華經》,從今以後你做什麼,你不需要別人肯定你,不需要;你也不需要因果報答你,不需要。你的目的只有一個,我是要開顯自性的功德,做這個事情。就是你深信「心作心是」,是心作佛,你的內心會回報你的。當然,你心外求法,那真如就把門關起來了,因為你要離家出走。你選擇離家出走,那是你要放棄這個家,不是家要放棄你,是這樣子的。

所以《法華經》就是要你內觀,觀心嘛。在一心三觀裡面,《楞嚴經》偏重在一心三觀裡面的即空,破妄、離相;《法華經》偏重那個即假,那個十法界十如是。你每一個相狀都會帶動一種心態,都會產生一種自體,會在內心,自性裡面產生因果的運轉,最後自性會報答你的,你要深信。所以《法華經》學完,就是莫向外求。

念佛也是這樣子。佛號為法界,也是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所以,你學完《法華經》,臨終的時候你不要管阿彌陀佛來不來。你是心性如,阿彌陀佛也是如,你跟阿彌陀佛在真如相見多好,你幹麼用眼睛去看佛陀呢,幹麼要透過六根呢?

當然,發願是在下半段,我們現在還在談權實的智慧,就是觀照這一塊。其實發願這一塊是在講佛的功德,就會激發你。〈普門品〉各式各樣的功德,你就會欣求好樂,這回家真好。我們現在還在瞭解什麼是家,是這麼一個情況。

 

1125】學而時習之,不斷地去讀,沒準哪段經文會啟發你的善根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權法與實法要不二,弟子想問,對於權法、實法要互相融通,在明年上課之前該加強何種法華思想或破障的熏習,請師父慈悲開示。

【師父答疑】你們把那個上過課的經文再多誦幾遍,讀誦是很重要,不斷讀誦,不然你這個功力會退失的。把前面的〈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讀一讀,學而時習之,不斷地去讀。沒準哪一段經文會啟發你的善根,不一定,不一定哪一個經文對你是寶。因為你現在懂道理了,你現在有資格去誦《法華經》了,你知道嗎?你有資格去誦《法華經》了。你要不懂道理,那你就是「心迷法華轉」,你在經文裡面打轉。你明白以後,「心悟轉法華」,你在轉法輪。你每一次轉,你對什麼叫權法妙、實法妙會更清楚。其實有些東西透過文字的理解,有些東西你要在靜態裡面不斷地去讀誦,讀誦到可能會有一句話突然間讓你通身清涼。去把讓你通身清涼的那句話找出來。

 

我們這次課就到這裡結束。我們下一次課的時間是明年九月二十九號。這個課就上到這兒。

迴向。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