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1月8日 星期六

淨界法師宣講 《妙法蓮華經》講記 032第2次問題研討-2_課程講記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RbxMoD

目錄

【565】如何理解安住一念心性與修學空觀的關係?
【566】本經的一心三觀和中觀的無所得、與唯識的無分別智有何不同?
【567】楞嚴經的真如與《法華經》的思想如何融通?
【568】空觀在具體操作上是空掉什麼?
【569】如何理解淨土法門的事持與理持?
【570】是否多多念佛即可自然通達真如理性?
【571】為何佛陀開設的方便法門,你不知道的時候是方便,知道以後就是真實?
【572】這個「知道」,什麼程度才叫知道?
【573】一心三觀和淨土宗的臨終正念有何關聯?
【574】人生要站在什麼角度去看它,對你才是最有利的?

【565】如何理解安住一念心性與修學空觀的關係?

第二主題,有關安住一念心性與修學空觀的關係。

這個一念心性是眾生本具,所以它不需要去修,你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你只要憶念它就好了。因為它本來就具足無量的功能,它本來就是清淨,不是你把它修來的。但是空觀是要修的,空觀你沒有修就沒有了。它是一種破障法門,是一個因緣所生法。你不修就沒有。所以這兩個是不一樣的。心性是談安住,空觀是破障,這兩個角色是不一樣的。你先把這個角色弄清楚。

【566】本經的一心三觀和中觀的無所得、與唯識的無分別智有何不同?

【學員問題】本經的一心三觀和中觀的無所得、與唯識的無分別智有何不同?

【師父答疑】中觀的無所得,我們上一堂課有簡單的說明。無所得其實跟一心三觀裡面的即空有一點接近,只是它沒有明確地說明我們有一個明了的清淨心,具足無量的功能。它不明顯。它只是說人生無所得,它是從「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種因緣的開合去觀察安立無所得。這是第一個。

那麼唯識的無分別智是怎麼回事呢?唯識是認為,生命的問題在於相續,就是展轉相續。就是,我們過去可能造了殺盜婬妄。造了殺盜婬妄以後有兩個問題:一個叫做業種子,一個叫名言種子。這個業種子問題還不大,它會讓我們產生痛苦,但是這個業種子痛苦受完以後就沒了。問題在這個名言種子。就是說,你過去造
了殺盜婬妄,你從三惡道出來,你很想再繼續做,這個問題嚴重。就是那個惡念造罪業。這個罪業讓你得果報以後,事情還沒結束,除非你對治它,你深深地懺悔它,否則來生煩惱會相續。其實唯識是比較消極的,它就是斷相續,它並沒有說開顯真如。但起碼就是說,它知道這個因緣法不能相續,否則沒完沒了,所以它修無分別智。就是說,我遇到什麼事情,你對我高興,我也沒有意見,這都是我過去的命,我認了;你對我不高興,我也認了,因為我跟你互動,事情要更複雜。就是說,你今天去攀緣外境,對你永遠沒有好處,快樂會讓你放逸,痛苦會讓你挫折。所以唯識學的意思就是說,凡夫的心情,雖然我創造不出功德,起碼我不想讓惡因緣相續,就修無分別智。所以唯識學是保守,是「守」字訣,就是我不動念頭。
其實,這個方法也不錯。如果你不能安住一念心性,你修無分別智也不錯。就是我不動名言,我坦然地面對我過去一切的因緣果報,人生酸甜苦辣我認了,我不表示意見,我把目標放在開創未來。唯識學就是說,對今生所有的結果,我完全沒有意見。這就是唯識的想法,唯識的人生觀就是這樣。因為你對今生有意見,那你來生就完了。它是這樣子。唯識的思想是認為,你只要跟今生互動,那你就落入惡性循環,你來生就毀掉了。唯識學是認為,我們本來就有我法二執,你一旦互動,那人生越弄越糟。唯識的思想是認為,人生不處理是最好的處理。其實它講的話不完全對,但是有八九成的道理在裡面。雖然消極,但是如果你遇到很複雜的問題沒辦法處理的時候,我覺得唯識學會幫你過關,就是「我不處理」。

為什麼不處理會最好?因為它總有勢力。什麼叫諸法因緣生?它有生滅相。我就看誰熬得過誰,我不動,你的能量自然會喪失掉。所以唯識學這個教法,它是源於人生是由煩惱、業力構成的。它認為人生就是無量無邊的我法二執,由煩惱障、所知障構成。你要擺脫它,只有一個方法,就是「破和合識,斷相續心」,就是你不要跟它互動。你不要跟今生互動,然後你去修你的法,這個就是唯識學的無分別智。諸位!我覺得這個觀念也是不錯,遇到特殊的惡因緣是可以這樣面對的。

「無所得」跟「無分別智」,可以當做一心三觀的輔助。這兩個雖然不能顯真,但是是很好的破妄的工具。


【567】楞嚴經的真如與《法華經》的思想如何融通?

【學員問題】師父在《楞嚴經》中曾說,整個法界除了真如外就沒有別的東西了,此一觀念和《法華經》的思想如何融通?

【師父答疑】蕅益大師在注解《楞嚴經》的時候,他用兩句話做總結。什麼叫首楞嚴王三昧呢?就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它是把一切的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會歸到一念心性,所以它偏重在攝用歸體,它是萬法回歸一心,是屬於把一切法門會歸到一念的清淨心。

《法華經》它是開權顯實,開近顯遠。其實某種程度《法華經》它不是回
歸一念心性。如果《楞嚴經》是萬法唯是一心,那《法華經》是一心創造萬法。

它是你明白道理以後開始借假修真。所以你看,《法華經》對前面的權法跟實法,是用實法來操作權法,然後發菩提心,趣向佛道。

所以,《楞嚴經》只能叫開悟,開悟的楞嚴。只有《法華經》可以成佛,因為它能夠開始從空出假了,發菩提心了。《楞嚴經》沒有明顯講到發菩提心,但是你如果萬法回歸一心,你還是會發菩提心。反正《楞嚴經》告訴你,根塵識這一切都是虛妄,相妄性真,它的本質是真的,它的相狀都是虛妄的。你看《楞嚴經》,整部《楞嚴經》都告訴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它的本性是真實的。就這樣子,「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但是知道本性以後,然後呢,然後就沒說了。所以然後你就看《法華經》:哦,原來是可以借相修心,再把它借過來。
【568】空觀在具體操作上是空掉什麼?

【學員問題】師父講到我們要修空觀,不要住在外來的空上,在具體操作上如何區分內外?

【師父答疑】內空跟外空,我們說明一下。我不知道諸位修空觀你想空掉什麼。諸位!你回憶一下,你以前在修空觀,不管修無常觀、修無分別智、修無所得,這個空觀是一個工具。就像空觀是一個刀子,你到底想要砍掉什麼?你想空掉什麼,很重要。如果你沒有安住一念心性,你的空觀一定會空掉外境。你一定會說,這個人很討厭,但是我拿他沒辦法,我把他空掉。我們一般是這樣子的。但是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因為你把這個人空掉,從因緣所生法,過一段時間會出現另外一個人,你永遠空不完。所以唯識學講得好,就是說,諸位!

外境叫做依他起性,它沒有對錯;現在問題在我們內心的遍計執。

諸位!我們這樣講好了。某甲一天到晚干擾你,其實這個沒有對錯。人生沒有對錯,只有痛苦跟快樂而已。你只能說,他不是干擾你,他給你痛苦。受不受干擾是你可以決定的。這樣懂嗎?我再講一次,任何一個人不能干擾你,他只會給你壓力、給你痛苦,受不受干擾是你決定的。你要執著,那他就干擾你。就是說,我們今天要認清楚問題在哪裡——是我們的攀緣心。所以,安住一念心性的好處就是,他處理問題,他空掉自己的執著。高明!為什麼有些人進步快?我問你,你外境空得完啊?你把 A 空了,明天出現 B;你把 B 空了,後天出現 C。

我以前有一個經驗,給大家參考。我以前做教務主任的時候,我們經常遇到重大事情就開教務會議。這是很嚴重了,比方開除一個學生。我基本上比較站在包容的角度。我的理由有兩個:

第一個,你把這個學生開除了,你很可能毀了他,他很可能自暴自棄了。我們今天是辦教育,他只要還有想要學習的態度,我會比較持保留的態度,讓他有機會。這第一個。

第二個,當然很多執事說,我們不能夠為了這個人,浪費那麼多人力,所有的執事都在忙一個人。但是我提醒他,我說諸位,你們想想看,你把他開除了,沒有多久,會出現另外一個人取代他。真的!這個就是諸法因緣生,真的是這樣。他在的時候,那個比較差的人看不出來。真的是這樣子,這個東西很妙。就是說,你看這個人不順眼,你把他開除,結果,第二個人本來還好,突然間你看他不順眼了。所以你永遠沒完沒了了。你知道嗎?人生永遠是平衡的,你把壞人都拿走了,好人就變成壞人。這句話你慢慢體會,知道嗎?

人生因緣本來就是一種平衡狀態,你開除一個人就破壞平衡了。你破壞平衡,你知道嗎?你破壞平衡以後,一定會出現一個壞人取代他的位置。全世界的團體沒有一個全部是好人,這不正常,除非是淨土。從娑婆世界的角度,不正常。不正常的東西就不會持久,就是它失去了 balance(平衡)。就是這個山,它本來好好的,你把一個石頭拿走,它已經進入不平衡狀態了,它一定會自我調整到平衡。

我說,你把 A 開除了,三個月以後你們看,另外一個跟 A 長得一模一樣的
人出現了。我這個理論有些人接受了。就是說,我們的底線,只要他不擾亂大眾,你就讓他住著。是吧?他住一天有他住一天的進步。我們的底線就是你不能干擾別人。你早上不起床,你要睡,我跟糾察師說,他要睡讓他去睡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是他不要太離譜了,至少有慚愧心。

就是說,內空外空。你空掉外境,你沒有辦法處理事情,你真的沒完沒了。你迴光返照,空掉你的執著。我們每一個人有無量無邊的惡因緣,有無量無邊的善因緣。你今天向外處理,你永遠處理不完。所以,有智慧的人會空掉自己的有所得。我不執著就好了,反正人生本來就沒有一個人圓滿的。所以它這個地方,你一旦這個空向外,那你進步就很慢了,你這是在逃避現實。你開始安住一念心性,用空性的法則來幫助你破執,你調整你自己,你進步快。這個內空跟外空差在這裡。

好,這一段都在講心性跟空觀的關係。就是空觀可以用,但它是空掉你的執取,不是空掉外境。


【569】如何理解淨土法門的事持與理持?

第三主題,有關安住一念心性與淨土法門的關係。
淨土法門有兩種的修學,一種叫做事持,一種是理持。

事持就是說,我沒有找到我一念的清淨心,所以我自己的能量開顯不出來。那也沒關係,我業障深重,阿彌陀佛萬德莊嚴!我就一個乞丐,我什麼都不是,我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祈求佛力的攝受。這種人也是可以往生。這是第一個,叫做事修的。但事修人要注意,你要比一般人加倍努力,因為你對煩惱業力的抗拒能力、你的抵抗力是比較弱的。你完全靠強烈的信心,然後用一句佛號,通過重重的難關,包括臨終,結果跟彌陀感應道交,也是可以。

第二個是理持。他明白我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他站在跟彌陀自他不二的角度提起佛號。他這個佛號一提起來的時候是兩種力量:第一個,能念的心不可思議。他有來自於自性的加持力,他有信心,我本來跟彌陀就是同一家人。第二個,來自於彌陀的本願的攝受。

所以,理持,在念佛人,他一句佛號提起來的時候是兩種力量,那叫做心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事持的人只有一種力量,你只有佛力不可思議。對你來說,你的心就什麼都不是,你的心就是煩惱、業力的和合。所以,這兩種念佛,事持是你的人生只靠一種力量攝受你,那個人就是佛陀;理持的人就是你的生命有兩種力量:一個來自於你能念的心,一個來自於所念的佛。你把事持、理持弄清楚,我們就可以看下面三道題目。

【570】是否多多念佛即可自然通達真如理性?

【學員問題】蕅益大師云:「由事持達理持。」古德也常說,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也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是否多多念佛即可自然通達真如理性?

【師父答疑】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我們前面說過了,你不管懂不懂,真如都沒有離開你,但是對你來說,你不能啟動它。就是你們家有很多珍寶,但是你不知道藏在哪裡,對你來說就是沒有。
如果多多念佛自然能夠通達真如理性,我個人是認為幾乎不太可能。如果說你一個人念佛,你會知道生命是無常的,你都沒有學教理而知道無常,我相信!因為
無常是思議境。你說你好好念佛,你沒有學教理,你說人生有因果報應,你會知道,我相信!但是,中道的實相,「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這種十方諸佛「佛所護念」的這種傳承,你說你自己會覺悟,我真的不太相信。

我們看看歷代的祖師,智者大師是怎麼開悟的?他誦《法華經》開悟的。他誦到那個〈藥王菩薩本事品〉開悟。蕅益大師誦《楞嚴經》開悟的。我看中國佛教兩千年,只有一個人沒有學教理,那個人是六祖大師,只有這一個人而已。他真的是沒學教理,他就是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恍然開悟。但這種人都是多生多劫的大乘善根,他只要一點點小因緣就觸動了。

當然,我不知道你的善根如何,但是一般人不容易,因為這是不思議境。我不相信,你不學《楞嚴經》、不學《法華經》,你這樣子念佛、念佛、念佛,就能夠悟到你的自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我真的不太相信。你相信嗎?我看你也不相信,是吧?那這樣子佛陀不需要出世了,那佛陀還講《法華經》幹什麼呢?那你說舍利弗尊者,這些智慧都不可思議了,他修到阿羅漢,他都不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嘛。是吧?其實不容易。「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你說你念佛念到往生,我相信,佛力攝受;你說你念佛念到開悟,你都沒有看教理,那除非你真的是上上上根人。但是我覺得末法時代這種人不多,應該不多。

但是,極少數極少數,特例!諸位你想一個問題吧:智者大師做不到,蕅益大師也做不到,你覺得你做得到嗎?是不是這樣?智者大師是誦《法華經》開悟的。他遇到慧思禪師,他不是開悟才遇到慧思禪師。他是遇到慧思禪師跟他講《法華經》、一心三觀,他才開悟的。我們現在因果不要錯亂。蕅益大師是讀《楞嚴經》讀到一段「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然後去參開悟的。都是有經典的啟發。

就是說,經典它不是開悟,但是它會指出一個方向。月亮在這裡,我的指頭不是月亮,但是我會指出一個方向,你順著這個方向觀進去,你會找得到月亮。當然你也可以說:「諸佛義理,非關文字。」我也同意。但是我要提醒你,還有一句話:「諸佛義理,不離文字!」這樣你們懂嗎?你說它非關文字,沒有錯,文字不會讓你開悟,但是你離開文字更不可能開悟。因為文以載道。佛陀滅度以後,他把道放在文字裡面。你不尊重文字,你就自己摸索了。要不然你說怎麼辦呢?你不看經典,你今天不把佛陀的法寶尊重,那你怎麼開悟?你告訴我你怎麼開悟?

你說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充滿了業力,充滿了妄想,充滿你的過去的習氣。你順著過去的走。你今天不看經典,意味著你今天跟昨天完全一樣,叫做等流性,那你怎麼會開悟呢?你告訴我你怎麼開悟的呢?

你今天開悟,你昨天為什麼沒開悟呢?它是一個水流。一個人要開悟,一定要佛陀給你指導,要有方便門。佛陀說你要怎麼做,你要怎麼去觀察,這個都是文字的記載。所以我認為不太可能。你沒有文字的指導,不太可能。

【571】為何佛陀開設的方便法門,你不知道的時候是方便,知道以後就是真實?

【學員問題】為何佛陀開設的方便法門,你不知道的時候是方便,你知道以後就是真實?這個「知道」,要什麼程度才能算?

【師父答疑】這兩個問題:第一個,你知道它是方便,那它就是真實。比方說念佛,念佛當然目的是求生淨土。如果你執著你的生命只有唯一的目標,只是為了求生淨土,那對你來說真的你就落入方便門。如果你認為說,我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我考慮我的環境,我必須要先到淨土去才能夠成佛。我們把淨土當做成佛的一個過渡,那這個念佛法門對你來說就是真實法,就是真實了。這樣懂嗎?因為你到了淨土,你不會就卡在那裡。但如果你一開始就把淨土當做你唯一的目標,你現在沒有問題,但是你到了淨土以後你會發現問題嚴重。

就像阿羅漢一樣,阿羅漢就是生生世世把涅槃當唯一的目標。其實涅槃沒有錯,佛陀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本來,成佛之道,佛陀是設立了很多很多的休息站,這個都沒有錯,是你自己要執著,就是法「執」。法「執」,我再講一次,法沒有錯,是你自己把醍醐當毒藥了。本來佛陀的法是讓你進步的,結果你把它執著。你自己障礙自己,你不能怪佛陀的法有問題。

所以說,你不起法執,這個法就是真實的;你起法執,那你就落入這個法的自我設限。


【572】這個「知道」,什麼程度才叫知道?

那麼這個「知道」,什麼程度才叫知道?信解,一念的信解。你要理解它,你還得相信它,嚴格來說你還要發願。按照本經的目的,前面的半部《法華經》「開權顯實」重信解,「開迹顯本」重發願。一個人真正信解,你一定會發成佛的願。如果你現在對成佛還很陌生,我合理地推論,你沒有真正安住一念心性。就是說,如果你今天站在跟佛陀同一個平臺,雖然你有如夢如幻的煩惱業力,但是你今天知道,我一念心是清淨本然,佛陀也是清淨本然,自他不二。既然是這樣,而你不想發成佛的願,這個不合理。就是說,你是一個流浪漢,結果你知道你爸爸是大富長者,而你不回家繼承家業,這個不合理。所以,「知道」,淺者信解,深者發願。它是這樣子的。


【573】一心三觀和淨土宗的臨終正念有何關聯?

【學員問題】一心三觀和淨土宗的臨終正念有何關聯?

【師父答疑】淨土宗是比較特別的法門。我們一般人的修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慢慢地慢慢地,點點滴滴,把煩惱跟業力給消滅了,然後那個果證才會出現。沒有一個人說是不斷惑可以證真的,都是先斷惑再證真。我再講一次,惑要斷了以後,真才會出現。所以,所有的果地功德都是要消除無始業力、清除所有的煩惱,那個果地的功德才會出現。只有淨土宗很特別,它叫帶業。什麼叫帶業?表示你這個業在。那麼怎麼帶呢?就是說,在業力沒有清除之前,煩惱沒有清除之前,你卻受用跟法身菩薩同樣的待遇。所以這個就不可思議了。那不可思議,當然,某種程度是因為彌陀本願的攝受!

彌陀的準備這個我們就不談了,佛陀當然花了很多心血了,花了無量劫來去規劃淨土,去創造這個名號。現在我們談我們的責任,我們要做的這一塊。

淨土宗,你說它容易,它也很容易;你說它困難,其實它也不容易。因為你要把人生做一個圓滿的收尾,你這個業才能帶走。就是這個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這個水流已經流了可能百千萬劫了,你無量劫輪迴到現在,這個水流你要做一個收尾了。因為往生淨土那是另外一個道路。

諸位!你過去所造的善業都不足以莊嚴淨土,因為那個有漏業可能招感極樂世界依報莊嚴、正報莊嚴、時空無盡。那跟你的業力一點都沒有關係,所以你的業全部用不到,它是兩個不同的跑道。諸位!落入娑婆世界跟往生淨土,是不同的世界,一個是有漏國土,一個是清淨國土,你修行等於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所以,求生淨土,意味著你要把娑婆世界的因緣結束,極樂世界的因緣打開,才會求生淨土。我再講一次,如果順著生命的水流,沒有一個人會往生。就是,你要把過去無量劫來有漏的業力——到此,好,做一個收尾了!這個業要收尾。第二個,憶佛念佛,開啟另外一條道路。這等於是一個跑道的大轉變。

開啟極樂世界這一塊,我相信容易做到,反正你憶佛念佛,把極樂世界的《觀經》拿出來讀一讀,極樂世界正報想、依報想。在心中不斷地憶念十法界十如是,它的如是相、性……因、緣、果、報就出現了。極樂世界的相狀一轉,極樂世界的因果就出現了。開啟往生的跑道,這一塊不難。最難的就是,你娑婆世界的生命怎麼收尾,這不容易。諸位!我們無量劫來一直在娑婆世界待著,我們跟很多人有因緣,我們跟很多事很熟悉,不是說你說走就走。太熟悉了!
其實業是沒有自性,不是業不容易帶走,是你的心收不起來。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其實,你心要收起來,業就收起來。但是關鍵是,你今天一個生死凡夫,一個有感情的人,你在娑婆世界待那麼久,你說走就走?今天如果沒有一念心性的清淨心的安住,我看你的心不容易收起來。

你說,我的心收起來,業就收起來。沒有錯,是的!那你娑婆世界心怎麼收起來?我們今天看所有的凡夫死亡的人,你去看現場,沒有一個人心收起來的,每一個人都說,我實在不應該死,我還不想死。是不是這樣?哪一個人說,欸,太好了!我本來就要走了。有沒有這種人?我看沒有。就是說,為什麼我們有來生?就是死亡到來的時候,你的心還在娑婆世界,所以你的心態會投生到下一生去。因為你的心是相續,所以你的業只好相續。業力相續,果報就相續。

那麼,現在淨土問題來了。就是說,淨土宗難就難在你娑婆世界怎麼收尾。你告訴我你怎麼收尾?你用什麼理由來收尾?

你說,我用苦諦的方式收尾。可以!但是你不用心性來收尾,你有兩種可能:第一個,你沒辦法收尾;第二個,你用極端的方式收尾,用斷滅。我恨透娑婆世界,我受夠你了!你這樣收尾也是可以。你用所有的不好的名言去訶責娑婆世界,但是你未來會付出代價,因為你遲早要面對因緣所生法。到淨土以後,你後半段問題就很多了。所以,今天你不安住一念心性,你有兩種可能:第一個,你很難收尾,你收不了手;第二個,你用斷滅式的、不正常的方式收尾,那你後面就要付出代價。

所以,我們現在是怎麼樣既能收尾又能夠不傷害我們的菩提心,未來還可以對接?我認為一念心性是最好的方式了。就是,我本來就沒有生命,什麼收不收尾。這樣懂嗎?這句話你們聽得懂嗎?我本來就沒有生命,誰跟誰收尾!是吧?你今天如果不站在心性,你站在因緣所生法來看人生,那就不是這個態度,那就不是本來就沒有,那就本來就有了。

所以,臨終的時候,我們合理地推論,我們會遇到很多很多人生的影像出現。你是站在什麼角度來面對它?你要面對因緣所生法,那它就是你過去的美好回憶,你很難不掉進去的;你站在一念心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些美好回憶本來就沒有的,你可以輕鬆地走過去。當然,你要不安住一念心性,你恐怕走不過去了,這一關你就走不過去了。

所以說,《法華經》不但是成佛,其實對淨土宗也很重要。你站在一個宏觀的角
度來看人生,它就是一個水泡;你不站在宏觀的角度,你落入水泡裡面,那你這個水泡就不好處理。當水泡要破的時候,你最好是站在水泡外面來看它破。你如果自己住在水泡裡面,你說水泡破的時候,你保持正念,我看很難。

正常情況,我們每一個人臨終的時候,除非你修到業盡情空,合理地推論,凡夫臨命終絕對不會平靜的,或多或少。那你怎麼走過那一關?那一關可能只有十分鐘、十五分鐘,你走過去阿彌陀佛就出現了。但是,如果你走不過去,那對不起,是你自己沒有把業力處理好!所以,臨終的時候會有一段時間,是阿彌陀佛還沒有出現之前,會出現很多很多的過去的影像,那就看你走得過走不過那個臨終的關鍵時刻了。你能夠走出心中的妄想,那當然迎接你的就是彌陀的光明;那你走不過去,那就來生再來了。這個時候一心三觀對你就很重要。養兵千日,用在一朝了。

【574】人生要站在什麼角度去看它,對你才是最有利的?

【學員提問】請師父開示,念佛三昧是否就是安住一念心性?

【師父答疑】念佛三昧,得看他有沒有理觀。如果他沒有理觀,念佛三昧那可能就是事修,可能就是一種禪定。如果你今天沒有理觀,那就是純粹的禪定。真如三昧是有理觀的,那是定中有慧的。定中有慧那個定,它不容易破壞。如果你只是透過「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你沒有理觀,這種完全純禪定創造出來的三昧,它很容易破壞的。你事情一多、工作一忙,你沒有時間念佛,它就破壞了,它很脆弱的。或者有人跟你吵一架,你去念佛,你就不好念了。

所以,沒有理觀的人,你晚年必須要很小心保護你的善根,因為你的善根很脆弱,你的心完全靠禪定專注來攝心的。那如果有理觀的人,就算別人跟你吵一架,你理觀生起來,本來就沒有這些吵不吵架的問題。你只要把心帶回家,從一念心性的角度,這些都是如夢如幻的影像,你馬上跟它脫離。所以理觀的智慧就是,它處理事情容易跳脱過去。你如果沒有理觀,臨命終萬一你兒子跟你哭一下,你怎麼辦?你女兒跟你哭一下,或者你想到什麼事,你說我趕快提佛號,恐怕未必過得了關。
有理觀的人看事情,他會把心拉到一種最安全的地方來看。今天所有的事情,你說它很嚴重它就很嚴重,你認為它本來就沒有它本來就是沒有。這個本來就是「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所以佛陀今天就告訴我們一個安全的位置,就是說,人生,要站在什麼角度去看它對你是最有利的?就是安住一念心性。你不站在這個角度,你只能落入因緣所生法,那就不好處理了。

這學期的課,我們今天就到此暫時地告一段落。我們感謝這段時間全體義工菩薩的發心,讓我們整個法會更加順利、更加莊嚴!我們也感謝所有參與的同學,你們辛苦的參與,讓我們的法會更圓滿!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