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XlvEgR
Podcast : https://reurl.cc/ZrXzMV
目錄
【1048】 入了初地,佛陀的法門是完全一百八十度轉變了
【1049】 迦葉尊者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以後,他未來世成佛是什麼情況?
【1050】 迦葉尊者是做什麼事才能成就這個果地?
【1051】 我們要知道一個問題,初地之前跟初地之後那叫不一樣
【1052】 迦葉尊者佛國的依報莊嚴
【1053】 迦葉尊者佛國的正報莊嚴如何?為什麼調柔是一個人有沒有證得空性的最大指標?
【1054】 為什麼幾乎所有的佛國淨土都是講三乘的?
【1055】 這個壽命也是很重要
【1056】 迦葉尊者成佛的五大因地
【1057】 迦葉尊者授記後,中根的其他三人為什麼既歡喜期待又憂慮不安(一)?
【1058】 迦葉尊者授記後,中根的其他三人為什麼既歡喜期待又憂慮不安(二)?
【1059】 迦葉尊者授記後,中根的其他三人為什麼既歡喜期待又憂慮不安(三)?
【1060】 中根的其他三人為什麼希望佛陀來授記?
【1061】 須菩提尊者未來的成佛,為什麼跟空性是有關係的?
【1062】 成佛兩大因地:第一個,親近諸佛;第二個,廣度眾生
【1063】 須菩提尊者的佛號為什麼叫名相如來?
【1064】 須菩提尊者的佛國以什麼為特色、為寶,而生出依報正報莊嚴?
【1065】 為什麼須菩提尊者成佛後現出在虛空說法呢?
【1066】 菩薩道三件事:修福、修慧、廣結善緣
【1067】 為什麼越修行大家就越沒有差別?
【1068】 須菩提尊者成佛後他度哪些人?
【1069】 為什麼他具足大威德?
【1070】 你貪愛這個東西,你就被它綁住了
【1071】 最重要就是這個佛法是怎麼弘傳的?
【1072】 地前跟地後的修行有什麼不同?
【1048】入了初地,佛陀的法門是完全一百八十度轉變了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三十七面,我們看壬二的「重頌」。
這一大段講到佛陀為四大弟子授記。中根的四大弟子,過去在初地之前的經歷是修小乘法。我們知道,初地之前是以法來安住,他透過一個法力,比方說聲聞人修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菩薩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所以剛開始我們修學是以法力來住。以法力來安住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從假入空,就是把我們從有相的一種攀緣、分別而帶到空性的安穩寂靜當中。所謂的三乘,不管你過程是怎麼樣,它的目標是共同的,「三乘共坐解脫床」。佛陀對於三乘人的修學,其實就是讓他們先了生死。
等到入了初地,佛陀的法門是完全一百八十度轉變了,就你這個時候不適合再待在空性了。你開始要怎麼樣?面對兩件事情:第一個你要開始面對佛道;更可怕的,對聲聞人來說,他要面對眾生。對聲聞人來說,他長時間跟眾生是遠離的,他或者住在山上,或者住在山洞。所以他這個時候突然間從一種安住空性的思想,要轉成一種面對佛道、面對眾生,這個心態轉變很大,所以必須要佛陀的授記,給他做一個保證跟鼓勵。
【1049】迦葉尊者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以後,他未來世成佛是什麼情況?
我們看「重頌」,重頌當中分成四段。
壬二、重頌 分四:癸一、頌因行得果;癸二、頌國土眷屬;癸三、頌壽命正像;癸四、總結
癸一、頌因行得果
先看第一段,癸一的「頌因行得果」。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告諸比丘 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 於未來世 過無數劫 當得作佛
先講他的得果。佛陀告訴諸比丘說,「我以佛眼」,我以中道的一心三觀的智慧眼。佛陀的佛眼那叫一個安住真如,生起三觀,這叫大圓鏡智。佛陀的佛眼能夠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哪一個地方下幾滴雨,佛陀清清楚楚。所以佛陀可以為他授記,佛陀的假觀圓滿。
佛陀說,你看迦葉尊者,他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以後,他未來世成佛是什麼情況呢?經過無數劫的時間,當然親近諸佛、下化眾生,「當得作佛」。
前面沒講出時間,就是親近三百萬億諸佛,這以下說出時間,時間很長,就是無數劫。古德解釋「無數劫」,它其實是有一定的期限的。因為授別記一定有一個時間相,但這個時間上實在太長了,超過凡夫、二乘所能了知的範圍,所以乾脆講無數劫。「當得作佛」,就是光明如來。這是講出他的果地。
【1050】迦葉尊者是做什麼事才能成就這個果地?
再講他的因行。那麼他是做什麼事才能成就這個果地呢?
供養奉覲 三百萬億諸佛世尊 為佛智慧淨修梵行 供養最上二足尊已 修習一切無上之慧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供養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這第一個。我們說過,你成佛,世間上有能力教導你的只有一個人。誰有能力教導你成佛?那就是佛陀了。你不能再躲在山上了,所以你要趕快去往生到有佛住世的地方,去親近諸佛,蒙諸佛的教化,傳授他的經驗。
第二個,你為了成就中道的智慧,「淨修梵行」。聲聞人可能有他過去的一些微細的法執,所以他還是喜歡現出家相,淨修梵行。
第三個,供養諸佛以後,他「修習一切,無上之慧,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1051】我們要知道一個問題,初地之前跟初地之後那叫不一樣
當然,我們說過,成佛,除了親近諸佛,他一定要親近眾生,他在眾生法界「廣宣諸佛無量大法」。在最後,等覺菩薩就在他的國土最後示現成佛,完成他第一次的應身佛。
我們看成佛,感覺上好像無數劫。不過我們要知道一個問題,初地之前跟初地之後那叫不一樣。初地之前的修行,我們是什麼樣?身處火宅,如果能夠早一點出去,早一天算一天。因為你這個三界裡面有內火、外火,大火,眾生的共業,所以你一旦投胎,你的生命就不確定了。但是從初地以後,他們的色身已經脫離了業報身,他那個果報已經不再受業力的控制,他的業力已經怎麼樣?業盡情空了,被他的我空的智慧完全破壞了。
所以初地以後的身,他如果安住,他要攝用歸體,那叫法身,法報二身;如果他依體起用,來到眾生的世界,叫做意生身。就是說,初地菩薩親近諸佛或者來到人世間,他總要有一個色身;雖然他是假借父母,但是他這個假借父母,他的色身不是業報身,他叫意生身。
意生身,第一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他沒有痛苦,而且壽命可以隨他的心念可長可短,最高能夠延長到一劫,他是生死去來自在。最重要的是他身心安穩,他沒有什麼痛苦的逼迫。這第一個。
第二個,他不退轉。他怎麼弄都不退轉,他已經是善根不退。我們前面〈藥草喻品〉說過,草木在生長,它雖然承受法雨的滋潤,法力不可思議,事實上,重要的是這個三草二木,只要它跟大地結合,它就不退轉了。它的根只要跟大地一結合,就是說阿羅漢的整個戒、定、慧,因為跟實際理地,真如本性完全結合在一起了,所以他不退。他身心世界沒有痛苦,又不退轉,所以對他來說時間也不是什麼問題。所以我們也不要說時間很長,其實沒關係。
【1052】迦葉尊者佛國的依報莊嚴
癸二、頌國土眷屬
我們看癸二的「頌國土」,就是依報,跟「眷屬」,正報。來看看他的依正二報。其土清淨 琉璃為地多諸寶樹 行列道側金繩界道 見者歡喜常出好香 散眾名華
種種奇妙 以為莊嚴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先看依報莊嚴。
「其土清淨」,它整個大地環境沒有汙穢的東西,都是清淨的。這當中第二個,以「琉璃為地」,而且它的樹,「多諸寶樹」。看樣子,這個依報環境,樹是扮演重要角色,你經常在樹下經行、打坐。這個樹的位置在哪裡呢?「行列道側。」道路的兩邊,左邊一排,右邊一排。「金繩界道,見者歡喜。」這個琉璃地,它形成道路總要有一個區隔,東西向,南北向,中間要有黃金來做一個界標。
「常出好香,散眾名華。」這個地方講空中莊嚴。它的空中出現美好的香味,因為它經常空中散花。「種種奇妙,以為莊嚴。」這個地方講住處,它有各式各樣宮殿,眾生就住在宮殿裡面。「其土平正,無有丘坑。」它的整個大地沒有高高低低的,就是平整的。這個地方講到依報莊嚴。
【1053】迦葉尊者佛國的正報莊嚴如何?為什麼調柔是一個人有沒有證得空性的最大指標?
再看正報莊嚴。
諸菩薩眾 不可稱計其心調柔 逮大神通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諸聲聞眾 無漏後身法王之子 亦不可計乃以天眼 不能數知
正報,當然諸佛國土一定有菩薩,有沒有聲聞那就不一定了,但一定有菩薩。「諸菩薩眾,不可稱計。」我們來看看這個菩薩有什麼功德。
「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調柔是這個人有沒有證得空性的最大指標。一個人要是執著心很重,他的個性是剛強對立的。所以,一個人能夠身心調柔,一定是我空、法空,才有辦法達到調柔寂靜,這個人身心是非常平和的,安住中道的。
「逮大神通」,這個說明禪定。他不是有智慧而已,他還有禪定。這個神通,要是跟大乘的中道實相一結合的神通,那是非同小可,那是真如三昧的神通,那叫一個遊戲神通,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所以叫大神通。
「奉持諸佛,大乘經典。」他內心是受持中道第一義諦的,所以這個不是一般的菩薩,是大菩薩。
我們看聲聞眾。「諸聲聞眾,無漏後身。」往生到這個國土的阿羅漢們,都不是初果、二果、三果,那都是證得阿羅漢果,進入有餘依涅槃的。這些阿羅漢,很多因為長時間經過光明如來的教化,已經是變成法王之子,很多雖然現出出家相,但是都已經迴小向大了,「法王之子」。「亦不可計,乃以天眼,不能數知。」有這麼多。
【1054】為什麼幾乎所有的佛國淨土都是講三乘的?
當然,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是說只是受用依報、正報,只追求這麼一個安穩快樂,最重要的就是三乘的教法。蕅益大師說,其實幾乎所有的佛國淨土都是講三乘的,很少說一個佛土是直接講大乘的,非常少。也就是說,即便它是一個安穩的環境,但是佛陀因為眾生的善根,還是先為實施權,先講法力不可思議,用方便的法力來攝受你,最後再開顯真如的自性功德力。都是開方便門,再示真實相,都是有這麼一個次第的。
【1055】這個壽命也是很重要
癸三、頌壽命正像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壽命也是很重要。因為我們好不容易往生到一個佛土,我們當然會看看他的壽命——給我們多少有效的受用時間。這尊佛的壽命十二小劫。因為這尊佛一旦滅度,那因緣又重新布局了,那又是不同的一個因緣了,因為這個國土是佛創造的。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的投胎是共業所感,所以一個人在不在對你沒有影響,他在也好,不在也好,你就是你的業力。但是佛土不一樣,這個佛土是這尊佛創造出來的,所以這尊佛在不在當然影響到這些眷屬的因緣。
這尊佛壽命十二小劫,相當長了。他往生以後,你還可以繼續住,他有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二十小劫。所以你總共把這些加起來,就是你能夠在這個地方受用的時間。
癸四、總結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佛陀做總結。光明如來,他未來經過長時間的親近諸佛、廣度眾生以後,他成立的第一個應身佛的因緣,就是前面說的這個情況。
【1056】迦葉尊者成佛的五大因地
初地以後,當然每一個人都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你是怎麼樣求佛道、怎麼度化眾生,有他各別的因緣。
古德把光明如來——迦葉尊者未來的這一期應化身的佛,提出他的因地,有五大因地:第一個,這個人心性調柔;第二個,修學苦行;第三個,不慢於人,這個人謙卑;第四個,不壞善事;第五個,護持正法。這五個因地,如果用一個東西來表達,就是光明。迦葉尊者的特點就是光明,這個光明當然跟他過去在初地之前事修的因緣是有關係的。他這個光明可以貫穿到未來的整個應身佛。
【1057】迦葉尊者授記後,中根的其他三人為什麼既歡喜期待又憂慮不安(一)?
辛二、授三人記 分二:壬一、啟請授記;壬二、正與授記
我們介紹了光明如來,我們看下一段,辛二,授三人記。前面是授迦葉尊者,這以下授中根的其他三人。三人記當中這有一段的啟請,壬一的「啟請授記」,這個地方有四段。
壬一、啟請授記 分四:癸一、正請;癸二、立喻;癸三、合法;癸四、結請
癸一、正請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 諸釋之法王哀愍我等故 而賜佛音聲若知我深心 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 除熱得清涼
那麼「爾時」,什麼叫「爾時」呢?就是佛陀為迦葉尊者授記,你未來成就光明如來,把他整個依報、正報的國土講完以後。講完的時候,這些中根的其他三人,內心就有一點變化了。本來阿羅漢的心是空、無相、無願,是一片寂靜,但聽到光明如來被授記以後,「皆悉悚慄」,內心誠惶誠恐。什麼叫誠惶誠恐呢?可以說既歡喜期待又憂慮不安。為什麼?這以下說明。
他們就一心合掌,一方面瞻仰世尊,一方面攝心專注地向佛陀白告一件事說:「大雄猛世尊」,具足大智慧、大慈悲的佛陀,您老人家作為「諸釋之法王」,是我們聲聞弟子內心當中共同的皈依處;您現在以大悲心哀愍我們聲聞眾,「而賜佛音聲」;您老人家不但為我們開示〈譬喻品〉的法義,讓我們知道會權入實,更重要的是您親自為迦葉尊者授成佛之記。這件事情當然對阿羅漢是很大的震撼。「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果您老人家能夠慈悲瞭解我們內心的歡喜期待,能夠親自為我們三個人也授記的話,那真的「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就像一個清涼的甘露灑在我們三個人的頭上,消除我們心中的憂慮跟恐懼。
【1058】迦葉尊者授記後,中根的其他三人為什麼既歡喜期待又憂慮不安(二)?
為什麼這樣講呢?就是說,阿羅漢經過譬喻說中佛陀說的「三草二木依止同一個大地」,不管你修什麼法門,其實所有的依止處就是真如本性,你只是沒迴光返照。那麼你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為什麼還要授記呢?這個阿羅漢也講出一個道理。
如從饑國來 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若復得王教 然後乃敢食
阿羅漢們講一個譬喻說,就好像一個人從飢餓的國度來,他長時間是又飢又渴,突然間遇到大國王賜以豐盛的國宴,國王用國宴款待他。這個時候一個飢渴的人面對國宴,他當然歡喜期待,想要趕快能夠吃到這些美好的食物,但是他內心的確是有疑惑跟畏懼。一者歡喜期待,二者疑惑畏懼。為什麼呢?「未敢即便食。」這真的是給我吃的嗎?這些食物真的是我的嗎?「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如果得到大王親自告訴我說,我這個食物是給你吃的,那我們就放心了。先講出這個譬喻。
【1059】迦葉尊者授記後,中根的其他三人為什麼既歡喜期待又憂慮不安(三)?
癸三、合法
我們看這個到底是合什麼法。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不知當云何 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我等亦如是」,我等聲聞人亦如是。「每惟小乘過」,雖然我們證得阿羅漢果,我們內心有一點感覺到心滿意足,覺得能夠報佛恩,但是,畢竟得到阿羅漢果以後,經歷過方等、般若二時,看到菩薩的功德,其實我們這個時候也產生某種程度的對比,也知道自己有所不足。但是,「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改變。
我們看阿羅漢,舍利弗是例外的,舍利弗經過方等、般若以後,他內心當中想要改變的心非常明顯,「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這是後悔。但是其他聲聞人基本上是完全放棄了。你看迦葉尊者,他在方等會上認為,我現在已經是焦芽敗種,你跟我講什麼都沒有用了,已經來不及了!其實,你說阿羅漢們經過方等、般若,完全都沒有這種迴小向大的感覺嗎?也未必。但是他「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他不知道該怎麼辦。他不知道只要迴光返照,問自己「你從什麼地方來」就可以了。所以這個必須要佛陀的指點。
「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雖然我們在法華會上,在理論上我們知道所有三草二木依止同一個大地,我們決定可以成佛,但是我們內心深處還是「心尚懷憂懼」。就好像一個飢渴的人,雖然蒙國王賜以國宴,但是未敢便食,我們不敢馬上吃。我們懷疑說,我這樣一個貧窮飢餓的人,我真的有能力、有資格來受用這麼美好的飲食嗎?「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如果佛陀您老人家親口說出來,我們未來要怎麼樣做才能夠有什麼樣果報,您老把這個話講出來,「爾乃快安樂」,我們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安穩快樂。
當然,這個地方牽涉到阿羅漢聖人的俱生法執。古德說,我們要知道阿羅漢的心情,阿羅漢長時間地安住在空、無相、無願當中,所以他對於空性的寂靜,內心的好樂是既深且遠。基本上可以說,阿羅漢如果沒有遇到法華會,他等於是準備要進入涅槃了,已經準備要進去了。那是後來佛陀到法華會上給他踩煞車說,你進什麼涅槃!世間上沒有涅槃,「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佛陀創造一個涅槃寂靜的法,是唯心所現的一個涅槃的假相,真正的涅槃是能現的那一念心。他這道理是懂了,但是畢竟長時間的涅槃寂靜,突然間面對佛陀的功德莊嚴,的確還不太適應,所以他還是有一點不敢承當。就好像一個飢餓的人,長時間在飢餓、貧窮當中,你突然間給他這麼好的飲食,他心中還是有所疑惑:這真的是給我吃的嗎?我真的有資格吃這麼美好的飲食嗎?
【1060】中根的其他三人為什麼希望佛陀來授記?
癸四、結請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飢須教食
所以具足大智慧、大慈悲的佛陀,您老人家在過去不斷地用四諦法來安穩我們的身心世界,現在也希望您老人家繼續地慈悲,親口為我們授成佛之記,就好像是一個長時間屬於空性、沒有大乘法食的人,您突然間告訴我們,我今天能夠現出佛身,我能夠創造這麼多的功德莊嚴,我能夠教化這麼多的眾生,這的確對我們來說,是希望您老人家親自來授記,給我們做保證的。
這個地方就是說,阿羅漢的內心,對於成佛之道的承當力還是需要佛陀進一步的鼓勵跟加持。
【1061】須菩提尊者未來的成佛,為什麼跟空性是有關係的?
壬二、正與授記 分三:癸一、授須菩提記;癸二、授迦旃延記;癸三、授目犍連記
我們看壬二的「正與授記」。那麼佛陀接著就為誰授記呢?授須菩提。
癸一、授須菩提記 分二:子一、長行;子二、重頌我們講講須菩提在過去因緣修的一個過程。
須菩提的名稱叫空生。為什麼叫空生呢?他本來是出生在王室的貴族,他一出生的時候,家裡面所有的財寶突然消失,經過三天以後才重新出現。後來他的父親就請人家卜卦,說這個是大吉,這是個非常吉祥的事情。他出生的時候財寶消失,三天後再出現,所以就把這個人取號叫空生。也就是說他宿世的因緣是解空第一。
其實我們看阿羅漢,說「我等同入法性」,這只是一個原則了。阿羅漢證得空性,其實阿羅漢的空性也有深有淺。佛陀就是叫須菩提轉教菩薩,所以須菩提的空性不是滅色取空,他已經是進入到緣起性空了,就是諸法性空,唯有假名。這個是有法空的思想,這種空性是可以接受妙有的存在的,也就是空跟有是可以同時存在的。所以須菩提對空的理解是超過其他阿羅漢,所以叫空生。我們知道他的因地,我們也就知道他未來的成佛跟空性是有關係的。
【1062】成佛兩大因地:第一個,親近諸佛;第二個,廣度眾生
子一、長行 分四:丑一、因行;丑二、得果;丑三、劫國莊嚴;丑四、壽命正像
我們看「長行」,長行當中分四段。丑一、因行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
「爾時世尊」,他老人家心知諸大弟子心中的念想,是又歡喜又期待,但是又充滿了憂懼,所以他就正式授記了。
「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這跟前面迦葉尊者一樣。第二個,「常修梵行」。這些聲聞人也是有出家的習慣,出家離欲,現出出家相,然後慢慢地修學六度,最後成佛。
我們前面講過,尤其是阿羅漢,剛剛從初地進入到大乘的,他開始啟動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第一個就是親近諸佛。因為你從空性要進入到一心三觀,尤其是假觀,你怎麼樣觀機逗教,怎麼樣能夠善巧方便,這個只有佛陀親自教授,沒有其他人可以教你,所以他必須要去向佛陀學各式各樣的假觀。更重要的就是說,不是假觀而已,修行你必須要順著你的因緣,就路還家。就是說,你過去的特色是光明,你過去的特色是做義工,你過去的特色是持戒,佛陀可以從你的特點當中去引導一個適合你的假觀,去完成你第一個應身佛。這種事情也沒有人做得來,你也只能靠親近佛陀。
所以我們看,親近諸佛是第一個,最關鍵的。當然,他也要開始接觸眾生,廣結善緣。這是兩大因地:第一個,親近諸佛;第二個,廣度眾生。
【1063】須菩提尊者的佛號為什麼叫名相如來?
丑二、得果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須菩提尊者經過親近諸佛、廣度眾生以後,到最後一生,就在他自己的淨土開始成佛。這尊佛叫什麼名字呢?名相如來。須菩提在過去緣修的時候叫空生,就是他以空性為住,他的特色是空;那現在叫名相。古德解釋說,這個名相就是空性中具足一切的名相。這個名相就是功德妙用的意思了。就是過去須菩提以空性為住,這以下他開始會權入實,進入到真如本性以後,他從空性裡面現出各式各樣的功德莊嚴,現出各樣的假名假相假用,是這個意思。
【1064】須菩提尊者的佛國以什麼為特色、為寶,而生出依報正報莊嚴?
丑三、劫國莊嚴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
這個國土,先看他成佛的時間點:有寶,這個劫的時間叫「有寶」。這個寶就是,這一類在那個時間出現的人,都以大乘的空性為寶,大家很喜歡修空性,這個空性就是他的寶。他這個國家叫做寶生,從空性裡面現出各式各樣的功德莊嚴。前面迦葉尊者叫做光明如來,他的國土叫光德,它是以光明為特色。這以下是以空性為特色,以空性為寶而生出依報正報莊嚴。
我們看依報莊嚴。「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這個都跟前面的迦葉尊者幾乎都一樣,七種莊嚴。
這以下說出一個特點,「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這個地方講到凡聖同居土了。就是,往生的眾生不但是菩薩、聲聞,還有帶業往生的凡夫。這個凡夫住哪裡呢?住在七寶的寶臺,又叫七寶的宮殿,或是各式各樣的樓閣。其中,「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這個那由他就是億。這個地方特別講到凡聖同居土。
其實一般來說,你成就應身佛,一定有一個實報莊嚴土攝受菩薩,一個方便有餘土攝受聲聞人,還有一個凡聖同居土,攝受帶業往生的。其實極樂世界的特點,它的三土互含互攝,就是說極樂世界的原理,帶業往生,你可以去親近等覺菩薩,你也可以去親近諸位阿羅漢。它這個四土是橫向的,互含互攝。當然你去親近,時間到了,你還是要各回本位。這個寶生國土,它講到凡聖同居土,有沒有互相往來,就不知道了。到底是各自區隔的,你住你的,我住我的;還是彼此可以互含互攝,就沒有詳細說明。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它不但攝受菩薩、聲聞,它也攝受帶業往生的凡夫,「其土人民」。
【1065】為什麼須菩提尊者成佛後現出在虛空說法呢?
丑四、壽命正像
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他的壽命,「佛壽十二小劫」。往生以後,「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所以這個加起來時間也是相當的長,這個壽命跟迦葉尊者基本上一模一樣。它最大的特色就是,這尊佛在說法的時候不是在陸地,他「常處虛空,為眾說法」。老人家說法的時候是在虛空裡面安住,在空性裡面安住,然後為眾說法。那以此說法來度脫無量菩薩、聲聞眾,乃至於帶業往生的凡夫。
為什麼他現出這種在虛空說法呢?跟他的因地有關。因為他因地是解空第一,空生,所以得果報的時候,他以空性為住。他不是在宮殿說法,在虛空說法。
【1066】菩薩道三件事:修福、修慧、廣結善緣
子二、重頌 分三:丑一、頌因行得果;丑二、頌劫國莊嚴;丑三、頌壽命正像
我們看子二的「重頌」。重頌分成三段。
丑一、頌因行得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今告汝等皆當一心 聽我所說我大弟子 須菩提者當得作佛 號曰名相當供無數 萬億諸佛隨佛所行 漸具大道最後身得 三十二相端正姝妙 猶如寶山
這個時候,世尊就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比丘眾,今告汝等,皆當一心,聽我所說。我大弟子,須菩提者,當得作佛,號曰名相。」就是以空性而生出各式各樣的六度的功德名相。這個是講得果,他的成佛的名稱叫名相如來。
看因地。在未來世當中他也是要親近無數萬億諸佛。親近諸佛幹什麼呢?身口意向佛陀學習,隨佛所行,等於修福修慧。然後呢?然後當然是到眾生的法界廣度眾生,然後漸漸地具足菩薩道。菩薩道,修福、修慧、廣結善緣,三件事。那麼在最後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猶如寶山」。他最後一生就在自己的國土示現成佛,他的身相高大如七寶之山。
【1067】為什麼越修行大家就越沒有差別?
「隨佛所行」,我們說明一下。我們在凡夫世界叫緣修,對不對?緣修的話就是各憑本事了,就是無量的差別。你喜歡布施的,你的生命當中就是以布施為住;喜歡持戒的就以持戒為住。所以在緣修的時候是各有特色,就是無量的差別相。但是你入了初地以後,那你是隨真如顯現。由真如本性顯現出來,叫做無作妙德,那就由不得你的什麼特色了,那每一個人都一樣。
所以,隨諸佛所行,其實就是隨真如行。你入了初地以後,不管你過去什麼特色,其實就兩件事要做,第一個就是莊嚴佛土,第二個就是成熟眾生,做兩件事情。
所以我們看成佛,是先從差別慢慢慢慢進入無差別,所以修行,越修行大家就越沒有差別。就是,我本來跟你不一樣,你喜歡持戒,他喜歡布施,但是修到最後每一個人越來越像,越來越接近,就是「隨佛所行」,就是成熟眾生、莊嚴淨土。
【1068】須菩提尊者成佛後他度哪些人?
丑二、頌劫國莊嚴其佛國土 嚴淨第一眾生見者 無不愛樂佛於其中 度無量眾其佛法中 多諸菩薩皆悉利根 轉不退輪
彼國常以 菩薩莊嚴諸聲聞眾 不可稱數皆得三明 具六神通住八解脫 有大威德其佛國土 嚴淨第一
這個地方講依報莊嚴。莊嚴是指它的宮殿,清淨是指它的大地,這是一個淨土,「眾生見者,無不愛樂」。也就是說,他成熟眾生、莊嚴佛土,第一個就是創造一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國土,身心安穩是他的基本的要求。這是依報國土。
我們看正報。他度哪些人?「佛於其中,度無量眾。其佛法中,多諸菩薩。」就很多往生的菩薩。這些菩薩是什麼階位呢?「皆悉利根」,都是直趨大乘的,沒有經過二乘的過程,不要經過空性的涅槃,直接發菩提心,直修六度。「轉不退輪。」說明他的階位。大乘的不退輪就是別教七住以上,甚至於要到初地以上。淺一點說別教七住,行不退。「彼國常以,菩薩莊嚴」,就是以菩薩來當作自我莊嚴,所以他這整個攝受眾生,菩薩是主角。
【1069】為什麼他具足大威德?
另外,聲聞眾也不可稱數,皆得三明、六通、八解脫。
我們說明一下。這些入菩薩乘的聲聞,特點當然是證得我空,但是他差別就是禪定的問題。有的阿羅漢是沒有禪定的,沒有禪定他走路也是用腳走路,有禪定的人他是用飛的。禪定以後他成就三明:宿命明、天眼明跟漏盡明,乃至於六種神通,更重要的是八解脫。八解脫就更難了。八解脫其實有一點法空的思想。就是說,禪定會產生三昧樂。三昧樂,某種程度對阿羅漢來說他也是生歡喜心的。但是,如果你今天的空性很強,就是阿羅漢裡面甚至於有點法空思想的人,跟禪定一接觸的時候,他可以不為三昧樂所干擾。就是他在整個四禪八定當中,他對這個三昧樂完全能夠不動,就是八解脫,叫做解脫於種種三昧快樂之外,所以他具足大威德。
【1070】你貪愛這個東西,你就被它綁住了
在《瑜伽師地論》上說,一個沒有八解脫的人他禪定就不得自在。所以,你貪愛這個東西,你就被它綁住了。比方說阿羅漢,從初禪要進入四禪,有些人他進不去。他雖然四禪都有,但是他從初禪到四禪一定要有一個過程。他可能從初禪出來一下,休息一下,待會再進入四禪。成就八解脫的人可不是這樣子,他可以從初禪直接進入四禪,從四禪退到三禪,三禪再進入二禪。他遊走於四禪八定,得大自在。因為他整個禪定裡的快樂對他一點影響都沒有,因為他的空性智慧太強。所以,他成就八解脫以後,他得到禪定,他入、住、出得大自在。所以這些聲聞人禪定是深,空性也強,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所以他叫大威德的聲聞。
【1071】最重要就是這個佛法是怎麼弘傳的?
我們看最後一段,他的依報正報,當然最重要的就是這個佛法是怎麼弘傳的。看他的說法。其佛說法 現於無量神通變化 不可思議諸天人民 數如恆沙皆共合掌 聽受佛語
名相如來說法的時候,他是在空性,虛空為住。住在虛空,他不是在法堂,是在空性住,然後現出各式各樣的神通變化。這種變化是不可思議的,真如三昧,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這種各式各樣的自在力的神通。
「諸天人民」,凡聖同居土的人民也是很多,「數如恆沙,皆共合掌,聽受佛語」。這個是他的教化,包括菩薩、聲聞、凡夫,三種人都教化。
丑三、頌壽命正像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其佛壽命,這尊佛的壽命有十二小劫,正法二十小劫,像法二十小劫,跟前面迦葉尊者的光明如來是完全一樣。
【1072】地前跟地後的修行有什麼不同?
佛教的因緣觀,其實我們可以簡單分成兩大塊。初地之前的因緣,我們一般叫業感緣起,各造各的業。你造布施的業,他造持戒的業,所以業感緣起所創造的因緣叫無量差別相,特點就是差別。你布施,所以你未來的特點就是富貴;你喜歡持戒,那就尊貴相;你喜歡放生,你來生的果報就是特別健康。所以在因地的時候是靠這個「法」來創造你的因地。當然,共同點就是你要安住。你不管修什麼法,你有本事讓你自己安住:靠布施得安住也可以,靠持戒得安住也可以。所以在地前強調的是差別。
地後叫法界緣起了,從真如本性稱性而起。法界緣起是什麼特點?我舉個例子,叫做「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比方迦葉尊者,迦葉尊者特點是光明。他因地就是修光明,一路修光明起來的,外有身相光明,內有佛法的光明。但是你可別小看這些光明。我們說過,初地以後稱性起修的光明,那是互含互攝。他就從光明裡面現出布施,他從光明裡面現出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就是說,他只要一個光明的法,就能夠攝無量法,初地菩薩就有這種本事!
比方說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尊者他因地的時候修很多法,他的特色是空性,他可以從一個空性的法裡面現無量的依正莊嚴,也可以從無量的莊嚴裡面回到一念的空性。
所以地前跟地後的修行是完全不同的。地前是區隔的,你本來修布施,你要修持戒,對不起,你就重新來過。你說,我是做義工的,我做義工做得很好,但是你到持戒的道場,你根本什麼都不知道。你持戒很清淨,你也不見得會做義工。各有各的專長。所以,地前菩薩修學,那是每一個法都是獨立的,你不知道我修什麼,我也不知道你在修什麼,所以它法法是不相融通的。
但是,你看他入初地以後,他們在行菩薩道,那叫做自在,法法互含互攝,就是「一」。雖然他的特色是光明,他的特色是空性,但是他的法是互含互攝的。這一點我們下一堂課會再說明。就是說,為什麼初地以上他成佛之道的時候,他雖然保有他因地的特色,但是他的特色等於是沒有特色?因為他每一個特色都能夠含攝一切的六度,他是在沒有特色當中有特色。雖然有特色,也等於沒有特色。就是,一,有特色吧?但是它變成無量的時候,它也是沒有特色,無量又回到一。這是一種法界緣起,這個因緣觀跟前面的業感緣起完全不一樣。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