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1月19日 星期三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54(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NZz0EQ                                     

Podcast : https://reurl.cc/GbzqDG

 

目錄

 

849 為什麼這件事情對阿羅漢有很大的鼓舞?

850 一個人做錯事還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善根退轉

851 他大乘的智慧退失了,但是他那種善根的信心還在,會慢慢內熏而增長

852 善根沒有相續的造作,就流轉生死了

853 修外道法,為什麼能夠向於佛道呢?

854 應化身的特點是什麼?

855 財跟寶有什麼差別?

856 法報二身的眷屬有哪些?

857 象車、馬車、牛車、羊車各表示什麼法?

858 這個法報二身幹什麼呢?

859 你跟法報二身結緣,但是你可別忽略了跟應化身結緣

860 在佛陀的定義,你要有資格做我的兒子,一定要三乘善根

861 窮子憑什麼跟佛陀能夠感應,生長在佛世?

862 釋迦牟尼佛還沒有跟諸子相遇之前,他內心哪兩種想法?

863 如果你對於生死還沒有決定要了,那你跟佛陀還很遙遠

864 為什麼在華嚴會上,小乘諸子只「住立門側」?

865 華嚴會上,諸子為什麼心懷恐怖,疾走而去?

866 〈譬喻品〉核心思想在拔苦,〈信解品〉的核心思想在與樂

 

849】為什麼這件事情對阿羅漢有很大的鼓舞?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一十二面,我們看癸二的「喻中廣明」。

 

〈信解品〉主要是講到四大弟子在接受佛陀教化以後的心路歷程。基本上,對我們生死凡夫來說,我們對有相的東西是特別的喜歡,不管是財富的相狀,不管是感情的相狀,不管是美好的名聲的相狀,因為這種相狀會讓我們產生快樂的感受。所以,對我們來說中道很難,我們要麼一昧地投入,要麼就完全拒絕。我們很難說「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不可能。兩害相權取其輕,佛陀說,那你寧可偏空,稍微偏空一點。所以佛陀用空性的涅槃先把我們從生死輪迴裡面帶出來,然後再從涅槃裡面迴光返照,再把空性帶回真如,再從真如裡面重新面對因緣。那就是真的中道了,那叫從空出假,那是真正的中道。

 

但問題是,從空性要把他帶出來也不容易。其實,我們從有相的輪迴回到空性已經很不容易了,你要從空性又回到中道的真如,也不容易,那必須要佛陀親自帶。因為一個人進入空性以後,那叫一個涅槃寂靜樂。諸位!你要把一個人從生死痛苦帶出來,可能還簡單一點,因為他知道痛苦。你要從涅槃那麼快樂的境界把他帶出來,那你要有更好的東西。佛陀就是,我親自為你授記,我把你過去、未來的成佛之道的因緣事先告訴你。

阿羅漢有一個特點,對佛陀是一心歸命,佛陀講的話他全部相信。所以,諸位,舍利弗在聽《法華經》之前,在聽〈方便品〉之前跟〈方便品〉之後他做什麼事沒有?他什麼事都沒有做,他只是信解而已,佛陀馬上跟他授記。諸位!佛陀的說話叫現量境,他不做比量。佛陀不做任何的猜測。記住!他不猜測。就是你的內心變化了,你的功德莊嚴出現了,佛陀才會給你授記的。所以,授記跟講理論不一樣,那是一個實際的東西,實際東西出現了。所以說,這件事情對阿羅漢有很大的鼓舞。

 

 

850】一個人做錯事還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善根退轉

 

癸二、喻中廣明 分二:子一、喻說;子二、合法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佛陀「喻中廣明」。前面是用法說,略說,這個地方「喻中廣明」有兩段。

 

子一、喻說 分四:丑一、父子相失喻;丑二、父子相見喻;丑三、遣使追誘喻;丑四、領付家業喻

丑一、父子相失喻 分四:寅一、子背父而逃;寅二、父求子中止;寅三、子遂到父城;寅四、其父心憂念

 

寅一、子背父而逃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這個地方先講兒子的情況,因為整個故事的主角就是兒子。講這個兒子有兩段,第一個先說他「捨父逃逝」,然後再說「遇向本國」。「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我把我自己的學習過程用譬喻的方式來做一個說明。譬如有一個人,這個人是一個小孩子,「年既幼稚」,一個年幼無知的小孩子。年幼無知的小孩子在法上比喻什麼呢?表示這些聲聞弟子們。聲聞弟子們今生會跟釋迦牟尼佛同樣生長在一個時代,受佛的教化,跟佛出家。前面說過,這些聲聞弟子在過去兩萬億佛所曾經受佛陀的教化,學過《法華經》,學過大乘佛法,也發了菩提心。但佛陀滅度以後,這些聲聞弟子們就因為沒有進入內凡,只是外凡的資糧位,所以慢慢地在生死輪迴打轉,就退失了大乘善根。所以叫年幼無知,就是整個大乘善根已經退轉了。

 

我們知道,一個人做錯事還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善根退轉。因為這種自我覺照的功力退轉以後,後果就是「捨父逃逝,久住他國」。退轉以後,第一個,捨離了佛陀(這個父親就是佛陀),就跟佛的因緣慢慢淡薄了;第二個是「久住他國」,就捨離了佛法。佛法是他的國度,佛陀是他的父親。從大乘善根來說,這是整個一大家族,你不但捨離了父親,也捨離了整個家族。所以,捨離了佛陀、捨離了佛法以後,經過了六道輪迴,十、二十、五十就是經歷了六道輪迴。這個是說明,他小時候因為善根退轉了,所以捨棄了三寶,流轉生死。

 

 

851】他大乘的智慧退失了,但是他那種善根的信心還在,會慢慢內熏而增長

 

第二段,看看他長大以後怎麼回事。

 

「年既長大。」我們知道,出世的善根有兩種:一種是信心,一個是智慧。智慧是很容易退失的。他大乘的智慧退失了,大乘的覺照功力退失了,但是他那種善根的信心還在。這個長大是說,他的出世善根,那種出離的善根會慢慢地內熏而增長。所以他這個善根,那種來自於信仰的出世善根慢慢地內熏增長。

「加復窮困。」一方面善根的內熏增長,一方面受到生死輪迴痛苦的折磨,受到老病死的折磨,就開始產生變化了,就開始「馳騁四方,以求衣食」。這個四方指的我們身心世界的身、受、心、法,在四個地方追求衣食。這個追求衣食怎麼說呢?就是求外道法。因為善根退轉了,佛陀那個時候還沒出世,所以他只能夠跟當時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來修學。主要是修兩種:一個是苦行,苦行外道;一個是冥想外道。等於是修禪定跟苦行,用禪定跟苦行當作止痛藥,暫時地解決身心世界的痛苦。因為佛法還沒有出世,所以只好以這個來追求衣食,先追求衣食的溫飽。

那麼用這種苦行外道,加上自己的一種出世的善根,慢慢地遊行,「遇向本國」,就是慢慢地向佛陀、向佛法靠近。

 

852】善根沒有相續的造作,就流轉生死了

 

我們做一個說明。這段經文是先把這個兒子的情況,這個小孩子是怎麼回事,做一個說明。我們來看他小時候跟長大的情況。

他小的時候那叫一個「捨父逃逝」。就是,這個人本來是跟佛陀學佛法。我們學佛法應該是要一鼓作氣,說實在,就是打鐵趁熱。就是說,你現在要修淨土法門,你最好這輩子就往生,最好!因為業力是不可掌控的。那如果你今生沒有把握,沒有一鼓作氣,你爬山沒有一次爬到頂,那你可能從中間就摔下來,就歸零了。也沒有完全歸零,你有些善根會退,有些善根不會退。

 

就是說,這些聲聞弟子跟佛陀學了兩萬億佛的大乘佛法,當時在大乘佛法裡面只到了外凡位,是很容易退轉。外凡資糧位,就是他當時登山的時候沒有一次攻到頂,沒有一鼓作氣,就修到一半,快要成功的時候佛陀滅度

了。佛陀滅度以後,就善根退轉了。因為你出生的時候生長在非洲,生長在美國、歐洲,沒有佛法的地方,那只好怎麼樣?「捨父逃逝,久住他國。」就是離開了佛陀,離開了佛法。這個善根沒有相續的造作,那當然就流轉生死了。這第一個,他小時候。

 

853】修外道法,為什麼能夠向於佛道呢?

 

長大以後,他慢慢怎麼樣?「漸漸遊行,遇向本國。」我們知道,善根,有些智慧的善根是會退轉,但是他這種信心的善根不退轉。所以,他那種出離心是在的,他那種對生死的厭惡的心是在的。那麼在的時候他怎麼辦呢?修外道法。

修外道法為什麼能夠遇向本國,能夠向於佛道呢?蕅益大師說,外道法雖復不當,就是方法不正當,但是「亦得為可化之緣」。就是說,外道法為什麼是可度化因緣呢?因為他還有出離心。外道的可愛之處就是他起碼知道痛苦,他起碼知道三界的五欲快樂是有過失的。這種財色名食睡雖然表面甜

美,但是你吃它的時候是要付出輪迴代價的。那是刀上的蜂蜜,每一個蜂蜜後面是一把刀。外道起碼知道痛苦。所以蕅益大師說,你看佛出道的時候,諸外道等都是先得度化,即此意也。就是外道不管怎麼說,他還有出離心。

 

所以就是,這個小孩子大乘的慧根虽然退轉了,但他的信根還在,所以靠著外道的苦行跟禪定,慢慢地積累一種出世的善根;因為這種善根,又慢慢地向佛陀重新一次地靠近。就是,他從佛法的山裡面掉下來,但是他透過少微外道的這種資糧力,慢慢又開始趨向佛法。是這麼一個過程。這是解釋這個窮子。

 

854】應化身的特點是什麼?

 

寅二、父求子中止

 

這以下解釋他的父親。

那麼兒子是這樣的情況,那父親是做什麼事呢?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瓈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我們知道這個小孩子是離家出走了,但是我們必須說說他的家庭背景。這個小孩子的父親有兩種身分:第一個身分叫做應化身,另外一個身分叫做法報二身。先看看應化身。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應化身強調的是大悲應化,他站在大悲心的角度。這個小孩子當初修學佛法還沒有進門,沒有進入這個家族之門的時候,離家出走,快要進去之前結果退轉了。退轉以後,這個父親是非常的擔心。釋迦牟尼佛多次地示現於三界當中,也想方設法以大乘佛法施化,但是卻求機不得,沒有因緣可以度化,所以只能夠讓他慢慢從外道的禪定跟苦行去積集出世的善根,因為因緣不具足。所以這個父親經過長時間的嘗試,沒辦法度化,到了某一個時間點,「中止一城」。

 

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中止一城」。這個「中止一城」就是,佛陀這個時候就住在方便有餘土,現出有餘依涅槃。這什麼意思?佛陀的身有三土:一個實報莊嚴土,攝受法身菩薩的,十地菩薩;方便有餘土是攝受二乘人;凡聖同居土是攝受我們這些生死凡夫的。所以佛陀基本上已經看出來,這個小孩子從離家出走,再來修學外道法,已經慢慢地怎麼樣?「漸漸遊行,遇向本國。」他二乘的善根即將成熟,所以佛陀做好準備,現出丈六的比丘相。什麼叫方便有餘土?就是示現八相成道。已經做好度化二乘人的準備,準備現出丈六比丘相,準備要出家、成道、轉法輪等等。所以這個是說明佛陀作為父親的第一個身分,應化身,就是已經做好度化的準備。

 

855】財跟寶有什麼差別?

 

再看看他作為父親的另外一個身分,那是一個廣大功德的法報二身。

 

「其家大富。」這個法報二身就是他有廣大的財富。「財寶無量」,這當中有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瓈等七寶功德。那麼這個財跟寶有什麼差別呢?財表示福德,寶表示智慧。這個法報二身無量的福德、無量的智

慧。前面的應化身特點在大悲應化,這個法報二身是福慧圓滿。這麼多的福德智慧的財寶,有多少呢?「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充滿了各種倉庫當中。這個是講他的財寶。

 

856】法報二身的眷屬有哪些?

 

這以下講他的眷屬,這法報二身有眷屬。「多有僮僕。」佛陀這個報身,我們前面說過,報身是度化誰?法身菩薩。而且報身沒有什麼滅度的問題,他是恆常存在。應化身有分段生死,生老病死,報身他是恆常存在的。

他有很多很多度化的眷屬。比方說誰呢?臣、佐、吏、民。這個「民」就是十住菩薩,就是剛剛入見道位的,就是圓教的十住。這個十住是圓教十住,就是破無明證法身的。為什麼叫民呢?因為十住菩薩只是安住,老百姓求的就是安居樂業,叫做民。剛剛入法身,叫做民。「吏」,這個吏就是地方的縣市首長,表示十行的菩薩。十住是安住真如,到了吏的時候開始稱性起修,修六度,開始歷事鍊心,積集資糧。吏就是十行菩薩。「佐」是十迴向,十迴向開始空有無礙,理事圓融。這表示省長級的了,這個官做得比較大了,他能夠進行各式的空有的調停。「臣」就是中央級的官員,這表示十地菩薩,他多少能夠輔佐佛陀來度化了。這個就是法報二身的眷屬,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菩薩。

 

857】象車、馬車、牛車、羊車各表示什麼法?

 

他不但是有人做眷屬,他還有佛法的這種車乘。這個車乘能夠運載。有什麼車呢?有四種車:象車、馬車、牛車、羊車。象車跟馬車表示中道實相的教法,這個是實法。象車就是圓頓的一心三觀,馬車是次第一心三觀。這都是真實法,是隨順真如的。牛車跟羊車表示權法,空性的權法。牛車是體空觀,羊車是析空觀,方便的教法。所以,這個法報二身不但是有菩薩做眷屬,還有各式各樣的權實的二法來做輔助。

 

858】這個法報二身幹什麼呢?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那麼這個法報二身幹什麼呢?他除了有這麼多的財富,有這麼多的眷屬,有這麼多的教法,他經常怎麼樣?「出入息利。」他跟眾生要互動的。自行的功德叫做入,就是你把東西買進來,遇到好的因緣再把東西賣出去。買進來叫做自行的功德,把東西賣出去就是化他,叫做出。在這一進一出裡面得到一些功德,「乃遍他國」,普遍在整個九法界當中。所以,應化身度化的偏重在三界,而法報二身遍整個九法界。

 

這當中,「商估賈客亦甚眾多」。商,行商的是從他方來本地做貿易的,叫做商。他方,就是法報二身說法的時候,有他方菩薩來聽法,叫做商。本土的,在本土做貿易的叫做賈客,就是本地的菩薩來聽法,叫做賈客。「亦甚眾多。」

 

859】你跟法報二身結緣,但是你可別忽略了跟應化身結緣

 

我們前面說過,這個小孩子有兩種情況:小時候是離家出走,長大以後比較能夠開始找衣服飲食,慢慢地找到一些基本的資糧。他的父親也是兩種情況:一個本門,一個迹門。本門,財富廣大,眷屬眾多,利息豐盛。迹門,他為了尋找兒子,他不惜離開他自己所住的豪宅,而住在一個簡陋的小城市。這是講到迹門。

 

我們一般跟佛陀結緣,本門、迹門都要結緣。你看有些人他只是修理觀,尤其是禪宗,很喜歡修理觀,經常正念真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內觀的時候,那你跟十方諸佛的法報二身結緣,因為佛陀的法身、報身就是在一念心性裡面。所以你一旦攝用歸體,那就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跟法報二身結緣。

但是你可別忽略了跟應化身結緣。所以我們要透過事修,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意業的觀想。諸位!我們講一個現實的問題。其實對我們凡夫來說,真正對我們產生大利益的,是兩千五百多年前陪著我們流轉生死、為我們講經、為我們施設了戒法的釋迦牟尼佛。所以,你要不跟應化身結緣,那你變成一種好高騖遠了。你只跟法報二身結緣,那你這樣子很難得到應化身的度化。所以我們兩個都要結緣,理觀跟法報二身結緣;事修,透過禮拜、讚歎、供養,跟應化身結緣。

 

總之,這個小孩子的父親有兩個身分:一個是大悲應化,一個是福慧功德圓滿的法報二身。這說明父親跟兒子之間的情況。

 

 

860】在佛陀的定義,你要有資格做我的兒子,一定要三乘善根

 

寅三、子遂到父城

 

我們看寅三的「子遂到父城」,慢慢開始準備要相遇了。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時貧窮子」,這個貧窮的兒子,我們前面說過,小時候是到處跑,離家出走;長大以後,開始注意到現實問題,開始要吃飯,要穿衣,就開始知道要蓄積一點資糧。當時佛陀沒有出世,就修禪定,修苦行,靠了這個資糧,「遊諸聚落,經歷國邑」。聚落是小村莊,國是大國,邑是中等的城市。這比喻什麼呢?國——十八界,邑——十二處,聚落就是五蘊,簡單地說就是身心世界。就是經歷過整個六道輪迴,慢慢地跟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的八相成道相遇,終於受生於佛世之中。這個就是一種感應道交。

但是我們要說明一下。蕅益大師說,能感的是三乘的善根,所感的是佛陀應化的大悲。所以諸位!我們今天能夠感應佛陀,你靠人天的善根是不可以的。你說,我做慈善事業。慈善事業不在佛陀感應的兒子裡面!就是說,在佛陀的定義,你要有資格做我的兒子,一定要三乘善根,要麼聲聞,對苦諦的體會;要麼緣覺,對因緣法的深刻體悟;要麼菩薩,對菩提心六度的好樂。所以,這個窮子雖然不是三乘,但是他修外道法;因為他曾經有大乘善根,所以他現在起碼還是有出世的出離心,還是有二乘的善根。這個就是「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861】窮子憑什麼跟佛陀能夠感應,生長在佛世?

 

古德解釋這一段說,窮子憑什麼跟佛陀能夠感應,生長在佛世呢?他說:「三生修福,百劫修因。」就是說,他今生修福,來生修福,第三生又修福,這個福報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他有他的因地,善根力,他能夠有出世的善根,對佛陀過去生有禮拜、讚歎、供養,所以才能夠生長在佛世。剛好這個流浪的小孩來到這個城市,釋迦牟尼佛應化身也在這個城市,比方說印度,示現八相成道。就是兩個人冥冥當中,蕅益大師給他四個字,叫做

「不期而遇」,雙方沒有約定,但是自然地招感在一起。就是二乘人的出世善根跟佛陀的大悲兩個感應在一起了,叫做「子遂到父城」。

 

 

862】釋迦牟尼佛還沒有跟諸子相遇之前,他內心哪兩種想法?

 

寅四、其父心憂念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歿,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慇懃,每憶其子。

我們知道,佛陀的應化身跟我們相遇,必須要互相憶念。說我憶念你,你不憶念我,那就沒辦法。那麼佛陀當初是怎麼憶念這個孩子呢?他有兩種憶念:一個叫做憂念,一個叫期待。

他為什麼憂念呢?就是說,這個大悲的應化身經常憶念他這個過去流失的兒子。說我跟那個兒子離別了五十餘年,這個兒子離開我以後,離開了佛,離開了法,就投入到五欲六塵裡面,經過了六道的輪迴。這件事情,作為父親,作為佛陀,「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佛陀過去在阿含、方等、般若,在《法華經》之前,從來沒有說聲聞人是佛陀大乘的佛子、能夠繼承佛位;佛陀只是說,聲聞人以後你到偏空涅槃去,只有菩薩能夠到我的家族,繼承我佛的功德,能夠紹隆佛種,弘傳佛法。

所以,佛陀從來沒有說聲聞人能夠從空性轉到菩提的,沒有說這件事,只是內心思惟,怎麼思惟呢?「心懷悔恨。」為什麼叫悔恨呢?悔己不勤教化,恨其疏我親他。作父親的後悔自己,我當初把他教到外凡位,我應該多用一點心,讓他一鼓作氣到內凡就好了,內凡好歹不退轉了,不該那個時候把他放棄了。

 

當然,這件事不能怪佛陀。我們會離開佛陀,多分都是我們的錯,是因為我們沒有憶念佛陀。我們自己不再禮拜,不再讚美佛陀,就跟佛陀因緣淡薄了。當然,作為佛陀,他自己悔恨自己教化不夠。恨呢,恨這個諸子離開我以後,疏我親他,就慢慢地不學佛法,開始追求五欲的快樂,親他。所以佛陀當時沒有見面之前,心中的憶念是心懷悔恨。這第一個。

第二個,他自己也想一件事情,說我這麼多財富,金銀財寶,倉庫充滿,如果我今天沒有子息來繼承家業的話,一旦我這一期教化結束,入滅以後,那麼我的財物將散失,無所託付,所以殷勤希望這個兒子能夠浪子回頭,能回到我的家族,繼承我的家業。這個是他的一個憂念。

 

我們再看他的期待。

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那麼期待就是說,如果我今天在我這一期教化裡面,讓他們能夠先證得偏空的涅槃,再迴小向大,成就一佛乘的妙理,來發菩提心,給他們授記,那我就可以把財物交給他們了。這樣子佛種不斷,法脈得以相續,那我的內心就「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所以這個地方等於說明,在釋迦牟尼佛還沒有跟兒子相遇之前,這個父親有兩種想法,一者憂念,二者期待,既憂念又期待。憂念的是當初我沒有把他帶好,讓他流失了;期待呢,希望我這一次的度化能夠一舉成功,讓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然後臨終之前講《法華經》,給他們迴小向大。這個是佛陀的期待。

我們看後面的結果,佛陀這個期待是成功了,果然把這些外道的諸子帶回到阿羅漢,最後迴小向大,最後給他授記了。所以佛陀的期待是成功了。

 

這個是說明釋迦牟尼佛還沒有跟諸子相遇之前,他內心兩種想法,既憂念又期待。

 

 

863】如果你對於生死還沒有決定要了,那你跟佛陀還很遙遠

 

丑二、父子相見喻 分二:寅一、子見父;寅二、父見子

 

當眾生跟佛陀因緣成熟的時候,他自然會相遇。我們前面說過,你會見到佛陀,只有一種情況,你宿世的善根成熟了,你已經決定要了生死了。這是基本功,不一定說一定要發菩提心。如果你對於生死還沒有決定要了,那你跟佛陀還很遙遠。就是說你不能列入佛陀的兒子,你只是一般的眾生。所以,要成為三乘的諸子,才是佛陀的規劃的範圍。當然這個三乘的諸子也不是今生栽培的,是生生世世栽培,到現在因緣成熟了,終於要見面了。

 

864】為什麼在華嚴會上,小乘諸子只「住立門側」?

 

寅一、子見父

這個地方是講到兒子先見到父親。在什麼時候?華嚴時見到父親。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

這個地方兒子見到父親,有三段:

 

第一個,「住立門側」。「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這個諸子離家出走以後,當然就為衣食奔忙。什麼叫做傭賃?就是到建築工地打小工,貪一些微薄的工資,只能夠省吃儉用,勉強衣食無憂。就是說,這個大乘的諸子大乘善根退轉以後,流落生死,福德淺薄了。福德淺薄,但是他出世的善根沒有

退,所以遇到父舍,這個時候來到了華嚴會上,佛陀講《華嚴經》。這個時候他怎麼樣呢?「住立門側」,他不敢進去,他就在門的邊邊,「遙見其父」。為什麼叫「住立門側」呢?因為,你如果站在大門,叫做中道的實相。住立門側就表示他這個時候只能夠接受偏空的思想。要麼偏空,要麼著有,中間是中道。他就站在偏空的這個門側,就躲在門側,從遠處看著父親。

 

我們看第二段。

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幡,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

這是兒子跟父親的初次相見,在華嚴會上。華嚴會上當然佛陀現出的是一個功德莊嚴相。這個諸子因為福德淺薄,對自己沒有自信,就不敢走大門,就在大門邊邊角的地方。幹什麼呢?「遙見其父」,在很遙遠的地方,內心充滿了怯弱,看到父親是怎麼回事?「踞師子床。」佛陀這是安住在中道的實相,這個「床」。「寶几承足」,有這個大乘的定慧來作為基礎,以大乘的定慧生起中道的實相。

 

「諸婆羅門」,這個婆羅門是華嚴會上的等覺菩薩;「剎帝利」,剎帝利是古時候的王族,就是十地菩薩;「居士」就是三賢位的菩薩。「皆恭敬圍繞」。這個是他的眷屬,華嚴會上的眷屬,都是大菩薩。

「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他的父親有真珠瓔珞,真珠瓔珞是大乘的助道法門,就是禪定跟戒法,首楞嚴王三昧跟菩薩戒法。前面的這個師子床是中道實相,是正道法,正式的道法,這個地方是助道,以戒定做助道。

「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吏民僮僕就是他的眷屬,白拂就是中道裡面的空有二觀的方便,用空觀破我執,用假觀破法執。站立左右兩側,就是方便波羅蜜。「覆以寶帳」,在這個房子的外面,覆以七寶的寶帳,而「垂諸華幡」,四邊有華幡,這個華幡就是四攝法門。「香水灑地」,香水灑地就是用般若的香水來灑這個菩薩的心地,來洗除汙垢,這個是般若的法水。「散眾名華」,這是般若以外的大乘五度的莊嚴,地上除了般若法水,還有各式各樣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個五度的各式各樣的香華。「羅列寶物」,在倉庫當中有各式各樣的寶物,就是六度的功德。

 

「出內取與」,這表示這個菩薩的自受用跟他受用的功德,內取就是自受用,外與就是他受用。前面說過了,菩薩是要跟眾生互動的,菩薩把東西拿進來是自受用,把東西交出去是他受用。

有如是等種種的功德莊嚴,「威德特尊」。這個地方是做總結。他的正報色身,在天台宗講這個報身叫做「勝應身」。佛陀現出勝應身,千丈的盧舍那身,無量光明、無量相好的這種勝應身。那麼佛陀的應化身叫什麼?叫做「劣應身」,比較差的應身。那麼這個時候佛陀是「威德特尊」,叫做勝應身,就是報身。

 

 

865】華嚴會上,諸子為什麼心懷恐怖,疾走而去?

 

這個在外面流浪的小孩子,看到他的父親這麼功德莊嚴,他採取什麼行動呢?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這個流浪的窮子看到他父親有這麼廣大的威德力,現出報身佛,有各式各樣的眷屬、各式各樣的功德莊嚴,他是怎麼回事呢?心中懷有恐怖,而且後悔來到此地。

他為什麼這樣想呢?因為他私下是說,這個人要麼是大國王,要麼就是大國王的王族這些王爺們,實在不是我一個打工的流浪漢要靠勞力來得到工作的地方。那麼我應該到哪裡去呢?我應該到一個貧窮的小村莊去,那個地方才是我努力工作的地方,因為那樣子我衣食容易得到。衣食容易得到,就是他容易得到偏空的涅槃。

那麼他如果「長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我們前面說過,這個小孩子他本身長期地流浪以後,大乘善根退轉了,所以只有一種出離心。所以他看到《華嚴經》裡面菩薩的功德,發菩提心,廣修六度,他很害怕被人家強迫廣修六度,要經過長劫的修苦。所以「作是念已,疾走而去」,就趕快逃離現場。

我們看到這一段,蕅益大師他分兩塊:第一個,兒子為什麼見到父親?一定有因緣,來自於厭苦欣樂。蕅益大師用四個字說,能見父親者,厭苦欣樂也。小孩子一開始不會想厭苦欣樂,到處流浪,但慢慢長大以後,他開始知道要離苦得樂了。他本身出世的善根是在的,所以他知道離苦得樂。他只能怎麼樣?修外道法。修苦行,修外道,從這個地方來遠離痛苦,追求安樂,從這個地方栽培出世的善根。我們知道出世的善根或者菩提心,都是招感跟佛陀相遇的因緣。所以他用離苦得樂的心情來修外道法,這第一個。

 

但是不幸的是,見到以後,他是心懷恐怖,疾走而去。內心恐怖,快速地離開,這是華嚴會上的情況。那麼為什麼這樣子呢?蕅益大師說,因為這個時候的諸子叫做「小智德薄」(其實外道某種程度也是偏空)。他有這種偏空的思想,又沒有廣大地修福德,只是修禪定、修苦行,所以小智德薄。法大機小,不相應,就只好恐怖疾走。

 

866】〈譬喻品〉核心思想在拔苦,〈信解品〉的核心思想在與樂

 

這一段我們說明一下。

〈譬喻品〉,諸位還記得嗎?〈譬喻品〉整個故事的起頭是長者見火,是從火宅來帶動整個故事的主軸。就是三界起火了,所以長者見火,然後趕快進來救兒子。蕅益大師說,〈譬喻品〉的思想在拔除痛苦,這整個施設教法是趕快把他帶出三界,是拔苦。

我們看〈信解品〉的思想是什麼?是從一個流浪的兒子開始說起,簡單說是浪子回頭。就是這個小孩子在外面流浪,離開了佛,離開了法,離開了僧,他怎麼樣被佛陀帶回來,開始工作,培訓,最後繼承家業。所以我們看,〈譬喻品〉是從三界火宅帶動「會權入實」,這個地方是指窮子逃逝來帶動他的回家。

 

但是他第一次的回家,第一次見到佛陀是不相應的,剛開始見到是不相應,因為落差太大。一個修學外道的、修苦行的人,看到佛陀為法身菩薩說法(當然剛開始這一齣教法也不是為聲聞人設計的),佛陀是先把這些法身菩薩度化了,下一齣阿含時,才是佛陀要正式地面對這些流浪的諸子。這個時候可以說是法大機小,所以這個流浪的諸子是心懷恐怖,是疾走而去。當然佛陀不會放過這個小孩子的,一定有方法把他們帶回來。

所以說,〈譬喻品〉核心思想在拔苦,這個地方核心思想在與樂,就是怎麼樣幫助這個流浪的兒子,慢慢地給他衣服,給他工作,最後讓他繼承家業,偏重在給他功德莊嚴、快樂這一塊。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