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1月6日 星期四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29(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Zjpxgp

目錄

【521】實法妙,妙在哪裡?
【522】為什麼我們一念心性清淨、具足,卻有十法界的差別?
【523】佛陀為什麼要先講諸法因緣生?
【524】佛陀為什麼必須要開權顯實?
【525】把一念的心性跟因緣的修證合起來,就是本經說的妙法
【526】造佛像有什麼功德?
【527】畫佛像為什麼能夠成佛?
【528】以恭敬心供養佛像的功德
【529】為什麼跟三寶結緣至關重要?
【530】稱念佛名叫做下手易、成就高!
【531】為什麼造佛像、拜佛乃至於稱念佛名,就能夠究竟成佛呢?
【532】未來諸佛出世以後怎麼度眾生?
【533】為什麼修行的人最後會成佛?
【534】「佛種從緣起」,這句話太重要!
【535】世間相是生滅的,但是為什麼講常住呢?
【536】這個地方對我們拜懺是很重要
【537】波斯匿王女兒的公案給我們什麼啟示?
【538】關鍵是你的理觀強不強

【521】實法妙,妙在哪裡?

卯四、約造佛像

本經的修學,簡單地說,它是一個「一佛乘」的妙法。「一佛乘」這個「一」字就是整合的意思,把整個佛教裡面的真實法、方便法,或者說是理觀的法、事修的法,整合起來,而變成一個快速成佛的法門。這就找到一個成佛的捷徑。

那麼,什麼叫做理觀跟事修的整合呢?我們可以從真如受熏的觀念來看它是怎麼整合的。

首先,我們看真如。真如就是本經說的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作為真如,它有兩個特性:一個是清淨,一個是具足。清淨就是「離一切相」,具足就是「即一切法」。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打妄想的心中,有兩種特殊的功能:第一個,它的本質是清淨的;第二個,這個清淨當中具足十法界的功能德用。這個法是妙。這個就是我們說的實法妙。為什麼妙呢?妙就妙在它是本來就具足的,不是修來的。

當然,這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思議,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無量劫來打這麼多妄想。從人生的對比來說,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你看你跟我不一樣,你跟你隔壁的也不一樣。我們怎麼會瞭解到這麼多的因緣果報當中,我們竟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既清淨又具足的一種功能?

當然,這件事情就是實法妙。為什麼叫真實呢?因為它不是透過因緣修來的。就是說,不管你修不修行,也不管你相不相信,也不管你知不知道,反正它就是這樣。就是,你的打妄想的心中就是清淨本然,就是具足十法界的功能。不管你是怎麼想的,它就是這樣子。「真實」就是,它不是因緣所生法,它是宇宙間的一種本來就存在的東西,不是誰把它創造出來的。

【522】為什麼我們一念心性清淨、具足,卻有十法界的差別?

但是,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這個一念心性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它雖然本質是清淨、是具足,但是它有一個問題,它受熏,它會跟你的行為產生互動!我們所做的一切的行為、我們所有一切的思想,會跟我們內在的清淨的本質產生互動,就是它受熏。

就是說,當我們今天的行為是殺盜婬妄,那對不起,清淨的本性受到殺盜婬妄的因緣熏習的時候,它清淨的功能就產生遮蔽。注意!它不是失掉,是遮蔽。就好像月亮被烏雲遮蔽,但是月亮的光明並沒有消失,只是我們感覺月亮的功能消失了。就是說,當我們不斷地用這種雜染法去熏習它,它就會怎麼樣?「不思議熏,不思議變」,它的清淨功能就隱蔽了。而清淨跟具足是同時,這兩個也是互動的。當清淨的功能受隱蔽的時候,它的功能就現出三惡道的法界出來,它的高階的功能就喪失掉了。

如果我們今天用五戒十善的造作因緣去熏習這一念清淨心,哦,你某種程度已經隨順它了,而不是背棄它,那麼清淨的功能就開顯一點。清淨的功能一開顯,它所現的果報,水平就開始增長,變成人天果報。你今天用四諦十二因緣去熏習它,那麼清淨的功能又更開顯,它就變現出二乘的涅槃,如是等等。
就是,你今天越隨順它的清淨功能,真如給你的回報就是更高階的果報。這個就是真如緣起,而這個就是諸法真實相。三世諸佛所證的道理就是,我們每一念心性當中,清淨、具足,而受我們身口意行為的熏習,所以造成十法界的差別。

【523】佛陀為什麼要先講諸法因緣生?

那現在有個問題就是:佛陀出世以後他不能直接講這個觀念,講這個觀念很多人沒辦法接受。所以佛陀怎麼辦呢?這個真如受熏的思想,佛陀把真如這個地方先用布蓋起來。佛陀先講什麼呢?他不講真如受熏,佛陀講:諸位!諸法因緣生。你今天修五戒十善,因緣會回報你人天的果報;你修四諦十二因緣,因緣會回報你二乘涅槃;你念佛,因緣會讓你往生。所以,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的認知,是我們所有的修行來自於因緣的回報。這個是佛陀不得已的,因為只能這樣子講。為什麼呢?「安隱眾生故。」我們今天這堂課會講到,為什麼不能直接講真理。這個風險太高,很容易產生邪見、顛倒、毀謗等等。

【524】佛陀為什麼必須要開權顯實?

但是,如果停留在因緣的修證,也會出現問題,因為因緣強調的是無差成差,會創造出眾生的差別。可能我們在因地的時候還感覺不出來,等到你修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如果還停留在「諸法因緣生」,這個時候會「心生疑悔」,尤其是阿羅漢:我們拜同樣的佛陀,「我等同入法性」,我們跟所有的弟子修一樣的法門,為什麼果報會差這麼多呢?我就一個涅槃寂靜,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為什麼有這麼多功德莊嚴?難不成我就是這樣的命?我就是這樣的因緣?這是沒辦法改變的嗎?就是說,如果我們停留在「諸法因緣生」,我們沒辦法解釋這些生命的差別。難道他的生命就註定只是人天果報?他的生命就只是決定能夠二乘涅槃?是這樣子嗎?為什麼我會跟他不一樣?當真如被隱蓋的時候,我們看不到那種平等的法性,而看到差別的因果。

這樣的修行,它的好處是很快上路:你不要想那麼多,反正你做的善事,因緣會回報你。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慢慢地所有因緣到了最後終點,大家沒辦法突破的時候,佛陀就必須要開權顯實,把遮住清淨一念心性真如的那一塊布打開了。「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因緣只是一個助緣,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是清淨本然,是具足佛的功德的。這個就是進入本經,佛陀開示悟入佛的知見,講到清淨心,講到具足功德。


【525】把一念的心性跟因緣的修證合起來,就是本經說的妙法

我們這樣子來看整個佛法的修證:其實佛陀講因緣觀——諸法因緣生,也沒錯,只是他講一半。他沒有講到「你從什麼地方來」,他沒講到生命的根本,他只講到生命的過程。

所以,當我們看到諸法因緣生,我們同時也要看到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就是透過理觀讓你的真如——一念心性的心現前。諸位!心性不用修,它本來就是你具足的。你只要知道有這件事情,就是讓它現前。你說,欸,我不觀照它。那對你來說就不現前。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對你來說,你的心就不清淨,也不具足。

所以,我們不斷地憶念真如,就是把那個功能現前。一方面憶念真如,一方面廣修一切法,這兩個合起來,就是本經說的實法妙、權法妙。

一方面,我們找到自己適合的法門,比方說念佛,這個就是權法。這個可能對我們來說、對這個環境來說,是當下最適合我們的法門。但是,另一方面,你可別忘了,別讓你的真如本性睡著了,因為它對你的臨終有很大的加持力。當你臨終憶念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那個心靈的力量跟佛力的結合,那是不可思議的,那叫做一佛乘。
也就是說,本經佛陀已經把自己所親證的實相全盤托出了,就是,一念的心性跟因緣的修證,你把它合起來,就是本經說的妙法。理觀——內觀真如,事修——外順彌陀,這個就是妙法。

【526】造佛像有什麼功德?

我們懂這個道理以後,就可以來看卯四的「約造佛像」。

造佛像是一個因緣,就是本經這個地方說的「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有些人並沒有馬上去學經典,沒有去學《法華經》。那麼佛陀面對一個粗重的凡夫,是怎麼度化他呢?佛陀說,你就去造佛像。我們看這個造佛像會有什麼結果。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 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寶成 鍮鉐赤白銅白鑞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我們看佛陀的方便。「若人為佛故」,就是有些人是為了恭敬心去禮拜供養的緣故。這個地方要注意,它要揀別。你造佛像如果只是用來做生意、做買賣,為了賺錢,那就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皆已成佛道」的範圍。它的前提是,你造這個佛像是為了要恭敬禮拜。你建立了很多的形像,不管是站的、坐的、臥的,雕刻成各式各樣的形像。這些人過去生無量劫來,看樣子「皆已成佛道」。這是一個總說。

我們看它的別相。他到底是用什麼東西造佛像呢?「或以七寶成」,金、銀、琉璃等七寶刻成,或者是用鍮鉐(就是波斯所產的高級的黃銅)、赤白銅(赤銅就是我們一般說的黃銅,白銅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白鐵)、「白鑞及鉛錫」(白鑞就是石膏,鉛錫就是馬來西亞所生產的鉛跟錫),或者是鐵,或者是木材,或者是泥土,或者是膠漆布(就是以棉紗織成的材料,類似我們現在的玻璃纖維)等等。總而言之,以前面的種種材料來莊嚴修飾成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當然,這個地方還是有過程。我們前面說過,整個修行的因緣觀裡面,就是「近果說差別,究竟歸一乘」。短時間來看,造佛像的因果不太一樣,有些人因為造佛像生天,有些人造佛像只是做人等等,但是它究竟的引導——「皆已成佛道」。

【527】畫佛像為什麼能夠成佛?

卯五、約畫佛像

前面是雕刻成一個立體的佛像,這以下是用手工把它畫製成一個平面的佛像。我們看這個過程。

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但化諸菩薩 度脫無量眾
這個地方我們分成兩段:先看它因地的修學,再看果地的功德。看因地。「彩畫作佛像。」他是怎麼來作佛像呢?他用種種的色彩來畫製佛像。這個佛像要怎麼畫呢?有一個原則,你要把它畫成「百福莊嚴相」,就是要有慈悲、要有智慧,這兩種福慧莊嚴的相狀。那麼你是怎麼做呢?或者你自己做,或者你出錢叫人做。這個人,「皆已成佛道」。這是第一個。

「乃至童子戲。」就是小孩子在遊戲當中,一念的善心,用各式各樣的泥土塑成佛像,或者是草木及筆。你的經濟條件比較差,你是用很粗劣的草木,或者是一般的毛筆,甚至於直接用指爪甲來畫作佛像。這個是講他畫佛像的過程中有各式各樣的工具。

我們看他最後果地的結果。「如是諸人等」,他會因為畫佛像的因緣,「漸漸積功德」。就是他會自然產生滅惡生善的功能,而且他的內心也會產生變化,會「具足大悲心」,最後「皆已成佛道」。成佛道以後他也是一樣,開示一佛乘的法門,教化無量的菩薩而度脫無量的眾生。

這一段跟前段的因緣都很接近,一個是雕刻佛像,一個是畫製佛像。方法不一樣,但是他的所緣境——注意!所緣境都是佛的相狀。那麼畫佛像為什麼能夠成佛?當然,畫佛像這個地方講的過程更清楚,說:「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我們解釋一下。

這畫佛像是有一定的規矩的,就是我們說的「百福莊嚴相」。懺公師父說,我們在選佛像的時候要有兩個重點:第一個要安詳。所以佛像的眼睛不能打得太亮,他要開三分眼。佛像完全閉起來那就變阿羅漢了。他「慈眼視眾生」,他的眼睛只能開三分眼,安詳。第二,安詳當中,遠遠看去帶一點慈悲。這個很重要。這種相狀,就是安詳又慈悲、慈悲又安詳的相狀。

當然,畫佛像的人,就是一筆一畫慢慢熏習、慢慢熏習。諸位!我們講過,真如「不思議熏,不思議變」。請你別忘了,你這個相狀不是一般的相狀,是佛的相狀。這個相狀,如是相、如是性,它就會帶動佛法界的十如是。我們今天是從佛的相狀,但是佛的相狀隱隱約約帶有佛的內心,他有慈悲跟智慧的內心。如是相、性、體、力、作,最後會產生佛陀的因緣果報。他為什麼能夠「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這個就是所謂的「諸法因緣生」,就是淨法熏習。

我再強調一次,前提是這個相狀是佛的相狀,你這個相狀不能亂取。要是看起來這個佛像好像一天到晚很生氣,那就糟糕了。那這樣子熏習就不是「具足大悲心」了。
就是說,為什麼造佛像他能夠成佛呢?因為那是佛陀的相狀。而我們這念心它就這樣,我們說過,清淨本然,但是它能夠跟外在的因緣互動,它受熏。

所以,畫佛像、雕刻佛像,都因為接觸佛的相狀的不斷熏習,他就能夠漸漸地滅惡生善,生起大悲心,然後慢慢地修學一切法,所以「皆已成佛道」。這個就是佛陀的方便。

【528】以恭敬心供養佛像的功德

卯六、約供塔像
前面是把佛像給造出來。
有些人他來到寺廟的時候,欸,這個佛像已經有人造好了。他怎麼樣?他修供養,也是可以。你沒有因緣造佛像,你能夠從這個地方禮拜讚歎等等,也可以成佛道。

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以華香幡蓋 敬心而供養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 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 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於畫像 漸見無數佛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眾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這個地方是講供養佛像,就是我們對佛像的供養。這個地方某種程度就不是只有相狀,它是有一點憶念佛德,從佛像到佛德。憶念佛德,這個地方的經文也是分兩段。先看因地,因地裡面有身口意三業的供養。先看意業的供養。

「若人於塔廟」,有人進入了塔廟當中,這個時候佛像都已經畫好了。面對佛陀的寶像,可能是立體的寶像或者是平面的畫像,他做什麼事呢?「以華香幡蓋」,各式各樣的幡跟蓋,比如八吉祥的幡蓋,來敬心供養。這個地方重點在「敬心」,就是意業。意業能夠很恭敬心地供養佛像。這是第一個,意業。

第二個,口業的供養。有些人面對佛像,憶念佛德、生起皈依的心,使人唱作清淨的梵唄。唱梵唄的過程中,用什麼法器呢?是用擊鼓、或者吹角貝(角就是牛角,貝就是法螺);或者用簫笛(簫的吹法是直式的,笛是橫式的)、琴(就是胡琴)、箜篌(就是漢武帝時候所作的豎琴);或者是琵琶、鐃(就是有手柄的鈴)、銅鈸(就是兩片的銅片相擊來出聲)。總而言之,他用這麼多樂器的目的,就是製作梵唄的音樂,「如是眾妙音」,來供養佛像。這是第一個,他自己沒有這種能力來唱,花錢請人家來讚歎佛的功德。第二個,他直接以歡喜心自己唱,自己能夠「歌唄頌佛德」,唱個《爐香讚》《佛寶讚》等等。他可能沒辦法唱一整段,「乃至一小音」,他唱了一小段,「皆已成佛道」。這個是口業的供養。

第三個,身業的供養。他用身業。他以散亂心進入佛塔當中,可能一時的善念生起來,到外面去摘了一朵花供養於佛像,這樣也可以「漸見無數佛」。或有人虔誠地向佛陀禮拜,或是恭敬地合掌,乃至於一舉手、小低頭,表示我們的敬意。他的整個目的都是以恭敬心來供養佛像,對佛陀功德讚歎。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他們會因為這麼小的一個動作跟佛菩薩結緣。只要你跟佛菩薩結緣,當然佛陀就有一種法力的攝受——說法,最後成佛。成佛以後,你也是一樣,開方便門,講因緣所生法,「廣度無數眾,入無餘涅槃」,最後「如薪盡火滅」。

【529】為什麼跟三寶結緣至關重要?

這個地方,他的所緣境就不是佛像,而是佛德。對於佛德,蕅益大師講,供養佛像、佛德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就是外在的因緣力。外在的因緣力就看它的價值高低。你所供養的香花幡蓋等等,價值高低影響到你未來的資糧。第二個,從內因緣來看,你的恭敬跟願力。你當初去禮拜供養的時候,你的恭敬心的淺薄,還有你所發的願的遠近。你是發什麼願:你是發人天乘、是為了往生、是為了成佛?恭敬心跟所發的願,也是一個善根的指標。

總而言之,「近果說差別,究竟歸一乘。」短暫來看,就看你的恭敬心、願力跟你所供養的價值,會產生差別的果報。但是你供養佛陀,跟佛陀結了緣,就會怎麼樣?「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

這一點印光大師倒是蠻強調的,老人家對禪宗是有一點看法的。當然,禪宗的好處就是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以你看,諸位!你去禪堂,禪堂沒有佛像的,禪師也不跟你說法,只有寫一個字:捨。禪堂就是只寫一個「捨」字,你去參。印光大師說,禪宗的風險在哪裡?你開悟以後,那你是悟到了實法,你知道你有真如本性。但是你要開顯它,對不起,你還是要走因緣所生法。而因緣當中,跟三寶結緣至關重要。

印光大師舉出很多的例子,比方說蘇東坡居士。他過去生是五祖戒禪師,開悟的。但是禪師的一生當中跟三寶結的緣少,他也不拜佛,他也不念佛,聽到佛陀的音聲還去洗耳朵。他們太過強調離相,眾生相也離,佛相也離,魔來魔斬,佛來佛掃,離得太徹底。後果是什麼?跟三寶沒緣!所以你看,來生以後,他不信佛,但是智慧都非常高,因為他們開悟的人那不一樣。他們經常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看事情,他們有宏觀的智慧,但是缺乏三寶的攝受。這也是個問題。

所以印光大師警告說,不要忽略了「諸法因緣生」,理觀不能礙事修,尤其是跟三寶的相狀。就是說,我們初學者,在凡夫的因緣這塊,你可以暫時放下;但是你跟三寶的因緣,這個攸關到你來生當中是不是能夠出生在三寶的地方,蒙三寶的攝受。雖然佛陀的心是慈悲平等,但是佛陀也離不開因緣所生法。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佛陀大悲,難道還要你念他嗎?不能這樣講。因為一旦談因緣,那就有親疏遠近的差別。這不是佛陀要不要的問題。

所以這個地方佛菩薩施設很多方便。但是我們看,這個方便還不太一樣。我們看前面的長行文,偏重在法力的攝受。佛陀說:「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它偏重在法力。就是三乘法門,不管你修什麼法門,漸漸成佛道。

而這個地方重頌的因緣偏重在跟佛結緣。就是說,你一個初學者,你喜歡研究教理,從法力攝受下手,也可以。有些人喜歡事修,他喜歡先供佛、拜佛,也可以。最後,「皆已成佛道」。這就是跟佛、跟法結緣的好處,因為它跟真如所熏習的效果,會帶動一種善的循環。


【530】稱念佛名叫做下手易、成就高!

卯七、約稱佛名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說起跟佛陀結緣,當然造佛像、拜佛、供佛都可以,但是稱名,稱念佛名是很特別的,所以蕅益大師特地把這個稱名列成一科。為什麼特別呢?蕅益大師給它一句話,叫做「方便中第一方便」。就是說,你供養佛陀,非常好,這是很好的方便,跟佛陀結緣;你造佛像也非常好。但是,你稱名,叫做下手易、成就高。

稱名很簡單。而那個供養,你還要準備很多的香花,是吧?你就是創造一個聲音,你自己聽得到這個聲音,你就跟這尊佛結下一個很深的因緣。下手容易,但是成就還不低。

蕅益大師在這段經文的注解里講一個公案,他講這個稱名。說古代的印度有一個天神的神廟。這個神廟因為很多人禮拜,很靈感的,幾乎有求必應。你有什麼事情去求,沒幾天天神就幫你處理了,所以很多人就供養。供養以後,照顧這個廟的主人就用這個錢給神像做一個黃金的頭。有一天早上醒來的時候,這個廟的主人一看,哎哟,這個天神的頭被賊給砍斷了。因為它的頭是黃金的,身體不是黃金的,這個頭被偷走了。那這件事大家就議論紛紛了,怎麼會這樣子呢?說我們過去向天神祈求的時候,我們感覺到天神是大威德,怎麼會頭被偷了呢?後來有人就說了:我估計,昨天晚上那個賊在砍這個天神的時候,這個天神可能剛好不在,所以就被賊給砍掉了。其他信徒說:對,肯定是這樣子的。

但是天神就說話了,他附在另外一個信徒身上說:你們說的都不對!其實我昨天晚上是在的。信徒說:你老人家在,怎麼這個賊就把你的頭砍掉了呢?你老人家大威德啊,是吧?天神說:其實他一開始是砍不掉的,他砍了三次都沒砍掉。但是這個賊一著急,他念了一聲「南無佛」。他一念「南無佛」的時候,天神驚怖!為什麼呢?因為「即眾生心,投大覺海」!這個聲音可不是一般的聲音,三世諸佛所有的功德是攝持在這個佛號,你跟他感應最快的方法就是稱念佛名。這個功德叫轉他成自,佛的功德當下就轉到那個賊的身上,他一下子就把這個頭砍下來。是這樣子砍下來的。那麼信徒說:哎呦,稱念佛名,諸天驚怖,那我們就乾脆信佛好了。

也就是說,我們跟佛像、佛德结缘,最好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稱念佛名。

到這個地方都是跟佛結緣。


【531】為什麼造佛像、拜佛乃至於稱念佛名,就能夠究竟成佛呢?

這以下是關鍵了——理觀的智慧。前面是講到原因,就是因緣的善行。所有的因緣,理論上都可以成佛,但是如果你要快速成佛,下面這一科是重點。

寅二、約聞經顯了因功德
於諸過去佛 在世或滅度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假設有人在過去佛當中,或者是佛在世的正法時代,或者佛滅度的像法、

末法時代,都沒關係,只要能夠聞到如是的《妙法蓮華經》,「皆已成佛道」。
成佛之道有兩個道路:一個是走因緣所生法,就是五乘的法門或者是念佛法門,都可以;另外一個就是理觀的智慧,啟動你的自性功德,正念真如。你不斷地憶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把理觀跟事修這兩個合起來,結果只有一個:「皆已成佛道」。

這個地方講到佛力跟理觀的結合。我們把「皆已成佛道」這五個字稍微詳析一下。就是說「近果說差別,究竟歸一乘」,為什麼我們今天去造佛像、去拜佛乃至於稱念佛名,就能夠究竟歸一佛乘、可以成佛呢?

這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展轉相續。諸位你別忘了你今天是跟誰結緣。跟佛陀結緣!佛陀是什麼人?佛陀是大悲願力。我們現在跟眾生結緣,那主要是業力。業力它有時候生、有時候滅,不一定能夠相續,除非你們兩個互相發願。但是佛陀是有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佛陀可以怎麼樣呢?「為諸眾生作不請之友。」即使你不想見佛陀也沒關係,佛陀會想辦法跟你結緣。他會主動地讓你遇到他,不管做你的兒子,做你的老師。只要你跟他有緣,佛陀會想盡一切的方法接近你,而且是主動地接近你,這個叫為諸眾生不請友。你跟佛陀接近的次數,就會從一次而變成兩次,從兩次變成四次到八次。諸位!只會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這個就是跟佛陀結緣的後果,叫做展轉相續。也就是說,我們這種善根,會在不自主的情況之下不斷地增長。這第一個,叫做展轉相續,因緣慢慢地加深。

第二個,迴光返照。這個很關鍵。我們跟佛陀結緣久了以後,總有一天時間到了,佛陀就跟我們講《妙法蓮華經》的思想,讓我們迴光返照,告訴我自己:原來我雖然煩惱很重,業障也很深,但是沒關係,這個都是因緣所生法。你把它撥開來,佛的心是如,我們眾生的心也是如,都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具足無量的功能。你總有一天會知道這件事情,你就會迴光返照,會事入理。當你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前面跟佛菩薩結的緣那就不一樣了,那叫會事入理。你的功德透過理觀的智慧,那就不一樣了,就變成真實的功德。所以,從展轉相續而變成迴光返照。你本來只是事修,向外攀緣,慢慢地迴光返照,原來佛像跟我的心是一致的。

第三個,真能破妄。諸位!當你的理觀生起的時候,你說,欸,我煩惱很重,那就不是什麼問題了。光明出現的時候,黑暗都不是問題了,你一定會改變的。就是說,因為我們今天迴光返照——注意,這句話很重要——你開顯的是你的本性。我們過去所造的業只是灰塵!諸位,灰塵再怎麼厚,它不能改變鏡子的本質,它只會暫時地遮蓋鏡子。永遠不要忘了,鏡子就是鏡子。

為什麼講真能破妄?因為我們憶念的是一種真實的東西,是我們本來的東西。我們以前只是被妄想遮蔽了,那個是一種假的東西。就像祖師說的,那是以虛妄的心攀緣虛妄的境而創造一個虛妄的妄想。妄想最喜歡你把它當真,所以我們講達妄本空。諸位!你不要說,欸,我妄想很重。你別忘了,妄想是你給它力量了。妄想是沒有根的,它是依附在你的真如,只有你起顛倒的時候妄想才有力量。這樣你懂嗎?就是,你在起顛倒的時候、迷惑的時候,妄想就有力量了,因為你把它當真。你一覺悟,妄想就沒力量了。盜賊只會在黑暗中作怪,你把電燈打開的時候盜賊就消失掉了。為什麼說真能破妄?就是這樣。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剛開始是跟佛結緣、跟法門結緣,但是它會產生展轉相續,然後迴光返照,最後真能破妄。當然,這個時間拖得多久,那就是個人精進的問題,但是這個趨勢是沒有變的,真如受熏的思想沒有變。

【532】未來諸佛出世以後怎麼度眾生?

癸三、頌未來佛 分二子一、施權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前面說的是過去佛,這個地方講未來諸佛。未來諸佛出世以後是怎麼度眾生呢?他也是這樣。幾乎沒有一尊佛一開始就講真如本性的,這個是「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所有的佛陀都是兩階段地度眾生。先講方便法,先講因緣所生法。說,欸,你好好拜佛、念佛、拜懺,修習種種四諦十二因緣,那以後你們就會有增上的效果。都是先開設方便,方便久了以後,佛陀就要會權入實了,就顯實。


【533】為什麼修行的人最後會成佛?

子二、顯實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 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 亦同得此道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我們看未來佛怎麼開權顯實。這個地方也是分成四段。四段就是所謂人一、行一、教一、理一,就是一佛乘開出四個。

什麼叫一佛乘呢?

第一個,修行的人最後會成佛的。從能修行的人來說,最後一定會成佛,這叫一佛乘。第一個,「人一」,人最後會統一起來。就是說,「近果說差別,究竟歸一乘。」現在表面上,這個是一個凡夫、這個是一個二乘、這個是一個菩薩,但是這個人從究竟來說都是成佛,所以叫「人一」。
「一切諸如來」,剛開始也是以因緣的方便來攝受眾生,佛陀強調事修,好好地念佛、拜懺就對了。但是時間到的時候,他會開顯佛的無漏智慧,會講《法華經》的,講到一心三觀,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你把因緣所生法跟佛的智慧,理觀事修結合起來,「無一不成佛」。所以,為什麼講「人一」呢?就是修行的人,不管他的過程如何,結果只有一個,所以叫人是一。

第二個,行是一,他的結果是一。「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所有的諸佛在因地所發的願都是說,我希望一切眾生,「亦同得此道」。

這個是佛教不共於其他宗教的地方。我們看其他的宗教,很少有一個教主說:我希望你跟我一樣。我看是沒有了,除了佛教。你們看有嗎?大部分都是做他的子民。只有佛教是。他的教主說:我希望你跟我一樣。這個是因地所發的願。所以,他為什麼會有這個結果呢?跟佛陀的願力有關係。

【534】「佛種從緣起」,這句話太重要!

第三個,教法的統一。「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未來的諸佛,雖然過程會開出百千種修行方法,念佛、持咒、拜懺、供佛等等,其實最後只有一個,就是成佛之道。也就是說,我們站在因緣的角度,那的確千差萬別;但是你站在真如受熏的角度,這每一個動作都是在開顯你的清淨心、你的佛道的功德。所以,從究竟來說,都是「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這句話很重要,它也是《法華經》裡面的名句。就是,一佛乘是怎麼安立的?作為福慧兩足尊的佛陀,他知道真如之法有兩個重點:一個常,就是不變義,它的本質是清淨,是具足無量功德,它這個不變的;但是無性,就是它的「無自性」,就是隨緣。這個「常」,蕅益大師解釋叫實相常住,常住就是不變。它有不變的清淨的功能跟具足的功能,但是它又受因緣的熏習,所以它有隨緣義。它隨因緣的熏習,會產生十法界的染淨因緣的果報的變化,所以「佛種從緣起」。這句話太重要!成佛之道,理可頓悟,事要漸修。你明白道理以後,你還是要乖乖地去拜懺、去念佛。真如的開顯,除了理觀以外,只能靠事修慢慢地開顯,所以「是故說一乘」。就是理觀事修結合起來,不管你是到極樂世界還是在娑婆世界,從究竟義來說都是成佛。所以,從真如的角度只有一條道路,沒有其他的道路。這個是「教一」。

【535】世間相是生滅的,但是為什麼講常住呢?

第四個,理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法住」的意思,蕅益大師解釋,就是不可動搖。不可動搖就是清淨的本體,「離一切相」,不可動搖。「法位」就是「即一切法」,它具足染淨諸相。它本身是沒有相狀,但是它即一切法,它具足染淨諸相。
所以,「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這個「世間相常住」,有一個觀念要說明一下。世間相是變化的。我們看,一個人生老病死,外在的環境成住壞空,身心世界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世間相是生滅的,但是為什麼講常住呢?就是說,既然「是法住法位」,既然真如是不變的,而因緣是變的,那表示什麼?諸位!真如的功德是不變,而因緣在變。你把這兩個合起來,你不要切開。合起來就是說,在一切的生滅的因緣當中,其實是具足真如常住的功德。也就是說,雖然我們不斷地變化,但是真如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這個就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536】這個地方對我們拜懺是很重要

這個地方倒是很重要,就是「即妄顯真」。我們不必要離開生滅的妄想去找一個真實的心,因為,就在生滅的妄想當中,就是有一種真實的心存在。這個地方對我們拜懺是很重要,就是「即妄顯真」的概念。你看《淨土懺》,《淨土懺》就有一個說法,說「於菩提中見不清淨,於解脫中而起纏縛」。

諸位!拜懺是怎麼拜的?說我的業障重,所以我皈依佛陀。「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不錯!但是你可以換一個角度。當然你站在罪業的角度來懺悔也是好,因為你會生起慚愧心。但是你可以換個角度,你可以換。我們的建議是,你可以站在真如的角度來懺悔。「於菩提中見不清淨」,我本來是菩提,我只是暫時看到不清淨;第二個,「於解脫中而起纏縛」,我本來是解脫,沒有這個業障,是解脫的,我只是暫時受到業力的障礙,暫時。這個就是「世間相常住」。


【537】波斯匿王女兒的公案給我們什麼啟示?

我們舉一個例子。

佛在世的時候,波斯匿王有兩個女兒。一個女兒很漂亮,叫善光公主;另外一個女兒就是賴提,長得很醜,說是具足十八醜。醜到什麼分上呢?遠遠看過去,這個人已經不像個人,是這樣的一個情況。所以波斯匿王就很怕別人看到她,把她鎖在房間。但是姑娘長大了總要嫁人,波斯匿王就找一個大臣說,你去找找看,有沒有貴族裡面家道中落了(本來有錢,現在變貧窮了,但是他的種性是貴族),還沒有結婚的年輕人,你把他找過來。這個大臣就找到一個。

波斯匿王就把他叫到房間裡面說:我有一個女兒,長得很醜。如果你願意娶她的話,我給你很多黃金。這長者子說,好啊!反正我現在一無所有。就把這個公主給娶回來。臨走前波斯匿王說,你要把她關在房間,說是「出則鎖門,入則閉戶」,你要把她關起來,不能讓人家看到。

這個貴族他本來是貧窮,有錢以後他跟上流社會就交流了。但上流社會都知道,這個年輕人本來是沒錢,就是娶了波斯匿王的女兒!大家說,你哪一天把你的夫人也帶過來,讓大家看一看,認識認識,你娶的波斯匿王的公主。這個年輕人因為答應了波斯匿王不能帶出去的,就沒答應。沒答應,他的朋友就想出一個辦法說,我們現在要懲罰他——以後參加這個聚會,誰要不把夫人帶來就罰錢。所以這個年輕人一次被罰、兩次被罰,時間長了以後,心情就悶悶不樂了。這天晚上回去的時候,他的夫人說,你今天好像不太快樂?他說,是啊,因為我被罰錢了。

第二天,這個年輕人又出去辦事了。那麼賴提,就是波斯匿王這個女兒,就生起慚愧心,說我怎麼就長這麼醜呢!慚愧心一發起來的時候(慚愧是所有善法裡面最殊勝的),慚愧心生,一切善根生起了。她就向牆壁禱告、懺悔,她說:慈悲的佛陀,佛陀大悲,寧不救我?向佛陀懺悔她過去身口意的罪業。她這一懺悔,拜下去的時候,頭一抬起來,就看到佛陀的頭從地湧出,慢慢升起,放大光明。而佛陀的光明一照到她身體的時候,她的頭髮開始變化,從臉部開始變化到身體,全部從醜陋當下變成莊嚴。佛陀沒有跟她說法,只是放光照射她。
變得莊嚴以後,這個年輕人晚上回來說,欸,你是哪一個天女,怎麼跑到我家來?她說,不是,我就是你夫人。年輕人說,你以前很醜的啊。賴提就如是如是地把這個過程說了。說了以後,這個年輕人就很高興地把賴提帶回見波斯匿王。波斯匿王也很高興,就去見佛陀。

佛陀說,這個賴提過去是個大富長者的女兒,很喜歡供養出家眾。但是她供養的時候,看到出家眾不如法,就出惡口。尤其是她對一個辟支佛出了惡口。所以,她因為供養的緣故,而投生在波斯匿王家;因為惡口的緣故,就身相醜陋。

諸位,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賴提很醜陋,她怎麼就變莊嚴了?請你告訴我。你說,欸,這佛菩薩加被。我看是一半的因緣。重點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其實,諸位,你想一件事情:如果這個醜陋的相貌本身沒有莊嚴的功能,醜陋本質就是醜陋,你認為佛菩薩加持有用嗎?這樣懂嗎?如果她的醜陋是真實的,醜陋就是醜陋,而不是醜陋裡面蘊藏著莊嚴的相貌,如果她是真的醜陋,佛菩薩加持沒有用!應該是這樣講比較圓滿:她本身的懺悔觸動她的真如的善根,然後佛菩薩出現只是一個助緣。這樣就是,內在的真如的自性功德力,加上佛力的攝受力,所以讓她產生改變。這就是所謂的「世間相常住」,真如是無所不在的。

【538】關鍵是你的理觀強不強

其實這種情況,尤其是淨土宗的臨命終的時候,有很多五逆十惡的眾生。

你看五逆,諸位!你去看《觀經》的下品,都是造業凡夫。臨終的時候地獄的火都現前了,他念了十句佛號,地獄的火轉成金蓮花!請你解釋,為什麼?地獄的火跟金蓮花的本質不一樣,它就怎麼轉成金蓮花?請你告訴我。

你說,彌陀本願攝受!你講對了一半。你看天台智者大師的《觀經疏》怎麼解釋?他說,一半是來自於自性功德力,因為他這個人臨終起懺悔而且善根強,他本身的理觀能力強,所以他能夠產生轉地獄的火成金蓮花。為什麼?因為金蓮花本來就存在的,就是「世間相常住」,只是你沒有因緣去啟動它。就是,這個東西是在的,你只要找得到方法,把這個門打開來。

這個地方就是說,真如的功德其實隨時存在,關鍵是你的理觀強不強。所以,諸位!你去看所有的因緣果報,正常情況是要慢慢改變的。我們一般理觀弱的人,他的懺悔是慢慢來,漸漸成佛道,都是漸漸,可能經過三五年的時間。但是,凡是改變很快的人,都是理觀很強的。當然這種情況也不是常常有。臨終的時候地獄的火現前轉成金蓮花,智者大師說,這種都理觀很強的。就是說,這種的力量都不完全只是佛菩薩加被,他已經啟動了自性功德的開關了,他是兩種力量。內有真如力,外有彌陀力,才有辦法產生這麼大的反轉。這就是所謂的「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佛陀在菩提道場知道以後,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告訴我們。

這個是講未來佛。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