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vg974y
目錄
【960】 權法與實法有什麼不一樣?
【961】 佛陀講〈藥草喻品〉的意思就是說,理觀跟事修是要同時操作的
【962】 〈藥草喻品〉這個「藥」、「草」表示什麼意思?
【963】 整個〈藥草喻品〉,就講到兩件事
【964】 只要具足理觀事修,只要是安住真如而生起的修學,你就有成佛資格了
【965】 不管你追求的是人天的快樂,還是二乘的涅槃,或者菩薩的功德,只要你迴光返照,就是同樣一念心性
【966】 只要你接受佛法,佛法遲早會讓你成佛的,這種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967】 你只要肯修學佛教,你的生命會同時兩種生長
【968】 你表面上在拜佛、念佛,你表面上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其實真正的重點是你的心開始回歸真如
【969】 佛陀為什麼講這個〈藥草喻品〉?
【970】 佛陀的權法跟實法是同時存在,而且不可思議的
【971】 佛陀施設這麼多的方便,為什麼都能夠不斷地、一次一次地引導我們成佛呢?
【972】 我們應該先學權法,還是先學實法?
【973】 眾生為什麼會形成不同的根機?
【974】 不管你過去怎麼樣,只要你願意學佛,佛陀都有辦法來攝受你
【975】 今生大家都學佛,來生有些人生天,有些人到淨土去,有些人到涅槃去,甚至於有些人學佛又到三惡道,那這些差別是怎麼來的呢?
【976】 雖然佛法的修學暫時來說看到很多差別,但是究竟來說都是歸於真如本性,歸於中道實相
【977】 我們得到佛法以後,我們有向上的增上,也有向下的安住,是同時獲得兩種力量,這就是佛法殊勝的地方!
【960】權法與實法有什麼不一樣?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二十七面,我們看己三的「如來述成」。這一科是譬喻說裡面的第三個,〈藥草喻品〉。〈藥草喻品〉等於是在約迹門開權顯實。
佛陀的智慧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權法的智慧,一種是實法的智慧。什麼叫權法的智慧呢?就是事修的因緣。佛陀開示我們人天乘的三皈、五戒、十善跟三乘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為了滿足眾生的需求,佛陀講出了十法界的修因得果。所以,事修的特點是根據我們的有所得心安立的。就是,事修,你要有所得,你要透過對教法的信解、發願來努力地去修學。修學以後你能夠怎麼樣?修因得果。比方說你修四諦,你得到阿羅漢果;你修十善,就得到天上的果報。所以,事修的特點就是讓我們生命增上。你為什麼修學佛法?你當然是想改變自己,你希望你的來生比今生好,所以你才修學佛法。所以事修就是從因果上讓我們建立一種增上的力量。
實法就不一樣了,實法強調的是一種理觀的智慧。它不是在修因得果,它可以說是超越因果。它等於是在觀照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它重點在觀照,安住,就可以了。因為心性它沒有增減,你不可能說你今生的心性到了來生更大,不可能。你就是成佛了,你的心性跟現在的心性也是一模一樣的,它沒有增減、沒有生滅。所以你不用去改變它,你只要怎麼樣?你只要觀照它、安住它就可以了。
【961】佛陀講〈藥草喻品〉的意思就是說,理觀跟事修是要同時操作的
佛陀講這個法門的意思是,本來權法跟實法是要同時操作的。就是你從學佛開始,增上的時候你就是要安住,安住的時候你就得增上。就好像前面的〈信解品〉,這個窮子回家以後,他就必須要回歸家庭才可以工作的。他在工作當中,他又同時回歸家庭,回歸家庭同時也工作。本來回家跟工作是同時操作的。
但是,眾生的根機當然不一樣,所以〈信解品〉跟〈譬喻品〉主要是針對鈍根聲聞說的。你看〈譬喻品〉跟〈信解品〉,窮子回到家以後,他的父親並沒有馬上要他回歸家庭,先讓他去掃廁所,掃完廁所再領知眾物,再告訴他去統領庫房的珍寶,最後再告訴他,父子相認而繼承家業。
所以整個譬喻說的前兩段,就是〈譬喻品〉跟〈信解品〉,強調「會權入實」,先修權法,先從因果上讓他有所得,能夠讓他有自信,才不會看到他的父親就恐怖疾走,就害怕逃走。你有點資糧力,你就比較敢去面對你父親,比較敢面對佛陀,否則我們老是看到佛陀就怕,那就很難修學了。所以,佛陀為了要讓這個窮子能夠勇敢地面對佛陀,就先讓他成就聖道,然後再讓他安住心性、成就佛道。
但這不是佛陀所希望的方法,所以佛陀又講出了〈藥草喻品〉。〈藥草喻品〉,佛陀的意思就是,你回家以後第一件事情不是工作,第一件事是父子相認。你回家以後,能夠回歸家族再去工作,你會更有自信,你的工作的胸量格局會不一樣。所以佛陀講〈藥草喻品〉的意思就是說,理觀跟事修是要同時操作的。他來補足前面的〈信解品〉跟〈譬喻品〉的不足。是這個概念。
【962】〈藥草喻品〉這個「藥」、「草」表示什麼意思?
我們看附表第十三的〈藥草喻品〉釋義。
我們先解釋這個品目,把這個標題解釋一下。
一、解釋品目
「藥」有治病之功,「草」有受潤之質。文中佛法教行善根為「藥」,五乘眾生,皆名為「草」。眾生依佛法修行證果,猶如草木依土地雨水滋養生長,故佛說〈藥草喻品〉。
〈藥草喻品〉這個藥是怎麼樣的說明呢?「藥」,就是治病。這個藥吃下去能夠調治四大,能夠治療我們的病痛,這叫藥。「草」,它沒有治病的功能,但是它能夠接受水的滋潤而增長。它不像石頭或者砂石,你水不管怎麼滋潤,它不會增長。草有受潤增長的功能。
這表示什麼呢?三乘佛法的教行,它所成就的出世的善根,包括出離心、菩提心,叫做藥。就是你修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會幫助你產生出離心、菩提心,這樣子對我們心中三界的煩惱跟業力,對這種病痛有對治的效果,叫做藥。
其實五乘的眾生都叫做草。就是說,其實每一個人都是草,但是草中有治病功能的叫做藥,所以我們三乘人同時是草、同時是藥。但是人天乘只能叫做草,它沒有藥的功能。所以藥草就是包括五乘的善根,都叫做藥草。其中三乘的善根,特別是草中又帶有藥的功能,叫藥草。眾生依止五乘佛法的修行證果,就好像草木依止土地的生長跟雨水滋潤一樣,它能夠既生又長,故說〈藥草喻品〉。
【963】整個〈藥草喻品〉,就講到兩件事
〈藥草喻品〉當然主要講兩件事情。這個草,它生長在大地上,對不對?它為什麼生長呢?當然是佛陀的法雨教化。你沒有依佛法你怎麼修學呢?雨水降下來以後,這個草木往上生長,就是事修,它得到它應該有的因果。但是它的根往下發展,它能夠趨向真如,這強調理觀。所以整個〈藥草喻品〉講到這個草木的善根,講到兩件事:第一個,向上增長;第二個,向下安住。就講這兩件事情。而這兩個是同時具足相應的,同時發生的。講這個觀念。
【964】只要具足理觀事修,只要是安住真如而生起的修學,你就有成佛資格了
我們看第二個,經文要義。
二、經文要義
本經前「法說一周」,上根舍利弗領解,佛即為述成,乃至授記。今「譬說一周」,中根四人信解,並自述「窮子之喻」,故佛今說〈藥草喻品〉,以述成印可。
文中略有二義:(一)無差而差:一雨一地雖同,而三草二木,生長各異。喻佛教雖同,而五乘眾生發心及善根有別。(二)差而無差:三草二木,種雖有別,同是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謂佛教雖以五乘教法,普攝一切萬行,而萬行終歸一心,所謂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彰顯圓教統攝諸法,一心統攝萬行。
猶彼一切差別草木種子根莖枝葉,皆為一雨所潤,皆以大地為所依故。
我們把整個〈藥草喻品〉的經文大意做一個說明。本經在前面的〈方便品〉當中,佛陀是直接用法義來開顯權實的關係,叫法說一周。那麼從法義上得解的是誰呢?上根舍利弗尊者。所以佛陀馬上為他授記。就是你只要具足理觀事修,只要是安住真如而生起的修學,你就有成佛資格了。
到了譬說一周,中根四人信解,就是聲聞四人,「並自述窮子之喻,故佛今說〈藥草喻品〉」。窮子之喻就是說明自己的理解,從他自己的回家工作的事修,到最後繼承家業的理觀。所以只要你理觀事修都具足了,佛陀也是述成印可。
【965】不管你追求的是人天的快樂,還是二乘的涅槃,或者菩薩的功德,只要你迴光返照,就是同樣一念心性
對中根四人的信解述成印可以後,佛陀等於做了補充。就是說,其實理觀事修是不可以分開修的,不能夠說先工作再回家,這個是鈍根人的修法。所以佛陀又補充了兩個觀念:一個是無差而差,一個是差而無差。
無差而差,它的重點在那個差字。無差就是同一片大地、同一味的法雨。為什麼產生差別呢?那就是因為事修不同。你看,同一個雨水、同一片大地,但是孕育出三草二木,有小草、中草、大草,有小樹跟大樹。各自生長,比喻佛教當中雖然同樣一念的中道實相的心性,但是五乘眾生因地的發心,還有他對佛法領解的淺深有所差別,所以無差而差。這個當然跟你的環境、跟接受的教育有關係,所以從事修來說是無差而差。但是,眾生只要能夠靜下心來,迴光返照,就變成差而無差。不管你追求的是人天的快樂、二乘的涅槃或者菩薩的功德,只要你迴光返照,就是同樣一念心性。
【966】只要你接受佛法,佛法遲早會讓你成佛的,這種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所以「三草二木,種雖有別,同是一地所生」,同是中道的實相所滋潤。佛教雖以五乘教法統攝一切的萬法,但那是從事修的角度,一心開出萬法。從理觀的角度,其實萬行是回歸一心的,「所謂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只要你接受佛法,佛法遲早會讓你成佛的,這種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只是遲跟早。就是說,你只要能夠回到家,不管你是做什麼工作,你遲早要繼承家業。只要你肯回家,只要你願意回到佛陀的大家庭。
當然,如果你放棄了佛法,你從今以後不再拜佛,不再學習教典,那你是離家出走,那這個例外。就是我不管你過去,佛陀的保證就是說,只要你肯努力,我不管你過去什麼善根,你只要不放棄,在佛法不斷地修學,你遲早會繼承家業的,遲跟早而已。所以「彰顯圓教統攝萬法,一心統攝萬行」,猶彼一切差別草木種子根莖枝葉的各自發展,「皆為一雨所潤,皆以大地為所依故」。
【967】你只要肯修學佛教,你的生命會同時兩種生長
我們從草木的生長來看,我們看草木的上半段是向上增長,那就是事修,叫做「近果說差別」。我們短時間來看到,你種的是葡萄樹,你當然得到葡萄的果;你種的是蘋果樹,得到蘋果的果;你種的是一個草,那你生長變成就是一個草。所以短期來看,每一個人修學佛法各得所需。但是你如果深入去看,每一個人都在回家。諸位!草木在生長,你可別忘了根也在生長。草木是往上面生長,你看得到,長出很多水果;但是根部也在生長。根部開始怎麼樣?深入你的實際理地,回歸真如本性。
所以它的意思就是說,你只要肯修學佛陀所設立的法,這個法是佛陀說的,不管是三皈五戒、四諦十二因緣,你的生命會同時兩種生長。第一個生長是你感覺得到的。比方說你念佛,表面上說,我念佛往生淨土了,那只是你感覺得到的。按佛陀的說法,你在求生淨土的過程,你的真如本性也不斷地開顯。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諸位!我們回憶一下上一堂課,這個窮子回家以後,剛開始做什麼工作?掃廁所。他把廁所掃乾淨以後幹什麼?掌管所有的珍寶,最後才繼承家業。你真的認為他是最後才領知家業的嗎?其實不對!他在掃廁所的過程當中,其實他已經慢慢在回家了。回家是同時的,只是他自己不知道。
【968】你表面上在拜佛、念佛,你表面上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其實真正的重點是你的心開始回歸真如
就是說,當你在事修的時候,其實你的真如善根也在怎麼樣?在本經說的,叫做不思議的熏習,叫做真如內熏。你表面上在拜佛、念佛,你表面上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其實真正重點是你的心開始回歸真如。比方說念佛,我們回歸到佛號。佛號是萬德洪名,對不對?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提起佛號,從因緣上,那就是因緣果報,「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但是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當你念佛的時候,這個佛號在心中運轉,其實你的心開始跟佛陀越來越靠近。眾生的心跟佛陀的心,因為你的念佛,你們的心當中產生一種不思議的熏習、不思議的接近,這點是我們不知道的。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事修中帶有理觀,理觀中帶有事修,這是我們要強調的「理事無礙」的觀念。
【969】佛陀為什麼講這個〈藥草喻品〉?
己三、如來述成 分二:庚一、略述成;庚二、廣述成有這種觀念以後,我們再來看經文,就能夠理解這一品的大意。看己三的
「如來述成」。如來述成等於是,佛陀一方面對於中根弟子講的〈信解品〉的領解——會權入實的領解表示的認可跟成立,這個是對於他的認可;一方面,佛陀認為意猶不足,所以做了補充。這個地方有兩段。
庚一、略述成
先做一個簡略的述成。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就在四大弟子講完〈信解品〉以後,佛陀開口說話了,告訴迦葉尊者等四大弟子說:「善哉!善哉!」先講出兩句話,就是讚歎,說得好,說得好。第一個善哉讚歎他對實法的領解,就是說,你打工到最後終於回家了,對回家的一個領解;第二個善哉讚歎他對權法的理解。你回家以後,先打工賺錢是對的,這都合乎佛的心意,佛陀目的就是讓你打工賺錢,再回歸家庭。你的描述都是對的,你的描述跟佛陀的心意相符的。所以善哉!善哉!
所以他就說:「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你的確把佛陀的權法的功德、實法的功德講得很清楚。但是,佛陀要補充的是下面:誠如所言,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的功德。佛陀的功德甚深微妙,「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這不是你們阿羅漢鈍根聲聞所能理解的。
那麼佛陀為什麼要強調是聲聞人不能理解呢?這個地方古德提出了兩點來做一個說明:
第一個,約事修來說。佛陀教化弟子是五乘的根機,你只要受了三皈依,理論上你就是佛陀的弟子。你只要受三皈依,佛陀就開始把你列入攝受的名單當中了。但是本經所談到的窮子喻只是針對二乘人。你看,佛陀把這個窮子帶回家幹什麼?掃廁所。如果你是一個人天種性的,佛陀會叫你掃廁所嗎?當然不會叫你掃廁所,掃廁所還不錯的。要是人天種性,回家得先去種水果。你先去種蘋果,得到蘋果的果實。你還沒有辦法調伏煩惱,先種水果,得到人天快樂。所以意猶未盡,就是說:第一,這個事修你只講到聲聞人,沒有講到人天種性的怎麼樣來回歸家庭;第二,你沒有講到菩薩種性的。菩薩種性可能回家以後直接就父子相認,就繼承家業,然後再學習工作技巧,更好。所以從事修的角度,沒有講到人天乘,沒有講到菩薩乘的學習過程,所以有所不足。
第二個,從理觀的角度,一心真如是徧滿的。就是說,當窮子回家以後,注意!他雖然不承認這個是我的家,他自己止宿草庵,在外面蓋一個茅蓬,但是記住,家永遠都在,並不因為說我否定了家庭,家庭就消失了。就像我們現在一樣,我們一天到晚打妄想,真如還是在。所以,他沒有把這個家恆常存在的觀念強調出來,好像說這個家到後來才出現:你一開始是沒有家的,在外面打工,打工到最後,掃完廁所,領知家業以後家才出現。是這樣子嗎?當然不對。家永遠都在,不管你承不承認。所以,對於一心真如的思想,這種恆常存在的觀念,也並沒有強調說明。
從事修的角度也不圓滿,從理觀的角度也不普遍,所以佛陀必須怎麼樣?要補充說明,就講了這個〈藥草喻品〉。是這個概念。
【970】佛陀的權法跟實法是同時存在,而且不可思議的
庚二、廣述成 分二:辛一、長行;辛二、重頌
講〈藥草喻品〉之前有一個前方便,看庚二的「廣述成」,先廣泛地做一個說明。這個地方有兩段。
辛一、長行 分二:壬一、正明權實不可思議;壬二、結歎述成
壬一、正明權實不可思議 分三:癸一、法說;癸二、立喻;癸三、合法
其實佛陀的權法跟實法是同時存在,而且不可思議的。
癸一、法說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佛陀在講〈藥草喻品〉之前,先講理事無礙的觀念,先做一個說明說:「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佛陀對於權法、實法,理觀、事修得大自在。為什麼呢?「若有所說,皆不虛也。」只要這個法你是得到佛陀傳承的,比方說你受持五戒,受持十善,表面上的因緣只是成就人天,那人天的果報當然是虛妄的,因為它生滅。佛陀的虛妄跟不虛妄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東西會消失就是虛妄。你看空中的浮雲,今天一看,它變出一個兔子,又變成一個龍。那為什麼叫虛妄呢?因為它變來變去。所以,人天果報,佛陀認為是不真實的。
但是這個地方有強調一個觀念:「若有所說,皆不虛也。」什麼意思呢?這以下說明。
佛陀對於他所開導的一切法,剛開始是用善巧方便來強調契機,但是你只要接受這個法,它有一種力量,會慢慢地引導你到一切智地。就是說,你接受佛法以後,它有兩種力量:第一個,會先達到你心中一開始設定的要求。我受三皈五戒,我就是要得到人天的快樂,佛陀會先滿足你。第二個,你得到人天快樂以後,你過去受持的三皈五戒的那個法的力量還在,它會引導你慢慢地出離。這個出離心產生以後,最後一定成佛。這就是佛法殊勝的地方。
你看外道,外道也修布施啊。諸位!如果你去根據外道來修布施,布施完了以後雖然你也會生天,但是你跟佛弟子生天不一樣。佛弟子因為修學佛法而生天。但外道從天上掉下來就什麼都沒有了,因為他在修善法之前沒有修三皈依。沒有三皈依的時候,他得不到佛的攝受、法的攝受、僧的攝受。所以,外道雖然也修慈善事業生天,但生完天以後就沒有了。
但是你依止佛法的時候,「皆悉到於一切智地」。佛陀所規劃的東西,你只要照著它操作,生天只是先滿足你的需求,它一定會一步一步地引導你。你因為佛法而生天,等到你享受這個快樂以後,你慢慢地從快樂當中很自然會生起出離心;然後,成就涅槃以後,因為你這個法是佛陀攝受的,你出離心生完以後一定會發菩提心。佛陀的法是一層一層地去引導你的。所以這個地方是佛陀的教法不可思議,不是你們二乘人所能理解的。
【971】佛陀施設這麼多的方便,為什麼都能夠不斷地、一次一次地引導我們成佛呢?
前面是教法不可思議,這個地方講佛陀的智證,佛陀所證的智慧不可思議。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那麼佛陀您老人家怎麼這麼厲害,能夠施設這麼多的方便,而這麼多的方便都能夠不斷地、一次一次地引導我們成佛呢?因為佛陀的智慧,親自所證的智慧,不可思議;因為如來能夠觀知一切法的究竟皈依處,他能夠知道究竟的中道實相,他也能夠知道你心中的希望。他既知實法的中道實相,也知道權法:眾生在想什麼,你到底要什麼。所以,他可以把你的需求跟佛陀的目標成功地結合起來,這就是佛陀厲害的地方。
就是,佛陀知道你很喜歡掃廁所,那沒關係,你到我家來掃廁所。你到我家來掃廁所跟你到外面掃廁所是不一樣的,你到外面掃廁所你就什麼都沒了,你回到我家來掃廁所,我遲早一定會讓你繼承家業的,只要你這個家住得下去。
所以佛陀能夠把眾生的需求——權法,跟佛陀的目標,做一個正確的連接,然後示諸眾生一切差別智慧。所以我們看佛陀的佛法的安排,是有短期的效果跟長期的效果。短期的效果,它先滿足你的需要;長期的效果,當然就是究竟成佛。
【972】我們應該先學權法,還是先學實法?
那現在的問題就在於,佛陀不在了,就是這個人不在了,只有法在。就好像大醫院,藥在,醫生不在。所以現在我們最大問題就是,修學的次第沒有人幫我們安排。比方說權實二法,我們應該先學權法還是先學實法?要是佛陀在旁邊,佛陀說你應該怎麼樣、再怎麼樣。
比方說唯識學跟《楞嚴經》。唯識學當然是權法,唯識學廣泛地說明整個大乘的因果,萬法唯識。唯識學的概念就是怎麼樣?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心是有顛倒妄想、有我法二執,但是沒關係,佛陀開出無量的六度法門。你修布施,這個布施的法在心中運轉的時候,你就能轉識成智,透過布施你就建立一種無貪的善根。他是透過法門來改造內心。這是唯識學,這完全是權法,一個一個對治。《楞嚴經》剛好相反。《楞嚴經》就是說不要這麼費勁,直接地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它直接從實法,直接迴光返照,找到我們的家,以不生滅心來修學。
所以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唯識學是站在妄心的角度來慢慢對治:沒關係,我是內心不乾淨,我透過法門的修學,「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楞嚴經》是直接回歸到鏡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麼這個地方到底我們應該先修什麼?這個問題就在這裡。有些人說先學相宗,再學《楞嚴經》。原則上是對的,先修權法再實法。但是,我個人從事這麼多年的教育,發覺這也不一定。因為有些人也真的是,他學了《楞嚴經》,知道內心本來清淨以後再去修權法,他會更有力量。
所以,當一個充滿實證的佛陀不在的時候,我們只能自己去嘗試了。不過也沒關係,雖然沒有佛陀來帶我們回家,但是從法力的攝受來看,只是時間的問題。就是說,如果你今天有法又有佛,那當然最好;如果沒有佛、只有法,我們操作得當,也可以從權實當中得到受益。
這個地方是說明佛陀的智證不可思議、教法不可思議。我們如果今天沒有跟佛陀在一起,我們就失去了佛陀的智證,我們就善用佛陀的教法,也是可以的。
【973】眾生為什麼會形成不同的根機?
癸二、立喻 分二:子一、明無差而差喻即實而權;子二、明差而無差喻
即權而實
我們再往下看。那麼什麼叫佛陀的智證跟教法呢?佛力跟法力之間的相互關係如何?我們看癸二的「立喻」,先講出一個譬喻。
子一、明無差而差喻即實而權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
先說明眾生的根機是無差而差。本是同一個心性,因為輪迴以後有不同的環境的熏習,產生差別的根機。這個講眾生的根機。佛陀的法藥也只能夠配合眾生的根機,即實而權。佛陀一開始要用權法先滿足我們的需求,先開出五乘的教法。
那麼眾生的善根是怎麼形成的呢?
佛陀講一個譬喻說,在同樣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當中,大家都在三千世界,但是每一個地方各有它的「山川谿谷土地」。「山」比喻我們每一個人正報的色法。因為山它高低起伏,所以明顯易知。每一個人都能夠看到山,就像我們容易看到一個人的色身一樣。「川」就是感受。川就是水流,水流因為它這個高低差,有些地方比較急,有些比較緩。急就是一種逼迫的痛苦相;有些川走得比較緩和,就是一種快樂相。就是講到我們的苦樂的受,川比喻感受。「谿」,什麼叫谿呢?就是山跟山之間的河流,它要順著山勢,有各式各樣的曲直的差別,就是表示我們的想蘊,我們的各式各樣的想法。「谷」就是山的底部,所以幽隱難見,就是表示我們的行蘊。這個「土地」就是識蘊,就是前面的色受想行四蘊所依止,所有的山川谿谷都是依土地而住。所以,在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東邊的山川谿谷土地形成了東邊的五蘊,西邊的山川谿谷土地形了西邊的五蘊。
在這個不同的五蘊當中就長出不同的草木,每一個人五蘊的習性不同,就產生了「卉」,卉就是草,「木」就是樹木。比較高大的是樹木,比較短小的是草。「叢」跟「林」,「叢」就是草所聚集的叫做叢;「林」就是樹,大樹所聚集叫做林。這當中有的是「藥」,有的只是「草」。有的有出世善根,有的沒有出世善根。總而言之,「種類若干」,是「名色各異」。就是因為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各式各樣的五蘊,而產生各種的善根的差別。
【974】不管你過去怎麼樣,只要你願意學佛,佛陀都有辦法來攝受你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前面講的這種草木,是講眾生的善根在無量的輪迴當中已經是形成了,這是一個現實。佛陀必須要面對現實,佛陀必須要尊重我們的生命經驗。佛陀來到人世間,如果說:不行,我只攝受菩薩種性的。那佛陀的慈悲就不普遍了,那其他人只能學外道了。所以佛陀會尊重每一個人過去的生命經驗。都沒關係,不管你過去是一棵小草,不管你過去是一棵大樹,佛教「我家廣大,種種皆有」,我都可以包容你進來。
所以佛陀為了應付各式各樣的眾生,必須怎麼樣?佛陀說的法就像烏雲,就像雨水,所以佛陀必須怎麼樣面對這些眾生呢?是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作為佛陀,他就像廣大的烏雲,含有慈悲的法水,不管你是躲在山腳下的小樹,或者是你是生長在陽光中的大樹,佛陀是全部地都慈悲覆蓋。就是不管你過去怎麼樣,只要你願意學佛,我都有辦法來攝受你。所以佛陀譬如大悲慈雲,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當然,佛陀不能用人來攝受,那佛要是滅度怎麼辦呢?所以他要下雨,用雨水來滋潤你,所以「一時等澍」。這個雲出世以後,因為溫差的差別就轉成雨水。佛陀的三千大千世界,是身密的功德跟意密。身,他能夠現出應化身;意業,就是佛陀的大悲心。那麼從佛身跟佛意就轉化成佛陀的說法,「一時等澍」,就同時平等地「澍」。這個澍就是及時雨。眾生有煩惱的渴望的時候,有各式各樣的渴望的時候,佛陀下雨。這個雨水普遍地去滋潤各式各樣的三草二木、諸多藥草,不管你是山下的小草,不管你是在山上的陽光中的大樹。這當中,「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乃至於各種大樹小樹,都能夠得到法雨的滋潤。
【975】今生大家都學佛,來生有些人生天,有些人到淨土去,有些人到涅槃去,甚至於有些人學佛又到三惡道,那這些差別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根莖枝葉,我們解釋一下。
根是在大地下面的,你看不見的,就是你一個人的信心。你這個人學佛有沒有信心,也沒人看得出來,就你自己知道,所以根是信心。莖就是你持戒,這看得到了。枝就是禪定,葉就是智慧。一棵樹長得好不好,長得直不直,長得茂不茂盛,水果多不多,就是由你的信、戒、定、慧決定。小根小莖、小枝小葉,就是人天種性的信、戒、定、慧;中根的就是二乘的信、戒、定、慧;大根莖大枝葉就是菩薩的信、戒、定、慧。還有各種樹,包括通教的菩薩跟別教菩薩。總而言之,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你只要進入佛教,是一雲所雨,是同一片雲生出的法雨,而隨順眾生的根機各得生長,華果敷實,就是開華結果。
意思就是說,很多人都學佛,但是今生當然看不出來。拜佛你也來,上課你也來,打佛七你也來,所以因地大家都看不出來,但是來生就看出來了。今生大家都學佛,來生有些人生天,有些人到淨土去,有些人到涅槃去,成就涅槃,甚至於有些人學佛又到三惡道。那這些差別是怎麼來的呢?
你不能怪雨水。作為烏雲跟雨水,它沒有揀別的,是因為大家各取所需。誦經的時候你也到,拜懺的時候你也到,但是這個地方就是怎麼樣呢?因為佛法進入到我們內心的時候,它產生轉變。因為這個法跟你的根機一接觸的時候,這個法雨進去的時候,有些你可以吸收,有些你沒辦法吸收。因為我們的生命經驗,這個色、受、想、行、識各式各樣。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感受,更重要是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思想,還有我們各式各樣的行蘊的執取,就是受、想、行。
比方說,人天種性的人,他會取什麼?他會取快樂的這一塊,離苦得樂,他會把所有的佛法安立在追求快樂。你為什麼拜懺?追求快樂。他為什麼參加佛七?也追求快樂。這就是為什麼他今生修了半天,他來生變成只有快樂。因為他是一棵小草,你降再多的雨都沒有用,跟他講什麼通通沒有用,因為他吸收的就是他要的這一部分。作為一棵小草,他的目的只是追求快樂,所以佛陀講再多都沒有用。
那如果你是一個中根,好一點。二乘人厭苦欣空,他追求空性,他要的是涅槃寂靜。所以你跟他講什麼,他參加什麼法會,通通一樣,他的目的就是要趨向涅槃,他要的就是這一塊。那麼菩薩,他修什麼法,他的目的都是要成就菩提心,成就他的六度的功德。
也就是說,同樣下雨,同樣一片烏雲,但是眾生各取所需。所以這個東西其實跟法也沒什麼關係,就是無差而差。當然,佛法的力量一時改變不了你,但是你只要接受,就是佛陀在現實生活當中先滿足你當下的需求。就是說,小草你只能吸收快樂這一塊,中草就吸收到空性,一個大樹你就能夠吸收到佛陀的少分的功德,就這樣子的差別。
【976】雖然佛法的修學暫時來說看到很多差別,但是究竟來說都是歸於真如本性,歸於中道實相
子二、明差而無差喻即權而實
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這以下把它會歸到中道實相。就是說,草木雖然各有差別,但是我們要注意兩件事情:
第一個,每一個人的學佛,有些人生天,有些人到淨土,有些人到涅槃,他們都是同一個真如本性。這個生天是從哪裡來?是真如本性現出來的,他到人天的快樂也是真如本性現出來的。這第一個,同一片大地。
第二個,同一味的雨水。他們都是因為佛法的修學而生天、而往生、而成佛。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了回歸到無差別,就是從究竟來說是沒有差別。
雖然佛法的修學暫時來說看到很多差別,你看,大家都學佛,大家都聽《法華經》,但是來生各走各的:有些人因為學《法華經》到天上去了,有些人學《法華經》到淨土去了,有些人學《法華經》直接成佛了。雖然有這麼多的短期的差別,但是究竟來說都是歸於真如本性,歸於中道實相。
【977】我們得到佛法以後,我們有向上的增上,也有向下的安住,是同時獲得兩種力量,這就是佛法殊勝的地方!
我們看第十四個附表。我們把三草二木做一個說明。
〈藥草喻品〉所要說的有兩個重要的事情。首先我們把〈藥草喻品〉切成三塊:
最上一層的就是烏雲跟雨水。烏雲是誰呢?佛陀。佛陀大雲普覆,佛陀的平等心,大悲平等,普遍地覆蓋三千大千世界。第二個,雨水。佛陀的法雨也是一時等澍,佛陀的雨水也是徧滿地照顧。最上一層是一種佛法的滋潤。
看中間這一層。第二層就是個人的生命經驗所累積的個人的習性,我們是帶有習性來學佛的。諸位!我們是因為無量劫來累積很多生命經驗再來學佛的,我們可不是回到清淨心來學佛,就是每一個人學佛本身就不平等。所以我們帶妄修真,帶有個人的妄想習性來學佛,就是說,我們本身就是形成了三草二木。這是第二層,三草二木,有小草、有中草、有大草,有小樹、有大樹。
第三層,我們看大地。這個大地可不是山川谿谷這個土地。這個土地是土壤,是表層的。它這個大地是更深層的。就是這些三草二木回歸來說都是依止同一個大地。
那麼這樣講,我們先從三草二木來看。三草二木從上接受佛法的滋潤,對不對?佛法滋潤以後各自生長,這是我們看得到的,就是「近果說差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皈依同一個佛陀、學習同一個佛法,但是各自受益不同。這跟佛法沒關係,因為你要的就是快樂,佛陀也沒辦法,就是各取所需。所以我們這個三草二木,來自上面同樣的滋潤而得生長,各自生長各自的,草生長草的,樹生長樹的。就是向上發展叫做事修。
但是別忘了,我們的根是向下發展,這個是我們看不到的。我們的智慧,我們不管是什麼智慧,其實只要你學佛,你同時都是在靠近真如,你的根部都是在往大地的方向發展。所以,不是說你回家以後一定要先掃廁所才能回家的,不是!其實你接觸佛法的時候,事修、理觀,權法、實法是同時在操作的。當這棵樹在成長的時候,你也在靠近真如本性了,這就是佛法妙的地方。你上面是草木的生長,下面是根往下更加地安住。
所以,其實理論上來說,我們得到佛法以後,我們有向上的增上,也有向下的安住。這個就是佛法殊勝的地方。佛陀的滋潤是雙向的:他權法在滋潤你,滿足你的需要;實法在滋潤你,讓你更靠近家,是同時的。他把回家跟工作結合在一起,這個就是雨水高明的地方。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