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1月8日 星期六

淨界法師宣講 《妙法蓮華經》講記 036(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mvE1bW



目錄
【610】 怎麼能夠讓自己會權入實(三)?
【611】 怎麼能夠讓自己會權入實(四)?
【612】 舍利弗尊者過去也學過《法華經》,那為什麼會退轉呢?
【613】 為什麼菩薩初學,偏重斷惡而少部分修善?
【614】 你知道權實不二的操作,你修任何佛法就是菩薩法
【615】 為什麼《佛說阿彌陀經》《法華經》一定要佛陀親自講?
【616】 你沒有學《法華經》,你不知道怎麼樣操作權實不二,你就成不了佛
【617】 舍利弗為什麼有資格被佛陀授記成佛?
【618】 舍利弗轉成初地,表明他有這個能力作佛,那為什麼要授記呢?
【619】 為什麼舍利弗的授記比菩薩授記更重要?

【610】怎麼能夠讓自己會權入實(三)?

請大家打開講義,補充講表第十三面,我們看三,觀心無常。

這個四念處,它的本法是四諦法。四諦法裡面有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個裡面的「修道」,道法,開出來有三十七道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念處。所以,整個四諦法門等於是,只要你要修出離道的,必修的。那麼四念處有兩個重點:一個是不淨跟苦,這兩種智慧是對治愛煩惱,貪愛的煩惱,對治我們身心世界的貪愛;另一個是無常、無我,這是對治見煩惱,就是我見的顛倒— —我們老是想要去掌控,這種主宰性、這種我執的顛倒。
前面的不淨、苦我們說過了,我們看第三個,「觀心無常」,就是對治我見的顛倒。

三、觀心無常

迷卻真常,緣氣紛紜集一腔。
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
饒你會思量,終歸罔象。過未無踪,現在原長往。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
從四念處觀心無常的本法來看,我們先看第二句話。

「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我們的心要打妄想,它有兩個重點:一個能分別的心,一個是所分別的境。我們的妄想叫做生滅心,它是要有外境的刺激才會有的,所以,離開了外境它是不能存在的。它不能單獨存在,不像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可以不需要外境,它能夠離一切相,而單獨地生起了別的功能。佛陀知道眾生的根機,眾生不必要現前。但是凡夫的妄想一定要有所緣境,說是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凡夫的打妄想一定要有外境,外境拿掉了,這個心就覓之了不可得了。可見得這個妄想是因外境而有的,所以你沒有真實體性,叫「離塵無體」,離開外境沒有真實體性。這第一個。

第二個,「饒你會思量,終歸罔象」。這說到我們眾生的毛病了。我們凡夫,尤其是那種成功人士,他往往有一種錯覺,就是我為什麼成功呢?因為我對我的事業,我打很多妄想,我比一般人用心。我操碎了心,我今天才會成功。其實不是樣子的。你會成功,跟你打妄想沒有關係,是因為你有福報力,你知道嗎?你不用這麼操心,你也會成功,你懂嗎?操心的人多了去了,少數人成功嘛,是吧?所以我們凡夫總是覺得,我什麼事都得操心,這個事情才會變好。我跟你講實在話,這個事情會變好,你操心也沒有用。它本來就變好,它就是變好;它本來會變不好,也跟你的操心沒關係。所以我們操心叫做白操心。「饒你會思量,終歸罔象。」可能剛好是因為你操心,這個事情本來就會成功,剛好讓你碰上了,所以你認為你的操心讓它成功。其實不對,你是白操心了,你不操心它也會成功。這個地方有一種無我的意思了。其實無常跟無我它們兩個是混著說的,就是打妄想是多餘的。這是從空間上來說。

從時間上來看,「過未無踪,現在原長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蕅益大師常說的。為什麼叫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呢?因為「未生無潛處」。你看你那個操心的心,外境沒有生起之前它在哪裡?你正操心的時候,「正生無住處」,這個心在活動,它住在哪裡?它也不在身體裡面,也不在外面,但是它就是在操心,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事情過了,那個心也不可得。所以過去也不可得,現在也不可得,未來也不可得,它就是一個假名假相假用,沒有真實體性。

所以,它沒有所謂的時間、空間的東西。結論:「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這個念頭就是剎那剎那生滅,因為很相續,所以我們把它當真實。

如果我們今天操作只有一路在權法上,用無常、無我來觀這一念心,那後果不堪設想。那你會得到一個結論,所有的心識活動通通是多餘的。我們從權法來看就是這樣。但是你看大乘佛法,看淨土宗,它不是這個概念。淨土宗要欣求極樂,它是要有心識的。你要觀察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的莊嚴,要作蓮花觀,要作正報觀、依報觀。諸位!一個人對極樂世界完全陌生,是不會往生的。對陌生的東西,《法華經》講很清楚,《法華經》的假觀第一個是什麼?「如是相」。極樂世界的相狀在你的心中沒有生起,表示你跟極樂世界沒有「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你連因地都沒有,你結果也沒有。就極樂世界跟你完全沒有因緣,就這麼回事。有些人念佛,他只跟阿彌陀佛結緣,他不跟淨土結緣的。這很奇怪,好像他只想念佛不想往生。佛陀講得很清楚,念佛是修皈依,往生要欣厭二門,要「厭離娑婆」,要「欣求極樂」。欣求極樂的前提,請你把極樂世界的相狀在心中不斷地觀想,那個相是一個開關。沒有相,它就不能創造潛在的功能,外在的因果。
那怎麼樣能夠保持中道,能夠有所放棄、有所追求呢?來看第一段。
「迷卻真常,緣氣紛紜集一腔。」我們在面對妄想的時候,首先一件事,
你從什麼地方來?妄想是一念的真如本性(一念心性、真實的心性)一念的妄
動,然後產生一種攀緣的心,這個攀緣心慢慢累積形成一團就變成妄想。所以它的本質是真如,它不能斷滅。你看有很多人他不學《法華經》,他就是什麼都不想,很多人不用第六意識的。他們會認為,第六意識是眾惑之門,「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但是,第六意識,我跟大家講,它是眾妙之門,「諸佛正徧知海,從眾生心想生」。你修六度,你也要去思惟,思惟六度的功德;你往生要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生起好樂。所以怎麼辦呢?首先你要知道,你調伏妄想,但是不能破壞真如本性。

所以它這個地方就是說,破妄而且要顯真,就是等於是引導。就好像我們說是黃河氾濫,有人用圍堵的方式,我就不讓你氾濫,用一道牆把它堵起來。這是不對的。阿羅漢就是這樣幹的,他就是想受滅,他把第六意識給滅了,叫做灰身泯智。其實,你這個第六意識可好用了,它是眾妙之門。你要發菩提心,你要憶佛念佛,都要靠第六意識的,所以叫疏導。就是你把打妄想的心,不要打在娑婆世界,把它引導到極樂世界,叫做憶佛念佛,要疏導。就是佛法說的不要斷滅而轉變,要轉變不要斷滅。當然這個地方就必須要實法的幫助。

【611】怎麼能夠讓自己會權入實(四)?

四、觀法無我
藏性周圓,循業隨心法法全。
和合因緣舛,戲論須排遣。
外道枉糾纏,盲無慧眼。妙有真空,覓我同陽燄。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我們也是一樣,先看權法,就是觀法。

這個心所緣的一切的人事地物,都叫做法。這個法是怎麼來的呢?外道說是和合,小乘說因緣,其實都是錯的,都是戲論。為什麼諸法因緣生不對呢?諸位!我們以前剛學佛不是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嗎?對不對?那麼為什麼在法華會上訶責諸法因緣生呢?因為這是方便說。諸法如果因緣生,那這個就是生滅四諦,就是生滅法。

其實,一切法不是因緣生,還要加一句,它是「唯心所現」。它是你一念心性受熏以後,受因緣的熏習變現出來。不是只有因緣,還有你一念心性。你那一念心性是根本,因緣、業力只是一個助緣。所以完全講因緣生是不圓滿的。小乘的因緣觀跟外道的和合觀都是錯誤的。外道就是在這個和合因緣裡面糾纏,而失去了智慧眼,要麼就落入斷見,要麼落入常見。

那怎麼辦呢?「妙有真空,覓我同陽燄。」其實一切法是因緣所生,還要加一句話,「唯心所現」。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一切法沒有主宰性,切莫把十法界的因緣所生法當作本來面目。因緣所生法是所現的東西,就像鏡子現出影像,但是那個影像不能代表鏡子。鏡子是能,影像是所。所以我們很多人會把影像當成鏡子,這是不對的。

所以,必須把理觀放進去。說是「藏性周圓,循業隨心法法全」。就是這個法,一切法是怎麼來的?你怎麼就今生變成一個女眾的法,他變成一個男眾的法,有些人變成諸天的法?因為真如本性的內心具足一切法的本質,而每一個人造業以後,這個業力去熏習我們這念心,就「因緣所生,唯心所現」,是你的心變現出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本來是平等的,「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但是我們各造各的業。你過去造了女人的業,所以女人的心態,你的心就把女人的相狀給變現出來了。
這個地方就是安住真如來修觀。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明一件事:我們的重點要放在解脫道,因為從現實的角度,權法對我們是急迫性。後面佛陀會說三界火宅,佛陀沒有讓你馬上成就功德莊嚴,而是趕快離開火宅,所以出離的權法對我們是當務之急。但是你別忘了一件事情,你遲早要成佛的,不管你願不願意。所以你為了你未來能夠對接方便,你必須把理觀放進去,才不會錯損菩提。

諸位,修解脫道的時候,不能損害你未來的菩提道。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法法消歸心性」,站在心性的角度來斷惡、修善、度眾生。就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用心性裡面的空法去破惡,用心性裡面的假觀去修善,但是都是會歸到一念心性,這樣就對了。用權法跟實法的相互關係,就是把解脫道跟菩提道結合在一起,先求安住,再求調伏跟引導。

四念處是這個概念,其他的法都是這樣操作。這個就是整個《法華經》的核心思想:「會權入實,權實不二。」舍利弗尊者就是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開始知道「我定當作佛,心生大歡喜」,是這麼一個概念。這以下就說明舍利弗尊者的理解。看己三的「如來述成」。

【612】舍利弗尊者過去也學過《法華經》,那為什麼會退轉呢?

己三、如來述成 分三:庚一、昔曾教大;庚二、中忘取小;庚三、還為說大前面是舍利弗尊者講到自己在〈方便品〉對權實二法的理解,這以下佛陀親自給他印證而認可,如來述成。
這以下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庚一、昔曾教大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這段是佛陀在印證,印證他說的話是對的,一方面講出過去一段往事。佛陀告訴舍利弗跟法華會上的諸天、人、沙門(沙門就是出家人,出家修行人;婆羅門,就是當時的貴族等),說,我在過去兩萬億佛之前教化過這些聲聞人。這是什麼情況呢?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他曾經有一次做大通智勝佛的王子。大通智勝佛沒有出家前是個國王,他生了十六個王子,釋迦牟尼佛是其中一個。後來大通智勝佛出家了,那十六個王子也跟著出家了。出家以後就各學各的,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學《法華經》。釋迦牟尼佛作為出家的一個菩薩法師,他就跟他的弟子講《法華經》。當時的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這些聲聞弟子都在場。

所以說,從那一次大通智勝佛的十六王子到現在釋迦牟尼佛的出世,中間已經經歷了兩萬億佛所這麼長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釋迦牟尼佛當然不斷地進步,他為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緣故,「常教化汝」,經常地教化舍利弗等聲聞弟子,教化《法華經》大乘的思想。而且「汝亦長夜隨我受學」。這個長夜就是,因為這些聲聞當時的情況還是無明未破,猶居凡位,心中的顛倒妄想沒有破壞,所以叫做長夜。當時我就以種種的方便來教導你們修學《法華經》,而「生我法中」。

這個生我法中怎麼解釋?古德意思就是說,我們內心的「生」有兩種:我們凡夫是依妄想而生。你打一個妄想,你想幹什麼,你就跟著妄想走。我今天想要去吃麵,你就跟著妄想去走,去做種種的事情。但是修行人不是,修行人在妄想當中多了一個力量,叫做道法。你聽聞了一個道法,透過聞思以後會產生一個引導的力量,這個時候你的心中會有一種道的力量,叫做「生我法中」。

這個生的力量是什麼力量呢?古德把它做一個判教,叫外凡資糧位。就是舍利弗尊者雖然學了《法華經》,學了大乘法,但是屬於資糧位,是外凡。就是心遊理外,身居有漏。我們現在大概只要沒有成就禪定之前都是資糧位。資糧位是最容易退轉的,說是「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說這個陶瓷,泥土捏成一個相狀,但是沒有燒,所以逆境的雨水一下,就完全前功盡棄了。這個地方講出了一個過去,就是舍利弗尊者其實你以前是修過《法華經》的,學過大乘法的,但是那個時候的功力不深。這是一個情況,昔曾教大。

庚二、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

雖然釋迦牟尼佛經過兩萬億佛所這麼長的時間,教育過舍利弗尊者等聲聞人,但是這些人遇到了障礙,「汝今悉忘」。你們後來是遇到了惡因緣,每一個人的惡因緣不同,反正原則就是「退大取小」了。退大取小以後,佛陀一出世,面臨的一個五濁惡世的時代,佛陀也不好馬上啟動你的大乘善根。所以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之下,佛陀先講小乘法,先讓你成就阿羅漢;然後最後臨滅度之前再講大乘法,來把你過去的大乘善根給啟動起來。

這個「汝今悉忘」,我們解釋一下。這是講到舍利弗是怎麼退轉的,怎麼退大取小的。說是舍利弗學《法華經》以後,知道權法妙,實法妙,當然就發了菩提心,說是我們應該去接受歷練。後來有一個婆羅門外道就跟他要眼睛,說我媽媽生病,醫生說我這個藥要修行人的眼睛來和這個藥,才可以把她給治好。他說你可不可以把眼睛布施給我?舍利弗想沒事,菩薩第一度就是布施,就把左眼挖下來送給他。這婆羅門說我媽媽的藥要右眼。那你怎麼不早說呢?舍利弗就把右眼也挖給他。挖給他以後,這個外道就在鼻子聞一聞,說你這個修行人根本持戒不清淨,眼睛這麼臭,就丟在地上,離開了。

這件事情對舍利弗尊者刺激很大。他還是一個凡位菩薩,資糧位,他理觀薄弱,心遊理外。我們看唯識學上說,資糧位菩薩完全靠信仰在支撐,他理觀薄弱,他不像內凡位或者聖位的菩薩。所以對他來說刺激太大了,就退大取小。

【613】為什麼菩薩初學,偏重斷惡而少部分修善?

而退大取小這個事很麻煩。就是說,你曾經修過,後來惡因緣,你會烙下一個很深的痕跡:對大法的畏懼。所以很多的大德勸我們,受了菩薩戒,量力而為。你看菩薩戒,它也是有實法、權法的操作。你看實法,大家都發菩提心,每一個人得戒體都是「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這是實法。實法要圓滿,要上契諸佛實相之理,否則你就不能得戒體。但是你今天受完戒,從戒壇回來,你真的能這樣幹嗎?不可以呀。說要誓度一切眾生,不可以。

從權法的角度,你看蕅益大師的注解,菩薩初學,偏重斷惡,少部分修善。度眾生是暫時保留,他保留意樂,隨喜讚歎。尤其是《梵網經》。《梵網經》裡面很多都是聖人的境界,「析骨為筆,刺血為墨」。你看以前埔里有一個出家眾,為了要燃身供佛把身體燒了。這個不是菩薩道,這叫愚癡。《梵網經》裡面很多是給法身菩薩修行的。
所以,落入事相的戒行,你必須要契機。就是你是凡夫位,印光大師常常講,你不是法身菩薩,你別幹法身菩薩的事情。那你會說,那我可是發了願的:
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發願歸發願。本來就是這樣子。菩提心,凡位的菩提心叫做願菩提心,它不是讓你去實踐的。你要到見道位,到了法身以後,才有所謂的行菩提心。舍利弗尊者當初就是做得太超過了,所以退大取小。那當然,功不唐捐,他以前行過菩薩道那種善根力,終究是沒有喪失,只有退轉,沒有喪失。所以才有第三段的庚三,「還為說大」,他才會在〈方便品〉第一個開悟。過去的善根其實並沒有白費。

【614】你知道權實不二的操作,你修任何佛法就是菩薩法

庚三、還為說大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舍利弗退大取小以後,佛陀出世了。我們說過,因為環境的特殊,五濁惡世、三界火宅,佛陀在緊迫情況之下,並沒有馬上啟動他的大乘善根,而直接啟動他的小乘善根。等到到了法華會上,才開始用〈方便品〉、後面的〈譬喻品〉來使令他們憶念過去的菩提本願跟過去的菩薩六度的法門。也就是為什麼到最後入了解脫道。解脫的功德以後,佛陀再為這些聲聞說是大乘經。

這個大乘經叫做《妙法蓮華經》,它有兩個特色:

「教菩薩法。」這個教菩薩法很重要,它這個菩薩法不是對立的。說是你修的本來不是菩薩法,比方說你本來是幹慈善事業的,你整天做慈善事業,做資源回收等等,以佛法的角度你可能是人天乘。但是你學《法華經》以後,你知道「權實不二」的操作,你就是菩薩法。他這個菩薩法叫做絕待論妙,就是絕待,它不是相對的。就是你只要懂這個道理,你就是菩薩法,就是成佛之道。
《法華經》的菩薩法是這樣,什麼都是菩薩法,關鍵是你道理懂不懂。

【615】為什麼《佛說阿彌陀經》《法華經》一定要佛陀親自講?

那麼這個法這麼殊勝是誰來護念呢?佛所護念!諸位!我們看《華嚴經》,佛陀講得不多,很多大菩薩講了,講到自己。十住、十行、十迴向,佛陀每一個階位都叫一個菩薩出來代表講,你以前是怎麼樣的因地,後有什麼結果,講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因果。《阿含經》是佛說的,但是這是小乘法,這個不是教菩薩法。大乘佛法裡面,方等、般若,般若經很多是佛陀沒有講,叫舍利弗尊者、叫須菩提尊者轉教菩薩。只有兩部經,我們自己目前學到兩部經,是一定要佛陀親自講,其他人沒有資格講半句話的。

一個是《阿彌陀經》。蕅益大師解釋說,《阿彌陀經》為什麼其他人都沒講呢?你看《華嚴經》,很多大乘經典,都是佛陀講一句,菩薩講一句,佛陀印證:你說得對,如是如是就可以了。為什麼《阿彌陀經》一定要釋迦牟尼佛從頭講到尾呢?因為淨土妙門不可思議。你說生死凡夫,帶業凡夫跟阿彌陀佛能夠感應道交,這個是諸法實相的境界,等覺菩薩都沒有資格說,都沒有資格講這個感應道交。唯佛與佛方能究盡諸法實相,所以佛陀可以講。這第一個,淨土法門只有佛陀可以講,其他人沒有人可以講半句話。

《法華經》,你待會就知道,也是沒有人敢講,從頭到尾都是佛陀「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就是「佛所護念」。因為這個法門太深了,太微妙了。它能夠不管你過去修什麼法門,都能夠把你弄到佛道去,只要你懂得怎麼操作。一個聲聞人本來是對佛道完全的放棄了,都可以把他引入佛道。你看看後面,舍利弗尊者還算不錯的,他利根人;你看看那個目犍連、迦葉尊者,他自己說,方等會上、般若會上我看到有人受記,我完全不生好樂。為什麼?因為我觀一切法苦、空、無常、無我,跟我都沒有關係。這種人佛陀都有辦法去啟發他的菩提心,當然這必須佛陀親自出手。就是說《法華經》不但是把一切法會歸到菩薩道,而且是三世諸佛唯一的所護念的法門,佛陀親自教授的。

【616】你沒有學《法華經》,你不知道怎麼樣操作權實不二,你就成不了佛

那麼這段經文,蕅益大師講兩句話來做一個總結說,佛陀「昔以大法令生信解;今以權法令證小果」。舍利弗尊者為什麼能夠在〈方便品〉開悟?事出必有因。說他本來是修小乘法,他怎麼就能夠開悟呢?因為他以前修過《法華經》,所以他有善根力。現在,佛陀考慮現在的因緣,先以權法,就小乘法,令證小果。
所以諸位!這個地方,「昔以大法令生信解」,這個善根力是重要。我們這樣講好了,諸位!你的成佛之道,你的無量生命當中,你至少要有一次聽過《法華經》,至少要有一次。我今生沒有學,那你來生一定要學;你來生沒有學,你再來生。就是說,你如果《法華經》一次都沒有聽,你就不可能成佛了。因為你沒有其他的法門可以取代《法華經》。《華嚴經》,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你上不去;《阿含經》,獨教小乘法,是講四諦十二因緣,沒有講發菩提心,沒有講真空妙有,只講灰身泯智;方等、般若,有那麼一點意思,但是不明顯,不像《法華經》講這麼直白。

所以諸位!不管你什麼時候學都沒關係,你的生命當中至少要有一次聽過《法華經》,更重要的是聽懂《法華經》,那你以後就有成佛的希望了。這是很重要,因為《法華經》是不可取代的。有些法門是權法,比如說,你去修這個法門,他可能不需要。他沒修沒關係,不影響成佛,因為權法是各人不一樣。你修這個法門,他不一定要修;他修這個法門,你也不見得要修。這是每一個人的過渡。但是對不起,《法華經》你一定要修!你沒有學《法華經》,你不知道怎麼樣操作權實不二,你就成不了佛。

【617】舍利弗為什麼有資格被佛陀授記成佛?

己四、與之授記 分二:庚一、長行;庚二、重頌
舍利弗尊者本來是一個阿羅漢,他本來準備要滅度了,他帶著一種失望跟後悔的心情,本來他是準備要進入無餘依涅槃,後來佛陀用《法華經》把他給救了。救了以後,他從阿羅漢直接轉到圓教的初住,別教的初地,就直接轉入了法身菩薩,所以有資格受記了。
這個地方有長行跟重頌。
庚一、長行 分八:辛一、時節因果;辛二、國土莊嚴;辛三、說法教化;辛四、劫號名稱;辛五、菩薩眾數;辛六、壽量長短;辛七、轉計補處;辛八、法住久近
辛一、時節因果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個地方講到舍利弗尊者成佛的時間跟因果的相貌。先看時間。舍利弗!汝於未來世中,要經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這是很長的時間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那麼這麼長的時間他做什麼事呢?他做三件事:
第一個,「供養若干千萬億佛」。成佛不是只有靠開悟而已,你要有福德資糧。所有的資糧裡面佛陀是最大福田,所以你要供佛,供養種種的千萬億佛。

第二個,你要修智慧,「奉持正法」。你不是只有供佛,你要跟佛陀學習中道的一心三觀的思想。你要把過去偏空的無常、無我的智慧換成中道智慧,奉持中道的智慧。因為這條智慧對他們已經沒有用了,因為他從生死輪迴過來以後,我空的智慧對他已經沒有用了。第二個,學智慧。

第三個,「具足菩薩所行之道」,廣修六度跟眾生結緣。

所以這個成佛需要三種力:福德力、智慧力、因緣力。他跟眾生要結緣,那這是三種因地。

最後果地。經過這麼多的時間以後,「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這個華光如來,這是他的別號。蕅益大師說,為什麼叫華光如來呢?因為他的因地裡面,他法華會上因為看到佛陀放光現瑞而開悟,乃至於授記。未來在果地上,他成就妙法光明三昧。他的因果都跟光明有關係,所以叫華光如來,這是他的別號。他的通號就是這十種通號,這個就不說了。

【618】舍利弗轉成初地,表明他有這個能力作佛,那為什麼要授記呢?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提出一個問題,說授記這件事情,舍利弗從一個阿羅漢聽到〈方便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從阿羅漢因為有智慧的加持轉成初地。初地就是法身菩薩,他就可以月印千江,百界作佛,他有這個能力作佛。為什麼要授記呢?我們說明一下。

諸位!初地是你也有那個能力可以作佛,但是你不見得有這樣的因緣作佛。也就是說,初地你成就的是法身佛。這法身佛比較簡單,你在佛堂裡面,你入不思議境,入一心三觀,那你就是法身佛了,你的法身就現前了。「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你那個道法就把你現成一個法身佛。但是,你要變成一個應身佛,你要來到人世間現出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要有你的眷屬,在人世間建立佛法僧三寶。對不起,沒那麼簡單。

應身佛是很難的,我們說過,不是靠智慧而已,要有福德力。你現身相,你就要修相好,「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為什麼要修相好?《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說,因為佛法很多道理是不可思議,佛陀沒有相好,他沒辦法攝受眾生。就是說,往往佛法的道理跟眾生的思考是背道而馳的,所以眾生沒有智慧來判斷之前,佛陀必須要用人先攝受。

其實舍利弗尊者剛開始也是被佛陀大悲心攝受,才安定下來。所以你要有相好莊嚴,你要有福德資糧,更重要是你要有人緣。佛陀好不容易現出一個佛的相狀,建立三寶,結果沒有人來信仰,這些眾生跟你都沒緣,那你也不能成就應身佛,那你只能夠變成這個佛的弟子。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你只能夠護持別人。諸位!你來到人世間,只要你有本事現出佛身,表示你準備好了,智慧力、福德力、因緣力都準備好了。

【619】為什麼舍利弗的授記比菩薩授記更重要?

那麼聲聞人為什麼一定要授記?在經典上古德解釋說,舍利弗的授記比菩薩授記更重要。因為舍利弗他們這種聲聞人,他們很多的功課都沒有做。因為他一路走來是偏重在空性,他福德力也相對比菩薩弱。菩薩是生生世世在人世間裡面打滾,歷事鍊心廣修六度,雖然退轉,但是他就是絕不放棄。一路走過來,他福德力比較高,因緣力也強。所以,福德力跟因緣力這一塊,是聲聞人要去補做功課的。

所以佛陀怎麼樣呢?先講出一個方向。佛陀以他的他心通,給他授記說,你未來的方向是怎麼樣的,你的佛號是什麼名稱,你的國土是怎麼個莊嚴法,你的眷屬有哪些,你經過的時間。其實這個時間,很多古德都這麼說,時間相當長,經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就是因為聲聞人他們以前在空性的時間他福德力、因緣力都沒有做到,所以後面很多功課在假觀這一塊要慢慢地把它補上。授記,當然某種程度上給阿羅漢很多的信心。佛陀是真實語者,既然佛陀講出來,這個事情就一定會出現。第二個,佛陀在授記的時候,講到他們的依正莊嚴,也給他們在現在有一個努力的方向,努力的指標。是這個概念。

從舍利弗的開悟到授記。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