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1月8日 星期六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35(視頻連結)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q1QebE

目錄
【601】 一個人要成佛,一定要兩種法門同時修學
【602】 為什麼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603】 阿羅漢們聽到佛陀講到實智的不可思議,講到權法的方便,為什麼心中產生驚怖疑惑?
【604】 佛陀是如何斷除阿羅漢們的驚怖跟疑惑?
【605】 《法華經》什麼時候學最受益?
【606】 十方諸佛為什麼都是先講權法,再講實法,沒有例外?
【607】 怎麼判斷你已經走上了一個成佛的道路了?
【608】 怎麼能夠讓自己會權入實(一)?
【609】 怎麼能夠讓自己會權入實(二)?

【601】一個人要成佛,一定要兩種法門同時修學

辛二、頌領解前文 分二:壬一、追敘疑悔;壬二、敘今領解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五面,我們看辛二的「頌領解前文」。

這一科是說到「身子領解」,就是舍利弗尊者在前面的〈方便品〉聽到佛陀說「開權顯實」的妙理,他把自己的理解講出來。前面是一個長行,這以下是一個重頌。

那麼舍利弗尊者到底是理解什麼道理?我們做一個複習。簡單地說就是悟到了一個真理,就是所謂的「權法妙,實法妙」。我們一個人要成佛,一定要兩種法門同時修學,一個是權法的修學,一個是實法的修學。

那麼什麼叫實法呢?它必須要上契諸佛實相的妙理,就是你要成佛之前,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你要契理。真理是不能修證的,因為真理是本來具足的,眾生本具,諸佛所證,所以真理不要修。你只要怎麼樣?只要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就可以了。你知道你打妄想的心的深處有一個一念心性,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它是一切生命的根源,就可以了。真理在於觀照,所以實法不是讓你來修的,是讓你觀照用的,叫「內觀真如」。這是一種真實法。什麼叫真實?它不會變來變去的。你今天觀它,它也是如;你明天功夫進步了,你觀真如,它還是一樣,如。它是不變的。不變的東西,就沒有所謂的進步退步的問題。所以我們對於真理只有做一件事情,就是信解,觀照,安住,這麼一個情況。這個就是我們佛法說的,你要有一種菩提分。雖然我本身沒有成就菩提,但是我隨順菩提,成就一種菩提分。你觀照真如就是一種菩提分。你跟佛陀是怎麼樣?同一條線,順從菩提。

但是,你只有順從菩提,這是不夠的。因為我們從因緣上來看,我們是一個業障生死凡夫,所以我們必須要怎麼樣?要有一個權法來做一個調伏對治。一旦講權法,那就落入了因緣所生法了。落入因緣所生法,就每一個人不一樣了,因為你的因緣跟他的因緣不同,你的煩惱跟他的煩惱不同。因為每一個人的生命經驗不同,無量劫來我們經歷過不同的生命經驗,有些人貪煩惱重,有些人他脾氣大,各式各樣。所以,一旦落入權法的修證,那就各各不一樣了,你修你的,他修他的。所以權法它不是只有明白而已,它要論修證,那是一種真實的功夫,我們叫做事修。

所以一個人要成佛,一定要兩套專修:內觀真如,外修三乘。

【602】為什麼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我們從舍利弗尊者的成長過程來看,他一開始接觸的佛法是《阿含經》。《阿含經》是一個權法,它講四聖諦。它告訴你,一個生死凡夫怎麼樣能夠快速地離開生死輪迴,所以它沒有成佛之道。舍利弗尊者在阿含會上,他可以說是充滿了自信,因為他把整個四聖諦修完了。所以一般聲聞人經過《阿含經》以後,他認為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他覺得他是大事已辦了。

諸位!每一個人證得阿羅漢以後,他認為他人生只有一件事情,就是等待死亡的到來。我們一般人怕死亡,阿羅漢他對死亡是充滿了期待。他認為:「我今何用此色身,荷負眾苦不休息。」阿羅漢認為他拖了這個皮囊,對他來說是一個負擔了,但是他又不能自殺,因為自殺犯殺戒,所以他就今天去托缽,回來把腳洗洗就入禪定,他就等待死亡的到來,因為他覺得他大事已辦。直到方等會上,他這個時候跟諸大菩薩一接觸,看到這大菩薩的甚深功德,對他刺激很大。因為他認為「我等同入法性」,就是說阿羅漢認為,我入了涅槃,你們菩薩也入了涅槃,他認為涅槃是一樣的。結果,在方等會上發覺,此涅槃非彼涅槃。我的涅槃只有寂靜安穩,菩薩的涅槃叫做功德莊嚴;甚至於到般若會上,佛陀還跟他們授記,說你的涅槃是可以成佛的。但是阿羅漢們在般若會上,從來沒有看到佛陀跟阿羅漢授記,所以心中是既疑又悔,充滿了悔恨。想當初為什麼我們會選擇這條路呢?因為在方等、般若會上,佛陀講的是差別法。你修聲聞四諦法,你到了阿羅漢就沒了,停了;你修十二因緣成就緣覺;你修菩薩乘成就菩薩。所以,在法華會上之前,阿羅漢是認為說,開弓沒有回頭箭,我當初選錯了因地,現在已經沒法改變。所以他充滿了悔恨:我當初為什麼就匆匆取證,我應該稍微等一下,想清楚了。所以他認為對他來說是一種重大損失。直到法華會上,佛陀說所有人都沒有損失,任何的不足都可以把它修補過來。為什麼?因為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剛開始你是修慈善事業的,那說你是人天種性,沒有錯,從因緣上你是人天種性;你這個人接觸的是一個小乘的教理,修四聖諦的,二乘種性;或者你是修菩薩種性等等,這個都是因緣的修證。如果我們今天願意做一件事情,就是「迴光返照」,會把所有的差別相找到一個共同的平臺,所謂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樣子,你修什麼法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你已經「會三歸一」,你已經入了佛陀的菩提法性之海。那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所以舍利弗尊者從開始的悔恨,到法華會上聽到說原來他沒有損失,聲聞法就是成佛之道,菩薩法也是成佛之道,所以「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所以他前面這一段都在講他自己成長的修學過程,從最初的自己認為的損失,到最後原來可以彌補,最後生起歡喜。

【603】阿羅漢們聽到佛陀講到實智的不可思議,講到權法的方便,為什麼心中產生驚怖疑惑?

前面的是長行,這以下舍利弗尊者用重頌的方式把它做一個簡要的說明,做一個複習。這以下有兩段。

壬一、追敘疑悔
我們看壬一的「追敘疑悔」,他當初的疑悔。初聞佛所說 心中大驚疑
將非魔作佛 惱亂我心耶
這一段說是「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這個初聞是指什麼時候?這初聞,這個地方的時間點,是舍利弗尊者聽《法華經》的〈方便品〉的前半段。前半段諸位可以稍微複習一下,它是什麼?它是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佛陀先略說。佛陀在剛開始〈方便品〉的時候,他講兩件事:

第一個,講到佛陀的實智不可思議。我們因地觀照真如,因地叫做實法,我們在修實法;成功以後變成智慧叫做實智,真如本性所發出的智慧。所以佛陀一開始在〈方便品〉之前說:「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說阿羅漢們,你不要以為我跟你是同樣阿羅漢,我的智慧是你們不能瞭解的,我所安住的一念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思想,那不是你們無常無我的智慧、我空的智慧所能理解,那檔次差太多了。第一個佛陀讚歎實智的微妙不可思議。

第二個,讚歎權智。「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這個地方對舍利弗尊者打擊也很大。多少的歲月,阿羅漢不容易啊。諸位!阿羅漢要放棄他所有的感受、想像、色身,他必須把物質、內心的世界全部放棄。為什麼?因為他想追求涅槃。所以,支持阿羅漢不斷用功的唯一的目的就是涅槃寂靜樂。現在你告訴我這個涅槃是方便力,那只是一念心性所現的一個影像,一個假名假相假用,沒有真正的涅槃,所以這個時候,對舍利弗尊者們的打擊是很大的。所以「初聞佛所說」,聽到佛陀講到實智的不可思議,講到權法的方便,這個時候心中產生驚怖、疑惑。

什麼樣的驚怖、疑惑呢?「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這難道是魔王以神通力化作佛陀的身相,來擾亂我的心思嗎?這個一開始就是佛陀的規劃,就是先一個略說。幹什麼呢?動執生疑,先把他的疑惑給逼出來。

基本上,聲聞人的思想,他一路走來,他的教法是我空法有。他放棄生命所有的主宰,追求涅槃。但他的問題在哪裡?他法執堅固。他認為生死是真實的,「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涅槃也是真實的,所以怎麼樣?我放棄了生死,追求涅槃。所以《大智度論》上龍樹菩薩說,聲聞人聞諸法空如刀傷心,就像用刀去割他的心一樣。你跟我講「生死涅槃等空華」,那對阿羅漢的打擊是很大。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在整個聲聞人心中唯一的目標,在法華會上剛開始,佛陀說是一個方便法,那對阿羅漢們來說,可以說是產生很多的驚怖跟疑惑。

【604】佛陀是如何斷除阿羅漢們的驚怖跟疑惑?

當然,作為一個聖人,阿羅漢,舍利弗尊者不可思議。他這個時候並沒有退轉,他反而起身殷勤三請,請佛陀講清楚一點,什麼叫做「權法妙」、「實法妙」,「權實不二」的概念。這個時候請佛陀再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就佛陀開始廣說。

我們看下一段,請合掌。佛以種種緣 譬喻巧言說其心安如海 我聞疑網斷佛說過去世 無量滅度佛安住方便中 亦皆說是法現在未來佛 其數無有量亦以諸方便 演說如是法如今者世尊 從生及出家 得道轉法輪 亦以方便說世尊說實道 波旬無此事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我墮疑網故 謂是魔所為
這一段是依人而斷疑,先斷除疑惑。等到舍利弗尊者在〈方便品〉殷勤三請,佛陀正式地「開權顯實,會三歸一」。

「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佛陀用什麼樣的事緣來說明呢?佛陀舉出五佛的說法儀式。什麼叫五佛呢?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釋迦佛,還有十方佛。那等於是所有的佛都這樣做了。說十方諸佛出世來說法,都是用「權實不二」的概念來說法,都是用實法來做一個目標引導,內觀真如,用權法來做對治,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哪一尊佛說,你只要理觀,你只要知道你是清淨具足就好了,什麼都不修了。那你就執理廢事了。也沒有哪一尊佛說,你就好好拜佛就好,其他什麼道理都不學。那你執事昧理。你沒有站在佛陀的同一條平臺線上,沒有順從菩提,你怎麼成佛呢?你事修是向外攀緣,真如本性是向內。今天你煮飯應該用白米去煮,結果你用沙來煮飯。你本身不是菩提性,你不可能有菩提的果。所以三世諸佛說法,一定是兩套的法門,一定是向內講實法,內觀一定是真如;向外一定是方便,權法,三乘,沒有例外。過去佛如此,現在佛如此,未來佛如此,釋迦佛如此,十方諸佛如此,五佛的說法都是這樣子。這是第一個。佛陀的說法,第一個。

第二個,佛陀用大悲心加持他。「其心安如海。」這段古德解釋說,舍利弗尊者墮入驚怖、疑惑的時候,「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佛陀用大慈悲心來攝受加持他。阿羅漢是有三明六通八解脫的,一般的魔王也經不起他的神通智慧的觀照,所以他以智慧觀進去佛陀的內心,發覺佛的心甚深廣大,安定如大海,沒有任何的差別對待的心。所以,他從佛陀的大智慧跟大慈悲裡面得到的結論:「我聞疑網斷」,這個不是魔變現的。這是一個總說。

【605】《法華經》什麼時候學最受益?

這以下說明他疑網是怎麼斷的,詳細地、個別地說明。

首先看過去佛。說過去這麼多佛來到人世間,然後出生、出家、說法、入滅了。那麼這些佛是怎麼說法呢?也是「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蕅益大師說,絕大部分的佛陀在說法的時候,很少有佛陀一開始就講《法華經》的,很少。即便是一個淨土的大菩薩,淨土的一個環境,只要對凡夫說法,很少人直接講《法華經》的,很少,都是先「為實施權」。所以初學者學《法華經》,可能他學了以後也不見得受益。《法華經》是什麼時候最受益?你什麼法門都修過了,找不到目標了。拜懺也拜了,持戒也持了,念佛也念了,這麼多多元化的事修以後,你不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裡,這就是你學《法華經》的時間到來了。不要向外攀緣,內觀以後你就知道你的方向在哪裡,向內安住。

過去佛的說法都是「安住方便中」,都先講權法。為什麼?破障。一開始你講深的道理沒有用。所以你看懺公師父在攝受初學者,他不跟你講《法華經》的,要你趕快去拜佛,工作、拜佛。為什麼?「安住方便中」。你障礙這麼重,心思這麼粗重,跟你講一佛乘的妙理,你聽得懂嗎?跟你講說,沒關係,你打妄想的心就是真如,你會受益嗎?你不會受益的。初學者就是多拜懺、持戒,懺悔、持戒、修福。就是什麼?「安住方便中。」過去佛就是這樣做的。

【606】十方諸佛為什麼都是先講權法,再講實法,沒有例外?


好,我們看現在佛。

「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亦以諸方便,演說如是法。」過去佛如是,現在的佛、未來的佛都是這樣做的,一出世以後先講阿含、方等、般若,先把你的粗重的身心世界把它脫落了,再「開權顯實」講《法華經》。

「如今者世尊,從生及出家,得道轉法輪,亦以方便說。」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如此,我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做。我從八相成道的出生、出家、得道、轉法輪,我也是一樣,先廣設方便,講三乘的教法。先求解脫,再求菩提。

所以這個五佛的過去、現在、未來,釋迦佛、十方佛,都是先為實施權,再開權顯實。所以舍利弗尊者得到一個答案:「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波旬作為一個魔王,他雖然有能力現出三十二相的身相,但是他沒有那種智慧來講權法妙、實法妙,他沒那麼高的智慧。阿羅漢都想不出來了,魔王怎麼想得出來呢?這是一種真實之道。先「為實施權」,再「開權顯實」,所以結論:「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那麼為什麼我驚怖呢?是我自己,剛開始我的智慧不足,法執太重。「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今天不只是釋迦牟尼佛的說法規劃是這樣布局的,先講權法,再講實法,十方諸佛都是這樣做的。

我們現在講平等,當然佛法強調平等,你學《法華經》就知道什麼叫做平等了。不是說佛陀出世以後所有人都要怎麼做,不是這樣子。這叫齊頭性的平等。佛陀的平等是一種契機式的平等。你這個人對痛苦有很深的感受,可能你的環境造成的,佛陀為你說苦諦;你這個人個性主動積極,佛陀直接講道諦,你可以從道諦下手,你就好好地去修布施、持戒、忍辱。就是說,修行一開始不要要求圓滿,你要找到你相應的法門。後面會說到,你相應的法門,你有興趣,會激發你的意樂,你就會想要精進地去追求,你就容易找到一個修行的突破口。先求上路,再求圓滿,三世諸佛都是這樣做的,沒有例外。沒有一尊佛陀一開始就把你抓來聽《法華經》的,沒有。一開始都是「安住方便中」,等到因緣成熟了,再說這個真實道。

所以這一段的經文,舍利弗尊者他為什麼後來就把疑網給斷了呢?古德解釋,來自於對佛陀的信心,因為過去佛如此,現在佛如此,未來佛如此,都是這樣,所以由人而斷除疑惑。

【607】怎麼判斷你已經走上了一個成佛的道路了?

但是只有斷除疑惑是不夠的,你要產生信解,所以依法生信解。前面是依人而斷疑,這以下講依法生信解。我們看下一段。
聞佛柔軟音 深遠甚微妙演暢清淨法 我心大歡喜疑悔永已盡 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 為天人所敬轉無上法輪 教化諸菩薩
前面的一段是說明舍利弗尊者因為對佛陀的信仰,所以斷疑,這以下對法的理解而生信。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第一個,我得到佛陀大悲心的攝受,佛陀的柔軟音聲那種大悲心,讓我能夠安定下來。第二個,佛陀用這種大智慧的所謂的「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所謂「權實不二」的概念,來演暢甚深微妙的清淨法,所以「我心大歡喜」。當然他的歡喜是因為「自知當作佛」,那覺得自己沒有失掉。所以,「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我過去懷疑我自己不能成佛,我自己覺得我損失重大,這種疑悔都消失掉了,而安住在一心真如當中。所以結論:「我定當作佛。」聽完〈方便品〉以後,後半段他知道,原來他從來沒有走錯路,這個是他必經之段。

諸位!成佛之道,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你有你的路子,他有他的路子,我們只要求真理一樣。就是你回去打坐的時候跟他打坐的時候,你迴光返照入的真理是一樣的。你們從佛堂出來,你做你的,他做他的,事修不可能一樣。所以這叫常同常別。你喜歡布施,不影響你成佛;你喜歡持戒,也不影響你成佛。事修沒有決定性,「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你為什麼要布施,這個比較重要,你的因地發心。說我布施為了追求快樂果報,我因為深信因果而布施,那你的檔次就不太高了,因為你依止的理論是要追求快樂。說我布施,因為我不可得,無常、無我;既然我不可得,我放棄主宰,眾生有需要我就給他,聲聞種性。其實按《法華經》的意思,你的布施一個重要理由應該就是,我要透過布施開顯我自性的功德,是這樣子想的,這叫安住實道。你能夠知道「法法消歸心性」,所有的法門都在開顯自性的功德,無有少法可得,那麼你就是怎麼樣?「我定當作佛。」因為你已經走上了一個成佛的道路了。

那麼成佛是怎麼樣呢?這古德用身口意三業的功德來說明:第一個,「為天人所敬」。成佛不是只有一個涅槃寂靜,要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相的功德,你那個身相要為大家所恭敬。第二個,口業的功德。你要能夠方便說法,權法妙,實法妙,口業的功德。第三個,你有意業的功德,教化諸菩薩,你要有一種中道的實相智慧。

前面這一段就是舍利弗尊者的一個覺悟,從斷疑到生信。

【608】怎麼能夠讓自己會權入實(一)?

我們來看附表第六,說是「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什麼叫實道?這一點是整個《法華經》的核心思想,我們做一個簡要的說明。看附表第六。

附表第六,簡單地說就是,我們修行要有一個觀念,就是怎麼樣能夠讓自己「會權入實」。有些人喜歡從持戒下手,有些人喜歡從拜懺,有些人喜歡從念佛。沒關係,這都是權法。重點是你怎麼把權法導歸實法。

我們先看第一個,觀身不浄,怎麼樣會權入實。
一、觀身不淨
恩愛迷情,四大緣生妄有身。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饒你會莊矜,畫囊盛糞。一旦神離,不復堪親近。切莫把未爛骷髏認作真。
我們一般修學,正常人(你如果是法身菩薩乘願再來就不說了),一般的生死凡夫都是先修權法。先假設我們現在沒有學《法華經》,所以第一句話先不要看,我們從第二句話修起。如果你一開始剛學佛,四念處第一個,「觀身不淨」。

「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我們不淨觀,第一個觀,觀我們身體的內相。就是把這個皮肉撥開以後,看到自己身體裡面的結構,膿血屎尿等等,種種不淨物,所以身體裡面的結構是不清淨的。

再觀外相不淨。「饒你會莊矜,畫囊盛糞。」說我們這一層皮看起來很漂亮很莊嚴,但是七孔也經常流出不淨,就是兩個眼睛、兩個鼻子、嘴巴、大便處、小便處等等,所以外相也不浄。

第三個,死後不浄。「一旦神離,不復堪親近。」一個人死亡以後,你的色身開始腐敗,然後膨脹,最後破裂,最後剩下一堆白骨。所以結論:「且莫把未爛的骷髏認作真。」

諸位!如果你是一個初學佛法者,你沒學《法華經》,先沒有安住真如,直接從因緣上修證,然後你一路看到你的色身,外面不淨,裡面不淨,最後死亡以後不淨,你最後會有什麼結果?你將會有什麼結果?你猜猜看(因緣果報嘛)。結果就是(先講優點),你臨終的時候不會貪愛色身。恭喜你!但它的後遺症,你生生世世厭惡色身這個東西,這個就是你沒有入實法的後遺症,法執。你認為色身是不清淨的,而這個法是真實的,不可改變的。

我要提醒求生淨土的人:淨土宗是大乘法門,所以他是有生命現象的,他是有依報、正報莊嚴的。什麼叫正報莊嚴?他是有色身的。你沒有色身,你怎麼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呢?你怎麼有壽命久遠呢?如果我們今天因地是完全修權法,就是所謂的「執事昧理」。除非你因緣很不錯,後來聽到《法華經》了,開權顯實了,把權法的假相撥開來,原來一切法是一念心性所變現。如果你沒有遇到《法華經》,你一路的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這樣不斷地觀下去,你的後果就法執很重。

那如果加上第一句話,那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們來看:「恩愛迷情,四大緣生妄有身。」諸位!你要討厭色身之前,先做一個動作,先把心帶回家。這個色身是怎麼來的?你不要一開始就撲上去,就是你不能站在色身的角度去討厭它。你要認為色身是真實的,去討厭它,那你以後就跟色身完全無緣。你如果修得好,可能你要先到四空定,就是無色界。無色界就是討厭色身,把色身空掉了。其實色身是空不掉的。諸位!五蘊是因緣所生法,色受想行識是通十法界的,色身空掉是不正常的,色身只能轉變,不能斷滅。它不像煩惱,不像業力,那叫多餘的,那是徧計執,那是可以消滅的。依他起性是不能斷滅的,色身怎麼能夠讓你斷滅呢?

我要怎麼樣能夠破除煩惱,又不壞因緣所生法,又不壞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
來,第一句話:「恩愛迷情,四大緣生妄有身。」怎麼有色身的?是我們過去生的臨終的時候,一念的愛取煩惱,那再加上我們業力的牽導,看到父精母血的結合。所以恩愛迷情的心法,一個顛倒妄想跟這個業力所變現的,這個父精母血的結合,才虛妄有此色身。

這個「妄有身」很重要。也就是說,色身是怎麼回事?是我們一念心,因為業力跟煩惱的和合變現出來的,它是唯心所現的一個影像。這樣子講那就是「借假修真」了。那這個影像有什麼好斷的呢?雖然是如夢如幻,但是還是要斷,我們要借觀照色身的不淨,來斷我們心中的煩惱,不是要斷色身。諸位!色不迷人人自迷,色身其實沒錯。所以不淨觀只是一個方便說,因為我們喜歡色身。喜歡異性叫做婬欲心,喜歡自己的色身叫身見。那佛陀的方便就是說,問題在於你心中的煩惱,不是色身。你看阿羅漢,看到漂亮的色身他也不貪愛嘛。那怎麼辦呢?我們透過一種方便門,權法。就是說,我們透過觀察色身不淨,來調伏我們心中的貪愛煩惱。這個方法就對了,這樣的修學就完全沒有後遺症。用如夢如幻的法藥,來對治如夢如幻的五蘊。所以你整個修學一定要安住實法中,一定要先安住,才能夠談調伏。就像你打少林拳,一定要把馬步蹲好。所以你看,你整個觀身不淨,你把第一句話讀完再來讀後面的話,那叫做「會權入實」,那就不是解脫道。

所以,我們《法華經》的修學是,把解脫道跟菩提道同時修學。調伏愛取是個解脫道,但是你安住一念心性,變成菩提道。你多一個內觀真如,安住一念心性,來對治如夢如幻的不淨色身。那麼這樣子,就把一種斷滅的概念做了一種轉化:我不要有漏的色身。所以你看我們淨土宗一定是兩句話的,「厭離娑婆」,一定有下一句話,「欣求極樂」。沒有人只修厭離娑婆的,不然你到最後跟阿羅漢一樣。你不要娑婆世界,你要去哪裡?所以,你少修一段,這個因地就不圓滿了。淨土宗,我們要把娑婆世界的五蘊身心看破放下,但是你要怎麼樣?對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要欣求。大乘佛法都是這樣,都是轉變,關鍵點就是安住一念心性。過去我們在〈方便品〉也一再強調一個觀念,你要改變因緣所生法,你自己要先跳脫因緣。所以為什麼要先「離一切相」,才有資格談「即一切法」?先把心調整好了,再來對治。

【609】怎麼能夠讓自己會權入實(二)?

好,再看第二個,觀受是苦。對感受是怎麼觀的,我們先看這段論文。
二、觀受是苦
妄想驅馳,吸攬前塵作所依。
業感原無意,苦樂隨因異。
苦果實堪悲,辛酸難比。
世樂雖榮,享盡愁還至。
切莫把五欲塵勞枉自迷。

好,我們也是一樣,實法先不看,先看權法。
說這感受是怎麼回事?「業感原無意,苦樂隨因異。」快樂跟痛苦是不能主宰的。四念處有別相念、總相念。雖然觀受是苦,但是不淨、苦、無常、無我這四個智慧是互相操作的。它是先觀無我,就是人生的快樂跟痛苦你說了不算,是過去的業力決定的,所以業感是不能主宰的,痛苦跟快樂是由業因決定的。先說明感受的來源,是由業力變現出來的。

痛苦的果報當然是覺得辛酸。快樂的果報雖然有一時的榮耀,但是你別忘了,無常敗壞!所以從不堅固的角度,它也是痛苦,因為它讓我們過度地期待而產生失望。所以結論:「切莫把五欲塵勞枉自迷。」

諸位!如果你沒有學《法華經》,你也觀想一下,如果你對感受一路看起來,它是痛苦的,是無常的,不可控制的,你沒辦法作主的,那你對感受就完全放棄了。但是你別忘了,弘一大師講一句話說,修大乘佛法的人,心志要苦,意趣要樂。你看一個人,修行老是苦苦惱惱的,你說這個人也可以修大乘佛法嗎?沒辦法。當然你不能把自己修得太快樂,太快樂你就沒有出離心。但是你一路的悲觀,其實也不利於菩提心的。你自己都沒有快樂,你怎麼可能給眾生快樂呢?這不合乎人性。

那怎麼辦呢?有方法,看第一句話。

「妄想驅馳,吸攬前塵作所依。」中道是很難的,我們凡夫要麼就過度地追求,要麼就一昧地排斥,這個都是落入空有二邊。那麼怎麼能夠空有平衡呢?看第一句話,先看這個感受怎麼來的。「妄想驅馳」,是一念的妄動,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然後攀緣前面的六塵,那麼心法跟六塵的色法的和合變成六根,有六根才有六種感受。這個感受活動要有根來依止,就是你沒有身體,你哪有感受呢?它有個六根的。所以這個感受是「因緣所生,唯心所現」,是沒有真實體性的。

所以修行它是這樣:這個感受的操作,我們要放棄三界的感受。因為三界的感受雖然有些快樂,雖然你的福報很大,你有能力來享盡世間的快樂,但是我勸你不要這樣做,即便你有能力你也不能這樣做。因為三界的快樂有過失,「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那你這樣講,是不是要把所有的對感受的期待完全放棄?也未必。你看極樂世界,佛陀要你「欣求極樂」。你看看,佛陀講《阿彌陀經》,佛陀自己也說:「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佛陀也沒有否定快樂的感受,佛陀也是用快樂來引導我們。所以,快樂本身不是罪過,問題是你的快樂不能在三界裡面得快樂,你要追求大乘的法樂。

為什麼叫意趣要樂?你看有些人拜佛,拜一拜,法喜充滿。喜歡拜佛的人,他越拜越輕鬆。當然他有方法,他是下實上虛。喜歡打坐的人,他打完坐以後思惟法義,他讀一遍《法華經》,讀一品《法華經》,他也是身心法喜充滿。這也是快樂的感受。難道你要一昧地否定嗎?你完全否定快樂,那你就變成阿羅漢了,想受滅。阿羅漢就是把感受滅掉,把第六意識的想蘊也滅掉,前五識的感受也滅掉了,所以這個人已經沒有什麼作用了,六根的功能基本沒什麼作用。

所以,我們在操作佛法的時候,怎麼樣把握中道平衡?就是實法為安住,權法為調伏,就是這個「權實不二」的概念。諸位,為了以後著想,為了你的成佛之道以後不要有障礙,請你不要用一種斷滅的方式、極端的手段來處理問題。除非有例外,你這個煩惱太重了。你這個事情,你看上一個喜歡的東西,你看上這個包,你本來一開始控制,但是你非買不可,一個禮拜以後你還是喜歡這個東西,那你用斷滅的方式,偶一為之,可以。但是這種權法的操作不能當作常法,就是針對某一種特殊的煩惱,你偶一為之,用斷滅的方法來下重藥,這個是可以的。但是絕大部分的情況,都要站在就是它本來是不存在的,然後再去對治它,正常是這樣子的。就是「權法妙、實法妙,權實不二」。你這樣子做,我跟你保證,你未來的菩提道,你這個叫做坐大白牛車,那就是順暢,直達車,你的進步會比別人快,你中間沒有任何障礙,直趨無上菩提。這個就是《法華經》的妙法。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