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四大菩薩 (無限的慈悲—觀世音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義 二、慈悲的類別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聖號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性別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本跡 四、慈悲的代表—觀音菩薩的道場...

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

淨界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講記 059(視頻連結)

 淨土教觀學苑 http://www.masterchingche.org/zh-tw

youtube視頻連結 : https://reurl.cc/EZOoLm 

Podcast : https://reurl.cc/2oxkRO

目錄

【927】 解決生死問題,佛陀的重點在於安穩這兩個字

【928】 成佛的根本問題就是,你要找到我們生命的最初的來源:你從什麼地方來?

【929】 一個凡夫,可能要把修學比例多分放在權法,就是事修這一塊

【930】 我們在修行當中,權實這兩個方法的掌控很重要

【931】 如何知道一個人適不適合修大乘佛法?

【932】長者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攝受這個已經是既愚癡又狹劣的諸子(一)?

【933】長者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攝受這個已經是既愚癡又狹劣的諸子(二)?

【934】 修行要能夠產生強大的力量,就是你要用功德的念想來激發你的願力

【935】 佛陀他不要求你去做,他只要你做一件事情,叫做「知」,你先知道這件事情就好

【936】 諸子面對方等、般若的心態是怎麼樣?

【937】 佛陀為什麼對這個窮子正付家業?

【938】 窮子他為什麼能夠繼承那麼多的財寶?重點在哪裡?

【939】 如何到萬里無寸草處去?

【940】 現在很多人他在操作權法跟實法的心態搞錯了,他念佛的時候無所求,他在觀真如的時候他開始分別,你這個剛好錯誤!

【941】 權法操作有兩個重點,諸位要知道

【942】 小乘的空性與大乘的空性有什麼不一樣? 


【927】解決生死問題,佛陀的重點在於安穩這兩個字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二十一面,我們看子三的「頌追誘雇作」。這一科是重頌當中的譬喻。

在〈信解品〉中,佛陀等於是說明了我們佛弟子在修學當中要處理兩大問題:第一個是生死問題,第二個是成佛的問題。那麼生死有什麼問題呢?生死就是,我們得一個果報,不管是男眾還是女眾的果報,這個果報叫做業報身;這個業報身開始活動的時候,它會產生內憂外患。因為外有業力所招感的老病死的痛苦的刺激,內有我們無始劫來的顛倒妄想,所以這個業力跟妄想交互作用,就是佛陀說的:「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就使令我們整個生命非常不安穩,就像這個房子起火燃燒了。

所以,解決生死問題,佛陀的重點在於「安穩」這兩個字,就開出了三乘的教法。安穩,佛陀其實是兩個方向:一個是用空性讓我們安穩,一個是用功德讓我們安穩。如果你本身屬於出離心比較強的,那你就修空性,先求自我保護;有些人他過去生菩提心、大悲心重,他可以直接用修功德來安穩。

總而言之,面對整個三界的生死問題,在追求安穩時是多元化的,因為每一個人在生命的經驗當中所累積的妄想是不一樣的,各打各的妄想。我們想追求功德:有些人追求布施的功德,有些人追求持戒的功德,有些人追求忍辱的功德。到底你是以什麼功德為住讓你安穩,那就是各有各的根機。所以,在權法的施設,叫做方便有多門。

【928】成佛的根本問題就是,你要找到我們生命的最初的來源:你從什麼地方來?

權法解決生死問題以後,第二個就是成佛的問題了。成佛的根本問題就是,你要找到我們生命的最初的來源: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在沒有輪迴之前,到底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是成佛的正因。這個地方你沒找到,你就沒辦法成佛了,這是菩提的正因。所以,前面的權法重視的是一種外修,追求法的力量來攝受安穩。實法的重點在內觀,內觀真如;透過內觀真如,我們可以安住清淨心,發起菩提願。這就是成佛的正因,清淨心、菩提願這兩個。

【929】一個凡夫,可能要把修學比例多分放在權法,就是事修這一塊

權法是一種事修,當然,實法偏重的是理觀。不過我們從經文來看,我們一個凡夫,可能要把修學比例多分地放在權法,就是事修這一塊,因為生死問題對我們是比較急迫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師。這個婆羅門很資深,在他的僧團當中也算是一個教授師。這個婆羅門師參加了一次他們自己團體的喜慶活動,一高興酒就喝多了。喝多以後,到了黃昏的時候,他經過佛陀的精舍,突然間他就大叫:我要出家!我要出家!這麼一叫,僧團就知道了,大家就報告佛陀說,外面有一個婆羅門,說他要出家。佛陀說,你趕快把他帶進來。帶進來以後,就叫舍利弗尊者把他剃度了。剃完度以後,這個婆羅門就跟大眾做一些禪修,就在僧團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起來,酒醒了,一想,我是一個婆羅門,怎麼跑到這裡來?就捨戒還俗回去了。

回去的時候,弟子們就問佛陀說:佛陀!您老人家明明知道他是外道種性,您怎麼叫他剃度出家呢?佛陀說,我用佛眼觀這個人,他過去生無量劫來跟三寶都沒有結緣(這很可怕,生生世世都是做外道),好不容易今天喝醉酒以後生起了善念要出家,機不可失!

所以,佛陀在權法的施設當中,不一定要圓滿。就是,權法它可以展轉增盛。佛陀今天可以要你做一個小小的善法:他可以要你看看佛像,「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佛陀可以創造一個名號讓你來執持。所以這個權法是「方便有多門」,只要能夠讓你成就善根、趨向安穩、趨向解脫,這個都是方便的,方便法門。所以我們看得出來,權法是佛陀的特色。這個權法的施設,佛陀是最圓滿的。

【930】我們在修行當中,權實這兩個方法的掌控很重要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要知道,第一個,每個人有他個人化的修學。你喜歡拜佛,那你就好好拜佛;他喜歡打坐,他的根性從打坐得安穩,他就多打坐。所以權法,諸位,沒有標準答案。你喜歡布施你就布施,你喜歡持戒你就持戒,重點是你是不是得到安穩。你不安穩,那這個法就不適合你了。所以權法沒有比較性,你修你的,他修他的。

但是,一個人入實法就沒有差別性了,不可能說你內觀的真如跟他內觀真如是不一樣,沒有這回事情,真理只有一個。所以我們講,方便可以有多門,但是回歸到一念心性的時候,那是無差別相的,歸元無二路。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權實這兩個方法的掌控是很重要的。

【931】如何知道一個人適不適合修大乘佛法?

子三、頌追誘雇作

前面是講到父子相見。父親就是佛陀,兒子就是這個聲聞弟子,在經過長時間的彼此流失以後,現在終於相見了。相見以後,我們看佛陀做了什麼事。

即敕使者 追捉將來窮子驚喚 迷悶躄地是人執我 必當見殺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長者知子 愚癡狹劣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父親初次見到兒子(我們前面說過),他充滿了期待,希望能夠趕快地把他訓練成一個成熟的兒子,把家業交給他。所以,基於這樣的期待,他就怎麼樣呢?「即敕使者,追捉將來。」就使令使者——這個使者就是華嚴會上的法身菩薩,用大乘的中道實相跟菩提心這兩種功德來追趕,來強捉,把他帶回來。就是希望他能夠怎麼樣呢?你趕快恢復你過去的大乘善根,直趨菩提,「正直捨方便,但修無上道」。

但這個時候窮子的反應是怎麼樣?內心驚怖、呼喚,乃至於昏厥倒地。他是這麼想,他說,這個人如此急迫地捉我,對我肯定要有所傷害,要不然為什麼這麼急迫呢?我不必為了一點日常的衣食而到此處,受此危難。

長者看到這個兒子的反應,又是驚怖,又是呼喊,就知道這個人內心愚癡狹劣。內心是既愚癡又狹劣,因此他不可能相信我言,不可能相信華嚴的大乘教法,也不可能承當他是我的兒子,來繼承我的弘法的家業。這兩個都不可能了,不信佛也不信大乘法。

這段經文等於是佛陀初次見到這個二乘的諸子以後,示現了一個測試,看看他大乘善根在不在。後來得到答案是兩個:一個叫做愚癡,一個叫做狹劣。諸位!一個人適不適合修大乘佛法,兩個指標:一個是中道智慧,看事情是不是能夠不偏空、不著有,非空非有,一種平衡的中道思想,這第一個。第二個就是他的胸量,他有沒有那種菩提心的胸量。這個窮子是既愚癡又狹劣。愚癡就是無明,就是這個人有所得心、執著心很重。

一個愚癡的人,你要丟到人天法去,他就執著有相的善業;你要丟到二乘法,他就對空性執著。這個人的心就像強力膠一樣,他看到什麼就執著什麼。佛法講的愚癡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你沒有讀書,是說你這個人執著心很重,這個就叫愚癡,叫取相惑。狹劣就是你這個人只想顧自己,把自己保護起來,缺乏大悲、利他的胸量。

所以,這個長者一測試就知道,這個人不適合修《華嚴經》,必須要從基礎打起了,他過去的大乘善根退轉了。這一測試,當然長者心裡就有數了,他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

【932】長者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攝受這個已經是既愚癡又狹劣的諸子(一)?

我們看長者後來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攝受這個已經是既愚癡又狹劣的諸子。即以方便 更遣餘人眇目矬陋 無威德者 汝可語之 云當相雇除諸糞穢 倍與汝價窮子聞之 歡喜隨來為除糞穢 淨諸房舍長者知道,這個時候還不是父子相認的時候,要先怎麼樣?把他先帶回家,帶回家給他一個工作。「即以方便」,就用善巧方便,「更遣餘人」。「餘人」就不是華嚴會上的佛菩薩了,就遣二乘的聲聞人跟緣覺人。這種人是怎麼樣呢?

「眇目矬陋」,眼睛少了一個,「矬」就是身體矮小,「陋」就是身形醜陋,總而言之是一個「無威德者」。因為二乘人修偏空理性,所以他不含眾德。他不修福,不重福報的,只修空性,所以他沒有威德。

那麼用一個沒有威德的人來告訴他說,「云當相雇」。說我們這裡有簡單的工作請你來做。做什麼事呢?「除諸糞穢」,打掃清潔。而且更重要(這句話很重要),「倍與汝價」。對有所得的人,他的重點就是在這個地方,他一定要得到一些功德法。我們知道,窮子在遇到佛陀之前是修外道的,透過苦行、禪定來追求一時的安樂。他就跟窮子說,我這裡的工作比你過去修禪定、修苦行更多的價錢。這個時候,「窮子聞之,歡喜隨來」,他能夠創造更好的功德,那就開始做除糞清潔的工作。所以這個地方,佛陀的方便,是先以工作把他的身心安定下來,這第一點。

【933】長者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攝受這個已經是既愚癡又狹劣的諸子(二)?

第二點,就是給他種種的鼓勵。

長者於牖 常見其子 念子愚劣 樂為鄙事於是長者 著弊垢衣執除糞器 往到子所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既益汝價 並塗足油飲食充足 薦席厚煖如是苦言 汝當勤作又以軟語 若如我子

帶回家工作以後,當然長者不能只是讓他工作,希望他能夠從工作當中不斷進步,所以這個長者就做了一件事情:他經常從窗戶(他不是在大門,因為大門是中道實相,這窗戶就是一種偏空的理性)去觀察這個窮子。心中又愍念他的愚癡狹劣,只喜歡「鄙事」。這個鄙事就是打掃清潔。

我們知道,剛開始,這個長者在華嚴會上是用大乘的波羅蜜的功德來攝受他,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用各式各樣的珍寶來攝受他,就是直接讓他觀佛法界的功德。但是,我們知道,一個愚癡狹劣的胸量狹小的人,他觀佛法界觀不來。所以怎麼樣呢?你先觀眾生法界,你觀身、受、心、法裡面,不淨、苦、無常、無我。觀不了佛法界,就觀眾生法界。眾生法界就是一個「鄙事」,比較粗鄙的一個業報身。那你好好觀察你業報身,既然你觀不了佛的功德,就觀業報身吧。

於是長者做了一件事情。「著弊垢衣」,把這種尊貴的衣服脫掉,換上粗鄙的應化身,然後「執除糞器,往到子所」,方便靠近,跟他一起工作。佛陀就怎麼樣呢?陪他修四念處,方便來攝受他。而且這個地方更重要的是「語令勤作」,告誡他,你要努力工作,成就觀慧,就是讓他精進。

第二個,「既益汝價,並塗足油,飲食充足,薦席厚煖」。請他工作的時候,給他加價,以額外的價錢。什麼額外的價錢呢?當初談好的只是清潔工作,就是用四念處的智慧,來消滅我們對於身、受、心、法的愛著跟邪見的顛倒。這個時候佛陀要他怎麼樣?修禪定。「既益汝價」,這是修四如意足,然後你就可以得到「塗足油」。這個塗足油就是古代能夠驅除風寒的,表示由禪定所生的神通三昧。那麼你得到禪定以後,你可以成就神通三昧,而且你能夠讓你的飲食更加充足,我會給你一些米麵鹽醋的飲食。就是禪定可以資助觀慧,而且禪定能夠怎麼樣呢?「薦席厚煖」,就得到好的床座,可以休息。

你看阿羅漢,阿羅漢不是只有涅槃寂靜。平時阿羅漢,在山洞裡面,他要去托缽的時候,遇到下雨,沒辦法出去,他又不想浪費體力,就入禪定。一方面養神,一方面可以暫時忘掉肚子的飢餓。所以阿羅漢有禪定以後,他除了涅槃寂靜,還有很多的附加的價值。

總而言之,這個長者是「如是苦言,汝當勤作,又以軟語,若如我子」。他是又激勵他精進,又鼓勵他,有各式各樣的功德來攝受他。乃至於他成就了我空的真理以後,他說「若如我子」。現在我們的關係非常親密了,我們不只是老闆跟員工的關係,你就好像是我的兒子,相似佛子。因為證得空性了,空性跟真如是同一個法性的,所以「若如我子」。

【934】修行要能夠產生強大的力量,就是你要用功德的念想來激發你的願力

這裡說明整個窮子的因緣改變。這個地方非常重要,就是長者把他帶回家,誘導返家。返家以後,第一個,讓他有工作。因為你不讓他有工作,他又跑掉了。你既然不承認你是我的兒子,那你先來我們家打工,更重要的是他種種的鼓勵。

在古德注解當中,聲聞法要成就五根跟五力,信、進、念、定、慧,你要不斷地給自己激勵,尤其是從信到精進這一塊是最難,「相信容易精進難」,就像我們念佛一樣,「專注容易相續難」。你可以念佛,但是你要能夠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正念的佛號,就不容易了。

我們看長者是怎麼鼓勵他。很簡單,就是「既益汝價」,給他一種功德的念想。我們舉一個例子。在唐朝,《淨土聖賢錄》上有一個叫僧藏法師。這個法師出家以後,在僧團他只做兩件事:白天為僧勞役,就是為大眾師服務,打掃清潔、倒垃圾、挑水等等;晚上就靜坐念佛。所以白天修福,晚上念佛,就做兩件事。到臨命終的時候,這個人不簡單,他的福業先起現行。《淨土聖賢錄》上說,六欲天次第來迎,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六欲宮殿一個一個出現。第一個出現,他心不動;第二個更好的,他又不動;到最後,他化自在天,他完全如如不動。他對人天的快樂完全沒有任何的好樂!然後彌陀才現前,最後正念往生。

《淨土聖賢錄》的作者就讚歎這個僧藏法師說,臨終是何等的散亂,六欲天的快樂是何等的殊勝,竟然能夠正念分明!這個地方表示什麼意思呢?諸位!他心中不是只有佛號。他一定怎麼樣?有額外的價值在引導佛號——他有一種往生的願力!

我們淨土宗最怕的就是什麼?你念佛念到心中只剩下佛號,這個最可怕!你佛號前面沒有一種往生的願望,就是說,你這個人佛號前面沒有淨土的功德。那你這樣子,你不是修淨土宗,你只是在念佛。淨土宗這個佛號要怎麼樣?要能夠發願求生淨土的,這個佛號跟淨土要相應的。

也就是說,在有為諸法,所有的事情前面都有代價的。你為什麼修四念處?你說,我不知道。那麼你這個四念處修不起來。四念處是前面有一個涅槃寂靜的功德在引導你。這段經文講得不清楚,前面講得更清楚。窮子在工作之前先問一件事情:我可以得到什麼代價?佛法都是先有目標再有過程的。這表示,在權法的施設當中,你一定要有個願望。小乘的願望就是成就涅槃寂靜。淨土宗,你為什麼念佛?要求生淨土。所以,這個僧藏法師的成功,他不是只有念佛,他的目標非常明確,叫以願導行。所以,中間過程不管是怎麼樣的,八風怎麼吹,他的心就是很堅定。所以諸位!這個窮子的成功當然是因為長者的開導,讓他工作,更重要的是給他很多的功德念想:給他一個涅槃寂靜的念想,給他很多的禪定三昧的念想。所以,有功德的引導,他修行起來就能夠怎麼樣?由信心提升到精進,由精進提升到正念、正定、正慧。所以經過五根,最後斷惑證真。

所以,修行要能夠產生強大的力量,就是你要用功德的念想來激發你的願力。這個就跟窮子一樣,「汝當勤作」,你要能夠用功德讓自己精進。到此以後,這個窮子就安定下來了。一個人成就空性以後,他對這個家就不排斥了,就比較好教育了。

【935】佛陀他不要求你去修六度,他只要你做一件事情,叫做「知」,你先知道這件事情就好

子四、頌領付家業

我們看下一段,子四的「頌領付家業」,慢慢讓他領知並付與家業,有兩我們先看第一個,「領知家業」。

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經二十年 執作家事示其金銀 真珠玻瓈諸物出入 皆使令知猶處門外 止宿草庵自念貧事 我無此物

這個窮子後來不斷掃廁所,廁所越掃越乾淨,就沒東西可以掃了。廁所全部讓他掃乾淨了,他的身、受、心、法的煩惱業力,被他以四念處全部清除乾淨了。沒有廁所可以掃,那長者就給他其他工作了。「長者有智,漸令入出。」長者看第一個方便法門過了,就給他第二個方便法門,叫做「漸令入出」,講方等跟般若。

方等、般若叫「入出」。就是說,他自己自受用是「入」於空性之理。沒關係,我也不強迫你,我只是讓你去隨喜、聽課,所以他內心當中還是入於他的空性之理。但是他「出」,他能夠了知大乘功德。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叫做秘密施化。因為長者知道,他雖然證得空性,把愚癡給消滅了(你不能說二乘聖人沒有智慧,儘管他不圓滿,他愚癡狹劣的這個心,愚癡破壞了),他有智慧了,但是狹劣之心還是沒變,他還是執著他的空性。所以佛陀說,那沒關係,你執著你的空性,但方等、般若的課你照聽。所以他怎麼樣呢?他回去以後入於空性,但聽課的時候他知道,原來大乘的功德這麼的殊勝,布施有布施的功德,持戒有持戒的功德,忍辱有忍辱的功德,他對整個大乘功德法財了了分明。佛陀不要求你去修六度,他只要你做一件事情,叫做「知」。你先知道這件事情就好,叫「領知」。

「知」到多少年呢?知了二十年。這個二十年當然都是表法,就是一入一出,出則安住空性,入則了知大乘功德。所以給他「執作家事」,就掌管財寶,庫房裡面的金銀、真珠、玻瓈,什麼時候要拿出去交換、拍賣,什麼時候要拿進來。入於空性,收於庫房;出則交易,種種利他的事務。一入一出,「皆使令知」。就是先讓你知道,我沒有要你去操作它,但是你先知道。

【936】諸子面對方等、般若的心態是怎麼樣?

那我們看這個諸子面對方等、般若的心態是怎麼樣。

「猶處門外,止宿草庵。自念貧事,我無此物。」所以說,智慧容易改變,但個性不容易改變。證得我空了以後,他的思想還是保守的。他意思就是說,這個東西跟我沒關係,晚上我不住在家裡面,我在外面自己蓋了一個茅蓬。意味著聲聞人雖然接觸了大乘功德,他還是喜歡他的涅槃寂靜樂,他心中是「自念貧事,我無此物」。我只喜歡一個空空蕩蕩的涅槃,我受用不起這麼殊勝的六度的功德。他的心態是這樣。所以這個狹劣之心並沒有棄捨,但是他的智慧生起來了。

【937】佛陀為什麼對這個窮子正付家業?

但是,一個人有了智慧就容易了。我們看佛陀的正付家業。

父知子心 漸已廣大欲與財物 即聚親族國王大臣 剎利居士於此大眾 說是我子捨我他行 經五十歲 自見子來 已二十年昔於某城 而失是子周行求索 遂來至此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這個窮子經過掃廁所證得空性,把整個身受心法的煩惱業力給清除乾淨以後,長者就叫他管財物了,掌管六度的功德。他了知六度功德以後,「父知子心,漸已廣大」。心量是可以慢慢栽培的,慢慢地,你看到這個家族怎麼做買賣,怎麼一進一出,心量就慢慢地通泰,成就大智。

所以,到了法華會上,佛陀就知道時間成熟了,就準備付財。就召集所有的親族,包括國王,國王就是前面說過一切大小乘的經典;大臣就是等覺菩薩,剎帝利是法身菩薩,居士是三賢位的菩薩,就是法華會上在〈序品〉的與會大眾。「於此大眾,說是我子。」就正式宣布,這個窮子,在這邊打工的窮子,就是我過去多年流失的親生兒子。這正式的父子相認。過去因為愚癡,所以「捨我他行」,捨父逃逝,離家出走,經過五十年的時間,在六道輪迴。「自見子來,已二十年。」我們彼此相見已經二十年。這個二十年也是表法,就是他掃廁所十年、執作家務十年,這個叫做二十年。

「昔於某城」,過去生在某一個妄想當中而流失了。他本來佛號念得好好的,結果打妄想;這個妄想沒有控制好,就是心隨妄轉,就流失掉了。「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來至此。」佛陀到處地尋找,終於看到這個諸子出世善根成熟了,終於在兩千五百年前在娑婆世界相遇。「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我現在把我的自性的所有功德開始授給我這個兒子,這不但是空性,開始成就自性功德力。

我們看,這個窮子從空性的涅槃寂靜而轉回到真如的自性功德,他是怎麼想的,得到這個財富以後。看最後一段。子念昔貧 志意下劣今於父所 大獲珍寶並及舍宅 一切財物甚大歡喜 得未曾有「子念昔貧。」這個兒子得到財寶以後就憶念他過去,我為什麼貧窮?就是愚癡跟下劣。他認為他應該改變了。「今於父所,大獲珍寶」,成就廣大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並且得到了舍宅,以及在這當中的一切的福德、智慧兩種財物,「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938】窮子他為什麼能夠繼承那麼多的財寶?重點在哪裡?

經文到此,我們可以總結一下。這個窮子回家以後,他做了三件事情:第一個,清除汙垢。這是很重要的基礎了。我們知道,窮子他為什麼心量狹小。我們說過,一個人,輪迴當中受了痛苦刺激以後,他一定會產生自我保護,所以你要他發菩提心很難的。就是說,你要他發菩提心,首先要先解決他的痛苦。如果他的痛苦不斷逼迫他,他只會越來越把自己關閉起來,越來越保守。所以佛陀慈悲,先離苦,佛陀用清除汙垢,消除他的煩惱業力。就是說,我沒辦法讓你成就無量的功德快樂,至少讓你寂靜,讓你沒有痛苦。這是第一個,清除汙垢。

第二個,執作家務。讓他慢慢地適應空有無礙的觀念。這個很重要。諸位!佛陀的善巧,他讓窮子知道,你修一切功德並不會破壞你的寂靜,所以窮子才願意踏出第二步。就是說,我知道你喜歡寂靜,你好不容易在生死輪迴當中追求一個寂靜,你不會放掉的。那沒關係,我也不要你放掉。但是你試試看,你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你在操作的時候它不破壞你寂靜。所以他怎麼樣?一入一出沒有障礙,他覺得說,好像真空妙有並不是那麼困難。所以這個窮子在方等、般若,等於是佛陀讓他操作。就是說,你看你心中寂靜,但是你一開始陪著菩薩修六度,基本上沒有破壞你的寂靜哪!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所以,這個「執作家務」是讓他慢慢適應、繼承家業的第二個重點。

就是,先清除汙垢,先讓他遠離生死的痛苦,然後慢慢讓他適應空性跟妙有的關係,最後回家獲寶。

諸位!窮子他為什麼能夠繼承那麼多的財寶?重點在哪裡?當然要先回家。你沒回家,你一天到晚還住在茅蓬,你晚上睡覺還跑到外面去睡覺,你這個財寶就得不到了。所以我們講過,他大獲珍寶是得到舍宅跟一切財物,重點是他要先承認這個舍宅,他才有財物。

【939】如何到萬里無寸草處去?

有一個禪師叫洞山良价禪師。有一次他主持一個三個月的結夏安居。他老人家三個月當中全部沒有開示,就跟大家一起坐,時間到了就陪大家坐,時間到了就下來。到了結夏安居圓滿,最後一天,他終於開示了。他講一句話,你們大家準備要回去了,很多都是來掛單、行腳的,他說:「東去西去,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就是你們有從東方來的,西方來的,你們怎麼樣地回去,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當然這個表法,就是說,你在有為諸法,你不管是追求空性還是追求有為的功德,你不如安住真如。這個概念是這樣。

開示完,來參禪的這些禪師們就說,萬里無寸草處去,非常好,我也想去。但是如何到萬里無寸草處去?就請教洞山良价禪師:東去西去,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那怎麼去呢?洞山良价禪師沒有回答就下座了,他不講。禪師的大忌就是,不能馬上告訴你答案,告訴你答案你就不思惟了,就是塞住你的悟門。他給你一個疑問讓你去思惟,一段時間以後再適當地開導你,所以他不給答案。不給答案以後大家就走了。

走了以後,其中有幾個禪師就跑到石霜禪師那邊去了,就拿這個問題請示石霜禪師,說洞山禪師如是如是說,我們心中有疑問,那如何到萬里無寸草處去呢?石霜禪師又講一句話,他說:「開門便是草。」就是你出門便是草,就是你走出這道門,那就有草了。就是莫向外求的意思。

【940】現在很多人他在操作權法跟實法的心態搞錯了,他念佛的時候無所求,他在觀真如的時候卻開始分別。你這個剛好錯誤!

所以諸位!窮子,從一個外來的、打工的、賺錢的,他怎麼就能夠繼承家業?因為他肯定這個家,就是內觀。權法是要修來的。諸位!權法是一種造作。布施不是只有內觀,你要去做,它是一種有為造作。但真如不是讓你造作,它是要你理觀的。就是,你要「內觀真如」,然後「外修三乘」。

所以諸位!權法的操作跟實法操作是不一樣的,權法是要領工資的。現在很多人在操作權法跟實法的心態搞錯了:他念佛的時候無所求,他在觀真如的時候卻開始分別。你這個剛好錯誤!我再講一次,權法,你一定要用功德引導你。你講權法,那就是落入因緣所生法。念佛就是要求生淨土,布施你就是要成就富貴,這樣子你的心才能夠產生決定性。

但是你入理觀的時候就不能有所得了。你想回家,你又想領工資,你怎麼回家呢?所以,入第一義諦的時候,那就是到萬里無寸草處去,你要把功德相捨掉,否則你進不去的。入理觀的時候,一切法不可得,沒有娑婆世界,沒有極樂世界,那是一個如的境界,你才進得去。

一切法生,般若不生;一切法不生,般若生。所以諸位!平常做功課的時候,你一定要知道,你入權法,那你就要用功德相來引導自己。拜佛,就是要消業障;念佛,就是要往生西方。它有它對應的因果。但是,入實法的時候,你還落入因果的思考,那你就是沒有入實法。入實法的時候,那是一念不生才可能全體現,你就是要超越因果了。所以我們要知道,回家跟打工這是兩碼事。所以我們平常修行的時候,你要入權法,那就入因緣果報;入實法那就是回家,把一些得失的概念都放下。就這樣子的。所以到此,等於是從一種打工到回家,就是這麼一個情況。 

【941】權法操作有兩個重點,諸位要知道

癸二、頌合法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未曾說言 汝等作佛而說我等 得諸無漏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佛亦如是」,作為佛陀,跟前面的大富長者是一樣地善巧。他怎麼善巧呢?「知我樂小。」先講樂小,樂小表示父子相失了。相失以後,大乘善根退轉,變成既愚癡又狹劣。這個「知」很重要。蕅益大師說,整個佛陀的方便力,能夠把這個諸子從一種狹劣的、愚癡的根性轉成大乘的善根,就在於這個「知」字。他如實了知這個兒子的情況,就慈悲攝受。因為「樂小」而相失,因為「了知」而相見,所以這個「知」是一個重點。

佛陀一開始就知道,我根性既愚癡又狹劣,所以,「未曾說言,汝等作佛」。佛陀對於成就萬德莊嚴的佛陀,一開始絕口不提;佛陀只是告訴你,你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追求涅槃寂靜,遠離生死的痛苦。「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所以佛陀一開始知道,這個聲聞人他的特點就是要追求偏空的涅槃,成就小乘的功德,作為一個聲聞弟子,成就阿羅漢果。

所以,我們在操作權法時,要能夠成就,就是要怎麼樣?你要知道你想要什麼。權法操作有兩個重點,諸位要知道:第一個,你要知道你的痛苦在哪裡;第二個,你要知道你的希望在哪裡。痛苦跟希望。

聲聞人的痛苦跟希望,我們可以從一段偈頌看得出來。智者大師說,聲聞人就是修「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聲聞人就是怎麼樣?用無常觀來看一切世間。你跟他講說富貴,他看這個富貴是無常敗壞的,你一富貴,結果你一下子就沒有了。所以,從無常的角度,一切法都是痛苦的。無常故苦,因為你不安穩性;苦即無我。所以他對一切有為諸法不生好樂。

那麼,要什麼時候他才真正地得到究竟功德呢?「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聲聞人的功德是要生滅滅已,所以,他這個涅槃寂靜是不能容受有為諸法的,他跟有為諸法是排斥的,要「生滅滅已」寂滅才能現前。所以,為什麼說「知我樂小」呢?就是聲聞人的空性是帶有出離的,出離心的空性。

【942】小乘的空性與大乘的空性有什麼不一樣?

諸位!我們知道空性有兩種:小乘的空性是跟出離心相應的,大乘的空性是跟道諦相應。我再講一個偈頌,大乘的空性是怎麼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大乘的空性是因為因緣生、無自性而空,所以,它跟痛不痛苦沒有關係的。它不是從無常切入,它是從因緣切入。

也就是說,小乘的空性,重點在離開痛苦,所以這兩個目的不同。它是要出離痛苦,這個空性是用來出離痛苦的。大乘的空性,目的是要成就功德,它是要創造功德。所以,大乘是真空妙有,它的重點在妙有,它那個空性只是兼帶的,只是怕他有所得,怕他執著。

所以我們知道,同樣是一個方便門、一個空性,有無常空跟因緣空的差別。所以,「知我樂小」就是小乘的空性,它是一種帶有出離心的,因為它是從苦諦來啟發。它為什麼修這個空性呢?它遠離痛苦。而大乘的修空性是要創造功德,讓他功德更圓滿,他不能有任何執著,所以他就修空性。

一個是離開痛苦,一個創造功德。所以,這兩個空性不太一樣,就說明大小乘的差別。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